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81012A -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81012A
CN115981012A CN202310268730.9A CN202310268730A CN115981012A CN 115981012 A CN115981012 A CN 115981012A CN 202310268730 A CN202310268730 A CN 202310268730A CN 115981012 A CN115981012 A CN 1159810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line
area
display
display are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687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81012B (zh
Inventor
张�荣
康报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K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K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KC Co Ltd filed Critical HKC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2687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810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810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10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8101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8101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显示屏具有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非显示区;控制芯片,控制芯片设置于非显示区;及多个传输线,传输线包括连接部及传输部,传输部包括第一传输部及第二传输部,连接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控制芯片以接收驱动信号,第一传输部的一端电连接至连接部的另一端,且第一传输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第二传输部的一端电连接至连接部的另一端,第二传输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且第一传输部具有第一阻值R1,第二传输部具有第二阻值R2,第一阻值R1与第二阻值R2满足:0≤|R1‑R2|≤10Ω,从而使得可穿戴设备具有均一性的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背景技术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作为新型信息终端设备,相对于手机电脑等传统设备,传递信息更丰富,沟通效率高,在远程办公、线上宣传、线上学习等应用前景广泛。虽然近年来VR内容质量、内容丰富度在迅速提高,但VR设备的佩戴舒适度正成为限制用户使用时长的关键因素,毫无疑问,VR设备轻薄化成为了全行业都在努力攻克的命题。
其中,以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 Diode,Micro LED)技术为基础的电视(TV)、显示屏(monitor)、移动设备(mobile)等常规产品已逐渐丰富,但将Micro LED这一新兴技术用于可穿戴设备的运用还较少。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具有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非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及所述第二显示区通过所述非显示区间隔设置;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控制芯片用于产生驱动信号;及
多个传输线,所述多个传输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传输线包括连接部及传输部,所述传输部包括第一传输部及第二传输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以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所述第一传输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传输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以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进行画面显示,所述第二传输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传输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以驱动所述第二显示区进行画面显示,且所述第一传输部具有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传输部具有第二阻值R2,所述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阻值R2满足:0≤|R1-R2|≤10Ω。
其中,所述传输部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排布方向上对称设置。
其中,所述显示屏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衬底基板、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绝缘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承载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绝缘层绝缘设置,所述多个传输线中的部分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多个传输线中的另外部分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其中,所述多个传输线包括多组传输线组,每组传输线组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每组传输线组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每组传输线组包括栅极线及多个数据线,在相邻的两组传输线组中:其中一组传输线组的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一者,另一组传输线组中的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另一者。
其中,每组传输线组的所述多个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及第三数据线,在所述传输线组中: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数据线与所述栅极线同层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同层且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扇出区、连接区及第二扇出区,所述第一扇出区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一扇出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所述连接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出区背离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扇出区位于所述连接区背离所述第一扇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扇出区邻近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二扇出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栅极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所述栅极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栅极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三数据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其中,所述多个传输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N条传输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M条传输线;
所述N条传输线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N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线宽等于所述第N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线宽,所述第N条传输线的所述第一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一线宽W1,所述第N条传输线的所述第二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二线宽W2,所述第一线宽W1与所述第二线宽W2满足:W2=(W1+0.05×N)μm;
所述M条传输线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M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部分的线宽等于所述第M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线宽,所述第M条数据线的所述第一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三线宽W3,所述第M条传输线的所述第二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四线宽W4,所述第三线宽W3与所述第四线宽W4满足:W4=(W3-0.05×M)μm。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一者,所述电源线用于向所述显示屏提供电压源;
接地线,所述接地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接地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接地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另一者,所述接地线用于向所述显示屏提供公共连接信号。
其中,所述电源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三阻值R3,所述电源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四阻值R4,所述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四阻值R4满足:0≤|R3-R4|≤10Ω;
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五阻值R5,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六阻值R6,所述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六阻值R6满足:0≤|R5-R6|≤10Ω。
其中,所述连接区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5,所述第一扇出区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的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6,所述第二扇出区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7,所述尺寸范围D5与所述尺寸范围D6满足:D5≥0.02×D6,所述尺寸范围D5与所述尺寸范围D7满足:D5≥0.02×D7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框架及所述显示面板,所述框架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本申请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屏、控制芯片及多个传输线,所述控制芯片同时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及所述第二显示区进行画面显示,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接收的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显示区接收的驱动信号具有一致性,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可以进行同步地画面显示,且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效果。所述控制芯片的数量可以为单个,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至同一控制芯片,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及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接收同种驱动信号,相较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至不同的控制芯片而言,在节约控制芯片的使用数量、降低所述可穿戴设备的制造成本的同时,可避免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因驱动信号接收不同步而造成的画面延迟、显示效果有差异等影响用户体验感的问题。其中,所述传输线的所述第一传输部的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的第二阻值R2满足:0≤|R1-R2|≤10Ω,使得所述传输线向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传输的驱动信号与所述传输线向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画面显示效果的均一性好,进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的用户体验更佳,且所述控制芯片及所述传输线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及所述第二显示区之间,可以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的边框更窄,便于用户进行穿戴,且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感。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中提供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的第一导电层的分布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的第二导电层的分布示意图;
图6是图2中提供的显示屏的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7是图6中提供的显示屏的单组传输线组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6中提供的显示屏的多组传输线组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9中提供的显示屏沿BB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2是图11中提供的显示屏沿CC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4是图13中提供的显示屏沿DD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像素驱动电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可穿戴设备,2-显示面板,3-框架,10-显示屏,20-控制芯片,30-传输线,40-传输线组,50-电源线,60-接地线,70-像素驱动电路,11-第一显示区,12-第二显示区,13-非显示区,14-第一导电层,15-绝缘层,16-第二导电层,17-衬底基板,31-连接部,32-传输部,41-栅极线,42-数据线,51-电源连接部,52-电源传输部,61-接地连接部,62-接地传输部,131-第一扇出区,132-连接区,133-第二扇出区,134-中轴线,321-第一传输部,322-第二传输部,421-第一数据线,422-第二数据线,423-第三数据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单元,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单元,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或单元。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请参阅图1、图2及图3,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可穿戴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图2中提供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2,所述显示面板2包括显示屏10、控制芯片20及多个传输线30。所述显示屏10具有第一显示区11、第二显示区12及非显示区13,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通过所述非显示区13间隔设置。所述控制芯片20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所述控制芯片20用于产生驱动信号。所述多个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所述传输线30包括连接部31及传输部32,所述传输部32包括第一传输部321及第二传输部322,所述连接部31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20以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3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以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11进行画面显示,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31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以驱动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进行画面显示,且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具有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具有第二阻值R2,所述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阻值R2满足:0≤|R1-R2|≤10Ω。
所述显示面板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应用于可穿戴设备1。所述可穿戴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虚拟现实设备(Virtual Reality,VR)或增强现实设备(AugmentedReality,AR)等。所述显示面板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显示屏10、控制芯片20及多个传输线30。所述显示面板2还可以包括其他部件,例如衬底基板等,可以理解地,所述显示面板2的其他部件不应当构成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显示面板2的限定。
所述显示屏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微米发光二极管(Micro Light EmittingDiode,Micro LED)显示屏,可以理解地,所述显示屏10也可以为其他架构的显示屏,所述显示屏10的架构类型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所述Micro LED显示屏具有拥有出色的亮度、高发光效率、低能耗等优势,将所述Micro LED显示屏应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1具有更加轻薄化的设计。所述显示屏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像素单元及像素驱动电路70等。所述像素单元用于在所述显示屏10中进行画面显示,所述像素驱动电路70用于控制所述像素单元的工作运行。所述显示屏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体式加工而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显示屏10为一体式设计为例进行示意,所述显示屏10通过一体式加工成型,可以便于后段切割和所述控制芯片20的绑定(Bonding)。所述显示屏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切割或其他工艺形式设计成眼镜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显示屏10设计为眼镜的形状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使得所述显示屏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应用于虚拟现实眼镜(VR眼镜)、或增强现实眼镜(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1,且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计为框架眼镜,优选的,使用人员可以将所述可穿戴设备1作为普通眼镜的穿戴方式进行穿戴,而不需要进行额外的固定。
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通过所述非显示区13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关于所述非显示区13对称设置。所述非显示区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排布方向上对称设置,从而使得所述显示屏10具有均一性的显示效果。
所述控制芯片20(Integrated Circuit,IC)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即所述控制芯片20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之间,可以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边框更窄,便于用户进行穿戴。所述控制芯片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产生驱动信号,所述驱动信号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进行画面显示。所述控制芯片20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所述控制芯片2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的位置、或所述非显示区13靠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一端、或所述非显示区13靠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一端、或其他位置等。其中,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所述正交于或大致正交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排布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控制芯片20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的位置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所述控制芯片20同时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进行画面显示,且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接收的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接收的驱动信号具有一致性,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可以进行同步地画面显示,且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效果。
所述控制芯片20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控制芯片20的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示意,从而在降低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生产制造成本的同时,有利于所述可穿戴设备1进一步提升显示效果的均一性。具体地,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电连接至同一控制芯片20,可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同种驱动信号,相较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电连接至不同的控制芯片20而言,可避免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因驱动信号接收不同步而造成的画面延迟、显示效果有差异等影响用户体验感的问题。
所述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13,即所述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之间,可以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边框更窄,便于用户进行穿戴。所述传输线30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二十个、或四十个、或六十个、或八十个等,可以理解地,所述传输线30的数量可以根据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实际应用需求或实验数据验证所得,所述传输线30的数量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所述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栅极线41(Gate),以及数据线42(Data)等。所述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传输所述控制芯片20发出的驱动信号至所述显示屏10的像素驱动电路70。
所述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连接部31及传输部32,所述连接部31与所述传输部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体成型。所述连接部31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20以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所述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沿着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的方向延伸,换言之,所述连接部31的延伸方向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3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不同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所在的方向。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连接部31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为例进行示意。所述多个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互平行或大致相互平行,可以理解地,所述多个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的延伸方向也可以为彼此不相同。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多个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相互平行为例进行示意。
所述传输部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电连接于所述连接部31,并用于将所述驱动信号传输至所述显示屏10的像素驱动电路70。具体地,所述传输部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传输部321及第二传输部322。所述第一传输部32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体成型。其中,所述连接部31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20以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31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以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11进行画面显示。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31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以驱动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进行画面显示。所述传输部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传输部32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且所述传输部32的对称设置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走线路径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宽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宽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一传输部32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走线路径的长度比例来进行线宽比例的调整,以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匹配,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相互匹配的驱动信号,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品味。
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具有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具有第二阻值R2,所述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阻值R2的差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Ω、或2Ω、或3Ω、或4Ω、或5Ω、或6Ω、或7Ω、或8Ω、或9Ω、或10Ω等,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阻值R2之间的差值也可以为其他数值。在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值R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大于、或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阻值R2,在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第二阻值R2之间的差值满足小于等于5Ω,使得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与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不会相差太大,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画面显示效果不会存在较大的差异。
在本申请另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阻值R1等于或近似等于所述第二阻值R2,即|R1-R2|=0Ω或|R1-R2|近似等于0Ω,使得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与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画面显示效果,进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用户体验更佳。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包括显示屏10、控制芯片20及多个传输线30,所述显示屏1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体式加工而成,可以便于后段切割和所述控制芯片20的绑定(Bonding)。所述显示屏10还可以选用Micro LED,使得所述显示屏10的显示效果更好,更加轻薄化。所述控制芯片20同时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进行画面显示,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接收的控制信号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接收的驱动信号具有一致性,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可以进行同步地画面显示,且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效果。所述控制芯片20的数量可以为单个,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电连接至同一控制芯片20,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同种驱动信号,相较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电连接至不同的控制芯片20而言,在节约控制芯片20的使用数量、降低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制造成本的同时,可避免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因驱动信号接收不同步而造成的画面延迟、显示效果有差异等影响用户体验感的问题。其中,所述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第二阻值R2满足:0≤|R1-R2|≤10Ω,使得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与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画面显示效果的均一性好,进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用户体验更佳,且所述控制芯片20及所述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之间,可以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边框更窄,便于用户进行穿戴,且所述可穿戴设备1穿戴的便捷性还可以利于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中穿戴所述可穿戴设备1,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实用场景范围得到扩大。
请再次参阅图2及图3。所述传输部32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排布方向上对称设置。
所述传输部3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排布方向上对称设置。所述传输部32的对称设置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走线路径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排布方向上进行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宽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宽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一传输部32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走线路径的长度比例来进行线宽比例的调整,以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或近似相等,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相同或近似相同的驱动信号,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品味,从而大幅度提升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用户使用体验感。
请参阅图4及图5,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的第一导电层的分布示意图,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显示屏的第二导电层的分布示意图。所述显示屏10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衬底基板17、第一导电层14、绝缘层15及第二导电层16,所述第一导电层14、所述绝缘层15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6承载于所述衬底基板17上,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4通过所述绝缘层15绝缘设置,所述多个传输线30中的部分传输线30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所述多个传输线30中的另外部分传输线30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6。
所述第一导电层14可以为包括所述多个传输线30中的部分传输线30。其中,所述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金属走线、或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非金属材料。所述第一导电层1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由金属、或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非金属材料构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导电层14的材料构成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
所述第二导电层16可以为包括所述多个传输线30中的另外部分传输线30。其中,所述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金属走线、或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非金属材料。所述第二导电层16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由金属、或其他具有导电性能的非金属材料构成,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导电层16的材料构成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
所述绝缘层15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塑料、或橡胶、或其他具有绝缘作用的材料,可以理解地,所述绝缘层15的材料构成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
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4通过所述绝缘层15绝缘设置,从而避免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的部分传输线30与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6的另外部分传输线30之间发生短路,从而保障了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安全正常运行。
所述衬底基板17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玻璃、或金属、或其他复合材料等。所述第一导电层14、所述绝缘层15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6承载于所述衬底基板17上,可选的,所述第一导电层14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6的一者可以贴合于所述衬底基板17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导电层14贴合于所述衬底基板17设置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在本申请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为所述第二导电层16贴合于所述衬底基板17进行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16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为层叠设置,从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所述非显示区13在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排布方向上具有更窄的长度范围,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在满足显示均一性的同时,还可以收窄所述非显示区13的宽度范围,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在所述可穿戴设备1中的空间占比进行提升,在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更加轻盈的同时,使得用户在使用所述可穿戴设备1时的视野范围得到扩大,增加了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舒适性体验及宽广视角的体验。
请参阅图2、图6、图7及图8,图6是图2中提供的显示屏的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7是图6中提供的显示屏的单组传输线组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6中提供的显示屏的多组传输线组沿AA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多个传输线30包括多组传输线组40,每组传输线组40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70,每组传输线组40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70。每组传输线组40包括栅极线41及多个数据线42,在相邻的两组传输线组40中,其中一组传输线组40的栅极线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一者,另一组传输线组40中的栅极线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另一者。
所述多个传输线组4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五组、或十组、或二十组、或三十组、或其他数量的传输线组40,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传输线组40为二十组为例(图中为部分传输线组40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传输线30阻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述可穿戴设备1应用场景的不同来进行调整,所述传输线组40的数量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
所述多个传输线组4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依次间隔排布,从而防止所述多个传输线组40之间产生短路现象。
每组传输线组40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70,每组传输线组40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70,每组传输线30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70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驱动信号。
每组传输线组4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栅极线41及多个数据线42。所述栅极线4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提供栅极信号,所述栅极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单元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单元进行工作。所述栅极线41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或两个、或多个等,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每组传输线组40中的栅极线41的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示意。
所述多个数据线4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提供数据信号,所述数据信号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单元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单元进行工作。所述数据线42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三个、或四个、或多个等,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每组传输线组40包括三个数据线42为例进行示意。
在相邻的两组传输线组40中,其中一组传输线组40的栅极线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一者,另一组传输线组40中的栅极线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另一者,从而防止相邻的两组传输线组40中的所述栅极线41因距离过近而产生耦合电容,进而保障了所述显示屏10具有稳定优良的显示效果,且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安全性更高、可靠性更高。
请再次参阅图6、图7及图8。每组传输线组40的所述多个数据线42包括第一数据线421、第二数据线422及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传输线组40中:所述栅极线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数据线42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数据线422与所述栅极线41同层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数据线423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同层且间隔设置。
每组传输线组40的多个数据线4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数据线421、第二数据线422及第三数据线423。
所述像素单元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子像素、第二子像素及第三子像素,其中,所述第一子像素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红色像素单元,所述第二子像素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绿色像素单元,所述第三子像素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蓝色像素单元。
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向所述第一子像素传输数据信号,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子像素的工作运行,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向所述第二子像素传输数据信号,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二子像素的工作运行,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向所述第三子像素传输数据信号,并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子像素的工作运行。
在所述传输线组40中,所述栅极线4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数据线421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栅极线41同层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栅极线41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422的连接部31与所述栅极线41的连接部3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49μm、或50μm、或51μm等,优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线422的连接部31与所述栅极线41的连接部3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μm。所述第二数据线422的传输部32与所述栅极线41的传输部3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6μm、或7μm、或8μm等,优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线422的传输部32与所述栅极线41的传输部3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7μm,从而使得所述显示屏10的非显示区13具有较窄的宽度距离,还可以防止所述第二数据线422与所述栅极线41之间产生短路现象,保障了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安全正常运行,且有效控制所述显示屏10的布线过程的工艺成本。
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同层设置。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数据线423的连接部31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的连接部31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49μm、或50μm、或51μm等,优选的,所述第三数据线423的连接部31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的连接部31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μm。所述第三数据线423的传输部32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的传输部32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6μm、或7μm、或8μm等,优选的,所述第三数据线423的传输部32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的传输部3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7μm,从而使得所述显示屏10的非显示区13具有较窄的宽度距离,还可以防止所述第三数据线423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之间产生短路现象,保障了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安全正常运行,且有效控制所述显示屏10的布线过程的工艺成本。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栅极线41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层叠设置,使得第一导电层14及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避免相邻的两个栅极线41进行层叠,从而减少耦合电容产生的影响,且所述可穿戴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高刷新率的所述显示屏10,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不会因耦合电容而影响工作运行,保障了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显示良率。
请参阅图6、图7、图8、图9、图10及图17,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一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0是图9中提供的显示屏沿BB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像素驱动电路的局部结构示意图。所述非显示区13包括第一扇出区131、连接区132及第二扇出区133,所述第一扇出区131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11设置,所述第一扇出区131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132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所述连接区132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出区131背离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一侧,所述第二扇出区133位于所述连接区132背离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扇出区133邻近所述第二显示区12设置,所述第二扇出区133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132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所述非显示区1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第一扇出区131、连接区132及第二扇出区133。
所述第一扇出区1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11设置,所述第一扇出区131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132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且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扇出区邻近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一端的尺寸范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大于所述扇出区邻近于所述连接区132的一端的尺寸范围。即所述扇出区的形状近似于扇形,从而便于所述多个传输线30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不同的像素驱动电路70。
所述第二扇出区133设置于所述连接区132背离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一侧,所述第二扇出区13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邻近所述第二显示区12设置,所述第二扇出区133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132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且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上,所述扇出区邻近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一端的尺寸范围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大于所述扇出区邻近于所述连接区132的一端的尺寸范围。即所述扇出区的形状近似于扇形,从而便于所述多个传输线30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不同的像素驱动电路70。
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覆盖于、或全部覆盖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优选的,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为重叠设置,从而节省所述连接区132的空间,使得所述显示屏10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较窄的宽度范围,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便于进行穿戴,且使得所述非显示区13的空间占比进行进一步缩小,从而提升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可视区范围。
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为部分间隔设置、或全部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全部间隔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所述栅极线41及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分别对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的不同部分。
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为部分间隔设置、或全部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全部间隔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所述栅极线41及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分别对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的不同部分。
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部分覆盖于、或全部覆盖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优选的,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为重叠设置,从而节省所述连接区132的空间,使得所述显示屏10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较窄的宽度范围,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便于进行穿戴,且使得所述非显示区13的空间占比进行进一步缩小,从而提升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可视区范围。
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为部分间隔设置、或全部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正投影全部间隔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及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分别对应电连接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的不同部分。
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为部分间隔设置、或全部间隔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正投影全部间隔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便于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及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分别对应电连接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的不同部分。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栅极线4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4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为重叠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4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423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正投影为重叠设置,并适用于每组所述传输线组40,使得所述连接区132在所述头戴式设备中具有较窄的空间占比,进而使得所述头戴式设备更加轻薄化,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便于进行穿戴,且使得所述非显示区13进行缩窄,使得所述非显示区13在所述可穿戴设备1中的空间占比较小,进而便于所述可穿戴设备1进行显示区占比的提升,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可视视野范围更加宽阔,用户体验感更佳。
请参阅图11、图12、图13及图14,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二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2是图10中提供的显示屏沿CC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三的显示屏部分结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是图13中提供的显示屏沿DD线的截面的部分结构示意图。所述多个传输线30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的N条传输线30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6的M条传输线30。所述N条传输线30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N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线宽等于所述第N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线宽,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一线宽W1,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二线宽W2,所述第一线宽W1与所述第二线宽W2满足:W2=(W1+0.05×N)μm。所述M条传输线30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M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部分的线宽等于所述第M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线宽,所述第M条数据线42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三线宽W3,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四线宽W4,所述第三线宽W3与所述第四线宽W4满足:W4=(W3-0.05×M)μm。
所述多个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的N条传输线30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16的M条传输线30。其中,所述N条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20条、或40条、或60条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导电层14包括40条传输线30为例(图中仅示意部分传输线30),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一导电层14的N条传输线30还可以为其他数量设置,所述N条传输线30的数据设置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所述M条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20条、或40条、或60条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二导电层16包括40条传输线30为例(图中仅示意部分传输线30),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导电层16的M条传输线30还可以为其他数量设置,所述M条传输线30的数据设置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
所述N条传输线30的数量与所述M条传输线30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等或不等,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数量与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数量相等为例进行示意,从而使得所述显示屏10具有均一性的显示效果。
所述N条传输线3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依次间隔排布,从而防止位于同一导电层的所述N条传输线30彼此之间产生短路问题。所述N条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连接区132的部分,两两相邻的两条传输线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等或大致相等,从而便于进行所述显示屏10均一性显示效果的设计。所述N条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部分,相邻的两条传输线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自所述连接区132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方向逐渐递增。所述N条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部分,相邻的两条传输线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自所述连接区132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方向逐渐递增。
其中,所述第N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线宽等于所述第N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线宽,从而使得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匹配,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同等的驱动信号,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效果。
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一线宽W1,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二线宽W2,所述第一线宽W1与所述第二线宽W2满足:W2=(W1+0.05×N)μm。具体地,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中,所述第一条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中轴线134邻近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长小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长,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二线宽W2相较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一线宽W1进行加宽,所述第二线宽W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一线宽W1增加0.03μm、或0.04μm、或0.05μm、或0.06μm。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二线宽相较于所述第一线宽增加0.05μm,即满足W2=(W1+0.05×1)μm。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中,所述第二条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一条传输线30邻近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长进一步小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长,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二线宽W2相较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一线宽W1进行加宽,所述第二线宽W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一线宽W1增加0.08μm、或0.09μm、或0.1μm、或0.11μm。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三条传输线30的第二线宽W2相较于所述第三条传输线30的第一线宽W1增加0.1μm,即满足W2=(W1+0.05×2)μm。
依次类推,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N-1)条传输线30邻近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长进一步小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长,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二线宽W2相较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一线宽W1进行加宽。如图12所示,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条传输线30、第二条传输线30、第三条传输线30...第N条传输线30,所述传输线30的所述第二线宽W2依次递增。其中,优选的,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第二线宽W2相较于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第一线宽W1增加(0.05×N)μm,即满足W2=(W1+0.05×N)μm。其中,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第一线宽W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均为7μm或大致为7μm。
所述M条传输线30依次间隔排布。从而防止位于同一导电层的所述M条传输线30彼此之间产生短路问题。所述M条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连接区132的部分,两两相邻的两条传输线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等或大致相等,从而便于进行所述显示屏10均一性显示效果的设计。所述M条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部分,相邻的两条传输线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自所述连接区132至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方向逐渐递增。所述M条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部分,相邻的两条传输线30之间的间隔距离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自所述连接区132至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方向逐渐递增。
其中,第M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一扇出区131部分的线宽等于所述第M条传输线30在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线宽,所述第M条数据线42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连接区132具有第三线宽W3,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连接区132具有第四线宽W4,所述第三线宽W3与所述第四线宽W4满足:W4=(W3-0.05×M)μm。
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三线宽W3,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具有第四线宽W4,所述第三线宽W3与所述第四线宽W4满足:W4=(W3-0.05×M)μm。具体地,在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所述第二条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中轴线134邻近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2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长大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长,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三线宽W3相较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四线宽W4进行加宽,所述第三线宽W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四线宽W4增加0.03μm、或0.04μm、或0.05μm、或0.06μm。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三线宽W3相较于所述第四线宽W4增加0.05μm,即所述第四线宽W4相较于所述第三线宽减少0.05μm,即满足W4=(W3-0.05×1)μm。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中,所述第二条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一条传输线30邻近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2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长进一步大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长,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三线宽W3相较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四线宽W4进行加宽,所述第三线宽W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四线宽W4增加0.08μm、或0.09μm、或0.1μm、或0.11μm。其中,优选的,所述第三条传输线30的第三线宽W3相较于所述第三条传输 线的第四线宽W4增加0.1μm,即所述第四线宽W4相较于所述第三线宽减少0.1μm,即满足W4=(W3-0.05×2)μm。
依次类推,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连接部3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较于所述第(M-1)条传输线30邻近于所述第二显示区12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线长进一步大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线长,为了使得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阻值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阻值相等,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对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三线宽W3相较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在所述连接区132的所述第四线宽W4进行加宽。如图14所示,从左向右依次为第一条传输线30、第二条传输线30、第三条传输线30...第M条传输线30,所述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三线宽W3依次递增。其中,优选的,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第三线宽W3相较于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第四线宽W4增加(0.05×M)μm,即所述第四线宽W4相较于所述第三线宽减少(0.05×M)μm,即满足W4=(W3-0.05×M)μm。其中,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第四线宽W4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均为7μm或大致为7μm。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中的所述第N条传输线30,其所述第二传输部322的第二线宽W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与所述第一传输部321之间的长度差值来进行宽度的调整,所述第一线宽W1与所述第二线宽W2可以为满足:W2=(W1+0.05×N)μm。在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所述第M条传输线30,其所述第一传输部321的第三线宽W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二传输部322之间的长度差值来进行调整,所述第三线宽W3与所述第四线宽W4满足:W4=(W3-0.05×M)μm,从而使得所述第N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具有相同或近似相同的阻值,使得所述第M条传输线30的所述第一传输部321与所述第二传输部322具有相同或近似相同的阻值。进而使得所述第N条传输线3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与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M条传输线3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与所述传输线3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驱动信号相同或近似相同,从而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可以具有均一性的显示品味,避免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因存在画面延迟、显示效果不均一而影响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用户使用体验感。
请参阅图15,图15是本申请实施例四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可穿戴设备1还包括电源线50及接地线60。所述电源线5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20,所述电源线50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10,所述电源线50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一者,所述电源线50用于向所述显示屏10提供电压源。所述接地线60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20,所述接地线60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10,所述接地线60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另一者,所述接地线60用于向所述显示屏10提供公共连接信号。所述电源线50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连接处具有第三阻值R3,所述电源线5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连接处具有第四阻值R4,所述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四阻值R4满足:0≤|R3-R4|≤10Ω。所述接地线60与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连接处具有第五阻值R5,所述接地线6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连接处具有第六阻值R6,所述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六阻值R6满足:0≤|R5-R6|≤10Ω。
所述电源线50(VDD)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20,所述电源线50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10,所述电源线5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向所述显示屏10提供电压源。所述电源线50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或两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因为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显示区(AA区)较小,因此以所述电源线50的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电源线5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述可穿戴设备1应用需求的不同进行调整,所述电源线50的数量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所述电源线50的线宽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0μm或近似于10μm。
所述接地线60(VSS)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20,所述接地线60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10,所述接地线6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用于向所述显示屏10提供公共连接信号。所述接地线60的数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一个、或两个、或多个,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因为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显示区(AA区)较小,因此以所述接地线60的数量为一个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所述接地线60的数量也可以根据所述可穿戴设备1应用需求的不同进行调整,所述接地线60的数量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所述接地线60的线宽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0μm或近似于10μm。
所述电源线50及所述接地线6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设置于所述显示屏10的非显示区13,可以进一步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边框更窄,便于用户进行穿戴。所述电源线50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一者,所述接地线60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14与所述第二导电层16中的另一者,从而防止所述电源线50与所述接地线60之间产生短路问题,从而保障了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安全工作与画面显示。
所述电源线5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电源连接部51及电源传输部52。所述电源传输部5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电源传输部52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且所述电源传输部52的对称设置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走线路径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其中,所述电源传输部52的线宽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11连接处的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连接处的第四阻值R4进行调整,以使得所述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四阻值R4相等或大致相等,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同等的电压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品味。
其中,所述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四阻值R4的差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Ω、或2Ω、或3Ω、或4Ω、或5Ω、或6Ω、或7Ω、或8Ω、或9Ω、或10Ω等,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四阻值R4之间的差值也可以为其他数值。优选的,所述第三阻值R3等于或近似等于所述第四阻值R4。所述第三阻值R3与第四阻值R4之间的差值满足小于等于10Ω,使得所述电源线5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电压源与所述电源线5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电源线50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画面显示效果,进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具有出色的用户体验感。
所述接地线60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包括接地连接部61及接地传输部62。所述接地传输部62与所述电源传输部52之间的间距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0μm或近似为10μm。所述接地传输部62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接地传输部62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为例进行示意,且所述接地传输部62的对称设置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走线路径相对于所述非显示区13的中轴线134进行对称设置。其中,所述接地传输部62的线宽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根据所述第一显示区11连接处的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连接处的第六阻值R6进行调整,以使得所述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六阻值R6相等或大致相等,进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接收同等的电压源,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均一的画面显示品味。
其中,所述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六阻值R6的差值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1Ω、或2Ω、或3Ω、或4Ω、或5Ω、或6Ω、或7Ω、或8Ω、或9Ω、或10Ω等,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六阻值R6之间的差值也可以为其他数值。优选的,所述第五阻值R5等于或近似等于所述第六阻值R6。所述第五阻值R5与第六阻值R6之间的差值满足小于等于10Ω,使得所述电源线50向所述第一显示区11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电压源与所述电源线50向所述第二显示区12的像素驱动电路70传输的电源线50相同或近似相同,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具有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画面显示效果,进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具有出色的用户体验感。
请参阅图16,图16是本申请实施例五的显示屏的结构示意图。所述连接区132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5,所述第一扇出区131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的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6,所述第二扇出区133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7,所述尺寸范围D5与所述尺寸范围D6满足:D5≥0.02×D6,所述尺寸范围D5与所述尺寸范围D7满足:D5≥0.02×D7
所述连接区132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5,所述第一扇出区131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的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6,所述尺寸范围D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0.02×D6、或0.03×D6、0.04×D6等。
所述第二扇出区133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40的排布方向的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7,所述尺寸范围D7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与所述尺寸范围D5满足:D5=0.02×D7、或D5=0.03×D7、D5=0.04×D7等。
其中,所述连接区132的尺寸范围D5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600μm或近似等于600μm,所述第一扇出区131的尺寸范围D6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0000μm或近似等于30000μm,所述第二扇出区133的尺寸范围D7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30000μm或近似等于30000μm,从而使得所述连接区132在满足所述传输线30的布局的情况下,还具有极窄的空间占比范围,在使得所述第一显示区11与所述第二显示区12画面显示效果的均一性好的同时,还可以进一步让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用户体验更佳,便于用户进行穿戴,且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穿戴便捷性更强,利于用户在不同使用场景中便捷地使用所述可穿戴设备1。
请再次参阅图1。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可穿戴设备1,所述可穿戴设备1包括框架3及所述显示面板2,所述框架3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
所述可穿戴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虚拟现实设备(Virtual Reality,VR)或增强现实设备(Augmented Reality,AR)等。
所述框架3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采用塑胶、或金属、或其他复合材料等,可以理解地,所述框架3的材质不应当成为对本实施方式提供的可穿戴设备1的限定。所述框架3可以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2,所述显示面板2的所述控制芯片20及所述传输线30设置于所述第一显示区11及所述第二显示区12之间,可以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框架3边框更窄,便于用户穿戴。且所述显示面板2还可以选用Micro LED显示面板,使得所述显示面板2的显示效果更好、更加轻薄化,从而使得所述可穿戴设备1的框架3可以进行更加轻盈地设计,提升用户的佩戴舒适感。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例”“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所述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此外,还应该理解的是,本申请各实施例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在相互之间不存在矛盾的情况下,可以任意组合,形成又一未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的实施例。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以上较佳实施方式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都不应脱离本申请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屏,所述显示屏包括第一显示区、第二显示区及非显示区,所述第一显示区及所述第二显示区通过所述非显示区间隔设置;
控制芯片,所述控制芯片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控制芯片用于产生驱动信号;及
多个传输线,所述多个传输线设置于所述非显示区,所述传输线包括连接部及传输部,所述传输部包括第一传输部及第二传输部,所述连接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控制芯片以接收所述驱动信号,所述第一传输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且所述第一传输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以驱动所述第一显示区进行画面显示,所述第二传输部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连接部的所述另一端,所述第二传输部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像素驱动电路,以驱动所述第二显示区进行画面显示,且所述第一传输部具有第一阻值R1,所述第二传输部具有第二阻值R2,所述第一阻值R1与所述第二阻值R2满足:0≤|R1-R2|≤10 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传输部在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排布方向上对称设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屏包括位于所述非显示区的衬底基板、第一导电层、绝缘层及第二导电层,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绝缘层及所述第二导电层承载于所述衬底基板上,所述第二导电层与所述第一导电层通过所述绝缘层绝缘设置,所述多个传输线中的部分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所述多个传输线中的另外部分传输线位于所述第二导电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传输线包括多组传输线组,每组传输线组的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每组传输线组的另一端电连接至所述第二显示区的同一像素驱动电路;每组传输线组包括栅极线及多个数据线,在相邻的两组传输线组中:其中一组传输线组的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一者,另一组传输线组中的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另一者。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每组传输线组的所述多个数据线包括第一数据线、第二数据线及第三数据线,在所述传输线组中:所述栅极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一者,所述第一数据线位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另一者,所述第二数据线与所述栅极线同层且间隔设置,所述第三数据线与所述第一数据线同层且间隔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非显示区包括第一扇出区、连接区及第二扇出区,所述第一扇出区邻近所述第一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一扇出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所述连接区设置于所述第一扇出区背离所述第一显示区的一侧,所述第二扇出区位于所述连接区背离所述第一扇出区的一侧,且所述第二扇出区邻近所述第二显示区设置,所述第二扇出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所述连接区在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栅极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所述栅极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栅极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数据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至少部分覆盖于所述第三数据线在所述连接区的正投影,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所述第二数据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三数据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正投影为至少部分间隔设置。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传输线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的N条传输线及设置于所述第二导电层的M条传输线;
所述N条传输线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N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的线宽等于所述第N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线宽,所述第N条传输线的所述第一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一线宽W1,所述第N条传输线的所述第二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二线宽W2,所述第一线宽W1与所述第二线宽W2满足:W2=(W1+0.05×N)μm;
所述M条传输线依次间隔排布,其中,第M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一扇出区部分的线宽等于所述第M条传输线在所述第二扇出区的线宽,所述第M条数据线的所述第一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三线宽W3,所述第M条传输线的所述第二传输部在所述连接区具有第四线宽W4,所述第三线宽W3与所述第四线宽W4满足:W4=(W3-0.05×M)μm。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电源线,所述电源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电源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电源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一者,所述电源线用于向所述显示屏提供电压源,所述电源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三阻值R3,所述电源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四阻值R4,所述第三阻值R3与所述第四阻值R4满足:0≤|R3-R4|≤10Ω;
接地线,所述接地线的一端电连接所述控制芯片,所述接地线的另一端电连接所述显示屏,所述接地线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电层与所述第二导电层中的另一者,所述接地线用于向所述显示屏提供公共连接信号,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五阻值R5,所述接地线与所述第二显示区的连接处具有第六阻值R6,所述第五阻值R5与所述第六阻值R6满足:0≤|R5-R6|≤10Ω。
9.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区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5,所述第一扇出区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的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6,所述第二扇出区沿着所述多组传输线组的排布方向具有尺寸范围D7,所述尺寸范围D5与所述尺寸范围D6满足:D5≥0.02×D6,所述尺寸范围D5与所述尺寸范围D7满足:D5≥0.02×D7
10.一种可穿戴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可穿戴设备包括框架及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所述框架用于承载所述显示面板。
CN202310268730.9A 2023-03-20 2023-03-20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Active CN11598101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8730.9A CN115981012B (zh) 2023-03-20 2023-03-20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268730.9A CN115981012B (zh) 2023-03-20 2023-03-20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1012A true CN115981012A (zh) 2023-04-18
CN115981012B CN115981012B (zh) 2023-06-23

Family

ID=859668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68730.9A Active CN115981012B (zh) 2023-03-20 2023-03-20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81012B (zh)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8568A1 (en) * 2006-10-13 2008-04-17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Display device
EP2713202A2 (en) * 2012-09-27 2014-04-02 NLT Technologie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method for driving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device
WO2014199598A1 (en) * 2013-06-12 2014-1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CN106652868A (zh) * 2015-10-30 2017-05-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7993575A (zh) * 2017-11-24 2018-05-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7991799A (zh) * 2018-01-02 2018-05-0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089331A (zh) * 2017-12-01 2018-05-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头戴显示器及控制装置
CN109459898A (zh) * 2018-12-21 2019-03-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007464A (zh) * 2018-01-05 2019-07-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
US20200393728A1 (en) * 2019-06-17 2020-12-17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764282A (zh) * 2021-01-29 2021-05-0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514953A (zh) * 2021-04-20 2021-10-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13707092A (zh) * 2021-09-10 2021-11-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5206222A (zh) * 2022-05-30 2022-10-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218383583U (zh) * 2022-07-28 2023-01-2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电子纸显示屏以及显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80088568A1 (en) * 2006-10-13 2008-04-17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Display device
EP2713202A2 (en) * 2012-09-27 2014-04-02 NLT Technologies,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element,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method for driving image display apparatus, and portable device
WO2014199598A1 (en) * 2013-06-12 2014-12-18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and control method of head-mounted display device
CN106652868A (zh) * 2015-10-30 2017-05-10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电光学装置、电子设备以及电光学装置的驱动方法
CN107993575A (zh) * 2017-11-24 2018-05-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8089331A (zh) * 2017-12-01 2018-05-29 电子科技大学 一种头戴显示器及控制装置
CN107991799A (zh) * 2018-01-02 2018-05-04 上海中航光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07464A (zh) * 2018-01-05 2019-07-1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头戴式显示设备
CN109459898A (zh) * 2018-12-21 2019-03-1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US20200393728A1 (en) * 2019-06-17 2020-12-17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Ltd.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12764282A (zh) * 2021-01-29 2021-05-07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液晶显示面板及液晶显示装置
CN113514953A (zh) * 2021-04-20 2021-10-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智能眼镜和信号传输方法
CN113707092A (zh) * 2021-09-10 2021-11-2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5206222A (zh) * 2022-05-30 2022-10-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终端
CN218383583U (zh) * 2022-07-28 2023-01-24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电子纸显示屏以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81012B (zh) 2023-06-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11169B2 (en) Flexible array substrate, display panel having the same, keyboard assembly, and electronic device thereof
WO2020238489A1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电子设备
CN108281089A (zh) 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N11142746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10771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742477B (zh)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柔性显示面板和柔性显示装置
CN207883275U (zh) 一种阵列基板
CN108415601A (zh) 布线结构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TWI662331B (zh) 陣列基板及其製造方法
CN106847097B (zh)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09686842A (zh) 一种可拉伸柔性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59930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188747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630735A (zh) 驱动基板和显示面板
CN110277365A (zh) 电子装置与拼接电子系统
CN110634920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3093946B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719188A (zh) 显示基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5981012A (zh) 显示面板及可穿戴设备
US20090201053A1 (en) Layout structure of source driver and method thereof
CN112802866B (zh) 背光源制备方法,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N112684931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938272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686259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01575A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