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7315A - 车侧灯 - Google Patents

车侧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7315A
CN116057315A CN202180053471.7A CN202180053471A CN116057315A CN 116057315 A CN116057315 A CN 116057315A CN 202180053471 A CN202180053471 A CN 202180053471A CN 116057315 A CN116057315 A CN 11605731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distribution control
light distribution
lens
lamp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5347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岛周平
野上晃平
神永曜命
斋藤翠
小岛泰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Original Assignee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filed Critical Koito Electric IndustriesLtd
Publication of CN11605731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731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ARRANGEMENT OF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FOR VEHICLES IN GENERAL
    • B60Q1/00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 B60Q1/26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 B60Q1/32Arrangement of optical signalling or lighting devices, the mounting or supporting thereof or circuits therefor the devices being primarily intended to indicate the vehicle, or parts thereof, or to give signals, to other traffic for indicating vehicle sides, e.g. clearance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7Attachment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9Attachment of light sources or lamp holders
    • F21S43/195Details of lamp holders, terminals or conne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2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 F21S43/26Refractors, transparent cover plates, light guides or filters not provided in groups F21S43/235 - F21S43/255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4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reflectors and refra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21V5/045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the lens having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3/0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 F21S43/10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 F21S43/13Signal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e.g. brake lamps, direction indicator lights or reversing lights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light source
    • F21S43/14Light emitting diodes [LED]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W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USES OR APPLIC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F21W2103/00Exterior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for signalling purposes
    • F21W2103/15Side marker ligh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Y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ES F21K, F21L, F21S and F21V, RELATING TO THE FORM OR THE KIND OF THE LIGHT SOURCES OR OF THE COLOUR OF THE LIGHT EMITTED
    • F21Y2115/00Light-generating elements of semiconductor light sources
    • F21Y2115/10Light-emitting diodes [LE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Lighting Device Outwards From Vehicle And Optical Sign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侧灯,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而降低成本,不会产生难以看到的暗部,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缩小到所需方向的效率良好的配光控制。车侧灯(10)设置于车辆侧面,并在灯体(11)支撑光源(20)及对来自该光源(20)的光进行配光的透镜(30)而成,光源(20)在一张基板(21)的表面上安装多个LED(22)而成,透镜(30)配置于光源(20)的前方,除了能够将多个LED(22)中任意一个的光在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配光以外,还能够在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

Description

车侧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侧灯,该车侧灯设置于车辆侧面,并在灯体支撑光源和对来自该光源的光进行配光的透镜。
背景技术
以往,在铁道车辆侧面的车门上附近设置有在停车时点亮车门的开闭来进行通知的车侧灯(例如专利文献1)。通常,车侧灯根据该灯体的两侧、即车辆的前后方向,由乘车中的乘务员和站台的站台员确认点亮状况。因此,车侧灯基本上构成为向灯体的两侧(车辆的前方及后方)的2个方向照射光,并且也向灯主体的前方(车辆的侧方)进行配光。
车侧灯的光源以前使用灯泡,但最近使用LED(发光二极管)(例如专利文献1的段落0012)。在将光源更换为LED的情况下,考虑直接利用已安装于车辆侧面的现有灯泡用的灯体,仅更换灯体内的LED用的基板。在此,如专利文献1的图3所示,仅使用配置在一张基板上的LED时,由于其照射方向为LED的狭窄的指向特性,存在仅集中在前方而无法在关键的两侧得到必要的光度的问题。
因此,例如准备2张LED的基板,将各个基板向两侧的2个方向倾斜地配置。然而,需要2张基板,另外还需要用于支撑各基板的金属板,不仅部件数量多,而且向方向不同的各基板的布线也变得繁杂,存在组装麻烦且成本高的问题。而且,为了不仅在两侧还在前方确保车侧灯的配光,还需要将一部分LED从基板弯曲成直角而朝向前方等特别的作业,不仅更加麻烦,而且还存在根据视觉辨认方向而产生作为暗部难以看到的部位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作为用于简易地进行在车侧灯使用LED的情况下的特别的配光控制的手段,考虑使用了透镜的配光控制。例如,虽然不涉及车侧灯,但也已知有能够使来自基板上的LED的直行方向的光在横向扩散的透镜(例如专利文献2)。该透镜使从1个LED入射的光不仅朝向与其光轴正交的两侧扩散,还以朝向大致水平的整周方向的方式横向扩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3203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61399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将所述专利文献2所记载的透镜用于车侧灯的配光控制的情况下,作为车侧灯也包含很多向不需要的方向的配光控制,存在照射效率不好的问题。特别是,以相对于光源的两侧为主的配光控制实际上难以实现。
本发明是着眼于以上那样的现有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削减部件件数而降低成本,也不会产生难以看到的暗部,能够通过简易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缩小到必要方向的效率良好的配光控制的车侧灯。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如下,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侧灯,设置于车辆侧面,并在灯体支撑光源及对来自该光源的光进行配光的透镜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在一张基板的表面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而成,
所述透镜配置于所述光源的前方,除了能够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中任意一个的光在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配光以外,还能够在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
根据本发明的车侧灯,能够削减部件数量而降低成本,不会产生难以看到的暗部,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缩小到必要方向的效率良好的配光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将安装部件插入车侧灯的灯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是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朝上表示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纵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主视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后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右侧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左侧视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俯视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仰视图。
图10是将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朝上表示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1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1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的展开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透镜的立体图。
图1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透镜的主视图。
图20是图19的XX-XX线剖视图。
图21是图19的XXI-XXI线剖视图。
图22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透镜的配光的说明图。
图23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透镜的追加配光控制部的配光的说明图。
图24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立体图。
图25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纵剖视图。
图26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主视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后视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右侧视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左侧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仰视图。
图32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4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后视图。
图35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36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37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38是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安装了光源和透镜的状态的仰视图。
图3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的安装部件的展开图。
图40是表示变形例1的透镜的立体图。
图41是表示变形例2的透镜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代表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各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100是设置于车辆侧面的灯光。此外,车侧灯10、100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但以下,对适用于例如在铁道车辆的侧壁面(车辆侧面)的车门上自动开闭车门时在车门未关闭的状态下点亮成红色的关门车侧灯的例子进行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车侧灯10的概要>
如图1所示,车侧灯10具有:灯体11,其固定于车辆侧面;光源20,其收纳于该灯体11内;透镜30,其对来自该光源20的光进行配光;以及支撑部件40,其将光源20和透镜30预先安装并支撑于灯体11内。在灯体11设置有包围透镜30的外透镜50。灯体11以及外透镜50构成车侧灯10整体的外围,如图3所示,固定于铁道车辆的侧壁面A。相对于该固定状态的灯体11,光源20和透镜30能够连同支撑部件40一起更换。
<关于灯体11>
如图1~图9所示,灯体11整体为圆筒状,在前端开口14的周围设置有凸缘15,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通过压铸法等一体地形成。灯体11的周壁12具备在与灯体11的中心轴正交的直径方向上相互对置的部位被较大地切除的开口部13。灯体11的前端开口14直接呈圆形开口,在前端开口14的外周侧以向外侧以预定宽度延伸的方式设置有所述凸缘15。
如图3所示,在灯体11的前端开口14的内侧设置有使球形的外透镜50的周端缘卡合的台阶部16。另外,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直接与两侧的开口部13相连而较大地开口,但在后端开口17的内侧设置有从残留在两侧的开口部13之间的周壁12的后端缘向内侧突出而相互对置的一对安装片18。
各安装片18是用于固定支撑部件40的部位。后端开口17的开口面积缩窄了各安装片18向内侧突出的量。因此,与灯体11内侧的截面积相当大小的部件无法从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沿着中心轴插入到内部。此外,关于覆盖灯体11的前端开口14的外透镜50将在后面叙述。
<关于光源20>
如图1所示,光源20是在一张基板21的表面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而成的。在此,发光元件例如适合LED22。如图22所示,具体而言,LED22例如是表面安装型的LED芯片,其结构是一般的,因此省略详细的说明,但以与芯片表面正交的光轴为中心在预定角度的放射范围(光柱特性)射出光。
各LED22以各自的光轴在与基板21正交的相同方向平行排列的状态安装。LED22的发光颜色是能够适当选择的设计事项,但在本实施方式中,根据与关门车侧灯相关的规格而采用红色光。此外,LED22不一定限于表面安装型的LED芯片,也可以是将芯片埋入炮弹型模具的LED灯。
如图1、图10所示,基板21形成为例如与灯体11的前端开口14的内侧大致一致,且不与灯体11的内周壁干涉的直径的圆板状。基板21以在灯体11内的有限的空间内确保最大限度的发光面积的方式设计。在基板21的表面上设置有布线电路,在布线电路上安装有多个LED22。
本实施方式中的LED22在基板21的表面上靠中央的部位如图22所示在两侧方向上排列4列,并且如图23所示按各列等间隔地各配置6个,合计24个LED22以矩阵状排列的方式安装。以与这样配置的LED22的前方重叠的方式配置有后述的透镜30。另外,在基板21的表面上还配设有电阻和电容器等作为关联部件。另外,基板21的形状不限于圆形,是能够适当确定的设计事项。
<关于支撑部件40>
如图1所示,支撑部件40是预先安装光源20及后述的透镜30并支撑在灯体11内的部件。支撑部件40整体上是正好收纳在灯体11内的形状,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板一体地形成。详细而言,支撑部件40包括:固定面部41,其固定于位于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内侧的各安装片18;安装面部42,其安装光源20的基板21;以及脚部43,其将固定面部41和安装面部42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连接。
固定面部41和安装面部42使脚部43处于中间而相互平行地对置。即,支撑部件40整体上在侧视时形成为大致コ字形。在此,脚部43形成以在比固定面部41和安装面部42中任意一个的最大宽度都窄的宽度延伸的长方形。支撑部件40由热传导性优异的金属形成,从而成为兼作散热器的部件。如图17所示,这样的支撑部件40通过将裁切成预定形状的1张金属板40A折弯而形成。
如图10至图16所示,安装面部42是使光源20的基板21的背面面接触而安装的部位,形成为基板21的大致整个区域重叠的大致八边形。在安装面部42,除了固定基板21、透镜30的螺纹孔之外,还设置有使与基板21上的LED22或关联部件连接的电源线、接地线向下方插通的插通孔44(参照图3)。
固定面部41是以覆盖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的状态固定的部位,形成为覆盖后端开口17的大致整个区域的大致长方形。在固定面部41,除了固定于后端开口17内侧的各安装片18的螺纹孔之外,还设置有安装光源20的关联部件即端子台23的安装孔45。通过将固定面部41固定于各安装片18,支撑部件40以光源20的中心轴即基板21的中心轴与灯体11的中心轴重叠的状态支撑于灯体11内。
如图1所示,支撑部件40构成为能够在灯体11内从与其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一并插入光源20以及后述的透镜30。在此,支撑部件40的安装面部42是与在灯体11内的有限的空间内最大限度确保了发光面积的基板21一致的大小。因此,安装片18从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成为障碍,支撑部件40无法从沿着灯体11的中心轴的方向插入。
但是,由于在灯体11的周壁12两侧具有较大的开口部13,因此设定为能够从通过该开口部13的方向、即与灯体11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将支撑部件40插入灯体11内。在此,支撑部件40的脚部43形成为窄幅,不会与开口部13干涉。另外,支撑部件40的安装面部42、光源20的基板21的宽度也设定为收纳于开口部13的尺寸。另外,支撑部件40的固定面部41从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的外侧螺纹固定于各安装片18上,因此不是收纳于灯体11内的部位。
<关于透镜30>
如图1所示,透镜30配置在所述光源20的前方,是除了能够将多个LED22中任意一个的光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配光之外,还能够向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的光学部件。光源20的基板21以相对于灯体11与车辆侧面平行的状态支撑于支撑部件40。透镜30在基板21的表面上以两端朝向车辆侧面的两侧的状态安装。
另外,透镜30以从前方覆盖光源20的多个LED22的状态安装在基板21的表面上。在此,透镜30可以设计成不仅覆盖LED22,还从前方完全覆盖配置在基板21的表面上的电阻和电容器等其他电子部件。另外,在透镜30的两侧端设置有用于通过螺钉等固定在基板21上的安装部36。安装部36并不特别进行配光控制。
在图18~图23中,首先定义透镜30中的正交坐标系的3轴方向。X轴表示与LED22的列排列的方向(列方向)一致、且与和LED22的光轴正交的方向一致的透镜30(及基板21)的两侧方向。Y轴是与X轴正交的方向,表示与LED22按各列各排列6个的方向(行方向)一致的透镜30(及基板21)的上下方向。Z轴是与X轴以及Y轴正交的方向,表示与平行于LED22的光轴的方向一致的透镜30(以及基板21)的前后方向。此外,在图18~图23中,省略了透镜30的安装部36。
如图18所示,透镜30整体上是俯视时在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矩形,在其上下方向的全长上,除了后述的追加配光控制部35以外,形成为相同的横截面形状(参照图22)。透镜30例如可以由丙烯酸或聚碳酸酯等透明材质通过成型模具一体成型,或者从透明材质的块切削而形成。具体而言,这样的透镜30例如可以利用本申请人已经提出的日本特愿2019-120777号以及日本特愿2019-120778号所记载的发明等。
<<配光控制部31>>
透镜30以LED22的列为单位对来自基板21的各LED22的光进行配光控制。即,透镜30具备多个(4个)配光控制部31A、31B、31C、31D,它们与LED22的各列(4列)对应地在两侧方向相连,确定来自以各列单位多个(6个)排列的LED22的光的行进路线。此外,在统称配光控制部31A、31B、31C、31D时,仅表述为配光控制部31。
各配光控制部31使透镜30两侧方向的中心线L处于中间(参照图22)而左右对称地各设置相同数量。在本实施方式中,使透镜30的中心线L处于中间,在左右两侧各2个合计4个配光控制部31以相互邻接的状态连成一体。各配光控制部31与在所述基板21上沿两侧方向排列成4列的LED22的各列对应。此外,各配光控制部31分别作为透镜30的一部分的区域横向排列地一体成形,但也可以将分体设置的部件一体地组合。
<<配光控制部31的配光>>
各配光控制部31中排列在左侧的2个配光控制部31A、31B形成为,将从与各个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以各列单位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图22中为纸面左方向)射出。在此,“与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不限与光轴正交的方向,只要是在与光轴交叉的角度接近直角的范围内向光轴的两侧延伸的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即可。
另一方面,各配光控制部31中排列在右侧的2个配光控制部31C、31D形成为,将从与各个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以各列单位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图22中纸面右方向)射出。在此,所谓“与所述一个方向相反朝向的另一个方向”并不一定限于沿所述一个方向延伸的直线上的相反朝向的方向,也可以是在一个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和以所述中心线L为轴线对称地延伸的方向。
各配光控制部31中左端的配光控制部31A和右端的配光控制部31D形成为左右对称且相互反向的相同形状。同样地,左侧的配光控制部31B和右侧的配光控制部31C形成为左右对称且彼此反向的相同形状。另外,对于每个配光控制部31,在从各自的上端面到下端面的上下方向中成为大致相同的纵截面形状(参照图23)。
各配光控制部31不一定必须要左右对称地各设置相同数量。即,在透镜30的两侧方向上,只要能够使作为一端侧与另一端侧的边界的中间线(不一定是位于两端中央的中心线)处于中间,并分别将光的照射方向分配为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和与其相反的另一个方向,则也能够在使中间线处于中间的左右使配光控制部31的形状或数量不同。
在假定将透镜30以其两侧方向的中心线L(参照图22)为界分为两侧的情况下,单侧一半的各配光控制部31按照从两侧方向的中央侧朝向外侧(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顺序,将从与各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沿光轴方向引导的光路依次变短。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透镜30的单侧一半的配光控制部31的数量仅为2个,但也可以构成为排列3个以上。
如果将各配光控制部31的光路的长度换称为高度,则例如右侧一半的2个配光控制部31C、31D构成为,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从不与在外侧(另一端侧)邻接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的位置(前后位置)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同一方向(所述另一方向)射出。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配光控制部31C、31D分别从顶端侧向同一方向(所述另一方向)射出光的部位(后述的射出部34)呈阶梯状依次变低。
透镜30的左侧一半的各配光控制部31A、31B也左右对称地相同,2个配光控制部31A、31B构成为,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从不与在外侧(一端侧)邻接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位置(前后位置)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同一方向(所述一方向)射出。另外,也可以将预先将透镜30的左右两侧分开而成形的构件彼此在从后面一体地组合。
<<配光控制部31的结构的详细情况>>
如图22所示,各配光控制部31的大小、朝向分别不同,但基本的结构相同。即,各配光控制部31具备入射部32、反射部33以及射出部34。入射部32以各列单位与LED22相对配置,是以来自LED22的光轴为中心的光入射的部位。反射部33是在与入射部32的前方对置的位置将从入射部32到达的光的行进路线全反射而转换为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的部位。射出部34是在与反射部33的侧方对置的位置将从反射部33全反射的光向外部射出的部位。
入射部32是透镜30的后表面侧,在入射部32呈网格状地设置有与在基板21上以各列单位各排列多个的LED22(参照图22)对应的矩形分区。在每个方格形成有以LED22的光轴为中心的圆弧形向外侧鼓出的截面形状的入射面。入射部32的各分区被设计为容易将从LED22入射的光聚光到不与光轴平行的自由曲面。
如图18以及图22所示,反射部33在透镜30的前表面侧,在与入射部32的前方对置的位置,具有与LED22的光轴倾斜交叉的截面形状的全入射面。全入射面被设计为使从入射部32到达的光全反射,以LED22的各列单位向与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转换光路的临界角。在此,全入射面可以设计为使到达的光的光路向所述的一个方向(或者另一个方向)全反射,并且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反射角度也具有预定扩展的自由曲面。
射出部34在与反射部33的侧方对置的位置具有以与全部入射面的顶端为边界向反方向倾斜的截面形状的射出面。射出面可以使从反射部33全反射的光以大致原样的角度向外部射出,进而也可以设计为使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的反射角度也具有预定扩展的自由曲面。特别是,射出面的光的折射率例如可以考虑来自射出部34的射出光与通过后述的外透镜50时的折射的相对关系而适当确定。所述反射部33也同样。
各配光控制部31之间成为被反射部33的倾斜的外表面(全部入射面的外侧)和从射出部34的射出面垂下的外表面夹持的大致V字形截面的凹槽。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之间的凹槽成为能够将来自LED22的以光轴为中心的光直接朝向外部射出的区域。即,通过各配光控制部31之间的区域,设定为在与LED22的光轴方向即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进行配光控制。
<<追加配光控制部35>>
如图18所示,在透镜30中的各配光控制部31的上下端设置有追加配光控制部35。追加配光控制部35在与各配光控制部31的两侧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的上下端,使分别与上下端附近重叠的来自LED22的光朝向比上端至少靠上方以及比下端至少靠下方折射。
上下的追加配光控制部35只要在比各自的位置即上端靠上方、或者比下端靠下方具备能够使从上下端的LED22入射的光折射的自由曲面即可,其具体的形状是能够适当确定的设计事项。例如,图18所示的各追加配光控制部35是按各自对应的配光控制部31划分的形状,但也可以在两侧方向的整个宽度上形成为一样的同一截面形状。
<关于外透镜50>
如图1所示,外透镜50包围灯体11的前端开口14,覆盖其内侧的透镜30及光源20。外透镜50例如由玻璃或合成树脂等透明材质一体成形为球形。如图3所示,外透镜50的内周侧也可以形成为根据需要使从透镜30射出的光折射的透镜面。例如,可以设计为从外透镜50的外表面使由透镜30向所述的预定方向进行了配光控制的光扩散为大致均匀的强度分布。
如图3所示,在以外透镜50的顶端为中心的外周端缘设有向外侧以预定宽度扩展的凸缘51。外透镜50在凸缘51与位于灯体11的前端开口14的内侧的台阶部16卡合,从其上方覆盖弹性材质的环状垫圈52而被止转,并被按压于车辆的侧壁面A(的安装孔的周围)的状态下固定于灯体11。
灯体11以位于其周壁12的一对开口部13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配置。另外,在外透镜50的内周侧是与透镜30的配光控制对应的透镜面的情况下,考虑到透镜面朝向预定方向的状态。在此,灯体11和外透镜50在固定于侧壁面A的状态下,能够将安装有光源20及透镜30的支撑部件40从开口部13从与中心轴交叉的方向插入灯体11内。
<关于车侧灯10的作用>
接着,对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的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所示,车侧灯10支撑在灯体11内预先安装有光源20及透镜30的支撑部件40。在此,光源20是在一张基板21的表面上安装多个LED22而成的。通过在光源20中使用LED22来代替以往的灯泡,寿命变长,更换等的劳力和时间变少,也能够将消耗电力抑制为廉价。
另外,光源20不是如以往的车侧灯那样由2张LED基板构成,而是由一张基板21构成。在此,安装在基板21的表面上的LED22只要全部在光轴与基板21正交的相同方向上排列配置即可,也不需要仅使一部分LED22的配线弯曲而使照射方向不同那样麻烦的作业。由此,能够削减车侧灯10的部件数量,不仅向一张基板21的布线,各个LED22的安装作业也变得简单,能够容易地组装,能够降低车侧灯10的成本。
在光源20中,来自安装于一张基板21的各个LED22的光通过分别配置于光源20的前方的透镜30,除了在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配光之外,还能够在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由此,在车侧灯10所要求的任意视觉辨认方向上,都不会产生照射量不充分而难以看到的暗部,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缩小到必要的方向的效率良好的配光控制。另外,关于透镜30的配光控制,将在后面详细叙述。
如图3所示,灯体11以其前端开口14被外透镜30覆盖的状态固定于车辆的侧壁面A(的安装孔的周围)。在此,灯体11配置为位于其周壁12的一对开口部13朝向上下方向的状态。另外,外透镜50配置为其内周侧的透镜面配合后述的透镜30的朝向而面向预定方向的状态。
这样,即使在灯体11固定于车辆的侧壁面A的状态下,也能够从灯体11的开口部13将预先安装有光源20以及透镜30的支撑部件40从与灯体11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插入灯体11内。此时,支撑部件40以其脚部43成为大致水平的上表面的朝向配置在灯体11内,安装面部42上的基板21与车辆的侧壁面A大致平行。通过该配置,安装面部42上的光源20以及透镜30的朝向与各自原来的两侧方向以及上下方向一致。
在以往的车侧灯中,一般从灯体的后端开口沿着中心轴将2张LED基板插入灯体内。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中,光源20的基板21被固定成与支撑部件40的中心轴正交的状态,基板21被设计成在灯体11内有限的空间确保最大限度的发光面积。然而,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的开口面积缩小其两侧的安装片18向内侧突出的量。在此,假设使安装片18比灯体11的外周向外侧突出,则灯体11自身的大小增大。
因此,为了将安装有光源20和透镜30的支撑部件40插入灯体11内,不是从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插入,而是利用灯体11的开口部13插入。这样,即使在灯体11的底面侧没有能够从沿着中心轴的方向插入支撑部件40等的空间,也能够从与该中心轴交叉的方向将支撑部件40与光源20和透镜30一并插入灯体11内。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灯体11内组装支撑部件40等。
特别是,支撑部件40整体上在侧视时为大致コ字形,如图1所示,通过灯体11的开口部13的脚部43为窄幅。因此,支撑部件40能够容易地从开口部13进入灯体11内。在此,直径比脚部43的宽度大的安装面部42和光源20的基板21如上所述是能够通过开口部13的最大限度的尺寸。另外,支撑部件40的固定面部41不进入灯体11内,而从灯体11的后端开口17的外侧螺纹固定于各安装片18。
本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除了新安装于新车辆的情况以外,在现有车辆中的LED22更换时,将已经固定于侧壁面A的灯体11原样保留而利用,取出并放入支撑部件40而仅新更换光源20的情况也较多。这样的车侧灯10也能够直接利用与以往的车侧灯中在光源使用灯泡的类型相同的灯体。
另外,如图17所示,支撑部件40仅通过将裁断成预定形状的1张金属板40A折弯,就能够简单地形成。这样,支撑部件40由金属一体地形成,因此兼作散热器。因此,能够高效地进行通过发光而加热的LED22和基板21的散热,能够抑制LED22和基板21的温度上升。特别是基板21的背面与安装面部42面接触而直接安装,因此能够从基板21向安装面部42高效地传递热。从基板21向安装面部42传递的热也经由脚部43及固定面部41向灯体11传递。
然而,在以往的车侧灯中,将倾斜地支撑2张LED基板的金属板从灯体的后端开口的间隙插入到灯体内而进行安装,但在这样的安装时,由于LED在基板上露出,所以LED有可能碰到灯体内壁或其他部件而使朝向弯曲或损伤。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中,透镜30以从前方覆盖光源20的各LED22的状态安装在基板21上。因此,透镜30起到保护各LED22的作用,在将支撑部件40插入灯体11内时,能够防止LED22的朝向弯曲或损伤,确保施工时的安全性。
<<透镜30向两侧的配光>>
接着,对透镜30的配光进行说明。
如图22所示,在透镜30中,以其两侧方向的中心线L为界,左侧的配光控制部31A、31B和右侧的配光控制部31C、31D分别左右对称地排列。在此,各配光控制部31分别对应于在基板21上沿两侧方向排列成4列的LED22的各列。而且,通过各配光控制部31,按LED22的各列确定光的光路。
各配光控制部31中左侧的配光控制部31A、31B将从位于与它们对应的列的6个LED22入射的光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在图22中为纸面左方向)射出。另外,右侧的配光控制部31C、31D将从位于与它们对应的列的6个LED22入射的光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方向中与所述一方向相反朝向的另一方向(在图22中为纸面右方向)射出。
如图22中的光线所示,从排列在基板21上的LED22向前方(Z轴方向)射出的光由各配光控制部31朝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两侧分配。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使从透镜30向两侧的照射光以两侧方向的中心线L为中间而呈左右对称,分别也朝向与LED22的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X轴方向)。
通过由这样的透镜30进行的向车辆侧面的两侧的配光,在通常的LED22中即使对于与光轴大致正交的光度低的两侧,也能够进行如光度的峰值出现那样的照射。另外,光不会在绕光轴的整周方向上扩散,也能够省去向不需要照射的方向的配光的浪费,使光在两侧以高光度会聚。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配光控制部31使两侧方向的中心线L处于中间而左右对称地各设置相同数量,因此能够向两侧分配均等的强度分布的光。
<<透镜30在单侧的配光>>
另外,如图22所示,在透镜30中,在以其两侧方向的中心线L为界的左右两侧,各个配光控制部31按照从中央侧朝向外侧(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顺序,将从与各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沿光轴方向引导的光路依次变短。在此,将各配光控制部31的最大光路的长度换为高度,例如在右半部分,中央侧的配光控制部31C较高,外侧的配光控制部31D较低。
这样,通过依次降低各配光控制部31的高度,能够使从分别对应的列的LED22入射的光从不与邻接于外侧(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位置向与LED22的光轴交叉的同一方向射出。由此,即使各配光控制部31在两侧方向上排列,分别位于光照射侧的其他配光控制部31也不会妨碍光的射出,能够将与LED22的各列对应的光高效地向同一方向射出。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配光控制部31C、31D分别从顶端侧向同一方向(所述另一方向)射出光的部位(射出部34)呈阶梯状依次变低。由此,能够按照各配光控制部31C、31D,从阶梯状地不同的位置对同一方向分配均等的强度分布的光。各配光控制部31C、31D呈阶梯状排列的横宽(相当于阶梯的踏面)与LED22的各列的间隔一致而大致为等间隔,但只要LED22的各列之间的间隔不同,则也可以不一定为等间隔。此外,透镜30的左侧一半的各配光控制部31A、31B也相同,省略重复的说明。
<<透镜30的配光的详细情况>>
在图22中,在光源20的基板21上,从每4列各排列6个的LED22照射的光分别从对置的透镜30中的配光控制部31的入射部32入射到内部。从入射部32入射的光以LED22的光轴为中心向前方行进。通过这样的入射部32,能够不泄漏地接受来自各个LED22的光,能够使其在聚光为适度的照射角度的状态下高效地朝向位于LED22的光轴的前方的反射部33。
接着,当从入射部32在配光控制部31的内部向前方行进的光到达反射部33时,光的行进路径通过全反射面处的全反射被转换为所述的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根据这样的在反射部33处的全反射,即使在与LED22的光轴大致正交的方向也能够高效地进行配光控制,能够使光容易地向所希望的方向行进。
在此,所谓“大致正交”并不意味着严格意义上呈直角地交叉,只要是能够视觉辨认为大致呈直角地交叉的程度即可。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22所示,被反射部33全反射的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比与LED22的光轴正交的方向稍微向前方(在图22中为纸面上方)倾斜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稍微扩展,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也可以在与光轴正交的上下方向上稍微扩展。
当被反射部33全反射的光到达射出部34时,以大致保持原样的角度、或者在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上进一步扩展的方式折射而向外部射出。此外,通过使从射出部34射出的光进一步通过外透镜50,还能够进一步扩大照射角范围、提高光的扩散效果、发出所希望颜色的光。
通过由以上的入射部32、反射部33以及射出部34进行的一系列的光的折射或反射,能够高效地实现向透镜30两侧的配光控制。一般而言,关于光的反射率,全反射比镜面高。因此,通过利用透镜30的全反射,能够高效地进行配光控制,能够使光容易地向所希望的方向行进,光的取出效率也提高。
<<透镜30向前方的配光>>
在图22中,各配光控制部31之间成为被反射部33倾斜的外表面(全入射面的外侧)和从射出部34的射出面垂下的外表面夹持的大致V字形截面的凹槽,但在该部位不特别进行配光控制,来自LED22的以光轴为中心的光直接朝向前方自由地射出。
由此,即使在LED22的光轴所朝向的透镜30的前方,也能够照射光度比较低但能够充分视觉辨认的光。因此,也能够确保向例如车侧灯10所要求的灯体11的前方(正面侧)、即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的配光。另外,也能够通过未被反射部33全反射而漏出的光、从射出部34漏出的光来补充向前方的照射光。
<<追加配光控制部35中的配光>>
如图23所示,通过与配光控制部31的上端相连的追加配光控制部35,来自与上端附近重叠的LED22的光以局部向上方扩展的方式折射。同样地,通过位于配光控制部31的下端的追加配光控制部35,来自与下端附近重叠的LED22的光也以局部向下方扩展的方式折射。
由此,能够扩大透镜30的上下方向(Y方向)的照射范围。因此,在照射透镜30时,从前方观察到的发光面积不会看起来较小,包括上下方向在内看起来整体发光,因此能够提高美观性。另外,通过追加配光控制部35,从以4列为单位各排列6个的LED22中的上下端的LED也能够充分地取入光而有效利用。
[第二实施方式]
图24~图39表示第二实施方式。
本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侧灯100基本上是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侧灯10相同的结构,但固定于车辆侧面的灯体110、收纳于该灯体110内的光源200、对来自该光源200的光进行配光的透镜30以及预先安装光源200和透镜30并支撑于灯体11内的支撑部件40的具体结构分别与第一实施方式稍微不同。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种类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关于灯体110>
如图24~图31所示,灯体110整体为长方体状,在前面壁111设有嵌入外透镜500的开口部112。灯体110的后表面直接开口。在灯体110的两侧面壁113、113分别设置有固定于车辆的侧壁面A的安装托架114。另外,如图30、图31所示,在灯体110的上表面壁115和下表面壁116上分别设置有散热用的多个小孔117。
<关于光源200>
如图32所示,光源200是在一张基板210的表面上安装多个LED22(参照图22)而成的。在此,基板21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基板21不同,形成为基板21的约2倍大小的椭圆形。基板210的表面分为上下,虽然省略了图示,但在上侧和下侧,LED22分别在两侧方向上排列成4列,并且按各列各等间隔地配置有6个。即,在基板210的表面的上侧和下侧,分别以矩阵状排列的方式安装有24个LED22。
<关于透镜30>
如图32所示,透镜30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相同,但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根据光源200的基板210的大小,在基板210的上侧和下侧各配置1个透镜30,合计具备2个透镜30。上下的透镜30分别以从前方覆盖在基板210的表面上对应的各LED22和其他电子部件的状态安装在基板210上。
<关于支撑部件400>
如图32~图38所示,支撑部件400预先安装光源200及2个透镜30并支撑在灯体110内。支撑部件400整体上是正好收纳在灯体110内的形状,例如由铝合金等金属板一体地形成。如图39所示,这样的支撑部件400通过将裁切成预定形状的1张金属板400A弯折而形成。
详细而言,支撑部件400包括:一对固定面部410,其通过对1张金属板400A进行弯折加工,从而如图32所示,固定在从灯体110的后表面开口的两侧延伸出的安装托架114的后端片;安装面部420,其安装光源200的基板210;以及一对脚部430,其将各固定面部410和安装面部420以相互平行的状态连接。
<关于车侧灯100的作用>
接着,对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0的作用进行说明。
在组装本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0时,支撑部件400在将光源200的基板210和2个透镜30预先安装于其安装面部420的状态下,从灯体110的后表面开口插入灯体110内。然后,将支撑部件400的一对固定面部410固定于灯体110两侧的安装托架114的后端片。由此,支撑部件400以光源200的中心轴即基板210的中心轴与灯体110的中心轴重叠的状态被支撑在灯体110内。
根据这样的车侧灯100,通过将2个透镜30上下排列,具备分别对应的LED22,能够以较大的外透镜500的发光面积进行基于前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30的配光,能够使基于车侧灯100的显示更容易观察地点亮。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中,能够直接利用与在以往的车侧灯中对光源使用了灯泡的类型相同的灯体,但在第二实施方式的车侧灯100中,准备新的灯体110。
[透镜30的变形例1]
图40表示透镜30的变形例1。
本变形例1的透镜30A基本上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30相同的结构,但在各配光控制部31的上下端没有设置追加配光控制部35这点上不同。即,本变形例1的透镜30A整体上是俯视时在上下方向较长的纵长矩形,在其上下方向的全长范围内形成为相同的横截面形状(参照图22)。
由此,虽然无法进行前述的追加配光控制部35的配光,但能够简化透镜30A的形状。另外,安装部36的有无是能够适当选择的设计事项。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30相同种类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透镜30的变形例2]
图41表示透镜30的变形例2。
本变形例2的透镜30B也基本上是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30相同的结构,但遍及各配光控制部31的上下端的顶端侧的形状等不同。此外,对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透镜30相同种类的部位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如图41所示,在透镜30B中,在各配光控制部31的与LED22对置的一侧相反的侧在与两侧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顶端侧不是沿着与基板21平行的一条直线上的形状,而是设置为使来自LED22的光也朝上下方向折射的形状。该形状可以考虑例如弯曲成圆弧状的形状、中央最高且朝上下端依次变低的阶梯状的形状等,但在本变形例2中,各配光控制部31的顶端侧成为隔开预定间隔而不同的形状。
即,在各配光控制部31中靠近两侧方向的中心线的配光控制部31B、31C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顶端侧在相当于LED22的各列中央侧的4个分区的部分向前方突出,在相当于成为其两端的上下端的分区的部分变低。另外,在各配光控制部31中成为两侧方向的两端的配光控制部31A、31D中,沿上下方向延伸的顶端侧在与LED22的各列中央侧的2个分区相当的部分向前方突出,在与成为其两侧的上下端的分区相当的部分变低。
根据这样的透镜30B,从各配光控制部31向两侧方向中一个方向(另一个方向)照射的光由于顶端侧的形状而以也向上下方向扩展的方式被反射。由此,能够针对各配光控制部31的每一个扩大透镜30B的上下方向的照射范围。特别是,根据透镜30B的配光控制部31,除了在LED22的各列单位的两侧的配光控制、单侧的配光控制以外,在LED22的各行单位中也能够进行个别细微的配光控制。
[本发明的结构和作用效果]
以上,对本发明的各种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所述的各种实施方式。以下对从所述各种实施方式导出的本发明进行说明。
[1]首先,本发明的车侧灯10、100设置于车辆侧面,并在灯体11、110支撑光源20、200及对来自该光源20、200的光进行配光的透镜30、30A、30B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20、200是在一张基板21、210的表面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22而成的,
所述透镜30、30A、30B配置在所述光源20、200的前方,除了能够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2中的任意一个的光在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配光之外,还能够在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
这样,光源20、200不是如以往的车侧灯那样由2张基板构成,而是由一张基板21、210构成。因此,能够削减车侧灯10、100的部件数量,向一张基板21、210的布线和组装也变得容易,能够降低成本。
而且,来自安装于一张基板21、210的各个发光元件22的光,通过分别配置于光源20、200的前方的透镜30、30A、30B,除了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之外,还能够在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由此,在车侧灯10、100所要求的任意的视觉辨认方向,都不会产生照射量不充分而难以看到的暗部,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容易地进行缩小到必要的方向的效率良好的配光控制。
通常,站台员和乘务员通过从车辆的前方或后方视觉辨认车侧灯的点亮。在此,若朝向车侧灯的两侧方向的光度较弱,则难以与在车辆侧面的其他光的反射等区别,难以准确地判断车侧灯的点亮。与此相对,根据本车侧灯10、100,能够容易且准确地判断点亮。
[2]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具有支撑部件40,该支撑部件40预先安装所述光源20及所述透镜30、30A、30B并支撑在所述灯体11内,
所述支撑部件40以所述光源20的中心轴与所述灯体11的中心轴重叠的状态被支撑在所述灯体11内,并且在所述灯体11内也能够从与其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一并插入所述光源20以及所述透镜30、30A、30B。
由此,即使在灯体11的底面侧没有能够将支撑部件40等从沿着中心轴的方向插入的开口,也能够在灯体11内从与其中心轴交叉的方向将支撑部件40与光源20和透镜30、30A、30B一并插入。因此,能够在灯体11内容易地组装支撑部件40等。只要在灯体11的侧方(周壁)具有能够使支撑部件40等进入灯体11内的开口和间隙等空间即可。
[3]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40、400具备安装面部42、420,该安装面部42、420由金属一体地形成,并使所述光源20、200的基板21、210的背面进行面接触而安装。
这样,通过利用金属一体地形成支撑部件40、400,能够高效地进行光源20、200的散热,能够抑制光源20、200的温度上升。特别是基板21、210的背面与安装面部42、420面接触,能够从基板21、210向安装面部42、420高效地传递热。
[4]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40、400通过将裁断成预定形状的1张金属板40A、400A折弯而形成。
由此,能够极其简易地构成支撑部件40、400。
[5]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30、30A、30B以从前方覆盖所述光源20、200的多个发光元件22的状态安装在基板21、210上。
由此,透镜30、30A、30B起到保护各发光元件22的作用,在将支撑部件40插入灯体11、110内时,能够防止发光元件22的朝向弯曲或损伤,确保施工时的安全性。另外,透镜30、30A、30B可以设计成不仅从前方覆盖发光元件22,还从前方覆盖配设在基板21、210的表面上的其他关联的电子部件。
[6]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20、200是在所述基板21、210的表面上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2在两侧方向排列成多列,并以各发光元件22的光轴分别与正交于所述基板21、210的同方向平行排列的状态安装而成的,
所述透镜30、30A、30B具备多个配光控制部31,所述多个配光控制部31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2的各列对应地在两侧方向相连,以所述各列单位确定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的光路,各配光控制部31使所述透镜30、30A、30B的两侧方向的中心线处于中间而左右对称地各设置相同数量,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将从与该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向车辆侧面的两侧中的一个方向射出,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将从与该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向车辆侧面的两侧中的另一方向射出。
由此,透镜30、30A、30B的各配光控制部31中左右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将从与该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向车辆侧面的两侧中的一个方向射出。另外,左右另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将从与该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向车辆侧面的两侧中的另一方向射出。
因此,在通常的发光元件22中,即使对于与光轴大致正交那样的光度低的两侧,也能够进行光度的峰值出现那样的照射。另外,光不会在绕光轴的整周方向上扩散,也省去了向不需要照射的方向的配光的浪费,还能够使光在两侧方向中的一个方向和另一个方向上以高光度会聚。
[7]另外,本发明的特征在于,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按照从接近所述中心线的中心侧朝向一端侧的顺序,将从与各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沿光轴方向引导的光路依次变短,各配光控制部31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从不与邻接于一端侧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位置向所述一个方向射出,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也按照从接近所述中心线的中心侧朝向另一端侧的顺序,将从与各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沿光轴方向引导的光路依次变短,各配光控制部31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从不与邻接于另一端侧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位置向所述另一方向射出。
由此,透镜30、30A、30B的各配光控制部31能够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从不与在一端侧或另一端侧邻接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位置向与该发光元件22的光轴交叉的同一方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射出。
因此,即使各配光控制部31在两侧方向排列,分别与一端侧或另一端侧相邻的配光控制部31也不会妨碍光的射出,能够将与发光元件22的各列对应的光高效地向同一方向(一个方向或另一个方向)射出。因此,在通常的发光元件22中,即使对于与光轴大致正交那样的光度低的方向也能够进行光度的峰值出现那样的照射。另外,光也不会在绕光轴的整周方向扩散,能够使光在同一方向以高光度会聚。
以上,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定于所述那样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变更和追加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所述实施方式中,作为车侧灯以关门车侧灯为例进行了说明,但车侧灯的种类不限于关门车侧灯,也能够广泛应用于其他种类的车侧灯。
另外,构成光源20、200的发光元件并不限定于LED,也可以是具备LD(半导体激光器)等作为其他半导体发光元件的结构。另外,LED22在基板21、210上排列成矩阵状,但配线电路向各LED22的连接可以设定为,即使在任一个发生了断线等故障的情况下,车侧灯10的左右两侧的点亮状态的平衡也不会被破坏。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车侧灯不限于铁路车辆的关门车侧灯,也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车侧灯。
符号的说明
10,100…车侧灯
11,110…灯体
12…周壁
13…开口部
14…前端开口
15…凸缘
16…台阶部
17…后端开口
20,200…光源
21,210…基板
22…LED
30,30A,30B…透镜
31A、31B、31C、31D…配光控制部
32…入射部
33…反射部
34…射出部
35…追加配光控制部
36…安装部
40,400…支撑部件
41,410…固定面部
42、420…安装面部
43,430…脚部

Claims (7)

1.一种车侧灯(10、100),设置于车辆侧面,并在灯体(11、110)支撑光源(20、200)及对来自该光源(20、200)的光进行配光的透镜(30、30A、30B)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20、200)在一张基板(21、210)的表面上安装多个发光元件(22)而成,
所述透镜(30、30A、30B)配置于所述光源(20、200)的前方,除了能够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2)中任意一个的光在与车辆侧面正交的前方配光以外,还能够在车辆侧面的两侧配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侧灯(10),其特征在于,
具有支撑部件(40),该支撑部件(40)预先安装所述光源(20)及所述透镜(30、30A、30B)并支撑在所述灯体(11)内,
所述支撑部件(40)以所述光源(20)的中心轴与所述灯体(11)的中心轴重叠的状态支撑在所述灯体(11)内,并且所述光源(20)以及所述透镜(30、30A、30B)也能够从与所述灯体(11)的中心轴交叉的方向一并插入所述灯体(11)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侧灯(10、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40、400)具备安装面部(42、420),该安装面部(42、420)由金属一体地形成,并使所述光源(20、200)的基板(21、210)的背面进行面接触而安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侧灯(10、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部件(40、400)是将裁断成预定形状的1张金属板(40A、400A)折弯而形成的。
5.根据权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车侧灯(10、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透镜(30、30A、30B)以从前方覆盖所述光源(20、200)的多个发光元件(22)的状态安装在基板(21、210)上。
6.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5所述的车侧灯(10、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光源(20、200)是在所述基板(21、210)的表面上将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2)在两侧方向排列成多列,并以各发光元件(22)的光轴分别与正交于所述基板(21、210)的同方向平行地排列的状态安装而成的,
所述透镜(30、30A、30B)具备多个配光控制部(31),所述多个配光控制部(31)与所述多个发光元件(22)的各列对应地在两侧方向相连,以所述各列单位确定来自发光元件(22)的光的光路,各配光控制部(31)使所述透镜(30、30A、30B)的两侧方向的中心线处于中间而左右对称地各设置相同数量,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将从与该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向车辆侧面的两侧中的一个方向射出,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将从与该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向车辆侧面的两侧中的另一方向射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侧灯(10、100),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按照从接近所述中心线的中心侧朝向一端侧的顺序,将从与各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沿光轴方向引导的光路依次变短,各配光控制部(31)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从不与邻接于一端侧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位置向所述一个方向射出,
所述各配光控制部(31)中比所述中心线靠左右另一方侧的配光控制部(31),也按照从接近所述中心线的中心侧朝向另一端侧的顺序,将从与各配光控制部(31)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沿光轴方向引导的光路依次变短,各配光控制部(31)将从分别对应的列的发光元件(22)入射的光从不与邻接于另一端侧的配光控制部(31)干涉的高度位置向所述另一方向射出。
CN202180053471.7A 2020-08-31 2021-07-05 车侧灯 Pending CN11605731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46165A JP2022041123A (ja) 2020-08-31 2020-08-31 車側灯
JP2020-146165 2020-08-31
PCT/JP2021/025244 WO2022044549A1 (ja) 2020-08-31 2021-07-05 車側灯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7315A true CN116057315A (zh) 2023-05-02

Family

ID=803531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53471.7A Pending CN116057315A (zh) 2020-08-31 2021-07-05 车侧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11618A1 (zh)
JP (1) JP2022041123A (zh)
CN (1) CN116057315A (zh)
TW (1) TWI823113B (zh)
WO (1) WO20220445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577838B2 (ja) * 2005-06-28 2010-11-10 不二電機工業株式会社 表示灯
JP4667321B2 (ja) * 2005-10-06 2011-04-13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車輌用灯具
US9494293B2 (en) * 2010-12-06 2016-11-15 Cree, Inc. Troffer-style optical assembly
JP5538307B2 (ja) * 2011-06-21 2014-07-0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灯体及び車両用灯体ユニット
KR102000535B1 (ko) * 2012-03-19 2019-07-16 이치코 고교가부시키가이샤 차량용 전조등
JP6164464B2 (ja) * 2013-04-25 2017-07-19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DE102016101321A1 (de) * 2015-02-12 2016-08-18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Leuchteinrichtung, Leuchtsystem und Bewegungsobjekt
JP6380759B2 (ja) * 2015-03-05 2018-08-29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TWI681146B (zh) * 2016-05-19 2020-01-01 日商小糸電工股份有限公司 配光透鏡
JP6711204B2 (ja) * 2016-08-22 2020-06-17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灯具
JP2019003770A (ja) * 2017-06-13 2019-01-10 スタンレー電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CN116677952A (zh) * 2018-12-25 2023-09-01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光学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40011618A1 (en) 2024-01-11
TWI823113B (zh) 2023-11-21
JP2022041123A (ja) 2022-03-11
WO2022044549A1 (ja) 2022-03-03
TW202210756A (zh) 2022-03-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3208501B2 (en) Single light-emitting diode vehicle lamp
KR101500759B1 (ko) 자동차 후방 콤비네이션 램프의 후방 적재된 led 모듈
KR101114183B1 (ko) 조명 조립체
US8007149B2 (en) Vehicle lighting assembly and light guiding lens for use in vehicle lighting assembly
US20130003370A1 (en) Lighting Device And Lighting Apparatus Provided With Lighting Device
KR102343401B1 (ko) 매트릭스 sbl 광학계를 갖는 헤드램프
JP6814578B2 (ja) 車両用前照灯
US10976021B2 (en) Light projecting device having high light utilization efficiency
RU2613197C2 (ru) Блок освещения для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KR101197716B1 (ko) 도로조명용 가로등 유닛
KR101236737B1 (ko) Led용 비구면 렌즈 및 이를 포함한 광원 어셈블리
EP3412959A1 (en) Vehicular lighting
CN116057315A (zh) 车侧灯
CN112393198B (zh) 微型化光线投射装置
CN114269623B (zh) 光学透镜
CN114269624B (zh) 光学透镜
KR20150012496A (ko) 차량용 램프
CN210107264U (zh) 微型化光线投射装置
KR102316356B1 (ko) 도로 시선 유도용 광학계 및 이를 이용한 도로 시선 유도장치
JP7075842B2 (ja) 車両用灯具
KR20160001314A (ko) 차량용 램프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