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90030B -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 Google Patents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90030B
CN115790030B CN202310102659.7A CN202310102659A CN115790030B CN 115790030 B CN115790030 B CN 115790030B CN 202310102659 A CN202310102659 A CN 202310102659A CN 115790030 B CN115790030 B CN 11579003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accommodating
exchange water
section
wa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10265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90030A (zh
Inventor
朱春光
王朝晖
许健
旷金国
陆春富
罗曙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Qianhai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Qianhai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Qianhai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Qianhai Energy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102659.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90030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900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00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900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900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4Thermal energy storage

Landscapes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其中,蓄冷设备包括:容器,限定出容纳池;隔热板,设于容纳池内,用于在容纳池内分割出多个横向排列布置的容纳区间,每个容纳区间的顶部彼此隔离、底部相互连通;换热水,设于容纳池内,且填充各容纳区间;多个换热器,一一对应设于各容纳区间内,换热器配置为用于对换热水进行降温;换热管路,能够单独或同时向各容纳区间内导入换热水,以及将容纳池内的换热水导出。该方案能够实现了分区融冰的目的。并且,由于每个容纳区间的底部相互连通,故使得每个容纳区间内的液面高度基本保持一致,后续无需再重新调整每个容纳区间的液面高度,一方面简化了操作,另一方面也使得隔热板不必承受横向侧压力。

Description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能源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背景技术
由于工业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空调的普及率逐年增长,电力消耗增长迅速,高峰电力紧张,离峰电力又得不到充分应用。因此,如何转移高峰电力需求,“移峰填谷”,平衡电力供应,提高电能的有效利用,就成为当前许多国家重视解决的问题。采用“分时电价”政策以及某些鼓励性政策进一步推动了使用离峰电力的积极性。这就使离峰蓄冷技术得到重视和发展。冰蓄冷空调是利用夜间低谷负荷电力制冰储存在蓄冰装置中,利用冰的相变潜热进行冷量的储存,白天融冰将所储存冷量释放出来,以减少电网高峰时段空调用电负荷及空调系统装机容量。
在发达国家,60%以上的建筑物都已使用冰蓄冷技术。美国芝加哥一个城市区域供冷系统,600多万平方米的建筑共有4个冷站,城市集中供冷。其中芝加哥城市供冷三号冷站蓄冰量是12.5万冷吨时,电力负荷438兆瓦,每日制冰4700吨。从美、日、韩等国家应用的情况看,冰蓄冷技术在空调负荷集中、峰谷差大、建筑物相对聚集的地区或区域都可推广使用。目前我国每年新建建筑面积约20亿平方米,其中,城市新增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约8亿~9亿平方米,为冰蓄冷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了巨大市场。我国每年公共建筑新增面积约3亿平方米,如30%的新建公共建筑采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全国每年可节约15亿千瓦时所对应的电价差值,所节约金额高达约10亿元。
现有技术中,将用于制冷的换热器设于装满换热水的容器中,当夜间电价低时,换热器工作并对换热水进行降温,使得换热水结冰。当白天电价高时换热器停止工作,并且利用高温的换热水与容器内的低温换热水换热,将换热水的冷量带走,以用作空调等行业的供冷。常规的盘管外融冰系统,将整个蓄冰容器内的换热水作为一个整体,一般从容器的一端输入高温的换热水,从另一端提取低温的换热水,利用高温的换热水在水池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融冰。但这种融冰方式由于换热器的盘管外表面冰层不均匀,易形成水流死角,从而使冰槽局部形成难以融化的冰层(千年冰)。为了解决此问题,常规的盘管外融冰系统通常采取搅拌措施,以促进容器内冰的融化。采用了搅拌措施的外融冰系统,将整个蓄冰容器作为一个整体,无法实现冷量的梯级利用,导致供冷能力下降,冷量的能源利用品味降低。
为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现有的一种方案中,将容纳换热水的水池分隔成多个换热水可以互不流通的区域。当其中一个区域内的换热器上的附着的冰块完全融化后,然后再融化另一个区域内的换热器上的附着的冰块。该方案中,由于当前区域内的冰块未融化完全时,当前区域内的高温换热水与其他各区域内的低温换热水不流通,这会导致当前区域内的导入的高温换热水逐渐增多,当前区域内的液面逐渐增高,当前区域与其他区域会存在液面差,需要后期人为调控来调整各区域的液面差从而平均各区域内的换热水的量,操作十分麻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能够实现分区域融冰的同时,不会使各个分区之间产生液位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一种蓄冷设备,包括:
容器,限定出容纳池;
隔热板,设于所述容纳池内,用于在所述容纳池内分割出多个横向排列布置的容纳区间,每个所述容纳区间的顶部彼此隔离、底部相互连通;
换热水,设于所述容纳池内,且填充各所述容纳区间;
多个换热器,一一对应设于各所述容纳区间内,所述换热器配置为用于对所述换热水进行降温;
换热管路,能够单独或同时向各所述容纳区间内导入所述换热水,以及将所述容纳池内的所述换热水导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板自身单独限定出所述容纳区间,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容器的内部相离;
或;
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容器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区间,所述隔热板连接于所述容器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板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间隔布置,以使得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用于连通所述各所述容纳区间;
或;
所述隔热板下端抵接所述容器的底壁,且所述隔热板的下端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连通各所述容纳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隔热板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间隔布置,以使得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用于连通所述各所述容纳区间;
所述隔热板的密度小于所述换热水的密度,且所述隔热板浮于所述换热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路配置成能够将由所述容纳池内导出的所述换热水导回至所述容纳池,以形成循环流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路包括多个进液管道,各所述进液管道一一对应用于向各所述容纳区间内导入换热水,所述换热管路还包括多个出液管道,各所述出液管道一一对应将每个所述容纳区间内的所述换热水导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所述容纳区间内,所述进液管道的进液口设于所述容纳区间的上方,所述出液管道的出液口设于所述容纳区间的底部。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冷设备还包括与各所述容纳区间均彼此隔离的出液区间,所述换热管路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出液区间的上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蓄冷设备还包括导流部,所述隔热板的下方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导流孔,且用于将冷却水高度低的所述容纳区间内的低温的换热水通过所述导流孔导向冷却水高度高的所述容纳区间内。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力调峰系统,包括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蓄冷设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中,蓄冷设备包括容器、换热水、换热器、换热管路以及隔热板。容器限定出容纳池。隔热板设于所述容纳池内,用于在所述容纳池内分割出多个横向排列布置的容纳区间,每个所述容纳区间的顶部彼此隔离、底部相互连通。换热水设于所述容纳池内,且填充各所述容纳区间。多个换热器一一对应设于各所述容纳区间内,所述换热器配置为用于对所述换热水进行降温。换热管路能够单独或同时向各所述容纳区间内导入所述换热水,以及将所述容纳池内的所述换热水导出。该方案中,需要进行分区融冰时,可以单独向对应的容纳区间内导入高温的换热水,而容纳池内的低温的换热水可以从容器的任意位置导出(现有技术只能从对应容纳区间内导出)。由于每个容纳区间的上端彼此隔离(上端无法流通高温的换热水),故导入对应容纳区间的高温换热水融化对应容纳区间内的换热器上的冰块,对应容纳区间内的换热水无法从容纳区间的上端流动至相邻区间内。并且,由于高温的换热水的密度小,低温的换热水的密度大,故高温的换热水浮于低温的换热水上端,高温的换热水也难以到达对应容纳区间的下端,故即使各容纳区间的下端连通,相邻容纳区间内的高温的换热水也不易相互流通,这样,高温的换热水导入哪个容纳区间内,哪个容纳区间内的冰块融化,从而实现了分区融冰的目的。并且,由于每个容纳区间的底部相互连通,故使得每个容纳区间内的液面高度基本保持一致,后续无需再重新调整每个容纳区间的液面高度,一方面简化了操作,另一方面也使得隔热板不必承受横向侧压力(容纳区间两侧出现液面差时,两侧会出现压力差),从而使得隔热板的强度要求更低,隔热板的加工成本以及物料成本更低。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蓄冷设备的俯视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沿A-A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沿B-B进行剖切的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另一实施例中蓄冷设备的剖视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蓄冷设备10;
容器100;容纳池110;容纳区间111;出液区间112;
换热水200;
隔热板300;
换热器400;
换热管路500;进液管道510;出液管道520;出水管530;
导流部600;
斜温层M。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若全文中出现的“和/或”、“且/或”或者“及/或”,其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现有技术中,将用于制冷的换热器设于装满换热水的池中,当夜间电价低时,换热器工作并对换热水进行降温,使得换热水结冰。当白天电价高时换热器停止工作,并且将换热水的冷量带走,以用作制冷。常规的盘管外融冰系统,将整个蓄冰池作为一个整体,一般从冰池的一端输入高温的换热水,从另一端提取低温的换热水,利用高温的换热水在水池内的自然对流换热融冰。但这种融冰方式由于换热器的盘管外表面冰层不均匀,易形成水流死角,从而使冰槽局部形成难以融化的冰层(千年冰)。为了解决此问题,常规的盘管外融冰系统通常采取搅拌措施,以促进冰的融化。采用了搅拌措施的外融冰系统,将整个蓄冰容器内的换热水作为一个整体,无法实现冷量的梯级利用,导致供冷能力下降,冷量的能源利用品味降低。
为了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现有的一种方案中,将容纳换热水的水池分隔成多个换热水可以互不流通的区域。当其中一个区域内的换热器上的附着的冰块完全融化后,然后再融化另一个区域内的换热器上的附着的冰块。该方案中,由于当前区域内的冰块未融化完全时,当前区域内的换热水与其他各区域内的换热水不流通,这会导致当前区域内的导入的热水逐渐增多,当前区域内的液面逐渐增高,当前区域与其他区域会存在液面差。一方面需要后期人为调控来调整各区域的液面差从而平均各区域内的换热水的量,操作十分麻烦。另一方面,当前区域内的液面过高时,会使得分隔各区域的隔热板产生侧向压力,这提升了对于隔热板的强度要求。
并且,本申请人观察到,当整个容器内的冰块融化完成后,容器内的换热水温度由初始的0℃升高至4℃后,冰蓄冷换热可转向为水蓄冷换热。即位于上方的高温的换热水与位于下方的低温的换热水混合时,会存在4℃斜温层,低温的换热水和高温的换热水由斜温层进行分隔,即高温的换热水(温度区间通常为8℃~15℃,密度小于4℃的换热水)位于斜温层上方,低温的水(此时水温通常为4℃)位于斜温层下方。具体而言,因水的密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4℃(277.15K)的水密度最大,因此高温的换热水位于水池的顶部,4℃的水用于分割高温水和低温水,在垂直方向上形成斜温层。本申请人观察到该现象后,充分利用该现象从而进行了后续的蓄冷设备的改进,具体改进详见下文。
参见图1-4,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蓄冷设备10,该蓄冷设备10包括容器100、隔热板300、换热水200、多个换热器400以及换热管路500。
容器100限定出容纳池110,容纳池110内容纳有换热水200。具体实施过程中,容器100可以为由混凝土制造成的建筑,例如,容器100可以由钢筋混凝土搭建成一个能够容纳换热水200的容纳池110。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容器100也可以由金属或塑料布等材料搭建成的能够容纳换热水200的容纳池110。容器100可以开放设置也可以封闭设置,在本实施中,容器100上端开放设置。
隔热板300设于容纳池110内,用于在容纳池110内分割出多个横向排列布置的容纳区间111,每个容纳区间111的顶部彼此隔离、底部相互连通。容纳池110内的各个容纳区间111内均设置有换热水200。隔热板300可以单独在容纳池110内分隔出各容纳区间111,隔热板300也可以与容器100的内壁面一起共同分隔出多个容纳区间111。本实施例中,隔热板300与容器100的内壁面一起共同分隔出各容纳区间111。各个容纳区间111的上端彼此隔离,表示为换热水200无法在各容纳区间111的上端之间流动,即换热水200不超过各容纳区间111的上端端口。各容纳区间111的底壁相互连通,即换热水200能过在各容纳区间111的底壁相互流通,这样,无论朝哪个容纳区间111内注水,各容纳区间111内的液面高度均相等。
换热器400用于对换热水200进行降温,以在晚上电价低的时候对换热水200降温至结冰。多个换热器400一一对应设于各容纳区间111内,各换热器400配置为用于对应对各个容纳区间111内的换热水200进行降温。降温完成后,每个换热器400的盘管外壁面均会行程一层冷凝冰,白天将冰融化,即可以用于对外界进行降温,从而相当于把晚上的电量储存起来白天使用。
换热管路500能够将容纳池110内的低温的换热水200导出至外界制冷设备,以用于对外界进行制冷,与外界制冷设备进行热交换后,换热水200变成高温的换热水200,高温的换热水200被换热管路500带回至容纳池110内,高温的换热水200与冰块换热后又重新变回低温的换热水200,如此循环。
换热管路500能够单独或同时向各容纳区间111内导入换热水200,以及将容纳池110内的换热水200导出。换句话说,换热管路500在每个容纳区间111内均具有一个进水口,且能够单独控制任意一个进水口的进水情况(进水的开、关以及进水的流量),这样,能够控制对任意一个容纳区间111内的冰块进行融化。容纳池110内的换热水200通过换热管路500进行导出,具体地,容纳池110内导出的换热水200的出水口的位置可以视实际需求而定,仅需能够将低温的换热水200导出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路500可以在每个容纳区间111内均设置有一个出水口,且能够控制任意一个出水口的出水情况。这样,向对应容纳区间111内导入高温的换热水200时,可以将对应区间内的低温的换热水200导出。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蓄冷设备10,需要进行分区融冰时,可以单独向对应的容纳区间111内导入高温的换热水200,而容纳池110内的低温的换热水200可以从容器100的任意位置导出(现有技术只能从对应容纳区间111内导出)。由于每个容纳区间111的上端彼此隔离(上端无法流通换热水200),故导入对应容纳区间111的高温的换热水200融化对应容纳区间111内的换热器400上的冰块,对应容纳区间111内的换热水200无法从容纳区间111的上端流动至相邻区间内。并且,由于高温的换热水200的密度小,低温的换热水200的密度大,故高温的换热水200浮于低温的换热水200上端,高温的换热水200也难以到达对应容纳区间111的下端,故即使各容纳区间111的下端连通,相邻容纳区间111内的高温的换热水200也不易相互流通,这样,高温的换热水200导入哪个容纳区间111内,哪个容纳区间111内的冰块融化,从而实现了分区融冰的目的。并且,由于每个容纳区间111的底部相互连通,故使得每个容纳区间111内的液面高度基本保持一致,后续无需再重新调整每个容纳区间111的液面高度,一方面简化了操作,另一方面也使得隔热板300不必承受横向侧压力(容纳区间111两侧出现液面差时,两侧会出现压力差),从而使得隔热板300的强度要求更低,隔热板300的加工成本以及物料成本更低。
并且,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中,为了能够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每个区间彼此隔离,各个区间无法形成为一个整体。而本申请中的方案,各个区间既可以彼此隔离,由于底部连通的原因,各个容纳区间111又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故既能实现能量的梯级利用,又可以应付瞬时大功率的需求。而且该状态的转变不需要进行过多的结构调整,仅需要调整出水量、进水量以及进水位置等参数即可。
为了进一步促进高温的换热水与低温的换热水水进行分层,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路500的进水口位于每个容纳区间111的上方,换热管路500的出水口位于每个容纳区间111的下方。
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板300自身单独限定出容纳区间111,隔热板300与容器100的内部相离。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板300与容器100的内壁共同限定出容纳区间111,隔热板300连接于容器100的内壁。
为了实现各个容纳区间111之间的换热水200的连通,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1-3,隔热板300下端与容器100的底壁间隔布置,以使得隔热板300的下端与容器10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用于连通各容纳区间111。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使隔热板300下端抵接容器100的底壁,且隔热板300的下端设有连通孔,连通孔用于连通各容纳区间111。无论以上述那种方案,均能够实现各容纳区间111底壁连通的目的。
参见图2-3,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热板300下端与容器100的底壁间隔布置,以使得隔热板300的下端与容器100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用于连通各容纳区间111。隔热板300的密度小于换热水200的密度,且隔热板300浮于换热水200。该方案中,隔热板300能够浮于换热水200使得隔热板300能够时刻保证上端高出换热水200,且无论容纳池110内的换热水200的液高如何(只要不小于隔热板300的高度尺寸),均能够时刻保证隔热板300伸入水面下的深度尺寸均相同,这样,无论容纳区间111内的液面高度如何,均能够使得每个容纳区间111内的4℃斜温层能够有相同的下潜距离,便于监控每个容纳区间111内的融冰情况。
当然,上述实施例中,为了限制隔热板300的漂浮位置,可以设置线绳,线绳一端连接隔热板300,另一端连接容器100。这样,当容纳池110内的液面产生变化,隔热板300在上下漂浮的过程中,线绳能够限制隔热板300的极限位置,防止隔热板300漂浮至脱离原有位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路500配置成能够将由容纳池110内导出的换热水200导回至容纳池110,以形成循环流动。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不循环流动,即由容纳池110内导出的低温的换热水200在外界换热后直接排出至外界,且后续可以向容纳池110内补充自来水。
在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路500包括多个进液管道510,各进液管道510一一对应用于向各容纳区间111内导入换热水200,换热管路500还包括多个出液管道520,各出液管道520一一对应将每个容纳区间111内的换热水200导出。该方案中,当对应容纳区间111内导入高温的换热水200时,对应容纳区间111内向外界导出低温的换热水200。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每个容纳区间111内,进液管道510的进液口设于容纳区间111的上方,出液管道520的出液口设于容纳区间111的底部。该方案能够促进高温的换热水200以及低温的换热水200的分层,从而防止高温的换热水200在不同容纳区间111内流动。
参见图4,在一些实施例中,蓄冷设备10还包括与各容纳区间111均彼此隔离的出液区间112,换热管路500还包括出水管530,出水管530的出水口位于出液区间112的上方。该方案中,容纳池110中的水可以仅由出水管530进行出水,因为无论哪个容纳区间111内导入高温的换热水200,出液区间112内的任意位置均能够导出低温的换热水200。
本申请人观察到,当其中一个容纳区间111进行融冰,而相邻的容纳区间111不融冰时,进行融冰的容纳区间111内既有高温的换热水、又有低温的的换热水,且低温的的换热水液面越低,该容纳区间111内的压力越低,这会导致相邻的容纳区间111内的液面高度不一样(差异较小)。为了消除上述液面差,在一些实施例中,蓄冷设备10还包括导流部600,隔热板300的下方设有导流孔,导流部600设于导流孔,且用于将冷却水高度低的容纳区间111内的低温的换热水200通过导流孔导向冷却水高度高的容纳区间111内。该方案中,当冷却水高度高的容纳区间111内将冷却水从底部压向冷却水高度低的容纳区间111内时,导流部600将该部分冷却水倒回至相邻的容纳区间111内,从而能够补偿该压力差,使得每个容纳区间111内的液面高度保持一致。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力调峰系统,该电力调峰系统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蓄冷设备10。具体地,电力调峰系统还可以包括降温设备,降温设备用于对外界进行降温,由蓄冷设备10导出的低温的换热水200经由降温设备进行换热后倒回至容纳池110中。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6)

1.一种蓄冷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容器,限定出容纳池;
隔热板,设于所述容纳池内,用于在所述容纳池内分割出多个横向排列布置的容纳区间,每个所述容纳区间的顶部彼此隔离、底部相互连通;
换热水,设于所述容纳池内,且填充各所述容纳区间;
多个换热器,一一对应设于各所述容纳区间内,所述换热器配置为用于对所述换热水进行降温;
换热管路,能够单独或同时向各所述容纳区间内导入所述换热水,以及将所述容纳池内的所述换热水导出;
其中,所述换热管路包括多个进液管道,各所述进液管道一一对应用于向各所述容纳区间内导入换热水,所述换热管路还包括多个出液管道,各所述出液管道一一对应将每个所述容纳区间内的所述换热水导出;
在每个所述容纳区间内,所述进液管道的进液口设于所述容纳区间的上方,所述出液管道的出液口设于所述容纳区间的底部;
所述蓄冷设备还包括与各所述容纳区间均彼此隔离的出液区间,所述换热管路还包括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位于所述出液区间的上方;
所述蓄冷设备还包括导流部,所述隔热板的下方设有导流孔,所述导流部设于所述导流孔,且用于将冷却水高度低的所述容纳区间内的低温的换热水通过所述导流孔导向冷却水高度高的所述容纳区间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板自身单独限定出所述容纳区间,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容器的内部相离;
或;
所述隔热板与所述容器的内壁共同限定出所述容纳区间,所述隔热板连接于所述容器的内壁。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板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间隔布置,以使得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用于连通所述各所述容纳区间;
或;
所述隔热板下端抵接所述容器的底壁,且所述隔热板的下端设有连通孔,所述连通孔用于连通各所述容纳区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隔热板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间隔布置,以使得所述隔热板的下端与所述容器的底壁之间的间隙用于连通所述各所述容纳区间;
所述隔热板的密度小于所述换热水的密度,且所述隔热板浮于所述换热水。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蓄冷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换热管路配置成能够将由所述容纳池内导出的所述换热水导回至所述容纳池,以形成循环流动。
6.一种电力调峰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蓄冷设备。
CN202310102659.7A 2023-02-13 2023-02-13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Active CN1157900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2659.7A CN115790030B (zh) 2023-02-13 2023-02-13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102659.7A CN115790030B (zh) 2023-02-13 2023-02-13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0030A CN115790030A (zh) 2023-03-14
CN115790030B true CN115790030B (zh) 2023-05-09

Family

ID=854308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102659.7A Active CN115790030B (zh) 2023-02-13 2023-02-13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90030B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26960A1 (de) * 1979-07-04 1981-01-22 Daimler Benz Ag Mit waermespeicher kombinierter waermetauscher
KR20020011808A (ko) * 2000-08-04 2002-02-09 윤숙현 에어컨디셔너
JP2004060960A (ja) * 2002-07-26 2004-02-26 Chugoku Electric Power Co Inc:The 潜熱蓄熱システム
CN100540829C (zh) * 2007-01-19 2009-09-16 北京时代嘉华环境控制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消防水池用作蓄冷水池的隔断与连通方法及装置
US20120255706A1 (en) * 2011-04-05 2012-10-11 Saied Tadayon Heat Exchange Using Underground Water System
KR20140003695A (ko) * 2012-06-22 2014-01-10 한국에너지기술연구원 계절간 냉기저장을 이용한 냉방시스템
JP2014066392A (ja) * 2012-09-25 2014-04-17 Jfe Engineering Corp 蓄熱装置
CN104566726B (zh) * 2015-01-18 2018-07-24 云南师范大学 一种户用新型高效静态制冰间接融冰供冷空调系统
CN205014531U (zh) * 2015-09-18 2016-02-03 广州市设计院 一种简易结构的蓄冷水池
CN106197114B (zh) * 2016-07-13 2018-02-09 同济大学 一种组合式相变蓄冷装置及采用该蓄冷装置的空调系统
CN206566706U (zh) * 2017-02-16 2017-10-20 王兴佳 一种化工工程试验尾气处理装置
CN106918175A (zh) * 2017-04-24 2017-07-04 广州高菱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一种过冷水式动态冰浆制取系统及制冰方法
WO2019050554A1 (en) * 2017-09-11 2019-03-14 Trinity Marine Products, Inc. ICE BATTERY CONTAINER AND COLD ENERGY STORAGE
CN107490116B (zh) * 2017-09-19 2023-05-26 东莞市振海制冷电气设备有限公司 精简高效水蓄冷系统及其工作方法
CN207936371U (zh) * 2018-01-18 2018-10-02 深圳市中鼎空调净化有限公司 一种蓄冷装置
CN110848839B (zh) * 2019-11-06 2024-05-24 珠海新源热力有限公司 可动态蓄冷的区域供冷系统及方法
CN111102670A (zh) * 2020-01-14 2020-05-05 浙江理工大学 提高盘管式冰蓄冷结冰融冰效率的装置及方法
CN113175710B (zh) * 2021-03-10 2022-07-05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金华供电公司 一种可自动调节鼓气量的外融冰冰蓄冷装置
CN115478603A (zh) * 2021-06-16 2022-12-16 江苏长三角智慧水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浮渣挡板
CN217441861U (zh) * 2022-03-15 2022-09-16 中如建筑工程(上海)有限公司 自然分层蓄冷槽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90030A (zh) 2023-03-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170981B1 (ko) 냉,난방 및 급탕에 필요한 열을 공급하는 신재생 하이브리드 열 공급장치 및 이에 따른 제어방법
US20220146210A1 (en) Thermal energy storage systems
US4367634A (en) Modulating heat pump system
CN105004053A (zh) 一种采用镁铁砖封装熔盐的高温蓄热谷能利用装置
CN100467984C (zh) 冰蓄冷装置
CN115790030B (zh)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US20160123680A1 (en) Latent heat storage module and latent heat storage apparatus
CN205878433U (zh) 一种蓄冰槽内置微冰晶处理功能的动态冰蓄冷系统
JP2017053546A (ja) 地中熱利用システム及び地中熱交換器
JP4964439B2 (ja) 冷却コイルによる蓄熱量増強システムの運転方法
CN115930652B (zh) 蓄冷设备及电力调峰系统
CN107131694A (zh) 一种空调冰蓄冷系统
Liu et al. Therm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ce thermal storage device based on micro heat pipe arrays: Role of bubble-driven flow
CN106207822B (zh) 一种箱式变电站
KR100540470B1 (ko) 완전동결형 축열시스템
KR101166332B1 (ko) 해수 열 및 지열 난방과 온수공급 대량소요 적응용 열 교환 순환수 터미널 풀 시스템과 그 시스템의 운영 방법
CN211476185U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蓄冰水箱
CN218296856U (zh) 高效蓄热蓄冷冷热交换储能体
CN214746162U (zh) 一种相变材料蓄冷设备
CN117091439B (zh) 一种蓄能水罐以及供能系统
CN113266864B (zh) 一种太阳能分层蓄热水箱及其系统
Silvetti Thermal energy storage
JPH05773Y2 (zh)
Fujita Ice Thermal Storage System of a Falling Film Type
JPH01239327A (ja) 多層階建物の氷蓄熱冷房設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