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8464A -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8464A
CN115938464A CN202310107883.5A CN202310107883A CN115938464A CN 115938464 A CN115938464 A CN 115938464A CN 202310107883 A CN202310107883 A CN 202310107883A CN 115938464 A CN115938464 A CN 1159384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eak
bandwidth
solid state
state disk
targ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07883.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廖常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iangsu Xins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iangsu Xins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ngsu Xins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Jiangsu Xinsheng Intelligent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07883.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8464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84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84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Techniques For Improving Reliability Of Storag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属于固态硬盘测试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这样,通过简易操作实现固态硬盘的存储模式的测量,提高测量效率。

Description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固态硬盘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固态硬盘使用的Nand闪存颗粒有单层存储单元(Single Level Cell,SLC)、双层存储单元(Multi Level Cell,MLC)、三层存储单元(Trianry Level Cell,TLC)等介质类型。目前也在应用四层存储单元(Quad-Level Cell,QLC),但是TLC仍然是主流。写入速度分别为SLC>MLC>TLC,但是SLC介质的成本最高,目前市面上也几乎没有纯SLC介质的闪存颗粒,为了速度和成本的综合考量,固态硬盘固件会把TLC闪存颗粒中的部分TLC用作SLC模式,这样既提高了读写速度,也不用使用昂贵的纯SLC介质。
使用SLC模式又可以分为2种方式,一种是将TLC固定长期使用SLC模式,称为静态SLC高速缓存。另外一种是在盘片容量充足的情况下,使用SLC模式,当达到某些既定的条件之后再转为TLC模式,称为动态SLC高速缓存。不管是静态SLC高速缓存还是动态SLC高速缓存,其实都是用的TLC颗粒做SLC使用,当使用SLC模式时,就会有2/3的容量损失,所以,SLC高速缓存都会只实施很小一部分容量,最大的全盘动态SLC高速缓存也不会超过整盘容量的1/3,所以SLC高速缓存实施的容量大小也是固件需要考虑的点。
现有技术中没有可以对固态硬盘是否支持SLC高速存储、是否支持静态或动态SLC高速存储的测量方案。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应用于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所述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与待测固态硬盘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
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
优选地,所述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包括:
依次将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第三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
所述测试结果包括:
在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及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对应的第一带宽数据及第二带宽数据;
所述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所述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判断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是否相等;
若不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及动态SLC高速缓存;
若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
优选地,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不相等时,将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的差值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相等时,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优选地,所述判断所述第一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一波峰,包括:
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一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一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一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一波峰,所述第一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一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所述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二波峰,包括:
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二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二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二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二波峰,所述第二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二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包括: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三目标带宽,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一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一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前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一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比例小于1;
若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二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三目标带宽,则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起始带宽与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优选地,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包括: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四目标带宽,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大于第二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二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前的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二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二预设比例大于1;
若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三预设数量的所述第四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
继续遍历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五目标带宽,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三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三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至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间已遍历的带宽的平均值及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确定;
若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四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五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
将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与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所述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与待测固态硬盘连接,所述系统包括:
写入模块,用于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
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第一方面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第一方面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
上述本申请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这样,测试序列配置简单,操作简易,内部判断逻辑充分考量固件策略,省去对待测固态硬盘内部固件策略和Nand闪存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及了解等复杂过程,实现固态硬盘的存储模式的测量,提供精确判断固态硬盘是否支持SLC高速存储、是否支持静态或动态SLC高速存储的测量方案,能准确测量得到各种存储模式的容量,提高固态硬盘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定。在各个附图中,类似的构成部分采用类似的编号。
图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带宽数据的曲线示意图之一;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带宽数据的曲线示意图之一;
图4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之二;
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标:500-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501-写入模块,502-第一判断模块,503-第一确定模块,504-第二判断模块,505-第二确定模块,506-第三确定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申请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申请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下文中,可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具有”及其同源词仅意在表示特定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并且不应被理解为首先排除一个或更多个其它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存在或增加一个或更多个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组件或前述项的组合的可能性。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除非另有限定,否则在这里使用的所有术语(包括技术术语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所属领域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的含义。所述术语(诸如在一般使用的词典中限定的术语)将被解释为具有与在相关技术领域中的语境含义相同的含义并且将不被解释为具有理想化的含义或过于正式的含义,除非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被清楚地限定。
实施例1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该方法应用于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所述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与待测固态硬盘连接。其中,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可以采用Linux测试操作系统,Linux操作系统可以安装FIO工具,FIO工具是一款用于测试硬件存储性能的辅助工具,兼具灵活性及可靠性。将待测固态硬盘接入Linux测试操作系统上,并通过全盘Trim、Format或Sanitize等格式化操作命令清空固态硬盘的原始数据。此外,考虑到部分固态硬盘的固件可能不支持Format或Sanitize等格式化操作命令,可以直接使用FIOTrim格式化操作指令对固态硬盘的原始数据进行清空处理,得到待测固态硬盘。
参见图1,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包括步骤S101-S106,下面对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S101,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配置运行脚本,通过运行脚本将测试序列写入待测固态硬盘,并在写入测试序列的同时,获取包括带宽数据在内容的测试结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01包括:
依次将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第三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其中,所述测试结果包括:在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及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对应的第一带宽数据及第二带宽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配置运行脚本,该运行脚本包括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第三测试序列,所述第一测试序列和所述第二测试序列的数据量与所述待测固态硬盘的容量相同,所述第三测试序列的数据量为所述预设整数倍。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预先配置运行脚本,运行脚本的工作量(WorkLoad)配置为:块容量(BlockSize)为128k、顺序执行、100%写,运行脚本的逻辑配置包括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第三测试序列,其中,第一测试序列为顺序写整盘容量大小的1倍数据量、第二测试序列为:再次顺序写整盘容量大小的1倍数据量,第三测试序列为:顺序写整盘容量大小的5倍数据量。补充说明的是,预设整数倍可以为设置为N,N≥2,例如,N可以为2倍、5倍,在此不做限制。优选的,可以将N设置为5,在第三测试序列为“顺序写整盘容量大小的5倍数据量”时,对应产生的第二带宽数据更便于观察波形数量以及更方便进行波峰宽度的比较参考,提高波形处理效率。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第一测试序列的目的为:不管待测试固态硬盘是否存在SLC高速缓存,都可以通过第一测试序列确定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待测固态硬盘空盘时,如果存在SLC,则数据总是先写入SLC,当SLC全部使用完之后,会继续使用TLC,由于SLC的写入速度明显高于TLC,所以当出现明显掉速的时候,就说明前面的写入数据量就是SLC写入的总数据量。但是此时不能判断SLC的数据量是静态SLC的还是动态SLC,或者是静态SLC及动态SLC之和。如果没有出现明显掉速,一直处于平稳状态,则说明磁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第二测试序列的目的:过滤掉动态SLC Cache及排除个别盘GC比较慢造成误判的影响。动态SLC只会应用在待测固态硬盘容量充足的时候,经过第一测试序列和第二测试序列之后,待测固态硬盘已经处于满盘有效数据的情况,动态SLC高速缓存会被锁住,不再使用。同时个别固体硬盘可能实施的是全盘动态SLC高速缓存,在第一测试序列的尾段会开始搬移数据,配置第二测试序列的目的也是让第一测试序列尾段的搬移动作彻底完成,以进入稳定直写的第三测试序列。
在本实施例中,配置第三测试序列的目的为:确定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由于动态SLC高速缓存在第一测试序列和第二测试序列之后不再使能,所以第三测试序列中的SLC高速缓存就是静态SLC高速缓存。由于应用SLC高速缓存的固态硬盘在数据写入的时候总是先写入SLC高速缓存,当SLC高速缓存消耗完毕之后,再开始写入TLC,当SLC高速缓存被完全回收之后,会再次应用SLC高速缓存高速写入。由于配置的测试序列是持续顺序写入,当测试系统顺序写入全盘逻辑地址之后,再次继续写入,就会覆盖最开始SLC高速缓存的逻辑地址,从而使SLC高速缓存占用的物理地址失效,映射关系改变,最终完全回收SLC高速缓存,并再次应用。所以,写入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的波峰宽度就是每次写入SLC高速缓存的数据量,也就是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第三测试序列中配置了顺序写5遍,即会有5次波峰。
进一步地,测量到了SLC高速缓存的总容量,测量到了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用SLC高速缓存的总容量减去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就能得到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在执行运行脚本的过程中,即在依次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所述第三测试序列过程中,记录写入第一测试序列时产生对应的第一测试结果,记录写入第三测试序列时的第二测试结果,用第一测试日志记录第一测试结果,用第二测试日志记录第二测试结果,并保存第一测试日志及第二测试日志。可以采用设置时间间隔配置参数和带宽写入日志的配置参数两个参数,以保证每隔预设间隔时间记录一次带宽数据,即在将第一测试序列和第三测试序列写入待测固态硬盘时,每隔预设间隔时间产生的带宽数据分别保存一个日志文件,即得到第一带宽数据及第二带宽数据。其中,预设间隔时间可以为1秒钟。
步骤S102,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在本实施例中,测试结果包括在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时对应产生的第一带宽数据、及在写入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对应产生的第二带宽数据,可以分别判断第一带宽数据及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波峰。
在本实施例中,步骤S102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参见图2,图2所示为第一带宽数据的曲线示意图之一,由于第一带宽数据为带宽点序列,可以通过判断带宽值的大小确定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02包括:
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一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一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一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一波峰,所述第一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一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示范性地,记录第一测试结果中的带宽平均值为A1 kib/s,遍历第一测试序列中产生的第一带宽数据中的每1个带宽点,如果存在连续3个及以上的第一目标带宽,该第一目标带宽与第一测试结果中带宽平均值A1kib/s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P kib/s,则判断第一带宽数据中存在第一波峰。请再次参见图2,第一带宽数据的曲线示意图中,表明第一带宽数据有1个第一波峰。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预设固定带宽Pkib/s作为脚本参数传入,可以根据用户经验值进行设定,也可以根据待测硬盘的类型设置。如果待测固态硬盘为SATA接口时,P取值为3000,待测固态硬盘为非易失性快速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 express,NVMe)接口时,P取值为100000。
在本实施例中,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执行步骤S103,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执行步骤S104。
步骤S103,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一带宽数据中不存在波峰,则输出结果为: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这样,可以确定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步骤S104,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参见图3,图3所示为第二带宽数据的曲线示意图之一,由于第二带宽数据为带宽点序列,可以通过判断带宽值的大小确定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二波峰,包括:
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二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二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二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二波峰,所述第二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二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示范性地,记录第二测试结果中的带宽平均值为A2 kib/s,遍历第二测试序列中产生的第二带宽数据中的每1个带宽点,如果存在连续3个及以上的第二目标带宽,该第二目标带宽与第二测试结果中带宽平均值A2kib/s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P kib/s,则判断第二带宽数据中存在第二波峰。请再次参见图3,第二带宽数据的曲线示意图中,表明第二带宽数据有5个第二波峰。
在本实施例中,若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不存在第二波峰,则执行步骤S105。若所述第二带宽数据存在第二波峰,则执行步骤S106
步骤S105,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二带宽数据中不存在波峰,则输出结果为: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这样,可以方便用户确定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SLC高速缓存。
步骤S106,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
在本实施例中,如果第二带宽数据中存在波峰,则输出结果为: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这样,可以方便用户知道待测固态硬盘的存储模式。
请参见图4,本实施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还包括步骤S107-S1012,下面对各步骤进行说明。
步骤S107,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一带宽数据中满足预设条件的连续带宽值确定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步骤S107中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包括: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三目标带宽,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一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一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前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一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比例小于1;
若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二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三目标带宽,则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起始带宽与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示范性地,第一预设比例可以为80%,也可以为其他小于1的值,第二预设数量可以为大于等于20的值,在此不做限制。从起始带宽依次往后遍历loop1_bw.log中的每个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三目标带宽,该首个第三目标带宽小于前面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的80%,且该首个第三目标带宽后存在连续20个及以上的第三目标带宽,即,该首个第三目标带宽后存在连续20个及以上的带宽均小于该首个第三目标带宽前已遍历带宽点平均值的80%。将从起始带宽点到首个第三目标带宽的带宽之和作为第一带宽数据中的第一波峰宽度,并计算其波峰宽度记录值为x GiB。
S108,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在本实施例中,可以根据第二带宽数据中满足预设条件的连续带宽值确定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S108中的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包括: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四目标带宽,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大于第二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二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前的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二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二预设比例大于1;
若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三预设数量的所述第四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
继续遍历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五目标带宽,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三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三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至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间已遍历的带宽的平均值及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确定;
若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四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五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
将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与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示范性地,第二预设比例可以为120%,也可以为其他大于1的值,第三预设数量为大于等于3的值,在此不做限制。从第二带宽数据的起始带宽依次往后遍历中的每个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四目标带宽,该首个第四目标带宽大于前面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的120%,且该首个第四目标带宽后存在连续3个及以上的第四目标带宽,即首个第四目标带宽后存在连续3个及以上的带宽点均大于该首个第四目标带宽之前遍历的带宽点平均值的120%。则此首个第四目标带宽为波峰起始带宽;继续遍历直到出现首个第五目标带宽,该首个第五目标带宽小于从首个第四目标带宽开始值首个第五目标带宽之间的已遍历的带宽的平均值的80%,且此首个第五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20个及以上的第五目标带宽,即,首个第五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20个及以上的带宽均小于从首个第四目标带宽开始值首个第五目标带宽之间的已遍历的带宽的平均值的80%。将首个第五目标带宽作为波峰结束带宽,则首个第四目标带宽和首个第五目标带宽之间带宽之和作为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并计算其波峰宽度记录值为y GiB。
S109,判断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是否相等。
例如,若第一波峰宽度为x GiB,第二波峰宽度为y GiB,则比较x与y的大小,以确定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S1010,若不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及动态SLC高速缓存。
其中,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的容量为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的差值。
示范性地,若第一波峰宽度为x GiB,第二波峰宽度为y GiB,则比较x与y的大小,若不相等,则确定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y GiB,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x-y的差值。
S1011,若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
其中,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示范性地,若第一波峰宽度为x GiB,第二波峰宽度为y GiB,若x、y相等,则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x GiB或y GiB。
在一实施方式中,该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还包括:
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不相等时,将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的差值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相等时,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示范性地,若第一波峰宽度为x GiB,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x GiB。若第一波峰宽度为x GiB,第二波峰宽度为y GiB,x与y不相等,则将yGiB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将(x-y)的差值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x与y相等,则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为x GiB或y GiB。
这样,可以确定在各存储模式下的容量,方便测试得到待测硬盘的内部存储逻辑及存储容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这样,测试序列配置简单,操作简易,内部判断逻辑充分考量固件策略,省去对待测固态硬盘内部固件策略和Nand闪存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及了解等复杂过程,实现固态硬盘的存储模式的测量,提供精确判断固态硬盘是否支持SLC高速存储、是否支持静态或动态SLC高速存储的测量方案,并能准确测量得到各种存储模式的容量,提高固态硬盘测试效率。
实施例2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所述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与待测固态硬盘连接。
如图5所示,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500包括:
写入模块501,用于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
第一判断模块502,用于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第一确定模块503,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第二判断模块504,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第二确定模块505,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
第三确定模块506,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
在一实施方式中,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500包括:
写入模块501,依次将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第三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
所述测试结果包括:
在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及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对应的第一带宽数据及第二带宽数据;
第一判断模块502,用于判断所述第一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第二判断模块504,用于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在一实施方式中,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500包括:
第一处理模块,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判断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是否相等;
若不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及动态SLC高速缓存;
若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
在一实施方式中,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500包括:
第二处理模块,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不相等时,将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的差值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相等时,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判断模块502,还用于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一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一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一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一波峰,所述第一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一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第二判断模块504,用于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二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二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二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二波峰,所述第二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二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处理模块,还用于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三目标带宽,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一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一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前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一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比例小于1;
若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二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三目标带宽,则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起始带宽与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处理模块,用于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四目标带宽,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大于第二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二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前的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二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二预设比例大于1;
若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三预设数量的所述第四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
继续遍历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五目标带宽,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三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三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至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间已遍历的带宽的平均值及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确定;
若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四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五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
将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与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500可以实现实施例1所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这样,测试序列配置简单,操作简易,内部判断逻辑充分考量固件策略,省去对待测固态硬盘内部固件策略和Nand闪存相关背景知识的学习及了解等复杂过程,实现固态硬盘的存储模式的测量,提供精确判断固态硬盘是否支持SLC高速存储、是否支持静态或动态SLC高速存储的测量方案,并能准确测量得到各种存储模式的容量,提高固态硬盘测试效率。
实施例3
此外,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实施例1所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实现实施例1所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4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实施例1所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
在本实施例中,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简称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实施例提供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实现实施例1所提供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为避免重复,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所述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与待测固态硬盘连接,所述方法包括:
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
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包括:
依次将第一测试序列、第二测试序列及第三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
所述测试结果包括:
在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及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对应的第一带宽数据及第二带宽数据;
所述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包括:
判断所述第一带宽数据是否存在所述第一波峰;
所述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包括:
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所述第二波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判断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是否相等;
若不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及动态SLC高速缓存;
若相等,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不相等时,将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的差值确定为动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当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与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相等时,将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确定为静态SLC高速缓存的容量。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判断所述第一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一波峰,包括:
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一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一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一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一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一波峰,所述第一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一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所述判断所述第二带宽数据是否存在第二波峰,包括:
获取在向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写入所述第三测试序列时产生的第二平均带宽;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若存在连续第一预设数量的第二目标带宽,则确定所述第二带宽数据存在所述第二波峰,所述第二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与所述第二平均带宽的差值大于预设固定带宽的带宽。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包括:
遍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三目标带宽,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一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一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一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前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一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一预设比例小于1;
若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二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三目标带宽,则将所述第一带宽数据的起始带宽与首个所述第三目标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确定为所述第一波峰的波峰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二带宽数据获取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包括:
遍历所述第二带宽数据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四目标带宽,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大于第二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二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前的已遍历带宽的平均值及第二预设比例确定,所述第二预设比例大于1;
若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三预设数量的所述第四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
继续遍历所述第四目标带宽之后的各带宽,直到出现首个第五目标带宽,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为所述第二带宽数据中小于第三动态阈值的带宽,所述第三动态阈值根据首个所述第四目标带宽至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间已遍历的带宽的平均值及所述第一预设比例确定;
若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之后存在连续第四预设数量的所述第五目标带宽,则将首个所述第五目标带宽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
将所述第二波峰的起始带宽与所述第二波峰的结束带宽之间的带宽之和作为所述第二波峰的波峰宽度。
8.一种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态硬盘的测试系统与待测固态硬盘连接,所述系统包括:
写入模块,用于将测试序列写入所述待测固态硬盘,得到测试结果;
第一判断模块,用于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一波峰;
第一确定模块,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不支持SLC高速缓存;
第二判断模块,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一波峰,则判断所述测试结果是否存在第二波峰;
第二确定模块,用于若不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动态SLC高速缓存;
第三确定模块,用于若存在所述第二波峰,则确定所述待测固态硬盘仅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或者同时支持静态SLC高速缓存和动态SLC高速缓存。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所述处理器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其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在处理器上运行时执行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
CN202310107883.5A 2023-02-13 2023-02-13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93846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7883.5A CN115938464A (zh) 2023-02-13 2023-02-13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7883.5A CN115938464A (zh) 2023-02-13 2023-02-13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8464A true CN115938464A (zh) 2023-04-07

Family

ID=865561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07883.5A Pending CN115938464A (zh) 2023-02-13 2023-02-13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8464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67133A (zh) * 2023-04-12 2023-07-21 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测试缓存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67133A (zh) * 2023-04-12 2023-07-21 摩尔线程智能科技(北京)有限责任公司 测试缓存性能的方法和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111835B (zh) 一种NVMe固态硬盘IOPS测试方法、系统及装置
CN109346122B (zh) 固态硬盘性能的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02306503B (zh) 一种假容量存储器的检测方法及系统
US7992061B2 (en) Method for testing reliability of solid-state storage medium
CN109445713A (zh) 一种元数据卷的存储状态记录方法、系统及相关组件
CN106909318B (zh) 固态硬盘使用方法及装置
CN103218173B (zh) 存储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11400204B (zh) 一种固态盘缓存方法、系统及相关设备
CN110459259A (zh) 存储设备写错误纠错能力的测试方法、系统及存储介质
CN115938464A (zh)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系统、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10534151A (zh) 实现写入前擦除的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9614052A (zh) 一种数据巡检方法、装置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3282249A (zh)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系统、设备以及介质
CN110504002B (zh) 一种硬盘数据一致性测试方法与装置
CN112347001B (zh) 闪存垃圾回收的校验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206405A (zh) 固态硬盘的测试方法、测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6612803B (zh) 一种闪存的测试方法、系统、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990207B (zh) 基于Whitley平台的BPS内存测试方法、系统、终端及存储介质
CN103176753B (zh) 存储设备及其数据管理方法
CN111696618A (zh) 一种ssd硬盘上下电稳定性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7680632B (zh) 一种固态硬盘的寿命测试方法及装置
CN115373608A (zh) 数据存储方法及装置
CN111324554B (zh) 闪存数据的管理方法及装置、电梯控制器
CN111767165A (zh) 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及控制设备
CN111352590A (zh) 文件存储方法及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