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801598A -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801598A
CN115801598A CN202310052782.2A CN202310052782A CN115801598A CN 115801598 A CN115801598 A CN 115801598A CN 202310052782 A CN202310052782 A CN 202310052782A CN 115801598 A CN115801598 A CN 1158015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internet
things
terminal
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052782.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801598B (zh
Inventor
孙鹏
龙涛
贲月梅
赵向涛
赵迎宾
张伟
王帆
邱文民
潘有纲
王斌
李巧伟
吴永志
郑风鹏
杜屹凡
张立军
张舒瀚
陈宇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ianjin Shengt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ianjin Shengt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ianjin Shengt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Tianjin Shengtong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052782.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80159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8015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159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80159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80159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其方法包括: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S2:基于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S4:基于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S5:基于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用以实现对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传输链路的筛选和确定,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预先条件的限制下实现远程管理过程中的高效信息传输。

Description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物联网传输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智慧物联网是以物联网为通信媒介,实现远程异地终端的互联控制的技术,智能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终端层、传输层、服务端、应用层,其中,应用层包含可基于传输层和服务层与终端层进行互联控制的移动端,移动端基于传输层和服务层对终端层进行远程管理,在远程管理的过程中需要移动端和终端层进行互相通信,通信过程主要包括移动端向终端层发送远程控制指令以及终端层向移动端上传感知信息。
但是,由于在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过程中,需要实现移动端和终端层之间的互相传输,由于传输信息的不同以及移动端和感知终端的多样化,且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需要异构网络实现基于不同传输协议的传输,导致传输层中传输节点的多样性和传输协议的多样性,传统的物联网传输层的单一固定传输方式在执行密集的传输任务时,无法进行传输链路和传输节点的灵活筛选,导致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信息传输效率较低,传输效果差。
因此,本发明提出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用以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实现对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传输链路的逐步筛选和确定,确定出多个待选传输链路,并结合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确定出最终传输链路,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预先条件的限制下实现远程管理过程中的高效信息传输,提升了智慧物联网中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效率和效果,并提高了智慧物联网的远程管理效率。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包括:
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
S2: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S4: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
S5: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包括:
获取物联网终端的感知信息上传周期,基于感知信息上传周期生成所有物联网终端在预设周期内的感知信息上传线程;
将感知信息上传线程中发出对应待传输感知信息的物联网终端的第一标识编码标记于感知信息上传线程中,获得第一待传输线程;
接收从所有移动终端输入的远程管理指令,基于在预设周期内接收到的所有远程管理指令的发出时间,生成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
将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中发出对应远程管理指令的移动终端的第二标识编码标记于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中,获得第二待传输线程;
将第一待传输线程和第二待传输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并合并,获得预设周期内的传输任务队列。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2: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S201: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
S202: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201: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包括:
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移动终端时,则将对应移动终端发出的远程管理指令当作对应传输任务的待传输信息;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物联网终端时,则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待传输感知信息当作对应传输任务的待传输信息。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202: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基本属性确定出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和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以及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和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以及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每个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确定出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和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进行筛选,获得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
基于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包括: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同时,基于每个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传输节点等级和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
将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终端节点和物联网终端对应的第二终端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并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以及完整链路模型中所有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依次在可传输链级模型中筛选出下一个传输节点,直至确定出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之间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作为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4: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包括: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采用的异构传输协议,确定出待选传输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队列;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异构传输协议队列中每个异构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格式转换线程;
基于格式转换线程和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初始数据规模,计算出格式转换线程中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和格式转换耗时;
基于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确定出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耗时;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和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的传输耗时,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传输线程;
将传输线程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一标记操作,获得格式转换标记线程;
将传输线程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二标记操作,获得传输过程标记线程;
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格式转换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获得第一对齐线程组合,基于第一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
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传输过程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获得第二对齐线程组合,基于第二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
基于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和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以及每个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评价值,计算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计算出每个待选传输链路的综合评价值,将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中最大综合评价值对应的待选传输链路作为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
优选的,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5: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包括: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移动终端时,则基于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传输对应的远程管理指令;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物联网终端时,则基于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待传输感知信息传输至对应移动终端。
本发明提供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系统,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
搭建模块,用于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筛选模块,用于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
执行模块,用于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所写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再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系统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参考图1,包括:
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
S2: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S4: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
S5: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
该实施例中,物联网传输层即为智慧物联网中的传输层是物联网的传输通道,主要负责传输数据,例如将感知层采集和识别的信息进一步传输到平台(服务)层,其包含由多级传输节点相互连接形成的传输链路组成,不同传输节点之间可以通过对应的传输协议实现通信,所有传输节点构成的传输层也是一个异构网络。
该实施例中,预设周期即为预设的获取传输任务队列的周期。
该实施例中,传输任务队列即为由预设周期内物联网的传输层需要执行的所有传输任务及其顺序形成的队列。
该实施例中,移动终端即为用于发出远程管理指令的移动终端,移动终端可以通过微信小程序或者在终端安装的程序应用实现在物联网中的通信。
该实施例中,物联网终端即为物联网中用于感知信息的终端,也是被远程管理控制的终端。
该实施例中,应用配置即为为实现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在物联网中的通信在其终端设备中安装的应用程序的配置数据,例如有:应用程序的安装环境数据和运行环境数据。
该实施例中,待传输信息即为传输任务中需要传输的信息,可以是移动终端发出的远程管理指令(例如对物联网终端的感知设备的控制指令),也可以是物联网终端需要上传至物联网的感知信息。
该实施例中,传输任务即为传输层需要执行的将远程管理指令从移动终端发送至对应物联网终端或者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感知信息传输至对应移动终端的任务。
该实施例中,完整链路模型即为包含物联网传输层中所有传输节点和所有移动终端节点以及所有物联网终端节点、不同节点之间的传输拉汗露的模型。
该实施例中,可传输链级模型即为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中确定出的必须经过的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成的节点级别构成的链级模型,可传输链级模型包含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之间必经的节点等级(即链级)。
该实施例中,传输节点即为可传输链接模型中包含的中转节点(即用于实现信息转发的传输节点,用于搭建出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之间的传输通道的节点)。
该实施例中,待选传输链路即为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后确定出的可执行对应传输任务的传输链路(即对应传输任务的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通信链路,也是传输层中的通信链路)。
该实施例中,单位链路即为相邻节点(可以是移动终端节点、物联网终端节点、传输节点)之间的传输链路。
该实施例中,传输效果评价值即为表征对应单位链路作为对应传输任务的待选传输链路中的部分链路时的传输效果的数值。
该实施例中,最终传输链路即为基于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中筛选出的最终执行传输任务的传输链路。
该实施例中,实时远程管理结果即为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后获得的移动终端对智慧物联网的物联网终端远程管理的结果。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实现对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传输链路的逐步筛选和确定,确定出多个待选传输链路,并结合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确定出最终传输链路,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预先条件的限制下实现远程管理过程中的高效信息传输,提升了智慧物联网中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效率和效果,并提高了智慧物联网的远程管理效率。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包括:
获取物联网终端的感知信息上传周期,基于感知信息上传周期生成所有物联网终端在预设周期内的感知信息上传线程;
将感知信息上传线程中发出对应待传输感知信息的物联网终端的第一标识编码标记于感知信息上传线程中,获得第一待传输线程;
接收从所有移动终端输入的远程管理指令,基于在预设周期内接收到的所有远程管理指令的发出时间,生成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
将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中发出对应远程管理指令的移动终端的第二标识编码标记于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中,获得第二待传输线程;
将第一待传输线程和第二待传输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并合并,获得预设周期内的传输任务队列。
该实施例中,感知信息上传周期即为物联网上传感知信息的周期。
该实施例中,感知信息上传线程即为基于所有物联网终端的感知信息上传周期生成的记录预设周期内感知信息上传时间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待传输感知信息即为需要发送至对应移动终端或上传至物联网的数据中心的感知信息。
该实施例中,第一标识编码即为将物联网终端与其他物联网终端进行区分的标识编码。
该实施例中,第一待传输线程即为将发出对应待传输感知信息的物联网终端的第一标识编码标记于感知信息上传线程后获得的新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远程管理指令即为移动终端发出的用于对物联网终端进行远程管理的指令。
该实施例中,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即为用于记录在预设周期内接收到的所有远程管理指令的发出时间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第二标识编码即为将移动终端与其他移动终端进行区域的标识编码。
该实施例中,第二待传输线程即为将发出对应远程管理指令的移动终端的第二标识编码标记于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后获得的新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将第一待传输线程和第二待传输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并合并,即为:将第一待传输线程和第二待传输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后再合并。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将物联网终端的第一标识编码标记于基于感知信息上传周期生成的预设周期内的感知信息上传线程,并将移动终端的第二标识编码标记于基于预设周期内接收到的远程管理指令生成的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获得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分别作为发起端时的两个待传输线程,并将两个待传输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后合并,获得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的传输任务队列。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2: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参考图2,包括:
S201: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
S202: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该实施例中,第一应用配置即为移动终端的应用配置,应用配置即为为实现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在物联网中的通信在其终端设备中安装的应用程序的配置数据,例如有:应用程序的安装环境数据和运行环境数据。
该实施例中,第二应用配置即为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实施例4: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201: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包括:
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移动终端时,则将对应移动终端发出的远程管理指令当作对应传输任务的待传输信息;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物联网终端时,则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待传输感知信息当作对应传输任务的待传输信息。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现了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传输任务的不同发起端时对应的待传输信息。
实施例5:
在实施例3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202: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基本属性确定出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和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以及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该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即为基于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确定出的对应移动终端在物联网传输层中的节点等级,第一终端节点等级是由移动终端安装物联网通信的应用程序或者载入物联网时初始设置的。
该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节点等级即为基于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的对应物联网终端在物联网传输层中的节点等级,第二终端节点等级是由物联网终端加入物联网时初始设置的。
该实施例中,必经节点等级序列即为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在传输过程中必须经过的节点等级构成的序列,例如,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为5级,第二终端节点等级为2级,则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为5级→4级→3级→2级。
该实施例中,基本属性即为包含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格式和可转换的格式的属性信息。
该实施例中,可转换格式集合即为待传输信息可以转换成的信息格式汇总后获得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预设异构网络即为预设的在物联网传输层不同节点之间采用不同协议进行传输的传输网络。
该实施例中,节点群即为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节点等级的所有节点汇总后获得的群。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并确定出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再结合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基本属性确定出的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实现了对传输任务的传输过程中的必经节点等级和链路的初步筛选。
实施例6:
在实施例5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和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以及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每个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确定出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和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进行筛选,获得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
基于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该实施例中,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即为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的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可采用的传输协议构成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即为: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中不同传输节点可以采用的传输协议,进而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该实施例中,标准传输数据格式即为采用传输协议传输信息时被传输信息的数据格式。
该实施例中,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即为基于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每个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确定出的传输节点可以传输的数据格式汇总后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和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进行筛选,即为:
基于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在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中筛选出包含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中的至少一种数据格式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对应的节点。
该实施例中,可选节点即为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和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进行筛选后获得的节点。
该实施例中,基于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即为:
将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与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的节点等级进行对应标记,获得可传输链级模型。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每个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确定出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并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进行筛选,获得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并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进而实现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可执行对应传输任务的节点和链路的进一步筛选。
实施例7: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包括: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同时,基于每个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传输节点等级和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
将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终端节点和物联网终端对应的第二终端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并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以及完整链路模型中所有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依次在可传输链级模型中筛选出下一个传输节点,直至确定出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之间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作为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该实施例中,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即为基于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确定出的移动终端对应的节点可采用的传输协议构成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即为基于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的物联网终端对应的节点可采用的传输协议构成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即为基于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确定出的对应移动终端在物联网传输层中的节点等级,第一终端节点等级是由移动终端安装物联网通信的应用程序或者载入物联网时初始设置的。
该实施例中,第二终端节点等级即为基于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的对应物联网终端在物联网传输层中的节点等级,第二终端节点等级是由物联网终端加入物联网时初始设置的。
该实施例中,传输节点等级即为传输节点在物联网传输层中的节点等级,传输节点等级是由搭建物联网传输层时初始设置的。
该实施例中,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即为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的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可采用的传输协议构成的集合。
该实施例中,必经节点等级序列即为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在传输过程中必须经过的节点等级构成的序列,例如,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为5级,第二终端节点等级为2级,则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为5级→4级→3级→2级。
该实施例中,起始节点即为确定传输任务的待选传输链路时起始确定的节点,也是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终端节点和物联网终端对应的第二终端节点。
该实施例中,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以及完整链路模型中所有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依次在可传输链级模型中筛选出下一个传输节点,即为:
将存在与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的传输协议重复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对应的传输节点作为对应移动终端对应的起始节点的下一个传输节点;
将存在与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的传输协议重复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对应的传输节点作为对应物联网终端对应的起始节点的下一个传输节点。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现基于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终端节点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和物联网终端对应的第二终端节点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以及完整链路模型中所有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采用传输协议匹配的原则,依次确定出下一个传输节点,进而确定出传输任务的待选传输链路,实现对物联网传输层中执行的传输任务的传输链路的灵活选择,提高了传输效率。
实施例8: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4: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包括: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采用的异构传输协议,确定出待选传输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队列;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异构传输协议队列中每个异构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格式转换线程;
基于格式转换线程和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初始数据规模,计算出格式转换线程中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和格式转换耗时;
基于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确定出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耗时;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和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的传输耗时,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传输线程;
将传输线程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一标记操作,获得格式转换标记线程;
将传输线程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二标记操作,获得传输过程标记线程;
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格式转换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获得第一对齐线程组合,基于第一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
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传输过程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获得第二对齐线程组合,基于第二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
基于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和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以及每个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评价值,计算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计算出每个待选传输链路的综合评价值,将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中最大综合评价值对应的待选传输链路作为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
该实施例中,异构传输协议即为基于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的完整链路模型中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适用的传输协议。
该实施例中,异构传输协议队列即为包含待选传输链路中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的传输协议的队列。
该实施例中,初始数据格式即为待传输信息的原始的数据格式。
该实施例中,标准传输数据格式即为异构传输协议可以传输的数据格式。
该实施例中,格式转换线程即为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异构传输协议队列中每个异构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生成的采用待选传输链路传输时包含的待传输信息需要进行的多次格式转换过程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基于格式转换线程和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初始数据规模,计算出格式转换线程中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和格式转换耗时,即为:
基于格式转换线程确定出每次格式转换过程转换前的数据格式和转换后的数据格式;
基于转换前的数据格式和转换后的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规模倍数(即将转换前的数据格式转换为转换后的数据格式时,被格式转换后的数据的数据规模的变化倍数),将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规模和对应的转换规模倍数的乘积作为对应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将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作为新的格式转换过程中转换前的数据规模,继续计算出新的数据转换过程转换后的数据规模;
确定出转换前的数据格式和转换后的数据格式之间的转换速率(即将单位数据量的数据从转换前的数据格式转换为转换后的数据格式所需的时间);
将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规模和第一个格式转换过程的转换速率的乘积作为对应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
基于每次格式转换过程转换前的数据规模和对应的转换速率,计算出新的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
该实施例中,基于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确定出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耗时,包括:
基于对应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确定出对应单位链路的传输速率(即单位数据量采用对应异构传输协议在对应单位链路中进行传输时所需的时间)
将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和接下来执行的传输过程的传输速率的乘积作为对应单位链路的传输耗时。
该实施例中,格式转换耗时即为格式转换过程所需的时间。
该实施例中,传输耗时即为待传输信息在待选传输链路中的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进行传输时所需的时间。
该实施例中,传输线程即为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和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的传输耗时生成的包含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和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第一标记操作即为对传输线程中的所有格式转换过程进行的标记操作。
该实施例中,第二标记操作即为对传输线程中的所有传输过程进行的标记操作。
该实施例中,格式转换标记线程即为将传输线程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一标记操作后获得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传输过程标记线程即为将传输线程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二标记操作后获得的线程。
该实施例中,第一对齐线程组合即为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格式转换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后获得的线程组合。
该实施例中,基于第一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包括:
基于第一对齐线程组合确定出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部分对齐线程组合;
基于预设时间间隔(例如,一分钟)在第一部分对齐线程组合中确定出多个第一时间点,确定出每个第一时间点执行的所有格式转换过程以及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待转换数据量,基于格式转换过程中所有第一时间点执行的所有格式转换过程以及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待转换数据量,计算出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
Figure SMS_1
式中,
Figure SMS_2
为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i为格式转换过程中的第i个第一时间点,n为格式转换过程中的第一时间点总数,
Figure SMS_3
为格式转换过程中的第i个第一时间点时执行的第j个格式转换过程,
Figure SMS_4
为格式转换过程中的第i个第一时间点时执行的格式转换过程的总数,
Figure SMS_5
为格式转换过程中的第i个第一时间点时执行的第j个格式转换过程的待转换数据量,M为单位链路的最大可承载的数据量;
基于上述公式可以准确计算出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
该实施例中,第二对齐线程组合即为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传输过程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后获得的线程组合。
该实施例中,基于第二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包括:
基于第二对齐线程组合确定出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部分对齐线程组合;
基于预设时间间隔(例如,一分钟)在第二部分对齐线程组合中确定出多个第二时间点,确定出每个第二时间点执行的所有传输过程以及每个传输过程的待转换数据量,基于传输过程中所有第二时间点执行的所有传输过程以及每个传输过程的待转换数据量,计算出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
Figure SMS_6
式中,
Figure SMS_7
为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p为传输过程中的第p个第二时间点,q为传输过程中的第二时间点总数,
Figure SMS_8
为传输过程中的第p个第二时间点时执行的第a个传输过程,
Figure SMS_9
为传输过程中的第p个第二时间点时执行的传输过程的总数,
Figure SMS_10
为传输过程中的第p个第二时间点时执行的第a个传输过程的待转换数据量,M为单位链路的最大可承载的数据量;
基于上述公式可以准确计算出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
该实施例中,传输评价值即为预设的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效果的评价值,该传输评价值由预先设定的。
该实施例中,基于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和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以及每个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评价值,计算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包括:
Figure SMS_11
式中,P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c为单位链路中的第c个格式转换过程,d为单位链路中包含的格式转换过程总数,
Figure SMS_12
为单位链路中的第c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e为单位链路中的第e个传输过程,f为单位链路中包含的传输过程总数,
Figure SMS_13
为单位链路中的第e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
Figure SMS_14
为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评价值;
基于上述公式可以综合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和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以及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现已的传输评价值,准确计算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
该实施例中,基于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计算出每个待选传输链路的综合评价值,即为:
将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的平均值作为对应待选传输链路的综合评价值。
该实施例中,综合评价值即为表征待选传输链路的传输对应待传输信息的传输效果的数值。
该实施例中,最终传输链路即为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中最大综合评价值对应的待选传输链路。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待选传输链路中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采用的异构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生成格式转换线程,并计算出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和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耗时,进而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传输线程,基于传输线程分别计算出预设周期内所有传输任务的格式转换线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和所有传输过程标记线程的第二拥挤系数,实现对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格式转换过程和传输过程进行分开评价,并结合每个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评价至,计算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率评价值,实现对待选传输链路中的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的综合评价,进而基于综合评价值实现对待选传输链路的筛选,也实现了对传输任务的传输链路的最后一步的筛选。
实施例9: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S5: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包括: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移动终端时,则基于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传输对应的远程管理指令;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物联网终端时,则基于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待传输感知信息传输至对应移动终端。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实现基于传输任务的不同发起端传输对应的远程管理指令或待传输感知信息,进而实现智慧物联网中对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
实施例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系统,参考图3,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
搭建模块,用于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筛选模块,用于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
执行模块,用于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
以上技术的有益效果为: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实现对物联网终端和移动终端之间的传输链路的逐步筛选和确定,确定出多个待选传输链路,并结合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确定出最终传输链路,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预先条件的限制下实现远程管理过程中的高效信息传输,提升了智慧物联网中远程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输效率和效果,并提高了智慧物联网的远程管理效率。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0)

1.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
S2: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S4: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
S5: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1: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包括:
获取物联网终端的感知信息上传周期,基于感知信息上传周期生成所有物联网终端在预设周期内的感知信息上传线程;
将感知信息上传线程中发出对应待传输感知信息的物联网终端的第一标识编码标记于感知信息上传线程中,获得第一待传输线程;
接收从所有移动终端输入的远程管理指令,基于在预设周期内接收到的所有远程管理指令的发出时间,生成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
将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中发出对应远程管理指令的移动终端的第二标识编码标记于远程管理指令接收线程中,获得第二待传输线程;
将第一待传输线程和第二待传输线程进行时序对齐并合并,获得预设周期内的传输任务队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2: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S201: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
S202: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201: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包括:
确定出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移动终端时,则将对应移动终端发出的远程管理指令当作对应传输任务的待传输信息;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物联网终端时,则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待传输感知信息当作对应传输任务的待传输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202: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基本属性确定出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和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以及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和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以及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包括: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中每个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确定出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可转换格式集合和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可传输数据格式集合,对完整链路模型中包含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节点群进行筛选,获得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
基于必经节点等级序列中每个节点等级的可选节点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3: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中包含的传输节点进行依次筛选,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包括: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一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同时,基于每个物联网终端的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第一应用配置和第二应用配置确定出对应移动终端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对应物联网终端的第二终端节点等级;
基于物联网传输层的预设异构网络,确定出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每个传输节点的传输节点等级和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
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第一终端节点等级和第二终端节点等级确定出对应传输任务的必经节点等级序列;
将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对应的第一终端节点和物联网终端对应的第二终端节点作为起始节点,并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的第二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和物联网终端的第三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以及完整链路模型中所有传输节点的第一可适用传输协议集合,依次在可传输链级模型中筛选出下一个传输节点,直至确定出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和物联网终端之间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作为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4: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包括: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相邻节点等级的节点之间采用的异构传输协议,确定出待选传输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队列;
基于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异构传输协议队列中每个异构传输协议的标准传输数据格式,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格式转换线程;
基于格式转换线程和待传输信息的初始数据格式和初始数据规模,计算出格式转换线程中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和格式转换耗时;
基于每次格式转换后的数据规模确定出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耗时;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的格式转换耗时和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的传输耗时,生成待选传输链路的传输线程;
将传输线程中所有格式转换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一标记操作,获得格式转换标记线程;
将传输线程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过程对应的部分线程进行第二标记操作,获得传输过程标记线程;
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格式转换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获得第一对齐线程组合,基于第一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
将预设周期内的所有传输任务的传输过程标记线程进行时序对齐,获得第二对齐线程组合,基于第二对齐线程组合计算出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
基于每个格式转换过程的第一拥挤系数和每个传输过程的第二拥挤系数以及每个单位链路的异构传输协议的传输评价值,计算出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
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所有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计算出每个待选传输链路的综合评价值,将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中最大综合评价值对应的待选传输链路作为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其特征在于,S5: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包括: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移动终端时,则基于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传输对应的远程管理指令;
当传输任务的发起端为物联网终端时,则基于对应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将对应物联网终端的待传输感知信息传输至对应移动终端。
10.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物联网传输层在预设周期内待执行的传输任务队列;
搭建模块,用于基于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移动终端或物联网终端的应用配置以及待传输信息,在物联网传输层的完整链路模型中搭建出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
确定模块,用于对传输任务队列中每个传输任务的可传输链级模型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出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
筛选模块,用于基于待选传输链路中每个单位链路的传输效果评价值在每个传输任务的多个待选传输链路筛选出最终传输链路;
执行模块,用于基于每个传输任务的最终传输链路执行传输任务队列,获得智慧物联网的实时远程管理结果。
CN202310052782.2A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Active CN11580159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52782.2A CN115801598B (zh)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052782.2A CN115801598B (zh)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1598A true CN115801598A (zh) 2023-03-14
CN115801598B CN115801598B (zh) 2023-05-30

Family

ID=85429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052782.2A Active CN115801598B (zh) 2023-02-03 2023-02-03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801598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1977A (zh) * 2019-04-25 2019-07-30 北京风行极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549954A (zh) * 2022-08-16 2022-12-30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异构的碎片化网络资源安全拼接通信系统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71977A (zh) * 2019-04-25 2019-07-30 北京风行极客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549954A (zh) * 2022-08-16 2022-12-30 北京连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异构的碎片化网络资源安全拼接通信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801598B (zh) 2023-05-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326901B (zh) 一种电力系统宽带网络性能测试方法及系统
CN101217593B (zh) 一种信令传输网络的性能测试装置及方法
EP1482664A3 (en) Signal transmission apparatus
CN104298194B (zh) 电梯远程监控系统中采集及传输数据的数据量压缩方法
CN104519500A (zh) 无线通讯设备吞吐量的自动测试系统及其测试方法
CN116782185B (zh) 一种车载无线短距离通信的资源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14666224A (zh) 业务资源容量动态分配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245671B (zh) 用于卫星激光通信终端地面测试的自动化集成测试系统
CN116112557A (zh) 一种基于确定数据的多种报文格式适配方法和系统
CN112770286B (zh) 一种传感器的数据处理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CN102790705A (zh) 业务测试系统和方法、信令分析系统和方法
CN115801598A (zh) 一种物联网终端的远程管理方法及系统
CN109217986A (zh) 一种基于物联网的数据传输方法及系统
CN110719577B (zh) 一种基于数据帧格式优化和数据压缩的无线数据采集系统
CN115277306B (zh) 基于逐步逼近的面向时间敏感网络与工业无线网络的联合调度方法
CN103353977A (zh) 一种基于发电厂机组调节中优先选择重要遥测进行传输的方法
EP2749975A1 (en) Method for collection, selection and conversion of measurement data enabling diagnosis of electricity devices, especially in industrial plants and a concentrator for applying this method
CN108345618A (zh) 一种调度主站服务化数据访问与处理方法和装置
JP3968591B2 (ja) Msec/secsプロトコル変換器及び変換方法
CN106373357A (zh) 一种基于大数据理念的桥梁结构健康监测系统
CN108134660B (zh) 一种油井数据处理方法及周期设置方法和设备
CN115996431A (zh) 电网用多制式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方法
CN109917099A (zh) 一种基于广域无线网的分布式水质监控设备
KR101203479B1 (ko) 생산설비의 상태정보 수집 시스템
CN115447350B (zh) 一种车辆及其制冷机组的远程控制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