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49814A -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 Google Patents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49814A
CN115949814A CN202310129826.7A CN202310129826A CN115949814A CN 115949814 A CN115949814 A CN 115949814A CN 202310129826 A CN202310129826 A CN 202310129826A CN 115949814 A CN115949814 A CN 1159498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ameter section
water supply
ring
joint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2982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齐桂满
李伟
王兆兴
杨永超
洪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nf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nf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nf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nfei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29826.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4981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498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498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20Hydro energy

Landscapes

  • Rigid Pipes And Flexible Pip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第一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一端并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第二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二端并与第二承口插接连接。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Description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供水管道修复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背景技术
城市市政供水管网属压力管道,供水压力普遍在0.24~0.4Mpa的范围内,早期供水管网管材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管、灰铁管、碳钢管等,随着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且居民对供水安全性要求越来越高,钢筋混凝土管、灰铁管等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球墨铸铁管、复合钢管及PE管等新兴供水管道。
目前全国多数城市老城区市政管道仍以钢筋混凝土管、灰铁管、碳钢管等为主,尤其钢筋混凝土管由于使用年长较长(约30年),管体已经发生严重老化,承压能力大大降低,在供水管网压力发生较大波动后易发生爆裂,频繁爆管会大大降低供水保障能力,影响正常供水。若老化钢筋混凝土供水管道发生大面积破损,必须将原管道进行整根替换。此外,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市政道路、地下穿路通道及其他市政设施施工与钢筋混凝土管道发生交叉作业,必须进行钢筋混凝土管道迁移改线时,也需要整根破除钢筋混凝土管。
由于钢筋混凝土管道是由一根根钢筋混凝土管对插形成的,钢筋混凝土管不具备伸缩性,无法使用同规格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整根替换。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用于实现整根钢筋混凝土管道快速替换的成品管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管道结构,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第一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一端并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第二接头,设置在管道主体的第二端并与第二承口插接连接。
进一步地,管道主体分别与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焊接连接。
进一步地,管道主体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锥面,在靠近第一接头的方向上,第一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一接头朝向管道主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锥面,在靠近管道主体的方向上,第二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管道主体和第一接头的焊料设置在第一环形锥面和第二环形锥面之间;和/或,管道主体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环形锥面,在靠近第二接头的方向上,第三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二接头朝向管道主体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环形锥面,在靠近管道主体的方向上,第四环形锥面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管道主体和第二接头的焊料设置在第三环形锥面和第四环形锥面之间。
进一步地,第一接头包括与管道主体对接的第一小径段以及与第一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一大径段,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设在第一大径段内。
进一步地,第一接头还包括连接在第一小径段和第一大径段之间的第一环板以及设置在第一大径段的内壁上的第一挡圈,第一挡圈设置在第一大径段远离第一小径段的一端,第一环板和第一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一油麻圈,第一油麻圈绕设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周。
进一步地,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之间的第一石棉水泥层,第一石棉水泥层位于第一油麻圈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一大径段的长度在100mm至200mm之间,第一小径段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第一小径段的内径等于主体部的内径,第一大径段的内径比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径大100mm至200mm。
进一步地,第二接头包括与管道主体对接的第二小径段以及与第二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二大径段,第二承口插设在第二大径段内。
进一步地,第二承口的外径在靠近第二接头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接头还包括连接在第二小径段和第二大径段之间的第二环板以及设置在第二大径段的内壁上的第二挡圈,第二挡圈设置在第二大径段的中部,第二环板和第二挡圈之间设置有第二油麻圈,第二油麻圈绕设在第二承口的外周;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之间的第二石棉水泥层,第二石棉水泥层位于第二油麻圈的外侧。
进一步地,第二大径段的长度在200mm至300mm之间,第二小径段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第二小径段的内径等于主体部的内径,第二大径段的内径比第二承口的最大外径大100mm至200mm。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确定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将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从与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相邻的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二供水管道之间取出;制作管道主体、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将第一接头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将第二接头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接连接;将管道主体连接在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
进一步地,制作管道主体的步骤包括:卷曲并焊接第一钢板以形成管道主体;制作第一接头的步骤包括:卷曲并焊接第二钢板形成第一小径段,卷曲并焊接第三钢板形成第一大径段,在第四钢板上裁切环形结构形成第一环板,将第一小径段焊接在第一环板的内圈位置,将第一大径段焊接在第一环板的外圈位置,在第一大径段的内表面处焊接第一钢圈形成第一挡圈,其中,第一小径段和第一大径段分别位于第一环板的两侧;制作第二接头的步骤包括:卷曲并焊接第五钢板形成第二小径段,卷曲并焊接第六钢板形成第二大径段,在第七钢板上裁切环形结构形成第二环板,将第二小径段焊接在第二环板的内圈位置,将第二大径段焊接在第二环板的外圈位置,在第二大径段的内表面处焊接第二钢圈形成第二挡圈,其中,第二小径段和第二大径段分别位于第二环板的两侧。
进一步地,将第一接头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的步骤包括:将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入至第一大径段内;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一油麻以形成第一油麻圈,其中,第一油麻圈位于第一挡圈和第一环板之间;在第一油麻圈的外侧填充第一石棉水泥以形成第一石棉水泥层。
进一步地,将第二接头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接连接的步骤包括:将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入至第二大径段内;在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二油麻以形成第二油麻圈,其中,第二油麻圈位于第二挡圈和第二环板之间;在第二油麻圈外侧填充第二石棉水泥以形成第二石棉水泥层。
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以及分别设置在管道主体两端的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进行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时,先将第一接头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将第二接头与第二承口连接,再将管道主体连接至第一接头和第二接头之间,即能够实现对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管道主体和第一接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2示出了图1的管道主体和第一接头的A处的放大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管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管道主体和第二接头的剖视示意图;
图4示出了图3的管道主体和第二接头的B处的放大图;以及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10、管道主体;11、第一环形锥面;12、第三环形锥面;20、第一接头;21、第二环形锥面;22、第一小径段;23、第一大径段;24、第一环板;25、第一挡圈;30、第二接头;31、第四环形锥面;32、第二小径段;33、第二大径段;34、第二环板;35、第二挡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授权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10、第一接头20以及第二接头30。其中,第一接头20,设置在管道主体10的第一端并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第二接头30,设置在管道主体10的第二端并与第二承口插接连接。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管道结构包括管道主体10以及分别设置在管道主体10两端的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进行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时,先将第一接头20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将第二接头30与第二承口连接,再将管道主体10连接至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之间,即能够实现对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混凝土供水管道的两端的结构不同(其一端为承口一端为插口),因此,本实施例中的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分别包裹住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两端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即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二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二承口,以实现管道结构与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二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具体地,管道主体10、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均可以直接采用钢材通过卷板等操作制成。
其中,管道主体10分别与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焊接连接。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连接管道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以及管道主体10和第二接头30,具有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的优点。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道主体10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锥面11,在靠近第一接头20的方向上,第一环形锥面1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一接头20朝向管道主体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锥面21,在靠近管道主体10的方向上,第二环形锥面2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管道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的焊料设置在第一环形锥面11和第二环形锥面21之间。将管道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对接到一起之后,第一环形锥面11的尖端和第二环形锥面21的尖端相对设置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凹槽结构,进行管道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的焊接时,焊料堆设在该凹槽结构内,能够保证管道主体10和第一接头20之间的连接效果,避免渗水等。优选地,第一环形锥面11与管道结构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30°至60°之间,第二环形锥面21与管道结构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45°至60°之间。
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管道主体10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环形锥面12,在靠近第二接头30的方向上,第三环形锥面12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第二接头30朝向管道主体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环形锥面31,在靠近管道主体10的方向上,第四环形锥面3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管道主体10和第二接头30的焊料设置在第三环形锥面12和第四环形锥面31之间。将管道主体10和第二接头30对接到一起之后,第三环形锥面12的尖端和第四环形锥面31的尖端相对设置形成截面为三角形的凹槽结构,进行管道主体10和第二接头30的焊接时,焊料堆设在该凹槽结构内,能够保证管道主体10和第二接头30之间的连接效果,避免渗水等。优选地,第三环形锥面12与管道结构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30°至60°之间,第四环形锥面31与管道结构的轴线之间的夹角在45°至60°之间。
如图1所示,第一接头20包括与管道主体10对接的第一小径段22以及与第一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一大径段23,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设在第一大径段23内。进行管道结构与第一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时,先将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设在第一大径段23内,再进行第一接头20和第一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具有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的优点。具体地,第一小径段22和第一大径段23均由厚度为6mm至10mm的钢材卷板形成,具体施工时可以根据混凝土供水管道的主体部口径选择钢材的厚度。
如图1所示,第一接头20还包括连接在第一小径段22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第一环板24以及设置在第一大径段23的内壁上的第一挡圈25,第一挡圈25设置在第一大径段23远离第一小径段22的一端,第一环板24和第一挡圈25之间设置有第一油麻圈,第一油麻圈绕设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周。具体地,第一环板24为环形钢板结构,第一挡圈25由直径为10mm的钢圈绕设形成。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表面以及第一大径段23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第一油麻圈,能够起到防渗水的效果,避免水从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一接头20之间的间隙处渗漏出去。将第一油麻圈设置在第一挡圈25和第一环板24之间,第一挡圈25能够对第一油麻圈形成阻挡,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一油麻圈被水流从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一接头20之间冲出影响防渗漏的效果。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第一石棉水泥层,第一石棉水泥层位于第一油麻圈的外侧。将第一接头20和第一供水管道对接之后,在二者之间设置第一石棉水泥层,能够进一步保证防渗水效果,避免第一油麻层受水压作用被冲出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间隙,同时保证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一接头20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具体地,进行第一接头20和第一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时,先将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入至第一大径段23内,再在二者的间隙之间填充第一油麻形成第一油麻圈,然后在第一油麻圈的外侧设置第一石棉水泥层,养护4h之后即可恢复通水。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在第一油麻圈的外侧设置第一石棉水泥层”指代的是在第一油麻圈远离第一环板24的一侧设置第一石棉水泥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大径段23的长度在100mm至200mm之间,保证第一接头20与第一供水管道之间具有足够长的对接长度;第一小径段22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第一小径段22的内径等于主体部的内径,相应地,管道主体10的内径也等于主体部的内径,保证管道结构的管径与原先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一致;第一大径段23的内径比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径大100mm至200mm,为第一油麻圈预留空间。
如图3所示,第二接头30包括与管道主体10对接的第二小径段32以及与第二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二大径段33,第二承口插设在第二大径段33内。进行管道结构与第二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时,先将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设在第二大径段33内,再进行第二接头30和第一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具有操作简单、连接可靠的优点。具体地,第二小径段32和第二大径段33均由厚度为6mm至10mm的钢材卷板形成,具体施工时可以根据混凝土供水管道的主体部口径选择钢材的厚度。
如图3所示,第二承口的外径在靠近第二接头30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第二接头30还包括连接在第二小径段32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第二环板34以及设置在第二大径段33的内壁上的第二挡圈35,第二挡圈35设置在第二大径段33的中部,第二环板34和第二挡圈35之间设置有第二油麻圈,第二油麻圈绕设在第二承口的外周。具体地,第二环板34为环形钢板结构,第二挡圈35由直径为10mm的钢圈绕设形成。在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的外表面以及第二大径段33的内表面之间设置第二油麻圈,能够起到防渗水的效果,避免水从第二供水管道和第二接头30之间的间隙处渗漏出去。将第二油麻圈设置在第二挡圈35和第二环板34之间,第二挡圈35能够对第二油麻圈形成阻挡,能够有效地避免第二油麻圈被水流从第二供水管道和第二接头30之间冲出影响防渗漏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第二大径段33的中部”指代的并非是第二大径段33的中间位置,第二大径段33中部1/3的长度均可以理解为“第二大径段33的中部”。由于第二承口为外径在靠近第二接头30的方向上逐渐增大的结构,如果将第二挡圈35设置在第二大径段33的自由端(即图3中的最左端)的位置,会使得第二挡圈35与第二承口之间的径向间隙过大,第二油麻圈容易在水流的作用下被冲出。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挡圈35设置在第二大径段33的中部能够有效地对第二油麻圈进行阻挡。
具体地,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第二石棉水泥层,第二石棉水泥层位于第二油麻圈的外侧。将第二接头30和第二供水管道对接之后,在二者之间设置第二石棉水泥层,能够进一步保证防渗水效果,避免第二油麻层受水压作用被冲出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间隙,同时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具体地,进行第二接头30和第二供水管道之间的连接时,先将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入至第二大径段33内,再在二者的间隙之间填充第二油麻形成第二油麻圈,然后在第二油麻圈的外侧设置第二石棉水泥层,养护4h之后即可恢复通水。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在第二油麻圈的外侧设置第二石棉水泥层”指代的是在第二油麻圈远离第二环板34的一侧设置第二石棉水泥层。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大径段33的长度在200mm至300mm之间,保证第二接头30与第二供水管道之间具有足够长的对接长度;第二小径段32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第二小径段32的内径等于主体部的内径,相应地管道主体10的内径也等于主体部的内径,保证管道结构的管径与原先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一致;第二大径段33的内径比第二承口的最大外径大100mm至200mm,为第二油麻圈预留空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管道结构的原材料采用钢板,经卷板、对口焊接及拼接焊接等并根据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尺寸现场加工而成,而油麻、石棉水泥以及钢板均为容易获得的材料,本实施例的管道结构具有适应各种管径、加工速度快、成本低及安装简单等特点,能够快速地对供水管道进行修复并在短时间内恢复供水。
如图5所示,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本实施例的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包括:
步骤S10:确定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
步骤S20:将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从与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相邻的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二供水管道之间取出;
步骤S30:制作管道主体10、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
步骤S40:将第一接头20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将第二接头30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接连接;
步骤S50:将管道主体10连接在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之间。
应用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将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管道结构设置成分体结构,进行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时,现场加工构成管道结构的各部分(即管道主体10、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先将第一接头20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将第二接头30与第二承口连接,再将管道主体10连接至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之间,即能够实现对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替换,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因此,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解决相关技术中的难以对整根的钢筋混凝土管进行替换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混凝土供水管路中包括顺次插接连接的多个混凝土供水管道,本方法主要用于对多个混凝土供水管道中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例如突发的爆管事件)进行替换,尤其是针对需要应急抢修的场景,以保证混凝土供水管路能够正常进行供水。
具体地,执行上述的步骤S20时,先使用破碎锤将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捶碎,然后清理管道碎片并下掘一段距离,以为后续的步骤S50预留足够的操作空间。在上述的步骤S50中,通过将管道主体10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焊接的方式实现三者之间的连接,具有操作简单的优点。
其中,制作管道主体10的步骤包括步骤S31:卷曲并焊接第一钢板以形成管道主体10;
制作第一接头20的步骤包括步骤S32:卷曲并焊接第二钢板形成第一小径段22,卷曲并焊接第三钢板形成第一大径段23,在第四钢板上裁切环形结构形成第一环板24,将第一小径段22焊接在第一环板24的内圈位置,将第一大径段23焊接在第一环板24的外圈位置,在第一大径段23的内表面处焊接第一钢圈形成第一挡圈25,其中,第一小径段22和第一大径段23分别位于第一环板24的两侧;
制作第二接头30的步骤包括步骤S33:卷曲并焊接第五钢板形成第二小径段32,卷曲并焊接第六钢板形成第二大径段33,在第七钢板上裁切环形结构形成第二环板34,将第二小径段32焊接在第二环板34的内圈位置,将第二大径段33焊接在第二环板34的外圈位置,在第二大径段33的内表面处焊接第二钢圈形成第二挡圈35,其中,第二小径段32和第二大径段33分别位于第二环板34的两侧。
现场使用钢板、钢圈作为原材料,并通过焊接工艺形成管道主体10、第一小径段22、第一大径段23、第一环板24、第一挡圈25、第二小径段32、第二大径段33、第二环板34及第二挡圈35,具有操作简单、原材料易于运输的优点。此外,可以根据待替换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的具体尺寸确定各个管段及环板的具体尺寸,能够适应各种尺寸的混凝土供水管道。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一接头20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的步骤包括:
步骤S41:将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入至第一大径段23内;
步骤S42: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一油麻以形成第一油麻圈,其中,第一油麻圈位于第一挡圈25和第一环板24之间;
步骤S43:在第一油麻圈的外侧填充第一石棉水泥以形成第一石棉水泥层。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接头30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接连接的步骤包括:
步骤S44:将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入至第二大径段33内;
步骤S45:在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二油麻以形成第二油麻圈,其中,第二油麻圈位于第二挡圈35和第二环板34之间;
步骤S46:在第二油麻圈外侧填充第二石棉水泥以形成第二石棉水泥层。
其中,上述的步骤S42和步骤S43主要是为了实现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一接头20之间的防渗水连接,上述的步骤S45和步骤S46主要是为了实现第二供水管道和第二接头30之间的防渗水连接。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先执行步骤S41至步骤S43再执行步骤S44至步骤S46,或者先执行步骤S44至步骤S46再执行步骤S41至步骤S43,或者同步执行上述的步骤S41至步骤S43以及步骤S44至步骤S46。
具体地,进行上述的步骤S42时,可以使用木楔或者多个钢片叠置形成的楔子支撑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壁和第一大径段23的内壁之间,以使得二者周向间隙均匀,再向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一油麻形成第一油麻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在第一油麻圈的外侧填充第一石棉水泥”指代的是在第一油麻圈远离第一环板24的一侧填充第一石棉水泥,设置第一油麻圈之后,再在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间隙内设置第一石棉水泥层,能够避免第一油麻层受水压作用被冲出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间隙,保证防渗水效果。
具体地,进行上述的步骤S45时,可以使用木楔或者多个钢片叠置形成的楔子支撑在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的外壁和第二大径段33的内壁之间,以使得二者周向间隙均匀,再向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二油麻形成第二油麻圈。需要说明的是,上述的“在第二油麻圈的外侧填充第二石棉水泥”指代的是在第二油麻圈远离第二环板34的一侧填充第二石棉水泥,设置第二油麻圈之后,再在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间隙内设置第二石棉水泥层,能够避免第二油麻层受水压作用被冲出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间隙,保证防渗水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之上”、“在……上方”、“在……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上方”可以包括“在……上方”和“在……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结构用于替换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所述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包括主体部以及设置在所述主体部的第一端的第一承口,所述第一承口与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连接,所述主体部的第二端与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连接,所述管道结构包括:
管道主体(10);
第一接头(20),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一端并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
第二接头(30),设置在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二端并与所述第二承口插接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主体(10)分别与所述第一接头(20)和所述第二接头(30)焊接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一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一环形锥面(11),在靠近所述第一接头(20)的方向上,所述第一环形锥面(1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所述第一接头(20)朝向所述管道主体(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二环形锥面(21),在靠近所述管道主体(10)的方向上,所述第二环形锥面(2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所述管道主体(10)和所述第一接头(20)的焊料设置在所述第一环形锥面(11)和所述第二环形锥面(21)之间;和/或,
所述管道主体(10)的第二端的端面上设置有第三环形锥面(12),在靠近所述第二接头(30)的方向上,所述第三环形锥面(12)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所述第二接头(30)朝向所述管道主体(10)的端面上设置有第四环形锥面(31),在靠近所述管道主体(10)的方向上,所述第四环形锥面(31)的径向尺寸逐渐减小,用于焊接所述管道主体(10)和所述第二接头(30)的焊料设置在所述第三环形锥面(12)和所述第四环形锥面(3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20)包括与所述管道主体(10)对接的第一小径段(22)以及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一大径段(23),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设在所述第一大径段(2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20)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一小径段(22)和所述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第一环板(2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径段(23)的内壁上的第一挡圈(25),所述第一挡圈(25)设置在所述第一大径段(23)远离所述第一小径段(22)的一端,所述第一环板(24)和所述第一挡圈(25)之间设置有第一油麻圈,所述第一油麻圈绕设在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所述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第一石棉水泥层,所述第一石棉水泥层位于所述第一油麻圈的外侧。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大径段(23)的长度在100mm至200mm之间,所述第一小径段(22)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所述第一小径段(22)的内径等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径,所述第一大径段(23)的内径比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的外径大100mm至200mm。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头(30)包括与所述管道主体(10)对接的第二小径段(32)以及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对接的第二大径段(33),所述第二承口插设在所述第二大径段(33)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承口的外径在靠近所述第二接头(30)的方向上逐渐增大,所述第二接头(30)还包括连接在所述第二小径段(32)和所述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第二环板(34)以及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径段(33)的内壁上的第二挡圈(35),所述第二挡圈(35)设置在所述第二大径段(33)的中部,所述第二环板(34)和所述第二挡圈(35)之间设置有第二油麻圈,所述第二油麻圈绕设在所述第二承口的外周;
所述管道结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承口和所述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第二石棉水泥层,所述第二石棉水泥层位于所述第二油麻圈的外侧。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管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大径段(33)的长度在200mm至300mm之间,所述第二小径段(32)的长度在450mm至550mm之间,所述第二小径段(32)的内径等于所述主体部的内径,所述第二大径段(33)的内径比所述第二承口的最大外径大100mm至200mm。
11.一种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
将所述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从与所述破损的混凝土供水管道相邻的第一供水管道和第二供水管道之间取出;
制作管道主体(10)、第一接头(20)和第二接头(30);
将所述第一接头(20)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将所述第二接头(30)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接连接;
将所述管道主体(10)连接在所述第一接头(20)和所述第二接头(30)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维修方法,其特征在于,
制作所述管道主体(10)的步骤包括:卷曲并焊接第一钢板以形成所述管道主体(10);
制作所述第一接头(20)的步骤包括:卷曲并焊接第二钢板形成第一小径段(22),卷曲并焊接第三钢板形成第一大径段(23),在第四钢板上裁切环形结构形成第一环板(24),将所述第一小径段(22)焊接在所述第一环板(24)的内圈位置,将所述第一大径段(23)焊接在所述第一环板(24)的外圈位置,在所述第一大径段(23)的内表面处焊接第一钢圈形成第一挡圈(25),其中,所述第一小径段(22)和所述第一大径段(23)分别位于所述第一环板(24)的两侧;
制作所述第二接头(30)的步骤包括:卷曲并焊接第五钢板形成第二小径段(32),卷曲并焊接第六钢板形成第二大径段(33),在第七钢板上裁切环形结构形成第二环板(34),将所述第二小径段(32)焊接在所述第二环板(34)的内圈位置,将所述第二大径段(33)焊接在所述第二环板(34)的外圈位置,在所述第二大径段(33)的内表面处焊接第二钢圈形成第二挡圈(35),其中,所述第二小径段(32)和所述第二大径段(33)分别位于所述第二环板(34)的两侧。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维修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一接头(20)与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接连接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插入至所述第一大径段(23)内;
在所述第一供水管道的插口和所述第一大径段(2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一油麻以形成第一油麻圈,其中,所述第一油麻圈位于所述第一挡圈(25)和所述第一环板(24)之间;
在所述第一油麻圈的外侧填充第一石棉水泥以形成第一石棉水泥层。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维修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二接头(30)与所述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接连接的步骤包括:
将所述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插入至所述第二大径段(33)内;
在所述第二供水管道的第二承口和所述第二大径段(33)之间的间隙内填充第二油麻以形成第二油麻圈,其中,所述第二油麻圈位于所述第二挡圈(35)和所述第二环板(34)之间;
在所述第二油麻圈外侧填充第二石棉水泥以形成第二石棉水泥层。
CN202310129826.7A 2023-02-07 2023-02-07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Pending CN1159498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9826.7A CN115949814A (zh) 2023-02-07 2023-02-07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29826.7A CN115949814A (zh) 2023-02-07 2023-02-07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49814A true CN115949814A (zh) 2023-04-11

Family

ID=872895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29826.7A Pending CN115949814A (zh) 2023-02-07 2023-02-07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49814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73713B2 (en) Trenchless integrative repair method for concrete drainage pipeline with cracking, corrosion and subsidence
CN104727425A (zh) 一种牵引式非开挖管道修复方法
CN107725966A (zh) 一种用于破损管道修复的内衬rpc薄壁修复管及其修复方法
CN109487813A (zh) 一种综合管廊过街顶管的一体化预制管节及其施工方法
CN115949814A (zh) 管道结构及混凝土供水管路的维修方法
CN219530098U (zh) 管道结构
CN204080862U (zh) 带耳环的穿墙防水短管
CN207194452U (zh) 地下室外壁墙体管路孔洞防水预埋管件装置
CN214889493U (zh) 一种防腐防漏强力接头钢筋混凝土管管涵
CN211398995U (zh) 一种压力输水管道钢岔管带水补强装置
CN216279838U (zh) 顶进施工用管道
CN107270028A (zh) 一种自动行走管道修复装置及管道修复方法
CN110319281B (zh) 一种织物增强混凝土-钢管-frp复合管及其制作方法
CN208871244U (zh) 一种市政工程排水用耐磨防腐型管道
CN201708512U (zh) 大口径防渗电缆顶管
CN206875038U (zh) 一种自动行走管道修复装置
CN215215311U (zh) 一种用于非开挖管道修复的球墨铸铁管
CN209839370U (zh) 一种钢纤维混凝土管
CN218493119U (zh) 一种用于地下侧墙预埋的套管
CN210685983U (zh) 一种大直径盾构施工端头加固结构
CN213065103U (zh) 一种管道塌陷复圆内衬圈
CN218818901U (zh) 市政旧管道修复装置
CN219221534U (zh) 一种高性能管道及监测系统
CN208735105U (zh) 一种用于管道修复的外承插口钢模
CN218564612U (zh) 一种顶管用双层pe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