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7783A - 连接器装置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7783A
CN116057783A CN202180058435.XA CN202180058435A CN116057783A CN 116057783 A CN116057783 A CN 116057783A CN 202180058435 A CN202180058435 A CN 202180058435A CN 116057783 A CN116057783 A CN 11605778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adapter
movable
posture
posture ho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843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田中真二
小林丰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5778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778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mounted on a PCB [Printed Circuit Boar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38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 H01R24/4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having concentrically or coaxially arranged contac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 frequency
    • H01R24/54Intermediate parts, e.g. adapters, splitters or elbow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04Pins or blades for co-operation with sockets
    • H01R13/05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 H01R13/052Resilient pins or blades co-operating with sockets having a circ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7Snap or like fastening
    • H01R13/6277Snap or like fastening comprising annular latching means, e.g. ring snapping in an annular groov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103/00Two po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实现小型化。连接器装置具备:第1连接器(10);第2连接器(50),以与第1连接器(10)对置的方式设置;适配器(30),将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连接;姿势保持部(13、36),设置于第1连接器(10)和适配器(30),通过相互抵接而使适配器(3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保持为一定的姿势;弹性保持部(45),设置于适配器(30),利用弹力将第1连接器(10)的第1姿势保持部(13)和适配器(30)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保持为抵接的状态;以及第1导向部(52)及第2导向部(57),通过一边使弹性保持部(45)弹性变形一边使适配器(30)倾斜,从而矫正第2连接器(50)和适配器(30)的错位。

Description

连接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连接器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一种通过适配器将相互对置的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连接的结构。适配器支承于第1连接器,能以相对于两连接器的对置方向倾斜的方式摇动。在第2连接器形成有张开成喇叭状的导向部。在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以错位的状态嵌合的情况下,适配器通过使其顶端部与导向部滑接,从而摇动,与第2连接器嵌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2/029547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第1连接器、第2连接器以及适配器以使轴线朝向水平的姿势配置的情况下,有可能适配器由于自重而变为朝向斜下。作为其对策,考虑到使设置于第2连接器的导向部的开口较大地张开,但是这样的话,连接器装置在整体上大型化。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是基于如上述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实现小型化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具备:
第1连接器;
第2连接器,以与所述第1连接器对置的方式设置;
适配器,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
姿势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通过相互抵接而使所述适配器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器保持为一定的姿势;
弹性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中的至少一方,利用弹力将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和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保持为抵接的状态;以及
导向部,通过一边使所述弹性保持部弹性变形一边使所述适配器倾斜,从而矫正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的错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实现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构成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的第1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2是适配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适配器被第1连接器保持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4是第2连接器的侧视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在上下方向错位、适配器抵接于第2连接器的导向部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6是表示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在水平方向错位、适配器与第2连接器连接的状态的俯视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
(1)具备:第1连接器;第2连接器,以与所述第1连接器对置的方式设置;适配器,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姿势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通过相互抵接而使所述适配器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器保持为一定的姿势;弹性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中的至少一方,利用弹力将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和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保持为抵接的状态;以及导向部,通过一边使所述弹性保持部弹性变形一边使所述适配器倾斜,从而矫正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的错位。根据本公开的结构,通过利用弹性保持部的弹力使第1连接器的姿势保持部和适配器的姿势保持部抵接,从而能使适配器相对于第1连接器保持为一定的姿势。第2连接器和适配器的错位通过导向部对抗弹性保持部的弹力使适配器的姿势倾斜而被矫正。在设定导向部的导向区时,不必考虑适配器相对于第1连接器的姿势的倾斜。导向部的导向区只要抑制成吸收第1连接器和第2连接器的错位所需的最小尺寸即可,所以在适配器的摇动方向上能实现小型化。
(2)优选地,作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第1姿势保持部和作为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由相互以面接触状态抵接的平面构成。根据该结构,能稳定地保持适配器的姿势。
(3)优选地,作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第1姿势保持部形成于构成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介电体。根据该结构,与在和第1介电体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第1姿势保持部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可以减少。
(4)优选地,作为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形成于构成所述适配器的可动侧介电体。根据该结构,与在相对于可动侧介电体为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可动侧姿势保持部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可以减少。
(5)优选地,所述弹性保持部形成于构成所述适配器的可动侧外导体。根据该结构,与在相对于可动侧外导体为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弹性保持部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可以减少。
(6)在(5)中,优选地,所述弹性保持部具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用于使所述可动侧外导体与构成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外导体能导通地连接。根据该结构,因为弹性保持部兼备可动侧外导体和第1外导体的电导通功能,所以与相对于弹性保持部独立地设置专用的触点部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可动侧外导体的形状。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6说明将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具体化的实施例1。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更。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构成为具备第1连接器10、适配器30以及第2连接器50。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第1连接器10及适配器30的前后方向,将图1、3、5、6中的右方定义为前方。关于第2连接器50的前后方向,将图4~6中的左方定义为前方。
<第1连接器10>
如图1所示,第1连接器10以收纳于壳体H内的状态与例如车载照相机(图示省略)连接。第1连接器10具有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第1内导体11、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筒状的第1介电体12、以及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第1外导体15。第1内导体11相对于第1介电体12以呈同轴状贯穿的状态装配。在第1介电体12的前端部形成有第1姿势保持部13。第1姿势保持部13的前表面、即在第1连接器10的轴线方向上与适配器30对置的面成为由与第1连接器10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构成的第1姿势保持面14。
第1外导体15是单一部件,具有与第1介电体12的外周嵌合的圆形截面的定径部16和从定径部16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圆形截面的罩部17。罩部17具有受压部18、防脱部19、锥形部20以及扩径部21。第1外导体15以使定径部16与第1介电体12的外周呈同轴状嵌合的状态装配于第1介电体12。罩部17配置于比第1介电体12靠前方。第1外导体15的外周面的轴线方向上的整个区域以与壳体H的内周面紧贴的状态固定。
受压部18为从定径部16的前端向前方呈同轴状伸出的形状。受压部18的内径尺寸大于定径部16的内径尺寸。防脱部19为从受压部18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形状。防脱部19的最小内径尺寸小于受压部18的最大内径尺寸。锥形部20为从防脱部19的前端向前方伸出且朝向前方逐渐扩径的形状。锥形部20的最大内径尺寸大于受压部18的最大内径尺寸。扩径部21为从锥形部20的前端向前方伸出的形状。扩径部21的最大内径尺寸为一定(固定),是与锥形部20的最大内径尺寸相同的尺寸。
<适配器30>
如图3所示,适配器30具有形成筒状的可动侧介电体31、细长地延伸的可动侧内导体33以及可动侧外导体40。在可动侧介电体31形成有在轴线方向贯穿可动侧介电体31的形状的内导体收纳室32。可动侧内导体33具有从可动侧介电体31的前端向前方突出的突片34。可动侧内导体33装配于可动侧介电体31。可动侧内导体33中比突片34靠后方的整个区域收纳于内导体收纳室32内。
在可动侧介电体31的后端部形成有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的后表面、即在适配器30的轴线方向上与第1姿势保持面14对置的面作为由与适配器30的轴线正交的平面构成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执行功能。在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形成有使内导体收纳室32在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开口的连接孔38。连接孔38形成如内径尺寸朝向后方逐渐变大的锥形。
如图2所示,可动侧外导体40是单一部件,具有圆筒形的外导体主体部41和在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弹性保持部45。如图3所示,外导体主体部41具有小径部42、大径部43以及被导向部44。小径部42形成于外导体主体部41的后端部。大径部43的直径尺寸大于小径部42的直径尺寸,大径部43从小径部42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大径部43位于比可动侧介电体31的前端靠前方,将可动侧内导体33的突片34包围。被导向部44形成于大径部43的前端部,位于可动侧外导体40的前端部。被导向部44形成如朝向前方扩径的锥形的圆筒形。
多个弹性保持部45在周向上以等角度间距配置,从小径部42的后端缘向后方呈悬臂状伸出。弹性保持部45具有与可动侧外导体40的轴线平行地向后方延伸的基部46、和与基部46的后端相连的触点部47。触点部47配置于弹性保持部45的后端部(伸出端部)。触点部47为以向比基部46靠径向外方鼓起的方式突出的形状。可动侧外导体40相对于可动侧介电体31以由小径部42和弹性保持部45包围的状态呈同轴状装配。
如图3所示,适配器30装配于第1连接器10。适配器30位于比第1连接器10靠前方,以与第1连接器10在前后方向排列的方式配置。在将适配器30装配于第1连接器10的状态下,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以面接触状态抵接于第1姿势保持面14。通过第1姿势保持面14和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抵接,从而适配器30以相对于第1连接器10定位成同轴状的姿势的状态保持于第1连接器10。因为第1连接器10和适配器30的轴线朝向水平方向,所以适配器30的姿势有可能由于适配器30的自重而以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的下端为支点向下方倾斜。但是,如下所述,可利用弹性保持部45防止适配器30的姿势的倾斜。
多个弹性保持部45的触点部47相对于受压部18的内周面中在周向隔开间隔的多个位置向径向外方弹性地抵接。触点部47的抵接位置是向比第1姿势保持面14和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的抵接位置靠轴线方向前方离开的位置。因此,即使适配器30将要以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的下端为支点向下方倾斜,位于适配器30的下端侧的弹性保持部45也利用该弹性保持部45的弹力从下方支承适配器30。由此,可限制适配器3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的姿势的倾斜,适配器30保持为与第1连接器10呈同轴状的水平姿势。
第1外导体15的防脱部19位于触点部47的前方的附近位置。因此,在适配器30将要以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的下端为支点向下方倾斜时,多个触点部47中位于上端部的触点部47相对于防脱部19从后方卡止。通过该卡止作用,也可防止适配器30向下方倾斜。
在如上所述将适配器3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保持为同轴状的状态下,可动侧内导体33的前端部从连接孔38进入内导体收纳室32内,与第1内导体11的后端部能导通地连接。通过可动侧外导体40的触点部47弹性地抵接于第1外导体15的受压部18,从而可动侧外导体40和第1外导体15能导通地连接。在第1外导体15的罩部17的内周面中比防脱部19靠前方的区域与适配器30的外周面之间遍及全周确保有径向的间隙。
<第2连接器50>
如图4所示,第2连接器50相对于电路基板P的安装面M以使轴线朝向垂直的状态、也就是使轴线朝向与第1连接器10平行的状态固定地装配。第2连接器50具备使轴线朝向前后方向的圆筒形的第2介电体51、同轴状装配在第2介电体51内的第2内导体53、以及同轴状装配在第2介电体51的外周的第2外导体54。在第2介电体51的前端部(顶端部)形成有第1导向部52,第1导向部52形成与第2介电体51为同轴状的圆锥台形。第1导向部52的直径尺寸在第1导向部52的前端最小,在第1导向部52的后端最大。
第2外导体54将第2介电体51中比第1导向部52靠后方(电路基板P侧)的区域包围。第2外导体54具有固装于安装面M的圆筒形的安装部55、和从安装部55的前端缘向前方呈悬臂状伸出的多个弹性片56。多个弹性片56在周向上以一定间距配置。在弹性片56的前端部形成有第2导向部57。第2导向部57在比第1导向部52靠外周侧配置于第1导向部52的斜后方。
<实施例1的作用及效果>
说明以第2连接器5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相对地向上方错位的状态连接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的工序。当使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在以两连接器10、50的轴线形成平行的方式对置的状态下接近时,如图5所示,被导向部44的前端上端部抵接于第1导向部52的上端部。此时,适配器30与第1连接器10保持为同轴状。
当从该状态进一步使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接近时,被导向部44与第1导向部52滑接,通过第1导向部52的倾斜,适配器30的前端部被向上方压起。此时,适配器30以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及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的上端为支点,变为朝向斜上的姿势,可动侧姿势保持面37相对于第1姿势保持面14一边变为倾斜一边远离。
当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进一步接近时,被导向部44从第1导向部52的外周缘向第2导向部57转移,适配器30由于第2导向部57的倾斜而使姿势进一步倾斜。因为在可动侧外导体40的小径部42与第1外导体15的罩部17之间确保有径向的间隙,所以可动侧外导体40不会与第1外导体15干涉,不会给适配器30使姿势倾斜的动作带来障碍。
在被导向部44通过第2导向部57后,在适配器30的大径部43与弹性片56滑接的状态下,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进一步进行嵌合。在此期间,第2内导体53和可动侧内导体33的突片34连接,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连接。如图6所示,通过适配器30在侧视时朝向斜上移位,从而可吸收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的上下方向的错位,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变为正规的连接状态。各触点部47由于弹性保持部45的弹力而与第1外导体15的受压部18弹性地接触,所以第1外导体15和可动侧外导体40能导通地连接。
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具备第1连接器10、以与第1连接器10对置的方式设置的第2连接器50、以及将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连接的适配器30。在第1连接器10设置有第1姿势保持部13,在适配器30设置有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第1姿势保持部13和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通过相互抵接,从而将适配器3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保持为一定的姿势、也就是呈同轴状的姿势。在适配器30设置有多个弹性保持部45。
弹性保持部45通过弹性保持部45的弹力而保持为使第1姿势保持部13和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抵接的状态。第2连接器50具有第1导向部52和第2导向部57。第1导向部52和第2导向部57通过一边使弹性保持部45弹性变形一边使适配器30倾斜,从而矫正第2连接器50和适配器30的错位。
根据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通过利用弹性保持部45的弹力使第1连接器10的第1姿势保持部13和适配器30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抵接,从而能使适配器3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保持为一定的姿势、即使轴线朝向水平方向的姿势。第1姿势保持部13和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因为由相互以面接触状态抵接的平面构成,所以能稳定地保持适配器30的姿势。
第2连接器50和适配器30的错位通过第1导向部52及第2导向部57对抗弹性保持部45的弹力使适配器30的姿势倾斜而被矫正。在设定第1导向部52及第2导向部57的导向区时,不必考虑适配器30相对于第1连接器10的姿势的倾斜。第1导向部52及第2导向部57的导向区只要抑制成吸收第1连接器10和第2连接器50的错位所需的最小尺寸即可。因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在适配器的摇动方向上能实现小型化。
第1连接器10的第1姿势保持部13与构成第1连接器10的第1介电体12形成为一体。因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与在相对于第1介电体12为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第1姿势保持部13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少。适配器30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形成于构成适配器30的可动侧介电体31。因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与在相对于可动侧介电体31为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可动侧姿势保持部36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少。弹性保持部45形成于构成适配器30的可动侧外导体40。因此,本实施例1的连接器装置与在相对于可动侧外导体40为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弹性保持部45的情况相比,部件数量少。
弹性保持部45具有触点部47,触点部47用于使可动侧外导体40相对于构成第1连接器10的第1外导体15能导通地连接。根据该结构,弹性保持部45兼备可动侧外导体40和第1外导体15的电导通功能,所以与相对于弹性保持部45独立地设置专用的触点部47的情况相比,能简化可动侧外导体40的形状。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意图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更,也包括如下述的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弹性保持部仅形成于适配器,但是弹性保持部也可以仅形成于第1连接器,还可以形成于适配器和第1连接器两方。
在上述实施例1中,第1姿势保持部和可动侧姿势保持部两方由平面构成,但是也可以是如下方式:一方姿势保持部由平面构成,另一方姿势保持部相对于一方姿势保持部以环状进行线接触。
在上述实施例1中,适配器被姿势保持部保持为与两连接器的嵌合方向平行的姿势,但是适配器被保持的姿势也可以相对于两连接器的嵌合方向为倾斜方向。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第1姿势保持部形成于第1介电体,但是也可以在与第1介电体分体的专用部件形成第1姿势保持部。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适配器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形成于可动侧介电体,但是可动侧姿势保持部也可以形成与可动侧外导体、可动侧介电体分体的专用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适配器的可动侧弹性保持部形成于可动侧外导体,但是可动侧弹性保持部也可以形成于与可动侧外导体分体的专用部件。
在上述实施例1中,弹性保持部具有可动侧外导体的触点部,但是也可以相对于弹性保持部独立地设置专用的触点部。
在上述实施例1中,弹性保持部抵接于第1外导体,但是弹性保持部也可以抵接于第1外导体以外的部位。
在上述实施例1中,将第1连接器装配于壳体,将第2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但是也可以将第1连接器安装于电路基板,并将第2连接器连接到壳体。
本公开的连接器装置不限于车载照相机用的屏蔽连接器,也能适用于其他用途的屏蔽连接器。
附图标记说明
H:壳体
M:安装面
P:电路基板
10:第1连接器
11:第1内导体
12:第1介电体
13:第1姿势保持部
14:第1姿势保持面
15:第1外导体
16:定径部
17:罩部
18:受压部
19:防脱部
20:锥形部
21:扩径部
30:适配器
31:可动侧介电体
32:内导体收纳室
33:可动侧内导体
34:突片
36:可动侧姿势保持部
37:可动侧姿势保持面
38:连接孔
40:可动侧外导体
41:外导体主体部
42:小径部
43:大径部
44:被导向部
45:弹性保持部
46:基部
47:触点部
50:第2连接器
51:第2介电体
52:第1导向部
53:第2内导体
54:第2外导体
55:安装部
56:弹性片
57:第2导向部

Claims (6)

1.一种连接器装置,具备:
第1连接器;
第2连接器,以与所述第1连接器对置的方式设置;
适配器,将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第2连接器连接;
姿势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通过相互抵接而使所述适配器相对于所述第1连接器保持为一定的姿势;
弹性保持部,设置于所述第1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中的至少一方,利用弹力将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和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保持为抵接的状态;以及
导向部,通过一边使所述弹性保持部弹性变形一边使所述适配器倾斜,从而矫正所述第2连接器和所述适配器的错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作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第1姿势保持部和作为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由相互以面接触状态抵接的平面构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作为所述第1连接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第1姿势保持部形成于构成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介电体。
4.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作为所述适配器的所述姿势保持部的可动侧姿势保持部形成于构成所述适配器的可动侧介电体。
5.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保持部形成于构成所述适配器的可动侧外导体。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器装置,其中,所述弹性保持部具有触点部,所述触点部用于使所述可动侧外导体与构成所述第1连接器的第1外导体能导通地连接。
CN202180058435.XA 2020-08-06 2021-07-16 连接器装置 Pending CN11605778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33699A JP7417200B2 (ja) 2020-08-06 2020-08-06 コネクタ装置
JP2020-133699 2020-08-06
PCT/JP2021/026809 WO2022030224A1 (ja) 2020-08-06 2021-07-16 コネクタ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7783A true CN116057783A (zh) 2023-05-02

Family

ID=801181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8435.XA Pending CN116057783A (zh) 2020-08-06 2021-07-16 连接器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91149A1 (zh)
JP (1) JP7417200B2 (zh)
CN (1) CN116057783A (zh)
WO (1) WO202203022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14266B2 (ja) * 1996-01-24 1999-06-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接続用アダプタ及び同軸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ES2204511T3 (es) 1999-03-02 2004-05-01 Huber+Suhner Ag Conexion coaxial de placas de circuito impreso.
CN102437477B (zh) 2011-08-25 2013-12-04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可群插的高功率小型射频同轴连接器
CH706343A2 (de) 2012-04-05 2013-10-15 Huber+Suhner Ag Leiterplatten-Koaxialverbinder.
CN103367979B (zh) 2012-04-05 2016-02-17 株式会社起家来人 连接器组件
CN102946033A (zh) 2012-11-15 2013-02-2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射频同轴连接器
CN103337740B (zh) 2013-06-20 2015-04-15 江苏科技大学 一种较大板间距的射频同轴连接器组件
JP6366622B2 (ja) 2016-02-24 2018-08-01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端子接続構造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17200B2 (ja) 2024-01-18
US20230291149A1 (en) 2023-09-14
WO2022030224A1 (ja) 2022-02-10
JP2022030013A (ja) 2022-02-18
WO2022030224A8 (ja)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451020B1 (en) RF module
JP7354886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CN114600320B (zh) 连接器装置
CN116057783A (zh) 连接器装置
CN116134682A (zh) 连接器装置
CN114616723B (zh) 连接器装置
CN116057782A (zh) 连接器装置
JP2023029620A (ja) コネクタ装置
US11349234B2 (en) Surface mount electrical connector
JP7318571B2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21095488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WO2021215141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2023074401A (ja) コネクタ
JP2023077186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