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8643403U -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18643403U CN218643403U CN202222391985.8U CN202222391985U CN218643403U CN 218643403 U CN218643403 U CN 218643403U CN 202222391985 U CN202222391985 U CN 202222391985U CN 218643403 U CN218643403 U CN 218643403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rainage
- water
- seepage
- pipe
- lay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20/00—Water conservation; Efficient water supply; Efficient water use
- Y02A20/108—Rainwater harvesting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排水,建筑工程包括建筑基础;渗排水系统包括:围绕建筑基础挖设的基坑,以及开设于基坑底部的排水槽和多个集水井;多个集水井间隔设置于排水槽内;排水槽内铺设有渗水层,渗水层内穿设有排水管,排水管的外侧包覆有透水材料层;沿排水管的轴向方向,排水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渗水孔;透水材料层至少覆盖渗水孔;排水管与集水井连通,以通过至少一个集水井将积水排出。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排水,避免了需要人工操作的问题。并且,在建筑基础施工完成后,仍能实现对建筑基础周围的多余积水以及有害渗水的排除作用,从而形成对建筑基础的长期保护。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工程排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背景技术
在建筑工程中,基坑土方施工一般采用大开挖方式,这种典型的土方开挖方式,在施工工作面大于等于1m且保证边坡稳定安全的情况下是最简单,也是最经济适用的。在基坑开挖过程中,通常会在基坑内坡脚的位置挖出明排水沟,并在排水沟内放置潜水泵,当排水沟内的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时,人工启动潜水泵将水抽出。
然而,在降雨量大的季节,采用上述排水方式,会因为雨水冲刷而在排水沟内出现大量积土,雨后需要人工清理维护,在降雨时需要设专人操作潜水泵,潜水泵极易因积土过多或者操作不当而损坏。而且,在建筑基础施工完成后对基坑进行回填时,排水沟也同时被回填而失去作用,无法实现对建筑基础的排水防护作用,而建筑基础周边土层在长时间受到地面渗水的浸泡后,建筑基础容易出现裂缝或腐蚀等损坏,以及出现不均匀下沉,严重影响建筑基础的使用寿命。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旨在提供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方式无法同时满足既能在基础施工时实现基坑排水,又能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实现对建筑基础的排水防护作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排水,所述建筑工程包括建筑基础;所述渗排水系统包括:围绕所述建筑基础挖设的基坑,以及开设于所述基坑底部的排水槽和多个集水井;
所述多个集水井间隔设置于所述排水槽内;
所述排水槽内铺设有渗水层,所述渗水层内穿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外侧包覆有透水材料层;沿所述排水管的轴向方向,所述排水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渗水孔;所述透水材料层至少覆盖所述渗水孔;
所述排水管与所述集水井连通,以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集水井将积水排出。
可选地,在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的情况下,所述基坑内填充有回填材料层,所述回填材料层至少覆盖所述排水槽和所述渗水层。
可选地,所述建筑工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建筑基础上的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上设有集水沟和雨水管;所述集水沟设置于所述建筑本体远离所述建筑基础的一侧,所述集水沟用于收集所述建筑本体的屋面积水;
所述雨水管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集水沟连通,所述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回填材料层和所述渗水层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还包括:三通连接管;
所述三通连接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雨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二端与一个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三端与另一个所述排水管连通。
可选地,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雨水管的第二端的外侧,所述三通连接管与所述雨水管之间设有密封件。
可选地,所述排水槽设有转角,至少一个所述集水井设于所述转角处。
可选地,所述集水井的底部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用于导通相邻两个所述排水管。
可选地,所述渗水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00mm。
可选地,所述排水管的管道坡度大于等于0.5%。
可选地,所述透水材料层包括土工织物;或,所述渗水层包括碎石层;或,所述排水管为波纹管,所述渗水孔设于所述排水管的凹环上。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通过在建筑基础的周围挖设基坑,在基坑底部开设排水槽和集水井,多个集水井间隔设置于排水槽内,在排水槽内铺设渗水层,渗水层内穿设有带孔的排水管,并在带孔的排水管外包覆透水材料层,将排水管与集水井连通,从而基坑内的积水经过渗水层和透水材料层过滤后进入排水管内,再由排水管排至集水井内,进而通过将至少一个集水井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即可通过集水井将积水排出至外部排水系统,从而实现建筑工程的排水,避免了需要人工操作的问题。并且,在建筑基础施工完成后,即使基坑被回填,排水槽被埋在地下,由于渗水层以及排水管的存在,仍能实现对建筑基础周围的多余积水以及有害渗水的排除作用,从而形成对建筑基础的长期保护。
本申请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申请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申请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图1中圈示的A部的放大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相关技术中建筑基础排水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的俯视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水井与排水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集水井内导流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雨水管与排水管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的应用于挡土墙排水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基坑;11、排水槽;111、转角;12、集水井;121、导流槽;13、渗水层;14、排水管;141、渗水孔;15、透水材料层;16、回填材料层;17、三通连接管;18、密封件;20、建筑基础;21、建筑本体;211、集水沟;212、雨水管;22、挡土墙;23、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排水,建筑工程包括建筑基础20;渗排水系统包括:围绕建筑基础20挖设的基坑10,以及开设于基坑10底部的排水槽11和多个集水井12;多个集水井12间隔设置于排水槽11内;排水槽11内铺设有渗水层13,渗水层13内穿设有排水管14,排水管14的外侧包覆有透水材料层15;沿排水管14的轴向方向,排水管14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渗水孔141;透水材料层15至少覆盖渗水孔141;排水管14与集水井12连通,以通过至少一个集水井12将积水排出。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建筑基础20的周围挖设基坑10,在基坑10底部开设排水槽11和集水井12,多个集水井12间隔设置于排水槽11内,在排水槽11内铺设渗水层13,渗水层13内穿设有带孔的排水管14,并在带孔的排水管14外包覆透水材料层15,将排水管14与集水井12连通,从而基坑10内的积水经过渗水层13和透水材料层15过滤后进入排水管14内,再由排水管14排至集水井12内,进而通过将集水井12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即可实现建筑工程的排水,避免了需要人工操作的问题。并且,在建筑基础20施工完成情况下,即使在基坑10被回填后,排水槽11被埋入地下,由于渗水层13以及排水管14的存在,仍能实现对建筑基础20周围的多余积水以及有害渗水的排除作用,从而形成对建筑基础20的长期保护。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可用于建筑工程的排水,通常建筑工程在施工时,需要先建设建筑基础20,建筑基础20可以包括:独立基础、条形基础和筏板基础等不同类型的基础结构,并且建筑基础20可以包括:承载台和支撑立柱,建筑基础20的深度一般在5m以内。因为建筑工程施工时,需要先建设建筑基础20,因此,需要采用大开挖方式进行基坑10土方施工,而在雨季时基坑10内容易出现积水问题,需要设置排水系统将基坑10内的积水排出,以防止建筑基础20周围的地基层被雨水浸泡,影响建筑基础20的质量。
如图3所示,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在基坑10内坡脚的位置挖出明排水沟(也即图3中所示的排水槽11),并在排水沟内放置潜水泵,当排水沟内的积水量达到一定高度时,人工启动潜水泵将水抽出。然而,这种排水方式的缺点是在降雨量大的季节,会因雨水冲刷而在排水沟内出现大量积土,需要人工清理维护,同时需要设专人操作启动潜水泵,而潜水泵极易因积土过多或者操作不当而损坏,耗费人力物力,增加了施工成本,但效率和可靠性较低。
此外,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排水方式,在建筑基础20施工完成后对基坑10进行回填时,排水沟也同时被回填而失去作用,无法实现对建筑基础20的持续排水防护作用,而建筑基础20周边土层在长时间受到地面渗水的浸泡后,建筑基础20容易出现裂缝或腐蚀等损坏,以及出现不均匀下沉,严重影响建筑基础20的使用寿命
尤其对于工业类建筑,在建筑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工业废水以及工业废料,这些有害水一旦泄露到建筑基础20周围的土壤中,就会对建筑基础20的混凝土材料造成腐蚀,经过长期积累,不但会使混凝土的耐久性降低,且容易造成建筑基础20出现不均匀下沉。另外,对于存在于盐湖地区的建筑工程,比如用作钾盐厂、碳酸锂厂等项目的建筑工程。这些建筑工程的选址主要在盐湖地区,盐湖地区有大量的盐碱地,里面含有大量的硫离子、氯离子等有害物质,这些有害物质对混凝土伤害极大,尤其在雨季时,雨水渗入到盐碱地中,这些有害物质融入到水中,会逐步侵蚀建筑基础20的混凝土,降低了建筑基础20的安全性、可靠性和耐久性。
基于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通过在建筑基础20的周围挖设基坑10,在基坑10底部开设排水槽11和多个集水井12,将多个集水井12间隔设置于排水槽11内,在排水槽11内铺设渗水层13,渗水层13内穿设有带孔的排水管14,并在带孔的排水管14外包覆透水材料层15,从而建筑基础20周围的积水会由基坑10汇集到排水槽11周围,再通过渗水层13和透水材料层15的过滤作用,过滤掉积水中掺杂的杂质,经过过滤后的积水由排水管14上的渗水孔141进入排水管14内,再由排水管14将汇集的积水排至集水井12内,进而通过将至少一个集水井12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即可实现建筑工程周围的排水。
进一步地,在建筑基础20施工完成后,通常需要对基坑10进行回填,当对基坑10进行回填时,排水槽11、集水井12、渗水层13以及排水管14同时被永久地买入地下,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周围的多余积水及有害渗水仍能通过排水槽11和渗水层13的汇集过滤作用,将过滤后的积水经由排水管14排至集水井12内,再有集水井12排入外部排水系统,从而能够将建筑基础20周围的多余积水及有害渗水及时排除,而且,由于设置由渗水层13和透水材料层15,可以有效过滤掉积水中携带的固体杂质,避免了排水系统堵塞的问题,能够实现对建筑基础20的长期排水保护。
具体地,沿排水管14的轴向方向,排水管14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渗水孔141,其中多个渗水孔141至少部分位于排水管14远离排水槽11槽底的一侧,在排水管14的四周外表面包覆透水材料层15,透水材料层15能够透水,从而利用透水材料层15将排水管14周围的渗水过滤到排水管14中,防止排水管14上的渗水孔141被杂物堵塞。
进一步地,可以将至少一个集水井12连通至外部排水系统,从而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与外部排水系统连通,实现将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中的积水顺利排出,其中,所连通的外部排水系统可以根据建筑工程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水井12可以选用混凝土材料预制的砼排水井,集水井12内具有一端开口的储水腔,在集水井12使用时,开口朝上设置,在开口处设有盖板,以防止外部的固体杂物进入集水井12中,在集水井12的侧壁上设有至少两个开孔,每个开孔内可以穿设一个排水管14,相邻两个排水管14通过集水井12连通,从而实现积水在多个排水管14之间的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建筑工程的基坑10底部可以开设有多组排水槽11,多组排水槽11各自环绕建筑基础20设置,且多组排水槽11以建筑基础20为中心呈辐射状间隔设置,每组排水槽11内均设有渗水层13和带有渗水孔141的排水管14,通过设置多组排水槽11可以提到对建筑基础20周围的排水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排水槽11、集水井12以及排水管14的具体结构尺寸和设置数量,可以根据建筑工程的规模大小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的情况下,基坑10内填充有回填材料层16,回填材料层16至少覆盖排水槽11和渗水层13。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的情况下,在基坑10内填充有回填材料层16,回填材料层16至少覆盖排水槽11和渗水层13,通过回填材料层16将排水槽11和渗水层13埋入地下,实现对建筑基础20周围的长期排水保护。
具体地,在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的情况下,可以在基坑10内填充回填材料层16,回填材料层16可以选用渗透系数大于等于预设值的回填材料,其中,预设值可以为1米/昼夜,当然,预设值的具体数值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例如回填材料层16可以包括:碎石层、沙土层、砂砾层、泥土层等一种材料层或多种材料层的组合,从而提高回填材料层16的渗透能力,使回填材料层16既能起到对基坑10的回填作用,又能提高对建筑基础20周围积水的渗透作用,以便将建筑基础20周围的积水及时渗透至排水槽11周围,进而将积水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回填材料层16的具体构成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如图1和图2所示,建筑工程还包括设置于建筑基础20上的建筑本体21;建筑本体21上设有集水沟211和雨水管212;集水沟211设置于建筑本体21远离建筑基础20的一侧,集水沟211用于收集建筑本体21的屋面积水;雨水管212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与集水沟211连通,第二端依次穿过回填材料层16和渗水层13与排水管14连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建筑基础20上设有建筑本体21,在建筑本体21上设有集水沟211和雨水管212,通过设置集水沟211可以收集建筑本体21的屋面积水,并通过雨水管212将集水沟211与埋入地下的排水管14连通,从而可以将建筑本体21表面的集水排至排水管14内,实现对建筑本体21的屋面排水,不再需要在建筑本体21周围额外设置排水系统,避免了占用场地以及降低了施工难度,并且节省了工程成本。
可以理解的是,相关技术中,建筑屋面排水通常采用两种排水方式,一种排水方式是,建筑本体21的屋面排水通过雨水管将屋面积水排至建筑室外地面,让积水自由地流散,并不设置专门的排水系统,采用这种排水方式,在雨水管的出水口处,由于积水的长期冲刷,容易造成建筑本体21周边的土壤流失,降低了建筑本体21周围的安全性。另一种排水方式是,采用在建筑本体周围挖设明排水沟,通过明排水沟对屋面排水进行收集后,再集中排至排水井,然而,采用这种排水方式,在施工时需要考虑排水沟沟道伸缩缝的处理以及混凝土地面的裂缝控制,大大增加了建筑施工难度,而且由于排水沟后期需要经常维护,增加了工程成本。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在建筑本体21的顶部设置集水沟211,通过及集水沟211汇集建筑本体21的屋面积水,在利用雨水管212将集水沟211内的积水排至埋入地下的排水管14中,实现了建筑本体21的屋面排水,采用该排水方式,并不需要在建筑本体21周围额外设置排水系统,实现了建筑施工的合理布局和排水系统的有效利用,大大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工程成本。同时,能够提高建筑本体21周围土地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由于不用将屋面积水排至建筑本体21周围的地面,避免了积水对建筑本体21周围土壤的冲刷流失,而且,利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还可以将建筑本体21周围地面的积水通过渗透作用,经埋在地下的排水管14及时排出,对建筑本体21周围起到保护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建筑本体21上可以设有多个集水沟211和多个雨水管212,以增加多屋面积水的及时排出作用,建筑本体21外侧的集水沟211和雨水管212的具体设置位置和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建筑本体21的排水可以包括建筑外部排水和建筑内部排水,可以将建筑外部排水和建筑内部排水都接入埋入地下的排水管14,从而实现将建筑本体21的整体排水与地下排水管14连通,从而减小在建筑本体21周围额外设置排水系统。其中,建筑外部排水和建筑内部排水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7所示,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还包括:三通连接管17;三通连接管17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雨水管212的第二端与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一端密封连接,三通连接管17的第二端与一个排水管14连通,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三端与另一个排水管14连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中还设有三通连接管17,三通连接管17设由三个端部,其中一个端部与雨水管212连通,三通连接管17的另两个端部连接至排水管14,从而通过三通连接管17将雨水管212连通至排水管14,便于将雨水管212中积水顺利排至排水管14中,避免在屋面积水较多时,由于雨水管212与排水管14之间排水不及时而产生泄露,造成对渗水层13的冲刷流失。
具体地,三通连接管17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将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一端与雨水管212的第二端连通,并使雨水管212与三通连接管17之间密封连接,从而降低连接处的泄漏。
在排水槽11内可以设置由多个排水管14,将三通连接管17的第二端与一个排水管14连通,将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三端与另一个排水管14连通,从而通过三通连接管17将雨水管212与两个排水管14连通,便于通过雨水管212和排水管14将集水沟211中的屋面积水顺利排至集水井12中。
可选地,如图7所示,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一端套设于雨水管212的第二端的外侧,三通连接管17与雨水管212之间设有密封件18。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将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一端套设于雨水管212的第二端的外侧,并在连接管的第一端与雨水管212的第二端之间设置密封件18,利用密封件18的密封作用实现雨水管212的第二端与三通连接管17的第一端之间的密封连接,该密封连接结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便于安装使用。
具体地,密封件18可以选用橡胶密封圈,例如,可以选用三元乙丙橡胶密封圈,提高密封件18的抗老化作用,增加密封连接结构的使用寿命,当然,还可以选用其它类型的橡胶密封圈,密封件18的具体类型和结构尺寸可以根据实际密封连接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可选地,如图4所示,排水槽11设有转角111,至少一个集水井12设于转角111处。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排水槽11可以围绕建筑基础20设置,在排水槽11中设有转角111,可以将至少一个集水井12设于转角111处,从而使得转角111处排水槽11内相邻两个排水管14可以通过集水井12连通,从而能够提高积水在排水槽11转角111处的流动性,便于排水管14内的积水顺利排出。
具体地,为了提高建筑基础20周围的排水作用,可以将排水槽11围绕建筑基础20设置,其中,环绕设置的排水槽11可以由多段呈直线设置的沟道构成,设置呈直线的沟道,便于沟道内排水管14的铺设,并且呈直线铺设于沟道内的排水管14更有利于积水的流动。相邻两段沟道之间设有连接转角111,可以在转角111处设置集水井12,相邻两段沟道内的排水管14分别与集水井12连通,从而通过前一个排水管14可以将积水排入集水井12,再通过另一个排水管14将积水从集水井12中排出,从而增加转角111处的排水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排水井的开口至底部方向,排水井的侧壁上设置有高低不同的两个开孔,将第一排水管14连接至高度较高的开孔内,将第二排水管14连接至高度较低的开孔内,其中,第一排水管14用于将积水排入集水井12,第二排水管14用于将积水排出集水井12。通过在集水井12的侧壁上设置不同高度的开孔,以使集水井12内积水流入位置与积水流出位置形成高度差,便于提高集水井12内积水的排水效率。
可选地,如图5和图6所示,集水井12的底部设有导流槽121,导流槽121用于导通相邻两个排水管14。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集水井12的底部设置导流槽121,通过导流槽121导通相邻两个排水管14,从而增加积水在集水井12内的流动性,提高集水井12内的排水效率。
具体地,集水井12的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与第一排水管14连接,第二开孔与第二排水管14连接,其中,第一排水管14用于将积水排入集水井12,第二排水管14用于将积水排出集水井12。通过在集水井12的底部设置导流槽121,使导流槽121的一端与第一开孔连通,使导流槽121的另一端与第二开孔连通,从而利用导流槽121可以导通第一排水管14和第二排水管14。
在一些实施例中,集水井12的侧壁上第一开孔距离集水井12底部的高度大于第二开孔距离集水井12底部的高度,从而在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之间形成高度差,再通过设置导流槽121将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导通,也即,导流槽121靠近第一开孔的一端距离集水井12底部的高度,大于导流槽121靠近第二开孔的一端距离集水井12底部的高度,进而提到了导流槽121的导流作用。
当然,导流槽121两段的具体高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渗水层13的厚度大于等于200mm,其中,渗水层13的厚度是指渗水层13沿排水槽11的槽口到排水槽11的底部方向的厚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将排水槽11内铺设的渗水层13的厚度设置为大于等于200mm,以保证渗水层13的渗透作用,避免渗水层13经过长时间的渗透过滤,被渗透过滤留下的杂质不断填充而失去渗透过滤作用,提高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的整体使用效果和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排水槽11内的渗水层13的上表面可以与排水槽11的槽口平齐设置,以增加排水槽11内渗水层13的体积,当然,具体的渗水层13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可选地,如图4所示,排水管14的管道坡度大于等于0.5%。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图中箭头方向为排水管14中的积水流动方向,可以设置排水槽11内的排水管14的管道坡度不小于0.5%,以增加排水管14两端之间的高度差,从而提到积水在排水管14内的流动性,便于积水的及时排出。
需要说明的是,排水管14的具体管道坡度,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透水材料层15可以包括土工织物。选用土工织物作用透水材料层15,可以起到在排水管14上的渗水孔141外的过滤作用,避免积水中携带的杂质堵塞渗水孔141。当然,透水材料层15还可以选用其它类型材料制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渗水层13包括碎石层。其中,碎石的粒径可以设置为20mm~30mm,从而便于排水管14周围的水渗入。碎石层可以填充至与建筑基础20的垫层底标高一致,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施工空间,减少开挖截面积,减少了开挖土方工程量,也减少了土方回填工程量,并且在建筑基础20施工期间不需要人员对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进行维护,降低了工程总成本。
当然,渗水层13还可以选用其它渗水材料层,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用。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排水管14为波纹管,渗水孔141设于排水管14的凹环上。波纹管上设有间隔排布的凹环和凸环,可以将渗水孔141设于排水管14的凹环上,在透水材料层15覆盖在波纹管上时,通过相邻两个凸环和透水材料层15可以形成一个过滤结构,在透水材料层15与波纹管的凹环之间形成了空隙,避免渗水孔141被堵塞,便于渗水的通畅性。
同时,波纹管采用双波纹结构,有效的提高了排水管14抗压性能,降低了排水管14受外界压力变形而影响排水效果,提高了排水管14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还可以用于重力式挡土墙22周围的排水。如图8所示,图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应用于挡土墙22排水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渗排水系统包括:围绕挡土墙22挖设的排水槽11和多个集水井12;多个集水井12间隔设置于排水槽11内;排水槽11内铺设有渗水层13,渗水层13内穿设有排水管14,排水管14的外侧包覆有透水材料层15;沿排水管14的轴向方向,排水管14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渗水孔141;透水材料层15至少覆盖渗水孔141;排水管14与集水井12连通,以通过至少一个集水井12将积水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仅示出了排水槽11和排水管14,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的其它结构图8中未示出,可以参见前述内容。
重力式挡土墙22是以挡土墙22自身重力来维持挡土墙22在土层23压力作用下的稳定,重力式挡土墙22可用石砌或混凝土建成,一般都做成简单的梯形。可以理解的是,挡土墙22在墙后土层23的压力作用下,必须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和结构的强度。设计时应验算挡土墙22在荷载作用下,沿基底的滑动稳定性,绕墙趾转动的倾覆稳定性和地基的承载力。在地基承载力较小时,应考虑采用施工措施,以保证挡土墙22的稳定性。一旦地基遭到破坏,挡土墙22出现下沉甚至开裂,土层23坍塌造成的危害是相当巨大的。
因此,可以在挡土墙22的周围设置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从而将山体或土体内的多余水排出,减少土层23对挡土墙22的侧压力。同时,还可以保护挡土墙22的地基,保证地基承载力和地基稳定性。当采用多层台阶式挡土墙22时,可以在每层挡土墙22的周围各自对应设置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从而增加对挡土墙22的排水保护作用,提高了挡土墙22系统的安全性。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申请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申请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应用于建筑工程的排水,所述建筑工程包括建筑基础;所述排渗水系统包括:围绕所述建筑基础挖设的基坑,以及开设于所述基坑底部的排水槽和多个集水井;
所述多个集水井间隔设置于所述排水槽内;
所述排水槽内铺设有渗水层,所述渗水层内穿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外侧包覆有透水材料层;沿所述排水管的轴向方向,所述排水管上间隔设置有多个渗水孔;所述透水材料层至少覆盖所述渗水孔;
所述排水管与所述集水井连通,以通过至少一个所述集水井将积水排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建筑工程施工完成的情况下,所述基坑内填充有回填材料层,所述回填材料层至少覆盖所述排水槽和所述渗水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建筑工程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建筑基础上的建筑本体;所述建筑本体上设有集水沟和雨水管;所述集水沟设置于所述建筑本体远离所述建筑基础的一侧,所述集水沟用于收集所述建筑本体的屋面积水;
所述雨水管包括背离设置的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集水沟连通,所述第二端依次穿过所述回填材料层和所述渗水层与所述排水管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还包括:三通连接管;
所述三通连接管包括:第一端、第二端和第三端,所述雨水管的第二端与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一端密封连接,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二端与一个所述排水管连通,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三端与另一个所述排水管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三通连接管的第一端套设于所述雨水管的第二端的外侧,所述三通连接管与所述雨水管之间设有密封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槽设有转角,至少一个所述集水井设于所述转角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水井的底部设有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用于导通相邻两个所述排水管。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渗水层的厚度大于等于2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管的管道坡度大于等于0.5%。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透水材料层包括土工织物;或,
所述渗水层包括碎石层;或,
所述排水管为波纹管,所述渗水孔设于所述排水管的凹环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91985.8U CN218643403U (zh) | 2022-09-08 | 2022-09-08 |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22391985.8U CN218643403U (zh) | 2022-09-08 | 2022-09-08 |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18643403U true CN218643403U (zh) | 2023-03-17 |
Family
ID=854909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22391985.8U Active CN218643403U (zh) | 2022-09-08 | 2022-09-08 |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18643403U (zh) |
-
2022
- 2022-09-08 CN CN202222391985.8U patent/CN218643403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066791U (zh) | 一种用于基坑泄压降水和疏干降水的降水组合系统 | |
CN104499560A (zh) | 组合型雨水渗井及施工方法 | |
CN114718101A (zh) | 一种截渗墙联合降水井的尾矿库截渗结构及其修筑方法 | |
CN102031768A (zh) | 一种新型农田涝渍防治装置及其应用技术 | |
CN212104144U (zh) | 一种土壤清挖基坑的防护集水结构 | |
CN218643403U (zh) | 一种具有排水及渗水功能的地下管道排渗水系统 | |
CN203603127U (zh) | 一种渠道地下水逆止阀式排水系统 | |
CN216339715U (zh) | 地下工程抗浮处理结构 | |
CN107724405B (zh) | 一种地埋管施工中地基降水施工方法 | |
CN214709317U (zh) | 边坡生态复绿结构 | |
CN214363925U (zh) | 一种截水渗沟系统 | |
CN211898431U (zh) | 深基坑灌注护坡桩加锚索支护体系 | |
CN210263097U (zh) | 一种地下室外墙防水结构 | |
CN210712967U (zh) | 地下室抗渗抗浮结构 | |
CN209837072U (zh) | 一种基坑降水系统 | |
CN209397693U (zh) | 一种下沉式绿地积水快速排干装置 | |
CN214301810U (zh) | 一种深基坑排水结构 | |
CN110397022A (zh) | 一种具有抗浮防渗、过滤功能的排水结构 | |
CN111648303A (zh) | 一种沟头回填措施用的综合护坡结构体系与方法 | |
CN218713712U (zh) | 一种高寒区排水渠防冻胀导水结构 | |
CN212835459U (zh) | 一种基槽临时排水系统 | |
KR200426719Y1 (ko) | 터널형 빗물 침투 및 저류 시스템 | |
CN214401733U (zh) | 一种新型偏心集水泄水孔 | |
CN210395389U (zh) | 一种地下施工盲井排水系统 | |
CN219080427U (zh) | 一种用于地下室底板的防水排水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