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4373A -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4373A
CN116014373A CN202210611751.1A CN202210611751A CN116014373A CN 116014373 A CN116014373 A CN 116014373A CN 202210611751 A CN202210611751 A CN 202210611751A CN 116014373 A CN116014373 A CN 1160143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ab
opening
connector
housing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61175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洪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120209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06594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7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02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terminals of adjacent batteries; Interconnectors for connecting cells out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14Methods for interconnecting adjacent batteries o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8Connection of several leads or tabs of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 stack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极耳组件、电芯、电池和电子设备。极耳组件通过将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绝缘层三者层叠设置,绝缘层上具有外露正极极耳和/或负极极耳的开口,开口仅外露出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中的一个,从而实现在极耳组件上设置具有多个端口的连接器。通过连接器将极耳组件和电路板电连接,有利于使极耳组件和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极耳组件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

Description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和电子设备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可以包括电芯和电芯保护板。电芯可以是电池的储能元件。电芯保护板可以用于保护电芯,以使得电芯可以安全、稳定地充电和放电。为确保电芯和电芯保护板可以协同且稳定地工作,电芯和电芯保护板可以稳定连接。例如,电芯和电芯保护板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相连;电芯和电芯保护板还可以通过电池的封装外壳封装为一体。
然而,上述用于稳定连接电芯和电芯保护板的方式,可能会降低电芯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例如,如果电芯和电芯保护板中的一个报废,即使另一个仍可以正常工作,电池也将整体报废。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目的是可以灵活地拆解电芯和电芯保护板。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极耳组件,所述极耳组件应用于电芯,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一个为正极极片,另一个为负极极片,所述极耳组件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第二极耳和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之间;
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极耳部、第二极耳部和第三极耳部,所述第一极耳部和所述第二极耳部位于所述第三极耳部的两端;
所述第一绝缘层包括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一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第二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以外;
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位于所述第二极耳的远离所述第一极耳的一侧;
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一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极耳,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本申请提供的极耳组件,有利于使电芯与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电池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池被报废,电路板(如电芯保护板)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池,则电子设备内的电芯保护电路仍可以继续工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芯保护板被报废,电池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芯保护板,则电子设备内的电池仍可以继续工作。因此可以灵活地拆解电池和电芯保护板,有利于提高电池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四极耳部、第五极耳部和第六极耳部,所述第四极耳部和所述第五极耳部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的两端;
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绝缘极耳外壳,所述第一极耳、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一绝缘层收容于所述绝缘极耳外壳内,所述第一连接器设置在绝缘极耳外壳上;
所述绝缘极耳外壳包括第一外壳开口、第二外壳开口、第三外壳开口、第四外壳开口,所述第一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位于所述极耳组件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壳开口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位于所述极耳组件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外壳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一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一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二外壳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电连接;
所述第三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四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三外壳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四外壳开口和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五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四外壳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五极耳部电连接。
在本申请中,极耳组件可以通过绝缘极耳外壳包裹,以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与各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过在绝缘极耳外壳上可以开设有分别用于外露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多个外壳开口,有利于使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的连接通路可以相互独立。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层还包括第三开口和第四开口,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与所述第五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四开口以外,所述第三开口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相对设置。
第一绝缘层上开设用于外露第二极耳的开口,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的对称性,也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和极片电连接的灵活度。例如,在第一绝缘层上设置用于外露第一极耳的开口和用于外露第二极耳的开口,从第一绝缘层的每一侧,既可以实现第一极耳与极片和/或电路板的电连接,还可以实现第二极耳与极片和/或电路板的电连接,因此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的加工便捷度。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四极耳部、第五极耳部和第六极耳部,所述第四极耳部和所述第五极耳部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的两端;
所述极耳组件还包括第三极耳和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极耳位于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极耳和所述第三极耳之间;
所述第二绝缘层包括第五开口、第六开口、第七开口和第八开口,所述第三极耳在所述第二绝缘层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开口、所述第六开口、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八开口以外,
所述第五开口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一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所述第五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六开口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所述第六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的所述第二极耳部电连接;
所述第七开口和所述第四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四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七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八开口和所述第五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八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耳的所述第五极耳部电连接。
当电芯具有三个电极的情况下,极耳组件可以包括与该三个电极一一对应的三个极耳;通过在第二绝缘层上设置对应第一极耳的开口和对应第二极耳的开口,极耳组件的三极耳的连接通路可以是相互独立的。因此,本申请提供的极耳组件可以有利于实现对电芯进行更加精确地监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绝缘层和所述第三极耳收容于所述极耳组件的绝缘极耳外壳内,所述第三极耳包括第七极耳部、第八极耳部和第九极耳部,所述第七极耳部和所述第八极耳部位于所述第九极耳部的两端;
所述绝缘极耳外壳包括第五外壳开口和第六外壳开口,所述第五外壳开口与所述第七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六外壳开口与所述第八极耳部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和所述第二极耳在所述绝缘极耳外壳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外壳开口和所述第六外壳开口以外,
所述第三极耳的第七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五外壳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电芯的电解液电连接;
所述第三极耳的第八极耳部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六外壳开口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第三端口电连接。
在本申请中,极耳组件可以通过绝缘极耳外壳包裹,以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与各器件之间的连接稳定性。通过在绝缘极耳外壳上可以开设有分别用于外露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的多个外壳开口,有利于使第一极耳、第二极耳、第三极耳的连接通路可以相互独立。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电芯,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的极耳组件。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芯还包括第一极连接件,所述第一极连接件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连接件的第二端朝着远离所述第一极片的伸出,并在所述第一极片的一侧折叠,所述极耳组件的靠近所述第一极片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极连接件形成的折叠缝隙中,所述极耳组件与所述第一极连接件的第二端电连接。
通过折叠第一极连接件,有利于减少第一极连接件在电芯内的占用空间,进而有利于提高电芯的储能。第一极连接件的折叠缝隙可以对极耳组件限位,有利于提高第一极连接件和极耳组件的连接稳定性。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芯还包括大电流断路器件,所述大电流断路器件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连接件与所述极耳组件之间。
设置大电流断路器件有利于提高电芯的安全性。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如上述第二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的电芯,以及电芯保护板,所述电芯保护板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电连接。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上述第三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的电池。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电芯保护板,所述电池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二连接器,所述电芯保护板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器和第四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器和第四连接器电连接。
电芯保护板与电池分离,在电池的极耳上设置连接器,使得极耳上的连接器可以与电芯保护板上的连接器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电池与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池被报废,电芯保护板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池,则电子设备内的电芯保护板仍可以继续工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芯保护板被报废,电池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芯保护板,则电子设备内的电池仍可以继续工作。因此可以灵活地拆解电池和电芯保护板,有利于提高电池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电池包括至少两个极耳,两个极耳可以分别与正极、负极对应,有利于灵活确认电芯保护板报废的电极。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电池、电路板和电芯保护板,所述电池包括电芯,所述电芯包括第一极耳和第二极耳,所述第一极耳包括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极耳包括第二连接器,所述电路板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器和第四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器和第四连接器电连接,所述电芯保护板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电芯保护板与电池分离,在电池的极耳上设置连接器,使得极耳上的连接器可以与电路板上的连接器稳定电连接,从而电池与电芯保护板可以通过电路板电连接。由此在维修等场景下,电池与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池被报废,电芯保护板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池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池,则电子设备内的电芯保护板仍可以继续工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芯保护板被报废,电池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路板和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芯保护板,则电子设备内的电池仍可以继续工作。因此可以灵活地拆解电池和电芯保护板,有利于提高电池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结合第五或第六方面,在第五或第六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极耳,所述第三极耳还包括第五连接器,所述电芯保护板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器,所述第五连接器用于与所述第六连接器。
电池包括三个极耳,三个极耳可以分别与电池的正极、负极和参考电极对应,或者三个极耳可以分别与第一正极、第二正极和负极对应,或者三个极耳可以分别与第一负极、第二负极和正极对应,有利于实现对电芯进行更加精确地监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组件的截面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极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绝缘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极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组件和极片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组件和极片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组件和第一连接器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和电路板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耳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耳组件的截面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极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绝缘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二极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绝缘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三极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1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耳组件和极片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耳组件和第一连接器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芯和电路板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的截面图。
图2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电层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和极片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和电路板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和极片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和电路板电连接的示意性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的示意性结构图。电子设备100例如可以是终端消费产品或3C电子产品(计算机类(computer)、通信类(communication)、消费类(consumer)电子产品),如手机、移动电源、便携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机、可穿戴设备、车载终端、耳机等设备。电子设备100又如可以是移动装置。移动装置例如可以是车辆、电动滑板、电动自行车等。图1所示实施例以电子设备100是手机为例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壳体10、显示屏20、电芯310和电路板320。具体的,壳体10可以包括边框12和后盖11。边框12可以位于显示屏20和后盖11之间。边框12可以环绕在显示屏20的外周且环绕在后盖11的外周。显示屏20、边框12、后盖11形成的空腔可以用于放置电芯310和电路板320。电芯310可以与电路板320电连接。电芯310可以通过电路板320为电子设备100内的电子器件供电。电芯310例如可以是锂电子二次电芯、钠离子二次电芯、钾离子二次电芯、镁离子二次电芯、锌离子二次电芯、铝离子二次电芯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20上可以设置有电芯保护电路。电路板320例如可以为电芯保护板。电芯保护板和电芯310可以电连接,以形成电池30。电子设备100的用于放置电池30的空腔可以被称为电池仓。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20可以与电子设备100内的电芯保护电路电连接,电芯保护电路可以设置在电子设备100内的除电路板320以外的其他电路板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池30可以包括电芯310,电池30与电路板320可以是两个独立的元件。
电芯保护电路可以用于保护电芯310,以使得电芯310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可以相对安全。电芯保护电路例如可以对电芯310进行过充保护、过放保护、过电流保护以及过温度保护等。电芯保护电路例如可以包括充电电路、放电电路、电芯监测电路、电芯保护电路等。
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电源管理元件(power management unit,PMU)。电源管理元件可以用于控制电芯310的充放电状态。电源管理元件可以与电子设备100内的电芯保护电路电连接。电源管理元件可以与电芯保护电路设置在相同或不同的电路板上。电源管理元件可以通过电芯保护电路,实时监测电芯310的充电电流、放电电流、正负极电压差等状态信息。根据实时监测到的电芯310的状态信息,电源管理元件还可以大概估算电芯310的其他状态信息,如当前充电速度、剩余充电时间、电芯310的当前电量相对于电芯容量的百分比、电芯温度、当前直流阻抗等。电源管理元件还可以通过电芯保护板的充电电路、放电电路、电芯监测电路、电芯保护电路中的一个或多个,调整电芯310的充电状态或放电状态。
下面结合图2所示的实施例,阐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示意性结构图。电芯310可以包括正极极片301、负极极片302、电解液303、隔膜304、电芯外壳306。
正极极片301、负极极片302可以脱嵌金属离子(如锂离子),以实现能量的存储和释放。正极极片301、负极极片302是电芯310的主体储能部分,可以体现电芯310的能量密度、循环性能及安全性能。电解液303可以是金属离子的传输载体。隔膜304可透过金属离子,但隔膜304本身不导电,从而隔膜304可以将正极极片301和负极极片302隔开,以防止正极极片301与负极极片302之间短路。
正极极片301可以包括正极集流体和设置在正极集流体上的正极材料。正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锂的复合金属氧化物(如镍钴锰酸锂等)、聚阴离子锂化合物LiMx(PO4)y(M为Ni、Co、Mn、Fe、Ti、V,0≤x≤5,0≤y≤5)等。
负极极片302可以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设置在负极集流体上的负极材料。负极材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至少一种:金属锂、锂合金、钛酸锂、天然石墨、人造石墨、MCMB、无定型碳、碳纤维、碳纳米管、硬碳、软碳、石墨烯、氧化石墨烯、硅、硅碳化合物、硅氧化合物和硅金属化合物。
隔膜304本身的性能应当有利于电芯310实现良好的充放电性能。例如,为了稳定、可靠地将正极极片301和负极极片302隔开,隔膜304应具有一定的强度和延展性,以避免被刺破,即隔膜304应当具有一定的耐机械滥用性。又如,在充放电过程中,电芯310自身可能会发热。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隔膜304也应当具有相对高的稳定性,即隔膜304应当具有一定的耐热性或耐热滥用性。
隔膜304可以包括隔膜基材。隔膜基材可以是一种多孔绝缘材料。隔膜基材上的孔隙可以透过金属离子(隔膜基材上的孔隙可以是金属离子的传输通道)。隔膜基材例如可以包括聚乙烯(polyethylene,PE)、聚丙烯(polypropylene,PP)等。
隔膜304还可以包括隔膜涂层。隔膜涂层可以附着于隔膜基材一侧或两侧,以有利于隔膜304具有高延展性、高破膜温度、低闭孔温度等性能。另外,隔膜涂层还可以具有其他性能,例如具有相对高的粘结性等。隔膜涂层可包括有机涂层、无机涂层和/或有机无机复合涂层。无机涂层可以包括陶瓷涂层。陶瓷涂层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氧化铝,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氧化锌,氧化钡,氧化镁,氧化铍,氧化钙,氧化钍,氮化铝,氮化钛,勃姆石,磷灰石,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硫酸钡,氮化硼,碳化硅,氮化硅,立方氮化硼,六方氮化硼,石墨,石墨烯,介孔分子筛(MCM-41,SBA-15)等。有机涂层可以包括以下至少一种:聚偏氟乙烯涂层、偏二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涂层、聚苯乙烯涂层、芳纶涂层、聚丙烯酸酯或其改性物涂层、聚酯涂层、聚芳酯涂层、聚丙烯腈涂层、芳香族聚酰胺涂层、聚酰亚胺涂层、聚醚砜涂层、聚砜涂层、聚醚酮涂层、聚醚酰亚胺涂层、聚苯并咪唑。有机无机复合涂层可以通过上述无机涂层与有机涂层混合制备得到。
电芯外壳306可以为硬质电芯外壳或软包电芯外壳等。电芯外壳306形成的空腔可以用于收容正极极片301、负极极片302、电解液303、隔膜304等。
电芯310还可以包括正极连接件(图2未示出)、负极连接件305。正极极片301可以与正极连接件电连接。负极极片302可以与负极连接件305电连接。正极连接件、负极连接件305可以收容于电芯外壳306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正极连接件可以与正极极耳电连接,负极连接件可以与负极极耳电连接。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是两个独立部件,二者的位置关系可以是任意的。通过焊接,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可以固定于电路板,电路板例如可以是电芯保护板。电芯保护板可以分别与正极极耳和负极极耳电连接,以实现对电芯的保护。由于电芯保护板与电芯的连接关系较难被破坏,如果电芯保护板和电芯中的一个发生损坏,则另一个也将被报废。如果随意变更正极极耳和电芯保护板的连接关系,以及负极极耳和电芯保护板的连接关系,则可能致使电芯无法与电芯保护板稳定电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通过提供一种极耳组件,有利于实现极耳组件和电路板的稳定连接,在例如维修等场景下,极耳组件和电路板的连接关系又可以相对容易地被解除,因此有利于维持或提高电芯和电路板的连接稳定性,还有利于提高电芯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组件330的示意性结构图。极耳组件330可以是图1、图2所示的电芯的一部分。
极耳组件330的第一端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极耳组件330的第一端可以通过第一极连接件与电芯310的第一极片电连接,极耳组件330的第一端还可以通过第二极连接件与电芯310的第二极片电连接,其中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中的一个为图2所示的正极极片301,另一个为图2所示的负极极片302。在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301的情况下,第一极连接件可以为正极连接件,第二极连接件可以为图2所示的负极连接件305;在第一极片为负极极片302的情况下,第一极连接件可以为负极连接件305,第二极连接件可以为正极连接件。
极耳组件330的第二端可以位于电芯外壳306以外。极耳组件330的第二端可以与图1所示的电路板320电连接。
为便于描述,极耳组件330例如可以被划分为第一部分3301、第二部分3302、第三部分3303。
第一部分3301可以为极耳组件330的靠近极片(极片包括图2所示的正极极片301和/或负极极片302,以下简称为极片)的部分。第一部分3301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第一部分3301可以与电芯310的正极连接件和负极连接件305相连。第一部分3301可以对应上述极耳组件330的第一端。
第二部分3302可以为极耳组件330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第二部分3302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第二部分3302可以与电路板320相连。第二部分3302可以对应上述极耳组件330的第二端。
第三部分3303可以连接在第一部分3301和第二部分330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部分3301和第二部分3302可以分别位于第三部分3303的两端。第三部分3303可以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封装为一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部分3303的外周可以环绕设置有极耳胶340。通过极耳胶340,第三部分3303可以固定于电芯外壳306。
沿图3所示的A-A截面观察,可以得到图4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截面图。
结合图3、图4,极耳组件330可以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和第一绝缘层333。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中的一个可以为图2所示的正极极耳301,另一个可以为图2所示的负极极耳302。第一绝缘层333可以位于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之间。第一绝缘层333可以将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间隔开,以有利于避免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短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一绝缘层333的外周可以凸出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也就是说,第一绝缘层333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一极耳331的宽度,且第一绝缘层333的宽度可以大于第二极耳332的宽度。在本申请中,极耳组件330在厚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小于极耳组件330在长度方向的尺寸,且小于极耳组件330在宽带方向的尺寸。极耳组件330在宽度方向的尺寸可以小于极耳组件330在长度方向的尺寸。长度方向、宽带方向、厚度方向相互正交。
第一绝缘层333的外周超出第一极耳331的边缘,且超出第二极耳332的边缘,有利于降低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短路的可能性。
在图3、图4所示的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还可以包括绝缘极耳外壳334。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包裹在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和第一绝缘层333形成的层叠结构的外周。也就是说,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和第一绝缘层333均可以收容于绝缘极耳外壳334内。
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包括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第二外壳开口3342可以是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用于外露第一极耳331的窗口。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通过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观察到第一极耳331。也就是说,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第二外壳开口3342可以位于第一极耳33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内。
第一外壳开口3341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一外壳开口3341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第一极耳331的外露出第一外壳开口3341的部分可以为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
第二外壳开口3342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二外壳开口3342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第一极耳331的外露出第二外壳开口3342的部分可以为第一极耳331的第二连接部3312。
绝缘极耳外壳334还可以包括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第三外壳开口3343和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是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用于外露第二极耳332的窗口。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通过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观察到第二极耳332。也就是说,第三外壳开口3343和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第二极耳33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内。
第三外壳开口3343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三外壳开口3343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第二极耳332的外露出第三外壳开口3343的部分可以为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
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四外壳开口3344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第二极耳332的外露出第四外壳开口3344的部分可以为第二极耳332的第二连接部3322。
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极耳组件330的同侧。在第一种实施例中,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第二极耳332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在第二种实施例中,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第一极耳331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在第三种实施例中,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在第一极耳331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以及第二极耳332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具有多个外壳开口,以使得极耳组件330的两侧均能够与极片和/或电路板320相连。下面以上述第一种实施例为例进行说明。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极耳331的示意性结构图。图5中的虚线示出了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轮廓。
第一极耳331可以包括极耳部3313、极耳部3314和极耳部3315。
极耳部3313可以为第一极耳331的靠近极片的部分。极耳部3313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极耳部3313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对应。结合图3、图5,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可以位于极耳部331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内。极耳部331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外壳开口3343外。
极耳部3314可以为第一极耳331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极耳部3314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极耳部3314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对应。结合图3、图5,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可以位于极耳部331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内。极耳部331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外。
极耳部3315可以连接在极耳部3313和极耳部3314之间。极耳部3315可以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三部分3303对应。也就是说,极耳部3313和极耳部3314可以位于极耳部3315的两端。
图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绝缘层333的示意性结构图。
第一绝缘层333可以包括第一绝缘部3335、第二绝缘部3336和第三绝缘部3337。
第一绝缘部3335可以为第一绝缘层333的靠近极片的部分。第一绝缘部3335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第一绝缘部3335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对应。
第二绝缘部3336可以为第一绝缘层333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第二绝缘部3336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第二绝缘部3336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对应。
第三绝缘部3337可以连接在第一绝缘部3335和第二绝缘部3336之间。第三绝缘部3337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三部分3303对应。也就是说,第一绝缘部3335和第二绝缘部3336可以位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两端。
第一绝缘层333可以包括第一开口3331、第二开口3332。第一开口3331和第二开口3332可以是第一绝缘层333的用于外露第一极耳331的窗口。从第一绝缘层333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第一绝缘层333,可以通过第一开口3331、第二开口3332观察到第一极耳331。也就是说,第一开口3331和第二开口3332可以位于第一极耳331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内。第一开口3331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一开口3331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部3335。第二开口3332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二开口3332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二绝缘部3336。
结合图3、图6所示的实施例,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相对设置,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相对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位于极耳组件300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位于极耳组件300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通过第一开口3331和第一外壳开口3341可以观察到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通过第二开口3332和第二外壳开口3342可以观察到第一极耳331的第二连接部3312。通过第一开口3331、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开口3332和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一极耳331可以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外露出绝缘极耳外壳334。
也就是说,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与第一外壳开口3341对应,或位于第一外壳开口3341内。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在第一绝缘层333的投影区域与第一开口3331对应,或位于第一开口3331内。第一极耳331的第二连接部331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与第二外壳开口3341对应,或位于第二外壳开口3341内。第一极耳331的第二连接部3312在第一绝缘层333的投影区域与第二开口3331对应,或位于第二开口3331内。
结合图5、图6,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绝缘部3337的轮廓可以与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5的轮廓对应。极耳部3315的端面面积可以略小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端面面积。在本申请中,端面可以垂直于极耳组件330的厚度方向。例如,极耳部3315的宽度可以略小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宽度。
图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极耳332的示意性结构图。图7中的虚线示出了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轮廓。
第二极耳332可以包括极耳部3323、极耳部3324和极耳部3325。
极耳部3323可以为第二极耳332的靠近极片的部分。极耳部3323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极耳部3323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对应。结合图3、图7,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外壳开口3343可以位于极耳部332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内。极耳部3323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外。极耳部332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外。
结合图5至图7,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3在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绝缘部3335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第一绝缘部3335的第一部分区域,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3在第一绝缘部3335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第一绝缘部3335的第二部分区域,第一部分区域和第二部分区域可以互不交叉。由此有利于降低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通过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短路的可能性。
极耳部3324可以为第二极耳332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极耳部3324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极耳部3324可以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对应。结合图3、图7,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极耳部332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内。极耳部3324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外。极耳部332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
结合图5至图7,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4在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绝缘部3336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第二绝缘部3336的第三部分区域,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4在第二绝缘部3336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第二绝缘部3336的第四部分区域,第三部分区域和第四部分区域可以互不交叉。由此有利于降低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通过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短路的可能性。
极耳部3325可以连接在极耳部3323和极耳部3324之间。极耳部3325可以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三部分3303对应。也就是说,极耳部3323和极耳部3324可以位于极耳部3325的两端。结合图6、图7,极耳部3325的轮廓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绝缘部3337的轮廓对应。极耳部3325的端面面积可以略小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端面面积。例如,极耳部3325的宽度可以略小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宽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层333还可以包括第三开口3333、第四开口3334。第三开口3333和第四开口3334可以是第一绝缘层333的用于外露第二极耳332的窗口。从第一绝缘层333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第一绝缘层333,可以通过第三开口3333、第四开口3334观察到第二极耳332。也就是说,第三开口3333和第四开口3334可以位于第二极耳332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内。第三开口3333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三开口3333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一绝缘部3335。第四开口3334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四开口3334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二绝缘部3336。第二极耳的极耳部3323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开口3333外。第二极耳的极耳部3324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四开口3334外。
在第一绝缘层333上设置用于外露第一极耳331的开口和用于外露第二极耳332的开口,从第一绝缘层333的每一侧,既可以实现第一极耳331与极片和/或电路板320的电连接,还可以实现第二极耳332与极片和/或电路板320的电连接,因此有利于提高极耳组件330的加工便捷度。
结合图3、图6所示的实施例,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开口3333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外壳开口3343相对设置,第一绝缘层333的第四开口3334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相对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外壳开口3343可以位于极耳组件300的靠近第一极耳331的一侧。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位于极耳组件300的靠近第一极耳331的一侧。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通过第三开口3333和第三外壳开口3343可以观察到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通过第四开口3334和第四外壳开口3344可以观察到第二极耳332的第二连接部3322。通过第三开口3333、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开口3334和第四外壳开口3344,第二极耳332可以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外露出绝缘极耳外壳334。
也就是说,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与第三外壳开口3343对应,或位于第三外壳开口3343内。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在第一绝缘层333的投影区域与第三开口3333对应,或位于第三开口3333内。第二极耳332的第二连接部332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与第四外壳开口3344对应,或位于第四外壳开口3344内。第二极耳332的第二连接部3322在第一绝缘层333的投影区域与第四开口3334对应,或位于第四开口3334内。
第一绝缘层333上具有与第二极耳332对应的开口,有利于灵活调整绝缘极耳外壳334上与第二极耳332对应的开口,因此有利于灵活调整第二极耳332与极连接件的电连接方式。
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示意性结构图。结合图3、图8和图9,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一极连接件307通过电连接件309电连接;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二极连接件308通过电连接件309电连接。结合图3、图6、图8和图9,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且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的电连接件309,第一极连接件307可以与第一极耳331电连接。通过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外壳开口3343的电连接件309,第二极连接件308可以与第二极耳332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第一极连接件307为例,第一极连接件307的远离极片的部分可以被弯折或折叠。这有利于减少第一极连接件307在电芯310内的占用空间。第一极连接件307的占用空间被减少,有利于提高电芯310的储能。第一极连接件307的远离极片的部分可以大体相对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的侧面平行设置。第一极连接件307的折叠方向可以垂直于电芯外壳306的侧面。电芯外壳306的侧面可以是电芯外壳306的平行于电芯310的厚度方向的表面。第一极连接件307的最远离极片的一端可以平行于电芯外壳306的侧面。第二极连接件308的结构可以参照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结构。
沿图8所示的箭头观察第一极连接件307和极耳组件330的连接关系,可以得到图9所示的示意性结构图。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与第一极连接件307的最远离极片的一侧固定连接。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插入第一极连接件307的折叠缝隙3701中,并与第一极连接件307的位于折叠缝隙3701的一侧或两侧的部分固定连接。第一极连接件307的折叠缝隙3701可以对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限位,减少第一极连接件307在电芯内的任意晃动,有利于提高第一极连接件307和极耳组件330的连接稳定性。
另外,在加工电芯的过程中,为提升电芯能量密度,电芯内的部件可以被热压。极连接件可以被压为折叠状态。极耳组件的一端伸入极连接件的折叠缝隙中,极耳组件与极连接件的连接关系还可以受到电芯外壳的束缚,有利于提高第一极连接件307和极耳组件330的连接稳定性。
如图9所示,第一极连接件307可以包括第一段3702、第二段3703和第三段3704。第一段3702和第二段3703可以相对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的侧面平行设置。第一段3702可以位于第二段3703的远离极片的一侧。相对于第一段3702,第二段3703可以位于第二段3703的远离极片的一侧。第三段3704可以连接在第一段3702和第二段3703之间,第三段3704可以是第一极连接件307的弯折区域。第三段3704例如可以相对于电芯外壳306的侧面垂直设置。极耳组件330的靠近极片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插入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第一段3702和第二段3703之间的折叠缝隙3701内。
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与第一段3702的远离第二段3703的一侧相连。在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与第一段3702的靠近第二段3703的一侧相连。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与第二段3703的靠近第一段3702的一侧相连。在又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可以与第一段3702的靠近第二段3703的一侧相连,且与第二段3703的靠近第一段3702的一侧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与第一极连接件307可以通过焊料电连接。焊料可以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309,或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309的一部分。例如,焊料可以填入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且填入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
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与图8所示的第二极连接件308的连接方式可以参照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与第一极连接件307的连接方式。例如,通过贯穿第三外壳开口3341的电连接件,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可以与第二极片电连接。
在另一种可能的场景中,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与第一极连接件307可以通过断路器件电连接。断路器件可以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309,或是图9所示的电连接件309的一部分。在电流过大、温度过高等场景下,断路器件可以断开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与第一极连接件307之间的通路,或通过显著增加断路器件自身的电阻,以降低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与第一极连接件307之间的导通电流。断路器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中的一种或多种:正温度系数电阻、大电流保险丝(过热熔断器件)、大电流发热膨胀器件(通过发热膨胀原理起到断开连接的效果)等。断路器件又可以被称为大电流断路器件。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断路器件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与第一极连接件307之间。如图9所示,断路器件可以电连接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与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第一段3702之间。在一个实施例中,极耳组件330和断路器件可以通过焊料相连;断路器件和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第一段3702可以通过焊料相连。
在一种可能的场景中,第一极连接件307可以包括连接器基体和绝缘涂层,绝缘涂层可以包裹在连接器基体的外周。连接器基体可以是导体。第一极连接件307的与极耳组件330相连的区域可以不设置绝缘涂层,从而第一极连接件307的连接器基体可以与极耳组件330电连接。绝缘涂层有利于防止极耳组件330与第一极连接件307绕开断路器件直接电连接。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断路器件还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与第二极连接件308之间。断路器件设置在极耳组件330与第二极连接件308之间的具体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上述实施例。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爆炸图。极耳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311。第一连接器311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也就是说,第一连接器311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以外的部分。
第一连接器311可以包括多个端口。假设多个端口可以包括端口3111和端口3112。结合图3、图6和图10,端口3111可以与第一极耳331的第二连接部3312电连接。端口3112可以与第二极耳332的第二连接部3322电连接。
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1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的电连接件,与第一极耳331的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1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和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的电连接件,与第一极耳331的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
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2被配置为通过第二极耳332与第二极片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2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的电连接件,与第二极片电连接。
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与极耳例如可以通过焊料相连,焊料可以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外壳开口,还可以贯穿第一绝缘层333的开口。
第一连接器311的多个端口还可以包括端口3113和端口3114。端口3113和端口3114可以是第一连接器311的与其他连接器配合的端口。端口3113可以与端口3111电连接或短接,端口3114可以与端口3112电连接或短接。端口3113可以不与端口3112短接,端口3114可以不与端口3111短接。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和电路板320的爆炸图。在图11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路板320可以包括电芯保护电路。电路板320例如可以为电芯保护板。
电路板32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器312,第二连接器312可以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一连接器311配合且电连接,以使得极耳组件330与电路板320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311和第二连接器312电连接。第一连接器311与第二连接器312例如可以通过卡扣、插接等方式相连。
第二连接器312可以包括多个端口。第二连接器312的多个端口可以包括端口3121和端口3122。,第二连接器312的端口3121可以与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3配合,从而第二连接器312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311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一极耳331电连接。第二连接器312的端口3122可以与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4配合,从而第二连接器312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311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二极耳332电连接。
第二连接器312的多个端口还可以包括端口3123和端口3124。端口3123可以与端口3121电连接。端口3124可以与端口3122电连接。端口3123可以不与端口3122短接。端口3124可以不与端口3121短接。第二连接器312可以通过端口3123和端口3124,与电路板320上的线路电连接。由此,电子设备100的电芯保护电路可以通过电路板320上的线路、第二连接器312、极耳组件330的第一连接器311、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与电芯310电连接。
通过图3至图7所示的极耳组件,有利于使电芯与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电芯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在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芯被报废,电路板(如电芯保护板)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芯和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池,则电子设备内的电芯保护电路仍可以继续工作。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果电芯保护板被报废,电芯仍可以正常工作,则在维修时通过解除电芯和电芯保护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并更换新的电芯保护板,则电子设备内的电芯仍可以继续工作。因此有利于提高电芯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极耳组件330的示意性结构图。沿图12所示的B-B截面观察,可以得到图1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截面图。
与图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类似,极耳组件330可以被划分为第一部分3301、第二部分3302、第三部分3303。图12所示的极耳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第一绝缘层333、绝缘极耳外壳334。
与图3和图4所示的极耳组件330不同,图12和图13所示的极耳组件330还可以包括第三极耳335、第二绝缘层336。第三极耳335可以对应电芯310的参考电极。参考电极可以用于检测正极或负极的电位。参考电极和正极的电压差可以为正极电位,参考电极和负极的电压差可以为负极电位。
在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第三极耳335、第一绝缘层333、第二绝缘层336层叠设置,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包裹在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第三极耳335、第一绝缘层333、第二绝缘层336形成的层叠结构的外周。第二极耳332可以位于第一极耳331和第三极耳335之间,第二绝缘层336可以位于第二极耳332和第三极耳335之间,第二绝缘层336可以用于将第二极耳332和第三极耳335间隔开,以有利于避免第二极耳332和第三极耳335短路。
绝缘极耳外壳334还可以包括第五外壳开口3345和第六外壳开口3346。第五外壳开口3345和第六外壳开口3346可以是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用于外露第三极耳335的窗口。从远离第三极耳335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可以通过第五外壳开口3345、第六外壳开口3346观察到第三极耳335。也就是说,第五外壳开口3345和第六外壳开口3346可以位于第三极耳335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内。第五外壳开口3345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五外壳开口3345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第六外壳开口3346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六外壳开口3346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第三极耳335的外露出第五外壳开口3345的部分可以为第三极耳335的第一连接部3351。第三极耳335的外露出第六外壳开口3346的部分可以为第三极耳335的第二连接部3352。第三极耳335的第一连接部335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与第五外壳开口3345对应,或位于第五外壳开口3345内第三极耳335的第二连接部335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与第六外壳开口3346对应,或位于第六外壳开口3346内
图1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极耳331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4所示的第一极耳331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5所示的第一极耳331。
图14中的虚线示出了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轮廓。图14所示的第一极耳331在图12所示的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五外壳开口3345可以间隔设置,第一极耳33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位于第五外壳开口3345以外。图14所示的第一极耳33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六外壳开口3346可以间隔设置,即第一极耳331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位于第六外壳开口3346以外。
图1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第一绝缘层333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6所示的第一绝缘层333不同,图15所示的第一绝缘层333可以包括第一开口3331和第二开口3332,但不具有图6所示的第三开口3333和第四开口3334。图15所示的第一绝缘层333的其他结构可以参照图6所示的实施例。图6所示的第一绝缘层333也可以应用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图15所示的第一绝缘层333也可以应用于图3所示的实施例。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极耳332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6所示的第二极耳332的具体结构可以参照图5所示的第二极耳332。
图16中的虚线示出了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轮廓。图16所示的第二极耳332在图12所示的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五外壳开口3345可以间隔设置,第二极耳33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位于第五外壳开口3345以外。图14所示的第二极耳33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六外壳开口3346可以间隔设置,即第二极耳332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位于第六外壳开口3346以外。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绝缘层336的示意性结构图。
第二绝缘层336可以包括第四绝缘部3365、第五绝缘部3366和第六绝缘部3367。
第四绝缘部3365可以为第二绝缘层336的靠近极片的部分。第四绝缘部3365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第四绝缘部3365可以与图12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对应。
第五绝缘部3366可以为第二绝缘层336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第五绝缘部3366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第五绝缘部3366可以与图12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对应。
第六绝缘部3367可以连接在第四绝缘部3365和第五绝缘部3366之间。第六绝缘部3367可以与图12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三部分3303对应。也就是说,第四绝缘部3365和第五绝缘部3366可以位于第六绝缘部3367的两端。
第二绝缘层336可以包括第五开口3361、第六开口3362。第五开口3361和第六开口3362可以是第二绝缘层336的用于外露第一极耳331的窗口。从第二绝缘层336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第二绝缘层336,可以通过第五开口3361、第六开口3362观察到第一极耳331。也就是说,第五开口3361和第六开口3362可以位于第一极耳331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内。第五开口3361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五开口3361例如可以设置在第四绝缘部3365。第六开口3362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六开口3362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五绝缘部3366。
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3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五开口3361外。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4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六开口3362外。
结合图12、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例,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五开口3361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相对设置。从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第二绝缘层336,可以通过第五开口3361和第一开口3331观察到第一极耳331。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五开口3361在第一极耳331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在第一极耳331上的投影区域交叉或重叠。
结合图12、图15、图17所示的实施例,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六开口3362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相对设置。从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第二绝缘层336,可以通过第六开口3362和第二开口3332观察到第一极耳331。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六开口3362在第一极耳331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在第一极耳331上的投影区域交叉或重叠。
结合图12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五开口3361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相对设置,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六开口3362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相对设置。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位于极耳组件300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位于极耳组件300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从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通过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五开口3361和第一开口3331,可以观察到第一极耳331的靠近极片的一侧;通过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六开口3362和第二开口3332,可以观察到第一极耳331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侧。通过第一开口3331、第二开口3332、第五开口3361、第六开口3362、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一极耳331可以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外露出绝缘极耳外壳334。
也就是说,图12所示的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在第二绝缘层336的投影区域与第五开口3361对应,或位于第五开口3361内。第一极耳331的第二连接部3312在第二绝缘层336的投影区域与第六开口3362对应,或位于第六开口3362内。
第二绝缘层336还可以包括第七开口3363、第八开口3364。第七开口3363和第八开口3364可以是第二绝缘层336的用于外露第二极耳332的窗口。从第二绝缘层336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第二绝缘层336,可以通过第七开口3363、第八开口3364观察到第二极耳332。也就是说,第七开口3363和第八开口3364可以位于第二极耳332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内。第七开口3363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七开口3363例如可以设置在第四绝缘部3365。第八开口3364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八开口3364例如可以设置在第五绝缘部3366。
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3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七开口3363外。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4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八开口3364外。
结合图6、图17所示的实施例,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应用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七开口3363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开口3333相对设置。从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第二绝缘层336,可以通过第七开口3363和第三开口3333观察到第二极耳332。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七开口3363在第二极耳332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开口3333在第二极耳332上的投影区域交叉或重叠。
结合图6、图17所示的实施例,在图6所示的实施例应用于图12所示的实施例的情况下,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八开口3364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四开口3334相对设置。从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第二绝缘层336,可以通过第八开口3364和第四开口3334观察到第二极耳332。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八开口3364在第二极耳332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四开口3334在第二极耳332上的投影区域交叉或重叠。
结合图12至图17所示的实施例,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七开口3363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外壳开口3343相对设置,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八开口3364可以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相对设置。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位于极耳组件300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位于极耳组件300的远离第一极耳331的一侧。从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34,通过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七开口3363和第三开口3333,可以观察到第二极耳332的靠近极片的一侧;通过第四外壳开口3344、第八开口3364和第四开口3334,可以观察到第二极耳332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侧。通过第三开口3333、第四开口3334、第七开口3363、第八开口3364、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第二极耳332可以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远离第二极耳332的一侧外露出绝缘极耳外壳334。
也就是说,图12所示的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在第二绝缘层336的投影区域与第七开口3363对应,或位于第七开口3363内。第二极耳332的第二连接部3322在第二绝缘层336的投影区域与第八开口3364对应,或位于第八开口3364内。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三极耳335的示意性结构图。图18中的虚线示出了绝缘极耳外壳334的轮廓。
第三极耳335可以包括极耳部3353、极耳部3354和极耳部3355。
极耳部3353可以为第三极耳335的靠近极片的部分。极耳部3353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极耳部3353可以与图12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的第一部分3301对应。结合图12、图18,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五外壳开口3345可以位于极耳部335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内。极耳部335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第三外壳开口3343以外。极耳部335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和第四外壳开口3344以外。极耳部3353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和第三开口3333外。极耳部3353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五开口3361和第七开口3363外。
结合图12、图16至图18,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部分区域,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部分区域,第三极耳335的极耳部335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三部分区域,上述第一部分区域、第二部分区域和第三部分区域三者可以互不交叉。由此有利于降低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第三极耳335三者短路的可能性。
极耳部3354可以为第三极耳335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极耳部3354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极耳部3354可以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二部分3302对应。结合图12、图18,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六外壳开口3346可以位于极耳部335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内。极耳部335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第三外壳开口3343以外。极耳部3353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和第四外壳开口3344以外。极耳部3354在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和第四开口3334外。极耳部3354在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可以位于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六开口3362和第八开口3364外。
结合图12、图16至图18,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部分区域,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五部分区域,第三极耳335的极耳部3354在绝缘极耳外壳334的投影区域可以对应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六部分区域,上述第四部分区域、第五部分区域和第六部分区域三者可以互不交叉。由此有利于降低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第三极耳335三者短路的可能性。
极耳部3355可以连接在极耳部3353和极耳部3354之间。极耳部3355可以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三部分3303对应。也就是说,极耳部3353和极耳部3354可以位于极耳部3355的两端。结合图12、图18,极耳部3355的轮廓可以与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三绝缘部3337的轮廓对应。极耳部3355的端面面积可以略小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端面面积。例如,极耳部3355的宽度可以略小于第三绝缘部3337的宽度。
在图13至图18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极耳332位于第一极耳331和第三极耳335之间。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第三极耳335三者的功能可以被调换。例如,第一极耳331为参考电极的极耳,第二极耳332和第三极耳335中的一个为正极极耳,另一为负极极耳。又如,第二极耳332为参考电极的极耳,第一极耳331和第三极耳335中的一个为正极极耳,另一为负极极耳。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示意性结构图。与图8所示的电芯310类似,第一极耳331的第一连接部3311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一极连接件307通过电连接件309电连接;第二极耳332的第一连接部3321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二极连接件308通过电连接件309电连接。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一开口3331和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五开口3361的电连接件,第一极耳331的极耳部3313可以与第一极片电连接。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336的第七开口3363的电连接件,第二极耳332的极耳部3323可以与第二极片电连接。
结合图2和图19,第三极耳335的第一连接部3351可以与图2所示的电解液303导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三极耳335的第一连接部3351可以与电解液303接触。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电芯310还可以包括第三极连接件(第三极连接件的结构可以参考前文所述的第一极连接件307)。第三极连接件的一端可以伸入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并与电芯外壳306内的电解液充分接触,从而第三极连接件可以在电解液中发生反应。第三极连接件与图2所示的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均不短接。第三极连接件例如可以与隔膜等多孔绝缘膜接触,以有利于避免第三极连接件与正极极片以及第三极连接件与负极极片发生短路。第三极连接件的另一端可以伸出电芯外壳306。第三极连接件的位于电芯外壳306以外的部分可以与第三极耳335电连接。通过贯穿第五外壳开口3345的电连接件以及第三极连接件,第三极耳335可以与电解液电连接。
图2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爆炸图。与图10所示的极耳组件330类似,图20所示的极耳组件330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311。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1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第一绝缘层333的第二开口3332和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六开口3362的电连接件,与第一极耳331的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1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二外壳开口3342的电连接件,与第一极片电连接。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2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第二绝缘层336的第八开口3364的电连接件,与第二极耳332的第二极耳部3324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2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四外壳开口3344的电连接件,与第二极片电连接。
图20所示的第一连接器311还可以包括端口3115和端口3116。
端口3115可以与第三极耳335的第二连接部3352电连接。在一个实施例中,端口3115可以被配置为通过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34的第六外壳开口3346的电连接件,与第三极耳335的第二连接部3352电连接。端口3116可以是第一连接器311的与其他连接器配合的端口。端口3116可以与端口3115电连接或短接。端口3116可以不与端口3111和端口3112短接。
图2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和电路板320的爆炸图。与图11所示的电路板320类似,电路板320上可以设置有第二连接器312。图21所示的第二连接器312还可以包括端口3125和端口3126。端口3125可以与第一连接器311的端口3116配合,从而第二连接器312可以通过第一连接器311与极耳组件330的第三极耳335电连接。端口3126可以与端口3125电连接。端口3126可以不与端口3121、端口3122短接。第二连接器312可以通过端口3126,与电路板320上的线路电连接。由此,电子设备100的电芯保护电路可以通过电路板320上的线路、第二连接器312、极耳组件330的第一连接器311、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和第三极耳335,与电芯310电连接。
通过图13至图21所示的极耳组件,有利于使三极电芯与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三极电芯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因此有利于提高电芯或电芯保护板的回收利用率。
图2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极耳350的示意性结构图。极耳350可以是图1、图2所示的电芯310的一部分。
极耳350的第一端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极耳350的第一端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一极片电连接,其中第一极片可以为图2所示的正极极片301或负极极片302。在第一极片为正极极片301的情况下,极耳350可以为正极极耳350;在第一极片为负极极片302的情况下,极耳350可以为负极极耳350。
极耳350的第二端可以位于电芯外壳306以外。极耳350的第二端可以用于设置连接器353。极耳350的第二端可以提供连接器353与图1所示的电路板320电连接。
极耳350例如可以被划分为第一部分3501、第二部分3502、第三部分3503。
第一部分3501可以为极耳350的靠近极片(极片包括图2所示的正极极片301和/或负极极片302,以下简称为极片)的部分。第一部分3501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第一部分3501可以与电芯310的正极极片301或负极极片302相连。第一部分3501可以对应上述极耳350的第一端。
第二部分3502可以为极耳350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第二部分3502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第二部分3502可以与电路板320相连。第二部分3502可以对应上述极耳350的第二端。
第三部分3503可以连接在第一部分3501和第二部分350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部分3501和第二部分3502可以分别位于第三部分3503的两端。第三部分3503可以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封装为一体。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部分3503的外周可以环绕设置有极耳胶340。通过极耳胶340,第三部分3503可以固定于电芯外壳306。
沿图22所示的C-C截面观察,可以得到图23所示的极耳350的截面图。
结合图22、图23,极耳350可以包括导电层351和绝缘极耳外壳352。绝缘极耳外壳352可以包裹在导电层351的外周。也就是说,导电层351可以收容于绝缘极耳外壳352内。
绝缘极耳外壳352可以包括第一外壳开口3521、第二外壳开口3522。第一外壳开口3521和第二外壳开口3522可以是绝缘极耳外壳352的用于外露导电层351的窗口。从绝缘极耳外壳352的远离导电层351的一侧观察绝缘极耳外壳352,可以通过第一外壳开口3521、第二外壳开口3522观察到导电层351。
结合图2、图22和图23,第一外壳开口3521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52的靠近极片的一端。第一外壳开口3521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350的第一部分3501。导电层351的外露出第一外壳开口3521的部分可以为导电层351的第一连接部3511。
结合图2、图22和图23,第二外壳开口3522可以位于绝缘极耳外壳352的靠近电路板320的一端。第二外壳开口3522例如可以设置在极耳350的第二部分3502。导电层351的外露出第二外壳开口3522的部分可以为导电层351的第二连接部3512。第二连接部3512用于与连接器353相连。连接器353与导电层351例如可以通过焊料相连,焊料可以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52的第二外壳开口35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2所示,第一外壳开口3521和第二外壳开口3522可以位于极耳350的相同表面。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外壳开口3521和第二外壳开口3522可以位于极耳350的不同表面。
图2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导电层351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4中的虚线示出了绝缘极耳外壳352的轮廓。
导电层351可以包括导电部3513、导电部3514和导电部3515。
导电部3513可以为导电层351的靠近极片的部分。导电部3513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内。导电部3513可以与图22所示的极耳350的第一部分3501对应。
导电部3514可以为导电层351的靠近电路板320的部分。导电部3514可以位于图2所示的电芯外壳306外。导电部3514可以与图22所示的极耳350的第二部分3502对应。导电部3515可以连接在导电部3513和导电部3514之间。导电部3515可以与极耳350的第三部分3503对应。也就是说,导电部3513和导电部3514可以位于导电部3515的两端。
结合图9、图22至图24,通过贯穿绝缘极耳外壳352的第一外壳开口3521的电连接件309,电芯310的极连接件可以与极耳350的第一连接部3511电连接。
图2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示意性结构图。结合图9、图22、和图25,电芯310可以包括第一极耳361和第二极耳362,第一极耳361和第二极耳362均可以为图22所示的极耳350。第一极耳361的第一连接部3611(对应图2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3511)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一极连接件307通过电连接件309电连接;第二极耳362的第一连接部3621(对应图2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3511)可以与电芯310的第二极连接件308通过电连接件电连接。有关极片与极耳350的组装方式可以参照图8、图9所示的实施例。
图2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和电路板320的爆炸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20可以包括电芯保护电路。电路板320例如可以为电芯保护板。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电路板320可以是用于与电芯保护板电连接的电路板。电路板320例如可以是主板。电路板320例如可以通过焊料、导电胶、连接器等电连接件与电芯保护板电连接。
第一极耳361的第二连接部3612(对应图22所示的第二连接部3512)上可以设置有连接器313(对应图22所示的连接器353)。第二极耳362的第二连接部3622(对应图22所示的第二连接部3512)上可以设置有连接器314(对应图22所示的连接器353)。
电路板320上可以设置有连接器315和连接器316。连接器315可以与第一极耳361的连接器313配合且电连接,以使得第一极耳361与电路板320可以通过连接器313和连接器315电连接。连接器316可以与第二极耳362的连接器314配合且电连接,以使得第二极耳362与电路板320可以通过连接器314和连接器316电连接。
图27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芯310的示意性结构图。
与图25和图26所示的实施例类似,电芯310可以包括第一极耳361、第二极耳362。第一极耳361和第二极耳362可以分别与电芯310的第一极连接件307和第二极连接件308电连接。第一极耳361可以包括连接器313,第二极耳362可以包括连接器314。电路板320上可以设置有连接器315和连接器316。连接器313可以和连接器315电连接。连接器314可以和连接器316电连接。由此,电子设备100的电芯保护电路可以通过电路板320上的线路、连接器315、第一极耳361的连接器313,与电芯310的正极和负极中的一个电连接;电芯保护电路还可以通过电路板320上的线路、连接器316、第二极耳362的连接器314,与电芯310的正极和负极中的另一个电连接。
与图25和图26所示的实施例不同,在图27和图28所示的实施例中,电芯310还可以包括第三极耳363。
如图27所示,第三极耳363的第一连接部3631(对应图22所示的第一连接部3511)可以与电芯310的电解液接触,由此,第三极耳363可以充当电芯310的参考电极。
如图28所示,第三极耳363上可以设置有连接器317。第三极耳363的结构可以对应图22所示的极耳350。连接器317的结构可以对应图22所示的连接器353。电路板320上还可以设置有连接器318。第三极耳363的连接器317可以和连接器318电连接。由此,电子设备100的电芯保护电路可以通过电路板320上的线路、连接器318、第三极耳363的连接器317,与电芯310的参考电极电连接。
通过图22至图28所示的实施例,有利于使电芯与电路板可以稳定电连接,且在维修等场景下,电池与电路板之间的电连接关系可以相对容易被解除。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极耳组件(330),所述极耳组件(330)应用于电芯(310),所述电芯(310)还包括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中的一个为正极极片,另一个为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组件(330)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极耳(331)、第二极耳(332)和第一绝缘层(333),所述第一绝缘层(333)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31)和第二极耳(332)之间;
所述第一极耳(331)包括第一极耳部(3313)、第二极耳部(3314)和第三极耳部(3315),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和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位于所述第三极耳部(3315)的两端;
所述第一绝缘层(333)包括第一开口(3331)和第二开口(3332),所述第一开口(3331)和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开口(3332)与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332)在所述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一开口(3331)和所述第二开口(3332)以外;
所述极耳组件(330)还包括第一连接器(311),所述第一连接器(311)位于所述第二极耳(332)的远离所述第一极耳(331)的一侧;
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3331)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3332)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所述第二极耳(332),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332)包括第四极耳部(3323)、第五极耳部(3324)和第六极耳部(3325),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和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3325)的两端;
所述极耳组件(330)还包括绝缘极耳外壳(334),所述第一极耳(331)、所述第二极耳(332)和所述第一绝缘层(333)收容于所述绝缘极耳外壳(334)内,所述第一连接器(311)设置在绝缘极耳外壳(334)上;
所述绝缘极耳外壳(334)包括第一外壳开口(3341)、第二外壳开口(3342)、第三外壳开口(3343)、第四外壳开口(3344),所述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位于所述极耳组件(330)的一端,所述第二外壳开口(3342)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位于所述极耳组件(330)的另一端;
所述第一外壳开口(3341)与所述第一开口(333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外壳开口(3341)和所述第一开口(3331)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二外壳开口(3342)与所述第二开口(33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外壳开口(3342)和所述第二开口(3332)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
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和所述第二极耳(332)的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相对设置,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和所述第二极耳(332)的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333)还包括第三开口(3333)和第四开口(3334),所述第三开口(3333)和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3334)与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331)在所述第一绝缘层(333)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三开口(3333)和所述第四开口(3334)以外,所述第三开口(3333)和所述第三外壳开口(3343)相对设置,所述第四开口(3334)和所述第四外壳开口(3344)相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极耳(332)包括第四极耳部(3323)、第五极耳部(3324)和第六极耳部(3325),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和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位于所述第六极耳部(3325)的两端;所述极耳组件(330)还包括第三极耳(335)和第二绝缘层(336),所述第二极耳(332)位于所述第一极耳(331)和所述第三极耳(335)之间,所述第二绝缘层(336)位于所述第二极耳(332)和所述第三极耳(335)之间;
所述第二绝缘层(336)包括第五开口(3361)、第六开口(3362)、第七开口(3363)和第八开口(3364),所述第三极耳(335)在所述第二绝缘层(336)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开口(3361)、所述第六开口(3362)、所述第七开口(3363)和所述第八开口(3364)以外,
所述第五开口(3361)与所述第一开口(3331)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一极耳部(331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一开口(3331)、所述第五开口(3361)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六开口(3362)与所述第二开口(3332)相对设置,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所述第一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二开口(3332)、所述第六开口(3362)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极耳(331)的所述第二极耳部(3314)电连接;
所述第七开口(3363)和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相对设置,所述第二极耳(332)的所述第四极耳部(332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七开口(3363)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片电连接;
所述第八开口(3364)和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相对设置,所述第二连接器(312)的所述第二端口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八开口(3364)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极耳(332)的所述第五极耳部(3324)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极耳组件(33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层(336)和所述第三极耳(335)收容于所述极耳组件(330)的绝缘极耳外壳(334)内,所述第三极耳(335)包括第七极耳部(3353)、第八极耳部(3354)和第九极耳部(3355),所述第七极耳部(3353)和所述第八极耳部(3354)位于所述第九极耳部(3355)的两端;
所述绝缘极耳外壳(334)包括第五外壳开口(3345)和第六外壳开口(3346),所述第五外壳开口(3345)与所述第七极耳部(3353)相对设置,所述第六外壳开口(3346)与所述第八极耳部(335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极耳(331)和所述第二极耳(332)在所述绝缘极耳外壳(334)上的投影区域位于所述第五外壳开口(3345)和所述第六外壳开口(3346)以外,
所述第三极耳(335)的第七极耳部(3353)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五外壳开口(3345)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电芯(310)的电解液(303)电连接;
所述第三极耳(335)的第八极耳部(3354)被配置为通过贯穿所述第六外壳开口(3346)的电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的第三端口电连接。
6.一种电芯(31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极耳组件(33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3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310)还包括第一极连接件(307),所述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极片电连接,所述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第二端朝着远离所述第一极片的伸出,并在所述第一极片的一侧折叠,所述极耳组件(330)的靠近所述第一极片的一端位于所述第一极连接件(307)形成的折叠缝隙(3071)中,所述极耳组件(330)与所述第一极连接件(307)的第二端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芯(3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310)还包括大电流断路器件,所述大电流断路器件电连接在所述第一极连接件(307)与所述极耳组件(330)之间。
9.一种电池(3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6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芯(310),以及电芯保护板(320),所述电芯保护板(320)上设置有第二连接器(312),所述第二连接器(312)与所述第一连接器(311)电连接。
10.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池(30)。
11.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电芯保护板(320),所述电池包括电芯(310),所述电芯(310)包括第一极耳(361)和第二极耳(362),所述第一极耳(361)包括第一连接器(313),所述第二极耳(362)包括第二连接器(314),所述电芯保护板(320)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器(315)和第四连接器(316),所述第一连接器(313)、所述第二连接器(314)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器(315)和第四连接器(316)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极耳(363),所述第三极耳(363)还包括第五连接器(317),所述电芯保护板(320)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器(318),所述第五连接器(317)用于与所述第六连接器(318)。
13.一种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电路板和电芯保护板,所述电池包括电芯(310),所述电芯(310)包括第一极耳(361)和第二极耳(362),所述第一极耳(361)包括第一连接器(313),所述第二极耳(362)包括第二连接器(314),所述电路板(320)上设置有第三连接器(315)和第四连接器(316),所述第一连接器(313)、所述第二连接器(314)分别用于与所述第三连接器(315)和第四连接器(316)电连接,所述电芯保护板通过所述电路板与所述电池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子设备(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第三极耳(363),所述第三极耳(363)还包括第五连接器(317),所述电芯保护板(320)上设置有第六连接器(318),所述第五连接器(317)用于与所述第六连接器(318)。
CN202210611751.1A 2021-10-21 2022-05-31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601437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20209 WO2023065943A1 (zh) 2021-10-21 2022-09-21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250008 2021-10-21
CN202111225000 2021-10-2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73A true CN116014373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30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611751.1A Pending CN116014373A (zh) 2021-10-21 2022-05-31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4373A (zh)
WO (1) WO202306594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284251B1 (ja) * 2017-04-27 2018-02-28 セイコーインスツル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セル
CN211789211U (zh) * 2020-05-19 2020-10-27 广东前程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CN213636220U (zh) * 2020-12-22 2021-07-06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及电子装置
CN214254662U (zh) * 2021-03-01 2021-09-21 东莞新能德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组件及电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65943A1 (zh) 2023-04-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749567B1 (ko) 적층형 리튬 이온 충전지
CN101267029B (zh) 连接端子和使用该连接端子的二次电池
TWI469414B (zh) Battery
US8349488B2 (en) Secondary battery including a protective circuit board made of metal
KR20100033913A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3066339B (zh) 整体式单元电压感测线路熔断装置
CN104603985A (zh) 电极引线及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CN110176624B (zh) 无机化合物颗粒,复合电解质,复合电极,二次电池,电池组和车辆
KR20180032159A (ko) 전극 구조체, 이차 전지, 전지 팩 및 차량
EP3522261A1 (en) Battery pack
KR101684349B1 (ko) 보호회로모듈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WO2012021280A1 (en) Electrochemical battery pack with reduced magnetic field emission and corresponding devices
CN216015474U (zh) 电子设备
KR20010011900A (ko) 리튬 이차전지
EP1714347B1 (en) Electrochemical cell having an improved safety
KR20200064752A (ko) 양극 및 상기 양극을 포함하는 전극조립체
US846587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with improved capacity and installation convenience
JP2004031137A (ja) 薄型電池
JP4718812B2 (ja) 二次電池パック
CN101640294B (zh) 软壳锂电池过充的断电安全结构
WO2018199511A1 (ko) 전도성 폴리머를 이용한 전극리드를 포함하는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CN116014373A (zh) 极耳组件、电芯、电池、电子设备
KR20040037547A (ko) 이차 전지팩
KR20150035040A (ko) 보호회로모듈 케이스를 포함하는 전지팩
KR20010046921A (ko) 리튬 폴리머 전지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