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902710A -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 Google Patents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902710A
CN115902710A CN202211317848.8A CN202211317848A CN115902710A CN 115902710 A CN115902710 A CN 115902710A CN 202211317848 A CN202211317848 A CN 202211317848A CN 115902710 A CN115902710 A CN 1159027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ace
slot
functional
function
management control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1784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何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17848.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90271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9027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9027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Debugging And Monitor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关于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用于解决计算设备内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耦接关系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问题。该防呆检测方法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接口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接口信息指示的是目标接口,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正确;若接口信息指示的是多个第一接口中除目标接口之外的其他第一接口,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错误。

Description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计算设备,例如服务器,一般都包含基板管理控制器(baseboard managementcontroller,BMC)和业务系统。业务系统为由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 unit,CPU)、内存、网卡等功能模组构成的功能系统,业务系统上运行有基础输入输出系统(basicinput output system,BIOS),并加载有操作系统和各种业务软件,可以利用网络对外提供多种服务。BMC可以监控业务系统上的各种软件和硬件。通常BMC会利用线缆与业务系统中的多个设备进行耦接,然而在一些情况下不同槽位上功能模组的线缆接口是相同的,无法实现物理防呆,在线缆数量较多的状况下容易出现线缆耦接错误的问题。
因此,亟需一种利用软件对线缆耦接关系进行防呆检测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用于实现计算设备内部分别耦接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线缆的耦接关系的防呆检测。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应用于计算设备。计算设备包括BMC和功能插槽。BMC包括多个第一接口。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功能模组包括第二接口;多个第一接口中的目标接口和第二接口通过线缆耦接,形成第一通信链路。
该防呆检测方法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接口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接口信息指示的是目标接口,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正确;若接口信息指示的是多个第一接口中除目标接口之外的其他第一接口,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错误。
在计算设备中,BMC上的多个第一接口分别通过线缆与多个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一一对应耦接,然而由于耦接的线缆众多,容易出现线缆耦接关系错误的情况,例如线缆一端耦接的BMC上的第一接口,与线缆另一端耦接的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不匹配。这样,会导致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在BMC的目标接口通过线缆与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耦接形成第二通信链路之后,BMC通过目标接口耦接的第一通信链路,获取相耦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从而根据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检测分别耦接功能模组和目标接口的线缆的耦接关系是否正确,实现对线缆耦接关系的防呆检测,防止计算设备内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在的功能模组耦接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一对应关系和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二对应关系和槽位信息,确定功能插槽对应的接口信息;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耦接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
本实施例中,BMC在确定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通过标识信息确认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之后再利用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进一步确认与功能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来进行防呆检测,能够准确地确定在用户预先配置中功能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以便于后续判断线缆耦接的第一接口是否正确,防止线缆耦接关系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三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耦接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第三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接口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三对应关系和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本实施例中,BMC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前,BMC预先通过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得到第三对应关系。能够便于后续BMC在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后,直接在第三对应关系中查找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节省了在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多次查找数据的步骤,提高BMC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第一接口的效率,进而提高防呆检测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设备中,每个功能模组还通过其所在的功能插槽与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第一通信链路与第二通信链路不同。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之前,还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基于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所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中,按照每个功能插槽与功能模组的插接关系,建立每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本实施例中,BMC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能够获取到每个第一接口耦接的功能插槽、以及该功能插槽上的功能模组,从而了解到服务器内部硬件之间的实际耦接关系。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防呆检测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通信链路包括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包括基础输入输出系统(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BIOS)、管理引擎(intel management engine,ME)和管理服务软件中的至少一者。管理系统分别与BMC和多个功能插槽进行信号交互。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包括:管理系统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管理系统将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上报给基板管理控制器。
BIOS在对硬件初始化的过程中,能够确定各个功能插槽的标识符(Bus、Device、Function,BDF)地址和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插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从而快速的向BMC提供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插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ME为平台路径控制器(platform controller hub,PCH,又称南桥芯片)上运行的程序,用于管理PCH与其他固件(包括BMC)之间的协调沟通。ME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插槽的BDF地址和管理组件传输协议(management component transport protocol,MCTP)通信地址、以及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提供给BMC。
管理服务软件为运行于CPU上的代理软件。管理服务软件也可以将各个功能插槽的BDF地址、以及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提供给BMC。
BIOS、ME和管理服务软件相互配合,能够增加BMC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的方式,以及增加BMC获取每个功能插槽插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的方式。增强BMC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插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的可靠性。
本实施例中,BMC能够通过管理系统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便于提高第一对应关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防呆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口支持状态检测功能。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前,还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检测到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耦接了线缆。
本实施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在确认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耦接了线缆的情况下,才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能够避免线缆未接入第二接口导致基板管理控制器无法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的情况,提高防呆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应用于计算设备,计算设备包括BMC和多个功能插槽。BMC包括多个第一接口。至少两个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每个功能模组通过其所在的功能插槽与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每个功能模组还包括第二接口,第二接口支持状态检测功能。
防呆检测方法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获取至少两个功能模组中与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目标接口为多个第一接口中的任一第一接口。在一根新增的线缆分别耦接目标接口和一个第二接口的情况下,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状态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状态信息指示的是耦接状态,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正确;若状态信息指示的是闲置状态,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错误。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在目标接口通过线缆与第二接口耦接之后,直接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来判断目标接口与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之间耦接是否正确。无需目标接口与目标功能模组之间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进行信号交互,能够减少防呆检测过程中的通信次数,提高防呆检测方法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获取至少两个功能模组中与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包括: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接口耦接的功能插槽、以及该功能插槽上插接的目标功能模组。
本实施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了解到服务器内部硬件之间的实际耦接关系。从而能够提高确定的目标功能模组的准确性,进而提高防呆检测的准确性。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该计算设备包括BMC、多个功能插槽和至少一根线缆。至少一个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每个功能模组通过其所在的功能插槽与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形成有第一通信链路。BMC包括多个第一接口,每个功能模组还包括第二接口,每根线缆分别与一个第一接口和一个第二接口耦接,形成一个功能插槽与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第二通信链路与第一通信链路不同。BMC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及存储器。存储器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计算机指令时,计算设备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
第三方面所具有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各实施例所具有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指令在计算机中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上任一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
第四方面所具有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各实施例所具有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7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8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9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0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中第一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0B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中第二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0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中第三对应关系的示意图;
图11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2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4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1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连接”、“相连”及其衍伸的表达。例如,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术语“连接”以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有直接或者间接物理接触。例如,A和B连接,可以表示A和B之间连接,也可以表示A和B之间通过其他部件连接。此外,术语“耦接”可以是实现信号传输的电性连接的方式。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设备。计算设备包括但不限于是服务器、服务器集群、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移动电话、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阅读器、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家电、人工智能设备、穿戴式设备、物联网设备、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设备等。
图1为一些实施例提供的计算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计算设备1000包括BMC100、多个功能插槽200和至少一根线缆300。至少一个功能插槽200上插接有功能模组900。功能模组900可以通过所在的功能插槽200与BMC100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400,BMC100可以通过第二通信链路400分别与功能插槽200和功能插槽200上的功能模组900进行信号交互。另外,每根线缆300可以分别连接BMC100和一个功能模组900,使得BMC100和功能模组900之间形成第一通信链路500,BMC100和功能模组900之间同样可以通过第一通信链路500进行信号交互。
这样,计算设备1000内在BMC100和功能模组900之间,形成有物理通道独立设置的第二通信链路400和第一通信链路500。BMC100可以分别利用第二通信链路400和第一通信链路500与同一功能模组900进行信号交互。
示例性地,BMC100包括多个第一接口110,每个功能模组900包括第二接口910,线缆300分别与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910耦接,形成功能模组900与BMC100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500。
在一些实施例中,功能插槽200、功能模组900、BMC100和线缆300均可以支持网络控制边带接口(network controller sideband interface,NCSI)通信,因此BMC100和功能模组900之间可以通过线缆300形成NCSI通信链路。例如,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910均支持NCSI通信,线缆300同样支持NCSI通信,从而第一接口110和第二接口910之间形成有支持NCSI通信的第一通信链路500。
其中,功能插槽200包括但不限于是网络接口控制器(network interfacecontroller,NIC)插槽、磁盘阵列(redundant arrays of independent disks,RAID)卡插槽、显卡插槽、外设组件互联(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PCI)插槽、固态驱动器(solid state drive,SSD)卡插槽以及加速卡插槽等。适应性地,根据功能插槽200的类型,功能模组可以包括NIC模组、RAID模组、显卡模组、PCI模组、SSD模组和加速模组。下文均以功能插槽200为NIC插槽且功能模组900为NIC模组进行说明,但不作为功能插槽200和功能模组900的限定。
如图2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设备1000还包括平台路径控制器(platformcontroller hub,PCH,又称南桥芯片)600和中央处理器(center processingunit,CPU)700。PCH可以直接与CPU进行数据和指令交换、充当连接桥梁的处理芯片。例如,PCH可以为CPU与BMC之间的连接桥梁。同时,CPU还与多个功能插槽200耦接,从而CPU可以与功能插槽200进行通信,也可以与功能插槽200上的功能模组900进行通信。
PCH上可以运行有管理引擎(intel management engine,ME),用于管理PCH与其他固件(包括BMC)之间的协调沟通。ME可以通过支持管理组件传输协议(managementcomponent transport protocol,MCTP)的通信链路对各个支持高速串行计算机扩展总线标准(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PCIE)的设备(以下称呼为PCIE设备)分配MCTP通信地址,并可以将各个PCIE设备的MCTP通信地址提供给BMC。另外,ME也能够获取到通过MCTP通信链路进行通信的各个PCIE设备的PCIE设备地址(Bus、Device、Function,BDF),ME也可以将各个PCIE设备的BDF提供给BMC。BMC可以通过MCTP协议获取各个PCIE设备的标识信息,例如媒体存取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计算设备1000还包括BIOS800。BIOS可以是一组固化计算设备1000主板上一个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芯片的程序。BIOS保存有基本输入输出的程序、开机后自检程序和系统自启动程序,BIOS可以获取计算设备各个硬件设备(包括功能插槽和功能模组)的信息。
例如,BIOS可以获得扫描到的功能插槽200的槽位信息和BDF,并把各功能插槽200的槽位信息和BDF提供给BMC。
又例如,BIOS可以获得扫描到的功能模组900的标识信息,并把各功能模组900的标识信息提供给BMC。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在第一通信链路的设备上部署有管理服务软件。管路服务软件是一种代理软件。管理服务软件可以与功能插槽200和功能插槽200上的功能模组900进行通信,获取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和功能模组900的标识信息后,可以通过第一通信链路上报给BMC。从而BMC能够获取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和功能模组900的标识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计算设备10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计算设备1000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在一些情况下,BMC对业务网络上的软件和硬件的监控的信息,可以使用BMC自身具备的独立的网口通过对外的网络上报给上位机。在另一些情况下,BMC也可以利用自身的NCSI接口,通过线缆与业务网络中的设备(例如网卡)的NCSI接口耦接,BMC对业务网络上的软件和硬件的监控的信息复用业务网络的物理通道实现BMC通过对外的网络上报给上位机。
在用户需要装配新的计算设备,或者对已装配的计算设备内部部件进行更换的场景下,BMC上的多个第一接口需要分别通过线缆与多个功能插槽一一对应耦接,然而由于耦接的线缆众多,容易出现线缆连接错误的情况,例如线缆一端耦接的BMC上的第一接口,与线缆另一端耦接的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不匹配,导致BMC原本应该发送给该功能模组的管理信号发给了其他的功能模组,该功能模组又接收到BMC原本应该发给其他功能模组的管理信号,会导致计算设备的工作出现故障。
基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防呆检测方法。防呆检测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计算设备。在计算设备上电之后,BMC可以通过防呆检测方法,检测BMC上的第一接口与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耦接关系是否正确,实现线缆的防呆检测,防止计算设备内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耦接关系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问题。
图6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计算设备中,BMC上的多个第一接口分别通过线缆与不同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耦接之后,可以通过防呆检测方法检测每根线缆两端耦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耦接关系是否正确。BMC可以同时对多根线缆的耦接关系进行防呆检测,也可以分时对多根线缆的耦接关系进行防呆检测。
BMC上多个第一接口中的目标接口和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通过线缆耦接,形成第一通信链路。如图6所示,防呆检测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10~步骤S30。
步骤S10: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目标接口可以理解为BMC上正在进行防呆检测的线缆耦接的第一接口。
每根线缆的两端分别连接第一接口和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从而形成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BMC可以从目标接口、以及与目标接口耦接的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到与目标接口耦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这样,BMC可以获取到每个第一接口耦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如图1所示,示例性地,计算设备包括三个NIC模组(NIC1、NIC2和NIC3),BMC上包括三个第一接口110。BMC100上的第一接口111(即目标借口)通过线缆301与NIC1的第二接口911耦接。BMC100可以通过第一接口111和线缆301获取NIC1的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标识信息是能够用于区分不同功能模组的信息。不同的功能模组所具有的标识信息不同,每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是独一无二的。示例性地,标识信息可以是MAC地址,MAC地址是用于区分不同网络设备位置的位址。一个MAC地址用于在网络中标识一个网络设备(包括功能模组);若有多个网络设备,则每个网络设备都有一个唯一的MAC地址。另外,标识信息也可以是软件对每个网络设备分配的独一无二的身份信息。标识信息还可以是其他能够用于区分网络设备的信息,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接口支持状态检测功能。如图7所示,步骤S10之前,还可以包括步骤S40。
步骤S40: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检测到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耦接了线缆。
第二接口支持状态检测功能,表示功能模组能够获知第二接口的状态。第二接口的状态包括连接状态和闲置状态,每个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在连接状态和闲置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二接口与线缆耦接的情况下,该第二接口处于连接状态;在第二接口未与线缆耦接的情况下,该第二接口处于闲置状态。
第二通信链路中的管理系统能够与功能模组进行通信,从而获取到第二接口的状态。并且管理系统能够将获取到第二接口的状态上报给基板管理控制器。在基板管理控制器确定第二接口的状态为连接状态的情况下,执行步骤S10。
本实施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在确认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耦接了线缆的情况下,才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能够避免线缆未接入第二接口导致基板管理控制器无法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的情况,提高防呆检测方法的可靠性。
步骤S20: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在获取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即可以确定多个功能模组中唯一通过第一通信链路与目标接口耦接的功能模组,进而检测该功能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
示例性地,基板管理控制器可以预存有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与各个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这样,基板管理控制器在获取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可以通过上述对应关系确定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在计算设备搭建之前,计算设备可以基于用户预先设定的配置,确定了计算设备内部具体的功能插槽的种类和数量,以及每个功能插槽与BMC上各个第一接口之间的耦接关系。在功能插槽未装配之前,功能插槽没有类似MAC地址等能够用作区分的标识信息。因此,用户只能够根据预先设定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来配置各功能插槽与BMC上多个第一接口之间的耦接关系,得到BMC上各个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与多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之间的第二对应关系。如图10B所示,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以及在预先配置的耦接关系中每个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对应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为预先设定的配置中用于区分不同功能插槽的信息。
在此基础上,如图8所示,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可以包括步骤S21和步骤S22。
步骤S21: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一对应关系和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
BMC在获取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基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的方式可以有多种。例如,用户预先设定的配置内容还包括每个功能插槽上耦接的功能模组。因此BMC内部可以预存有第一对应关系,如图10A所示,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在预先配置的耦接关系中每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对应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这样,通过查找第一对应关系中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即可确定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当然,还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基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此处仅作为举例说明,不视为对方案的限定。
步骤S22: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二对应关系和槽位信息,确定功能插槽对应的接口信息。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耦接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
第二对应关系中,不同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对应不同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可以理解地,第二对应关系中,每个第一接口信息有且仅有一个对应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
BMC通过查找第二对应关系中与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即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本实施例中,BMC在确定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通过标识信息确认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之后再利用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进一步确认与功能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来进行防呆检测,能够准确地确定在用户预先配置中功能模组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以便于后续判断线缆耦接的第一接口是否正确,防止线缆耦接关系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问题。
如图9所示,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可以包括步骤S23和步骤S24。
步骤S23: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三对应关系。如图10A所示,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与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如图10B所示,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与各个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结合图10A和图10B可以得到第三对应关系,如图10C所示,第三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接口信息。
第三对应关系中,不同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不同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可以理解地,第三对应关系中,每个第一接口信息有且仅有一个对应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步骤S24: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三对应关系和标识信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BMC通过查找第三对应关系中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即可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本实施例中,BMC在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前,BMC预先通过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得到第三对应关系。能够便于后续BMC在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后,直接在第三对应关系中查找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节省了在获取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后多次查找数据的步骤,提高BMC确定功能模组对应第一接口的效率,进而提高防呆检测的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在步骤S20之前,防呆检测方法还可以包括步骤S50和步骤S60。
步骤S50: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第二通信链路可以与BMC和各个功能插槽耦接,BMC能够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另外,由于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因此BMC还能够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插槽上插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第二通信链路可以包括管理系统,管理系统可以包括上述基础输入输出系统BIOS、管理引擎ME和管理服务软件中的至少一者。
如图12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二通信链路包括管理系统。步骤S50具体可以包括:步骤51:管理系统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步骤S52:管理系统将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上报给基板管理控制器。
示例性地,如图3所示,管理系统可以包括上述BIOS。BIOS在硬件初始化的过程中,可以获取扫描到的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并将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和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上报给BMC。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管理系统既可以包括上述ME,又可以包括BIOS。PCH上的ME可以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MCTP通信地址和BDF、以及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并将各个功能插槽的MCTP通信地址和BDF、以及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上报给BMC。另外,BIOS可以获取到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和BDF,并将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和BDF上报给BMC。
本示例中,BMC能够通过管理系统快速且准确地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便于提高第一对应关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防呆检测方法的准确性。
步骤S60: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获取第一对应关系。第一对应关系中,按照每个功能插槽与功能模组的插接关系,建立每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与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BMC能够通过ME上报的各个功能插槽的MCTP通信地址和BDF,以及BIOS上报的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和BDF,确定相同BDF的功能插槽的MCTP通信地址和槽位信息,得到每个功能插槽的MCTP通信地址、BDF和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上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不同功能插槽与BMC之间的第二通信链路可以是相互独立的物理通道,也可以共用部分物理通道,此处不作限定。
在此基础上,如图10A所示,上述步骤S21和步骤S23中第一对应关系所包括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与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实际为由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到的当前功能插槽与功能模组之间的耦接关系。
本实施例中,BMC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能够获取到每个第一接口耦接的功能插槽、以及该功能插槽上的功能模组,从而了解到服务器内部硬件之间的实际耦接关系。从而能够提高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的准确性,进而提高防呆检测的准确性。
步骤S30: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接口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接口信息指示的是目标接口,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正确;若接口信息指示的是多个第一接口中除目标接口之外的其他第一接口,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耦接错误。
例如,如图1所示,目标接口为第一接口111,功能模组为NIC1,第一接口111与NIC1相对应的情况下:基板管理控制器在获取到NIC1的标识信息后,确定接口信息为第一接口111的接口信息,输出指示线缆与第一接口111和NIC1耦接正确(即线缆301的耦接关系正确)的检测结果。
又例如,如图1所示,目标接口为第一接口111,功能插槽为NIC1,第一接口111与NIC1不对应的情况下:基板管理控制器在获取到NIC1的标识信息后,确定接口信息为除第一接口111之外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输出指示线缆与第一接口111和NIC1耦接错误(即线缆301的耦接关系错误)的检测结果。这样,提醒工作人员需要重新调整线缆301的耦接关系,例如将线缆301原本耦接NIC1上的第二接口911的一端,与其他NIC上的第二接口耦接;或者,将线缆301原本耦接第一接口111的一端,与其他第一接口110耦接。
其中,检测结果可以是以多种形式输出。示例性地,检测结果可以是声、光中至少一种形式进行展示。其中,光形式可以包括检测结果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在显示屏上显示;检测结果也可以是通过不同颜色的信号灯的形式进行提示(耦接正确显示绿灯,耦接错误显示红灯)。声形式可以包括检测结果通过蜂鸣器以不同的语音或提示音的形式进行提示。本申请不限定检测结果的具体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在BMC的目标接口通过线缆与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耦接形成第二通信链路之后,BMC通过目标接口耦接的第一通信链路,获取相耦接的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从而根据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检测分别耦接功能模组和目标接口的线缆的耦接关系是否正确,实现对线缆耦接关系的防呆检测,防止计算设备内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所在的功能模组耦接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运行出现故障的问题。
图13示出了一些实施例中防呆检测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计算设备中,第二接口可以支持状态检测功能,即功能模组能够获取到内部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从而判断第二接口是否与线缆进行耦接。在此情况下,每利用一根线缆连接BMC上的一个第一接口和一个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之后,可以利用防呆检测方法检测该线缆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耦接关系是否正确。如图13所示,防呆检测方法可以包括步骤S70~步骤S90。
步骤S70:基板管理控制器获取至少两个功能模组中与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目标接口为多个第一接口中的任一第一接口。
目标接口为新增的线缆计划耦接的第一接口。基板管理控制器可以通过上述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获取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也可以通过上述第三对应关系直接获取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此处不作限定。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14所示,步骤S70: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接口耦接的功能插槽、以及该功能插槽上插接的目标功能模组。
第二通信链路中的管理系统,可以获取各个第一接口耦接的功能插槽、以及每个功能插槽耦接的功能模组,并上报给基板管理控制器。
基板管理控制器在确定目标接口之后,可以基于与目标接口耦接的目标功能插槽,确定与目标功能插槽插接的目标功能模组。
本示例中,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了解到服务器内部硬件之间的实际耦接关系。从而能够提高确定的目标功能模组的准确性,进而提高防呆检测的准确性。
步骤S80:在一根新增的线缆分别耦接目标接口和一个第二接口的情况下,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
在确定目标功能模组、以及线缆分别连接目标接口和第二接口之后,BMC可以利用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功能插槽上插接的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每个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在连接状态和闲置状态之间切换;在第二接口与线缆耦接的情况下,该第二接口处于连接状态;在第二接口未与线缆耦接的情况下,该第二接口处于闲置状态。
由于本实施例中,是每次通过一根线缆耦接一个第一接口和一个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就针对该线缆进行防呆检测,因此经过防呆检测的线缆均为正确耦接的线缆。可以理解地,已连接线缆的第一接口,在第三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连接状态必然为连接状态;未连接线缆的第一接口,在第三对应关系中对应的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连接状态必然为闲置状态。
步骤S90: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状态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状态信息指示的是连接状态,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连接正确;若状态信息指示的是闲置状态,则检测结果指示线缆连接错误。
示例性地,在线缆连接之前,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为闲置状态;在线缆连接之后,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切换为连接状态,因此可以说明新增的线缆连接的第二接口是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因此确定分别耦接目标接口与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线缆的耦接关系正确。可以继续进行下一根线缆的耦接关系的防呆检测。
示例性地,在线缆连接之前,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为闲置状态;在线缆连接之后,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依旧为闲置状态,因此可以说明新增的线缆连接的第二接口是除目标功能模组之外的其他功能的第二接口,因此确定分别耦接目标接口与其他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线缆的耦接关系错误。
可以提醒用户更换该线缆连接的功能模组,使目标接口与新的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进行耦接,直至与目标接口与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耦接。从而防止计算设备内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槽耦接关系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工作故障的问题。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在目标接口通过线缆与第二接口耦接之后,直接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来判断目标接口与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之间耦接是否正确。无需目标接口与目标功能模组之间通过第一通信链路进行信号交互,能够减少防呆检测过程中的通信次数,提高防呆检测方法的效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防呆检测方法,既能够在BMC上多个第一接口分别通过线缆与多个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对应耦接之后,检测多根线缆之间耦接关系是否正确;又能够检测单独一根线缆连接的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的耦接关系是否正确。便于计算设备在组装和更换过程中,防止计算设备内部第一接口和第二接口耦接关系错误而导致的计算设备工作故障的问题。
如图15所示,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设备1000。该计算设备1000包括BMC100、多个功能插槽200和至少一根线缆300。每个功能模组900通过插接的功能插槽200与BMC100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400。BMC100包括多个第一接口110,每个功能模组900包括第二接口910,每根线缆300分别与一个第一接口110和一个第二接口910耦接,形成一个功能模组900与BMC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500。第一通信链路500与第二通信链路400不同。BMC100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0和存储器130;其中,存储器130与一个或多个处理器120耦合。存储器130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代码,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被处理器120执行时,使得计算设备执行方法实施例中防呆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指令,当计算机指令在上述计算设备(例如在计算设备中的BMC)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设备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防呆检测方法的各个步骤。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BMC执行的各个功能或者步骤。该计算机可以是计算设备。
通过以上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模块或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装置,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一个物理单元或多个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不同地方。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个设备(可以是单片机,芯片等)或处理器(processor)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计算设备;所述计算设备包括:
基板管理控制器,包括多个第一接口;
功能插槽,所述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所述功能模组包括第二接口;所述多个第一接口中的目标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通过线缆耦接,形成第一通信链路;
所述防呆检测方法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通信链路,获取所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接口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所述接口信息指示的是目标接口,则所述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线缆耦接正确;若所述接口信息指示的是所述多个第一接口中除所述目标接口之外的其他第一接口,则所述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线缆耦接错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一对应关系和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二对应关系和所述槽位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插槽对应的接口信息;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耦接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第一对应关系和第二对应关系,确定第三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所在的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所述第二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插槽耦接的第一接口的接口信息,所述第三对应关系包括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以及每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对应的接口信息;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第三对应关系和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设备中,每个所述功能模组还通过其所在的功能插槽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与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不同;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标识信息确定所述功能模组对应的接口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各个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基于各个所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所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获取所述第一对应关系;所述第一对应关系中,按照每个功能插槽与功能模组的插接关系,建立每个所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与所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间的对应关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通信链路包括管理系统,所述管理系统包括基础输入输出系统BOIS、管理引擎ME和管理服务软件中的至少一者;所述管理系统分别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所述功能插槽和所述功能模组进行信号交互;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获取各个所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包括:
所述管理系统获取各个所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
所述管理系统将各个所述功能插槽的槽位信息、以及各个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上报给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接口支持状态检测功能;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一通信链路,获取所述功能模组的标识信息之前,还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检测到所述功能模组上的第二接口耦接了所述线缆。
7.一种防呆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计算设备;所述计算设备包括:
基板管理控制器,包括多个第一接口;
多个功能插槽,至少两个所述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每个所述功能模组通过其所在的功能插槽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每个所述功能模组还包括第二接口,所述第二接口支持状态检测功能;
所述防呆检测方法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获取至少两个功能模组中与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所述目标接口为所述多个第一接口中的任一第一接口;
在一根新增的线缆分别耦接所述目标接口和一个第二接口的情况下,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所述第二通信链路,获取所述目标功能模组的第二接口的状态信息;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基于所述状态信息输出检测结果;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的是耦接状态,则所述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线缆耦接正确;若所述状态信息指示的是闲置状态,则所述检测结果指示所述线缆耦接错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获取至少两个功能模组中与所述目标接口对应的目标功能模组,包括: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通过第二通信链路,获取目标接口耦接的功能插槽、以及该功能插槽上插接的目标功能模组。
9.一种计算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板管理控制器,包括多个第一接口;
多个功能插槽,至少两个所述功能插槽上插接有功能模组;每个所述功能模组通过其所在的功能插槽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形成有第二通信链路;每个所述功能模组还包括第二接口,一个所述第二接口通过线缆与一个所述第一接口耦接,形成一个所述功能模组与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之间的第一通信链路;所述第二通信链路与所述第一通信链路不同;
所述基板管理控制器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与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代码,所述计算机程序代码包括计算机指令,当所述一个或多个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时,所述计算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呆检测方法或如权利要求7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呆检测方法。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中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呆检测方法或如权利要求7和8中任一项所述的防呆检测方法。
CN202211317848.8A 2022-10-26 2022-10-26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Pending CN1159027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7848.8A CN115902710A (zh) 2022-10-26 2022-10-26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17848.8A CN115902710A (zh) 2022-10-26 2022-10-26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902710A true CN115902710A (zh) 2023-04-04

Family

ID=864785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17848.8A Pending CN115902710A (zh) 2022-10-26 2022-10-26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90271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57688B2 (en) Dynamically allocating lanes to a plurality of PCI express connectors
US5504905A (en)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ng a change in system configuration in an information handling network
US20060061369A1 (en)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integrated cable tester
US20070234130A1 (en) Managing system components
US20200250863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Wiring Management of Multi-chassis Systems in a Datacenter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and Available Sensor Data
US8103993B2 (en) Structure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lanes to a plurality of PCI express connectors
US20050149644A1 (en) Method to validate system configuration
US8051216B2 (en) Method and integrated circuit for providing enclosure management services utilizing multiple interfaces and protocols
US11748218B2 (en) Methods, electronic devices, storage systems,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error detection
CN111289922B (zh) 线缆插接检测方法及相关设备
US10853213B2 (en) Validation of installation of removeable computer hardware components
US10972361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mote hardware support using augmented reality and available sensor data
US8151011B2 (en) Input-output fabric conflict detection and resolution in a blade compute module system
US11106624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generation of configuration descriptors for a chipset
CN115902710A (zh) 防呆检测方法及计算设备
CN107818061B (zh) 关联外围设备的数据总线和管理总线
US11625354B2 (en) Circuit structure with automatic PCIe link configuration adjustment and method thereof
TW202343237A (zh) 資料中心安全控制模組及其控制方法
US20080127229A1 (en) Multiple interface standard support for redundant array of independent disks
US7519693B2 (en) Apparatus, system, and method for integrating an enclosure
US10157157B2 (en) Component population optimization
CN117667818B (zh) 信号传输结构、服务器以及信号传输方法
TWI839116B (zh) 硬碟背板點燈方法及伺服系統
CN111414323B (zh) 冗余束磁盘
CN111045899B (zh) 在计算机系统开机自检的早期显示bios信息的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