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95692A -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 Google Patents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95692A
CN115995692A CN202111214385.8A CN202111214385A CN115995692A CN 115995692 A CN115995692 A CN 115995692A CN 202111214385 A CN202111214385 A CN 202111214385A CN 115995692 A CN115995692 A CN 11599569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dio frequency
antenna subsystem
antenna
end cover
remo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2143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东
董强
杜吉友
曲星光
李军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Telecom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Telecom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China Telecom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2143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95692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956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9569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天线子系统包括:板式外壳、固定于所述板式外壳内的多个八木天线,其中:所述板式外壳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外罩,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外罩连接;所述多个八木天线的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所述第一端盖;所述外罩包括第一表面,所述天线子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表面安装于第一壁面。利用该天线子系统进行隧道内组网时可提高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

Description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隧道内空间狭小,形成封闭环境,导致室外信号损耗严重无法穿透到隧道内。相关技术中隧道的信号覆盖方案采用泄漏电缆(简称为漏缆),将其安装在隧道墙壁,一般在通车前期完成安装。既有地铁隧道内现有漏缆传播的电磁波的频率不支持一些5G(5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频谱及4通道下载流的布网要求;并且一些5G频段的频率较高,漏缆信号对其衰减较大,5G信源(例如射频拉远设备)直接合路现有漏缆的组网方案对地铁区间隧道的5G覆盖能力弱。
如上所述,如何提高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所述背景技术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因此它可以包括不构成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
本公开的其他特性和优点将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变得显然,或部分地通过本公开的实践而习得。
根据本公开的一方面,提供一种天线子系统,包括:板式外壳、固定于所述板式外壳内的多个八木天线,其中:所述板式外壳包括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和外罩,所述第一端盖与所述第二端盖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盖和所述第二端盖分别与所述外罩连接;所述多个八木天线的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所述第一端盖;所述外罩包括第一表面,所述天线子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表面安装于第一壁面。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述八木天线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射板、双极化印制电路板振子和多个引向片,所述多个八木天线的数量为三副,所述八木天线为双极化天线。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述多个引向片的数量为17个。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三副双极化八木天线的反射板一体设置,所述反射板与所述第二端盖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述天线子系统还包括: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在所述第一表面的两端,所述第一表面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和所述第二安装板固定在所述第一壁面。
根据本公开的再一方面,提供一种组网系统,包括:射频拉远设备、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泄露电缆、二功分器、以及如上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子系统,其中: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POI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所述POI的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泄露电缆;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二功分器的射频输入端口,所述二功分器的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天线子系统的接头端。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述射频拉远设备为8发射8接收射频拉远设备,所述POI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两个第一射频输出端口分别通过馈线连接到两个所述POI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所述二功分器的数量为6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的数量为6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6个第二射频输出端口分别通过馈线连接到6个所述二功分器的射频输入端口;所述天线子系统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天线子系统为第一天线子系统和第二天线子系统;6个所述二功分器各包括第一射频输出端口和第二射频输出端口,对于6个所述二功分器中的任一个二功分器,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第一天线子系统,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第二天线子系统。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在所述射频拉远设备工作时,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两个第一射频输出端口和6个第二射频输出端口均输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信号;两个所述POI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均为5G无线通信制式;所述POI还包括第二射频输入端口,所述POI的第二射频输入端口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无线通信制式、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无线通信制式、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无线通信制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POI的第二射频输入端口用于与输出对应信号的射频拉远设备相连接。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天线子系统和所述第二天线子系统在所述第一壁面上的安装高度相同。
根据本公开的一实施例,所述第一天线子系统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平行于地平面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天线子系统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背向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子系统,通过在板式外壳内集成多个八木天线,并将多个八木天线设置为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第一端盖,而且第一端盖与用于安装于第一壁面的外罩的第一表面相连接,可减小天线子系统迎风面积,从而可实现利用天线子系统进行隧道内组网时提高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通过参照附图详细描述其示例实施例,本公开的上述和其它目标、特征及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
图1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一种天线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本公开实施例中另一种天线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图2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图2和图3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外观示意图。
图5是根据图1至图4示出的一种组网系统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图5示出的一种4通道数据流的组网系统的示意图。
图7是根据图6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安装方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例。然而,示例实施例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范例;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使得本公开将更加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例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附图仅为本公开的示意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分,因而将省略对它们的重复描述。
此外,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许多具体细节从而给出对本公开的实施例的充分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将意识到,可以实践本公开的技术方案而省略所述特定细节中的一个或更多,或者可以采用其它的方法、装置、步骤等。在其它情况下,不详细示出或描述公知结构、方法、装置、实现或者操作以避免喧宾夺主而使得本公开的各方面变得模糊。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符号“/”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公开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连接”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互相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公开中的具体含义。
如上所述,支持5G信号的射频拉远设备直接合路现有漏缆的组网方案对地铁区间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弱。相关技术中采用天线进行隧道内组网,但相关技术中采用的板型天线的振子的辐射面是多个振子辐射单元合路,辐射面对准天线罩的“板面”,即其信号是从天线外壳正面辐射出来,迎风面积大,并且隧道占用空间太大。因此,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天线子系统,通过在板式外壳内集成多个八木天线,并将多个八木天线设置为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第一端盖,而且第一端盖与用于安装于第一壁面的外罩的第一表面相连接,可减小天线子系统迎风面积,从而可实现利用天线子系统进行隧道内组网时提高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天线子系统可以包括板式外壳102、固定于板式外壳102内的多个八木天线104。板式外壳102为“板式”形状,表示其两个相对的“板面”的面积远大于其另外两对相对面(即侧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八木天线104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例如可以根据组网系统中所需的通道数设计,例如为2个、3个或4个,2副、3副或4副等等。
板式外壳102可以包括第一端盖1022、第二端盖1024和外罩1026,第一端盖1022与第二端盖1024相对设置,第一端盖1022和第二端盖1024分别与外罩1026连接。多个八木天线104的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第一端盖102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端盖1022例如可以为上端盖,第二端盖1024例如可以为下端盖,八木天线104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上端盖,背向下端盖的接头端,八木天线104的接头线可通过下端盖的接头引出,具体实施方式可参照图2。
外罩1026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0262,天线子系统通过第一表面10262安装于第一壁面100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壁面1002例如可以是隧道内墙壁的竖直面,也可以是隧道内墙壁上用于安装天线的安装板或安装箱等的竖直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外罩1026的第一表面10262紧贴于第一壁面1002安装,例如可通过安装板进行贴墙安装固定,具体实施方式可参照图2及图4。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子系统,通过在板式外壳内集成多个八木天线,并将多个八木天线设置为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第一端盖,而且第一端盖与用于安装于第一壁面的外罩的第一表面相连接,可减小天线子系统迎风面积与空间占用,从而可实现利用天线子系统进行隧道内组网时提高隧道的信号覆盖能力,同时有效减小风载荷,提高设备安全等级。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另一种天线子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天线子系统20可以包括板式外壳102(图2中未标出)、固定于板式外壳102内的三副双极化八木天线104。板式外壳102可以包括第一端盖1022、第二端盖1024和外罩1026,外罩1026可以包括第一表面10262。
八木天线104可以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射板1042、双极化印制电路板(PrintedCircuit Board,PCB)振子1044和多个引向片1046。双极化PCB振子1044和多个引向片1046可由一根较长的六角隔离柱穿过中心,通过该六角隔离柱固定在反射板1042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引向片1046的数量例如可以为17个。引向片数量越少,天线增益越小;引向片数量越多,天线增益是逐渐增大的,但是随着数量越来越多,增大的幅度在逐渐减小,当增大幅度减小到某种程度,继续增加引向片在信号增益方面已经没有意义了,反而会无谓增加产品成本,并使天线尺寸过大导致安装条件受限。通过采用系统仿真软件,采用综合算法进行多次仿真,设计在每个振子上方采用17个引向片,在空间传输损耗较大、把波束宽度约束在20度左右的狭长的隧道中,可提高天线增益到15dBi左右,可以实现较好信号覆盖。
在一些实施例中,三副双极化八木天线104的反射板1042可以一体设置,反射板1042与第二端盖1024连接。双极化PCB振子1044的振子面板可以通过多根较短的六角隔离柱等标准件固定在反射板1042上。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三副双极化八木天线104的反射板1042也可以分别设置,然后将三个反射板固定在一个振子固定件上。
天线子系统20还可以包括第一安装板106和第二安装板108,第一安装板106和第二安装板108固定在第一表面10262的两端,第一表面10262通过第一安装板106和第二安装板108固定在第一壁面1002。可将膨胀螺栓穿过第一安装板106和第二安装板108上的孔,将天线子系统20固定在第一壁面1002上。
如图2所示,天线子系统20还可以包括天线固定件110、振子馈电板1042、接头板112和N型接头114。天线固定件110用于使三副双极化八木天线104固定在板式外壳102内部,支撑在外罩1026的内表面上,例如可以是珍珠棉材料。振子馈电板1048固定在反射板1042上,用于与双极化PCB振子1044传输电磁波信号。振子馈电板1048和接头板112通过接头线相连接,接头板112用于向外引出N型接头114,N型接头114外接馈线,用于传输信号。
图3是根据图2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天线子系统20还可以包括接头线116,振子馈电板1048和接头板112可以通过接头线116相连接,双极化PCB振子1044与振子馈电板1048相连接,双极化PCB振子1044固定在反射板1042上。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天线子系统,采用3个双极化PCB振子,通过在双极化PCB振子后方设置反射板,振子正面按特定间距增加若干个引向片提高天线增益,天线在无线频段3300MHz~3800MHz上的增益≥14.5dBi,引出6个传输通道,使用多个引向片提高单个振子增益,从而实现了减少振子数量而天线小型化。该天线子系统的性能增益高,覆盖范围广,天线厚度小,内部结构简单,生产可操作性方便,重量轻,安装方便,成本低,适用于隧道内安装。
图4是根据图2和图3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外观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一端盖1022和第二端盖1024分别与外罩1026密封连接,第二端盖1024引出N型接头114。外罩1026的第一表面10262通过第一安装板106和第二安装板108固定在安装面。
如上,一些频段5G信号频率较高,在存量地铁线路漏缆的无线传输频段之外,对其衰减较大,因此5G信源直接合路现有漏缆的组网方案对地铁区间隧道的5G覆盖能力弱。对于新建地铁线路,在工程设计之初,就可以采用支持这些频段5G信号频率的新型漏缆,新型漏缆对5G信号的衰减可明显降低。但是,对于存量地铁线路,要全线把存量漏缆更换为新型漏缆,成本投入太大,至少以千万元为单位进行造价估算;由于工程量浩大,导致施工周期太长;更换存量漏缆要把全线漏缆先拆除再安装新漏缆,涉及工序、零件太多,万一有疏漏就会影响列车行车安全,安全隐患较大。因此使用新增或重建新型号的泄漏电缆等传统隧道覆盖方案来提升既有地铁线路电信5G网络质量的可行性较低。
对此,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组网系统,该组网系统采用如图2至图3提供的6通道天线子系统,可与地铁区间隧道内原有的2条泄漏电缆进行混合组网,从而构建出满足4条数据流通道的5G高速无线信道,大幅提升地铁隧道内5G覆盖质量。
图5是根据图1至图4示出的一种组网系统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组网系统可以包括:射频拉远设备(RRU)502、多系统接入平台(POI)504、泄露电缆506、二功分器508、以及天线子系统510,其中,天线子系统510可以是图1至图4中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
射频拉远设备502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POI 504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POI 504的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泄露电缆506。
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拉远设备502的数量可以为1个获得多个,例如可以为1个、2个或3个等等,可根据实际需要的通道数来设计。射频拉远设备502可传输2G(2n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3G(3rd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4G(4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或5G信号。射频拉远设备502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也可以包括多个端口,例如可以根据POI 504的数量来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POI 504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为1个、2个、3个等等,可根据实际需要的通道数来设计。POI 504可以为同时支持2G、3G、4G、5G无线通信制式的POI。泄露电缆506的条数也可以为1条或多条,例如可以为1条、2条或3条等等。
射频拉远设备502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二功分器508的射频输入端口,二功分器508的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天线子系统510的接头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射频拉远设备502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也可以包括多个端口,例如可以根据二功分器508的数量来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二功分器508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例如可以为4个、6个或8个等等,可根据天线子系统510的接头数来设计。
图6是根据图5示出的一种4通道数据流的组网系统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该组网系统可以包括:8发射8接收射频拉远设备(8TR-RRU)602、两个同时支持2G&3G&4G&5G无线通信制式的多系统接入平台(POI)604、两条泄露电缆604、6个二功分器608、以及6端口隧道天线,其中,6端口隧道天线可以是图2至图4中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20。
天线的通道数设计主要需考虑5G协议、应用场景部署的外接天线+馈线(简称“天馈”)型5G设备所支持的最大通道数及数据配置可行方案、应用场景既有天馈系统通道数、5G移动终端支持的最大接收通道数、应用场景的无线环境的无线信道“秩”、每个八木天线被赋予的天线功率叠加后的RRU输出总功率的技术实现可行性(为了达到既定覆盖范围,每个天线通道设计了最大输出功率,RRU输出总功率是所有天线通道最大输出功率累加,天线通道越多,RRU输出总功率就越大,所需的无线射频功放模块输出功率就越大,但是,就目前技术而言,无线射频功放模块输出功率是有上限的)、现有生产工艺把多个八木天线合成在有限空间内的技术复杂程度(要在控制不同八木天线之间无线隔离度前提下实现板型天线的总增益最大化)和生产成本等。因此,天线通道数需要根据实际业务场景中的相关因素来抉择。
本公开实施例中的天线子系统20集成的3副双极化八木天线,相当于是6个单极化八木天线,适用于混合组网的实际情况。可以应用于地铁隧道场景的外接天馈型3.5G频段RRU目前业界只有2通道、8通道两种类型。同时,既有地铁线路隧道内,在2G/3G/4G无线通信时代,民用无线通信业界一般只部署了2条漏缆(因为2条漏缆已经可以把4G无线设备的最大网络容量发挥出来了)。一个无线通信环境中,互不干扰的无线信道的数量≤min(RRU通道数,天线通道数)。因此,如果采用“2通道RRU+2条漏缆”,最多只能实现2通道无线业务;如果采用“8通道RRU+2条漏缆+6通道天线”,最多能实现8通道。如果板型天线中的八木天线的个数多于6个,加上2条漏缆后,通道总数就多于8了,但是RRU最多只有8通道,理论上仍然是只能实现8通道;而且,板型天线中的八木天线的个数多于6个后,多出来的天线通道没法连接到8通道RRU上,这是由于RRU的通道输出硬件端口通常设计8个(2个接2条漏缆,6个接板型天线中的6个八木天线),没有多余硬件端口去跟多出来的八木天线连接。
进行隧道的无线覆盖时,采用图6所示的组网系统的实施步骤如下:
步骤1:在地铁隧道现有4G射频拉远设备旁新增8T8R 5G射频拉远设备(即上述8TR-RRU 602)。
步骤2:把地铁隧道内既有的2台仅支持2G&3G&4G的旧POI更换为2台同时支持2G&3G&4G&5G的新POI 604。原来的支持2G&3G&4G射频拉远设备的射频输出口的馈线从旧POI改接到新POI 604的相应无线通信制式的射频输入端口(对应于POI 504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上。
步骤3:在POI 604附近新增两副天线子系统20,两副天线子系统20安装高度一致,如图7所示,例如可位于地铁列车车厢的窗户上边缘和下边缘之间,天线紧贴隧道墙面安装,两副天线的接头端背向安装,其中一副天线辐射端朝向列车开过来的方向,另一副天线辐射端朝向列车驶远的方向。
在安装天线子系统时,首先选好安装位置,确定好膨胀螺栓孔位置,把膨胀螺栓安装在墙壁上,再把天线子系统安装好,锁紧螺栓。天线子系统整机采用封胶密封,无漏水孔,只留两个防水透气孔,施工方便,防水效果好。
步骤4:8TR-RRU 602的1号和2号射频输出端口(对应于RRU 502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分别连接到两台POI 604的5G无线通信制式的射频输入端口上。两台POI 604的射频输出端口分别通过馈线连接两条泄露电缆604。
步骤5:8TR-RRU 602的3号射频输出端口(对应于RRU 502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跟1个二功分器608的射频输入端口,二功分器608的其中一个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跟一副6通道新型隧道天线20的一个接头端相连接;二功分器608的另一个输出端口(例如可以是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跟另一副6通道新型隧道天线20的相对应接头端(跟前面一副新型隧道天线的那个接头端处于相同布局的接头端)相连接。
步骤6:重复步骤5,把8TR-RRU的4号、5号、6号、7号、8号射频输出端口分别连接两副6通道新型隧道天线20的其余5个接头端。
步骤7:按照防潮防尘要求对所有连接处(例如8TR-RRU 602与POI604的连接处、8TR-RRU 602与6通道新型隧道天线20的连接处)进行密封处理。
天线安装在隧道墙壁上,连接隧道天线和信源的馈线沿隧道壁敷设,施工便捷。
步骤8:8TR-RRU 602的8个射频通道同时输出5G信号,信道复用模板配置为4通道复用模式。
在民用无线通信中,在承载下载无线业务时,体现网络能力和无线终端能力的两项指标分别为:RRU下载峰值速率、手机下载峰值速率。在2G、3G、4G无线通信时代,RRU下载峰值速率=手机下载峰值速率。进入5G时代后,由于采用了新技术,大幅增强了5G网络设备的数据处理能力,使RRU下载峰值速率>手机下载峰值速率。
根据5G标准协议,5G手机在使用下载业务时,最多同时有4副天线工作,即对于5G手机,所能使用的下载通道最多只有4通道。
另一方面,根据5G标准协议,不同型号的RRU在承载下载数据业务时,最多能承载的下载业务通道数量为1、2、4、8、16、32、64。对于8TR-RRU,所能承载的下载业务通道数量为1、2、4、8。
对于8TR-RRU,在RRU所覆盖的范围内,假设只有2部5G手机,每部手机所处无线环境可以有4个相互正交的无线信道,每部手机可以实现4通道下载峰值速率;同时,如果2部手机所处的无线环境的相关性为零,RRU就可以同时向两部手机传输不同的4通道下载业务,RRU此时就实现了8通道下载峰值速率。此时8通道RRU的下载峰值速率是2部手机下载峰值速率之和,相当于是8通道下载业务速率,但是,每部手机最多只能是4通道下载业务速率。
5G无线信号上传是:5G手机终端的天线在5G上行无线信道上发射无线信号,5G无线设备(即RRU)在该上行无线信道上接收无线信号并解调。对5G手机终端而言,目前用于上行无线信道发射无线信号的天线,在同一时间最多只有2副天线工作,每副手机天线可以理解为1个上传通道,2副天线即为2个上传通道。
5G手机终端上传时发射的无线信号也是通过漏缆、新型天线传播,最终到达RRU,被其接收、解调。手机终端最多只有2副天线上传,而2条漏缆+6通道天线一共构成了8通道,这8个通道每个都可以接收手机终端的2通道上传信号,在RRU侧会对接收到的重复信号根据一些规则进行挑选、合并,最终解调出原始的2通道上传信号。
上传通道是由2条漏缆和6通道天线组成,跟下载通道是同一套组成介质,只是由于5G协议标准,在上传方面最多只能实现2通道业务。
5G手机发射上传无线信号后,该无线信号会同时通过漏缆和空气这两种介质向RRU传输。如果5G手机距离RRU较远,由于漏缆对电信5G信号衰减较大,手机发射的上传无线信号无法通过漏缆到达RRU,只有通过空气传播到6通道天线的上传信号才能被RRU接收、解调,RRU通过最大载干比等算法择优选择2路上传信号或把6路上传信号合并为2路上传信号。如果5G手机距离RRU较近,虽然漏缆对电信5G信号衰减较大,但是手机发射的上传无线信号通过漏缆到达RRU时的强度仍然满足RRU的正常解调门限时,就可以被RRU正常接收,再加上通过空气传播到6通道天线的上传信号,都被RRU正常接收、解调,RRU通过最大载干比等算法择优选择2路上传信号或把8路上传信号合并为2路上传信号。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组网系统,采用泄漏电缆2通道和新型天线6通道进行混合组网,实现地铁隧道4通道数据流效果,使既有地铁线路的5G组网成本大幅降低。通过综合2通道泄漏电缆和6通道隧道天线这两种不同介质无线收发器的射频通道,综合提升无线近场和远场的5G网络覆盖质量;8个通道的无线数据基于无线信道复用原理实现下载4通道数据流、上传2通道数据流的5G业务效果。
图7是根据图6示出的一种天线子系统的安装方式示意图。如图7所示,两个天线子系统20可以为第一天线子系统202和第二天线子系统204,第一天线子系统202和第二天线子系统204在第一壁面1002上的安装高度相同。第一天线子系统202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平行于地平面的第一方向,例如图7中平行于从第一天线子系统202的第二端盖1024指向第一端盖1022的方向。第二天线子系统204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背向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例如图7中平行于从第一天线子系统202的第二端盖1024指向第一端盖1022的方向。
以上具体地示出和描述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应可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这里描述的详细结构、设置方式或实现方法;相反,本公开意图涵盖包含在所附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设置。

Claims (10)

1.一种天线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板式外壳(102)、固定于所述板式外壳(102)内的多个八木天线(104),其中:
所述板式外壳(102)包括第一端盖(1022)、第二端盖(1024)和外罩(1026),所述第一端盖(1022)与所述第二端盖(1024)相对设置,所述第一端盖(1022)和所述第二端盖(1024)分别与所述外罩(1026)连接;
所述多个八木天线(104)的信号发射方向均指向所述第一端盖(1022);
所述外罩(1026)包括第一表面(10262),所述天线子系统通过所述第一表面(10262)安装于第一壁面(100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天线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八木天线(104)包括依次设置的反射板(1042)、双极化印制电路板振子(1044)和多个引向片(1046),所述多个八木天线(104)的数量为三副,所述八木天线为双极化天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引向片(1046)的数量为17个。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子系统,其特征在于,三副双极化八木天线(104)的反射板(1042)一体设置,所述反射板(1042)与所述第二端盖(1024)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天线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安装板(106)和第二安装板(108),所述第一安装板(106)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08)固定在所述第一表面(10262)的两端,所述第一表面(10262)通过所述第一安装板(106)和所述第二安装板(108)固定在所述第一壁面(1002)。
6.一种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射频拉远设备、多系统接入平台POI、泄露电缆、二功分器、以及如权利要求2-4任一项所述的天线子系统,其中:
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POI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所述POI的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泄露电缆;
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二功分器的射频输入端口,所述二功分器的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天线子系统的接头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射频拉远设备为8发射8接收射频拉远设备,所述POI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一射频输出端口的数量为两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两个第一射频输出端口分别通过馈线连接到两个所述POI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
所述二功分器的数量为6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第二射频输出端口的数量为6个,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6个第二射频输出端口分别通过馈线连接到6个所述二功分器的射频输入端口;
所述天线子系统的数量为两个,所述两个天线子系统为第一天线子系统和第二天线子系统;
6个所述二功分器各包括第一射频输出端口和第二射频输出端口,对于6个所述二功分器中的任一个二功分器,第一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第一天线子系统,第二射频输出端口通过馈线连接到所述第二天线子系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射频拉远设备工作时,所述射频拉远设备的两个第一射频输出端口和6个第二射频输出端口均输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信号;
两个所述POI的第一射频输入端口均为5G无线通信制式;
所述POI还包括第二射频输入端口,所述POI的第二射频输入端口为第二代移动通信技术2G无线通信制式、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无线通信制式、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无线通信制式中的至少一种,所述POI的第二射频输入端口用于与输出对应信号的射频拉远设备相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子系统和所述第二天线子系统在所述第一壁面上的安装高度相同。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组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天线子系统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平行于地平面的第一方向,所述第二天线子系统的信号发射方向指向背向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
CN202111214385.8A 2021-10-19 2021-10-19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Pending CN11599569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4385.8A CN115995692A (zh) 2021-10-19 2021-10-19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214385.8A CN115995692A (zh) 2021-10-19 2021-10-19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95692A true CN115995692A (zh) 2023-04-21

Family

ID=859928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214385.8A Pending CN115995692A (zh) 2021-10-19 2021-10-19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95692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411825B1 (en) Distributed architecture for a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subsystem
CN101176367B (zh) 通过蜂窝基站塔与飞机通信的布置、系统和方法
US11637619B2 (en)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serving as outdoor infrastructure in high frequency cellular networks
JP2017539134A (ja) スマートアンテナ装置
CN101635930B (zh) 时分-同步码分多址移动通信系统进行隧道覆盖的方法
US20210391653A1 (en) Integrated Leaky Feeder and Mesh Network System
CN110071753B (zh)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方法及系统
US9712212B2 (en) Multiple service distributed-antenna system
GB2347319A (en) Base station transceiver subsystem
KR100375143B1 (ko) 모듈러,분산형무선장치구조및동일한안테나를사용하는이중반송파접속장치
CN208112629U (zh) 轨道交通无线通信装置
CN116886137B (zh) 一种交叉极化漏缆mimo通信系统
JP2000082991A (ja) 無線基地局の出力側においてデ―タ中継を実行するセルラ無線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のデ―タ中継デバイス
CN102122975B (zh) 一种信号处理装置和信号处理方法
CN115995692A (zh) 天线子系统及组网系统
CN213026480U (zh) 一种天线装置
CN104967484B (zh) 信号双向馈入泄漏电缆的轨道交通无线mimo通信传输系统
CN113676916B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提高信号覆盖范围的方法
RU2744133C1 (ru) Аварийная система сотовой радиосвязи подводной лодки
KR100346151B1 (ko) 누설 동축 케이블을 이용한 공간 다이버시티장치
KR20010001091A (ko) 마스트 안테나 시스템
CN218276906U (zh) 移动通信小基站和小基站系统
US11979218B1 (en) Radio frequency signal boosters serving as outdoor infrastructure in high frequency cellular networks
CN211265685U (zh) 一种室外用无线传输三端口合路器
CN117241283A (zh) 一种交叉极化漏缆通信覆盖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