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2151A -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2151A
CN115882151A CN202210885500.2A CN202210885500A CN115882151A CN 115882151 A CN115882151 A CN 115882151A CN 202210885500 A CN202210885500 A CN 202210885500A CN 115882151 A CN115882151 A CN 1158821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ower supply
supply device
state
main body
batte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85500.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田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8821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21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4Secondary casings; Racks; Suspension devices;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ounting metho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47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ortable devices, e.g. mobile phones, computers, hand tools or pacemak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6Carrying devices, e.g. be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58Modular batteries; Casings provided with means for assembl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9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wiring of battery pack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30Batteries in portable systems, e.g. mobile phone, laptop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phys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能够利用从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来向第1外部设备输出电力的技术。电源装置具备:主体壳体;第1装置侧卡合部,其设置于主体壳体;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主体壳体;以及装置侧连接器,其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主体壳体具备:底面、以及能够对第1蓄电池单元进行载置的上表面。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第1输出部将从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1外部设备。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对多个蓄电池组进行收容的蓄电池单元。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0-61311号公报
发明内容
专利文献1中,关于将蓄电池单元与电源装置组合来使用,没有任何考虑。
本说明书中提供一种电源装置能够利用从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而向第1外部设备输出电力的技术。
本说明书公开的电源装置可以具备:主体壳体;第1装置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以及装置侧连接器,其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所述主体壳体可以具备:底面、以及能够对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进行载置的上表面。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所述第1输出部可以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1外部设备。
另外,本说明书公开的电源系统可以具备电源装置和第1蓄电池单元。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可以具备:蓄电池壳体、蓄电池侧连接器以及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所述电源装置可以具备:主体壳体;第1装置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且与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且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1外部设备;以及装置侧连接器,其与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第1蓄电池单元载置于电源装置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电源装置的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由此,电源装置与第1蓄电池单元被连结起来。另外,在蓄电池侧连接器与装置侧连接器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当将第1外部设备与第1输出部电连接时,从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会经由电源装置而输出到第1外部设备。因此,电源装置能够利用从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而向第1外部设备输出电力。
附图说明
图1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具备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电源系统2的立体图。
图2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具备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700的电源系统2的立体图。
图3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4是从前方右下方观察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5是从后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6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第1连结机构140的立体图。
图7是从前方左下方观察实施例的上部壳体112的立体图。
图8是从后方右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第2连结机构142的立体图。
图9是从后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第3连结机构144的立体图。
图10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将第4卡合机构240取下的状态下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11是从前方右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将第4卡合机构240取下的状态下的电源装置100的立体图。
图12是表示从后方右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第4卡合机构240的立体图。
图13是实施例的电源系统2的控制电路的示意图。
图14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处于非收容状态的电源系统2的立体图。
图15是从上方观察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俯视图。
图16是从上方观察实施例的下部壳体114的俯视图。
图17是从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将装置侧插口部372与蓄电池侧插口部544连接起来的状态下的电源系统2的俯视图。
图18是实施例的下部壳体114的上剖视图。
图19是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前剖视图。
图20是从后方右下方观察实施例的蓄电池单元500的立体图。
图21是从后方右上方观察实施例的锁定机构562的立体图。
图22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将蓄电池单元500安装于电源装置100的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23是实施例中的图22的状态下的第1连结机构140附近的前剖视图。
图24是实施例中的图1的状态下的第2连结机构142附近的前剖视图。
图25是实施例中的图1的状态下的第1连结机构140附近的前剖视图。
图26是从前方右下方观察实施例的蓄电池单元700的立体图。
图27是从后方右下方观察实施例的蓄电池单元700的立体图。
图28是实施例中的图2的状态下的第1连结机构140附近的前剖视图。
图29是实施例中的图2的状态下的第3连结机构144附近的左剖视图。
图30是从前方观察实施例中的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处于非收容状态的电源系统2的主视图。
图31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2个电源装置100被上下连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2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00与工具箱900被上下连结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3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00载置于手推车1000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4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中的电源装置100载置于板车1200上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35是图31中的第4卡合机构240附近的右剖视图。
图36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的工具箱900的立体图。
图37是从后方右下方观察实施例的工具箱900的立体图。
图38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实施例的手推车1000的立体图。
图39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变形例的电源装置1300的立体图。
图40是从前方左上方观察变形例中的将第4卡合机构1340取下的状态的电源装置1300。
附图标记说明
2…电源系统;100…电源装置;110…主体壳体;112…上部壳体;114…下部壳体;120…上表面;120a…开口;120b…开口;120c…开口;120d…开口;120e…开口;122…底面;122a…突出部;122b…突出部;122c…突出部;122d…突出部;124…前表面;126…后表面;128…右表面;128a…右侧把手收容部;128b…排气孔;130…左表面;130a…左侧把手收容部;130b…进气孔;140…第1连结机构;142…第2连结机构;144…第3连结机构;150…第1连结壳体;152…第1卡合机构;154…弹簧;156…基部;158…第1突起部;160…第2突起部;162…转动轴;170…第2连结壳体;172…第2卡合机构;174…弹簧;176…基部;178…突起部;178a…上表面;178b…下表面;180…转动轴;190…第3连结壳体;192…第3卡合机构;194…前板部;196…第1右板部;196a…卡合凸部;198…第1左板部;198a…卡合凸部;200…转动轴;202…上板部;204…底板部;206…第2右板部;208…第2左板部;210…中央板部;212…突出板部;214…突出板部;220…上侧连结部;220a…底面;220b…后表面;220c…右表面;220d…左表面;221…下侧连结部;222a…突起部;222b…突起部;222c…突起部;222d…突起部;224…右沟部;226…左沟部;228a…上表面;228b…后表面;228c…右表面;228d…左表面;230a…突起部;230b…突起部;240…第4卡合机构;242…前板部;244…上板部;246…底板部;248…右板部;250…左板部;252…第1转动轴;254…第2转动轴;256…中央板部;258…第1连接板部;260…第2连接板部;262…右侧凸部;264…左侧凸部;280…防水壁;280a…上表面;282…显示部;284…USB电源开关;286…AC电源开关;288…频率切换开关;290…DC电源开关;292…蜂鸣器开关;294…蜂鸣器;310…输出单元;312…USB输出部;314…AC输出部;316…DC输出部;320…USB保护部;322…AC保护部;324…DC保护部;340…右侧把手;342…前侧支承部;344…后侧支承部;346…把持部;350…左侧把手;352…前侧支承部;354…后侧支承部;356…把持部;370…插口IF部;370a…前表面;370b…右表面;370c…左表面;372…装置侧插口部;372a…中心轴;374…插口保护部;380…线缆收容部;382…兜部;382a…后板部;382b…右板部;382c…左板部;382d…底板部;384…凹陷部;384a…前表面;384b…右表面;384c…左表面;400…进气管道;402…排气管道;404…基板壳体;406…控制基板;408…冷却风扇;420…控制电路;422…微型计算机;424…调节器;426…电压检测电路;428…USB电路部;430…AC电路部;432…DC电路部;434…开关电路;436…降压电源电路;438…开关电路;440…升压电源电路;442…逆变器电路;444…开关电路;446…降压电源电路;500…蓄电池单元;510…蓄电池壳体;512…上部壳体;514…下部壳体;520…上表面;522…底面;524…前表面;526…后表面;528…右表面;530…左表面;532…主电源开关;540…凹陷部;540a…上表面;540b…第1左表面;540c…第2左表面;540d…连接面;542…线缆;542a…一端;542b…另一端;544…蓄电池侧插口部;550…突出部;552…第1被卡合机构;560…突出部;562…锁定机构;564…基部;566…操作部;568…第2被卡合机构;568a…上表面;568b…下表面;570…转动轴;700…蓄电池单元;710…蓄电池壳体;712…上部壳体;714…下部壳体;720…上表面;722…底面;724…前表面;726…后表面;728…右表面;730…左表面;732…主电源开关;740…蓄电池侧把手;742…前侧支承部;744…后侧支承部;746…把持部;750…第3被卡合机构;750a…上表面;750b…后表面;750c…右表面;750d…左表面;752a…突起部;752b…突起部;760…线缆连接部;762…第1被卡合机构;762a…上表面;762b…左表面;762c…前表面;762d…后表面;762e…延伸部;900…工具箱;910…工具壳体;912…上部壳体;914…下部壳体;920…上表面;922…底面;924…前表面;920a…把手收容部;926…后表面;928…右表面;930…左表面;940…把手;942…右侧支承部;944…左侧支承部;946…把持部;1000…手推车;1010…支承框架;1012…右车轮;1014…左车轮;1016…把手;1020…右侧管;1022…左侧管;1024…把持部;1030…前侧支承板;1032…后侧支承板;1200…板车;1210…支承板;1210a…凹部;1212…右前轮;1214…左前轮;1216…左后轮;a…型;c…型;α…规定角度;1300…电源装置;1310…主体壳体;1320…下侧连结部;1321…上侧连结部;1340…第4卡合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代表性且非限定性的具体例详细地进行说明。该详细说明单纯意图将用于实施本发明的优选例的详细内容展示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并不意图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另外,以下公开的增加特征及发明可以与其他特征或发明分别使用或者一同使用,以提供进一步改善的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另外,以下的详细说明中公开的特征或工序的组合在广义上不是实施本发明时所必须的,仅是为了特别说明本发明的代表性的具体例而进行记载。此外,在提供本发明的增加且有用的实施方式时,以下的代表性的具体例的各种特征、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方案中的各种特征并不是必须按此处记载的具体例或者所列举的顺序进行组合。
本说明书和/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全部特征意图有别于实施例和/或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征的构成,作为针对申请时的公开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分别且彼此独立地进行公开。此外,与全部的数值范围及群组或基团相关的记载意图作为针对申请时的公开以及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特定事项的限定,对它们的中间构成进行公开。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电源装置可以具备:主体壳体;第1装置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以及装置侧连接器,其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所述主体壳体可以具备:底面、以及能够对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进行载置的上表面。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所述第1输出部可以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1外部设备。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构成为:能够将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以及/或者能够将所述主体壳体载置于所述第2外部设备的上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电源装置载置于第2外部设备的上表面、以及/或者第1蓄电池单元未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情况下,能够将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电源装置与第2外部设备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进行搬运或者收纳。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装置可以还具备:与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不同的第2装置侧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外部设备的设备侧被卡合部卡合;以及/或者装置侧被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外部设备的设备侧卡合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第2装置侧卡合部与设备侧被卡合部卡合,以及/或者通过设备侧卡合部与装置侧被卡合部卡合,使得电源装置与第2外部设备连结起来。因而,当将电源装置与第2外部设备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进行搬运时,能够抑制电源装置与第2外部设备错位。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表面可以具有:能够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进行收容的第1沟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1状态与收容于所述第1沟部内的第2状态之间进行移动。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处于所述第1状态的状态下,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在所述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的状态下,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位于所述第2状态。
例如,在第1装置侧卡合部以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1状态进行固定的结构中,当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时,有可能使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第2外部设备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导致第2外部设备的下表面损伤。根据上述结构,在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第1装置侧卡合部收容于第1沟部。因此,能够抑制第2外部设备的下表面损伤。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装置可以还具备: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从所述第2状态向所述第1状态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在欲使电源装置与第1蓄电池单元连结起来时,可以不进行用于使第1装置侧卡合部从第2状态切换为第1状态的操作。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装置可以还具备与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不同的第3装置侧卡合部,该第3装置侧卡合部能够与不同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2蓄电池单元的第2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第3装置侧卡合部,能够将形状与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2蓄电池单元和电源装置连结起来。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表面可以具有:第1沟部,其能够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进行收容;以及第2沟部,其能够对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进行收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1状态与收容于所述第1沟部内的第2状态之间进行移动。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可以构成为:能够在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3状态与收容于所述第2沟部内的第4状态之间进行移动。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处于所述第1状态的状态下,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在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处于所述第3状态的状态下,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与所述第2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2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可以位于所述第4状态。
例如,在第3装置侧卡合部以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3状态进行固定的结构中,当第1蓄电池单元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时,有可能使第3装置侧卡合部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导致第1蓄电池单元的下表面损伤。根据上述结构,在第1蓄电池单元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第3装置侧卡合部收容于第2沟部。因此,能够抑制第1蓄电池单元的下表面损伤。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装置可以还具备: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从第2状态向第1状态施力的施力部件。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在欲使电源装置与第1蓄电池单元连结起来时,可以不进行用于使第1装置侧卡合部从第2状态切换为第1状态的操作。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装置可以还具备:第1转换电路,其与所述第1输出部连接,并且对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第2输出部,其与所述第1输出部不同;与所述第1转换电路不同的第2转换电路,其与所述第2输出部连接,并且对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从电源装置输出的电力而使多种电气设备动作。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源装置可以还具备:与所述第1输出部连接并且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的第1转换电路。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通过利用电源装置,能够使用利用交流电力而进行动作的电气设备。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壳体可以还具备:配置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第1侧面。所述装置侧连接器可以设置于所述第1侧面。
例如,在装置侧连接器设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情况下,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第1蓄电池单元会成为障碍,而使得难以将装置侧连接器与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起来。根据上述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将装置侧连接器与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起来。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当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源装置时,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可以配置于比所述主体壳体的外周缘部靠内侧的位置。
在从上方观察电源装置时蓄电池侧连接器配置于比主体壳体的外周缘部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蓄电池侧连接器可能与壁等碰撞而导致损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蓄电池侧连接器与壁等碰撞。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池侧连接器损伤。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壳体可以还具备:安装于所述第1侧面并且对从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延伸出的线缆进行收容的线缆收容部。
在将电源装置与第1蓄电池单元连结起来的状态下搬运电源装置时,第1蓄电池单元的线缆有时会与用户接触。根据上述结构,在将电源装置与第1蓄电池单元连结起来的状态下,能够将线缆收容于线缆收容部。因此,在搬运电源装置的情况下,能够抑制第1蓄电池单元的线缆与用户接触。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壳体可以还具备:第2侧面,其配置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以及把手,其设置于所述第2侧面,并且能够由用户把持。可以在所述第2侧面上设置有向所述主体壳体的内侧凹陷并且对所述把手进行收容的把手收容部。所述把手可以构成为:能够在收容于所述把手收容部内的收容状态与未收容于所述把手收容部的非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
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在搬运电源装置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手移动至非收容状态,在将电源装置载置于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手移动至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下,把手收容于第2侧面的把手收容部。因此,在将电源装置载置于地面等的状态下,能够抑制把手与用户接触。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第2侧面设置有通气孔。在从与所述第2侧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所述电源装置的情况下,所述通气孔可以设置于所述把手的内侧。
根据上述结构,从主体壳体向外部排出的空气的流动不会被把手阻碍。因此,空气容易从主体壳体向外部排出。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壳体可以还具备:从所述上表面的第1端部向第1方向突出并且第1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倾斜的倾斜部。可以在所述倾斜部上设置有:显示部、以及用于对所述第1输出部进行操作的输出操作部。
与在主体壳体的上表面或者与上表面正交的侧面设置有显示部的结构相比,在倾斜部上设置有显示部的结构更能够提高用户对显示部的可认性。另外,与在主体壳体的上表面或者与上表面正交的侧面设置有输出操作部的结构相比,在倾斜部上设置有输出操作部的结构更能够提高用户对输出操作部的操作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壳体可以还具备第3侧面,该第3侧面从所述上表面的所述第1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所述第1输出部设置于该第3侧面。所述第1输出部可以位于比显示部以及所述输出操作部靠下方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倾斜部位于比第1输出部靠上方的位置。另外,倾斜部比第1输出部向第1方向侧突出。因此,能够利用倾斜部而抑制来自电源装置的上方的水到达第1输出部。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载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的状态下,电源操作部可以设置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方向侧的蓄电池侧面。可以通过用户对所述电源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向所述电源装置供电。
根据上述结构,在蓄电池单元载置于主体壳体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电源装置的输出操作部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电源操作部这双方位于第1方向侧。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性。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所述输出部上设置有对所述输出部进行保护的保护部。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水到达输出部。
(实施例)
图1、图2所示的本实施例的电源系统2是向电动工具等供电的装置。电源系统2通过将图1所示的蓄电池单元500以及图2的蓄电池单元700中的1个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图3的电源装置100而构成。
(电源装置100的结构)
如图3所示,电源装置100具备主体壳体110。主体壳体110整体形成为近似长方体形状,并分割为上部壳体112和下部壳体114。上部壳体112和下部壳体114由螺钉(省略图示)相互固定。主体壳体110具备:上表面120、底面122(参照图4)、前表面124、后表面126(参照图5)、右表面128(参照图4)以及左表面130。在上表面120的4个角部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4个凹陷部121a~121d。在上表面120上设置有2个第1连结机构140、第2连结机构142以及2个第3连结机构144。2个第1连结机构140设置于上表面120的右端部。前侧的第1连结机构140设置于比上表面1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靠近前端的位置,后侧的第1连结机构140设置于比上表面1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靠近后端的位置。第2连结机构142设置于上表面120的左端部。第2连结机构142设置于上表面12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2个第3连结机构144设置于上表面120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2个第3连结机构144设置于比上表面120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靠近左端的位置。在上表面120上且是在与2个第1连结机构140、第2连结机构142以及2个第3连结机构144分别对应的位置,形成有将上部壳体112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开口120a~120e。如图4所示,在底面122的4个角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4个突出部122a~122d。4个突出部122a~122d分别设置于上表面120的4个凹陷部121a~121d的下方。4个突出部122a~122d分别具有与上表面120的4个凹陷部121a~121d对应的形状。
(第1连结机构140的结构)
图3的前侧的第1连结机构140与后侧的第1连结机构140具有前后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及形状。如图6所示,配置于前侧的第1连结机构140具备:第1连结壳体150、第1卡合机构152以及2个扭簧154。如图7所示,第1连结壳体150从图中下侧被螺钉紧固而固定于上部壳体112。如图6所示,第1卡合机构152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156、从基部156的上部向左方延伸的第1突起部158、从第1突起部158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第2突起部160、以及转动轴162。转动轴162从基部156的下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并且从基部156的下部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第1卡合机构152以能够绕转动轴162转动的方式保持于第1连结壳体150。第1卡合机构152能够在收容于开口120a(参照图3)的收容状态与从上表面120(参照图3)向上方突出的非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2个扭簧154分别设置于转动轴162的前后两侧的端部。第1卡合机构152基于扭簧154的作用力而从收容状态向非收容状态被施力。如图3所示,基部156的右部与主体壳体110接触。
(第2连结机构142的结构)
如图8所示,第2连结机构142具备:第2连结壳体170、第2卡合机构172以及2个扭簧174。如图7所示,第2连结壳体170从下侧被螺钉紧固而固定于上部壳体112。如图8所示,第2卡合机构172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基部176、从基部176的上部向左方延伸的突起部178、以及转动轴180。突起部178的上表面178a的左侧向下方倾斜。突起部178的下表面178b与包括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在内的平面平行。转动轴180从基部176的下部的前端向前方延伸,并且从基部176的下部的后端向后方延伸。第2卡合机构172以能够绕转动轴180转动的方式保持于第2连结壳体170。第2卡合机构172能够在收容于开口120c(参照图3)的收容状态与从上表面120(参照图3)向上方突出的非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2个扭簧174分别设置于转动轴180的前后两侧的端部。第2卡合机构172基于扭簧174的作用力而从收容状态向非收容状态被施力。
(第3连结机构144的结构)
图3的前侧的第3连结机构144与后侧的第3连结机构144具有前后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及形状。如图9所示,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前侧的第3连结机构144具备:第3连结壳体190与第3卡合机构192。如图7所示,第3连结壳体190从下侧被螺钉紧固而固定于上部壳体112。如图9所示,第3卡合机构192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板部194、从前板部194的右端向后方延伸的第1右板部196、从前板部194的左端向后方延伸的第1左板部198、转动轴200以及从前板部194的下端向后方延伸的底板部204。在第1右板部196上设置有向右方突出的卡合凸部196a,在第1左板部198上设置有向左方突出的卡合凸部198a。卡合凸部196a、198a构成为能够弹性变形。转动轴200从第1右板部196的下部向右方延伸,并且从第1左板部198的下部向左方延伸。第3卡合机构192能够绕转动轴200转动的方式保持于第3连结壳体190。第3卡合机构192能够在收容于开口120d(参照图3)的收容状态与从上表面120(参照图3)向上方突出的非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第3卡合机构192还具备:上板部202、第2右板部206、第2左板部208以及中央板部210。上板部202设置于比前板部19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并从前板部194向后方延伸。第2右板部206设置于比第1右板部196靠左侧的位置。第2右板部206从前板部194向后方延伸,并且将上板部202的右端部与底板部204连接起来。第2左板部208设置于比第1左板部198靠右侧的位置。第2左板部208从前板部194向后方延伸,并且将上板部202的左端部与底板部204连接起来。中央板部210从前板部194向后方延伸,并且在上板部20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处将上板部202与底板部204连接起来。在第2右板部206与中央板部210之间设置有2个突出板部212,这2个突出板部212从底板部204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并且从前板部194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在第2左板部208与中央板部210之间设置有2个突出板部214,这2个突出板部214从底板部204的上表面向上方延伸,并且从前板部194的后表面向后方延伸。
(上侧连结部220、下侧连结部221的结构)
如图3、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0上设置有: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端部的4个上侧连结部220、以及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下端部的4个下侧连结部221。如图3所示,4个上侧连结部220设置于:前表面124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右表面128的后端部(参照图4)以及左表面130的后端部。关于4个上侧连结部220,设置4个上侧连结部220的位置以及方向不同,但是形状相同。4个下侧连结部221分别设置于4个上侧连结部220的下方。关于4个下侧连结部221,设置4个下侧连结部221的位置以及方向不同,但是形状相同。
如图10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的右端部处设置的上侧连结部220具有:前部以及上部开口的凹部形状。上侧连结部220具备:底面220a、后表面220b、右表面220c以及左表面220d(参照图11)。底面220a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上方。后表面220b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前方。右表面220c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左方。如图11所示,左表面220d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右方。在后表面220b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4个突起部222a~222d。突起部222a与突起部222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突起部222a与突起部222c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突起部222d与突起部222b在上下方向上并排配置,突起部222d与突起部222c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在左表面220d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并向左方凹陷的左沟部226。如图10所示,在右表面220c上设置有沿上下方向并向右方凹陷的右沟部224。
在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的右端部处设置的下侧连结部221具有前部以及下部开口的凹部形状。下侧连结部221具备:上表面228a(参照图4)、后表面228b、右表面228c以及左表面228d(参照图11)。如图4所示,上表面228a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上方。如图10所示,后表面228b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前方。右表面228c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左方。如图11所示,左表面228d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右方。在后表面228b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2个突起部230a、230b。突起部230a与突起部230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
(第4卡合机构240的结构)
如图3所示,在4个上侧连结部220上分别安装有第4卡合机构240。关于4个第4卡合机构240,设置4个第4卡合机构240的位置以及方向不同,但是形状相同。如图12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的右端部的上侧连结部220上安装的第4卡合机构240具备: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前板部242、从前板部242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的上板部244、从前板部24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底板部246、从前板部242的右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右板部248、从前板部242的左端部向后方延伸的左板部250、第1转动轴252以及第2转动轴254。第1转动轴252从右板部248的下部向右方延伸。第2转动轴254从左板部250的下部向左方延伸。第1转动轴252配置于上侧连结部220的右沟部224(参照图10)内,第2转动轴254配置于上侧连结部220的左沟部226(参照图11)内。第4卡合机构240能够绕第1转动轴252以及第2转动轴254转动,并且以能够沿着右沟部224以及左沟部226而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壳体110。第4卡合机构240在上板部24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处还具备:将上板部244与底板部246在上下方向上连接起来的中央板部256、将中央板部256与右板部248在左右方向上连接起来的第1连接板部258、以及将中央板部256与左板部250在左右方向上连接起来的第2连接板部260。中央板部256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小于上侧连结部220的突起部222a与突起部222b之间的距离(参照图10)。上板部244与第1连接板部258之间的上下方向的距离大于上侧连结部220的突起部222a的上端与突起部222c的下端之间的距离(参照图10)。在右板部248上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右侧凸部262,在左板部250上设置有能够弹性变形的左侧凸部264。第4卡合机构240的右侧凸部262与上侧连结部220的右表面220c(参照图10)接触,并且,当右侧凸部262的一部分嵌合于右表面220c的右沟部224(参照图10)时,右侧凸部262会向左侧弹性变形。另外,第4卡合机构240的左侧凸部264与上侧连结部220的左表面220d(参照图11)接触,并且,当左侧凸部264的一部分嵌合于左表面220d的左沟部(参照图11)时,左侧凸部264会向右侧弹性变形。在右侧凸部262以及左侧凸部264进行弹性变形的状态下,第4卡合机构240固定于上侧连结部220(参照图10)。
(防水壁280的结构)
如图3所示,从前表面124的前端部向前方延伸的防水壁280与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连接。防水壁280的上表面280a以前侧倾向下方的方式倾斜。上表面280a的倾斜角度例如约为20度。在上表面280a上设置有显示部282、USB电源开关284、AC电源开关286、频率切换开关288、DC电源开关290以及蜂鸣器开关292。在显示部282上显示有从电源装置100输出的电力的大小。USB电源开关284是对后面叙述的USB输出部312(参照图4)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开关。AC电源开关286是对后面叙述的AC输出部314(参照图4)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开关。频率切换开关288是对从后面叙述的AC输出部314(参照图4)输出的电力的频率进行切换的开关。用户能够通过对频率切换开关288进行操作,而使得从后面叙述的AC输出部314(参照图4)输出的电力的频率在50Hz与60Hz之间进行切换。DC电源开关290是对后面叙述的DC输出部316(参照图4)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开关。蜂鸣器开关292是对蜂鸣器294(参照图13)的动作进行切换的开关。在本实施例中,蜂鸣器294(参照图13)构成为:在蓄电池单元500、700(参照图1、图2)的容量处于规定容量以下的情况下、或者在从电源装置100输出的电力处于规定电力(例如,1400W)以上的情况下,进行动作。此外,在电源装置100中未设置用于对电源装置100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主电源开关。
(输出单元31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且是在防水壁280的下方设置有输出单元310。输出单元310具备:USB输出部312、AC输出部314以及DC输出部316。在USB输出部312上设置有能够连接多种USB线缆(例如,a型或者c型)的4个USB端口。在AC输出部314上设置有2个插座。在DC输出部316上设置有雪茄头插口。在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设置有:保护USB输出部312的USB保护部320、保护AC输出部314的AC保护部322、以及保护DC输出部316的DC保护部324。USB保护部320、AC保护部322以及DC保护部324以能够相对于主体壳体110转动的方式保持于主体壳体110。USB保护部320、AC保护部322、DC保护部324分别能够在对USB输出部312、AC输出部314、DC输出部316进行覆盖的保护状态(参照图3)、与不对USB输出部312、AC输出部314、DC输出部316进行覆盖的非保护状态(参照图4)之间进行移动。USB保护部320、AC保护部322、DC保护部324能够转动到与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之间的角度约为90度的位置。能够通过防水壁280、USB保护部320、AC保护部322以及DC保护部324而抑制水到达USB输出部312、AC输出部314、DC输出部316。
(右侧把手340、左侧把手350的结构)
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右表面128设置有右侧把手340。右侧把手340具备:前侧支承部342、后侧支承部344以及把持部346。前侧支承部342以及后侧支承部344沿上下方向延伸。前侧支承部342的上端部以及后侧支承部344的上端部以能够绕在主体壳体110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省略图示)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壳体110。把持部34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前侧支承部342的下端部与后侧支承部344的下端部连接起来。在主体壳体110的右表面128设置有向左方凹陷的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具有与右侧把手340对应的形状。右侧把手340能够在收容于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的收容状态与未收容于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的非收容状态(参照图14)之间进行移动。如图14所示,能够将右侧把手340上拉到相对于右表面128成约90度的位置。
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左表面130设置有左侧把手350。左侧把手350具备:前侧支承部352、后侧支承部354以及把持部356。前侧支承部352以及后侧支承部354沿上下方向延伸。前侧支承部352的上端部以及后侧支承部354的上端部以能够绕在主体壳体110内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省略图示)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壳体110。把持部35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将前侧支承部352的下端部与后侧支承部354的下端部连接起来。在主体壳体110的左表面130设置有向右方凹陷的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具有与左侧把手350对应的形状。左侧把手350能够在收容于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的收容状态与未收容于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的非收容状态(参照图14)之间进行移动。如图14所示,能够将左侧把手350上拉到相对于左表面130成约90度的位置。
如图15所示,在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处于收容状态的状态下,即便从上方观察电源装置100,也无法目视观察到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即,在收容状态下,右侧把手340的右端位于比主体壳体110的右表面128靠左方的位置,左侧把手350的左端位于比主体壳体110的左表面130靠右方的位置。
(插口IF部370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后表面126的上部设置有插口IF部370。插口IF部370具备:前表面370a、右表面370b以及左表面370c(参照图15)。前表面370a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后方。右表面370b沿着上下方向以后侧倾向右方的方式倾斜并且面向左后方。如图15所示,左表面370c沿着上下方向以后侧倾向左方的方式倾斜并且面向右后方。如图16所示,在右表面370b上设置有装置侧插口部372。在从上方观察电源装置100的情况下,装置侧插口部372的中心轴372a相对于左右方向朝后方侧倾斜规定角度α。在本实施例中,规定角度α例如约为20度。如图17所示,通过设为这样的角度,能够确保用于用户使后面叙述的蓄电池单元500的蓄电池侧插口部544相对于装置侧插口部372进行拆装的空间。如图15所示,在右表面370b上设置有保护装置侧插口部372的插口保护部374。插口保护部374能够在覆盖装置侧插口部372的保护状态与未覆盖装置侧插口部372的非保护状态(省略图示)之间进行移动。
(线缆收容部380的结构)
如图5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后表面126上还设置有线缆收容部380。线缆收容部380设置于插口IF部370的下方。线缆收容部380由兜部382和凹陷部384构成。兜部382被螺钉紧固而固定于主体壳体110的后表面126。兜部382具备:后板部382a、右板部382b、左板部382c以及底板部382d。后板部382a沿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延伸。后板部382a位于比主体壳体110的后表面126靠后方的位置。右板部382b沿着上下方向以后侧倾向左方的方式倾斜。左板部382c沿着上下方向以后侧倾向右方的方式倾斜。底板部382d沿着左右方向以后侧倾向上方的方式倾斜。如图18所示,凹陷部384具备:前表面384a、右表面384b以及左表面384c。前表面384a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后方。右表面384b沿着上下方向以后侧倾向右方的方式倾斜并且面向左后方。左表面384c沿着上下方向以后侧倾向左方的方式倾斜并且面向右后方。前表面384a设置于:比插口IF部370的前表面370a(参照图15)靠前方的位置。右表面384b设置于比插口IF部370的右表面370b(参照图15)靠右方的位置。左表面384c设置于比插口IF部370的左表面370c(参照图15)靠左方的位置。即,从上方观察电源装置100的情况下的凹陷部384的面积大于插口IF部370的面积(参照图15)。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使电源装置100的尺寸紧凑并且能够增大线缆收容部380内的空间。
(主体壳体110的内部的结构)
如图16所示,在主体壳体110中收容有进气管道400、排气管道402以及基板壳体404。进气管道400将主体壳体110的左表面130与基板壳体404的左端部连接起来。排气管道402将主体壳体110的右表面128与基板壳体404的右端部连接起来。如图18所示,在基板壳体404中收容有控制基板406与2个冷却风扇408。如图3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左表面130设置有多个进气孔130b。多个进气孔130b设置于与进气管道400(参照图18)对置的位置。多个进气孔130b配置于左侧把手350的前侧支承部352与后侧支承部354之间,并且配置于比把持部356靠上方的位置。多个进气孔130b中的配置于最上方的进气孔130b的上端位于比前侧支承部352的上端以及后侧支承部35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在左侧把手350处于收容状态的状态下,多个进气孔130b位于左侧把手350的内侧。如图19所示,多个进气孔130b以左侧倾向下方的方式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防止水经由多个进气孔130b而侵入到主体壳体110内。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右表面128设置有多个排气孔128b。多个排气孔128b设置于与排气管道402(参照图18)对置的位置。多个排气孔128b配置于右侧把手340的前侧支承部342与后侧支承部344之间,并且配置于比把持部346靠上方的位置。多个排气孔128b中的配置于最上方的排气孔128b的上端位于比前侧支承部342的上端以及后侧支承部344的上端靠下方的位置。即,在右侧把手340处于收容状态的状态下,多个排气孔128b位于右侧把手340的内侧。如图19所示,多个排气孔128b以右侧倾向下方的方式倾斜。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抑制:在用户把持着处于非收容状态的右侧把手340(参照图14)的状态下,从多个排气孔128b排出的风(例如温风)吹碰到把持着右侧把手340的用户的手。
(控制电路420的结构)
参照图13对在收容于主体壳体110内的控制基板406(参照图18)上搭载的控制电路420进行说明。控制电路420具有:设置在控制基板406上的多个电子元件。以下,对控制电路420的结构进行说明,但是,不对控制电路420的结构进行限定。控制电路420的结构能够适当变更。
控制电路420与蓄电池单元500、700电连接。控制电路420具备:微型计算机422、调节器424、电压检测电路426、USB电路部428、AC电路部430以及DC电路部432。调节器424、电压检测电路426、USB电路部428、AC电路部430以及DC电路部432连接于蓄电池单元500、700。
调节器424将从蓄电池单元500、700输入的直流电力的电压转化为5V。由调节器424生成的直流电力供给到微型计算机422。由此,微型计算机422被启动。电压检测电路426对蓄电池单元500、700的电压进行检测并将其输出到微型计算机422。
在微型计算机422连接有显示部282、USB电源开关284、AC电源开关286、频率切换开关288、DC电源开关290、蜂鸣器开关292以及蜂鸣器294。虽然省略图示,但是,微型计算机422还连接于USB电路部428、AC电路部430以及DC电路部432。微型计算机422基于从USB电源开关284输入的信号而对USB电路部428的动作进行控制,基于从AC电源开关286以及频率切换开关288输入的信号而对AC电路部430的动作进行控制,基于从DC电源开关290输入的信号而对DC电路部432的动作进行控制。另外,微型计算机422基于从电压检测电路426输入的电压以及从蜂鸣器开关292输出的信号而对蜂鸣器294的动作进行控制。
USB电路部428具备:开关电路434、降压电源电路436以及USB输出部312。开关电路434以及降压电源电路436的动作由微型计算机422控制。开关电路434是用于对USB电路部428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电路。降压电源电路436是从使蓄电池单元500、700供给的直流电力降压到规定电压(例如,5V)的电路。由降压电源电路436转换而得的直流电力供给到USB输出部312。此外,在变形例中,USB电路部428可以具备2个降压电源电路。另外,在其他变形例中,USB电路部428可以具备升降压电源电路来取代降压电源电路436。
AC电路部430具备:开关电路438、升压电源电路440、逆变器电路442以及AC输出部314。开关电路438、升压电源电路440以及逆变器电路442的动作由微型计算机422控制。开关电路438是用于对AC电路部430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电路。升压电源电路440是使从蓄电池单元500、700供给的直流电力升压到规定电压(例如,100V)的电路。逆变器电路442是用于使直流电力转换为交流电力的电路。由升压电源电路440以及逆变器电路442转换而得的交流电力供给到AC输出部314。
DC电路部432具备:开关电路444、降压电源电路446以及DC输出部316。开关电路444以及降压电源电路446的动作由微型计算机422控制。开关电路444是用于使DC电路部432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电路。降压电源电路446是使从蓄电池单元500、700供给的直流电力降压到规定电压(例如,12V)的电路。由降压电源电路446转换而得的直流电力供给到DC输出部316。此外,在变形例中,DC电路部432可以具备升降压电源电路来取代降压电源电路436。
(蓄电池单元500的结构)
如图1所示,蓄电池单元500具备蓄电池壳体510。在蓄电池壳体510的内部收容有多个蓄电池单格。蓄电池单元500的输出电压例如为36V。蓄电池壳体510分割为上部壳体512与下部壳体514。上部壳体512与下部壳体514利用螺钉(省略图示)相互固定。蓄电池壳体510具备:上表面520、底面522(参照图20)、前表面524、后表面526(参照图20)、右表面528(参照图20)以及左表面530。
在蓄电池壳体510的前表面524设置有主电源开关532。主电源开关532是用于对蓄电池单元500的主电源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开关。此外,通过将蓄电池单元500的电源切换为接通,使得微型计算机422(参照图13)启动。即,在电源系统2中,主电源开关532作为用于对蓄电池单元500以及电源装置100这双方的电源进行切换的开关而发挥功能。
如图20所示,在右表面528的下部设置有向左方凹陷的凹陷部540。凹陷部540具备:上表面540a、第1左表面540b、设置于第1左表面540b的前后两侧的第2左表面540c、将第1左表面540b与第2左表面540c连接起来的连接面540d。上表面540a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下方。第1左表面540b以及第2左表面540c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面向右方。第1左表面540b位于比第2左表面540c靠左方的位置。线缆542的一端542a与第1左表面540b连接。线缆542的另一端542b与蓄电池侧插口部544连接。在凹陷部540设置有:从第2左表面540c向右方突出的突出部550、以及在比突出部550靠下方的位置处从第2左表面540c向右方突出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
如图1所示,在蓄电池壳体510的左表面530设置有向左方突出的突出部560。在突出部560上安装有锁定机构562。如图21所示,锁定机构562具备:基部564、操作部566、第2被卡合机构568以及转动轴570。基部564沿上下方向延伸。操作部566与基部564的上部连接。第2被卡合机构568从基部564的下端部向右方延伸。第2被卡合机构568的上表面568a以左方倾向下方的方式倾斜。第2被卡合机构568的下表面568b以左方倾向下方的方式倾斜。下表面568b的倾斜角度大于上表面568a的倾斜角度。转动轴570沿前后方向延伸。转动轴570保持于蓄电池壳体510。锁定机构562以能够绕转动轴570转动的方式保持于蓄电池壳体510。锁定机构562被未图示的扭簧施力,以使得基部564与包括上下方向以及前后方向在内的平面平行。
(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的连结方法)
接着,对将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连结起来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如图22所示,使蓄电池单元500以右侧向下方倾斜的状态进行倾斜。而且,如图23所示,直至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与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的基部156接触为止,使蓄电池单元500相对于电源装置100从左方朝右方移动。由此,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位于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的第1突起部158的下方。然后,将蓄电池单元500的左侧压下。当蓄电池单元500的左侧被压下时,图24的蓄电池单元500的第2被卡合机构568的下表面568b与电源装置100的第2卡合机构172的突起部178的上表面178a接触。当蓄电池单元500被进一步压下时,电源装置100的第2卡合机构172向右方转动。而且,当蓄电池单元500的第2被卡合机构568的上表面568a移动到比电源装置100的突起部178靠下方的位置时,利用扭簧174(参照图8)而使得电源装置100的第2卡合机构172向左方转动。由此,电源装置100的第2卡合机构17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2被卡合机构568卡合。另外,如图25所示,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位于比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的第1突起部158稍微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卡合。由此,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被连结起来。而且,如图17所示,通过蓄电池单元500的蓄电池侧插口部544与电源装置100的装置侧插口部372连接,使得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电连接。另外,用户将蓄电池单元500的线缆542收容于电源装置100的线缆收容部380。由此,用户能够将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作为电源系统2而使用。此外,在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被连结起来的状态下,电源装置100的第3卡合机构192(参照图9)处于收容状态、即收容于开口120d、120e(参照图3)内。
另外,如图14所示,用户通过将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从收容状态切换为非收容状态,能够以抓住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的状态搬运电源系统2。
(蓄电池单元700的结构)
接着,对图2的蓄电池单元700进行说明。如图2所示,蓄电池单元700的形状与蓄电池单元500(参照图1)的形状不同。另外,在蓄电池单元700的内部收容有多个蓄电池组(省略图示),这点不同于蓄电池单元500(参照图1)。在本实施例中,在蓄电池单元700的内部收容有例如2个蓄电池组。蓄电池单元700的输出电压例如为36V。
蓄电池单元700具备蓄电池壳体710。蓄电池壳体710分割为上部壳体712与下部壳体714。蓄电池壳体710具备:上表面720、底面722(参照图26)、前表面724、后表面726(参照图27)、右表面728(参照图26)以及左表面730。在蓄电池壳体710的前表面724设置有主电源开关732与锁定操作部734。主电源开关732是用于对蓄电池单元700的主电源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开关。锁定操作部734是对蓄电池壳体710进行开闭的部件。用户能够在蓄电池壳体710打开的状态下更换蓄电池壳体710内的蓄电池组(省略图示)。在蓄电池壳体710的左表面730的下部设置有蓄电池侧把手740。蓄电池侧把手740具备:前侧支承部742、后侧支承部744以及把持部746。前侧支承部742以及后侧支承部744沿左右方向延伸。前侧支承部742的右端部以及后侧支承部744的右端部固定于蓄电池壳体710。把持部746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将前侧支承部742的左端部与后侧支承部744的左端部连接起来。
如图26所示,在前表面724的左端部的下部以及后表面726的左端部的下部设置有第3被卡合机构750。第3被卡合机构750设置于与电源装置100的2个第3连结机构144(参照图3)对应的位置。前侧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与后侧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具有前后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及形状。前侧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具有前部以及下部开口的凹部形状。第3被卡合机构750具备:上表面750a、后表面750b、右表面750c(参照图2)以及左表面750d。上表面750a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下方。后表面750b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前方。如图2所示,右表面750c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左方。如图26所示,左表面750d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右方。在后表面750b上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2个突起部752a、752b。突起部752a与突起部752b在左右方向上并排配置。
在蓄电池壳体710的右表面728的下部设置有线缆连接部760与2个第1被卡合机构762。线缆连接部760设置于比右表面728靠左方的位置。2个第1被卡合机构762设置于线缆连接部760的前后两侧。2个第1被卡合机构762设置于与电源装置100的2个第1连结机构140(参照图3)对应的位置。前侧的第1被卡合机构762与后侧的第1被卡合机构762具有相同形状。后侧的第1被卡合机构762具有下部以及右部开口的凹部形状。第1被卡合机构762具备上表面762a、左表面762b、前表面762c(参照图27)以及后表面762d。上表面762a沿着前后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下方。左表面762b沿着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并且面向右方。如图27所示,前表面762c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后方。如图26所示。后表面762d沿着上下方向以及左右方向并且面向前方。第1被卡合机构762还具备:从左表面762b的下端部向右方延伸的延伸部762e。延伸部762e的右侧向下方倾斜。延伸部762e将前表面762c(参照图27)与后表面762d连接起来。
(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700的连结方法)
接着,对将图2的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700连结起来的方法进行说明。首先,与蓄电池单元500(参照图22)的情况一样,使蓄电池单元700以右侧向下方倾斜的状态进行倾斜。而且,直至蓄电池单元700的第1被卡合机构762的延伸部762e(参照图26)与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的基部156(参照图6)接触为止,使蓄电池单元700相对于电源装置100从左方朝右方移动。然后,将蓄电池单元700的左侧压下,使得蓄电池单元700载置于电源装置100上。由此,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参照图26)位于电源装置100的第3连结机构144(参照图3)的附近。而且,用户将图28的电源装置100的第3卡合机构192拉起,使得电源装置100的第3卡合机构192与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卡合。在该情况下,电源装置100的上部壳体112以及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的突起部752a、752b(参照图26)位于电源装置100的第3卡合机构192的上板部202与突出板部212、214(参照图9)之间。另外,电源装置100的第3卡合机构192的卡合凸部196a、198a(参照图9)分别推抵到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的右表面750c(参照图2)、左表面750d(参照图26)。由此,电源装置100的第3卡合机构192与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另外,如图29所示,蓄电池单元700的第1被卡合机构762的延伸部762e位于比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的第2突起部160稍微靠下方的位置。由此,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700的第1被卡合机构762卡合。由此,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700被连结起来。此外,如图2所示,在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700被连结起来的状态下,电源装置100的第2卡合机构172处于非收容状态,配置于蓄电池单元700的左表面730与蓄电池侧把手740的把持部746之间。而且,通过蓄电池单元700的蓄电池侧插口部(省略图示)与电源装置100的装置侧插口部372(参照图17)连接,使得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700电连接。
另外,如图30所示,用户通过将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从收容状态切换为非收容状态,能够以抓住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的状态搬运电源系统2。蓄电池单元700的右表面728突出到比电源装置100的右表面128靠右方的位置。在本实施例中,处于非收容状态的右侧把手340的把持部346位于比蓄电池单元700的右表面728靠右方的位置。假设在处于非收容状态的右侧把手340的把持部346位于比蓄电池单元700的右表面728靠左方的位置的情况下,把持部346位于蓄电池单元700的下方。在该情况下,用户难以抓住把持部346。根据上述结构,用户能够容易抓住把持部346。
(电源装置100的其他使用方法)
在图1、图2所示的例子中,对在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载置有蓄电池单元500、700的结构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本实施例的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能够载置图31的另一电源装置100或者图32的工具箱900。另外,能够使电源装置100载置于图33的手推车1000之上或者图34的板车1200之上。以下,对电源装置100的其他使用方法进行说明。
(将2个电源装置100上下连结)
在图31中,2个电源装置100上下并排配置。对将2个电源装置100连结起来的顺序进行说明。首先,用户以使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的4个凹陷部121a~121d位于上侧的电源装置100的底面122的4个突出部122a~122d(参照图4)的下方的方式,将上侧的电源装置100载置于下侧的电源装置100上。由此,上侧的电源装置100的4个第4卡合机构240位于上侧的电源装置100的4个下侧连结部221的下方。而且,用户将在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前表面124的右端部设置的第4卡合机构240的上部向前方拉出,之后,将第4卡合机构240向上方拉起。然后,用户将第4卡合机构240的上部向后方压入。由此,如图35所示,上侧的电源装置100的突起部230a、230b(参照图3)位于第4卡合机构240的上板部244的下方,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突起部222a~222d(参照图10)位于第4卡合机构240的底板部246的上方。另外,第4卡合机构240的右侧凸部262(参照图12)向左侧弹性变形,并且左侧凸部264(参照图12)向右侧弹性变形。由此,电源装置100的第4卡合机构240与上侧的电源装置100的下侧连结部221卡合。然后,用户对在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前表面124的左侧设置的第4卡合机构240、在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右表面128上设置的第4卡合机构240、以及在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左表面130上设置的第4卡合机构240也执行相同的操作。由此,下侧的电源装置100与上侧的电源装置100被连结起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2个电源装置100上下并排的状态下搬运2个电源装置100。另外,由于能够将2个电源装置100上下并排地进行收容,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收容空间。此外,在2个电源装置100被上下连结的情况下,下侧的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参照图6)、第2卡合机构172(参照图8)以及第3卡合机构192(参照图9)处于收容状态。
(将工具箱900载置于电源装置100上)
在图32中,工具箱900载置于电源装置100上。在工具箱900中收容有电动工具等。工具箱900具备:具有上部壳体912与下部壳体914的工具壳体910。上部壳体912以能够拆装的方式安装于下部壳体914。如图36所示,工具壳体910具备:上表面920、底面922(参照图37)、前表面924、后表面926(参照图37)、右表面928(参照图37)以及左表面930。在上表面920的4个角部设置有向下方凹陷的4个凹陷部921a~921d。在上表面920设置有把手收容部920a。把手收容部920a向下方凹陷。在把手收容部920a中收容有把手940。把手940具备:右侧支承部942、左侧支承部944以及把持部946。右侧支承部942以及左侧支承部944沿前后方向延伸。右侧支承部942的前端部以及左侧支承部944的前端部以能够绕在工具壳体910内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省略图示)而转动的方式安装于工具壳体910。把持部946沿左右方向,并将右侧支承部942的后端部与左侧支承部944的后端部连接起来。把手收容部920a具有与把手940对应的形状。在工具壳体910的前表面924的上部的左右两端部、右表面928的上部以及左表面930的上部设置有4个上侧连结部220。在4个上侧连结部220分别安装有第4卡合机构240。另外,在工具壳体910的前表面924的下部的左右两端部、右表面928的下部(参照图37)以及左表面930的下部设置有4个下侧连结部221。4个第4卡合机构240将上部壳体912与下部壳体914连结起来。用户通过对4个第4卡合机构240进行操作,能够将下部壳体914从上部壳体912取下。如图37所示,在底面922的4个角部设置有向下方突出的4个突出部922a~922d。4个突出部922a~922d分别设置于上表面920的4个凹陷部921a~921d的下方。4个突出部922a~922d分别具有与上表面920的4个凹陷部921a~921d对应的形状。
关于将电源装置100与工具箱900连结起来的顺序,在对电源装置100的4个第4卡合机构240进行操作这点上,与将2个电源装置100上下连结的顺序相同。首先,用户以使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的4个凹陷部121a~121d位于工具箱900的底面922的4个突出部922a~922d(参照图37)的下方的方式,将工具箱900载置于电源装置100上。由此,电源装置100的4个第4卡合机构240位于工具箱900的下侧连结部221的下方。用户之后对第4卡合机构240进行的操作与上述的将2个电源装置100上下连结的顺序相同。由此,电源装置100的4个第4卡合机构240与工具箱900的4个下侧连结部221卡合,而将电源装置100与工具箱900连结起来。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电源装置100与工具箱900上下并排的状态下搬运电源装置100和工具箱900。另外,由于能够将电源装置100与工具箱900上下并排地进行收纳,所以,能够有效地活用收纳空间。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将工具箱900载置于电源装置100上,但是,也可以将电源装置100载置于工具箱900上。在该情况下,工具箱900的4个第4卡合机构240与电源装置100的4个下侧连结部221卡合。此外,在电源装置100与工具箱900被连结起来的情况下,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参照图6)、第2卡合机构172(参照图8)以及第3卡合机构192(参照图9)处于收容状态。
(将电源装置100载置于手推车1000上)
在图33中,电源装置100载置于手推车1000。手推车1000具备:支承框架1010(参照图38)、右车轮1012、左车轮1014以及把手1016。支承框架101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稍微小于电源装置100的底面122的突出部122a(参照图4)与突出部122b(参照图4)之间的距离。把手1016具备:从支承框架1010的右端向上方延伸的右侧管1020、从支承框架1010的左端向上方延伸的左侧管1022、以及将右侧管1020的上端与左侧管1022的上端连接起来的把持部1024。在支承框架1010的前部设置有前侧支承板1030。在右侧管1020的下部以及左侧管1022的下部设置有后侧支承板1032。前侧支承板1030与后侧支承板1032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稍微大于电源装置100的底面122(参照图4)的前后方向的距离。
当将电源装置100的底面122(参照图4)载置于手推车1000的支承框架1010上时,支承框架1010位于电源装置100的底面122的右侧的突出部122a、122c(参照图4)与左侧的突出部122b、122d(参照图4)之间。而且,电源装置100的前表面124的下部抵接于手推车1000的前侧支承板1030,电源装置100的后表面126(参照图5)抵接于手推车1000的后侧支承板1032。由此,当使手推车1000移动时,能够防止电源装置100从手推车1000掉落下来。
(将电源装置100载置于板车1200上)
在图34中,电源装置100载置于板车1200上。板车1200具备:支承板1210、右前轮1212、左前轮1214、右后轮(省略图示)以及左后轮1216。在支承板1210的上表面设置有:具有与电源装置100的底面122(参照图4)对应的形状的凹部1210a,电源装置100载置于凹部1210a内。由此,当使板车1200移动时,能够防止电源装置100从板车1200掉落下来。
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图17所示,电源装置100具备:主体壳体110;第1卡合机构152(“第1装置侧卡合部”的一例),其设置于主体壳体110;AC输出部314(“第1输出部”的一例),其设置于主体壳体110;以及装置侧插口部372(“装置侧连接器”的一例),其与蓄电池单元500(“第1蓄电池单元”的一例)的蓄电池侧插口部544(“蓄电池侧连接器”的一例)连接。主体壳体110具备:底面122与上表面120。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的一例)卡合,AC输出部314将从蓄电池单元500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蓄电池单元500不同的电动工具(“第1外部设备”)。根据上述结构,在将蓄电池单元500载置于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的状态下,电源装置100的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卡合。由此,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被连结起来。另外,在蓄电池侧插口部544与装置侧插口部372被连接起来的状态下,当将外部设备与AC输出部314电连接时,从蓄电池单元500供给的电力会经由电源装置100而输出到外部设备。因此,电源装置100能够利用从蓄电池单元500供给的电力而向外部设备输出电力。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1、图32所示,电源装置100构成为:能够将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第2外部设备”的一例)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根据上述结构,在蓄电池单元500未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情况下,能够将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另外,构成为:能够将主体壳体110载置于另一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以及工具箱900的上表面920。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电源装置100载置于另一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以及工具箱900的上表面920。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电源装置10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以上下重叠的状态下进行搬运或者收纳。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12、图35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具备:第4卡合机构240(“第2装置侧卡合部”的一例),其能够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的下侧连结部221(“设备侧被卡合部”的一例)卡合;以及下侧连结部221(“装置侧被卡合部”的一例),其能够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的第4卡合机构240(“设备侧卡合部”的一例)卡合。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电源装置100的第4卡合机构24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的下侧连结部221卡合,或者,通过另一电源装置100或者工具箱900的第4卡合机构240与电源装置100的下侧连结部221卡合,使得电源装置10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连结起来。因而,当将电源装置10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以上下重叠的状态进行搬运时,能够抑制电源装置10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错位。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6所示,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可以具有:能够对第1卡合机构152进行收容的开口120a、120b(“第1沟部”的一例)。第1卡合机构152能够在从上表面120向上方突出的非收容状态与收容于开口120a、120b内的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在第1卡合机构152处于非收容状态的状态下,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卡合,在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状态下,第1卡合机构152位于收容状态。例如,在第1卡合机构152以非收容状态固定的结构中,当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时,有可能使第1卡合机构152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导致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的下表面损伤。根据上述结构,在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状态下,第1卡合机构152收容于开口120a、120b。因此,能够抑制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的下表面损伤。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具备:对第1卡合机构152从收容状态向非收容状态施力的扭簧154(“施力部件”的一例)。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在欲使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连结起来时,可以不进行用于使第1卡合机构152从收容状态切换为非收容状态的操作。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2、图3、图9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具备:能够与不同于蓄电池单元500的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第2单元侧被卡合部”的一例)卡合的第3卡合机构192(“第3装置侧卡合部”的一例)。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利用第3卡合机构192,能够将形状与蓄电池单元500不同的蓄电池单元700和电源装置100连结起来。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6、图9所示,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具有:能够对第1卡合机构152进行收容的开口120a、120b;以及能够对第3卡合机构192进行收容的开口120c(“第2沟部”的一例)。第1卡合机构152能够在非收容状态与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第3卡合机构192能够在从上表面120向上方突出的非收容状态(“第3状态”的一例)与收容于开口120c内的收容状态(“第4状态”的一例)之间进行移动。在第1卡合机构152处于非收容状态的状态下,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卡合。在第3卡合机构192处于非收容状态的状态下,第3卡合机构192与蓄电池单元700的第3被卡合机构750卡合,在第1卡合机构15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第1被卡合机构552卡合的状态下,第3卡合机构192位于收容状态。例如,在第3卡合机构192以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向上方突出的非收容状态进行固定的结构中,当蓄电池单元5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时,有可能使第3卡合机构192与蓄电池单元500的下表面接触,从而导致蓄电池单元500的下表面损伤。根据上述结构,在蓄电池单元5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状态下,第3卡合机构192收容于开口120c。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池单元500的下表面损伤。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具备:对第1卡合机构152从收容状态向非收容状态施力的扭簧154。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在欲使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连结起来时,可以不进行用于使第1卡合机构152从收容状态切换为非收容状态的操作。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具备:AC电路部430(“第1转换电路”的一例),其与AC输出部314连接,并且对从蓄电池单元500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DC输出部316(“第2输出部”的一例);以及DC电路部432(“第2转换电路”的一例)其与DC输出部316连接,并且对从蓄电池单元500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从电源装置100输出的电力而使多种电气设备动作。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电源装置100还具备:与AC输出部314连接并且将从蓄电池单元500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的AC电路部430。根据上述结构,用户通过利用电源装置100能够使用基于交流电力而进行动作的电气设备。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便利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主体壳体110还具备:配置于上表面120与底面122之间的后表面126(“第1侧面”的一例)。装置侧插口部372设置于后表面126。例如,在装置侧插口部372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情况下,固定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蓄电池单元500成为障碍,而使得难以将装置侧插口部372与蓄电池侧插口部544连接。根据上述结构,用户能够容易将装置侧插口部372与蓄电池侧插口部544连接起来。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在蓄电池单元500蓄电池侧插口部544与装置侧插口部372连接的状态下,当从上方观察电源装置100时,蓄电池侧插口部544配置于比主体壳体110的外周缘部靠内侧的位置。在从上方观察电源装置100时蓄电池侧插口部544配置于比主体壳体110的外周缘部靠外侧的位置的情况下,蓄电池侧插口部544可能与墙壁等碰撞而导致损伤。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蓄电池侧插口部544与墙壁等碰撞。因此,能够抑制蓄电池侧插口部544损伤。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7所示,主体壳体110还具备:安装于后表面126并且对从蓄电池侧插口部544延伸出的线缆542进行收容的线缆收容部380。在将蓄电池单元500固定于电源装置100的状态下搬运电源装置100时,蓄电池单元500的线缆542有时会与用户接触。根据上述结构,在将蓄电池单元500固定于电源装置100的状态下,能够将线缆542收容于线缆收容部380。因此,在搬运电源装置100的情况下,能够抑制蓄电池单元500的线缆542与用户接触。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3、图4所示,主体壳体110还具备:右表面128以及左表面130(“第2侧面”的一例),它们配置于上表面120与底面122之间;和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它们能够由用户把持。在右表面128以及左表面130设置有:向主体壳体110的内侧凹陷并且对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进行收容的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以及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能够在收容于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以及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内的收容状态、与未收容于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以及左侧把手收容部130的非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根据上述结构,用户在搬运电源装置100的情况下能够使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移动至非收容状态,在将电源装置100载置于地面等的情况下能够使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移动至收容状态。在收容状态下,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收容于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以及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因此,在将电源装置100载置于地面等的状态下,能够抑制右侧把手340以及左侧把手350与用户接触。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主体壳体110的右表面128设置有排气孔128b(“通气孔”的一例)。在从与右表面128正交的方向观察电源装置100的情况下,排气孔128b可以设置于右侧把手340的内侧。根据上述结构,从主体壳体110向外部排出的气流不会被右侧把手340阻碍。因此,空气容易从主体壳体110向外部排出。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主体壳体110可以还具备:从上表面120的前端部(“第1端部”的一例)向前方(“第1方向”的一例)突出并且前方侧的端部向下方倾斜的防水壁280(“倾斜部”的一例)。在防水壁280上设置有:显示部282、以及用于对AC输出部314进行操作的AC电源开关286(“输出操作部”的一例)。与在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或者与上表面120正交的侧面设置有显示部282的结构相比,在防水壁280上设置有显示部282的结构更能够提高用户对显示部282的识别性。另外,与在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或者与上表面120正交的侧面设置有AC电源开关286的结构相比,在防水壁280上设置有AC电源开关286的结构更能够提高用户对AC电源开关286的操作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主体壳体110还具备前表面124(“第3侧面”的一例),该前表面124从上表面120的前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AC输出部314设置于该前表面124。AC输出部314位于比显示部282以及AC电源开关286靠下方的位置。根据上述结构,防水壁280位于比AC输出部314靠上方的位置。另外,防水壁280突出比AC输出部314靠前方侧的位置。因此,能够利用防水壁280来抑制来自电源装置100上方的水到达AC输出部314。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所示,在蓄电池单元5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状态下,主电源开关532(“电源操作部”的一例)设置于蓄电池单元500的前表面524。通过用户对主电源开关532进行操作,而从蓄电池单元500向电源装置100供电。根据上述结构,在蓄电池单元500载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的状态下,电源装置100的AC电源开关286与蓄电池单元500的主电源开关532这双方位于前方侧。因此,能够提高用户的操作性。
另外,1个或1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在AC输出部314上设置有对AC输出部314进行保护的AC保护部322。根据上述结构,能够抑制水到达AC输出部314。
(第1变形例)上述实施例中,如图20所示,蓄电池单元500具有线缆542,但是,电源装置100可以具有线缆。
(第2变形例)可以是,仅蓄电池单元500、700能够载置于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另一电源装置100、工具箱900等不能够载置于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在本变形例中,能够省略上侧连结部220(详细而言是第4卡合机构240)以及下侧连结部221。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可以是,另一电源装置100、工具箱900等能够载置于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但是,电源装置100不能够载置于另一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0以及工具箱900的上表面920。
(第3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不具有:上侧连结部220(详细而言是第4卡合机构240)以及下侧连结部221中的一方。在电源装置100不具有上侧连结部220的情况下,另一电源装置100、工具箱900可以不具有下侧连结部221,在电源装置100不具有下侧连结部221的情况下,另一电源装置100、工具箱900可以不具有上侧连结部220(详细而言是第4卡合机构240)。
(第4变形例)如图40所示,在变形例的电源装置1300中,在主体壳体1310的下端部设置有4个下侧连结部1320,在主体壳体1310的上端部设置有4个上侧连结部1321。4个下侧连结部1320设置于前表面124的左右两侧的端部、右表面128的后端部以及左表面130的后端部。关于4个下侧连结部1320,设置4个下侧连结部1320的位置以及方向不同,但是形状相同。本变形例的下侧连结部1320与实施例的上侧连结部220(参照图10)具有上下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及形状。4个上侧连结部1321分别设置于4个下侧连结部1320的上方。关于4个上侧连结部1321,设置4个上侧连结部1321的位置以及方向不同,但是形状相同。另外,本变形例的上侧连结部1321与实施例的下侧连结部221(参照图10)具有上下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及形状。如图39所示,在4个下侧连结部1320上分别安装有第4卡合机构1340。关于4个第4卡合机构1340,设置4个第4卡合机构1340的位置以及方向不同,但是形状相同。本变形例的第4卡合机构1340与实施例的第4卡合机构240(参照图3)具有上下相互对称的位置以及形状。在本变形例中,第4卡合机构1340、上侧连结部1321分别是“第2装置侧卡合部”、“装置侧被卡合部”的一例。在又一变形例中,电源装置1300可以不具有下侧连结部1320(详细而言是第4卡合机构1340)以及上侧连结部1321中的一方。
(第5变形例)可以是:能够利用将电源装置100与蓄电池单元500连结起来的第1卡合机构152而将电源装置10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或者工具箱900连结起来。
(第6变形例)第1卡合机构152、第2卡合机构172以及第3卡合机构192中的至少1个可以以非收容状态固定。例如,在第1卡合机构152以被卡合状态固定的情况下,可以不在上表面120上设置开口120a、120b。在该情况下,可以构成为:能够利用第1卡合机构152而将电源装置100与另一电源装置100以及工具箱900连结起来。
(第7变形例)第1卡合机构152以及第2卡合机构172中的至少1个可以不具备扭簧154、174。
(第8变形例)可以是:仅蓄电池单元500以及蓄电池单元700中的一方能够载置于电源装置100的上表面12。例如,在仅蓄电池单元500能够载置于上表面120的情况下,能够省略第3卡合机构192。另外,例如,在仅蓄电池单元700能够载置于上表面120的情况下,能够省略第2卡合机构172。
(第9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仅具有1个输出部,还可以具有4个以上的输出部。例如,电源装置100可以仅具有DC输出部316。
(第10变形例)电源装置100的装置侧插口部372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前表面124、右表面128或者左表面130。另外,在另一变形例中,电源装置100的装置侧插口部372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
(第11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不具有线缆收容部380。
(第12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不具有右侧把手收容部128a以及左侧把手收容部130a中的至少1个。
(第13变形例)可以在右侧把手340的外侧设置有排气孔128b。
(第14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不具备防水壁280。在本变形例中,显示部282、USB电源开关284、AC电源开关286、频率切换开关288以及DC电源开关290可以设置于主体壳体110的上表面120、前表面124、后表面126、右表面128或者左表面130。另外,在其他变形例中,AC输出部314可以设置于比显示部282、USB电源开关284、AC电源开关286、频率切换开关288以及DC电源开关290靠上方的位置。
(第15变形例)可以在蓄电池单元500的上表面520、后表面526、右表面528或者左表面530设置有主电源开关532。
(第16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具有用于对电源装置100的主电源的接通/断开进行切换的主电源开关。
(第17变形例)电源装置100可以不具备:USB保护部320、AC保护部322以及DC保护部324中的至少1个。
(第18变形例)“第1外部设备”不限定于电动工具,可以是:构成为能够载置在电源装置100上、以及/或者能够在其上表面载置电源装置100的电气设备(例如微波炉)。

Claims (20)

1.一种电源装置,具备:
主体壳体;
第1装置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
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以及
装置侧连接器,其与第1蓄电池单元的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
所述主体壳体具备:底面、以及能够对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进行载置的上表面,
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所述第1输出部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1外部设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构成为:能够将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上表面、以及/或者能够将所述主体壳体载置于所述第2外部设备的上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与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不同的第2装置侧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外部设备的设备侧被卡合部卡合;以及/或者装置侧被卡合部,其能够与所述第2外部设备的设备侧卡合部卡合。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表面具有能够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进行收容的第1沟部,
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能够在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1状态与收容于所述第1沟部内的第2状态之间进行移动,
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处于所述第1状态的状态下,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第2外部设备载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的状态下,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位于所述第2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从所述第2状态向所述第1状态施力的施力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与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不同的第3装置侧卡合部,该第3装置侧卡合部能够与不同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第2蓄电池单元的第2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表面具有:第1沟部,其能够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进行收容;以及第2沟部,其能够对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进行收容,
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能够在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1状态与收容于所述第1沟部内的第2状态之间进行移动,
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能够在从所述上表面向上方突出的第3状态与收容于所述第2沟部内的第4状态之间进行移动,
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处于所述第1状态的状态下,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处于所述第3状态的状态下,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第2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2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在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所述第3装置侧卡合部位于所述第4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对所述第1装置侧卡合部从第2状态向第1状态施力的施力部件。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
第1转换电路,其与所述第1输出部连接,并且对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
第2输出部,其与所述第1输出部不同;
与所述第1转换电路不同的第2转换电路,其与所述第2输出部连接,并且对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进行转换。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源装置还具备第1转换电路,该第1转换电路与所述第1输出部连接,并且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流。
11.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还具备配置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的第1侧面,
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设置于所述第1侧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与所述装置侧连接器连接的状态下,当从上方观察所述电源装置时,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配置于比所述主体壳体的外周缘部靠内侧的位置。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还具备线缆收容部,该线缆收容部安装于所述第1侧面,并且对从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延伸出的线缆进行收容。
14.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还具备:第2侧面,其配置于所述上表面与所述底面之间;以及把手,其设置于所述第2侧面,并且能够由用户把持,
在所述第2侧面上设置有把手收容部,该把手收容部向所述主体壳体的内侧凹陷,并且对所述把手进行收容,
所述把手能够在收容于所述把手收容部内的收容状态与未收容于所述把手收容部的非收容状态之间进行移动。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第2侧面设置有通气孔,
在从与所述第2侧面正交的方向观察所述电源装置的情况下,所述通气孔设置于所述把手的内侧。
16.根据权利要求1~1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还具备倾斜部,该倾斜部从所述上表面的第1端部向第1方向突出,并且第1方向侧的端部向下方倾斜,
在所述倾斜部上设置有:显示部、以及用于对所述第1输出部进行操作的输出操作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壳体还具备第3侧面,该第3侧面从所述上表面的所述第1端部向下方延伸,并且所述第1输出部设置于该第3侧面,
所述第1输出部位于比所述显示部以及所述输出操作部靠下方的位置。
18.根据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载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所述上表面的状态下,电源操作部设置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的所述第1方向侧的蓄电池侧面,
通过所述用户对所述电源操作部进行操作而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向所述电源装置供电。
19.根据权利要求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1输出部上设置有对所述第1输出部进行保护的保护部。
20.一种电源系统,具备电源装置和第1蓄电池单元,
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具备:蓄电池壳体、蓄电池侧连接器以及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
所述电源装置具备:
主体壳体;
第1装置侧卡合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且与所述第1单元侧被卡合部卡合;
第1输出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壳体,并且将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供给的电力输出到与所述第1蓄电池单元不同的第1外部设备;以及
装置侧连接器,其与所述蓄电池侧连接器连接。
CN202210885500.2A 2021-09-29 2022-07-26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Pending CN1158821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9912 2021-09-29
JP2021159912A JP2023049896A (ja) 2021-09-29 2021-09-29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2151A true CN115882151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476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85500.2A Pending CN115882151A (zh) 2021-09-29 2022-07-26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111417A1 (zh)
JP (1) JP2023049896A (zh)
CN (1) CN115882151A (zh)
DE (1) DE10202212478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58991B2 (ja) 2018-10-11 2022-10-24 株式会社マキタ バッテリ搭載機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9896A (ja) 2023-04-10
US20230111417A1 (en) 2023-04-13
DE102022124785A1 (de) 2023-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179948B2 (ja) 電子機器
EP0441400B1 (en) Electronic system comprising an expansion device for expanding functions of compact electronic apparatus
CA2247394C (en) Shielded modular portable computer work station having cable routing means
US6225153B1 (en) Universal charge port connector for electric vehicles
US6498731B1 (en) System for protec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5401592A (en) Primary and secondary latching system for securing and protecting a replaceable portable battery pack
JP7203608B2 (ja) 載置システム
US7057900B2 (en) System for protecting electronic components
US5673173A (en) Portable computer having a modular power conversion unit
JP4192441B2 (ja) カメラのクレードル装置
WO2013027772A1 (ja) 電源装置
CN115882151A (zh) 电源装置以及电源系统
WO1999000857A1 (en) Adjustable container tray for a power supply
CN111316529A (zh) 充电装置
US7814341B1 (en) Power supply
EP1863106B1 (en) Sprayer with detachable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14045085U (zh) 电源变压模块、充电器、电源组件及可移动平台组件
Cisco Removing and Installing Modules and Power Supplies
US10270288B2 (en) Hand tool case holding device
CN214543754U (zh) 充电座
US6737190B2 (en) Electronic apparatus
JP7241841B2 (ja) 携帯用電磁調理装置
CN213184701U (zh) 一种多功能插座
CN218958788U (zh) 便携式电源
CN210724268U (zh) 充电座和充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