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66918A -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66918A
CN115766918A CN202111030562.7A CN202111030562A CN115766918A CN 115766918 A CN115766918 A CN 115766918A CN 202111030562 A CN202111030562 A CN 202111030562A CN 115766918 A CN115766918 A CN 1157669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main shaft
abutting
hinge assembly
rotat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3056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德珑
牛林辉
席聪
潘永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103056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66918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2528 priority patent/WO2023029968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766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6691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 Telephone Set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铰链组件包括主轴和与主轴转动相连的两转动件,还包括限位结构,限位结构设置在转动件的第一端上,限位结构包括抵接部,至少部分抵接部位于第一端邻近主轴的一侧外,当两转动件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部与主轴抵接,限位结构能够沿垂直转动件方向移动,且限位结构移动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的宽度不等。也即在限位结构移动过程中,第一端外的抵接部宽度发生变化,抵接部与主轴抵接,当第一端外的抵接部的宽度变化时,转动件相对主轴可转动的轨迹长度就发生变化,从而实现对展平角度的调节,减少或避免了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出现过折或者是展不平的问题,提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终端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柔性屏技术的逐渐成熟,促使电子设备的显示方式发生非常巨大的变化,其中之一就是可折叠手机、电脑等电子设备的出现,折叠电子设备柔性屏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灵活变化切换模式,同时还具有高的占屏比和清晰度,如以可折叠手机为例,手机折叠后可以只有传统手机大小,方便携带,而展开后却可以有平板的显示尺寸,这些特点使可折叠设备成为深受人们追捧的产品之一。
目前,折叠类电子设备,以可折叠为两层为例,通常包括转轴组件和两个结构件,两个结构件分别位于转轴组件的两侧,两个结构件通过转轴组件转动连接,两个结构件相对转动至层叠时,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两个结构件相背转动至无法转动,例如两结构件和转轴组件处于同一平面,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转轴组件包括有主轴和通过主轴转动连接的两个转动件,两个转动件分别位于主轴的两侧,两个转动件分别与两个结构件相连,两个转动件相对主轴转动时,带动两个结构件相互转动。其中,当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需对两转动件的转动进行限位,以使两个结构件无法继续转动,使电子设备保持展平状态,常见的限位方式多通过零部件与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实现限位,例如,两个转动件相背运动,也即转动件相对主轴转动,当转动件邻近主轴的一端端面与主轴邻近转动件一端的端面相抵接时,限定了转动件不能继续转动,从而使两结构件无法继续转动,使两结构件位于同一平面内,以转动件与主轴形成的夹角为展平角,则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电子设备的展平角度数值为180°。
而通过上述零部件间抵接的方式实现展平状态时的限位,由于零部件尺寸的波动,或者是日常使用过程中等对零部件的磨损,容易导致零部件抵接限位后电子设备展平角度的偏差,如展平角度大于或者小于180°,使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时出现过折或者是展不平的现象,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以及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解决了现有的电子设备中通过零部件间抵接来实现展平状态时的限位,由于零部件尺寸的波动易使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时出现过折或展不平的现象而影响可靠性和体验的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包括:主轴以及位于所述主轴两侧的两个转动件,两个所述转动件分别与所述主轴转动相连;
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一端为所述转动件邻近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抵接部,至少部分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邻近所述主轴的一侧外,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主轴抵接;也就是说,限位结构的至少部分抵接部延伸至第一端邻近主轴的一侧外,也即延伸至第一端的端面外。当两个转动件相背运动至展平状态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与主轴抵接,这样就限制了转动件相对主轴的继续转动,实现对转动件的转动限位的作用。
所述限位结构可沿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移动,且当所述限位结构移动时,位于所述第一端外的所述抵接部的宽度不等。也就是说,随着限位结构的移动,第一端外的抵接部的宽度不等,也即第一端外的抵接部宽度在限位结构移动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抵接部与主轴抵接,当第一端外的抵接部的宽度变化时,转动件相对主轴可转动的轨迹长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转动件和主轴在无法转动时,也即处于展平状态时,转动件和主轴之间的展平角度数不同。也即,当由于转动件以及主轴等零部件有尺寸波动而不能很好展平时,可以通过移动限位结构,调节位于转动件第一端外的抵接部的尺寸,来对波动尺寸进行补偿修正,实现对展平角度数的调节,使展平状态时的展平角度数满足需求,如为180°,从而减少或避免了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时出现过折或者是展不平的问题,提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体验。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弹性件,在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上,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转动件上方,且所述弹性件位于至少部分所述限位结构和所述转动件之间。弹性件可以为限位结构提供在垂直于转动件方向(如z方向)上的位移空间,挤压限位结构就能够使限位结构沿z方向朝向转动件移动。撤去挤压力,限位结构在弹性件的回弹力作用下沿z方向背离转动件移动,从而使限位结构可以通过弹性件发生z方向上的移动,限位结构移动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的宽度不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所述抵接部和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的连接部,在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上,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转动件上方,所述限位结构通过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转动件上;
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邻近所述主轴的一侧,所述抵接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抵接,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抵接部的第二侧面与所述主轴抵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
从所述抵接部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至所述抵接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抵接部的宽度不等。如抵接部可以为楔形快,当限位结构垂直于转动件移动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宽度变化,也即展平状态时,位于第一端的端面与主轴之间的抵接部的宽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对第一转动件和主轴之间展平角度的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从所述抵接部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至所述抵接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抵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这样可以便于实现抵接部与主轴以及转动件之间的抵接,便于生产实现,同时也便于调节。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紧固件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转动相连,且所述紧固件相对所述转动件转动时,所述紧固件带动所述限位件沿垂直于所述转动件方向移动。这样,通过紧固件以及连接部就实现了限位结构与转动件的固定连接,有助于提升整个限位结构的连接强度,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紧固件一端抵接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转动件的一侧上,所述紧固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装配孔与第二装配孔螺纹配合。当拧动紧固件另一端使紧固件相对转动件转动时,紧固件也会发生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的移动,从而带动连接部移动并压缩弹性件,这样就能够使限位结构发生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的移动,进而实现对展平角度的调节。
当转动紧固件使展平角度修正调整至所需角度后,紧固件与第二装配孔的螺纹配合,也能够使紧固件与转动件相对固定,也即通过紧固件使限位结构相对转动件固定。减少或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限位结构发生移动而引起展平角度的改变,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连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在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上,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转动件上方,且部分所述抵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外;
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且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转动件转动时,所述连接部带动所述抵接部沿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移动;
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主轴抵接,且所述连接部的中线至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这样,当连接部相对第二转动件转动时,抵接部的外周面至连接部中线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而连接部设置在第二转动件上。也即在第二转动件转动时,抵接部的外周面至第一端的端面距离可以调节变化,这样就使抵接部位于第一端外的宽度不等,抵接部的外周面与主轴抵接,也即展平状态时,第二转动件的第一端端面与主轴之间的宽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对第二转动件和主轴之间展平角度的调节。结构设计简单且便于实现,同时也有助于电子设备的轻薄化设计。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接部的中线和所述连接部的中线重合设置,所述抵接部的中线至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接部的形状至少包括椭圆。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接部的中线和所述连接部的中线错位设置,所述抵接部的中线至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抵接部的形状至少包括圆形。如限位结构可以是一个凸轮螺钉,便于实现,且有助于降低成本。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三装配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装配孔螺纹配合。这样当拧动限位结构时,连接部相对第二转动件转动,连接部带动抵接部转动的同时,相对第二转动件发生沿z方向的移动并压缩弹性件。
当转动连接部使展平角度修正调整至所需角度后,也即满足电子设备展平状态的需求后,连接部与第三装配孔的螺纹配合,也能够使限位结构与转动件相对固定,减少或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限位结构发生移动而引起展平角度的改变,提升电子设备的稳定性。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主轴包括相连的主内轴和主外轴,所述主内轴和所述主外轴共同形成滑动槽,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主外轴抵接。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弹性件的成型材质至少包括热塑性橡胶。在保证弹性需求,以使限位结构能够沿z方向发生移动的同时,也有助于降低成本。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两个结构件和上述任一所述的铰链组件;
两个所述结构件分别与所述铰链组件中的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连。这样,当两个转动件相对主轴转动时,就能够使两个结构件相对发生转动,实现电子设备的折叠或展开。而铰链组件中的限位结构能够实现对转动件和主轴之间展平角度的调节与修正,减小或避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使出现的过折或者是展不平的现象,提升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一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子设备; 10-第一结构件; 20-第二结构件;
30-铰链组件; 31-主轴; 311-主内轴;
312-主外轴; 32-第一转动件; 321-第二装配孔;
33-第二转动件; 331-第三装配孔; 34-限位结构;
341-限位件; 342-抵接部; 343-连接部;
343a-第一装配孔; 344-紧固件; 35-弹性件;
36a-第一门板; 36b-第二门板; 36c-第三门板;
37a-第一连接件; 37b-第二连接件; 40-柔性显示屏。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的实施方式部分使用的术语仅用于对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进行解释,而非旨在限定本申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其中,该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触控电视、对讲机、上网本、POS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可折叠的固定终端或移动终端。
本申请实施例中,以该电子设备为折叠手机为例进行说明。其中,折叠手机可以为屏幕内折的可折叠手机,或者,该折叠手机也可以是屏幕外折的可折叠手机。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半折叠状态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处于展平状态的正面结构示意图。
参见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100,包括两个结构件和铰链组件30,两个结构件分别与铰链组件30相连。例如,两个结构件分别为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分别与铰链组件30相连,具体的,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可以分别与铰链组件30中的转动件相连。
两个结构件通过铰链组件30转动相连,从而使两个结构件可以相对转动。即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可以相对转动,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能够相向转动,或者,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也能够相背转动。
参见图1所示,当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相背运动至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无法继续转动(如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处于同一平面)时,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参见图2所示,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可以相向转动而相对折叠。参见图3所示,当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相向转动至相互层叠时,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
本申请实施例中,如图1中所示,以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或折叠状态时,电子设备100的宽度方向为x方向,电子设备100的长度方向为y方向,电子设备100的厚度方向为z方向。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电子设备100可以包括两个结构件,即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的数量可以均为一个,使折叠屏手机可以折叠成两层,例如,如图1所示,折叠屏手机可以包括一个第一结构件10、一个第二结构件20以及一个铰链组件30,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相互转动至层叠,使电子设备100呈两层的形态。
或者,电子设备100也可以包括多个结构件,即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的数量可以为多个,相邻的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之间通过一个铰链组件30相连,使电子设备100可以折叠成多层。例如,电子设备可以包括有两个第二结构件、一个第一结构件和两个铰链组件,两个第二结构件位于第一结构件的两侧,并分别通过铰链组件与第一结构件转动连接,其中一个第二结构件可以和第一结构件相互转动至层叠,另一个第二结构件也可以相对第一结构件转动至层叠,使电子设备呈现三层折叠的形态,当第一结构件和第二结构件其中两个转动至同一平面时,电子设备呈展平状态。
参见图1和图2所示,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可折叠的柔性显示屏40,其中,柔性显示屏40可以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铰链组件30以及第二结构件20的同一侧表面上。当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进行折叠时,柔性显示屏40弯折贴附在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上。当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进行展开时,柔性显示屏40也随之展开。
其中,对于屏幕内折的可折叠手机,柔性显示屏40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铰链组件30和第二结构件20的内侧表面。对于屏幕外折的可折叠手机,柔性显示屏40设置在第一结构件10、铰链组件30和第二结构件20的外侧表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电子设备100处于折叠状态时,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相邻且相对的两个表面分别为内侧表面,铰链组件30与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的内侧表面同侧的表面为铰链组件30的内侧表面。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相背的两个表面分别为外侧表面,铰链组件30与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的外侧表面同侧的表面为铰链组件30的外侧表面。
其中,在一些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100也可以是笔记本电脑,笔记本电脑也可以包括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能够相向转动至相互层叠,使笔记本电脑处于折叠状态。反之,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由层叠状态起,相背转动至无法转动时,笔记本电脑处于展平状态。其中,在展平状态时,第一结构件10上的部分柔性显示屏40可以用于图像等的显示,而第二结构件20上的部分柔性显示屏40可以作为虚拟键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电子设备100还可以包括有电池盖(参照图2所示),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上均可以分别设置有电池盖,例如,第一结构件10上设置有第一电池盖50,第二结构件20上设置有第二电池盖(图中未示出),第一电池盖50位于第一结构件10上与柔性显示屏40相对的一侧,第二电池盖位于第二结构件20上与柔性显示屏40相对的一侧。
其中,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可以为电子设备100的中框,第一结构件10可以包括第一金属中板以及围设在第一金属中板的外边缘的第一边框,第二结构件20可以包括第二金属中板以及围设在第二金属中板的外边缘的第二边框。铰链组件30的两转动件可以分别与第一金属中板和第二金属中板固定相连。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一侧内部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的局部结构放大图。
参见图4和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铰链组件30,包括主轴31和位于主轴31两侧的两个转动件,两个转动件分别与主轴31转动相连。如图5中所示,两个转动件可以分别为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分别与主轴31转动相连,从而使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能够相对主轴31发生转动。
其中,第一转动件32可以位于主轴31邻近第一结构件10的一侧,第二转动件33可以位于主轴31邻近第二结构件20的一侧,第一转动件32可以与第一结构件10相连,第二转动件33可以与第二结构件20相连,从而使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能够通过铰链组件30转动相连。
其中,如图4中所示,铰链组件30还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门板,如分别为第一门板36a和第二门板36b,两个门板分别位于两个转动件一侧上,两个门板与主轴31转动设置,两个门板可以作为支撑件,柔性显示屏40可以铺设在门板上。
主轴31的一侧上也可以设置有门板,例如为第三门板36c,同样的,第三门板36c也可以作为支撑件,以支撑柔性屏。
其中,两个转动件分别与主轴31转动相连,也就是说,两个转动件能够相向转动至层叠,此时两转动件处于折叠状态。或者,两个转动件也能够相背转动至无法转动,例如两个转动件展平处于同一平面,此时两转动件处于展平状态,例如图5中所示的,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处于同一平面内,两转动件处于展平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该铰链组件30可以只包括两个转动件,或者,该铰链组件30也可以包括有多个转动件,例如,如图5中所示,在铰链组件30延伸方向上的两端均分别设置有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
继续参见图5所示,该铰链组件30还可以包括有位于主轴31两侧的两个连接件,转动件分别通过连接件与结构件相连,具体的,如两个连接件分别为第一连接件37a和第二连接件37b,第一连接件37a邻近第一结构件10设置,第一转动件32与第一连接件37a相连,第一连接件37a与第一结构件10相连。第二连接件37b邻近第二结构件20设置,第二转动件33与第二连接件37b相连,第二连接件37b与第二结构件20相连。
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相对主轴31转动时,第一转动件32通过第一连接件37a带动第一结构件10相对主轴31发生转动,第二转动件33通过第二连接件37b带动第二结构件20相对主轴31发生转动,从而实现第一结构件10和第二结构件20之间的相对转动。
应当理解的是,当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也即两转动件转动至展平状态时,需对两转动件进行限位,以使转动件相对主轴31无法继续转动,从而保证两结构件展平而使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相关技术中,通常采用零部件与零部件之间的配合实现限位,例如,转动件相对主轴转动,当转动件邻近主轴的一端端面与主轴邻近转动件一端的端面相抵接时,转动件不能继续转动,此时两转动件处于同一平面,也就使结构件不能继续转动,使两结构件也处于同一平面。以转动件与主轴之间形成的夹角为展平角,则此时展平角为180°。
而通过上述零部件之间的抵接配合实现展平状态时的限位,零部件在生产时可能会存在尺寸的波动,或者,在使用等过程中也会对零部件造成磨损,这些都会导致转动件与主轴抵接后展平角的角度数的偏差,例如展平状态时,展平角度大于或小于180°,使电子设备在展平状态时出现过折或者是展不平的问题,影响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以及使用体验。
另外,在使用过程中对转动件、主轴等零部件造成磨损,导致抵接后展平角的度数偏差,进而导致展平状态出现过折或展不平的现象时,只能通过更换转动件、主轴,甚至更换整个铰链组件来进行维修,维修成本较高,且不便于实现。
而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参见图6所示,铰链组件30还包括限位结构34,以转动件邻近主轴31的一端为第一端,限位结构34设置在转动件的第一端上。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限位结构34可以设置在转动件朝向门板一侧的上方,限位结构34包括抵接部342,至少部分抵接部342位于转动件第一端邻近主轴31的一侧外,也就是说,限位结构34的至少部分抵接部342延伸至第一端邻近主轴31的一侧外,也即延伸至第一端的端面外。
参见图7所示,以限位结构34设置在第一转动件32的第一端上为例,限位结构34的抵接部342位于第一转动件32第一端邻近主轴31的一侧外,当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相背运动至展平状态时,位于第一转动件32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与主轴31抵接,这样就限制了第一转动件32相对主轴31的继续转动,实现对第一转动件32的转动限位的作用。
而限位结构34可以沿着垂直于转动件的方向移动,例如,在两转动件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使,转动件位于与宽度方向x或长度方向y相平行的平面内,限位结构34可以沿着厚度方向z方向移动。当限位结构34移动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不等,也就是说,限位结构34沿z方向移动至不同的位置,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不等,其中,抵接部342的宽度是指在平行于转动件方向上的长度,例如,在宽度方向x上抵接部342的长度。
随着限位结构34的移动,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不等,也即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在限位结构34移动过程中发生变化,而抵接部342与主轴31抵接,当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变化时,转动件相对主轴31可转动的轨迹长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使转动件和主轴31在无法转动时,也即处于展平状态时,转动件和主轴31之间形成的展平角的度数不同。
例如,参见图7所示,以第一转动件32上设置的限位结构34为例,当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较小时,第一转动件32相对主轴31可转动的轨迹就较小,这样第一转动件32与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就会较小。而使限位结构34沿着垂直第一转动件32方向移动,使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变大时,第一转动件32相对主轴31可转动的轨迹就会变大,这样第一转动件32与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就会变大,从而通过限位结构34的移动,实现对转动件和主轴31之间展平角度的调节,也即第一转动件32与主轴31之间的限位尺寸为可调节的尺寸。
也就是说,当由于转动件以及主轴31等零部件由于生产误差,或者是,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等导致尺寸波动,可以通过移动限位结构34,调节位于转动件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尺寸,来对波动尺寸进行补偿修正,实现对展平角度数的调节,使展平状态时的展平角度数满足需求,如为180°,从而减少或避免了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出现过折或者是展不平的问题,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和使用体验。
同时,通过限位结构34可实现对展平角度的调节,这样即能够降低对转动件、主轴31等零部件的尺寸精度要求,有助于降低成本,提升生产良率。
另外,移动限位结构34即可对转动件和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实现调节,对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实现调节,调节方式简单便捷,可实现对使用过程中电子设备100展平状态时展不平或过折等问题的维修,便于维修实现,且具有较低的维修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结合电子设备100在使用过程中的弯折磨损程度,也可以通过拆卸更换不同尺寸结构的限位结构34的方式来调节展平角度,以便满足需求,更换简单便捷,有助于扩大可维修程度,便于维修实现。
其中,应当理解的是,当需要对展平角度进行调节以使展平状态满足需求时,可以首先借助其他结构件测量转动件与主轴31之间形成的展平角度的数值,然后再根据所具有的展平角度调节限位结构34,对展平角度进行修正调整。
另外,当对展平角度修正调整,使电子设备100的展平状态满足需求时,须将限位结构34固定设置在转动件上,具体的,限位结构34可以通过焊接、粘接或者螺钉紧固等紧固件344连接的方式设置在转动件上。
继续参见图7所示,铰链组件30还包括弹性件35,在垂直于转动件的方向上,弹性件35位于转动件第一端上方,且弹性件35位于至少部分限位结构34和转动件之间。弹性件35具有弹性伸缩性能,弹性件35可以为限位结构34提供在垂直于转动件方向(如z方向)上的位移空间。
例如,如图7所示,在z方向上,弹性件35位于第一转动件32的第一端上方,限位结构34位于弹性件35上方,挤压限位结构34就能够使限位结构34沿z方向朝向第一转动件32移动,撤去挤压力,限位结构34在弹性件35的回弹力作用下沿z方向背离第一转动件32移动,从而使限位结构34可以通过弹性件35发生z方向上的移动,限位结构34移动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的宽度不等。
其中,弹性件35可以是橡胶件、弹簧件等,或者,弹性件35也可以是其他具有弹性伸缩功能的结构件。如在一种可能的示例中,弹性件35的成型材质至少包括热塑性橡胶,成本较低,且便于装配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限位结构34可以为一个结构件,其上具有抵接部342。或者,限位结构34也可以是由多个机构件组成的,其中一个结构件上具有抵接部342,具体的,限位结构34的结构以及形状可根据实际设置需求选择设定,能够满足抵接部342的宽度变化即可。
第一转动件32上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第二转动件33上也可以设置有限位结构,第一转动件32上的限位结构和第二转动件33上的限位结构的结构组成以及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两转动件上的限位结构可以不同。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件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其中,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该限位结构34可以包括限位件341,结合图8所示,限位件341包括上述的抵接部342和连接部343,抵接部342与连接部343相连,参见图9所示,在垂直于第一转动件32的方向(如z方向)上,连接部343位于第一转动件32上方,限位结构34通过连接部343设置在第一转动件32上,弹性件35可以位于连接部343与第一转动件32之间。
抵接部342可以位于第一端的端面邻近主轴31的一侧,抵接部342的第一侧面可以与第一端的端面相抵接,抵接部342具有第二侧面,第二侧面与第一侧面相对,当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部342的第二侧面与主轴31抵接,也即抵接部342部分抵接在转动件第一端和主轴31之间。
而从抵接部342邻近连接部343的一端至抵接部342背离连接部343的一端,抵接部342的宽度不等,也即抵接部342可以为楔形块,当限位结构34垂直于转动件移动时,抵接在转动件第一端和主轴31之间的抵接部342的宽度就不同,例如,如图9中所示,抵接部342位于第一转动件32第一端的端面邻近主轴31的一侧,当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部342的第一侧面与第一端的端面抵接,抵接部342的第二侧面与主轴31抵接。
由于从抵接部342邻近连接部343的一端至抵接部342背离连接部343的一端,抵接部342的宽度不等,当沿z方向移动限位结构34时,位于第一端外的抵接部342宽度变化,也即展平状态时,位于第一端的端面与主轴31之间的抵接部342的宽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对第一转动件32和主轴31之间展平角度的调节。
例如,参见图8所示,抵接部342邻近连接部343的第一端342a的宽度较小,抵接部342背离连接部343的第二端342b的宽度较大,移动调整限位机构的位置,当处于展平状态时,若第一端342a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与转动件和主轴31抵接,则转动件与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相对较大,若第二端342b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分别与转动件和主轴31抵接,则转动件与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相对较小。
其中,从抵接部342邻近连接部343的一端至抵接部342背离连接部343的一端,抵接部342的宽度可以逐渐增大,这样可以便于实现抵接部342与主轴31以及转动件之间的抵接,便于生产实现,同时也便于调节。
例如,结合图9所示,使限位结构34沿z方向朝向第一转动件32移动,位于第一转动件32第一端面外的抵接部342宽度逐渐减小,也即电子设备100处于展平状态时,位于第一端端面与主轴31之间的抵接部342宽度逐渐减小,第一转动件32和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就逐渐增大,可便于按照角度变化规律调整,便于提高效率。
当然,在一些示例中,从抵接部342邻近连接部343的一端至抵接部342背离连接部343的一端,抵接部342的宽度也可以逐渐减小,同样也可便于展平角度的调节。或者,在一些示例中,从抵接部342的宽度也可以无规律性的不相等。
参见图9所示,该限位结构34还包括紧固件344,紧固件344一端与连接部343相连,紧固件344另一端与转动件转动相连,而且,紧固件344在相对转动件转动的同时,还相对转动件发生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的位移,从而通过紧固件344带动限位件341沿着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移动,如使弹性件35发生压缩。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的,在连接部343上可以开设有第一装配孔343a(参见图8所示),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孔321,参见图10所示,第一转动件32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孔321,结合图9所示,紧固件344的一端可以抵接在连接部343背离第一转动件32的一侧上,例如,紧固件344的一端外径大于第一装配孔343a的内径,使紧固件344的一端不能穿过第一装配孔343a而抵接在连接部343上。
紧固件344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装配孔343a与第一转动件32上的第二装配孔321螺纹配合,当拧动紧固件344另一端使紧固件344相对第一转动件32转动时,紧固件344也会发生沿z方向朝向第一转动件32的移动,从而带动连接部343发生沿z方向的移动并压缩弹性件35,这样就能够使限位结构34发生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的移动,进而实现对展平角度的调节。
当转动紧固件344使展平角度修正调整至所需角度后,也即满足电子设备100展平状态的需求后,紧固件344与第二装配孔321的螺纹配合,也能够使紧固件344与转动件相对固定,也即通过紧固件344使限位结构34相对转动件固定。减少或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限位结构34发生移动而引起展平角度的改变,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100的稳定性。
限位结构34通过连接部343以及紧固件344的配合实现与转动件的固定连接,有助于提升整个限位结构34的连接强度,有助于提升电子设备100的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为保证在调整展平角度后电子设备100保持很好的展平状态,可对第二装配孔321和紧固件344之间的扭矩等进行设定,以保证在将限位结构34移动调整至所需位置时,紧固件344能够很好的与第二装配孔321配合固定。或者,在通过紧固件344将限位结构34移动调整至所需位置,满足展平需求时,还可以通过粘接、焊接以及卡接等方式将紧固件344与转动件固定,以进一步保证紧固件344与转动件之间的固定强度。
其中,紧固件344可以是螺钉、带螺纹的销钉等,或者,紧固件344也可以是其他外壁具有螺纹的连接结构件等。第一装配孔343a可以为通孔,也可以为螺纹孔,第二装配孔321为螺纹孔。
其中,转动件的一端上具有弧形面,参照图10所示,第一转动件32上具有弧形面322,结合图9所示,主轴31可以包括主内轴311和主外轴312,主内轴311和主外轴312共同形成有滑动槽(图中未示出),第一转动件32可以通过弧形面322转动设置在滑动槽内,当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相背运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限位结构34可以与主外轴312相抵接,展平角度也可以为主外轴312与转动件之间形成的角度。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另一侧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局部结构放大图,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结构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铰链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限位结构34可以为一个结构件,如图11和图12中所示,以第二转动件33上设置有限位结构34为例进行说明。第二转动件33邻近主轴31的一端为第一端,限位结构34设置在第二转动件33的第一端上。
参见图13所示,限位结构34包括连接部343和抵接部342,在垂直于转动件的方向上,限位结构34的抵接部342位于转动件上方,部分抵接部342延伸至第一端外,连接部343一端与抵接部342连接,连接部343另一端与转动件转动连接。
而且连接部343相对转动件转动时,连接部343还相对转动件发生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的位移,从而带动抵接部342沿着垂直于转动件方向移动,弹性件35可以设置在抵接部342与转动件之间。
具体的,结合图14和图15所示,以第二转动件33上设置有限位结构34为例,在z方向上,限位结构34的抵接部342位于第二转动件33上方,弹性件35位于抵接部342与第二转动件33之间,抵接部342通过连接部343与第二转动件33连接,当连接部343相对第二转动件33转动时,连接部343能够发生沿z方向的移动,从而使连接部343带动抵接部342相对第二转动件33发生沿z方向移动。
部分抵接部342延伸至第一端外,当第一转动件32和第二转动件33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抵接部342的外周面与主轴31抵接。
结合图13所示,连接部343的中线至抵接部34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例如图13所示,以连接部343为圆柱状为例,连接部343的中线即为过中点O1沿连接部343延伸方向的直线。连接部343的中线到抵接部342外周面第一端342a的距离较小,连接部343的中线到抵接部342外周面第二端342b的距离较大。
这样,当连接部343相对第二转动件33转动时,抵接部342的外周面至连接部343中线的距离就会发生变化,而连接部343设置在第二转动件33上。也即在第二转动件33转动时,抵接部342的外周面至第一端的端面距离可以调节变化,这样就使抵接部342位于第一端外的宽度不等,抵接部342的外周面与主轴31抵接,也即展平状态时,第二转动件33的第一端端面与主轴31之间的宽度就会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了对第二转动件33和主轴31之间展平角度的调节。例如,转动抵接部342以调整限位机构位置,当处于展平状态时,若第一端342a与主轴31抵接,则转动件与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度相对较大,若第二端342b与主轴31抵接,则转动件与主轴31之间的展平角相对较小。
限位结构34的结构设计简单且便于实现,同时也有助于电子设备100的轻薄化设计。
其中,连接部343的中线至抵接部342的外周之间的距离不等,连接部343的中线可以与抵接部342的中线重合,或者,连接部343的中线也可以与抵接部342的中线不重合。
例如,在一些示例中,抵接部342的中线可以与连接部343的中线重合,也即连接部343设置在抵接部342的中心位置处,则抵接部342的中线至抵接部34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这样就使连接部343的中线与抵接部34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连接部343带动抵接部342相对转动件转动时,抵接部342外周面与第一端端面间距离可调节。
例如,抵接部342的形状可以为椭圆、多边形、或者也可以是其他规则或不规则图形,保证其中线至外周面的距离不等即可。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限位结构的侧视示意图。
在一些示例中,参见图16所示,抵接部342的中线至抵接部342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可以相等,以抵接部342为圆形为例,抵接部342的中线即为过中心点O2垂直于抵接部342的直线,连接部343的中线即为过中点O1沿连接部343延伸方向的直线。抵接部342的中线与连接部343的中线不重合,也即抵接部342的中线与连接部343的中线错位设置,同样也能够使连接部343的中线至抵接部342的外周面的距离不等,连接部343带动抵接部342相对转动件转动时,抵接部342外周面与第一端端面间距离可调节。
例如,抵接部342的形状可以为圆形,或者也可以是其他图形,保证其中线至外周面的距离相等即可。如图16所示,抵接部342的形状为圆形,限位结构34可以为一个凸轮螺钉,结构简单且便于实现,且有助于降低成本。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二转动件的结构示意图。
为实现连接部343与转动件的连接,以第二转动件33为例,参见图17所示,在第二转动件33上可以开设有第三装配孔331,连接部343的外壁上可以设置有外螺纹(参照图13所示),连接部343可以与第三装配孔331螺纹配合,从而设置在第二转动件33上。当拧动限位结构34时,连接部343相对第二转动件33转动,连接部343带动抵接部342转动的同时,相对第二转动件33发生沿z方向的移动并压缩弹性件35。
相应的,当转动连接部343使展平角度修正调整至所需角度后,也即满足电子设备100展平状态的需求后,连接部343与第三装配孔331的螺纹配合,也能够使限位结构34与转动件相对固定,减少或避免在使用过程中限位结构34发生移动而引起展平角度的改变,提升电子设备100的稳定性。
为保证在调整展平角度后电子设备100保持很好的展平状态,也可通过对连接部343和第三装配孔331之间的扭矩等进行设定,以保证在将限位结构34移动调整至所需位置时,连接部343能够很好的与第三装配孔331配合固定。或者,还可以通过粘接、焊接以及卡接等方式将连接部343与转动件固定,以进一步保证限位结构34与转动件之间的固定强度。
本申请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者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轴以及位于所述主轴两侧的两个转动件,两个所述转动件分别与所述主轴转动相连;
还包括:限位结构,所述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转动件的第一端上,所述第一端为所述转动件邻近所述主轴的一端;所述限位结构包括抵接部,至少部分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邻近所述主轴的一侧外,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抵接部与所述主轴抵接;
所述限位结构可沿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移动,且当所述限位结构移动时,位于所述第一端外的所述抵接部的宽度不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件,在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上,所述弹性件位于所述转动件上方,且所述弹性件位于至少部分所述限位结构和所述转动件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包括所述抵接部和与所述抵接部相连的连接部,在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上,所述连接部位于所述转动件上方,所述限位结构通过所述连接部设置在所述转动件上;
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邻近所述主轴的一侧,所述抵接部的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一端的端面抵接,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抵接部的第二侧面与所述主轴抵接,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相对设置;
从所述抵接部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至所述抵接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抵接部的宽度不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抵接部邻近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至所述抵接部背离所述连接部的一端,所述抵接部的宽度逐渐增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还包括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所述紧固件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转动相连,且所述紧固件相对所述转动件转动时,所述紧固件带动所述限位件沿垂直于所述转动件方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上开设有第一装配孔,所述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二装配孔,所述紧固件一端抵接在所述连接部背离所述转动件的一侧上,所述紧固件的另一端穿过第一装配孔与第二装配孔螺纹配合。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结构包括连接部和所述抵接部,在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上,所述抵接部位于所述转动件上方,且部分所述抵接部延伸至所述第一端外;
所述连接部一端与所述抵接部连接,所述连接部另一端与所述转动件转动连接,且所述连接部相对所述转动件转动时,所述连接部带动所述抵接部沿垂直于所述转动件的方向移动;
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与所述主轴抵接,且所述连接部的中线至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中线和所述连接部的中线重合设置,所述抵接部的中线至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不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形状至少包括椭圆。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中线和所述连接部的中线错位设置,所述抵接部的中线至所述抵接部的外周面之间的距离相等。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部的形状至少包括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动件上开设有第三装配孔,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装配孔螺纹配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2任一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主轴包括相连的主内轴和主外轴,所述主内轴和所述主外轴共同形成滑动槽,所述转动件转动设置在所述滑动槽内;
当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背转动至处于展平状态时,所述限位结构与所述主外轴抵接。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铰链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的成型材质至少包括热塑性橡胶。
15.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至少包括两个结构件和上述权利要求1-14任一所述的铰链组件;
两个所述结构件分别与所述铰链组件中的两个所述转动件相连。
CN202111030562.7A 2021-09-03 2021-09-03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576691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0562.7A CN115766918A (zh) 2021-09-03 2021-09-03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112528 WO2023029968A1 (zh) 2021-09-03 2022-08-15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1030562.7A CN115766918A (zh) 2021-09-03 2021-09-03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66918A true CN115766918A (zh) 2023-03-07

Family

ID=8533292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30562.7A Pending CN115766918A (zh) 2021-09-03 2021-09-03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66918A (zh)
WO (1) WO2023029968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62627A (zh) * 2024-01-15 2024-02-20 诺美伊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旋切手术刀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70512B2 (ja) * 2005-07-27 2009-06-03 オリジン工業株式会社 パネル、衝立及び屏風用の立設支持器
CN208190691U (zh) * 2018-01-08 2018-12-04 杭州安费诺飞凤通信部品有限公司 半自动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铰链及内折柔性屏移动终端
CN109671357B (zh) * 2019-01-08 2020-12-11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CN110784570B (zh) * 2019-10-29 2021-04-0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562627A (zh) * 2024-01-15 2024-02-20 诺美伊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旋切手术刀
CN117562627B (zh) * 2024-01-15 2024-04-19 诺美伊创医疗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一种旋切手术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29968A1 (zh) 2023-03-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914433B2 (en) Hing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13795683B (zh) 一种转轴机构和电子设备
EP4311208A1 (en) Folding mechanism, support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2901643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766918A (zh) 铰链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0183680U (zh) 铰链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552953A (zh) 杠杆型内折同步转动机构
WO2022143487A1 (zh) 折叠机构及电子设备
CN114593135B (zh) 铰链结构和折叠设备
CN115022429B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US11974407B2 (en) Foldable display device
WO2020135147A1 (zh) 移动终端
CN113494514A (zh) 一种转轴机构及可折叠终端设备
CN205211314U (zh) 一种曲面显示屏曲率调节装置及曲面显示装置
CN110296142B (zh) 双轴交替切换翻转结构
CN114697435B (zh) 一种折叠组件及终端设备
CN215720167U (zh) 360度旋转的转动机构
US20230032306A1 (en) Flexible display panel, electronic device, and hinge
CN112738308B (zh) 折叠机构及折叠式电子设备
CN113721372B (zh) 智能眼镜铰链结构
CN112041915A (zh) 支撑结构与柔性显示装置
CN213929135U (zh) 四轴滑槽的u型内折转动机构
CN115480617A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5480618A (zh) 铰链组件及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CN114185398A (zh) 折叠装置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