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54153A - 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954153A CN115954153A CN202211637128.XA CN202211637128A CN115954153A CN 115954153 A CN115954153 A CN 115954153A CN 202211637128 A CN202211637128 A CN 202211637128A CN 115954153 A CN115954153 A CN 1159541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nector
- liquid
- insulating layer
- channel
- coo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72—Electromobility specific charging systems or methods for batteries, ultracapacitors, supercapacitors or double-layer capacitors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径,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通道;连通件,所述连通件中形成有第二通道,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导通;第一固定件,被配置为配合所述第一部分固定所述液冷线缆,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液冷线缆内部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二固定件,被配置为配合所述第二部分固定所述液冷线缆,并封闭所述第一通道。通过上述方式,简化了连接器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且连通件使得两根液冷线缆之间的冷却通道形成冷却循环。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动力电池的快充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背景技术
节能环保是大部分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例如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电动车辆的动力是由动力电池提供,而动力电池还可以用于电瓶车、电动飞机、电动轮船和电动工具,等等。电动车辆等对动力电池的电量需求较大,因此导致动力电池在充电时的充电时间较长,因此对快充设备的需求也越来越高。
快充设备由于需要为动力电池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电力,因此经常需要进行检测,从而确定线缆情况,防止失效。因此,能够对快充设备进行快速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能够简化液冷线缆端部连接器的结构,实现快速安装于拆卸,便于快速检测。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连接器,用于固定液冷线缆,所述连接器包括:至少两个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径,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通道;连通件,所述连通件中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连通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以使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导通;第一固定件,被配置为配合所述第一部分固定所述液冷线缆,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液冷线缆内部的冷却通道连通;第二固定件,被配置为配合所述第二部分固定所述液冷线缆,并封闭所述第一通道。
通过第一固定件与第二固定件配合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的配合,便能够将液冷线缆固定,第二部分的内径较小也可以更好的防止漏液现象的发生,在保证连接器连接稳定的情况下,简化了连接器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且连通件使得两根液冷线缆之间的冷却通道形成冷却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部分以及所述液冷线缆共同夹持所述密封件,以封闭所述连接件的第二部分远离第一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液冷线缆之间的缝隙。
通过密封件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密封连接件的第二部分与液冷线缆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良好的封闭效果,进一步防止漏液。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处的内径。
此种设置使得第二固定件能够更好的夹持密封件,从而保证密封件的封闭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外表面为卡合件和/或卡槽,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形成有对应的卡槽和/或卡合件。
通过卡合件与卡槽的配合,使得第二部分与第二固定件以卡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简化第二部分与第二固定件之间的结构,便于安装与拆卸。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壁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固定件为螺母,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
通过螺母的内螺纹与第二部分上的外螺纹形成螺接的连接方式,更方便进行安装于拆卸,并且此种连接方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位置形成有阻隔壁。
阻隔壁的设置可以对液冷线缆进行限位,在连接液冷线缆与连接器时不需要进行测量,安装更加方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阻隔壁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件配合所述凸台夹持所述液冷线缆。
凸台的设置可以增加液冷线缆与第二部分连接处的摩擦力,配合第一固定件,能够更好的固定液冷线缆。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端部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倒角结构。
倒角结构的设置可以是的液冷线缆在与连接件的第一部分插接时有一个缓冲的坡度,从而能够更快的插入,而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对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通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一体成型结构能够保证连接件整体以及连接件与连通件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防止漏液现象的产生。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液冷线缆组件,所述液冷线缆组件包括:至少两根液冷线缆;至少两个端子;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为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每个所述连接件均连接一个所述液冷线缆。
由于液冷线缆组件使用的为上述的连接器,因此也简化了连接器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能够使两根液冷线缆之间形成冷却循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液冷线缆包括:导线,所述导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道中,并与所述端子连接;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导线的至少部分表面;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层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冷却通道中,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通过支撑件的设置,能够确保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形成支撑,从而保证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之间的距离,使冷却通道均匀化,防止第一绝缘层与第二绝缘层过于接近,导致的冷却效果变差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导线穿过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表面;所述连接器为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上设置有所述阻隔壁的连接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端部抵触所述阻隔壁设置。
第二绝缘层为液冷线缆的外层,第二绝缘层套设于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表面,能够配合阻隔壁实现液冷线缆的纤维,并且能够使冷却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为多个子通道。
支撑件设置有多个,将冷却通道分隔为多个子通道,可以增强冷却通道的强度,增强对第二绝缘层的支撑强度,防止第二绝缘层贴近第一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件以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轴,呈螺旋状设置,以使所述子通道呈螺旋状。
支撑件呈螺旋状设置,能够使第二绝缘层在任意轴向截面中都存在连接支撑件的位置,从而对第二绝缘层进行更均匀的支撑,防止第二绝缘层贴近第一绝缘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线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且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外,所述端子为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导线的端部插入所述开口中。
此种连接方式使得导线可以直接插入端子中,实现导线与端子连接的简单化,简化液冷线缆组件的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所述快充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
由于快充设备采用了上述的液冷线缆组件,因此也简化了连接器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能够使两根液冷线缆之间形成冷却循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其中:
图1示出了采用本申请的电池的车辆的一些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的立体视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液冷线缆组件的部分截面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液冷线缆组件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液冷线缆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标记说明:
车辆1、电池10、控制器30、马达40;
液冷线缆组件50、液冷线缆51、端子52、连接器53;
导线511、第一绝缘层512、第二绝缘层513、支撑件514、冷却通道515、腔体521、连接件530、第一部分531、第二部分532、第一通道533、连通件534、第二通道535、阻隔壁536、第一固定件537、第二固定件538、密封件539、倒角结构54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显示出根据本申请的多个实施方式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应当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申请中记载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用花费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将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申请中在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包含”、“有”、“具有”、“含有”、“含”等为开放式的用词。因此,“包括”、“包含”、“有”例如一个或多个步骤或元件的一种方法或装置,其具有一个或多个步骤或元件,但不限于仅具有这一个或多个元件。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横向”、“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中提及“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方式,也不是与其它实施方式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申请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可以与其它实施方式相结合。
如上所述,应当强调,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包含”时,用于明确表明表示所述特征、整数、步骤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更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部件或成组的特征、整数、步骤、部件。如本申请所用,单数形式“一个”、“一”和“该”也包括复数形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指示。
本说明书中的用词“一”、“一个”可以表示一个,但也可与“至少一个”或“一个或多个”的含义一致。术语“约”一般表示提及的数值加上或减去10%,或更具体地是加上或减去5%。在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术语“或”,除非明确表示其仅指可替代的方案,否则其表示“和/或”的意思。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领域中所提到的电池按是否可充电可以分为一次性电池和可充电电池。一次性电池(Primary Battery)也称为“用完即弃”电池及原电池,因为它们的电量耗尽后,无法再充电使用,只能丢弃。可充电电池又称为二次电池(Secondary Battery)或二级电池、蓄电池。可充电电池的制作材料和工艺与一次电池不同,其优点是在充电后可多次循环使用,可充电电池的输出电流负荷力要比大部分一次性电池高。目前常见的可充电电池的类型有:铅酸电池、镍氢电池和锂离子电池。锂离子电池具有重量轻、容量大(容量是同重量的镍氢电池的1.5倍~2倍)、无记忆效应等优点,且具有很低的自放电率,因而即使价格相对较高,仍然得到了普遍应用。锂离子电池目前也广泛应用于纯电动车及混合动力车,用于这种用途的锂离子电池的容量相对略低,但有较大的输出、充电电流,也有较长的使用寿命,但成本较高。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电池是指可充电电池或一次性电池。下文中将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来描述本申请公开的实施方式。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公开的实施方式对于其他任意适当类型的可充电电池都是适用的。本申请中公开的实施方式所提到的电池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应用于适当的装置中来为该装置供电。当电池提供较大的输出时,也可以被称为动力电池,一般应用于电动车辆、电动飞机、电动轮船、大型电动工具与大型电动玩具或模型等。
本申请公开的实施方式中所提到的电池是指包括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以提供预定的电压和容量的单一的物理模块。例如,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可以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等。电池单体是电池中的基本单元,一般按封装的方式可以分为:柱形电池单体、方形电池单体和软包电池单体。
多个电池单体可经由电极端子而被串联和/或并联在一起以应用于各种应用场合。在一些诸如电动汽车等的大功率应用场合,电池的应用包括三个层次:电池单体、电池模块和电池包。电池模块是为了从外部冲击、热、振动等中保护电池单体,将一定数目的电池单体电连接在一起并放入一个框架中而形成的。电池包则是装入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的最终状态。电池包一般包括用于封装一个或多个电池单体的箱体。箱体可以避免液体或其他异物影响电池单体的充电或放电。箱体一般由盖体和箱壳组成,箱壳一般包括底板与外侧板。外侧板由底板的边缘延伸,一般为垂直于底板,底板与外侧板形成一具有开口的容置空间,用于容纳电池单体或电池模块。盖体盖在容置空间的开口处,与底板相对设置,连接外侧板。箱壳与盖体可以是可拆卸连接,也可以是密封式连接。目前的大部分电池包是在一个或多个电池模块上装配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部件等各种控制和保护系统而制成的。随着技术的发展,电池模块这个层次可以被省略,也即,直接由电池单体形成电池包。这一改进使得电池系统的重量能量密度、体积能量密度得到提升的同时零部件数量显著下降。本申请中所提到的电池包括电池模块或电池包。
本发明人注意到,在电池进行充电的过程中,尤其是动力电池,因其容量较大,因此充电时间很长。快充设备也就因此而诞生。在快充设备中,导线都会产生大量的热,若不及时散出,则容易引发安全事故。因此,很多快充设备中都使用液冷线缆,从而保证热量的散发。但是,使用液冷线缆后,液冷线缆需要使用连接器来固定其端部,从而防止液冷线缆中的冷却液流出。但在现有技术中,连接器为了防止冷却液流出,它的结构往往十分复杂,在将连接器与液冷线缆连接时,安装十分不便。另外,在对液冷线缆进行检测时,拆卸与安装的过程也十分复杂。
为了解决连接器的结构复杂,不利于安装于拆卸的问题,申请人研究发现,可以使用一具有不同内径的连接器,配合两个固定件,实现连接器两端与线缆的固定,内径较小的一侧配合固定件也可以实现良好的封闭效果,防止漏液。此种方式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于拆卸,并且同样具有良好的防止漏液的效果。
基于以上考虑,为了解决连接器的结构复杂,不利于安装于拆卸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本申请实施方式描述的电池所适用的装置包括但不限于:电瓶车、电动车辆、轮船、航天器、电动玩具和电动工具等等,例如,航天器包括飞机、火箭、航天飞机和宇宙飞船等等,电动玩具包括固定式或移动式的电动玩具,例如,游戏机、电动车辆玩具、电动轮船玩具和电动飞机玩具等等,电动工具包括金属切削电动工具、研磨电动工具、装配电动工具和铁道用电动工具,例如,电钻、电动砂轮机、电动扳手、电动螺丝刀、电锤、冲击电钻、混凝土振动器和电刨。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描述的电池不仅仅局限适用于上述所描述的设备,还可以适用于所有使用电池的设备,但为描述简洁,下述实施方式均以电动汽车为例进行说明。
例如,如图1所示,该图为根据本申请一实施方式的一种车辆1的简易示意图,车辆1可以为燃油车辆、燃气车辆或新能源车辆,新能源车辆可以是纯电动车辆、混合动力车辆或增程式车辆等。车辆1的内部可以设置电池10,例如,在车辆1的底部或车头或车尾可以设置电池10。电池10可以用于车辆1的供电,例如,电池10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并且车辆1还可以包括控制器30和马达40。控制器30用来控制电池10为马达40的供电,例如,用于车辆1的启动、导航和行驶时的工作用电需求。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方式中,电池10不仅仅可以作为车辆1的操作电源,还可以作为车辆1的驱动电源,替代或部分地替代燃油或天然气为车辆1提供驱动动力。在下文中所称的电池10也可以理解为是包括多个电池单体的电池包。
请参阅图2与图3,图2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连接器53的立体视图,图3示出了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方式的液冷线缆组件50的部分截面图。本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53用于固定液冷线缆51,包括两个连接件530、连通件534、第一固定件537以及第二固定件538。其中,每个连接件530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间隔设置,第二部分532的内径小于第一部分531的内径。具体的,是第二部分532的内径小于第一部分531以及连接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的连接部分的内径。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位于连接件530的两端,可以是位于同一方向上,也可以是位于不同的方向上。也就是说,连接件530可以是沿直线延伸的,也可以为形成有一定角度的弯折结构。连接件530优选为圆管状。连接件530上形成有贯通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的第一通道533。连通件534中形成有第二通道535。连通件53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以使两个第一通道533通过第二通道535导通。连通件534优选为管状结构,第二通道535优选为直线形通道。而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根据具体需要,第二通道535也可以是曲线形或者折线形通道。例如,连通件534可以为弯曲结构,从而增加强度,或与其他部件相适配。第一固定件537被配置为配合第一部分531固定液冷线缆51,并使第一通道533与液冷线缆51内部的冷却通道515连通。第一固定件537的设置,是为了配合第一部分531固定并封闭液冷线缆51,防止液冷线缆51移动,以及防止液冷线缆51中的冷却液流出。第一固定件537配合第一部分531固定液冷线缆51后,液冷线缆51中的冷却液会由液冷线缆51的冷却通道515流入第一通道533,并可通过第二通道535与其他液冷线缆51中的冷却液进行流通。第二固定件538被配置为配合第二部分532固定液冷线缆51,并封闭第一通道533。第二固定件538配合第二部分532,将液冷线缆51穿过第一通道533的部分固定,并将第一通道533封闭,防止冷却液由第一通道533流出。
连接件530是用于连接液冷线缆51的部件。第一通道533是连接件530中形成的一个通道,用于通过液冷线缆51中的导线511以及冷却液。第二通道535是连通件534中形成的一个通道,用于将两个第一通道533连通,能够形成循环。内径是内壁的直径。直线型通道是延伸方向为直线型的通道,曲线形通道是延伸方向为曲线的通道,折线形通道是由多个直线型通道呈一定角度组成的通道,该角度大于0度小于180度。第一固定件537是用于配合第一部分531将液冷线缆51进行固定的部件,第二固定件538是用于配合第二部分532将液冷线缆51进行固定的部件。其中,第一固定件537与第二固定件538可以是在外力作用下锁紧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并在取消外力作用取消后依然能保证锁紧的部件。例如,可以为弹性件、扎线带、束线带、锁带等。
通过第一固定件537与第二固定件538配合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的配合,便能够将液冷线缆51的端部固定,第二部分532的内径较小也可以更好的防止漏液现象的发生,在保证连接器53连接稳定的情况下,简化了连接器53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且连通件534使得两根液冷线缆51之间的冷却通道515形成冷却循环。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器53还包括密封件539。密封件539与第二部分532远离第一部分531的端部抵接,第二固定件538、第二部分532以及液冷线缆51共同夹持密封件539,以封闭连接件530的第二部分532远离第一部分531的端部与液冷线缆51之间的缝隙。
密封件539是用于进行密封的环状部件,用于被两个部件所夹持并挤压,可以发生一定的形变,从而能够紧贴其他部件,能够防止液体或气体的流动。密封件539例如是防水垫、防水圈、橡胶圈等。密封件539优选为弹性材料制成,或力学阻尼系数较高的材料制成,例如力学阻尼系数高于0.05的硫化橡胶,力学阻尼系数为1的硬橡胶等。
通过密封件539的设置,可以进一步的密封连接件530的第二部分532与液冷线缆51之间的缝隙,从而实现良好的封闭效果,进一步防止漏液。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固定件538远离第一部分531的端部的内径小于第二固定件538连接第二部分532处的内径。具体的,沿第二固定件538的长度方向,第二固定件538的部分与第二部分532连接,内径与第二部分532的外径相对应。而第二固定件538远离第一部分531的端部则未直接与第二部分532连接,而是与液冷线缆51抵触连接。第二固定件538的此处端部需要与第二部分532夹持密封件539,因此在此处端部的内径与第二部分532的内径相同,或者略小于第二部分532的内径,从而与液冷线缆51形成过盈配合,增加封闭的可靠性。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532的外表面为卡合件和/或卡槽,第二固定件538上形成有对应的卡槽和/或卡合件。此种方式形成了一种卡合连接的连接方式,使第二固定件538与第二部分532相互卡合。而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部分532的外壁上形成有外螺纹,第二固定件538为螺母,第二固定件538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此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二固定件538与第二部分532通过螺接的连接方式进行连接。此时,第二部分532的外径小于连接件530的其他部分的外径,从而在第二部分532朝向第一部分531的边缘处形成一凸起,能够对第二固定件538进行限位。
外径为部件或部件上某位置的外壁的直径。卡槽可以是通槽,也可以是盲槽。通槽即为穿过部件的相对两面,从而打通部件的槽体,盲槽是一种凹槽,形成于部件的一侧表面,有一个开口,并未打通部件。卡合件为一个凸起结构,能够卡置于卡槽中。
此种设置使得第二固定件538能够更好的夹持密封件539,从而保证密封件539的封闭效果。通过卡合件与卡槽的配合,使得第二部分532与第二固定件538以卡合的方式进行连接,简化第二部分532与第二固定件538之间的结构,便于安装与拆卸。通过螺母的内螺纹与第二部分532上的外螺纹形成螺接的连接方式,更方便进行安装于拆卸,并且此种连接方式还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水。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部分531靠近第二部分532的位置形成有536壁536。阻隔壁536为一环形结构,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是形成于第一部分531靠近第二部分532的位置的凸起。凸起可以为一个,单独存在;也可以为多个,相互之间间隔设置。优选的,阻隔壁536垂直于连接件530的轴线设置。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凸台,凸台位于阻隔壁536远离连接件530的第二部分532的一侧,第一固定件537配合凸台夹持液冷线缆51。其中,凸台的高度低于阻隔壁536的高度。凸台在沿连接件530的轴线方向的截面可以是梯形,也可以是三角形或平行四边形等,又或者凸台的表面为一个弧面或多个弧面的组合。凸台在远离第二部分532的表面的方向上,可以向第二部分532的方向延伸,从而形成倒齿结构。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远离连接件530的第二部分532的端部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倒角结构540。
阻隔壁536为由第一部分531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的结构。凸台也同样为由第一部分531的外表面向外延伸形成的结构。阻隔壁536的高度为阻隔壁536连接第一部分531的位置在第一部分531的径向方向上至阻隔壁536远离第一部分531的表面之间距离。凸台的高度为凸台连接第一部分531的位置在第一部分531的径向方向上至凸台远离第一部分531的表面之间距离。倒角结构540为一个斜面结构,在第一部分531远离第二部分532的方向上,逐渐向连接件530的轴线靠拢。
阻隔壁536的设置可以对液冷线缆51进行限位,在连接液冷线缆51与连接器53时不需要进行测量,安装更加方便。凸台的设置可以增加液冷线缆51与第二部分532连接处的摩擦力,配合第一固定件537,能够更好的固定液冷线缆51。倒角结构540的设置可以是的液冷线缆51在与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插接时有一个缓冲的坡度,从而能够更快的插入,而不需要进行细致的对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件530与连通件534为一体成型结构。也就是说,图2所示的部分为一体成型结构。并且,优选的,连接件530、连通件534以及第二固定件538均为绝缘体,不会导电。第一固定件537也优选为绝缘体。
一体成型也成为一次成型,是指通过一块材料通过一次制作而成,而非拼接而成。一体成型的方式可以是冲压、浇筑或使用模具来实现。一体成型结构就是一次成型的部件。绝缘体就是不导电的物体。
一体成型结构能够保证连接件530整体以及连接件530与连通件534之间的密封效果,从而防止漏液现象的产生。而采用绝缘体制作连接件530与连通件534等部件,则能够防止漏电现象的发生。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示例了连接器53有两个连接件530。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连接器53可以根据实际液冷线缆51的数量来增加,可以为三个或者更多,连通件534也可以连通三个或者更多的连接件530,或者每两个连接件530便用用一个连通件534连接。
通过上述方式,能够实现多条液冷线缆51的连接,并且连接器53的结构简单,便于安装与拆卸。
请进一步参阅图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液冷线缆组件50。液冷线缆组件50包括两根液冷线缆51、两个端子52以及连接器53。连接器53为上述任意一项的连接器53,连接器53的每个连接件530均连接一个液冷线缆51,液冷线缆51的一端穿过连接器53并与端子52连接。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液冷线缆51、端子52以及连接器53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液冷线缆51以及端子52的数量对应,可以为三个或更多,连接器53也可以为两个或更多。
液冷线缆51为具有冷却通道515的线缆,冷却通道515中可填充有冷却液,从而能够具有良好的散热效果。端子52为液冷线缆组件50与外部进行电连接的金属件。
由于液冷线缆组件50使用的为上述的连接器53,因此也简化了连接器53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能够使两根液冷线缆51之间形成冷却循环。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液冷线缆51包括:导线511、第一绝缘层512、第二绝缘层513以及支撑件514。导线511的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通道533中,并在端部与端子52连接。第一绝缘层512设置于导线511的至少部分表面,暴露导线511的端部,使其与端子52连接。具体的,第一绝缘层512与导线511穿过连接件530的第一通道533。第二绝缘层513与第一绝缘层512间隔设置,从而在第一绝缘层512与第二绝缘层513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515。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第一绝缘层512中仅设置有一个导线511,冷却通道515仅为此一个导线511进行冷却。第二绝缘层513的一端套设于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的外表面。连接器53为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上设置有阻隔壁536的连接器53,第二绝缘层513的端部套设在第一部分531上,且抵触阻隔壁536设置。第一固定件537套设于第二绝缘层513外,配合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夹持第二绝缘层513,从而实现对液冷线缆51的固定。若第一部分531上存在凸台,则第一固定件537配合凸台将第二绝缘层513夹持。冷却通道515与第一通道533连通,从而使冷却液能够由冷却通道515流至第一通道533,并通过第二通道535流通至其他的第一通道533中。支撑件514设置于冷却通道515中,连接第一绝缘层512以及第二绝缘层513。具体的,第一绝缘穿穿过第一通道533的部分,与第二固定件538以及第二部分532共同夹持密封件539,以封闭连接件530的第二部分532远离第一部分531的端部与第一绝缘层512之间的缝隙。第二固定件538远离第一部分531的端部优选抵触或压紧第一绝缘层512。
通过支撑件514的设置,能够确保第一绝缘层512与第二绝缘层513之间形成支撑,从而保证第一绝缘层512与第二绝缘层513之间的距离,使冷却通道515均匀化,防止第一绝缘层512与第二绝缘层513过于接近,导致的冷却效果变差的问题。第二绝缘层513为液冷线缆51的外层,第二绝缘层513套设于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的外表面,能够配合阻隔壁536实现液冷线缆51的纤维,并且能够使冷却通道515与第一通道533连通。并且,由于冷却通道515仅为一个导线511进行冷却,因此能够提高对导线511的冷却效果。
如图5所示,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514设置有四个,将冷却通道515分隔为多个子通道。另外,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支撑件514的数量可以设置有三个,或者四个以上。具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导线511的粗细或冷却通道515的高度大小来确定,导线511越粗,或冷却通道515越高时,支撑件514的数量越多。因此,支撑件514的数量与导线511的直径和/或冷却通道515的高度呈正比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支撑件514可以以第一绝缘层512为轴,呈螺旋状设置,以使子通道呈螺旋状。
冷却通道515的高度为第一绝缘层512与第二绝缘层513之间的最小距离。
支撑件514设置有多个,将冷却通道515分隔为多个子通道,可以增强冷却通道515的强度,增强对第二绝缘层513的支撑强度,防止第二绝缘层513贴近第一绝缘层512。支撑件514呈螺旋状设置,能够使第二绝缘层513在任意轴向截面中都存在连接支撑件514的位置,从而对第二绝缘层513进行更均匀的支撑,防止第二绝缘层513贴近第一绝缘层512。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导线511的端部穿过第一通道533,且部分暴露于第一绝缘层512外,端子52为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521,导线511的端部插入开口中。端子52为金属件,在进行安装时,腔体521的开口可略大于导线511的端部,然后在导线511的端部插入后,将端子52连接导线511处用外力夹紧,从而实现端子52与导线511的连接。
此种连接方式使得导线511可以直接插入端子52中,实现导线511与端子52连接的简单化,简化液冷线缆组件50的结构。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仅显示了液冷线缆组件50的一端的结构,其另一端也可以是相同的结构,即通过另一个连接器53连接两根液冷线缆51的另一端。相邻两根液冷线缆51的冷却通道515通过连接器53中的第一通道533与第二通道535连通,此种方式可以使两根液冷线缆51的冷却通道515中的冷却液进行循环。一般来说,同一组的两根液冷线缆51,一根为正极线,一根为负极线。正极线中的冷却液温度会较高,负极线中的冷却液温度会较低。因此,将正极线中温度较高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通道533与第二通道535流通至负极线中,再将负极线中温度较低的冷却液通过第一通道533与第二通道535流通至正极中,使现循环,能进一步提高冷却液的冷却效果,从而提升液冷线缆51的散热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快充设备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液冷线缆组件50。
由于快充设备采用了上述的液冷线缆组件50,因此也简化了连接器53的结构,使其方便安装于拆卸,并能够使两根液冷线缆51之间形成冷却循环。
在一些具体的应用场景中,液冷线缆组件50包括两根液冷线缆51、连接器53以及端子52。连接器53包括两个连接件530以及一个连通件534,两个连接件530用于分别固定两根液冷线缆51的一端,连接件530的两端分别为外表面形成有凸台的第一部分531和外表面形成有螺纹的第二部分532。连接件530上形成有贯通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的第一通道533。连通件534中形成有第二通道535。连通件534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连接件530的第一部分531与第二部分532之间,以使两个第一通道533通过第二通道535导通。液冷线缆51包括导线511、包裹导线511的第一绝缘层512、与第一绝缘层512间隔设置的第二绝缘层513以及设置于第一绝缘层512以及第二绝缘层513之间的支撑件514。支撑件514可以支撑第二绝缘层513,以保证第二绝缘层513与第一绝缘层512之间的距离,从而保证冷却通道515的高度。第一固定件537配合形成有凸台的第一部分531,能够夹持住液冷线缆51的第二绝缘层513。螺母配合密封垫圈以及第二部分532,可以封闭住第一通道533,防止漏液。
通过上述方式,在冷却通道515内部设计支撑件514结构,给冷却通道515提供支撑固定,使冷却管道的高度均衡,导线511能够均匀散热,防止发生过热现象。连接器53的内部形成有连通的第一通道533与第二通道535,因此冷却液通过两根液冷线缆51和连接器53,形成冷却循环。连接器53的结构简单,能够减少失效风险。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申请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申请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申请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6)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用于固定液冷线缆,所述连接器包括:
至少两个连接件,每个所述连接件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所述第二部分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一部分的内径,所述连接件上形成有贯通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部分的第一通道;
连通件,所述连通件中形成有第二通道,所述连通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于两个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之间,以使两个所述第一通道通过所述第二通道导通;
第一固定件,被配置为配合所述第一部分固定所述液冷线缆,并使所述第一通道与所述液冷线缆内部的冷却通道连通;
第二固定件,被配置为配合所述第二部分固定所述液冷线缆,并封闭所述第一通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器还包括密封件,所述密封件与所述第二部分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抵接,所述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二部分与所述液冷线缆共同夹持所述密封件,以封闭所述连接件的第二部分远离第一部分的端部与所述液冷线缆之间的缝隙。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一部分的端部的内径小于所述第二固定件连接所述第二部分处的内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表面为卡合件和/或卡槽,所述第二固定件上形成有对应的卡槽和/或卡合件。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部分的外壁上形成有外螺纹,所述第二固定件为螺母,所述第二固定件的内壁上形成有内螺纹。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分靠近所述第二部分的位置形成有阻隔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壁上设置有多个凸台,所述凸台位于所述阻隔壁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一侧,所述第一固定件配合所述凸台夹持所述液冷线缆。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远离所述连接件的第二部分的端部的外侧壁上形成有倒角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件与所述连通件为一体成型结构。
10.一种液冷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线缆组件包括:
至少两根液冷线缆;
至少两个端子;
至少一个连接器,所述连接器为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连接器的每个所述连接件均连接一个所述液冷线缆。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液冷线缆包括:
导线,所述导线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通道中,并与所述端子连接;
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导线的至少部分表面;
第二绝缘层,与所述第一绝缘层间隔设置,从而在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二绝缘层之间形成有冷却通道,所述冷却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连通;
支撑件,设置于所述冷却通道中,连接所述第一绝缘层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绝缘层与所述导线穿过所述连接件的所述第一通道,所述第二绝缘层的一端套设于所述连接件的第一部分的外表面;
所述连接器为权利要求6-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连接器,所述第二绝缘层的端部抵触所述阻隔壁设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冷却通道分隔为多个子通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件以所述第一绝缘层为轴,呈螺旋状设置,以使所述子通道呈螺旋状。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线的端部穿过所述第一通道,且部分暴露于所述第一绝缘层外,所述端子为一侧具有开口的腔体,所述导线的端部插入所述开口中。
16.一种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快充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0-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液冷线缆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37128.XA CN115954153A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637128.XA CN115954153A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954153A true CN115954153A (zh) | 2023-04-11 |
Family
ID=872869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637128.XA Pending CN115954153A (zh) | 2022-12-19 | 2022-12-19 | 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954153A (zh) |
-
2022
- 2022-12-19 CN CN202211637128.XA patent/CN115954153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431163B (zh) | 电池组及其制造方法 | |
JP5726605B2 (ja) | 組電池を内蔵した電池ブロックおよび蓄電装置 | |
KR102065199B1 (ko) | 전지 모듈 하우징 및 전지 셀을 가진 전지 모듈 | |
EP3696905B1 (en) |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battery module | |
KR101371212B1 (ko) | 전지 모듈용 셀 카트리지 및 전지 모듈 | |
WO2017188560A1 (ko) |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TWI442641B (zh) | Connect the battery system to the service connection | |
EP2355206B1 (en) | Water-tight battery system | |
KR20170073468A (ko) |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US20130337299A1 (en) | Electricity storage device | |
CN111048865B (zh) | 用于车辆的电池包 | |
KR20170037125A (ko) | 배터리 모듈, 이러한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이러한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US20120094163A1 (en) | High Rate Lithium Cell Carbon-Fiber Cased SLI Battery | |
CN105591048A (zh) | 用于袋式电池单元的牵引电池汇流条支架 | |
JP7237241B2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含む自動車 | |
KR20170019229A (ko) |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모듈을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배터리 팩을 포함하는 자동차 | |
KR20210017275A (ko) | 상부 냉각 방식 배터리 팩 | |
CN115954153A (zh) | 连接器、液冷线缆组件以及动力电池的快充设备 | |
EP4451423A1 (en) |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electric apparatus | |
JP2022540670A (ja) | 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それを含むバッテリーパック及びそのバッテリーパックを含む自動車 | |
CN216872135U (zh) | 电池及电池模组、电能设备 | |
CN217159335U (zh) | 一种散热结构、高压盒、电池和用电装置 | |
EP3514004B1 (en) | Battery module and battery pack including same | |
CN221080280U (zh) | 集成母排组件及电池模组 | |
CN219696531U (zh) | 紧固结构、连接组件、电池和用电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