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33609A -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 Google Patents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33609A
CN116033609A CN202310175728.7A CN202310175728A CN116033609A CN 116033609 A CN116033609 A CN 116033609A CN 202310175728 A CN202310175728 A CN 202310175728A CN 116033609 A CN116033609 A CN 1160336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membrane
insulating layer
strip
heating membra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7572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梁青
顾志勇
姚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Creative Carbon Nan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Creative Carbon Nan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Creative Carbon Nan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Creative Carbon Nan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75728.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33609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336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336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Surface Heating Bodi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该加热结构包括中间绝缘层以及设置于加热区域的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中间绝缘层具有正面和反面;正面加热膜片设置在中间绝缘层的正面;反面加热膜片设置在中间绝缘层的反面,且反面加热膜片在正面的投影位于加热区域中的正面加热膜在正面之外的位置;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均配置为通过接收的电能产生热量。本申请提供的加热结构通过在中间绝缘层的正面与反面分别交错地设置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在保证了对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中间绝缘层均匀受热的前提下,还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加热功率。

Description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加热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市面上加热结构种类较多,这些加热结构是用不同的绝缘封装材料将电加热元件封装在内加工制造而成的。根据电加热元件的排布方式一般分为面状的与线状排布,主要根据材料的性能与需求对电加热元件进行选用与排布设计,然后再用两片绝缘材料进行封装。
由于不同电加热元件的方阻不同,因此在不同电压下需要进行并联或者串联排版设计,以使长宽比达到所需要的电阻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然而,在现有技术中,无论是采取什么样的排布方式,电加热元件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间隔,导致整个加热结构中,电加热元件之间的间隔处与电加热元件设置的位置处的受热并不均匀,也即是,对发热结构而言,其各个部位的发热并不均匀。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其通过在中间绝缘层的两面交错设置加热膜片,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发热结构的各个部位发热不均匀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加热结构,包括中间绝缘层以及设置于加热区域的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所述中间绝缘层具有正面和反面;所述正面加热膜片设置在所述中间绝缘层的正面;所述反面加热膜片设置在所述中间绝缘层的反面,且所述反面加热膜片在所述正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域中的正面加热膜在正面之外的位置;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均配置为通过接收的电能产生热量。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在中间绝缘层上加热区域的正面设置正面加热膜片,并在该加热区域正面未设置正面加热膜片的区域所对应的中间绝缘层反面区域设置反面加热膜片,使得该中间绝缘层的加热区域内的各个部位,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总设置有加热膜片,进而使得该中间绝缘层的加热区域内的各个部位均能接收来自正面加热膜片或反面加热膜片产生的热量,也即是使得该中间绝缘层的加热区域受热跟均匀,也充分利用了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所述反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在所述中间绝缘层反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域中的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之间,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在所述正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域中的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之间。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在中间绝缘层的正面与反面分别交错地设置至少两个正面加热膜片和至少两个反面加热膜片,在保证了对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中间绝缘层均匀受热的前提下,还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加热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第二反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所述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之间的间隔;所述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之间的间隔。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并排且平行交错设置的条状的加热膜片,通过将其宽度设置为对面加热膜片之间间隙的宽度,使得中间绝缘层的加热区域恰好完全被加热膜片所覆盖,进而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使得中间绝缘层的受热更均匀,同时,由于加热膜片的适合的宽度,也节省了加热膜片的制作材料。此外,通过将加热膜片设计成条状,由于条状细长的特征,提高了加热膜片的电阻,也增加了中间绝缘层上所能布局加热膜片的数量,进而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发热功率。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第一反面加热膜片以及第二反面加热膜片均具有靠近所述中间绝缘层第一侧边的第一端和靠近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或相对的侧边的第二端;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输出端以接收所述电能。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串联的方式将上述各加热膜片连接于电流回路中,相较于并联的方式,整个加热结构的电流回路中,加热膜片之间的总电阻更大,进而加热结构的发热功率也就更大。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中间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一铜迹线、第二铜迹线以及第三铜迹线;所述第一铜迹线中部贯穿所述中间绝缘层,且所述第一铜迹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所述第二铜迹线中部贯穿所述中间绝缘层,且所述第二铜迹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所述第三铜迹线中部贯穿所述中间绝缘层,且所述第三铜迹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电连接。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在中间绝缘层上设置第一铜迹线、第二铜迹线以及第三铜迹线实现将各加热膜片串联到电流回路中,保证加热结构内部导电性能的基础之上,还减小了加热结构的体积和重量。同时,由于铜迹线的不会像金属导线等一样,发生断裂等损坏的情况,因此,提高了加热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中间绝缘层上设置有电源铜迹线;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分别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电源铜迹线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采用铜迹线将加热膜片与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地还减小了加热结构的体积和重量,以及提高了加热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中间绝缘层的正面与反面均覆盖有绝缘封装层,以分别对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进行绝缘保护。
上述加热结构,通过在中间绝缘层的正面和/或反面覆盖绝缘保护层,起到了对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的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还避免了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不被磨损等作用,进而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中间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中至少一者的制作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上述加热结构,由于聚酰亚胺具有较高的熔点,其熔点高达400℃,并且还具有较高的绝缘等级,因此,采用聚酰亚胺作为中间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材料,能够起到较好的绝缘作用以及耐高温作用,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加热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结合第一方面,可选地,其中,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的构成材料包括碳纳米管薄膜。
上述加热结构,由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化学性能,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加热性能、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此外,通过采用碳纳米管薄膜作为构成,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的构成材料之一,还进一步减小了加热结构的重量与体积。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加热装置,所述装置包括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加热结构。
上述加热装置,具有与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一种可选地实施方式所提供的加热结构相同的有益效果,此处不作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所提供的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通过在中间绝缘层的正面与反面分别交错地设置至少两个正面加热膜片和至少两个反面加热膜片,在保证了对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中间绝缘层均匀受热的前提下,还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加热功率。进一步地,并排且平行交错设置的条状的加热膜片,通过将其宽度设置为对面加热膜片之间间隙的宽度,使得中间绝缘层的加热区域恰好完全被加热膜片所覆盖,进而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使得中间绝缘层的受热更均匀。此外,通过采用铜迹线连接各加热膜片实现其之间的串联,并连接于电源,以及在中间绝缘层两侧覆盖绝缘保护层等方案,都提高了加热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的第三种分解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的立体图。
图标:100、加热结构;110、中间绝缘层;111、第一铜迹线;112、第二铜迹线;113、第三铜迹线;114、电源铜迹线;120、正面加热膜片;121、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2、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30、反面加热膜片;131、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2、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40、绝缘封装层;10、加热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结构,由于需要在不同电压下需要进行并联或者串联排版设计长宽比,以达到所需要的电阻与工作时需要的功率。因此,其中的各个电加热元件之间需要彼此绝缘,而必须使各个电加热元件之间留出一定的间隔。进而导致了现有技术中的加热结构发热不均匀的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因局部温度过高而烧坏加热结构的情况。此外,通过采用有技术中电加热元件的布局方式,导致整个加热结构中,电加热元件之间所留出的间隔使得整个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也大幅降低。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以解决这些技术问题。具体地,请参阅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及附图。
请参照图1,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100的第一种分解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100,包括中间绝缘层110以及设置于加热区域的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中间绝缘层110具有正面和反面。正面加热膜片120设置在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反面加热膜片130设置在中间绝缘层110的反面,且反面加热膜片130在正面的投影位于加热区域中的正面加热膜在正面之外的位置。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均配置为通过接收的电能产生热量。
上述加热区域为中间绝缘层110上设置的用于布局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的区域,该加热区域可以是中间绝缘层110中间部分的区域,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将靠近中间绝缘层110边缘部分的区域,若中间绝缘层110为正方形或矩形,该加热区域甚至可以是靠近中间绝缘层110顶角部分的区域等。该加热区域可以是方形的,也可是圆形的,还可以是其他形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根据电加热膜的布局等实际需求确定加热区域在中间绝缘层110上的位置,以及加热区域的形状,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制。在该中间绝缘层110上加热区域之外的区域可以设置用于连接各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以及将该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与电源连通的电连接件。
该正面加热膜片120可以是一块整体,也可以是包含若干加热子膜片,并且间隔设置于该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同样地,该反面加热膜片130也可以是一块整体,也可以是包含若干加热子膜片,并且间隔设置于该中间绝缘层110的反面。当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均包括若干间隔设置的加热子膜片时,其可以是交错分布与该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和反面。具体可以是,设置于中间绝缘层110正面的加热子膜片在该中间绝缘层110反面的投影,位于中间绝缘层110反面的若干加热子膜片之间的间隔中。
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通过流过其自身的电流产生热量,而正面加热膜片120与反面加热膜片130在电流回路中的可以是并联的,也可以是串联的。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中间绝缘层110上加热区域的正面设置正面加热膜片120,并在该加热区域正面未设置正面加热膜片120的区域所对应的中间绝缘层110反面区域设置反面加热膜片130,使得该中间绝缘层110的加热区域内的各个部位,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总设置有加热膜片,进而使得该中间绝缘层110的加热区域内的各个部位均能接收来自正面加热膜片120或反面加热膜片130产生的热量,也即是使得该中间绝缘层110的加热区域受热跟均匀,也充分利用了加热结构100的空间利用率。
请参照图2,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100的第二种分解示意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正面加热膜片120包括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反面加热膜片130包括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间隔设置,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间隔设置。并且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在中间绝缘层110反面的投影位于加热区域中的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之间,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在正面的投影位于加热区域中的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之间。
也就是说,正面加热膜片120包括至少两个加热膜片——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同样地,反面加热膜片130也至少包括两个加热膜片——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这些加热膜片交错地分布于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与反面。
应当理解,正面加热膜片120还可以包括第三正面加热膜片、第四正面加热膜片以及第五正面加热膜片等;反面加热膜片130同样可以包括第三反面加热膜片、第四反面加热膜片以及第五反面加热膜片等。也可以换个角度来说,上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可以包括第三正面加热膜片、第四正面加热膜片以及第五正面加热膜片等;上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同样可以包括第三反面加热膜片、第四反面加热膜片以及第五反面加热膜片等。这些加热膜片同样可以是交错地分布于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与反面,也即是正面的这些若干加热膜片在中间绝缘层110反面的投影,分布于反面的各加热膜片之间的各个间隔之中。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与反面分别交错地设置至少两个正面加热膜片和至少两个反面加热膜片,在保证了对加热结构100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中间绝缘层110均匀受热的前提下,还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加热功率。
请继续参照图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包括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包括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包括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包括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和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平行设置,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和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平行设置。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的宽度等于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和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之间的间隔。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130的宽度等于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和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120之间的间隔。
也就是说,上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以及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均为条状加热膜片。且这些加热膜片平行交错地设置时,中间绝缘层110上加热区域的正面未设置有加热膜片的部位,正好被位于反面的加热膜片从反面将其覆盖;同样地,中间绝缘层110上加热区域的反面未设置有加热膜片的部位,也正好被位于正面的加热膜片从正面将其覆盖。如此,可以使得中间绝缘层110上加热区域完全被加热膜片覆盖。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并排且平行交错设置的条状的加热膜片,通过将其宽度设置为对面加热膜片之间间隙的宽度,使得中间绝缘层110的加热区域恰好完全被加热膜片所覆盖,进而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结构100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使得中间绝缘层110的受热更均匀,同时,由于加热膜片的适合的宽度,也节省了加热膜片的制作材料。此外,通过将加热膜片设计成条状,由于条状细长的特征,提高了加热膜片的电阻,也增加了中间绝缘层110上所能布局加热膜片的数量,进而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发热功率。
请继续参照图2,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以及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均具有靠近中间绝缘层110第一侧边的第一端和靠近与第一侧边相邻或相对的侧边的第二端。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的第二端和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的第二端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的第一端与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的第一端电连接。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的第一端与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的第一端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输出端以接收电能。
上述各加热膜片之间的电连接可以是通过设置在中间绝缘层110上的电连接件将其连通。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串联的方式将上述各加热膜片连接于电流回路中,相较于并联的方式,整个加热结构100的电流回路中,加热膜片之间的总电阻更大,进而加热结构100的发热功率也就更大。
请结合参照图2和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100的俯视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绝缘层110上设置有第一铜迹线111、第二铜迹线112以及第三铜迹线113。第一铜迹线111中部贯穿中间绝缘层110,且第一铜迹线111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的第二端和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的第二端。第二铜迹线112中部贯穿中间绝缘层110,且第二铜迹线112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的第二端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的第二端。第三铜迹线113中部贯穿中间绝缘层110,且第三铜迹线113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正面加热膜片121的第一端与第二反面加热膜片132的第一端电连接。
上述第一铜迹线111、第二铜迹线112以及第三铜迹线113可以是通过在中间绝缘层110上印刷或电镀铜等方式获得。而其中部贯穿中间绝缘层110的方式可以是,在中间绝缘层110上需要被上述第一铜迹线111、第二铜迹线112以及第三铜迹线113贯穿的位置设置金属过孔,中间绝缘层110正面和反面的铜迹线同时连接该金属过孔,便可以获得贯穿中间绝缘层110的第一铜迹线111、第二铜迹线112以及第三铜迹线113。该金属过孔的形状可以是圆形的,也可以条状的缝隙等。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中间绝缘层110上设置第一铜迹线111、第二铜迹线112以及第三铜迹线113实现将各加热膜片串联到电流回路中,保证加热结构100内部导电性能的基础之上,还减小了加热结构100的体积和重量。同时,由于铜迹线的不会像金属导线等一样,发生断裂等损坏的情况,因此,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请继续参照图2和图3,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绝缘层110上设置有电源铜迹线114。第二正面加热膜片122的第一端与第一反面加热膜片131的第一端分别具体用于通过电源铜迹线114与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同样地,上述电源铜迹线114也可以是通过印刷或者电镀等方式获得。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采用铜迹线将加热膜片与电源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地还减小了加热结构100的体积和重量,以及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请参照图4和图5,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100的第三种分解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结构100的侧视图。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与反面均覆盖有绝缘封装层140,以分别对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进行绝缘保护。
在中间绝缘层110布局好各加热膜片以后,可以在其正面和/或反面在覆盖一层绝缘保护层,该绝缘保护层用于防止外界电流对加热结构100造成影响,以及避免外界具有导电性能的物质接触中间绝缘层110上加热膜片以及电连接件等,导致所发生的短路等故障。当然,该绝缘保护层除了对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进行绝缘保护以外,还可以保护中间绝缘层110上的正面加热膜片120、反面加热膜片130以及电连接件等不受会被外界物体接触以造成磨损。
上述实现过程中,通过在中间绝缘层110的正面和/或反面覆盖绝缘保护层,起到了对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的绝缘保护的作用,同时还避免了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不被磨损等作用,进而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可靠性与稳定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中间绝缘层110和绝缘封装层140中至少一者的制作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聚酰亚胺具有较高的熔点,其熔点高达400℃,并且还具有较高的绝缘等级,因此,采用聚酰亚胺作为中间绝缘层110和绝缘封装层140材料,能够起到较好的绝缘作用以及耐高温作用,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中,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的构成材料包括碳纳米管薄膜。
上述实现过程中,由于碳纳米管薄膜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电学性能以及化学性能,进而进一步地提高了加热结构100的加热性能、稳定性以及可靠性。此外,通过采用碳纳米管薄膜作为构成,正面加热膜片120和反面加热膜片130的构成材料之一,还进一步减小了加热结构100的重量与体积。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请参照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的立体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加热装置10,包括如前述加热结构100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描述的加热结构100。上述加热装置10可以是厨房的电加热灶,也可以是电热毯、汽车座椅等配置的加热装置。
应当理解,上述加热装置10具有与上述加热结构实施例中相同的技术原理与技术效果,因而此处便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通过在中间绝缘层的正面与反面分别交错地设置至少两个正面加热膜片和至少两个反面加热膜片,在保证了对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中间绝缘层均匀受热的前提下,还提高了加热结构的加热功率。进一步地,并排且平行交错设置的条状的加热膜片,通过将其宽度设置为对面加热膜片之间间隙的宽度,使得中间绝缘层的加热区域恰好完全被加热膜片所覆盖,进而进一步地提升了加热结构的空间利用率、以及使得中间绝缘层的受热更均匀。此外,通过采用铜迹线连接各加热膜片实现其之间的串联,并连接于电源,以及在中间绝缘层两侧覆盖绝缘保护层等方案,都提高了加热结构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中间绝缘层以及设置于加热区域的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
所述中间绝缘层具有正面和反面;
所述正面加热膜片设置在所述中间绝缘层的正面;
所述反面加热膜片设置在所述中间绝缘层的反面,且所述反面加热膜片在所述正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域中的正面加热膜在正面之外的位置;
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均配置为通过接收的电能产生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所述反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
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间隔设置;并且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在所述中间绝缘层反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域中的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反面加热膜片之间,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在所述正面的投影位于所述加热区域中的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正面加热膜片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
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
第一反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
第二反面加热膜片包括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
所述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平行设置;
所述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条状反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之间的间隔;
所述第二条状反面加热膜片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一条状正面加热膜片和第二条状正面加热膜片之间的间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第一反面加热膜片以及第二反面加热膜片均具有靠近所述中间绝缘层第一侧边的第一端和靠近与所述第一侧边相邻或相对的侧边的第二端;
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电连接;
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电连接;
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分别用于连接电源的输出端以接收所述电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绝缘层上设置有第一铜迹线、第二铜迹线以及第三铜迹线;
所述第一铜迹线中部贯穿所述中间绝缘层,且所述第一铜迹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
所述第二铜迹线中部贯穿所述中间绝缘层,且所述第二铜迹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二端;
所述第三铜迹线中部贯穿所述中间绝缘层,且所述第三铜迹线的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一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电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中间绝缘层上设置有电源铜迹线;
所述第二正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反面加热膜片的第一端分别具体用于通过所述电源铜迹线与所述电源的输出端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绝缘层的正面与反面均覆盖有绝缘封装层,以分别对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进行绝缘保护。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绝缘层和绝缘封装层中至少一者的制作材料包括聚酰亚胺。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正面加热膜片和反面加热膜片的构成材料包括碳纳米管薄膜。
10.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加热结构。
CN202310175728.7A 2023-02-28 2023-02-28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Pending CN11603360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75728.7A CN116033609A (zh) 2023-02-28 2023-02-28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75728.7A CN116033609A (zh) 2023-02-28 2023-02-28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33609A true CN116033609A (zh) 2023-04-28

Family

ID=86091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75728.7A Pending CN116033609A (zh) 2023-02-28 2023-02-28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3360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39295B2 (ja) 電気的なアッセンブリ
US8780525B2 (en) Capacitor
CA2572785A1 (en) Patterned electrical foil heater element having regions with different ribbon widths
KR20000011572A (ko) 칩써미스터및이의제조방법
KR20110088934A (ko) 전자파감소 면상발열체 및 그 제조방법
JP3174059B2 (ja) ヒータ装置
JP2992208B2 (ja) 導電性エラスチックコネクタ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20150071229A (ko) 열전도성 소재를 사용한 발열체
TWI265533B (en) Thermistor having symmetrical structure
CN116033609A (zh) 加热结构及加热装置
CN210042267U (zh) 一种电热膜及加热装置
KR101300758B1 (ko) 발전용 고효율 π형 열전모듈 및 그의 제조 방법
CN219676985U (zh) 一种过电流保护元件
JP2005293895A (ja) 面状発熱体
KR101902787B1 (ko) Ntc 소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자율제어 히팅장치
CN219286121U (zh) 电阻元件
CN220528242U (zh) 一种使用新型发热体的车用厚膜加热器
KR102643943B1 (ko) 직병렬 면상 발열 히터
KR200283298Y1 (ko) 면상발열체
JP2011014268A (ja) 面状発熱体
CN114551704A (zh) 一种制冷膜及制备方法
CN116364362A (zh) 过电流保护元件
JP2568103Y2 (ja) 通信用保安素子
KR102423607B1 (ko) 열전 모듈
JPH04121985A (ja) ヒータおよびヒータ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