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49505A -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49505A
CN115849505A CN202310010602.4A CN202310010602A CN115849505A CN 115849505 A CN115849505 A CN 115849505A CN 202310010602 A CN202310010602 A CN 202310010602A CN 115849505 A CN115849505 A CN 1158495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liquid inlet
flow channel
valve hole
val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1060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邵娟娟
马子涵
王林艳
王震
姜宝杰
王鑫
李利
王琳琳
魏月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i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Hei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i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Heibe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31001060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4950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495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495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pparatus Associated With Microorganisms And Enzym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包括:壳体,其包括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围成容腔;所述上壳形成有出液口,所述下壳底部形成有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底部形成有附接部,容器连接至所述附接部,所述柱状部的侧部形成有进液口;滤膜,其设置于所述容腔中并将所述容腔分成上腔和下腔;进液流道,其自所述进液口延伸并贯通至所述下腔;导流流道,其自所述附接部延伸贯通至所述下腔;阀部件,其用于控制所述进液流道以及所述导流流道的通断;所述上壳处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施加脉冲压力的流体促动部件,通过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向所述容腔内提供脉冲压力而使得所述上腔内的流体能够瞬时通过所述滤膜而进入到所述下腔中。

Description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过滤捕获微生物的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地,制作食品所使用的水中的如细菌等微生物需要被控制在一个较小的含量内,因此,在使用前,需要取水样以检测水中微生物的种类或数量,具体检测过程是:使水通过滤膜,该滤膜将微生物捕获(或称)而仅允许水溶液通过,所捕获的微生物随后导入盛有培养液的容器中,利用培养液对微生物进行培养,然后通过生物化学手段对所培养的微生物进行检测,进而获得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
现有技术中,过滤捕获微生物的操作通常在无菌室内进行,然而,这种操作依然暴露在空气中,空气中可能存在的微生物会污染被滤膜捕获的微生物。
为防止过滤捕获微生物的操作暴露在外界空气环境中,现有技术中提供了一种过滤捕获装置,该过滤捕获装置包括一个壳体、设置于壳体中的过滤膜、形成于壳体下方的附接部、形成于壳体一侧的进液口,形成于壳体的顶部的出液口、自进液口延伸至滤膜下方的进液流道、自出液口延伸至滤膜上方的出液流道、自滤膜下方延伸至附接部的导流流道,盛放有培养液的容器附接于壳体的附接部。使用时,使水样经过进液口、进液流道、滤膜、出液流道,最后从出液口流出,而水样中的微生物被滤膜捕获而附着于滤膜的下表面;在水样完成过滤后,将装置与容器倒置,容器中的培养液经过导流流道流向滤膜的底部而致力于使附着于滤膜底部的微生物脱落而进入到培养液中。然后,将装置及容器正置,如此,微生物便浸于容器的培养液中。容易理解地,上述的装置使得微生物的捕获过程及浸于培养液的过程均未暴露于外界空气中,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外界空气中的微生物的干扰。
然而,上述装置在使用时却存在如下不足:
1、在过滤时,滤膜的上、下两侧需要维持一定的压力差,然而,这种压力差导致被捕获的微生物以较大的附着力附着于滤膜下表面(底部),而在过滤完成并使装置倒置后,虽然培养液能够浸润滤膜,然而,因微生物存在较大附着力会导致相当一部分微生物不会从滤膜上脱落,虽然,操作者通过摇晃的方式欲提高微生物的脱膜率,然而,摇晃对脱膜率的提升依然有限。
2、在对水样完成过滤后,对装置实施倒置前,需要关闭出液口以及进液流道,以避免在倒置时培养液从该两者流出。在对装置实施倒置过程中,由于导流流道为细长流道,容器中的培养液受到导流流道中气体阻力以及流道壁的影响而很难通过导流流道流至滤膜处,而在正置后,流至滤膜处的培养液也很难回流于容器。
3、由于各流道均为细长流道,在完成微生物的检查操作后,很难对装置内部进行清洗。
4、各流道通过线性动作的阀控制各流道的通断,而线性动作的阀容易导致误操作,且结构不够紧凑。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包括:
壳体,其包括在边缘处对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围成容腔;所述上壳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下壳底部形成有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底部形成有附接部,盛放有培养液的容器连接至所述附接部,所述柱状部的侧部形成有进液口;
滤膜,其设置于所述容腔中且所述滤膜的边缘夹持于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边缘之间,所述滤膜将所述容腔分成上腔和下腔;
进液流道,其自所述进液口延伸并贯通至所述下腔;
导流流道,其自所述附接部延伸贯通至所述下腔;
阀部件,其用于择机地控制所述进液流道以及所述导流流道的通断;其中:
所述上壳处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施加脉冲压力的流体促动部件,通过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向所述容腔内提供脉冲压力而使得所述上腔内的流体能够瞬时通过所述滤膜而进入到所述下腔中。
优选地, 所述流体促动部件接收外部施压而通过改变容积以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提供脉冲压力。
优选地,所述上壳的中部形成有贯通的中心槽,所述中心槽的槽壁上形成有阶梯部;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包括:
浮动盖,其边缘适配于所述中心槽而使得所述浮动盖能够沿中心槽轴向的运动;
弹簧,其介于所述浮动盖与所述阶梯部之间;
硅胶环片,其覆盖于所述浮动盖与所述中心槽所形成的环形缝隙;其中:
通过按压所述浮动盖而使得所述浮动盖轴向向下运动以减小所述上腔的容积而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提供脉冲压力,并在按压解除后,所述弹簧使得浮动盖向上运动而增加所述上腔的容积。
优选地,所述上壳的偏心区域形成有镂空部,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包括覆盖于所述镂空部且向外凸出的囊袋,所述囊袋由弹性材料制成;其中:
通过按压所述囊袋而使得所述囊袋的容积较小以向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提供脉冲压力。
优选地,所述进液口形成于所述浮动盖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阀部件包括:
阀腔,其径向的贯穿所述柱状部,且与所述进液口同轴、贯通,所述进液流道的下端贯通至所述阀腔的前部的腔壁而形成端口,所述导流流道贯穿所述阀腔的中部所对应的腔壁形成上、下两个端口;
阀芯,其伸入至所述阀腔,所述阀芯的头部伸向所述进液口,所述阀芯的头部的端面开设有盲孔,与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阀芯的外周上开设有径向贯通至所述盲孔的第一前阀孔和第二前阀孔,所述第一前阀孔与所述第二前阀孔之间呈第一角度布置;与所述导流流道的端口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阀芯的外周上开设有径向贯通的第一后阀孔和第二后阀孔,所述第一后阀孔与所述第二后阀孔之间呈第二角度布置;
旋钮,其安装于所述阀芯的尾部以用于接收扭力而驱动所述阀芯转动;其中:
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按以下规则布置:
在所述阀芯转至所述第一前阀孔与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相对时,所述第一后阀孔以及所述第二后阀孔均与所述导流流道的两个端口错位;
在所述阀芯转至所述第一后阀孔与所述导流流道的两个端口相对时,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均与所述第一前阀孔以及所述第二前阀孔错位且介于两者之间的周向位置;
在所述阀芯转至所述第二后阀孔与所述导流流道的两个端口相对时,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与所述第二前阀孔相对。
优选地,所述滤膜的上方和下方均覆盖有网片。
优选地,所述滤膜的边缘的外围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垫。
优选地,所述导流流道的上端贯通至所述下腔的中央,所述下腔的底部构造成中部低边缘高的结构,所述进液流道位于所述导流流道的一侧。
优选地,所述附接部形成有周向布置的多个弹性抓以用于与所述容器的上端卡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的有益效果是:
1、该装置能够提高微生物的脱膜滤。
2、该装置能够提高培养液的流动性,进而方便培养液浸润微生物并返回容器。
3、该装置的内部流道及容腔容易被清洗。
4、该装置的阀部件结构紧凑,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的主剖视图(流体促动部件为第一种结构)。
图2为图1的A向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的主剖视图(流体促动部件为第二种结构)。
图4为图3的B向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的使用状态视图(进液流道导通,导流流道截断)。
图6为图5的C-C向截面视图。
图7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的使用状态视图(进液流道截断,导流流道导通)。
图8为图7的D-D向截面视图
图9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处于倾斜倒置状态的视图。
图10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的使用状态视图(进液流道导通,导流流道导通).
图11为图10的E-E向截面视图。
图中:
10-壳体;11-上壳;12-下壳;13-上腔;14-下腔;15-柱状部;16-进液口;17-出液口;171-盖体;18-附接部;181-弹性卡爪;19-管体;21-进液流道;22-导流流道;30-滤膜;31-网片;40-阀部件;41-阀芯;421-第一前阀孔;422-第二前阀孔;431-第一后阀孔;432-第二后阀孔;44-旋钮;50-流体促动部件;51-中心槽;52-浮动盖;53-弹簧;54-硅胶环片;50’-流体促动部件;51’-镂空部;52’-囊袋;60-硅胶密封垫;70-紧固件;100-装置;200-容器;201-密封塞;202-培养液。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100,该过滤捕获装置100用于以非暴露的方式对食品所使用的水样进行过滤,从而将水样中的微生物捕获,并使水样浸于容器200的培养液202中。
如图1所示,该过滤捕获装置100包括:壳体10、滤膜30、进液流道21、导流流道22、阀部件40以及流体促动部件50,50’。
壳体10为分体结构,即,壳体10包括上壳11和下壳12,上壳11和下壳12均构造成中部凸出的盘状结构,上壳11与下壳12在边缘处对接并借由紧固件70固定,上壳11与下壳12对接后围成位于壳体10内部的容腔。上壳11与下壳12可由食品级的塑料材料注塑成型,并尽量使得容腔的腔壁具有光滑的表面以尽量避免附着微生物及颗粒物。
可选用半透膜或滤布作为滤膜30,使得滤膜30的微孔隙的孔径在满足拦截捕获微生物的前提下尽量大一些,以增加流体通过的顺畅性,进而增加过滤效率。滤膜30的两个表面均覆盖有网片31,该网片31用于限制滤膜30在过滤时在压力差的作用下产生过大的变形,即,该网片31用于提高滤膜30的刚性。滤膜30以及网片31的边缘夹持于上壳11与下壳12的边缘之间,如此,该滤膜30将容腔分成上腔13和下腔14。在滤膜30的外围的上壳11与下壳12的边缘之间设置硅胶密封垫60以用于避免流体通过上壳11与下壳12的对接处泄漏。
上壳11处形成有出液口17,该出液口17贯通至上腔13,在过滤水样时,该出液口17与废水收集器(用于收集过滤后的水样)连通。下壳12的底部形成有柱状部15,该柱状部15的底部形成有附接部18,附接部18具有适配于用于盛放培养液202的容器200的容器200口的结构,这使得容器200的容器200口附接于附接部18上,具体地,该附件部具有周向排布的弹性卡爪181,容器200的容器200口插入至附接部18中,弹性卡爪181通过弹性变形并复位而卡接于容器200口的外缘。优选地,自附接部18的插槽的槽底向下延伸出管体19,在容器200附接于附接部18的过程中,如图5所示,管体19穿过容器200口处的密封塞201而伸入至容器200中,如此,在操作过程中,可不必打开密封塞201,进而避免容器200中的培养液202暴露在外界空气中。
柱状部15的侧部形成有进液口16,该进液口16与水样供液机构(如带有微泵的器皿、注射器)连接,进液流道21自进液口16延伸并贯通至下腔14,作为优选,进液流道21为直线流道并轴向的通过柱状部15的内部。如此,如图5所示,水样可通过进液口16、进液流道21流入下腔14,并经过滤膜30而流向上腔13,并随后通过出液口17流入废液收集器。水样在经过滤膜30时,微生物被滤膜30拦截捕获而至少部分附着于滤膜30的下表面。
应该说明:通常地,水样供应机构用于向进液口16供入水样,以使得下腔14内的压力大于上腔13内的压力,进而维持压力差而便于过滤。
导流流道22轴向的贯穿柱状部15的内部,优选地,该导流流道22为直线流道,该导流流道22的下端延伸至管体19,导流流道22的上端延伸并贯通至下腔14,并且,导流流道22位于柱状部15的轴心位置,进液流道21位于导流流道22的一侧。作为优选,使下腔14的腔底构造成中央低而边缘高的结构,如此,下腔14内的流体可通过导流流道22全部流入容器200中。
阀部件40用于控制进液流道21和导流流道22的通断,该阀部件40配置成通过旋转阀芯41控制流道的通断,该阀部件40包括阀芯41以及用于接收扭力而驱动阀芯41转动的旋钮44。具体地,柱状部15上开设有阀腔,该阀腔横向的贯穿柱状部15,并且该阀芯41的前端延伸至进液口16且与进液口16同轴,阀芯41伸入至阀腔中,并与阀腔的腔壁密合,阀芯41的尾部位于柱状部15外,旋钮44安装于阀芯41的尾部。
进液流道21的下端贯通至阀腔的前部的腔壁而形成端口,导流流道22贯穿阀腔的中部而形成上、下对应的两个端口。阀芯41的头部的端面上开设有盲孔,该盲孔轴向延伸一段,与进液流道21的下端的端口的轴向位置相对应的阀芯41的外周上开设有两个径向贯通至盲孔的前阀孔,即,第一前阀孔421和第二前阀孔422,第一前阀孔421和第二阀孔呈角度布置,如此,可通过转动阀芯41而使得第一前阀孔421与进液流道21的端口相对贯通或者使第二前阀孔422与进液流道21的端口相对贯通。与导流流道22的上、下两个端口的轴向位置相对应的阀芯41上开设有径向贯通阀芯41的两个后阀孔,即,第一后阀孔431和第二后阀孔432,第一后阀孔431与第二后阀孔432也呈角度布置,如此,可通过转动阀芯41而使得第一后阀孔431与导流流道22的两个端口同时相对贯通或者使第二后阀孔432与导流流道22的两个端口相对贯通。
上述的阀部件40利用转动而控制流道的通断,这使得整个装置100结构更加紧凑,且更便于操作。
两个前阀孔与两个后阀孔之间在周向方向上的角度关系为:
如图5和图6所示,不妨将第一前阀孔421所在的周向角度设定为0°,则第二前阀孔422所在的角度为135°,第一后阀孔431所在的角度为45°,第二后阀孔432所在的角度为135°,也就是说,各阀孔逆时针依次排布的顺序为第一前阀孔421、第一后阀孔431、第二前阀孔422以及第二后阀孔432(第二前阀孔422与第二后阀孔432位于同一角度)。
基于上述可知,如图5和图6所示,可通过转动阀芯41而使第一前阀孔421与进液流道21的下端的端口相对而使得进液流道21导通,此时,两个后阀孔均与导流流道22的端口错位,导流流道22被截断;如图7和图8所示,可通过逆时针将阀芯41转动45°而使得第一后阀孔431与导流流道22的端口相对而使得导流流道22导通,此时,两个前阀孔均与进液流道21的端口错位,进液流道21被截断;如图10和图11所示,可通过继续逆时针将阀芯41转动90°而使得第二前阀孔422与进液流道21的端口相对,第二后阀孔432与导流流道22的端口相对,进而使得进液流道21和导流流道22均导通。
在对水样进行过滤时,如图5所示,通过转动阀芯41而使进液流道21导通,同时导流流道22截断,水样通过进液口16、进液流道21而进入到下腔14,并通过滤膜30而流入上腔13,并随后从出液口17流出,水样经过滤膜30时,微生物被滤膜30拦截捕获而至少部分附着于滤膜30的下表面。
在完成对水样的过滤后,如图7所示,通过将阀芯41转动45°而使得进液流道21截断,导流流道22导通,并利用盖体171封堵出液口17,如图9所示,将装置100和容器200倾斜倒置,容器200中的培养液202通过管体19以及导流流道22进入到下腔14并淹没滤膜30,目的在于使得滤膜30的下表面的微生物浸于培养液202中。并可配合摇晃该装置100及容器200而加快微生物浸于培养液202中。
在倒置一段时间后,将装置100及容器200正置,下腔14以及上腔13中的流体经过导流流道22进入到容器200中,进而完成对微生物的捕获和浸润,随后对微生物进行培养,以便后续检测。
如图10和图11所示,通过继续转动阀芯4190°而使得进液流道21以及导流流道22均导通,这有利于对装置100内部进行清洗(在后文详述)。
流体促动部件50,50’设置于上壳11处,该流体促动部件50,50’通过接收按压及弹性复位而改变上壳11与下壳12所包络的容腔的容积,具体而言是改变上腔13的容积,进而对容腔中的流体施加脉冲压力。在完成对水样过滤且将装置100倒置后,该脉冲压力使得上腔13内的压力瞬时大于下腔14内的压力,进而使得上腔13内的流体(培养液202)通过滤膜30进入到下腔14中,在流体通过滤膜30的过程中,流体对附着于滤膜30的下表面的微生物产生远离滤膜30方向的冲击力而迫使附着于滤膜30上微生物从滤膜30上脱落,这有利益提高微生物的脱膜滤。
下面介绍两种结构类型的流体促动部件50,50’:
第一种结构的流体促动部件50
如图1和图2所示,上壳11的中部形成中心槽51,该中心槽51贯通至上腔13,并且中心槽51的槽壁具有阶梯部,该流道促动部件包括浮动盖52、弹簧53和硅胶环片54,浮动盖52被置于中心槽51处,且浮动盖52的边缘与中心槽51匹配而使得浮动盖52能够在中心槽51的限定下上、下运动,弹簧53设置于浮动盖52与中心槽51的阶梯部之间,而硅胶环片54覆盖于浮动盖52与中心槽51的环形缝隙,以避免流体从环形缝隙处泄漏。
基于上述可知,如图9所示,上壳11、浮动盖52以及滤膜30围成了上腔13,浮动盖52在接收朝下按压时向下运动而使得上腔13的容积变小,进而使得上腔13内压力增大,进而迫使上腔13内的流体(经由滤膜30而进入到上腔13的培养液202)反向的通过滤膜30而进入到下腔14,在撤销对浮动盖52的按压后,弹簧53复位使得浮动盖52向上运动,进而使得上腔13的容积增大,压力降低,下腔14内流体通过滤膜30流入上腔13,如此反复按压而使得流体在上腔13与下腔14之间流动。
利用手指快速按压浮动盖52且缓慢释放浮动盖52(缓慢撤销压力)而获得上腔13内的流体快速通过滤膜30而流向下腔14而随后下腔14内的流体缓慢通过滤膜30而进入到上腔13的效果,进而能够产生对微生物朝远离滤膜30方向上的冲击力,有利于微生物脱离滤膜30。
本结构的流体促动部件50适用于容腔容积较大的装置100。
第二种结构的流体促动部件50’
如图3和图4所示,上壳11的偏心区域形成有镂空部51’,流体促动部件50’包括覆盖于镂空部51’且向外凸出的囊袋52’,囊袋52’由弹性材料制成。此时,上腔13由上壳11、囊袋52’、以及滤膜30围成,囊袋52’内部的空腔作为上腔13的一部分。
通过按压囊袋52’而使得囊袋52’内的空腔减小,进而使得上腔13的压力大于下腔14内的压力,进而使得上腔13内的流体经过滤膜30而进入到下腔14中,而在撤销对囊袋52’的按压后,囊袋52’复位而使得空腔增大,上腔13内的压力小于下腔14内的压力,下腔14内的流体经过滤膜30而进入到上腔13,如此反复按压而使得流体在上腔13与下腔14之间流动。
利用手指快速按压囊袋52’且缓慢释放囊袋52’(缓慢撤销压力)而获得上腔13内的流体快速通过滤膜30而流向下腔14而随后下腔14内的流体缓慢通过滤膜30而进入到上腔13的效果,进而能够产生对微生物朝远离滤膜30方向上的冲击力,有利于微生物脱离滤膜30。
本结构的流体促动部件50’使得容积的变化量小,因而,适用于容腔容积较小的装置100。
上述的流体促动部件50,50’还在在如下方面具有优势。
1、使得培养液202更顺利的进入到容腔中。其原因在于:在倒置时,通过按压流体促动部件50,50’而将容腔及导流流道22内的气体挤入容器200中,并在复位时使得容器200内形成负压而迫使培养液202进入到容腔中。
2、在装置100及容器200正置后,通过按压流体促动部件50,50’而能够使容腔中的流体(培养液202)顺利下流而进入到容器200中。
3、有利于对装置100内部进行清洗。其原因在于:在完成过滤、培养后,需要对装置100内部进行清洗以便于重复使用装置100,此时,将容器200拆卸,并封堵出液口17,且通过转动阀芯41而使得进液流道21和导流流道22导通,将装置100浸入到清洗液中,通过反复按压流体促动部件50,50’而使得清洗液通过进液口16以及管体19反复进入经过进液流道21和导流流道22并反复进入到容腔中,进而对流道及容腔实现清洗。
4、上述的阀部件40使得两个流道具有三种通断状态,通过与流体促动部件50,50’配合而有利于微生物脱模以及对装置100内部的清洗。
以上实施例仅为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不用于限制本发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权利要求书限定。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发明的实质和保护范围内,对本发明做出各种修改或等同替换,这种修改或等同替换也应视为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其包括在边缘处对接的上壳和下壳,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围成容腔;所述上壳的顶部形成有与所述容腔连通的出液口,所述下壳底部形成有柱状部,所述柱状部的底部形成有附接部,盛放有培养液的容器连接至所述附接部,所述柱状部的侧部形成有进液口;
滤膜,其设置于所述容腔中且所述滤膜的边缘夹持于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的边缘之间,所述滤膜将所述容腔分成上腔和下腔;
进液流道,其自所述进液口延伸并贯通至所述下腔;
导流流道,其自所述附接部延伸贯通至所述下腔;
阀部件,其用于择机地控制所述进液流道以及所述导流流道的通断;其中:
所述上壳处设置有用于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施加脉冲压力的流体促动部件,通过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向所述容腔内提供脉冲压力而使得所述上腔内的流体能够瞬时通过所述滤膜而进入到所述下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体促动部件接收外部施压而通过改变容积以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提供脉冲压力。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中部形成有贯通的中心槽,所述中心槽的槽壁上形成有阶梯部;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包括:
浮动盖,其边缘适配于所述中心槽而使得所述浮动盖能够沿中心槽轴向的运动;
弹簧,其介于所述浮动盖与所述阶梯部之间;
硅胶环片,其覆盖于所述浮动盖与所述中心槽所形成的环形缝隙;其中:
通过按压所述浮动盖而使得所述浮动盖轴向向下运动以减小所述上腔的容积而对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提供脉冲压力,并在按压解除后,所述弹簧使得浮动盖向上运动而增加所述上腔的容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的偏心区域形成有镂空部,所述流体促动部件包括覆盖于所述镂空部且向外凸出的囊袋,所述囊袋由弹性材料制成;其中:
通过按压所述囊袋而使得所述囊袋的容积较小以向所述容腔内的流体提供脉冲压力。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液口形成于所述浮动盖的中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阀部件包括:
阀腔,其径向的贯穿所述柱状部,且与所述进液口同轴、贯通,所述进液流道的下端贯通至所述阀腔的前部的腔壁而形成端口,所述导流流道贯穿所述阀腔的中部所对应的腔壁形成上、下两个端口;
阀芯,其伸入至所述阀腔,所述阀芯的头部伸向所述进液口,所述阀芯的头部的端面开设有盲孔,与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阀芯的外周上开设有径向贯通至所述盲孔的第一前阀孔和第二前阀孔,所述第一前阀孔与所述第二前阀孔之间呈第一角度布置;与所述导流流道的端口相对应的位置的所述阀芯的外周上开设有径向贯通的第一后阀孔和第二后阀孔,所述第一后阀孔与所述第二后阀孔之间呈第二角度布置;
旋钮,其安装于所述阀芯的尾部以用于接收扭力而驱动所述阀芯转动;其中:
所述第一角度和所述第二角度按以下规则布置:
在所述阀芯转至所述第一前阀孔与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相对时,所述第一后阀孔以及所述第二后阀孔均与所述导流流道的两个端口错位;
在所述阀芯转至所述第一后阀孔与所述导流流道的两个端口相对时,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均与所述第一前阀孔以及所述第二前阀孔错位且介于两者之间的周向位置;
在所述阀芯转至所述第二后阀孔与所述导流流道的两个端口相对时,所述进液流道的端口与所述第二前阀孔相对。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膜的上方和下方均覆盖有网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滤膜的边缘的外围的所述上壳与所述下壳之间设置有硅胶密封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流流道的上端贯通至所述下腔的中央,所述下腔的底部构造成中部低边缘高的结构,所述进液流道位于所述导流流道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附接部形成有周向布置的多个弹性抓以用于与所述容器的上端卡接。
CN202310010602.4A 2023-01-05 2023-01-05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Pending CN1158495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0602.4A CN115849505A (zh) 2023-01-05 2023-01-05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10602.4A CN115849505A (zh) 2023-01-05 2023-01-05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49505A true CN115849505A (zh) 2023-03-28

Family

ID=856568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10602.4A Pending CN115849505A (zh) 2023-01-05 2023-01-05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4950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3338A (zh) * 2023-09-21 2023-11-07 克拉玛依博达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过滤装置及废水处理系统
CN118086005A (zh) * 2024-04-22 2024-05-28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微生物培养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003338A (zh) * 2023-09-21 2023-11-07 克拉玛依博达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过滤装置及废水处理系统
CN117003338B (zh) * 2023-09-21 2023-12-15 克拉玛依博达生态环保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过滤装置及废水处理系统
CN118086005A (zh) * 2024-04-22 2024-05-28 中国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 微生物培养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849505A (zh) 微生物过滤捕获装置
DK2457485T3 (en) Process for cleaning the filters in a vacuum cleaner and vacuum cleaner for carrying out the process
US6550347B2 (en) Vacuum air component sampler
US7943372B2 (en) Microbiological test device, assembly and method
JP2004508183A5 (zh)
JPWO2014049836A1 (ja) 流路制御弁
CN101294135A (zh) 微生物分析组件和方法
US20100133175A1 (en) Filtered Assay Device and Method
CN111032198A (zh) 用于微生物测试的过滤组件和方法
JP5984007B2 (ja) 流路制御弁
CN112680357A (zh) 微生物回收方法以及微生物回收装置
CN211504820U (zh) 粪便样本处理采集器
CN110726815A (zh) 一种双向水质测量管道装置
JP2021185825A5 (zh)
JP2022165506A (ja) 前処理装置、前処理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0940820B (zh) 一种基于离心微流控技术的高通量单线虫分析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JP3489383B2 (ja) 中空糸膜モジュール及び濾過器
JP2004236547A (ja) 細胞培養ディスク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る細胞培養装置
CN201132836Y (zh) 一种真空薄膜过滤及微生物培养装置
CN215833418U (zh) 一种负压抽废液装置及生物芯片
CN220609841U (zh) 一种高效过滤器
CN218873061U (zh) 清洗瓶及清洗装置
CN213985915U (zh) 用于生物样品的染色装置
CN209188531U (zh) 便于反冲洗的超滤膜净水器
CN221014601U (zh) 固相萃取的系统流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