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115159A - 手柄及内窥镜 - Google Patents

手柄及内窥镜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115159A
CN116115159A CN202211463346.6A CN202211463346A CN116115159A CN 116115159 A CN116115159 A CN 116115159A CN 202211463346 A CN202211463346 A CN 202211463346A CN 116115159 A CN116115159 A CN 1161151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rope
traction
stopper
handle
rop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6334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震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nan Vathi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6334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11515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1151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1151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1Guid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2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control elements, e.g. handl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1/00Instruments for performing medical examinations of the interior of cavities or tubes of the body by visual or photographical inspection, e.g. endoscopes; Illuminating arrangements therefor
    • A61B1/005Flexible endoscopes
    • A61B1/0051Flexible endoscopes with controlled bending of insertion part
    • A61B1/0057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force transmission elements, e.g. control wir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rgery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Radiology & Medical Imaging (AREA)
  • Biophys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Endoscop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手柄及内窥镜,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所述手柄应用于内窥镜,所述手柄包括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牵引轮、抵压件和止挡件,其中:所述第一牵引绳和所述第二牵引绳相对地套设于所述牵引轮,所述止挡件设于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第二牵引绳之间,所述抵压件设于所述第一牵引绳背离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一侧,且所述抵压件与所述牵引轮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位于所述抵压件的运动路径上。上述方案能够简化手柄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Description

手柄及内窥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手柄及内窥镜。
背景技术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内窥镜在诊断检查、微创手术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内窥镜的实际使用中,可通过操作手柄拉动牵引绳,经由牵引绳牵拉插入部前端的弯曲段,从而实现弯曲段的弯曲动作,以调节插入部前端的朝向。
在相关的内窥镜技术中,为了获取到人体腔道内的清晰影像,可在插入部内配置能够实现分段弯曲动作的弯曲段,而通过调节插入部前端摄像头与目标靶向组织间的视距来实现。然而,上述方案需要在手柄内设置两个牵引轮,用以分别牵拉实现弯曲段分段弯曲动作的两根牵引绳,这就导致手柄的结构过于复杂、且操作过程较为繁琐。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手柄及内窥镜,能够简化手柄的结构和操作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柄,应用于内窥镜,所述手柄包括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牵引轮、抵压件和止挡件,其中:
所述第一牵引绳和所述第二牵引绳相对地套设于所述牵引轮,所述止挡件设于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第二牵引绳之间,所述抵压件设于所述第一牵引绳背离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一侧,且所述抵压件与所述牵引轮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位于所述抵压件的运动路径上。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内窥镜,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手柄。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1)通过设置与牵引轮连接的抵压件,且抵压件设于第一牵引绳背离第二牵引绳的一侧,如此,牵引轮在转动时能够同时沿背离弯曲段的方向拉动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从而顺利实现了弯曲段的分段弯曲动作,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减少了牵引轮及其附件的设置,能够有效地简化手柄结构;同时,在具体操作手柄时,仅需要操控一个牵引轮,操作过程更为简捷,也避免了相关技术需要操控两个牵引轮而难以协同的情况。
(2)通过在第一牵引绳和第二牵引绳之间设置止挡件,经由止挡件对第一牵引绳进行止挡限位,用以使第一牵引绳进一步弯曲变形而张紧,如此能够抵消牵引轮转动时对第一牵引绳的释放长度,从而提升了第一牵引绳对弯曲段的拉动效率,确保第一牵引绳能够有效拉动弯曲段实现弯曲动作。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
在附图中:
图1为相关技术的弯曲段的弯曲动作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公开的弯曲段的纵剖侧视图以及其中A处和B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在抵压件抵压第一牵引绳前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C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在抵压件抵压第一牵引绳后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D处的局部放大图(未示出插入部的弯曲动作);
图5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牵引绳与止挡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在止挡件处于第一工作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E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内窥镜在止挡件处于第二工作位置时的结构示意图以及其中F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第一牵引绳与止挡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公开的弯曲段在止挡件处于不同工作位置时的弯曲动作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20'-第一牵引绳、130'-第二牵引绳、210'-弯曲段、
100-手柄、
110-壳体、111-敞口、120-第一牵引绳、121-第三限位部、130-第二牵引绳、131-第四限位部、140-牵引轮、150-抵压件、151-第二限位部、160-止挡件、161-第一限位部、162-操作部、170-第二衔接件、
200-插入部、210-弯曲段、211-蛇骨单元、211a-卡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请参见图1,在一些相关技术中,第一牵引绳120'连接在与弯曲段210'的远端间隔一段距离的位置,第二牵引绳130'与弯曲段210'的远端连接,这样在同时牵拉两根牵引绳的情况下,弯曲段210'就能够体现出图1中类似阶梯状的分段弯曲姿态,如此可拉高插入部前端摄像头与目标靶向组织的距离而便于实现对焦,从而确保摄像头能够获取到清晰的影像。
但是,为了对上述的弯曲段210'进行控制,相关技术的手柄中需要配置两个牵引轮,用以分别控制牵拉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这就导致手柄的结构过于复杂,生产成本提高。同时,在具体使用时,操作者需要协同操控两个牵引轮才能够实现弯曲段210'的分段弯曲动作,这样使得操作过程变得繁琐。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手柄,应用于内窥镜。
请参见图2~图9,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的手柄100包括第一牵引绳120、第二牵引绳130、牵引轮140、抵压件150和止挡件160,其中:
第一牵引绳120、第二牵引绳130和牵引轮140均属于手柄100的牵引机构,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的远端均与弯曲段210连接,它们的近端则连接于牵引轮140,从而在控制牵引轮140转动时,就可以拉动相应的牵引绳而牵拉弯曲段210,从而实现弯曲段210的相应弯曲动作。
具体地,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相对地套设于牵引轮140,如此,在转动牵引轮140时,则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则会卷绕在牵引轮140上实现张紧,或从牵引轮140上脱离而被放松,由此来对弯曲段210进行牵拉或释放弯曲段210。为了便于各牵引绳与牵引轮140进行套接,如图3所示,牵引轮140在其周向上开设有用于定位安装牵引绳的定位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近端”和“远端”是指内窥镜及其配件在使用环境下,相对于使用者的远近位置而言,其中,距离使用者较近的一端拟定为“近端”,距离使用者较远的一端拟定为“远端”。
手柄100还可以包括设于壳体110外的操控件(例如拨杆、拨轮、把手等),操控件与牵引轮140连接,操作者可通过驱动操控件而带动牵引轮140转动。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抵压件150设于第一牵引绳120背离第二牵引绳130的一侧,且抵压件150与牵引轮140连接,第一牵引绳120位于抵压件150的运动路径上。
可以理解,在此种结构布局下,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相当于分别位于第一牵引绳120的两侧。其中,由于抵压件150与牵引轮140连接,在牵引轮140转动的情况下,抵压件150也会围绕牵引轮140的轴向沿圆弧轨迹进行运动。同时,如图3所示,由于第一牵引绳120位于抵压件150的运动路径上,在牵引轮1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过程中,抵压件150会运动至与第一牵引绳120接触的位置。
请参见图4,若继续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牵引轮140,则抵压件150会继续朝向第二牵引绳130的方向运动,其会压迫第一牵引绳120朝向第二牵引绳130的方向产生变形,而第一牵引绳120在与抵压件150接触的部位会呈弯曲状态,从而能够朝向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拉动第一牵引绳120,以通过第一牵引绳120拉动弯曲段210实现弯曲动作。
同时,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牵引轮140的过程中,牵引轮140会牵拉第二牵引绳130,第二牵引绳130朝向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移动,从而拉动弯曲段210实现弯曲动作。
由此可见,在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的手柄中,牵引轮140在转动时能够同时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拉动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从而顺利实现了弯曲段210的分段弯曲动作,相较于相关技术,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柄100减少了牵引轮及其附件的设置,能够有效地简化手柄100结构;同时,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柄100在具体操作时,仅需要操控一个牵引轮140,操作过程更为简捷,也避免了相关技术需要操控两个牵引轮而难以协同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确保抵压件150能够顺利抵压第一牵引绳120,抵压件150需在牵引轮140的径向与牵引轮140间隔布置,则抵压件150在抵压第一牵引绳120的过程中,抵压件15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拉动第一牵引绳120的长度必然大于牵引轮1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而释放的第一牵引绳120的长度,因此,在牵引轮140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抵压件150能够拉动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移动。
当然,通过沿顺时针方向转动牵引轮140则可以释放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其中,本申请的实施例在说明牵引轮140的转动情况时,顺时针方向和逆时针方向仅用于表示相对的方向,而并非对手柄100内结构造成限定。
为了便于对本申请的构思进行具体说明,通过在附图中构件空间坐标系来表征内窥镜中各结构的相对配合关系以及弯曲段210的相对弯曲方向,但空间坐标系的方向指示并不对本申请所体现出的发明构思进行限制。
如前所述,如图2~图4所示,在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牵引轮140的情况下,第一牵引绳120虽然能够在抵压件150的抵压作用下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在图2体现为第一牵引绳120大致沿X轴向右的方向被拉动),但是,沿逆时针方向转动的牵引轮140本身就会对第一牵引绳120的卷绕进行释放,而第一牵引绳120需要在张紧状态下才能对弯曲段210有效牵拉,也即第一牵引绳120对弯曲段210的拉动长度需要减去牵引轮140对第一牵引绳120的释放长度才是有效拉动长度,这样就导致在通过转动牵引轮140对弯曲段210进行分段弯曲控制的情况下,第一牵引绳120对弯曲段210的拉动效率较低,而造成对应弯曲段210的对应段落无明显弯曲动作的问题。
对此,本申请实施例的手柄100还包括有止挡件160,止挡件160设于第一牵引绳120与第二牵引绳130之间。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下,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分别设于第一牵引绳120的两侧,在抵压件150随牵引轮140运动的过程中,止挡件160会对第一牵引绳120进行止挡限位;随着抵压件150持续朝向第二牵引绳130所在的方向运动,则第一牵引绳120会在止挡件160的限位作用下于接触部位产生变形并呈弯曲状态。
结合图5进行具体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中,抵压件150右侧第一牵引绳120的绳段长度与是否设置止挡件160无关,因此仅需要考量抵压件150左侧的第一牵引绳120中存在变形的绳段。为了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在设置止挡件160前后的区别进行直观展示,以抵压件150左侧的虚线表征未设置有止挡件160的方案中存在变形的第一牵引绳120绳段,以抵压件150左侧的实线表征设置有止挡件160的方案中存在变形的第一牵引绳120绳段。
其中,拟定图5中虚线表征的第一牵引绳120的绳段的长度为c1,而在设置有止挡件160的方案中,沿X轴方向对应虚线范围内的绳段中,拟定位于止挡件160右侧的绳段长度为a1,位于止挡件160左侧的绳段长度为b1。基于第一牵引绳120在设置止挡件160前后的形状,根据三角形的一边小于另外两边之和的原理可知,a1+b1>c1,那么,在通过抵压件150抵压第一牵引绳120的过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止挡件160能够有效增大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的拉动长度。
由上述分析可知,在本申请的实施例公开的手柄100中,止挡件160能够对第一牵引绳120进行止挡限位,用以使第一牵引绳120进一步弯曲变形而张紧,如此能够抵消牵引轮140转动时对第一牵引绳120的释放长度,从而提升了第一牵引绳120对弯曲段210的拉动效率,确保第一牵引绳120能够有效拉动弯曲段210实现弯曲动作,从而实现对弯曲段210的分段弯曲控制。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挡件160沿手柄100的轴向可移动设置。需要说明的是,手柄100的轴向是指手柄100上与牵引绳的延伸方向相匹配的方向,通常是手柄100上具有最大尺寸规格的方向。
可以理解,如此设置下,止挡件160能够通过移动而改变其相对于第一牵引绳120的位置,从而改变第一牵引绳120与止挡件160接触的部位。在图6和图7示出的实施例中,附图中的虚线箭头表示止挡件160的可移动方向,具体可位于X轴。
其中,如图6所示,止挡件160移动至距离抵压件150相对更近的位置,图示中的第一牵引绳120的弯曲程度较大;如图7所示,止挡件160移动至距离抵压件150相对更远的位置,图示中的第一牵引绳120的弯曲程度较小。比较而言,图6中的第一牵引绳120的弯曲程度更大,可说明其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被拉动的长度更长。
结合图8进行具体说明,在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手柄中,抵压件150右侧第一牵引绳120的绳段长度与是否设置止挡件160无关,因此仅需要考量抵压件150左侧的第一牵引绳120中存在变形的绳段。为了将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止挡件160通过移动而改变第一牵引绳120的拉动长度的区别进行直观展示,在抵压件150左侧的第一牵引绳120的形态存在区别的绳段中,以实线表征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近的方案中存在变形的第一牵引绳120绳段,以虚线表征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远的方案中存在变形的第一牵引绳120绳段。
其中,在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近的方案中,抵压件150与止挡件160之间的绳段长度为a2,止挡件160左侧的变形绳段长度为b2,在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近的方案中,抵压件150与止挡件160之间的绳段长度为c2。基于第一牵引绳120在调节止挡件160前后的形状,同样根据三角形的一边小于另外两边之和的原理可知,a2+b2>c2,那么,在将止挡件160移动至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近的位置时,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被拉动的长度增大;在将止挡件160移动至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远的位置时,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方向被拉动的长度减小。
在该实施例的实际应用中,当通过抵压件150抵压第一牵引绳120而无法使弯曲段210对应的段落实现明显或预期(能够实现对插入部的前端的调节目的)的弯曲动作时,可通过驱动止挡件160朝向抵压件150移动而拉近二者的距离,用以增大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被拉动长度,从而使第一牵引绳120实现明显或与其的弯曲动作。
同时,在抵压件150运动到位的情况下,可通过驱动止挡件160沿手柄100的轴向移动来改变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被拉动长度,如此可实时调节第一牵引绳120牵拉弯曲段210的张紧度,从而实时调节弯曲段210的弯曲姿态,具体可表现为插入部200前端的朝向的实时改变。
请参见图9,当如图6中将止挡件160移动至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近的位置时,弯曲段210沿Z轴向上的弯曲幅度更大,插入部200的前端沿Z轴向上移动,从而拉高了前端摄像头与目标部位的视距,且插入部200前端的朝向也整体向上偏转,具体如图9中的实线绘制的弯曲段210前段所示;当如图7中将止挡件160移动至与抵压件150相对更远的位置时,弯曲段210沿Z轴向上的弯曲幅度更小,插入部200前端的朝向向上偏转的效果以及前端摄像头的视距的拉高效果均较前者相对减弱。
此外,正是由于通过移动止挡件160能够调节第一牵引绳120沿背离弯曲段210的被拉动长度,而在第一牵引绳120的被拉动长度较长的情况下,弯曲段210实现更大的弯曲幅度,在第一牵引绳120的被拉动长度较短的情况下,弯曲段210实现较小的弯曲幅度,那么,在控制弯曲段210进行弯曲之前,可通过调试止挡件160的位置,来对弯曲段210的弯曲动作的响应灵敏度进行调节。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未限制止挡件160的具体移动设置方式。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0包括壳体110,止挡件160可移动地连接于壳体110。在此种结构布局下,壳体110为止挡件160的安装载体,止挡件160可直接延伸至与壳体110的侧壁连接。
进一步地,如图6和图7所示,止挡件160可以部分延伸至壳体110外部,以便于止挡件160位于壳体110外的部分能够供操作者握持、操作。其中,止挡件160位于壳体110外的一端可设有便于握持的操作部162。
在另外的实施例中,手柄100还可以包括第一衔接件,第一衔接件的一端与止挡件160连接,而另一端可延伸至与壳体110连接、并可移动地穿设于壳体110,操作者可在壳体110外部控制第一衔接件而驱动止挡件160移动。例如,第一衔接件可沿图8中的Z轴方向延伸至与壳体110连接。
如此设置下,止挡件160通过第一衔接件实现可移动设置,这样可确保止挡件160始终位于第一牵引绳120与第二牵引绳130之间,且能够通过设置第一衔接件的延伸位置,而改变在手柄100上控制第一衔接件的位置,从而匹配操作者的手部操作习惯,例如,第一衔接件可延伸至与控制牵引轮140的外部拨杆邻近的位置。
如图3、图4、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手柄100还包括第二衔接件170,抵压件150通过第二衔接件170与牵引轮140的端面连接。
在此种结构布局下,第二衔接件170自牵引轮140的端面一侧延伸至抵压件150相连,而在手柄100内,牵引轮140端面侧的空间较为充裕,如此设置既提升了手柄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也能够避免第二衔接件170与其他结构产生干涉。
当然,本申请的实施例未限制第二衔接件170的具体布局方式,例如,第二衔接件170也可以与牵引轮140周向上的侧面连接,其还能够在第一牵引绳120的一侧与第一牵引绳120限位配合,从而防止第一牵引绳120从牵引轮140上脱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第一牵引绳120被拉动时与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均会存在相互磨损,为了防止第一牵引绳120在长期磨损后断裂、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因过多磨损而容易打滑,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均可以设为滑轮,滑轮可随第一牵引绳120拉动而进行转动,从而避免相互磨损。进一步地,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可以为尼龙等具备较高摩擦系数的材质制成的滑轮,用以提升滑轮与第一牵引绳120之间的防打滑性能。
如图6和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壳体110开设有敞口111,敞口111与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
可以理解,敞口111可以仅与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的一者对应设置,也可以去它们二者均对应设置。为了便于行文,以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均与敞口111对应设置为例说明。
在此种结构布局下,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通过敞口111外露,如此便于操作者观察第一牵引绳120与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的配合关系,在第一牵引绳120存在偏移或脱离风险的情况下,可通过敞口111伸入工具对第一牵引绳120的位置进行调节。即便是第一牵引绳120已经与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分离,也可以在敞口111处通过工具将第一牵引绳120调节复位。
如图3~图8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均为圆杆状结构件,止挡件160的杆径大于抵压件150的杆径。
可以理解,圆杆形状使得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的周向侧面更为平滑,如此能够减小其与第一牵引绳120之间的磨损。同时,由于抵压件150的杆径更小,其在抵压第一牵引绳120时二者的接触面积更小,如此可得到更大的压强,从而在抵压第一牵引绳120时使第一牵引绳120更易于变形弯曲。由于止挡件160的杆径更大,其与第一牵引绳120配合时二者的接触面积更大,如此可优化其对第一牵引绳120的限位支撑作用,防止第一牵引绳120偏斜,从而提升了第一牵引绳120的配合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中至少有一者沿牵引轮140的轴向延伸布置。
可以理解,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可以仅其中一者沿牵引轮140的轴向布置,也可以二者均沿牵引轮140的轴向布置。为了便于后续行文,以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均沿牵引轮140的轴向延伸布置为例进行说明。
如前所述,第一牵引绳120大致是沿手柄100的轴向延伸布置,也即大致沿X轴方向延伸布置,而为了便于手柄100的结构布局,牵引轮140通常被配置为其轴向与手柄100的轴向相垂直,这样就使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沿垂直于第一牵引绳120的方向延伸布置,也即大致沿Y轴方向延伸布置。当然,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可以有多种位置布局方式,举例来说,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均可与第一牵引绳120之间呈锐角关系,
将上述两个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的位置布局方案进行对比可知,在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沿牵引轮140的轴向延伸布置的情况下,其在Y轴方向的延伸长度最长,而在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与第一牵引绳120呈锐角延伸布置的情况下,其会在X轴方向上存在分量,在Y轴方向上的分量会减小。在第一牵引绳120与抵压件150和止挡件160配合的过程中,大致沿X轴方向延伸布置的第一牵引绳120极容易沿Y轴方向横向滑移,在止挡件160与抵压件150沿牵引轮140的轴向滑移的实施例中,由于它们在Y轴方向上的延伸长度最长,从而能够避免第一牵引绳120从止挡件160和抵压件150的端部滑出的情况出现。
如图7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止挡件160包括设于其轴向上至少一端的第一限位部161,第一限位部161能够在止挡件160的轴向上与第一牵引绳120限位配合。
可以理解,在止挡件160与第一牵引绳120配合的过程中,第一限位部161能够阻止第一牵引绳120从止挡件160的端部滑出。其中,如图7所示,在止挡件160沿其轴向直接与壳体110相连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161可仅设于止挡件160背离壳体110的一端;在止挡件160通过其中部与第一衔接件连接的实施例中,止挡件160的两端均可设有第一限位部161。
和/或,抵压件150包括设于其轴向上至少一端的第二限位部151,第二限位部151能够在抵压件150的轴向上与第一牵引绳120限位配合。
可以理解,在抵压件150与第一牵引绳120配合的过程中,第二限位部151能够阻止第一牵引绳120从抵压件150的端部滑出。其中,如图7所示,在抵压件150通过第二衔接件170与牵引轮140连接的实施例中,第二限位部151可仅设于抵压件150背离第二衔接件170的一端;在抵压件150通过其中部与第二衔接件170连接的实施例中,抵压件150的两端均可设有第二限位部151。
如图2~图9所示,本申请的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内窥镜,其包括前述任一方案所提及的手柄100,如此使该实施例的内窥镜具备了前述手柄100的有益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内窥镜可以为支气管镜、肾盂镜、食道镜、胃镜、肠镜、耳镜、鼻镜、口腔镜、喉镜、阴道镜、腹腔镜、关节镜等,本申请实施例对内窥镜的种类不做具体限制。
如图2所示,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内窥镜包括插入部200,插入部200包括弯曲段210,第一牵引绳120和第二牵引绳130在弯曲段210的径向上相对布置,如此使弯曲段210能够朝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分别实现弯曲动作。
与此同时,第一牵引绳120与弯曲段210的第一位置连接,第二牵引绳130与弯曲段210的远端连接,第一位置与弯曲段210的远端沿弯曲段210的轴向间隔设置。可以理解,各牵引绳与弯曲段210的连接处即为各牵引绳被拉动弯曲段210的施力点,在此种结构布局下,第二牵引绳130则通过牵拉弯曲段210的远端而使弯曲段210大致沿Z轴向下实现弯曲动作,第一牵引绳120则通过牵拉弯曲段210的第一位置而使得弯曲段210大致沿Z轴向上实现弯曲动作。
由于第一位置与弯曲段210的远端沿弯曲段210的轴向间隔设置,也就是说,在弯曲段210上,第一位置与其远端之间间隔一段距离,从而使第二牵引绳130对弯曲段210的施力点与第一牵引绳120对弯曲段210的施力点沿轴向间隔分布。由于弯曲段210在受到牵拉时是由施力点处开始收缩而实现弯曲动作,那么,第一牵引绳120在牵拉弯曲段210时,弯曲段210位于其远端和第一位置之间的段落并不会受到第一牵引绳120的牵拉作用,再结合第二牵引绳130对弯曲段210的远端的牵拉作用,就实现了对弯曲段210的分区域牵拉,从而实现了弯曲段210的分段弯曲控制。
为了确保各牵引绳能够顺利对弯曲段210进行牵拉,牵引绳通常间隔穿设于弯曲段210上。如图2所示,弯曲段210上可间隔设置有卡槽211a,牵引绳可穿设于卡槽211a内。具体地,卡槽211a可通过弯曲段210的部分侧壁内凹形成。
为了便于实现加工和安装,如图3所示,第一牵引绳120的远端可设有第三限位部121,并通过第三限位部121与邻近的卡槽211a沿轴向限位配合,从而实现与弯曲段210的组配;第二牵引绳130的远端可设有第四限位部131,并通过第四限位部131与邻近的卡槽211a沿轴向限位配合,从而实现与弯曲段210的组配。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未限制弯曲段210的具体类型,如图2所示,弯曲段210可以为蛇骨结构,并由多个蛇骨单元211依次连接构成;弯曲段210也可以为一体切割式的弯曲管体,亦或者为柔性材质的管体(例如呈波纹管状的柔性管体)。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手柄,应用于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第一牵引绳、第二牵引绳、牵引轮、抵压件和止挡件,其中:
所述第一牵引绳和所述第二牵引绳相对地套设于所述牵引轮,所述止挡件设于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第二牵引绳之间,所述抵压件设于所述第一牵引绳背离所述第二牵引绳的一侧,且所述抵压件与所述牵引轮连接,所述第一牵引绳位于所述抵压件的运动路径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沿所述手柄的轴向可移动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壳体,所述止挡件可移动地连接于所述壳体,且所述止挡件部分延伸至所述壳体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还包括第二衔接件,所述抵压件通过所述第二衔接件与所述牵引轮的端面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开设有敞口,所述敞口与所述止挡件和所述抵压件的至少一者对应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和所述抵压件均为圆杆状结构件,所述止挡件的杆径大于所述抵压件的杆径。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和所述抵压件中至少有一者沿所述牵引轮的轴向延伸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止挡件包括设于其轴向上至少一端的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能够在所述止挡件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牵引绳限位配合;
和/或,所述抵压件包括设于其轴向上至少一端的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部能够在所述抵压件的轴向上与所述第一牵引绳限位配合。
9.一种内窥镜,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手柄。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内窥镜,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窥镜包括插入部,所述插入部包括弯曲段,所述第一牵引绳和所述第二牵引绳在所述弯曲段的径向上相对布置,所述第一牵引绳与所述弯曲段的第一位置连接,所述第二牵引绳与所述弯曲段的远端连接,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弯曲段的远端沿所述弯曲段的轴向间隔设置。
CN202211463346.6A 2022-11-22 2022-11-22 手柄及内窥镜 Pending CN11611515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3346.6A CN116115159A (zh) 2022-11-22 2022-11-22 手柄及内窥镜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63346.6A CN116115159A (zh) 2022-11-22 2022-11-22 手柄及内窥镜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115159A true CN116115159A (zh) 2023-05-16

Family

ID=8630530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63346.6A Pending CN116115159A (zh) 2022-11-22 2022-11-22 手柄及内窥镜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11515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089259B2 (en) Endoscope
EP2457491B1 (en) Endoscope
JP4663884B2 (ja) 制御可能な内視鏡シース装置
US9172227B2 (en) Wire guide member
JP5296351B2 (ja) 内視鏡挿入装置
US10149608B2 (en) Bending portion for endoscope and endoscope including bending portion for endoscope
US11109745B2 (en) Endoscope
US20190099062A1 (en) Medical device
US20160038003A1 (en) Endoscope
US10619714B2 (en) Steerable medical device having a control member holding mechanism
CN109963489B (zh) 内窥镜头部以及设置有内窥镜头部的内窥镜
EP2732750A1 (en) Endoscope
US10926420B2 (en) Manipulator
US9649017B2 (en) Endoscope
WO2015186399A1 (ja) 内視鏡に用いられるコイル構造、このコイル構造を備えた内視鏡および処置具
CN116115159A (zh) 手柄及内窥镜
US20110288375A1 (en) Endoscope
WO2023087737A1 (zh) 内窥镜插入部的弯曲部、内窥镜插入部及内窥镜
US20220054166A1 (en) Medical systems, devices, and related methods
CN216256996U (zh)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US20210015348A1 (en) Endoscopic tool stabilization and related methods of use
CN115104996A (zh) 一种自适应弯曲管、内窥镜用弯曲管及内窥镜
CN111712176A (zh) 内窥镜
CN219166352U (zh) 弯曲段、插入部及内窥镜
CN218978855U (zh) 一种蛇骨单元、蛇骨、插入部及内窥镜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