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82737A -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 Google Patents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82737A CN115782737A CN202211298197.2A CN202211298197A CN115782737A CN 115782737 A CN115782737 A CN 115782737A CN 202211298197 A CN202211298197 A CN 202211298197A CN 115782737 A CN115782737 A CN 11578273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 folding
- rod body
- bottom plate
- ro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Vehicle Step Arrangements And Article Storag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包括顶盖、底板、升降框架、门板、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升降框架包括支撑顶板、支撑底板、折叠机构和升降装置,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所述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设置在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上折叠部连接支撑顶板,下折叠部连接支撑底板;硬升顶卧舱展开过程简单,而且升降装置不会遮挡硬升顶卧舱外侧,令硬升顶卧舱的视野更广阔,不影响硬升顶卧舱侧壁开窗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实用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领域,特别涉及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背景技术
现有户外自驾游爱好者和越野爱好者喜欢驾驶汽车去旅游,由于汽车内部空间有限,用户无法舒适地在汽车内休息,因此市面上出现一种安装在汽车顶部的硬升顶卧舱,硬升顶卧舱可以作为卧室使用,平时硬升顶卧舱折叠,不影响汽车运行,休息时候,用户展开硬升顶卧舱,用户通过打开汽车的天窗进入硬升顶卧舱内休息,满足用户需求。
但是,现有技术中如:专利号:CN201821776288.1,名称为:硬升顶式卧舱,其采用三角形车顶帐篷结构,矩形顶盖的前端与底板进行铰接,通过侧边两个支撑气缸的打开,矩形顶盖的后端绕前端的铰接处翻起打开,通过支架围绕在矩形顶盖三个侧面的软棚形成一个三角形的立方舱体。缺点:①受限于三角形状的舱体,帐篷内部空间狭小。②帐篷打开后,因气缸在侧面导致空间小,不容易布置窗户,帐篷内,采光不好。
专利号:CN202010461370.0,名称为:一种车用剪式快速升降顶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车辆,其两侧布置剪式升降装置,通过气缸推动剪式升降装置将顶盖抬高,通过支架围绕在顶盖四个侧面的软棚形成一个长方形的立方舱体。缺点:①帐篷打开后,因升降装置在侧面导致侧面布置窗户难,帐篷内采光不好。②软棚的材质为布料,保暖效果不好及容易被尖锐的物体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展开和折叠简单、坚固耐用、折叠机构不影响硬升顶卧舱功能的一种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包括顶盖、底板、升降框架、门板、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升降框架包括支撑顶板、支撑底板、折叠机构和升降装置,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所述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设置在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上折叠部连接支撑顶板,下折叠部连接支撑底板;
所述顶盖和底板一上一下设置,所述升降框架设置在顶盖和底板之间并分别位于底板的前、后两侧,所述升降框架分别设置在底板前、后两侧,升降框架的折叠机构和另一个升降框架的折叠机构之间形成安装区域,所述上侧板位于安装区域内并连接上折叠部,上侧板跟随上折叠部动作,所述下侧板位于安装区域内连接并下折叠部,下侧板跟随下折叠部动作;
所述门板以转动方式设置在顶盖/底板/升降框架处,门板旋转打开或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所述支撑底板对应折叠机构的数量设置有对应的所述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连接对应折叠机构的下折叠部,所述升降装置工作带动下折叠部和上折叠部相互远离或相互靠拢,实现升降框架展开或合拢;
所述升降装置工作带动升降框架展开时,升降框架带动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展开,接着门板旋转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此时顶盖、升降框架、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围成展开状态的卧舱;
所述门板旋转打开升降框架内腔,接着升降装置工作带动升降框架合拢,导致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靠拢,同时顶盖和底板相互靠拢,此时顶盖、升降框架、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
用户启动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带动升降框架展开,同时上侧板和下侧板跟随升降框架相互展开,上侧板和下侧板拼接形成整板,接着用户手动翻转门板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所述顶盖、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围成硬升顶卧舱,用户可以躺卧在硬升顶卧舱内休息,硬升顶卧舱展开过程简单,而且升降装置不会遮挡硬升顶卧舱外侧,令硬升顶卧舱的视野更广阔,不影响硬升顶卧舱侧壁开窗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实用性。
当硬升顶卧舱关闭时,用户手动翻转门板并往顶盖方向靠拢,从而打开升降框架内腔,接着用户启动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带动升降框架合拢,导致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靠拢,同时顶盖和底板相互靠拢,此时顶盖、升降框架、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操作简单,而且合拢状态的卧舱高度较小,合拢状态的卧舱设置在汽车顶部,对汽车高度影响较小,汽车可以正常在限高路段行驶,满足用户需求。
本发明的目的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解决: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框架包括两个折叠机构和两个升降装置,两个折叠机构位于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两个折叠机构相对而立,所述两个升降装置设置在支撑底板上,两个升降装置相对而立,两个升降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折叠机构。
所述一个升降装置带动一个折叠机构运动,两个升降装置带动两个折叠机构同时升降,实现升降框架的展开和折叠,原理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动推杆和滑块,所述支撑底板沿其宽度方向开有滑槽,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在滑槽内,所述滑块以滑动方式设置在滑槽内,所述电动推杆的推动部连接滑块,电动推杆带动滑块沿滑槽滑行,所述滑块设置有导向滑道,所述下折叠部设置有推升销,所述推升销穿过导向滑道并沿导向滑道滑行;
当推升销滑动至导向滑道前端时,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相互靠拢,当推升销滑动至导向滑道后端时,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相互展开。
所述推升销穿过导向滑道并沿导向滑道滑行,当电动推杆推动滑块前移时,推升销由导向滑道的前端滑行至导向滑道的后端,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相互展开,从而展开升降框架,当电动推杆推动滑块后移时,推升销由导向滑道的后端滑行至导向滑道的前端,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相互靠拢,从而折叠升降框架,原理简单可以,而且导向滑道限制推升销的滑行位置,避免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产生偏移,大大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侧壁开有横向限位槽,所述滑块对应横向限位槽位置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入横向限位槽内,横向限位槽限制限位柱的滑行距离,从而限制滑块的滑行距离。
所述滑块的限位柱插入滑槽的横向限位槽内,横向限位槽限制限位柱的滑行距离,从而限制滑块的滑行距离,避免滑块滑行偏移,大大提高升降框架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拉杆组件和连接件,所述上折叠部包括两根上外折叠杆和两根上内折叠杆,所述下折叠部包括两根下外折叠杆和两根下内折叠杆,所述拉杆组件包括上拉杆、下拉杆和拉杆臂;
所述上外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顶板,上外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
所述上内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顶板,上内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
所述下外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下外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底板;
所述下内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下内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底板;
所述上拉杆上端连接拉杆臂,上拉杆下端连接下拉杆的上端,下拉杆的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滑块,所述拉杆臂位于上内折叠杆之间,拉杆臂和上内折叠杆固定连接,拉杆组件旋转推动上折叠部旋转。
所述滑块顶部设置有相互对立的板体,所述板体开有由左往右并由下往上方向弯曲的曲线状所述导向滑道,所述下内折叠杆设置有所述推升销,所述推升销插入对应的导向滑道内。
所述电动推杆带动滑块往前移动,迫使推升销移动至曲线导向滑道的后端,推升销带动下内折叠杆旋转展开,下内折叠杆往上抬起连接件,同时下外折叠杆跟随下内折叠杆旋转展开,随着连接件上抬,连接件带动拉杆组件旋转展开,由于拉杆组件和上内折叠杆固定连接,因此拉杆组件带动上内折叠杆旋转展开,同时上外折叠杆也跟随上内折叠杆旋转展开,令上外折叠杆和上内折叠杆共同抬起支撑顶板上移,最终实现升降框架展开,同理所得,电动推杆带动滑块往后移动,推升销移动至曲线导向滑道的前端,推升销带动下内折叠杆旋转折叠,下内折叠杆带动连接件下移,同时下外折叠杆跟随下内折叠杆旋转折叠,随着拉杆组件带动下内折叠杆旋转折叠,同时上外折叠杆也跟随上内折叠杆旋转折叠,导致支撑顶板的高度逐渐下降,直至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相互靠拢时,实现升降框架折叠,原理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板的上侧连接顶盖,上侧板的左侧连接折叠机构的上折叠部,上侧板的右侧连接另一个折叠机构的上折叠部,所述上侧板的下侧设置有L型缺口,所述L型缺口处设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下侧板下侧连接底板,下侧板的左侧连接折叠机构的下折叠部,下侧板的右侧连接另一个折叠机构的下折叠部,所述下侧板的上侧设置有L型缺口,L型缺口处设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展开时,上侧板和L型缺口和下侧板的L型缺口配合,同时防水泡棉和防水泡棉相互挤压,上侧板和下侧板连接成整板。
所述硬升顶卧舱展开时,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展开,上侧板的L型缺口插入下侧板的L型缺口内,同时防水泡棉和防水泡棉相互挤压,上侧板和下侧板组成一整板,防水泡棉密封上侧板和下侧板之间的连接间隙,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开有上安装槽,所述上安装槽内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上侧板上侧置于上安装槽内,防水泡棉密封上安装槽和上侧板之间的间隙,所述底板开有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内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下侧板置于下安装槽内,防水泡棉密封下安装槽和上侧板之间的间隙。
所述上侧板上侧置于顶盖的上安装槽内,同时防水泡棉密封上侧板和上安装槽之间的间隙,提高上侧板和顶盖之间的防水效果,所述下侧板下侧置于底板的下安装槽内,同时防水泡棉密封下侧板和下安装槽之间的间隙,提高下侧板和底板之间的防水效果,从而提高硬顶升卧舱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内置有上杆体组件和下杆体组件,所述上杆体组件包括第一上杆体、第二上杆体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以滑动方式置于门板内靠近其上端,第一上杆体左端伸出门板侧壁,第一上杆体右端朝向第二上杆体,所述第二上杆体左端朝向第一上杆体,第二上杆体右端伸出门板侧壁,所述第一弹簧置于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之间,第一弹簧构成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的复位机构,所述门板开有第一限位通道,所述第一上杆体对应第一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一推柱,所述第二上杆体对应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二推柱;
所述下杆体组件包括第一下杆体、第二下杆体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以滑动方式置于门板内靠近其下端,第一下杆体左端伸出门板侧壁,第一下杆体右端朝向第二下杆体,所述第二下杆体左端朝向第一下杆体,第二下杆体右端伸出门板侧壁,所述第二弹簧置于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之间,第二弹簧构成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的复位机构,所述门板开有第二限位通道,所述第一下杆体对应第二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三推柱,所述第二下杆体对应第二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四推柱;
所述顶盖设置有轴孔,所述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插入对应的轴孔内,门板以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为旋转中心旋转;
所述顶盖设置有上定位孔,所述门板翻转靠近顶盖,门板处于折叠状态,当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内,锁定门板的当前状态;
所述底板设置有下定位孔,所述门板翻转靠近底板,门板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内,锁定门板的当前状态。
所述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插入顶盖的轴孔,门板以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且第一推柱带动第一上杆体伸缩、第二推柱带动第二上杆体伸缩,用户控制第一推柱和第二推柱可以自由将门板进行安装或拆卸,便于门板更换。
用户手动翻转门板靠近顶盖,直至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对准上定位孔,此时用户拨动第三推柱和第四推柱,令第三推柱和第四推柱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内,完成门板的折叠状态锁定,用户手动翻转门板靠近底板,直至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对准下定位孔,此时用户拨动第三推柱和第四推柱,令第三推柱和第四推柱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内,完成门板的展开状态锁定,实现门板多种状态锁定,操作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朝向门板左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朝向门板右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顶盖朝向门板上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底板朝向门板下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门板旋转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时,门板紧贴所述防水橡胶条;
所述顶盖外围设置有一圈下翻边,所述下翻边内侧围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置有防水泡棉,所述底板设置有一圈上翻边,所述上翻边顶部设置防水泡棉,所述顶盖和底板相互靠拢时,上翻边伸入容置槽内,防水泡棉相互挤压;
所述顶盖开有便于透光以及通风的窗户和设置有太阳能板。
所述顶盖为硬质隔热保温顶盖,所述底板为硬质隔热保温底板,所述门板为硬质隔热保温门板,所述门板内腔开有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内置有风扇,所述门板外侧开有连通新风通道的进风口,所述门板内侧开有连通新风通道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封闭出风口的活动式挡板,所述上侧板为硬质隔热保温上侧板,所述下侧板为硬质隔热保温下侧板。
所述顶盖、底板、门板、上侧板和下侧板均为硬质隔热保温板体,采用硬质隔热保温板体,避免硬升顶卧舱被尖锐物品刺破,安全系数高,同时令硬升顶卧舱具备保温隔热效果,用户在硬升顶卧舱休息更舒适。
所述硬升顶卧舱对应门板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防水橡胶条,当门板旋转展开时,门板紧贴对应的防水橡胶条,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防水效果。
所述顶盖的下翻边内侧围成容置槽设置有防水泡棉,底板的上翻边设置有防水泡棉,当硬升顶卧舱处于折叠状态时,底板的上翻边插入顶盖容置槽内,防水泡棉和防水泡棉相互挤压,实现顶盖和底板之间密封,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折叠状态下的方式效果。
所述底板安装在汽车顶部,令汽车的天窗对准底板的开口,便于用户进入或离开硬升顶卧舱,而且顶盖设置有窗户,用户躺卧在硬升顶卧舱时可以欣赏天空景色,同时窗户也具备透光功能,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光照效果,而且用户打开窗户可以进行通风,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通风效果,再有顶盖还设置有太阳能板,太阳能板能够为电池进行蓄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包括电动旋转装置、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所述电动旋转装置包括第一旋转电机、蜗轮和蜗杆,所述第一旋转电机、蜗轮和蜗杆置于门板内,所述第一旋转电机的转轴连接蜗轮,所述蜗杆两端分别伸出门板侧壁外连接对应的第一齿轮,而且蜗杆端部伸出第一齿轮外形成转轴,所述升降框架开有轴孔,所述蜗杆端部插入对应的轴孔内,门板以转轴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且第二齿轮设置在升降框架对应轴孔位置,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一旋转电机通过蜗轮、蜗杆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一齿轮绕第二齿轮旋转,从而带动门板自动旋转。
所述门板设置电动旋转装置后,门板可以转换成电动门板,当门板需要展开或折叠时,用户控制第一旋转电机工作,第一旋转电机通过蜗轮、蜗杆带动第一齿轮旋转,第二齿轮绕第二齿轮旋转,从而实现门板自动旋转,从而实现整个硬升顶卧舱全自动化,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还包括自动上锁装置,所述自动上锁装置包括第一锁销、第二锁销、丝杆和第二旋转电机,所述丝杆以转动方式设置在门板内,所述第一锁销置于门板内,第一锁销一端朝向门板侧壁,第一锁销另一端套置在丝杆上,所述第二锁销置于门板内,第二锁销一端朝向门板侧壁,第一锁销另一端套置在丝杆上,所述第二旋转电机和丝杆连接,第二旋转电机带动丝杆旋转,丝杆带动第一锁销和第二锁销移动,令第一锁销和第二锁销同步伸出或缩入门板内,所述升降框架的顶部、底部分别开有便于第一锁销或第二锁销插入的锁孔。
所述门板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恰好第一锁销和第二锁销对准上定位孔,此时第二旋转电机带动第一锁销和第二锁销伸出门板外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内,完成门板的折叠状态自动锁定,所述门板处于完成展开状态时,恰好第一锁销和第二锁销对准下定位孔,此时第二旋转电机带动第二锁销和第二锁销伸出门板外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内,完成门板的展开状态自动锁定,门板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均可以进行锁定,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设置有插座和USB供电接口,所述电动推杆、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和风扇分别连接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供电由汽车电源或太阳能板或蓄电池提供。
所述汽车电源或太阳能板或蓄电池为控制面板供电,控制面板为电动推杆、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风扇插座和USB供电接口供电以及控制其工作形成电路控制系统,便于用户对硬升顶卧舱控制,用户操作更简单。
进一步地,还包括遥控器,所述遥控器和控制面板通信,遥控器控制电动推杆、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插座和USB供电接口的通断。
所述遥控器和控制面板通信,遥控器可以控制电动推杆、第一旋转电机、第二旋转电机、插座和USB供电接口的工作以及通断电,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控制,操作更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上侧板和下侧板开有窗户。所述升降装置不遮挡硬升顶卧舱的外围,因此门板、上侧板和下侧板开窗户后,外界阳光可以通过窗户照射至硬升顶卧舱内,阳光照射充足。
进一步地,还包括旋转底座,所述旋转底座设置有用于固定在汽车顶部的连接结构,所述底板为带加强筋的底板,底板承重量达到300KG以上,所述旋转底座的旋转部分连接所述底座,所述遥控器和旋转底座通信连接,遥控器控制旋转底座的旋转部旋转,令旋转部带动底板旋转,从而调整卧舱的方向。
所述旋转底座固定在汽车顶部,所述硬升顶卧舱的底板连接旋转底座的旋转部,而且底板增加加强筋,底板的承重效果更好,用户躺卧在硬升顶卧舱时,若用户需要调整硬升顶卧舱位置时,用户通过遥控器控制旋转底座工作,旋转底座带动硬升顶卧舱进行旋转,调整硬升顶卧舱的位置,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升降脚,所述底板预留有支撑升降脚安装口,所述支撑升降脚以可拆方式连接在支撑升降脚安装口,支撑升降脚用于往上承托底板。
所述硬升顶卧舱可以放置在地面使用,当用户野外露营时,用户将硬升顶卧舱拆卸,将支撑升降脚安装在支撑升降脚安装口,用户通过调整支撑升降脚的高度,从而调整硬升顶卧舱距离地面高度,从而使硬升顶卧舱使用不同类型的地面使用,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适用范围。
所述硬升顶卧舱展开后,用户可以将支撑升降脚安装在底部的支撑升降将安装口处,支撑升降脚下端抵靠在地面,支撑升降脚上端往上承托底板,从而使汽车顶部、支撑升降脚共同承托硬升顶卧舱,分担汽车顶部的负荷,提高硬升顶卧舱使用安全性,进一步地当硬升顶卧舱旋转后,支撑升降脚承托硬升顶卧舱,分担汽车顶部的负荷,提高硬升顶卧舱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生命监测装置,所述人体监测装置设置在底板上,生命监测装置和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生命监测装置监测到卧舱内有生物,控制面板控制电动推杆维持展开卧舱状态。
所述硬升顶卧舱设置有生命监测装置,当生命监测装置监测到硬升顶卧舱内有生物存在时,控制电机控制电动推杆维持展开硬升顶卧舱状态,避免硬升顶卧舱折叠压伤用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使用安全性。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用户启动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带动升降框架展开,同时上侧板和下侧板跟随升降框架相互展开,上侧板和下侧板拼接形成整板,接着用户手动翻转门板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所述顶盖、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围成硬升顶卧舱,用户可以躺卧在硬升顶卧舱内休息,硬升顶卧舱展开过程简单,而且升降装置不会遮挡硬升顶卧舱外侧,令硬升顶卧舱的视野更广阔,不影响硬升顶卧舱侧壁开窗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实用性。
本发明,当硬升顶卧舱关闭时,用户手动翻转门板并往顶盖方向靠拢,从而打开升降框架内腔,接着用户启动升降装置,升降装置带动升降框架合拢,导致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靠拢,同时顶盖和底板相互靠拢,此时顶盖、升降框架、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操作简单,而且合拢状态的卧舱高度较小,合拢状态的卧舱设置在汽车顶部,对汽车高度影响较小,汽车可以正常在限高路段行驶,满足用户需求。
本发明,所述电动推杆带动滑块往前移动,迫使推升销移动至曲线导向滑道的后端,推升销带动下内折叠杆旋转展开,下内折叠杆往上抬起连接件,同时下外折叠杆跟随下内折叠杆旋转展开,随着连接件上抬,连接件带动拉杆组件旋转展开,由于拉杆组件和上内折叠杆固定连接,因此拉杆组件带动上内折叠杆旋转展开,同时上外折叠杆也跟随上内折叠杆旋转展开,令上外折叠杆和上内折叠杆共同抬起支撑顶板上移,最终实现升降框架展开,同理所得,电动推杆带动滑块往后移动,推升销移动至曲线导向滑道的前端,推升销带动下内折叠杆旋转折叠,下内折叠杆带动连接件下移,同时下外折叠杆跟随下内折叠杆旋转折叠,随着拉杆组件带动下内折叠杆旋转折叠,同时上外折叠杆也跟随上内折叠杆旋转折叠,导致支撑顶板的高度逐渐下降,直至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相互靠拢时,实现升降框架折叠,原理简单,可靠。
本发明,所述硬升顶卧舱展开时,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展开,上侧板的L型缺口插入下侧板的L型缺口内,同时防水泡棉和防水泡棉相互挤压,上侧板和下侧板组成一整板,防水泡棉密封上侧板和下侧板之间的连接间隙,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防水效果。
所述上侧板上侧置于顶盖的上安装槽内,同时防水泡棉密封上侧板和上安装槽之间的间隙,提高上侧板和顶盖之间的防水效果,所述下侧板下侧置于底板的下安装槽内,同时防水泡棉密封下侧板和下安装槽之间的间隙,提高下侧板和底板之间的防水效果,从而提高硬顶升卧舱的防水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的示意图(折叠状态)。
图2为图1的剖视图。
图3为图1的另一角度剖视图。
图4为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的示意图(展开状态)。
图5为图4为剖视图。
图6为图5的A部分放大图。
图7为图5的B部分放大图。
图8为图4的另一角度剖视图。
图9为图8的C部分放大图。
图10为图8的D部分放大图。
图11为图8的E部分放大图。
图12为图8的另一角度剖视图。
图13为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的示意图(门板翻转状态)。
图14为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的门板示意图。
图15为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的门板剖视图。
图16为升降框架的示意图(折叠状态)。
图17为升降框架的剖视图(折叠状态)。
图18为升降框架的示意图(半展开状态)。
图19为升降框架的剖视图(半展开状态)。
图20为升降框架的示意图(展开状态)。
图21为升降框架的部分示意图。
图22为升降框架的剖视图(展开状态)。
图23为升降框架的分解图。
图24为门板示意图(电动门板)。
图25为门板示意图(新风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结合图1到图23所示,一种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包括顶盖1、底板2、升降框架3、门板4、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所述升降框架3包括支撑顶板31、支撑底板32、折叠机构6和升降装置7,所述折叠机构6包括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所述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活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6设置在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之间,上折叠部61连接支撑顶板31,下折叠部62连接支撑底板32。
所述顶盖1和底板2一上一下设置,所述升降框架3设置在顶盖1和底板2之间并分别位于底板2的前、后两侧,升降框架3的折叠机构6和另一个升降框架3的折叠机构6之间形成安装区域,所述上侧板51位于安装区域内并连接上折叠部61,上侧板51跟随上折叠部61动作,所述下侧板52位于安装区域内连接并下折叠部62,下侧板52跟随下折叠部62动作。
所述门板4以转动方式设置在顶盖1上,门板4旋转打开或封闭升降框架3内腔。
所述支撑底板32对应折叠机构6的数量设置有对应的所述升降装置7,所述升降装置7连接对应折叠机构6的下折叠部62,所述升降装置7工作带动下折叠部62和上折叠部61相互远离或相互靠拢,实现升降框架3展开或合拢。
所述升降装置7工作带动升降框架3展开时,升降框架3带动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相互展开,接着门板4旋转封闭升降框架3内腔,此时顶盖1、升降框架3、上侧板51、下侧板52、门板4和底板2围成展开状态的卧舱。
所述门板4旋转打开升降框架3内腔,接着升降装置7工作带动升降框架3关闭,导致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相互靠拢,同时顶盖1和底板2相互靠拢,此时顶盖1、升降框架3、上侧板51、下侧板52、门板4和底板2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
用户启动升降装置7,升降装置7带动升降框架3展开,同时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跟随升降框架3相互展开,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拼接形成整板5,接着用户手动翻转门板4封闭升降框架3内腔,所述顶盖1、上侧板51、下侧板52、门板4和底板2围成硬升顶卧舱,用户可以躺卧在硬升顶卧舱内休息,硬升顶卧舱展开过程简单,而且升降装置7不会遮挡硬升顶卧舱外侧,令硬升顶卧舱的视野更广阔,不影响硬升顶卧舱侧壁开窗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实用性。
当硬升顶卧舱关闭时,用户手动翻转门板4并往顶盖1方向靠拢,从而打开升降框架3内腔,接着用户启动升降装置7,升降装置7带动升降框架3关闭,导致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相互靠拢,同时顶盖1和底板2相互靠拢,此时顶盖1、升降框架3、上侧板51、下侧板52、门板4和底板2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操作简单,而且合拢状态的卧舱高度较小,合拢状态的卧舱设置在汽车顶部,对汽车高度影响较小,汽车可以正常在限高路段行驶,满足用户需求。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框架3包括两个折叠机构6和两个升降装置7,两个折叠机构6位于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之间,两个折叠机构6相对而立,所述两个升降装置7设置在支撑底板32上,两个升降装置7相对而立,两个升降装置7分别连接对应的折叠机构6。
所述一个升降装置7带动一个折叠机构6运动,两个升降装置7带动两个折叠机构6同时升降,实现升降框架3的展开和折叠,原理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升降装置7包括电动推杆71和滑块72,所述支撑底板32沿其宽度方向开有滑槽321,所述电动推杆71固定在滑槽321内,所述滑块72以滑动方式设置在滑槽321内,所述电动推杆71的推动部连接滑块72,电动推杆71带动滑块72沿滑槽321滑行,所述滑块72设置有导向滑道721,所述下折叠部62设置有推升销623,所述推升销623穿过导向滑道721并沿导向滑道721滑行。
当推升销623滑动至导向滑道721前端时,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相互靠拢,当推升销623滑动至导向滑道721后端时,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相互展开。
所述推升销623穿过导向滑道721并沿导向滑道721滑行,当电动推杆71推动滑块72前移时,推升销623由导向滑道721的前端滑行至导向滑道721的后端,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相互展开,从而展开升降框架3,当电动推杆71推动滑块72后移时,推升销623由导向滑道721的后端滑行至导向滑道721的前端,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相互靠拢,从而折叠升降框架3,原理简单可以,而且导向滑道721限制推升销623的滑行位置,避免上折叠部61和下折叠部62产生偏移,大大提高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滑槽321侧壁开有横向限位槽3211,所述滑块72对应横向限位槽3211位置设置有限位柱722,所述限位柱722插入横向限位槽3211内,横向限位槽3211限制限位柱722的滑行距离,从而限制滑块72的滑行距离。
所述滑块72的限位柱722插入滑槽321的横向限位槽3211内,横向限位槽3211限制限位柱722的滑行距离,从而限制滑块72的滑行距离,避免滑块72滑行偏移,大大提高升降框架3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所述折叠机构6还包括拉杆组件63和连接件64,所述上折叠部61包括两根上外折叠杆611和两根上内折叠杆612,所述下折叠部62包括两根下外折叠杆621和两根下内折叠杆622,所述拉杆组件63包括上拉杆631、下拉杆632和拉杆臂633。
所述上外折叠杆611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顶板31,上外折叠杆611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64。
所述上内折叠杆612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顶板31,上内折叠杆612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64。
所述下外折叠杆621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64,下外折叠杆621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底板32。
所述下内折叠杆622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64,下内折叠杆622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底板32。
所述上拉杆631上端连接拉杆臂633,上拉杆631下端连接下拉杆632的上端,下拉杆632的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滑块72,所述拉杆臂633位于上内折叠杆612之间,拉杆臂633和上内折叠杆612固定连接,拉杆组件63旋转推动上折叠部61旋转。
所述滑块72顶部设置有相互对立的板体723,所述板体723开有由左往右并由下往上方向弯曲的曲线状的导向滑道721,所述下内折叠杆622设置有所述推升销623,所述推升销623插入对应的曲线状导向滑道721内。
所述电动推杆71带动滑块72往前移动,迫使推升销623移动至曲线导向滑道721的后端,推升销623带动下内折叠杆622旋转展开,下内折叠杆622往上抬起连接件64,同时下外折叠杆621跟随下内折叠杆622旋转展开,随着连接件64上抬,连接件64带动拉杆组件63旋转展开,由于拉杆组件63和上内折叠杆612固定连接,因此拉杆组件63带动上内折叠杆612旋转展开,同时上外折叠杆611也跟随上内折叠杆612旋转展开,令上外折叠杆611和上内折叠杆612共同抬起支撑顶板31上移,最终实现升降框架3展开,同理所得,电动推杆71带动滑块72往后移动,推升销623移动至曲线导向滑道721的前端,推升销623带动下内折叠杆622旋转折叠,下内折叠杆622带动连接件64下移,同时下外折叠杆621跟随下内折叠杆622旋转折叠,随着拉杆组件63带动下内折叠杆622旋转折叠,同时上外折叠杆611也跟随上内折叠杆612旋转折叠,导致支撑顶板31的高度逐渐下降,直至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相互靠拢时,实现升降框架3折叠,原理简单,可靠。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板51的上侧连接顶盖1,上侧板51的左侧连接折叠机构6的上折叠部61,上侧板51的右侧连接另一个折叠机构6的上折叠部61,所述上侧板51的下侧设置有L型缺口521,所述L型缺口521处设置有防水泡棉8,所述下侧板52下侧连接底板2,下侧板52的左侧连接折叠机构6的下折叠部62,下侧板52的右侧连接另一个折叠机构6的下折叠部62,所述下侧板52的上侧设置有L型缺口521,L型缺口521处设置有防水泡棉8,所述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相互展开时,上侧板51和L型缺口521和下侧板52的L型缺口521配合,同时防水泡棉8和防水泡棉8相互挤压,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连接成整板5。
所述硬升顶卧舱展开时,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相互展开,上侧板51的L型缺口521插入下侧板52的L型缺口521内,同时防水泡棉8和防水泡棉8相互挤压,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组成一整板5,防水泡棉8密封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之间的连接间隙,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顶盖1开有上安装槽11,所述上安装槽11内置有防水泡棉8,所述上侧板51上侧置于上安装槽11内,防水泡棉8密封上安装槽11和上侧板51之间的间隙,所述底板2开有下安装槽21,所述下安装槽21内置有防水泡棉8,所述下侧板52置于下安装槽21内,防水泡棉8密封下安装槽21和上侧板51之间的间隙。
所述上侧板51上侧置于顶盖1的上安装槽11内,同时防水泡棉8密封上侧板51和上安装槽11之间的间隙,提高上侧板51和顶盖1之间的防水效果,所述下侧板52下侧置于底板2的下安装槽21内,同时防水泡棉8密封下侧板52和下安装槽21之间的间隙,提高下侧板52和底板2之间的防水效果,从而提高硬顶升卧舱的防水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4内置有上杆体组件41和下杆体组件42,所述上杆体组件41包括第一上杆体411、第二上杆体412和第一弹簧413,所述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以滑动方式置于门板4内靠近其上端,第一上杆体411左端伸出门板4侧壁,第一上杆体411右端朝向第二上杆体412,所述第二上杆体412左端朝向第一上杆体411,第二上杆体412右端伸出门板4侧壁,所述第一弹簧413置于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之间,第一弹簧413构成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的复位机构,所述门板4开有第一限位通道43,所述第一上杆体411对应第一限位通道43外延伸出第一推柱4111,所述第二上杆体412对应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二推柱4121。
所述下杆体组件42包括第一下杆体421、第二下杆体422和第二弹簧423,所述第一下杆体421和第二下杆体422以滑动方式置于门板4内靠近其下端,第一下杆体421左端伸出门板4侧壁,第一下杆体421右端朝向第二下杆体422,所述第二下杆体422左端朝向第一下杆体421,第二下杆体422右端伸出门板4侧壁,所述第二弹簧423置于第一下杆体421和第二下杆体422之间,第二弹簧423构成第一下杆体421和第二下杆体422的复位机构,所述门板4开有第二限位通道44,所述第一下杆体421对应第二限位通道44外延伸出第三推柱4211,所述第二下杆体422对应第二限位通道44外延伸出第四推柱4221。
所述顶盖1设置有轴孔13,所述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插入对应的轴孔13内,门板4以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为旋转中心旋转。
所述顶盖1设置有上定位孔14,所述门板4翻转靠近顶盖1,门板4处于折叠状态,当第一下杆体421和第二下杆体422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14内,锁定门板4的当前状态。
所述底板2设置有下定位孔22,所述门板4翻转靠近底板2,门板4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下杆体421和第二下杆体422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22内,锁定门板4的当前状态。
所述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插入顶盖1的轴孔13,门板4以第一上杆体411和第二上杆体412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且第一推柱4111带动第一上杆体411伸缩、第二推柱4121带动第二上杆体412伸缩,用户控制第一推柱4111和第二推柱4121可以自由将门板4进行安装或拆卸,便于门板4更换。
用户手动翻转门板4靠近顶盖1,直至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对准上定位孔14,此时用户拨动第三推柱4211和第四推柱4221,令第三推柱4211和第四推柱4221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14内,完成门板4的折叠状态锁定,用户手动翻转门板4靠近底板2,直至第三杆体和第四杆体对准下定位孔22,此时用户拨动第三推柱4211和第四推柱4221,令第三推柱4211和第四推柱4221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22内,完成门板4的展开状态锁定,实现门板4多种状态锁定,操作简单。
进一步地,所述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朝向门板4左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9,所述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朝向门板4右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9,所述顶盖1朝向门板4上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9,所述底板2朝向门板4下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9,所述门板4旋转封闭升降框架3内腔时,门板4紧贴所述防水橡胶条9。
所述顶盖1外围设置有一圈下翻边15,所述下翻边15内侧围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置有防水泡棉8,所述底板2设置有一圈上翻边23,所述上翻边23顶部设置防水泡棉8,所述顶盖1和底板2相互靠拢时,上翻边23伸入容置槽内,防水泡棉8相互挤压。
所述顶盖1开有便于透光以及通风的窗户16和设置有太阳能板17,所述底板2开有便于用户进入或离开的开口24,所述底板2还设置有用于固定在汽车顶部的固定装置。所述顶盖1为硬质隔热保温顶盖1,所述底板2为硬质隔热保温底板,所述门板4为硬质隔热保温门板。
所述顶盖1、底板2、门板4、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均为硬质隔热保温板体723,采用硬质隔热保温板体723,避免硬升顶卧舱被尖锐物品刺破,安全系数高,同时令硬升顶卧舱具备保温隔热效果,用户在硬升顶卧舱休息更舒适。
所述硬升顶卧舱对应门板4的上侧、下侧、左侧和右侧均设置有防水橡胶条9,当门板4旋转展开时,门板4紧贴对应的防水橡胶条9,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防水效果。
所述顶盖1的下翻边15内侧围成容置槽设置有防水泡棉8,底板2的上翻边23设置有防水泡棉8,当硬升顶卧舱处于折叠状态时,底板2的上翻边23插入顶盖1容置槽内,防水泡棉8和防水泡棉8相互挤压,实现顶盖1和底板2之间密封,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折叠状态下的方式效果。
所述底板2安装在汽车顶部,令汽车的天窗对准底板2的开口24,便于用户进入或离开硬升顶卧舱,而且顶盖1设置有窗户16,用户躺卧在硬升顶卧舱时可以欣赏天空景色,同时窗户16也具备透光功能,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光照效果,而且用户打开窗户16可以进行通风,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通风效果,再有顶盖1还设置有太阳能板17,太阳能板17能够为电池进行蓄能,满足用户用电需求。
作为另一实施方案:所述顶盖1为硬质隔热保温顶盖1,所述底板2为硬质隔热保温底板2,所述门板4为硬质隔热保温门板4,所述门板4内腔开有新风通道48,所述新风通道48内置有风扇49,所述门板4外侧开有连通新风通道48的进风口(图中未出示),所述门板4内侧开有连通新风通道48的出风口481,所述出风口481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封闭出风口481的活动式挡板,所述上侧板51为硬质隔热保温上侧板51,所述下侧板52为硬质隔热保温下侧板52。用户需要通风时,用户打开活动式挡板,接着启动风扇49,外界新风沿新风通道48进入硬升顶卧舱内,通风效果更佳,若用户需要自然通风时,用户仅需打开活动式挡板或者打开窗户。
作为另一实施方案:所述门板4包括电动旋转装置45、第一齿轮46和第二齿轮47,所述电动旋转装置45包括第一旋转电机451、蜗轮452和蜗杆453,所述第一旋转电机451、蜗轮452和蜗杆453置于门板4内,所述第一旋转电机451的转轴连接蜗轮452,所述蜗杆453两端分别伸出门板4侧壁外连接对应的第一齿轮46,而且蜗杆453端部伸出第一齿轮46外形成转轴,所述升降框架3开有轴孔13,所述蜗杆453端部插入对应的轴孔13内,门板4以转轴13为旋转中心旋转,而且第二齿轮47设置在升降框架3对应轴孔13位置,所述第一齿轮46和第二齿轮47啮合,所述第一旋转电机451通过蜗轮452、蜗杆453带动第一齿轮46旋转,第一齿轮46绕第二齿轮47旋转,从而带动门板4自动旋转。
所述门板4设置电动旋转装置45后,门板4可以转换成电动门板,当门板4需要展开或折叠时,用户控制第一旋转电机451工作,第一旋转电机451通过蜗轮452、蜗杆453带动第一齿轮46旋转,第二齿轮47绕第二齿轮47旋转,从而实现门板4自动旋转,从而实现整个硬升顶卧舱全自动化,提升用户体验。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4还包括自动上锁装置47,所述自动上锁装置47包括第一锁销471、第二锁销472、丝杆473和第二旋转电机474,所述丝杆473以转动方式设置在门板4内,所述第一锁销471置于门板4内,第一锁销471一端朝向门板4侧壁,第一锁销471另一端套置在丝杆473上,所述第二锁销472置于门板4内,第二锁销472一端朝向门板4侧壁,第一锁销471另一端套置在丝杆473上,所述第二旋转电机474和丝杆473连接,第二旋转电机474带动丝杆473旋转,丝杆473带动第一锁销471和第二锁销472移动,令第一锁销471和第二锁销472同步伸出或缩入门板4内,所述升降框架3的顶部、底部分别开有便于第一锁销471或第二锁销472插入的锁孔100。
所述门板4处于完全折叠状态时,恰好第一锁销471和第二锁销472对准上定位孔14,此时第二旋转电机474带动第一锁销471和第二锁销472伸出门板4外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14内,完成门板4的折叠状态自动锁定,所述门板4处于完成展开状态时,恰好第一锁销471和第二锁销472对准下定位孔22,此时第二旋转电机474带动第二锁销472和第二锁销472伸出门板4外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22内,完成门板4的展开状态自动锁定,门板4处于展开状态或折叠状态均可以进行锁定,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所述底板2设置有控制面板(图中未出示),所述控制面板设置有插座(图中未出示)和USB供电接口(图中未出示),所述电动推杆71、第一旋转电机451、第二旋转电机474和风扇49分别连接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的供电由汽车电源或太阳能板17或蓄电池提供。
所述汽车电源或太阳能板17或蓄电池为控制面板供电,控制面板为电动推杆71、第一旋转电机451、第二旋转电机474、风扇49插座和USB供电接口供电以及控制其工作形成电路控制系统,便于用户对硬升顶卧舱控制,用户操作更简单。
进一步地,还包括遥控器(图中未出示),所述遥控器和控制面板通信,遥控器控制电动推杆71、第一旋转电机451、第二旋转电机474、插座和USB供电接口的通断。
所述遥控器和控制面板通信,遥控器可以控制电动推杆71、第一旋转电机451、第二旋转电机474、插座和USB供电接口的工作以及通断电,用户可以通过遥控器进行控制,操作更简单方便。
进一步地,所述门板4、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开有窗户16。所述升降装置7不遮挡硬升顶卧舱的外围,因此门板4、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开窗户16后,外界阳光可以通过窗户16照射至硬升顶卧舱内,阳光照射充足。
作为另一实施方案:
进一步地,还包括旋转底座(图中未出示),所述旋转底座设置有用于固定在汽车顶部的连接结构,所述底板2为带加强筋的底板2,底板2承重量达到300KG以上,所述旋转底座的旋转部分连接所述底座,所述遥控器和旋转底座通信连接,遥控器控制旋转底座的旋转部旋转,令旋转部带动底板2旋转,从而调整卧舱的方向。
所述旋转底座固定在汽车顶部,所述硬升顶卧舱的底板2连接旋转底座的旋转部,而且底板2增加加强筋,底板2的承重效果更好,用户躺卧在硬升顶卧舱时,若用户需要调整硬升顶卧舱位置时,用户通过遥控器控制旋转底座工作,旋转底座带动硬升顶卧舱进行旋转,调整硬升顶卧舱的位置,满足用户需求。
作为另一实施方案:
进一步地,还包括支撑升降脚(图中未出示),所述底板2预留有支撑升降脚安装口,所述支撑升降脚以可拆方式连接在支撑升降脚安装口,支撑升降脚用于往上承托底板2。
所述硬升顶卧舱可以放置在地面使用,当用户野外露营时,用户将硬升顶卧舱拆卸,将支撑升降脚安装在支撑升降脚安装口,用户通过调整支撑升降脚的高度,从而调整硬升顶卧舱距离地面高度,从而使硬升顶卧舱使用不同类型的地面使用,提高硬升顶卧舱的适用范围。
所述硬升顶卧舱展开后,用户可以将支撑升降脚安装在底部的支撑升降将安装口处,支撑升降脚下端抵靠在地面,支撑升降脚上端往上承托底板2,从而使汽车顶部、支撑升降脚共同承托硬升顶卧舱,分担汽车顶部的负荷,提高硬升顶卧舱使用安全性,进一步地当硬升顶卧舱旋转后,支撑升降脚承托硬升顶卧舱,分担汽车顶部的负荷,提高硬升顶卧舱使用安全性。
作为另一实施方案:
进一步地,还包括生命监测装置,所述人体监测装置设置在底板2上,生命监测装置和控制面板电连接,所述生命监测装置监测到卧舱内有生物,控制面板控制电动推杆71维持展开卧舱状态。
所述硬升顶卧舱设置有生命监测装置,当生命监测装置监测到硬升顶卧舱内有生物存在时,控制电机控制电动推杆71维持展开硬升顶卧舱状态,避免硬升顶卧舱折叠压伤用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使用安全性。
工作原理:
升降框架3展开:
所述电动推杆71带动滑块72往前移动,迫使推升销623移动至导向滑道721的后端,推升销623带动下内折叠杆622旋转展开,下内折叠杆622往上抬起连接件64,同时下外折叠杆621跟随下内折叠杆622旋转展开,随着连接件64上抬,连接件64带动拉杆组件63旋转展开,由于拉杆组件63和上内折叠杆612固定连接,因此拉杆组件63带动上内折叠杆612旋转展开,同时上外折叠杆611也跟随上内折叠杆612旋转展开,令上外折叠杆611和上内折叠杆612共同抬起支撑顶板31上移,导致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的距离逐渐增大,实现升降框架3展开。
硬升顶卧舱展开:
所述升降框架3展开后,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跟随升降框架3相互展开,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拼接形成整板5,接着用户手动翻转门板4封闭升降框架3内腔,所述顶盖1、上侧板51、下侧板52、门板4和底板2围成硬升顶卧舱,用户可以躺卧在硬升顶卧舱内休息,硬升顶卧舱展开过程简单,而且升降装置7不会遮挡硬升顶卧舱外侧,令硬升顶卧舱的视野更广阔,不影响硬升顶卧舱侧壁开窗户,大大提高硬升顶卧舱的实用性。
升降框架3折叠:
所述电动推杆71带动滑块72往后移动,推升销623移动至导向滑道721的前端,推升销623带动下内折叠杆622旋转折叠,下内折叠杆622带动连接件64下移,同时下外折叠杆621跟随下内折叠杆622旋转折叠,随着拉杆组件63带动下内折叠杆622旋转折叠,同时上外折叠杆611也跟随上内折叠杆612旋转折叠,导致支撑顶板31的高度逐渐下降,直至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相互靠拢时,实现升降框架3折叠。
硬升顶卧舱折叠:用户首先手动翻转门板4并往顶盖1方向靠拢,从而打开升降框架3内腔,接着升降框架3关闭,导致支撑顶板31和支撑底板32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51和下侧板52相互靠拢,同时顶盖1和底板2相互靠拢,此时顶盖1、升降框架3、上侧板51、下侧板52、门板4和底板2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操作简单,而且合拢状态的卧舱高度较小,合拢状态的卧舱设置在汽车顶部,对汽车高度影响较小,汽车可以正常在限高路段行驶,满足用户需求。
Claims (10)
1.一种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包括顶盖、底板、升降框架、门板、上侧板和下侧板,所述底板开有便于进出的开口和用于固定在汽车顶部的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框架包括支撑顶板、支撑底板、折叠机构和升降装置,所述折叠机构包括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所述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活动连接,所述折叠机构设置在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上折叠部连接支撑顶板,下折叠部连接支撑底板;
所述顶盖和底板一上一下设置,所述升降框架设置在顶盖和底板之间并分别位于底板的前、后两侧,升降框架的折叠机构和另一个升降框架的折叠机构之间形成安装区域,所述上侧板位于安装区域内并连接上折叠部,上侧板跟随上折叠部动作,所述下侧板位于安装区域内连接并下折叠部,下侧板跟随下折叠部动作;
所述门板以转动方式设置在顶盖/底板/升降框架处,门板旋转打开或封闭升降框架内腔;
所述支撑底板对应折叠机构的数量设置有对应的所述升降装置,所述升降装置连接对应折叠机构的下折叠部,所述升降装置工作带动下折叠部和上折叠部相互远离或相互靠拢,实现升降框架展开或合拢;
所述升降装置工作带动升降框架展开时,升降框架带动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展开,接着门板旋转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此时顶盖、升降框架、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围成展开状态的卧舱;
所述门板旋转打开升降框架内腔,接着升降装置工作带动升降框架合拢,导致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相互靠拢,同时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靠拢,同时顶盖和底板相互靠拢,此时顶盖、升降框架、上侧板、下侧板、门板和底板叠合形成合拢状态的卧舱。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框架包括两个折叠机构和两个升降装置,两个折叠机构位于支撑顶板和支撑底板之间,两个折叠机构相对而立,所述两个升降装置设置在支撑底板上,两个升降装置相对而立,两个升降装置分别连接对应的折叠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装置包括电动推杆和滑块,所述支撑底板沿其宽度方向开有滑槽,所述电动推杆固定在滑槽内,所述滑块以滑动方式设置在滑槽内,所述电动推杆的推动部连接滑块,电动推杆带动滑块沿滑槽滑行,所述滑块设置有导向滑道,所述下折叠部设置有推升销,所述推升销穿过导向滑道并沿导向滑道滑行;
当推升销滑动至导向滑道前端时,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相互靠拢,当推升销滑动至导向滑道后端时,上折叠部和下折叠部相互展开。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滑槽侧壁开有横向限位槽,所述滑块对应横向限位槽位置设置有限位柱,所述限位柱插入横向限位槽内,横向限位槽限制限位柱的滑行距离,从而限制滑块的滑行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叠机构还包括拉杆组件和连接件,所述上折叠部包括两根上外折叠杆和两根上内折叠杆,所述下折叠部包括两根下外折叠杆和两根下内折叠杆,所述拉杆组件包括上拉杆、下拉杆和拉杆臂;
所述上外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顶板,上外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
所述上内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顶板,上内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
所述下外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下外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底板;
所述下内折叠杆上端以转动方式连接连接件,下内折叠杆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支撑底板;
所述上拉杆上端连接拉杆臂,上拉杆下端连接下拉杆的上端,下拉杆的下端以转动方式连接滑块,所述拉杆臂位于上内折叠杆之间,拉杆臂和上内折叠杆固定连接,拉杆组件旋转推动上折叠部旋转;
所述滑块顶部设置有相互对立的板体,所述板体开有由左往右并由下往上方向弯曲的曲线状所述导向滑道,所述下内折叠杆设置有所述推升销,所述推升销插入对应的所述导向滑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的上侧连接顶盖,上侧板的左侧连接折叠机构的上折叠部,上侧板的右侧连接另一个折叠机构的上折叠部,所述上侧板的下侧设置有L型缺口,所述L型缺口处设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下侧板下侧连接底板,下侧板的左侧连接折叠机构的下折叠部,下侧板的右侧连接另一个折叠机构的下折叠部,所述下侧板的上侧设置有L型缺口,L型缺口处设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相互展开时,上侧板和L型缺口和下侧板的L型缺口配合,同时防水泡棉和防水泡棉相互挤压,上侧板和下侧板连接成整板。
7.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开有上安装槽,所述上安装槽内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上侧板上侧置于上安装槽内,防水泡棉密封上安装槽和上侧板之间的间隙,所述底板开有下安装槽,所述下安装槽内置有防水泡棉,所述下侧板置于下安装槽内,防水泡棉密封下安装槽和上侧板之间的间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门板内置有上杆体组件和下杆体组件,所述上杆体组件包括第一上杆体、第二上杆体和第一弹簧,所述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以滑动方式置于门板内靠近其上端,第一上杆体左端伸出门板侧壁,第一上杆体右端朝向第二上杆体,所述第二上杆体左端朝向第一上杆体,第二上杆体右端伸出门板侧壁,所述第一弹簧置于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之间,第一弹簧构成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的复位机构,所述门板开有第一限位通道,所述第一上杆体对应第一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一推柱,所述第二上杆体对应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二推柱;
所述下杆体组件包括第一下杆体、第二下杆体和第二弹簧,所述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以滑动方式置于门板内靠近其下端,第一下杆体左端伸出门板侧壁,第一下杆体右端朝向第二下杆体,所述第二下杆体左端朝向第一下杆体,第二下杆体右端伸出门板侧壁,所述第二弹簧置于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之间,第二弹簧构成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的复位机构,所述门板开有第二限位通道,所述第一下杆体对应第二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三推柱,所述第二下杆体对应第二限位通道外延伸出第四推柱;
所述顶盖设置有轴孔,所述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插入对应的轴孔内,门板以第一上杆体和第二上杆体为旋转中心旋转;
所述顶盖设置有上定位孔,所述门板翻转靠近顶盖,门板处于折叠状态,当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插入对应的上定位孔内,锁定门板的当前状态;
所述底板设置有下定位孔,所述门板翻转靠近底板,门板处于打开状态,所述第一下杆体和第二下杆体插入对应的下定位孔内,锁定门板的当前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朝向门板左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上侧板和下侧板朝向门板右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顶盖朝向门板上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底板朝向门板下侧位置设置有防水橡胶条,所述门板旋转封闭升降框架内腔时,门板紧贴所述防水橡胶条;
所述顶盖外围设置有一圈下翻边,所述下翻边内侧围成容置槽,所述容置槽内置有防水泡棉,所述底板设置有一圈上翻边,所述上翻边顶部设置防水泡棉,所述顶盖和底板相互靠拢时,上翻边伸入容置槽内,防水泡棉相互挤压;
所述顶盖开有便于透光以及通风的窗户和设置有太阳能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其特征在于:所述顶盖为硬质隔热保温顶盖,所述底板为硬质隔热保温底板,所述门板为硬质隔热保温门板,所述门板内腔开有新风通道,所述新风通道内置有风扇,所述门板外侧开有连通新风通道的进风口,所述门板内侧开有连通新风通道的出风口,所述出风口处设置有用于打开或封闭出风口的活动式挡板,所述上侧板为硬质隔热保温上侧板,所述下侧板为硬质隔热保温下侧板。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98197.2A CN115782737A (zh) | 2022-10-22 | 2022-10-22 |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211298197.2A CN115782737A (zh) | 2022-10-22 | 2022-10-22 |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82737A true CN115782737A (zh) | 2023-03-14 |
Family
ID=854335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1298197.2A Pending CN115782737A (zh) | 2022-10-22 | 2022-10-22 |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782737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68311A (zh) * | 2024-03-12 | 2024-04-12 | 山西新柜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箱房 |
-
2022
- 2022-10-22 CN CN202211298197.2A patent/CN115782737A/zh active Pending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7868311A (zh) * | 2024-03-12 | 2024-04-12 | 山西新柜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箱房 |
CN117868311B (zh) * | 2024-03-12 | 2024-05-24 | 山西新柜人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折叠箱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5782737A (zh) |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 |
US20180135351A1 (en) | Window Shade | |
AU2010310322B2 (en) | Onboard automatic umbrella | |
CN213807296U (zh) | 一种可挡雨通风的窗户组件 | |
CN201283771Y (zh) | 遥控式全自动车用遮阳伞 | |
KR20110112799A (ko) | 탄성 롤블라인드와 차양각도 조절암이 결합된 모터작동식 차창외부 덮개장치 | |
CN218640742U (zh) | 汽车用的硬升顶卧舱 | |
CN218623632U (zh) | 一种带有床板的折叠帐篷架 | |
CN104442325B (zh) | 全自动遮阳气罩 | |
CN214246854U (zh) | 一种智能型全自动帐篷 | |
CN114475408B (zh) | 一种多功能模块化智能房车 | |
CN215407604U (zh) | 一种可居住式集装箱模块建筑 | |
CN114379337B (zh) | 一种车辆电动折叠遮阳棚 | |
CN214802882U (zh) | 一种电气开合的遮阳伞 | |
CN216042214U (zh) | 一种用于傣式建筑的斜屋面结构 | |
CN108725161A (zh) | 一种车载隐型遮阳伞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8498209U (zh) | 一种车载隐型遮阳伞 | |
CN210283864U (zh) | 一种汽车用智能遮阳帘 | |
CN220667152U (zh) | 一种车顶帐篷 | |
CN112914214A (zh) | 一种电气开合的遮阳伞 | |
CN208036135U (zh) | 一种模块化多功能车顶帐篷 | |
CN103029554A (zh) | 汽车顶上的帐篷 | |
CN107972457A (zh) | 风冷型翼形遮阳装置 | |
CN202456992U (zh) | 户外野营睡具 | |
KR200217970Y1 (ko) | 차량용 차양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