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93232A -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93232A
CN116093232A CN202111287739.1A CN202111287739A CN116093232A CN 116093232 A CN116093232 A CN 116093232A CN 202111287739 A CN202111287739 A CN 202111287739A CN 116093232 A CN116093232 A CN 1160932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lor conversion
light
substrate
units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8773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樊聪聪
杨兰兰
穆琳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sense Visu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8773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93232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932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9323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 H01L33/50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 H01L33/505Wavelength conversion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e.g. plate or foi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005Proces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4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coatings, e.g. passivation layer or anti-reflective coating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色彩转换基板。色彩转换基板包括:基底、遮光层和多个色彩转换单元,色彩转换单元位于遮光层的开口中,在遮光层和基底之间设置滤光层,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具有不需要设置背光模组,器件结构简单,暗场亮度更低等优势,成为显示领域的研究重点。
目前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显示装置和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显示装置。其中OLED显示装置中的发光单元为OLED器件,微型发光二极管显示装置中的发光单元为Micro LED(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 LED)或Mini LED(Mini Light EmittingDiode,简称Mini LED)。
自发光型全彩显示装置在色彩转换技术方面,可以通过色彩转换法、三基色法、光学棱镜合成法以及通过控制发光芯片结构和尺寸发射不同波长光等方法实现。其中,利用色彩转换材料进行色彩转换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方法之一。
为了提高出射光的色纯度,会在显示装置中设置滤色层,然而为了减少工艺步骤该滤光层在有一些相邻的子像素单元之间是共用的,这会导致相邻的子像素单元之间的光线可以通过之间的滤光层,造成像素间光串扰,降低对比度,影响显示品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色彩转换基板。色彩转换基板包括:基底、遮光层和多个色彩转换单元,色彩转换单元位于遮光层的开口中,在遮光层和基底之间设置滤光层,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出射蓝色光,色彩转换单元包括红色转换单元和绿色转换单元,滤光层可以采用黄色滤光层,黄色滤光层可以滤掉蓝色光,而使红色光和绿色光通过。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层覆盖各滤光单元的边缘,遮光层中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间距宽度大于对应的两个滤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宽度。由于遮光层22通常采用黑色光刻胶通过光刻工艺进行制备,因此存在着对位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错位。如果两个开口之间的遮光层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两个滤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宽度,则对位出现偏差时则有可能会出现漏光现象。因此可以将遮光层的宽度设置得大一点,覆盖住滤光单元的边缘,这样也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对位难度。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色彩转换基板的透射单元设置于遮光层的开口中,透射单元中分散散射粒子。由于色彩转换单元可以采用量子点材料或荧光材料进行制作,其受激发射的光线的出射方向随机,因此为了与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型保持一致,可以在透射单元中分散散射粒子,光线在入射到散射粒子之后可以随机向各个方向反射、散射。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透射单元在基底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滤光单元在基底的正投影互不交叠。透射单元相邻的滤光单元均被覆盖在遮光层之下,从而避免透射单元出射的蓝色光入射到黄色的滤光单元而影响出光效率。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色彩转换基板还包括覆盖于遮光层和各色彩转换单元背离基底一侧的保护层。保护层用于包覆保护色彩转换单元。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单元与遮光层的开口一一对应,因此将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设置于遮光层的开口中,可以使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与发光单元一一对应。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遮光层面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驱动基板相抵。由此可以使发光单元的出射光只能入射到其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或透射单元中,避免发光单元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入射到相邻的色彩转换单元或透射单元而引起的串扰问题。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单元可以采用Mini-LED、Micro-LED或OLED。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滤光层;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
在滤光层背离基底的一侧形成遮光层;遮光层包括多个开口;
在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
在遮光层和各色彩转换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保护层,以形成色彩转换基板;
将色彩转换基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的显示装置中,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基底上形成一整层滤光材料;再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滤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滤光单元的图形,从而将滤光层进行断开处理。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基底和滤光层上形成一整层遮光材料;再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遮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开口的图形。由此可以在相邻的滤光单元之间填充遮光层,使遮光层可以覆盖住遮光单元的边缘。这样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本发明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采用喷墨打印法、微流控法、微转印法或纳米压印法在遮光层的开口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遮光层开口的位置与滤光单元的位置对应,因此在遮光层的开口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之后,色彩转换单元与滤光单元一一对应,而透射单元与滤光单元之间相互不交叠。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介绍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相关技术中色彩转换基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相关技术中的光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四;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图10a-10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步骤对应的色彩转换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00-显示面板,200-色彩转换基板,11-驱动基板,12-发光单元,21-基底,22-遮光层,23-色彩转换单元,23r-红色转换单元,23g-绿色转换单元,24-滤光层,241-滤光单元,25-透射单元,26-保护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为明显易懂,下面将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发明更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本发明中所描述的表达位置与方向的词,均是以附图为例进行的说明,但根据需要也可以做出改变,所做改变均包含在本发明保护范围内。本发明的附图仅用于示意相对位置关系不代表真实比例。
目前的主流显示装置可以分为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和非自发光型显示装置,其中,非自发光型显示装置以液晶显示装置为代表。液晶分子本身并不发光,需要配合背光模组进行图像显示。背光模组用于出射光线,液晶分子可以对光线的透过率进行调制,从而形成明暗状态。
自发光型显示装置以自发光器件直接进行图像显示,并不需要再使用背光模组。自发光型显示装置以其自发光、低功耗、高对比度、宽视角、响应速度快和利于柔性化等优势,在显示领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自发光型显示装置主要由驱动背板和自发光器件构成,目前可以应用于显示装置的自发光器件包括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发光二极管。
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LED)在用于图像显示时,通常会采用微型发光二极管,Mini-LED(Mini-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ni-LED)和Micro-LED(Micro-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Micro-LED)是常用的发光器件。Mini-LED的尺寸大于Micro-LED的尺寸,根据应用场景可选择适合尺寸的发光芯片进行图像显示。
因Mini-LED和Micro-LED具有功耗低、寿命长、高稳定性和自发光无需背光源的特点,更加具有节能、高集成化等优势,可被应用于几乎所有的主流显示领域,被认为是未来显示技术的理想形式。
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简称OLED)是利用有机材料制得的发光二极管器件。OLED器件包括阳极、发光层和阴极。阳极、发光层和阴极构成三明治结构,在阳极和阳极之间产生电场之后,电子和空穴会向发光层移动,并在发光层中复合成激子,激子激发发光分子最终产生可见光。
目前全彩LED显示装置可以通过色彩转换法、三基色法、光学棱镜合成法以及通过控制发光芯片结构和尺寸发射不同波长光等方法实现。采用三基色芯片,通过巨量转移拼装技术实现。该方法需要红、绿、蓝三种芯片,工艺复杂,技术难度大,尤其是当前阶段红光芯片的效率尚低;另外红、绿、蓝芯片的电学和光学特性差异大,驱动电路设计困难。色彩转换法则可以采用蓝色芯片,搭配色彩转换层实现全彩显示。该方法只需蓝色芯片和一次巨量转移,成本较低难度较小,是短期内实现全彩显示的较优方法。
目前,配合色彩转换实现全彩显示的LED显示装置可以采用多种方式,例如,可以将色彩转换材料直接涂覆在发光芯片的表面,但这种方式容易造成颜色串扰,且工艺不稳定,造成器件性能不佳。另外可以在发光芯片表制备倒梯形储液槽,在倒梯形储液槽微结构填充色彩转换材料,同时利用微结构阵列提高器件的出光效率。但是这种方法需要将微结构直接制备在微米级芯片的表面,制作过程复杂,严重影响器件性能和制作成本。因此,在透明基板上制备色彩转换层,再与显示面板贴合方式进行彩色化显示为目前的主流方式。
对于全彩OLED显示装置,可以采用真空蒸镀红、绿、蓝三色器件,该种方法导致OLED显示装置结构复杂,材料利用率低;而喷墨打印红、绿、蓝三色器件工艺尚未成熟,良率低,且蓝光墨水性能较差。因此利用真空蒸镀蓝光OLED器件搭配色彩转换层也是实现全彩OLED显示的一种选择。
图1为相关技术中色彩转换基板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色彩转换基板包括基底21、位于基底21之上的滤光层24、位于滤光层24和基底21之上的遮光层22、以及位于遮光层22的开口中的色彩转换单元23。
在具体应用时,显示面板通常出射蓝色光,因此色彩转换单元23包括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其中,红色转换单元23r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转换单元23g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除此之外,还可以设置透射单元25,用于透射蓝色光,由此形成三基色光,可以实现全彩显示。
由于色彩转换单元23的转换效率并不是100%,因此会在遮光层22与基底21之间形成一层滤光层24,通常情况下滤光层24为黄色滤光层,该黄色滤光层可以过滤掉蓝色光,透射红色光和绿色光。
目前为了减少工艺次数,节省成本,滤光层24会在透射单元25所在的位置挖去图形,从而使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共用滤光层24,并且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之间的滤光层24连续。
图2为相关技术中的光路示意图。
如图2所示,当采用相关技术中的色彩转换基板时,由于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之间存在滤光层24,因此红色转换单元23r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可以通过中间的滤光层24向绿色转换单元23g的一侧出射;同样地,绿色转换单元23g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可以通过中间的滤光层24向红色转换单元23r的一侧出射。以图2为例,红色转换单元23r出射的光线a在入射到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24时,被反射到绿色转换单元23g,影响绿色转换单元23g的出光;红色转换单元23r出射的光线b可以从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24中直接出射出来,从而入射到绿色转换单元23g对应的位置。上述情况均会造成红色子像素和绿色子像素之间的颜色串扰,导致对比度降低的问题,影响显示品质。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可以避免子像素单元之间的像素串扰,优化显示效果。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一。
如图3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0和色彩转换基板200。
显示面板100用于图像显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的出射光为单色光。显示面板100包括驱动基板11和位于驱动基板11上的多个发光单元12。
驱动背板11位于显示装置的底部,通常情况下其尺寸与显示装置的整体尺寸相适应,驱动背板11的尺寸略小于显示装置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装置也可以包括多个驱动背板11,驱动背板11之间通过拼接方式共同提供驱动信号。为了避免驱动背板11拼接带来的光学问题,相邻驱动背板11之间的拼缝尽量做到较小,甚至实现无缝拼接。
驱动背板11的形状与显示装置的整体形状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当显示装置为异形显示装置时,驱动背板的形状可以适应性设置为其它形状,在此不做限定。
驱动背板11用于向发光单元12提供驱动信号。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电路板或阵列基板。
电路板可以为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简称PCB),当应用于柔性显示时,可以采用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简称FPC),在此不做限定。
阵列基板可以采用目前成熟的薄膜工艺进行制作,其具体结构可以参见现有技术中的LCD或OLED显示装置的阵列基板,在此不做赘述。
发光单元12位于驱动背板11之上,与驱动背板11电连接。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单元配合色彩转换基板来实现全彩显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可以采用微型发光二极管,例如,发光单元12可以采用Mini-LED或Micro-LED。其中,Mini-LED和Micro-LED的尺寸均可以达到微米或次毫米量级,Mini-LED的尺寸大于Micro-LED的尺寸。在应用于不同的应用场景,对像素级别的要求不同时,可以根据实现情况采用Mini-LED或Micro-LED作为发光单元。
发光单元12采用Micro-LED时,Micro-LED和驱动背板11通常单独制作,再通过巨量转移技术将Micro-LED转移至驱动背板11之上,与驱动背板11进行键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还可以采用OLED。发光单元12采用OLED时,其制作方法可以参见相关技术,在此不做赘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LED面板为单色面板,因此发光层不需要进行精细掩膜,可以整面进行制作,有利于降低工艺难度,提高生产效率。
色彩转换基板200位于显示面板100的出光侧,色彩转换基板200尺寸与显示装置的整体尺寸相适应,色彩转换基板200的尺寸略小于显示装置的尺寸。
色彩转换基板200的形状与显示装置的整体形状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在此不做限定。
色彩转换基板200用于在显示面板100的出射光的激发下发射其它颜色的光。采用色彩转换的方式形成用于全彩显示的基色光,从而通过控制不同发光单元的亮度形成不同的颜色组合,实现全彩显示。
如图3所示,色彩转换基板200包括:基底21、遮光层22、色彩转换单元23和滤光层24。
基底21与显示面板100相对设置。基底21尺寸与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尺寸相适应,基底21的尺寸略小于显示面板100的尺寸。
基底21的形状与显示面板100的整体形状相同,通常情况下,可以设置为矩形或方形,在此不做限定。
基底21具有支撑和承载的作用,通常情况下可以采用玻璃或柔性材料进行制作,在此不做限定。
遮光层22位于基底21面向显示面板100的一侧。遮光层22包括多个开口,用于间隔出子像素单元。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发光单元12作为子像素单元进行图像显示,因此遮光层22的开口可以与发光单元12一一对应,用于透射发光单元12的出射光,并且避免各发光单元12之间的光线串扰。
遮光层22的作用为阻挡光线,因此可以采用高吸收率的黑色光刻胶等材料进行制作。
多个色彩转换单元23,位于遮光层22的部分开口中,用于在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的激发下出射其它颜色的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采用单色显示面板搭配色彩转换基板的方式实现全彩显示。其中显示面板100用于出射蓝色光,为了实现三基色显示,色彩转换单元23可以包括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红色转换单元23r用于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红色光,绿色转换单元23g用于在蓝色光的激发下出射绿色光。通常调整三基色的颜色配比实现不同颜色的图像显示。
色彩转换单元23可以采用色彩转换材料进行制作,色彩转换材料可以采用量子点材料,量子点材料中分散有量子点,通过改变量子点的粒径,可以在使量子点受激发射不同波段的光。量子点材料具有色域高,显色好等优势。除此之外,也可以采用荧光转换材料等具有色彩转换性质的材料进行制作,在此不做限定。
由于色彩转换单元23对蓝色光的转换并不是100%,为了避免经过色彩转换单元23之后出射的光线中混有蓝色光,在基底21和遮光层22之间还设置了滤光层24。
如图3所示,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滤光层24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241,滤光单元241与色彩转换单元23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23之间的滤光层24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如图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用于出射蓝色光,因此显示面板可以直接提供一种基色光,因此需要设置一些透射单元25用于直接透射显示面板出射的蓝色光。透射单元25的位置可以不设置任何材料,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直接通过基底21出射。
色彩转换单元23包括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红色转换单元23r用于出射红色光,绿色转换单元23g用于出射绿色光,因此滤光层24可以采用黄色滤光层,黄色滤光层可以滤掉蓝色光,而使红色光和绿色光通过。使黄色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可以使红色转换单元23r出射光只有红色光,绿色转换单元23g出射光只有绿色光。而透射单元出射的光不经过黄色滤光层,仍为蓝色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一。
如图4所示,与相关技术相比,同样由红色转换单元23r出射的光线a和b入射到两个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位置之后,会被遮光层22吸收,因此无法向相邻的绿色转换单元23g反射或者直接出射出来。由此可见,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滤光层可以有效避免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颜色串扰。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光路示意图之二。
如图5所示,对于色彩转换单元23与相邻的透射单元25来说,由色彩转换单元23出射的光线a和b入射到两个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位置之后,会被遮光层22吸收,因此无法向相邻的透射单元23g反射或者直接出射出来。因此,采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滤光层还可以有效色避免色彩转换单元与透射单元之间的颜色串扰。
如图3和图4所示,遮光层22覆盖各滤光单元241的边缘,遮光层22中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间距宽度w大于对应的两个滤光单元241之间的间距宽度d。由于遮光层22通常采用黑色光刻胶通过光刻工艺进行制备,因此存在着对位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错位。如果遮光层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两个滤光单元241之间的间距宽度d,则对位出现偏差时则有可能会出现漏光现象。因此可以将遮光层的宽度设置得大一点,覆盖住滤光单元241的边缘,这样也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对位难度。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二。
如图6所示,透射单元25中还可以填充基质材料,从而在其中分散散射粒子。由于色彩转换单元23可以采用量子点材料或荧光材料进行制作,其受激发射的光线的出射方向随机,因此为了与色彩转换单元23的出射光型保持一致,可以在透射单元25中分散散射粒子,光线在入射到散射粒子之后可以随机向各个方向反射、散射。
如图6所示,透射单元25在基底21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滤光单元241在基底21的正投影互不交叠。透射单元25相邻的滤光单元241均被覆盖在遮光层22之下,从而避免透射单元出射的蓝色光入射到黄色的滤光单元241而影响出光效率。
如图6所示,色彩转换基板还包括覆盖于遮光层22和各色彩转换单元23背离基底21一侧的保护层26。保护层26用于包覆保护色彩转换单元23。
在具体实施时,保护层26可以采用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叠层设置的方式进行制作。有机材料可以采用亚克力系材料,无机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等材料,在此不做限定。保护层26可以采用蒸镀的方式形成在基底21和色彩转换单元23的表面,还可以采用水氧阻隔膜,直接贴附在基底21和色彩转换单元23的表面,在此不做限定。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截面结构示意图之三。
如图7所示,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单元12与遮光层22的开口一一对应,因此将色彩转换单元23和透射单元25设置于遮光层22的开口中,可以使色彩转换单元23和透射单元25与发光单元12一一对应。
通常情况下,红色转换单元23r、绿色转换单元23g和透射单元25可以按照设定的顺序重复排列,相邻的一个红色转换单元23r、一个绿色转换单元23g和一个透射单元25及其对应的发光单元12组成一个像素单元。其中,红色转换单元23r对应红色子像素,绿色转换单元23g对应绿色子像素,透射单元25对应蓝色子像素。
为了避免子像素单元之间的串扰,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可以增加遮光层22的高度,从而使遮光层22面向显示面板100一侧的表面与驱动基板11相抵。由此可以使发光单元12的出射光只能入射到其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23或透射单元25中,避免发光单元12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入射到相邻的色彩转换单元23或透射单元25而引起的串扰问题。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可以采用Mini-LED显示面板或Micro-LED显示面板,配合色彩转换基板200进行图像显示的结构如图3、图6-7所示。Mini-LED或Micro-LED通常与驱动基板分别制作,再将Mini-LED或Micro-LED转移至驱动基板之上进行键合,因此Mini-LED或Micro-LED呈相互分立的矩阵结构。
除此之外,显示面板100还可以采用OLED显示面板,配合色彩转换基板200进行图像显示的结构如图8所示。OLED显示面板通常采用蒸镀方法进行制作,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OLED显示面板只需要制作整层的蓝色发光层即可,可以避免精细掩膜对工艺的限制。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9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S10、在基底上形成滤光层;
S20、在滤光层背离基底的一侧形成遮光层;
S30、在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
S40、在遮光层和各色彩转换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保护层,以形成色彩转换基板;
S50、将色彩转换基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的显示装置中,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图10a-10d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步骤对应的色彩转换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来说,首先提供一基底,该基底可以采用玻璃或有机材料,在此不做限定。
如图10a所示,首先在基底21上形成滤光层24的图形。滤光层24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241。
具体地,可以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基底21上形成一整层滤光材料;再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滤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滤光单元241的图形,从而将滤光层进行断开处理。
滤光层可以采用黄色滤光材料,用于过滤蓝色光,透射红色光和绿色光。
而后,如图10b所示,在滤光层24背离基底21的一侧形成遮光层22的图形。遮光层22包括多个开口的图形。
具体地,可以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基底21和滤光层24上形成一整层遮光材料;再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遮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开口的图形。由此可以在相邻的滤光单元241之间填充遮光层22,使遮光层可以覆盖住遮光单元241的边缘。这样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而后,如图10c所示,在遮光层22的开口中形成彩色转换单元23和透射单元25。
具体地,可以采用喷墨打印法、微流控法、微转印法或纳米压印法在遮光层的开口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其中,色彩转换单元可以包括红色转换单元23r和绿色转换单元23g,透射单元中分散有散射粒子。
遮光层22开口的位置与滤光单元241的位置对应,因此在遮光层22的开口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之后,色彩转换单元与滤光单元241一一对应,而透射单元与滤光单元之间相互不交叠。
最后,如图10d所示,在色彩转换单元23的表面形成保护层26。保护层覆盖了基底21之上的所有膜层部件,可以有效保护色彩转换单元23。
保护层26可以采用有机材料、无机材料或有机材料和无机材料叠层设置的方式进行制作。有机材料可以采用亚克力系材料,无机材料可以采用氮化硅、氧化硅、氧化铝等材料,在此不做限定。保护层26可以采用蒸镀的方式形成在基底21和色彩转换单元23的表面,还可以采用水氧阻隔膜,直接贴附在基底21和色彩转换单元23的表面,在此不做限定。
由此形成色彩转换基板,再将色彩转换基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相互贴合后可以得到如图6所示的显示装置。
根据第一发明构思,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色彩转换基板。色彩转换基板包括:基底、遮光层和多个色彩转换单元,色彩转换单元位于遮光层的开口中,在遮光层和基底之间设置滤光层,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根据第二发明构思,显示面板出射蓝色光,色彩转换单元包括红色转换单元和绿色转换单元,滤光层可以采用黄色滤光层,黄色滤光层可以滤掉蓝色光,而使红色光和绿色光通过。
根据第三发明构思,遮光层覆盖各滤光单元的边缘,遮光层中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间距宽度大于对应的两个滤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宽度。由于遮光层通常采用黑色光刻胶通过光刻工艺进行制备,因此存在着对位问题,不可避免会出现错位。如果两个开口之间的遮光层的宽度小于或等于两个滤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宽度,则对位出现偏差时则有可能会出现漏光现象。因此可以将遮光层的宽度设置得大一点,覆盖住滤光单元的边缘,这样也可以简化工艺,降低对位难度。
根据第四发明构思,色彩转换基板的透射单元设置于遮光层的开口中,透射单元中分散散射粒子。由于色彩转换单元可以采用量子点材料或荧光材料进行制作,其受激发射的光线的出射方向随机,因此为了与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型保持一致,可以在透射单元中分散散射粒子,光线在入射到散射粒子之后可以随机向各个方向反射、散射。透射单元在基底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滤光单元在基底的正投影互不交叠。透射单元相邻的滤光单元均被覆盖在遮光层之下,从而避免透射单元出射的蓝色光入射到黄色的滤光单元而影响出光效率。
根据第五发明构思,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单元与遮光层的开口一一对应,因此将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设置于遮光层的开口中,可以使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与发光单元一一对应。显示面板中的发光单元可以采用Mini-LED、Micro-LED或OLED。
根据第六发明构思,遮光层面向显示面板一侧的表面与驱动基板相抵。由此可以使发光单元的出射光只能入射到其对应的色彩转换单元或透射单元中,避免发光单元出射的大角度光线入射到相邻的色彩转换单元或透射单元而引起的串扰问题。
根据第七发明构思,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滤光层;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
在滤光层背离基底的一侧形成遮光层;遮光层包括多个开口;
在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
在遮光层和各色彩转换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保护层,以形成色彩转换基板;
将色彩转换基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制作方法制作而成的显示装置中,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滤光单元与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由此使得色彩转换单元之间的滤光层断开设置,色彩转换单元对应的滤光单元之间由遮光层相互隔开,由此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根据第八发明构思,可以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基底上形成一整层滤光材料;再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滤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滤光单元的图形,从而将滤光层进行断开处理。
可以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基底和滤光层上形成一整层遮光材料;再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遮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开口的图形。由此可以在相邻的滤光单元之间填充遮光层,使遮光层可以覆盖住遮光单元的边缘。这样可以避免色彩转换单元的出射光之间的串扰。
可以采用喷墨打印法、微流控法、微转印法或纳米压印法在遮光层的开口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遮光层开口的位置与滤光单元的位置对应,因此在遮光层的开口中形成色彩转换单元和透射单元之后,色彩转换单元与滤光单元一一对应,而透射单元与滤光单元之间相互不交叠。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面板,用于出射单色光;
色彩转换基板,位于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光侧;所述色彩转换基板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的激发下出射其它颜色的光;
其中,所述色彩转换基板包括:
基底,与所述显示面板相对设置;
遮光层,位于所述基底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开口;
多个色彩转换单元,位于所述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用于在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射光的激发下出射其它颜色的光;
滤光层,位于所述基底与所述遮光层之间;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所述滤光单元与所述色彩转换单元一一对应设置,相邻的所述滤光单元之间被所述遮光层间隔开。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覆盖各所述滤光单元的边缘,所述遮光层中相邻两个开口之间的间距宽度大于对应的两个所述滤光单元之间的间距宽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基板还包括:
多个透射单元,位于所述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用于透射所述显示面板的出射光;
所述透射单元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与相邻的所述滤光单元在所述基底的正投影互不交叠。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驱动基板,与所述色彩转换基板下对设置;
多个发光单元,位于所述驱动基板面向所述色彩转换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单元与所述色彩转换单元及所述透射单元一一对应;
所述发光单元用于出射蓝色光,所述色彩转换单元包括红色转换单元和绿色转换单元;
所述色彩转换单元采用量子点材料,所述透射单元中分散有散射粒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光层为黄色滤光层,用于过滤蓝色光,透射红色光和绿色光。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单元为Mini-LED、Micro-LED或OLED。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面向所述显示面板的一侧与所述驱动基板相抵。
8.如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色彩转换基板还包括:
保护层,覆盖于所述遮光层和各所述色彩转换单元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
9.一种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在基底上形成滤光层;所述滤光层包括多个相互分立的滤光单元;
在所述滤光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形成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开口;
在所述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
在所述遮光层和各所述色彩转换单元背离衬底的一侧形成保护层,以形成色彩转换基板;
将所述色彩转换基板与显示面板相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在基底上形成滤光层,包括:
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所述基底上形成一整层滤光材料;
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所述滤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滤光单元的图形;
所述在所述滤光层背离所述基底的一侧形成遮光层,包括:
采用旋涂法、刮涂法或喷涂法在所述基底和所述滤光层上形成一整层遮光材料;
采用光刻法或纳米压印法对所述遮光材料进行处理,形成多个开口的图形;
所述在所述遮光层的部分开口中形成多个色彩转换单元,包括:
采用喷墨打印法、微流控法、微转印法或纳米压印法在所述遮光层的开口中形成所述色彩转换单元。
CN202111287739.1A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ending CN11609323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7739.1A CN116093232A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87739.1A CN116093232A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93232A true CN116093232A (zh) 2023-05-09

Family

ID=861977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87739.1A Pending CN116093232A (zh) 2021-11-02 2021-11-02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9323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637260B2 (en) Quantum dot-based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EP3332404B1 (en) Display device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WI580031B (zh) 顏色轉換層、有機電致發光顯示面板及液晶顯示面板
CN108933153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US20060284532A1 (en) Color display unit
US20210336096A1 (en)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577610B (zh)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装置
CN107681040B (zh) 显示面板与结构装置
CN112885823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11404472B2 (en) Display module and display apparatus including light blocking layer with openings having regular intervals therebetween
CN112582441B (zh) 一种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KR20180101302A (ko) 유기발광 디스플레이 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US20200241183A1 (en) Color film structure, color film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013310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30102283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3921673B (zh) 用于显示的发光二极管
CN116093232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CN112631023B (zh) 一种量子点显示面板和量子点显示装置
JPH10282494A (ja) 液晶表示装置
CN111430570B (zh) 显示面板以及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KR20220114352A (ko) 디스플레이 디바이스
CN112099122A (zh) 滤光膜以及显示器件
CN116093235A (zh) 一种显示装置
CN108873464A (zh) 基板、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装置
TWI790827B (zh) 微型發光二極體顯示裝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