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8391A - 模板定位装置 - Google Patents

模板定位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8391A
CN115818391A CN202210901965.2A CN202210901965A CN115818391A CN 115818391 A CN115818391 A CN 115818391A CN 202210901965 A CN202210901965 A CN 202210901965A CN 115818391 A CN115818391 A CN 1158183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late
gripping member
driving
driving unit
position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019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木下康
松家大介
服部诚
伊藤雅人
恩地刚史
胜田晃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itachi Building System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8183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839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模板定位装置,能在通过位置调整机构调整了模板的位置后,在由支承构件支承模板不变的情况下,从支承构件取下位置调整机构。模板定位装置对由设置于升降通道的多个支承构件支承并且安装琴钢丝的模板进行定位,具备:把持构件,能相对于模板进行装卸,并且把持模板地与模板一体移动;以及位置调整机构,使把持构件与模板一体地移动,来调整由把持构件把持的模板的位置。位置调整机构具备:第1驱动部,使把持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第2驱动部以及第3驱动部,使把持构件在第2方向上移动;以及架台,能相对于支承构件进行装卸,且支承第2驱动部以及第3驱动部。

Description

模板定位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模板定位装置。
背景技术
设置于新建的大楼等的电梯的升降通道按照由建筑公司管理的精度来建造。现在,电梯的安装工事按照如下这样的程序来进行。首先,从升降通道的天花板部分铅垂地设置多个琴钢丝。此时,琴钢丝使用重物铅垂地吊下。接着,以琴钢丝的位置作为电梯的安装基准,在升降通道内铺设导轨,或设置门厅侧出入口的门槛。
如上述那样,在设置电梯的各设备的情况下,作为各设备的位置匹配的基准,利用琴钢丝。琴钢丝安装于被称为模板(template)的安装夹具,铅垂地设置于升降通道内。此时,作业者需要根据建筑公司标记为基准楼层(通常是1楼)的基准墨绳在给定的位置设置琴钢丝。因此,作业者首先在基准楼层根据基准墨绳进行划线作业,并且设置刻度,以便能够根据基准楼层来确定给定的位置。接着,作业者在升降通道的天花板部分设置模板。接着,作业者将琴钢丝的上端部安装于模板,并且在琴钢丝的下端部安装重物,从模板将琴钢丝吊下。接着,作业者从升降通道的最上楼层移动到基准楼层,确认琴钢丝相对于给定的位置的位置偏离。接着,作业者从基准楼层移动到最上楼层,对模板的位置进行调整,以使得琴钢丝接近给定的位置。接着,作业者从最上楼层移动到基准楼层,确认琴钢丝的位置是否与给定的位置匹配。之后,作业者在最上楼层与基准楼层之间往返几次,通过反复进行模板的位置调整和琴钢丝的位置确认,从而使琴钢丝与给定的位置匹配。在这样的一系列的作业中,作业者在最上楼层与基准楼层之间升降多次,肉体上会很疲劳。
作为用于在电梯的升降通道内设置琴钢丝的技术,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电梯用基准型板的自动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型板支持构件,在升降通道的最上部在平面方向上隔开给定间隔而设置;基准型板,横跨型板支持构件间地沿门厅侧平行设置,且在两端部设置有琴钢丝垂下部;X轴方向定位装置,分别设置于基准型板的两端部,通过内置的电机独立地对基准型板的两端部的与门厅侧正交的方向的平面上的运动进行调整控制;Y轴方向定位装置,设置于基准型板的中间部,通过内置的电机对基准型板的与门厅侧平行的方向的平面上的运动进行调整控制;遥控装置,能够通过远程操作对X轴方向定位装置以及Y轴方向定位装置进行遥控;琴钢丝,从基准型板的两端部的琴钢丝垂下部垂下,在下端部安装有重物;以及重物静止用水注入容器,设置于升降通道竖井,将在琴钢丝的下端部吊下的重物浸入来抑制重物的钟摆运动。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JP特开2009-23801号公报
但是,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存在如下这样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将对基准型板(模板)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X轴方向定位装置以及Y轴方向定位装置)放置于基准型板,将该基准型板安装于2个支承构件(型板支持构件)。在该结构中,为了持续维持基准型板的位置调整后的状态,需要位置调整机构维持给定的长度地安装于支承构件。因此,在以琴钢丝的位置为基准来设置电梯的各设备的情况下,需要直至结束全部设备的设置作业为止都将位置调整机构安装于支承构件不变。此外,在多个现场中并行开展电梯设备的设置作业的情况下,需要备齐该作业现场的数目的位置调整机构的台数,存在装置的利用效率变差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模板定位装置,在通过位置调整机构调整了模板的位置后,能够在由支承构件支承模板不变的情况下,从支承构件取下位置调整机构。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例如,采用权利要求书记载的结构。
本申请包含多个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举出其中之一是模板定位装置,对由设置于升降通道的多个支承构件支承并且安装琴钢丝的上端部的模板进行定位。该模板定位装置具备:把持构件,能相对于模板进行装卸,并且把持模板地与模板一体移动;以及位置调整机构,通过使把持构件与模板一体移动,来调整由把持构件把持的模板的位置。此外,位置调整机构具备:第1驱动部,使把持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第2驱动部以及第3驱动部,使把持构件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移动;以及架台,能相对于支承构件进行装卸,并且支承第2驱动部以及第3驱动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通过位置调整机构对模板的位置进行调整后,能够在由支承构件支承模板不变的情况下,从支承构件取下位置调整机构。
上述以外的课题、结构以及效果会通过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而变得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设置于电梯的升降通道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图2是表示模板的结构例的俯视图。
图3是从A方向观察图2所示的模板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把持构件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基于第3旋转接头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纵剖面图。
图7是表示模板固定用具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方框图。
图9是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的动作的图。
图10是说明把持构件的摇动所导致的中心间距离的变化的图。
图11是表示使用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10的作业者的作业程序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模板、7、7R、7L...琴钢丝、10...模板定位装置、20...把持构件、22...位置调整机构、31...第1驱动部、32...第2驱动部、33...第3驱动部、34...架台、27...板簧(把持用具)、40...直线运动机构(连结部)、51...第1旋转接头、52...第2旋转接头(连结部)、53...第3旋转接头(连结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在本说明书以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相同的功能或者结构的要素,附加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重复的说明。
图1是表示将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设置于电梯的升降通道的状态的概略侧视图。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各部的形状、位置关系等明确,以作业者立于电梯门厅从正面观察电梯的出入口的情况为基准,将左右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进深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铅垂方向)设为Z轴方向。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是相互正交的方向。
如图1所示那样,模板定位装置10具备对模板1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后述),是通过该位置调整机构对模板1进行定位的装置。模板定位装置10安装于升降通道11的天花板部分(顶部)来使用。模板1的定位为了使从模板1使用重物9吊下的琴钢丝7的位置与预先决定的给定的位置匹配而进行。
在建造中的大楼中,将作业台12设置于升降通道11的最上楼层。作业台12也被称为顶台(top stage)。作业者13乘坐于作业台12来进行给定的作业。在升降通道11的各楼层的出入口设置用于确保作业者13的安全性的幕布14。此外,在升降通道11的天花板部分设置有2个(参照图4)支承管15来作为支承构件的一例。2个支承管15相互平行配置。此外,各个支承管15使用未图示的水平仪被设为水平。另外,关于2个支承管15的平行度以及水平度,只要确保使用定位装置10对模板1定位时没有障碍的程度的精度即可。此外,支承管15的数目并不限于2个,也可以是3个以上的情况。
各个支承管15形成为圆筒状。作为支承管15能够使用称为单管的钢管。在支承管15的一端部设置有螺纹式的伸缩部15a。伸缩部15a通过在支承管15的中心轴方向上进行伸缩来改变支承管15的全长。此外,在支承管15的一端部设置有操作杆16和抵接板17,在支承管15的另一端部设置有抵接板18。操作杆16是用于使与形成于伸缩部15a的螺纹啮合的螺母绕支承管15的中心轴旋转的杆,其并未图示。伸缩部15a若使操作杆16向一个方向旋转就伸长,若使操作杆16向相反方向旋转就缩短。
从电梯的出入口来看,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支承管15利用升降通道11的近前侧的壁11a和进深部侧的壁11b来固定。具体来说,使抵接板18碰上壁11a,并且通过操作杆16的旋转使抵接板17碰上壁11b。此时,通过使操作杆16在伸缩部15a伸长的方向上旋转,来将抵接板17强力地按压到壁11b。由此,能够以在2个壁11a、11b之间支撑支承管15的形式,将支承管15固定于升降通道11的天花板部分。此外,通过使用未图示的水平仪、度量仪等,能够将2个支承管15平行且水平地设置。
在这样设置的2个支承管15之上安装模板1和模板定位装置10。模板1如图2以及图3所示那样是C字形的长条构件。若具体说明,则模板1具有上壁部2、2个侧壁部3a、3b、和2个底壁部4a、4b,在2个底壁部4a、4b之间形成槽5。槽5沿模板1的长边方向形成。
在1个模板1安装2根琴钢丝7。2根琴钢丝7隔开预先决定的基准尺寸从模板1的两端部吊下。因此,在模板1的两端部设置有用于安装琴钢丝7的突起部6。突起部6固定于模板1的上壁部2。突起部6具有外螺纹6a。突起部6的外螺纹6a在上壁部2的厚度方向上向侧壁部3a、3b的相反侧突出。此外,在突起部6形成有贯通突起部6的中心轴的通孔6b。琴钢丝7的上端部穿过该通孔6b而安装于突起部6。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的2个突起部6的中心间距离与上述的基准尺寸相匹配地设定。
此外,在模板1的内侧插入有方头螺栓8(参照图3)。2个方头螺栓8插入1个模板1。方头螺栓8是用于将模板1固定于后述的模板固定用具24(参照图7)的螺栓。方头螺栓8一体地具有头部8a和螺钉部8b。头部8a卡挂于底壁部4a、4b。螺钉部8b穿过槽5而向模板1的下方突出。方头螺栓8通过与底壁部4a、4b的卡挂而不会从模板1脱落,会在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自由地改变位置。
琴钢丝7是直径0.5mm程度的硬钢线。作业者13使琴钢丝7穿过设置于模板1的突起部6的通孔6b,通过在琴钢丝7的上端部作成结扣并使结扣卡挂于通孔6b的上部,从而将琴钢丝7的上端部固定于模板1。此外,作业者13在琴钢丝7的下端部安装重物9,利用施加于该重物9的重力将琴钢丝7铅垂地吊下。另外,作业者13在将安装于模板1的琴钢丝7从升降通道11的最上楼层吊下至基准楼层时使用轻的重物,之后,在基准楼层更换成重的重物9。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的结构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那样,模板定位装置10具备:把持模板1的把持构件20;以及对由该把持构件20把持的模板1的位置进行调整的位置调整机构22。模板定位装置10的结构构件相互连结而为一体,能够用后述的架台固定用具70在支承管15装卸。把持构件20相对于模板1能进行装卸。此外,把持构件20在把持模板1的状态下与模板1一体地移动。位置调整机构22通过使把持构件20与模板1一体地进行移动,来调整模板1的位置。以下,详细说明模板定位装置10的各部的结构。
(把持构件20)
把持构件20如图5所示那样具有:第1把持构件25;固定于第1把持构件25的第2把持构件26:以及安装于第2把持构件26的板簧27。第1把持构件25是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长的长条的构件。第1把持构件25一体地具有顶板部25a和一对侧板部25b,且从模板1的长边方向来看形成为大致U字形。一对侧板部25b空出比模板1的短边尺寸长的间隔而相互对置。在一对侧板部25b分别设置有2个贯通孔(未图示)和2个螺钉孔28。2个贯通孔是用于将第2把持构件26固定于第1把持构件25的孔。2个螺钉孔28是用于将把持用具安装于第1把持构件25的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把持用具的一例,使用作为弹性体的板簧27。板簧27在第1把持构件25的长边方向上空出间隔来配置。板簧27使用未图示的螺钉安装于一个侧板部25b。此外,板簧27配置成从一个侧板部25b的外表面侧迂回到内表面侧。板簧27具有因板簧27自身的弹性而能变形的按压部27a。按压部27a配置成与另一个侧板部25b对置的状态。
第2把持构件26是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长的长条的构件。第2把持构件26的长边尺寸比第1把持构件25的长边尺寸长。第2把持构件26配置在第1把持构件25的内侧。第2把持构件26一体地具有平板状的基底部26a和一对翼部26b。在图4所示的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基底部26a的两端部比第1把持构件25的两端部更向外侧突出地配置。一对翼部26b以从基底部26a的长边部起按直角立起的状态形成。在一对翼部26b分别设置有2个螺钉孔(未图示)。第2把持构件26使用计4个螺钉29固定于第1把持构件25。各个螺钉29穿过侧板部25b的上述贯通孔而与翼部26b的上述螺钉孔啮合。
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把持构件20通过第1把持构件25所具有的一对侧板部25b和第2把持构件26所具有的基底部26a而形成凹状的把持空间30。把持空间30是用于收容并把持模板1的空间,在该把持空间30配置有板簧27的按压部27a。板簧27通过用按压部27a按压收容于把持空间30的模板1,从而将模板1按压到上述另一个侧板部25b。由此,模板1在模板1的短边方向上被夹入到上述另一个侧板部25b与板簧27之间。因此,能够利用板簧27的弹性力(作用力)来把持模板1。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将第2把持构件26固定于第1把持构件25而使用螺钉29,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第2把持构件26固定于第1把持构件25,还可以通过这以外的手段来固定两构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第1把持构件25以及第2把持构件26组合来构成把持构件20,但并不限于此,还能够由一体构造物、即1个构件来构成把持构件2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板簧27来作为把持用具的一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还能够使用螺钉。具体来说,在设置于一个侧板部25b的2个螺钉孔28中分别代替板簧27而安装蝶形螺钉(未图示),并且在设置于另一个侧板部25b的2个螺钉孔28中也分别安装蝶形螺钉(未图示)。然后,使用4个蝶形螺钉,在模板1的短边方向上将模板1夹入来把持。此外,在使用螺钉来作为保持用具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在设置于一对侧板部25b当中的任一个侧板部25b的2个螺钉孔28中分别安装蝶形螺钉,用2个蝶形螺钉将模板1按压到另一个侧板部25b从而夹入,由此来把持模板1。此外,把持用具对模板1进行把持的力的大小只要是能够在XY坐标平面内使模板1与把持构件20一起移动的程度的大小即可。
(位置调整机构22)
位置调整机构22如图4所示那样具备:使把持构件20在第1方向上移动的第1驱动部31;使把持构件20在与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移动的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以及支承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的架台34。第1方向相当于图4中的X轴方向,第2方向相当于图4中的Y轴方向。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分别由线性致动器构成。线性致动器例如是以伺服电机等电机为驱动源而使棒进行伸缩动作的电动致动器。将伺服电机用于驱动源的电动致动器是能够对应于脉冲数、驱动占空比等指令信号正确地控制棒的伸缩量的致动器。第1驱动部31具有电机部31a、壳体部31b和棒31c。在壳体部31b内置有将由电机部31a产生的旋转力变换成棒31c的直线运动的动力变换机构、减速齿轮等。与此同样,第2驱动部32具有电机部32a、壳体部32b和棒32c,第3驱动部33具有电机部33a、壳体部33b和棒33c。
另外,作为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或者第3驱动部33来使用的线性致动器在谋求模板定位装置10的小型轻量化的基础上是优选的示例,但各个驱动部(31、32、33)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也能够使用线性致动器以外的驱动机构来构成。作为线性致动器以外的驱动机构,例如考虑滚珠丝杠机构等。
第1驱动部31安装于把持构件20。具体来说,第1驱动部31的电机部31a以及壳体部31b配置在第1把持构件25的顶板部25a上。此外,第1驱动部31的壳体部31b使用2个卡扣36固定于第1把持构件25的顶板部25a。各个卡扣36被螺丝拧紧于顶板部25a。
此外,在把持构件20安装直线运动机构40。直线运动机构40是滑动自如地在沿由把持构件20把持的模板1的长边方向的给定方向上对把持构件20进行支承的机构。直线运动机构40具有与把持构件20连接的第1构件41、与第2驱动部32连接的第2构件42和与第3驱动部33连接的第3构件43。第1构件41、第2构件42以及第3构件43设置成能够在上述给定方向上相对地移动。
如图5所示那样,第1构件41安装于第2把持构件26的基底部26a的上表面。第1构件41通过螺丝拧紧而固定于基底部26a。第1构件41是模板1的长边方向长的长条的构件。第1构件41的两端部与上述的基底部26a的两端部同样,比第1把持构件25的两端部更向外侧突出地配置。第1构件41的长边方向与把持构件20的长边方向平行。第3构件43从把持构件20的长边方向来看形成为U字形。第3构件43与第1构件41卡合。在第1构件41与第3构件43的卡合部分组装给定数目的钢球(未图示),通过该钢球的旋转,第1构件41和第3构件43相对移动自如地卡合。第2构件42在把持构件20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第3构件43的相反侧。此外,第2构件42以与第3构件43同样的构造与第1构件41卡合。因此,在上述给定方向上,第2构件42以及第3构件43能够被第1构件41引导而分别独立地移动。此外,在上述给定方向上,第1构件41能够被第2构件42以及第3构件43引导而独立地移动。另外,第1构件41可以在基底部26a的长边方向上分割成2个,使一个第1构件41固定于基底部26a的一端部地与第2构件42卡合,使另一个第1构件41固定于基底部26a的另一端部地与第3构件43卡合。
如图4所示那样,在第2构件42安装有第1旋转接头51以及第2旋转接头52。此外,在第3构件43安装有第3旋转接头53。第1旋转接头51是将第1驱动部31与第2构件42连接的接头,更详细来说,是将第1驱动部31的棒31c的前端与第2构件42旋转自如地连接的接头。第2旋转接头52是将第2驱动部32与第2构件42连接的接头,更详细来说,是将第2驱动部32的棒32c的前端与第2构件42旋转自如地连接的接头。第3旋转接头53是将第3驱动部33与第3构件43连接的接头,更详细来说,是将第3驱动部33的棒33c的前端与第3构件43旋转自如地连接的接头。第2旋转接头52以及第3旋转接头53是同上述的直线运动机构40一起构成连结部的要素。连结部是将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与把持构件20连结的机构。
第1旋转接头51、第2旋转接头52以及第3旋转接头53基本上具有同样的结构。以下,举出第3旋转接头53为例来进行说明。
图6是表示基于第3旋转接头的连接构造的一例的纵剖面图。
如图6所示那样,第3旋转接头53例如与设置于中间板55的突出销45嵌合,以该突出销45的中心轴J为中心对棒33c的前端旋转自如地支承。第3旋转接头53例如通过压入、粘接等固定于突出销45。第3旋转接头53的中心轴与突出销45的中心轴J同轴。第3旋转接头53的轴部插入到设置于棒33c的前端的连结用的贯通孔46中。在棒33c的贯通孔46中,可以根据需要安装轴环、轴承。中间板55是固定于第3构件43的上表面的板。突出销45是从中间板55的上表面垂直立起的销。另外,中间板55是根据需要而设置的,可以将突出销45直接设置于第3构件43。
另一方面,在第2构件42,在第2构件42的长边方向上空出间隔地设置2个突出销(未图示),第1旋转接头51与其中的一个突出销嵌合,第2旋转接头52与另一个突出销嵌合。第1旋转接头51以第1旋转接头51所嵌合的突出销为中心对棒31c的前端旋转自如地支承,第2旋转接头52以第2旋转接头52所嵌合的突出销为中心对棒32c的前端旋转自如地支承。此外,把持构件20能够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进行摇动。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的把持构件20的摇动动作成为用于调整模板1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姿势)的动作。
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安装于架台34。以下,详细说明架台34的结构。
架台34如图4所示那样是成为模板定位装置10的基底的构造体。架台34用于对把持构件20、位置调整机构22、直线运动机构40等进行保持,并且用于经由架台固定用具70将模板定位装置10整体固定于2根支承管15。架台34具备2根铝框60、2个支承板61、和2个连结板62。
铝框60是细长的方棒状的框。铝框60的长度比X轴方向上的2个支承管15的间隔长。在铝框60的4个表面分别形成有细长的槽。铝框60的槽是用于穿过未图示的螺母的槽。插入到铝框60的槽中的螺母能够在铝框60的长边方向上自由地移动。铝框60在与支承管15正交的朝向上,架设于2根支承管15之间来配置。此外,2根铝框60相互平行地配置。
2个支承板61配置于铝框60的长边方向的两端部。各个支承板61架设于2根铝框60之间地配置,并且使用4个螺钉64固定于铝框60。由此,2根铝框60通过2个支承板61连结。螺钉64与插入到铝框60的上表面的槽中的螺母(未图示)啮合。在支承板61设置有用于穿过螺钉64的外螺纹部的孔(未图示)。螺母在铝框60的槽内不能旋转。因此,通过以适度的转矩将各个螺钉64紧固,能够牢固地将支承板61固定于铝框60。因此,可得到坚固的架台34。
2个连结板62在铝框60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2个支承板61之间。各个连结板62架设于2根铝框60之间来配置,并且使用2个螺钉65固定于铝框60。螺钉65与插入到铝框60的上表面的槽中的螺母(未图示)啮合。并且,连结板62通过螺钉65的紧固而固定于铝框60。由此,2根铝框60除了通过上述的2个支承板61以外,还通过2个连结板62来连结。
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架台34中,2个支承板61作为用于将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安装于架台34的板加以利用。第2驱动部32的电机部32a以及壳体部32b配置于一个支承板61上。此外,将第2驱动部32的壳体部32b使用2个卡扣66固定于一个支承板61。在支承板61的上表面形成螺钉孔(未图示),利用该螺钉孔将各个卡扣66螺丝拧紧于支承板61。与此同样地,将第3驱动部33的电机部33a以及壳体部33b配置于另一个支承板61上。此外,将第3驱动部33的壳体部33b使用2个卡扣67固定于另一个支承板61。此外,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相互平行地配置。
在此,在使将各个支承板61固定于铝框60的螺钉64松弛的状态下,能够使支承板61在铝框60的长边方向上自由移动。因此,在铝框60的长边方向上,能够单独调整第2驱动部32的位置和第3驱动部33的位置。此外,在铝框60的长边方向上,还能够将第2驱动部32与第3驱动部33的间隔调整成期望的间隔。
能够在架台34搭载包含未图示的控制电路、电源等的控制装置。控制装置例如能够通过螺丝拧紧等固定于2个连结板62。此外,控制装置也能够以与连结板62同样的构造固定于铝框60。控制装置具有对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进行控制的控制部(例如,CPU)。电源分别向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供给电力。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和架台34上的控制装置经由未图示的电缆电连接。通过这样将控制装置搭载于架台34,与将控制装置设置于模板定位装置10的外部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用于电连接的电缆长度。此外,不将电缆引出到模板定位装置10的外部并使该电缆与外部的控制装置连接也是可以的。因此,模板定位装置10的处置变得容易。
(架台固定用具)
架台固定用具70是将架台34固定于支承管15的固定用具。架台34构成为相对于架台固定用具70能进行装卸。架台固定用具70构成为相对于支承管15能进行装卸。
架台固定用具70由载置架台34的平板部71和将该平板部71固定于支承管15的紧固件72构成。平板部71和紧固件72例如通过基于螺栓与螺母的契合、或者焊接等而相互固定。平板部71配置成隔着铝框60与支承板61对置的状态。平板部71与支承板61同样地使用螺钉和螺母固定于铝框60。使用于将平板部71固定于铝框60的螺母插入到形成于铝框60的下表面的槽中,能够在将螺钉松弛的状态下在铝框60的长边方向上自由地移动平板部71。因此,即使在2根支承管15的间隔由于建筑物环境而变化了的情况下,也能匹配该间隔地来调整平板部71的位置,将平板部71固定于铝框60。此外,通过取下将平板部71固定于铝框60的螺钉,能够将架台34从架台固定用具70取下。紧固件72例如使用单管夹钳来构成。单管夹钳是能够将支承管15夹入地通过螺栓与螺母的紧固力固定于支承管15的夹钳。单管夹钳通过使螺栓与螺母的紧固松弛并打开夹钳,能够从支承管15取下。
(模板固定用具)
进一步地,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10具备将由位置调整机构22调整了位置的模板1固定于支承管15的模板固定用具24。模板固定用具24在通过位置调整机构22调整模板1的位置时,在水平面内移动自如地支承模板1。
图7是表示模板固定用具的结构的立体图。
如图7所示那样,将模板固定用具24在2根支承管15各安装1个。模板固定用具24由从下方承接模板1并对其进行支承的承接板部75和将该承接板部75固定于支承管15的紧固件76构成。承接板部75和紧固件76例如通过基于螺栓与螺母的契合、或者焊接等相互固定。承接板部75形成为俯视长方形的平的板状。承接板部75的上表面成为平的滑动面75a。被把持构件20保持的模板1的底面配置成与承接板部75的滑动面75a接触的状态。滑动面75a是在通过位置调整机构22对模板1的位置进行调整的情况下滑动自如地支承模板1的面。
在承接板部75形成有长孔77。长孔77是沿支承管15的长边方向的Y轴方向长的孔。长孔77是用于将模板1固定于承接板部75的孔。模板1在与长孔77交叉的朝向上载置于承接板部75的滑动面75a。此时,在承接板部75的长孔77中插入图2所示的方头螺栓8的螺钉部8b。螺母(未图示)从承接板部75的下表面侧与螺钉部8b啮合。在将该螺母松弛的状态下,能够一边由承接板部75承接模板1的重量,一边使模板1在滑动面75a上自由地活动。此外,在将螺母紧固的状态下,能够将模板1固定于承接板部75。紧固件76例如使用单管夹钳来构成。单管夹钳的详细情况如前所述。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的控制结构的方框图。
如图8所示那样,模板定位装置10具备远程控制器(以下,也称为“遥控器”)50和在与遥控器50之间交换信号的控制装置80。遥控器50具有无线通信用的天线50a。控制装置80具有无线通信用的天线80a。遥控器50如图1所示那样是供在建筑物的基准楼层(图例中是1楼)确认琴钢丝7的位置的作业者13使用的设备。遥控器50是用于对上述的位置调整机构22进行远程操作的设备。
控制装置80是对位置调整机构22所具备的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进行控制的装置。控制装置80优选如前述那样搭载于架台34。控制装置80接收从遥控器50发送的信号,并且对应于所接收到的信号来控制位置调整机构22(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第3驱动部33)的动作。
接下来,使用图9来说明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10的动作。
在图9中,将由把持构件20保持的模板1的位置用XY坐标系来表征。此外,图中的附图标记A表示位置调整前的模板1的位置,附图标记B表示位置调整后的模板1的位置。在此,为了说明方便,设为位置调整前的模板1的长边方向与X轴方向平行。此外,对配置于图9的左侧的琴钢丝7附加附图标记7L,对配置于图9的右侧的琴钢丝7附加附图标记7R,这样来进行说明。
图9中的坐标(x0,y0)表示左侧的琴钢丝7L的初始位置,坐标(x1,yl)表示左侧的琴钢丝7L的目标位置,Y轴上的坐标y2表示右侧的琴钢丝7R的Y轴方向的目标位置。此外,图中的箭头W1表示驱动第1驱动部31而使棒31c伸长的情况下的把持构件20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此外,图中的箭头W2表示同时移动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使棒32c、33c各伸长相同的量的情况下的把持构件20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箭头W3表示驱动第3驱动部33驱动而使棒33c伸长的情况下的把持构件20的移动方向和移动量。此外,图中的箭头K1表示把持构件20因第1驱动部31的驱动而在W1方向上进行了移动时的琴钢丝7R、7L的移动轨迹。此外,图中的箭头K2表示把持构件20因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的驱动而在W2方向上进行了移动时的琴钢丝7R、7L的移动轨迹,箭头K3表示把持构件20因第3驱动部33的驱动而在W3方向上进行了移动时的琴钢丝7R、7L的移动轨迹
模板定位装置10是通过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的驱动而使模板1与把持构件20一体地移动、由此将模板1定位成使左右的琴钢丝7L、7R与预先决定的给定的位置匹配的装置。模板定位装置10如图1所示那样设置于设置模板1的升降通道11的天花板附近。对于此,作业者13一边在基准楼层确认琴钢丝7的位置,一边使用遥控器50对模板定位装置10进行远程操作。因此,作业者13一边按刻度90确认琴钢丝7的位置,一边对模板定位装置10进行远程操作,以使得琴钢丝7的位置与给定的位置一致。
以下,举出具体例来说明模板定位装置10的动作。
在该具体例中,设琴钢丝7L的初始位置存在于坐标(x0,y0),琴钢丝7R的Y轴上的初始位置存在于y0。此外,设琴钢丝7L的目标位置存在于坐标(x1,y1),琴钢丝7R的Y轴上的目标位置存在于y2。在这样的情况下,在基准楼层操作遥控器50的作业者13主要通过3个步骤使模板定位装置10动作。
在第1步骤中,作业者13通过遥控器50的操作来驱动第1驱动部31,由此使琴钢丝7L的X轴上的坐标位置从初始位置x0移动到x1。此时,作业者13在按刻度90测定出为了使琴钢丝7L从初始位置x0移动到x1所需的移动量之后,从遥控器50发送用于对第1驱动部31进行该移动量的驱动的指令信号。这样一来,控制装置80接收从遥控器50发送的指令信号,按照该指令信号来驱动第1驱动部31。由此,把持构件20随着第1驱动部31的棒31c的伸缩动作在X轴方向上移动。
在此,第1旋转接头51和第2旋转接头52均与直线运动机构40的第2构件42结合。此外,第2旋转接头52与第2驱动部32的棒32c结合。因此,X轴方向上的第2构件42的移动被第2驱动部32限制。即,第2构件42不能在X轴方向上移动。另一方面,将直线运动机构40的第1构件41固定于把持构件20的第2把持构件26。此外,将第2构件42以及第3构件43相对移动自如地与第1构件41卡合。因此,若驱动第1驱动部31而使棒31c进行伸缩动作,则第1驱动部31的电机部31a以及壳体部31b就在相对于第1旋转接头51接近和远离的方向上移动。此时,第1构件41被第2构件42以及第3构件43引导而在X轴方向上移动。此外,第1驱动部31的壳体部31b由于通过卡扣36而固定于把持构件20的第1把持构件25,因此若如上述那样壳体部31b在相对于第1旋转接头51接近和远离的方向上移动,则把持构件20就与壳体部31b一体地移动。因此,若驱动第1驱动部31而使棒31c进行伸缩动作,则把持构件20就随着棒31c的伸缩动作在X轴方向上移动。于是,能够使由把持构件20保持的模板1与把持构件20一体地在X轴方向上移动。
另外,琴钢丝7成为悬吊了重物9的摆子。因此,若使模板1移动,则琴钢丝7就产生摇晃。在这样的情况下,作业者13例如用手按住琴钢丝7、或者将重物9浸入到注入了液体的桶内等而去除琴钢丝7的摇晃。并且,在第1步骤中,在去除了琴钢丝7L的摇晃的状态下,确认琴钢丝7L到达了x1的位置。此外,作业者13在琴钢丝7L从X1的位置偏离的情况下,为了修正该偏离的量而再次操作遥控器50,使琴钢丝7L与x1的位置匹配。
在第2步骤中,作业者13通过遥控器50的操作来同时驱动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由此使琴钢丝7L、7R的Y轴上的坐标位置从初始位置y0移动到y1。此时,作业者13在按刻度90测定出为了使琴钢丝7L、7R从初始位置y0移动到y1所需的移动量之后,从遥控器50发送用于对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进行该移动量的驱动的指令信号。这样一来,控制装置80接收从遥控器50发送的指令信号,按照该指令信号来同时驱动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由此,第2驱动部32的棒32c和第3驱动部33的棒33c在相同的方向上各进行相同的量的伸缩动作。因此,把持构件20随着棒32c、31c的伸缩动作而与Y轴方向平行移动。
在此,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固定于架台34。此外,架台34使用2个架台固定用具70固定于2根支承管15。另一方面,第2驱动部32的棒32c通过第2旋转接头52与直线运动机构40的第2构件42连接,第3驱动部33的棒33c通过第3旋转接头53与直线运动机构40的第3构件43连接。因此,若对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同时进行驱动,而使棒32c、33c在相同方向上进行相同的量的伸缩动作,则把持构件20就随着棒32c、33c的伸缩动作与Y轴方向平行移动。于是,能够使由把持构件20保持的模板1与把持构件20一体地与Y轴方向平行移动。在该第2步骤中,作业者13与上述第1步骤同样,在去除了琴钢丝7L的摇晃的状态下,确认琴钢丝7L到达了y1的位置,使琴钢丝7L最终与y1的位置匹配。另外,琴钢丝7R的位置由于在第3步骤中进行调整,因此在该阶段,琴钢丝7R从y1的位置偏离也没有问题。
在第3步骤中,作业者13通过遥控器50的操作来驱动第3驱动部33,使琴钢丝7R的Y轴上的坐标位置从y1移动到y2。此时,作业者13在按刻度90测定出为了使琴钢丝7R从y1移动到y2所需的移动量之后,从遥控器50发送用于对第3驱动部33进行该移动量的驱动的指令信号。这样一来,控制装置80接收从遥控器50发送的指令信号,按照该指令信号来驱动第3驱动部33。由此,把持构件20随着第3驱动部33的棒33c的伸缩动作,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进行摇动(旋转)。其结果,把持构件20相对于X轴方向的倾斜(姿势)发生变化。
由于在第3步骤中不使第2驱动部32的棒32c进行伸缩动作,因此第2旋转接头52成为停止于固定的位置的状态。另一方面,第3旋转接头53的位置随着第3驱动部33的棒33c的伸缩动作而在Y轴方向上移动。因此,在第3步骤中,把持构件20随着棒33c的伸缩动作而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来摇动。于是,能够使由把持构件20保持的模板1与把持构件20一起摇动。此外,若这样使模板1摇动,则琴钢丝7R就以圆弧的轨迹进行移动而到达y2的位置。
此外,若把持构件20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进行摇动,则如图10所示那样,在把持构件20摇动之前和之后,第2旋转接头52与第3旋转接头53的中心间距离(支点间距离)L发生变化。具体来说,在图10中,若把持构件20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在反时针旋转方向ccw上摇动,则第2旋转接头52与第3旋转接头53的中心间距离L就变长ΔL。此时,由于第2旋转接头52成为停止于固定的位置的状态,因此连接有第2旋转接头52的第2构件42不会移动。另一方面,第3旋转接头53与第3构件43连接。此外,第3构件43由第1构件41移动自如地支承,第1构件41固定于第2把持构件26。因此,若把持构件20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进行摇动,则第3构件43就在箭头M的方向上移动ΔL。即,伴随把持构件20的摇动的上述中心间距离L的变化通过第3构件43的移动而被吸收(容许)。因此,第3步骤中驱动第3驱动部33时的第3旋转接头53的活动线与Y轴方向平行。于是,能够使第3驱动部33的棒33c顺畅地进行伸缩动作。
在第3步骤中,如图9所示那样,通过模板1与把持构件20一体地进行摇动(旋转运动),从而不仅琴钢丝7R以圆弧的轨迹进行移动,而且琴钢丝7L也以圆弧的轨迹进行移动。因此,琴钢丝7L的位置就从上述第2步骤中匹配好的y1的位置偏离。其中,琴钢丝7L在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配置在比琴钢丝7R更靠近第2旋转接头52处。因此,模板1进行了摇动时的琴钢丝7L的移动量比琴钢丝7R的移动量小。因此,在第3步骤中,作业者13在通过遥控器50的操作而使琴钢丝7R与目标位置y2匹配之后,按刻度90来确认琴钢丝7L从目标位置y1偏离了多少程度。并且,若琴钢丝7L的位置偏离量在容许值以内,就在该时间点结束模板1的定位。此外,在琴钢丝7L的位置偏离量超出容许值的情况下,通过再次实施上述的第1步骤到第3步骤的作业,从而使琴钢丝7L、7R与目标位置匹配,以便琴钢丝7L、7R的位置偏离量都收入到容许值以内。
接下来,使用图11的流程图来说明使用了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10的作业者的作业程序。
首先,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支承管15的设置作业(步骤S101)。作业者13在升降通道11的天花板附近平行地设置2根支承管15。此时,作业者13乘坐在作业台12之上,使第1根支承管15在近前侧的壁11a与进深部侧的壁11b之间伸长,在壁11a、11b之间产生支撑力来张架第1根支承管15。此时,使用水平仪来调整支承管15的位置,以使得支承管15成为水平。接着,作业者13以上述同样的程序在壁11a、11b间张架第2根支承管15。此外,作业者13测定2根支承管15间的距离,并调整第2根支承管15的位置,以使得第2根支承管15与第1根支承管15平行。
接着,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模板1的设置作业(步骤S102)。
作业者13在将模板固定用具24安装于支承管15之后,将模板1安装到模板固定用具24。此时,作业者13在2根支承管15各安装1个模板固定用具24。具体来说,作业者13打开模板固定用具24的紧固件76,在紧固件76的内侧夹入支承管15并将紧固件76闭合。接着,作业者13通过用螺栓和螺母将紧固件76紧固,来将模板固定用具24固定于支承管15。此时,作业者13将模板固定用具24固定,以使得承接板部75的滑动面75a成为水平。此外,作业者13使模板1的位置调整量尽可能少地确定将模板固定用具24固定的位置。接着,作业者13在将从模板1的底面突出的方头螺栓8的螺钉部8b插入到承接板部75的长孔77中的同时,将模板1的底面载置于承接板部75的滑动面75a。作业者13在用2个模板固定用具24单独进行了这样的作业之后,使模板1靠近长孔77的长轴方向的中央附近。接着,作业者13通过从承接板部75的下表面侧将螺母与方头螺栓8的螺钉部8b啮合并紧固,从而将模板1临时固定于承接板部75。
接着,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琴钢丝7的设置作业(步骤S103)。
作业者13在模板1的两端部安装琴钢丝7(7L、7R)。此时,作业者13在设置于模板1的端部的突起部6的通孔6b中穿过琴钢丝7,在突起部6的上侧对琴钢丝7作成结扣,以使得琴钢丝7不会从通孔6b脱落。此时,作业者13通过将比琴钢丝7的结扣更靠上侧的剩余线捆扎于突起部6等,从而更可靠地防止琴钢丝7的脱落。接着,作业者13在向模板1的下方延伸的琴钢丝7的端部安装轻的重物,将琴钢丝7吊下到基准楼层。作业者13在用2根琴钢丝7(7L、7R)单独进行了这样的作业之后,从最上楼层移动到基准楼层,将安装于琴钢丝7的下端部的轻的重物替换成重的重物9。
接着,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模板定位装置10的安装作业(步骤S104)。
作业者13将模板定位装置10固定于支承管15,并且通过把持构件20来把持模板1。此时,作业者13乘坐于最上楼层的作业台12,使模板定位装置10的架台固定用具70的位置与支承管15间的宽度相匹配。接着,作业者13打开架台固定用具70的紧固件72,使模板定位装置10横跨2根支承管15之间。接着,作业者13举起模板定位装置10的把持构件20将其罩在模板1。接着,作业者13决定模板定位装置10的大致的位置。接着,作业者13将2个架台固定用具70的紧固件72紧固,来将模板定位装置10固定于2根支承管15。接着,作业者13将与上述的方头螺栓8啮合的螺母松弛而使模板1成为能自由活动的状态。接着,作业者13将模板1收容于把持构件20的把持空间30,并且通过设置于把持构件20的板簧27使把持构件20保持模板1。此时,模板1被基于板簧27的变形的斥力按压到单侧的侧板部25b。模板1的把持能够以利用了板簧27的一触式(one touch)操作简单地实施。此外,也可以取代板簧27,通过将蝶形螺钉分别装配到4个螺钉孔28中,用这些蝶形螺钉将模板1夹入,从而使把持构件20保持模板1。在该情况下,也能够仅通过螺钉的紧固简单地保持模板1。之后,作业者13接通控制装置80的电源,进行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的动作检查、遥控器50与控制装置80的通信检查等。
接着,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模板1的定位作业(步骤S105)。
作业者13通过使用了模板定位装置10的模板1的定位(位置调整),使2根琴钢丝7(7R、7L)与给定的位置匹配。此时,作业者13通过下降到基准楼层来操作遥控器50,从而使模板定位装置10的位置调整机构22进行动作。此外,作业者13按刻度90来测定琴钢丝7R、7L的位置,并基于该测定结果,来决定各个驱动部31、32、33的驱动条件(棒的移动方向以及移动量)。接着,作业者13使用遥控器50向控制装置80发送指令信号,以使得各个驱动部31、32、33在决定的驱动条件下进行驱动,从而进行琴钢丝7L、7R的位置调整。由于琴钢丝7L、7R是将重物9吊下的摆子,因此会因模板1的移动而引发钟摆运动。因此,作业者13通过用手按住琴钢丝7L、7R,或者将重物9浸入到注入了液体的桶中而去除琴钢丝7L、7R的摇晃。接着,作业者13测定琴钢丝7L、7R的位置,反复进行琴钢丝7L、7R的位置确认和位置调整,直至琴钢丝7L、7R相对于目标位置(给定的位置)的位置偏离量收入到容许值以内。
另外,以往,在用手动进行基于模板1的移动的琴钢丝7的位置匹配的情况下,作业者13首先在基准楼层测定琴钢丝7的位置偏离量。接着,作业者13移动到最上楼层手动修正模板1的位置。接着,作业者13再次移动到基准楼层来测定琴钢丝7的位置偏离量。作业者13反复进行这样的作业,在琴钢丝7的位置偏离量成为容许值以内的时间点结束调整作业。因此,作业者13在最上楼层与基准楼层之间反复进行升降。因此,作业者13肉体上的疲劳会变大。此外,从作业的开始到结束的时间会变长升降所需要的时间。特别是在高楼层上,会显著出现伴随升降的时间上的损耗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使用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10来进行琴钢丝7的位置匹配的情况下,作业者13通过在基准楼层操作遥控器50,能够使最上楼层的模板定位装置10进行动作,来进行琴钢丝7的位置匹配。因此,作业者13不需要在最上楼层与基准楼层之间进行升降。因而,能够减轻作业者13肉体上的负担。此外,能够削减伴随升降的时间上的损耗。
接着,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模板1的固定作业(步骤S106)。
作业者13将定位完成后的模板1固定于模板固定用具24。此时,作业者13移动到处于最上楼层的作业台12,将与上述的方头螺栓8啮合的螺母紧固,从而将模板1固定于模板固定用具24。
接着,作业者13如下记那样进行模板定位装置10的取下作业(步骤S107)。
作业者13解除模板1的把持,并且从支承管15取下模板定位装置10。此时,作业者13仅通过将把持构件20向上方拉起,就能够解除模板1的把持。此外,在取代板簧27而使用蝶形螺钉的情况下,作业者13通过松弛所有的蝶形螺钉,能够解除模板1的把持。
此外,作业者13将各个架台固定用具70的紧固件72松弛,来解除架台固定用具70相对于支承管15的固定状态。接着,作业者13打开各个架台固定用具70的紧固件72,从2根支承管15取下模板定位装置10。如此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模板定位装置10的取下能够简单地实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实施方式涉及的模板定位装置10,在通过位置调整机构22调整了模板1的位置后,能够在使支承管15支承模板1不变的情况下,从支承管15取下位置调整机构22。因此,能够将在作业现场取下的位置调整机构22搬运到另一作业现场进行使用。因此,能够提高模板定位装置10的利用效率,在成本方面可得到优点。此外,由于不需要备齐作业现场的数目的位置调整机构22,因此能够减少模板1的定位中使用的机械材料的保有数量。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通过位置调整机构22使把持模板1的把持构件20与模板1一体地移动的结构。因此,在模板定位装置10的结构上,为了将模板1定位而与模板1接触的部分仅成为把持构件20。因此,能够提供可简单地进行模板1的装卸的模板定位装置10。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分别通过连结部(直线运动机构40、第2旋转接头52、第3旋转接头53)与把持构件20连结。由此,能够将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的驱动力分别经由连结部传递到把持构件20,使模板1与该把持构件20一体地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把持构件20具有在模板1的短边方向上将模板1夹入来把持的把持用具(板簧27),因此能够使用该把持用具简单地把持模板1。
进一步地,通过由板簧27来构成把持用具,能够以一触式来把持模板1。因此,能够非常简单地进行模板1的装卸。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连结部具有在沿由把持构件20把持的模板1的长边方向的给定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把持构件20的直线运动机构40。由此,能够使把持模板1的把持构件20在模板1的长边方向上顺畅地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直线运动机构40安装于把持构件20。因此,给定方向上的模板1的移动由安装于把持构件20的直线运动机构40引导。因此,能够使由把持构件20把持的模板1在给定方向上顺畅地移动。此外,不必另外组装用于引导模板1的移动的引导构件。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直线运动机构40具有与把持构件20连接的第1构件41、与第2驱动部32连接的第2构件42、与第3驱动部33连接的第3构件43,第1构件41、第2构件42以及第3构件43成为能够在给定方向上相对移动的结构。由此,在驱动了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当中的任一者的情况下,能够使把持构件20顺畅地移动。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模板定位装置10进一步具有:将第1驱动部31与第2构件42连接的第1旋转接头51;将第2驱动部32与第2构件42连接的第2旋转接头52;以及将第3驱动部33与第3构件43连接的第3旋转接头53。由此,即使在第1驱动部31的棒31c的中心轴不与第1构件4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情况下,或者在第2驱动部32的棒32c的中心轴、第3驱动部33的棒33c的中心轴不与第1构件41的长边方向平行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直线运动机构40带来应力,能够使直线运动机构40顺畅地进行动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把持构件20构成为能够以第2旋转接头52为中心进行摇动。由此,能够通过第3驱动部33的驱动来调整把持构件20相对于第1方向的倾斜。此外,不使接近第2旋转接头52的一侧的琴钢丝7R的位置大幅变动,就能够调整距第2旋转接头52远的一侧的琴钢丝7L的位置。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3驱动部33安装于把持构件20。因此,不必另外组装用于安装第1驱动部31的部件。因而,能够简化模板定位装置10的结构。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由线性致动器来构成第1驱动部31、第2驱动部32以及第3驱动部33当中的至少任一者,能够实现模板定位装置10的小型轻量化。

Claims (10)

1.一种模板定位装置,对由设置于升降通道的多个支承构件支承并且安装琴钢丝的上端部的模板进行定位,该模板定位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把持构件,能相对于所述模板进行装卸,并且把持所述模板地与所述模板一体移动;以及
位置调整机构,通过使所述把持构件与所述模板一体移动,来调整由所述把持构件把持的所述模板的位置,
所述位置调整机构具备:
第1驱动部,使所述把持构件在第1方向上移动;
第2驱动部以及第3驱动部,使所述把持构件在与所述第1方向正交的第2方向上移动;以及
架台,能相对于所述支承构件进行装卸,并且支承所述第2驱动部以及所述第3驱动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第2驱动部以及所述第3驱动部分别通过连结部与所述把持构件连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具有:板簧,在所述模板的短边方向上将所述模板夹入来把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连结部具有:直线运动机构,在沿由所述把持构件把持的所述模板的长边方向的给定方向上滑动自如地支承所述把持构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直线运动机构安装于所述把持构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直线运动机构具有:
第1构件,与所述把持构件连接;
第2构件,与所述第2驱动部连接;以及
第3构件,与所述第3驱动部连接,
所述第1构件、所述第2构件以及所述第3构件能够在所述给定方向上相对地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模板定位装置还具有:
第1旋转接头,将所述第1驱动部与所述第2构件连接;
第2旋转接头,将所述第2驱动部与所述第2构件连接;以及
第3旋转接头,将所述第3驱动部与所述第3构件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把持构件能够以所述第2旋转接头为中心进行摇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第1驱动部安装于所述把持构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板定位装置,其中,
所述第1驱动部、所述第2驱动部以及所述第3驱动部当中的至少任一者由线性致动器构成。
CN202210901965.2A 2021-09-16 2022-07-27 模板定位装置 Pending CN11581839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51508 2021-09-16
JP2021151508A JP2023043729A (ja) 2021-09-16 2021-09-16 テンプレート位置決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8391A true CN115818391A (zh) 2023-03-21

Family

ID=855229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01965.2A Pending CN115818391A (zh) 2021-09-16 2022-07-27 模板定位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43729A (zh)
CN (1) CN115818391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7588A (zh) * 2021-05-20 2022-11-22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模板的定位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67588A (zh) * 2021-05-20 2022-11-22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模板的定位装置
CN115367588B (zh) * 2021-05-20 2023-12-29 株式会社日立大厦系统 模板的定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3729A (ja) 2023-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16299141B2 (en) Automated mounting device for performing assembly jobs in an elevator shaft of an elevator system
CN108883909B (zh) 用于在电梯设备的电梯竖井中执行安装过程的方法和装配装置
CN109982957B (zh) 用于装配的方法和用于排齐电梯设备的导轨的排齐装置
US11480424B2 (en) Locat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current position in an elevator shaft of an elevator system
US20210316444A1 (en) Work machine unit and articulated robot
CN115818391A (zh) 模板定位装置
CN110512841B (zh) 墙面腻子处理机器人
US20170088206A1 (en) Autonomous crawling system
CN115520782A (zh) 预制构件吊装精确定位装置
JPH05105362A (ja) 昇降路内作業装置
WO2022131299A1 (ja) エレベータ用基準型板の位置決め装置及びエレベータ用基準型板の位置決め方法
CN115367588B (zh) 模板的定位装置
JP7341837B2 (ja) 建設作業用ロボット
JPH04251084A (ja) 昇降路内機器据付装置
CN117945243A (zh) 轨道定心装置以及轨道定心方法
JP2024007054A (ja) 敷居位置決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