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81447B -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81447B
CN115881447B CN202310091064.6A CN202310091064A CN115881447B CN 115881447 B CN115881447 B CN 115881447B CN 202310091064 A CN202310091064 A CN 202310091064A CN 115881447 B CN115881447 B CN 1158814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ulating film
limiting
connecting part
piece
connect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9106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81447A (zh
Inventor
熊永锋
陈进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Hithium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9106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81447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814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14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814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81447B/zh
Priority to US18/231,106 priority patent/US11894571B1/en
Priority to EP23213303.3A priority patent/EP4415118A3/en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89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 H01M50/291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spacing elements or positioning means within frames, racks or pack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02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 H01M50/103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or physical structure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01M50/148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15Lids or cov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6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ixing the leads to the electrodes, e.g. by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8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current, e.g. fu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10Temperature sensitive devices
    • H01M2200/103Fus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转接片组件包括转接片和限位件。转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连接于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可弯折连接部。限位件位于可相对翻折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并与转接片绝缘设置。限位件包括用于与可弯折连接部抵接的限位面,可弯折连接部围绕限位面翻转并弯折。本申请的转接片组件,通过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增设限位件,从而限位件能够吸收、分散可弯折连接部在弯折时的应力,进而避免可弯折连接部受力过大而出现断裂的问题,延长了可弯折连接部的使用寿命,转接片更容易折弯,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搭接而出现短路的问题,以及转接片折叠设置,从而可节省空间。

Description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储能装置对其性能有着较高的要求。相关技术中,储能装置包括设置于电极组件的极柱和设置于顶盖的极耳,极耳与极柱需要通过转接片相连且电导通。具体地,在进行储能装置装配时,转接片的两个侧部分别与极柱和极耳连接,再将转接片的两个侧部对折,以实现转接片收纳于电极组件与顶盖之间。然而,如何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以解决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转接片组件,包括:
转接片,包括第一连接部、第二连接部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的可弯折连接部;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相对设置;
限位件,位于可相对翻折的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并与所述转接片绝缘设置;所述限位件包括用于与所述可弯折连接部抵接的限位面,所述可弯折连接部围绕所述限位面翻转并弯折。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片组件,基于在可相对翻折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之间增设限位件,限位件能够为可弯折连接部做缓冲处理,从而限位件能够吸收、分散可弯折连接部在弯折时的应力,以提高了可弯折连接部在弯折过程中的结构受力强度,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可弯折连接部受力过大而出现断裂的问题,进而提升使用寿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件在所述转接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为0.03mm-5mm。由此,一方面,避免转接片的可弯折连接部在弯折过程中发生应力疲劳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提高了转接片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减小限位件在转接片组件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有效的缩减了转接片组件的厚度,进步适应了转接片组件小型化的市场需求。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件包括限位本体和与所述限位本体可翻转连接的活动翻盖,所述限位本体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抵接,所述活动翻盖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抵接,一方面,通过活动翻盖相对限位本体的弯折幅度来限定可弯折连接部的弯折幅度,以避免可弯折连接部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现象;另一方面,活动翻盖可翻转连接于限位本体,从而避免限位件表面受压发生凹陷变形,使得限位件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进而提高限位件对可弯折连接部的缓冲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所述限位本体、所述活动翻盖及所述第二连接部在所述转接片组件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叠置设置,从而使得转接片组件的整体结构更紧凑,节省空间、便于装取限位件等有益效果。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本体与所述活动翻盖一体成型,且所述限位件配置为可弯折结构,一方面,提高了限位本体与活动翻盖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限位件与转接片之间的组装效率,以及方便限位件的加工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活动翻盖能够削弱限位件受到可弯折连接部的挤压力。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第一焊接区,所述限位本体开设有暴露所述第一焊接区的窗口,所述转接片组件还包括第一绝缘膜,所述第一绝缘膜设置于所述窗口处,并遮盖所述窗口。由此,一方面,第一绝缘膜能够阻挡第一连接部处的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落入储能装置内部而引发短路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良品率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第一绝缘膜还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接触而出现短路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窗口的长度与所述限位本体的长度的比值为0.2-0.5,从而避免限位件在储能装置运输振动过程中发生位移而出现与第一连接部的位置错开,进而有效遮挡住第一连接部的焊渣,提升储能装置的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绝缘膜夹持于所述限位本体和所述活动翻盖之间,从而降低第一绝缘膜在储能装置运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以及提高第一绝缘膜的组装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本体通过所述第一绝缘膜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由此,一方面,提高第一绝缘膜与第一连接部之间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降低第一绝缘膜在储能装置运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另一方面,实现对限位件的位置进行限定,以确保可弯折连接部能够围绕限位件的限位面翻转并弯折,以及提高限位本体的组装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本体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上,从而提高限位件与转接片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更好地对限位件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进而避免限位件发生移位而出现可弯折连接部弯折异常。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转接片组件还包括第二绝缘膜,所述第二绝缘膜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膜和所述活动翻盖之间。由此,一方面,第二绝缘膜能够阻挡第二连接部处的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落入储能装置内部而引发短路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的良品率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第二绝缘膜还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接触而出现短路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第二焊接区,所述活动翻盖对应所述第二焊接区的位置处开设有缺口,以暴露出所述第二绝缘膜。由此,第二绝缘膜能够覆盖所有第二焊接区,从而进一步避免第二连接部处的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落入储能装置内部而引发短路的风险,提高储能装置的良品率及安全性。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缺口在所述第一绝缘膜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窗口在所述第一绝缘膜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由此,一方面,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接触而引发短路的风险;另一方面,避免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经过窗口和缺口而与第一连接部或第二连接部接触而引发短路的风险;再一方面,避免活动翻盖推动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而发生位移的现象。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绝缘膜包括贴附于所述第一绝缘膜上的第一膜体和与所述第一膜体对折连接的第二膜体,所述第二膜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从而更好地对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可弯折连接部开设有通孔,以在所述通孔相对两侧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的第一熔断部和第二熔断部,所述限位件遮盖至少部分所述通孔。由此,第一方面,在储能装置失控时,第一熔断部和第二熔断部发生熔断,以使得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之间形成开路状态,没有电压输出,对储能装置起到保护作用,不会产生爆炸、起火的现象,并且限位件能够增加熔断连接部两侧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的绝缘,进而进一步增加灭弧效果;第二方面,确保在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发生位移后,限位件仍能够将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隔离设置,以防止接触短路;第三方面,熔断连接部熔断后,限位件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一连接部与第二连接部再次搭接而引发短路的问题。第四方面,避免金属屑通过通孔进入储能装置的内部而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某些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件为塑料结构。由此,一方面,实现限位件的绝缘效果;另一方面,提高限位件的缓冲效果;再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又一方面,增大了与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的摩擦力,避免第一绝缘膜和第二绝缘膜发生移位。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储能装置,包括极柱、极耳和如上所述的转接片组件;所述转接片组件的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极柱电连接,所述转接片组件的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极耳电连接,提升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储能装置,所述储能装置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提升用电设备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储能装置的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3是图2中的储能装置的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4是图3中的储能装置的转接片组件的第一视角的分解图;
图5是图4中的储能装置的转接片组件的第二视角的分解图;
图6是图2中的储能装置的转接片组件的局部分解图;
图7是图5中的转接片组件的第二绝缘膜沿A-A线的剖视图;
图8是图4中的转接片组件的限位件的放大图;
图9是图8中的转接片组件的限位件沿B-B线的剖视图;
图10是图4中的转接片组件的转接片的展开示意图;
图11是图2中的转接片组件的转接片的俯视图;
图12是图11中的转接片组件的转接片沿C-C线的剖视图;
图13是图1中的储能装置的俯视图;
图14是图13中的储能装置沿D-D线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中的储能装置中的I部分的放大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储能装置 100;壳体 10;开口 101;容纳腔 102;端盖组件 20;端盖 201;极柱202;电极组件 30;电芯 301;极耳 302;第一连接段 3021;第二连接段 3022;第三连接段3023;转接片组件 40;下塑胶件 50;限位凹槽 501;限位凸台 502;转接片 1;第一对折轴线 P1;第二对折轴线 P2;转接片主体 110;间隙 120;弧形结构 130;第一连接部 11;第一焊接区 111;第一非焊接区 112;第二连接部 13;第二焊接区 131;第二非焊接区 132;第一连接片 133;第二连接片 134;插接空间 135;可弯折连接部 15;通孔 150;第一直线段1501;第一转角段 1502;第二转角段 1503;第二直线段 1504;第三直线段 1505;第四直线段 1506;第一距离 D1;第二距离 D2;第三距离 D3;第四距离 D4;第五距离 D5;第六距离D6;第七距离 D7;第一长度 L1;第二长度 L2;第一熔断部 151;第二熔断部 152;熔断方向F11;熔断方向F12;弯折方向 F2;限位件 3;限位面310;限位本体 31;窗口 311;收容槽312;活动翻盖 33;缺口 330;固定部 331;延伸部 332;厚度 H;厚度 T;长度 C1;长度 C2;长度 C3;长度 C4;宽度 W1;宽度 W2;第一绝缘膜 5;第二绝缘膜 6;第一膜体 61;第二膜体 62。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结合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申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并非要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表述,否则单数形式“一”和“所述”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此外,本申请可以以多种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实施例所描述的实施例。提供以下具体实施例的目的是便于对本申请公开内容更清楚透彻的理解,其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的字词仅是针对所示结构在对应附图中位置而言。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设置在……上”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然而上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下面首先简单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基础概念。
术语“储能装置”是指将本身储存的化学能转成电能的装置,即将预先储存起的能量转化为可供外用电能的装置。
术语“燃料电池”是指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
术语“动力电池”是指一种为工具提供动力来源的电源,多指为电动汽车、电动列车、电动自行车、高尔夫球车提供动力的蓄电池。
本申请实施例的用电设备包括但不局限于蓝牙耳机、手机、数码、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以及电动摩托、电动汽车、储能电站等大型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做限定。储能装置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储能装置包括但不局限于动力电池、燃料电池、超级电容等中的至少一种。动力电池包括但不局限于包括锂离子动力电池、金属氢化物镍动力电池和超级电容器等。
可以理解地,为了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储能装置,储能装置以动力电池为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储能装置为动力电池仅用于进行说明,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例如,储能装置的产品类型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定。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3,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储能装置100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的储能装置100的第一视角的分解图;图3是图2中的储能装置100的第二视角的分解图。储能装置100包括壳体10、端盖组件20、电极组件30和转接片组件40。电极组件30和转接片组件40设置于壳体10内,壳体10与端盖组件20密封固定连接,以实现对电极组件30和转接片组件40的封装。具体地,壳体10具有开口101和与开口101相连通的容纳腔102。电极组件30收容于容纳腔102内。容纳腔102还用于存储电解液,以使得电解液能够浸润电极组件30。端盖组件20包括端盖201和设置于盖板上的极柱202,电极组件30包括电芯301和与电芯301电连接的极耳302。极柱202通过转接片组件40与极耳302电连接。电芯301的数量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电极组件30包括沿储能装置100的宽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电芯301。需要说明的是,电芯301的数量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电芯301的数量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还包括与端盖组件20连接的下塑胶件50。具体地,下塑胶件50固定连接于端盖201靠近壳体10的一侧。下塑胶件50设置有定位转接片组件40的限位凹槽501。限位凹槽501的槽底设置有用于抵接第二连接部13的限位凸台502,从而使得转接片组件40的装配过程受力均匀、定位可靠、提高组装效率和准确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的目的仅在于示意性地描述壳体10、端盖组件20、电极组件30、转接片组件40及下塑胶件50之间的设置方式,并非是对各个元件的连接位置、连接关系及具体构造等做具体限定。图1仅是本申请实施例示意的储能装置1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储能装置100的具体限定。在本申请另一些实施例中,储能装置100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例如储能装置100还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温度感应器、电池管理系统、连接线束等等。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和图5,图4是图3中的储能装置100的转接片组件40的第一视角的分解图;图5是图4中的储能装置100的转接片组件40的第二视角的分解图。转接片组件40包括转接片1和限位件3。转接片1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3和连接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的可弯折连接部15。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相对设置。限位件3位于可相对翻折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并与转接片1绝缘设置。限位件3包括用于与可弯折连接部15抵接的限位面310。可弯折连接部15围绕限位面310翻转并弯折。
可以理解地,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转接片1可以为正极转接片。正极转接片为铝箔片或铝合金箔片。由于铝箔片或铝合金箔片的材质偏软,因此正极转接片过度弯折后容易发生断裂。在一些实施例中,转接片1也可以为负极转接片。负极转接片为铜箔片或铜合金箔片,铜箔片或铜合金箔片过度弯折后也容易发生断裂。由此,本申请提供的转接片组件40,基于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增设限位件3,第一方面,限位件3能够为可弯折连接部15做缓冲处理,从而限位件3能够吸收、分散可弯折连接部15在弯折时的应力,以提高了可弯折连接部15在弯折过程中的结构受力强度,进而能够有效地避免可弯折连接部15受力过大而出现断裂的问题,延长了可弯折连接部15的使用寿命。第二方面,可弯折连接部15围绕限位面310翻转并弯折,从而限位面310起到导引可弯折连接部15弯折的作用,并且对可弯折连接部15在弯折过程中起到支撑作用,从而转接片1更容易折弯。第三方面,由于限位件3与转接片1绝缘设置,因此可以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搭接而出现短路的问题。第四方面,转接片1折叠设置,从而可节省空间。
为了更清楚地描述,将X轴方向定义为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Y轴方向定义为储能装置100的宽度方向,Z轴方向定义为储能装置100的高度方向。其中,转接片组件40的长度方向及转接片1的长度方向为平行储能装置100的长度方向的方向,转接片组件40的宽度方向及转接片1的宽度方向为平行储能装置100的宽度方向的方向,转接片组件40的高度方向(即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及转接片1的高度方向为平行储能装置100的高度方向的方向。示例性地,以Z轴方向的箭头方向为上,与Z轴方向的箭头方向相反的方向为下。
具体地,转接片组件40的第一连接部11与极柱202电连接,转接片组件40的第二连接部13与极耳302电连接,从而确保第一连接部11与极柱202及第二连接部13与极耳302之间的连接面积,提高第一连接部11与极柱202及第二连接部13与极耳302之间的连接强度,防止在储能装置100的使用过程中第一连接部11与极柱202分离及第二连接部13与极耳302之间分离。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面310为弧形面,从而避免因不规则的限位面310产生剐蹭或撞击转接片1的风险;或者,避免因不规则的限位面310而导致安装困难的问题,进而实现对可弯折连接部15进行保护。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限位面310的形状还可以呈但不局限于波浪形、多边形等,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包括限位本体31和与限位本体31可翻转连接的活动翻盖33,限位本体31用于与第一连接部11抵接,活动翻盖33用于与第二连接部13抵接,一方面,通过活动翻盖33相对限位本体31的弯折幅度来限定可弯折连接部15的弯折幅度,以避免可弯折连接部15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现象,以及确保转接片1容易折弯;另一方面,活动翻盖33可翻转连接于限位本体31,从而避免限位件3表面受压发生凹陷变形,使得限位件3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进而提高限位件3对可弯折连接部15的缓冲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可以仅包括限位本体31,即活动翻盖33可以省略。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限位本体31、活动翻盖33及第二连接部1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叠置设置,从而使得转接片组件40的整体结构更紧凑,节省空间、便于装取限位件3等有益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本体31与活动翻盖33一体成型。限位件3配置为可弯折结构。例如,限位件3被配置为可弯折和展开的弹片。由此,一方面,提高了限位本体31与活动翻盖33之间的连接强度、提高了限位件3与转接片1之间的组装效率,以及方便限位件3的加工生产工艺;另一方面,活动翻盖33能够削弱限位件3受到可弯折连接部15的挤压力,以防止限位件3表面受压发生凹陷变形,使得限位件3具有良好的抗压能力,进而提高限位件3对可弯折连接部15的缓冲效果。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本体31与活动翻盖33还可以通过转轴、合页等方式转动连接在一起,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焊接区111。端盖201上设置的极柱202主要通过焊接方式或铆接方式装配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焊接区111。焊接方式包括但不局限于电阻点焊、超声波焊接、激光焊接等工艺。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与极柱202采用激光焊接工艺进行装配。需要说明的是,电阻点焊、激光焊接工艺及超声焊接工艺在本领域内应用广泛,在此不另作详述。可以理解地,转接片1在焊接过程中容易产生焊渣,并且在运动过程中,第一焊接区111处的金属屑容易从第一连接部11上脱落,当金属屑掉落在储能装置100内部时,容易造成储能装置100内短路,影响储能装置100的性能与安全。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限位本体31开设有暴露第一焊接区111的窗口311。转接片组件40还包括第一绝缘膜5。第一绝缘膜5设置于窗口311处,并遮盖窗口311。由此,一方面,第一绝缘膜5能够阻挡第一连接部11处的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落入储能装置100内部而引发短路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的良品率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第一绝缘膜5还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接触而出现短路的问题。
请一并参阅图4、图5和图6,图6是图2中的储能装置100的转接片组件40的局部分解图。在本实施例中,窗口311呈方形,即限位本体31在窗口311的四周形成有用于抵接第一绝缘膜5的边缘部,从而增大了限位本体31与第一绝缘膜5的接触面积,即增大限位本体31与第一绝缘膜5之间的摩擦力,进而降低第一绝缘膜5出现脱落或移位的风险,使用安全性高,寿命长。窗口311的侧壁与第一绝缘膜5合围形成收容槽312,收容槽312用于收纳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从而避免在运动过程中出现剐蹭第二连接部13的现象,以及确保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不会溢出第一绝缘膜5,这种设计为用户节省了使用成本,储能装置100的比能量高,储能装置100的结构紧凑,节省了安装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窗口311还可以呈C字型、U字型等,窗口311的形状可以根据第一焊接区111的形状来设计,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的限位本体31及活动翻盖33的边角及窗口311的转角均呈圆角设置,从而避免限位件3损伤第一绝缘膜5。
示例性地,在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的长度大于第一焊接区111的长度,第一绝缘膜5的宽度大于第一焊接区111的宽度,从而确保第一绝缘膜5能够阻挡第一焊接区111处的焊渣、生锈的碎屑等碎渣。具体地,第一连接部11还包括围绕设置在第一焊接区111外的第一非焊接区112。可选地,第一绝缘膜5覆盖第一焊接区111和第一非焊接区112,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的绝缘防护,以及确保第一绝缘膜5移位预设距离后仍能够遮盖住第一焊接区111,以阻挡焊渣、生锈的碎屑等碎渣,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第一绝缘膜5的长度等于第一焊接区111的长度和/或第一绝缘膜5的宽度等于第一焊接区111的宽度,从而节省生产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也以仅覆盖第一焊接区111。
示例性地,第一绝缘膜5的材料包括但不局限于聚丙烯(Polypropylene,PP)、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PET)、聚酰亚胺(Polyimide,PI)、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流延聚丙烯薄膜(Castpolypropylene,CPP)、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naphthalate two formicacid glycol ester,PEN)、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PVC)、聚醚醚酮(Poly(ether-ether-ketone,PEEK)、聚醚砜树脂(Polyethersulfone resin,PES)、聚亚苯基砜树脂(Polyphenylene sulfone resins,PPSM)、聚乙烯(Polyethylene,PE)中的一种或它们之间的组合。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为PET膜。PET膜是一种有光泽度的塑料薄膜,物理性能优质,刚度、强度及延展性高,耐穿刺术,耐磨擦,耐热和超低温,耐化学品性、耐磨性能、密封性和保香性优良。当然,第一绝缘膜5也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采用其他材料如PPS、PE、PVC等进行替代。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的数量可以选择为是单层,也可以是多层。作为示例,多层的第一绝缘膜5例如是两层、三层、四层或更多层。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膜5的数量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示例性地,第一绝缘膜5的厚度为0.05-0.5mm。第一绝缘膜5的厚度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进行确定,第一绝缘膜5过薄可能容易损坏,而第一绝缘膜5过厚又会增加储能装置100的重量,降低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
第一绝缘膜5夹持于限位本体31和活动翻盖33之间,从而降低第一绝缘膜5在储能装置100运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以及提高第一绝缘膜5的组装效率。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本体31通过第一绝缘膜5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1上。具体地,第一绝缘膜5具有粘性,即限位本体31通过第一绝缘膜5粘接于第一连接部11上上,以使得限位本体31夹持于第一绝缘膜5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由此,一方面,提高第一绝缘膜5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降低第一绝缘膜5在储能装置100运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另一方面,实现对限位件3的位置进行限定,以确保可弯折连接部15能够围绕限位件3的限位面310翻转并弯折,以及提高限位本体31的组装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焊接区111处设置有第一绝缘膜5,以对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焊接区111进行绝缘防护,避免因储能装置100在制程过程及运动过程中存在内短路隐患,造成产品爆炸等安全事故。第一绝缘膜5贴附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非焊接区112。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贴附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焊接区111;或者,第一绝缘膜5贴附于第一连接部11的第一焊接区111和第一非焊接区112。可选地,第一绝缘膜5还可以贴附于限位本体31靠近活动翻盖33的侧面,从而进步增强第一绝缘膜5与限位件3及第一连接部11之间的连接强度,降低第一绝缘膜5在储能装置100运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可以不具有粘性,即第一绝缘膜5被夹持在限位本体31和活动翻盖33之间,从而简化了组装效率,节约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本体31固定于第一连接部11上,从而进一步提高限位件3与转接片1之间的连接强度,以更好地对限位件3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进而避免限位件3发生移位而出现可弯折连接部15弯折异常以及出现第一绝缘膜5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本体31与第一连接部11可以通过胶粘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即限位本体31与第一连接部11之间设置有胶层,从而胶层能够进一步用于缓冲可弯折连接部15的应力,提高了弯折效率和成功率,以及简化了转接片组件40的整体结构。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限位本体31与第一连接部11还可以通过但不局限于热熔、捆绑、机械连接、激光焊、超声波焊等方式固定连接在一起。
可以理解地,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活动翻盖33相对第二连接部13活动设置,从而方便限位件3的组装和拆卸。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翻盖33也可以固定于第二连接部13上;或者,限位本体31也可以相对第一连接部11活动设置。可选地,活动翻盖33和限位本体31中的至少一者相对转接片1固定设置,从而避免限位件3发生移位而影响转接片1进行弯折的问题。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转接片组件40还包括第二绝缘膜6,第二绝缘膜6夹持于第一绝缘膜5和活动翻盖33之间,由此,一方面,第二绝缘膜6能够阻挡第二连接部13处的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落入储能装置100内部而引发短路的风险,有助于提高储能装置100的良品率及安全性;另一方面,第二绝缘膜6还能够进一步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接触而出现短路的问题。
可选地,第二连接部13包括第二焊接区131。活动翻盖33对应第二焊接区131的位置处开设有缺口330,以暴露出第二绝缘膜6。由此,第二绝缘膜6能够覆盖所有第二焊接区131,从而进一步避免第二连接部13处的焊渣、生锈的碎渣等金属屑落入储能装置100内部而引发短路的风险,提高储能装置100的良品率及安全性。缺口330开设于活动翻盖33背离限位本体31一端,从而确保活动翻盖33与限位本体31之间的连接强度,避免活动翻盖33在翻转过程中出现断裂的问题。
第二连接部13还包括围绕设置在第二焊接区131外的第二非焊接区132。可选地,第二绝缘膜6覆盖第二焊接区131和第二非焊接区132,从而更好地实现对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的绝缘防护,以及确保第二绝缘膜6移位预设距离后仍能够遮盖住第二焊接区131,以阻挡焊渣、生锈的碎屑等碎渣,提高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能。第二绝缘膜6的长度等于第二焊接区131的长度和/或第二绝缘膜6的宽度等于第二焊接区131的宽度,从而节省生产成本。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膜6也以仅覆盖第二焊接区131。
请一并参阅图5和图7,图7是图5中的转接片组件40的第二绝缘膜6沿A-A线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膜6包括贴附于第一连接膜上的第一膜体61和与第一膜体61对折连接的第二膜体62,第二膜体62朝向第二连接部13,从而更好地对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的相对位置进行固定。
可选地,第一膜体61可以通过粘接方式固定于第一绝缘膜5上。第二膜体62也可以通过粘接方式固定于活动翻盖33和/或第二连接部13上,从而进一步避免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而发生位移的现象。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膜6也可以构造为单层膜。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绝缘膜6可以省略,第一绝缘膜5同时覆盖第二焊接区131和第一焊接区111,第一绝缘膜5构造为双层膜,其中一层绝缘膜覆盖第一焊接区111,其中另一层绝缘膜覆盖第二焊接区131。
请一并参阅图8和图9,图8是图4中的转接片组件40的限位件3的放大图;图9是图8中的转接片组件40的限位件3沿B-B线的剖视图。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H为0.03mm-5mm,即限位件3的整体厚度为0.03mm-5mm。由此,一方面,避免转接片1的可弯折连接部15在弯折过程中发生应力疲劳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提高了转接片1的使用可靠性;另一方面,减小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有效的缩减了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进步适应了转接片组件40小型化的市场需求。
可以理解地,可弯折连接部15的曲率半径随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H的增大而增大,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H过小,可弯折连接部15的曲率半径小,从而导致可弯折连接部15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而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H过大,可弯折连接部15的曲率半径大,从而会增加储能装置100的重量,增大限位件3对储能装置100的内部空间的占用,降低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可选地,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厚度方向上的厚度H为2mm,从而更好地兼顾限位件3的整体厚度和可弯折连接部15的曲率半径。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厚度方向上的厚度H为0.3mm、0.05mm、0.07mm、1mm、1.5mm、2mm、2.5mm、3mm、3.5mm、4mm、4.5mm、5mm等等。需要说明的是,限位件3的厚度H尺寸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限位件3的厚度H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其中,窗口311的长度C1与限位本体31的长度C2的比值为0.2-0.5,从而避免限位件3在储能装置100运输振动过程中发生位移而出现与第一连接部11的位置错开,进而有效遮挡住第一连接部11的焊渣,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窗口311的长度C1与限位本体31的长度C2的比值为0.2、0.25、0.3、0.35、0.4、0.45、0.5等等。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窗口311的长度C1为8mm,限位本体31的长度C2为26mm,窗口311的长度C1与限位本体31的长度C2的比值为0.3。需要说明的是,窗口311的长度C1与限位本体31的长度C2尺寸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窗口311的长度C1与限位本体31的长度C2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活动翻盖33整体可以呈L型结构。具体地,活动翻盖33包括与限位本体31连接固定部331和连接于固定部331背离限位本体31一侧的延伸部332。固定部331的长度C3等大于延伸部332的长度C4,以确保固定部331与限位本体31之间的连接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活动翻盖33整体还可以呈C型结构或U型结构,从而进一步增大活动翻盖33与第二绝缘膜6之间的夹持面积,进而降低第一绝缘膜5在储能装置100运动过程中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在一些实施例中,缺口330的转角均呈圆角设置,从而避免限位件3损伤第二绝缘膜6。
可以理解地,为了兼顾固定部331与延伸部332及限位本体31之间的连接强度、限位件3的夹持力及第二绝缘膜6在缺口330处的暴露面积,固定部331的宽度W1大致为2mm-6mm,延伸部332的宽度W2为5mm-10mm。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固定部331的宽度W1为2mm、3mm、4mm、5mm、6mm等等,延伸部332的宽度W2为5mm、6mm、7mm、8mm、9mm、10mm等等。需要说明的是,固定部331的宽度W1及延伸部332的宽度W2尺寸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固定部331的宽度W1及延伸部332的宽度W2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绝缘膜5的材料适用于第二绝缘膜6的材料,具体细节参看上述实施例的介绍,此处不再赘述。第二绝缘膜6的材料可以与第一绝缘膜5的材料不同;或者,还可以与第一绝缘膜5的材料相同。可选地,第一绝缘膜5的颜色不同于第二绝缘膜6的颜色,从而方便分辨,提高组装效率及准确率,以及在机器检测或人工检测的过程中,便于判断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是否发生缺失、移位、脱离等问题。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为蓝色绝缘膜,第二绝缘膜6为绿色绝缘膜。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绝缘膜5与第二绝缘膜6的颜色也可以相同;或者,第一绝缘膜5与第二绝缘膜6的颜色分别为其它颜色,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中的至少一者设置有锚定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的锚定件,从而进一步避免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发生移位或脱离的现象。例如,锚定件可以构造为在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上设置的卡钩结构或凸起结构,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开设有卡钩结构或凸起结构相配合的卡孔。
其中,缺口330在第一绝缘膜5上的正投影与窗口311在第一绝缘膜5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即活动翻盖33的延伸部332与限位本体31相止挡。由此,一方面,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接触而引发短路的风险;另一方面,避免焊渣、生锈的碎屑等碎渣经过窗口311和缺口330而与第一连接部11或第二连接部13接触而引发短路的风险;再一方面,避免活动翻盖33推动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而发生位移的现象。
限位件3设置于可弯折连接部15对应的位置处,从而确保可弯折连接部15能够顺利弯折,提升产品量产良率。可选地,限位件3与可弯折连接部15抵接设置,从而确保可弯折连接部15能够绕限位件3翻转并折弯。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与可弯折连接部15间隔预设距离,从而可弯折连接部15提供形变空间。其中,预设距离大致为1mm-3mm,以确保可弯折连接部15能够绕限位件3翻转并折弯。
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设置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重叠的区域内,从而确保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能够带动限位件3压紧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进而避免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发生移位的问题。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3为塑料结构。塑料结构例如是但不局限于PET片材、PE片材、PS片材等其它片材。由此,一方面,实现限位件3的绝缘效果;另一方面,提高限位件3的缓冲效果;再一方面,降低生产成本;又一方面,增大了与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的摩擦力,避免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发生移位。在一些实施例中,限位件3还可以为具有绝缘效果的其它结构,例如但不局限于石棉或云母等。
可选地,限位件3配置为片状结构,从而便利于活动翻盖33相对限位本体31发生翻转对折,以及减小限位件3对转接片组件40的占用空间,节省生产成本;另一方面,确保活动翻盖33相对限位本体31对折后具有平整的表面,以更好地压紧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
在本实施例中,可弯折连接部15开设有通孔150,以在通孔150相对两侧形成连接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的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限位件3遮盖至少部分通孔150。由此,第一方面,在储能装置100失控时,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发生熔断,以使得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之间形成开路状态,没有电压输出,对储能装置100起到保护作用,不会产生爆炸、起火的现象,并且限位件3能够增加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两侧的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的绝缘,进而进一步增加灭弧效果;第二方面,确保在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发生位移后,限位件3仍能够将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隔离设置,以防止接触短路;第三方面,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熔断后,限位件3的设置能够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再次搭接而引发短路的问题。第四方面,避免金属屑通过通孔150进入储能装置100的内部而引发安全隐患的问题。
在本实施例中,通孔150为方形孔,例如正方形孔或长方形孔。可选地,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长方形孔为带椭圆长方形孔。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50还可以为菱形孔,矩形孔,多边形孔、椭圆形孔、腰形孔、圆形孔等,本申请不作具体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2、图4-图5和图10,图10是图4中的转接片组件40的转接片1的展开示意图。在转接片1处于展开状态下,通孔150具有第一直线段1501、第一转角段1502、第二转角段1503及第二直线段1504,第一直线段1501与第一转角段1502连接并与第一熔断部151邻接,第二直线段1504与第二转角段1503连接并与第二熔断部152邻接,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均呈圆角设置,从而避免转接片1对极耳302造成损伤的问题。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3及可弯折连接部15的边角均呈圆角设置,从而进一步避免转接片1对极耳302造成损伤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方便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参看图10,转接片1处于展开状态是指转接片1的可弯折连接部15未弯折的状态,此时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3及可弯折连接部15共面设置。转接片1处于展开状态仅仅为了描述通孔150的准确性,并不是储能装置100的产品使用状态。在使用状态下,转接片1的可弯折连接部15弯折,且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相对设置。
第一直线段1501与第一熔断部151远离第一直线段1501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一距离D1,第一转角段1502远离第一直线段1501的一端与第一熔断部151远离第一转角段1502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二距离D2,第一距离D1小于第二距离D2;第二直线段1504与第二熔断部152远离第二直线段1504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三距离D3,第二转角段1503远离第二直线段1504的一端与第二熔断部152远离第二转角段1503的一端的距离为第四距离D4,第三距离D3小于第四距离D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转接片组件40,第一方面,通过在可弯折连接部15上开设有通孔150,因此储能装置100在失控时产生的巨大电流能够作用于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以将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熔断,起到断开回路,提高使用安全性及延长寿命;第二方面,通孔150的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均呈圆角设置,从而避免转接片1划伤极耳302,提高生产良率;第三方面,通过设置第一直线段1501与第一熔断部151远离第一直线段1501的一端的距离小于第一转角段1502远离第一直线段1501的一端与第一熔断部151远离第一转角段1502的一端的距离;第二直线段1504与第二熔断部152远离第二直线段1504的一端的距离小于第二转角段1503远离第二直线段1504的一端与第二熔断部152远离第二转角段1503的一端的距离,从而使得转接片1的熔断位置更加靠近可弯折连接部15的机械疲劳区域,熔断效应更容易形成,提升储能装置100的安全性。
可选地,第一熔断部151的熔断方向F1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方向F12垂直于可弯折连接部15的弯折方向F2,从而确保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更易形成,以及便利于转接片1的弯折。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熔断部151的熔断方向F1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方向F12是指垂直于转接片1的电流方向的方向,第一熔断部151的熔断方向F11是指第一直线段1501到第一熔断部151远离第一直线段1501的一端的方向,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方向F12是指第二直线段1504到第二熔断部152远离第二直线段1504的一端的方向。转接片1的电流方向平行于可弯折连接部15的弯折方向F2。
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的比值为0.7-0.95,第三距离D3和第四距离D4的比值为0.7-0.95,从而保证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可靠性,同时保证转接片1具有强度高、不易断裂的特性。例如,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的比值及第三距离D3和第四距离D4的比值为0.7、0.73、0.75、0.77、0.8、0.85、0.88、0.9、0.93或0.95等等。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距离D1为7mm,第二距离D2为8mm,第一距离D1与第二距离D2的比值为0.88。
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的数量均包括两个,两个第一转角段1502连接于第一直线段1501的相对两端,两个第二转角段1503连接于第二直线段1504的相对两端,通孔150还包括与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连接的第三直线段1505和第四直线段1506,第一直线段1501、两个第一转角段1502、两个第二转角段1503、第二直线段1504、第三直线段1505及第四直线段1506合围形成通孔150,由此,这样所制作而成的冲裁模具结构简单,并且开合模更加方便,同时,通过通孔150使可弯折连接部15的弯折位置所需弯折的长度减少,更加利于弯折成型。
第一直线段1501和第二直线段1504的长度相等且为第一长度L1,第三直线段1505和第四直线段1506之间的距离为第五距离D5,第一长度L1与第五距离D5的比值为3/7-9/10,从而确保可弯折连接部15易折弯的机械疲劳区与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形成的位置高度重合,进而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更容易发生。例如,第一长度L1与第五距离D5的比值可以为但不局限于0.4、0.5、0.6、0.7、0.8或0.9等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直线段1505和第四直线段1506的长度相等且为第二长度L2,第一直线段1501与第二直线段1504之间的距离为第六距离D6,第二长度L2与第六距离D6的比值为0.4-0.9,从而保证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可靠性,同时保证转接片1具有强度高、不易断裂的特性。例如,第二长度L2与第六距离D6的比值可以为但不局限于0.4、0.5、0.6、0.7、0.8或0.9等等。
其中,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的圆角半径均为0.5mm-1.5mm,以避免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在弯折过程中发生断裂的问题。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的圆角半径为0.5mm、1.0mm、1.5mm等等。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的圆角半径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第一转角段1502和第二转角段1503的圆角半径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熔断部151远离第一直线段1501的一端与第二熔断部152远离第二直线段1504的一端的距离为第七距离D7,第六距离D6与第七距离D7的比值为0.15-0.25,从而确保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熔断更容易发生,同时避免转接片1的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在弯折过程中发生应力疲劳甚至出现断裂的现象,提高了转接片1的使用可靠性。例如,第六距离D6与第七距离D7的比值可以为但不局限于0.15、0.2或0.25等等。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六距离D6为3mm,第七距离D7为18mm。第六距离D6与第七距离D7的比值为0.17。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孔150的第六距离D6在转接片1的电流方向(即自第三直线段1505到第四直线段1506的方向)上自通孔150的中部朝两侧的方向逐渐递减,从而确保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在通孔150的中部能够发生熔断,同时保证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两侧边与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的连接强度,以进一步避免转接片1在翻转弯折过程中出现断裂的问题。
可选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部11、限位件3及第二连接部13在转接片1的厚度方向上叠置。由此,一方面,使得转接片1的整体结构更紧凑,节省空间;另一方面,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在转接片1的厚度方向上通过限位件3隔开设置,从而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之间发生短路的问题,并且限位件3在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之间起到缓冲作用,增强可弯折连接部15的结构强度,从而避免可弯折连接部15弯折后出现褶皱或发生断裂的问题。
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焊接区111,第二连接部13包括第二焊接区131。第一焊接区111与第二焊接区131在第一连接部11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从而进一步避免第一连接部11与第二连接部13接触而引发短路的风险。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焊接区111与第二焊接区131在第一连接部11上的正投影邻接设置或者至少部分重叠设置,从而缩短了转接片1的长度,进而节省空间、减轻重量、降低导电连接构件的材料用量、节省成本。
可弯折连接部15包括但不局限于C字型结构、U字型结构、V字型结构或波浪型结构,从而确保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能够顺利弯折,提升产品量产良率。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构造为C字型结构,从而降低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局部弯折,减小弯曲疲劳,防止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断裂,以及减小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弯折后在转接片1的宽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请一并参阅图11至图12,图11是图2中的转接片组件40的转接片1的俯视图;图12是图11中的转接片组件40的转接片1沿C-C线的剖视图。转接片1沿第一对折轴线P1对折形成两层转接片主体110,两层转接片主体110之间形成间隙120。由此,一方面,避免转接片1在第一对折轴线P1处发生断裂的问题;另一方面,间隙120可以作为供极耳302插入的通道,并且可以为转接片主体110再次弯折提供应力释放空间,以提高转接片1的抗断裂强度。可以理解地,间隙120太大则不利于两层转接片主体110对折,间隙120太小则转接片1沿第一对折轴线P1弯折时容易发生断裂,且不利于极耳302安装并容易损伤极耳302。可选地,间隙120大致为0.3mm-3mm,从而确保两层转接片主体110对折顺畅,以及方便安装极耳302并保护极耳302免受损坏。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间隙120为0.3mm、0.5mm、0.7mm、1mm、1.5mm、2mm、2.5mm、3mm等等。需要说明的是,间隙120的尺寸仅仅是用于进行说明,不构成具体限定,间隙120需要根据实际产品设计来设计。
转接片1在第一对折轴线P1处形成有弧形结构130,从而进一步避免转接片1在第一对折轴线P1处发生断裂的问题,以及方便弯折加工及提高极耳302组装效率。其中,转接片1沿第一对折轴线P1对折180度,从而确保转接片主体110的表面平整且呈叠置结构,从而确保两层转接片主体110更容易折弯,可吸收、分散折弯时的应力,且转接片1为折叠设置,可节省空间、增加转接片1的整体厚度。
两层转接片主体110沿第二对折轴线P2对折形成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3和可弯折连接部15,第一对折轴线P1平行于第二对折轴线P2。由此,第一方面,两层转接片主体110作为抗弯折加厚层,可以提高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的结构强度,并降低弯折角度过大对线材带来的损伤;第二方面,避免第一对折轴线P1与第二对折轴线P2相交二出现弯折异常及占用空间大等问题,进而方便加工,降低了生产的报废率。第三方面,转接片1作为一个整体沿第一对折轴线P1对折后再沿第二对折轴线P2弯折,方便弯折加工、实现弯折加工的标准化并提高加工精度。其中,两层转接片主体110沿第二对折轴线P2对折180度,从而确保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的表面平整,方便分别与极柱202和极耳302进行焊接,提高焊接质量,以及节省空间。
间隙120包括供极耳302插入的插接空间135。第二连接部13的转接片主体110包括第一连接片133和第二连接片134,插接空间135形成于第一连接片133与第二连接片134之间,从而实现第二连接部13包夹极耳302,进而避免极耳302免受损伤,提升极耳302稳固度。在极耳302插接至第一连接片133和第二连接片134之间形成的插接空间135后,再通过焊接方式实现极耳302与第二连接部13的电连接,从而提高了极耳302与第二连接部13之间连接的稳固性和可靠性。
可以理解地,冲裁是利用冲模使零件的部分材料与另一部分材料分离的一种冲压工序。转接片1一般是通过在片状板材上冲裁形成,即零件包括待冲裁掉的冲裁部分和冲裁后留下的转接片1部分。转接片1在冲裁工艺下会在转接片1的边缘形成毛刺。需要说明的是,毛刺的朝向与转接片1的冲裁方向相同。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转接片1的冲裁方向大致垂直于零件所在的延伸平面,即零件的冲裁断面垂直于零件所在的延伸平面。可选地,第一连接片133相对第二连接片134靠近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片134相对第一连接片133远离第一连接部11,第一连接片133的冲裁方向朝向第一连接部11,并且与第二连接片134的冲裁方向相反,从而避免冲裁边沿的毛刺划伤极耳302而造成极耳302破裂的风险。具体地,第一连接片133的冲裁方向朝上,第二连接片134的冲裁方向朝下,以使得第一连接片133的边缘的毛刺及第二连接片134的边缘的毛刺朝远离插接空间135一侧延伸,从而大大降低毛刺划伤极耳302的风险,提高生产良率。
示例性地,在本实施例中,转接片1可以包括一片金属箔片,从而节约成本,减轻重量,以及便利于转接片1的弯折。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转接片1还可以包括多片金属箔片。所有金属箔片层叠设置,并沿所述第一对折轴线P1对折后形成两层转接片主体110,所有金属箔片集成为一体式结构,由此,通过将转接片1配置为多层的叠置结构,使得叠置结构的厚度增加,以更好吸收、分散折弯时的应力,从而避免转接片1在弯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问题,且所有金属箔片集成为一体式结构,从而确保极耳302免受损坏,并能够顺畅插入至两层转接片主体110之间。此外,最内层的金属箔片发生熔断后,能够快速断开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之间的电路,限位件3能够进一步避免最外层的金属箔片发生蠕变导致第一连接部11和第二连接部13容易搭接的问题。其中,金属箔片可以为但不局限于铝箔片、铜箔片等。金属箔片的厚度T为0.02mm-0.4mm,从而增强转接片1的整体结构强度,并方便弯折加工。
请一并参阅图13至图15,图13是图1中的储能装置100的俯视图;图14是图13中的储能装置沿D-D线的剖视图;图15是图14中的储能装置中的I部分的放大图。在第一连接部11相对第二连接部13翻转对折后,第一连接部11、限位本体31、第一绝缘膜5、第二绝缘膜6、活动翻盖33及第二连接部13在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堆叠设置,从而有效的缩减了转接片1的厚度,进步适应了转接片1小型化的市场需求。
第一连接部11相对第二连接部13翻转对折能够带动活动翻盖33相对限位本体31发生翻转并弯折,以使得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压紧于限位本体31和活动翻盖33之间,一方面避免第一绝缘膜5和第二绝缘膜6发生移位;另一方面,活动翻盖33相对限位本体31发生翻转并弯折后增大了限位件3在转接片组件40在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以更好吸收、分散折弯时的应力,从而避免转接片1在弯折过程中出现的断裂问题。
极耳302伸入下塑胶件50的限位凹槽501内,并容纳于第一连接片133和第二连接片134之间形成的插接空间135内,从而实现第一连接片133和第二连接片134夹紧极耳302。具体地,极耳302包括与电芯301连接的第一连接段3021、与第二连接部13连接的第二连接段3022和连接于第一连接段3021和第二连接段3022的第三连接段3023。第一连接段3021与第二连接段3022间隔设置,且均相对第三连接段3023朝同一方向弯折,从而能够提高极耳302的弯折程度,有效的节省储能装置100的内部空间,同时避免极耳302在弯折时与转接片1接触,防止储能装置100内短路,并提高储能装置100的能量密度。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上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包括:
转接片(1),包括第一连接部(11)、第二连接部(13)和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3)之间的可弯折连接部(15),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相对设置;
限位件(3),位于可相对翻折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3)之间,并与所述转接片(1)绝缘设置;所述限位件(3)包括用于与所述可弯折连接部(15)抵接的限位面(310),所述可弯折连接部(15)围绕所述限位面(310)翻转并弯折,所述限位件(3)包括限位本体(31)和与所述限位本体(31)可翻转连接的活动翻盖(33),所述第一连接部(11)包括第一焊接区(111),所述限位本体(31)开设有暴露所述第一焊接区(111)的窗口(311),所述转接片组件(40)还包括第一绝缘膜(5),所述第一绝缘膜(5)设置于所述窗口(311)处,并遮盖所述窗口(311),所述第一绝缘膜(5)夹持于所述限位本体(31)和所述活动翻盖(33)之间,所述限位本体(31)通过所述第一绝缘膜(5)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所述窗口(311)的侧壁与第一绝缘膜(5)合围形成收容槽(312),所述活动翻盖(33)包括与限位本体(31)连接固定部(331)和连接于固定部(331)背离限位本体(31)一侧的延伸部(332),所述延伸部(332)遮盖部分所述窗口(311)。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3)在所述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的厚度为0.03mm-5mm。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本体(31)用于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抵接,所述活动翻盖(33)用于与所述第二连接部(13)抵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所述限位本体(31)、所述活动翻盖(33)及所述第二连接部(13)在所述转接片组件(40)的厚度方向上依次叠置设置。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本体(31)与所述活动翻盖(33)一体成型,且所述限位件(3)配置为可弯折结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窗口(311)的长度与所述限位本体(31)的长度的比值为0.2-0.5。
7.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本体(31)通过胶粘方式固定于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上。
8.如权利要求1-6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片组件(40)还包括第二绝缘膜(6),所述第二绝缘膜(6)夹持于所述第一绝缘膜(5)和所述活动翻盖(33)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部(13)包括第二焊接区(131),所述活动翻盖(33)对应所述第二焊接区(131)的位置处开设有缺口(330),以暴露出所述第二绝缘膜(6)。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330)在所述第一绝缘膜(5)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窗口(311)在所述第一绝缘膜(5)上的正投影间隔设置。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绝缘膜(6)包括贴附于所述第一绝缘膜(5)上的第一膜体(61)和与所述第一膜体(61)对折连接的第二膜体(62),所述第二膜体朝向所述第二连接部(13)。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弯折连接部(15)开设有通孔(150),以在所述通孔(150)相对两侧形成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11)和所述第二连接部(13)的第一熔断部(151)和第二熔断部(152),所述限位件(3)遮盖至少部分所述通孔(150)。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件(3)为塑料结构。
14.一种储能装置(100),其特征在于,包括极柱(202)、极耳(302)和如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转接片组件(40);所述转接片组件(40)的所述第一连接部(11)与所述极柱(202)电连接,所述转接片组件(40)的所述第二连接部(13)与所述极耳(302)电连接。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储能装置(100),所述储能装置(100)为所述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CN202310091064.6A 2023-02-09 2023-02-09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Active CN11588144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64.6A CN115881447B (zh) 2023-02-09 2023-02-09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US18/231,106 US11894571B1 (en) 2023-02-09 2023-08-07 Adapter assembly,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EP23213303.3A EP4415118A3 (en) 2023-02-09 2023-11-30 Adapter assembly, energy storage device and power consuming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91064.6A CN115881447B (zh) 2023-02-09 2023-02-09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81447A CN115881447A (zh) 2023-03-31
CN115881447B true CN115881447B (zh) 2023-05-16

Family

ID=857609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91064.6A Active CN115881447B (zh) 2023-02-09 2023-02-09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894571B1 (zh)
EP (1) EP4415118A3 (zh)
CN (1) CN115881447B (zh)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2593A (zh) * 2020-12-10 2021-01-19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其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824667B1 (fr) * 2001-05-14 2004-07-02 Cit Alcatel Connectique interne pour generateur electrochimique de forte puissance
CN201741650U (zh) * 2010-07-26 2011-02-09 东莞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动力电池熔断器
US9025315B2 (en) * 2013-03-06 2015-05-05 Cooper Technologies Company Electrochemical energy storage device with flexible metal current collector
CN207938702U (zh) * 2018-02-02 2018-10-02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和转接片
CN207818806U (zh) * 2018-02-12 2018-09-0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模组
CN108598355A (zh) 2018-06-22 2018-09-28 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有限公司 一种二次电池连接片及二次电池
CN212303847U (zh) 2020-04-09 2021-01-0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连接片、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CN214013113U (zh) 2020-12-28 2021-08-20 蜂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连接片及锂离子电池
CN214336804U (zh) * 2021-01-25 2021-10-0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EP4106088B8 (en) * 2021-04-30 2024-07-17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cell,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manufacturing system therefor, battery and electric device
CN215816085U (zh) 2021-06-30 2022-02-11 厦门海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以及储能装置
CN115566375B (zh) * 2022-11-11 2023-03-10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设备以及用电设备
CN115588822B (zh) * 2022-12-12 2023-04-14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和电池组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42593A (zh) * 2020-12-10 2021-01-19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其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415118A3 (en) 2024-09-04
US11894571B1 (en) 2024-02-06
CN115881447A (zh) 2023-03-31
EP4415118A2 (en) 2024-08-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89823B2 (ja) パウチ型2次電池
JP5101478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US9105890B2 (en) Cylindrical type secondary battery with upper and lower battery assemblies and fabrication method thereof
EP2472632B1 (en) Electric storage device
CN113437443B (zh) 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KR101311252B1 (ko) 이차전지 팩
CN102544396B (zh) 电存储装置
US9685681B2 (en) Battery pack
KR100839785B1 (ko) 이차전지 및 그 형성 방법
JP2003168417A (ja) 電池部とこれを採用した2次電池
EP3855558B1 (en) Battery cell,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device using battery cell as power supply,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battery cell
US20110097608A1 (en) PCM assembly and prismatic type secondary battery using the same
US20110250474A1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15881447B (zh)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KR20140017838A (ko) 배터리 팩
CN115863927B (zh) 集流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JP2007214025A (ja) ラミネート電池および組電池
WO2024164247A1 (zh) 转接片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JP4598214B2 (ja) 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WO2024164248A1 (zh) 集流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KR20080057629A (ko) 전극조립체와 그를 이용한 원통형 이차전지
KR100502353B1 (ko) 전지
KR20120089412A (ko) 배터리 팩
CN116014375B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WO2024164276A1 (zh)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oom 2-B26, Peihong Building, No. 1 Kehui Roa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 Community, Yuehai Street, Nanshan District, Shenzhen, Guangdong,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run New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after: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51805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ilding 501, No. 6 Lanqing Second Road, Luhu Community, Guanhu Street, Longhua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China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Control Technology Co.,Ltd.

Patentee before: Xiamen Haichen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