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69585A -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69585A
CN115969585A CN202310034553.8A CN202310034553A CN115969585A CN 115969585 A CN115969585 A CN 115969585A CN 202310034553 A CN202310034553 A CN 202310034553A CN 115969585 A CN115969585 A CN 1159695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traction
bidirectional
tail frame
head
fusion c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345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69585B (zh
Inventor
程磊
何田田
张勋
段红平
甄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Beijing Naton Medical Technology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Zhengtian Medical Instru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34553.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6958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695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958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6958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6958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10Nuclear fu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属于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包括撑开结构,上撑开体包括第一上撑开体和第二上撑开体,下撑开体包括第一下撑开体和第二下撑开体,撑开结构包括头部撑开块、尾部框和驱动杆,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能够同时实现高度和宽度方向上撑开,方便植入。

Description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骨科植入物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术能有效的治疗腰椎退变和不稳等特征,它可以融合上下椎体,维持椎间隙高度,减轻神经根压力,维持脊柱稳定。其临床效果满意,手术创伤小,操作方便。
近年来,随着临床应用的推广和理论研究的进步,逐渐发现常规融合器及普通的可撑开融合器尚存在一定不足,如现有市面上的可撑开椎间融合器虽然可以有效的保证椎间隙高度,减轻由椎体带来压迫的病症,但存在植骨效果不佳,骨融合率低,椎体融合术后椎体生理前凸恢复不理想等问题。
此外,现有的可撑开融合器多为高度方向上撑开,发明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如果能够同时实现融合器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撑开,则在植入融合器时,由于融合器高度和宽度方向尺寸小,会更加方便植入椎间隙中,手术切口也小,植入后再进行撑开达到实际需求的高度和宽度,以满足术中使用需求。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融合器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撑开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够同时实现高度和宽度方向上撑开,方便植入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上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上撑开体和第二上撑开体,所述下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下撑开体和第二下撑开体,所述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
进一步的,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上,所述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有X形的斜滑槽,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斜滑槽相配合的斜滑轨,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
进一步的,各撑开体与所述头部撑开块相对的表面上、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所述斜滑槽,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相对的表面上设有所述斜滑轨;
和/或,所述斜滑槽和斜滑轨均为燕尾状;
和/或,所述斜滑槽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5-55度;
和/或,所述斜滑槽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0-70度。
进一步的,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所述第一上撑开体与第二上撑开体、所述第一下撑开体与第二下撑开体、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均贴合,各撑开体、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共同组成一个密闭的整体;
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撑开时,所述第一上撑开体与第二上撑开体、所述第一下撑开体与第二下撑开体、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均逐渐分离,并在所述第一上撑开体与第二上撑开体之间、所述第一下撑开体与第二下撑开体之间、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之间形成溢出孔。
进一步的,各上撑开体和各下撑开体的外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竖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竖梁相配合的竖梁滑槽,所述竖梁和竖梁滑槽形成导向限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竖梁滑槽具有前挡边和后挡边,所述后挡边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所在撑开体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的厚度之和,所述前挡边具有向对侧撑开体延伸的延伸部,使得所述前挡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边的高度,所述对侧撑开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延伸部的凹入槽。
进一步的,所述头部撑开块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
所述驱动杆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前连接部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前端面与所述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高度方向上的顶点位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总长的1/2-1/3处;
和/或,所述头部撑开块的前端呈子弹头型;
和/或,各撑开体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多孔结构区;
和/或,各撑开体均为3D打印件;
和/或,各撑开体的外表面均设有羟基磷灰石涂层;
和/或,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并且根据患者骨质情况分为四级:致密即T≥1、正常即1≥T≥-1、疏松即T<-2.5、以及严重骨质疏松即T值<-2.5,且发生骨折,T值为与青年人相比标准差的倍数,根据患者骨密度级别情况,通过调整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改变植入物的弹性模量,使其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相同或近似,以做出生物适配型假体。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上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上撑开体和第二上撑开体,下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下撑开体和第二下撑开体,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能够同时实现融合器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撑开,在植入融合器时,由于融合器高度和宽度方向尺寸小,会更加方便植入椎间隙中,手术切口也小,植入后再进行撑开达到实际需求的高度和宽度,以满足术中使用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撑开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俯视图;
图4为图2的侧视图;
图5为图2的后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中第一上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a)的俯视图,(c)为(a)的侧视图,其中额外示出了第一上撑开体两端的放大图;
图8为图6中第一下撑开体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a)的仰视图,(c)为(a)的侧视图,其中额外示出了第一下撑开体两端的放大图;
图9为图6中头部撑开块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a)的侧视图,(c)为(a)的后视图;
图10为图6中尾部框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立体图,(b)为(a)的侧视图,(c)为(a)的前视图;
图11为图6中驱动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6中卡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本发明提供一种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如图1-12所示,包括撑开结构,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上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上撑开体1和第二上撑开体1’,下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下撑开体2和第二下撑开体2’,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图1中箭头所示方向)的头部撑开块3、位于后部的尾部框4、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靠近或远离)的驱动杆5,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分别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Z轴)和宽度方向(Y轴)向外张开。
优选的,尾部框4可以包括前连接部41、后连接部42、以及连接前连接部41和后连接部42的一对侧向连接臂43,尾部框4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40,驱动杆5的尾部位于前连接部41上,后连接部42上设有与植骨空腔40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44。
术中使用时,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首先处于图1所示的并拢状态,利用持取器夹持融合器放入椎间隙中,待融合器放入椎间隙后,通过影像设备观察融合器在椎间盘内处于合适位置,之后利用操作器械穿过尾部框4后连接部42的插接开口44驱动驱动杆5,驱动杆5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具体的,尾部框4因被持取器夹持其位置不发生变化,头部撑开块3在驱动杆5的作用下渐渐向中间运动,头部撑开块3逐渐靠近尾部框4与尾部框4之间的距离逐渐减小),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即图2-5所示状态);在此期间医生可通过显影设备观察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通过控制驱动杆5自由调节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和宽度,确认位置后取出器械;最后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通过插接开口44放入植骨空腔40内即可。
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上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上撑开体和第二上撑开体,下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下撑开体和第二下撑开体,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在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能够同时实现融合器在高度和宽度方向上撑开,在植入融合器时,由于融合器高度和宽度方向尺寸小,会更加方便植入椎间隙中,手术切口也小,植入后再进行撑开达到实际需求的高度和宽度,以满足术中使用需求;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驱动杆的尾部位于前连接部上,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使得可撑开融合器的驱动杆位于前部,尾部框内部可以留出大量植骨空间,这样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在植入人体撑开后,融合器内部仍具有植骨空腔,可利用操作器械穿过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植入植骨空腔内,充分利用了融合器撑开后所增加的植骨空间,在融合器内部充分植骨,提高植骨融合效果,便于后期骨融合,从而使融合器固定性好,骨性融合增加,满足临床要求。本发明主要适用于脊柱后路融合固定手术尤其是腰椎椎间融合固定手术,具体为一种双向撑开,尾部有大植骨空腔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可将融合器调整到最佳位置,进行椎间矫形,从而使融合器稳定性和固定性更好,融合性更佳,满足临床要求。
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尾部有大植骨通道(插接开口),不仅可植入骨泥还可以植入大体积骨块,骨融合率远高于现有产品,且有充足的植骨空腔,可植入大量骨泥或骨块,增加了融合器的骨融合效果。
为实现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7-10所示,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以及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可以设有X形的斜滑槽11、21、45,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斜滑槽11、21、45相配合的斜滑轨31、12、22,以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
进一步的,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可以设有斜滑槽11、21、45,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各撑开体与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相对的表面上设有斜滑轨31、12、22。斜滑槽11、21、45和斜滑轨31、12、22均优选为燕尾状,以防止各撑开体沿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的过程中脱出。
本发明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长度方向为X轴方向,宽度方向为Y轴方向,高度方向为Z轴方向,头部撑开块3的斜滑轨31从X轴方向上看整体呈现为X形状,从中间向上或向下都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且各撑开体上的斜滑槽11、21和斜滑轨12、22分别在X轴和Y轴方向呈现多角度特征,并且从内到外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尾部框4的斜滑槽45从X轴方向上看整体呈现为X形状,从中间向上或向下都呈现向外扩张的趋势,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各撑开体根据其自身的斜滑槽11、21和斜滑轨12、22,分别沿着头部撑开块3的斜滑轨31和尾部框4的斜滑槽45进行滑动,使各撑开体沿Z轴方向撑开的同时,向Y轴方向撑开,实现融合器的双向撑开机制。
如图9中(b)所示,斜滑槽11、21、45与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长度方向(X轴)之间的夹角α可以为35-55度,例如38度、42度、45度、50度、53度等;如图9中(c)所示,斜滑槽11、21、45与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宽度方向(Y轴)之间的夹角β可以为40-70度,例如43度、55度、60度、63度、68度等。
如图1和图4-5所示,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第一上撑开体1与第二上撑开体1’、第一下撑开体2与第二下撑开体2’、以及各撑开体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均可以贴合,各撑开体、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共同组成一个密闭的整体;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撑开时,第一上撑开体1与第二上撑开体1’、第一下撑开体2与第二下撑开体2’、以及各撑开体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均逐渐分离,并在第一上撑开体1与第二上撑开体1’之间、第一下撑开体2与第二下撑开体2’之间、以及各撑开体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之间形成溢出孔10,这样当融合器植入人体后进行双向撑开时,溢出孔10会随着融合器高度和宽度方向的增大而不断扩张,增加了骨泥溢出,提高了骨融合率。
如图1所示,各上撑开体1、1’和各下撑开体2、2’的外侧面其中一者上可以设有竖梁(前后边缘均为直边)23,另一者上设有与竖梁23相配合的竖梁滑槽13,竖梁23和竖梁滑槽13形成导向限位装置(为槽-轨形式的导向限位装置),这样在融合器撑开过程中,竖梁23在竖梁滑槽13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撑开时角度固定,使撑开体的相对位置不容易发生变化,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待融合器撑开至预期高度后,竖梁23与竖梁滑槽13仍有接触,可对融合器提供强度支撑,提高了融合器整体的力学性能,在受到剪切力的时候可以具备较高的强度,融合器撑开稳定性好,能够较好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以保障脊柱稳定。
进一步的,竖梁滑槽13可以具有前挡边131和后挡边132,后挡边132的高度H等于该竖梁滑槽13所在撑开体1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的厚度之和(即使得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各撑开体与尾部框4的侧向连接臂43贴合),前挡边131具有向对侧撑开体2延伸的延伸部133,使得前挡边131的高度大于后挡边132的高度,对侧撑开体2上设有用于容纳延伸部133的凹入槽24(具体可以为三角形),这样在融合器初始撑开过程中,前挡边131的延伸部133在凹入槽24内滑动,确保各撑开体初始撑开时角度固定,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同时延伸部133可增大竖梁23和竖梁滑槽13之间的接触面积,防止融合器发生翻转、晃动。
竖梁滑槽13的前挡边131的前边缘可以为斜边,该斜边用作为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之间的顶推面,这样在头部撑开块3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时,前挡边131的前边缘同时与头部撑开块3顶推配合,可增大各撑开体与头部撑开块3的接触区域的面积,使各撑开体更易撑开,提高了撑开体的稳定性。
如图10所示,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的前部两侧可以设有避让槽46,以便于避让各撑开体上的竖梁23。尾部框4的后连接部42的后部两侧可以设有持取器槽421,以方便器械持取。此时,可利用持取器夹持持取器槽421,以持取融合器将融合器放入椎间隙之中。
为驱动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各种结构形式,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如图9-11所示,头部撑开块3上可以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2,尾部框4的前连接部41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驱动杆5的头部螺纹连接在第一驱动杆安装孔32内,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这样通过驱动杆5可精准调节头部撑开块3和尾部框4相对移动,进而精准调节各撑开体的撑开高度,且驱动杆5驱动后不会占用植骨空腔40。
如图11-12所示,驱动杆5的中部可以设有环形凹槽51,环形凹槽51内设有与前连接部41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具体可以为C形)6,这样在驱动杆5装配完成后,将卡环6置入驱动杆5的环形凹槽51内,使得头部撑开块3、尾部框4和驱动杆5变为无法拆卸状态,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向后脱出/回退。驱动杆5的尾部可以设有器械操作孔53(可以为梅花孔),以方便器械操作。
进一步的,为使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本发明优选采用以下结构形式:
驱动杆5的尾部可以设有环形凸台52,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未示出),环形凸台52的前端面与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以防止驱动杆5从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向前脱出,使得驱动杆5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第二驱动杆安装孔47内。
如图1所示,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高度方向上的顶点(最高/低处)可以位于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总长的1/2-1/3处,并且各撑开体的外表面可以呈多角度的倾斜角度,更加符合椎间的生理角度。头部撑开块3的前端优选呈子弹头型,以方便植入。
为增加骨融合,各撑开体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可以设有多孔结构区15、25。各撑开体均可以为3D(金属)打印件,以方便形成多孔结构区15、25,同时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增强融合器自稳性能。各撑开体的外表面均可以设有羟基磷灰石涂层,进一步增加骨融合效果。
优选的,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可以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完美适配患者的椎间隙,增强融合器自稳性能,并且可以根据患者骨质情况分为四级:致密(T≥1)、正常(1≥T≥-1)、疏松(T<-2.5)、以及严重骨质疏松(T值<-2.5,且发生骨折),T值为与青年人相比标准差的倍数,这样可根据患者骨密度级别情况,通过调整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改变植入物的弹性模量,使其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相同或近似,以做出生物适配型假体。各撑开体的材料优选为钛合金或钽或铌锆合金等多种材料。
综上,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度和宽度可任意调节,尾部有大植骨通道及植骨空腔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将融合器植入椎间盘内时,医生可根据椎间盘内情况将融合器通过梅花扳手进行高度任意调整,达到最佳效果,并且植骨器械可通过融合器尾部的插接开口将骨泥、骨块、骨粉等骨填充材料放入植骨空腔内,增强融合器的融合效果,融合器骨性融合增加,并且利用融合器的撑开力,可完美的恢复椎节的高度与张力,实现解除压迫,恢复脊椎生理曲度,融合器骨性融合增加,保障脊柱稳定等优点。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撑开结构,所述撑开结构的上方和下方分别设有上撑开体和下撑开体,其中:
所述上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上撑开体和第二上撑开体,所述下撑开体包括左右相对设置的第一下撑开体和第二下撑开体,所述撑开结构包括位于前部的头部撑开块、位于后部的尾部框、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的驱动杆,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分别与各撑开体顶推配合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尾部框包括前连接部、后连接部、以及连接所述前连接部和后连接部的一对侧向连接臂,所述尾部框所围成的内部空腔用作为植骨空腔,所述驱动杆的尾部位于所述前连接部上,所述后连接部上设有与所述植骨空腔相联通供操作器械插入的插接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其中一个表面上设有X形的斜滑槽,另一个表面上设有与所述斜滑槽相配合的斜滑轨,以在所述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相对移动过程中驱动各撑开体沿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的高度方向和宽度方向向外张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各撑开体与所述头部撑开块相对的表面上、以及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设有所述斜滑槽,所述头部撑开块与各撑开体相对的表面上、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后连接部相对的表面上设有所述斜滑轨;
和/或,所述斜滑槽和斜滑轨均为燕尾状;
和/或,所述斜滑槽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长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5-55度;
和/或,所述斜滑槽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宽度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0-7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所述第一上撑开体与第二上撑开体、所述第一下撑开体与第二下撑开体、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均贴合,各撑开体、头部撑开块和尾部框共同组成一个密闭的整体;
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撑开时,所述第一上撑开体与第二上撑开体、所述第一下撑开体与第二下撑开体、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均逐渐分离,并在所述第一上撑开体与第二上撑开体之间、所述第一下撑开体与第二下撑开体之间、以及各撑开体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之间形成溢出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各上撑开体和各下撑开体的外侧面其中一者上设有竖梁,另一者上设有与所述竖梁相配合的竖梁滑槽,所述竖梁和竖梁滑槽形成导向限位装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梁滑槽具有前挡边和后挡边,所述后挡边的高度等于该竖梁滑槽所在撑开体的主体部分的厚度与所述尾部框的侧向连接臂的厚度之和,所述前挡边具有向对侧撑开体延伸的延伸部,使得所述前挡边的高度大于所述后挡边的高度,所述对侧撑开体上设有用于容纳所述延伸部的凹入槽。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头部撑开块上设有第一驱动杆安装孔,所述尾部框的前连接部上设有第二驱动杆安装孔,所述驱动杆的头部螺纹连接在所述第一驱动杆安装孔内,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轴向固定、周向可旋转的连接在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
所述驱动杆的中部设有环形凹槽,所述环形凹槽内设有与所述前连接部的前端面挡止配合的卡环。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杆的尾部设有环形凸台,所述第二驱动杆安装孔内前部设有环形挡台,所述环形凸台的前端面与所述环形挡台的后端面挡止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向可撑开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未撑开时,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高度方向上的顶点位于所述双向可撑开融合器总长的1/2-1/3处;
和/或,所述头部撑开块的前端呈子弹头型;
和/或,各撑开体外表面的前后两侧均设有多孔结构区;
和/或,各撑开体均为3D打印件;
和/或,各撑开体的外表面均设有羟基磷灰石涂层;
和/或,各撑开体的形态/尺寸根据患者自身椎间隙的情况及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设计对应高度/角度的撑开体,并且根据患者骨质情况分为四级:致密即T≥1、正常即1≥T≥-1、疏松即T<-2.5、以及严重骨质疏松即T值<-2.5,且发生骨折,T值为与青年人相比标准差的倍数,根据患者骨密度级别情况,通过调整多孔结构孔隙率的大小,改变植入物的弹性模量,使其与患者实际骨弹性模量相同或近似,以做出生物适配型假体。
CN202310034553.8A 2023-01-10 2023-01-10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Active CN11596958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4553.8A CN115969585B (zh) 2023-01-10 2023-01-10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34553.8A CN115969585B (zh) 2023-01-10 2023-01-10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9585A true CN115969585A (zh) 2023-04-18
CN115969585B CN115969585B (zh) 2023-08-22

Family

ID=859579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34553.8A Active CN115969585B (zh) 2023-01-10 2023-01-10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69585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4341A (zh) * 2017-07-17 2017-10-03 博能华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CN107510524A (zh) * 2017-09-29 2017-12-26 珠海康弘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椎间融合器及其调节工具
CN108095867A (zh) * 2018-02-12 2018-06-01 博能华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四面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CN210009183U (zh) * 2019-12-20 2020-02-04 广东施泰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
CN211723553U (zh) * 2019-11-15 2020-10-23 邹丽敏 椎间融合器
CN112120836A (zh) * 2020-09-01 2020-12-25 珠海维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度可调可补充加压植骨的高稳定性椎间融合器
CN112137774A (zh) * 2020-09-01 2020-12-29 珠海维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压植骨与椎间隙高度匹配的椎间融合器
TW202116266A (zh) * 2019-10-18 2021-05-01 合碩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段式撐張裝置
CN213283598U (zh) * 2020-05-20 2021-05-28 上海大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可撑开融合器
CN217793481U (zh) * 2022-03-04 2022-11-15 北京理贝尔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 椎间融合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24341A (zh) * 2017-07-17 2017-10-03 博能华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可撑开式椎间融合器
CN107510524A (zh) * 2017-09-29 2017-12-26 珠海康弘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节的椎间融合器及其调节工具
CN108095867A (zh) * 2018-02-12 2018-06-01 博能华医疗器械(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四面可撑开型椎间融合器
TW202116266A (zh) * 2019-10-18 2021-05-01 合碩生技股份有限公司 多段式撐張裝置
CN211723553U (zh) * 2019-11-15 2020-10-23 邹丽敏 椎间融合器
CN210009183U (zh) * 2019-12-20 2020-02-04 广东施泰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调高度的椎间融合器及其配套工具
CN213283598U (zh) * 2020-05-20 2021-05-28 上海大博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可撑开融合器
CN112120836A (zh) * 2020-09-01 2020-12-25 珠海维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度可调可补充加压植骨的高稳定性椎间融合器
CN112137774A (zh) * 2020-09-01 2020-12-29 珠海维尔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压植骨与椎间隙高度匹配的椎间融合器
CN217793481U (zh) * 2022-03-04 2022-11-15 北京理贝尔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 椎间融合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69585B (zh) 2023-08-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701236B2 (en) Articulating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11896493B2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US11759331B2 (en) Stabilized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spacer
JP7023877B2 (ja) 拡張可能かつ角度調節可能な関節運動式の椎間ケージ
US20200138594A1 (en) Self-distracting cage
US8425608B2 (en) Lordotic expanding vertebral body spacer
JP4197845B2 (ja) 拡大可能な脊椎骨間スペーサー
US20140277487A1 (en) Expandable Intervertebral Implant
US20120089228A1 (en) Lordotic expandable interbody implant and method
AU2005209210A1 (en) Systems and techniques for restoring and maintaining intervertebral anatomy
CN114271998A (zh) 可撑开椎间融合器
CN113967109B (zh) 一种后植骨高度可调的融合器
CN115969585A (zh) 双向可撑开融合器
CN114129314A (zh) 一种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115844599B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及其设计方法
CN219271242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CN219271241U (zh) 一种可撑开融合器
WO2023077664A1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021766U (zh) 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CN219289651U (zh) 自稳定可撑开椎间植入物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