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0467984C - 冰蓄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冰蓄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0467984C
CN100467984C CNB2006100365650A CN200610036565A CN100467984C CN 100467984 C CN100467984 C CN 100467984C CN B2006100365650 A CNB2006100365650 A CN B2006100365650A CN 200610036565 A CN200610036565 A CN 200610036565A CN 100467984 C CN100467984 C CN 10046798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ce
melt
jetting
storage cylinder
pipel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B20061003656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1109594A (zh
Inventor
陈颖
刘效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Chigo Air Condition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B200610036565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0467984C/zh
Publication of CN1011095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11095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46798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467984C/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冰蓄冷装置,包括一蓄冰筒、至少一制冰管道、以及至少三个融冰管道,制冰管道与融冰管道布置在蓄冰筒内,其中,每个融冰管道在面向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和/或在背离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一排射水孔,每排射水孔包括沿融冰管道轴向分布的至少十个向斜下方倾斜的射水孔,融冰管道内的水通过射水孔射入蓄冰筒内形成逆时针和/或顺时针涡流,优选地,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融冰管道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更优选地,本发明的冰蓄冷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融冰旁通机构,该融冰旁通机构包括一分别与融冰管道的下端连通的下集箱、旁路管道以及用以开闭所旁路管道的电磁阀,其中,旁路管道连通下集箱与供水口。

Description

冰蓄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冰蓄冷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直接接触式旋流融冰蓄冷装置。
背景技术
蓄冷技术是为实现电网移峰填谷而兴起的一门实用综合技术。在发达国家,由于各电力公司及政府能源部门的积极鼓励和倡导,使蓄冷技术得到了不断完善和成熟,其推广应用得到迅速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镇电力供应的峰谷差距不断增大,为了保障国民经济能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改善和缓解电力供应的紧张状况,国家计委和电力部门已经做出了近期和长远的电网移峰填谷的规划要求。其中,冰蓄冷技术是实现电网移峰填谷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常用的冰蓄冷装置有:盘管式、封装式、动态冰片滑落式等多种。盘管式和封装式冰蓄冷装置的结构比较简单,贮冰槽体积一般为0.019~0.023m3/kw·h,制冷机组性能系数(COP值)为2.9~4.1。动态冰片滑落式冰蓄冷装置的结构较为复杂,贮冰槽体积为0.024~0.027m3/kw·h,COP值为2.7~3.7。目前常用的冰蓄冷装置的蓄冰率约为50%左右,每蓄存1kw·h所需的贮冰槽容积较大,故一般蓄冷装置的体积均十分庞大,造价亦较昂贵。
如中国专利第98204012号所揭示的一种内融冰式冰盘管设备,主要包括冰槽和放在其内的冰盘管两大部分。其中:蓄冰时,制冷液体在蛇形冰盘管内流动使冰盘管外壁结冰;融冰时,吸冷液体也在蛇形冰盘管内流动并将冰盘管外壁的冰融化。但是,第98204012号专利揭示的这种内融冰式冰盘管设备采用间接融冰方式,因此其融冰效率较低;此外,远离冰盘管外壁的冰难以融化;而且,冷热水同管使用也不方便。
又如中国专利第200420017434号所揭示的一种套管式内外融冰蓄冰筒,它包括筒体、套管、盘管、封板、底板、内封板、内底板。其中,套管两端分别与内封板、内底板连接,内封板、内底板与套管连接处开有与套管端面相同形状和尺寸的孔;筒体内壁与内封板、内底板连接;筒体两端分别与封板、底板连接;筒体上连接有外出水口、内出水口、内进水口、外进水口;盘管支管穿入每根套管内;盘管与制冷剂出液管和制冷剂进液管连接形成制冷剂通道;上述结构形成内融冰冷冻水通道和外融冰冷冻水通道。但是,第200420017434号专利揭示的这种套管式内外融冰蓄冰筒结构复杂,而且没有充分利用旋流强化传热技术,所以仍然没有充分提高融冰效率。
因此,提供一种融冰效率高、结冰均匀无死角、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并且可以实现制冷机组小型化的冰蓄冷装置成为业界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融冰效率高的冰蓄冷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冰蓄冷装置,包括一内部形成蓄冰空间的蓄冰筒、至少一用于流通冷却剂以将进入蓄冰空间的媒介液凝固成媒介冰的制冰管道、以及至少三个用于在制成媒介冰后流通受冷液以将媒介冰融化成媒介液的融冰管道,制冰管道与融冰管道布置在蓄冰空间内,其中,每个融冰管道在面向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和/或在背离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一排射水孔,每排射水孔包括沿融冰管道轴向分布的至少三个开口方向向斜下方倾斜的射水孔,每个射水孔的中心线相对于过蓄冰筒的轴心线和融冰管道的轴心线的纵截面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偏移,融冰管道内的受冷液通过射水孔射入蓄冰空间内,并在各个融冰管道背离蓄冰筒的轴心线的一侧与媒介冰之间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涡流,和/或,在各个融冰管道面向蓄冰筒的轴心线的一侧与媒介冰之间形成逆时针或顺时针涡流。
其中,蓄冰筒底部开设一供水口,受冷液与媒介冰融化后的媒介液混合成低温供冷液经由供水口流出蓄冰筒。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融冰管道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并且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过蓄冰筒的轴心线和融冰管道的轴心线的纵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
其中,射水孔的直径为融冰管道的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具体地,融冰管道地直径选用DN20~DN40毫米,每排射水孔以融冰管道的轴向中点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位于上部的射水孔直径选用3~5毫米,位于下部的射水孔直径选用2~4毫米。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融冰管道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并且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过蓄冰筒的轴心线和融冰管道的轴心线的纵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
优选地,每个融冰管道上的射水孔为两排,一排设置在面向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侧壁上,一排设置在背离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侧壁上。射水孔的轴向间距为射水孔直径的1~10倍,优选地是2倍以上。而且,每个融冰管道上的两排射水孔在轴向高度上一一对应,比如,两排射水孔中的从上到下的第三个射水孔位于融冰管道的同一横截面上。更优选地,每个融冰管道上的两排射水孔分别位于过融冰管道轴心线的平面与融冰管道的管壁相交的两条交线上。
可供选择地,每排射水孔的中心点位于融冰管道的管壁的同一母线上。每排射水孔的各个射水孔之间等间隔分布。每排射水孔可以分为三段或者三段以上,每段包括至少一个射水孔且同段的射水孔直径相同,从上到下各段的射水孔直径呈级差分布,且位于上段的射水孔直径大于位于下段的射水孔直径。
具体地,冰蓄冷装置包括等间隔分布在以蓄冰筒的中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柱面上的4~16个融冰管道,每个融冰管道包括两排射水孔,且每个融冰管道的结构均相同,只是在蓄冰筒内的布置不同。比如,对于4个融冰管道的情况,将其中一个融冰管道绕蓄冰筒的中轴线旋转90度就成了与其相邻的另一个融冰管道。每个融冰管道面向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的每个射水孔开口方向相对融冰管道的圆周面向逆时针方向倾斜,每个融冰管道背离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的每个射水孔开口方向相对融冰管道的圆周面向顺时针方向倾斜。
其中,制冰管道优选的为制冰盘管,而且,冰蓄冷装置优选地包括在蓄冰筒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层制冰盘管,较大制冰盘管从上到下盘绕在蓄冰筒的内壁附近,较小制冰盘管从上到下盘绕在蓄冰筒的中轴线附近。各个融冰管道轴向地等间隔分布在两层制冰盘管之间的环形间隙内。
进一步地,各个融冰管道的上端分别与一上集箱连通,上集箱进一步与一进水口连通。在蓄冰筒的底部装有集水管,集水管上开有若干个用于汇聚供冷液的小孔,集水管与供水口连通并进一步连通到一供水口。低温供冷液经供水口输送到制冷终端向外界制冷。
进一步地,制冰管道的两端进一步连接位于蓄冰筒上部的冷却剂入口和位于蓄冰筒下部的冷却剂出口。
可选择地,可以循环使用受冷液、媒介液、供冷液,也就是,这三种液体为同一种液体,比如水。具体地,冷水经制冷终端向外界制冷后变成温水,温水通过进水口直接进入上集箱,然后均匀地进入各个融冰管道开始融化冰,温水和冰水混合后又变成了冷水从供水口输送到制冷终端开始下一个循环。
使用过程是:在用电低谷的夜间,向蓄冰筒内蓄满水后,向两个制冰盘管内输送冷却剂将水冷却为冰。在用电高峰的白天,开启冰蓄冷装置,使冰融化获得冷水通过制冷终端向外界制冷。
为了保证稳定运行,冰蓄冷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融冰旁通机构,融冰旁通机构包括一分别与融冰管道的下端连通的下集箱、旁路管道以及用以开闭旁路管道的电磁阀,旁路管道连通下集箱与供水口。当冰蓄冷装置刚开始运行时,由于蓄冰筒内都是冰晶,融冰管道上的射水孔处于堵塞状态。此时,电磁阀被打开,受冷液经由融冰管道的中心孔、下集箱、旁路管道、电磁阀、供水口,最后输送到制冷终端。随着换热过程的进行,射水孔周围的冰晶不断溶化,受冷液逐渐开始由射水孔喷出,此时将逐渐关小电磁阀,直至最终完全关掉,使受冷液全部由融冰管道上的射水孔喷出,并与冰晶形成复杂的涡旋流动,受冷液与冰水充分混合冷却后进入蓄冰筒的底部,经集水管统一引出,经由供水口供给制冷终端。
可供选择地,每个融冰管道的直径可以不同;每个融冰管道的两排射水孔的直径可以不同,比如面向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一排较小,背离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一排较大;每个融冰管道的每排射水孔的各个射水孔的直径可以不同,比如从上到下为递减级差分布。此外,每个融冰管道面向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一侧可设置两排射水孔用于在面向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一侧形成涡流,每个融冰管道背离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一侧也可设置两排射水孔用于在离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一侧形成涡流。
可供选择地,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融冰管道,但是,每个融冰管道的管壁上设置至少三排射水孔,这至少三排射水孔使各个融冰管道与媒介冰之间分别形成涡流。
可供选择地,每排射水孔的各个射水孔之间的间隔可以不同、可以相同、可以呈级差分布。
可供选择地,每排射水孔的每个射水孔的直径可以相同。
可供选择地,各个射水孔可以为直的斜向孔,也可以为具有弯折的孔,只要射水孔的开口方向向斜下方倾斜即可。
可供选择地,受冷液、媒介液、供冷液可以为其它液体,比如水溶液。
可供选择地,可以采用三层或者三层以上的制冰盘管,或者采用多个直筒状的制冰管。
可供选择地,可以采用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融冰管道,其中每组融冰管道包括至少三个设有若干射水孔的融冰管道。
可供选择地,每组融冰管道布置在相邻的两层制冰盘管之间的环形间隙内。
可供选择地,可以改变射水孔的倾斜方向,使外层制冰盘管附近的冰水混合物成逆时针涡旋流动,使内层制冰盘管附近的冰水混合物成顺时针涡旋流动。
还可选择地,两层漩涡的流动方向相同。
可供选择地,可以是非系统回水用作融冰的受冷液。
可供选择地,可以不采用上集箱、下集箱、集水管、融冰旁通机构,则各个融冰管道上端分别与进水口相连通,各个融冰管道下端分别封闭。受冷液经过进水口、融冰管道、射水孔射入蓄冰空间开始融冰,获得的供冷液经过供水口流向制冷终端。
可供选择地,融冰管道可以选择具有一定弯曲的管道。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融冰管道上开有特殊排列的斜向射水孔,回水喷射出时将带动外层冷却盘管附近的冰水混合物形成顺时针涡旋流动,带动内层冷却盘管附近的冰水混合物形成逆时针涡旋流动,极大强化了传热效率,有效克服了现有技术的间接溶冰方式随着盘管外水层增厚而导致制冷系数降低的缺点;采用融冰旁通装置保证了系统能够可靠地启动,避免了系统运行压力过高;采用直接接触溶冰方式,热阻小,效率高,结构紧凑,使系统小型化成为可能;制冷剂通过两层盘管均匀引入蓄冰筒,使结冰均匀、无死角;充分利用冷水密度大的特点,冷水由底部集水管集中引出,出水均匀,换热充分合理;在融冰管道上下开有不同直径的射水孔,使上端喷出的回水量大于下端喷出的回水量,充分利用冰晶密度小易上浮的特点,使整个蓄冰筒在高度方向上形成均匀换热,进一步提高融冰效率。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这些实施例,任何在本发明基本精神上的改进或替代,仍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书中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冰蓄冷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冰蓄冷装置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冰蓄冷装置的融冰管道的剖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发明的冰蓄冷装置用于空调系统的冰蓄冷以实现错峰用电,其主要包括融冰机构、制冰机构、融冰旁通机构。其中,融冰机构包括蓄冰筒10、进水口11、上集箱12、八个融冰管道14、集水管16、以及供水口19;制冰机构包括冷却剂入口22、两个制冰管道24和26、以及冷却剂出口28;融冰旁通机构包括下集箱31、旁通管道33、以及电磁阀35。
蓄冰筒10内部形成一蓄冰空间,在用电低谷的夜间向所述蓄冰筒10的蓄冰空间内注入能够在冷却剂的作用下凝固成媒介冰(在本实施例中为冰)的媒介液(在本实施例中为水)。
在本实施例中,制冰管道为两个制冰盘管24、26,包括较大的外层制冰盘管24和较小的内层制冰盘管26。较大的外层制冰盘管24从上到下盘绕在蓄冰筒10的内壁附近,较小的内层制冰盘管26从上到下盘绕在蓄冰筒10的中轴线附近。冷却剂通过冷却剂入口22分别进入外层制冰盘管24和内层制冰盘管26,冷却剂吸收蓄冰筒10内的水的热量使其凝固成冰晶后,冷却剂从冷却剂出28返回制冷机中。
冰蓄冷装置包括等间隔分布在以蓄冰筒10的中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柱面上的八个蓄冰管道14,而且,八个蓄冰管道14等间隔分布在内外两层制冰盘管26、24之间的环形间隙的中央,每个融冰管道14设有若干个射水孔144。八个融冰管道14的上端分别与上集箱12连通,上集箱12进一步与进水口11连通。集水管16装在蓄冰筒10的底部,集水管16上开有若干个用于汇聚供冷液的小孔166,集水管16与供水口19连通。
具体地,受冷液(在本实施例中为循环在系统中的温度较高的回水)通过进水口11直接进入上集箱12,然后均匀地进入各个融冰管道14从射水孔144射入蓄冰空间在冰中形成涡流,冰融化后形成的温度较低的供冷液(在本实施例中为温度较低的冷水)经过集水管16从供水口19输送到制冷终端向外界制冷,此时冷水又变成了温度较高的回水,将再次从进水口11进入蓄冰筒10进行换热。
八个融冰管道14的结构均相同,只是在蓄冰筒10内的布置不同。比如,将其中一个融冰管道14绕蓄冰筒10的中轴线在蓄冰筒10内顺时针或者逆时针旋转45度就成了与其相邻的另一个融冰管道14。因此,这里主要以其中一个蓄冰管道14为例进行介绍。融冰管道14为多孔管状,每个融冰管道14在面向蓄冰筒10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一排射水孔144,在背离蓄冰筒10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另一排射水孔144。每排射水孔144包括沿融冰管道14轴向分布的二十个向斜下方倾斜的射水孔144。融冰管道14的直径选用DN20~DN40毫米,每排射水孔144以融冰管道14的轴向中点为界分为上下两部分,位于上部的十个射水孔144的直径选用3~5毫米,位于下部的十个射水孔144的直径选用2~4毫米。而且,各个射水孔144的开口方向与融冰管道14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2度,比如可选择45度,而且,每个融冰管道14面向蓄冰筒10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的每个射水孔144的中心线是相对上述纵截面向逆时针方向偏移,每个融冰管道14背离蓄冰筒10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每个射水孔144的中心线是相对上述纵截面向顺时针方向偏移。
当受冷液从这些射水孔144射向蓄冰空间时,在蓄冰筒10中形成了一个虚拟圆筒体,虚拟圆筒体的外壁与八个融冰管道14的最外侧内切,虚拟圆筒体的内壁与八个融冰管道14的最内侧外切。在虚拟圆筒体的外壁和冰之间产生顺时针涡流,在虚拟圆筒体的内壁和冰之间产生逆时针涡流。
每排射水孔144的各个射水孔144之间为等间隔分布。每排射水孔144的相邻两个射水孔144之间的轴向间距为射水孔144直径的一倍以上,优选地是二倍以上,比如可以选择五倍。而且,每个融冰管道14上的两排射水孔144在轴向高度上一一对应,比如,两排射水孔中的从上到下的第三个射水孔位于融冰管道的同一横截面上。此外,每个融冰管道14上的两排射水孔144的开口中心点分别位于过蓄冰管道144轴心线的平面与融冰管道14的管壁相交的两条交线上。
使用过程是:在用电低谷地夜间,向蓄冰筒10内蓄满水后,向两个制冰盘管24、26内输送冷却剂将水冷却为冰。在用电高峰的白天,开启冰蓄冷装置,使冰融化获得冷水通过制冷终端向外界制冷。
为了保证稳定运行,冰蓄冷装置进一步包括融冰旁通机构。其中,下集箱31分别与八个融冰管道14的下端连通,旁路管道33连通下集箱31与供水口19,电磁阀35设置在旁路管道33中用于开/闭旁路管道33,且电磁阀35位于集水管16与供水口19连通处的前端。也就是,当电磁阀35关闭后并不影响集水管16与供水口19之间的连通。
当冰蓄冷装置刚开始运行时,由于蓄冰筒10内都是冰晶,融冰管道14上的射水孔144处于堵塞状态。此时,电磁阀35被打开,受冷液(在本实施例中为温水)经由融冰管道14的中心孔、下集箱31、旁路管道33、电磁阀35、供水口19,最后输送到制冷终端。随着换热过程的进行,射水孔144周围的冰晶不断溶化,受冷液逐渐开始由射水孔144喷出,此时将逐渐关小电磁阀35,直至最终完全关掉,使受冷液全部由融冰管道14上的射水孔144喷出,并与冰晶形成复杂的涡旋流动,受冷液与冰水充分混合冷却后形成供冷液(在本实施例中为冷水)进入蓄冰筒10的底部,经集水管16统一引出,经由供水口19供给制冷终端。
实施例2
作为本发明的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冰蓄冷装置可用于冷冻箱或冷冻柜的冰蓄冷。
可供选择地,可以只在每个融冰管道14在面向蓄冰筒10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一排射水孔,在各个融冰管道14面向蓄冰筒10的轴心线的一侧与媒介冰之间(即在虚拟圆筒体的内壁和冰之间)既可以形成逆时针涡流也可以形成顺时针涡流。
可供选择地,也可以只在背离蓄冰筒10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一排射水孔14,而且,在各个融冰管道14背离蓄冰筒10的轴心线的一侧与媒介冰之间(即在虚拟圆筒体的外壁和冰之间)既可以形成顺时针涡流也可以形成逆时针涡流。
可供选择地,可以采用三层或者三层以上的制冰盘管24、26,或者采用多个直筒状的制冰管。可以采用两组或者两组以上的融冰管道14,其中每组融冰管道14包括至少三个设有若干射水孔的融冰管道。每组融冰管道布置在相邻的两层制冰盘管之间的环形间隙内。
可供选择地,每个融冰管道14的两排射水孔144的直径可以不同,比如面向蓄冰筒10中心轴线的一排较小,背离蓄冰筒10中心轴线的一排较大;每个融冰管道14的每排射水孔144的各个射水孔144的直径可以不同,比如从上到下为递减级差分布。
可供选择地,每排射水孔144的各个射水孔144之间的间隔可以呈级差分布。
可供选择地,可以改变射水孔的倾斜方向,使外层制冰盘管附近的冰水混合物成逆时针涡旋流动,使内层制冰盘管附近的冰水混合物成顺时针涡旋流动。还可选择地,两层漩涡的流动方向相同。
实施例3
可供选择地,作为本发明的可选择的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冰蓄冷装置用于其他制冷终端的冰蓄冷。
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融冰管道14,但每个融冰管道14的管壁上设置至少三排射水孔144,这至少三排射水孔144使各个融冰管道14与媒介冰之间分别形成涡流。
此外,每个融冰管道14面向蓄冰筒10中心轴线的一侧可设置两排射水孔144用于在面向蓄冰筒10中心轴线的一侧形成涡流,每个融冰管道14背离蓄冰筒10中心轴线的一侧也可设置两排射水孔144用于在背离蓄冰筒10中心轴线的一侧形成涡流。
可供选择地,受冷液、媒介液、供冷液可以为其它液体,比如水溶液。
可供选择地,可以不采用上集箱、下集箱、集水管、融冰旁通机构,则各个融冰管道上端分别与进水口相连通,各个融冰管道下端分别封闭。受冷液经过进水口、融冰管道、射水孔射入蓄冰空间开始融冰,获得的供冷液经过供水口流向制冷终端。

Claims (10)

1.一种冰蓄冷装置,包括一内部形成蓄冰空间的蓄冰筒、至少一用于流通冷却剂以将进入所述蓄冰空间的媒介液凝固成媒介冰的制冰管道、以及至少三个用于在制成所述媒介冰后流通受冷液以将所述媒介冰融化成所述媒介液的融冰管道,所述制冰管道与所述融冰管道布置在所述蓄冰空间内,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融冰管道在面向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和/或在背离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开设一排射水孔,每排所述射水孔包括沿所述融冰管道轴向分布的至少三个开口方向向斜下方倾斜的射水孔,每个射水孔的中心线相对于过蓄冰筒的轴心线和融冰管道的轴心线的纵截面向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偏移,所述融冰管道内的所述受冷液通过所述射水孔射入所述蓄冰空间内,并在所述各个融冰管道背离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的一侧与所述媒介冰之间形成顺时针或逆时针涡流,和/或,在所述各个融冰管道面向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的一侧与所述媒介冰之间形成逆时针或顺时针涡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蓄冰筒底部设有一供水口,所述受冷液与所述媒介冰融化后的所述媒介液混合成低温的供冷液经由所述供水口流出所述蓄冰筒,所述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融冰管道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并且所述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过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和所述融冰管道的轴心线的纵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射水孔的直径为所述融冰管道的直径的二十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间。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每排所述射水孔的中心点位于所述融冰管道的管壁的同一母线上,每排所述射水孔的各个射水孔之间等间隔分布,每排所述射水孔可以分为三段或者三段以上,每段包括至少一个所述射水孔且同段的所述射水孔直径相同,从上到下各段的所述射水孔直径呈级差分布,且位于上段的所述射水孔直径大于位于下段的所述射水孔直径。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冰蓄冷装置包括等间隔分布在以所述蓄冰筒的中轴线为中心线的同一圆柱面上的4~16根所述融冰管道,每个所述融冰管道上设有两排所述射水孔,一排设置在面向所述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侧壁上,一排设置在背离所述蓄冰筒中心轴线的侧壁上,所述射水孔的轴向间距为所述射水孔直径的一倍以上,每个所述融冰管道面向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的每个射水孔开口方向相对所述融冰管道的圆周面向逆时针方向倾斜,每个所述融冰管道背离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一侧的管壁上的每个射水孔开口方向相对所述融冰管道的圆周面向顺时针方向倾斜。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冰管道为制冰盘管,所述冰蓄冷装置包括在所述蓄冰筒的径向方向上间隔设置的两层制冰盘管,所述至少三个融冰管道轴向等间隔分布在所述两层制冰盘管之间的间隙内。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冰管道的上端分别与一上集箱连通,所述上集箱进一步与一进水口连通,所述低温供冷液经制冷终端向外界制冷后变成高温回水,所述高温回水即为所述受冷液,所述高温回水经所述进水口与所述上集箱分别进入各个所述融冰管道。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冰蓄冷装置进一步包括一融冰旁通机构,所述融冰旁通机构包括一分别与所述融冰管道的下端连通的下集箱、旁路管道以及用以开闭所旁路管道的电磁阀,所述旁路管道连通所述下集箱与所述供水口。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所述融冰管道的横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并且所述各个射水孔的开口方向与过所述蓄冰筒的轴心线和所述融冰管道的轴心线的纵截面之间的夹角为30度~60度,其中,每排所述射水孔以融冰管道的轴向中点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位于上部的射水孔直径是3~5毫米,位于下部的射水孔直径是2~4毫米,所述融冰管道的直径是DN20~DN40毫米。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冰蓄冷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蓄冰筒的底部装有集水管,所述集水管上开有若干个用于汇聚所述供冷液的小孔.
CNB2006100365650A 2006-07-18 2006-07-18 冰蓄冷装置 Active CN100467984C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365650A CN100467984C (zh) 2006-07-18 2006-07-18 冰蓄冷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B2006100365650A CN100467984C (zh) 2006-07-18 2006-07-18 冰蓄冷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9594A CN101109594A (zh) 2008-01-23
CN100467984C true CN100467984C (zh) 2009-03-11

Family

ID=390417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6100365650A Active CN100467984C (zh) 2006-07-18 2006-07-18 冰蓄冷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0467984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261724A (zh) * 2010-05-28 2011-11-30 勤益科技大学 可增强内溶冰效率的储冰槽结构
CN104214857A (zh) * 2014-07-21 2014-12-17 王天祥 系列化直接蒸发式冰-水蓄冷双冷源空调系统
CN104614209B (zh) * 2014-12-19 2018-11-02 重庆鹏方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沥青针入度仪水浴装置
CN104568666B (zh) * 2014-12-19 2018-09-28 重庆鹏方交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沥青针入度仪自动恒温装置
CN106482256A (zh) * 2015-08-31 2017-03-08 中瑞新源能源科技(天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空调用蓄冷设备
CN106958898A (zh) * 2017-04-28 2017-07-18 广州中臣埃普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冷空调用蓄冰放热箱及其蓄冷方法
CN111947362B (zh) * 2019-05-15 2022-04-29 青岛海尔电冰箱有限公司 一种制冰组件及其控制方法
CN112665122A (zh) * 2020-12-10 2021-04-16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蓄冰控制方法、装置及冰蓄冷空调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05594Y (zh) * 1997-08-14 1999-01-27 王利军 可脱冰排管蓄冷空调冷水装置
CN2324503Y (zh) * 1998-04-24 1999-06-16 清华大学 一种内融冰式冰盘管设备
US6138472A (en) * 1999-08-11 2000-10-31 Chi-Li Industry Co., Ltd. Ice-storing tank for an air conditioner with an ice-storing mode
CN2684077Y (zh) * 2004-03-13 2005-03-09 林智忠 套管式内外融冰蓄冰筒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05594Y (zh) * 1997-08-14 1999-01-27 王利军 可脱冰排管蓄冷空调冷水装置
CN2324503Y (zh) * 1998-04-24 1999-06-16 清华大学 一种内融冰式冰盘管设备
US6138472A (en) * 1999-08-11 2000-10-31 Chi-Li Industry Co., Ltd. Ice-storing tank for an air conditioner with an ice-storing mode
CN2684077Y (zh) * 2004-03-13 2005-03-09 林智忠 套管式内外融冰蓄冰筒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1109594A (zh) 2008-0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67984C (zh) 冰蓄冷装置
US10267570B2 (en) Coolant heat exchanger having a scraper for each heat exchange interface surface
CN105640164A (zh) 一种冰蓄冷冷鲜展示柜
CN101629771B (zh) 气体直接接触式冰浆制取系统
CN201003824Y (zh) 冰蓄冷空调装置
CN200940970Y (zh) 热管式蓄冰融冰蓄冷装置
CN104279676A (zh) 一种旋转自然分层水蓄冷装置
CN210801490U (zh) 蓄冷供冷一体化装置
CN2932245Y (zh) 旋流式融冰装置
CN104315635B (zh) 中小型大温差双工况动态流态冰冰蓄冷空调
CN111102670A (zh) 提高盘管式冰蓄冷结冰融冰效率的装置及方法
CN202048637U (zh) 常规空调工况强化换热相变蓄冷器
CN203837361U (zh) 一种改善过冷法制冰可靠性的蓄冰槽
CN111351165B (zh) 一种隔间分形蓄冰槽
CN203083413U (zh) 蓄能装置和空调装置
CN103245228B (zh) 壳管式换热器及其在海水养殖中的使用方法
CN206583015U (zh) 一种相变蓄冷系统
CN202281534U (zh) 一种热管式蓄冰融冰蓄冷装置及蓄冰蓄冷空调
CN205919598U (zh) 一种苯乙烯制冷循环装置
CN210625029U (zh) 一种蓄冰装置
CN202092379U (zh) 一种高效内平衡套缸式冰淇淋机蒸发器
CN204176831U (zh) 中小型大温差双工况动态流态冰冰蓄冷空调
CN102226606A (zh) 污水源热泵用满液式蒸发冷凝两用换热器
CN211476185U (zh) 一种基于平板热管的蓄冰水箱
CN200939043Y (zh) 一种速冷型饮水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ZHIGAO AIR CONDITIONER CO., LTD,. GUANGDONG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ffective date: 20090508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90508

Address after: Shengli Industrial Zone, Lishui Town, Nanhai District, Foshan, Guangdong

Patentee after: Guangdong Chigo Air-Coditioning Co., Ltd.

Address before: No. 729 Dongfeng East Road, Guangdong, Guangzhou

Patentee befor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