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33895A -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33895A
CN115933895A CN202310189139.4A CN202310189139A CN115933895A CN 115933895 A CN115933895 A CN 115933895A CN 202310189139 A CN202310189139 A CN 202310189139A CN 115933895 A CN115933895 A CN 1159338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ant
spring
wrapping
pressure
active stylu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8913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933895B (zh
Inventor
陈秋明
付思普
伍禄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Fangp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Fangp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Fangp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Fangpu Intelligent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8913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338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9338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38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9338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338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A Measuring Device Byusing Mechanical Method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包括基板、可上下移动的支撑板及压头、可前后移动的承载台、弹性单元,承载台设置在支撑板抵紧部的前侧和/或后侧,抵紧部上放置有源触控笔,承载台上放置待包裹的排线,承载台朝向抵紧部的上边角嵌设有圆柱状包裹杆,通过使弹性单元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基板上,在弹性单元和承载台之间设置与第一驱动单元电连接的第一压力传感器,在压头下移带动有源触控笔经过包裹杆时,既能够利用弹性单元推动包裹杆将排线沿圆周方向包裹在有源触控笔的外壁,又能够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驱动单元的配合,利用弹性单元的前后移动使施加在承载台上弹性力保持在设定范围,实现恒压包裹,省时省力效率高,包裹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触控笔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背景技术
触控笔是触屏类设备常用的输入部件,用于代替手指在触摸屏上进行精准点击、画线标识等作业,现有的触控笔大致分为无源触控笔和有源触控笔两类,无源触控笔无法和触屏类设备进行信息交互,只能单纯模拟手指的点击动作,功能较少,有源触控笔可实现与触屏类设备的信息交互,使用时的功能更加强大,目前市场上主流触屏类设备(如平板电脑、ipad等)大多配备有源触控笔。
为实现与触屏类设备的信息交互,有源触控笔需要在笔杆上包裹排线,现有的排线包裹方式大多为人工作业,包裹力度全凭经验掌控,一致性较差,容易出现因包裹力不足导致包裹不到位的现象,或者因包裹力过大导致排线损坏的现象,包裹效果不佳,加之这类产品长度长、直径小,包裹时要求作业人员注意力高度集中度,极易疲劳,费时费力、效率低下。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包裹效果好、省时省力效率高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包括: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基板;
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基板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垂直于所述基板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板具有向上延伸并在厚度方向内缩的抵紧部,所述抵紧部的厚度为有源触控笔直径的10%~30%,所述抵紧部的上端面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有源触控笔的上弧形槽;
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抵紧部的正上方的长片状压头;
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抵紧部的前侧和/或后侧的承载台,所述承载台的上表面用于放置待包裹的排线,所述承载台朝向所述抵紧部的上边角嵌设有圆柱状的包裹杆,所述包裹杆的轴心线位于所述承载台的侧上方,所述包裹杆的外壁与所述抵紧部的侧壁相贴合;
用于驱动所述承载台向靠近所述抵紧部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单元;
所述弹性单元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所述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弹性单元前后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单元和所述承载台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所述压头向下移动,带动所述有源触控笔向下经过所述包裹杆的过程中,所述承载台先向远离所述抵紧部的方向移动再复位,使所述包裹杆将所述排线沿圆周方向包裹在所述有源触控笔的外壁,同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弹性单元施加在所述承载台上的弹性力大小,若所述弹性力超出设定范围,则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带动所述弹性单元向前或向后移动,对所述弹性力进行修正,使所述弹性力保持在设定范围,实现所述排线的恒压包裹。
优选地,所述弹性单元包括弹簧筒、弹簧、顶杆,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弹簧筒内,所述顶杆可轴向滑动地贯穿所述弹簧筒并穿设在所述弹簧内,所述弹簧的两端部分别抵紧所述弹簧筒的底壁和所述顶杆上的环状凸缘,使所述顶杆靠近所述承载台的端部能够抵紧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弹性单元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弹簧筒的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相连接,所述支座可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基板前后移动,所述支座的两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耳,所述连接耳通过调节螺栓与所述承载台相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调节螺栓贯穿所述连接耳后与所述承载台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上套设有调平弹簧,所述调平弹簧的两端部分别抵紧所述调节螺栓的头部和所述连接耳。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安装座内,所述安装座连接在所述承载台的下端部,所述安装座的两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所述调节螺栓。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丝杆、第一丝母、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丝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丝母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并与所述支座相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丝杆转动。
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上连接有用于防止所述有源触控笔滚落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在所述抵紧部的两侧,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设有与所述有源触控笔的外壁相匹配的容纳槽。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座可左右移动地设置。
进一步优选地,至少一个所述支撑座的所述容纳槽为盲槽,以靠平所述有源触控笔的端部。
优选地,所述基板的下方还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支撑板复位的复位模组,所述复位模组包括弹簧座板和复位弹簧,所述弹簧座板连接在所述基板的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弹簧座板和所述支撑板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具有驱使所述支撑板向上移动的趋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复位弹簧为以恒定曲率卷曲制成的长型板式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卷曲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弹簧座板上,所述卷曲部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在所述支撑板向下移动拉动所述复位弹簧时,所述复位弹簧施加在所述支撑板上的驱动力保持恒定。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抵紧部下方的部分向下延伸,形成用于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连接部,使所述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呈十字形。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基板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条,所述安装条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并通过滑轨滑块组件与所述连接部滑动连接。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底挡条,所述底挡条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安装条的下方,所述底挡条通过抵紧所述安装条的底面限定所述支撑板向上移动的极限位置。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底挡条的两端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贯穿所述底挡条并向上延伸。
优选地,所述压头的厚度为所述抵紧部的厚度的1.5~2.0倍,所述压头的下端面设有与所述有源触控笔的外壁相匹配的下弧形槽。
优选地,所述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压头的压头座,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压头座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压头座包括压头座框、压头座板、浮动弹簧,所述压头座框的底部与所述压头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压头座框的顶部通过所述浮动弹簧连接在所述压头座板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丝杆、第二丝母和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丝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丝母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用于带动所述压头座上下移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丝杆转动。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头座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之间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平行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前表面,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压头座框相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板与所述第二丝母相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前表面还连接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导向板上下滑动极限位置的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上限位板的底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压头座板的上方,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二导向板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压头和所述支撑板施加在所述有源触控笔上的压紧力的大小。
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包裹杆的最高点不高于所述上弧形槽的最低点。
由于上述技术方案运用,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
1. 能够通过压头的下移,带动有源触控笔经过包裹杆,从而利用弹性单元推动包裹杆将排线沿圆周方向包裹在有源触控笔的外壁,实现排线的半自动包裹,省时省力效率高。
2. 在包裹过程中,还能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一驱动单元的配合,利用弹性单元的前后移动调整施加在承载台上弹性力的大小,使弹性力保持在设定范围,从而实现排线的恒压包裹,包裹效果好。
3. 通过承载台及弹性单元的前后移动,还能使包裹杆更好地将排线包裹在有源触控笔外壁上的纵向铣平面、纵向凸棱等区域,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主视示意图。
图2、图3是图1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5是图1中B-B方向的剖视示意图。
图6至图8是图4中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展示了排线包裹的整个过程。
图9是图4中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0是图5中E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11是图6中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其中:10.基板;11.弹簧座板;12.复位弹簧;13.安装条;20.支撑板;21.抵紧部;211.上弧形槽;22.支撑座;221.容纳槽;23.连接部;231.底挡条;232.限位螺栓;233.第三滑轨滑块组件;30.压头;31.下弧形槽;40.承载台;41.包裹杆槽;42.包裹杆;43.辅助挡片;51.弹簧筒;52.弹簧;53.顶杆;531.环状凸缘;54.支座;541.连接耳;542.第四滑轨滑块组件;543.侧撑板;55.调节螺栓;551.调平弹簧;60.第一压力传感器;61.安装座;71.第一丝杆;72.第一丝母;73.第一伺服电机;811.压头座框;812.压头座板;813.浮动弹簧;814.连接螺栓;821.第二丝杆;822.第二丝母;823.第二伺服电机;831.第一导向板;832.第二导向板;833.第一滑轨滑块组件;834.第二滑轨滑块组件;835.上限位板;836.下限位板;837.第二压力传感器;84.安装框;91.有源触控笔;92.排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进行详细阐述,以使本发明的优点和特征更易于被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如图1至11所示,本发明提供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包括:基板10、支撑板20、压头30、承载台40、弹性单元、第一压力传感器60、第一驱动单元,其中,基板10沿水平方向延伸,使基板10的上下表面构成安装基准面;支撑板20垂直于基板10并沿左右方向,支撑板20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基板10上,支撑板20具有向上延伸并在厚度方向内缩的抵紧部21,具体地,支撑板20具有向上延伸并在厚度方向向内收缩的两级台阶,抵紧部21为最上端台阶,抵紧部21的厚度为有源触控笔91直径的10%~30%,抵紧部21上端面的中部下凹,前后部翘起,形成用于放置有源触控笔91的上弧形槽211;压头30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抵紧部21的正上方,压头30为平行于支撑板20的长条形片状压头;抵紧部21的前侧和后侧均设有承载台40,以及配合承载台40的弹性单元、第一压力传感器60、第一驱动单元,这些配合部件以前后对称或中心对称的方式进行设置,下面以抵紧部21前侧的承载台40及配合部件为例进行说明,承载台40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抵紧部21的前侧,承载台40的上表面为平面,用于放置待包裹的排线92,排线92为柔性电路板(FPC),承载台40朝向抵紧部21的上边角(承载台40上表面与承载台40朝向抵紧部21的侧壁的连接处)设有包裹杆槽41,包裹杆槽41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并贯穿承载台40的左右端面,包裹杆槽41内嵌设(不可转动)有圆柱状的包裹杆42,包裹杆42的轴心线位于承载台40的后上方,包裹杆42的外壁与抵紧部21的前侧壁相贴合,使承载台40的后端面与抵紧部21之间具有间隙,承载台40的后端面还具有向前凹陷的避让槽,以避让支撑板20的两级台阶,包裹杆42的最高点略低于上弧形槽211的最低点0.1至0.5mm,并高于承载台40的上表面,在放置排线92时,能够使排线92从抵紧部21→包裹杆42→承载台40自然铺设,避免褶皱及弯曲,在后续进行排线包裹作业(抵紧部21下移)时,能够使排线92位于包裹杆42最高点上方的部分处于被顶起的状态,对两侧形成拉扯,避免贴合时产生间隙及褶皱,不影响后续的排线包裹作业;弹性单元用于驱动承载台40向靠近抵紧部21的方向(向后)移动,具体地,弹性单元包括弹簧筒51、弹簧52、顶杆53、支座54,其中,弹簧52设置在弹簧筒51内,顶杆53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并对应第一压力传感器60设置,顶杆53可轴向滑动地贯穿弹簧筒51并穿设在弹簧52内,弹簧52的前后端部分别抵紧弹簧筒51的底壁和顶杆53上的环状凸缘531,使顶杆53靠近承载台40的端部(后端部)能够抵紧第一压力传感器60,支座54用于固定弹簧筒51,支座54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基板10上,具体地,支座54通过第四滑轨滑块组件542可前后滑动地架设在两块侧撑板543上,这两块侧撑板543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左右间隔的设置在基板10上,支座54与第一驱动单元相连接,支座54可在第一驱动单元的带动下相对于基板10前后移动,从而使弹性单元可相对于基板10前后移动;第一压力传感器60设置在弹性单元和承载台40之间,具体地,第一压力传感器60设置在安装座61内并朝向顶杆53,安装座61连接在承载台40的下端部;第一驱动单元用于驱动弹性单元的支座54前后移动,具体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丝杆71、第一丝母72、第一伺服电机73,其中,第一丝杆71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设置在基板10上,第一丝杆71位于两块侧撑板543之间,第一丝母72套设在第一丝杆71上并与支座54相连接,第一伺服电机73连接在基板10的下表面,并通过同步带组件带动第一丝杆71转动。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60与第一驱动单元中的第一伺服电机73的驱动器电连接,在压头30向下移动,带动有源触控笔91向下移动经过包裹杆42的过程中,承载台40先被向前挤开,向远离抵紧部21的方向移动,再在弹性单元的作用下复位,向靠近抵紧部21的方向(向后)移动,使包裹杆42能够将排线92沿圆周方向包裹在有源触控笔91的外壁,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第一压力传感器60实时检测弹性单元施加在承载台40上的弹性力大小,若弹性力超出设定范围(>25N或<15N),则通过第一驱动单元带动弹性单元向前或向后移动,对弹性力进行修正,使弹性力保持在设定范围(15N~25N),实现排线92的恒压包裹。
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
1. 能够通过压头30的下移,带动有源触控笔91经过包裹杆42,从而利用弹性单元推动包裹杆42将排线92沿圆周方向包裹在有源触控笔91的外壁,仅需人工上下料,即可实现排线92的半自动包裹,省时省力效率高。
2. 在包裹过程中,还能通过第一压力传感器60、第一驱动单元的配合,利用弹性单元的前后移动调整施加在承载台40上弹性力的大小,使弹性力保持在15N~25N(含本数)的范围内,从而实现排线92的恒压包裹,能够避免包裹不到位或损伤排线92的现象,不容易产生间隙及褶皱,一致性好,包裹效果好。
3. 通过承载台40及弹性单元的前后移动,还能使包裹杆42更好地将排线92包裹在有源触控笔91外壁上的纵向铣平面、纵向凸棱等区域,使得该机构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为使包裹杆42在接触排线92的瞬间就受到弹性单元提供的弹性力的作用,确保排线92与有源触控笔91的贴合,在本实施例中,支座54的两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耳541,安装座61的两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连接耳541通过调节螺栓55与安装座61的端部相连接,实现连接耳541与承载台40的连接,具体地,调节螺栓55贯穿连接耳541后与安装座61的端部螺纹连接,在拧紧调节螺栓55时,能够减小承载台40与支座54之间的距离,从而压缩弹簧52,以提供上述弹性力,为方便在左右方向上的调平,调节螺栓55上还套设有调平弹簧551,调平弹簧551的两端部分别抵紧调节螺栓55的头部和连接耳541的前表面。
在调整承载台40的初始位置时,先拧动调节螺栓55,使第一压力传感器60的检测值位于设定范围中值偏下限的位置(16N~18N),并调平承载台40,再通过第一驱动单元中第一伺服电机73的动作,带动承载台40向后移动,直至第一压力传感器60的检测值达到或略微超过设定范围中值(20N~22N),此时,承载台40已移动到位,且包裹杆42抵紧在抵紧部21上,由于抵紧部21前后侧均受到抵紧,在压头30下降带动抵紧部21及支撑板20下移的瞬间,支撑板20不会晃动,不会导致排线92错位,能够进一步提升排线92的包裹效果。
同时,由于包裹杆42直径较小(5mm以下),难以采用可转动的方式进行设置,并且,抵紧部21相对于包裹杆42移动的瞬间存在摩擦,为降低抵紧部21(支撑板20)的损耗,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以牺牲包裹杆42的方式对支撑板20进行保护,具体来说,包裹杆42选用铜杆,而支撑板20采用不锈钢或45#钢,为方便包裹杆42的固定及更换,包裹杆槽41包覆在包裹杆42圆周方向上的角度在200°~230°为宜,在本实施例中,该角度选取218°,为避免包裹杆42左右移动,承载台40的左右端面还连接有辅助挡片43,辅助挡片43的端部挡住包裹杆槽41在承载台40左右端面的开口。
为方便支撑板20的复位,在本实施例中,基板10的下方还设置有用于驱使支撑板20复位的复位模组,复位模组包括弹簧座板11和复位弹簧12,弹簧座板11连接在基板20的下表面并向下竖直延伸,复位弹簧12的两端部分别与弹簧座板11和支撑板20的下端部相连接,复位弹簧12具有驱使支撑板20向上移动的趋势,进一步地,复位弹簧12为以恒定曲率卷曲制成的长条型板式弹簧,复位弹簧12具有一卷曲部,该卷曲部可转动地设置在弹簧座板11上,该卷曲部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在支撑板20向下移动拉动复位弹簧12伸长时,复位弹簧12施加在支撑板20上的驱动力保持恒定,也就是说,复位弹簧12提供的驱动力与复位弹簧12的伸缩长度无关,只与其材质、厚度、卷曲率有关,在本实施例中,该复位弹簧12提供的驱动力控制在15N~25N(含本数)的范围内,这样设置的好处在于,在支撑板20向下移动时,即可使排线92与有源触控笔91底部接触的部分以恒定压力包裹在有源触控笔91的底部,避免包裹不到位或损伤排线92的现象,提升排线92的包裹效果。
为方便复位弹簧12与支撑板20的连接并方便设置导向组件对支撑板20的上下移动进行导向,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0位于抵紧部21下方的部分向下竖直延伸,形成用于连接复位弹簧12的连接部23,使支撑板20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呈十字形,基板10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向下竖直延伸的安装条13,安装条13设置在连接部23的两侧,并通过第三滑轨滑块组件233与连接部23滑动连接。
为限定支撑板20向上移动的极限位置,在本实施例中,连接部23的底部连接有底挡条231,底挡条231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延伸至安装条13的下方,底挡条231通过抵紧安装条13的底面限定支撑板20向上移动的极限位置。
为方便对该极限位置进行调整,在本实施例中,底挡条231的两端部还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232,限位螺栓232贯穿底挡条231并向上竖直延伸,通过拧动限位螺栓232,能够调整支撑板20向上移动时的极限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0上还连接有用于防止有源触控笔91滚落的支撑座22,支撑座22可左右移动地连接在支撑板20上,支撑座22有三个,其中两个支撑座22靠近抵紧部21设置并位于抵紧部21的左右两侧,另一个支撑座22位于抵紧部21的左侧并远离抵紧部21,支撑座22的上端面设有与有源触控笔91的外壁相匹配的容纳槽221,靠近抵紧部21的两个支撑座22上的容纳槽221为通槽,远离抵紧部21的支撑座22上的容纳槽221为盲槽,以靠平有源触控笔91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压头30的厚度为抵紧部21厚度的1.8倍,压头30下端面的中部向上凹陷,前后侧向下延伸,形成与有源触控笔91外壁相匹配的下弧形槽31。
为实现对压头30上下移动的导向及驱动,在本实施例中,该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压头30的压头座、用于驱动压头座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以及设置在压头座与第二驱动单元之间的导向板;压头座包括压头座框811、压头座板812、浮动弹簧813,压头座框811的底部与压头30可拆卸的连接,压头座框811的顶部通过浮动弹簧813连接在压头座板812的底部,压头座框811与压头座板812之间还设有连接螺栓814,连接螺栓814位于浮动弹簧813的四周,用于调节浮动弹簧813的初始伸缩长度,具体地,连接螺栓814可上下移动地贯穿压头座板812并与压头座框811螺纹连接;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丝杆821、第二丝母822和第二伺服电机823,第二丝杆821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设置在基板10上,具体地,基板10上还设有向上延伸用于安装丝杆821及第二伺服电机823的安装框84,第二丝母822套设在第二丝杆821上,用于带动压头座上下移动,第二伺服电机823用于驱动第二丝杆821转动;导向板平行于支撑板20,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板831和第二导向板832,第一导向板831通过第一滑轨滑块组件833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第二导向板832的前表面,第一导向板831与压头座框811相连接,第二导向板832通过第二滑轨滑块组件834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安装框84上,第二导向板832与第二丝母822相连接,第二导向板832的前表面还连接有用于限定第一导向板831上下滑动极限位置的上限位板835和下限位板836。
为避免压坏有源触控笔91及排线92,在本实施例中,上限位板835的底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837,第二压力传感器837位于压头座板812的上方,在第二驱动单元驱动第二导向板832向下移动时,第二压力传感器837用于检测压头30施加在有源触控笔91及支撑板20上的压紧力大小,若该压紧力超出设定范围(>25N),则停机并发出报警,由于浮动弹簧813的存在,在压头30下压时,第二压力传感器837的受力逐渐增大,测量更加精准,也不容易损坏。
需要说明的是,压头30下压时的极限位置可通过刚性限位或传感器检测等现有技术实现,在本实施例中,采用在压头30上连接刚性螺杆、在基板10上对应刚性螺杆的位置设置凸台或凸柱,通过刚性螺杆与凸台或凸柱的抵紧,实现对压头30下压的限位。
上述实施例只为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发明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发明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包括:
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基板;
可上下移动地穿设在所述基板上的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垂直于所述基板并沿左右方向延伸,所述支撑板具有向上延伸并在厚度方向内缩的抵紧部,所述抵紧部的厚度为有源触控笔直径的10%~30%,所述抵紧部的上端面设有用于放置所述有源触控笔的上弧形槽;
可上下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抵紧部的正上方的长片状压头;
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抵紧部的前侧和/或后侧的承载台,所述承载台的上表面用于放置待包裹的排线,所述承载台朝向所述抵紧部的上边角嵌设有圆柱状的包裹杆,所述包裹杆的轴心线位于所述承载台的侧上方,所述包裹杆的外壁与所述抵紧部的侧壁相贴合;
用于驱动所述承载台向靠近所述抵紧部的方向移动的弹性单元;
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单元可前后移动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所述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用于驱动所述弹性单元前后移动的第一驱动单元,以及设置在所述弹性单元和所述承载台之间的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电连接,在所述压头向下移动,带动所述有源触控笔向下经过所述包裹杆的过程中,所述承载台先向远离所述抵紧部的方向移动再复位,使所述包裹杆将所述排线沿圆周方向包裹在所述有源触控笔的外壁,同时,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实时检测所述弹性单元施加在所述承载台上的弹性力大小,若所述弹性力超出设定范围,则通过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带动所述弹性单元向前或向后移动,对所述弹性力进行修正,使所述弹性力保持在设定范围,实现所述排线的恒压包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单元包括弹簧筒、弹簧、顶杆,所述弹簧设置在所述弹簧筒内,所述顶杆可轴向滑动地贯穿所述弹簧筒并穿设在所述弹簧内,所述弹簧的两端部分别抵紧所述弹簧筒的底壁和所述顶杆上的环状凸缘,使所述顶杆靠近所述承载台的端部能够抵紧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单元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弹簧筒的支座,所述支座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相连接,所述支座可在所述第一驱动单元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基板前后移动,所述支座的两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形成连接耳,所述连接耳通过调节螺栓与所述承载台相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螺栓贯穿所述连接耳后与所述承载台螺纹连接,所述调节螺栓上套设有调平弹簧,所述调平弹簧的两端部分别抵紧所述调节螺栓的头部和所述连接耳。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设置在安装座内,所述安装座连接在所述承载台的下端部,所述安装座的两端部沿左右方向延伸,以连接所述调节螺栓。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驱动单元包括第一丝杆、第一丝母、第一伺服电机,所述第一丝杆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一丝母套设在所述第一丝杆上并与所述支座相连接,所述第一伺服电机用于带动所述第一丝杆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上连接有用于防止所述有源触控笔滚落的支撑座,所述支撑座设置在所述抵紧部的两侧,所述支撑座的上端面设有与所述有源触控笔的外壁相匹配的容纳槽。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可左右移动地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座的所述容纳槽为盲槽,以靠平所述有源触控笔的端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下方还设置有用于驱使所述支撑板复位的复位模组,所述复位模组包括弹簧座板和复位弹簧,所述弹簧座板连接在所述基板的下表面并向下延伸,所述复位弹簧的两端部分别与所述弹簧座板和所述支撑板的下端部相连接,所述复位弹簧具有驱使所述支撑板向上移动的趋势。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弹簧为以恒定曲率卷曲制成的长型板式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卷曲部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弹簧座板上,所述卷曲部的转动轴心线沿左右方向水平延伸,在所述支撑板向下移动拉动所述复位弹簧时,所述复位弹簧施加在所述支撑板上的驱动力保持恒定。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抵紧部下方的部分向下延伸,形成用于连接所述复位弹簧的连接部,使所述支撑板在前后方向上的投影呈十字形。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的下表面还连接有向下延伸的安装条,所述安装条设置在所述连接部的两侧,并通过滑轨滑块组件与所述连接部滑动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的底部连接有底挡条,所述底挡条的两端沿左右方向延伸至所述安装条的下方,所述底挡条通过抵紧所述安装条的底面限定所述支撑板向上移动的极限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挡条的两端部螺纹连接有限位螺栓,所述限位螺栓贯穿所述底挡条并向上延伸。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头的厚度为所述抵紧部的厚度的1.5~2.0倍,所述压头的下端面设有与所述有源触控笔的外壁相匹配的下弧形槽。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用于安装所述压头的压头座,以及用于驱动所述压头座上下移动的第二驱动单元,所述压头座包括压头座框、压头座板、浮动弹簧,所述压头座框的底部与所述压头可拆卸的连接,所述压头座框的顶部通过所述浮动弹簧连接在所述压头座板的底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包括第二丝杆、第二丝母和第二伺服电机,所述第二丝杆沿上下方向延伸并可转动地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第二丝母套设在所述第二丝杆上用于带动所述压头座上下移动,所述第二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二丝杆转动。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压头座与所述第二驱动单元之间的导向板,所述导向板平行于所述支撑板,所述导向板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所述第一导向板可上下滑动地设置在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前表面,所述第一导向板与所述压头座框相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板与所述第二丝母相连接,所述第二导向板的前表面还连接有用于限定所述第一导向板上下滑动极限位置的上限位板和下限位板。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限位板的底部设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位于所述压头座板的上方,在所述第二驱动单元驱动所述第二导向板向下移动时,所述第二压力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压头和所述支撑板施加在所述有源触控笔上的压紧力的大小。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裹杆的最高点不高于所述上弧形槽的最低点。
CN202310189139.4A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Active CN1159338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9139.4A CN115933895B (zh)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89139.4A CN115933895B (zh)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3895A true CN115933895A (zh) 2023-04-07
CN115933895B CN115933895B (zh) 2023-05-30

Family

ID=858357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89139.4A Active CN115933895B (zh) 2023-03-02 2023-03-02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33895B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67182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pparatus To Sense Stylus Nib Pressures
CN105068680A (zh) * 2015-09-12 2015-11-18 张景生 一种具有触感振动功能的触控笔
JP2015222603A (ja) * 2010-10-14 2015-12-10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60357276A1 (en) * 2015-06-03 2016-12-08 Waltop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iniaturization rechargeable capacitive stylus thereof
WO2017218409A1 (en) * 2016-06-12 2017-12-21 Apple Inc. Devices,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US11360616B1 (en) * 2020-09-25 2022-06-14 Apple Inc. Stylus with touch input and compressive force sensors
CN115194429A (zh) * 2021-04-12 2022-10-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承载治具、屏幕自动穿排线装置及其方法
CN218158977U (zh) * 2022-09-01 2022-12-27 瑞纳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5222603A (ja) * 2010-10-14 2015-12-10 Nlt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タッチセンサ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US20140267182A1 (en) * 2013-03-14 2014-09-18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Apparatus To Sense Stylus Nib Pressures
US20160357276A1 (en) * 2015-06-03 2016-12-08 Waltop International Corporation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and miniaturization rechargeable capacitive stylus thereof
CN105068680A (zh) * 2015-09-12 2015-11-18 张景生 一种具有触感振动功能的触控笔
WO2017218409A1 (en) * 2016-06-12 2017-12-21 Apple Inc. Devices, methods, and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s for providing haptic feedback
US11360616B1 (en) * 2020-09-25 2022-06-14 Apple Inc. Stylus with touch input and compressive force sensors
CN115194429A (zh) * 2021-04-12 2022-10-18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承载治具、屏幕自动穿排线装置及其方法
CN218158977U (zh) * 2022-09-01 2022-12-27 瑞纳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触控笔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33895B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65353B (zh) 玻璃屏幕段差检测设备
CN105690073A (zh) 一种衬套压合机构
CN110466826A (zh) 一种自动贴膜设备
CN110901128A (zh) 一种屏幕自适应保压机构及其保压方法
CN116748728B (zh) 一种用于加工太阳能光伏支架的焊接工艺
KR101892103B1 (ko) U볼트 성형장치
CN115933895A (zh) 一种有源触控笔恒压裹排线机构
JP2013217726A (ja) タイヤの接地状態の測定装置及び測定方法
CN212206909U (zh) 一种导轨变形性能检测装置
CN214111472U (zh) 曲面贴膜机
CN210012399U (zh) 一种条形材料整平送料机
CN103753950A (zh) 一种无版烫金机
CN211363590U (zh) 一种平面自适应压力可调式保压机构
CN107159972A (zh) 一种板件侧边开槽装置
CN112140237A (zh) 柔性垫板冲裁机及冲裁方法
CN109605209B (zh) 离子聚合物金属复合物基膜表面定向粗化装置
CN203637329U (zh) 一种无版烫金机
CN213055159U (zh) 一种柔性垫板冲裁机
CN218743983U (zh) 一种拉丝机收卷装置
CN220556766U (zh) 一种用于柔性线路板加工的压膜装置
CN216540613U (zh) 一种排线折弯装置
CN220718056U (zh) 一种新型电阻焊设备
CN220111974U (zh) 一种矫直机进料装置
CN218520720U (zh) 一种胎布上料设备
CN218785236U (zh) 一种热敏金属裁剪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