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74600A -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74600A
CN115874600A CN202211493208.2A CN202211493208A CN115874600A CN 115874600 A CN115874600 A CN 115874600A CN 202211493208 A CN202211493208 A CN 202211493208A CN 115874600 A CN115874600 A CN 11587460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rainage
permeable
water
well
d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9320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苑萍
孙洋
吴新宇
肖伟杰
卢耿钊
陈江洪
黄华吉
肖建华
黄旭斌
林伟峰
郑泽举
陈太丽
王广政
万志强
沈晓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Jie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Jie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Jieyang Power Supply Bureau of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Power Gri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93208.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74600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7460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7460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30/00Adapting or protecting infrastructure or their operation
    • Y02A30/60Planning or developing urban green infrastructure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其中变电站排水系统包括全透水型排水井和排水管道。全透水型排水井包括第一透水井壁、第一透水井盖、透水柱和第一排水通道,第一透水井壁中间形成第一排水沟;第一透水井盖安装于第一透水井壁的顶部;透水柱埋设于土壤内,且透水柱的顶端连接于第一排水沟的底部;第一排水通道第一端连接于第一透水井壁且连通于第一排水沟,第二端连通于排水管道。本发明有利于实现变电站区域内深层地下积水的渗透排水,利于变电站区域地基的稳定与密实;同时,采用全透水型排水井可实现变电站区域内积水的渗透排出,阻止泥沙及土质流失,有效减少由于变电站区域内积水流失造成的地面塌陷。

Description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电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一方面用电需求逐年攀升,迫使电网企业建设更多的供用电设施,因此变电站建设数量越来越多,另一方面用电企业也在快速增加,也需要提供较多的建设用地。由于各行业的用电企业需要集中连片建设开发,但变电站只要有足够的用地面积就能满足建设需要,因此,电力系统变电站的建设用地位置常常是沟、河、山的边角位置,建设场地的回填土方较多,加之建设周期短,变电站投运后由于密实度不够,随着水的自然外流,带动细沙及泥土流失,出现场地内部空腔现象,沉降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威慑变电站内电力设施的安全运行。
现有技术中,建设场地的回填土方形成软土层,在压实软土层时,由于较深的软土层含水量较大,软土层的流动性较高,因此无法对软土层进行充分压实,进而导致地基的稳固性较差。
基于此,亟需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以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以上所述,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有利于实现变电站区域内深层地下积水的渗透排水,利于变电站区域地基的稳定与密实。
为达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包括全透水型排水井和排水管道,所述全透水型排水井包括:
第一透水井壁,其中间形成所述第一排水沟;
第一透水井盖,安装于所述第一透水井壁的顶部;
透水柱,其埋设于土壤内,且所述透水柱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底部;
第一排水通道,其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水井壁且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水沟,第二端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的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排水沟的底部;
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的第二端不低于所述排水管道的中心线。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的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排水通道的第二端。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全透水型排水沟,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包括:
第二透水井壁,所述第二透水井壁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透水井壁之间形成第二排水沟,所述第二排水沟的底壁为非透水底壁;
多个第二透水井盖,沿第一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二透水井壁的顶部;
第二排水通道,其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沟,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透水井盖朝向所述第二透水井壁一侧设置有定位槽,所述第二透水井壁的顶端嵌设于所述定位槽内。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篦式排水井,其设置于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的一侧,所述篦式排水井包括:
非透水井壁,所述非透水井壁的中间形成第三排水沟;
篦式井盖,安装于所述非透水井壁的顶部;
第三排水通道,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排水沟,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沟。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第二透水井盖与地面高度相同;
所述篦式井盖低于所述第二透水井盖。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还包括检查井,所述检查井位于所述排水管道的上方,所述检查井包括:
非透水井壁,其底部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
非透水井盖,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非透水井壁的顶部。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穿设于变电站内的道路,且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垂直于所述变电站内的道路。
作为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述全透水型排水井、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所述篦式排水井和所述检查井内均设置有水位监测传感器。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提供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在回填土方时,先将透水桩埋设于深层的土壤内,在压实软土层的过程中,深层的软土层受到挤压,软土层内的水分经透水桩向第一排水沟内排出,进而能够减少深层的软土层的含水量,软土层的含水量降低,因此软土层能够被充分压实,提高地基稳固性,进而降低沉降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变电站内深层土壤内多余的水分依然能够经透水桩排到第一排水沟中,变电站内浅层土壤内的多余的水分能够经第一透水井壁渗透到第一排水沟内,变电站内地面上的积水能够经第一透水井盖渗透到第一排水沟内,最后第一排水沟内的积水经第一排水通道和排水管道排出至变电站外侧。本发明通过设置透水桩的结构,有利于实现变电站区域内深层地下积水的渗透排水,利于变电站区域地基的稳定与密实,且特别适合软土地区使用;同时,采用全透水型排水井可实现变电站区域内积水的渗透排出,阻止泥沙及土质流失,有效减少由于变电站区域内积水水土流失造成的地面塌陷。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全透水型排水井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全透水型排水沟和检查井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全透水型排水沟和篦式排水井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变电站排水系统的示意图之一;
图5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变电站排水系统的示意图之二。
图中标记如下:
1、全透水型排水井;11、第一透水井壁;12、第一排水沟;13、第一透水井盖;14、透水柱;15、第一排水通道;16、承载台;
2、全透水型排水沟;21、第二透水井壁;22、第二透水井盖;221、定位槽;23、第二排水沟;24、第二排水通道;
3、篦式排水井;31、非透水井壁;32、第三排水沟;33、篦式井盖;34、第三排水通道;
4、检查井;41、非透水井壁;42、非透水井盖;
5、排水管道;6、围墙;7、渗透排水墙;8、地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左”、“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该变电站排水系统包括全透水型排水井1和排水管道5。具体地,全透水型排水井1包括第一透水井壁11、第一透水井盖13、透水柱14和第一排水通道15,第一透水井壁11中间形成第一排水沟12;第一透水井盖13安装于第一透水井壁11的顶部;透水柱14埋设于土壤内,且透水柱14的顶端连接于第一排水沟12的底部;第一排水通道15第一端连接于第一透水井壁11且连通于第一排水沟12,第二端连通于排水管道5。
在回填土方时,先将透水桩埋设于深层的土壤内,在压实软土层的过程中,深层的软土层受到挤压,软土层内的水分经透水桩向第一排水沟12内排出,进而能够减少深层的软土层的含水量,软土层的含水量降低,因此软土层能够被充分压实,提高地基稳固性,进而降低沉降现象。在日常工作中,变电站内深层土壤内多余的水分依然能够经透水桩排到第一排水沟12中,变电站内浅层土壤内的多余的水分能够经第一透水井壁11渗透到第一排水沟12内,变电站内地面8上的积水能够经第一透水井盖13渗透到第一排水沟12内,最后第一排水沟12内的积水经第一排水通道15和排水管道5排出至变电站外侧。本实施例通过设置透水桩的方式,有利于实现变电站区域内深层地下积水的渗透排水,利于变电站区域地基的稳定与密实,且特别适合软土地区使用。同时,采用全透水型排水井1可实现变电站区域内积水的渗透排出,阻止泥沙及土质流失,有效减少由于变电站区域内积水流失造成的地面塌陷,有利于变电站区域内地下水保持在一定含量内。
本实施例中,第一透水井盖13为圆形透水井盖,采用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第一透水井壁11采用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通过在透水桩的顶部浇注承载台,第一透水井壁11连接于承载台的上方,实现了第一透水井壁11与透水桩的有效连接。第一排水通道15采用非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防止第一排水管道5内的积水渗透到土壤内,第一透水井壁11和排水管道5预留接口,第一排水通道15的两端分别通过混凝土与接口密封连接。
为了防止第一排水沟12内的杂物进入排水通道,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一端高于第一排水沟12的底部;为了防止排水管道5内的杂物进入第一排水沟12,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二端不低于排水管道5的中心线。进一步优选地,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一端高于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二端。本实施例,第一排水通道15的倾斜角度为3°,一方面,进一步防止排水管道5内的杂物进入第一排水沟12;另一方面,提高了第一排水通道15内积水的排出速度。
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3所示,变电站排水系统还包括全透水型排水沟2,全透水型排水沟2包括第二透水井壁21、第二排水通道24和多个第二透水井盖22,第二透水井壁21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透水井壁21之间形成第二排水沟23;多个第二透水井盖22沿第一方向依次安装于第二透水井壁21的顶部;第二排水通道24一端连通于第二排水沟23,另一端连通于排水管道5。当变电站区域内有积水出现时,积水能够经第二透水井盖22渗透到第二排水沟23内,且第二透水井壁21附近土壤内多余的水分经第二透水井壁21渗透到第二排水沟23内,最后第二排水沟23内的积水经第二排水通道24排出至排水管道5内。第二排水沟23的底壁为非透水底壁,防止第二排水沟23内的积水经第二排水沟23的底壁排出到土壤内,进而减少第二排水沟23内积水的渗透排出速度,使第二排水沟23内的积水优先经第二排水通道24排出。
本实施例中,第二透水井盖22的长度为L,第二透水井壁21的长度优选为L的N倍,第二透水井盖22和第二透水井壁21配套使用,减少第二透水井盖22的尺寸种类。第二透水井壁21和第二透水井盖22均为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第二排水沟23的底壁为非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
优选地,第二透水井盖22朝向第二透水井壁21一侧设置有定位槽221,第二透水井壁21的顶端嵌设于定位槽221内。第一方面,组装时,第二透水井盖22直接对准第二透水井壁21的顶端,提高了第二透水井盖22的安装便捷性;第二方面,便于使多个第二透水井盖22排列整齐,增加美观性,同时避免第二透水井盖22滑动;第三方面,通过第二透水井壁21的顶端嵌设于定位槽221内,第二透水井壁21与第二透水井盖22紧密贴合,能够防止第二透水井壁21外侧的水土经第二透水井壁21与第二透水井盖22之间的间隙流到第二排水沟23内,减少水土流失。
优选地,如图5所示,全透水型排水沟2穿设于变电站内的道路,且全透水型排水沟2垂直于变电站内的道路,即第一方向为垂直于变电站内道路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全透水型排水沟2为多个,多个全透水型排水沟2将变电站分隔成若干个方形区域,地面巡检机器人及人员可以行走在第二透水井盖22上面;由于第二透水井盖22的透水性,在雨后或下雨时,第二透水井盖22上面无积水,有利于巡检机器人及人员及时进行巡检工作;再者,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全透水型排水沟2,增加了变电站区域内的排水范围,提高排水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第二透水井盖22与地面8高度相同;有利于变电站内地面巡检机器人无障碍巡视,避免了地面巡检机器人由于经过的路径不平整时产生不规则的跳动,使机器人因导航定位出现偏差,造成机器人死机风险,因此该结构提高了地面巡检机器人的定位精度。
优选地,如图3和图4所示,该变电站排水系统还包括篦式排水井3,篦式排水井3设置于全透水型排水沟2的一侧,篦式排水井3包括非透水井壁41、篦式井盖33和第三排水通道34,非透水井壁41的中间形成第三排水沟32;篦式井盖33安装于非透水井壁41的顶部;第三排水通道34第一端连通于第三排水沟32,第二端连通于第二排水沟23。当下雨时,变电站内积水增加,雨水通过篦式井盖33的镂空排出,提高了雨水的排出速度。再者,第二排水沟23通过第三排水通道34与第三排水沟32连通,还通过第二排水通道24与排水管道5连通,变电站区域流进篦式排水井3内的雨水经过第三排水沟32、第三排水通道34、第二排水沟23、第二排水通道24和排水管道5有组织的向变电站外市政排水系统合规排水。篦式排水井3和全透水型排水沟2联合应用,充分、快速将地表及变电站场地土壤上层的雨水排出,减少雨水向地面8下层的过多渗透,能有效保持土壤含水量保持平衡。
优选地,篦式井盖33低于第二透水井盖22。当变电站区域内有积水出现时,可经过篦式排水井3有组织的向变电站外市政排水系统合规排水,同时避免积水高过第二透水井盖22的上表面,便于运行及检修人员在全透水型排水沟2上表面行走。
本实施例中,第三排水沟32的底壁、非透水井壁41和第三排水通道34为非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
更进一步地,如图2和图4所示,该变电站排水系统还包括检查井4,检查井4位于排水管道5的上方,检查井4包括非透水井壁41和非透水井盖42,非透水井壁41底部连通于排水管道5;非透水井盖42可拆卸安装于非透水井壁41的顶部,当变电站排水系统出现故障时,操作人员可进入检查井4,对变电站排水系统进行检修。本实施例中,非透水井壁41底部可直接连通于第一排水通道15或第二排水通道24。
本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全透水型排水井1、全透水型排水沟2、篦式排水井3和检查井4的数量和位置可根据变电站的面积进行适应性设计,形成变电站区域内上、中、下立体渗透型排水结构,实现整体上非明流有组织渗透排水。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检查井4、篦式排水井3、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和非透水型混凝土预制件均为现有技术成熟的技术手段,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变电站设置有围墙6,在变电站自然排水方向的变电站围墙6外侧,布置地下渗透排水墙7,有利于变电站区域内的过多的地下水向站外渗透排出,避免变电站内由于水的明流出现的水土流失,同时也使变电站区域内地下水保持在一定的含量内,避免一侧地下水压力过大或过小时,由于地下水或软质土水平移动对变电站内造成的破坏。
优选地,全透水型排水井1、全透水型排水沟2、篦式排水井3和检查井4内均设置有水位监测传感器。监控系统通过变电站区域内不同位置的全透水型排水井1、全透水型排水沟2、篦式排水井3和检查井4内的水位高低监测,确定地下水渗透速度、水位涨跌速度,可以根据水位高低变化情况,进一步判断危险区域。
例如,当监控系统监测到某个区域全透水型排水井1的水位高于排水管道5的底部高度时,且变电站区域本时段前后有降雨发生,则判断为是正常雨水排出过程。如本时段前后没有降雨发生,发出第一报警信号,第一报警信号为变电站在该区域地下水较高。
当监控系统监测到某个区域全透水型排水井1的水位低于排水管道5的底部高度时,且本时段前后没有降雨发生,发出第二报警信号,第二报警信号为变电站在该区域地下水较低。
当监控系统监测到某个区域篦式排水井3内的水位高于与其直接连接的全透水型排水沟2的水位时,则判断为与其连接的第三排水通道34有淤堵现象,发出第三报警信号,第三报警信号为第三排水通道34的异常告警信号,提示运行人员及时清理。
当监控系统监测到某个区域全透水型排水沟2的水位高于与其直接连接的排水管道5的水位时,则判断为与其连接的第二排水通道24有淤堵现象,发出第四报警信号,第四报警信号为第二排水管道5的异常告警信号,提示运行人员及时清理。
监控系统根据监测到的变电站某个区域全透水型排水井1水位高低变化曲线,可以在监控主机上描绘出该点水位变化动态曲线,并能根据采集到该点水位高于设定的上限水位或高于设定的下限水位时,发出第五报警信号,第五报警信号为水位异常变化告警信号及异常区域或异常点信号。
值得说明的是,监控系统根据监测到的变电站某位置全透水型排水井1的水位高低变化曲线,并在监控主机上描绘出该点水位变化动态曲线同时,还能同时根据采集到本变电站区域内的“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描绘出任意点水位与“温度”、“湿度”、“降雨量”、“光照强度”关系曲线,并能显示相关度(正相关、负相关),如出现负相关则提示运检人员注意。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0)

1.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全透水型排水井(1)和排水管道(5),所述全透水型排水井(1)包括:
第一透水井壁(11),其中间形成第一排水沟(12);
第一透水井盖(13),安装于所述第一透水井壁(11)的顶部;
透水柱(14),其埋设于土壤内,且所述透水柱(14)的顶端连接于所述第一排水沟(12)的底部;
第一排水通道(15),其第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透水井壁(11)且连通于所述第一排水沟(12),第二端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排水沟(12)的底部;
所述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二端不低于所述排水管道(5)的中心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一端高于所述第一排水通道(15)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全透水型排水沟(2),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2)包括:
第二透水井壁(21),所述第二透水井壁(21)沿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透水井壁(21)之间形成第二排水沟(23),所述第二排水沟(23)的底壁为非透水底壁;
多个第二透水井盖(22),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安装于所述第二透水井壁(21)的顶部;
第二排水通道(24),其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沟(23),另一端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水井盖(22)朝向所述第二透水井壁(21)一侧设置有定位槽(221),所述第二透水井壁(21)的顶端嵌设于所述定位槽(221)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篦式排水井(3),其设置于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2)的一侧,所述篦式排水井(3)包括:
非透水井壁(41),所述非透水井壁(41)的中间形成第三排水沟(32);
篦式井盖(33),安装于所述非透水井壁(41)的顶部;
第三排水通道(34),其第一端连通于所述第三排水沟(32),第二端连通于所述第二排水沟(2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透水井盖(22)与地面(8)高度相同;
所述篦式井盖(33)低于所述第二透水井盖(22)。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检查井(4),所述检查井(4)位于所述排水管道(5)的上方,所述检查井(4)包括:
非透水井壁(41),其底部连通于所述排水管道(5);
非透水井盖(42),其可拆卸安装于所述非透水井壁(41)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2)穿设于变电站内的道路,且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2)垂直于所述变电站内的道路。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电站排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全透水型排水井(1)、所述全透水型排水沟(2)、所述篦式排水井(3)和所述检查井(4)内均设置有水位监测传感器。
CN202211493208.2A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Pending CN11587460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3208.2A CN115874600A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93208.2A CN115874600A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74600A true CN115874600A (zh) 2023-03-31

Family

ID=8576407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93208.2A Pending CN115874600A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74600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219313B (zh) 一种地下施工盲井排水系统及施工方法
CN106759781A (zh) 一种智能化城市雨水调蓄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12144584A (zh) 自流排水限压抗浮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10029690B (zh) 一种渗滤液检漏收集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440775B (zh) 一种下沉式基坑降排水系统、施工方法及使用方法
CN101148885B (zh) 填埋场地下水的立体式疏排系统结构
CN215329049U (zh) 一种整体道床内设排水泵站的轨道结构
CN106368239A (zh)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伸缩缝处止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208105281U (zh) 一种含富水砂卵石地层的地铁车站基坑止水及降水系统
CN111501950A (zh) 一种地下管廊物流运输的排水系统
CN207740043U (zh) 处置隧道底板渗水病害的纵向排水系统
CN208578054U (zh) 一种埋置式浅层组合排水管
CN115874600A (zh) 一种变电站排水系统
CN203383316U (zh) 一种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渗滤液渗漏监测结构
CN214657275U (zh) 自流排水限压抗浮结构
CN214993978U (zh) 一种深基坑的快速排水系统
CN210086182U (zh) 一种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结构
CN114775699A (zh) 一种后浇带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3089702A (zh) 泵站基坑一体化排水体系及施工方法
CN207211173U (zh) 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反向排水系统
CN206052749U (zh) 用于富水砂层基坑施工中的深集纳止水器
CN214460675U (zh) 一种陈旧地下室安全使用施工结构
CN219710364U (zh) 一种基坑内坑中坑降水系统
CN220847613U (zh) 一种临河施工基坑降水结构
CN218643403U (zh)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