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87933A -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87933A
CN115787933A CN202211488264.7A CN202211488264A CN115787933A CN 115787933 A CN115787933 A CN 115787933A CN 202211488264 A CN202211488264 A CN 202211488264A CN 115787933 A CN115787933 A CN 11578793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eeve
plate
reinforcing bar
butt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8826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瑞青
江忠伦
李希仓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2211488264.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87933A/zh
Publication of CN1157879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8793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onveying And Assembling Of Building Elements In Situ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包括套筒,套筒内滑动设有两个带动板,带动板外侧滑动连接有多个夹持板,夹持板与套筒滑动连接,多个夹持板配合可对钢筋进行夹持固定,夹持板一侧连接有抵接组件,通过夹持板的运动驱使多个抵接组件配合运动对钢筋进行抵接限位。通过钢筋穿进套筒内时抵接带动板,带动板带动多个夹持板运动,多个夹持板向钢筋处移动并使凹型槽与钢筋接触实现夹持,使得夹持板对钢筋的端部进行稳定的固定限位,同时夹持板通过连杆带动顶杆B运动,顶杆B与顶杆A配合带动顶块对钢筋位于套筒端口部的部位进行抵接限位,进一步提升套筒与钢筋连接的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背景技术
在装配式建筑中,由于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部位较小,采用传统的钢筋连接方式不便于施工,因此可通过钢筋套筒灌浆连接接头将两装配件的钢筋进行连接,灌浆套筒在连接钢筋时通过注入快硬无收缩灌浆料,依靠材料之间的黏结咬合作用连接钢筋与套筒,但此举施工程序缓慢,且标准度难以把握。
现有技术公开号为CN113338546A的专利文献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钢筋连接免灌浆套筒装置,利用套筒挤压成型及凸台来固定钢筋,利用高强度螺栓进行初拧到终拧的预紧力施加来增加接触面的正压力,可提供钢筋的锚固力减少钢筋的锚固长度,无需向套筒里灌浆从而实现钢筋的连接。由于该装置中仅依靠高强度钢筋与凸台对钢筋进行夹持,而高强度钢筋与凸台配合对钢筋的夹持接触面积较小,近似于线接触,恐难以提供足够的摩擦力使钢筋稳固连接在套筒内部,进而无法实现钢筋与套筒之间有效的连接,稳定性差。
发明内容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独权能解决的技术问题,实现了技术效果。
2.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包括套筒,所述套筒内滑动设有两个带动板,所述带动板外侧滑动连接有多个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套筒滑动连接,借助带动板的上下滑动驱使多个所述夹持板在上下滑动的同时完成其相对带动板的聚散滑动,以实现对钢筋的夹持固定,所述夹持板一侧连接有抵接组件,所述抵接组件与套筒内壁转动连接,通过夹持板的运动驱使多个所述抵接组件配合运动对钢筋进行抵接限位。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钢筋穿进套筒内并与带动板接触时,带动板向套筒的中部滑动并带动夹持板运动,夹持板向向套筒的轴心靠近,使得多个夹持板配合可对钢筋的端部进行夹持固定,夹持板在运动时带动抵接组件运动,使得抵接组件伸展,多个抵接组件配合对钢筋位于套筒的端口处部位进行抵接限位。
作为本申请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夹持板与带动板上固定连接的带动杆滑动配合,所述夹持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若干个与套筒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通孔两侧开设的斜槽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动板运动时通过带动杆与夹持板运动,固定杆与斜槽配合使得夹持板向套筒中部移动的同时向套筒的轴心靠近。
作为本申请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夹持板一侧开设有凹形槽,所述夹持板位于凹形槽内部开设有多个斜纹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凹型槽能够与钢筋外径更加有效的贴合,斜纹槽与钢筋的螺纹部卡合后使得限位更加稳定。
作为本申请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抵接组件包括与套筒转动连接的顶杆A,所述顶杆A一端转动连接有顶杆B,所述顶杆A与顶杆B连接处转动连接有顶块,所述顶杆B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与夹持板转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板运动时通过连杆带动顶杆B运动,顶杆A与顶杆B配合可带动顶块向套筒的轴心处移动,实现顶块与钢筋的抵接,使得夹持板与顶块对钢筋的限位同步完成,进一步提升稳定性。
作为本申请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两组所述带动板、夹持板及抵接组件在套筒内部对称设置,一所述带动板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板,另一所述带动板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板与定位杆滑动连接。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定位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限位齿,所述定位杆上开设有U型槽,所述U型槽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齿相适配的齿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带动板与钢筋接触后产生移动,使得两个带动板相互靠近,定位板与定位杆相互滑动,通过限位齿与齿槽卡接配合使得定位板与定位杆之间连接更加稳定。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定位板端部呈梯形结构,所述限位齿上侧齿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超过90°形成近似倒钩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定位板滑入定位杆上开设的U型槽内部,并将定位杆撑开,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使限位卡接更为紧固,并在近似倒钩结构的限位齿作用下,使定位板难以滑出定位杆。
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所述套筒内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定位板和定位杆位于固定环之中,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定位杆抵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转动螺栓可使定位杆夹持定位板,使得两个带动板的距离无法改变,进一步提升对钢筋的限位稳定性。
作为本申请文件技术方案的一种可选方案,所述定位板、定位杆上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固定环、带动板连接固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钢筋脱离与带动板的接触后,弹簧可使带动板复位,带动板使夹持板、顶块复位,便于重复使用。
一种上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将套筒的一端穿进预制件内,并使预制件内的钢筋一端插进套筒一端内,将预制件与地面或与另一预制件进行拼接,使套筒的另一端与地面或与另一预制件上的钢筋插接;
b)将预制件与地面或与另一预制件紧密贴合,使得套筒两端内的钢筋均抵接带动板向内滑动,带动板与带动杆配合带动夹持板向内滑动,并在固定杆与斜槽的滑动配合下驱使多个夹持板相互靠拢并对钢筋的端部进行紧密的夹持,斜纹槽与钢筋上的螺纹卡合,实现钢筋的自动夹持卡合,使得连接稳固;
c)夹持板通过连杆带动顶杆B运动,顶杆B与顶杆A配合带动顶块向钢筋处移动,多个顶块配合对钢筋进行进一步的抵接限位,在实现自动夹持卡合钢筋的同时对钢筋不同位置进行抵接限位;
d)两个带动板的相对移动驱使定位板和定位杆相向滑动,借助限位齿与齿槽的配合形成卡接;
e)转动螺栓,使螺栓一端抵压定位杆一侧,定位板与定位杆之间通过限位齿、齿槽贴合,使两个带动板间距保持固定,进一步提升稳固性。
3.有益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本申请通过钢筋穿进套筒内时抵接带动板,带动板带动多个夹持板运动,通过固定杆与斜槽的配合使得多个夹持板向钢筋处移动并使凹型槽与钢筋接触,通过斜纹槽与钢筋的螺纹部卡合,使得夹持板对钢筋的端部进行稳定的固定限位,同时夹持板通过连杆带动顶杆B运动,顶杆B与顶杆A配合带动顶块对钢筋位于套筒端口部的部位进行抵接限位,进一步提升套筒与钢筋连接的稳定性。
(2)本申请通过套筒两端与钢筋连接后,转动螺纹使得定位杆夹持定位板,通过齿槽与限位齿配合使得定位杆与定位板之间无法移动,进而使得两个带动板保持固定的间距,使得夹持板、顶块对钢筋保持稳定的夹持限位,更进一步的提升了稳定性。
(3)本申请通过当钢筋脱离与带动板的接触时,弹簧可使带动板复位,带动板使夹持板、顶块复位,从而使得本装置可进行多次的使用,减少了施工成本及材料浪费,提升了环保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套筒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带动板、夹持板、抵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夹持板、固定杆结构拆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抵接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固定环结构解剖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较佳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限位齿、齿槽结构配合示意图;
图中标号说明:1、套筒;2、圆环;3、密封圈;4、带动板;5、带动杆;6、夹持板;601、通孔;602、斜槽;603、凹形槽;604、斜纹槽;7、抵接组件;701、顶杆A;702、顶杆B;703、顶块;8、连杆;9、定位板;901、限位齿;10、定位杆;1001、U型槽;1002、齿槽;11、固定环;1101、螺纹槽;12、螺栓;13、弹簧;14、固定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1与图2,本申请包括套筒1,套筒1内滑动设有两个带动板4,带动板4外侧滑动连接有多个夹持板6,多个夹持板6呈环形等间距排列,夹持板6与套筒1滑动连接,多个夹持板6在带动板4向套筒1中部滑动的驱使下可向套筒1轴心处移动,实现对钢筋的夹持固定,夹持板6一侧设有与套筒1内部转动连接的抵接组件7,夹持板6带动抵接组件7同步运动,使得抵接组件7伸展对钢筋进行抵接限位。
参照图3,为了防止钢筋在与套筒1连接时套筒1内部进入杂物,套筒1的两端内固定连接有圆环2,套筒1位于圆环2处固定连接有密封圈3,密封圈3为橡胶材质,且密封圈3内径小于钢筋外径,密封圈3能够与钢筋外壁紧密贴合。
参照图3图4,带动板4通过与其固定连接的带动杆5与夹持板6的下部滑动连接,夹持板6上开设通孔601,通孔601内设有多个与套筒1内壁连接固定的固定杆14,固定杆14与夹持板6位于通孔601两侧开设的斜槽602滑动配合,带动板4带动夹持板6移动时,夹持板6向套筒1中部运动,同时通过固定杆14与斜槽602的配合使得夹持板6向套筒1的轴心靠近,实现对钢筋的夹持固定。
参照图4,为了使夹持板6更好地与钢筋贴合,夹持板6靠向钢筋的一侧开设有凹型槽603,且夹持板6位于凹型槽603的一侧开设有多个斜纹槽604,斜纹槽604可与钢筋外部的螺纹卡合,实现夹持板6对钢筋的紧密连接。
参照图5,抵接组件7包括与套筒1转动连接的顶杆A701,顶杆A701一端转动连接有顶杆B702,顶杆A701与顶杆B702连接处转动连接有顶块703,顶杆B702一端通过连杆8与夹持板6转动连接,夹持板6在对钢筋实现夹持时,顶杆B702与顶杆A701配合带动顶块703移动,顶块703靠近钢筋的一侧开设有凹槽,多个顶块703对钢筋进行抵接,使得对钢筋位于套筒1的端口处的部位进行抵接限位,提升与钢筋连接的稳定性。
参照图6,两组带动板4、夹持板6及抵接组件7在套筒1内部对称设置,其中一带动板4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板9,另一带动板4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10,定位板9与定位杆10之间滑动接触,套筒1内固定连接有固定环11,固定环11上开设有螺纹槽1101,螺纹槽1101内螺纹连接有螺栓12,转动螺栓12使螺栓12的一端抵接定位杆10,使得定位杆10对定位板9进行紧密夹持,使得使得两个带动板4的间距保持固定,可提升夹持板6、顶块703对钢筋连接的稳定性,防止松动。
参照图7,为了使定位板9与定位杆10连接更加稳定,定位板9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限位齿901,定位杆10上开设有U型槽1001,U型槽1001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齿901相适配的齿槽1002,通过齿槽1002与限位齿901卡接,定位板9与定位杆10连接更加稳定。
在图7的基础上,为了加强定位板9与定位杆10之间的卡接效果,定位板9端部呈梯形结构,限位齿901上侧齿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超过90°形成近似倒钩结构,限位齿901上侧齿面至少呈水平设置,齿槽1002的结构与限位齿901相匹配,定位板9滑入定位杆10上开设的U型槽1001内部,并通过体型结构将定位杆10撑开,两者之间的作用力使限位卡接更为紧固,通过限位齿901上侧齿面与齿槽1002下侧齿槽的卡接,在近似倒钩结构的限位齿901作用下,使定位板9难以滑出定位杆。
参照图6,定位板9、定位杆10上均套设有弹簧13,弹簧13两端分别与固定环11、带动板4连接固定,当钢筋取消与带动板4的连接后,弹簧13可使带动板4复位,带动板4带动夹持板6、顶块703取消对钢筋的限位,同时夹持板6、顶块703复位,便于进行下一次的使用。
本申请实施例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实施原理为:将套筒1置入预制件内,并使套筒1的一端插进钢筋内,当预制件与地面或另一预制件连接时,使另一钢筋插入套筒1的另一端,当钢筋与带动板4抵接时,带动板4与带动杆5配合带动夹持板6运动,夹持板6向套筒1中部运动,同时通过固定杆14与斜槽602的配合使得夹持板6向套筒1的轴心靠近,实现对钢筋的夹持固定,斜纹槽604与钢筋的螺纹部卡合,提升连接的稳定性,夹持板6同时与连杆8配合带动顶杆B702运动,顶杆B702与顶杆A701配合带动顶块703移动,多个顶块703对钢筋进行抵接,使得对钢筋位于套筒1的端口处的部位进行抵接限位,提升与钢筋连接的稳定性。
当套筒1与两端的钢筋连接稳定后,转动螺栓12使螺栓12的一端抵接定位杆10,通过齿槽1002与限位齿901卡接,定位板9与定位杆10连接稳定,从而使得两个带动板4的间距保持固定,可提升夹持板6、顶块703对钢筋连接的稳定性。

Claims (10)

1.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套筒,
所述套筒内滑动设有两个带动板,
所述带动板外侧滑动连接有多个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套筒滑动连接,借助带动板的上下滑动驱使多个所述夹持板在上下滑动的同时完成其相对带动板的聚散滑动,以实现对钢筋的夹持固定,
所述夹持板一侧连接有抵接组件,所述抵接组件与套筒内壁转动连接,通过夹持板的运动驱使多个所述抵接组件配合运动对钢筋进行抵接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与带动板上固定连接的带动杆滑动配合,所述夹持板上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设有若干个与套筒内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与通孔两侧开设的斜槽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板一侧开设有凹形槽,所述夹持板位于凹形槽内部开设有多个斜纹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组件包括与套筒转动连接的顶杆A,所述顶杆A一端转动连接有顶杆B,所述顶杆A与顶杆B连接处转动连接有顶块,所述顶杆B一端转动连接有连杆,所述连杆一端与夹持板转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带动板、夹持板及抵接组件在套筒内部对称设置,
一所述带动板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板,另一所述带动板上固定连接有定位杆,所述定位板与定位杆滑动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两侧均固定连接有多个限位齿,所述定位杆上开设有U型槽,所述U型槽两侧均开设有与限位齿相适配的齿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端部呈梯形结构,所述限位齿上侧齿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不超过90°形成近似倒钩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内固定连接有固定环,所述定位板和定位杆位于固定环之中,所述固定环上开设有螺纹槽,所述螺纹槽内螺纹连接有螺栓,所述螺栓与定位杆抵接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定位杆上均套设有弹簧,所述弹簧两端分别与固定环、带动板连接固定。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的安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a)将套筒的一端穿进预制件内,并使预制件内的钢筋一端插进套筒一端内,将预制件与地面或与另一预制件进行拼接,使套筒的另一端与地面或与另一预制件上的钢筋插接;
b)将预制件与地面或与另一预制件紧密贴合,使得套筒两端内的钢筋均抵接带动板向内滑动,带动板与带动杆配合带动夹持板向内滑动,并在固定杆与斜槽的滑动配合下驱使多个夹持板相互靠拢并对钢筋的端部进行紧密的夹持,斜纹槽与钢筋上的螺纹卡合,实现钢筋的自动夹持卡合,使得连接稳固;
c)夹持板通过连杆带动顶杆B运动,顶杆B与顶杆A配合带动顶块向钢筋处移动,多个顶块配合对钢筋进行进一步的抵接限位,在实现自动夹持卡合钢筋的同时对钢筋不同位置进行抵接限位;
d)两个带动板的相对移动驱使定位板和定位杆相向滑动,借助限位齿与齿槽的配合形成卡接;
e)转动螺栓,使螺栓一端抵压定位杆一侧,定位板与定位杆之间通过限位齿、齿槽贴合,使两个带动板间距保持固定,进一步提升稳固性。
CN202211488264.7A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Pending CN115787933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8264.7A CN115787933A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88264.7A CN115787933A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87933A true CN115787933A (zh) 2023-03-14

Family

ID=854413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88264.7A Pending CN115787933A (zh) 2022-11-25 2022-11-25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87933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56073B (zh) 一种角度可调节的钢筋快速连接套筒
CN115787933A (zh) 一种免灌浆钢筋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CN108756070B (zh) 一种提高建筑搭建效率的方法
CN211114146U (zh) 一种新型预制厂市政房建筑墙板结构
CN218623381U (zh) 一种灌浆施工装置
CN205917839U (zh) 一种墙板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CN206034662U (zh) 一种墙板与楼板的连接节点
CN110158779A (zh) 一种咬合式预制构件连接装置及装配方法
EP2957675B1 (de) Bodendübel zum Befestigen von stabförmigen Gegenständen, insbes. von Pfosten im urbanen Bereich (Umfeld) sowie Verfahren zu dessen Einbringung ins Erdreich
CN108756072B (zh) 一种建筑用钢筋连接套筒
CN107724679B (zh) 单侧墙模板支架的加固装置
CN216041124U (zh) 一种钢绞线预应力混凝土抗拔管桩
CN214833735U (zh) 一种预制剪力墙的连接结构
CN211775786U (zh) 建筑模板用锁扣
CN201250516Y (zh) 一种单侧墙体模板支架加固装置
CN210507816U (zh) 一种装配式预制混凝土构件的连接装置
CN210857251U (zh) 一种搅拌桩止水帷幕结构
CN210888268U (zh) 一种具有补强结构的输电铁塔角钢构件
CN210177820U (zh) 一种偏差钢筋锥形夹片快速连接器
CN210013461U (zh) 一种营房墙体浇筑模型用固定装置
KR200378292Y1 (ko) 인장식 쏘일네일 강화구
CN108442682B (zh) 一种脚手架钢管的连接结构及安装方法
CN219196481U (zh) 一种用于房建混凝土柱的锚固结构
CN208169271U (zh) 一种连接接头装置及预应力预制件
CN217653031U (zh) 一种具有防脱落功能的钢管连接接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