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50797A -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50797A
CN116050797A CN202310126791.1A CN202310126791A CN116050797A CN 116050797 A CN116050797 A CN 116050797A CN 202310126791 A CN202310126791 A CN 202310126791A CN 116050797 A CN116050797 A CN 1160507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ift
scheduling
time period
personnel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679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雄
朱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uan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uan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uan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uanxi Medic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2679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5079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507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507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1Scheduling, planning or task assignment for a person or group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6Sequencing of tasks or work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3Workflow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3Workflow collaboration or project management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Economics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Marketing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方法包括: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其中,所述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名称和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常用班次组合,所述排班需求信息包括排班时间段和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初始排班表,其中,所述初始排班表包括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针对每一所述排班时间段,根据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本发明能够提高排班的标准化和效率,减轻排班人员的工作负担,使得排班更为合理科学。

Description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单位常常需要对员工进行排班,以保证工作时间有人在岗能够工作。随着技术的发展,排班已经能够从完全手动排班进化为辅助智能算法排班为主,节省了大量的人工时间。
然而,不同的企业单位情况复杂,以医院为例,不仅医院与医院之间,医院内部由于每个单位的人数和需求时间不同,排班的方式也不同,规则复杂,难以标准化。很多时候需要管理人员手动选择或者调整,辅助智能算法能够提供的帮助有限,无法实现与实际需求契合的智能化排班,仍然需要花费大量的调整时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对于情况复杂的企业单位的排班缺乏标准化的排班方法,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其中,所述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名称和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常用班次组合,所述排班需求信息包括排班时间段和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
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初始排班表,其中,所述初始排班表包括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
针对每一所述排班时间段,根据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人员信息包括固定班次组合;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初始排班表包括;
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第一排班表;
根据预设的固定班次组合,对所述第一排班表进行调整,得到初始排班表。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人员信息中包括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临时最大班次组合;所述针对每一所述排班时间段,根据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针对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计算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初始人数值;
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当所述初始人数值少于所述预期人数值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候选名称;
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目标名称;
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人员信息还包括请假信息;所述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候补名称包括:
根据所述候选名称对应的请假信息,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候补名称。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目标名称包括:
计算每一个所候选名称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
根据所述预期工作时长,确定所述候补名称中的目标名称。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根据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的先后顺序,确定位于该排班时间段之后的排班时间段为可调时间段;
根据所述可调时间段和所述目标名称在所述初始排班表中对应的排班信息,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中,所述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当所述初始人数值大于所述预期人数值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目标名称;
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的步骤。
一种终端设备,其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
所述通信总线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时实现如上任一所述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的步骤。
有益效果: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首先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在排班需求信息中包括需要排班的时间段以及这一个时间段需要的人数,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名称和每一个人员名称对应的常用班次信息。先直接根据人员信息进行一个初步的排班,然后再通过该时间段对应的需要的人数和初步排班中的人数情况,调整每一个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数,从而完成排班。用户使用时可以自由设定排班的时间段、人数、人员名称和在之前手动排班时采用的常用班次,本发明都进行适应性调整具体的排班,对于不同的情况都能够进行有效安排,能够适应该部门或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排班的标准化,提高排班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排班需求信息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人员信息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用于获取班次信息的班次库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用于获取人员信息的人员班次库的表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用于获取历史排班信息的人员排班表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用于获取排班表的班次自动调节表图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初始排班表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固定班次组合和最常班次组合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临时班次最大可调组合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调整班次的流程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存在请假情形时的排班示意图。
图13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周一少于正常上班人数调整后结果。
图14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周三多于正常上班人数调整后结果。
图15为本发明提供的自动排班方法中调整班次的总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动排班方法,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效果更加清楚、明确,以下参照附图并举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特意声明,这里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所述”和“该”也可包括复数形式。应该进一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说明书中使用的措辞“包括”是指存在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和/或组件,但是并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元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应该理解,当我们称元件被“连接”或“耦接”到另一元件时,它可以直接连接或耦接到其他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此外,这里使用的“连接”或“耦接”可以包括无线连接或无线耦接。这里使用的措辞“和/或”包括一个或更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的全部或任一单元和全部组合。
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除非另外定义,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领域中的普通技术人员的一般理解相同的意义。还应该理解的是,诸如通用字典中定义的那些术语,应该被理解为具有与现有技术的上下文中的意义一致的意义,并且除非像这里一样被特定定义,否则不会用理想化或过于正式的含义来解释。
如图1所示,本实施提供了一种自动排班方法,为方便说明,以常见的服务器作为执行主体进行描述,此处的服务器可替换为平板、电脑等具有数据处理功能的设备,自动排班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
具体地,首先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排班需求信息即该部门安排的需要排班的相关信息,例如图2所示,部门为新生儿科,排班时间段从日期算分为周一到周日,排班时间段从每一日的安排上包括白班(A1班)和夜班(N1班,图中未显示),排班需求表中还包括每一个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例如在周一的A1班,预期人数值为1。如图3所示,人员信息人员名称和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常用班次组合。以人员名称为“周XX”为例,按照时间顺序,其对应的常用班次组合为“A1班、A1班、N1班、休、休、休”。常用班次组合可根据历史排班记录得到,对历史排班记录中的每一个班次进行出现频率的统计,选择频率出现最高的作为常用班次组合。
在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方面,可预先在数据库中存在相关的表格信息,如图4~图7所示通过这些表格信息,可提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
S20、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初始排班表。
具体地,将常用班次组合和需求信息直接套用在一起,即可得到初始排班信息。但是此方式会导致,前一个排班周期和后一个排班周期容易发生排班挤兑的情形。以图2和图3提供的信息为例,对于人员名称“欧XX”,参考图8,其在本周的周五到周日都有排班,而按照其对应的常用班次组合,其在周一到周三仍然会被排班,“欧XX”需要连续上六天班,因此,为了避免此情形,如图8所示,先将常用班次组合与已经排班结束的排班周期(例如图8中的本周排班)进行比较,得到重叠信息,根据重叠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进行拼接,得到初始排班表。仍以“欧XX”为例,本周排班中周五到周日的排班为“A1班、A1班、N1班”,将其与常用班次组合“A1班、A1班、N1班、休、休、休”进行比较,得到重叠信息为“A1班、A1班、N1班”,故在新的排班周期(即下周排班)中从“休、休、休”开始拼接,生成初始排班表。
进一步地,由于部分班次需要大量的精力,例如本实施例中中的N1班(夜班),因此,如图9所示,为了避免值班人员过于劳累,可设置固定班次组合,以保证值完这些班后能够休息,本实施例设定的固定班次组合为“N1班、休、休”。将根据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的排班表作为第一排班表,然后根据固定班次组合,对第一排班表进行调整,得到初始排班表。例如前一个排班周期的最后一天为N1,则对于本次排班周期第一天调整为“休”。
S30、针对每一所述排班时间段,根据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具体地,得到初始排班表后,由于之前的排班只是按照各个人员常用的排班组合生成,并不一定能够很好地安排人员,尤其是可能存在某一个班次无人值班的情形。因此,对于每一个排班时间段,计算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初始人数值。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例如在初始排班表中,周一的N1班对应的人数为0,此时需要对初始排班表进行调整,以每一个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数与预期人数值相等。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方便调整,预先在人员信息中设定一个临时最大班次组合,临时最大班次组合中的班次数量要多于需要排班的班次数,可基于历史排班记录得到。当预期人数值与初始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初始排班表进行调整。例如初始排班表中的排班时间段为周一和周二,人员名称A对应的临时最大班次组合为“a、b、c、d、e”,则一种排班方式中,人员名称A对应的排班为“周一:a;周二:b”,也可为“周一:b;周二:c”,临时最大班次组合中的班次可与排班时间段循环配对,以实现对初始排班表的调整。
如图10所示,“周xx”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即图中的临时最大可调班次组合)为“A1班、A1班、A1班、N1班、休、休、休、休”,即可从“A1班、A1班、N1班、休、休、休、休”调整为“A1班、A1班、A1班、N1班、休、休、休”,基于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可对初始排班表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避免对一个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后,基于后续对其他排班时间段的调整,影响之前调整好的排班时间段,针对待调整的排班时间段,根据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的先后顺序,确定位于该排班时间段之后的排班时间段为可调时间段,根据所述可调时间段和所述目标名称在所述初始排班表中对应的排班信息,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例如,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调整,例如按照周一、周二、周三的顺序调整。
如图11所示,对于所述初始人数值少于所述预期人数值的情况,为实现调整的标准化和有效性,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步骤进行调整:
A10、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信息,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候选名称。
具体地,首先根据临时最大班次信息,可选择不同的排班组合,将不同的排班组合中,对应该排班时间段可值班的人员名称挑选出来,作为候选名称。
A20、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目标名称。
具体地,虽然按照排班组合存在多个候选名称,但并非所有的人员都能在该排班时间段值班,例如某一员工请假。因此需要预先设定一筛选规则,对候选名称进行筛选,排出无法值班的候选名称,得到目标名称。如图12所示,该筛选规则可为基于人员信息中的请假信息,对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目标名称。由于“龙XX”请休假,“周XX”上周六为夜班,因此将“欧XX”调整为A1班。
为了避免员工值班次数过多,过度劳累,筛选规则还可为基于预期工作时长的规则。在确定候选名称后,计算每一个候选名称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即根据已经调整好的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信息,计算在每一个人员名称对应的工作时长。然后选择与其工作时间最长的人员名称作为目标名称。
如图13所示,待调整的排班时间段为周三的夜班,则“周XX”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为12小时,“龙XX”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为24小时,“欧XX”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为24小时,“金X”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为24小时,“陈XX”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为0小时。因此,目标名称为“陈XX”。
此外,出了常用班次组合外,人员信息中还包括每一个人员名称对应的备用班次组合,在采用常用班次组合无法实现排班调整时,可如图13所示,结合备用班次组合进行排班,确定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备用班次组合可为根据历史排班记录中频率低于常用班次组合的班次组合。
A30、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具体地,最后已经确定目标名称后,将该排班时间对应的人员名称变更为目标名称即可实现排班表的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对于所述初始人数值多于所述预期人数值的情况,为实现调整的标准化和有效性,本实施例采用以下步骤进行调整:
B10、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目标名称。
具体地,根据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从而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目标名称。由于此情形为人数多于预期人数值,因此只要确定这些人员名称中可休息的人员名称即可。例如计算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根据所述预期工作时长最短,确定所述人员名称中的目标名称。或者,选择人员名称对应的上一个值班时间与该排班时间段之间的时间差,选择时间差最长的为目标名称等等。
B20、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具体地,如图14所示,已确定目标名称后,将该排班时间对应的人员名称变更为目标名称即可实现排班表的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此外,如图15管理员可根据部门或企业的实际情况和临时需要,可以手动个性化调节。以一周为一个排班周期为例,对于第二周的自动排班方法可设定为第一周五下午的某一个时间自动进行,或者第二周的零点进行。
基于上述自动排班方法,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如图16所示,其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processor)20;显示屏21;以及存储器(memory)22,还可以包括通信接口(Communications Interface)23和总线24。其中,处理器20、显示屏21、存储器22和通信接口23可以通过总线2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显示屏21设置为显示初始设置模式中预设的用户引导界面。通信接口23可以传输信息。处理器20可以调用存储器22中的逻辑命令,以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此外,上述的存储器22中的逻辑命令可以通过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
存储器22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设置为存储软件程序、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如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方法对应的程序命令或模块。处理器2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22中的软件程序、命令或模块,从而执行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方法。
存储器22可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终端设备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2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多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也可以是暂态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此外,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以及终端设备中的多条命令处理器加载并执行的具体过程在上述方法中已经详细说明,在这里就不再一一陈述。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排班需求信息和人员信息,其中,所述人员信息包括人员名称和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常用班次组合,所述排班需求信息包括排班时间段和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
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初始排班表,其中,所述初始排班表包括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
针对每一所述排班时间段,根据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信息包括固定班次组合;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初始排班表包括;
根据所述需求信息和所述常用班次组合,生成第一排班表;
根据预设的固定班次组合,对所述第一排班表进行调整,得到初始排班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信息中包括每一个所述人员名称对应的临时最大班次组合;所述针对每一所述排班时间段,根据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预期人数值,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针对每一个所述排班时间段,计算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初始人数值;
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当所述初始人数值少于所述预期人数值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候选名称;
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目标名称;
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人员信息还包括请假信息;所述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候补名称包括:
根据所述候选名称对应的请假信息,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候补名称。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预设的筛选规则,对所述候选名称进行筛选,得到目标名称包括:
计算每一个所候选名称对应的预期工作时长;
根据所述预期工作时长,确定所述候补名称中的目标名称。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根据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的先后顺序,确定位于该排班时间段之后的排班时间段为可调时间段;
根据所述可调时间段和所述目标名称在所述初始排班表中对应的排班信息,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直至所有所述排班时间段调整完毕,得到目标排班表。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自动排班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所述初始人数值与所述预期人数值不相等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包括:
当所述初始人数值大于所述预期人数值时,根据所述临时最大班次组合,确定人员名称中与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目标名称;
根据所述目标名称,对该排班时间段对应的人员名称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排班表。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一个或者多个程序,所述一个或者多个程序可被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的步骤。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通信总线;所述存储器上存储有可被所述处理器执行的计算机可读程序;
所述通信总线实现处理器和存储器之间的连接通信;
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自动排班方法中的步骤。
CN202310126791.1A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Pending CN11605079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6791.1A CN116050797A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6791.1A CN116050797A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50797A true CN116050797A (zh) 2023-05-02

Family

ID=861146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6791.1A Pending CN116050797A (zh) 2023-02-08 2023-02-08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5079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74266A (zh) * 2023-08-28 2023-12-05 苏州仰视科技有限公司 影像科智能排班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74266A (zh) * 2023-08-28 2023-12-05 苏州仰视科技有限公司 影像科智能排班系统
CN117174266B (zh) * 2023-08-28 2024-02-23 苏州仰视科技有限公司 影像科智能排班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290804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ed time banking and workforce scheduling
CN105487924B (zh) 一种批处理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3593236A (zh) 一种业务流程调度的计算机设备、方法和装置
CN109885565B (zh) 一种数据表清理方法和装置
CN116050797A (zh) 一种自动排班方法和相关设备
US6349320B1 (en) Computer executable workflow management and control system
US20150046207A1 (en) System,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 for Automatically Scheduling a Plurality of Tasks
CN111126809A (zh) 一种警卫执勤排班方法及系统
CN104182295A (zh) 一种数据备份方法及装置
US20150161571A1 (en) Calendar Software Interfaces and Methods
CN110807618A (zh) 一种动态排班方法、装置和设备
CN112115121B (zh) 一种数据治理实时数据质量检测系统
US9015115B2 (en)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with asynchronous updating
US20050182698A1 (en) Report generation and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 time and attendance recording system
CN113408862A (zh) 运维排班方法、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JP4733458B2 (ja) 検索システム及び検索方法
US2018001861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Variable Staffing and Productivity
US20090089132A1 (en) Computer-Assisted Contract Management System for An Enterprise
JP2000311264A (ja) 勤怠管理装置、方法、及び、その記録媒体
CN110728767A (zh) 一种考勤管理方法和系统
CN116151582A (zh) 一种基于资源标识的版本自动排期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613312B (zh) 设备运行情况对比分析方法及装置
CN112559641B (zh) 拉链表的处理方法及装置、可读存储介质、电子设备
JPH09152925A (ja) メニューシステム
CN114154962A (zh) 批处理监控方法、装置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