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014367A -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014367A
CN116014367A CN202310034318.0A CN202310034318A CN116014367A CN 116014367 A CN116014367 A CN 116014367A CN 202310034318 A CN202310034318 A CN 202310034318A CN 116014367 A CN116014367 A CN 11601436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output
substrate
base
baff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3431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亚强
方亚龙
蒋怀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3431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67A/zh
Publication of CN11601436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01436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所述输出底座包括第一基板和两个限位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端子避让孔,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围成插配腔。本申请的输出极组件能够固定支撑输出极板的设置位置,同时能够直接设置在电池单体上。在保证输出极组件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

Description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内的电池单体通过输出极板接入外部电路,由于输出极板与电池单体的端子之间通过焊接连接,输出极板与端子之间的连接易受到外力断开。在现有技术中,通过设置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进行限位和保护。
在现有技术中,通过在电池模组上设置端板,输出底座连接在端板上以实现对输出底座的固定。但在此类方案中,端板需要挤出型材工艺成型,且输出底座的结构需要对应端板的结构加工,生产成本高,不利于批量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提出一种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极组件能够固定支撑输出极板的设置位置,同时能够直接设置在电池单体上。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输出极组件的电池模组。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电池模组的储能装置。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储能装置的用电设备。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包括:输出底座,所述输出底座包括第一基板和两个限位板,所述第一基板上设有端子避让孔,两个所述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围成插配腔。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能够通过输出底座插配设置在电池单体上,即电池单体设置端子的部分可以插在插配腔内,电池单体的端子对应端子避让孔设置这样不会妨碍端子外接,同时两个限位板挡在电池单体的相对两侧,在保证输出极组件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能够省去制造端板所需的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当输出极组件设于电池模组内时,能够省去端板占用的空间,从而节省电池模组内的空间,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的第一延伸板,所述第一延伸板和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一基板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基板的厚度方向平行;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与所述第一基板之间围成第一容纳腔。由此,当电池单体的端子上连接接电结构时,接电结构可以置于第一容纳腔内,接电结构的相对两端受到两侧的第一延伸板的保护,从而对接电结构具有抗扭转的保护能力,能够提高接电结构与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极组件还包括:输出极板,所述输出极板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输出极板上设有正对所述端子避让孔设置的端子焊接部;防护盖,所述防护盖设于所述输出极板背离所述第一基板的一侧。
由此,输出极组件采用输出极板连接电池单体的端子,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具有抗扭转的保护能力,同时输出极板可以得到防护盖的保护,提高输出极板输电可靠性,使外部冲击下仍能有效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还包括第二基板,所述两个限位板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基板位于所述插配腔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所述输出极板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区和第二板区,所述第一板区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内,所述第二板区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上设有铜排连接部。
由此,第二基板的设置可以止挡在电池单体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使输出底座在电池单体于第三方向上的设置位置能够得到限定,并且进一步提高输出底座在电池单体上的抗扭转能力,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能够具有更好的固定支撑的效果。通过将第一板区设置在第一容纳腔内,使第一板区上的端子焊接部能够与端子对应设置,且第一容纳腔对输出极板具有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二板区,输出极板在连接铜排的位置可以得到第二基板的支撑和保护。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底座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的至少一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抵接在所述加强筋上。
由此,加强筋能够提高输出底座在第二基板处的结构强度,提高输出底座整体的抗扭转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进一步地,所述输出底座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的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二延伸板和所述限位板位于所述第二基板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侧。由此,输出极板与铜排连接位置,可以得到两侧的第二延伸板的保护,提高连接可靠性。而且第二延伸板的设置,也有利于提高输出底座整体的抗扭转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具体地,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加强筋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延伸板的边缘齐平。由此,当输出极板的第二板区止抵在加强筋上时,由于加强筋的边缘与两个第二延伸板的边缘齐平,第二板区能够在第二基板于第三方向上高出第二延伸板,在第二板区上的铜排连接部连接铜排时,铜排不会受到第二延伸板的阻挡,保证输出极板在铜排连接部与铜排的可靠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板;第二加强筋,所述第二加强筋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二基板、所述第二延伸板、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之间限定出支撑腔,所述第二加强筋两侧均设有所述支撑腔;所述第二板区上设有两个所述铜排连接部,两个所述铜排连接部分别正对两个所述支撑腔设置。
由此,通过第一加强筋与两个第二延伸板相连,第二加强筋与第一加强筋相连,提高输出底座在此处的支撑能力及抗扭能力。此外,当第二板区止抵在第一加强筋和第二加强筋上时,铜排连接部或铜排连接部上连接的结构能够被容纳在支撑腔内,从而能够减少输出底座对输出极板在铜排连接部与铜排连接产生的阻挡,提高输出极板在铜排连接部与铜排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还包括: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所述第一挡板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相连,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板止挡所述输出极板和所述防护盖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所述第二挡板连接在所述第二基板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板止挡所述输出极板和所述防护盖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
在这样的结构下,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的止挡作用,提高对输出极板和防护盖的保护力,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可以通过第一挡板和第二挡板缓冲,降低了输出极板、防护盖脱落几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挡板和所述第二挡板上设有第一限位部,所述防护盖上设有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由此,既能方便防护盖的快速定位、安装,又能提高连接可靠性,使防护盖不易掉落,这样能够更好保护输出极板。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上且邻近所述第二挡板的加强筋,所述第二挡板与邻近的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所述输出极板还包括连接在所述限位突起,所述限位突起和所述第一板区位于所述第二板区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所述限位突起插在所述第二容纳腔内。由此,可以提高输出极板在输出底座上的连接牢固性,提高输出极板的承重能力及抗冲击能力,在连接铜排时连接位置不易变形、断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输出底座上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垂直连接;所述输出极板上所述第一板区和所述第二板区垂直连接;所述防护盖呈L形,且分别盖在第一板区和第二板区背离所述插配腔的一侧。如此设置,输出底座、输出极板的结构稳定性更高,防护盖的防护更全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包括:电池单体;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极组件为上述实施例所述的输出极组件,所述输出底座设在所述电池单体上,所述电池单体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插配腔内,所述电池单体的端子正对所述端子避让孔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输出极组件能够通过输出底座插配设置在电池单体上,在保证输出极组件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能够省去制造端板所需的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能够省去端板占用的空间,从而节省电池模组内的空间,提高电池模组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装置,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对储能装置内的电池单体具有较好的热管理效果,且在保持电池单体的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储能装置整体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用于向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电设备,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储能装置,对用电设备内的电池单体具有较好的热管理效果,且在保持电池单体的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用电设备整体的能量密度。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在电池单体上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的输出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实施例的输出底座的另一方向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的结构剖视图;
图6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引出极板的主侧视图;
图7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引出极板的俯视图;
图8是图6所示实施例的引出极板的侧视图;
图9是图8中沿G-G线所示的剖视图;
图10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电设备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输出底座10、插配腔V1、第一容纳腔V2、第二容纳腔V3、支撑腔V4、
基板11、第一基板11a、第二基板11b、端子避让孔111、第一加强筋112、第二加强筋113、
限位板12、第一延伸板12a、第二延伸板12b、第一挡板13、第二挡板14、第一限位部15、
输出极板20、第一板区20a、第二板区20b、限位突起21、铜排连接部22、端子焊接部23、
第一连接板201、第二连接板202、第二安装孔20c、第一安装孔20d、减薄区20e、防护盖30、第一盖板30a、第二盖板30b、第二限位部31、
输出极组件100、液冷板200、电池单体300、铜排400、第三安装孔401、
电池模组1000、储能装置200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参考附图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100、电池模组1000、储能装置2000及用电设备。
如图1所示,输出极组件100用于连接在电池单体300上,给电池单体300上的接电结构支撑、定位,有的也能够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相连,实现电路连通。
如图2-图4所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100包括输出底座10,输出底座10包括至少一个基板11。具体地,输出底座10包括第一基板11a和两个限位板12,第一基板11a上设有端子避让孔111,两个限位板12连接于第一基板11a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限位板12与第一基板11a之间围成插配腔V1。
可以理解的是,在电池单体300使用中,需要采用接电结构连接电池单体300的端子以构成导通电路,接电结构不仅要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相连还要与外部其他结构如铜排400相连,连接铜排400时存在被带动产生扭转偏移的风险,接电结构扭转偏移后容易导致接电结构与端子之间的焊接断开,影响电路的导通性。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的输出极组件100包括输出底座10,通过输出底座10插配设置在电池单体300上,即电池单体300设置端子的部分可以插在插配腔V1内,电池单体300的端子对应端子避让孔111设置,这样不会妨碍端子外接接电结构。同时两个限位板12挡在电池单体300的相对两侧,在保证输出极组件100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能够省去制造端板所需的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当输出极组件100设于电池模组1000内时,能够省去端板占用空间,从而节省电池模组1000内空间,提高电池模组1000的能量密度。
为方便描述,下面将参照由第一方向、第二方向、第三方向构成的方位坐标系描述如下部件的结构相对位置。
如图1所示的示例中,电池模组1000包括沿第一方向排布的多个电池单体300,电池模组1000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平行,电池模组1000的高度方向与第二方向平行,电池模组1000的长度方向与第三方向平行。
通过将电池单体300的一部分插入插配腔V1内,第一基板11a与电池单体300设有端子的一面接触,两个限位板12分别与电池单体300在第一方向的相对两个侧面接触,使两个限位板12能够得到电池单体300相对两个侧面的支撑,从而输出底座10在电池单体300上具有一定的抗扭转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输出底座10包括连接限位板12的第一延伸板12a,两个限位板12上均连接有第一延伸板12a。第一延伸板12a和限位板12位于第一基板11a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从图2和图3可以看出,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且第二方向与第一基板11a的厚度方向平行。两个第一延伸板12a与第一基板11a之间围成第一容纳腔V2。
由此,当电池单体300的端子连接接电结构时,接电结构可以置于第一容纳腔V2内,接电结构的相对两端受到两侧的第一延伸板12a的保护,从而对接电结构具有抗扭转的保护能力,能够提高接电结构与端子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输出极组件100还包括:输出极板20,输出极板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第一容纳腔V2内,输出极板20上设有正对端子避让孔111设置的端子焊接部23。
由此,输出极组件100采用输出极板20连接电池单体300的端子,输出底座10对输出极板20具有抗扭转的保护能力。
具体地,当电池单体300插入插配腔V1且输出极板20的至少部分设于第一容纳腔V2内时,电池单体300的端子和输出极板20可以位于第一基板11a在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侧。此时,端子避让孔111的位置对应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的位置,使输出极板20上的端子焊接部23能够通过端子避让孔111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实现焊接,同时限定出输出底座10在电池单体300上的设置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二基板11b,即基板11包括第一基板11a和第二基板11b,两个限位板12连接于第二基板11b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第二基板11b位于插配腔V1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第一基板11a和第二基板11b之间具有夹角。这里,夹角可以通过合理设置范围,例如可以在60度至120度之间,优选地第一基板11a和第二基板11b垂直连接,即夹角为90度。
输出极板20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第一板区20a位于第一基板11a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容纳腔V2内,第二板区20b位于第二基板11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第二板区20b上设有铜排连接部22。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方形的电池单体300,端子通常设置在靠近电池单体300角落的位置,如图1中端子位于电池单体300顶面的两端。第一基板11a与电池单体300设有端子的一面接触,两个限位板12分别与电池单体300在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个侧面接触,使两个限位板12能够得到电池单体300在厚度方向的相对两个侧面的支撑。同时,第二基板11b能够与电池单体300在长度方向的一个侧面接触。
输出极板20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第一板区20a位于第一基板11a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且位于第一容纳腔V2内,第二板区20b设在第二基板11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端子焊接部23设在第一板区20a上,第二板区20b上设有铜排连接部22。其中,当输出极板20设于输出底座10上时,第一板区20a与第一基板11a对应,第二板区20b与第二基板11b对应。在这样的结构下,输出极板20与基板11的形状较为一致,当输出极板20的部分设于第一容纳腔V2内时基板11对输出极板20整体均能够形成支撑,且对输出极板20的支撑力较为分散。
由此,第二基板11b的设置可以止挡在电池单体300在第三方向上的一侧,使输出底座10在电池单体300于第三方向上的设置位置能够得到限定,并且进一步提高输出底座10在电池单体300上的抗扭转能力,输出底座10对输出极板20能够具有更好的固定支撑的效果。通过将第一板区20a设置在第一容纳腔V2内,使第一板区20a上的端子焊接部23能够与端子对应设置,且第一容纳腔V2对输出极板20具有限位作用。通过设置第二板区20b,输出极板20在连接铜排400的位置可以得到第二基板11b的支撑和保护。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5所示,输出底座10还包括设在第二基板11b上的至少一条加强筋,加强筋位于第二基板11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第二板区20b抵接在加强筋上。由此,加强筋能够提高输出底座10在第二基板11b处的结构强度,提高输出底座10整体的抗扭转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输出底座10包括连接限位板12的第二延伸板12b,第二延伸板12b和限位板12位于第二基板11b沿第三方向上的两侧。由此,输出极板20与铜排400连接位置,可以得到两侧的第二延伸板12b的保护,提高连接可靠性。而且第二延伸板12b的设置,也有利于提高输出底座10整体的抗扭转能力以及抗变形能力。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在第三方向上,加强筋的边缘与第二延伸板12b的边缘齐平。由此,当输出极板20的第二板区20b止抵在加强筋上时,由于加强筋的边缘与两个第二延伸板12b的边缘齐平,第二板区20b能够在第二基板11b于第三方向上高出第二延伸板12b,在第二板区20b上的铜排连接部22连接铜排400时,铜排400不会受到第二延伸板12b的阻挡,保证输出极板20在铜排连接部22与铜排400的可靠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任一条加强筋可以是直筋也可以是弯筋,这里对于加强筋形状不作限制。同样加强筋的条数及布局也可以不用限制。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加强筋包括:第一加强筋112和第二加强筋113。
其中,第一加强筋112沿第一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连接第二延伸板12b。第二加强筋113沿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第一加强筋112;第二基板11b、第二延伸板12b、第一加强筋112和第二加强筋113之间限定出支撑腔V4,第二加强筋113两侧均设有支撑腔V4。第二板区20b上设有两个铜排连接部22,两个铜排连接部22分别正对两个支撑腔V4设置。
由此,通过第一加强筋112与两个第二延伸板12b相连,第二加强筋113与第一加强筋112相连,提高输出底座10在此处的支撑能力及抗扭能力。此外,当第二板区20b止抵在第一加强筋112和第二加强筋113上时,铜排连接部22或铜排连接部22上连接的结构能够被容纳在支撑腔V4内,从而能够减少输出底座10对输出极板20在铜排连接部22与铜排400连接产生的阻挡,提高输出极板20在铜排连接部22与铜排400连接稳固性。
可选地,第一加强筋112和第二加强筋113相垂直,垂直连接使结构强度较大。
进一步地,第一加强筋112为平行设置的两条,第二加强筋113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条第一加强筋112。由此,两条第一加强筋112提供的支撑力较为平均,且第二加强筋113能够提高第一加强筋112的结构强度,提高第一加强筋112和第二加强筋113提升输出底座10的抗扭转能力的效果。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一挡板13,第一挡板13分别与第一基板11a、两个第一延伸板12a相连,第一挡板13位于第一容纳腔V2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第一挡板13止挡输出极板20和防护盖30沿第三方向上的一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二挡板14,第二挡板14连接在第二基板11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第二挡板14止挡输出极板20和防护盖30沿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第一挡板13、第二挡板14分别位于第一基板11a、第二基板11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相当于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连接在基板11于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输出极板20位于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之间。由此,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能够限定出输出极板20在基板11长度方向上的设置位置,避免或减少输出极板20相对基板11产生长度方向上的移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5所示,输出极组件100还包括:防护盖30,防护盖30设于输出极板20背离第一基板11a的一侧。由此,输出极板20可以得到防护盖30的保护,提高输出极板20输电可靠性,使外部冲击下仍能有效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防护盖30采用绝缘材料,通过将防护盖30盖设在输出底座10上,输出极板20能够位于防护盖30和输出底座10之间,从而使防护盖对输出极板20形成绝缘保护。同时,防护盖30对输出极板20在输出底座10上的设置位置具有限位作用,阻挡输出极板20从输出底座10上脱落。
具体地,防护盖30位于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之间。通过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的止挡作用,提高对输出极板20和防护盖30的保护力,在受到外部冲击时可以通过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缓冲,降低了输出极板20、防护盖30脱落几率。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2所示,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5,防护盖30上设有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31。由此,既能方便防护盖30的快速定位、安装,又能提高连接可靠性,使防护盖30不易掉落,这样能够更好保护输出极板20。
在本申请中,对第一限位部15和第二限位部31的结构不做限定。例如,在图2的示例中,第一限位部15为设置在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上的卡槽,第二限位部31为设置在防护盖30边缘上的卡凸或卡扣。
可选地,第一挡板13上沿第一方向排布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限位部15,第二挡板14上沿第一方向排布有间隔设置的至少两个第一限位部15,防护盖30上设有一一对应的第二限位部3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4所示,输出底座10包括设在第二基板11b上且邻近第二挡板14的加强筋,第二挡板14与邻近的加强筋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V3。输出极板20的一端设有限位突起21,限位突起21和第一板区20a位于第二板区20b的沿第二方向上的两端,限位突起21插在第二容纳腔V3内。由此,可以提高输出极板20在输出底座10上的连接牢固性,提高输出极板20的承重能力及抗冲击能力,在连接铜排400时连接位置不易变形、断裂。
如在图4中,第二基板11b上连接有两条第一加强筋112,两条第一加强筋112沿第二方向间隔分布,每条第一加强筋112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而第二挡板14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二挡板14与邻近的第一加强筋112之间会形成第二容纳腔V3,从而插入输出极板20一端的限位突起21。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输出底座10上第一基板11a和第二基板11b垂直连接,输出极板20上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垂直连接。
具体地,当设置有防护盖30,防护盖30呈L形,且分别盖在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如此设置,输出底座10、输出极板20的结构稳定性更高,防护盖30的防护更全面。
更具体地,如图2所示,防护盖30包括垂直连接的第一盖板30a、第二盖板30b,第一盖板30a盖在第一板区20a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第二盖板30b盖在第二板区20b背离插配腔V1的一侧。
下面参考图6-图10进一步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板20的具体结构。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板20,如图6所示,包括: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
其中,第一连接板201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0d,第二连接板202嵌设于第一安装孔20d内。如图10所示,第一连接板201为铜板,用于与电池模组1000的铜排400电连接,第二连接板202为铝板,用于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电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铜排400以铜材质制作的截面为矩形的长导体,在电池模组1000中,铜排400作为中间导体同时电连接两个电池单体300,以实现两个电池单体300的电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铜和铝的导电能力具有差异,而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的材料通常为铝,第二连接板202采用铝板用于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相连且导电,能够保证端子与第二连接板202之间的导电能力一致,减少或避免端子与输出极板20产生导电能力的差异,从而减少端子与输出极板20之因导电能力差异而产生的过流发热。
而铜的导电能力强于铝,因此,将第一连接板201采用铜板,当第一连接板201与第二连接板202具有相同的导电能力时,铜板的导流面相对铝板设置更小,即第一连接板201的导流面相对第二连接板202的导流面设置更小,有利于减小输出极板20的整体体积。而第一连接板201与第二连接板202之间的过流发热不会直接传递至电池单体300的端子上,且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的尺寸可根据需求设置,以调整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的导电能力接近,减少第一连接板201与第二连接板202之间的过流发热。
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第二连接板202嵌设在第一安装孔20d内,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之间的导流面为第一安装孔20d的内周壁,且第二连接板202内的最大导流面为其与第一安装孔20d内壁对应的外周壁,此时第一连接板201的导流面积为其在垂直于过流方向的宽度L,第二连接板202在较小的尺寸下就能够使第二连接板202的导流面大于第一连接板201的导流面,即使铝板的导流面效大于铜板的导流面,以减小第二连接板202和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导电能力差距。
本申请的输出极板20,第二连接板202嵌设在第一连接板201的第一安装孔20d内,使第二连接板202在较小尺寸下能够具有较大的内部导流面,使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的导电能力接近,减少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过流发热。且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导流面较大,电流能够在该导流面分散,进一步减少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过流发热。
由此,在减少输出极板20整体的过流发热,提高输出极板20安全性的同时,第二连接板202的尺寸能够设置较小,有利于减小输出极板20的整体尺寸,提高输出极板20在电池模组1000中使用的灵活性。
同时,第二连接板202和第一连接板201在第二连接板202的厚度方向上不存在重叠关系,输出极板20的最大厚度为第二连接板202的厚度和第一连接板201的厚度中较大的一个,能够进一步减小输出极板20整体在厚度方向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8所示,第一连接板201包括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第二板区20b和第一板区20a具有夹角,例如二者垂直连接。端子焊接部23、铜排连接部22分别位于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输出极组件100还包括:螺栓(图未示出)。第一连接板201上设有第二安装孔20c,如图10所示,铜排400上设有第三安装孔,螺栓穿过第二安装孔20c和第三安装孔以使第一连接板201和铜排400固定连接。由此,铜排400能够通过螺栓与输出极板20可拆卸的稳固连接。
由于第一连接板201本身是导电的,因此这里第一连接板201上,第二安装孔20c周围的部分构成铜排连接部22,以与铜排400相连。
在图8的示例中,铜排连接部22形成为套管,套管的轴向长度(即套管在第三方向上尺寸)大于第一连接板201的厚度(即第二板区20b在第三方向上尺寸),从而提高铜排400与铜排连接部22连接的稳固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的厚度相等,如图9中第一板区20a和第二连接板202在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相等。在这样的结构下,输出极板20的厚度与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的厚度相同,第二连接板202的导流面与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之间的导流面大小相等,能够提高电流在第一连接板201和第二连接板202之间流动的稳定性。
此外,输出极板20的表面较为平整,能够提高输出极板20的美观性,同时减少输出极板20对电池模组1000其他结构的阻挡。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图7和图9所示,第二连接板202上设有减薄区20e,第二连接板202于减薄区20e对应部分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焊接。即就是说,第二连接板202上形成有一层凹槽,即减薄区20e,第二连接板202上与减薄区20e对应的部分为端子焊接部23,用于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焊接。
由此,减薄区20e的设置使第二连接板202厚度较小,能够便于焊接的热量传递至电池单体300的端子上,从而方便第二连接板202与电池单体300的端子焊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连接板201上嵌设一个第二连接板202,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二安装孔20c沿第一连接板201的长度方向间隔排布。
在这样的结构下,第一连接板201的电流沿其长度方向在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二安装孔20c之间流动,第一连接板201的在宽度L方向的截面为其导流面。
由此,当电流从第二连接板202流动至第二安装孔20c的过程中,电流在第一连接板201内具有一定流动距离,使电流在第一连接板201内的流动更为分散稳定,从而减少或避免第一连接板201内以及其在第二安装孔20c处的过流发热。
进一步地,如图7所示,第二连接板202为圆板,第二连接板202外周的一半长度大于第一连接板201的宽度L。
可以理解的是,在这样的结构下,第二连接板202的外周面即为其最大导流面。而由于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二安装孔20c间隔设置,使得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电流,主要集中在第二连接板202靠近第二安装孔20c的一侧,从而第二连接板202靠近第二安装孔20c的半圆为其主要导流区域。
由此,第二连接板202的主要导流面为其靠近第二安装孔20c的半圆外周,通过将第二连接板202外周的一半长度设置大于第一连接板201的宽度L,使第二连接板202的主要导流面大于第一连接板201的导流面,从而保证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的导电能力的接近。
同时,第二连接板202外周的一半长度大于第一连接板201的宽度L,使得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导流面较大,电流在第二连接板202和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流动能够较为分散,从而减少第二连接板202和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过流发热。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第二安装孔20c为沿第一连接板201的宽度方向(即第一方向)排布的至少两个。在这样的结构下,能够减少或避免铜排400以一个第二安装孔20c为圆心产生转动,能够提高铜排400在第一连接板201上的连接稳固性,同时保证铜排400与第一连接板201之间的导电稳定性。
在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如图6-图9所示,第一连接板201为长条形,第一连接板201经弯折形成第二板区20b和第一板区20a,第二板区20b和第一板区20a垂直连接,第二安装孔20c设在第二板区20b上,第一安装孔20d设在第一板区20a。
可以理解的是,当输出极板20设置在方形的电池单体300上时,第二板区20b和第一板区20a能够分别与电池单体300相邻的两个侧面对应。
由此,第一安装孔20d与第二安装孔20c分别位于电池单体300的不同侧面,即第二连接板202与第二安装孔20c位于电池单体300的不同侧面,从而能够减少或避免铜排400直接接触第二连接板202的风险,保证电流按照端子、第二连接板202、第一连接板201、第二安装孔20c和铜排400的顺序或其相反的顺序流动,从而保证电流的流径稳定,提高输出极板20使用的安全性。
下面参照图10和图2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0,包括:电池单体300和输出极组件100,输出极组件100为上述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100,输出底座10设在电池单体300上,电池单体300的一部分位于插配腔V1内,电池单体300的端子正对端子避让孔111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0,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100,输出极组件100能够通过输出底座10插配设置在电池单体300上,在保证输出极组件100具有抗扭转能力的同时,不需要额外设置端板等连接结构,能够省去制造端板所需的加工成本和材料成本。同时,能够省去端板占用的空间,从而节省电池模组1000内的空间,提高电池模组1000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电池模组1000还包括液冷板200。电池单体300的一个侧面紧贴液冷板200的冷却面设置,通常可以在液冷板200两侧分别设置电池单体300。
可以理解的是,液冷板200的冷却面和电池单体300的侧面之间采用导热结构胶连接。当电池单体300设于液冷板200上时,限位板12位于电池单体300与液冷板200之间。
由此,限位板12使电池单体300和液冷板200之间留有一定空隙,避免电池单体300和液冷板200之间直接接触,能够提高电池包的电气安全性。同时,限位板12与电池单体300以及液冷板200均紧贴,使电池单体300与液冷板200之间的间隙宽度稳定为限位板12的厚度,从而起到限制间隙宽度的作用,使上述间隙内的导热结构胶的厚度与间隙宽度一致,保证了电池单体300与液冷板200之间的导热结构胶厚度均匀,提高液冷板200的对电池单体300的热管理效果。
下面参照图11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装置2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装置2000,包括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0。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储能装置2000,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电池模组1000,对储能装置2000内的电池单体300具有较好的热管理效果,且在保持电池单体300的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储能装置2000整体的能量密度。
如图10所示,储能装置2000包括多个电池模组1000,多个电池模组1000与铜排400相连。
其中,输出极板20的端子焊接部23焊接连接在电池单体300的端子上。每个电池模组1000包括至少一个电池单体300。铜排400与输出极板20的铜排连接部22电连接。
本申请的储能装置2000,通过使用上述实施例的输出极板20,在减少输出极板20整体的过流发热,提高输出极板20安全性的同时,第二连接板202的尺寸能够设置较小,有利于减小输出极板20的整体尺寸,从而减小输出极板20在储能装置2000的体积占比,利于提高储能装置2000的能量密度。
同时,第二连接板202和第一连接板201在厚度方向上不存在重叠关系,输出极板20的最大厚度为第二连接板202的厚度和第一连接板201的厚度中较大的一个,能够进一步减小输出极板20整体在厚度方向的尺寸,从而进一步提高储能装置2000的能量密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储能装置2000,储能装置2000用于向用电设备供电。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用电设备,通过采用上述实施例的储能装置2000,对用电设备内的电池单体300具有较好的热管理效果,且在保持电池单体300的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提高用电设备整体的能量密度。
用电设备类型不做限定,可以是车辆或者充电桩等。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输出极组件100、电池模组1000、储能装置2000及用电设备的其他构成以及操作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都是已知的,这里不再详细描述。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5)

1.一种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输出底座(10),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第一基板(11a)和两个限位板(12),所述第一基板(11a)上设有端子避让孔(111),两个所述限位板(12)连接于所述第一基板(11a)沿第一方向上的两侧,两个所述限位板(12)与所述第一基板(11a)之间围成插配腔(V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12)的第一延伸板(12a),所述第一延伸板(12a)和所述限位板(12)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a)沿第二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且所述第二方向与所述第一基板(11a)的厚度方向平行;
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12a)与所述第一基板(11a)之间围成第一容纳腔(V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输出极板(20),所述输出极板(20)的至少一部分设于所述第一容纳腔(V2)内,所述输出极板(20)上设有正对所述端子避让孔(111)设置的端子焊接部(23);
防护盖(30),所述防护盖(30)至少部分设于所述输出极板(20)背离所述第一基板(11a)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二基板(11b),所述两个限位板(12)连接于所述第二基板(11b)沿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两侧,所述第一基板(11a)和所述第二基板(11b)之间具有夹角,所述第二基板(11b)位于所述插配腔(V1)沿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三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均垂直;
所述输出极板(20)包括相连的第一板区(20a)和第二板区(20b),所述第一板区(20a)位于所述第一基板(11a)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V2)内,所述第二板区(20b)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b)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20b)上设有铜排连接部(2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还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11b)上的至少一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b)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所述第二板区(20b)抵接在所述加强筋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连接所述限位板(12)的第二延伸板(12b),所述第二延伸板(12b)和所述限位板(12)位于所述第二基板(11b)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三方向上,所述加强筋的边缘与所述第二延伸板(12b)的边缘齐平。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筋包括:
第一加强筋(112),所述第一加强筋(112)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其两端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延伸板(12b);
第二加强筋(113),所述第二加强筋(113)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且连接所述第一加强筋(112);
所述第二基板(11b)、所述第二延伸板(12b)、所述第一加强筋(112)和所述第二加强筋(113)之间限定出支撑腔(V4),所述第二加强筋(113)两侧均设有所述支撑腔(V4);
所述第二板区(20b)上设有两个所述铜排连接部(22),两个所述铜排连接部(22)分别正对两个所述支撑腔(V4)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还包括:第一挡板(13)和第二挡板(14);
所述第一挡板(13)分别与所述第一基板(11a)、两个所述第一延伸板(12a)相连,所述第一挡板(13)位于所述第一容纳腔(V2)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挡板(13)止挡所述输出极板(20)和所述防护盖(30)沿所述第三方向上的一端;
所述第二挡板(14)连接在所述第二基板(11b)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所述第二挡板(14)止挡所述输出极板(20)和所述防护盖(30)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另一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板(13)和所述第二挡板(14)上设有第一限位部(15),所述防护盖(30)上设有相配合的第二限位部(31)。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包括设在所述第二基板(11b)上且邻近所述第二挡板(14)的加强筋,所述第二挡板(14)与邻近的所述加强筋之间形成第二容纳腔(V3);
所述输出极板(20)还包括所述限位突起(21),所述限位突起(21)和所述第一板区(20a)连接在所述第二板区(20b)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两端;
所述限位突起(21)插在所述第二容纳腔(V3)内。
12.根据权利要求4-11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出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出底座(10)上所述第一基板(11a)和所述第二基板(11b)垂直连接;
所述输出极板(20)上所述第一板区(20a)和所述第二板区(20b)垂直连接;
所述防护盖(30)呈L形,且分别盖在所述第一板区(20a)和所述第二板区(20b)背离所述插配腔(V1)的一侧。
13.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单体(300);
输出极组件(100),所述输出极组件(100)为根据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输出极组件(100),所述输出底座(10)设在所述电池单体(300)上,所述电池单体(300)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插配腔(V1)内,所述电池单体(300)的端子正对所述端子避让孔(111)设置。
14.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电池模组(1000)。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装置(2000),所述储能装置(2000)用于向所述用电设备供电。
CN202310034318.0A 2023-01-10 2023-01-10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601436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4318.0A CN116014367A (zh) 2023-01-10 2023-01-10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4318.0A CN116014367A (zh) 2023-01-10 2023-01-10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014367A true CN116014367A (zh) 2023-04-25

Family

ID=860209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4318.0A Pending CN116014367A (zh) 2023-01-10 2023-01-10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014367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5717A (zh) * 2023-06-15 2023-07-1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896173U (zh) * 2018-03-23 2018-09-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209183610U (zh) * 2018-12-28 2019-07-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209747626U (zh) * 2019-06-28 2019-12-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WO2020134887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WO2020211694A1 (zh) * 2019-04-15 2020-10-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13026363U (zh) * 2020-07-23 2021-04-20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214505734U (zh) * 2020-12-21 2021-10-26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6085085U (zh) * 2021-09-29 2022-03-18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的底座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CN216354625U (zh) * 2021-11-09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出极底座、电池模组、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009513U (zh) * 2022-04-12 2022-07-19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输出组件、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7134583U (zh) * 2022-01-30 2022-08-05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输出极防护结构及电池包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7896173U (zh) * 2018-03-23 2018-09-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209183610U (zh) * 2018-12-28 2019-07-3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WO2020134887A1 (zh) * 2018-12-29 2020-07-0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WO2020211694A1 (zh) * 2019-04-15 2020-10-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及车辆
CN209747626U (zh) * 2019-06-28 2019-12-06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
CN213026363U (zh) * 2020-07-23 2021-04-20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以及车辆
CN214505734U (zh) * 2020-12-21 2021-10-26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模组的端子保护组件及电池模组
CN216085085U (zh) * 2021-09-29 2022-03-18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的底座和具有其的电池模组
CN216354625U (zh) * 2021-11-09 2022-04-19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输出极底座、电池模组、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7134583U (zh) * 2022-01-30 2022-08-05 蜂巢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输出极防护结构及电池包
CN217009513U (zh) * 2022-04-12 2022-07-19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输出组件、电池模组和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35717A (zh) * 2023-06-15 2023-07-14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116435717B (zh) * 2023-06-15 2023-09-01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连接结构、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765632B1 (en) Battery module assembly having improved reliability and medium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JP5743356B2 (ja)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とこ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US7736188B2 (en) Electrode connector containing plate and battery module employed with the same
EP1878071A1 (en) Improved middle or large-sized battery pack of increased safety
KR102340419B1 (ko) 모듈 버스바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US20210408642A1 (en) Battery module
CN116014367A (zh) 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CN214898777U (zh)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KR20130071790A (ko) 이차전지
US10069174B2 (en) Battery pack including unit cells, temperature detection device, and protection circuit module connected to substrate
CN116528535B (zh) 一种电连接件装配结构、配电盒及其制备方法
CN219203425U (zh) 输出极板、输出极组件、电池模组、储能装置及用电设备
KR20210044533A (ko) 모듈 버스바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CN102195010B (zh) 具备导板的电池包
CN215451610U (zh) 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KR101486927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에 적용되는 단자 어셈블리
CN114883756A (zh) 软包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CN216773450U (zh) 电池模组和储能装置
CN219017877U (zh) 一种电芯热保护连接结构及电池模组
CN220138614U (zh) 母排组合及电池包
CN113614991B (zh) 电池模组及应用其的电子装置
CN115295948B (zh) 一种哑铃电池、电池模组和车辆
CN217589345U (zh) 电池
CN220358156U (zh) 电池单体
CN201717324U (zh) 集成有保护装置的充电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