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23682A - 作业车辆 - Google Patents

作业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23682A
CN115723682A CN202210915710.1A CN202210915710A CN115723682A CN 115723682 A CN115723682 A CN 115723682A CN 202210915710 A CN202210915710 A CN 202210915710A CN 115723682 A CN115723682 A CN 11572368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of
pillar
positioning device
work vehicle
c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915710.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石野达也
中川阳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nmar Holding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nmar Holdings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nmar Holding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7236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2368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SRADIO DIRECTION-FINDING; RADIO NAVIGATION; DETERMINING DISTANCE OR VELOCITY BY USE OF RADIO WAVES; LOCATING OR PRESENCE-DETECTING BY USE OF THE REFLECTION OR RERADIATION OF RADIO WAVES; ANALOGOUS ARRANGEMENTS USING OTHER WAVES
    • G01S19/00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Determining position, velocity or attitude using signals transmitted by such systems
    • G01S19/01Satellite radio beacon positioning systems transmitting time-stamped messages, e.g. GPS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LONASS [Global Orbiting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 or GALILEO
    • G01S19/13Receivers
    • G01S19/3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hardware or software details of the signal processing chain
    • G01S19/3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hardware or software details of the signal processing chain relating to the receiver frond end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01B69/003Steering or guiding of machines or implements pushed or pulled by or mounted on agricultural vehicles such as tractors, e.g. by lateral shifting of the towing connec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69/00Steering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Guiding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on a desired track
    • A01B69/007Steering or guiding of agricultural vehicles, e.g. steering of the tractor to keep the plough in the furrow
    • A01B69/008Steering or guiding of agricultural vehicles, e.g. steering of the tractor to keep the plough in the furrow automatic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6/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01B51/00 - A01B75/00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BSOIL WORKING IN AGRICULTURE OR FORESTRY; 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AGRICULTURAL MACHINES OR IMPLEMENTS, IN GENERAL
    • A01B79/00Methods for working soil
    • A01B79/005Precision agricult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0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6/02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of electric or fluid 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lectric constitutive elements
    • B60R16/0207Wire harn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3/00Superstructures for load-carrying vehicles
    • B62D33/06Drivers' cabs
    • B62D33/0617Drivers' cabs for tractors or off-the-road vehic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49/00Tractors
    • B62D49/06Tractors adapted for multi-purpose us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27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movable bodies
    • H01Q1/32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 H01Q1/325Adaptation for use in or on road or rail vehicles characterised by the location of the antenna on the vehic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85Space-based or airborne stations; Stations for satellite systems
    • H04B7/1851Systems using a satellite or space-based relay
    • H04B7/18517Transmission equipment in earth st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1/00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011/0001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 B60R2011/004Arrangement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position outside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200/00Type of vehicle
    • B60Y2200/20Off-Road Vehicles
    • B60Y2200/22Agricultural vehicles
    • B60Y2200/221Tra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Astronomy & Astrophysics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能够降低位于驾驶室的上方的定位装置与障碍物接触而导致损伤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减轻用户的作业负担。作业车辆具备:车身;驾驶室,其搭载于车身并具有车顶;以及定位装置,其位于驾驶室的上方,并基于从定位卫星发送的信号而对车身的位置进行检测。车顶具有:车顶前端,其位于前后方向的最前部;车顶最上端,其位于比车顶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位置高于车顶前端。定位装置的位置低于车顶最上端。

Description

作业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拖拉机等作业车辆。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如下技术:在拖拉机的驾驶室的上方设置对车身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定位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04174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关于专利文献1的拖拉机,驾驶室的车顶是水平的。因而,当将定位装置设置于驾驶室的上方时,定位装置比驾驶室的车顶更向上方突出。因此,当在设置有定位装置的状态下使拖拉机行驶时,有可能会因某些状况使得定位装置与障碍物接触从而导致损伤。例如,当将拖拉机存放于仓库时,驾驶室上方的定位装置有可能与仓库的出入口上部接触而导致损伤。
为了避免定位装置与障碍物接触而导致的损伤,也考虑了例如只要使定位装置转动而变更为较低的位置、或者进行将定位装置拆下的作业即可。但是,在上述情况下,需要进行定位装置的位置变更或拆卸的繁琐的作业,从而使得用户的作业负担增大。因此,关于定位装置的设置,需要实施一些改善。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作业车辆,其能够降低位于驾驶室的上方的定位装置与障碍物接触而导致损伤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减轻用户的作业负担。
本发明的一方面所涉及的作业车辆具备:车身;以及驾驶室,其搭载于所述车身,并具有车顶,其中,所述作业车辆具备:位于所述驾驶室的上方并基于从定位卫星发送的信号而对所述车身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定位装置,所述车顶具有:车顶前端,其位于前后方向的最前部;以及车顶最上端,其位于比所述车顶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位置高于所述车顶前端,所述定位装置的位置低于所述车顶最上端。
发明效果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降低位于驾驶室的上方的定位装置与障碍物接触而导致损伤的可能性,并且能够减轻用户的作业负担。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作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包括上述拖拉机在内的车辆行驶系统的框图。
图3是上述拖拉机的驾驶室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4是从上方观察上述驾驶室时的立体图。
图5是利用支承支柱而将天线单元设置于车顶的拖拉机的驾驶室的上部的侧视图。
图6是从上方观察图5的拖拉机的驾驶室时的立体图。
图7是省略了图6所示的天线单元的图示的状态下的驾驶室的立体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上述车顶处的支承支柱的固定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利用从图8的车顶固定用螺栓通过的面对支承支柱及车顶进行剖切时的剖视图。
图10是仅将外车顶固定于固定框架时使用的紧固单元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拖拉机(作业车辆);2…车身;23…控制部;7…驾驶室;45…定位卫星;50…天线单元(定位装置);70…车顶;70F…车顶前端;70H…车顶最上端;71R…右前柱;71L…左前柱;80…紧固单元;85…间隔螺栓(间隔部件);100…支承机构;101R…右支柱;101L…左支柱;102…支承管(支承部件);103…基座;200…支承支柱;201…支柱主体;201a…平板部;201b…下垂部;701…内车顶;702…固定框架;703…外车顶;WH…线束。
具体实施方式
如下那样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作业车辆而列举拖拉机为例进行说明,但是,作为作业车辆,除了拖拉机以外,还可以考虑插秧机、联合收割机、土木/建筑作业装置、除雪车等乘用式作业车辆。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如以下那样定义方向。首先,将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进行作业时行进的方向设为“前”,将其相反方向设为“后”。另外,将朝向拖拉机的行进方向时的右侧设为右,将左侧设为左。而且,将与拖拉机的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垂直的方向设为上下方向。此时,将重力方向设为下,将其相反侧设为上。
〔1.车辆行驶系统的概要〕
图1是表示作为本实施方式的作业车辆的一例的拖拉机1的概要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包括拖拉机1在内的车辆行驶系统的框图。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车辆行驶系统构成为具有拖拉机1、无线通信终端30以及基站40。拖拉机1能够根据驾驶员的操纵而行驶,也能够基于来自无线通信终端30的指示等而自主行驶。无线通信终端30是用于对拖拉机1进行各种指示等的终端。基站40为了获取拖拉机1的位置信息而设置。
如图1所示,拖拉机1具备车身2。可以将对地作业机(未图示)装配于车身2的后方。作为对地作业机,例如可以使用耕耘装置、犁地机、施肥装置,但是,并不限定于这些装置。
车身2的前部由左右一对前轮3支承。车身2的后部由左右一对后轮4支承。在车身2的前部配置有发动机盖5。在发动机盖5的下方配置有作为驱动源的发动机6。发动机6例如由柴油发动机构成,但是,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可以由汽油发动机构成。另外,除了发动机6还可以使用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或者可以代替发动机6而使用电动马达作为驱动源。
在发动机盖5的后方的车身2的上部设置有用于供操纵者(驾驶员)搭乘的驾驶室7。在驾驶室7的左侧设置有以前开方式转动的车门7a。通过对车门7a进行开闭,驾驶员能够相对于驾驶室7而乘降。此外,车门7a也可以设置于驾驶室7的右侧。
驾驶室7具有车顶70。即,作为作业车辆的拖拉机1具备:车身2;以及搭载于车身2并具有车顶70的驾驶室7。在驾驶室7内设置有:用于供驾驶员进行转向操作的方向盘8;以及驾驶员的驾驶坐席9。
在车身2的后侧设置有3点连杆机构。3点连杆机构构成为包括左右一对下连杆10和上连杆11。上述对地作业机构成为能够装配于3点连杆机构。另外,在车身2的后侧设置有具有升降缸等液压装置的升降装置(未图示)。升降装置使3点连杆机构进行升降,由此能够使得对地作业机升降。
如图2所示,在拖拉机1设置有:能够对发动机6的旋转速度进行调整的调速装置21;以及使来自发动机6的旋转驱动力变速并传递至驱动轮的变速装置22。调速装置21及变速装置22由控制部23控制。
拖拉机1具备转向装置24。转向装置24例如设置于方向盘8的旋转轴的中途部,并构成为能够对方向盘8的旋转角度(转向角)进行调整。控制部23对转向装置24进行控制,从而使得拖拉机1不仅能够直行行驶,还能够将方向盘8的旋转角度调整为期望的角度而以期望的转弯半径进行转弯行驶。
拖拉机1还具备天线单元50。天线单元50是如下定位装置:位于驾驶室7(特别是车顶70)的上方,并基于从图1所示的定位卫星(导航卫星)45发送的信号而对车身2的位置进行检测。
天线单元50与控制部23借助线束WH而电连接。由此,各种信息或指示能够经由线束WH而在天线单元50与控制部23之间传递。例如,由天线单元50检测出的车身2的位置信息经由线束WH而输入至控制部23。由此,可以说拖拉机1具备如下控制部23:由天线单元50检测出的车身2的位置信息经由线束WH而输入至该控制部23。
接下来,对上述天线单元50进行详细说明。天线单元50具有惯性测量装置(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25、GNSS(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天线26、无线通信单元27、无线通信用天线28以及基站天线29。
惯性测量装置25具备3个轴的陀螺仪传感器及3个方向的加速度计,由此,对三维的角速度及加速度进行检测。惯性测量装置25的检测值输入至控制部23。控制部23能够基于上述检测值而求出拖拉机1的姿势信息。上述姿势信息例如包括:机体的方位角(偏航角)、机体的左右倾斜角(横滚角)、机体的行进方向上的前后倾斜角(俯仰角)的各信息。
GNSS天线26接收从构成卫星定位系统(GNSS)的定位卫星45发送的电波信号。关于卫星定位系统,作为定位卫星,除了GPS(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美国)以外,还能够利用准天顶卫星(日本)、格洛纳斯卫星(俄罗斯)等。
无线通信单元27经由与无线通信终端30等之间构建的无线通信网络而收发各种信号。在本实施方式中,无线通信单元27由频带为2.4GHz的无线保真(Wifi(注册商标))单元构成。从无线通信终端30发送的信号由无线通信用天线28接收,并经由无线通信单元27而输入至控制部23。另外,来自控制部23的信号经由无线通信单元27及无线通信用天线28而发送至无线通信终端30的无线通信装置31等。
在此,作为使用卫星定位系统的定位方法,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使用RTK(RealTime Kinematic)定位。关于RTK定位,利用设置于基准点的基站40的基站定位用天线42与求取位置信息的作为对象的移动站侧的拖拉机1的GNSS天线26的双方,对来自定位卫星45的载波相位(卫星定位信息)进行测定。每当由定位卫星45测定出卫星定位信息时、或每当经过设定周期时,基站40生成校正信息。上述校正信息从基站无线通信装置41发送至拖拉机1的基站天线29。拖拉机1的控制部23利用从基站40发送的校正信息而对由GNSS天线26测定出的卫星定位信息进行校正,由此求出拖拉机1的当前位置信息。控制部23求出例如纬度信息/经度信息来作为拖拉机1的当前位置信息。
此外,使用的定位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的RTK定位,还可以使用DGPS(差分GPS定位)等其他定位方法。另外,基站40不仅可以与拖拉机1之间收发各种信息,还可以与无线通信终端30之间收发各种信息。
无线通信终端30由例如具有触摸面板的平板型个人计算机等构成。在无线通信终端30设置有无线通信装置31、以及生成目标行驶路径的路径生成部32。路径生成部32能够基于在触摸面板输入的各种信息而生成使拖拉机1自主行驶的目标行驶路径。路径生成部32由例如个人计算机所具有的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运算处理装置)构成。
无线通信终端30将目标行驶路径等用于使拖拉机1自主行驶的各种信息发送至拖拉机1。拖拉机1的控制部23根据GNSS天线26的接收信号而求出拖拉机1的当前位置信息,并且根据惯性测量装置25的检测值而求出车身2的位移信息及方位信息,并且基于这些信息而对变速装置22及转向装置24等进行控制,由此能够使拖拉机1沿着由路径生成部32生成的目标行驶路径而自主行驶。
〔2.关于天线单元的设置方法(其1)〕
接下来,对上述天线单元50的设置方法进行说明。图3是拖拉机1的驾驶室7的上部的侧视图。图4是从上方观察拖拉机1的驾驶室7时的立体图。首先,对驾驶室7的车顶70的形状进行说明。
驾驶室7的车顶70具有车顶前端70F。车顶前端70F在前后方向上位于车顶70的最前侧。即,车顶70具有位于前后方向的最前部的车顶前端70F。
更详细而言,驾驶室7具有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与车身2连结,并且分别对车顶70的右前部及左前部进行支承。即,驾驶室7具有:与车身2连结并且对车顶70的右前部进行支承的右前柱71R;以及与车身2连结并且对车顶70的左前部进行支承的左前柱71L。上述车顶前端70F在将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的各上端连结的车顶70的周缘部处位于最前侧。
在本实施方式中,驾驶室7在驾驶坐席9(参照图1)的前方具有挡风玻璃FG。关于该结构,车顶前端70F与车顶70中的和挡风玻璃FG的上边接触的最前侧的位置一致。
此外,驾驶室7并非必须具有挡风玻璃FG。即便是驾驶室7不具有挡风玻璃的结构,在将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的各上端连结的车顶70的周缘部处位于最前侧的部分也设为车顶前端70F。
驾驶室7的车顶70还具有车顶最上端70H。车顶最上端70H是车顶70中的位置最高的部分。该车顶最上端70位于比车顶前端70F更靠后方的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车顶最上端70H位于比车顶70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稍微靠向后方的位置。此外,车顶最上端70H的位置并不限定于上述位置。例如,车顶最上端70H可以在前后方向上与位于车顶70最后侧的车顶后端70R的位置一致。在任何情况下,车顶70都具有:车顶上表面从车顶最上端70H朝向前方而以下降斜度倾斜的形状(流线形)。这样,车顶70具有:位于比车顶前端70F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位置比车顶前端70F高的车顶最上端70H。
如图3所示,作为定位装置的天线单元50的位置在驾驶室7(特别是车顶70)的上方低于车顶最上端70H。此外,这样的天线单元50的位置能够通过使用支承机构100或支承支柱200(参照图5)等而实现,在后面详细叙述支承机构100等。
关于本实施方式的拖拉机1,驾驶室7的车顶70不是水平的,具有位置比车顶前端70高的车顶最上端70H。因而,能够将天线单元50设置于驾驶室7的上方且是比车顶最上端70H低的位置。关于这样的天线单元50的位置,天线单元50并未比车顶最上端70H更向上方突出,所以,即便在将天线单元50设置于驾驶室7上方的状态下使拖拉机1行驶,也无需担心天线单元50与周围的障碍物碰撞。由此,能够减少因天线单元50与障碍物接触而导致的损伤。另外,还无需为了避免天线单元50与障碍物的接触而由用户(例如拖拉机1的驾驶员)将天线单元50从驾驶室7拆下、或者通过转动等将天线单元50变更为较低的位置的繁琐的作业。因此,还能够减轻用户的作业负担。
此外,作为上述障碍物,可以考虑:例如(1)将拖拉机1存放于仓库时的仓库的出入口上部、(2)将拖拉机1载置于卡车的车厢(有顶)以便搬运拖拉机1时的车厢的顶部、(3)拖拉机1在铁路等高架路下行驶时的高架路的下部等。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天线单元50位于车顶前端70F与车顶最上端70H之间。也就是说,天线单元50的位置高于车顶前端70F。
关于这样的天线单元50的位置,能够降低由搭乘于驾驶室7内的驾驶员观察到的从前方到上方的视线被天线单元50遮挡的可能性。其结果,能够确保驾驶员的良好的视线。也就是说,能够减少因天线单元50的设置而引起驾驶员的作业时(操纵时)的目视确认性降低的事态。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天线单元50位于比车顶最上端70H更靠前方的位置。如上所述,关于车顶最上端70H的位置高于车顶前端70F且从车顶最上端70H朝向前方形成为下降斜度的车顶形状,通过使天线单元50位于比车顶最上端70H更靠前方的位置,容易使天线单元50位于比车顶最上端70H低的位置。
此外,关于车顶后端70R低于车顶最上端70H的形状,通过适当地设定车顶最上端70H与车顶后端70R的高度差,还能够将天线单元50设置于比车顶最上端70H更靠后方且低于车顶最上端70H的位置。
接下来,对上述支承机构100进行详细说明。拖拉机1具备对天线单元50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100。该支承机构100具有:右支柱101R和左支柱101L、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承管102以及基座103。
右支柱101R安装于右前柱71R。右支柱101R借助后视镜支承棒101a而对后视镜(未图示)进行支承。左支柱101L对工作灯WL进行支承,并且借助后视镜支承棒101a而对后视镜M进行支承。此外,右支柱101R可以与左支柱101L同样地对工作灯进行支承。这样,支承机构100具有:分别安装于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的右支柱101R及左支柱101L。
右支柱101R向右前柱71R的安装、及左支柱101L向左前柱71L的安装通过例如焊接而进行,但是,也可以通过螺栓固定等其他方法而进行。另外,可以在右支柱101R或左支柱101L以能够拆卸的方式设置无线电天线(未图示)。
支承管102在车顶7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在左右方向的两端附近向下方弯曲。支承管102的右端安装于右支柱101R。支承管102的左端安装于左支柱101L。支承管102向右支柱101R及左支柱101L的安装可以使用螺栓等紧固件而进行,也可以使用专用的安装零件(例如夹紧零件)而进行。在本实施方式中,支承管102在车顶70的上方使左右方向的中央部稍微向后方弯曲,但是,也可以不弯曲而在左右方向上呈直线状。
基座103位于车顶的上方且位于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并固定于支承管102。支承管102与基座103通过例如焊接而固定,但是,也可以使用螺栓等紧固件而以能够拆卸的方式固定。基座103从下方支承天线单元50。天线单元50通过例如螺栓的紧固而固定于基座103。
这样,支承机构100具有:支承管102,其在车顶7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固定于右支柱101R及左支柱101L;基座103,其在车顶70的上方固定于支承管102。而且,天线单元50固定于基座103。
关于上述支承机构100的结构,供天线单元50固定的基座103在车顶70的上方固定于支承管102。支承管10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右支柱101R及左支柱101L。右支柱101R及左支柱101L分别安装于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因此,通过将天线单元50固定于基座103,能够稳定地将天线单元50支承于车顶70的上方。另外,通过使用支承机构100,能够容易地进行天线单元50向拖拉机1的加装。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将天线单元50与控制部23(参照图2)电连接的线束WH沿着右前柱71R配置。此外,上述线束WH也可以沿着左前柱71L配置。也就是说,线束WH沿着右前柱71R或左前柱71L配置。由此,容易使露出的线束WH不醒目地进行布设(布线)。
另外,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将车门7a(参照图1)设置于驾驶室7的左侧的情况下,如果线束WH沿着左前柱71L配置,则有可能在车门7a开闭时而线束WH与车门接触、或线束WH被车门7a夹住。根据避免这样的不良情况的观点,线束WH优选沿着右前柱71R配置。也就是说,线束WH优选沿着右前柱71R及左前柱71L中的、在左右方向上位于驾驶室7的乘降口(车门7a)的相反侧的柱而配置。
〔3.关于天线单元的设置方法(其2)〕
还可以代替上述支承机构100而使用图5所示的支承支柱200将本实施方式的天线单元50固定于驾驶室7的车顶70。以下,对天线单元50的其他设置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使用支承支柱200的情况下,在能够使天线单元50位于驾驶室7的上方且低于车顶最上端70H的位置这点上也与使用支承机构100的情况相同。
图5是利用支承支柱200而将天线单元50设置于车顶70的拖拉机1的驾驶室7的上部的侧视图。图6是从上方观察图5的拖拉机1的驾驶室7时的立体图。另外,图7是省略了图6的天线单元50的图示的状态下的驾驶室7的立体图。
支承支柱200固定于车顶70的上表面(特别是后面叙述的外车顶703(参照图9))。支承支柱200相对于车顶70的固定使用紧固件80而进行,在后面详细叙述固定方法。天线单元50利用螺栓等而固定并支承于支承支柱200(特别是后面叙述的平板部201a及辅助支柱202)。由此,天线单元50位于车顶70的上方。即,拖拉机1具备:固定于车顶70的上表面并对天线单元50进行支承的支承支柱200。
对天线单元50进行支承的支承支柱200固定于车顶70的上表面。由此,能够使天线单元50稳定地位于车顶70的上方。
支承支柱200具有支柱主体201和辅助支柱202。支柱主体201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并位于车顶70的上方。即,支承支柱200具有:在车顶70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柱主体201。
支柱主体201具有平板部201a和下垂部201b。平板部201a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从下方支承天线单元50。下垂部201b在左右方向上形成为长条状,并且形成为从平板部201a的前侧端部201a1(参照图8)向下方下垂。其结果,支柱主体201在侧视观察时呈倒L字状。此外,下垂部201b也可以形成为从平板部201a的后侧端部201a2(参照图8)向下方下垂。具有平板部201a及下垂部201b的支柱主体201可以通过将1张金属板折弯成90°而形成,但是,也可以通过焊接等将平板部201a与下垂部201b连结而形成。
这样,支柱主体201具有:平板部201a,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下方支承天线单元50;以及下垂部201b,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平板部201a的前侧端部201a1或后侧端部201a2下垂。
辅助支柱202为了辅助支柱主体201对天线单元50的支承而通过焊接等固定于下垂部201b的前侧。关于辅助支柱202,截面呈倒L字形,并具有对天线单元50进行支承的支承面202a。在上下方向上,支承面202a的位置与平板部201a的上表面的位置大体一致。
在本实施方式中,辅助支柱202在下垂部201b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处在左右方向上分离地设置有2个,但是,辅助支柱202的数量可以是1个,也可以根据需要而为3个以上。另外,辅助支柱202并非必不可少的结构,也可以省略辅助支柱202的设置。
接下来,对支承支柱200向车顶70的固定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车顶70处的支承支柱200的固定部附近的立体图。另外,图9是利用从图8的车顶固定用螺栓81通过的面对支承支柱200及车顶70进行剖切时的剖视图。此外,在图8中,为了方便而省略了图9所示的内车顶701及外车顶703的图示。
车顶70具有内车顶701、固定框架702以及外车顶703。内车顶701在车顶70处位于驾驶室7的室内侧。内车顶701利用未图示的固定部件(支柱、螺栓、螺母等)而固定于固定框架702。外车顶703配置于内车顶701的上方,并固定于固定框架702。即,车顶70具有:内车顶701;供内车顶701固定的固定框架702;以及配置于内车顶701上方的外车顶703。
在此,首先对仅将外车顶703固定于固定框架702(参照图8)时使用的紧固单元80进行说明。图10是紧固单元80的剖视图。上述紧固单元80构成为具有车顶固定用螺栓81、橡胶垫圈82、连结支柱83以及螺母84。
橡胶垫圈82是为了防止雨水从车顶70的上方向驾驶室7内侵入而设置的。在橡胶垫圈82的中央设置有供车顶固定用螺栓81插通的开口部82a。
连结支柱83是用于将外车顶703与固定框架702连结的金属板,并具有在规定的位置处折弯的形状。在连结支柱83设置有贯通口83a。车顶固定用螺栓81插通于贯通口83a。连结支柱83在与贯通口83a分离的部位处通过焊接等而固定于固定框架702(参照图8)。在外车顶703设置有供车顶固定用螺栓81插通的贯通孔703a。
因此,如图10所示,将车顶固定用螺栓81从上方依次插入于橡胶垫圈82的开口部82a、外车顶703的贯通孔703a、连结支柱83的贯通口83a并使之与螺母84螺合,由此能够将外车顶703固定于固定框架702。外车顶703利用紧固单元80而在多处位置固定于固定框架702。此外,上述螺合是指:使螺栓旋转而与螺母结合。
组合使用图8及图9所示的作为间隔部件的间隔螺栓85与上述紧固单元80而能够容易地进行支承支柱200向车顶70的固定。
间隔螺栓85在旋转轴方向的下端部具有凸部85a。凸部85a从橡胶垫圈82的开口部82a、外车顶703的贯通孔703a、连结支柱83的贯通口83a通过并与螺母84螺合。另外,间隔螺栓85在旋转轴方向的上端部具有凹部85b。在凹部85b的内表面切出螺纹槽,使车顶固定用螺栓81插通并进行螺合。
另一方面,在支承支柱200的支柱主体201的平板部201a设置有贯通孔201p。将车顶固定用螺栓81插通于贯通孔201p,进而使之与间隔螺栓85的凹部85b螺合,由此能够将支承支柱200固定于间隔螺栓85。
因此,通过使用间隔螺栓85,能够将支承支柱200保持于从外车顶703向上方离开与间隔螺栓85的高度相应的规定高度的位置。此外,间隔螺栓85的高度只要与天线单元50在车顶70上方处的作为目标的高度位置相应地适当设定即可。另外,通过将间隔螺栓85的凸部85a从上方依次插入于橡胶垫圈82的开口部82a、外车顶703的贯通孔703a、连结支柱83的贯通口83a并使之与螺母84螺合,能够将固定于间隔螺栓85的支承支柱200与外车顶703一起固定于固定框架702。
这样,外车顶703借助紧固单元80而与固定框架702连结。紧固单元80包括:将支承支柱200相对于外车顶703保持在规定的高度位置的间隔螺栓85。
这样,紧固单元80包括间隔螺栓85,从而能够有效利用将外车顶703固定于固定框架702的通常的紧固单元80,并且能够利用间隔螺栓85而简单地将支承支柱200固定于车顶70的上表面。因此,当例如将支承支柱200固定于车顶70时,能够无需在车顶70的上表面另外设置支承支柱200的固定专用的孔的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等所示,支柱主体201的右端及左端利用紧固单元80而固定于车顶70(特别是外车顶703)。即,支柱主体201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借助包括间隔螺栓85在内的紧固单元80而固定于外车顶703。由此,能够稳定地将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承支柱200固定于外车顶703。
另外,如图6所示,关于由支承支柱200的平板部201a支承天线单元50的结构,将天线单元50与控制部23(参照图2)电连接的线束WH优选为从天线单元50在下垂部201b的后方沿左右方向被拉出而定位。
使线束WH位于支承支柱200的下垂部201b的后方,从而从前方观察时下垂部201b成为线束WH布线时的遮挡件。因而,能够减少因线束WH露出而导致外观品质受损的事态。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此,能够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扩展或变更来实施。
【工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例如拖拉机等作业车辆。

Claims (9)

1.一种作业车辆,该作业车辆具备:车身;以及驾驶室,其搭载于所述车身,并具有车顶,
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具备:位于所述驾驶室的上方并基于从定位卫星发送的信号而对所述车身的位置进行检测的定位装置,
所述车顶具有:车顶前端,其位于前后方向的最前部;以及车顶最上端,其位于比所述车顶前端更靠后方的位置,并且位置高于所述车顶前端,
所述定位装置的位置低于所述车顶最上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装置的位置高于所述车顶前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定位装置位于比所述车顶最上端更靠前方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还具备:对所述定位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机构,
所述驾驶室具有:右前柱,其与所述车身连结,并对所述车顶的右前部进行支承;以及左前柱,其与所述车身连结,并对所述车顶的左前部进行支承,
所述支承机构具有:右支柱及左支柱,它们分别安装于所述右前柱及所述左前柱;支承部件,其在所述车顶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且两端固定于所述右支柱及所述左支柱;以及基座,其在所述车顶的上方固定于所述支承部件,
所述定位装置固定于所述基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还具备控制部,由所述定位装置检测出的所述车身的位置信息经由线束而输入至该控制部,
所述线束沿着所述右前柱或所述左前柱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还具备:固定于所述车顶的上表面并对所述定位装置进行支承的支承支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车顶具有:内车顶;固定框架,其供所述内车顶固定;以及外车顶,其配置于所述内车顶的上方,
所述外车顶借助紧固单元而与所述固定框架连结,
所述紧固单元包括:将所述支承支柱相对于所述外车顶保持在规定的高度位置的间隔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支柱具有:在所述车顶的上方沿左右方向延伸的支柱主体,
所述支柱主体的左右方向的各端部借助包括所述间隔部件在内的所述紧固单元而固定于所述外车顶。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作业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作业车辆还具备控制部,由所述定位装置检测出的所述车身的位置信息经由线束而输入至该控制部,
所述支柱主体具有:平板部,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下方支承所述定位装置;以及下垂部,其沿左右方向延伸,并从所述平板部的前侧端部或后侧端部下垂,
所述线束从所述定位装置起在所述下垂部的后方沿左右方向被拉出而定位。
CN202210915710.1A 2021-08-31 2022-08-01 作业车辆 Pending CN11572368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1517 2021-08-31
JP2021141517A JP2023034968A (ja) 2021-08-31 2021-08-31 作業車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23682A true CN115723682A (zh) 2023-03-03

Family

ID=831514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915710.1A Pending CN115723682A (zh) 2021-08-31 2022-08-01 作业车辆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76382A1 (zh)
EP (1) EP4140821A1 (zh)
JP (1) JP2023034968A (zh)
KR (1) KR20230032884A (zh)
CN (1) CN115723682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038158A (ja) * 2021-09-06 2023-03-16 ヤンマー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246485A1 (de) * 2009-04-30 2010-11-03 Martin Herbst Vollautomatischer Rohr/Kabelverleger, Ground-Tracer.
JP6615823B2 (ja) * 2017-04-26 2019-12-04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
JP6892364B2 (ja) * 2017-10-06 2021-06-23 ヤンマーパワーテクノロジー株式会社 作業車両
JP6716763B1 (ja) 2019-09-06 2020-07-01 株式会社クボタ 作業車両
CN114786463A (zh) * 2019-12-25 2022-07-22 株式会社久保田 作业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4140821A1 (en) 2023-03-01
KR20230032884A (ko) 2023-03-07
US20230076382A1 (en) 2023-03-09
JP2023034968A (ja) 2023-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422909B2 (ja) 作業車両
EP3741623A1 (en) Work vehicle
US20230127868A1 (en) Antenna Unit for Work Vehicle and Work Vehicle
WO2020129969A1 (ja) 作業車
CN115723682A (zh) 作业车辆
US11465501B2 (en) Work vehicle
KR102420670B1 (ko) 작업 차량용 안테나 유닛, 및 작업 차량
US11904777B2 (en) Work vehicle
CN112004720B (zh) 作业车
EP4144591A1 (en) Work vehicle
JP7311684B2 (ja) 作業車両
KR20240006460A (ko) 작업 차량
JP2021072783A (ja) 作業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