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3513A - 前车身结构 - Google Patents
前车身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703513A CN115703513A CN202210951878.8A CN202210951878A CN115703513A CN 115703513 A CN115703513 A CN 115703513A CN 202210951878 A CN202210951878 A CN 202210951878A CN 115703513 A CN115703513 A CN 11570351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vehicle body
- body structure
- rib
- front side
- coup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2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9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2 die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125 extru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304 joi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98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6 cas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562 lightweigh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51 othe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208 petrole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2—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igi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7/00—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 B62D27/06—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 B62D27/065—Connections between superstructure or understructure sub-units readily releasable using screwthrea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9/00—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 B62D29/008—Superstructures, understructures, or sub-unit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thereof predominantly of light alloys, e.g. extrud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3—Reducing weigh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4/00—Optimising design; Manufacturing; Testing
- B60Y2304/05—Reducing production costs, e.g. by redesig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Y—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ASPECTS CROSS-CUTTING VEHICLE TECHNOLOGY
- B60Y2306/00—Other features of vehicle sub-units
- B60Y2306/01—Reducing damages in case of crash, e.g. by improving battery protec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B62D25/088—Details of structures as upper supports for springs or damp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涉及一种前车身结构,在该前车身结构上安装前部结构件,该前部结构件包括前后梁单元、副车架和挡泥板上构件,该前车身结构包括:前纵梁,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前纵梁由铝挤压构件制成;以及安装单元,分别结合到前纵梁的前部,以在安装单元上安装前部结构件,每个安装单元由铝材料制成,其中安装单元通过位于前纵梁的外侧的多个加强肋形成连接到前纵梁的多个载荷路径。
Description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8月9日提交的申请号为10-2021-0104433的韩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为了所有目的通过该引用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前车身结构。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辆的前车身结构,该前车身结构被构造成在该前车身结构上安装前部结构件。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的前车身包括分别设置在车辆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延伸的前纵梁(front side member)。
诸如前后梁单元、副车架和挡泥板上构件的前部结构件通过安装支架而安装在每个前纵梁的前部。
在传统的车辆的钢制车身中,诸如前纵梁和安装支架的车身部件通过冲压方法单独制造,然后通过焊接、螺栓连接等彼此结合。然而,由于冲压方法的特点,这样的车辆的车身结构由于车身部件的设计自由度较低,因此用于结构加强的部件的数量、制造成本和重量增加,并且在提高车身部件之间的结合强度方面也存在限制。
另一方面,近来,为了提高燃料效率,提出了使用轻质材料而不是钢来制造车身部件并将车身部件彼此连接的方法。例如,已经提出了通过挤压或铸造方法用轻质铝制造车身部件并将车身部件彼此结合的方法。
本公开的该背景技术中包括的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的一般背景的理解,并且不能被视为对该信息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承认或任何形式的暗示。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车辆的前车身结构,该前车身结构具有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制造成本和重量、增加前车身的骨架刚性并且提高前方碰撞性能的优点。
本公开的各个方面旨在提供一种车辆的前车身结构,在该前车身结构上安装前部结构件,该前部结构件包括前后梁单元、副车架和挡泥板上构件,该前车身结构包括:i)前纵梁,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前纵梁由铝挤压构件制成;以及ii)安装单元,分别结合到前纵梁的前部,以在安装单元上安装前部结构件,每个安装单元由铝材料制成,其中安装单元通过位于前纵梁的外侧的多个加强肋形成连接到前纵梁的多个载荷路径。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每个安装单元可以包括:肋加强部,包括多个加强肋;以及前结合部,一体地形成在肋加强部的前部并且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前端部。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每个安装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后结合部,连接到肋加强部的后部,并且在每个前纵梁的前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插入并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外侧面。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每个安装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结合肋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以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将后结合部、肋加强部和前结合部彼此一体地连接;以及第二结合肋部,从第一结合肋部向上延伸以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将彼此对应的后结合部和肋加强部一体地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每个安装单元可以进一步包括:第一紧固部,形成在第一结合肋部的下表面上,以将副车架紧固到第一紧固部上;以及至少一个第二紧固部,形成在肋加强部的下表面上,以在比第一紧固部更向外的位置处将副车架紧固到至少一个第二紧固部上。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后结合部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箱体,形成为从第二结合肋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的箱形状。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至少一个第一箱体可以插入到形成在每个前纵梁的外侧面中的插入孔中,并且设置在每个前纵梁的内部的中心侧。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在至少一个第一箱体的内部可以形成有在第二结合肋部侧开口的第一箱空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至少一个第一箱体可以通过在第二结合肋部侧开口的连接箱体一体地连接到第一结合肋部的上表面。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在连接箱体的内部可以形成有与第一箱空间连接的第二箱空间。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从第一结合肋部的上表面垂直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内肋可以形成在彼此连接的第一箱空间和第二箱空间中。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第一结合肋部可以螺纹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第二结合肋部可以螺纹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外侧面。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至少一个第一箱体可以螺纹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内侧面。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肋加强部可以从每个前纵梁的内部的中心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偏移设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肋加强部可以包括多个加强肋。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多个加强肋可以包括:多个第一加强肋,沿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多个第二加强肋,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将多个第一加强肋彼此连接。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构件安装部可以设置在彼此连接的肋加强部和前结合部的上部,该构件安装部被构造成将挡泥板上构件的前部结合到该构件安装部。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构件安装部可以包括:构件安装面,设置在肋加强部的上部;第一连接凸缘,从构件安装面的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的外边缘部向上延伸;第二连接凸缘,设置在前结合部的上部并连接到构件安装面的前边缘部;以及肋表面,从构件安装面的后边缘部向下延伸。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第一紧固部可以包括:第二箱体,包括在第二结合肋部侧开口的第三箱空间;以及第一管螺母,一体地形成在第二箱体。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第一紧固部可以进一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内肋,在第三箱空间中垂直连接到第一结合肋部的下表面。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第二紧固部可以包括:第二管螺母,一体地形成在包括多个加强肋的肋加强部的下表面上。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肋加强部的沿第二管螺母的上下方向的假想垂直中心线可以以前结合部的假想垂直中心线为中心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位置偏移设置。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前结合部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支架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前上端部,并且通过第二安装支架结合到每个前纵梁的前内端部。
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中,多个第三管螺母可以结合到前结合部,以将前后梁单元紧固到多个第三管螺母。
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制造成本和重量、增加车辆的前车身的骨架刚性并且提高前方碰撞性能。
可以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获得或预测的其他效果将在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中直接公开或隐含公开。即,从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预测的各种效果将在以下详细描述中公开。
本公开的方法和装置具有其他特征和优点,这些特征和优点将从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某些原理的并入本文的附图和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显而易见或在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中更详细地阐述。
附图说明
图1是示例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的前车身结构的侧视图;
图2是示例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组装立体图;
图3和图4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5和图6是分别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立体图;
图7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前视图;
图8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后视图;
图9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左侧视图;
图10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右侧视图;
图11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平面图;
图12A和图12B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后结合部和每个前纵梁之间的紧固结构的视图;
图13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前结合部和每个前纵梁之间的紧固结构的视图;
图14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构件安装部的视图;以及
图15A、图15B和图15C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构件安装部和挡泥板上构件之间的紧固结构的视图。
可以理解的是,附图不一定按比例绘制,而是呈现了示出本公开的基本原理的各种特征的稍微简化的表示。本文所包括的本公开的包括例如具体尺寸、方向、位置和形状的具体设计特征将部分地由具体预期的应用和使用环境确定。
在附图中,附图标记在附图的多个图中指代本公开的相同或等效的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详细参照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本公开的各种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并在下文描述。尽管将结合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来描述本公开,但是将理解的是,本描述并非旨在将本公开限制于本公开的那些示例性实施例。另一方面,本公开旨在不仅涵盖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而且还涵盖可以包括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公开的思想和范围内的各种替代方案、修改方案、等同方案和其他实施例。
本文使用的术语用于描述特定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如本文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有明确说明,否则单数形式也旨在包括复数形式。将进一步理解的是,在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包括”和/或“包括有”表示所述的特征、整数、步骤、操作、部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但不排除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整数、步骤、操作、部件和/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如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所列项目的任意一个或全部组合。本文中的术语“结合”表示两个部件之间的物理关系,其中部件通过焊接、自冲铆钉(Self Piercing Rivet,SPR)、流钻螺钉(Flow Drill Screw,FDS)、结构粘合剂等彼此直接连接或通过一个以上中间部件彼此间接连接。
将理解的是,本文使用的术语“车辆”、“车辆的”、“汽车”或其他类似术语通常包括机动车辆,例如包括运动型多用途车(SUV)、公共汽车、卡车、各种商用车等的乘用车,并且包括混合动力车辆、电动车辆、混合动力电动车辆、氢动力车辆和其他替代燃料(例如,源自石油以外的资源的燃料)车辆。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
图1是示例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车辆的前车身结构的侧视图,图2是示例性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组装立体图,图3和图4是分别示出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参照图1、图2、图3和图4,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应用于车辆的前部结构体,该前部结构体被构造成在该前部结构体上安装各种前部结构件1。
此处,前部结构件1可以包括前后梁单元3、前端模块(FEM)承载架(carrier)、副车架5和挡泥板上构件7。
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身的前后方向”可以被定义为车身的长度方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可以被定义为车身的左右方向,“车身的上下方向”可以被定义为车身的高度方向。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车身的宽度方向内侧”可以被定义为彼此面对并且彼此间隔开的部件之间的内部区域,“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可以被定义为部件之间的外部区域。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部件的“上端部”、“上部”、“上端”或“上表面”表示部件的位于图中相对上侧的端部、部、端或表面,部件的“下端部”、“下部”、“下端”或“下表面”表示部件的位于图中相对下侧的端部、部、端或表面。
此外,在示例性实施例中,部件的端(例如,一端或另一端)表示部件在任一方向上的端部,部件的端部(例如,一端部或另一端部)表示部件的包括部件的端部的预定部分。
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具有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减少制造成本和重量、有效地支撑前部结构件、增加前车身的骨架刚性并且提高前方碰撞性能的结构。
为此,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包括设置在车辆两侧的前纵梁10和分别结合到前纵梁10的安装单元30。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前纵梁10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
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前纵梁10可以形成为矩形箱形状。每个前纵梁10包括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内侧面11和外侧面12以及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13和下表面14。
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前纵梁10可以通过铝挤压方法制造。每个前纵梁10可以由具有矩形箱形状的铝挤压构件21制成。
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被构造成增加每个前纵梁10的结构刚性的至少一个横向分隔壁23可以设置在矩形箱形状的内部。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如上所述,安装单元30被构造成在安装单元30上安装前部结构件1。安装单元30被构造成将从车身的前部通过前后梁单元3输入的载荷(例如,前方碰撞载荷)分别传递到挡泥板上构件7和前纵梁10。此外,安装单元30被构造成有效地支撑前后梁单元3和副车架5。这样的安装单元30分别结合到前纵梁10的前部。
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每个安装单元30由铝材料制成。此外,每个安装单元30可以通过铝压铸方法制造。此外,每个安装单元30可以由铝压铸构件31(参见图1和图2)制成,作为可以安装前部结构件1的单个结构体。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以及图1、图2、图3和图4详细描述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的安装单元30。
图5和图6是分别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立体图。图7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前视图。图8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后视图。图9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左侧视图。图10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右侧视图。图11是示例性示出应用于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的安装单元的平面图。
参照图1至图11,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每个安装单元30可以分别通过位于前纵梁10的外侧的多个加强肋63和65(以下参见图7)形成连接到前纵梁10的多个载荷路径LP。
每个安装单元30包括后结合部33、肋加强部35、前结合部37、第一结合肋部39、第二结合肋部41、第一紧固部43和第二紧固部45。
后结合部33在每个前纵梁10的前部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插入并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肋加强部35从后结合部33向前延伸。即,后结合部33连接到肋加强部35的后部。前结合部37一体地形成在肋加强部35的前部并且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端部。
第一结合肋部39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以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将后结合部33、肋加强部35和前结合部37彼此一体地连接。第一结合肋部39被设置为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具有设定宽度的水平肋,并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第一结合肋部39具有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的上表面47和下表面49。
第二结合肋部41被构造成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将彼此对应的后结合部33和肋加强部35一体地连接。第二结合肋部41被设置为在车身的上下方向上具有设定宽度的垂直肋,从第一结合肋部39的至少一个边缘部向上延伸,并且沿车身的前后方向设置。
第一紧固部43一体地形成在第一结合肋部39的下表面49上,以将副车架5的前部的一部分紧固到第一紧固部43上。此外,第二紧固部45形成在肋加强部35的下表面36上,以在比第一紧固部43更向外的位置处将副车架5紧固到第二紧固部45上。此外,第二紧固部45一体地形成在位置低于第一结合肋部39的肋加强部35的下表面36上,以将副车架5的前部的另一部分紧固到第二紧固部45上。
在下文中,将基于第一结合肋部39和第二结合肋部41详细描述上述的后结合部33、肋加强部35、前结合部37、第一紧固部43和第二紧固部45。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后结合部33包括至少一个第一箱体51,第一箱体51形成为从第二结合肋部4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的箱形状。
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第一箱体51被设置为内部形成有空间的矩形箱形状。
第一箱体51通过形成在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中的插入孔15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插入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第一箱体51设置在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的中心侧。此处,插入孔15形成在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和下表面14之间的连接部分。
在第一箱体51的内部形成有在第二结合肋部41侧开口的第一箱空间53。第一箱空间53可以形成为矩形箱空间。
此外,第一箱体51可以通过连接箱体55一体地连接到第一结合肋部39的上表面47。连接箱体55将第一箱体51的下表面和第一结合肋部39的上表面47一体地连接。在连接箱体55的内部形成有与第一箱空间53连接的第二箱空间57。第二箱空间57可以形成为在第二结合肋部41侧开口的矩形箱空间。
此外,从第一结合肋部39的上表面47垂直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内肋59可以一体地形成在彼此连接的第一箱空间53和第二箱空间57中。第一内肋59沿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以加强第一箱体51和连接箱体55的刚性。
这样的后结合部33可以在第一箱体51通过插入孔15插入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的状态下通过第一结合肋部39和第二结合肋部41紧固到每个前纵梁10。
作为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如图12A和图12B所示,第一结合肋部39通过多个螺钉61螺纹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下表面14。第二结合肋部41通过多个螺钉61螺纹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此外,第一箱体51通过多个螺钉61螺纹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侧面11。此处,多个螺钉61可以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流钻螺钉(FDS)。
此外,后结合部33的第一箱体51可以通过插入孔15插入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以支撑横向分隔壁23的下表面,并且可以使每个前纵梁10的变形最小化。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肋加强部35可以加强每个安装单元30的刚性,并且将从车身的前部输入的碰撞载荷容易地传递到挡泥板上构件7和每个前纵梁10。
肋加强部35一体地连接到后结合部33和前结合部37。肋加强部35通过后结合部33从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的中心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偏移设置。
肋加强部35包括如上所述的多个加强肋63和65以形成上述的多个载荷路径LP。多个加强肋63和65包括多个第一加强肋63和多个第二加强肋65。
多个第一加强肋63沿车身的前后方向延伸。多个第二加强肋65沿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将多个第一加强肋63彼此连接。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前结合部37被构造成在前结合部37上安装前后梁单元3和前端模块(FEM)承载架(未示出)。前结合部37一体地连接到肋加强部35的前部。
前结合部37具有形成为平坦面的前表面和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端部的后表面。前结合部37可以通过第一安装支架71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上端部(参见图3和图4)。前结合部37可以通过第二安装支架72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内端部(参见图3和图4)。
如图13所示,作为示例,第一安装支架71可以被设置为“L”形钢板。第一安装支架71可以通过多个自冲铆钉(SPR)73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结合到前结合部37的后表面。此外,第一安装支架71可以通过多个螺钉6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上表面13。
作为示例,第二安装支架72可以被设置为“L”形钢板。第二安装支架72可以通过多个SPR 73沿车身的上下方向结合到前结合部37的后表面。此外,第二安装支架72可以通过多个螺钉61沿车身的上下方向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侧面11。
另一方面,如图14所示,构件安装部81设置在如上所述彼此连接的肋加强部35和前结合部37的上部。构件安装部81被构造成将挡泥板上构件7(以下参见图1、图2、图3、图4)的前部结合到构件安装部81。
构件安装部81包括构件安装面83、第一连接凸缘85、第二连接凸缘87和肋表面89。
构件安装面83设置在肋加强部35的上部。构件安装面83可以是肋加强部35的上表面。第一连接凸缘85从构件安装面83的沿车辆的宽度方向的外边缘部向上延伸。第二连接凸缘87设置在前结合部37的上部并连接到构件安装面83的前边缘部。此外,肋表面89从构件安装面83的后边缘部向下延伸。
此处,如图15A、图15B和图15C所示,挡泥板上构件7的前部可以通过多个螺钉61与构件安装面83、第一连接凸缘85、第二连接凸缘87和肋表面89中的每一个结合。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紧固部43被构造成将副车架5的前部的一部分紧固到后结合部33的下侧。第一紧固部43包括第二箱体91和第一管螺母93。
第二箱体91一体地形成在第一结合肋部39的下表面49上并且垂直延伸。在第二箱体91的内部形成有在第二结合肋部41侧开口的第三箱空间95。第三箱空间95可以形成为矩形箱空间。
第一管螺母93一体地形成在第二箱体91。第一管螺母93沿车身的上下方向设置在第三箱空间95中。被构造成将副车架5的前部的一部分紧固到后结合部33的下侧的钢制紧固螺栓可以结合到第一管螺母93。
此外,第一紧固部43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内肋96,第二内肋96一体地形成在第二箱体91并且在第三箱空间95中垂直连接到第一结合肋部39的下表面49。第二内肋96沿车身的宽度方向设置,以加强第一紧固部43的刚性。
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紧固部45被构造成将副车架5的前部的另一部分紧固到肋加强部35的下部。第二紧固部45设置在比第一结合肋部39低的位置,并且一体地形成在肋加强部35的下部。第二紧固部45包括一体地形成在肋加强部35的下表面36上的第二管螺母97。
第二管螺母97在肋加强部35的下部与多个第一加强肋63中的任一个连接,并且沿车身的上下方向设置。被构造成将副车架5的前部的另一部分紧固到肋加强部35的下部的钢制安装螺栓98(参见图1、图2、图3和图4)嵌入结合到第二管螺母97。可选地,安装螺栓98可以螺纹结合到第二管螺母97。钢制紧固螺母(未示出)可以紧固到安装螺栓98。
此处,肋加强部35的沿第二管螺母97的上下方向的假想垂直中心线L2可以以前结合部37的假想垂直中心线L1为中心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位置偏移设置(参见图10)。
通过这样的结构,从车辆的前部通过前后梁单元3输入的前方碰撞载荷可以容易地沿车身的前后方向传递到每个前纵梁10。
另一方面,钢制的多个第三管螺母99(参见图3和图4)嵌入结合到上述的前结合部37,以将前后梁单元3紧固到多个第三管螺母99上。此处,术语“嵌入结合”可以被定义为以本领域技术人员公知的铝压铸方法将钢制部件集成到铝材中。
如上所述的安装螺栓98和多个第三管螺母99并不一定限于嵌入结合,也可以通过焊接结合。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至图15C详细描述如上所述构造的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的作用。
首先,分别提供作为铝挤压构件21的前纵梁10。提供对应于每个前纵梁10的作为铝压铸构件31的安装单元30。
安装单元30的后结合部33的第一箱体5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插入到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的插入孔15中,并且设置在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的中心侧。
在这种情况下,安装单元30的第一结合肋部39与每个前纵梁10的下表面14紧密接触,并且第二结合肋部41与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紧密接触。另外,前纵梁10的前端部与对应于第一箱体51的安装单元30的前结合部37的后表面紧密接触。此外,安装单元30的肋加强部35通过后结合部33从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的中心向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偏移设置。
在该状态下,第一结合肋部39通过多个螺钉61与每个前纵梁10的下表面14螺纹结合。第二结合肋部41通过多个螺钉61与每个前纵梁10的外侧面12螺纹结合。另外,第一箱体51通过多个螺钉61与每个前纵梁10的内侧面11螺纹结合。
接着,前结合部37通过第一安装支架71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上端部。此外,前结合部37通过第二安装支架72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内端部。
此处,第一安装支架71通过多个SPR 73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结合到前结合部37的后表面,并且通过多个螺钉61沿车身的宽度方向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上表面13。此外,第二安装支架72通过多个SPR 73沿车身的上下方向结合到前结合部37的后表面,并且通过多个螺钉61沿车身的上下方向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侧面11。
因此,通过第一安装支架71和第二安装支架72可以进一步提高前结合部37和每个前纵梁10的连接性。
与每个前纵梁10连接的挡泥板上构件7的前部结合到安装单元30的构件安装部81。挡泥板上构件7的前部通过多个螺钉61与构件安装部81的构件安装面83、第一连接凸缘85、第二连接凸缘87和肋表面89结合。
如上所述,在安装单元30结合到每个前纵梁10的前部并且挡泥板上构件7的前部连接到安装单元30的状态下,前后梁单元3结合到前结合部37的前表面。前后梁单元3紧固到设置在前结合部37的多个第三管螺母99上。此外,副车架5的前部紧固到安装单元30的第一紧固部43和第二紧固部45上。
如上所述组装的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被构造成通过安装单元30有效地支撑在前车身结构100的前侧的前后梁单元3、在前车身结构100的后侧的每个前纵梁10、在前车身结构100的上侧的挡泥板上构件7以及在前车身结构100的下侧的副车架5。
此外,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形成将通过前后梁单元3输入的前方碰撞载荷通过前结合部37、肋加强部35和后结合部33传递到挡泥板上构件7和每个前纵梁10的多个载荷路径LP。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被构造成当发生车辆前方碰撞时通过安装单元30有效地分散碰撞载荷,从而提高车辆的前方碰撞性能。
此外,由于肋加强部35从每个前纵梁10偏移设置,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有利于传递碰撞载荷,并且可以提高碰撞载荷分散能力。
此外,在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中,后结合部33插入到每个前纵梁10的内部,将后结合部33、肋加强部35、前结合部37和第一紧固部43彼此一体地连接的第一结合肋部39和第二结合肋部41分别紧固到每个前纵梁10上。
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增加安装在第一紧固部43和一体地形成在肋加强部35中的第二紧固部45的副车架5的结合强度。
另一方面,由于每个前纵梁10由铝挤压材料制成并且安装单元30由铝压铸材料制成,因此根据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减少车辆的重量和制造成本。
此外,通过用多个结合表面将每个前纵梁10和安装单元30彼此连接,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增加连接部分的结合强度并增加车身强度。
此外,由于在肋加强部35中形成有多个加强肋63和65,因此不需要用于结构加强的任何单独的连接部件。因此,根据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车身结构100可以减少部件的数量、重量和制造成本。
为了便于解释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的准确限定,参照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在附图中示出的位置利用术语“上部”、“下部”、“内”、“外”、“上”、“下”、“向上”、“向下”、“前部”、“后部”、“后”、“内侧”,“外侧”、“向内”、“向外”、“内部”、“外部”、“里面”、“外面”、“向前”和“向后”来描述这些特征。将进一步理解的是,术语“连接”或其派生词既指直接连接又指间接连接。
出于说明和描述的目的,已经呈现了本公开的特定示例性实施例的前述描述。这些描述并非旨在穷举或将本公开限制为所公开的精确形式,并且显然根据上述教导可以进行许多修改和变型。选择和描述示例性实施例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某些原理及其实际应用,以使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做出和利用本公开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以及其各种替代方案和修改方案。本公开的范围旨在由所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方案来限定。
Claims (19)
1.一种车辆的前车身结构,在所述前车身结构上安装前部结构件,所述前部结构件包括前后梁单元、副车架和挡泥板上构件,所述前车身结构包括:
前纵梁,分别设置在车身的宽度方向上的左侧和右侧并且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每个所述前纵梁由铝挤压构件制成;以及
安装单元,分别结合到所述前纵梁的前部,以在所述安装单元上安装所述前部结构件,每个所述安装单元由铝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安装单元通过位于所述前纵梁的外侧的多个加强肋形成连接到所述前纵梁的多个载荷路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每个所述安装单元包括:
肋加强部,包括所述多个加强肋;以及
前结合部,一体地形成在所述肋加强部的前部并且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前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每个所述安装单元进一步包括:
后结合部,连接到所述肋加强部的后部,并且在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前部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插入并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外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每个所述安装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一结合肋部,在水平方向上形成,以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将所述后结合部、所述肋加强部和所述前结合部彼此一体地连接;以及
第二结合肋部,从所述第一结合肋部向上延伸以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将彼此对应的所述后结合部和所述肋加强部一体地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每个所述安装单元进一步包括:
第一紧固部,形成在所述第一结合肋部的下表面上,以将所述副车架紧固到所述第一紧固部上;以及
至少一个第二紧固部,形成在所述肋加强部的下表面上,以在比所述第一紧固部更向外的位置处将所述副车架紧固到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紧固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后结合部包括:
至少一个第一箱体,形成为从所述第二结合肋部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向内延伸的箱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箱体插入到形成在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外侧面中的插入孔中,并且设置在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内部的中心侧,并且
在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在所述第二结合肋部侧开口的第一箱空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
第二箱体,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第一结合肋部的下表面上并且垂直延伸,
其中在所述第二箱体的内部形成有在所述第二结合肋部侧开口的第三箱空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第一管螺母沿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一体地形成在所述第二箱体的第三箱空间中。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前车身结构,进一步包括:
连接箱体,将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箱体的下表面和所述第一结合肋部的上表面一体地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在所述连接箱体的内部形成有与所述第一箱空间连接的第二箱空间。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第一结合肋部螺纹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下表面,
所述第二结合肋部螺纹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外侧面,并且
所述至少一个第一箱体螺纹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内侧面。
1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肋加强部从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内部的中心向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偏移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多个加强肋包括:
多个第一加强肋,沿所述车身的长度方向延伸;以及
多个第二加强肋,沿所述车身的上下方向延伸以将所述多个第一加强肋彼此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构件安装部设置在彼此连接的所述肋加强部和所述前结合部的上部,所述构件安装部被构造成将所述挡泥板上构件的前部结合到所述构件安装部。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构件安装部包括:
构件安装面,设置在所述肋加强部的上部;
第一连接凸缘,从所述构件安装面的沿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的外边缘部向上延伸;
第二连接凸缘,设置在所述前结合部的上部并连接到所述构件安装面的前边缘部;以及
肋表面,从所述构件安装面的后边缘部向下延伸。
1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肋加强部的沿所述至少一个第二紧固部的上下方向的假想垂直中心线以所述前结合部的假想垂直中心线为中心向所述车身的宽度方向外侧位置偏移设置。
1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所述前结合部通过第一安装支架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前上端部,并且通过第二安装支架结合到每个所述前纵梁的前内端部。
1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前车身结构,其中,
多个管螺母结合到所述前结合部,以将所述前后梁单元紧固到所述多个管螺母。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KR1020210104433A KR20230022542A (ko) | 2021-08-09 | 2021-08-09 | 전방 차체 구조 |
KR10-2021-0104433 | 2021-08-09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703513A true CN115703513A (zh) | 2023-02-17 |
Family
ID=84975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210951878.8A Pending CN115703513A (zh) | 2021-08-09 | 2022-08-09 | 前车身结构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040325A1 (zh) |
KR (1) | KR20230022542A (zh) |
CN (1) | CN115703513A (zh) |
DE (1) | DE102022120010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273486B1 (en) * | 2000-03-17 | 2001-08-14 |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 Integrated tunable front crash support structure |
KR20130076488A (ko) * | 2011-12-28 | 2013-07-08 | 주식회사 엠에스 오토텍 | 차량용 프론트 사이드멤버 |
KR101339278B1 (ko) * | 2012-12-10 | 2013-12-09 | 현대자동차 주식회사 | 서브 프레임용 마운팅 유닛 |
JP6557290B2 (ja) * | 2017-06-27 | 2019-08-07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車体前部構造 |
US11198473B2 (en) * | 2018-02-20 | 2021-12-14 | Mazda Motor Corporation | Subframe structure |
KR20230031728A (ko) * | 2021-08-27 | 2023-03-07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차체구조 |
KR20230150103A (ko) * | 2022-04-21 | 2023-10-30 |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 리어로워멤버 및 이를 포함한 차량 프론트구조 |
CN114919666A (zh) * | 2022-06-06 | 2022-08-19 | 蔚来汽车科技(安徽)有限公司 | 车辆及其车身前机舱架构 |
-
2021
- 2021-08-09 KR KR1020210104433A patent/KR20230022542A/ko active Search and Examination
-
2022
- 2022-08-08 US US17/883,136 patent/US20230040325A1/en active Pending
- 2022-08-09 CN CN202210951878.8A patent/CN115703513A/zh active Pending
- 2022-08-09 DE DE102022120010.8A patent/DE102022120010A1/de active Pending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US20230040325A1 (en) | 2023-02-09 |
DE102022120010A1 (de) | 2023-02-09 |
KR20230022542A (ko) | 2023-02-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56310B2 (en) | Vehicle front structure | |
EP2045170B1 (en) | Front end structure for automobile | |
US20010019216A1 (en) | Automotive floor structure | |
CN110171477B (zh) | 车身结构 | |
CA2673742C (en) | Component integration panel system with closed box section | |
EP1281603A2 (en) | Front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 |
JPH09175433A (ja) | 支持構造付きの乗用車の前部構造 | |
CN115703513A (zh) | 前车身结构 | |
JPH0999867A (ja) | 自動車のサブフレーム支持構造 | |
KR100445876B1 (ko) | 자동차 카울부의 보강구조 | |
CN218949329U (zh) | 后副车架安装结构及车辆 | |
CN216034674U (zh) | 车辆前部构造 | |
JP4003643B2 (ja) | 車体後部構造 | |
KR20230013758A (ko) | 전방 차체 구조 | |
JP2000219163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JPH0999865A (ja) | 自動車の車体構造 | |
US20240051611A1 (en) | Floor Structure for Electric Vehicle | |
KR20240079463A (ko) | 차량용 언더 바디 구조 | |
CN115447672B (zh) | 一种汽车发动机舱结构及汽车 | |
JPH03213474A (ja) |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及びその組立方法 | |
KR20240088322A (ko) | 차체 후방 구조 | |
KR20240079464A (ko) | 차량용 언더 바디 구조 | |
CN116238601A (zh) | 车身的前部结构 | |
CN115892224A (zh) | 后部车身结构 | |
KR20230168867A (ko) | 튜블러 타입의 필러 연결 구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