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6638B -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 Google Patents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6638B
CN115726638B CN202211399969.1A CN202211399969A CN115726638B CN 115726638 B CN115726638 B CN 115726638B CN 202211399969 A CN202211399969 A CN 202211399969A CN 115726638 B CN115726638 B CN 1157266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oor handle
gear
ejector rod
guide hole
ice break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999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726638A (zh
Inventor
王政
张贵海
甘思铭
丁凯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ntu Automobil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39996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266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57266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66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7266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66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Lock And Its Accessor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该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包括:门把手,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板,门把手形成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孔的一端和第二导向孔的一端均形成于门把手背离门板的一侧;第一顶杆,通过第一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门把手,第一顶杆可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第二顶杆,通过第二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门把手,第二顶杆可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滑动。该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可以利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破坏门把手背离与门板一侧的冰层,为隐藏式门把手的稳顺运行提供保障,降低了用户的除冰难度,便于用户开启车门并使用车辆。

Description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中,一些车辆采用了隐藏式门把手,以提升车辆的美观性。然而,当车辆处于较为寒冷的环境时,隐藏式门把手处容易结冰,导致把手无法顺利弹出车门,造成车门难以开启,且当隐藏式门把手被冰冻时,用户除冰难度较大,进而影响用户使用车辆。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存储介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
有鉴于此,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包括:
门把手,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板,门把手形成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孔的一端和第二导向孔的一端均形成于门把手背离门板的一侧;
第一顶杆,通过第一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门把手,第一顶杆可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
第二顶杆,通过第二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门把手,第二顶杆可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
驱动装置,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滑动。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电机,用于设置于门板;
第一齿轮,转动地套设于第一顶杆,第一齿轮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第一齿轮与第一顶杆螺纹传动连接,在第一齿轮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顶杆沿第一齿轮的轴向运动,以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
第二齿轮,转动地套设于第二顶杆,第二齿轮的轴线方向与第二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第二齿轮与第二顶杆螺纹传动连接,在第二齿轮转动的情况下,第二顶杆沿第二齿轮的轴向运动,以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
第三齿轮,套设于驱动电机的输出轴,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均啮合于第三齿轮。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顶杆的螺纹旋向与第二顶杆的螺纹旋向相反,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可沿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还包括:
第一限位件,用于设置于第一顶杆远离门把手的一端,第一限位件位于第一齿轮远离于门把手的一侧;
第二限位件,用于设置于第二顶杆远离门把手的一端,第二限位件位于第二齿轮远离于门把手的一侧。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的直径;和/或
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的直径。
在一种可行的实施方式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还包括:
第一支撑环,用于穿设于门板,第一支撑环位于第一齿轮和门把手之间,第一顶杆依次穿设于第一齿轮、第一支撑环和门把手;
第二支撑环,用于穿设于门板,第二支撑环位于第二齿轮和门把手之间,第二顶杆依次穿设于第二齿轮、第二支撑环和门把手。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包括:
获取破冰指令信息;
根据破冰指令信息,控制驱动装置运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装置,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破冰指令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破冰指令信息,控制驱动装置运行。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程序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处理器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处理器用于调用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相比现有技术,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包括有门把手、第一顶杆、第二顶杆和驱动装置,其中,门把手用于设置在车辆的门板,并形成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且第一导向孔的一端和第二导向孔的一端均形成于门把手背离门板的一侧,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通过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滑动地穿设在门把手,第一顶杆可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第二顶杆可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驱动装置用于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滑动,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当门把手被冰冻无法顺利弹出时,驱动装置可以驱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沿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滑动,使得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分别伸出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进而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可以利用第一顶杆和第二顶杆破坏门把手背离与门板一侧的冰层,以为门把手弹出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稳顺运行,降低了用户的除冰难度,便于用户开启车门并使用车辆,提升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用户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申请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第一个状态的示意性应用场景图;
图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第二个状态的示意性应用场景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示意性连接关系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性流程框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存储介质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的电子设备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其中,图1至图4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车外温度传感器;20'门把手开度传感器;30'车辆中央控制器;40'车辆域控制器;50'门板;
10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
100门把手;200第一顶杆;300第二顶杆;400驱动装置;520第一限位件;540第二限位件;620第一支撑环;640第二支撑环;
410驱动电机;420第一齿轮;430第二齿轮;440第三齿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包括:门把手100,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板50’,门把手100形成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第一导向孔的一端和第二导向孔的一端均形成于门把手100背离门板50’的一侧;第一顶杆200,通过第一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门把手100,第一顶杆200可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第二顶杆300,通过第二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门把手100,第二顶杆300可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驱动装置400,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滑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包括有门把手100、第一顶杆200、第二顶杆300和驱动装置400,其中,门把手100用于设置在车辆的门板50’,并形成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且第一导向孔的一端和第二导向孔的一端均形成于门把手100背离门板5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配置有隐藏式门把手的车辆,车门的门板50’通常会形成有容置槽和弹出机构,前述门把手100可以通过弹出机构连接于前述门板50’,门把手100可以在弹出机构的驱动下伸出或缩入容置槽,在门把手100缩入容置槽时,可以实现门把手100的隐藏;前述门把手100背离门板50’的一侧,也即门把手100处于缩入状态下靠近于容置槽槽口的一侧。
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通过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滑动地穿设在门把手100,第一顶杆200可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第二顶杆300可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也即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顶杆200在沿第一导向孔滑动的过程中,第一顶杆20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一导向孔位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一侧的一端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相应地,第二顶杆300在沿第二导向孔滑动的过程中,第二顶杆300的一端可以通过第二导向孔位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一侧的一端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驱动装置400用于驱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滑动,以为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提供滑动所需的动力。
可以理解的是,在门把手100被冰冻无法弹出的情况下,通常是由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存在冰层,从而阻碍了前述门把手100的弹出容置槽的动作,导致车门难以开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基于前述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当门把手100被冰冻无法顺利弹出时,驱动装置400可以驱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沿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滑动,使得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伸出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进而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可以利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破坏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一侧的冰层,以为门把手100弹出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稳顺运行,降低了用户的除冰难度,便于用户开启车门并使用车辆,提升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用户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如图1至图3所示,第一顶杆200可以具有复位状态、伸出状态和缩入状态,其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顶杆200处于复位状态时的位置,也即第一顶杆200处于复位状态时,可以设置第一顶杆200的一端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平齐,以利用第一顶杆200覆盖第一导向孔位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的端口,提高第一导向孔的密封性,避免外部结构通过进入第一导向孔内,为第一顶杆200滑动时的稳顺性提供保障;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顶杆200处于伸出状态时的位置;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一顶杆200处于缩入状态时的位置。
同理,如图1至图3所示,第二顶杆300也可以具有复位状态、伸出状态和缩入状态,其中,图1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顶杆300处于复位状态时的位置,也即第二顶杆300处于复位状态时,可以设置第二顶杆300的一端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平齐,以利用第二顶杆300覆盖第二导向孔位于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的端口,提高第二导向孔的密封性,避免外部结构通过进入第二导向孔内,为第二顶杆300滑动时的稳顺性提供保障;图2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顶杆300处于缩入状态时的位置;图3示意性地示出了第二顶杆300处于伸出状态时的位置。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可以分别靠近于门把手1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布置,从而使得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靠近于门把手100长度方向上的两端,进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之间行程较大的间隔距离,以减小第一顶杆200与第二顶杆300的破冰范围的重合度,进而扩大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整体破冰范围,提高破冰作业的执行效果,为门把手100的稳顺弹出提供进一步的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驱动装置400在运行时,可以同时驱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伸出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亦可以如图1至图3所示,在驱动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的同时,驱动第二顶杆300缩入第一导向孔,在驱动第一顶杆200缩入第一导向孔的同时,驱动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一导向孔,以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交替伸缩。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驱动装置400包括:驱动电机410,用于设置于门板50’;第一齿轮420,转动地套设于第一顶杆200,第一齿轮420的轴线方向与第一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第一齿轮420与第一顶杆200螺纹传动连接,在第一齿轮420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顶杆200沿第一齿轮420的轴向运动,以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第二齿轮430,转动地套设于第二顶杆300,第二齿轮430的轴线方向与第二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第二齿轮430与第二顶杆300螺纹传动连接,在第二齿轮430转动的情况下,第二顶杆300沿第二齿轮430的轴向运动,以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第三齿轮440,套设于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均啮合于第三齿轮440。
在该技术方案中,驱动装置400可以包括有驱动电机410、第一齿轮420、第二齿轮430和第三齿轮440,其中,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分别转动地套设与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且设置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分别与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螺纹传动连接,也即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可以分别与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同轴布置,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周侧形成有外螺纹,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的轴孔均为内螺纹孔,从而在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分别套设于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时,形成第一齿轮420与第一顶杆200的螺纹传动连接,并形成第二齿轮430与第二顶杆300的螺纹传动连接,以在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转动时,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能够基于相应的螺纹传动连接关系,分别沿第一齿轮420的轴向和第二齿轮430的轴向运动。
同时,第一齿轮420和第一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且第二齿轮430的和第二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从而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沿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的轴向运动时,能够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沿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滑动,进而使得第一顶杆200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并使得第二顶杆300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
第三齿轮440套设于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从而在驱动电机410运行时,第三齿轮440可以跟随前述输出轴同步转动,第三齿轮440同时与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啮合,如图1至图4所示,第三齿轮440可以布置于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之间,第三齿轮440与第一齿轮420形成外啮合关系,且第三齿轮440与第二齿轮430形成外啮合关系,从而在第三齿轮440转动时,可以同步带动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转动,进而结合前述设置,能够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以利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破坏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一侧的冰层,为门把手100弹出提供有利条件,减轻用户的除冰负担。
同时,基于前述设置,可以利用一个驱动电机410同时驱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运动,有利于减少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中的驱动部件数量,提高前述破冰机构的结构紧凑性和小型化水平,降低前述破冰机构对于安装空间的要求,进而有利于降低前述破冰机构的使用成本。并且,螺纹导程和齿轮传动的传动比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便于在实际应用中通过计算并精确地控制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行程量,有利于提升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动作精度。
可以理解的是,驱动装置400可以包括有第一约束件和第二约束件,第一约束件连接于第一顶杆200,第二约束件连接于第二顶杆300,其中,第一约束件用于约束第一顶杆200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自由度,第二约束件用于约束第二顶杆300绕自身轴线的转动自由度,进而基于第一约束件和第二约束件的设置,可以在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转动时,避免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分别带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同步转动,保证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在相应的螺纹传动连接关系下,能够分别沿着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的轴向稳顺运动。
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顶杆200的螺纹旋向与第二顶杆300的螺纹旋向相反,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可沿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螺纹旋向相反,结合前述设置,在第三齿轮440同时带动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转动时,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的转向相同,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螺纹旋向相反的情况下,可以令第一顶杆200沿第一齿轮420轴线运动的方向与第二顶杆300沿第二齿轮430轴线运动的方向相反,从而如图2和图3所示,在驱动电机410持续输出同一方向的转速的过程中,可以在带动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的同时,带动第二顶杆300缩入第二导向孔,或在带动第一顶杆200缩入第二导向孔的同时,带动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可以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或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且第一转动方向与第二转动方向相反,从而在破冰作业执行过程中,可以通过切换前述输出轴的转动方向,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交替伸缩,进而在执行破冰作业的过程中,可以在同一时刻下单独利用第一顶杆200或第二顶杆300解除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的冰层,提升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对冰层施加的应力,并利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交替伸缩动作,对冰层施加动态变化的载荷,有利于提升破坏冰层的成功率,进一步保证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使用可靠性。
示例性地,可以设置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顶杆200向伸出前述第一导向孔的方向运动,且第二顶杆300向缩入前述第二导向孔的方向运动;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顶杆200向缩入前述第一导向孔的方向运动,且第二顶杆300向伸出前述第二导向孔的方向运动。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还包括:第一限位件520,用于设置于第一顶杆200远离门把手100的一端,第一限位件520位于第一齿轮42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第二限位件540,用于设置于第二顶杆300远离门把手100的一端,第二限位件540位于第二齿轮43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
在该技术方案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还可以包括有第一限位件520和第二限位件540,其中,第一限位件520用于设置在第一顶杆200远离门把手100的一端,第二限位件540用于设置在第二顶杆30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端,且第一限位件520和第二限位件540分别位于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前述,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穿设于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从而第一顶杆200至少部分位于第一齿轮42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相应地,第二顶杆300至少部分位于第二齿轮43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进而第一限位件520也即设置在第一顶杆200位于第一齿轮42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的一端,第二限位件540也即设置在第二顶杆300位于第一齿轮420远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的一端。
由此基于前述设置,在第一顶杆200沿第一齿轮420的轴向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第一限位件520限制第一顶杆200的轴向运动范围,防止因第一顶杆200过度向门把手100方向靠近而导致第一顶杆200脱离第一齿轮420的现象发生,提高第一顶杆200的运动稳定性,增强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运行可靠性,例如,在第一限位件520跟随第一顶杆200沿第一齿轮420的轴向运动的过程中,如第一限位件520接触到第一齿轮420背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则可以利用第一限位件520与第一齿轮420之间的抵接关系,阻碍第一顶杆200进一步靠近门把手100,并且可以设置第一限位件520抵接第一齿轮420时,第一顶杆200伸出于第一导向孔的长度较大,以保证第一顶杆200的破冰效果。
相应地,在第二顶杆300沿第二齿轮430的轴向运动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第二限位件540限制第二顶杆300的轴向运动范围,防止因第二顶杆300过度向门把手100方向靠近而导致第二顶杆300脱离第二齿轮430的现象发生,提高第二顶杆300的运动稳定性,增强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运行可靠性,例如,在第二限位件540跟随第二顶杆300沿第二齿轮430的轴向运动的过程中,如第二限位件540接触到第二齿轮430背离于门把手100的一侧,则可以利用第二限位件540与第二齿轮430之间的抵接关系,阻碍第二顶杆300进一步靠近门把手100,并且可以设置第二限位件540抵接第二齿轮430时,第二顶杆300伸出于第二导向孔的长度较大,以保证第二顶杆300的破冰效果。
在一些可行的示例中,第一限位件520可以为第一行程开关,第一行程开关的触点可以朝向于第一齿轮420布置,在第一行程开关接触第一齿轮420的情况下,第一行程开关用于向驱动电机410发出换向信号,以切换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的转动方向;第二限位件540可以为第二行程开关,第二行程开关的触点可以朝向于第二齿轮430布置,在第二行程开关接触第二齿轮430的情况下,第二行程开关用于向驱动电机410发出换向信号,以切换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的转动方向。从而基于前述设置,一方面,可以避免第一顶杆200或第二顶杆300过度靠近门把手100,降低第一顶杆200脱离第一齿轮420以及第二顶杆300脱离第二齿轮430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则可以在第一顶杆200或第二顶杆300伸出长度较大时,及时切换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的转向,以实现执行破冰动作的顶杆的切换,进而对不同位置的冰层进行破坏,为门把手100的顺利弹出创造进一步的有利条件,并提升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齿轮420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440的直径;和/或第二齿轮430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440的直径。
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第一齿轮420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440的直径,从而一方面,在驱动装置400运行时,可以基于第一齿轮420的第三齿轮440之间的传动关系,令第一齿轮420的转速低于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的转速,有利于提高第一齿轮420的转动稳定性,进而为第一顶杆200的稳定运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大第一齿轮420的输出力矩,进而提高第一顶杆200解除冰层时对冰层施加的作用力,提升第一顶杆200破坏冰层的成功率,减轻用户的除冰负担,有利于更为迅速地完成破冰作业,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或者,可以设置第二齿轮430的直径大于第三齿轮440的直径,从而一方面,在驱动装置400运行时,可以基于第二齿轮430的第三齿轮440之间的传动关系,令第二齿轮430的转速低于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的转速,有利于提高第二齿轮430的转动稳定性,进而为第二顶杆300的稳定运动提供保障;另一方面,也能够增大第二齿轮430的输出力矩,进而提高第二顶杆300解除冰层时对冰层施加的作用力,提升第二顶杆300破坏冰层的成功率,减轻用户的除冰负担,有利于更为迅速地完成破冰作业,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可以理解的是,在该技术方案中,可以设置第一齿轮420的直径和第二齿轮430的直径均大于第三齿轮440的直径,从而进一步提高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破冰成功率。
如图1至图4所示,在一些示例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还包括:第一支撑环620,用于穿设于门板50’,第一支撑环620位于第一齿轮420和门把手100之间,第一顶杆200依次穿设于第一齿轮420、第一支撑环620和门把手100;第二支撑环640,用于穿设于门板50’,第二支撑环640位于第二齿轮430和门把手100之间,第二顶杆300依次穿设于第二齿轮430、第二支撑环640和门把手100。
在该技术方案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还可以包括有第一支撑环620和第二支撑环640,第一支撑环620和第二支撑环640均用于穿设在车辆的门板50’,其中,第一支撑环620布置于第一齿轮420和门把手100之间,第二支撑环640布置于第二齿轮430和门把手100之间,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支撑环620和第二支撑环640均为内侧形成有通孔的环状结构,第一顶杆200可以依次穿接第一齿轮420、第一支撑环620和门把手100,从而基于前述设置,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减少第一顶杆200位于第一齿轮420和门把手100之间的悬置杆段的长度,提高第一顶杆200的位置稳定性,为第一顶杆200稳顺地伸出或缩入第一导向孔提供保障;相应地,也能够减少第二顶杆300位于第二齿轮430和门把手100之间的悬置杆段的长度,提高第二顶杆300的位置稳定性,为第二顶杆300稳顺地伸出或缩入第二导向孔提供保障。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顶杆200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一支撑环620;第二顶杆300可滑动地穿设于第二支撑环640。
示例性地,如图4所示,在实际应用中,驱动电机410可以用于连接于车辆域控制器40’(VIU;Vehicle Intranet Unit),可以理解的是,车辆通常包括有相连接的车辆中央控制器30’(OIB;One Intelligent Brain)和前述车辆域控制器40’,车辆还可以包括有用于检测车外环境温度的车外温度传感器10’和用于检测门把手100开度的门把手开度传感器20’,车外温度传感器10’和门把手开度传感器20’均连接于前述车辆中央控制器30’;车辆可以接收用户发出的开门指令信号,以令门把手100执行弹出动作;在门把手100执行弹出动作后,若门把手开度传感器20’检测到门把手100的当前开度小于门把手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开度,门把手开度传感器20’可以向前述车辆中央控制器30’发出弹出失败信号;在车辆中央控制器30’接收到前述弹出失败信号的情况下,车辆中央控制器30’进一步判断车外环境温度是否低于0摄氏度;若车外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车辆中央控制器30’向车辆域控制器40’发出破冰指令信息,以令车辆域控制器40’进一步向驱动电机410发出启动指令,使驱动电机410运行并带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运动,执行破冰作业,从而提高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的运行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需要说明的是,图4中带箭头虚线用于表示相应部件间的信号连接关系。
如图5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用于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包括:
步骤S501:获取破冰指令信息;
具体地,前述破冰指令信息可以是由用户发出的,例如,在实际应用中,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所对应的车辆的遥控钥匙可以配置有破冰功能按钮,用户通过触发前述破冰功能按钮,向前述车辆的车辆中央控制器30’发出破冰指令信息,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与车辆中央控制器30’之间可以具有信号连接关系,从而获取前述破冰指令信息,或者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可以配置有能够直接与前述遥控钥匙进行信号传输的信号接收装置,以便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直接接收用户发出的破冰指令信息。
相应地,前述破冰指令信息亦可以是自动生成的,例如,在实际应用中,车辆可以根据用户发出的开门指令信息,控制门把手100执行弹出动作,并对门把手100的当前开度进行检测;若门把手100的当前开度小于门把手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开度,则可以判定门把手100弹出失败,进而可以对前述车辆所处的室外环境温度进行检测;若前述室外环境温度低于参考温度,则可以认为门把手100存在冰冻现象,从而车辆中央控制器30’自动生成前述破冰指令信息;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与车辆中央控制器30’之间可以具有信号连接关系,进而获取前述破冰指令信息。
可以理解的是,前述参考温度可以为0摄氏度。在室外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的情况下,可以认为车辆所处的环境温度较低,门把手100弹出失败极有可能是由冰冻导致的。
步骤S502:根据破冰指令信息,控制驱动装置400运行。
具体地,在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获取到破冰指令信息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驱动装置400运行,以利用驱动装置400驱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分别伸出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进而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可以利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破坏门把手100背离与门板50’一侧的冰层,以为门把手100弹出创造有利条件,保证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稳顺运行,降低了用户的除冰难度,便于用户开启车门并使用车辆,提升了隐藏式门把手的用户使用体验。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可以在门把手100被冰冻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400带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运动,以破除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的冰层,进而保证隐藏式门把手能够稳顺弹出,便于用户使用车辆,减轻用户的除冰负担,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示例性地提供一种该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的具示例,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5101:接收用户发出的破冰指令信息;可以理解的是,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10所对应的车辆的遥控钥匙可以配置有破冰功能按钮,用户通过触发前述破冰功能按钮,向前述车辆的车辆中央控制器30’发出破冰指令信息,以启动破冰功能。
步骤S5102:根据破冰指令信息,控制驱动电机410运行,以使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前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可以理解的是,车辆中央控制器30’收到破冰指令信息后,可以控制车辆域控制器40’向驱动电机410发出启动指令,令驱动电机410带动第三齿轮440旋转,从而通过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分别带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运动。
结合前述,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螺纹旋向可以是相反的,且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可以沿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转动,进而可以通过切换前述输出轴的转动方向,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交替伸缩,以破除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一侧的冰层。示例性地,可以设置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顶杆200向伸出前述第一导向孔的方向运动,且第二顶杆300向缩入前述第二导向孔的方向运动;在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顶杆200向缩入前述第一导向孔的方向运动,且第二顶杆300向伸出前述第二导向孔的方向运动。
结合前述,第一齿轮420的直径和第二齿轮430的直径可以均大于第三齿轮440的直径,进而利用齿比差放大力矩的原理,提升第一齿轮420和第二齿轮430的输出力矩,并利用螺纹传动的方式推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运动,提升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接触冰层时对冰层施加的作用力。
步骤S5103:在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的长度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前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以使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前述,可以基于第一限位件520的设置,判断第一顶杆200是否达到前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例如可以将第一限位件520抵接第一齿轮420时,第一顶杆200伸出于第一导向孔的长度视作为第一最大伸出长度,进而在第一限位件520抵接第一齿轮420,确定第一顶杆200达到前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或者可以标定第一齿轮420的转动圈数与第一顶杆200沿第一齿轮420轴向的运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第一齿轮420在输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时产生的转动圈数,确定第一顶杆200的运动量,进而判断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的长度是否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判断第一顶杆200是否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最大伸出长度可以根据车辆和隐藏式车门破冰机构的结构要求设定,可以是大于或等于1cm的长度值,例如,1cm、2cm、3cm等等。
进而,在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的长度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以使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实现执行破冰动作的顶杆的切换,以利用第二顶杆300破坏相应位置的冰层。
步骤S5104:在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的长度达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前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使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可以理解的是,结合前述,可以基于第二限位件540的设置,判断第二顶杆300是否达到前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例如可以将第二限位件540抵接第二齿轮430时,第二顶杆300伸出于第二导向孔的长度视作为第二最大伸出长度,进而在第二限位件540抵接第二齿轮430,确定第二顶杆300达到前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或者可以标定第二齿轮430的转动圈数与第二顶杆300沿第二齿轮430轴向的运动量之间的关系,通过统计第二齿轮430在输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时产生的转动圈数,确定第二顶杆300的运动量,进而判断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的长度是否达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判断第二顶杆300是否达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的方式可以有多种,这里不做过多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第二最大伸出长度可以根据车辆和隐藏式车门破冰机构的结构要求设定,可以是大于或等于1cm的长度值,例如,1cm、2cm、3cm等等。
进而,在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的长度达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的情况下,可以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使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实现执行破冰动作的顶杆的切换,重新利用第一顶杆200破坏相应位置的冰层。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重复执行步骤S5103和步骤S5104,以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交替伸缩,保证破冰作业的成功率。
可以理解的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设置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螺纹导程一致,并设置第一齿轮420和第三齿轮440之间的传动比与第二齿轮430和第三齿轮440之间的传动比一致,进而结合前述设置,可以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在同一时间段内的产生距离相同方向相反的运动;相应地,可以在驱动电机410在启动前,控制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均处于图1所示的复位状态,并设置前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前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第一顶杆200缩入第一导向孔的第一最大缩入长度和第二顶杆300缩入第二导向孔的第二最大缩入长度相等,进而在驱动电机410启动且输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的过程中,当第一顶杆200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时,第二顶杆300可以达到第二最大缩入长度,且可以记录第一顶杆200由复位状态时的位置运动至第一最大伸出长度时的位置的过程中,输出轴的单程转动圈数,在第一顶杆200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时,可以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二倍的前述单程转动圈数,即可使第二顶杆300达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并同时令第一顶杆200达到第一最大缩入长度,进而便于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的行程控制以及驱动电机410的转向控制。
步骤S5105:接收用户发出的破冰停止信息,控制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恢复至复位状态,并关闭驱动电机410;可以理解的是,前述遥控钥匙还可以包括有破冰停止按钮,用户通过触发前述破冰停止按钮,向前述车辆的车辆中央控制器30’发出破冰停止信息,以停止破冰功能,当用户停止破冰功能时,可以控制电机的输出轴继续沿当前转动方向转动,使相应的顶杆达到对应的最大伸出长度,随即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反转前述单程转动圈数,使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恢复至图1中示出的复位状态,并关闭驱动电机410,停止破冰功能。
示例性地提供另一种该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可行的具示例,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
步骤S5201:接收用户发出的开门指令信息,控制门把手100执行弹出动作,并检测门把手100的第一当前开度;
步骤S5202:在前述第一当前开度小于门把手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开度的情况下,检测车辆所处环境的室外环境温度;
步骤S5203:在前述室外环境温度小于0摄氏度的情况下,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第一转动方向转动;
步骤S5204:在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的长度达到第一最大伸出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前述第二转动方向转动,以使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
步骤S5205:在第二顶杆300伸出第二导向孔的长度达到第二最大伸出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驱动电机410的输出轴沿前述第一转动方向转动,以使第一顶杆200伸出第一导向孔;
步骤S5206:重复执行步骤S5204和步骤5205,直至达到预设运行时长;可以理解的是,重复执行步骤S5204和步骤5205可以令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交替伸缩,预设运行时长的设定可以结合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交替伸缩的频率设定,以保证在预设运行时长内,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均能够具有相对较多的伸出次数,提高破冰的成功率。示例性地,预设运行时长可以大于或等于10s且小于或等于20s,以避免预设运行时长过大,提升破冰作业的执行效率,利于缩短用户的等待时间,例如,预设运行时长可以为15s。
步骤S5207:在达到前述预设时长的情况下,控制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恢复至复位状态,并关闭驱动电机410;
步骤S5208:控制门把手100执行弹出动作,检测门把手100的第二当前开度;
步骤S5209:在前述第二当前开度达到门把手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开度的情况下,确定破冰作业执行完成;在前述第二当前开度小于门把手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开度的情况下,重复执行步骤S5203至步骤S5208,直至前述第二当前开度达到门把手100处于开启状态时的开度或接收到用户发出的破冰停止指令。
如图6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装置700,包括:
获取模块701,用于获取破冰指令信息;
控制模块702,用于根据破冰指令信息,控制驱动装置400运行。
综上,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装置,可以在门把手100被冰冻的情况下,控制驱动装置400带动第一顶杆200和第二顶杆300运动,以破除门把手100背离于门板50’的一侧的冰层,进而保证隐藏式门把手能够稳顺弹出,便于用户使用车辆,减轻用户的除冰负担,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如图7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存储介质801,存储介质801包括存储的程序802,其中,在程序802运行时控制存储介质801所在设备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存储介质801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因而具备了该控制方法的一切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8所示,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900,电子设备900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901、以及与处理器901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902,其中,处理器901用于调用存储器902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由于本申请提供的电子设备900用于实现如上述第二方面中任一项提出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因而具备了该控制方法的一切有益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流程管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流程管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可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或其它的形式。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电子设备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存储器和总线;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等。
存储器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存储器包括至少一个存储芯片;存储器是存储介质的示例。
存储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存储介质不包括暂存电脑可读媒体(transitory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内容以外的顺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能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装置或电子装置;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可以由一种或多种程序设计语言或其组合来编写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操作的计算机程序代码,程序设计语言包括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语言——诸如Common Lisp、Python、C++、Objective-C、Smalltalk、Delphi、Java、Swift、C#、Perl、Ruby、JavaScript和PHP等,还包括常规的过程式程序设计语言——诸如Fortran、ALGOL、COBOL、PL/I、BASIC、Pascal和C等,还包括其他任意一种编程语言——诸如Lisp、Tcl、Prolog、VisualBasic.NET、SQL和R等;程序代码可以完全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部分地在用户计算机上执行、作为一个独立的软件包执行、部分在用户计算机上部分在远程计算机上执行、或者完全在远程计算机或服务器上执行;在涉及远程计算机的情形中,远程计算机可以通过任意种类的网络——包括局域网(LAN)或广域网(WAN)——连接到用户计算机,或者,可以连接到外部计算机(例如利用因特网服务提供商来通过因特网连接)。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门把手,用于设置于车辆的门板,所述门把手形成有第一导向孔和第二导向孔,所述第一导向孔的一端和所述第二导向孔的一端均形成于所述门把手背离所述门板的一侧;
第一顶杆,通过所述第一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门把手,所述第一顶杆可伸出或缩入所述第一导向孔;
第二顶杆,通过所述第二导向孔滑动地穿设于所述门把手,所述第二顶杆可伸出或缩入所述第二导向孔;
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顶杆和所述第二顶杆滑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驱动电机,用于设置于所述门板;
第一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一顶杆,所述第一齿轮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一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顶杆螺纹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一齿轮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顶杆沿所述第一齿轮的轴向运动,以伸出或缩入所述第一导向孔;
第二齿轮,转动地套设于所述第二顶杆,所述第二齿轮的轴线方向与所述第二导向孔的轴线方向一致,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二顶杆螺纹传动连接,在所述第二齿轮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顶杆沿所述第二齿轮的轴向运动,以伸出或缩入所述第二导向孔;
第三齿轮,套设于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第二齿轮均啮合于所述第三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顶杆的螺纹旋向与所述第二顶杆的螺纹旋向相反,所述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可沿第一转动方向或第二转动方向转动,所述第一转动方向与所述第二转动方向相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限位件,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一顶杆远离所述门把手的一端,所述第一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一齿轮远离于所述门把手的一侧;
第二限位件,用于设置于所述第二顶杆远离所述门把手的一端,所述第二限位件位于所述第二齿轮远离于所述门把手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的直径;和/或
所述第二齿轮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三齿轮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第一支撑环,用于穿设于所述门板,所述第一支撑环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和所述门把手之间,所述第一顶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一齿轮、所述第一支撑环和所述门把手;
第二支撑环,用于穿设于所述门板,所述第二支撑环位于所述第二齿轮和所述门把手之间,所述第二顶杆依次穿设于所述第二齿轮、所述第二支撑环和所述门把手。
7.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破冰指令信息;
根据所述破冰指令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运行。
8.一种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装置,用于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破冰指令信息;
控制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破冰指令信息,控制所述驱动装置运行。
9.一种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存储介质包括存储的程序,其中,在所述程序运行时控制所述存储介质所在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与所述处理器连接的至少一个存储器,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执行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的控制方法。
CN202211399969.1A 2022-11-09 2022-11-09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Active CN1157266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9969.1A CN115726638B (zh) 2022-11-09 2022-11-09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99969.1A CN115726638B (zh) 2022-11-09 2022-11-09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6638A CN115726638A (zh) 2023-03-03
CN115726638B true CN115726638B (zh) 2024-04-16

Family

ID=85295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99969.1A Active CN115726638B (zh) 2022-11-09 2022-11-09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26638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010023A1 (de) * 2018-12-19 2020-06-25 Daimler Ag Türöffnungseinrichtung mit verschiebbarer Drehfalle
CN214273272U (zh) * 2020-10-30 2021-09-24 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破冰复位装置
CN113445836A (zh) * 2021-06-25 2021-09-28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车辆的隐藏拉手的破冰方法和车辆
CN215485375U (zh) * 2021-05-27 2022-01-11 湖北三环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车隐藏式车门把手执行器
CN114412317A (zh) * 2021-12-24 2022-04-29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破冰系统及其方法、设备、介质及车辆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18010023A1 (de) * 2018-12-19 2020-06-25 Daimler Ag Türöffnungseinrichtung mit verschiebbarer Drehfalle
CN214273272U (zh) * 2020-10-30 2021-09-24 上海霍富汽车锁具有限公司 用于汽车隐藏式车门把手的破冰复位装置
CN215485375U (zh) * 2021-05-27 2022-01-11 湖北三环汽车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机动车隐藏式车门把手执行器
CN113445836A (zh) * 2021-06-25 2021-09-28 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 车辆的隐藏拉手的破冰方法和车辆
CN114412317A (zh) * 2021-12-24 2022-04-29 华人运通(江苏)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门破冰系统及其方法、设备、介质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6638A (zh) 2023-03-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5847525A (en) Control device for asynchronous motor of shutter or roller blind
JP3524374B2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の挟み込み検知方法
FR2577187A1 (fr) Dispositif de servodirection electrique pour vehicules
CN115726638B (zh) 隐藏式门把手破冰机构及其控制方法和相关设备
US11781364B2 (en) Automatic control of a power tailgate under external loading
JP2004003159A (ja) 開閉体の挟み込み検知装置
CA2964615C (en) Method for detecting an obstruction of a passenger door
EP3997299A1 (en) Motorized roller shade having a smart hembar and methods of operating said motorized roller shade and
JP2006329553A (ja) 冷蔵庫
CN211369970U (zh) 舱门装置、储物容器及机器人
JP3675622B2 (ja) パワーウインド装置の挟み込み検知方法
EP3391161B1 (fr) Procédé de surveillance d'un système d'actionnement électromécanique
CN114777385A (zh) 冰箱自动开关门装置、冰箱及其控制方法
US20170351296A1 (en) Clutch control
CN115217961B (zh) 换挡系统控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209259411U (zh) 一种带自锁机构的电缆卷筒
CN112821845A (zh) 电动工具控制方法及电动工具
AU2003223454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ulse variable-controlled movable obstacle detection
US6961201B2 (en) Magnetic disk apparatus
CN219528765U (zh) 开门装置及冰箱
CN107053187A (zh) 一种仓库深层储料探查机器人
CN209400925U (zh) 一种山区复杂环境低空飞行无人机双目视觉自主避障装置
CN106514666A (zh) 仓库深层储料探查机器人
US20230272664A1 (en) Control of a power tailgate system responsive to clutch slippage
CN210178054U (zh) 横向过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