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6614A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6614A
CN115706614A CN202110902761.6A CN202110902761A CN115706614A CN 115706614 A CN115706614 A CN 115706614A CN 202110902761 A CN202110902761 A CN 202110902761A CN 115706614 A CN115706614 A CN 1157066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thresholds
bits
larger
seq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902761.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子涵
马梦瑶
顾佳琦
李佳徽
林伟
杨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902761.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706614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6100 priority patent/WO2023011145A1/zh
Priority to EP22851859.3A priority patent/EP4366202A1/en
Publication of CN1157066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661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6Optimizing the usage of the radio link, e.g. header compression, information sizing, discarding information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领域,能够通过降低信道编码的码率,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降低传输BLER,提升传输的可靠性。该通信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以及发送第四数据。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的通信系统中,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待传输数据时,发送端的物理层通常会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等操作,以抵抗信道传输差错的影响。
但在实际通信时,由于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有限,当信道条件变差时,接收端仍可能无法正确恢复出发送端发送的数据,从而导致较高的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BLER),或者因为大量重传而占用过多的传输资源并造成较大延时。鉴于此,如何进一步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成为极具实用价值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能够通过降低信道编码的码率,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降低传输BLER,提升传输的可靠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可应用于发送端,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的通信方法包括: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以及发送第四数据。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第一数据可以是待传输数据,第三数据可以认为是待传输数据经过压缩、对齐后的数据,也即是说,本申请可以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对齐后再进行信道编码,这样能够降低信道编码时的码率,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降低传输BLER,从而提升传输可靠性。
另外,第三数据的长度与第一数据的冗余度相关,如果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大,第三数据的长度越短,也即是说,本申请能够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自适应地调整信道编码时的信道码码率,对于冗余度越大的待传输数据,信道编码时的信道码码率越低,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越强,传输可靠性越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方面的所述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这样,接收端可以利用T获取发送端在进行信道编码时所使用的信道码,并利用该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然后进行解压,得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可以减少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从而简化接收端的译码复杂度,提高接收端的译码性能。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信令、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edia access control controlelement,MAC CE)信令。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一方面的所述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物理层。
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可应用于接收端,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的通信方法包括:接收待译码数据,待译码数据与N对应,N与A对应。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C为第二数据的长度,C为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基于第三数据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第二数据由第一数据压缩得到。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第三候选集包括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RRC信令、DCI信令、MAC CE信令。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第二方面的所述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物理层。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其中,处理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收发模块,用于发送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RRC信令、DCI信令、MAC CE信令。
可选地,收发模块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接收功能,发送模块用于实现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发送功能。
可选地,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处理模块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通信装置可以执行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是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
此外,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收发模块和处理模块。其中,收发模块,用于接收待译码数据,待译码数据与N对应,N与A对应。处理模块,用于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C为第二数据的长度,C为正整数,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第三数据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第二数据由第一数据压缩得到。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第三候选集包括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RRC信令、DCI信令、MAC CE信令。
可选地,收发模块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其中,接收模块用于实现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接收功能,发送模块用于实现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发送功能。
可选地,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处理模块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该通信装置可以执行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是接收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
此外,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在本申请中,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其中,发送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应理解,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包括实现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相应的模块、单元、或手段(means),该模块、单元、或手段可以通过硬件实现,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该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用于执行上述通信方法所涉及的功能的模块或单元。
此外,第五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或接口电路。该收发器可以用于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通信。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开设置。该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和/或数据。
在本申请中,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其中,发送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此外,第六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该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该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七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收发器。该收发器可以为收发电路或接口电路。该收发器可以用于第七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与其他通信装置通信。
在本申请中,第七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其中,发送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此外,第七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包括: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接口电路,用于接收代码指令并传输至所述处理器。处理器用于运行上述代码指令以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八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存储器。该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分开设置。该存储器可以用于存储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所涉及的计算机程序和/或数据。
在本申请中,第八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其中,发送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此外,第八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存储有指令,该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被实现。
在本申请中,第九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可以为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其中,发送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此外,第九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处理器。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网络设备可以包括接入网设备和核心网设备。其中,终端设备可以作为发送端或接收端,网络设备可以作为发送端或接收端。发送端用于执行第一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第二方面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该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被实现。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指令,当该指令被处理器运行时,使得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被实现。
第三方面至第十三方面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可参见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中对应实现方式所带来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在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实现方式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组合以提供更多实现方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一种架构示意图;
图2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第一数据的冗余度与第二数据的长度的对应关系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数据的压缩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生成第四数据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生成第四数据的示意图二;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的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的示意图二;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误块率随信噪比变化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的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统计示意图一;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统计示意图二;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统计示意图三;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无线通信系统,例如:无线通信系统可以为第四代(4th generation,4G)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例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及未来的移动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也可以应用于卫星通信系统,其中,卫星通信系统可以与无线通信系统相融合。
本申请将围绕可包括多个设备、组件、模块等的系统来呈现各个方面、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和明白的是,各个系统可以包括另外的设备、组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并不包括结合附图讨论的所有设备、组件、模块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方案的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地”、“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information)”,“信号(signal)”,“消息(message)”,“信道(channel)”、“信令(singaling)”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corresponding)”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下标如W1可能会笔误为非下标的形式如W1,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可以适用于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作为一种示例,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一种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一个网络设备100和一个终端设备110,网络设备100和终端设备110之间可以通过无线的方式连接。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一个网络设备,以及多个终端设备;或者,该通信系统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以及一个终端设备;又或者,该通信系统中可以包括多个网络设备,以及多个终端设备,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于通信系统中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个数不作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也可以适用于网络设备和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车联网,物联网和工业互联网等的通信,因此,本申请实施例对通信系统中通信两端的设备类型不作限定。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是一种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设备。网络设备可以为无线接入网中的节点,又可以称为基站,还可以称为无线接入网(radioaccess 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例如,网络设备可以包括LTE系统或演进的LTE系统(LTE-Advanced,LTE-A)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ved Node B),如传统的宏基站eNB和异构网络场景下的微基站eNB;或者也可以包括5G NR系统中的下一代节点B(next generation node B,gNB),或者还可以包括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 receptionpoint,TRP)、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 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band unit,BBU)、基带池BBU pool,或无线保真(wireless 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再或者还可以包括云接入网(cloud radio access network,CloudRAN)系统中的集中式单元(centralized unit,CU)和分布式单元(distributedunit,DU);又或者可以包括非陆地网络(non-terrestrial network,NTN)中的网络设备,即可以部署于高空平台或者卫星。在NTN中,网络设备可以作为层1(L1)中继(relay),或者可以作为基站,或者可以作为DU,或者可以作为接入回传一体化(integrated access andbackhual,IAB)节点,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当然,网络设备也可以为核心网中的节点。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用于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的设备,例如终端或者可用于终端中的芯片等。其中,终端可以是5G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或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无人机、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或者,终端可以是车联网(vehicle-to-everything,V2X)中的终端(例如车联网设备)、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通信中的终端、或者机器到机器(machine to machine,M2M)通信中的终端等。终端可以是移动的,也可以是固定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人造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授权频谱(licensed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免授权频谱(un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6千兆赫(gigahertz,GHz)以下的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还可以同时使用6GHz以下的频谱和6GHz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实施例对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所使用的频谱资源不做限定。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一个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向另一个设备(包括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发送数据时,发送数据的设备是发送端,接收数据的设备是接收端。其中,发送端可以实现信号的生成、发送等功能,可以是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接收端可以实现信号的获取、处理等功能,可以是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以图1为例,在上行通信场景中,网络设备100向终端设备110发送数据,网络设备100为发送端,终端设备110为接收端;在下行通信场景中,终端设备110向网络设备100发送数据,终端设备110为发送端,网络设备100为接收端。当然,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中,一个终端设备可以向另一个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在此情况下发送端和接收端为不同的终端设备;一个网络设备可以向另一个网络设备发送数据,在此情况下发送端和接收端为不同的网络设备。
在一些可能的情况下,发送端可以作为接收端,实现信号的获取、处理等功能;接收端可以作为发送端,实现信号的生成、发送等功能。换言之,一个物理设备可以是发送端,或者可以是接收端,或者既是发送端又是接收端。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通信系统进行了介绍,下面给出本申请相关技术的简要介绍。
当前,发送端的物理层通常默认来自物理层的上层的待传输数据已经过压缩处理,没有冗余。因此,发送端的物理层在发送待传输数据时,不会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处理,而是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和调制等操作,以抵抗信道传输差错的影响。
具体来说,如图2所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发送端的物理层首先对D1(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D2(编码后的数据);然后,发送端的物理层对D2进行调制、资源映射等操作,得到D3(传输数据),并向接收端发送D3。接收端接收到来自发送端的D3后,首先对D3进行资源解映射、解调等操作,得到D4(接收的数据,也可以称为待译码数据);然后,接收端的物理层对D4进行信道译码,得到D5(译码后的数据),D5即为发送端中的D1。但是,由于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有限,当信道条件变差时,接收端仍可能无法正确恢复出D5,从而导致较高的BLER,传输可靠性差,或者因为大量重传而占用过多的传输资源并造成较大延时。
发明人经过仔细研究后发现,在实际通信时,物理层的待传输数据并不是完全理想的无冗余数据,比如,物理层产生的数据(如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反馈、各种控制信令,以及感知、定位等数据)、来自物理层的上层的数据包中通常都存在冗余。简而言之,物理层中的待传输数据实际可能存在冗余,并且待传输数据中的冗余并未得到充分利用。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能够利用待传输数据中的冗余,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应用于上述通信系统,可以由上述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或网络设备执行。
请参照图3,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该方法可包括S301-S308。
S301,发送端获取第一数据。
第一数据可以为发送端中需要被发送给接收端的数据,也即是说,第一数据可以为发送端中的待传输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比如A可以为128比特(bit)、256比特或512比特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下文中的A可以表示第一数据的长度,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A可以由网络设备(比如基站)确定。示例性的,当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时,发送端可以确定第一数据的长度,并可以在发送给终端设备的调度信息中添加用于指示第一数据的长度的信息;当发送端为终端设备时,发送端可以获取来自网络设备的调度信息,并根据该调度信息的指示确定第一数据的长度。其中,上述的调度信息可以为DCI中的调度信息。
在实际应用中,第一数据可以是来自发送端的物理层的上层(比如应用层)的数据,或者,第一数据可以是发送端的物理层生成的数据,比如CSI反馈、各种控制信令,以及感知、定位等数据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第一数据的类型、来源、长度、编码方式等均不作限定。
S302,发送端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
发送端可以利用压缩算法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该压缩算法可以是无损压缩算法,该无损压缩算法可以被称为可逆变换。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的压缩算法可以是如下任意一种压缩算法:在线的算术码(也可以被称为在线的算术编码)、非在线的算术码(也可以被称为非在线的算术编码)、哈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压缩算法的类型不作限定。
利用压缩算法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后,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其中,如果一个数据(也可被称为序列)中的冗余度越大,那么该数据被压缩算法压缩后的长度越小。因此,在利用压缩算法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时,C的大小与第一数据的冗余度相关,并且,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大,C越小。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下文中的C可以表示第二数据的长度,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如果一个数据的冗余度仅与该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有关,且一个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越接近0.5,该数据的冗余度越小,那么利用压缩算法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时,如图4所示,第一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越接近0.5(即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小),C越大;第一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越接近0或1(即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大),C越小。其中,图4示出的是第一数据的冗余度与第二数据的长度的对应关系,图4的纵坐标为第二数据的长度(也即是C),横坐标为第一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且图4中假设A=256比特。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4是建立在如下假设的基础上:一个数据的冗余度仅与该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有关,且一个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越接近0.5,那么该数据的冗余度越小。但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数据的冗余度不仅与该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有关,还可以与更多的因素有关,这些因素比如是:一个数据中比特1和比特0的组织形式、压缩算法的类型等等。例如,如果一个数据中比特1和比特0各占一半且按“101010…”循环,那么该数据的冗余度高;如果一个数据中比特1和比特0各占一半且比特1和比特0随机分布,那么该数据的冗余度低。因此,图4所示的第一数据的冗余度与第二数据的长度的对应关系仅是一种示例,并不表示对决定第一数据的冗余度的因素进行限定。
还需要说明的是,一个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可以是指:该数据中比特1的数量与该数据的长度的比值。比如,假设一个数据的长度为256,该数据中比特1的数量为128,那么该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为128/256=0.5。一个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也可以称为:一个数据中比特1占该数据的比例。
S303,发送端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下面分别对T-C+p个对齐比特、p个辅助校验比特以及J个阈值进行说明。
1、T-C+p个对齐比特
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用于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p的序列,也即是说,T-C+p个对齐比特可以被添加在第二数据中,添加对齐比特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并且,该第三数据的长度T+p。在实际应用时,T-C+p个对齐比特可以被添加在第二数据之后或第二数据之前。
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下文中的T可以表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p可以表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可选地,T-C+p个对齐比特不仅可以用于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p,还可以用于校验第二数据。当T-C+p个对齐比特还用于校验第二数据时,T-C+p个对齐比特可以是基于第二数据确定的校验序列,比如,T-C+p个对齐比特可以是基于第二数据确定的如下任意一种校验序列:T-C+p个循环冗余码校验(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比特、T-C+p个奇偶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2、p个辅助校验比特
上述的p个辅助校验比特可以用于校验第二数据,其中,p个辅助校验比特可以是基于第二数据确定的校验序列。
当p=0时,第三数据中可以仅包括第二数据和T-C个对齐比特,不包括辅助校验比特。
当p>0时,p个辅助校验比特可以提升接收端的校验性能。具体来说,当C接近甚至等于T时,第三数据中的T-C+p个对齐比特的长度至少大于或等于p,也即是说,用于校验第二数据的比特数仍至少有p个,这样,不论C是否接近甚至等于T,第三数据中均至少有p个比特可以有效地用于对第二数据进行校验,从而能够提升接收端的校验性能,提升传输可靠性。
p的大小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在一段时间内,p的大小可以不变,当然,网络设备可以根据需求调整p的大小,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3、J个阈值
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由网络设备确定,或者由终端设备确定,或者由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共同约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其中,关于确定J个阈值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文中的相关说明,比如方式3或方式4,在此不予赘述。
J个阈值与A(即第一数据的长度)对应,也即是说,发送端中存在A与J个阈值的对应关系,发送端可以根据A和该对应关系获取J个阈值。其中,J个阈值与A对应可以通过调制与编码策略(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表实现,也即是说,MCS表可以包括A与J个阈值的对应关系。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J个阈值可变,也即是说,发送端和接收端在通信的过程中,通信时间不同,J个阈值可以不同。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按照约定的规则调整J个阈值。关于J个阈值可变的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文中的相关说明,比如方式5,在此不予赘述。
可选地,J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可以为第二数据的最大长度(记为MAX)。由于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大,C越小,因此第一数据的冗余度最小时对应的C即为MAX。示例性的,如图4所示,A=256比特,当第一数据中比特1的比例=0.5时,第一数据的冗余度最小,此时,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长度即为MAX(比如MAX=256+10=266)。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无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下文中的MAX可以表示第二数据的最大长度,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RRC信令、DCI信令、MAC CE信令等。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承载J个阈值的信令的种类不作限定。
可选地,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上行物理信道、上行数据信道、上行控制信道、下行物理信道、下行数据信道、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传输。
在一些情况下,T可以为J个阈值中大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
可选地,J个阈值与J个信道码对应,每个阈值对应一个信道码,且每个信道码的码率由该信道码对应的阈值、p和N确定。其中,N可以由网络设备(比如基站)确定,且N可以与A对应。示例性的,当发送端为网络设备时,发送端可以确定第三数据被信道编码后的长度(即N),比如根据调度信息中指示的资源数、多天线相关的层数以及调制方式确定,并可以在发送给终端设备的调度信息中添加用于指示第三数据被信道编码后的长度的信息;当发送端为终端设备时,发送端可以获取来自网络设备的调度信息,并根据该调度信息的指示确定第三数据被信道编码后的长度。其中,上述的调度信息可以为DCI中的调度信息。需要说明的是,在没有特殊说明的情况下,下文中的N可以表示信道编码后的数据长度,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假设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n,Ji表示J个阈值中的第i个阈值,Ji对应的信道码由Ji、p和N确定,i为正整数,且i≤n。比如,J1、J2、…、Jn-1对应的信道码的码率为(Jk+p)/N,码长为N,k为正整数,且k≤n-1;Jn对应的信道码的码率为A/N或者(Jn+p)/N。其中,Jn对应的信道码取决于发送端是否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T的第一信息,也即是说,当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下述图6所示的通信方法进行通信时,Jn对应的信道码的码率为(Jn+p)/N;当发送端和接收端采用下述图9所示的通信方法进行通信时,Jn对应的信道码的码率为A/N。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J个阈值与J个信道码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MCS表实现,也即是说,MCS表可以包括J个阈值与J个信道码的对应关系。这样,发送端和接收端在执行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时,可以通过查找MCS表中的对应关系确定J个阈值对应的信道码,无需再通过信令指示J个阈值对应的信道码,能够节省信令开销。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对于每个可能的A,MCS表中均可以包括每个可能的A对应的J个阈值,以及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发送端可以向接收端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二信息用于指示J个阈值与J个信道码的对应关系。
上面对T-C+p个对齐比特、J个阈值以及p个辅助校验比特进行了说明,下面结合该说明详细阐述S303的实施方式。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S303,发送端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方式1、方式2。
在方式1中,发送端可以利用T-C+p个对齐比特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p,补齐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并且,该T-C+p个对齐比特为基于第二数据确定的校验序列,或者换言之,该T-C+p个对齐比特为第二数据的校验序列(或者称为校验数据)。
在方式2中,假设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n,即Jn为J个阈值的最大阈值,Jn-1为J个阈值中仅小于Jn的阈值。当C≤Jn-1时,发送端可以利用T-C个对齐比特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补齐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当C>Jn-1时,发送端可以将第一数据更新为第二数据,并将第二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并且,在方式2中,发送端还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关于方式1的更详细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述图6中的S603,方式2的更详细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述图9中的S903,在此不予赘述。
在上述关于S302、S303的说明中,第二数据可以认为是第一数据经过压缩后的数据,第三数据可以认为是第二数据经过对齐(或补齐)后的数据,因此,第三数据可以认为是第一数据经过压缩、对齐后的数据,并且,第三数据的长度与第一数据的冗余度相关,如果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大,第三数据的长度越短。
示例性的,如图5所示,假设J=4,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3、J4,相邻的两个阈值之间的范围可以称为一个区间,并且J1与0之间可以形成一个区间,也即是说可以对J1、J2、J3、J4进行区间划分,形成4个区间,分别为[0,J1],(J1,J2],(J2,J3],(J3,J4]。图5中的曲线Y1表示不同冗余度的第一数据对应的第二数据的长度,当第二数据的长度位于区间[0,J1]时,第二数据被对齐为第三数据后,第三数据的长度为J1+p,也即是图5中曲线Y1上的曲线段①和曲线段②所示的所有可能的C,对应的第三数据的长度为J1+p。以此类推,第二数据的长度分别位于(J1,J2],(J2,J3],(J3,J4]时,第二数据对应的第三数据的长度分别为J2+p、J3+p、J4+p。经过上述S302、S303对第一数据的操作,如果第一数据的冗余度越大,第三数据的长度越短。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T为J个阈值中大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那么在上述图5中,对J1、J2、J3、J4进行区间划分时形成的4个区间,可以包括:[0,J1),[J1,J2),[J2,J3),[J3,J4]。其中,当第二数据的长度位于区间[0,J1)时,第二数据被对齐为第三数据后,第三数据的长度为J1+p。以此类推,第二数据的长度分别位于[J1,J2),[J2,J3),[J3,J4]时,第二数据对应的第三数据的长度分别为J2+p、J3+p、J4+p。可以理解,图5所示的区间划分方式仅是一种示例,本申请对J个阈值的区间划分方式不作限定。
S304,发送端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发送端在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时,可以根据第三数据的长度(记为L)确定与第三数据对应的信道码,然后利用与第三数据对应的信道码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其中,与第三数据对应的信道码的码率为L/N,N为信道编码后的数据长度,也即是码长。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发送端在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时,可以根据T对应的信道码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关于S304,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的更详细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述图6所示的S604,或图9所示的S905,在此不予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S304,在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时,发送端可以在第三数据中添加基于该第三数据确定的CRC校验序列,然后对添加CRC校验序列后的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相应地,接收端在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时,可以在译码后的数据中获取CRC校验序列,并对该译码后的数据进行校验,以确定数据是否有效。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S301中的第一数据可以包括待传输数据和基于待传输数据确定的CRC校验序列。在此情况下,上述S304,在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时,发送端可以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但不在第三数据中添加基于该第三数据确定的CRC校验序列。相应地,接收端可以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然后进行解压,以及在解压后的数据(如第一数据)中获取CRC校验序列,并对该解压后的数据进行校验,以确定数据是否有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S302,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可以简称为“压缩”过程,上述S303,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可以简称为“对齐”或“补齐”过程,上述S304,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可以简称为“信道编码”过程。
S305,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四数据。
示例性的,发送端可以对第四数据进行调制、资源映射等操作后再向接收端发送。
可选地,第四数据可以通过上行物理信道、上行数据信道、上行控制信道、下行物理信道、下行数据信道、下行控制信道中的一种或多种进行传输。可以理解,本申请对于承载第四数据的信道的种类不作限定。
S306,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待译码数据。
待译码数据与N对应,N与A对应。具体来说,待译码数据是携带上述第四数据的数据。第四数据的长度为N,N与A对应,N与A的对应关系可以由调度信息(如DCI中的调度信息)指示,接收端可以根据该调度信息的指示确定N和A。N和A的相关说明可以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
在S305中,发送端实际发送的数据是第四数据经过调制、资源映射等操作后的数据,以下将第四数据经过调制、资源映射等操作后的数据称为第五数据。相应的,接收端接收到来自发送端的第五数据时,需要对该第五数据进行资源解映射、解调制等操作,得到待译码数据,该待译码数据中包括第四数据。
S307,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该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
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C为第二数据的长度,C为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关于T-C+p个对齐比特、J个阈值、p个辅助校验比特的相关说明可以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需要注意的是,由于J个阈值与J个信道码的对应关系、J个阈值与A对应的对应关系可以利用MCS表实现,N与A对应,因此,接收端可以根据MCS表以及调度信息获取J个阈值、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以及A、N。
可以理解,发送端在向接收端发送第一数据的过程中,可以对第一数据进行压缩、对齐以及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然后向接收端发送该第四数据(参见上述S301-S304)。因此,接收端获取的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的第三数据中,包括由第一数据压缩而成的第二数据,或者换言之,第三数据中包括的第二数据由第一数据压缩得到。
关于S307,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的更详细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述图6所示的S607,或图9所示的S908,在此不予赘述。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发送端对添加CRC校验序列的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那么接收端对携带第四数据的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结果可以包括CRC校验序列以及第三数据。在此情况下,接收端还可以利用CRC校验序列对第三数据进行校验,以确定第三数据是否出错。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发送端未在第三数据中添加基于第三数据确定的CRC校验序列,而是在第一数据中添加基于第一数据确定的CRC校验序列,那么接收端对携带第四数据的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时,得到的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在此情况下,接收端需要利用基于该第三数据获取的第一数据中的CRC校验序列对第一数据进行校验,以确定第一数据是否出错。
S308,接收端基于第三数据确定第一数据。
其中,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
关于S308,接收端基于第三数据确定第一数据的更详细实施方式可以参照下述图6所示的S608,或图9所示的S909,在此不予赘述。
下面结合示例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示例性的,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二。该通信方法可以适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实现图3所示出的通信方法。
如图6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S601-S608。
S601,发送端获取第一数据。
S602,发送端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
S603,发送端利用T-C+p个对齐比特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p,补齐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S603,发送端利用T-C+p个对齐比特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p,补齐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可以包括如下步骤1-步骤3:
步骤1,发送端基于C在J个阈值中确定T,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
步骤2,发送端利用校验算法确定第二数据的校验序列,该校验序列包括T-C+p个对齐比特。其中,校验算法可以是但不限于:奇偶校验算法、CRC校验算法等。
步骤3,发送端在第二数据末尾添加T-C+p个对齐比特,并将添加T-C+p个对齐比特后的第二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
示例性的,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生成第四数据的示意图一,在图7中,J=4,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3、J4,J2<C≤J3。如图7所示,发送端首先根据J2<C≤J3确定T=J3,然后利用校验算法生成第二数据对应的J3-C+p个对齐比特(即第二数据的校验序列),并在第二数据末尾添加该J3-C+p个对齐比特,添加对齐比特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本申请提供的附图(如图7)中的“压缩”是指“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补齐”是指“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信道编码”是指“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在此统一说明,以下不再赘述。
S604,发送端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示例性的,在图7中,J1、J2、J3、J4分别对应的信道码为信道码1、信道码2、信道码3、信道码4,其中,各个阈值对应的信道码的确定方式可以参照上述S303中关于“J个阈值”中的说明,在此不再赘述。由于T=J3,因此可以利用J3对应的信道码3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或者,可以根据第三数据的长度J3+p确定信道码,该信道码的码率为(J3+p)/N,码长为N,然后利用该信道码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S605,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四数据。
S606,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待译码数据。
S607,接收端利用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
其中,该第一译码结果包括J个第一序列,该J个第一序列中包括第三数据。
示例性的,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的示意图一,在图8中,J=4,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3和J4。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分别为信道码1、信道码2、信道码3以及信道码4。其中,信道码1、信道码2、信道码3、信道码4的码率依次为(J1+p)/N、(J2+p)/N、(J3+p)/N、(J4+p)/N,码长均为N。
如图8所示,接收端可以分别利用信道码1-信道码4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4个第一序列,依次为:第1个第一序列、第2个第一序列、第3个第一序列以及第4个第一序列。这4个第一序列的长度依次为:J1+p、J2+p、J3+p、J4+p。
可以理解,接收端执行S607的原因在于发送端并未向接收端发送关于T的指示,也即是接收端并未获取到发送端在对第四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时所使用的信道码的码率,因此需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盲检以获取第一数据,也即是利用所有可能的信道码(即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的第一译码结果(如上述的4个第一序列)中包括第三数据,然后通过以下的S608从这4个第一序列中确定出第一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发送端对添加CRC校验序列的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那么接收端接收到的待译码数据经信道译码后得到的数据,可以包括CRC校验数据以及第三数据。在此情况下,接收端可以利用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J个译码结果,然后利用每个译码结果中的CRC校验数据对该译码结果进行校验,并将校验通过的译码结果确定为第一译码结果。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接收端分别利用信道码1-信道码4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4个第一序列,依次为:第1个第一序列、第2个第一序列、第3个第一序列以及第4个第一序列,然后,接收端可以利用第一序列中的CRC校验数据对该第一序列进行校验,比如,利用第2个第一序列中的CRC校验数据对该第2个第一序列进行校验。假设校验通过的第一序列分别为第2个第一序列、第3个第一序列,那么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2个第一序列、第3个第一序列,第三数据可能是第2个第一序列或第3个第一序列。
S608,基于第一候选集确定第一数据,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S608,基于第一候选集确定第一数据,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可以包括如下步骤4-步骤7:
步骤4,获取第三候选集,第三候选集包括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
步骤5,基于第三候选集获取第二候选集,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
步骤6,基于第二候选集获取第一候选集,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
步骤7,基于第一候选集确定第一数据,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
下面分别对第一候选集、第二候选集、第三候选集进行说明。
1、第三候选集
第三候选集包括: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
其中,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是指:利用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J个第一序列;然后对J个第一序列进行解压,得到J个第二序列;最后,对J个第二序列进行压缩,得到J个第三序列,这J个第三序列即为J个候选结果的集合,也即是第三候选集。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待译码数据经过信道码1-信道码4进行信道译码后,得到4个第一序列。这4个第一序列经过解压后得到4个第二序列,每个第二序列的长度为A。4个第二序列经过压缩后,得到4个第三序列,这4个第三序列即为第三候选集合。其中,如果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的解压算法和压缩算法为在线算术码,那么对第一序列解压得到第二序列的过程可以是:利用在线算术码对第一序列进行译码,获取在线算术码译码输出的前A个比特,该A个比特即为第二序列。
2、第二候选集
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
其中,在第三候选集中的所有候选结果按候选结果在J个阈值中对应阈值的大小从小到大排列的情况下,区间确认是指:判断第三候选集中的第i个候选结果是否满足第一条件,第一条件为:长度小于或等于第i个候选结果对应的阈值,且大于第i-1个候选结果对应的阈值。如果第i个候选结果满足第一条件,那么判定第i个候选结果区间确认通过;如果第i个候选结果不满足第一条件,那么判定第i个候选结果区间确认不通过。需要注意的是,在判断第三候选集中的第1个候选结果是否满足第一条件时,第一条件为:长度小于等于第1个候选结果对应的阈值,且大于0。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第1个第三序列-第4个第三序列的长度依次为:L1、L2、L3、L4。第1个第三序列-第4个第三序列对应的阈值分别为:J1、J2、J3、J4。假设,L1≥J1,J1<L2≤J1,J2<L3≤J2,J2<L4≤J2,那么可以确定,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通过区间确认,从而确定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包括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也即是,第二候选集包括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果第二候选集中仅包括1个候选结果,那么该候选结果对应的解压后的数据即为第一数据,在此情况下,接收端可以将该候选结果对应的解压后的数据确定为第一数据,而不再执行接下来的步骤(比如步骤6、步骤7)。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假设第二候选集仅包括第2个第三序列,那么第2个第三序列对应的解压后的数据(第2个第二序列)即为第一数据。
3、第一候选集
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
其中,校验是指:判断对第二候选集中的第i个候选结果的校验是否正确。如果对第i个候选结果的校验正确,那么判定该候选结果校验通过;如果对第i个候选结果的校验不正确,那么判定该候选结果校验不通过。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假设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均校验通过,那么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包括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也即是,第一候选集包括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
在一些情况下,通过校验的第三序列可能只有1个,此时,第一数据为该通过校验的第三序列对应的第二序列,如图8所示,假设只有第3个第三序列通过校验,那么第3个第三序列对应的第3个第二序列为第一数据。这样,可以不需再进行相似度准则判断,提高译码性能。
在一些情况下,如果通过校验的第三序列有多个,那么还需要进行相似度准确判断。相似度准则判断是指:对第一候选集中第i个候选结果对应的第一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i个第四序列,确定第i个第四序列与待译码数据的相似度,相似度最高的第四序列对应的第二序列为第一数据。
示例性的,如图8所示,假设第一候选集包括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第2个第三序列、第3个第三序列分别对应的第一序列为:第2个第一序列、第3个第一序列。那么接收端可以对第2个第一序列、第3个第一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2个第四序列和第3个第四序列。然后,再分别确定第2个第四序列和第3个第四序列各自与待译码数据的相似度,最后,将相似度最高的第四序列对应的第二序列确定为第一数据。比如,假设第2个第四序列与待译码数据的相似度最高,那么接收端可以将第2个第二序列确定为第一数据。
其中,确定第四序列与待译码数据的相似度的过程可以是:获取在已知待译码数据的条件下,该第四序列的条件概率。该条件概率可以由第四序列的值以及第四序列各比特的似然比计算出来,比特似然比可以由接收端解调得到。
简而言之,上述的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第三候选集包括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
在另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S608,基于第一候选集确定第一数据,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可以包括如下步骤8、步骤9:
步骤8,将J个第一序列中的第i个第一序列解压为第i个第二序列;第i个第二序列的长度为A,i为正整数,且i≤J。
步骤9,基于第i个第二序列对第i个第一序列进行验证,如果第i个第一序列验证通过,则第i个第二序列为第一数据。
其中,基于第i个第二序列对第i个第一序列进行验证可以包括:利用算术码将第i个第二序列压缩为第i个第三序列;基于第i个第三序列的长度,获取第i个第一序列中的校验数据;利用第i个第一序列中的校验数据对第i个第一序列进行验证;如果第i个第一序列验证通过,则确定第i个第二序列为第一数据。
在“基于第i个第三序列的长度,获取第i个第一序列中的校验数据”之前,“基于第i个第二序列对第i个第一序列进行验证”还可以包括:如果第i个第三序列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第i个第一序列在J个阈值中对应的阈值,或者第i个第三序列的长度小于第i-1个第一序列在J个阈值中对应的阈值,则确定第i个第一序列验证不通过。
如果存在多个验证通过的第一序列,那么“基于第i个第二序列对第i个第一序列进行验证”还可以包括:对多个验证通过的第一序列进行信道编码,得到多个第四序列;获取每个第四序列与待译码数据的相似度;将相似度最高的第四序列对应的第二序列,确定为第一数据。
可以理解,上述S601-S608中,发送端无需向接收端发送端第一信息,从而能够减少信令开销,在此情况下,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用于上行传输,也可以用于下行传输。上述S607,S608的过程可以被称为对待译码数据进行盲检,得到第一数据。
需要注意的是,图6所示通信方法中的S601、S602、S604、S605、S606可以分别参照上述图3所示通信方法中的S301、S302、S304、S305、S306,在此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三。该通信方法可以适用于上述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中,实现图3所示出的通信方法。
如图9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S901-S909。
S901,发送端获取第一数据。
S902,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
S903,当C≤Jn-1时,发送端利用T-C个对齐比特将第二数据的长度补齐至T,补齐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当C>Jn-1时,发送端将第一数据更新为第二数据,并将第二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其中,假设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n,即Jn为J个阈值的最大阈值,Jn-1为J个阈值中仅小于Jn的阈值。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S903,可以包括如下步骤10-步骤12:
步骤10,发送端基于C在J个阈值中确定T,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
步骤11,发送端判断C是否大于Jn-1。其中,Jn-1为J个阈值中仅小于J个阈值中最大阈值的阈值。
步骤12,当C≤Jn-1时,发送端在第二数据末尾添加T-C个对齐比特,并将添加T-C个对齐比特后的第二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当C>Jn-1时,发送端将第一数据更新为第二数据,并将第二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
其中,T-C个对齐比特可以是T-C个比特0、T-C个比特1、T-C个随机生成的比特等,也可以是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的T-C个CRC比特、T-C个奇偶校验比特、T-C个重复比特等,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示例性的,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生成第四数据的示意图二,在图10中,假设J=4,p=0,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3和J4。如图10中的(1)所示,当J2<C≤J3时,发送端首先根据J2<C≤J3确定T=J3,然后生成J3-C个对齐比特,并在第二数据末尾添加该J3-C个对齐比特,添加对齐比特后的第二数据即为第三数据。如图10中的(2)所示,当C>J3时,发送端首先根据C>J3确定T=J4。然后,发送端将第一数据更新为第二数据,并将第二数据确定为第三数据。换言之,当C>Jn-1时,发送端可以将第一数据更新为第三数据。
S904,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
相应地,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其中,第一信息承载于控制信令中,比如可以包括于DCI中。第一信息与T对应可以理解为:第一信息用于指示T。第一信息的长度可以由J个阈值的个数确定,比如,第一信息的长度可以大于或等于
Figure BDA0003200574780000191
其中,
Figure BDA0003200574780000192
为向上取整符号。
例如,如图10中的(1)所示,当J2<C≤J3时,发送端根据J2<C≤J3确定T=J3,发送端可以向接收端发送指示T=J3的第一信息。又例如,如图10中的(2)所示,当C>J3时,发送端根据C>J3确定T=J4,发送端可以向接收端发送指示T=J4的第一信息。
S905,发送端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例如,如图10中的(1)所示,由于J2<C≤J3,第三数据为添加J3-C个对齐比特后的第二数据,也即是说,第三数据的长度为J3,对应的信道码的码率为J3/N,发送端可以利用该信道码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又例如,如图10中的(2)所示,由于J3<C≤J4,发送端将第一数据更新为第三数据,也即是说,发送端可以对第一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S906,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第四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未限定S904与S905、S906之间的执行顺序,S904可以位于S905之后被执行,或位于S906之后被执行。
S907,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待译码数据。
S908,接收端利用T对应的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该第一译码结果即为第三数据。
其中,接收端可以根据MCS表以及调度信息获取J个阈值、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以及A、N,从而接收端可以根据T确定T对应的信道码,也即是发送端在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中使用的信道码,并根据该T对应的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
示例性的,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的示意图二,在图11中,J=4,p=0,J个阈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J1、J2、J3和J4。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分别为信道码1、信道码2、信道码3以及信道码4。其中,信道码1的码率为J1/N,信道码2的码率为J2/N,信道码3的码率为J3/N,信道码4的码率为A/N。
如图11中的(1)所示,当J2<C≤J3时,T=J3,接收端可以确定T3对应的信道码为信道码3,码率为J3/N;然后,接收端可以利用该信道码3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三数据,该第三数据的长度为J3。
如图11中的(2)所示,当C>J3时,T=J4,接收端可以确定T4对应的信道码为信道码4,码率为A/N;然后,接收端可以利用该信道码4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三数据,该第三数据的长度为A,该第三数据也即是第一数据。
S909,当T≤Jn-1时,接收端对第三数据进行解压,得到第一数据。当T>Jn-1时,接收端将第三数据更新为第一数据。
S909可以包括如下步骤15:
步骤15,当T≤Jn-1时,接收端利用解压算法对第三数据进行解压,得到第一数据(如图11中的(1)所示)。当T>Jn-1时,接收端将第三数据更新为第一数据(如图11中的(2)所示)。
需要注意的是,图9所示通信方法中的S901、S902、S905、S906、S907可以分别参照上述图3所示通信方法中的S301、S302、S304、S305、S306,在此不再赘述。
上述S901-S909中,发送端需要向接收端发送第一信息,接收端根据该第一信息可以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然后进行解压,得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可以减少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从而简化接收端的译码复杂度,提高接收端的译码性能。
上述S901-S909中,由于第一信息与T对应,T对应的信道码可以表示发送端在J个阈值对应的J个信道码中使用的信道码,也即是说,接收端可以通过第一信息获取发送端在进行信道编码时所使用的信道码,接收端可以根据T对应的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然后进行解压,得到发送端发送的第一数据,不再需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盲检(如上述图6所示的S607、S608),可以减少接收端对待译码数据进行判断选择的过程,从而简化接收端的译码复杂度,提高接收端的译码性能。
上述S901-S909中,接收端不再需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盲检,因此,上述的对齐比特可以不需要用于校验,从而p可以为0,以简化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实现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使用的压缩算法和接收端使用的解压算法一致,例如,如果发送端使用在线的算术码作为压缩算法,那么接收端也需要使用同样的在线的算术码作为解压算法。其中,压缩算法和解压算法可以通过调度信息(如DCI)指示,也即是说,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调度信息确定使用的压缩算法或解压算法。
上述方法实施例中,发送端使用的校验算法和接收端使用的校验算法一致,例如,如果发送端使用奇偶校验比特的生成矩阵生成第二数据对应的校验数据,那么接收端也需要使用同样的奇偶校验比特的生成矩阵对第一译码结果进行校验。其中,奇偶校验比特的生成矩阵可以通过调度信息指示,也即是说,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通过调度信息确定使用的奇偶校验比特的生成矩阵。又例如,如果发送端使用CRC生成多项式(比如CRC16生成多项式或CRC24生成多项式)生成第二数据对应的校验数据,那么接收端也需要使用同样的CRC生成多项式对第一译码结果进行校验。其中,CRC生成多项式也可以通过调度信息指示,相较于奇偶校验比特的生成矩阵,使用CRC生成多项式占用的存储空间显然更少。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包括图3、图6、图9所示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物理层。换言之,比如,上述图3所示的通信方法实施例中,S301-S305均可以在发送端的物理层实现,S306-S308均可以在接收端的物理层实现。
相较于上述图2所示的对待传输数据进行信道编码的方式,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图3所示的通信方法,通过对待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对齐后再进行信道编码,可以将待传输数据进行无损压缩后再进行信道编码,能够减小信道编码时的信道码码率,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降低传输BLER,从而提升传输可靠性。并且,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越大,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对齐后的长度越短,换言之,本申请能够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自适应地调整信道编码时的信道码码率,对于冗余度越大的待传输数据,信道编码时的信道码码率越低,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越强,BLER越低,传输可靠性越高。
如图12所示,图12中的曲线1和曲线2均表示随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变化BLER的变化情况,其中,曲线1采集于发送端和接收端利用上述图2所示的通信方法,曲线2采集于本申请提供的图3所示的通信方法,可以看出,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相较于现有技术,BLER更小。并且,当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越大,信道编码时的信道码码率对应减少的越多,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越强,从而传输可靠性更强。换言之,本申请可以根据待传输数据的冗余度自适应地调整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既能够利用待传输数据的冗余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又能够对于冗余度越大的待传输数据,提供更强的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并且在一些需要重传的场景(比如进行数据信道传输时)下能够减少重传次数,降低时延。
需要补充的是,上述S301-S305可以概括为:发送端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三数据;然后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信道编码后的第三数据为第四数据;最后向接收端发送该第四数据。上述S306-S308可以概括为:接收端接收来自发送端的第四数据;然后,对第四数据进行信道译码,信道译码后的第四数据为第三数据;最后,将第三数据解压为第一数据。
如图13所示,发送端向接收端发送数据的过程中,发送端的物理层首先对D6(待传输数据)进行压缩,得到D7(压缩后的数据)。然后,发送端的物理层对D7进行信道编码,得到D8(编码后的数据)。然后,发送端的物理层对D8进行调制、资源映射等操作,得到D9(传输数据),并向接收端发送D9。接收端接收到来自发送端的D9后,首先对D9进行资源解映射、解调等操作,得到D10(接收的数据,也可以称为待译码数据);然后,接收端的物理层对D10进行信道译码,得到D11(译码后的数据)。最后,接收端的物理层对D11进行解压,得到D12(解压后的数据),D12即为发送端中的D6。这样,在对数据包进行信道编码前,发送端的物理层还会对数据包进行压缩,以减少信道编码时数据的码率,提升信道编码的差错保护能力。简而言之,可以充分利用数据包的冗余,提升传输的可靠性,并且在一些需要重传的场景(比如进行数据信道传输时)下能够减少重传次数,降低时延。
本申请实施例中,确定J个阈值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如下方式3、方式4。
方式3,发送端基于A对应的MAX确定J个阈值。
其中,关于MAX的说明可以参照上文,在此不再赘述。J个阈值为区间[0,MAX]中的J个值,并且,J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为MAX。换言之,可以将区间[0,MAX]划分为J个区间,每个区间的右端点为J个阈值中的一个阈值。其中,J可以为预设值,或者J可以由发送端根据需求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可以将区间[0,MAX]均分为J个区间,依次为(0,MAX/J],(MAX/J,2MAX/J],…,((J-1)MAX/J,MAX],每个区间的右端点为J个阈值中的一个阈值,也即是说,J个阈值可以包括
Figure BDA0003200574780000221
MAX。例如,假设A=256比特,A对应的MAX=256+10=266比特,J=8,那么J个阈值可以包括32、64、96、128、160、192、224、266。
可选地,可以基于一个包括J个数值的递减序列将区间[0,MAX]划分为J个区间。例如,假设A对应的MAX=266比特,J=4,递减序列为100、80、60、16,那么该递减序列可以将区间[0,MAX]划分为:(0,100],(100,180],(180,240],(240,266],从而J个阈值可以包括100、180、240、266。
可选地,可以基于一个包括J个数值的递增序列将区间[0,MAX]划分为J个区间。例如,假设A对应的MAX=266比特,J=4,递增序列为16、60、80、100,那么该递增序列可以将区间[0,MAX]划分为:(0,16],(16,76],(76,156],(156,266],从而J个阈值可以包括16、76、156、266。
方式4,发送端基于MAX和一段时间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确定J个阈值。
其中,J个阈值中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前J-1个阈值由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确定,J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为MAX。
可选地,J个阈值中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前J-1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小于或等于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最大长度。
示例性的,假设MAX=266比特,J=4,如图14所示,曲线Y2为一段时间内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数量统计曲线,可以看出,曲线Y2集中分布在区间[70,130],因此,发送端可以在[70,130]中确定3个数值作为4个阈值中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前3个阈值,并将266确定为4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例如,在[70,130]中确定的3个数值可以分别为70、100、130,从而最终确定的4个阈值为70、100、130、266。
在上述方式4中,一段时间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以下称为历史压缩长度统计信息),可以反映将来一段时间内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所以,利用历史压缩长度统计信息确定J个阈值,可以确定出与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匹配度更高的J个阈值,提高上述S302-S303中的“压缩”、“对齐”性能。
上述方式3或方式4中,发送端还可以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J个阈值的第三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J个阈值可变的实施方式可以包括如下方式5。
方式5,发送端基于一段时间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
其中,K为正整数,K<J,K个阈值中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前K-1个阈值由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确定,K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为MAX。
可选地,K个阈值中按从小到大顺序排列的前K-1个阈值中的最大阈值,小于或等于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最大长度。
示例性的,假设A对应的MAX=266比特,J=8,J个阈值分别为32、64、96、128、160、192、224、266。如图15所示,曲线Y3为一段时间内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数量统计曲线,可以看出,曲线Y3集中分布在区间[60,150],J个阈值中64、96、128落入区间[60,150],从而可以确定K个阈值为64、96、128、266。
可选地,上述的一段时间可以为:发送时间周期或发送个数周期。
其中,发送时间周期是指一段时间,比如,发送时间周期为10s,也即是说,发送端每隔10s基于该10s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发送个数周期是指数据包发送阈值,比如,发送个数周期为10000个,也即是说,发送端每发送10000个待传输数据,则基于该10000个待传输数据,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发送周期的长度可以是预设值,或者由发送端确定,本申请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地,一段时间可以为:滑动窗口。滑动窗口可以理解为最近的一段时间,比如最近的10s,或最近发送的发送阈值个待传输数据,比如,最近发送的10000个待传输数据。
发送端基于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具体可以包括:发送端确定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第一统计特征,并判断第一统计特征与第二统计特征之间的差值;如果第一统计特征与第二统计特征之间的差值大于调整阈值,则发送端基于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
其中,第一统计特征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平均数、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等。第二统计特征是指上一次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时,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统计特征,第二统计特征包括如下一种或多种:平均数、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等。
示例性的,假设A对应的MAX=266比特,J=8,J个阈值分别为32、64、96、128、160、192、224、266。如图16所示,曲线Y4为第一时刻滑动窗口内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数量统计曲线,曲线Y5为第二时刻滑动窗口内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数量统计曲线。其中,假设在第一时刻,发送端基于曲线Y4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分别为64、96、266。并且,假设第二统计特征为曲线Y4的中位数90。从第一时刻开始,发送端确定接来下每个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中位数,并判断该中位数与90之间的差值;如果该中位数与90之间的差值大于调整阈值(假设为50),则发送端基于该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比如,在第二时刻,发送端确定曲线Y5的中位数为200,200与90之间的差值大于50,此时,发送端可以基于曲线Y5在J个阈值中确定K个阈值,分别为192、224、266。在第二时刻之后,发送端可以将第二时刻的曲线Y5的中位数200确定为第二统计特征,并继续获取接下来的各个滑动窗口内的多个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第一统计特征,以及判断第一统计特征与第二统计特征之间的差值。这样,可以周期地更新K个阈值,使得K个阈值与待传输数据被压缩后的长度的第一统计特征匹配度更高,提高上述S302-S303中的“压缩”、“对齐”性能。
上述方式5中,发送端还用于向接收端发送用于指示K个阈值的第四信息。第四信息可以承载于DCI中,也即是说,发送端和接收端可以使用J个阈值中的K个阈值对数据进行信道编码或信道译码。
在方式5中,如果接收端利用上述S607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那么接收端可以利用K个阈值对应的K个信道码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K<J,这样能够减小接收端译码的复杂度。如果接收端利用上述S908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K<J,可以有效地降低第一信息的长度。
以上结合图3-图16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以下结合图17-图18详细说明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通信装置。
示例性地,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如图17所示,通信装置1700包括:处理模块1701和收发模块1702。为了便于说明,图17仅示出了该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1700可适用于图1中所示出的通信系统中,执行图3、图6、图9中所示出的通信方法中发送端的功能。
其中,处理模块1701,用于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处理模块1701,还用于将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处理模块1701,还用于基于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处理模块1701,还用于对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收发模块1702,用于发送第四数据。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702,还用于发送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RRC信令、DCI信令、MAC CE信令。
具体地,收发模块1702,用于实现发送端的收发功能,如执行上述S305、S605、S904、S906等。处理模块1701,可以用于处理与第一数据相关的数据,如执行上述S301-S304、S601-S604、S901、S902、S903、S905等。关于处理模块1701和收发模块1702的具体实施过程,可以参考上述图3、图6、图9中任一项中所示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通信装置1700可适用于图1中所示出的通信系统中,执行图3、图6、图9中所示出的通信方法中接收端的功能。
收发模块1702,用于接收待译码数据,待译码数据与N对应,N与A对应。处理模块1701,用于对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其中,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C为第二数据的长度,C为正整数,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J个阈值与A对应,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处理模块1701,还用于基于第三数据获取第一数据,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第二数据由第一数据压缩得到。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第一数据可以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X2个候选结果,第三候选集包括第一译码结果根据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J个候选结果。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T-C+p个对齐比特可以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收发模块1702,还用于接收第一信息,第一信息与T对应。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变。
在一些可能的设计中,上述的J个阈值可以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RRC信令、DCI信令、MAC CE信令。
具体地,收发模块1702,用于实现接收端的收发功能,如执行上述S305、S306、S605、S606等。处理模块1701,可以用于处理与待译码数据相关的数据,如执行上述S307、S308、S607、S608、S908、S909等。关于处理模块1701和收发模块1702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图3、图6、图9中任一项中所示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收发模块1702可以包括接收模块和发送模块(图17中未示出)。其中,发送模块用于实现通信装置1700的发送功能,接收模块用于实现通信装置1700的接收功能。
可选地,通信装置17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17中未示出),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处理模块1701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1700可以执行图3、图6、图9中任一项所示出的通信方法中发送端或接收端的功能。
应理解,通信装置1700中涉及的处理模块1701可以由处理器或处理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可以为处理器或处理单元;收发模块1702可以由收发器或收发器相关电路组件实现,可以为收发器或收发单元。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1700可以是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其中,发送端用于执行图3、图6、图9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接收端用于执行图3、图6、图9中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此外,通信装置1700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图3、图6、图9中任一项所示出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图1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该通信装置可以是接收端或发送端,也可以是设置于接收端或发送端中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还可以是包含接收端或发送端的装置,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接收端是指接收数据的设备,接收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发送端是指发送数据的设备,发送端可以是一个通信系统中的终端设备(比如手机)或网络设备(比如基站)。
如图18所示,通信装置1800可以包括处理器1801。可选地,通信装置1800还可以包括存储器1802和/或收发器1803。其中,处理器1801与存储器1802和收发器1803耦合,如可以通过通信总线连接。
下面结合图18对通信装置180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其中,处理器1801是通信装置180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1801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可选地,处理器180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80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802内的数据,执行通信装置1800的各种功能。
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18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18中所示出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1800也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18中所示的处理器1801和处理器1804。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其中,所述存储器18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软件程序,并由处理器1801来控制执行,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存储器18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1802可以和处理器18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并通过通信装置1800的接口电路(图18中未示出)与处理器18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收发器1803,用于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例如,通信装置1800为终端设备,收发器1803可以用于与网络设备通信,或者与另一个终端设备通信。又例如,通信装置1800为接入网设备,收发器1803可以用于与终端设备通信,或者与另一个接入网设备、或核心网设备通信。
可选地,收发器1803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图18中未单独示出)。其中,接收器用于实现接收功能,发送器用于实现发送功能。
可选地,收发器1803可以和处理器18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并通过通信装置1800的接口电路(图18中未示出)与处理器18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8中示出的通信装置18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实际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此外,通信装置1800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系统,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或指令,当所述程序或指令被所述处理器执行时,使得该芯片系统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中的方法。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处理器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处理器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软件实现。当通过硬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逻辑电路、集成电路等。当通过软件实现时,该处理器可以是一个通用处理器,通过读取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代码来实现。
可选地,该芯片系统中的存储器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该存储器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和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示例性的,存储器可以是非瞬时性处理器,例如只读存储器ROM,其可以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块芯片上,也可以分别设置在不同的芯片上,本申请对存储器的类型,以及存储器与处理器的设置方式不作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该芯片系统可以是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可以是专用集成芯片(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还可以是系统芯片(system on chip,SoC),还可以是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orunit,CPU),还可以是网络处理器(network processor,NP),还可以是数字信号处理电路(digital signal processor,DSP),还可以是微控制器(micro controller unit,MCU),还可以是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device,PLD)或其他集成芯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通信系统包括一个或多个终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网络设备。该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结合起来可以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具体执行过程可以参照上述方法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被计算机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方法实施例的功能。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如电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本申请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和“第三”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限定特定顺序。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根据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7)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
将所述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所述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所述J个阈值与A对应,所述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C+p个对齐比特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T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可变。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
6.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待译码数据;所述待译码数据与N对应,N与A对应;
对所述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所述J个阈值与A对应,所述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C为所述第二数据的长度,C为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基于所述第三数据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由所述第一数据压缩得到。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
所述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
所述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所述X2个候选结果;
所述第三候选集包括所述第一译码结果根据所述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所述J个候选结果。
9.根据权利要求6-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T-C+p个对齐比特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10.根据权利要求6-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T对应。
11.根据权利要求6-10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可变。
12.根据权利要求6-11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
13.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A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压缩为第二数据;所述第二数据的长度为C,C为正整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二数据生成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所述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所述J个阈值与A对应,所述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对所述第三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得到第四数据;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第四数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C+p个对齐比特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发送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T对应。
16.根据权利要求13-15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可变。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
1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模块和收发模块;
所述收发模块,用于接收待译码数据;所述待译码数据与N对应,N与A对应;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对所述待译码数据进行信道译码,得到第一译码结果;所述第一译码结果包括第三数据;
其中,所述第三数据包括第二数据以及T-C+p个对齐比特,C为所述第二数据的长度,C为正整数,T为J个阈值中大于或等于C且最接近C的阈值,所述J个阈值与A对应,所述J个阈值均大于0,J为大于或等于2的正整数,p为辅助校验比特个数,p为大于或等于0的整数;
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基于所述第三数据获取第一数据;所述第一数据的长度为A。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数据由所述第一数据压缩得到。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为第一候选集中满足相似度准则的序列;
所述第一候选集包括第二候选集的X2个候选结果中通过校验的X1个候选结果;
所述第二候选集包括第三候选集的J个候选结果中通过区间确认的所述X2个候选结果;
所述第三候选集包括所述第一译码结果根据所述J个阈值进行解压、压缩得到的所述J个候选结果。
21.根据权利要求18-20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T-C+p个对齐比特为如下任意一种:T-C+p个校验比特、T-C+p个重复比特、T-C+p个0、T-C+p个1。
22.根据权利要求18-21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发模块,还用于接收第一信息,所述第一信息与T对应。
23.根据权利要求18-22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可变。
24.根据权利要求18-2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J个阈值通过如下信令中的任意一个传输:无线资源控制RRC信令、下行控制信息DCI信令、介质访问控制控制元素MAC CE信令。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耦合;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或者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2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27.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计算机程序,当所述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或者使得如权利要求6-12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被执行。
CN202110902761.6A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ending CN11570661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2761.6A CN115706614A (zh)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CT/CN2022/106100 WO2023011145A1 (zh) 2021-08-06 2022-07-15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EP22851859.3A EP4366202A1 (en) 2021-08-06 2022-07-15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902761.6A CN115706614A (zh)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6614A true CN115706614A (zh) 2023-02-17

Family

ID=851551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902761.6A Pending CN115706614A (zh) 2021-08-06 2021-08-06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EP (1) EP4366202A1 (zh)
CN (1) CN115706614A (zh)
WO (1) WO2023011145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672355B1 (ko) * 2004-07-16 2007-01-24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음성 코딩/디코딩 방법 및 그를 위한 장치
US9250327B2 (en) * 2013-03-05 2016-02-02 Subcarrier Systems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ducing satellite position message payload by adaptive data compression techniques
US9313300B2 (en) * 2013-11-07 2016-04-12 Integrated Device Technology,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a unified compression framework of baseband signals
CN104202054A (zh) * 2014-09-16 2014-12-10 东南大学 一种硬件lzma压缩实现系统及方法
CN108845764A (zh) * 2018-05-30 2018-11-20 郑州云海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io数据的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1145A1 (zh) 2023-02-09
EP4366202A1 (en) 2024-05-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573244B1 (en) Polar code encoding method and device
US20200099399A1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AU2018328362A1 (en)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EP4156579A1 (en) Polar code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polar code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21180065A1 (zh) 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装置
US11469779B2 (en) Efficient polar code construction in 5G
US20230208554A1 (en) Encoding and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909417B2 (en) Data processing method and device
CN114826478A (zh) 编码调制与解调解码方法及装置
KR102520788B1 (ko) 채널 상태 정보 인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저장 매체 및 프로세서
US11750320B2 (en)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and decoding method
US11637569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olar coding and decoding for channels associated with complementary index sets
US20180212630A1 (en) Encoder device, decoder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WO2023134363A1 (zh) 编码方法、解码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08667554B (zh) 标识信息的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8696283B (zh) 数据编码和译码的方法和装置
CN115706614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0233697B (zh) 一种信息数据块的处理方法和发送端
CN110034851B (zh) 编码方法、编码设备以及系统
CN109391350B (zh)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编码装置和译码装置
WO2022117061A1 (zh) 一种极化码辅助比特的确定方法和装置
WO2023155651A1 (zh) 基于极化码的编码方法和编码装置
EP4300831A1 (en) Coding method, decoding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US11296724B2 (en)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23018907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