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10879A - 电芯及用电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芯及用电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10879A
CN115810879A CN202211736777.5A CN202211736777A CN115810879A CN 115810879 A CN115810879 A CN 115810879A CN 202211736777 A CN202211736777 A CN 202211736777A CN 115810879 A CN115810879 A CN 1158108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tion
main body
segment
bending
t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736777.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晨晨
杨鸿飞
吴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filed Critical Ningde Amperex Technology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736777.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1087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8108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1087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芯及用电设备。其中,电芯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和极耳引线。电极组件容纳于包装袋内,电极组件包括主体和极耳,极耳位于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根部、连接段和弯折段,根部与主体连接,弯折段相对连接段弯折。极耳引线的一端与弯折段电连接,另一端伸出包装袋。弯折段与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为10°到80°,主体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这种结构的电芯使得弯折段为在第一方向上倾斜的结构,从而在弯折段与极耳引线相连后能够减小弯折段和极耳引线的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缓解弯折段和极耳引线相连后的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超出主体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优化电芯的厚度。

Description

电芯及用电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芯及用电设备。
背景技术
近些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快速发展,电池已经被广泛应用于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电动两轮车、电动工具等领域。其中,随着电子设备的体积越做越小,厚度越做越薄,对电池的厚度也提出了需求,因此,电池的厚度的优化已经成为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申请的发明人研究发现,在现有技术中,电芯的电极组件通常为叠片式结构或卷绕式结构,在电芯的电极组件叠片或卷绕完成后,电极组件的多个极耳单元需要在模切后进行堆叠设置,以形成极耳,再通过极耳引线与极耳相互焊接和贴胶后将极耳引线引出电芯的包装袋,以实现电芯的电能的输入或输出,但是,在现有的电芯中,由于受到装配工艺限制和装配精度无法控制的影响,极耳与极耳引线相互焊接和贴胶的区域的总长度会超出电极组件自身的厚度,以导致极耳和极耳引线在相互焊接装配后需要占用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大量空间,从而需要将电芯设计为局部区域变厚的结构,不利于优化电芯的厚度。
发明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及用电设备,能够有效减小电芯的厚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电芯,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和极耳引线;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包装袋内,电极组件包括主体和极耳,极耳位于所述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根部、连接段和弯折段,根部与所述主体连接,弯折段相对连接段弯折;极耳引线的一端与所述弯折段电连接,另一端伸出包装袋;其中,弯折段与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为α,满足,10°≤α≤80°,主体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电极组件的极耳包括依次相连的根部、连接段和弯折段,根部连接于电极组件的主体,且弯折段相对连接段弯折,使得电极组件的极耳呈U型结构,通过将极耳与极耳引线相连的弯折段设置为与主体的厚度方向设置为10度到80度,以使弯折段为在第一方向上倾斜的结构,从而在弯折段与极耳引线相连后能够减小弯折段和极耳引线的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缓解弯折段和极耳引线相连后的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超出主体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优化电芯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弯折段向靠近所述主体的方向倾斜。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弯折段设置为在第一方向上往靠近主体的方向倾斜的结构,也就是说,弯折段在相对连接段弯折后往主体的方向倾斜,从而在减小弯折段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的同时有利于优化极耳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提升电芯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进而能够有效提升电芯的能量密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根部面向所述弯折段的表面与所述弯折段背离所述根部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满足,1.5mm≤L≤3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极耳的根部面向弯折段的表面和极耳的弯折段背离根部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设置在1.5mm到3mm,即根部与连接段的连接位置和弯折段相对连接段的弯折位置在第一方向上的最大尺寸为1.5mm到3mm,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尺寸过小而造成弯折段往靠近主体的方向倾斜的空间过小,不便于调整弯折段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尺寸过大而造成极耳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过大,以导致电芯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较低,使得电芯的能量密度损失的现象。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与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为α,满足,20°≤α≤60°。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弯折段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在20度到60度,即弯折段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设置在30度到70度,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弯折段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过小而造成弯折段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过多,以导致弯折段与极耳引线相连后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弯折段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厚度方向之间的夹角过大而导致极耳在第一方向上的占用空间过多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升电芯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减少电芯的能量密度的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与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27°≤α≤33°。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与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42°≤α≤48°。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将α设置为优选的方案,更合理的平衡极耳厚度与极耳在第一方向上的空间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连接段设置为与第一方向大致平行的结构,一方面便于对极耳进行加工,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另一方面能够节省极耳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进一步优化弯折段与极耳引线相连后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极耳引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包装袋内并连接于所述弯折段,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包装袋;其中,所述第一段相对所述第二段弯折设置,且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弯折段平行。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极耳引线设置为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二段沿第一方向延伸出包装袋且第一段为相对第二段弯折的结构,使得第一段与弯折段相互平行,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一方面便于极耳的弯折段与极耳引线的第一段相互连接,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使得弯折段与第一段均为在第一方向上倾斜的结构,且第二段沿第一方向延伸,从而有利于节省极耳与极耳引线相互连接后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优化电芯的厚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连接于所述弯折段背离所述主体的一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极耳引线的第一段连接于弯折段背离主体的一侧,有利于降低第一段与弯折段之间的装配难度,以提升电芯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芯还包括绝缘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段背离所述弯折段的一侧,所述绝缘件被配置为绝缘隔离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包装袋。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极耳引线的第一段背离弯折段的一侧设置绝缘件,使得绝缘件能够对第一段和包装袋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第一段与包装袋之间的短接风险,以提升电芯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所述极耳和所述极耳引线均不超出所述主体的两侧。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极耳和极耳引线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设置为不超出主体的两侧,从而能够缓解极耳和极耳引线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过大而造成电芯存在局部加厚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优化电芯的整体厚度,且能够降低电芯的加工难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的厚度为D,满足,D≤2.5mm。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电极组件的主体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5mm,以满足超薄电芯的制造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主体的厚度为D,满足,D≤2mm。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将电极组件的主体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mm,以满足超薄电芯的制造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极组件为叠片式结构,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为所述电极组件的极片层叠方向。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将电极组件设置为叠片式结构,且主体的厚度方向即为电极组件的极片层叠方向,以便于在优化电芯的厚度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电芯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和降低加工难度。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上述的电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申请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剖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芯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的电极组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标:100-电芯;10-包装袋;11-引出孔;20-电极组件;21-主体;22-极耳;221-根部;222-连接段;223-弯折段;30-极耳引线;31-第一段;32-第二段;40-焊印;50-密封件;60-绝缘件;X-第一方向;Y-主体的厚度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除非另有定义,本申请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申请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在本申请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申请;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说明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或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或主次关系。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附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本申请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申请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的部件,并且为了简洁,在不同实施例中,省略对相同部件的详细说明。应理解,附图示出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各种部件的厚度、长宽等尺寸,以及集成装置的整体厚度、长宽等尺寸仅为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对本申请构成任何限定。
本申请中,电芯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电芯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和电解液,包装袋用于容纳电极组件和电解液。电极组件由正极极片、负极极片和隔离膜组成。电芯主要依靠金属离子在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之间移动来工作。正极极片包括正极集流体和正极活性物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正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覆正极活性物质层的正极集流体的部分作为正极极耳,以通过正极极耳实现正极极片的电能输入或输出。以锂离子电池为例,正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铝,正极活性物质可以为钴酸锂、磷酸铁锂、三元材料或锰酸锂等。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负极活性物质层,负极活性物质层涂覆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未涂覆负极活性物质层的负极集流体的部分作为负极极耳,以通过负极极耳实现负极极片的电能输入或输出。负极集流体的材料可以为铜,负极活性物质可以为碳材料或硅材料等。
隔离膜的材质可以为聚丙烯(PP)或聚乙烯(PE)等。此外,电极组件可以是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叠片式结构,本申请实施例并不作限定。
本申请中,厚度的限定误差在3°之内,如β=90°,考虑到工艺过程或者测量过程中可能产生误差,那么应当认为90°±3°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同样的,本申请中的平行、垂直都应当理解为大致平行。
发明人发现,对于一般的电芯而言,特别是针对电芯的电极组件(裸电芯)的厚度较薄的电芯制造生产过程中,电芯的电极组件通常设置为叠片式结构或卷绕式结构,即由正极极片和负极极片交替层叠设置或相互卷绕设置。但是,在电芯的电极组件叠片或卷绕完成后,电极组件的多个极耳单元需要在模切后进行堆叠设置,以形成极耳,再通过极耳引线与极耳相互焊接和贴胶后将极耳引线引出电芯的包装袋,以实现电芯的电能的输入或输出,然而,由于受到当前的装配工艺的限制以及装配精度无法控制的影响,极耳与极耳引线相互焊接和贴胶的区域的总长度会超出电极组件自身的厚度,以使极耳和极耳引线在相互焊接装配后需要占用电芯的厚度方向上的大量空间,从而导致需要将电芯设计为局部区域变厚的结构,不利于优化电芯的厚度。
基于上述考虑,为了解决电极组件的极耳与极耳引线相互连接后在电芯的厚度方向上占用的空间过多的问题,发明人经过深入研究,设计了一种电芯,电芯包括包装袋、电极组件和极耳引线。电极组件容纳于包装袋内,电极组件包括主体和极耳,极耳位于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根部、连接段和弯折段,根部与主体连接,弯折段相对连接段弯折。极耳引线的一端与弯折段电连接,另一端伸出包装袋。弯折段与主体的厚度方向夹角为α,满足,10°≤α≤80°,主体的厚度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在这种结构的电芯中,电极组件的极耳包括依次相连的根部、连接段和弯折段,根部连接于电极组件的主体,且弯折段相对连接段弯折,使得电极组件的极耳呈U型结构,通过将极耳与极耳引线相连的弯折段设置为与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设置在10°到80°,以使弯折段为在第一方向上倾斜的结构,从而在弯折段与极耳引线相连后能够减小弯折段和极耳引线的连接位置在主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以缓解弯折段和极耳引线相连后的总体区域在主体的厚度方向超出主体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优化电芯的厚度。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使用电芯作为电源的用电设备,用电设备可以为但不限于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电动玩具、电动工具、电瓶车、电动汽车、轮船、航天器等等。
需要说明的是,每个电芯可以为二次电池或一次电池;例如可以是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或镁离子电池,但不局限于此。示例性的,在图1中,图1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00的剖视图,电芯100为长方体结构。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照图1,并请进一步参照图2和图3,图2为图1所示的电芯100的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芯100的电极组件20的局部剖视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芯100,电芯100包括包装袋10、电极组件20和极耳引线30。电极组件20容纳于包装袋10内,电极组件20包括主体21和极耳22,极耳22位于主体21在第一方向X上的一端,极耳22包括依次连接的根部221、连接段222和弯折段223,根部221与主体21连接,弯折段223相对连接段222弯折。极耳引线30的一端与弯折段223电连接,另一端伸出包装袋10。其中,弯折段223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的夹角为α,满足,10°≤α≤80°,主体的厚度方向Y与第一方向X垂直。
电极组件20的极耳22包括依次相连的根部221、连接段222和弯折段223,根部221连接于电极组件20的主体21,且弯折段223相对连接段222弯折,使得电极组件20的极耳22呈U型结构,通过将极耳22与极耳引线30相连的弯折段223设置为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设置为10度到80度,以使弯折段223为在第一方向X上倾斜的结构,从而在弯折段223与极耳引线30相连后能够减小弯折段223和极耳引线30的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以缓解弯折段223和极耳引线30相连后的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超出主体21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优化电芯100的厚度。
其中,包装袋10还可用于容纳电解质,例如电解液。包装袋10可以是多种结构形式,比如,圆柱体、长方体等,示例性的,在图1中,包装袋10为长方体结构。包装袋10的材质可以是铝塑膜。
在图1中,包装袋10为中空结构,包装袋10的内部形成有用于容纳电极组件20的容纳空间,电极组件20容纳于包装袋10的容纳空间内。
需要说明的是,电极组件20是电芯100中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部件。电极组件20可以包括负极极片、隔离膜和正极极片。电极组件20可以是由负极极片、隔离膜和正极极片通过卷绕形成的卷绕式结构,也可以是由负极极片、隔离膜和正极极片通过层叠布置形成的叠片式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组件20为叠片式结构,主体的厚度方向Y为电极组件20的极片层叠方向。通过将电极组件20设置为叠片式结构,且主体的厚度方向Y即为电极组件20的极片层叠方向,以便于在优化电芯100的厚度的同时有利于提升电芯100的内部空间利用率和降低加工难度。
其中,电极组件20为叠片式结构,即电极组件20为由负极极片、隔离膜和正极极片通过交替层叠布置形成的叠片式结构,使得负极极片、隔离膜和正极极片的层叠方向则为主体的厚度方向Y。
在图2和图3中,极耳22包括依次连接的根部221、连接段222和弯折段223,根部221与主体21连接,弯折段223相对连接段222弯折,使得根部221和弯折段223在第一方向X上相对布置,即根部221、连接段222和弯折段223依次连接构成“U”型结构,其中,极耳22包括多个极耳22单元,每个正极极片或每个负极极片均设置有一个极耳22单元,极性相同的多个极耳22单元在极耳22的连接段222和弯折段223收拢在一起。
需要说明的是,弯折段223相对连接段222弯折,使得弯折段223与连接段222相互连接的位置可以是多种,示例性的,在图2和图3中,弯折段223与连接段222的连接位置为圆弧过渡,也就是说,弯折段223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为弯折段223圆弧过渡的区域,即第二部分通过第一部分连接于连接段222,而第二部分为弯折段223与极耳引线30相连的区域,在这种实施例中,弯折段223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的夹角为α,满足,10°≤α≤80°指的是弯折段223的第二部分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形成的夹角为10度到80度。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弯折段223与连接段222的连接位置也可以不是圆弧过渡,即弯折段223与连接段222的连接位置形成折角,也就是说,弯折段223整体为平板状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主体21的厚度为D,满足,D≤2.5mm。通过将电极组件20的主体21的厚度设置为小于或等于2.5mm,以满足超薄电芯100的制造需求。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弯折段223向靠近主体21的方向倾斜。也就是说,在第一方向X上,弯折段223连接于连接段222的一端相较于弯折段223远离连接段222的一段更远离主体21。
通过将弯折段223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上往靠近主体21的方向倾斜的结构,也就是说,弯折段223在相对连接段222弯折后往主体21的方向倾斜,从而在减小弯折段223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的同时有利于优化极耳22在第一方向X上的占用空间,以提升电芯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进而能够有效提升电芯100的能量密度。
当然,电极组件20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极耳22的弯折段223也可以设置为在第一方向X上往远离主体21的方向偏离的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所示,沿第一方向X,根部221面向弯折段223的表面与弯折段223背离根部221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满足,1.5mm≤L≤3mm。即在第一方向X上,极耳22最远离主体21的一端到根部221面向弯折段223的表面的距离为L。
通过将极耳22的根部221面向弯折段223的表面和极耳22的弯折段223背离根部221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设置在1.5mm到3mm,即根部221与连接段222的连接位置和弯折段223相对连接段222的弯折位置在第一方向X上的最大尺寸为1.5mm到3mm,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100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尺寸过小而造成弯折段223往靠近主体21的方向倾斜的空间过小,不便于调整弯折段223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尺寸过大而造成极耳22在第一方向X上的占用空间过大,以导致电芯100的内部空间利用率较低,使得电芯100的能量密度损失的现象。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请继续参见图3所示,弯折段223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的夹角为α,满足,20°≤α≤60°。也就是说,弯折段223偏离主体的厚度方向Y的角度在20度到60度之间。
通过将弯折段223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设置在20度到60度,即弯折段223与第一方向X之间的夹角设置在30度到70度,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弯折段223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过小而造成弯折段223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过多,以导致弯折段223与极耳引线30相连后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的现象,另一方面能够缓解因弯折段223的延伸方向与主体的厚度方向Y之间的夹角过大而导致极耳22在第一方向X上的占用空间过多的现象,从而有利于提升电芯100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减少电芯100的能量密度的损失。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27°≤α≤33°。能够使电芯满足超薄厚度的要求的同时,避免头部空间占用过多。主体的厚度D能够满足D≤2.5mm。
在一些实施例中,弯折段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42°≤α≤48°。能够在电芯满足头部空间利用率的同时,将厚度做的更薄。主体的厚度D能够满足D≤2.0mm。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段222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
通过将连接段222设置为与第一方向X大致平行的结构,一方面便于对极耳22进行加工,有利于降低加工难度,另一方面能够节省极耳22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以进一步优化弯折段223与极耳引线30相连后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所示,极耳引线30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第一段31位于包装袋10内并连接于弯折段223,第二段32沿第一方向X延伸出包装袋10。其中,第一段31相对第二段32弯折设置,且第一段31与弯折段223平行。
通过将极耳引线30设置为相互连接的第一段31和第二段32,第二段32沿第一方向X延伸出包装袋10且第一段31为相对第二段32弯折的结构,使得第一段31与弯折段223相互平行,采用这种结构的电芯100一方面便于极耳22的弯折段223与极耳引线30的第一段31相互连接,有利于降低装配难度,另一方面使得弯折段223与第一段31均为在第一方向X上倾斜的结构,且第二段32沿第一方向X延伸,从而有利于节省极耳22与极耳引线30相互连接后整体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的占用空间,以优化电芯100的厚度。
其中,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极耳引线30的第一段31相对第二段32弯折至第二段32面向极耳22的弯折段223的一侧,以便于第一段31与弯折段223相连。
可选第,第一段31与弯折段223的连接方式有多种,比如,焊接、卡接等。示例性的,在图2中,第一段31与弯折段223相互焊接并形成焊印40,焊印40与弯折段223相互平行,即焊印40的延伸方向与弯折段223的延伸方向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包装袋10在第一方向X上靠近极耳22的一端设置有引出孔11,第二段32穿设于引出孔11内并延伸出包装袋10。
可选地,电芯100还可以包括密封件50,密封件50设置于第二段32与引出孔11的孔壁之间,密封件50被配置为密封第二段32与引出孔11的孔壁之间的间隙。
示例性的,密封件50的材质可以是多种,比如,橡胶、硅胶或塑胶等。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所示,第一段31连接于弯折段223背离主体21的一侧。即第一段31在第一方向X上位于弯折段223背离主体21的一侧。
通过将极耳引线30的第一段31连接于弯折段223背离主体21的一侧,有利于降低第一段31与弯折段223之间的装配难度,以提升电芯100的生产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芯100还可以包括绝缘件60,沿第一方向X,绝缘件60设置于第一段31背离弯折段223的一侧,绝缘件60被配置为绝缘隔离第一段31与包装袋10。
其中,绝缘件60与第一段31的连接方式可以是多种,比如,粘接、卡接等。示例性的,绝缘件60粘接于第一段31背离主体21的一侧。
示例性的,绝缘件60的材质也可以是多种,比如,橡胶、硅胶或塑胶等。
通过在极耳引线30的第一段31背离弯折段223的一侧设置绝缘件60,使得绝缘件60能够对第一段31和包装袋10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从而能够降低第一段31与包装袋10之间的短接风险,以提升电芯100的使用安全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所示,沿主体的厚度方向Y,极耳22和极耳引线30均不超出主体21的两侧。也就是说,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极耳22和极耳引线30相互连接后形成的整体均位于主体21的两侧之间。
通过将极耳22和极耳引线30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设置为不超出主体21的两侧,从而能够缓解极耳22和极耳引线30在主体的厚度方向Y上占用的空间过大而造成电芯100存在局部加厚的现象,进而有利于优化电芯100的整体厚度,且能够降低电芯100的加工难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用电设备,包括以上任一方案的电芯100,并且电芯100用于为用电设备提供电能。
用电设备可以是前述任一应用电芯100的设备或系统。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电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包装袋;
电极组件,容纳于所述包装袋内,所述电极组件包括主体和极耳,所述极耳位于所述主体在第一方向上的一端,所述极耳包括依次连接的根部、连接段和弯折段,所述根部与所述主体连接,所述弯折段相对所述连接段弯折;以及
极耳引线,一端与所述弯折段电连接,另一端伸出所述包装袋;
其中,所述弯折段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为α,满足,10°≤α≤80°,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与所述第一方向垂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向靠近所述主体的方向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根部面向所述弯折段的表面与所述弯折段背离所述根部的表面之间的最大距离为L,满足,1.5mm≤L≤3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20°≤α≤6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27°≤α≤33°。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折段与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的夹角α为42°≤α≤4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段与所述第一方向大致平行。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极耳引线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段和第二段,所述第一段位于所述包装袋内并连接于所述弯折段,所述第二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出所述包装袋;
其中,所述第一段相对所述第二段弯折设置,且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弯折段平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连接于所述弯折段背离所述主体的一侧。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芯还包括:
绝缘件,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绝缘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段背离所述弯折段的一侧,所述绝缘件被配置为绝缘隔离所述第一段与所述包装袋。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沿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所述极耳和所述极耳引线均不超出所述主体的两侧。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厚度为D,满足,D≤2.5mm。
13.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的厚度为D,满足,D≤2.0mm。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芯,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极组件为叠片式结构,所述主体的厚度方向为所述电极组件的极片层叠方向。
15.一种用电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任一项所述的电芯。
CN202211736777.5A 2022-12-31 2022-12-31 电芯及用电设备 Pending CN11581087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6777.5A CN115810879A (zh) 2022-12-31 2022-12-31 电芯及用电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736777.5A CN115810879A (zh) 2022-12-31 2022-12-31 电芯及用电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10879A true CN115810879A (zh) 2023-03-17

Family

ID=854871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736777.5A Pending CN115810879A (zh) 2022-12-31 2022-12-31 电芯及用电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10879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86330A (zh) * 2023-03-20 2023-04-1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986330A (zh) * 2023-03-20 2023-04-18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CN115986330B (zh) * 2023-03-20 2023-05-16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电化学装置以及用电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269984B2 (en) Electrode assembly and rechargeable battery using the same
KR100496290B1 (ko) 고용량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EP4333193A1 (en) Battery cell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battery, and electrical device
WO2024093100A1 (zh) 电极极片、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和用电设备
WO2024104110A1 (zh) 一种电极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WO2024016911A1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5810879A (zh) 电芯及用电设备
CN115133232A (zh) 电芯及用电装置
US20220367985A1 (en) Electrode assembly,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al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4188673B (zh) 电芯及电子设备
WO2021230206A1 (ja) 二次電池
WO2023082150A1 (zh) 电池单体及其制造方法和制造系统、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CN213340472U (zh) 卷芯、电池以及电子产品
WO2022170492A1 (zh) 电池、用电装置、制备电池的方法和设备
CN114361732A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4204221A (zh) 一种电化学装置、电池模组及电子装置
CN113948711A (zh) 电化学装置、电池组和电子装置
WO2024082448A1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114144934A (zh) 集流构件及其制造方法、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电池模块和装置
CN214254551U (zh) 电池单元及终端设备
CN114730952B (zh) 扣式电池及电子设备
WO2024109411A1 (zh) 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82271A1 (zh) 电极组件、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CN219350567U (zh) 一种电池结构
WO2024065205A1 (zh)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