CN116117507A -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7507A
CN116117507A CN202211467356.7A CN202211467356A CN116117507A CN 116117507 A CN116117507 A CN 116117507A CN 202211467356 A CN202211467356 A CN 202211467356A CN 116117507 A CN116117507 A CN 11611750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glue
joint
clamping
cond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73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先刚
江天云
李沛燃
吴颖
谢炳养
韩继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ndi Intelligent Equipment Donggu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ndi Intelligent Equipment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ndi Intelligent Equipment Donggu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ndi Intelligent Equipment Donggu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735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750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1750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750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P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OMBINED OPERATIONS; UNIVERSAL MACHINE TOOLS
    • B23P21/00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 B23P21/004Machines for assembling a multiplicity of different parts to compose units, with or without preceding or subsequent working of such parts, e.g. with programme control the units passing two or more work-stations whilst being compos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11/00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sticking 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e.g. cold pressure welding
    • F16B11/006Connect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by sticking or pressing them together, e.g. cold pressure welding by glu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c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包括前后并列排布的第一导管输送线和第二导管输送线,沿着第一导管输送线由左向右依次布设有第一导管上料装置、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和产品下料装置,第二导管输送线上设有第二导管上料装置,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和第二导管输送线之间,产品下料装置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和第二导管输送线的尾端。本发明整体设备排布合理,可实现两种不同长度导管的上料、输送及组装,同时满足对K接头这样的异形接头的两端组装,整体结构紧凑,保障装配精度的同时保证了上料、组装效率,自动化程度高,利于大规模生产。

Description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疗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背景技术
输液器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医用设备之一,医用输液装配件通常由导管和各接头配件组装而成。如我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穿刺针组装机,申请号为2018115983954 ,包括蝴蝶翼组装机构和针管组件组装机构,所述穿刺针组装机还包括循环输送线一、循环输送线二和针管组件中转机构,所述针管组件组装机构位于循环输送线一的一侧,所述针管组件组装机构包括转盘一、针座上料组件、上环氧树脂组件和下料组件;所述蝴蝶翼组装机构包括转盘二、围蝴蝶翼上料组件、蝴蝶翼定面组件、装配组件、针面定位组件、喷点组件和点胶组件。
然而本申请中涉及的医用装配件由长、短两种型号的导管及两种不同形状的接头组接而成,上述组装机并不适用,需待研究开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可实现长、短两种型号的导管及两种不同形状的接头的组接装配。
本发明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包括前后并列排布的第一导管输送线和第二导管输送线,第一导管输送线上承载有第一导管治具,第二导管输送线上承载有第二导管治具,沿着第一导管输送线由左向右依次布设有第一导管上料装置、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和产品下料装置,其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位于第一导管输送线的前侧,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位于第一导管输送线的后侧;第二导管输送线上设有第二导管上料装置,其位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的左侧;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和第二导管输送线之间,产品下料装置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和第二导管输送线的尾端,第二导管输送线与第一导管输送线配合完成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和产品下料装置的作业;其中K接头包括接头部、直管接口、斜管接口;第一导管经第一导管上料装置载至第一导管输送线的第一导管治具上,第一导管前端经过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与平接头胶接组装形成第一装配体,第一装配体的第一导管后端经过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与K接头的直管接口胶接组装形成第二装配体,第二导管经第二导管上料装置载至第二导管输送线上的第二导管治具上,第二装配体上的K接头的斜管接头和第二导管同时经过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胶接组装形成第三装配体,最终第三装配体于产品下料装置下料;
其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中均设置有导管外添胶装置,在单工位上同时完成添胶和组装作业,导管外添胶装置包括添胶机构、盛胶机构和驱动添胶机构上下移动的添胶升降源,盛胶机构与添胶机构连接并为添胶机构提供胶水。
进一步的,添胶机构包括添胶回流盒和盒盖,添胶回流盒内固定有胶头固定块,胶头固定块上穿设有添胶头组件;
其中胶头固定块横向设置有流胶通道,胶头固定块背部还设有开口向后的通道进胶口,通道进胶口与流胶通道连通;胶头固定块中部还设有添胶通孔,添胶头组件安置在添胶通孔内,添胶通孔上端与流胶通道之间设置相通连的添胶流道,添胶通孔下端设置与之相通连的向下开口的出胶流道;
添胶头组件包括添胶头、添胶底座和添胶环隙,添胶底座套装在添胶头内,导管可容置在添胶底座中,添胶头与添胶底座之间存在添胶环隙供胶水流通并对导管外壁进行添胶;
添胶回流盒底部设有回胶孔。
进一步的,添胶机构包括存胶盒、添胶盒、添胶件、旋转组件,旋转驱动件,存胶盒通过联通接头连接添胶盒并向添胶盒输送胶水,添胶盒位于旋转组件前方,数个添胶件并列间隔容置在添胶盒内;旋转组件包括转轴,转轴前部穿过添胶盒,添胶件固定在转轴前端,旋转驱动件与转轴连接并驱动带动转轴、添胶件同步旋转;
添胶件包括添胶头,添胶头包括添胶盘和胶头连接部,添胶盘呈圆盘状,其中部设有前后贯通的进管口,添胶盘外壁与进管口周壁之间设置多个径向贯穿的进胶通道;胶头连接部与转轴前端固定连接;
添胶头通过转轴带动做圆周运动,可将添胶盒内的胶水均匀的转至进胶通道内,导管端部插入进管口时,在导管外壁形成胶水膜达到导管外添胶效果。
进一步的,添胶件还包括限位杆,限位杆呈圆柱状,其头部设有限位头,限位头呈锥状,用于伸入导管端口,堵住导管口避免胶水进入导管内;限位杆插入转轴前端并与之紧配连接,限位杆安装时其限位头朝向进管口并与进管口同轴排布。
进一步的,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包括K接头定位机构、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第二导管夹持机构和导管外添胶装置;K接头定位机构位于第一导管治具下方并朝向斜管接口以对K接头进行定位夹持,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位于第一导管治具的上方以对K接头进行夹持翻转统一斜管接口的朝向,第二导管夹持机构位于第二导管治具的上方用以夹持第二导管;第二导管夹持机构将第二导管夹起并在导管外添胶装置内完成导管添胶作业,然后将添胶后第二导管端部与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上的K接头的斜管接口组装装配,形成第三装配体;
其中,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包括K接头升降组件、K接头翻转组件、K接头夹料组件,其中K接头夹料组件装置在K接头翻转组件内,K接头翻转组件安装在K接头升降组件下部,K接头夹料组件由此被带动上下和翻转动作。
进一步的,K接头定位机构包括定位夹指组件、定位升降板、定位升降驱动源、定位平移驱动源,其中定位升降驱动源固定在机架上,定位平移驱动源的固定端安装在定位升降驱动源的活动端上,定位平移驱动源的活动端朝向第一导管治具并固定连接有定位升降板,定位夹指组件安装在定位升降板上,定位夹指组件可被带动上下、前后移动;
定位夹指组件包括定位夹指气缸、定位左夹指和定位右夹指,定位左夹指和定位右夹指分别固定在定位夹指气缸的左右活动块上,由定位夹指气缸控制定位左夹指和定位右夹指相离或相近;
定位左夹指和定位右夹指的上部相对设有可容纳K接头接头部的定位半圆槽,定位右夹指背向第一导管治具的一面设有朝向定位左夹指延伸的横搭片,横搭片位于定位半圆槽的下方,横搭片的上端面为平直状。
进一步的,K接头夹料组件包括若干组夹料组件,夹料组件包括K接头夹料驱动源和夹料左夹指、夹料右夹指,K接头夹料驱动源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K接头翻转组件上,K接头夹料驱动源控制夹料左夹指、夹料右夹指的开合;夹料左夹指和夹料右夹指相对的一侧上均设有内凸的夹指凸块,夹指凸块上设置夹料斜槽和夹料横槽,其中夹料斜槽可容置斜管接口,夹料横槽可容置直管接口,夹料横槽为前后两端开口的通槽,夹料斜槽与夹料横槽相通交汇并在交汇处设置夹料圆槽;
夹料左夹指上夹指凸块的前方、夹料左夹指的内侧安装有导管左夹板,导管左夹板的厚度小于夹指凸块的厚度,导管左夹板前端朝右延伸设有侧T型的夹板左凸块,具有长条型的夹板横条及在夹板横条下方的左侧凸块,同时,夹料横槽同样位于夹板横条下方;
夹料右夹指上夹指凸块的前方、夹料右夹指的内侧安装有导管右夹板,导管右夹板的厚度小于夹指凸块的厚度,导管右夹板前端朝左延伸设有夹板右凸块;夹板右凸块与左侧凸块相对应,同样位于夹板横条下方,夹板横条可在夹板右凸块上方左右移动。
进一步的,第一导管输送线由一条单元输送线构成,第二导管输送线由两条单元输送线构成;单元输送线包括机架以及固定在机架上的上下两条输送轨道,分别为上输送轨道和下输送轨道,输送轨道上排列有导管治具,输送轨道两端均设置有推治具机构,导管治具由推治具机构对其在上输送轨道、下输送轨道之间进行轨道转移并推送;具体地,推治具机构包括治具升降组件、治具平推组件和治具过渡组件,治具升降组件控制治具平推组件、治具过渡组件的升降,治具过渡组件可与上输送轨道或下输送轨道衔接并承接导管治具,治具平推组件对应将位于治具过渡组件上导管治具推送入下输送轨道或上输送轨道内。
进一步的,第二导管上料装置,包括导管放料机构、切管机构和拉管上料机构,其中切管机构包括引管组件、切管组件,切管机构还包括用于带动切管组件横移的切管横移驱动件,切管组件整体安置在切管横移驱动件的滑台上;拉管上料机构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拉管上料组件,拉管上料组件从后向前包括第一上料夹管组件、第二上料夹管组件和拉管组件,以及驱动第一上料夹管组件、第二上料夹管组件和拉管组件前后移动的导管平移上料驱动件,其中第二上料夹管组件和拉管组件通过拉管连接板固定连接以使第二上料夹管组件和拉管组件同步前后移动。
进一步的,本组装设备还包括三组到位检测机构,分别为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和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其中,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位于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和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之间,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位于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和第二导管上料装置之间,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位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和产品下料装置之间;同时,本组装设备还设有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和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其中,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位于第一导管上料装置和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之间,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位于第二导管上料装置和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之间。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一体化相对封闭式设计添胶机构的结构,使得添胶机构可容置于导管与接头的组装装置之间,在单工位上同时完成添胶和组装作业,如此可不另设添胶工位,节省了工位需求;同时通过上下叠层推送的直线型导管输送线,而非环型,大大缩小了设备空间体积,整体结构更为方正,尤其对于长导管(第二导管)的输送及装配,更为节省空间,且输送过程更为稳靠。
本发明整体设备排布合理,可实现两种不同长度导管的上料、输送及组装,同时满足对K接头这样的异形接头的两端组装,整体结构紧凑,保障装配精度的同时保证了上料、组装效率,自动化程度高,利于大规模生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第二装配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K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的整体输送线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单元输送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推治具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推治具机构的另一角度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推治具机构的侧示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单元输送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第二导管上料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图10中结构的导管放料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图10中结构的导管放料机构的侧示图。
图13是图10中结构的切管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图10中结构的切管机构和拉管上料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图10中结构的中拉管上料组件的侧示图。
图16是图10中结构的拉管上料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的整体装配装置示意图。
图18是图17中结构的K接头定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图17中结构的K接头定位机构中定位左夹指和定位右夹指的结构示意图。
图20是图17中结构的第一导管治具的结构示意图。
图21是图17中结构的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2是图17中结构的K接头夹料组件中夹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图17中结构的夹料组件中夹料左夹指和夹料右夹指的侧示图。
图24是图17中结构的夹料组件中夹料左夹指和夹料右夹指的立体示意图。
图25是图17中结构的夹料左夹指与K接头的配合示意图。
图26是图17中结构的K接头定位、夹持翻转过程的示意图。
图27是图17中结构的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17中结构的第一导管夹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9是图17中结构的第一导管夹持组件中对接左夹指和对接右夹指的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添胶机构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31是图30中去除盒盖和一边胶头固定块的添胶机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添胶机构的胶头固定块的两种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中结构的剖视图。
图34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添胶机构的添胶头组件的整体和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5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添胶机构的添胶头和添胶底座的剖视图。
图36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添胶机构的添胶头组件的整体剖视图及与导管配合的剖视图。
图37是本发明实施例一中添胶机构的添胶头组件与胶头固定块配合的剖视图。
图38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添胶机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39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添胶机构去掉各盖板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0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存胶盒的剖视图。
图41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胶水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42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添胶件和旋转组件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3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添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4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添胶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5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转轴的结构示意图。
图46是本发明实施例二中添胶盒、添胶件和旋转组件配合的剖视图。
图中,A1、第一导管;A2、第二导管;A3、K接头;A31、接头部;A32、直管接口;A33、斜管接口;A4、平接头;B1、第一导管治具;B11、平移底板;B12、第一卡位底板;B13、第二卡位底板;B14、第一导管卡块;B15、第二导管卡块;B16、第三导管卡块;B17、定位通口;B18、导管卡槽;B2、第二导管治具;B21、治具定位孔;C1、第一装配体;C2、第二装配体;C3、第三装配体;
101、第一导管输送线;102、第二导管输送线;10、单元输送线;100、机架;11、输送起点;12、输送终点;13、输送轨道;131、上输送轨道;132、下输送轨道;133、轨道垫块;134、治具轨道;14、推治具机构;141、升降感应件;1411、升降感应块;1412、升降感应器;142、平推感应件;1421、平推感应片;1422、平推感应器;1423、回零组件;15、治具升降组件;151、升降底固定板;152、治具升降驱动源;1521、治具升降驱动源固定端;1522、治具升降驱动源活动端;153、升降底板;154、升降侧板;155、升降背板;156、升降板滑轨;16、治具平推组件;161、治具平推驱动源;162、推板连接块;163、推治具块;17、治具过渡组件;171、滑轨垫块;172、过渡滑轨;18、治具定位组件;181、治具定位气缸;182、定位销;
2、第一导管上料装置;
3、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
4、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
5、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1、K接头定位机构;511、定位夹指组件;5111、定位夹指气缸;5112、定位左夹指;5113、定位右夹指;5114、定位半圆槽;5115、横搭片;5116、搭片空缺;512、定位升降板;513、定位升降驱动源;514、定位平移驱动源;52、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3、K接头升降组件;531、升降固定板;532、夹料升降驱动源;533、升降顶板;534、升降导柱;535、升降限位板;54、K接头翻转组件;541、翻转左支板;542、翻转右支板;543、翻转板;544、圆柱齿轮;545、齿条;546、导轨;547、翻转驱动源;548、翻转连接块;55、K接头夹料组件;551、夹料组件;552、K接头夹料驱动源;553、夹料左夹指;554、夹料右夹指;555、夹指凸块;5551、夹料斜槽;5552、夹料横槽;5553、夹料圆槽;556、导管左夹板;5561、夹板左凸块;5562、夹板横条;5563、左侧凸块;557、导管右夹板;5571、夹板右凸块;56、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1、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2、导管夹持左固定板;563、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4、导管夹持左夹指;565、导管夹持右夹指;566、导管夹持左凸块;567、导管夹持右凸块;568、导管限位片;569、导管限位槽;57、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1、对接升降驱动源;572、对接升降连接板;573、对接夹料驱动源;574、对接左夹指;575、对接右夹指;576、斜管夹槽;577、导管导槽;578、对接连接块;58、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1、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2、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
6、产品下料装置;
7、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1、导管放料机构;710、导管料架;711、放料组件;712、料盘;713、滚轮套组件;7131、连接架;7132、限位滚轮套;714、计长组件;7141、张力传感器;7142、主动送料组件;7143、主动送料轮;7144、滚轮压紧组件;715、过渡滑轮;716、放料滑轮组件;7161、固定块;7162、滑杆;7163、导块;7164、升降滑轮;7165、升降滑轮感应组件;717、顶部滑轮;718、限位滚轮组件;72、切管机构;721、引管组件;722、切管组件;723;切管横移驱动件;73、拉管上料机构;731、拉管上料组件;732、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1、第一上料升降驱动源;7322、第一夹管夹指;733、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1、第二上料升降驱动源;7332、第二夹管夹指;734、拉管组件;7341、拉管平移驱动源;7342、拉管夹指;735、导管平移上料驱动件;736、拉管连接板;
8、导管外添胶装置;81、添胶机构;82、添胶升降源;811、添胶回流盒;8111、盒体;8112、添胶窗口;8113、置管口;8114、回胶孔;8115、添胶底座;812、盒盖;813、胶头固定块;8131、固定凸部;8132、流胶通道;8133、通道进胶口;8134、添胶通孔;8135、添胶流道;8136、出胶流道;8137、回胶通道;8138、安装通孔;8139、流胶出口;814、添胶头组件;8141、添胶头;8142、添胶底座;8143、添胶环隙;81431、添胶端口;8144、限位杆;815、安装部;8151、进管口;8152、导向扩口;8153、胶头安装孔;816、进胶部;8161、容座腔;8162、流胶底壁;8163、流胶口;8163-1、上流胶口;8163-2、下流胶口;817、导管容腔;8171、防粘腔;818、抵装部;8181、抵装台阶;8182、限位插孔;819、过渡部;8110、流胶部;
831、存胶盒;8311、存胶盒盒体;83111、隔板;83112、进胶区;83113、稳球区;83114、流胶口;83115、存胶盒进胶口;83116、存胶盒出胶口;83117、浮球定位凸起;8312、胶水浮球;8313、胶水液面传感器;83131、浮球检测头;8314、存胶盒盖板;832、添胶盒;8321、胶水槽;83211、添胶进胶口;83212、添胶检测口;83213、添胶口;83214、旋转连接口;83215、添胶观察口;83216、侧直角接头;83217、添胶槽检测接头;83218、底直角接头;8322、胶水槽盖板;833、添胶件;8331、添胶头;83311、添胶盘;83312、胶头连接部;83313、进管口;83314、进胶通道;83315、第一凹槽;83316、第二凹槽;83317、添胶头限位阶;83318、流胶通孔;83319、胶头安装孔;8332、限位杆;83321、限位头;83322、限位环;83323、流胶槽;834、旋转组件;8341、转轴;83411、插杆槽;83412、第一转接部;834121、转轴安装孔;83413、第二转接部;83414、第三转接部;83415、第四转接部;834151、限位缺角;83416、第五转接部;83417、环壁凹槽;8342、第一支撑板;8343、第二支撑板;8344、第一轴承;8345、第二轴承;8346、圆柱齿轮;8347、小齿轮;8348、同步轮;8349、防尘盖;835、旋转驱动件;8351、旋转电机;8352、主动轮;8353、皮带;836、胶阀;837、联通接头;838、胶塞;839、固定底板;
91、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2、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3、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4、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95、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包括前后并列排布的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第一导管输送线101上承载有第一导管治具B1,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承载有第二导管治具B2,沿着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由左向右依次布设有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和产品下料装置6,其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位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的前侧,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位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的后侧;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设有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其位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的左侧;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之间,产品下料装置6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的尾端,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配合完成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和产品下料装置6的作业;其中K接头A3包括接头部A31、直管接口A32、斜管接口A33;第一导管A1经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载至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的第一导管治具B1上,第一导管A1前端经过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与平接头A4胶接组装形成第一装配体C1,第一装配体C1的第一导管A1后端经过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与K接头A3的直管接口A32胶接组装形成第二装配体C2,第二导管A2经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载至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上,第二装配体C2上的K接头A3的斜管接头A33和第二导管A2同时经过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胶接组装形成第三装配体C3,最终第三装配体C3于产品下料装置6下料。
本组装设备还包括三组到位检测机构,分别为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1、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2和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3,其中,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1位于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和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之间,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2位于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和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之间,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3位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和产品下料装置6之间;同时,本组装设备还设有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94和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95,其中,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94位于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和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之间,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95位于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和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之间。
由于接头组装进导管时是不透明的,在导管装配前,设置打点机构,在导管表面的某一固定位置喷胶打点形成荧光点,当要检测接头是否组装到位,实际检测的是荧光点,来判断是否组装到位,当组装好的产品通过移料组件移动时,视觉在相应位置进行拍照检测,紫外光源将导管上的荧光点照射出,相机通过拍取荧光点中心至接头边缘的距离判断导管是否组装到位。通过打点机构和检测机构的配合,对导管和接头的组装做到自动核测,保障次品能被有效检出,保证了成品的合格率,整体设备自动化程度高。
如图2所示,是为第二装配体C2的结构示意图,包括第一导管A1、K接头A3以及平接头A4。对应的未示出的第一装配体C1是由第一导管A1+平接头A4组装而成,第三装配体C3是将第二装配体C2(第一导管A1+平接头A4+K接头A3)的与第二导管A2连接形成。
如图3所示,K接头A3包括接头部A31、直管接口A32、斜管接口A33,其中接头部A31与直管接口A32同轴连通,斜管接口A33以朝向接头部A31的方向连接在直管接口A32的中部,二者具有一定夹角(45度),在本工位中,斜管接口A33和接头部A31均朝向第二导管治具B2。接头部A31的外径大于直管接口A32的外径,斜管接口A33与接头部A31相切或仅管壁相接。接头部A31可以装配一螺帽。其中,直管接口A32与第一导管A1装配,斜管接口A33与第二导管A2装配。
如图4-9所示,本实施例中的导管输送线包括用于输送第一导管A1的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用于输送第二导管A2的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第一导管A1是为短导管,为20cm,第二导管A2是为长导管,为140cm。
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前后并列排布,其中,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由一条单元输送线10构成,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由两条单元输送线10构成;第一导管输送线101上承载有第一导管治具B1,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承载有两组第二导管治具B2,分别载于两条单元输送线10上,两组第二导管治具B2分别从前后两端夹住第二导管A2配合一起向右输送。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在输送线末端装配合体,并被取下,空置的导管治具从各单元输送线循环回转至各单元输送线的头部再次上料,形成输送循环。
如图5所示,单元输送线10的两端分别记为输送起点11和输送终点12。
单元输送线10包括机架100以及固定在机架100上的上下两条输送轨道13,分别为上输送轨道131和下输送轨道132,输送轨道13由轨道垫块133和治具轨道134组成,轨道垫块133安装在机架100上,治具轨道134位于轨道垫块133上,图5中所示是以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中的单元输送线10为例,治具轨道134上排列有第二导管治具B2,第二导管治具B2沿治具轨道134滑动。输送轨道13两端均设置有推治具机构14。
第二导管治具B2在上输送轨道131上由输送起点11传送至输送终点12,第二导管治具B2在下输送轨道132上由输送终点12传送至输送起点11,第二导管治具B2由推治具机构14对其在上输送轨道131、下输送轨道132之间进行轨道转移并推送,实现第二导管治具B2的送料及循环利用效果。
具体地,如图6-8所示,推治具机构14包括治具升降组件15、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治具升降组件15控制治具平推组件16、治具过渡组件17的升降,治具过渡组件17可与上输送轨道131或下输送轨道132衔接并承接导管治具B2,治具平推组件16对应将位于治具过渡组件17上的导管治具B2推送入下输送轨道132或上输送轨道131内。
其中,治具升降组件15包括升降底固定板151、治具升降驱动源152、升降底板153,治具升降驱动源152控制升降底板153的升降移动。升降底固定板151其与机架固连,为固定结构。治具升降驱动源固定端1521通过一气缸垫块与升降底固定板151连接,治具升降驱动源活动端1522穿过升降底固定板151与升降底板153连接。升降底板153两侧固定有随同其升降的升降侧板154。治具升降组件15还包括升降背板155,其与升降底固定板151固连并位于升降侧板154的外侧。升降侧板154的外侧设置升降板滑轨156,升降背板155朝向升降侧板154的一面固设滑块,升降侧板154可沿升降背板155上下滑动。
本实施例中,推治具机构14上还设有升降感应件141,包括安装在升降侧板154上、下侧端的升降感应块1411以及安装在升降背板155同侧端的升降感应器1412,升降感应件141可进一步限定升降底板153的升降行程,提高升降精准度。
升降底板153上安置有并列排布的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整体随同升降底板153进行升降,并转接、推送第二导管治具B2。治具过渡组件17可与输送轨道13衔接,承接到达下输送轨道132输送起点11的第二导管治具B2,或承接到达上输送轨道131输送终点12的第二导管治具B2,并由治具平推组件16将治具过渡组件17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向前推送,第二导管治具B2在输送轨道13上递进前移。
治具过渡组件17包括滑轨垫块171和过渡导轨172,滑轨垫块171固定在升降底板153上,过渡导轨172位于滑轨垫块171上,并可承载第二导管治具B2。
治具平推组件16包括治具平推驱动源161和安装在治具平推驱动源161滑台上的推板连接块162,治具平推驱动源161驱动推板连接块162沿过渡导轨172的方向前后移动,推板连接块162前端连接有推治具块163,推治具块163朝向与过渡导轨172方向平行,可接触到过渡导轨17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
本实施例中,推治具机构14上还设有平推感应件142,包括安装在推板连接块162上的平推感应片1421、安装在滑轨垫块171上的平推感应器1422以及安装在升降底板153上的回零组件1423,回零组件1423位于平推感应器1422的后方。平推感应片1421随推板连接块162前后移动并滑过回零组件1423和平推感应器1422,进一步限定推板连接块162、推治具块163的平推行程,精准地将第二导管治具B2推出过渡导轨172,保障第二导管治具B2在输送轨道13上递进前移距离一致。
如图9所示,单元输送线10上还设有治具定位组件18,安置在输送轨道13的两端,上、下输送轨道131、132的两端上均有安置,同时推治具机构14朝向输送轨道13的一端也安置有治具定位组件18,各治具定位组件18配合用以对到位的第二导管治具B2进行定位,限制其移动,第二导管治具B2移动距离更加精准,同时也避免了导管治具的前后挤压,保障推治具机构14中导管治具的升降空间,避免卡涩,提高导管治具在上、下输送轨道131、132上转移的成功率。
治具定位组件18包括治具定位气缸181,治具定位气缸181的固定端与滑轨垫块171或轨道垫块123固定连接,治具定位气缸181的活动端朝上并连接有定位销182,治具定位气缸181控制定位销182的升降。第二导管治具B2上对应设有治具定位孔B21,定位销182插拔于治具定位孔B21内,以对第二导管治具B2达到定位效果。
本实施例中单元输送线10的输送过程如下:
1、位于输送起点11的推治具机构14的初始状态是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为升起状态,治具过渡组件17的过渡导轨172上存有第二导管治具B2并与上输送轨道131的输送起点11衔接,其中推治具块163与过渡导轨17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端部接触;位于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的初始状态是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为升起状态,治具过渡组件17的过渡导轨172空置并与上输送轨道131的输送终点12衔接。同时,上输送轨道131和下输送轨道132上均铺满第二导管治具B2。
2、位于输送起点11的推治具机构14上的治具平推组件16工作,治具平推驱动源161驱动推治具块163推动过渡导轨17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朝向输送终点12移动,上输送轨道131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递进前移,上输送轨道131的输送终点12的第二导管治具B2进入位于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的过渡导轨172内,推治具块163推送到位后,由治具平推驱动源161控制回到零点,此时位于输送起点11的推治具机构14上的过渡导轨172呈空置状态,位于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的过渡导轨172上置有第二导管治具B2。
3、位于输送起点11和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其治具升降组件15同时工作,治具升降驱动源152控制升降底板153下降,带动相应的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同时下降,直至过渡导轨172均与下输送轨道132衔接。
4、位于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上的治具平推组件16工作,治具平推驱动源161驱动推治具块163推动过渡导轨17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朝向输送起点11移动,下输送轨道13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递进前移,下输送轨道132的输送起点11的第二导管治具B2进入位于输送起点11的推治具机构14的过渡导轨172内,推治具块163推送到位后,由治具平推驱动源161控制回到零点,此时位于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上的过渡导轨172呈空置状态,位于输送起点11的推治具机构14的过渡导轨172上置有第二导管治具B2。
5、位于输送起点11和输送终点12的推治具机构14,其治具升降组件15同时工作,治具升降驱动源152控制升降底板153上升,带动相应的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同时上升,直至过渡导轨172均与上输送轨道131衔接。
6、重复步骤2-5,实现第二导管治具B2的循环输送,进而完成第二导管的输送目地。
本实施例中的单元输送线10可搭配适用不同长度的导管输送和组装,采用了上下叠层推送的方式运输,更合理的使用了上下空间,减少平面占用空间,整体结构上更加紧凑,有效缩减生产成本,可以多条单元输送线组合,适用更多更复杂的导管输送、装配需求,使设备产品更具竞争力。同时利用推治具机构14对导管治具在上输送轨道131、下输送轨道132之间进行轨道转移并推送,尤其适用宽型的多工位导管治具的转移(若用皮带型上下输送,导管治具不易拐弯,且届时空置的导管治具会部分朝下运输,存在脱落风险),导管治具在输送轨道上始终朝上地递进式移动,导管治具的安置更加牢靠,导管输送的精度也将更高。
如图10-16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包括导管放料机构71、切管机构72和拉管上料机构73。
导管放料机构71包括导管料架710和若干放料组件711,导管料架710单侧设置两组放料组件711,一备一用,保障系统可以在一卷料盘用完后自动切换到新的料盘。
放料组件711包括料盘712、滚轮套组件713、计长组件714、过渡滑轮715、放料滑轮组件716、顶部滑轮717和限位滚轮组件718。导管依次经由料盘712、滚轮套组件713、计长组件714、放料滑轮组件716、顶部滑轮717和限位滚轮组件718通向切管机构72,在需要转折时使用过渡滑轮715来过渡导向。过渡滑轮715的数量依实际排布需求而定,并不要求两组放料组件711上的过渡滑轮715数量一致。
滚轮套组件713包括固定在导管料架710上的连接架7131和限位滚轮套7132,其中7限位滚轮套132可转动的穿设在连接架7131上。滚轮套组件713为料盘712和计长组件714之间提供额外紧管效果。
计长组件714从后至前包括限位滚轮组件718、张力传感器7141和主动送料组件7142,主动送料组件7142包括主动送料轮7143和滚轮压紧组件7144。其中,本装置中设置了张力传感器7141,可实时监测导管经由主动送料组件7142时的导管张力,保障导管匀速平稳的传送,且配合主动送料组件7142对导管输出长度进行监测,进一步保障导管的定长上料输送。
过渡滑轮715用于辅助传送导管,保障导管在放料过程中处于张紧状态。
放料滑轮组件716包括固定在导管料架710上的固定块7161、滑杆7162、导块7163、升降滑轮7164和升降滑轮感应组件7165,滑杆7162架设在上下两固定块7161之间,导块7163穿置在滑杆7162上并可沿滑杆7162上下滑动,升降滑轮7164可转动的连接在导块7163上,升降滑轮感应组件7165设置在滑杆7162的上部,用以限定升降滑轮7164向上移动时的最高距离。
放料滑轮组件716上方左右两侧各设置一只顶部滑轮717,与升降滑轮7164配合,从高处提吊升降滑轮7164。
本实施例中,导管料架710的单侧面设置两组放料组件711,其中同面的两组放料滑轮组件716为左右错位排布,对应连接的过渡滑轮715上下错位布置,以使两组放料组件711的导管放料路线错位迂回但又互不交叉,充分利用了料架空间,设计巧妙,同时满足了多工位的导管上料需求,提高导管输送效率。具体地,为方便记述,在图12中分别标示为放料组件711-1和放料组件711-2,对应的放料组件711-1中分结构为过渡滑轮715-1、放料滑轮组件716-1、顶部滑轮717-1,放料组件711-2中分结构为过渡滑轮715-2、放料滑轮组件716-2、顶部滑轮717-2。放料滑轮组件716-1和放料滑轮组件716-2呈左右并列错位排布,且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对应的顶部滑轮717-1也高于顶部滑轮717-2,与放料滑轮组件716-1配合的过渡滑轮715-1布置在顶部滑轮717-2之上与顶部滑轮717-1齐平连接,与放料滑轮组件716-2配合的过渡滑轮715-2布置在放料滑轮组件716-1之下,这样就错开了两组放料组件711的放料路线,错位排布,有效利用了空间,同时保证了导管在放料过程中处于张紧状态。
如图13所示,切管机构72包括引管组件721、切管组件722和用于带动切管组件722横移的切管横移驱动件723,将切管组件722整体安置在切管横移驱动件723的滑台上,一组导管切料上料后,切管组件722横移至另一组拉管上料工位处,无时间间隔地继续被拉管切料。切管组件722的可移动设计,可供后面的拉管上料机构73错位抓取导管,不用等回程后再取料,而是拉走两根后直接继续拉走两根,尤其是长导管,拉管时间较长,如此设计节约了长导管的上料时间,提高了整体设备的装配效率。
如图14-16所示,拉管上料机构7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拉管上料组件731,拉管上料组件731从后向前包括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以及驱动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前后移动的导管平移上料驱动件735,其中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通过拉管连接板736固定连接以使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同步前后移动。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包括第一上料升降驱动源7321和两组第一夹管夹指732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包括第二上料升降驱动源7331和两组第二夹管夹指7332,拉管组件734包括拉管平移驱动源7341和两组拉管夹指7342,拉管夹指7342朝向切管机构72并与切管组件722的出管高度相平。
拉管上料机构73与切管机构72配合工作时,一组拉管上料组件731上的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处于原位状态,即第一夹管夹指7322、第二夹管夹指7332位于切管机构72上方,拉管夹指7342夹住切管组件722出料口上的导管前端,导管平移上料驱动件735驱动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前移并向前拉出导管到一定长度,第一夹管夹指7322、第二夹管夹指7332同时下降从前后部夹住已拉出的第二导管A2,切管组件722工作将长导管切断,拉管夹指7342松开并前移空出上料空间,同时第一夹管夹指7322由导管平移上料驱动件735带动前移直至导管后部位于后侧的第二导管治具B2上方,第一夹管夹指7322、第二夹管夹指7332同时继续下降,将长导管的前、后部分别放置在前、后侧的第二导管治具B2内(长导管中间自然下垂,两端由导管治具承载运输,如此一是可以缩短长导管的整体输送空间,二是为后续长导管与其它接头配件的装配提供前移拉扯余地),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回复处于原位状态,等待再次拉管上料。在切管组件722工作将第一组拉管上料组件731上的长导管切断后,切管组件722横移至另一组已处于原位状态的拉管上料组件731工位处,切管组件722到位后,另一组如同前一组拉管上料组件731一样工作,将另外一组导管拉出上料,也即第一组拉管上料组件731在放料回程过程中,第二组拉管上料组件731在拉管。拉管上料组件731单次可将2根长导管拉管上料。两组拉管上料组件731共同工作后,一共将4根长导管上至导管治具内,待导管治具上满4根长导管,导管治具前移,后续空导管治具等待继续接料。本实施例中的两组拉管上料组件731交替拉管上料,可节约拉管上料组件731回程等待时间。
本实施例中的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通过合理排布导管料架710上的放料组件711,使得单侧可设置两组放料组件711,同时将切管组件722设计为可在两组拉管上料组件731中横向移动,拉管组件734和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同步前后移动,两组拉管上料组件731交替拉管上料,如此可节约拉管上料组件731回程等待时间,既满足了多工位的长导管上料需求,同时不影响长导管上料效率,高效地实现了长导管的上料效果。
而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与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结构类似,不同在于由于第一导管A1较短,无需拉长管,切管组件无需横移,导管取料时横移多次取料即可,其所需空间较小,装置结构相对更简单。
本实施例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和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结构类似,平接头A4和K接头A3分别粘接在第一导管A1两端,本实施例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中均设置有导管外添胶装置8,在单工位上同时完成添胶和组装作业。
平接头A4和K接头A3的上料组装过程简述为:接头通过振盘及直振输送到前端,第一导管治具到位后,导管外添胶装置8在第一导管某一端进行外添胶作业,然后接头夹抓夹取接头平移至导管处同导管组装。完成组装的第一装配体C1和第二装配体C2都放回第一导管治具内继续输送。
如图17所示,提供了一种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具体的是K接头的斜管接口与第二导管的装配装置,包括K接头定位机构51、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和导管外添胶装置8,导管外添胶装置8前后两侧排布有载有第二装配体C2的第一导管治具B1和载有第二导管A2的第二导管治具B2。
导管外添胶装置8包括添胶机构81、盛胶机构和驱动添胶机构81上下移动的添胶升降源82,盛胶机构与添胶机构81连接并为添胶机构81提供胶水。
本工位的目地是将第二装配体C2(第一导管A1+平接头A4+K接头A3)与第二导管A2连接形成第三装配体C3(第一导管A1+平接头A4+K接头A3+第二导管A2)。
第二装配体C2的初始状态中,K接头A3处于自然斜垂状态,且易随第一导管治具B1输送移动摇晃。
如图17所示,K接头定位机构51位于第一导管治具B1下方并朝向斜管接口A33以对K接头A3进行定位夹持,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位于第一导管治具B1的上方以对K接头A3进行夹持翻转统一斜管接口A33的朝向,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位于第二导管治具B2的上方用以夹持第二导管A2;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将第二导管A2夹起并在导管外添胶装置8内完成导管添胶作业,然后将添胶后第二导管A2端部与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上的K接头A3的斜管接口A33组装装配,形成第三装配体C3。
其中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包括夹持提搭第二导管的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和可夹持带动第二导管A2前端前后移动的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第二导管A2在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内并不夹紧,导管管线可在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上扯动前移。如此设计可保障位于第二导管治具B2上方的第二导管能由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控制回至第二导管治具B2内,同时又不影响第二导管前端的添胶组装作业,同时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可配合将第二导管A2前部压装进第一导管治具B1内,使第一导管治具B1和第二导管治具B2能稳定的整体承接第三装配体C3。
如图18-20所示,K接头定位机构51包括定位夹指组件511、定位升降板512、定位升降驱动源513、定位平移驱动源514,其中定位升降驱动源513固定在机架(图中未示出)上,定位平移驱动源514的固定端安装在定位升降驱动源513的活动端上,定位平移驱动源514的活动端朝向第一导管治具B1并固定连接有定位升降板512,定位夹指组件511安装在定位升降板512上,定位夹指组件511可被带动上下、前后移动。定位夹指组件511包括定位夹指气缸5111、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分别固定在定位夹指气缸5111的左右活动块上,由定位夹指气缸5111控制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相离或相近。
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的上部相对设有可容纳K接头接头部A31的定位半圆槽5114,定位右夹指5113背向第一导管治具B1的一面设有朝向定位左夹指5112延伸的横搭片5115,横搭片5115位于定位半圆槽5114的下方,横搭片5115的上端面为平直状。定位左夹指5112的背面对应设有可供横搭片5115横向穿过移动的搭片空缺5116。
本发明中设置K接头定位机构51,可以对下垂晃荡、形态并不完全统一的K接头进行初步的定位,利用横搭片5115将K接头顶起,使其处于统一的平置状态,同时突显斜管接口A33,K接头能被定位夹持,提高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夹持K接头的成功率和精准度,提高整体装配效率。如果不设置K接头定位机构51,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也能抓取K接头,但夹取结果不稳定,会影响后续与导管的连接装配成功率。
第一导管治具B1包括平移底板B11、第一卡位底板B12、第二卡位底板B13、第一导管卡块B14、第二导管卡块B15、第三导管卡块B16,第二卡位底板B13的前端固定在平移底板B11的后端下方,第一卡位底板B12固定在平移底板B11上,平移底板B11上可固定多个第一卡位底板B12,形成多工位运作,第一卡位底板B12的前后两端分别固定第一导管卡块B14和第二导管卡块B15,供第一导管A1前后管部安置;第二卡位底板B13的后端上固定第三导管卡块B16,供第二导管A2前部安置。第二卡位底板B13的中部还设有上下贯通的定位通口B17,供K接头A3自由垂落,同时供K接头定位机构51的定位夹指组件511从下向上穿过对K接头A3定位夹持。定位通口B17可以是一个大的通口,也可以是数量与第一卡位底板B12对应的多个通口。第一导管卡块B14、第二导管卡块B15、第三导管卡块B16上均设置有开口朝上的导管卡槽B18。
第三导管卡块B16位于第一导管卡块B14、第二导管卡块B15的下方,具有一定的高度差,并不追求一定要在同一平面上,这样可以让K接头A3处于相对自然的垂落状态,同时斜管接口A33可以保持相对平直状态,第二导管A2也能平直输送,避免强行将K接头A3吊起,K接头A3自身的重量容易拉扯导管,造成脱胶或对应不上检测点位。
平移底板B11底部还可以安装促其移动的滑轮B3。平移底板B11的左右两端还可以安装治具限位板,用以与相邻第一导管治具隔离开。
本发明中,第一导管治具B1可承载第一导管A1、第一装配体C1、第二装配体C2,配合第二导管治具B2承载第三装配体C3。
由于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管A2为长导管,第二导管治具B2分为两部分,分别卡载第二导管A2的前后两部分,第二导管治具B2的结构与第一导管治具B1结构类似,但不设有第二卡位底板B13。
本实施例中K接头定位工作过程:定位夹指气缸5111先控制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处于相离打开状态,横搭片5115的左端位于搭片空缺5116处,定位平移驱动源514驱动带动定位夹指组件511前移使定位夹指组件511位于第一导管治具B1上K接头A3的正下方,定位升降驱动源513驱动带动定位夹指组件511上升,K接头的接头部A31与横搭片5115接触并被带动顶起,使其呈平置状态(此时直管接口A32、斜管接口A33位于定位夹指组件511的前方,不与定位左夹指5112、定位右夹指5113接触,斜管接口A33为斜朝上),然后定位夹指气缸5111控制定位左夹指5112与定位右夹指5113靠近,接头部A31始终置于横搭片5115上,直至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合拢,接头部A31置于两定位半圆槽5114之间,即完成K接头A3的定位过程,等待后续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将被定位的K接头A3夹住,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再打开,定位夹指组件511被驱动下移、后退,等待下一轮定位工作。
如图21所示,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与K接头定位机构51相对设置,第一导管治具B1位于其下方,包括K接头升降组件53、K接头翻转组件54、K接头夹料组件55,其中K接头夹料组件55装置在K接头翻转组件54内,K接头翻转组件54安装在K接头升降组件53下部,K接头夹料组件55由此被带动上下和翻转动作。
K接头升降组件53包括升降固定板531,通过升降支架将升降固定板531固定在机架上。升降固定板531上竖直穿设夹料升降驱动源532,夹料升降驱动源532穿固在升降固定板531上,夹料升降驱动源532的活动端朝下,并连接一升降顶板533。升降固定板531与升降顶板533之间穿设有多支升降导柱534,提高升降顶板533上下移动的稳定性,升降导柱534顶部连接有升降限位板535,用以限定升降顶板533的下降高度。
K接头翻转组件54安装在升降顶板533下部,夹料升降驱动源532驱动带动升降顶板533、K接头翻转组件54上下移动。K接头翻转组件54包括分别固定安装在升降顶板533底部左右两侧的翻转左支板541和翻转右支板542,翻转左支板541与翻转右支板542之间可转动的连接一翻转板543,翻转板543与翻转右支板542之间通过穿设在翻转右支板542上的主动翻转轴连接,翻转板543与翻转左支板541之间通过穿设在翻转左支板541的从动翻转轴连接。主动翻转轴外侧还连接一圆柱齿轮544,圆柱齿轮544上方齿合一齿条545,齿条545可沿安装在翻转右支板542上的导轨546前后滑动,K接头翻转组件54还包括翻转驱动源547,其活动端通过翻转连接块548与齿条545连接固定,翻转驱动源547的固定端通过支架与翻转右支板542固定连接。翻转驱动源547驱动拉动齿条545前后移动,带动圆柱齿轮544旋转,进而带动主动翻转轴、翻转板543旋转,以此实现翻转板543的翻转效果。
结合图22-24所示,K接头夹料组件55包括若干组夹料组件551,夹料组件551包括K接头夹料驱动源552和夹料左夹指553、夹料右夹指554,K接头夹料驱动源552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翻转板543上,K接头夹料驱动源552控制夹料左夹指553、夹料右夹指554的开合。夹料左夹指553和夹料右夹指554相对的一侧上均设有内凸的夹指凸块555,夹指凸块555上设置夹料斜槽5551和夹料横槽5552,其中夹料斜槽5551可容置斜管接口A33,夹料横槽5552可容置直管接口A32,夹料斜槽5551与夹料横槽5552的夹角为45度(与K接头相匹配),夹料横槽5552为前后两端开口的通槽,夹料斜槽5551与夹料横槽5552相通交汇并在交汇处设置夹料圆槽5553,夹料斜槽5551与夹料横槽5552交汇处加工成圆槽,可有效扩展K接头的容置空间,避免在斜管接口A33和直管接口A32交接处出现卡料情况。
夹料左夹指553上夹指凸块555的前方、夹料左夹指553的内侧安装有导管左夹板556,导管左夹板556的厚度小于夹指凸块555的厚度,导管左夹板556前端朝右延伸设有侧T型的夹板左凸块5561,具有长条型的夹板横条5562及在夹板横条5562下方的左侧凸块5563,同时,夹料横槽5552同样位于夹板横条5562下方。
夹料右夹指554上夹指凸块555的前方、夹料右夹指554的内侧安装有导管右夹板557,导管右夹板557的厚度小于夹指凸块555的厚度,导管右夹板557前端朝左延伸设有夹板右凸块5571。夹板右凸块5571与左侧凸块5563相对应,同样位于夹板横条5562下方,夹板横条5562可在夹板右凸块5571上方左右移动。夹料左夹指553与夹料右夹指554的底部均设有倒L型的接头卡槽558,接头卡槽558朝外开口,其竖边与夹料横槽5552的朝向垂直,接头卡槽558可容置K接头的接头部A31的边侧,避免夹持卡料。
以图25所示,为了方便示意夹料组件551夹持第二装配体C2的效果图,只示出了夹料左夹指553与装配有第一导管A1的K接头A3的配合图。夹料组件551夹持的初始状态为夹料横槽5552处于开口朝前的水平状态,配合图23、24,可以看出,夹料左夹指553与夹料右夹指554合起时,K接头的直管接口A32位于两侧夹料横槽5552之间,直管接口A32的前端位于导管左夹板556、导管右夹板557之间;斜管接口A33位于两侧夹料斜槽5551之间,斜管接口A33的外端部露于夹料左夹指553、夹料右夹指554外,供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夹持装配第二导管A2,第一导管A1被夹持在夹板横条5562之下、左侧凸块5563和夹板右凸块5571之间,夹板横条5562可将第一导管A1压在其下方,保障左侧凸块5563和夹板右凸块5571能将第一导管A1夹住,在左右方向上对其定位,方便后续能继续放回治具。
如图26所示,是为K接头定位、夹持翻转过程的示意图,图(1)中为K接头的原始自然斜垂状态;图(2)中K接头定位机构51的定位夹指组件511将K接头顶平,使K接头的直管接口A32为平直状态,便于夹料组件551的夹料横槽5552前后水平方向上定位取料;图(3)中夹料组件551的夹指在夹料过程中,对斜管接口A33继续在左右方向上校正定位,以将K接头规整为统一状态;图(4)中夹料组件551被统一翻转45度,使斜管接口A33统一水平朝后,完成整个定位夹持翻转效果。
如图28、29所示,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其安装在升降顶板533上,随同升降顶板533、K接头夹料组件55同步升降。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包括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1以及导管夹持左固定板562和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3,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1的固定端与升降顶板533固连,导管夹持左固定板562和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3分别通过夹板连接块与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1的活动端连接,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1控制导管夹持左固定板562和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3左右横移。导管夹持左固定板562和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3前后错位布置,导管夹持左固定板562上连接有间隔排列的若干导管夹持左夹指564,导管夹持左夹指564排布在朝向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3的一面,导管夹持右固定板563上对应设置有间隔排列的导管夹持右夹指565,导管夹持左夹指564底部朝右的一端设有导管夹持左凸块566,导管夹持右夹指565底部朝左的一端设有导管夹持右凸块567,导管夹持左夹指564的中部前后侧壁上设有朝右的导管限位片568,导管夹持右夹指565的中部前后侧壁上对应设有内凹的导管限位槽569,导管限位片568沿导管限位槽569横移,保障了导管夹持左、右夹指相对移动的统一稳定性,进而提高导管夹持时的稳定性。
导管夹持左夹指564和导管夹持右夹指565的中部横向镂空设有向下开口的倒U型槽,可容置第一导管治具5B1上的第一导管卡块5B14。
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1驱动控制导管夹持左夹指564、导管夹持右夹指565开合,导管夹持左凸块566和导管夹持右凸块567接触时,导管夹持左凸块566上端、导管夹持右凸块567上端及导管夹持左夹指564的右侧壁、导管夹持右夹指565的左侧壁、导管限位片568下端面合围形成导管的容置空间(如图29中显示的粗线框),将第一导管A1夹持住。
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配合K接头夹料组件55将第二装配体C2整体取放装配,避免导管在第一导管治具B1中上下拉扯损坏第一导管本体。同时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的设计减少了夹指驱动源的数量,通过前后、左右错位的结构设计,仅需一个第一导管横移驱动源561来控制夹持多根导管,可节约成本,既保障了夹持稳定性,同时配合提高了生产效率。
如图27所示,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位于K接头夹料组件55后端,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包括对接升降驱动源571、对接升降连接板572和对接夹料驱动源573及对接左夹指574、对接右夹指575,对接升降驱动源571的固定端与升降固定板531通过对接连接块578固定连接,对接连接块578与对接升降连接板572之间还可设置导向柱,使接升降连接板572的升降过程更稳定;对接升降驱动源571的活动端与对接升降连接板572相连,对接升降连接板572底面固定有若干对接夹料驱动源573,对接夹料驱动源573驱动对接左夹指574、对接右夹指575的开合;对接左夹指574、对接右夹指575的相对面设置有半圆的斜管夹槽576,斜管夹槽576的后端设有外扩的导管导槽577。
对接左夹指574、对接右夹指575的斜管夹槽576合围起来形成一个整圆,将斜管接口A33的端部夹持住,导管导槽577的外扩导向结构促使第二导管A2端部伸入导管导槽577进而插入斜管接口A33内,设置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可导向第二导管A2与K接头斜管接口A33的连接装配,提高组装成功率。
本工位工作过程为:承载有第二装配体C2的第一导管治具B1、承载有第二导管A2的第二导管治具B2同时到位;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的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和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夹持靠近添胶机构81一侧的第二导管治具B2上的第二导管A2前部,添胶机构81升起,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夹持第二导管A2前端并拉动其前移伸入添胶机构81内,添胶机构81对第二导管A2前端进行外添胶,添胶完成后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夹持第二导管A2后退,添胶机构81下降,第二导管A2等待装配;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工作的同时,K接头定位机构51的定位夹指组件511上升,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从下向上穿过第一导管治具B1的定位通口B17将K接头顶起,使K接头的直管接口A32为平直状态,然后K接头夹料组件55的夹料组件551将K接头前部夹持住,斜管接口A33外端露于外侧,定位夹指组件511下降,同时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将第一导管治具B1上的第一导管A1前部夹持住,K接头升降组件53控制将K接头翻转组件54、K接头夹料组件55、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同时升起,然后K接头翻转组件54控制翻转板543翻转,带动夹料组件551整体翻转45度,使得斜管接口A33统一水平朝后;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控制对接左夹指574和对接右夹指575下降并夹住夹料组件551上露于外侧的斜管接口A33外端;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控制第二导管A2前端前移,第二导管A2前端伸入导管导槽577内进而插入斜管夹槽576中的斜管接口A33内,待第二导管A2和K接头的斜管接口A33组装完成形成第三装配体C3后,K导管夹持对接组件57控制对接左夹指574和对接右夹指575打开并上升,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以及夹料组件551、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同时配合控制第三装配体C3下降,第一导管治具B1和第二导管治具B2配合共同承载第三装配体C3。之后第二导管夹持组件581、第二导管水平移动组件582以及夹料组件551、第一导管夹持组件56上升回至原位,等待下一次装配。
本工位装置实现了具有斜管接口的医用接头与导管的组装装配,通过设置K接头定位机构51和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相继对第一导管治具B1上的K接头A3进行定位夹持,最终使得K接头的斜管接口A33得以统一朝向,实现K接头与第二导管的统一高精度装配,整体装置结构巧妙、装配效率高。
如图30-37所示,本实施例中的添胶机构81是为回流式导管外添胶机构,包括添胶回流盒811和盒盖812,添胶回流盒811内固定有胶头固定块813,胶头固定块813上穿设有添胶头组件814。
如图30、31所示,添胶回流盒811具有盒体8111,盒体8111上端敞开,盒盖812封盖固定在盒体8111上。盒体8111正面开设有4个添胶窗口8112,与待添胶导管工位相对,盒体8111背面开设有置管口8113,置管口8113为开口朝上的凹槽,置管口8113可用于搭置进胶管道(图中未示出),使进胶管道的接头与胶头固定块813上的通道进胶口8133端口相平,保障输胶的流畅性。盒体8111内部还设有添胶底座8115,添胶底座8115固定在盒体8111底面上,添胶底座8115呈块状,胶头固定块813通过定位件将其定位安装在添胶底座8115上。需要说明的是,定位件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是一个统称概念,安装固定、定位用的配件统称为定位件,在此不作细分,实际上可以是螺杆、螺钉、定位柱等。盒体8111底部设有上下贯穿的回胶孔8114,可以配置流胶接头(图中未示出),将盒体8111内存留的胶水通过回胶孔8114回流至盛胶机构(图中未示出)内。盛胶机构包括循环泵和胶水桶,为添胶机构81循环供胶。
如图32、33所示,胶头固定块813呈块状,其背部外凸形成固定凸部8131,固定凸部8131上设有上下贯穿的安装通孔8138,定位件穿过安装通孔8138直达添胶底座15,将胶头固定块813完全固定在添胶底座8115上。
胶头固定块813上部横向贯穿设置有流胶通道8132,流胶通道8132的端口为流胶出口8139,流胶通道8132与安装通孔8138前后错位排布,二者并不联通。胶头固定块813背部还设有开口向后的通道进胶口8133,通道进胶口8133与流胶通道8132连通。通道进胶口8133用于与进胶管道连接,将胶水引入胶头固定块813内,通道进胶口8133的位置与置管口8113相对应。
胶头固定块813中部还设有前后贯穿的添胶通孔8134,添胶头组件814安置在添胶通孔8134内。
添胶通孔8134上端与流胶通道8132之间设置相通连的添胶流道8135,添胶通孔8134下端设置向下开口的出胶流道8136,添胶流道8135和出胶流道8136同轴线设置。
胶头固定块813的侧部还设有开口朝下的回胶通道8137,回胶通道8137与流胶通道8132相通连。回胶通道8137和流胶出口8139的设置是为了泄压,避免大量胶水从添胶流道8135进入添胶通孔8134,继而进入添胶头组件814的添胶环隙8143内,造成喷溅式出胶,胶量过多也会影响导管外添胶效果,容易外溢和进入导管管内,设置回胶通道8137和流胶出口8139可将大部分胶水侧引,有效控制进入添胶环隙8143的胶水量,形成循环流动而不滴落的添胶环境。
本实施例中,一个胶头固定块813上可安装两个添胶头组件814,同时对两根导管进行添胶操作,流胶通道8132内的胶水同时供给两个添胶头组件814的胶水量,提高导管添胶和装配效率。
如图34-37所示,添胶头组件814包括添胶头8141、添胶底座8142、添胶环隙8143和限位杆8144,添胶底座8142套装在添胶头8141内,限位杆8144插在添胶底座8142后部,添胶头8141与添胶底座8142之间存在添胶环隙8143供胶水流通。通过定位件将添胶头组件814的添胶头8141固定在胶头固定块813上。
添胶头8141呈T型,具有横向的安装部815和纵向朝后的进胶部816。安装部815中部设有进管口8151,进管口8151的口径略大于导管的外径,进管口8151的前端具有导向扩口8152。进胶部816呈环柱状,具有开口向后、前后同径的容座腔8161,进管口8151与容座腔8161相通,容座腔8161的内径大于进管口8151的内径,容座腔8161的前端形成流胶底壁8162。进胶部816的周壁上设有两个贯通的流胶口8163,分别为上流胶口8163-1和下流胶口8163-2,上流胶口8163-1、下流胶口8163-2同轴线上下排布,添胶头8141安装时,上流胶口8163-1与添胶流道8135相对接,下流胶口8163-2与出胶流道8136相对接。进胶部816的外径与添胶通孔8134的内径相匹配。
添胶头8141的安装部815上设置有胶头安装孔8153,通过定位件穿过胶头安装孔5153将添胶头8141固定在胶头固定块813上,在此需要定位安装,是为了保障上流胶口8163-1与添胶流道8135位置对准,以让胶水能进入添胶头组件814内。
添胶底座8142呈环柱状,中部纵向中空设有导管容腔817,导管容腔817的内径与进管口8151对应,导管容腔817的后部外扩形成防粘腔8171,如图11所示,本实施例中是第二导管A2的端部容置在防粘腔8171内,导管容腔817内多余的胶水可以沿防粘腔8171流出,避免胶水在导管端部囤积进入管内。添胶底座8142的外壁由后向前逐渐阶梯式缩径,包括抵装部818、过渡部819和流胶部8110,即抵装部818、过渡部819和流胶部8110的外径逐渐缩小,其中,过渡部819的外径与容座腔8161的内径相适配,即流胶部8110的外径小于容座腔8161的内径,另外,过渡部819和流胶部8110的前后总长度小于容座腔8161的腔体深度。抵装部818的前端面形成抵装台阶8181,抵装部818的外径与进胶部816的外径相当,同样可容置于添胶通孔8134内。
防粘腔8171的腔壁上设置有上下两个径向贯通的限位插孔8182,用于插装限位杆8144,限位杆8144的作用:1、可以对插入的导管的深度进行限位,限定添胶长度;2、对导管端口可能形成的胶膜进行触碰破坏,避免后续与其它配件装配时将胶水封于导管内堵住管口形成次品。限位插孔8182与添胶通孔8134的孔壁相接触,保障限位杆8144安装在添胶通孔8134的孔腔范围内,可避免其掉出添胶底座8142,添胶通孔8134作支撑阻挡作用。
添胶底座8142和添胶头8141组装时,过渡部819和流胶部8110紧配塞装入容座腔8161内,流胶部8110与流胶口8163的位置对应,添胶头8141尾端与抵装台阶8181接触相抵;由于流胶部8110的外径小于容座腔8161的内径、过渡部819和流胶部8110的前后总长度小于容座腔8161的腔体前后深度,流胶部8110与容座腔8161的周壁、流胶底壁8162之间存在的缝隙形成添胶环隙8143,添胶环隙8143靠近导管容腔817的连通口是为添胶端口81431。
导管添胶时,导管端部从进管口8151伸入添胶底座8142的导管容腔817内,导管前端位于防粘腔8171,并与限位杆8144接触相抵,胶水从添胶流道8135下流进入添胶头8141的上流胶口8163-1,胶水沿着添胶环隙8143循环环流,并在添胶端口81431处形成流动的胶液面,因为流入沿添胶环隙8143内的流胶量很小,并不会形成直接向下流淌的情况,导管在前移或后退的过程中,导管外壁接触到添胶端口81431,胶液被引流到导管外壁形成添胶效果。
本实施例中,回流式的添胶机构整体安装过程:
添胶底座8142和添胶头8141通过紧配的方式组装在一起,然后将限位杆8144插入添胶底座8142的限位插孔8182内,作为一个添胶头组件814整体,以进胶部816朝后的方向塞装入添胶通孔8134内,安装部815与胶头固定块813的前壁相抵,通过定位件将添胶头8141即添胶头组件814固定在胶头固定块813上;然后将装配有添胶头组件814的胶头固定块813通过定位件定位固定在盒体8111内的添胶底座8115上,添胶头8141与添胶窗口8112相对。胶头固定块813上的通道进胶口8133接上进胶管道,进胶管道管体可搭置在置管口8113内,回胶孔8114底部连接上流胶接头及回胶管道(图中未示出),进胶管道和回胶管道分别与盛胶机构连接,盛胶机构内置胶水和循环泵。然后将盒盖812封盖在盒体8111上,形成相对封闭的添胶作业环境。
本实施例中添胶机构的添胶过程如下:
开启盛胶机构,使胶水沿进胶管道自通道进胶口8133进入流胶通道8132,沿着流胶通道8132横向流动,大部分胶水从回胶通道8137和流胶出口8139流出胶头固定块813,小部分胶水沿着添胶流道8135进入添胶通孔8134也即进入添胶头组件814内,具体地,胶水从添胶流道8135下流进入添胶头8141的上流胶口8163-1,胶水沿着添胶环隙8143循环环流,并在添胶端口81431处形成流动的胶液面,胶水同时向下流动,顺着添胶环隙8143、下流胶口8163-2流出添胶头组件814,进入添胶通孔8134的胶水最终沿着出胶流道8136向下流出胶头固定块813。流出胶头固定块813的胶水(包括从添胶头组件814上溢出的胶水)落至盒体8111底部,最终从回胶孔8114流出添胶回流盒811沿回胶管道回至盛胶机构;
导管需要添胶时,导管端部从进管口8151伸入添胶底座8142的导管容腔817内,导管前端位于防粘腔8171,并与限位杆8144接触相抵,导管在前移或后退的过程中,导管外壁接触到添胶端口81431,胶液被引流到导管外壁形成添胶效果;待到达预定添胶时间,导管由机械手夹持移出添胶回流盒811,完成添胶过程,等待下一批导管添胶;
待当日生产任务完成,胶水循环机构停止运行。
本实施例中,添胶机构81在具体使用时,其底部连接添胶升降源82,整体安置在第二导管输送线和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之间,第二导管到位后,添胶机构81由添胶升降源82驱动带动升起,第二导管伸入添胶机构81内进行添胶,添胶完成后退出,添胶机构81下降腾出装配空间,带有胶水的第二导管直接与K接头装配,在同一工位上同时完成添胶及装配工作。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管外添胶装置8,通过胶水的循环回流流动,自动对导管外壁进行添胶作业,能稳定的提供胶量,添胶动作过程更加的简单,只需导管进出添胶头组件4即可完成导管外添胶效果,添胶过程无需机械手,自动作业,且作业环境相对封闭,尽量减少了胶水的挥发异味,工作环境得到大大改善。本发明中,盛胶和添胶一体化设计,结构更加小巧紧凑,且前后、上方无遮挡,可安置在导管输送线和待装配的接头出料口之间,导管在同工位完成添胶及装配工作,整体设备可减少原有添胶所需的工位空间,整个装配设备结构也更加简洁紧凑,成本也得以缩减控制。
第三装配体C3组装完成后,由产品下料装置6将第一导管治具B1和第二导管治具B2上的第三装配体C3分类取下,根据前面检测结果将产品分别放置于次品输送线上及成品输送线上,完成整机的动作,空置的第一导管治具B1和第二导管治具B2在输送线上下降进行循环。
实施例二
与实施例一相比,如图38-46所示,本实施例中提供的是一种旋转式的添胶机构,包括存胶盒831、添胶盒832、添胶件833、旋转组件834,旋转驱动件835,还包括胶阀836,胶水通过耐腐蚀电磁阀将胶水从盛胶机构内压至存胶盒831内。存胶盒831与添胶盒832之间通过联通接头837连接贯通,并通过连接块在底部连接起来,联通接头837为空芯管状结构,保证存胶盒831内的胶水液面与添胶盒832内的胶水液面持平。同时也保障添胶盒832的胶水输入是在相对密闭的条件下进行的。添胶盒832和旋转组件834前后排布固定在固定底板839上。添胶升降驱动源可与固定底板839连接带动添胶机构整体升降。添胶件833固定在旋转组件834的转轴8341前端,由旋转驱动件835带动与转轴8341同步旋转。
如图38-40所示,存胶盒固定底板831包括存胶盒盒体8311、胶水浮球8312、胶水液面传感器8313,以及存胶盒盖板8314;存胶盒盒体8311中部设置有隔板83111,隔板83111将存胶盒盒体8311分为前后布置的进胶区83112和稳球区83113,隔板83111底部开设流胶口83114,用于连通进胶区83112和稳球区83113,进胶区83112侧壁开设有存胶盒进胶口83115,存胶盒进胶口83115与“盛放压力机构”连通,稳球区83113与胶水槽832相对的侧壁设有存胶盒出胶口83116,稳球区83113内置有胶水浮球8312,胶水浮球8312底部固定有浮球检测头83131,存胶盒盒体8311底部插固有胶水液面传感器8313,浮球检测头83131位于胶水液面传感器8313的上方,这样既可以保障胶水浮球8312底部与存胶盒盒体8311底面存在一定空间,胶水的最低存量能保障胶水槽832内的胶水供应量,同时保障存胶盒831内的胶水量得到监控,当胶水浮球8312底部的浮球检测头83131与胶水液面传感器8313接触时,控制胶阀835启动,将胶水从“盛胶机构”内压至存胶盒831内。稳球区83113的四壁都设有浮球定位凸起83117,用于限位胶水浮球8312的升降轨迹,保障胶水浮球8312底部的浮球检测头83131能对准胶水液面传感器8313,感应结果稳定准确。存胶盒盒体8311上还盖有盖板8314,胶水在相对密闭的空间流转,有效减少了胶水的挥发。
存胶盒831内有胶水浮球8312及液位传感器8313,实时监控存胶盒831内的胶水量。存胶盒831与添胶盒832使用一个空心接头连接,保证存胶盒831内的胶水液面与添胶盒832内的胶水液面持平。设置存胶盒831并实时监测盒内胶量,可实现存胶盒831的自动化进胶,同时保障添胶盒832内的胶水量为自动化进胶,提高整体机构的自动化程度。
如图38、39、41所示,添胶盒832包括胶水槽8321和胶水槽盖板8322,胶水槽8321内并列安置有多个添胶件833。
胶水槽8321的左右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添胶检测口83212和添胶进胶口83211,添胶检测口83212和添胶进胶口83211同一高度设置,便于辅助实时监控添胶盒832和存胶盒831内胶水存量,其中添胶进胶口83211与存胶盒831的存胶盒出胶口83116水平相对,两口之间通过联通接头837连接。胶水槽8321的正面设置有数个添胶口83213,添胶口83213朝外设有导向扩口;胶水槽8321的背面设置有数个旋转连接口83214,旋转连接口83214、添胶口83213、添胶件833的数量对应一致。胶水槽8321设置添胶检测口83212的侧壁上还设有添胶观察口83215,添胶观察口83215位于添胶检测口83212的斜上方,添胶观察口83215的底点与旋转连接口83214的底点高度齐平。可避免胶水量高于旋转连接口83214的底点,进一步避免胶水从旋转连接口83214外溢。添胶观察口83215为出气孔,胶水槽8321不能完全密封,同时警示胶水的最高存量,超过则会从此口溢出。
添胶检测口83212外接有添胶槽检测接头83217,进一步监控添胶盒832内的胶水量,添胶槽检测接头83217的底部连接侧直角接头83216。侧直角接头83216直接通过胶管连接到盛胶机构内,使存胶盒831、添胶盒832的胶水达到进出平衡。胶水槽8321的底部还设有添胶出胶口,添胶出胶口连接一底直角接头83218,用于将停工时的残留胶水导出,作业时该处的直角接头83216也可封堵添胶出胶口避免胶水漏出。
如图42-44所示,添胶件833由前向后包括添胶头8331、限位杆8332。
添胶头31包括添胶盘83311和胶头连接部83312,添胶盘83311呈圆盘状,其中部设有前后贯通的进管口83313,添胶盘83311外壁与进管口83313周壁之间设置多个径向贯穿的进胶通道83314,进胶通道83314为周向间隔均匀排布。添胶头8331安装时,其底部高度介于添胶进胶口83211的上下端点之间,保障添胶盘83311底面能接触到胶液。
胶头连接部83312为添胶盘83311中部向后延伸的筒状结构,其外径小于添胶盘83311的外径,且与添胶盘83311同轴线排布。胶头连接部83312上由前向后依次设有第一凹槽83315和第二凹槽83316,第一凹槽83315和第二凹槽83316均为开口向上的U型槽,其中,第二凹槽83316的槽深和槽宽均大于第一凹槽83315的槽深和槽宽(第一凹槽83315的槽顶要高于第二凹槽83316的槽顶),第二凹槽83316的前端形成添胶头限位阶83317。第一凹槽83315与进管口83313、第二凹槽83316均轴向相连通。第一凹槽83315的槽底端位于进管口83313的下方。第一凹槽83315的槽壁上开设有若干个流胶通孔83318,进管口83313内多余的胶水可从流胶通孔83318流出,第二凹槽83316的槽底设有贯穿的胶头安装孔83319。
限位杆8332呈圆柱状,其头部设有限位头83321,限位头83321呈锥状,用于伸入导管端口,堵住导管口避免胶水进入导管内,同时有效限制导管添胶长度。限位杆8332安装时其限位头83321朝向进管口83313并与进管口83313同轴排布。限位头83321外侧向外延伸设有限位环83322,限位环83322的外径大于限位杆8332杆体的外径,并与第一凹槽83315的槽宽相匹配,限位环83322可容置在第一凹槽83315的底部。限位环83322的内径小于限位杆8332杆体的外径,但大于限位头83321的外径,使得限位环83322与限位头83321之间存在缝隙供导管端口插入,限位头83321轴向突出于限位环83322。限位环83322周壁上间隔设置若干个开口朝前的流胶槽83323,防止胶水在限位环83322内堆积,胶水可从流胶槽83323甩出。
如图45、46所示,旋转组件834包括若干转轴8341和前后排列固定在固定底板839上的第一支撑板8342、第二支撑板8343,第一支撑板8342位于胶水槽8321的后方,转轴8341间隔穿置在第一支撑板8342、第二支撑板8343上,转轴8341前部穿过添胶盒832的旋转连接口83214置于添胶盒832内,旋转连接口83214与转轴8341之间还套设有胶塞838,避免胶水从旋转连接口83214渗漏,胶塞838固定在添胶盒832背面,胶塞838为圈状,转轴8341可沿胶塞838内壁旋转。
转轴8341与第一支撑板8342之间套设有第一轴承8344,转轴8341与第二支撑板8343之间套设有第二轴承8345,转轴8341得以在第一支撑板8342、第二支撑板8343上稳定顺滑的旋转。转轴8341的中后部还套设有圆柱齿轮8346,圆柱齿轮8346位于第一支撑板8342、第二支撑板8343之间,相邻两圆柱齿轮8346之间齿合小齿轮8347,某一转轴8341的尾端还固定连接一同步轮8348,当旋转同步轮8348时,带动与同步轮8348连接的转轴8341旋转,继而带动该转轴8341上的圆柱齿轮8346旋转,进而带动小齿轮8347和其它转轴8341同步旋转。第一支撑板8342和第二支撑板8343上端面和侧面还连接一防尘盖8349。
添胶件833固定在转轴8341的前部,与其同步旋转,具体地,转轴8341前端朝内设有插杆槽83411,限位杆8332插于转轴8341前端的插杆槽83411内,限位杆8332与转轴8341紧配连接。限位杆8332的限位环83322外底端用于限位限位杆8332的最大安插深度。
转轴8341外壁由前向后分别为第一转接部83412、第二转接部83413、第三转接部83414、第四转接部83415和第五转接部83416,其中第一转接部83412用于与添胶件833的胶头连接部83312相连接,第一转接部83412容置在第二凹槽83316的槽内,第一转接部83412的外壁上设有转轴安装孔834121,通过定位销(图中未示出)穿过胶头安装孔83319和转轴安装孔834121将添胶头8331与转轴8341固定连接。胶头安装孔83319呈长条型,添胶头8331的安装位置(深度)可调,同时限位杆8332的插装深度也可微调,使得添胶件833的安装更灵活,以适应不同添胶长度要求的导管。添胶头限位阶83317限制添胶头8331的最大安装深度,也既第一转接部83412前端与添胶头限位阶83317相抵之时。
第二转接部83413用于套接胶塞838。第一转接部83412和第二转接部83413之间还设有环壁凹槽83417,其可将附着于第一转接部83412上的胶水从环壁凹槽83417断离于第二转接部83413,进一步保障胶水远离旋转连接口83214,避免渗漏。第三转接部83414用于套接第一轴承8344。
第四转接部83415用于套接圆柱齿轮8346。第四转接部83415的周壁上设置有限位缺角834151,与圆柱齿轮8346装配时可更好的卡位连接,避免空转。第五转接部83416用于套接第二轴承8345。
如图39所示,旋转驱动件835包括旋转电机8351、主动轮8352,旋转电机8351驱动带动主动轮8352发生旋转,主动轮8352与同步轮8348通过皮带8353连接,同步轮8348随同主动轮8352转或停。
本实施例中,四个添胶头8331通过旋转电机8351带动,一直处于旋转状态,添胶头8331上均匀分布进胶通道83314,同中心进管口83313相通,可使添胶头8331在旋转时将胶水转至进胶通道83314内并在进管口83313周壁形成胶液膜,本添胶机构在运行时,只需导管端部穿过添胶口83213进而插入添胶头8331的进管口83313直至导管端口与限位头83321相抵,导管进出的过程中,会在导管外壁形成胶水膜并使导管均匀添胶。
本添胶机构在具体使用时,同样的,导管到位后,添胶机构升起,导管伸入添胶机构内进行添胶,添胶完成后退出,添胶机构下降腾出装配空间,带有胶水的导管直接与接头装配,在同一工位上同时完成添胶及装配工作。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并列排布的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第一导管输送线(101)上承载有第一导管治具(B1),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承载有第二导管治具(B2),沿着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由左向右依次布设有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和产品下料装置(6),其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位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的前侧,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位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的后侧;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设有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其位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的左侧;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之间,产品下料装置(6)设置在第一导管输送线(101)和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的尾端,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配合完成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和产品下料装置(6)的作业;其中K接头(A3)包括接头部(A31)、直管接口(A32)、斜管接口(A33);第一导管(A1)经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载至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的第一导管治具(B1)上,第一导管(A1)前端经过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与平接头(A4)胶接组装形成第一装配体(C1),第一装配体(C1)的第一导管(A1)后端经过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与K接头(A3)的直管接口(A32)胶接组装形成第二装配体(C2),第二导管(A2)经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载至第二导管输送线(102)上的第二导管治具(B2)上,第二装配体(C2)上的K接头(A3)的斜管接头(A33)和第二导管(A2)同时经过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胶接组装形成第三装配体(C3),最终第三装配体(C3)于产品下料装置(6)下料;
其中,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中均设置有导管外添胶装置(8),在单工位上同时完成添胶和组装作业,导管外添胶装置(8)包括添胶机构(81)、盛胶机构和驱动添胶机构(81)上下移动的添胶升降源(82),盛胶机构与添胶机构(81)连接并为添胶机构(81)提供胶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添胶机构(81)包括添胶回流盒(811)和盒盖(812),添胶回流盒(811)内固定有胶头固定块(813),胶头固定块(813)上穿设有添胶头组件(814);
其中胶头固定块(813)上横向设置有流胶通道(8132),胶头固定块(813)背部还设有开口向后的通道进胶口(8133),通道进胶口(8133)与流胶通道(8132)连通;胶头固定块(813)中部还设有添胶通孔(8134),添胶头组件(814)安置在添胶通孔(8134)内,添胶通孔(8134)上端与流胶通道(8132)之间设置相通连的添胶流道(8135),添胶通孔(8134)下端设置与之相通连的向下开口的出胶流道(8136);
添胶头组件(814)包括添胶头(8141)、添胶底座(8142)和添胶环隙(8143),添胶底座(8142)套装在添胶头(8141)内,导管可容置在添胶底座(8142)中,添胶头(8141)与添胶底座(8142)之间存在添胶环隙(8143)供胶水流通并对导管外壁进行添胶;
添胶回流盒(811)底部设有回胶孔(8114)。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添胶机构(81)包括存胶盒(831)、添胶盒(832)、添胶件(833)、旋转组件(834),旋转驱动件(835),存胶盒(831)通过联通接头(837)连接添胶盒(832)并向添胶盒(832)输送胶水,添胶盒(832)位于旋转组件(834)前方,数个添胶件(833)并列间隔容置在添胶盒(832)内;旋转组件(834)包括转轴(8341),转轴(8341)前部穿过添胶盒(832),添胶件(833)固定在转轴(8341)前端,旋转驱动件(835)与转轴(8341)连接并驱动带动转轴(8341)、添胶件(833)同步旋转;
添胶件(833)包括添胶头(8331),添胶头(8331)包括添胶盘(83311)和胶头连接部(83312),添胶盘(83311)呈圆盘状,其中部设有前后贯通的进管口(83313),添胶盘(83311)外壁与进管口(83313)周壁之间设置多个径向贯穿的进胶通道(83314);胶头连接部(83312)与转轴(8341)前端固定连接;
添胶头(8331)通过转轴(8341)带动做圆周运动,可将添胶盒(832)内的胶水均匀的转至进胶通道(83314)内,导管端部插入进管口(83313)时,在导管外壁形成胶水膜达到导管外添胶效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添胶件(833)还包括限位杆(8332),限位杆(8332)呈圆柱状,其头部设有限位头(83321),限位头(83321)呈锥状,用于伸入导管端口,堵住导管口避免胶水进入导管内;限位杆(8332)插入转轴(8341)前端并与之紧配连接,限位杆(8332)安装时其限位头(83321)朝向进管口(83313)并与进管口(83313)同轴排布。
5.如权利要求1-4任一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包括K接头定位机构(51)、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和导管外添胶装置(8);K接头定位机构(51)位于第一导管治具(B1)下方并朝向斜管接口(A33)以对K接头(A3)进行定位夹持,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位于第一导管治具(B1)的上方以对K接头(A3)进行夹持翻转统一斜管接口(A33)的朝向,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位于第二导管治具(B2)的上方用以夹持第二导管(A2);第二导管夹持机构(58)将第二导管(A2)夹起并在导管外添胶装置(8)内完成导管添胶作业,然后将添胶后第二导管(A2)端部与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上的K接头(A3)的斜管接口(A33)组装装配,形成第三装配体(C3);
其中,K接头升降取料翻转机构(52)包括K接头升降组件(53)、K接头翻转组件(54)、K接头夹料组件(55),其中K接头夹料组件(55)装置在K接头翻转组件(54)内,K接头翻转组件(54)安装在K接头升降组件(53)下部,K接头夹料组件(55)由此被带动上下和翻转动作。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K接头定位机构(51)包括定位夹指组件(511)、定位升降板(512)、定位升降驱动源(513)、定位平移驱动源(514),其中定位升降驱动源(513)固定在机架上,定位平移驱动源(514)的固定端安装在定位升降驱动源(513)的活动端上,定位平移驱动源(514)的活动端朝向第一导管治具(B1)并固定连接有定位升降板(512),定位夹指组件(511)安装在定位升降板(512)上,定位夹指组件(511)可被带动上下、前后移动;
定位夹指组件(511)包括定位夹指气缸(5111)、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分别固定在定位夹指气缸(5111)的左右活动块上,由定位夹指气缸(5111)控制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相离或相近;
定位左夹指(5112)和定位右夹指(5113)的上部相对设有可容纳K接头接头部(A31)的定位半圆槽(5114),定位右夹指(5113)背向第一导管治具(B1)的一面设有朝向定位左夹指(5112)延伸的横搭片(5115),横搭片(5115)位于定位半圆槽(5114)的下方,横搭片(5115)的上端面为平直状。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K接头夹料组件(55)包括若干组夹料组件(551),夹料组件(551)包括K接头夹料驱动源(552)和夹料左夹指(553)、夹料右夹指(554),K接头夹料驱动源(552)的固定端固定安装在K接头翻转组件(54)上,K接头夹料驱动源(552)控制夹料左夹指(553)、夹料右夹指(554)的开合;夹料左夹指(553)和夹料右夹指(554)相对的一侧上均设有内凸的夹指凸块(555),夹指凸块(555)上设置夹料斜槽(5551)和夹料横槽(5552),其中夹料斜槽(5551)可容置斜管接口(A33),夹料横槽(5552)可容置直管接口(A32),夹料横槽(5552)为前后两端开口的通槽,夹料斜槽(5551)与夹料横槽(5552)相通交汇并在交汇处设置夹料圆槽(5553);
夹料左夹指(553)上夹指凸块(555)的前方、夹料左夹指(553)的内侧安装有导管左夹板(556),导管左夹板(556)的厚度小于夹指凸块(555)的厚度,导管左夹板(556)前端朝右延伸设有侧T型的夹板左凸块(5561),具有长条型的夹板横条(5562)及在夹板横条(5562)下方的左侧凸块(5563),同时,夹料横槽(5552)同样位于夹板横条(5562)下方;
夹料右夹指(554)上夹指凸块(555)的前方、夹料右夹指(554)的内侧安装有导管右夹板(557),导管右夹板(557)的厚度小于夹指凸块(555)的厚度,导管右夹板(557)前端朝左延伸设有夹板右凸块(5571);夹板右凸块(5571)与左侧凸块(5563)相对应,同样位于夹板横条(5562)下方,夹板横条(5562)可在夹板右凸块(5571)上方左右移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一导管输送线(101)由一条单元输送线(10)构成,第二导管输送线(102)由两条单元输送线(10)构成;单元输送线(10)包括机架(100)以及固定在机架(100)上的上下两条输送轨道(13),分别为上输送轨道(131)和下输送轨道(132),输送轨道(13)上排列有导管治具,输送轨道(13)两端均设置有推治具机构(14),导管治具由推治具机构(14)对其在上输送轨道(131)、下输送轨道(132)之间进行轨道转移并推送;具体地,推治具机构(14)包括治具升降组件(15)、治具平推组件(16)和治具过渡组件(17),治具升降组件(15)控制治具平推组件(16)、治具过渡组件(17)的升降,治具过渡组件(17)可与上输送轨道(131)或下输送轨道(132)衔接并承接导管治具,治具平推组件(16)对应将位于治具过渡组件(17)上导管治具推送入下输送轨道(132)或上输送轨道(131)内。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包括导管放料机构(71)、切管机构(72)和拉管上料机构(73),其中切管机构(72)包括引管组件(721)、切管组件(722),切管机构(72)还包括用于带动切管组件(722)横移的切管横移驱动件(723),切管组件(722)整体安置在切管横移驱动件(723)的滑台;拉管上料机构(7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组拉管上料组件(731),拉管上料组件(731)从后向前包括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以及驱动第一上料夹管组件(732)、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前后移动的导管平移上料驱动件(735),其中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通过拉管连接板(736)固定连接以使第二上料夹管组件(733)和拉管组件(734)同步前后移动。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其特征在于,本组装设备还包括三组到位检测机构,分别为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1)、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2)和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3),其中,平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1)位于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和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之间,K-接头与第一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2)位于K接头上料组装装置(4)和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之间,K-接头与第二导管到位检测机构(93)位于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和产品下料装置(6)之间;同时,本组装设备还设有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94)和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95),其中,第一导管两端打点机构(94)位于第一导管上料装置(2)和平接头上料组装装置(3)之间,第二导管一端打点机构(95)位于第二导管上料装置(7)和K接头与第二导管组装装置(5)之间。
CN202211467356.7A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Pending CN11611750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7356.7A CN116117507A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7356.7A CN116117507A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7507A true CN116117507A (zh) 2023-05-16

Family

ID=862945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7356.7A Pending CN116117507A (zh) 2022-11-22 2022-11-22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750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73410A (zh) * 2023-07-13 2023-08-11 烟台凯博机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并管装置及一种并管输送线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73410A (zh) * 2023-07-13 2023-08-11 烟台凯博机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并管装置及一种并管输送线
CN116573410B (zh) * 2023-07-13 2023-10-13 烟台凯博机械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并管装置及一种并管输送线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09145B (zh) 散热器的控制器齿轮箱自动组装机
CN116117507A (zh) 一种医用装配件的自动组装设备
CN113135306B (zh) 磁珠与试剂自动灌装装置及方法
CN110280446B (zh) 灌胶充电器的灌胶生产线
CN207719311U (zh) 软包动力锂电池自动注液封装机
CN212652105U (zh) 一种可精准点胶的led灯生产用外壳组装设备
CN113307208A (zh) 一种高速灌装机
CN106141663B (zh) 一种输液器装配工艺
CN106041478A (zh) 一种医用泵接管与导管的装配装置
CN113845080B (zh) 一种回旋式药剂包装机
CN113263323B (zh) 电辊组件自动组装设备及其组装方式
CN109986188A (zh) 一种电池自动碰焊设备
CN110814728B (zh) 一种医用氧气过滤器瓶身和瓶盖的自动组装及焊接方法及装置
CN109108812A (zh) 一种自动上下料机
CN108608212B (zh) 一种汽车用管体深加工系统及其加工方法
CN210789952U (zh) 一种卡套式管接头自动装配平台
CN210753498U (zh) 多轴点的点胶机
CN110329973B (zh) 一种工业清洁剂加工用灌装设备
CN210820978U (zh) 一种废液袋软导管组装机
CN106064306A (zh) 一种输液器全自动组装机
CN106041447A (zh) 一种医用泵接管上料装置
CN106064732A (zh) 一种母针基上料装置
CN220376344U (zh) 一种氢水压力桶定位式自动灌装装置
CN211946235U (zh) 一种防倾倒型润滑油灌装机
CN114029735B (zh) 一种医用无针接头全自动组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