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69576A -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869576A CN115869576A CN202211342524.XA CN202211342524A CN115869576A CN 115869576 A CN115869576 A CN 115869576A CN 202211342524 A CN202211342524 A CN 202211342524A CN 115869576 A CN115869576 A CN 11586957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ire
- smoke
- pipe
- forest
-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9000000779 smok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66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62
- 238000002485 combus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2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7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2023 woo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2 basement exca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02737 fuel gas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5000019504 cigarette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576 san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04509 smoke genera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007 vis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41000208125 Nicotian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5000002637 Nicotiana tabacum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9194 climb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864 humu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698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3415 pea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41000196324 Embryophyta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304 fi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73 ae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889 atomi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99 behavio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193 craw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378 dama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alstonine Natural products C1=CC2=C3C=CC=CC3=NC2=C2N1C[C@H]1[C@H](C)OC=C(C(=O)OC)[C@H]1C2 WYTGDNHDOZPMIW-RCBQFDQV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708 enhan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09 gas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810 insulating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629 sup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1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 Y02A40/28—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agriculture specially adapted for farming
Landscapes
- Fire-Extinguishing By Fire Departments, And Fire-Extinguishing Equipment And Control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包括:依次成排设置到地面上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火线区模拟装置、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燃烧系统,烟雾系统,控制系统;燃烧系统包括:燃气主管,与燃气主管连通的八组燃气支管,点火装置,连接在每组燃气支管和燃气主管之间的燃气开关阀和流量控制阀;烟雾系统包括:制烟装置,与制烟装置连通的烟雾主管,与烟雾主管连通的八组烟雾支管,连接在每组烟雾支管和燃气主管之间的烟雾开关阀和风机;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领域,尤其是一种模拟森林火灾扑救中常见危险地形、营造高危火环境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背景技术
我国的森林防灭火工作已有70余年的历史,但受众多因素制约,目前仍处于依靠人力直接对抗林火的初级阶段,不安全因素多,危险系数大,人身安全随时受到林火威胁。个别扑火队员、人民群众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危险火行为时,心理承受力差,综合消防安全技能不足,导致应对火情的处理措施不当,增加额外人员伤亡的情况时有发生。
开展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可有效提升参训者的火场心理承受力,克服畏惧心理,增强体能,掌握安全逃生技能;最终实现高效处置、快速逃生、减小伤亡的目的。但由于我国各林区森林火灾特点不同,扑救方法存在差异;导致对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的认识不同,训练场地建设不尽相同,如火场障碍物设计各异,规格尺寸不统一,障碍物间距远近不同。
针对我国南北方林区森林火灾的不同特点,现已建设了7~8种模拟不同火场障碍物的训练场地,针对性地开展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但是现有训练场地存在模拟区域针对性不强,模拟林火燃烧不可持续,尾气不够环保,火强度不可控制等缺点,影响了训练效果,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森林火灾扑救中常见危险地形及高危火环境,提供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增强受训人员通过各种危险地形及高危火环境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包括:依次成排设置到地面上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火线区模拟装置、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燃烧系统,烟雾系统,控制系统;
所述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包括:扣装到地面上的火焰保护罩,固定到地面上的跨桩;所述火焰保护罩上设置第一出火孔,若干所述跨桩和若干所述火焰保护罩间隔设置;
所述地下火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坑道内的第一出火管;第一出火管安装在所述坑道退出端的侧壁上,第一出火管的管壁上设置多个第二出火孔;
所述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包括:铺设在地面上不通光的通道和设立在地面上的第二出火管;所述通道两端分别设置入口和出口,所述通道顶壁上开设窗口,所述窗口上安装通风窗;第二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三出火孔;
所述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火圈和火墙;所述火圈包括环状出火管,所述火墙包括直线状出火管,所述环状出火管和所述直线状出火管分别通过不同的固定支架固定到地面上;所述环状出火管和所述直线状出火管的管壁上分别布设多个第四出火孔和第五出火孔;
所述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倒木垛和独木桥;所述倒木垛包括墙体、设置在所述墙体两侧墙面下部的第三出火管、固定到所述墙体顶端的原木;相邻所述倒木垛横向排列,所述独木桥从相邻所述倒木垛间的间隔穿过;第三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六出火孔;
所述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火廊和云梯;所述火廊包括设置在廊架上的第四出火管,在所述廊架上,横向设置和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相互连接;第四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七出火孔;所述云梯靠近所述火廊设置。
所述火线区模拟装置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地面上的若干火栏;所述火栏包括栏架和支撑在所述栏架上的第五出火管;第五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八出火孔;
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包括:架设到地面上的火环,邻近所述火环设置的盛有水的湿地水池;所述火环包括支架和水平架设到所述支架上的环状第六出火管;第六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九出火孔;所述湿地水池内间隔设置若干踏桩,所述踏桩伸出水面;
所述燃烧系统包括:与燃气气源连通的燃气主管,与所述燃气主管连通的八组燃气支管,点火装置,连接在每组燃气支管和所述燃气主管之间的燃气开关阀和流量控制阀;每组模拟装置对应一组燃气支管,每组燃气支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燃气支管;
在所述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中,所述火焰保护罩内有对应设置在第一燃气支管上的出气孔和邻近出气孔设置的第一点火装置;其余组模拟装置的出火管与相应组的燃气支管连通,每组模拟装置的所述点火装置靠近相应出火管的出火孔设置;
所述烟雾系统包括:制烟装置,与所述制烟装置连通的烟雾主管,与所述烟雾主管连通的八组烟雾支管,连接在每组烟雾支管和所述烟雾主管之间的烟雾开关阀和风机;每组模拟装置对应一组烟雾支管,每组烟雾支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烟雾支管;
每组模拟装置所在区域的每条烟雾支管上设置伸出地面的出烟孔;在所述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中,所述通道内和第二出火管所在场地均设有所述出烟孔;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的所有所述燃气开关阀、所有所述流量控制阀、所有所述点火装置、所有所述制烟装置、所有所述烟雾开关阀、所有所述风机。
进一步,所述制烟装置包括:设置加热腔和雾化腔的保温外壳,安装到所述加热腔中的加热管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到所述雾化腔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雾化喷头,与所述雾化喷头连接的气泵;所述保温外壳内设置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雾化腔的通气口;所述保温外壳上设置分别与所述加热腔和所述雾化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加热管、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泵电连接。
进一步,在所述保温外壳内,所述雾化腔位于所述加热腔上方。
进一步,多个所述加热管横向插装到所述加热腔中,若干隔板横向插装到所述加热腔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留有通气间隔。
进一步,相邻所述隔板与所述加热腔的相对腔壁设置交错的所述通气间隔,顶层所述隔板与所述加热腔腔壁之间的所述通气间隔远离所述进气口。
进一步,制烟装置还包括与出气口连接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端口安装进气阀,所述三通管的另一端口安装风机。
进一步,所述制烟装置还包括安装在所述加热腔内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每组所述燃气支管和所述燃气主管之间还安装燃气报警器,所有所述燃气报警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进一步,每组模拟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红外感应装置,不同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分别设置在相应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进一步,在所述地下火区模拟装置中,所述出火管靠近所述坑道侧壁的上端水平固定。
进一步,在所述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中,若干所述通道平行铺设到地面上,若干第二出火管设置在相邻所述通道之间,俯视方向下所述通道的形状为S形。
进一步,在所述火林区模拟装置中,第二出火管包括第二出火主管和与第二出火主管连通的第二出火支管,第二出火主管竖直设置在地面上,第二出火支管连接到第二出火主管的侧壁上并倾斜向上延伸。
进一步,在所述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中,所述环状出火管邻近所述直线状出火管设置,所述环状出火管轴线和所述直线状出火管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进一步,在所述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中,相邻所述倒木垛横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独木桥的行进方向与所述倒木垛墙面垂直。
进一步,在所述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中,所述火廊还包括与所述廊架上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连接的第四出火支管,第四出火支管倾斜向上延伸,第四出火支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十出火孔。
进一步,在所述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中,所述云梯穿设在相邻所述火廊之间,在训练时,所述云梯的行进方向和所述火廊的穿过方向平行。
进一步,在所述火线区模拟装置中,若干所述火栏等间隔地排列成一行。
进一步,在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所述火环位于中部,两个所述湿地水池相向围设在所述火环的两侧,所述湿地水池的中部为与所述火环形状适应的弧形。
进一步,在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所述湿地水池底为中部向下凹陷的弧面结构。
进一步,在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从所述湿地水池的中部到端部,所述踏桩的高度逐渐减小。
本发明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与每组模拟装置对应的燃气开关阀,控制相应模拟装置点火;同时,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流量控制阀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火焰强度。另外,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制烟装置进行制烟,通过控制装置对相应模拟装置的控制,开展模拟相应危险地形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在一组或几组模拟装置中,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满足在相应组模拟装置所在场地进行较长时长的训练;当需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相应的燃气开关阀和制烟装置,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火焰保护罩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中跨桩的纵向剖面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地下火区模拟装置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5为图4的A-A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7为图6的B-B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6的C-C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示例中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13为图12中D-D剖面示意图;
图14为图12中E-E剖面示意图;
图15为图12中F-F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17为图16中火廊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16中云梯的主视示意图;
图19为图16中云梯2的左视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火线区模拟装置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1为本示例中火线区模拟装置的若干火栏的主视示意图;
图22为本示例中火线区模拟装置的火栏左视示意图;
图23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24为图23中火环的主视示意图;
图25为图23中湿地水池的G-G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6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的燃气管路分布示意图;
图27为本发明示例提供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的烟雾管路分布示意图;
图28为本发明示例中制烟装置的主视示意图;
图29为图28的H-H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0为图28中制烟装置的右视示意图;
图31为图30的I-I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火焰保护罩;1-1—第一出火孔;2—跨桩;3—坑道;4—第一出火管;4-1—第二出火孔;5—通道;5-1—窗口;6—第二出火管;6-1—第三出火孔;6-2—第二出火主管;6-3—第二出火支管;7—火圈;7-1—环状出火管;7-1-1—第四出火孔;8—火墙;8-1—直线状出火管;8-1-1—第五出火孔;9—倒木垛;9-1—墙体;9-2—第三出火管;9-2-1—第六出火孔;9-3—原木;10—独木桥;11—火廊;11-1—廊架;11-2—第四出火管;11-2-1—第七出火孔;11-3—第四出火支管;11-3-1—第十出火孔;12—云梯;13—火栏;13-1—栏架;13-2—第五出火管;13-2-1—第八出火孔;14—火环;14-1—支架;14-2—第六出火管;14-2-1—第九出火孔;15—湿地水池;15-1—踏桩;16—燃气开关阀;17—流量控制阀;18—燃气报警器;19—点火装置;20—燃气气源;21—烟雾开关阀;22—风机;23—制烟装置;23-1—保温外壳;23-1-1—加热腔;23-1-2—雾化腔;23-2—加热管;23-3—第一温度传感器;23-4—雾化喷头;23-5—通气口;23-6—进气口;23-7—出气口;23-8—隔板;23-9—三通管;23-10—进气阀;23-11—第二温度传感器;23-12—支架;23-13—气泵;24—出烟孔;25—红外感应装置;26—细沙。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方案,下面结合本发明示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示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示例,而不是全部的示例。基于本发明中的示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应当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31所示的示例,提供了本发明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包括:依次成排设置到地面上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火线区模拟装置、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燃烧系统,烟雾系统,控制系统;
参见图1~3,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包括:扣装到地面上的火焰保护罩1,固定到地面上的跨桩2;火焰保护罩1上设置第一出火孔1-1,若干跨桩2和若干火焰保护罩1间隔设置;
地下火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坑道3内的第一出火管4;第一出火管4安装在坑道3退出端的侧壁上,第一出火管4的管壁上设置多个第二出火孔4-1;
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包括:铺设在地面上不通光的通道5和设立在地面上的第二出火管6;通道5两端分别设置入口和出口,通道5顶壁上开设窗口5-1,窗口上安装通风窗;第二出火管6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三出火孔6-1;
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火圈和火墙;火圈包括环状出火管,火墙包括直线状出火管,环状出火管和直线状出火管分别通过不同的固定支架固定到地面上;环状出火管和直线状出火管的管壁上分别布设多个第四出火孔和第五出火孔;
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倒木垛和独木桥;倒木垛包括墙体、设置在墙体两侧墙面下部的第三出火管、固定到墙体顶端的原木;相邻倒木垛横向排列,独木桥从相邻倒木垛间的间隔穿过;第三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六出火孔;
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火廊和云梯;火廊包括设置在廊架上的第四出火管,在廊架上,横向设置和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相互连接;云梯靠近火廊设置;第四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七出火孔;
火线区模拟装置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地面上的若干火栏;火栏包括栏架和支撑在栏架上的第五出火管;第五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八出火孔;
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包括:架设到地面上的火环,邻近火环设置的盛有水的湿地水池;火环包括支架和水平架设到支架上的环状第六出火管;第六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九出火孔;湿地水池内间隔设置若干踏桩,踏桩伸出水面;
燃烧系统包括:与燃气气源20连通的燃气主管,与燃气主管连通的八组燃气支管,点火装置19,连接在每组燃气支管和燃气主管之间的燃气开关阀16和流量控制阀17;每组模拟装置对应一组燃气支管,每组燃气支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燃气支管;
在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中,火焰保护罩1内有对应设置在第一燃气支管上的出气孔和邻近出气孔设置的第一点火装置;其余组模拟装置的出火管与相应组的燃气支管连通,每组模拟装置的点火装置19靠近相应出火管的出火孔设置;
烟雾系统包括:制烟装置23,与制烟装置23连通的烟雾主管,与烟雾主管连通的八组烟雾支管,连接在每组烟雾支管和烟雾主管之间的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每组模拟装置对应一组烟雾支管,每组烟雾支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烟雾支管;
每组模拟装置所在区域的每条烟雾支管上设置伸出地面的出烟孔24;在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中,通道5内和第二出火管6所在场地均设有出烟孔24;
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与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的所有燃气开关阀16、所有流量控制阀17、所有点火装置19、所有制烟装置23、所有烟雾开关阀21、所有风机22。
本示例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通过控制装置控制与每组模拟装置对应的燃气开关阀16,控制相应模拟装置点火,同时,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火焰强度。另外,控制装置控制相应的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通过控制装置对相应模拟装置的控制,开展模拟相应危险地形的森林安全技能训练。在一组或几组模拟装置中,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满足在相应组模拟装置所在场地进行较长时长的训练;当需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相应的燃气开关阀和制烟装置,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可以使出烟孔24及时地出烟和关闭,并便于烟雾快速地流向各个烟雾支管。
参见图26,每组燃气支管和燃气主管之间还安装燃气报警器18,所有燃气报警器与控制装置连接。
本示例的燃气气源20可以由市政燃气管道提供,也可以由储气罐提供。
在本示例中,每组模拟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红外感应装置25,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相应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参见图1~3、图26~27,对于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第一燃气支管上的出气孔输送燃气并控制第一点火装置进行点火,火焰从火焰保护罩1的第一出火孔1-1喷出;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火焰强度。另外,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通过以上控制过程即可进行应对塔头草甸区着火时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只要使燃气、燃气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第一出火孔1-1持续稳定出火,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跨桩2模拟未着火的空地,跨桩2和火焰保护罩1间隔安装,供参训人员踩踏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出烟和着火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
在本示例中,在火焰保护罩1附近的烟雾支管上设置有出烟孔24,并且,位于火焰保护罩1内的烟雾支管上也设置有出烟孔24。保证训练时有大量的烟雾来模拟真实塔头甸或草塘沟的着火情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以仅是在火焰保护罩1附近的烟雾支管上设置有出烟孔24,或者仅是位于火焰保护罩1内的烟雾支管上设置有出烟孔24。
参见图2,露出地面部分的火焰保护罩1为球壳状结构,若干第一出火孔1-1设置在球壳状结构上。
参见图3,跨桩2为圆柱体状结构,跨桩2的一部分伸出地面。
参见图1,不同的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沿图中的箭头方向,场地的右端为进入端,场地的左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起火并起烟,火焰保护罩1的第一出火孔1-1出火并出烟,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也出烟,参训人员可以在安装本示例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的场地进行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23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参见图4~5、图26~27,对于地下火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参见图4,图中的箭头表示使用本示例的地下火区模拟装置进行训练时,参训人员行进的方向,其中进入坑道3一端为进入端,退出坑道3的一端为退出端。
出烟孔24设置在坑道3的底壁上,并覆盖细沙;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地质环境和训练需要,在不同深度的坑道3底部铺设不同厚度的细沙26。
本示例地下火区模拟装置,将第一出火管4和烟雾支管设置在不同深度的坑道3内,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第二出火孔4-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火焰从第一出火管4的第二出火孔4-1喷出;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火焰强度。另外,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通过以上控制过程即可进行应对森林地表以下腐殖质层、泥炭层着火场景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第二出火孔4-1持续稳定出火,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不同深度坑道3依次连通排列能够模拟不同深度腐殖质层、泥炭层着火,以便满足不同深度腐殖质层、泥炭层着火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即参训人员可以在较浅的坑道3完成初级训练,在较深的坑道3中完成较高级的训练,参见图5,在本示例中,中部较深的坑道3与两侧较浅的坑道3相连通。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森林地表以下腐殖质层、泥炭层的出烟和着火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
在本示例中,烟雾支管横跨在坑道3的进入端和退出端之间,靠近坑道12进入端和坑道3退出端的烟雾支管端部分别设置出烟孔24。参见图4~5,中部较深的坑道3中设置两个烟雾支管,两个烟雾支管分别设置在中部坑道3两侧,两侧较浅的坑道3分别设置一个烟雾支管,该烟雾支管设置在远离与中部坑道3连接的一侧,图4中所有烟雾支管上共设置8个出烟孔24。
参见图5,第一出火管4靠近坑道3的上端水平固定,所有第一出火管4的固定高度一致。图中,每个坑道3的退出端侧壁上固定一个第一出火管4,三个第一出火管4均进行水平固定,且固定高度一致。
在本示例中,第一出火管4的两端通过U型支架水平固定到坑道3侧壁上。
参见图4,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地下火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参见图4,沿图中的箭头方向,场地的右端为进入端,场地的左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地下火区模拟装置起火并起烟,第一出火管4的第二出火孔4-1出火,烟雾支管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可以在安装本示例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的场地进行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地下火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参见图6~8、图26~27,对于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参见图6,参训人员可以按照图中箭头方向由右向左行进训练,进入通道5的一端即为入口,退出通道5的一端即为出口。
在本示例的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第二出火管6的第三出火孔6-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火焰从第二出火管6的第三出火孔6-1喷出;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第二出火管6的火焰强度;并且,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森林中的一些区域由于树木燃烧不充分、浓烟密布、导致视野受限,不通光的通道5正是用于模拟该类视野受限的区域,位于通道5内的出烟孔24出烟,用于模拟森林火灾时该区域烟雾弥漫的景象,可训练参训人员穿戴好防护装备,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通过该区域,以便最大限度地减少烟雾对人体造成的伤害;第二出火管6用于模拟中幼龄树木燃烧,若干个第二出火管6一同燃烧用于模拟燃烧的次生林,该区域用于训练参训人员迅速通过燃烧火林的能力。通过该训练装置可同时进行应对浓烟密布、视野不好受限区域和次生林燃烧区域的安全逃生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第二出火管6的第三出火孔6-1持续稳定出火,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该训练装置的出火和出烟安全可控,并且在训练过程中火焰和烟气能够持续稳定供应,燃烧产物较为环保。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烟道和火林区的出烟和着火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多个第三出火孔6-1遍布第二出火管6的管壁。
若干通道5平行铺设到地面上,若干第二出火管6设置在相邻通道5之间。参见图6,两个通道5平行铺设到地面上,10个第二出火管6设置在两个平行的通道5之间,两侧的通道5可用于浓烟密布、视野受限区域的迅速通过训练,通道5之间的区域可用于迅速通过燃烧的次生林训练。
参见图6,俯视方向下通道5的形状为S形。将通道5设置成S形,更加符合视野受限区域的客观情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通道5的形状也可以为波浪形、蛇形等其他不规则的形状,以尽量符合视野受限区域的客观环境。
在本示例中,第二出火管6包括第二出火主管6-2和与第二出火主管6-2连通的第二出火支管6-3,第二出火主管6-2竖直设置在地面上,第二出火支管6-3连接到第二出火主管6-2的侧壁上并倾斜向上延伸。通过设置第二出火主管6-2和第二出火支管6-3,使第二出火管6能够更好地模拟树木燃烧。
本示例的通风窗为安装到窗口5-1上不透光的上下式推拉窗。通过调节通风窗的开启大小,调节进入通道5内的进光量,以及通道5内的烟雾浓度,以便在通道5获得不同程度的视野范围,从而可进行不同难度的训练。
在本示例中,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火林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参见图5,沿图中箭头方向,先进入场地的一端为进入端,退出场地的一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训练装置起火并起烟,第二出火管6的第三出火孔6-1出火,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可以在安装本示例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的场地进行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23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参见图9~10、图26~27,对于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参见图9,本示例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的出烟孔24靠近环状出火管7-1和直线状出火管8-1。
在本示例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环状出火管7-1的第四出火孔7-1-1和直线状出火管8-1的第五出火孔8-1-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使环状出火管7-1和直线状出火管8-1均处于燃烧状态;同时,控制装置19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环状出火管7-1和直线状出火管8-1的火焰强度;并且,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使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森林中的灌丛、杂草由于生长状态、结构质地不同,在发生火灾时,灌丛、杂草燃烧的火行为不尽相同;火圈7和火墙8用于模拟灌木丛燃烧、杂草快速燃烧的场景,分别用于训练参训人员迅速跨越通过、安全逃生。通过该训练装置可同时进行应对森林中灌木丛燃烧、杂草快速燃烧区域的安全逃生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环状出火管7-1和直线状出火管8-1均处于燃烧状态,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灌丛火区或急进地表火区的着火和出烟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多个第四出火孔7-1-1和第五出火孔8-1-1分别遍布于环状出火管7-1的管壁和直线状出火管8-1的管壁。
在本示例中,环状出火管7-1邻近直线状出火管8-1设置,环状出火管7-1轴线和直线状出火管8-1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参见图9~10,本示例的环状出火管7-1竖直设置,且火圈7与火墙8并排设置,针对训练预设的不同燃烧场景,受训人员可以选择通过火圈7或火墙8的消防安全训练。
在本示例中,不同燃气支管分别与环状出火管7-1和直线状出火管8-1连通,若干燃气支管连接后与燃气主管连接,燃气开关阀16、流量控制阀17和燃气报警器18安装在燃气支管和燃气主管连接的管道上。
在本示例中,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参见图9,沿图中的箭头方向,先进入场地的一端为进入端,退出场地的一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训练装置起火并起烟,环状出火管7-1的第四出火孔7-1-1和直线状出火管8-1的第五出火孔8-1-1出火,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可以在安装本示例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的场地进行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23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参见图11~15、图26~27,对于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在本示例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第三出火管9-2的第六出火孔9-2-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使第三出火管9-2处于燃烧状态;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第三出火管9-2的火焰强度;并且,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使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发生森林火灾时,森林中一些树木因为燃烧而发生倾倒,燃烧的倒木垛9用于模拟森林中因燃烧而发生倾倒的树木,训练参训人员迅速翻越燃烧的倒木垛、安全逃生;森林中的山涧、河流等危险地段通常只有一座简陋的木桥可以通行;独木桥10用于模拟森林中狭窄的木桥,训练参训人员沉着冷静、快速通过木桥,成功脱险的能力。通过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可同时进行应对森林中燃烧的倒木垛、狭窄木桥的安全逃生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第三出火管9-2处于燃烧状态,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倒木垛着火和出烟或独木桥出烟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多个第六出火孔9-2-1遍布于第三出火管9-2的管壁。
参见图12,相邻倒木垛9横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独木桥10的行进方向与倒木垛9墙面垂直。受训人员可以通过两侧的倒木垛9完成翻越燃烧的倒木垛训练,通过倒木垛9之间的独木桥10完成通过森林中狭窄木桥的训练。
在本示例中,倒木垛9的两侧墙面底部对称设置第三出火管9-2,保证倒木垛9能够充分燃烧,更充分地模拟树木因燃烧而倾倒的场景,受训人员可以通过倒木垛9的任一侧墙面完成翻越燃烧的倒木垛训练。
在本示例中,通过钢圈包裹原木9-3并将原木9-3固定到墙体9-1上端。通过钢圈固定原木9-3能够将原木9-3牢固固定到墙体9-1上。
参见图12,倒木垛9和独木桥10周围的地面上铺设厚度为200mm的细沙。为受训人员翻越倒木垛9和跳下独木桥10提供缓冲,避免受训人员受伤。
在本示例中,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沿图12的箭头方向,先靠近倒木垛9的一端为进入端,逐步远离并退出场地的一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由于受训人员翻越倒木垛9后落到倒木垛9左侧的地面上,因此,在该实施方式中,仅需要在倒木垛9左侧的地面上铺设细沙26即可。
本示例的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倒木垛9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起火并起烟,第三出火管9-2的第六出火孔9-2-1出火,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进行翻越燃烧的倒木垛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倒木垛9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受训人员可以沿与图12中箭头相反的反向上独木桥10,通过独木桥10后,从独木桥10的另一端跃下,完成通过森林中简易木桥的训练。训练受训者沉着冷静、快速通过的安全脱险能力。
参见图16~19、图26~27,对于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本示例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出烟孔24靠近火廊11设置。
在本示例的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火廊11第四出火管11-2的第七出火孔11-2-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使火廊11处于燃烧状态;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火廊11的火焰强度;并且,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使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当原始林发生火灾时,由于植被茂密,可燃物载量大,往往形成立体燃烧的大火;遍布第四出火管11-2的火廊11用于模拟原始林立体燃烧场景,训练参训人员迅速穿越燃烧的原始林,安全逃生;由于林区环境复杂,一些危险地段需要攀爬通过,云梯12用于模拟需攀爬通过的地段,训练参训人员攀爬通过云梯、成功脱险的能力。通过该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可同时进行应对原始林燃烧区域、需攀爬通过地段的安全逃生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火廊1的第四出火管11-2处于燃烧状态,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原始林燃烧的着火和出烟或攀爬区的出烟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多个第七出火孔11-2-1遍布于第四出火管11-2的管壁。
在本示例中,火廊11还包括与廊架11-1上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11-2连接的第四出火支管11-3,第四出火支管11-3倾斜向上延伸,第四出火支管11-3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十出火孔11-3-1。参见图17,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11-2上连接倾斜向上延伸的第四出火支管11-3,能够更加形象化地模拟树木的燃烧。
在本示例中,云梯12穿设在相邻火廊11之间,在训练时,云梯12的行进方向和火廊11的穿过方向平行。受训人员可以通过两侧的火廊11进行穿越原始林燃烧区域的训练,通过中间的云梯12进行攀爬通过危险地段的安全逃生技能训练。
本示例的云梯12周围的地面上铺设厚度为200mm的细沙。为受训人员在上、下云梯12,以及攀爬过程中掉落云梯12提供缓冲,避免受训人员受伤。
在本示例中,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沿图16的箭头方向,先进入该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一端为进入端,逐步远离并退出场地的一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的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训练装置起火并起烟,第四出火管11-2的第七出火孔11-2-1和第四出火支管11-3的第十出火孔11-3-1出火,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可进行穿过原始林燃烧区域的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火廊11的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23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受训人员可以沿图16中的箭头方向或者是沿与箭头相反的方向,在云梯12的一端攀上云梯12,攀爬训练完成后在云梯12的另一端跃下。训练受训者快速攀爬通过危险地段的安全逃生技能。
参见图20~22、图26~27,对于火线区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本示例火线区模拟装置的出烟孔24靠近火栏13设置。
在本示例火线区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火栏13第五出火管13-2的第八出火孔13-2-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使第五出火管13-2处于燃烧状态;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第五出火管13-2的火焰强度;并且,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使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在扑救森林火灾过程中,火线会应风向、风速突变而威胁灭火人员安全。间隔设置的火栏13模拟火势突变的火线,用于训练参训人员迅速选择火势较弱处,快速冲越火线,进入火烧迹地避险的能力;火栏13下方的浮烟区域模拟火烧迹地内余火不断、浓烟密布的场景。训练参训人员快速匍匐通过浮烟区域,克服畏惧心理,提升快速匍匐通过浮烟区域的消防安全逃生技能。通过该火线区模拟装置可进行冲越火线和匍匐通过浮烟区域的安全逃生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第五出火管13-2处于燃烧状态,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火线区模拟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火线燃烧和浮烟区出烟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多个第八出火孔13-2-1遍布于第五出火管13-2的管壁。
在本示例中,若干火栏13等间隔地排列成一行。便于受训人员沿图20的箭头方向跨越火栏13和匍匐通过火栏13下方区域。
本示例的火线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地面上铺设厚度为200mm的细沙26。为受训人员跨越火栏13落地时提供缓冲,防止受训人员受伤;在受训人员匍匐通过火栏13下方区域时,铺设的细沙26也能够提供缓冲。
在本示例中,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地表火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沿图20的箭头方向,先进入该火线区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一端为进入端,逐步远离并退出场地的一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火线区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的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火线区模拟装置起火并起烟,第五出火管13-2的第八出火孔13-2-1出火,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可进行冲越火线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的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火线区模拟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23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受训人员可以沿图20的箭头方向或者与图中箭头相反的方向,在场地的进入端匍匐通过火栏13第五出火管13-2下方浮烟区域,匍匐通过场地的退出端后完成匍匐通过浮烟区的训练。
参见图23~27,对于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设置的场地:
在本示例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通过控制装置控制燃气开关阀16开启向火环14第六出火管14-2的第九出火孔14-2-1输送燃气并控制点火装置19进行点火,使第六出火管14-2处于燃烧状态;同时,控制装置控制流量控制阀17的开合大小,从而控制第六出火管14-2的火焰强度;并且,控制装置控制制烟装置23进行制烟,并开启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使烟雾经过出烟孔24喷出。森林中的沼泽湿地发生火灾时,燃烧速度快、瞬时火强度大、危险系数高。湿地水池15模拟森林中燃烧的沼泽湿地区域,踏桩15-1模拟湿地塔头,用于训练参训人员避开火势较强地段、S形快速通过。燃烧的火环14模拟森林中小面积的火烧迹地,用于训练参训人员快速进入火烧迹地,蹲姿避险。通过该训练装置可同时进行应对湿地和火烧迹地的安全逃生训练,只要使燃气、烟雾持续供应,即可保证火环14第六出火管14-2处于燃烧状态,出烟孔24持续稳定出烟,可满足较长训练时长的需要;当要结束训练时,仅需通过控制装置关闭燃气开关阀16和制烟装置23,使火和烟安全可控;且燃气燃烧后的产物较为环保。
需要说明的是,控制装置可以实现单独的出烟或出火操作,在必要的情况下,使用本示例的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可以单独进行应对湿地的出烟或火烧迹地的着火和出烟的消防安全技能训练。多个第九出火孔14-2-1遍布于第六出火管14-2的管壁。
在本示例中,火环14位于中部,两个湿地水池15相向围设在火环14的两侧,湿地水池15的中部为与火环14形状适应的弧形。由于沼泽湿地环境复杂,具有弧形结构的湿地水池15能够贴近实际环境,踏桩15-1的分布也贴近湿地塔头的分布情况。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湿地水池15也可以是其他异形形状,以贴近实际沼泽湿地的情况为佳。
参见图23,两个湿地水池15之间的地面上铺设厚度为200mm的细沙。以便受训人员跨入火环14内进行蹲姿避险训练,待险情解除,跨出火环14外迅速撤离至安全区域,在受训人员跨入和跨出火环14的过程中,细沙起到缓冲作用,避免受训人员受伤。
参见图25,湿地水池15底为中部向下凹陷的弧面结构。向湿地水池15中加水后,能够模拟沼泽湿地环境。
从湿地水池15的中部到端部,踏桩15-1的高度逐渐减小。即湿地水池15中间的踏桩15-1高度最高,端部的踏桩高度最低,将踏桩15-1设置成不同高度,也是为了更贴近沼泽或湿地中湿地塔头高低不一的情况。
在本示例中,不同红外感应装置25分别设置在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沿图23的箭头方向,先进入该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一端为进入端,逐步远离并退出场地的一端为退出端,图中进入端和退出端的两侧分别设置红外感应装置25。
本示例的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的工作过程可以是:
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的进入端时,进入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训练装置起火并起烟,火环14第六出火管14-2的第九出火孔14-2-1出火,烟雾支管上的出烟孔24出烟,参训人员可进行迅速通过湿地和火烧迹地的训练,当参训人员经过场地的退出端时,退出端的红外感应装置25向控制装置发送信号,可以通过控制装置控制本示例的训练装置停止燃气供应(灭火)和制烟装置23工作(停止制烟),达到训练效果的同时避免能源的浪费。此外,起火和起烟的操作也可以通过控制装置单独手动控制。
受训人员可以沿图23的箭头方向或与图中箭头相反方向,在场地的进入端(湿地水池15的一端)利用踏桩15-1通过湿地水池15,通过场地的退出端(湿地水池15的另一端)后完成利用踏桩15-1快速通过燃烧的沼泽湿地训练。
参训人员可以按照图26或图27的箭头方向,从右向左依次通过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火线区模拟装置以及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所在场地,再从左向右折返完成本示例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的全部训练项目。
另外,在上述所有装置所在场地最左端和最右端均设置准备区,供参训人员穿戴防护装具及做好训练前准备工作。
在本示例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中,在每组模拟装置旁还设置有音箱,通过控制装置控制音箱可使音箱发出与火场障碍物燃烧和熄灭同步的、模拟火场场景的声音。
参见图28~31,本示例的制烟装置23包括:设置加热腔23-1-1和雾化腔23-1-2的保温外壳23-1,安装到加热腔23-1-1中的加热管23-2和第二温度传感器23-11,安装到雾化腔23-1-2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23-3和雾化喷头23-4,与雾化喷头23-4连接的气泵23-13;保温外壳23-1内设置连通加热腔23-1-1和雾化腔23-1-2的通气口23-5;保温外壳23-1上设置分别与加热腔23-1-1和雾化腔23-1-2连通的进气口23-6和出气口23-7;
控制装置分别与加热管23-2、第二温度传感器23-11、第一温度传感器23-3和气泵23-13电连接。
空气通过进气口23-6进入到加热腔23-1-1中,经过加热管23-2加热后的空气通过通气口23-5进入雾化腔23-1-2中,经过第一温度传感器23-3的检测,当温度高于一特定温度时,控制装置控制气泵23-13使雾化喷头23-4高压喷射烟油,在高温空气的作用下,烟油在雾化腔23-1-2进一步雾化,从出气口23-7喷出烟雾,模拟森林火灾现场烟雾弥漫的状态。该制烟装置23结构简单,易于实现,符合模拟火灾现场的发烟需求。本示例的第二温度传感器23-11用于监测加热腔23-1-1内的空气温度,并将加热腔23-1-1内的温度及时向控制装置反馈。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保温外壳23-1由发泡保温材料制成。
在本示例内的保温外壳23-1内,雾化腔23-1-2位于加热腔23-1-1上方。这样,进气口23-6位于保温外壳23-1下方,出气口23-7位于保温外壳23-1上方,空气从进气口23-6进入加热腔23-1-1,加热后的热空气上升从出气口23-7排出雾化腔23-1-2。为了保证空气顺利从保温壳体23-1下方的进气口23-6进入到加热腔23-1-1,保温壳体23-1的下方对称地设置支架23-12,保证壳体23-1下方有足够的进气空间,同时支架23-12为保温壳体23-1提供支撑。
在本示例中,多个加热管23-2横向插装到加热腔23-1-1中,若干隔板23-8横向插装到加热腔23-1-1中,隔板23-8与加热腔23-1-1的腔壁留有通气间隔。
优选地,隔板23-8将加热腔23-1-1的空间均匀分隔为多层加热空间,多个加热管23-2均匀分布到各加热空间中。参见图29、图31,在加热腔23-1-1横向插入两块隔板23-8,将加热腔23-1-1均为分成上下3层加热空间,每层加热空间中均匀设置有4根加热管,以便进入加热腔23-1-1的空气在每层加热空间中均匀受热。
优选地,相邻隔板23-8与加热腔23-1-1的相对腔壁设置交错的通气间隔,顶层隔板23-8与加热腔23-1-1腔壁之间的通气间隔远离进气口23-6。
通过上述隔板23-8在加热腔23-1-1中的设置,可以使空气缓慢地经过加热腔23-1-1,使空气充分地被加热,提升加热管23-2的加热效率。
本示例的制烟装置23还包括与出气口23-6连接的三通管23-9,三通管29的一端口安装进气阀23-10,三通管23-9的另一端口安装风机。
本示例的三通管23-9与保温外壳23-1的出气口之间通过法兰盘连接。
三通管23-9的另一端口安装风机,可以加强保温外壳23-1内的空气流动,加强雾化效果;在风机的作用下,当雾化腔23-1-2和三通管23-9内的负压超过一定值时,进气阀23-10打开,冷空气从安装进气阀23-10的端口进入,能够降低进入烟雾主管和烟雾支管的烟雾温度,防止温度过高对管道、设备及人员造成伤害,延长烟雾主管、烟雾支管、烟雾开关阀21和风机22的使用寿命。
安装换气风机后的该三通管23-9端口与烟雾主管连通,以便向需要的场地供应烟雾。
在本示例中,气泵23-13设置在保温外壳23-1外部。通过气泵23-13将烟油高压喷射,将烟油雾化,气泵23-13不占用保温外壳23-1内的空间,并能够保证气泵23-13的使用寿命。为了达到更好地雾化效果,优选地,参见图29,在雾化腔23-1-2内的雾化喷头23-4喷嘴处安装花洒状喷头。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的燃气主管、燃气支管、烟雾主管和烟雾支管均设置在训练系统旁的地下管沟内,方便检修和保护管路、防止管路影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所在场地的地面训练。本示例的控制装置为设置在控制室控制柜内的单片机,控制室内还设置有操作控制台和监视器;还可以通过终端设备上的应用软件实现对训练系统中控制系统的远程无线控制。本示例的训练系统中还设置气化室,以便向整个训练系统中稳定供应燃气。
最后,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9)
1.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成排设置到地面上的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地下火区模拟装置、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火线区模拟装置、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燃烧系统,烟雾系统,控制系统;
所述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包括:扣装到地面上的火焰保护罩,固定到地面上的跨桩;所述火焰保护罩上设置第一出火孔,若干所述跨桩和若干所述火焰保护罩间隔设置;
所述地下火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坑道内的第一出火管;第一出火管安装在所述坑道退出端的侧壁上,第一出火管的管壁上设置多个第二出火孔;
所述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包括:铺设在地面上不通光的通道和设立在地面上的第二出火管;所述通道两端分别设置入口和出口,所述通道顶壁上开设窗口,所述窗口上安装通风窗;第二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三出火孔;
所述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火圈和火墙;所述火圈包括环状出火管,所述火墙包括直线状出火管,所述环状出火管和所述直线状出火管分别通过不同的固定支架固定到地面上;所述环状出火管和所述直线状出火管的管壁上分别布设多个第四出火孔和第五出火孔;
所述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倒木垛和独木桥;所述倒木垛包括墙体、设置在所述墙体两侧墙面下部的第三出火管、固定到所述墙体顶端的原木;相邻所述倒木垛横向排列,所述独木桥从相邻所述倒木垛的间隔穿过;第三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六出火孔;
所述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包括:设置在地面上的火廊和云梯;所述火廊包括设置在廊架上的第四出火管,在所述廊架上,横向设置和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相互连接;第四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七出火孔;所述云梯靠近所述火廊设置。
所述火线区模拟装置包括:平行间隔设置在地面上的若干火栏;所述火栏包括栏架和支撑在所述栏架上的第五出火管;第五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八出火孔;
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包括:架设到地面上的火环,邻近所述火环设置的盛有水的湿地水池;所述火环包括支架和水平架设到所述支架上的环状第六出火管;第六出火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九出火孔;所述湿地水池内间隔设置若干踏桩,所述踏桩伸出水面;
所述燃烧系统包括:与燃气气源连通的燃气主管,与所述燃气主管连通的八组燃气支管,点火装置,连接在每组燃气支管和所述燃气主管之间的燃气开关阀和流量控制阀;每组模拟装置对应一组燃气支管,每组燃气支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燃气支管;
在所述塔头草甸火区模拟装置中,所述火焰保护罩内有对应设置在第一燃气支管上的出气孔和邻近出气孔设置的第一点火装置;其余组模拟装置的出火管与相应组的燃气支管连通,每组模拟装置的所述点火装置靠近相应出火管的出火孔设置;
所述烟雾系统包括:制烟装置,与所述制烟装置连通的烟雾主管,与所述烟雾主管连通的八组烟雾支管,连接在每组烟雾支管和所述烟雾主管之间的烟雾开关阀和风机;每组模拟装置对应一组烟雾支管,每组烟雾支管包括相互连通的多个烟雾支管;
每组模拟装置所在区域的每条烟雾支管上设置伸出地面的出烟孔;在所述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中,所述通道内和第二出火管所在场地均设有所述出烟孔;
所述控制系统包括:控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分别连接的所有所述燃气开关阀、所有所述流量控制阀、所有所述点火装置、所有所述制烟装置、所有所述烟雾开关阀、所有所述风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烟装置包括:设置加热腔和雾化腔的保温外壳,安装到所述加热腔中的加热管和第二温度传感器,安装到所述雾化腔中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雾化喷头,与所述雾化喷头连接的气泵;所述保温外壳内设置连通所述加热腔和所述雾化腔的通气口;所述保温外壳上设置分别与所述加热腔和所述雾化腔连通的进气口和出气口;
所述控制装置分别与所述加热管、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所述气泵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保温外壳内,所述雾化腔位于所述加热腔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加热管横向插装到所述加热腔中,若干隔板横向插装到所述加热腔中,所述隔板与所述加热腔的腔壁留有通气间隔。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隔板与所述加热腔的相对腔壁设置交错的所述通气间隔,顶层所述隔板与所述加热腔腔壁之间的所述通气间隔远离所述进气口。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制烟装置还包括与出气口连接的三通管,所述三通管的一端口安装进气阀,所述三通管的另一端口安装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所述燃气支管和所述燃气主管之间还安装燃气报警器,所有所述燃气报警器与所述控制装置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每组模拟装置还包括与控制装置连接的红外感应装置,不同所述红外感应装置分别设置在相应模拟装置所在场地的进入端和退出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地下火区模拟装置中,所述出火管靠近所述坑道侧壁的上端水平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烟道和火林区模拟装置中,若干所述通道平行铺设到地面上,若干第二出火管设置在相邻所述通道之间,俯视方向下所述通道的形状为S形。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林区模拟装置中,第二出火管包括第二出火主管和与第二出火主管连通的第二出火支管,第二出火主管竖直设置在地面上,第二出火支管连接到第二出火主管的侧壁上并倾斜向上延伸。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模拟装置中,所述环状出火管邻近所述直线状出火管设置,所述环状出火管轴线和所述直线状出火管轴线在同一竖直平面内。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模拟装置中,相邻所述倒木垛横向排列在同一直线上,所述独木桥的行进方向与所述倒木垛墙面垂直。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中,所述火廊还包括与所述廊架上纵向设置的第四出火管连接的第四出火支管,第四出火支管倾斜向上延伸,第四出火支管的管壁上布设多个第十出火孔。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廊和云梯区模拟装置中,所述云梯穿设在相邻所述火廊之间,在训练时,所述云梯的行进方向和所述火廊的穿过方向平行。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火线区模拟装置中,若干所述火栏等间隔地排列成一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所述火环位于中部,两个所述湿地水池相向围设在所述火环的两侧,所述湿地水池的中部为与所述火环形状适应的弧形。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所述湿地水池底为中部向下凹陷的弧面结构。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湿地和火烧迹地模拟装置中,从所述湿地水池的中部到端部,所述踏桩的高度逐渐减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42524.XA CN115869576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342524.XA CN115869576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69576A true CN115869576A (zh) | 2023-03-31 |
CN115869576B CN115869576B (zh) | 2023-11-10 |
Family
ID=857591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342524.XA Active CN115869576B (zh) | 2022-10-31 | 2022-10-31 |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869576B (zh)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371220C1 (ru) * | 2008-05-04 | 2009-10-27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ГУ) |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лесных, степных и торфяных пожаров |
CN104517490A (zh) * | 2014-12-04 | 2015-04-15 | 张景强 | 一种森林灭火模拟训练系统 |
CN105723438A (zh) * | 2015-09-06 | 2016-06-29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一种森林火强度模拟器及其使用方法 |
KR20170127679A (ko) * | 2016-05-12 | 2017-11-22 | 사단법인 도시생명네트워크 | 소방 훈련용 화염 및 연기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210543054U (zh) * | 2019-07-26 | 2020-05-19 | 青岛凌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真火训练机构 |
KR20210064982A (ko) * | 2019-11-26 | 2021-06-03 | 대한민국(산림청 국립산림과학원장) | 표면 형상 조절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산불 예측 시스템 |
KR20210064981A (ko) * | 2019-11-26 | 2021-06-03 | 대한민국(산림청 국립산림과학원장) | 산불 확산 예측 장치 및 시스템 |
-
2022
- 2022-10-31 CN CN202211342524.XA patent/CN11586957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RU2371220C1 (ru) * | 2008-05-04 | 2009-10-27 |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образовательное учреждение высшего профессионального образования Томский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ый университет (ТГУ) | Испытательный комплекс для моделирования лесных, степных и торфяных пожаров |
CN104517490A (zh) * | 2014-12-04 | 2015-04-15 | 张景强 | 一种森林灭火模拟训练系统 |
CN105723438A (zh) * | 2015-09-06 | 2016-06-29 | 南京森林警察学院 | 一种森林火强度模拟器及其使用方法 |
KR20170127679A (ko) * | 2016-05-12 | 2017-11-22 | 사단법인 도시생명네트워크 | 소방 훈련용 화염 및 연기 제어 시스템 및 방법 |
CN210543054U (zh) * | 2019-07-26 | 2020-05-19 | 青岛凌鼎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真火训练机构 |
KR20210064982A (ko) * | 2019-11-26 | 2021-06-03 | 대한민국(산림청 국립산림과학원장) | 표면 형상 조절 장치 및 그를 이용한 산불 예측 시스템 |
KR20210064981A (ko) * | 2019-11-26 | 2021-06-03 | 대한민국(산림청 국립산림과학원장) | 산불 확산 예측 장치 및 시스템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869576B (zh) | 2023-1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744373B2 (en) | Dispersion burner for firefighter training | |
ES2304377T3 (es) | Mejoras en o relacionadas con el entrenamiento contra incendios. | |
EP1905486B1 (en) | Fire simulator for use during trainings within the framework of fire fighting | |
US5509807A (en) | Conflagration simulator and method of operating | |
JP5628226B2 (ja) | 実火災訓練装置 | |
JP4917131B2 (ja) | 実火災訓練装置 | |
CN115869576A (zh) | 一种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系统 | |
US6802718B2 (en) | Fuel spill firefighter trainer | |
DE10208980B4 (de) | Waldbrandbekämpfungssimulationsanlage | |
CN218685977U (zh) | 一种模拟火线区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CN218685973U (zh) | 一种模拟湿地和火烧迹地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KR101915190B1 (ko) | 화재 확산 방지용 벽 구조물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CN218685972U (zh) | 一种模拟地下火区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CN218957269U (zh) | 模拟燃烧倒木垛和独木桥区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CN218685974U (zh) | 一种模拟火廊和云梯区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CN115966115A (zh) | 一种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系统 | |
CN218685976U (zh) | 一种翻越陡坡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 | |
CN218957272U (zh) | 模拟灌丛火和急进地表火区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CN218975030U (zh) | 一种模拟塔头草甸火区的森林消防安全技能训练装置 | |
KR102508165B1 (ko) | 산불 초기 진압이 가능한 등산로 가이드레일 구조 | |
CN218957270U (zh) | 一种清理火场森林灭火技战术训练装置 | |
CN104517490A (zh) | 一种森林灭火模拟训练系统 | |
JP2001305947A (ja) | 火災消火訓練装置 | |
RU2748061C1 (ru) | Способ предохранения участков леса от пожара | |
CN111346320B (zh) | 一种适用于电力塔架或山中设施的山火扑灭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