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3799A -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 Google Patents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3799A
CN115793799A CN202211513953.9A CN202211513953A CN115793799A CN 115793799 A CN115793799 A CN 115793799A CN 202211513953 A CN202211513953 A CN 202211513953A CN 115793799 A CN115793799 A CN 115793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air
included angle
heat generating
genera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51395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卓达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XFusion Digital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51395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379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3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37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服务器,服务器包括风扇组件、第一发热器件、第二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风扇组件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流动;第一发热器件与第二发热器件沿第一方向间隔排布;导风组件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第三板块与第一板块相互靠近的两端分别位于第二板块的板面的两侧;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之间的第一夹角开口、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之间的第二夹角开口均朝向第一发热器件;空气进入第一夹角开口和第二夹角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本申请提供的服务器中的导风组件能够实现稳定、有效的气流导流效果。

Description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背景技术
服务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为了保证服务器的稳定运行,需要对服务器进行散热,服务器一般通过其自身内部的风扇进行散热,冷空气在机箱内部流动不断吸收热量而温度升高,相较于位于风向前侧的器件,空气对位于风向后侧的器件的散热效果较差,特别地,服务器内的中央处理器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量,当流经中央处理器的热风直接吹向后方的电源模块时,会增高电源模块的温度,对电源模块的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所述服务器包括风扇组件、第一发热器件、第二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后侧;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之间,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相较于所述第二板块更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三板块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远离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块的板面的两侧;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板块和所述第二板块之间的第一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之间的第二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空气进入所述第一夹角开口和所述第二夹角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导风组件,一方面,导风组件能够起到有效地导流效果,空气经过第一板块后,第二板块右侧的气流加速,而后吸引第二板块左侧的气流偏向右侧流动,进而位于第三板块右侧的气流继续加速,使得气流第三板块左侧的气流朝向更加偏离第二发热器件的方向流动,沿第一方向流动的气流经过两次变化流动方向,使得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较少地流向第二发热器件或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避开第二发热器件,保证第二发热器件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导风组件将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导走后,第一发热器件旁侧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补入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以给第二发热器件降温。当第一发热器件为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左侧一般设有内存模组,第二发热器件为电源模组,导风组件将热风引导至电源模组的右侧,自内存模组流出的空气会吹向第二发热器件,由于内存模组的发热量较低,自内存模组流出的空气仍然处于较低温度,可用于给电源模组散热降温,保证电源模组的稳定运行。
再一方面,导风组件能够起到稳定的气流导流效果,导风组件为多块板块组合设计,利用导风组件两侧的气压差进行导流,空气流经导风组件时不易产生涡流,空气能够较为稳定地流动,以提高导风组件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二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二板块。第二板块设置较长,经过第一板块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二板块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二板块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二板块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三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三板块。第三板块设置较长,经过第二板块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三板块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三板块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三板块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30度。第一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较小,空气流经第一板块时,能够贴合第一板块板面流动,在第一板块板面的靠近第二板块的一侧不易形成涡流,空气能够较为稳定地流动,以提高导风组件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30度。第二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较小,空气流经第二板块时,能够贴合第二板块板面流动,在第二板块板面的远离第一板块的一侧不易形成涡流,空气能够较为稳定地流动,以提高导风组件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5、1-6、2-7、3-8、4-9、5-10、4-6、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角为0-30度。相邻的两块板块之间的夹角较小,第二板块相较于第一板块的角度变化较小,空气流经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时不易产生涡流,空气流动更加稳定,以提高导风组件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为0-5、1-6、2-7、3-8、4-9、5-10、4-6、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为0-30度。相邻两块板块之间角度变化率小,在改变空气流向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可以更好将热风导走、更有利于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为0-5、1-6、2-7、3-8、4-9、5-10、4-6、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使得空气可以更好地进入第一夹角,且便于位于在第二板块的板面靠近第一板块一侧的空气得到更好地加速,根据第一板块的长度设计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板块的板面两侧的气流具有较为明显的速度差,可更好地改变气流流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长度的五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长度的五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长度的七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长度的三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为第一板块长度的1/9、1/8、1/7、1/6、1/5、1/4、1/3或1/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根据第二板块的长度设计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三板块的板面两侧的气流具有较为明显的速度差,可更好地改变气流流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长度的五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长度的五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长度的七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长度的三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与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为第二板块长度的1/9、1/8、1/7、1/6、1/5、1/4、1/3或1/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导风组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导风组件的长度较长,第一发热器件与第二发热器件之间的热风能够更好地通过导风组件朝向偏离第二发热器件方向导出,防止自第一发热器件吹出的热风对第二发热器件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相较于第二发热器件,导风组件更靠近第一发热器件设置。即第一板块与第一发热器件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板块与第二发热器件之间的距离,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热空气可以较快地被导风组件,此时第一发热器件旁侧的冷空气可以补入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导风组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发热器件与第二发热器件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上,导风组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发热器件与第二发热器件之间的距离的四分之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导风组件和第一发热器件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重合越大,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空气可以更多进入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尽量多地温度较高的空气改变流动方向,使得吹向第二发热器件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更少,以保证第二发热器件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三板块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间隔设置。空气沿着第三板块导出时,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的旁侧,而不会沿第三板块的板面吹向第二发热器件,加强了导风组件的导风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还包括固定板,固定板固定与于机箱内,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通过固定在固定板上而固定在机箱内,提高导风组件的稳固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可转动连接至固定板,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可相对固定板转动,实现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的夹角可调节性,可根据导风需求及机箱内部空间的具体情况,转动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调节适合的角度以将空气导向所需位置,提高导风组件的适配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器件为中央处理器,第二发热器件为电源模组,中央处理器和电源模组均固定于主板,固定板固定于主板,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的侧边固定于固定板远离主板的一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可均为平板。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可为曲面板块,空气在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的内凹面的一侧被加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板块,第一板块、第二板块、第三板块和第四板块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第三板块与第四板块相间隔设置,第四板块靠近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第二板块远离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三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板块的延长面与第四板块相交于第四板块。经过第三板块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四板块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四板块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四板块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与第三板块之间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板块与第四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三板块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20-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与第五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四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四板块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与第四板块的延长面与第二发热器件间隔设置。当导风组件仅包括四块板块时,第四板块为导风组件在第一方向上排列至最后的一块板块,也即最靠近第二发热器件的板块,第四板块的摆放位置影响靠近第二发热器件的空气的最后流向,当第四板块与第四板块的延长面与第二发热器件间隔设置时,空气沿着第四板块导出时,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的旁侧,而不会沿第四板块的板面吹向第二发热器件,加强了导风组件的导风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板块和第五板块,所述第一板块、所述第二板块、所述第三板块、所述第四板块和所述第五板块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四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板块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块远离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板块的板面的两侧;所述第四板块与所述第五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块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板块远离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的延长面与第五板块相交于第五板块。经过第四板块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五板块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五板块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五板块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板块与第四板块之间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板块与第一方向的夹角为30-40度。
在本申请中,导风组件可根据服务器的内部空间及导流效果,设置其他数量的板块,例如,导风组件可包括3-10块板块,导风组件的包括的板块数量越多,导风组件的导流效果越好。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增加导风组件中所包含的板块的数量,减小板块间的角度变化量,例如,导风组件中的板块数量为三块时,相邻两块板块的夹角为10度,当导风组件的板块数量增加至五块时,相邻两块板块的夹角为5度,在改变空气流向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可以更好将热风导走、更有利于提高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除了用于引导热风偏离第二发热器件外,导风组件还能用于引导冷风流向第二发热器件,导风组件能够引导第一发热器件旁侧的空气导入至第二发热器件,此时,第一板块与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第一发热器件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不重叠,第一发热器件旁侧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改变流向后流向第二发热器件,以给第二发热器件散热,防止第一发热器件阻挡气流而对第二发热器件的散热造成不利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还能用于给第一发热器件导入冷风。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导风组件,所述导风组件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流动的空气向偏离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相较于所述第二板块更靠近所述第一方向的前侧,所述第三板块靠近所述第一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靠近所述第三板块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块的板面的两侧;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板块和所述第二板块之间的第一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且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之间的第二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空气进入所述第一夹角开口和所述第二夹角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
本申请提供的导风组件可以应用至各种需要导流的场景,不以服务器为限。导风组件能够改变空气流向,且能够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减小涡流产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二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二板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三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三板块。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夹角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夹角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板块和第五板块,所述第一板块、所述第二板块、所述第三板块、所述第四板块和所述第五板块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四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板块靠近所述第二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块靠近所述第四板块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板块的板面的两侧;所述第四板块与所述第五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块靠近所述第三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板块靠近所述第五板块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导风组件,一方面,导风组件能够起到有效、稳定的导流效果,使得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较少地流向第二发热器件或自第一发热器件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避开第二发热器件,保证第二发热器件的稳定运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申请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进行说明。
图1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俯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的立体图;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的侧视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俯视图;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俯视图;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俯视图;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俯视图;
图11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的俯视图;
图1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的立体图;
图1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的立体图;
图1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的俯视图;
图16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图19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文中,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此外,本文中,“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结构示意置放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结构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请参阅图1,图1为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示意图,服务器10是网络上提供存储、数据处理等各种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服务器10可以为机架式服务器、刀片式服务器或其他类型的服务器,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制。在一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可以包括多个服务器节点,图1所示为其中一个服务器节点。
服务器10包括机箱11及设于机箱11内的功能拓展部件12、风扇组件400、主板13、电源模组15以及其他电子器件。机箱11为具备较好的强度的壳体结构,能够起到保护服务器10的内部元器件的作用。
功能拓展部件12为服务器10中进行功能扩展的部件,功能拓展部件12可具备存储、输入、输出等功能,功能拓展部件12包括硬盘模组、PCIe卡和I/O卡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硬盘模组为服务器10的存储设备,硬盘模组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能,可以为服务器10提供有效的存储资源;PCIe卡包括PCIe总线通讯卡、PCIe显卡、PCIe网络接口卡等;I/O卡可以是以太网卡、光纤通道(Fibre Channel,FC)接口卡等。
主板13是组成服务器10的电路系统的主要部分,主板13可以承载中央处理器14、芯片、内存模组16、输入/输出端口等电子元器件,每种电子元器件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两个或多个等,对此不做严格限制。中央处理器14(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为服务器10的运算和控制核心,是信息处理、程序运行的最终执行单元,中央处理器14可以进行处理指令、执行操作、控制时间、处理数据。内存模组16位于中央处理器14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内存模组16由多个内存条组成,内存模组16能够读取硬盘模组存储的数据,以提供给中央处理器14使用。
电源模组15可以接收服务器10外部的供电源的供电,并为服务器10内的各用电器件供电,从而实现服务器10整体的供电架构,保证服务器10的长期高效运转,例如,电源模组15可以给风扇组件400、中央处理器14和内存模组16等供电。
风扇组件400可以包括一个、两个或多个风扇,风扇可以为有叶风扇,也可以为无叶风扇。服务器10在运行过程中,功能拓展部件12及主板13上的中央处理器14、内存模组16等发热器件会产生热量,风扇组件400可以对服务器10内的发热器件进行散热,能够及时带走服务器10的大量热量,保证服务器10的稳定运行。
一般而言,中央处理器14的体积较小,使用风扇组件400进行散热时,中央处理器14面积较大的平面与风向平行,中央处理器14的迎风面小,仅使用风扇组件400进行散热时的散热效果不佳。因此,为了保证中央处理器14的稳定运行,通常会在中央处理器14的表面设置散热器,散热器吸收中央处理器14的热量后,风扇组件400驱动冷风经过散热器,由于散热器通常具有较大的体积和表面积,风扇组件400能够快速带走散热器上的热量,以实现对中央处理器14的散热。
在如图1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功能拓展部件12为硬盘模组,风扇组件400沿第一方向X位于硬盘模组和主板13之间,硬盘模组设置在服务器10的前端,主板13大体设置在服务器10的中部和后端,中央处理器14和电源模组15均位于主板13上,且电源模组15位于中央处理器14沿第一方向X的后侧。
风扇组件400沿第一方向X向后送风(如图1所示),冷风可自服务器10的前端进入机箱11内,首先经过功能拓展部件12,对功能拓展部件12进行散热,然后风扇组件400将风吹向位于风扇组件400后方的主板13,先后对主板13上的中央处理器14、电源模组15等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空气在机箱11内沿第一方向X流动时,空气吸收途径器件的热量而温度逐渐升高,相较于位于风向前侧的器件,空气对位于风向后侧的器件的散热效果较差,例如,电源模组15位于中央处理器14沿第一方向X的后侧,空气经过中央处理器14后温度升高,再经过电源模组15时,空气与电源模组15之间的温差较小、传热速率较低,电源模组15的散热效果较差,特别地,当中央处理器14的功耗较高、发热量大时,空气吸收中央处理器14上的热量后,空气温度可能会高于电源模组15的温度,此时,温度较高的空气不仅不能降低电源模组15的温度,反而会增高电源模组15的温度,对电源模组15的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400也可位于主板13远离功能拓展部件12的一侧,即风扇组件400位于服务器10的后端,风扇组件400向后抽风,依次对功能拓展部件12、主板13上的电子元器件进行散热。在一实施方式中,风扇组件400也可以沿第一方向X向前抽风或者吹风,即从服务器10的后端向服务器10的前端抽风或者吹风。
需说明的是,图1中仅为示意性的描述机箱11、功能拓展部件12、风扇组件400、主板13、中央处理器14和电源模组15等的位置关系,并非是对各个设备的连接位置、具体构造及数量做具体限定,而本申请中示意的结构并不构成对服务器10的具体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服务器10可以包括比图1所示的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拆分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图1所示的部件可以以硬件、软件或软件和硬件的组合实现。
请参阅图2、图3、图4和图5,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服务器10的俯视图,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300的立体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300的俯视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导风组件300的侧视图。
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10,服务器10包括风扇组件400、第一发热器件100、第二发热器件200和导风组件300;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如图2所示);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且第二发热器件200位于第一发热器件100沿第一方向X的后侧;在第一方向X上至少部分导风组件300位于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导风组件300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如图5所示),第一板块310相较于第二板块320更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第三板块330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与第一板块310远离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二板块320的板面的两侧(如图3所示);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之间的第一夹角α1开口朝向第一发热器件100(如图4所示);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之间的第二夹角α2开口朝向第一发热器件100;风扇组件400工作时,空气进入第一夹角α1开口和第二夹角α2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通。
其中,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为服务器10在运行中能够产生热量的器件。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可以为相同类型的器件,例如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分别为一前一后设置的两个中央处理器14。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为不同类型的器件,例如第一发热器件100为中央处理器14,第二发热器件200为电源模组15(如图6所示)。
风扇组件400为服务器10的散热设备,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机箱11外的冷风进入机箱11内,冷风吸收机箱11内的第一发热器件100、第二发热器件200及其他器件的热量温度升高变成热风后,风扇组件400驱动机箱11内的热风排出至机箱11外侧。
其中,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是指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自第一发热器件100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流动,是指空气流动的主要方向,不代表空气严格按照第一方向X流动;或者是指自风扇组件400出来的空气在风扇组件400的出口处是沿第一方向X流动的。当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没有结构部件时,空气沿第一方向流动,当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具有结构部件时,允许空气偏离第一方向X流动,但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整体或者大部分朝第一方向X流动,或者自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侧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一侧流动。
其中,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可以是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一方向X对齐间隔排布,或者沿第一方向X间隔排布且在在第二方向Y错开。
导风组件300用于改变空气流向,将空气引导至特定位置,保证机箱11内器件的稳定运行。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300可将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二方向Y的两侧,即导风组件300可将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发热器件200的右侧(如图2和图3所示),也可以将空气引导至第二发热器件200的左侧(如图7所示),此时导风组件3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可大于或等于第一发热器件1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或导风组件3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可大于或等于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三方向Z的高度,以更好地将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发热器件200的左右两侧。在一实施方式中,将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引导至第二发热器件200的上方,即图8中沿第三方向Z的一侧,具体可根据机箱11内部空间设计。
将至少部分导风组件300设置于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可改变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的空气流向,减少或防止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均位于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如图2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部分第三板块330位于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如图9所示)。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部分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部分第三板块330位于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如图10所示)。
导风组件300至少包括三块板块,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依次排布(如图3和图4所示),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相间隔设置是指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在空间上相互隔离、并且无实际的交点,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相交设置是指第一板块310的板面与第二板块320的板面并不平行,第一板块310的板面是指第一板块310中面积最大的面的所在平面,第二板块320的板面是指第二板块320中面积最大的面的所在平面,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是指第一板块310的延长面与第二板块320或第二板块320的延长面相交。
第一板块310远离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311位于第二板块320的侧面321远离第二板块320的另一侧面322的一侧。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之间的第一夹角α1是指第一板块310及其延长面与第二板块320之间所构成的夹角(如图4所示),或第一板块310及其延长面与第二板块320及其延长面之间所构成的夹角。相对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200,第一夹角α1开口更朝向第一发热器件100,第一夹角α1开口呈“八”字形,在第一方向X上,第一夹角α1开口逐渐变小,使得沿第一方向X的空气经过第一夹角α1开口后汇聚,而使空气流速加快。
同样地,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是指第二板块320的延长面与第三板块330或第三板块330的延长面相交。第三板块330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331位于第二板块320的侧面322远离第二板块320的另一侧面321的一侧。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之间的第二夹角α2是指第二板块320及其延长面与第三板块330之间所构成的夹角,或第二板块320及其延长面与第三板块330及其延长面之间所构成的夹角。相对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200,第二夹角α2开口更朝向第一发热器件100,第二夹角α2开口呈“八”字形,在第一方向X上,第二夹角α2开口逐渐变小,使得空气更容易进入第二夹角α2开口。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在第二方向Y的投影不重合(如图5所示),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在第二方向Y的投影也可部分重合(如图10所示)。
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空气进入第一夹角α1之前的流速为V0,空气进入第一夹角α1、经过第一板块310后流向第二板块320的右侧,此时,第二板块320右方的空气流速V1大于第二板块320左方的空气流速V0,则第二板块320右方的空气压强小于第二板块320左方的空气压强,第二板块320右方的空气吸引第二板块320左方的空气,使得第二板块320左方的空气偏离第一方向X且流向第二夹角α2,气体经过第二夹角α2后流向第三板块330的右侧,第三板块330右方的气流增多,第三板块330右方的空气流速继续加快,此时,第三板块330右方的空气流速变为V2,V2大于V1。第三板块33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三板块330左方的空气流速,使得第三板块330左方的空气的流向继续发生改变,朝向更加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导风组件300改变空气流向的功能,减少或防止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保证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正常工作。
若不设置导风组件300,第一发热器件100和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不设阻挡物,则经过第一发热器件100的空气会直接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影响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甚至会加热第二发热器件200而导致第二发热器件200温度升高,影响了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正常工作。
本申请中,通过设置导风组件300,一方面,导风组件300能够起到有效地导流效果,在如图4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空气经过第一板块310后,第二板块320右侧的气流加速,而后吸引第二板块320左侧的气流偏向右侧流动,进而位于第三板块330右侧的气流继续加速,使得气流第三板块330左侧的气流朝向更加偏离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方向流动,沿第一方向X流动的气流经过两次变化流动方向,使得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较少地流向第二发热器件200或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避开第二发热器件200,保证第二发热器件200的稳定运行。
另一方面,导风组件300将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导走后,第一发热器件100旁侧的温度较低的空气补入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以给第二发热器件200降温。如图6所示,当第一发热器件100为中央处理器14,中央处理器14左侧一般设有内存模组16,第二发热器件200为电源模组15,导风组件300将热风引导至电源模组15的右侧,自内存模组16流出的空气会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由于内存模组16的发热量较低,自内存模组16流出的空气仍然处于较低温度,可用于给电源模组15散热降温,保证电源模组15的稳定运行。
再一方面,导风组件300能够起到稳定的气流导流效果,导风组件300为多块板块组合设计,利用导风组件300两侧的气压差进行导流,空气流经导风组件300时不易产生涡流。
一实施方式中,仅在第二发热器件200的前侧设置一块挡风板302(如图11所示),空气被挡风板302阻隔而自挡风板302侧边流出,挡风板302后方无气流流动,出现较大真空区域,挡风板302后方的低气压会对周围气体进行吸引,导致挡风板302后方会出现往复运动的涡流,将风引向非预期的方向,影响导风效率,降低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率。
而在本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300为多块板块组合设计(如图4所示),并不直接通过板块的板面挡风,而是利用板面两侧的气压差引导空气流向,这种设计使得空气经过导风组件300时不易产生涡流,空气能够较为稳定地流动,以提高导风组件300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的延长面与第二板块320相交于第二板块320(如图4所示)。第二板块320设置较长,经过第一板块310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二板块320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二板块320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二板块320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的延长面与第三板块330相交于第三板块330(如图4所示)。第三板块330设置较长,经过第二板块320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三板块330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三板块330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三板块330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0-30度(如图12所示)。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较小,空气流经第一板块310时,能够贴合第一板块310板面流动,在第一板块310板面的靠近第二板块320的一侧不易形成涡流,空气能够较为稳定地流动,以提高导风组件300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0-10度。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更小,空气流经第一板块310时空气流向改变更小,更不易形成涡流,空气更为稳定地流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0-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1-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2-7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3-8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4-9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5-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4-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30度(如图12所示)。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较小,空气流经第二板块320时,能够贴合第二板块320板面流动,在第二板块320板面的远离第一板块310的一侧不易形成涡流,空气能够较为稳定地流动,以提高导风组件300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10度。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更小,空气流经第二板块320时空气流向改变更小,更不易形成涡流,空气更为稳定地流动。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1-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2-7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3-8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4-9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5-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4-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0-30度(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块板块之间的夹角较小,第二板块320相较于第一板块310的角度变化较小,空气流经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时不易产生涡流,空气流动更加稳定,以提高导风组件300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0-10度。相邻两块板块之间角度变化率小,在改变空气流向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可以更好将热风导走、更有利于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0-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1-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2-7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3-8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4-9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5-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4-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0-5度,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5度,且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形成的第一夹角α1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0-30度(如图4所示)。相邻的两块板块之间的夹角较小,第三板块330相较于第二板块320的角度变化较小,空气流经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时不易产生涡流,空气流动更加稳定,以提高导风组件300的导流能力及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0-10度。相邻两块板块之间角度变化率小,在改变空气流向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可以更好将热风导走、更有利于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还可以为0-20、10-20、20-30、10-30、5-15、15-25、25-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0-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1-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2-7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3-8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4-9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5-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4-6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2-5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1、1.5、2、2.5、3、3.5、4、4.5、5、5.5、6、6.5、7、7.5、8、8.5、9、9.5或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10度,第三板块33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3为10-20度。第三板块33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3大于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由于空气经过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后,空气流向发生了偏移,此时将第三板块33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3设置得较大,空气流经第三板块330时也不会产生涡流,在改变空气流向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可以更好将热风导走、更有利于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10度,第三板块33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3大于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且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形成的第二夹角α2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第一板块310长度是指第一板块310在第一方向X上的板面长度,如图12中的L1,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为L21,L21与L1满足:
Figure BDA0003970929340000131
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L21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L1的十分之一,使得空气可以更好地进入第一夹角α1。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L21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L1,以便于位于在第二板块320的板面靠近第一板块310一侧的空气得到更好地加速。根据第一板块310的长度设计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二板块320的板面两侧的气流具有较为明显的速度差,可更好地改变气流流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五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五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七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三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为第一板块310长度的1/9、1/8、1/7、1/6、1/5、1/4、1/3或1/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第二板块320长度是指第二板块320在第一方向X上的板面长度,如图12中的L2,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为L32,L32与L2满足:
Figure BDA0003970929340000141
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L32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L2的十分之一,使得空气可以更好地进入第二夹角α2。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L32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L2,以便于位于在第三板块330的板面靠近第二板块320一侧的空气得到更好地加速。根据第二板块320的长度设计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之间的距离,使得第三板块330的板面两侧的气流具有较为明显的速度差,可更好地改变气流流向。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五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五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七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三分之一。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还可以为第二板块320长度的1/9、1/8、1/7、1/6、1/5、1/4、1/3或1/2。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导风组件30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的距离的一半(如图2所示)。导风组件300在第一方向X的长度为第一板块310远离第二发热器件200的一端与第三板块330远离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之间的距离,即图2中的La,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在第一方向X上的距离为Lb,设置La大于或等于二分之一Lb,导风组件300的长度较长,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的热风能够更好地通过导风组件300朝向偏离第二发热器件200方向导出,防止自第一发热器件100吹出的热风对第二发热器件200造成不良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相较于第二发热器件200,导风组件300更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设置。即第一板块310与第一发热器件100之间的距离小于第三板块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的距离,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热空气可以较快地被导风组件300,此时第一发热器件100旁侧的冷空气可以补入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导风组件30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的距离。
在一实施方式中,在第一方向X上,导风组件300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一发热器件100与第二发热器件200之间的距离的四分之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组件300在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与第一发热器件100在第一方向X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如图2所示)。导风组件300和第一发热器件100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重合越大,自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可以更多进入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尽量多地温度较高的空气改变流动方向,使得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温度较高的空气更少,以保证第二发热器件200正常工作。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三板块330位于第二发热器件200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侧,且第三板块330与第三板块330的延长面与第二发热器件200间隔设置(如图2所示)。当导风组件300仅包括三块板块时,第三板块330为导风组件300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至最后的一块板块,也即最靠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板块,第三板块330的摆放位置影响靠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空气的最后流向,当第三板块330与第三板块330的延长面与第二发热器件200间隔设置时,空气沿着第三板块330导出时,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旁侧,而不会沿第三板块330的板面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加强了导风组件300的导风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300还包括固定板301(如图13所示),固定板301固定与于机箱11内,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通过固定在固定板301上而固定在机箱11内,提高导风组件300的稳固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可转动连接至固定板301,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可相对固定板301转动,实现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的夹角可调节性,可根据导风需求及机箱11内部空间的具体情况,转动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调节适合的角度以将空气导向所需位置,提高导风组件300的适配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发热器件100为中央处理器14,第二发热器件200为电源模组15,中央处理器14和电源模组15均固定于主板13,固定板301固定于主板13,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的侧边固定于固定板301远离主板13的一侧。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可均为平板。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可为曲面板块(如图14和图15所示),空气在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的内凹面的一侧被加速。
请参阅图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组件300还包括第四板块340,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第三板块330和第四板块340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三板块330与第四板块340相间隔设置,第四板块340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与第二板块320远离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三板块330的板面的两侧。
在如图16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第三板块33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三板块330左侧的空气流速,第三板块330右方的空气吸引第三板块330左方的空气,使得第三板块330左方的空气偏离第一方向X且流向第三板块330与第四板块340之间的第三夹角α3,空气经过第三夹角α3后流向第四板块340的右侧,第四板块340右方的气流增多,第四板块340右方的空气流速继续加快,此时,第四板块34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四板块340左方的空气流速,且第四板块34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三板块330右方的空气流速,使得第四板块340左方的空气的流向继续发生改变,朝向更加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导风组件300改变空气流向的功能,减少或防止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保证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正常工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板块330的延长面与第四板块340相交于第四板块340。经过第三板块330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四板块340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四板块340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四板块340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340与第三板块330之间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三板块330与第四板块34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三板块33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三板块330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34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为20-3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340与第五板块35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四板块34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四板块340长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340与第四板块340的延长面与第二发热器件200间隔设置。当导风组件300仅包括四块板块时,第四板块340为导风组件300在第一方向X上排列至最后的一块板块,也即最靠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板块,第四板块340的摆放位置影响靠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空气的最后流向,当第四板块340与第四板块340的延长面与第二发热器件200间隔设置时,空气沿着第四板块340导出时,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旁侧,而不会沿第四板块340的板面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加强了导风组件300的导风效果。
请参阅图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组件300还包括第五板块350,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第三板块330、第四板块340和第五板块350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四板块340与第五板块350相间隔设置,第五板块350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与第三板块330远离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四板块340的板面的两侧。
在如图17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由于第四板块34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四板块340左侧的空气流速,第四板块340右方的空气吸引第四板块340左方的空气,使得第四板块340左方的空气偏离第一方向X且流向第四板块340与第五板块350之间的第四夹角α4,空气经过第四夹角α4后流向第五板块350的右侧,第五板块350右方的气流增多,第五板块350右方的空气流速继续加快,此时,第五板块35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五板块350左方的空气流速,且第五板块350右方的空气流速大于第四板块340右方的空气流速,使得第五板块350左方的空气的流向继续发生改变,朝向更加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动,从而实现导风组件300改变空气流向的功能,减少或防止第一发热器件100流出的空气吹向第二发热器件200,保证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正常工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四板块340的延长面与第五板块350相交于第五板块350。经过第四板块340后被加速的空气可以顺着第五板块350的板面流动,空气在第五板块350板面的一侧达到稳定加速,能够更好地吸引第五板块350板面另一侧的空气,实现更好地引流效果。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板块350与第四板块340之间的夹角为0-10度。
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五板块35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为30-40度。
在本申请中,导风组件300可根据服务器10的内部空间及导流效果,设置其他数量的板块,例如,导风组件300可包括3-10块板块,导风组件300的包括的板块数量越多,导风组件300的导流效果越好。
在一实施方式中,可通过增加导风组件300中所包含的板块的数量,减小板块间的角度变化量,例如,导风组件300中的板块数量为三块时,相邻两块板块的夹角为10度,当导风组件300的板块数量增加至五块时,相邻两块板块的夹角为5度,在改变空气流向的同时,还能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可以更好将热风导走、更有利于提高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效率。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300除了用于引导热风偏离第二发热器件200外,导风组件300还能用于引导冷风流向第二发热器件200,如图18所示,导风组件300能够引导第一发热器件100旁侧的空气导入至第二发热器件200,此时,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与第一发热器件100沿第一方向X的投影不重叠,第一发热器件100旁侧的空气能够进入第一夹角α1和第二夹角α2,改变流向后流向第二发热器件200,以给第二发热器件200散热,防止第一发热器件100阻挡气流而对第二发热器件200的散热造成不利影响。
在一实施方式中,导风组件300还能用于给第一发热器件100导入冷风。
请参阅图19,本申请提供一种服务器10,服务器10包括风扇组件400、第一发热器件100和导风组件300;风扇组件400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动;第一发热器件100包括沿第一方向X排布的第一子部110和第二子部120,且第二子部120位于第一子部110沿第一方向X的后侧;至少部分导风组件300位于第一子部110沿第二方向Y的一侧,第二方向Y与第一方向X相交,导风组件300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第一板块310相较于第二板块320更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第三板块330靠近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与第一板块310远离第一发热器件10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二板块320的板面的两侧;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之间的第一夹角α1开口背离第二子部120;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之间的第二夹角α2开口背离第二子部120;风扇组件400工作时,空气沿第一方向X流向第一子部110,以给第一子部110散热;空气进入第一夹角α1开口和第二夹角α2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入至第二子部120,以给第二子部120散热。
本实施例中的导风组件300中各板块的长度、夹角、间距等设计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若不设置导风组件300,风扇组件400驱动空气冷却第一发热器件100时,空气先经过第一子部110,吸收第一子部110的热量后空气温度升高,再经过第二子部120对第二子部120进行散热,此时,温度较高的空气对第二子部120的散热效果较差。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导风组件300,导风组件300能够引导温度较低的空气偏离第一方向X后吹向第二子部120,这部分空气未经过第一子部110,相较于第一子部110流出的空气,经由导风组件300吹向第二子部120的空气温度较低,第二子部120的散热能力提升,且第一发热器件100整体的散热能力提升。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机柜,机柜包括机架和如上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10,服务器10设置于机架上。
请参阅图4,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导风组件300,导风组件300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X流动的空气向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通,导风组件300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和第三板块330,第一板块310相较于第二板块320更靠近第一方向X的前侧,第三板块330靠近第一板块310的一端与第一板块310靠近第三板块33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二板块320的板面的两侧;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一板块310和第二板块320之间的第一夹角α1开口朝向第一方向X;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相间隔且相交设置,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之间的第二夹角α2开口朝向第一方向X;空气进入第一夹角α1开口和第二夹角α2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第一方向X的方向流通。
其中,第三板块33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大于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310的夹角,第一夹角α1开口朝向第一方向X是指空气能够沿第一方向X进入第一夹角α1,且第一夹角α1沿第一方向X的开口逐渐减小。第二夹角α2开口朝向第一方向X是指空气能够沿第一方向X进入第二夹角α2,且第二夹角α2沿第一方向X的开口逐渐减小。
本实施例提供的导风组件300可以应用至各种需要导流的场景,不以服务器10为限。导风组件300能够改变空气流向,且能够保证空气稳定流动,减小涡流产生。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的延长面与第二板块320相交于第二板块320(如图4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的延长面与第三板块330相交于第三板块330(如图4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0-30度(如图12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1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30度(如图12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一方向X的夹角θ2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0-30度(如图4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夹角α1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0-30度(如图4所示)。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夹角α2为0-10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板块310与第二板块32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一板块310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板块320与第三板块330沿第一方向X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第二板块320长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组件300还包括第四板块340,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第三板块330和第四板块340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三板块330与第四板块340相间隔设置,第四板块340靠近第二板块320的一端与第二板块320靠近第四板块34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三板块330的板面的两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导风组件300还包括第五板块350,第一板块310、第二板块320、第三板块330、第四板块340和第五板块350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第四板块340与第五板块350相间隔设置,第五板块350靠近第三板块330的一端与第三板块330靠近第五板块350的一端分别位于第四板块340的板面的两侧。
本实施例中的导风组件300中各板块的长度、夹角、间距等其他设计还可如上文所述,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服务器及机柜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例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的思想,在具体实施例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15)

1.一种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服务器包括风扇组件、第一发热器件、第二发热器件和导风组件;所述风扇组件能够驱动空气沿第一方向流动;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且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后侧;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至少部分所述导风组件位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和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之间,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相较于所述第二板块更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所述第三板块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远离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板块和所述第二板块之间的第一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
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之间的第二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
所述风扇组件工作时,空气进入所述第一夹角开口和所述第二夹角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二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二板块,所述第二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三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三板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30度,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30度。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为0-30度,所述第二夹角为0-3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和/或
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和/或
所述第一夹角为0-10度,和/或
所述第二夹角为0-10度。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和或
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导风组件的长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之间的距离的一半。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发热器件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板块位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侧,且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二发热器件间隔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服务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板块和第五板块,所述第一板块、所述第二板块、所述第三板块、所述第四板块和所述第五板块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四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板块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块远离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板块的板面的两侧;所述第四板块与所述第五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块靠近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板块远离所述第一发热器件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11.一种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用于引导沿第一方向流动的空气向偏离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所述导风组件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板块、第二板块和第三板块,所述第一板块相较于所述第二板块更靠近所述第一方向的前侧,所述第三板块靠近所述第一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板块靠近所述第三板块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二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所述第一板块和所述第二板块之间的第一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相间隔且相交设置,且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大于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之间的第二夹角开口朝向所述第一方向;
所述空气进入所述第一夹角开口和所述第二夹角开口,以使空气向偏离所述第一方向的方向流通。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二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二板块,所述第二板块的延长面与所述第三板块相交于所述第三板块。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和/或
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一方向的夹角为0-10度,和/或
所述第一夹角为0-10度,和/或
所述第二夹角为0-10度。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块与所述第二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板块长度;和或
所述第二板块与所述第三板块沿第一方向的相邻两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的十分之一且小于或等于所述第二板块长度。
15.根据权利要求11-14任一项所述的导风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组件还包括第四板块和第五板块,所述第一板块、所述第二板块、所述第三板块、所述第四板块和所述第五板块沿所述第一方向依次设置,所述第三板块与所述第四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四板块靠近所述第二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二板块靠近所述第四板块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三板块的板面的两侧;所述第四板块与所述第五板块相间隔设置,所述第五板块靠近所述第三板块的一端与所述第三板块靠近所述第五板块的一端分别位于所述第四板块的板面的两侧。
CN202211513953.9A 2022-11-29 2022-11-29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Pending CN11579379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3953.9A CN115793799A (zh) 2022-11-29 2022-11-29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513953.9A CN115793799A (zh) 2022-11-29 2022-11-29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3799A true CN115793799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32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513953.9A Pending CN115793799A (zh) 2022-11-29 2022-11-29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37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964395B2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cooling airflow for a multiprocessor information handling system
US7248472B2 (en) Air distribution system
US7255532B2 (en) Bi-directional blowers for cooling computers
KR100892626B1 (ko) 액체 냉각 유닛 및 전자 기기
US20050180106A1 (en) Liquid cooling system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therein
TW200825692A (en) Computer system cooling system
CN101166406B (zh) 鳍片组及具有该鳍片组的散热装置
EP3541156B1 (en) Air jet embedded chassis
KR20040038162A (ko) 컴퓨터 본체
TWI421025B (zh) 散熱裝置
US20150062817A1 (en) Server
TW202010390A (zh) 用於冷卻系統的冷卻機箱
US20190024675A1 (en) Fan front intake for server fan module
CN115793799A (zh) 导风组件及服务器
CN105739653A (zh) 一种显卡散热结构及服务器
US7066809B2 (en) Inlet airflow guiding structure for computers
JP2019012520A (ja) 電子設備及びそのパネル装置とシャーシ
JPH11135694A (ja) 電子機器冷却装置
CN208689535U (zh) 计算机内存条防尘散热装置
CN115686145A (zh) 服务器及机柜
CN211207266U (zh) 虚拟数字货币处理设备
TWM505789U (zh) 導風結構
CN205353930U (zh) 一种显卡散热结构及服务器
TW201511660A (zh) 伺服器
CN218446604U (zh) 一种迷你pc主机高功率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