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6705A - 测量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测量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6705A
CN115706705A CN202110910511.7A CN202110910511A CN115706705A CN 115706705 A CN115706705 A CN 115706705A CN 202110910511 A CN202110910511 A CN 202110910511A CN 115706705 A CN115706705 A CN 11570670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lc
link
data
iab node
upl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105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文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105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06705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10555 priority patent/WO2023016367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70670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670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6Generation of repor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测量方法和设备,属于通信技术领域。本申请实施例的测量方法包括:集成接入和回传(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Description

测量方法和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量方法和设备,该设备可以包括集成接入和回传(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IAB)节点。
背景技术
IAB系统的引入是为了解决接入点密集部署时有线传输网部署不到位的情况,即在没有有线传输网络时,接入点可以依赖无线回传。
由于IAB系统的特殊性,相关技术中的测量方法不能直接用于IAB系统,相关技术中也没有提出适用于IAB系统的测量方法,无法实现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验证或QoS监控等,造成通信质量较低。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量方法和设备,能够解决相关系统中无法针对IAB系统进行测量造成的通信质量低的问题。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测量方法,包括: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IAB节点,包括:测量模块,用于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IAB节点,该IAB节点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IAB节点,包括处理器及通信接口,其中,所述处理器用于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非瞬态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IAB节点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的至少之一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从而使得IAB节点也能够支持即时MDT的测量上报,实现OAM对性能指标的监测性,或者对MDT的QoS验证或QoS监控,提高通信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测量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测量方法中的时延测量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测量方法中的时延测量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IAB节点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术语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且“第一”、“第二”所区别的对象通常为一类,并不限定对象的个数,例如第一对象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不限于长期演进型(Long TermEvolution,LTE)/LTE的演进(LTE-Advanced,LTE-A)系统,还可用于其他无线通信系统,诸如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T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和其他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常被可互换地使用,所描述的技术既可用于以上提及的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也可用于其他系统和无线电技术。以下描述出于示例目的描述了新空口(NewRadio,NR)系统,并且在以下大部分描述中使用NR术语,这些技术也可应用于NR系统应用以外的应用,如第6代(6thGeneration,6G)通信系统。
图1示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无线通信系统的示意图。无线通信系统包括终端11和网络侧设备12。其中,终端11也可以称作终端设备或者用户终端(UserEquipment,UE),终端11可以是手机、平板电脑(Tablet Personal Computer)、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或称为笔记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掌上电脑、上网本、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移动上网装置(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机器人、可穿戴式设备(Wearable Device)、车载设备(VUE)、行人终端(PUE)、智能家居(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家居设备,如冰箱、电视、洗衣机或者家具等)等终端侧设备,可穿戴式设备包括: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耳机、智能眼镜、智能首饰(智能手镯、智能手链、智能戒指、智能项链、智能脚镯、智能脚链等)、智能腕带、智能服装、游戏机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终端11的具体类型。网络侧设备12可以是基站或核心网,其中,基站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接入点、基收发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无线电基站、无线电收发机、基本服务集(Basic ServiceSet,BSS)、扩展服务集(Extended Service Set,ESS)、B节点、演进型B节点(eNB)、下一代节点B(gNB)、家用B节点、家用演进型B节点、WLAN接入点、WiFi节点、发送接收点(TransmittingReceivingPoint,TRP)或所述领域中其他某个合适的术语,只要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所述基站不限于特定技术词汇,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仅以NR系统中的基站为例,但是并不限定基站的具体类型。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一些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量方法和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由于在IAB宿主集成单元(IAB-donor-CU)与接入IAB分布单元(DistributedUnit,DU)间建立的F1-U协议栈中没有数据无线承载(Data Radio Bearer,DRB)的概念,对IAB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tion,MT)而言(包括接入IAB以及中间IAB),可见的是数据包在回传(Backhaul,BH)无线链路控制(Radio Link Control,RLC)信道中传输的概念,而传统测量都是基于DRB的颗粒度进行计算的测量参数,因此,传统的测量方法不适用于IAB系统。
另外,由于IAB系统中引入了新的协议子层,即回传适配协议(BackhaulAdaptation Protocol,BAP)层,因此需要考虑数据包在BAP层进行操作时所产生的时延,如果直接按照传统侧测量方法将会造成测量计算不准确。
综上,需要定义IAB场景下的层2测量参数(如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数据包丢失率),从而使得IAB节点也能够支持即时(immediate)最小路径测量(Minimization ofDrive Tests,MDT)的测量上报,实现运行与维护(Operations And Maintenance,OAM)对性能指标的监测性,或者对MDT的QoS验证或QoS监控。
如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测量方法200,该方法可以由IAB节点执行,换言之,该方法可以由安装在IAB节点的软件或硬件来执行,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202: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可选地,所述IAB节点(也即测量的执行者)可以为如下至少之一:1)IAB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tion,MT),2)IAB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3)IAB宿主分布单元(IAB-donor-DU)以及4)IAB宿主集成单元(IAB-donor-CU)。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量方法,IAB节点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的至少之一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从而使得IAB节点也能够支持即时MDT的测量上报,实现OAM对性能指标的监测性,或者对MDT的QoS验证或QoS监控,提高通信效率。
以下将分三个部分,分别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的测量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第一部分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平均吞吐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1)每个BH链路,2)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RLC信道,3)每个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面隧道端点标识(GPRS Tunneling Protocol–User plane,Tunnel Endpoint Identifier,GTP-UTEID)以及4)每个IAB节点。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平均吞吐量测量的执行者是IAB分布单元(即IAB-DU)。
该实施例中,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1)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一时间段内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一时间段。
该平均吞吐量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可选地,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的时间点;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即突发数据清空了当前BH RLC信道缓冲器内的所有数据;在所述第一BH链路的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SDU。
2)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二时间段内第一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二时间段。
该平均吞吐量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所述第一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入口BH RLC信道,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可选地,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第一BH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即突发数据清空了第一BH RLC信道缓冲器内的所有数据;在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3)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GTP-U TEID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三时间段内第一终端UE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或GTP-U上传输数据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三时间段,所述第一UE是将所述IAB节点作为接入节点的UE。
该平均吞吐量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DRB或GTP-U上的可用RLC SDU,即突发数据清空了DRB或GTP-U缓冲器内的所有数据;在所述DRB或GTP-U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DRB或GTP-U上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4)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四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四时间段。
该平均吞吐量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可选地,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即突发数据清空了当前BH RLC信道缓冲器内的所有数据;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在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对于缓冲数据能够被包含在一个初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突发数据(如small databursts),在测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时将所述突发数据对应的传输时间(或称传输时间段)确定为0。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相当于是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在上述各个实施例中计算的平均吞吐量可以包括进行了本地重路由的数据的平均吞吐量。
针对进行了本地重路由的数据,所述IAB节点的BAP层在对所述数据对应的BAPPDU进行路由选择时:为所述BAP PDU选择的出口BH链路与所述BAP PDU的头部指示的出口BH链路不同,和/或,为所述BAP PDU选择的出口BH RLC信道与第一出口BH RLC信道不同,所述第一出口BH RLC信道是根据所述BAP PDU的入口BH RLC信道选择的。
具体地,针对进行了本地重路由的数据,BAP PDU在IAB节点的BAP层进行路由选择时,没有按照BAP PDU的头部中指示的BAP路由ID(Destination ID+Path ID)选择对应的出口链路(egress link)传递该BAP PDU,而是由IAB节点进行了本地重路由(local-rerouting)为该BAP PDU选择了另一条出口链路(egress link)。
以下将分多个例子,对平均吞吐量量测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a)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Per BH link per U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BH RLC信道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BH RLC CHThpTimeU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091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092
如果∑BH RLC CHThpTimeUl=0,则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Ul=0,否则,ThpTimeU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
T2表示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b)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Per BH link per D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BH RLC信道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BH RLC CHThpTimeD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01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02
如果∑BH RLC CHThpTimeD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Dl=0,否则ThpTimeD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
T2表示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且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c)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per BH RLCchannel per BH link per U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BH RLC信道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ThpTimeU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03
如果∑ThpTimeU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Ul=0,否则ThpTimeU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
T2表示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d)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per BH RLCchannel per BH link per D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BH RLC信道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ThpTimeD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11
如果∑ThpTimeD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Dl=0,否则ThpTimeD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
T2表示BH RLC信道上,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且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e)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GTP-U TEID(per GTP-U TEID per U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映射的5QI(5G QoS Identifier)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UEsThpTimeU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21
如果∑UEsThpTimeU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Ul=0,否则ThpTimeU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
T2表示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f)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GTP-U TEID(per GTP-U TEID per U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映射的5QI(5G QoS Identifier)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UEsThpTimeD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31
如果∑UEsThpTimeD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Dl=0,否则ThpTimeD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DRB或GTP-U上的可用RLC SDU。
T2表示DRB或GTP-U上,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且所述DRB或GTP-U上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g)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per IAB per U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BH RLC信道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BH linkBH RLC CHThpTimeU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32
如果∑BH linkBH RLC CHThpTimeU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Ul=0,否则ThpTimeU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
T2表示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h)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per IAB per DL)。
执行节点可以为每一个BH RLC信道维护一个独立的计数器。
平均吞吐量M5的计算公式如下:
如果∑BH linkBH RLC CHThpTimeDl>0,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41
如果∑BH linkBH RLC CHThpTimeDl=0,M5=0[kbit/s]。
在上述各个公式中,对于所有缓冲数据都可以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小的突发数据”(small data bursts),ThpTimeDl=0,否则,ThpTimeDl=T1-T2[ms],也即该实施例在计算平均吞吐量时,忽略小的突发数据的数据量。
上述各个公式中:
T1表示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
T2表示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且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SDU。
ThpTimeUl表示传输突发数据的时间,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ThpVolUl表示突发数据的RLC级别容量,不包括在缓冲区清空时在时隙中传输的数据。
第二部分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时延,所述数据包时延是按照如下颗粒度进行测量的: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2.5,D2.6;其中,D2.5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或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该实施例中,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所述IAB节点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2.5+D2.1+D2.6或D2.5+D2.1;其中,D2.1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该实施例中,D2.1和D2.6可以由IAB-DU测量,D2.5可以由IAB-MT测量。
可选地,D2.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业务数据单元SDU到达BAP上层服务接入点S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上行BAP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MAC PDU被调度用于传输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BAP SDU的个数。
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RLC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或B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的时间点,包含上行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在一个例子中,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5,D6;其中,D5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D6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MAC层或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该实施例中,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所述IAB节点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5+D1+D6或D5+D1;其中,D1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可选地,D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BAP SDU到达BAP上层SAP的时间点,所述下行BAP SDU对应的RLC SDU的最后一部分被调度且被发送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BAP SDU的个数。
D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MAC SDU到达MAC层的时间点或下行RLC SDU到达RLC层的时间点,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被送往上层SAP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的个数。
以下将分多个例子,对数据包时延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a)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per BH RLCchannel per BH link per UL)。
该实施例引入BAP层相关的时延测量D2.5,D2.6,具体如图3所示。
定义IAB与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即BH RLC channel per hop)=D2.5+D2.1+D2.6或者D2.5+D2.1,也即D2.6是可选的测量量。
D2.1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D2.5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61
在该公式中,M(T,BH RLC CH ID)表示上行方向上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数据包时延,时延的结果是以时间间隔T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tSched(i,BH RLC CH ID)表示第i个上行BAPSDU到达BAP上层服务接入点(Service Access Point SAP)的时间点。
tSucc(i,BH RLC CH ID)表示当“包含第i个上行BAP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第k个上行MAC PDU被调度用于传输时间点。
I(T)表示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BAP SDU的个数。
i表示一个在时间间隔T内到达BAP层的上行BAP SDU。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 RLC CH 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D2.6的计算公式:
方案一:D2.6只包含RLC层的时延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71
在该公式中,M(T,BH RLC CH ID)表示上行方向上从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数据包时延,时延的结果是以时间间隔T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tSent(i,BH RLC CH ID)表示第i个上行RLC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或BAP的时间点。
tReceiv(i,BH RLC CH ID包含所述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
I(T)表示上行RLC SDU的个数。
i表示一个在时间间隔T内RLC层接收到的上行RLC SDU。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RLCCH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方案二:D2.6包含BAP+RLC层的时延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72
在该公式中,M(T,BH RLC CH ID)表示上行方向上从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数据包时延,时延的结果是以时间间隔T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tSent(i,BHRLCCHID)表示第i个上行BAP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的时间点。
tReceiv(i,BHRLCCHID表示包含所述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
I(T)表示上行RLC SDU的个数。
i表示一个在时间间隔T内RLC层接收到的上行RLC SDU。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RLCCH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b)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per BH RLCchannel per BH link per DL)。
该实施例引入BAP层相关的时延测量D5,D6,具体如图4所示。
定义IAB与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即BH RLC channel per hop)=D5+D1+D6或者D5+D1,也即D6是可选的测量量。
D1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D5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81
在该公式中,M(T,BH RLC CH ID)表示下行方向上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数据包时延,时延的结果是以时间间隔T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tReceiv(i,BH RLC CH ID)表示下行BAP SDUi到达BAP上层SAP的时间点。
tSent(i,BH RLC CH ID)表示下行BAP SDU对应的RLC SDU的最后一部分被调度且被发送的时间点。
I(T)表示下行BAP SDU的个数。
i表示一个在时间间隔T内BAP层接收到的下行BAP SDU。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 RLC CH 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D6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182
M(T,BH RLC CH ID)表示下行方向上从MAC层或者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数据包时延,时延的结果是以时间间隔T计算得到的平均值。
tReceiv(i,BH RLC CH ID)表示下行MAC SDUi到达MAC层的时间点或下行RLCSDUi到达RLC层的时间点。
tSent(i,BH RLC CH ID)表示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被送往上层SAP的时间点,
I(T)表示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的个数。
i表示一个在时间间隔T内MAC层接收到的下行MAC SDU,或RLC层接收到的下行RLCSDU。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 RLC CH 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第三部分
该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1)每个BH链路,2)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以及3)每个IAB节点。
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上行数据包丢包率测量的执行者是IAB分布单元(即IAB-DU),下行数据包丢包率测量的执行者是IAB移动终端(即IAB-MT)。
该实施例中,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1)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五时间段内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五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该数据包丢包率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2)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六时间段内第二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六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该数据包丢包率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所述第二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入口BH RLC信道,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3)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七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七时间段内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该数据包丢包率可以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以下将分多个例子,对数据包丢包率的具体计算方法进行详细介绍。
a)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Per BH RLCchannel per BH link per UL)。
数据包丢包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201
该公式中,M(T,BH RLC CH ID)表示数据包丢失率。
Dloss(T,BH RLC CH ID)表示时间间隔T内,BH RLC CH ID上发送但未被对端成功接收的上行数据包数量。
N(T,BH RLC CH ID)表示时间间隔T内,BH RLC CH ID上发送且被对端成功接收的上行数据包数量。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 RLC CH 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b)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Per BH RLCchannel per BH link per DL)。
数据包丢包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211
该公式中,M(T,BHRLCCHID)表示数据包丢失率。
Dloss(T,BHRLCCHID)表示时间间隔T内,BHRLCCHID上发送但未被对端成功接收的下行数据包数量。
N(T,BHRLCCHID)表示时间间隔T内,BHRLCCHID上发送且被对端成功接收的下行数据包数量。
T表示测量的时间间隔。
BHRLCCHID表示被测量的BH RLC信道的ID。
c)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Per BH link per UL)。
数据包丢包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212
该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见a)中的描述。
d)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Per BH link per DL)。
数据包丢包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213
该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见b)中的描述。
e)上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Per IAB-node per UL)。
数据包丢包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214
该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见a)中的描述。
f)下行方向,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Per IAB-node per DL)。
数据包丢包率的计算公式:
Figure BDA0003203352840000215
该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含义可以参见b)中的描述。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测量方法,执行主体可以为IAB节点,或者,该IAB节点中的用于执行测量方法的控制模块。本申请实施例中以IAB节点执行测量方法为例,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AB节点。
图5是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IAB节点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IAB节点500包括如下模块。
测量模块502,可以用于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IAB节点对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的至少之一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从而使得IAB节点也能够支持即时MDT的测量上报,实现OAM对性能指标的监测性,或者对MDT的QoS验证或QoS监控,提高通信效率。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IAB节点包括如下至少之一:IAB移动终端,IAB分布单元,IAB宿主分布单元,以及IAB宿主集成单元。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平均吞吐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每个BH链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每个GTP-U TEID,以及每个IAB节点。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测量模块502,用于如下至少之一:
1)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一时间段内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一时间段。
2)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二时间段内第一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二时间段。
3)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GTP-U TEID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三时间段内第一终端UE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或GTP-U上传输数据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三时间段,所述第一UE是将所述IAB节点作为接入节点的UE。
4)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四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四时间段。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所述第一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入口BH RLC信道,下行出口BH 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的时间点;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第一BH链路的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第一BH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DRB或GTP-U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DRB或GTP-U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DRB或GTP-U上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在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对于缓冲数据能够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突发数据,在测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时将所述突发数据对应的传输时间确定为0。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平均吞吐量包括进行了本地重路由的数据的平均吞吐量。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IAB节点的回传适配协议BAP层在对所述数据对应的BAPPDU进行路由选择时,对应以下至少一项:为所述BAP PDU选择的出口BH链路与所述BAP PDU的头部指示的出口BH链路不同;为所述BAP PDU选择的出口BH RLC信道与第一出口BH RLC信道不同,所述第一出口BH RLC信道是根据所述BAP PDU的入口BH RLC信道选择的。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时延,所述数据包时延是按照如下颗粒度进行测量的: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2.5,D2.6;其中,D2.5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或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测量模块502,用于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2.5+D2.1+D2.6或D2.5+D2.1;其中,D2.1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D2.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业务数据单元SDU到达BAP上层服务接入点S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上行BAP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MAC PDU被调度用于传输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BAP SDU的个数;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RLC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或B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SDU被发送到上层SAP的时间点,包含上行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5,D6;其中,D5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D6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MAC层或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测量模块502,用于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5+D1+D6或D5+D1;其中,D1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D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BAP SDU到达BAP上层SAP的时间点,所述下行BAP SDU对应的RLC SDU的最后一部分被调度且被发送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BAP SDU的个数;D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MAC SDU到达MAC层的时间点或下行RLC SDU到达RLC层的时间点,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SDU被送往上层SAP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的个数。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每个BH链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以及每个IAB节点。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测量模块502,用于如下至少之一:
1)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五时间段内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五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2)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六时间段内第二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六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3)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七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七时间段内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所述第二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入口BH RLC信道,下行出口BH 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可选地,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IAB节点500可以参照对应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200的流程,并且,该IAB节点500中的各个单元/模块和上述其他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方法200中的相应流程,并且能够达到相同或等同的技术效果,为了简洁,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IAB节点能够实现图2的方法实施例实现的各个过程,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的,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设备600,包括处理器601,存储器602,存储在存储器602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601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例如,该通信设备600为IAB节点时,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601执行时实现上述测量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网络侧设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处理器用于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是与上述IAB节点方法实施例对应的,上述方法实施例的各个实施过程和实现方式均可适用于该网络侧设备实施例中,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网络侧设备,该网络侧设备可以是IAB节点。如图7所示,该网络侧设备700包括:天线71、射频装置72、基带装置73。天线71与射频装置7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72通过天线71接收信息,将接收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7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73对要发送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72,射频装置72对收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71发送出去。
上述频带处理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73中,以上实施例中网络侧设备执行的方法可以在基带装置73中实现,该基带装置73包括处理器74和存储器75。
基带装置73例如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基带板,该基带板上设置有多个芯片,如图7所示,其中一个芯片例如为处理器74,与存储器75连接,以调用存储器75中的程序,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所示的网络侧设备操作。
该基带装置73还可以包括网络接口76,用于与射频装置7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简称CPRI)。
具体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网络侧设备还包括:存储在存储器75上并可在处理器74上运行的指令或程序,处理器74调用存储器75中的指令或程序执行图5所示各模块执行的方法,并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故不在此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可读存储介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该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测量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其中,所述处理器可以为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终端中的处理器。所述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如计算机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和通信接口,所述通信接口和所述处理器耦合,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程序或指令,实现上述测量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提到的芯片还可以称为系统级芯片,系统芯片,芯片系统或片上系统芯片等。
本申请实施例另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所述计算机程序/程序产品被存储在非瞬态的存储介质中,所述程序/程序产品被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实现上述测量方法实施例的各个过程,且能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此外,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方式中的方法和装置的范围不限按示出或讨论的顺序来执行功能,还可包括根据所涉及的功能按基本同时的方式或按相反的顺序来执行功能,例如,可以按不同于所描述的次序来执行所描述的方法,并且还可以添加、省去、或组合各种步骤。另外,参照某些示例所描述的特征可在其他示例中被组合。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上述实施例方法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硬件,但很多情况下前者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计算机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如ROM/RAM、磁碟、光盘)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终端(可以是手机,计算机,服务器,空调器,或者网络侧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39)

1.一种测量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集成接入和回传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包括如下至少之一:IAB移动终端,IAB分布单元,IAB宿主分布单元,以及IAB宿主集成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平均吞吐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
每个回传BH链路,
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
每个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面隧道端点标识GTP-U TEID,以及
每个IAB节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一时间段内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一时间段;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二时间段内第一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二时间段;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GTP-U TEID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三时间段内第一终端UE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或GTP-U上传输数据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三时间段,所述第一UE是将所述IAB节点作为接入节点的UE;以及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四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四时间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RLC信道,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所述第一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入口BH RLC信道,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的时间点;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第一BH链路的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DRB或GTP-U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DRB或GTP-U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DRB或GTP-U上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在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对于缓冲数据能够被包含在一个初始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突发数据,在测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时将所述突发数据对应的传输时间确定为0。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吞吐量包括进行了本地重路由的数据的平均吞吐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的回传适配协议BAP层在对所述数据对应的BAP协议数据单元PDU进行路由选择时,对应以下至少一项:
为所述BAP PDU选择的出口BH链路与所述BAP PDU的头部指示的出口BH链路不同;
为所述BAP PDU选择的出口BH RLC信道与第一出口BH RLC信道不同,所述第一出口BHRLC信道是根据所述BAP PDU的入口BH RLC信道选择的。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时延,所述数据包时延是按照如下颗粒度进行测量的:
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2.5,D2.6;
其中,D2.5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
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或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所述IAB节点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2.5+D2.1+D2.6或D2.5+D2.1;
其中,D2.1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D2.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业务数据单元SDU到达BAP上层服务接入点S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上行BAP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MAC PDU被调度用于传输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BAP SDU的个数;
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RLC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或B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的时间点,包含上行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5,D6;
其中,D5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
D6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MAC层或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所述IAB节点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5+D1+D6或D5+D1;
其中,D1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D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BAP SDU到达BAP上层SAP的时间点,所述下行BAPSDU对应的RLC SDU的最后一部分被调度且被发送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BAP SDU的个数;
D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MAC SDU到达MAC层的时间点或下行RLC SDU到达RLC层的时间点,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被送往上层SAP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的个数。
1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
每个BH链路,
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以及
每个IAB节点。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包括如下至少之一:
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五时间段内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五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六时间段内第二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六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以及
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七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七时间段内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RLC信道,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所述第二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上行入口BH RLC信道,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包括如下至少之一: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上行入口BH RLC信道,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下行出口BH RLC信道。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22.一种IAB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
测量模块,用于对第一参数进行测量得到测量结果,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层2参数,所述第一参数包括如下至少之一:平均吞吐量,数据包时延,以及数据包丢包率。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IAB节点包括如下至少之一:IAB移动终端,IAB分布单元,IAB宿主分布单元,以及IAB宿主集成单元。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平均吞吐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
每个BH链路,
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无线链路控制RLC信道,
每个通用分组无线服务隧道协议-用户面隧道端点标识GTP-U TEID,以及
每个IAB节点。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模块,用于如下至少之一: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一时间段内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一时间段;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二时间段内第一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二时间段;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GTP-U TEID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三时间段内第一终端UE的数据无线承载DRB或GTP-U上传输数据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三时间段,所述第一UE是将所述IAB节点作为接入节点的UE;以及
在测量的颗粒度包括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四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吞吐量总和,所述第四时间段。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均吞吐量是按照上行和下行进行独立测量的。
27.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的时间点;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第一个数据包开始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一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在所述第一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第一BH链路的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二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第一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三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DRB或GTP-U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DRB或GTP-U上的可用RLC SDU;在所述DRB或GTP-U上的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DRB或GTP-U上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在上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接收时间点;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
在下行方向上,所述第四时间段与如下两者相关: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突发数据中的倒数第二个数据包被成功发送的时间点,所述突发数据的传输包含了所述BH RLC信道上的可用RLC SDU;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上,在RLC SDU被生成且可用于传输后,突发数据中的第一个数据包开始被发送的时间点,其中,所述BH RLC信道中此前没有可用于传输的RLC SDU。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对于缓冲数据能够被包含在一个初始HARQ进程进行传输的突发数据,在测量所述平均吞吐量时将所述突发数据对应的传输时间确定为0。
29.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时延,所述数据包时延是按照如下颗粒度进行测量的:
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2.5,D2.6;
其中,D2.5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
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或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模块,用于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2.5+D2.1+D2.6或D2.5+D2.1;
其中,D2.1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
D2.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业务数据单元SDU到达BAP上层服务接入点S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上行BAP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MAC PDU被调度用于传输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BAP SDU的个数;
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RLC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或BAP的时间点,包含所述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在D2.6表示上行方向上数据包在RLC层和BAP层所经历的时延的情况下,D2.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上行BAP SDU被发送到上层SAP的时间点,包含上行RLC SDU的第一部分数据的上行RLC PDU被接收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上行RLC SDU的个数。
33.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包时延包括如下至少之一:D5,D6;
其中,D5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BAP层到RLC层所经历的时延;
D6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从MAC层或RLC层到BAP层所经历的时延。
34.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模块,用于根据如下之一,得到两个IAB节点之间的BH RLC信道时延:D5+D1+D6或D5+D1;
其中,D1表示下行方向上数据包在空口所经历的时延。
35.根据权利要求33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
D5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BAP SDU到达BAP上层SAP的时间点,所述下行BAPSDU对应的RLC SDU的最后一部分被调度且被发送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BAP SDU的个数;
D6是根据如下至少之一得到的:下行MAC SDU到达MAC层的时间点或下行RLC SDU到达RLC层的时间点,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被送往上层SAP的时间点,时间间隔T内到达的所述下行MAC SDU或所述下行RLC SDU的个数。
36.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参数包括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所述数据包丢包率是按照如下至少之一的颗粒度进行测量的:
每个BH链路,
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以及
每个IAB节点。
37.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IAB节点,其特征在于,所述测量模块,用于如下至少之一:
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五时间段内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五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BH链路的每个BH RLC信道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六时间段内第二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六时间段内所述第二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以及
在测量的颗粒度是每个IAB节点的情况下,根据如下两者之商得到所述测量结果:第七时间段内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的丢包数量总和,所述第七时间段内所述IAB节点的BH链路上的BH RLC信道传输的数据包总和。
38.一种IAB节点,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测量方法。
39.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21任一项所述的测量方法。
CN202110910511.7A 2021-08-09 2021-08-09 测量方法和设备 Pending CN11570670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0511.7A CN115706705A (zh) 2021-08-09 2021-08-09 测量方法和设备
PCT/CN2022/110555 WO2023016367A1 (zh) 2021-08-09 2022-08-05 测量方法和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10511.7A CN115706705A (zh) 2021-08-09 2021-08-09 测量方法和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6705A true CN115706705A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793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10511.7A Pending CN115706705A (zh) 2021-08-09 2021-08-09 测量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06705A (zh)
WO (1) WO202301636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193432B (zh) * 2023-05-04 2023-07-04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信息通信分公司 一种基于5g网络的信息安全鉴权方法及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636583B (zh) * 2018-06-21 2021-08-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路径变更方法及装置
CN110636562B (zh) * 2018-06-21 2023-06-2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回程路径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设备
JP6921336B2 (ja) * 2018-09-26 2021-08-18 京セラ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6367A1 (zh) 2023-02-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405773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relay transmission
US1052416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method thereof for D2D communications
EP4017117A1 (en) Method for performing relay forwarding o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links, information acquisition method, node, and storage medium
JP5580422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遅延を考慮したマルチノード協力方法
US20170111911A1 (en) User apparatus, base station, uplink data dividing ratio calculation method, and uplink data dividing ratio providing method
EP2468057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easuring radio resource use per traffic clas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770040A (zh) 用于波形选择和自适应的系统和方法
EP3041307A1 (en) Data transmission scheduling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CN109151925A (zh) 用于小区切换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CN103563466A (zh) 基站和通信方法
US20190254043A1 (en)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implementing fairness and complexity-constrained a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scheme
CN111107634A (zh) 用于无线回传网络的数据传输方法和装置
KR102159998B1 (ko)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조건부 핸드오버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10972191B (zh) 数据的传输、发送方法,装置以及数据的传输系统
KR101466903B1 (ko) D2d 통신을 위한 통신단말의 송신전력정보 결정방법, d2d 통신을 위한 통신단말의 자원할당방법 및 d2d 통신시스템
US20190253845A1 (en) Apparatuses, methods and computer programs for grouping users in a 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 (noma) network
US20230354094A1 (en) Switching Scheme for Opting In and Out of Multi-User 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O2023016367A1 (zh) 测量方法和设备
US11503503B2 (en) Adding framing protocol header to downlink data
CN108934079B (zh) 资源调度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侧设备
Lin Multimedia transport in multihop wireless networks
CN113950074B (zh) 延时指示的方法、配置方法及装置
WO2023093569A1 (zh) 层2测量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Thanh et al. Performance analysis of IEEE 802.11 n CSMA/CA 4× 4 multi-user MIMO in erroneous channel
Sheu et al. An efficient and interference-aware centralized routing tree algorithm for the routing and packet scheduling problem in IEEE 802.16 mesh network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