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701727A -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701727A
CN115701727A CN202111076936.9A CN202111076936A CN115701727A CN 115701727 A CN115701727 A CN 115701727A CN 202111076936 A CN202111076936 A CN 202111076936A CN 115701727 A CN115701727 A CN 1157017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rvice
channel
layer
data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107693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景云
朱旭东
金猛
赵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PCT/CN2022/108661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WO202301131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7017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70172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16Central resource management; Negotiation of resources or communication parameters, e.g. negotiating bandwidth or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04W28/24Negotiating SLA [Service Level Agreement]; Negotiating QoS [Quality of Servi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06Selective distribution of broadcast services, e.g. multimedia broadcast multicast service [MBMS]; Services to user groups; One-way selective calling ser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80Services using short range communication, e.g. near-field communication [NFC], radio-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RFID] or low energy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4Direct-mode setup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该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该方法包括:基础应用层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在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传输通道组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或第二业务通道,第一业务通道对应第一接入层,第二业务通道对应第二接入层。该电子设备通过该传输通道组传输该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在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满足通信业务的各种数据传输需求。

Description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本申请要求于2021年08月02日提交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号为202110883114.5、申请名称为“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在各个领域中的应用均越来越广泛。例如,在智慧家居领域中,手机可以通过无线短距通信技术与智能电视实现端到端连接,向智能电视投屏等。
目前,各个无线短距通信技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电子设备在连接时,通常只能根据应用程序预设的需求从中选择一种无线短距通信技术进行连接。两个电子设备建立的通信链路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如特定带宽、码率、时延等)是双方协商约定的固定数值。但是,同一业务在不同阶段(如在视频投屏业务中,播放标清视频和播放高清视频的阶段)通常对通信链路的服务质量有不同的需求。因此,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可能会出现无法满足业务的各种数据传输需求的情况。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用于解决现有的数据传输方法无法满足业务的各种数据传输需求的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该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该第一接入层和该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
该方法包括:基础应用层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该传输通道组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或第二业务通道,该第一业务通道对应第一接入层,该第二业务通道对应第二接入层。电子设备通过该传输通道组传输该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于支持多链路传输的通信业务,电子设备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并通过传输通道组为该通信业务传输业务数据。由于该传输通道组是在电子设备所使用的通信协议的基础服务层建立的,因此,在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当业务需求变化或者电子设备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之后,基础服务层可以适应性的采用传输通道组中的某一条或者多条业务通道来传输业务数据,从而满足业务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此外,当传输通道组中仅包括多条业务通道时,在业务数据传输过程中,即使有一条业务通道故障,也无需重新配置传输通道组,业务数据仍可继续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入层为星闪基础SLB接入层,第一业务通道为SLB业务通道,SLB接入层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第二接入层为星闪低功耗SLE接入层,第二业务通道为SLE业务通道,SLE接入层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电子设备能够为向通信业务提供高带宽和/或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包括: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当第一接入层的资源支持为该通信业务服务时,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第一业务通道。和/或,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当第二接入层的资源支持为该通信业务服务时,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第二业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传输通道组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传输通道组传输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包括:电子设备通过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或者,电子设备单独通过第一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或者,电子设备单独通过第二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
也就是,当传输通道组中包括多个业务通道时,电子设备可以仅使用该传输通道中的一个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也可以使用该传输通道组中的多个业务通道同时传输业务数据,具体根据预设的传输策略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包括:基础服务层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该Port映射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基础服务层处理目标业务数据,得到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及携带第二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其中,第一TCID是第一业务通道的标识,第二TCID是第二业务通道的标识。基础服务层向第一接入层发送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以及,向第二接入层发送携带第二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第一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第二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携带第二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通过第一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包括:基础服务层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基础服务层处理携带Port的目标业务数据,得到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基础服务层向第一接入层发送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第一接入层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基础服务层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基础应用层接收应用程序发送的业务数据,并给业务数据添加Port,得到目标业务数据。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无论传输通道组中包括一个业务通道,还是包括多个业务通道,电子设备在使用传输通道组传输业务数据时,基础应用层的操作都是相同的(即给业务数据添加Port),随后由基础服务层决策传输过程中具体所使用的业务通道。基于此,当基础服务层调整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业务通道(如新建、断开或者切换业务通道)时,无需用户再输入控制操作,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电子设备通过传输通道组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该方法还包括:传输通道组包括原业务通道,该原业务通道为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中的任一个,基础服务层在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通信业务,且目标业务通道对应的接入层能够为该通信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更新传输通道组,更新后的传输通道组还包括目标业务通道;以及,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业务通道传输。
其中,当更新前的传输通道组中包括第一业务通道时,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二业务通道;当更新前的传输通道组中包括第二业务通道时,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一业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服务层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业务通道传输,包括:基础服务层断开传输通道组中的原业务通道,并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业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服务层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通信业务,包括: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或者,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值,相应地,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二业务通道,第二业务通道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服务层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通信业务,包括: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提高,或者,目标业务通道的对应的接入层的服务能力提高,相应地,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一业务通道,第一业务通道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该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该第一接入层和该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
基础应用层用于,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
基础服务层用于,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该传输通道组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或第二业务通道,该第一业务通道对应第一接入层,该第二业务通道对应第二接入层。该传输通道组用于电子设备传输业务数据。
接入层用于,使用第一接入层和/或第二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被配置为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二方面至第六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一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七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
该方法包括:基础应用层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在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该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第一逻辑链路为第一接入层的链路,第二逻辑链路为第二接入层的链路。电子设备通过业务通道对应的第一接入层和/或第二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对于支持多链路传输的通信业务,该业务对应的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电子设备可以根据业务需求或者自身的数据传输能力,使用这两条逻辑链路中的一条或者多条同时传输业务数据,从而满足业务在不同阶段的数据传输需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包括:业务通道同时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或者,业务通道在传输业务数据的不同阶段,分别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当业务通道同时映射多条逻辑链路时,在业务数据传输过程中,即使有一条逻辑链路故障,业务数据仍可继续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接入层为星闪基础SLB接入层,第一逻辑链路为SLB逻辑链路,SLB接入层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第二接入层为星闪低功耗SLE接入层,第二逻辑链路为SLE逻辑链路,SLE接入层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业务通道同时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的情况下,电子设备通过业务通道对应的第一接入层和/或第二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包括:电子设备将业务通道内的业务数据分别发送给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以同时通过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或者,电子设备将业务通道内的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一逻辑链路,以通过第一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或者,电子设备将业务通道内的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二逻辑链路,以通过第二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
也就是,当业务通道同时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时,电子设备可以仅使用一条逻辑链路传输业务数据,也可以同时使用两条逻辑链路传输业务数据,具体根据预设的传输策略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将业务通道内的业务数据分别发送给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以同时通过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包括:基础服务层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该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基础服务层为目标业务数据添加业务通道标识TCID,并将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层,将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中的第二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层。第一接入层为第一业务数据添加第一逻辑链路标识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LCID的第一业务数据;以及,第二接入层为第二业务数据添加第二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二LCID的第二业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将业务通道内的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一逻辑链路,以通过第一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包括:基础服务层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该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基础服务层为目标业务数据添加TCID,并将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层。第一接入层给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添加第一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L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服务层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之前,该方法还包括:基础应用层接收应用程序发送的业务数据;基础应用层给该业务数据添加Port,获得目标业务数据。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知,无论业务通道映射一条或是多条逻辑链路,在业务数据传输过程中,基础应用层的操作都是相同的(即给业务数据添加Port),随后由基础服务层决策传输过程中具体所使用的业务通道。基于此,当基础服务层调整通信过程中所使用的业务通道(如新建、断开或者切换业务通道)时,无需用户再输入控制操作,能够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业务通道在传输业务数据的不同阶段,分别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包括:业务通道映射原逻辑链路,基础服务层在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通信业务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建立业务通道与目标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逻辑链路传输。其中,当原逻辑链路为第一逻辑链路时,目标逻辑链路为第二逻辑链路;当原逻辑链路为第二逻辑链路时,目标逻辑链路为第一逻辑链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逻辑链路传输,包括:释放原逻辑链路,并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逻辑链路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通信业务,包括: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或者,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值,相应地,目标逻辑链路为第二逻辑链路,第二逻辑链路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在一些实施例中,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通信业务,包括: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提高,或者,目标逻辑链路的服务能力提高,相应地,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一逻辑链路,第一逻辑链路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第八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该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该第一接入层和该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
基础应用层用于,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
基础服务层用于,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该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第一逻辑链路为第一接入层的链路,第二逻辑链路为第二接入层的链路。电子设备通过业务通道对应的第一接入层和/或第二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
接入层用于,建立逻辑链路和传输业务数据。
第九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被配置为上述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芯片,该芯片包括处理器,该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上述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第十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程序产品在电子设备上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实现如上述第七方面以及第七方面中各个实施例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第八方面至第十二方面的有益效果可以参见上述第七方面中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A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域的示意图一;
图2B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域的示意图二;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方案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5是本申请方案一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传输通道组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方案一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7是本申请方案一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8是本申请方案二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9是本申请方案二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业务通道和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方案二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
图11是本申请方案二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
图12是本申请方案二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
图13是本申请方案二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
图14是本申请方案二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5是本申请方案二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业务通道的重配置过程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方案二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
图17是本申请方案二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业务通道的重配置过程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进行说明。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在本实施例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在智能座舱、智慧家居、智能手机、智能制造等领域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例如,手机可以通过无线短距通信技术与智能电视实现端到端连接,向智能电视投屏等。
目前,常用的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包括蓝牙(bluetooth,BT)、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超宽带(ultra wide band,UWB)等。其中,WiFi、UWB等技术支持高带宽通信,对数据的传输速度较快;而BT、NFC、ZigBee等技术支持小带宽、低功耗、低速率通信,有助于节约设备电量。
但是,目前的各个无线短距通信技术之间是相互独立的,两个电子设备在连接时,通常只能根据应用程序预设的需求从中选择一种无线短距通信技术进行连接。两个电子设备连接建立的通信链路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如特定带宽、码率、时延等)是双方协商约定的固定数值。但是,同一业务(具体指通信业务)在不同阶段可能对通信链路的服务质量有不同的需求。例如,手机在向智能电视投屏播放视频的过程中,当被投屏的视频是低清晰度视频(例如标清视频)时,投屏业务对通信链路带宽的要求较低。而当用户将视频调整为高晰度视频(例如高清视频)后,投屏业务对通信链路带宽的要求就提高了。由此可见,现有的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可能会出现无法满足业务的各种数据传输需求的情况。
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基于星闪联盟(sparklink alliance)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提供新的数据传输方法,以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业务的各种数据传输需求。
图1是本申请中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所适用的无线短距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参见图1所示,该系统中包括第一电子设备(简称第一设备)和第二电子设备(简称第二设备),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通过星闪联盟(sparklink alliance)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建立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以是各个领域的电子设备。例如,智慧家居领域的大屏设备、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音箱、高保真(high fidelity,HiFi)音箱、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以及,智能终端领域的手机、平板电脑、可穿戴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等。以及,智能制造领域的机械臂、摄像头、操纵杆、监控器、传感器、物流车、智能货架等。本申请实施例对电子设备的具体类型不作任何限制。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的一些名词或者术语进行解释说明。
(1)SLB/SLE接入层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技术包括星闪基础(sparklink-basic,SLB)技术和星闪低功耗(sparkLink-low energy,SLE)技术。SLB接入层通过SLB技术通信,支持高带宽、高速率的数据传输,但功耗较高。SLE接入层通过SLE技术通信,支持低功耗、小带宽、低速率的数据传输,有助于节约设备电量。
(2)G节点/T节点
在本实施例中,SLB技术将电子设备分为管理节点(即Grant节点,简称G节点)和终端节点(即Terminal节点,简称T节点)。一个G节点能够管理至少一个T节点,G节点和T节点连接以共同完成特定的通信功能。
(3)传输通道
传输通道(transmission channel,TC)是基础服务层的通道,对上可承接多个端口(port)映射,对下可以实现多个传输通道映射到同一或者不同的逻辑通道。
传输通道包括控制通道和业务通道。业务通道用于传输业务相关的数据,例如业务的控制指令、媒体流等。控制通道是设备间建立不同业务通道的基础。在设备间建立业务通道的过程中,两个电子设备在控制通道上协商建立业务通道所需的参数。各个业务之间可以使用同一控制通道建立不同的业务通道,这些业务可以是同一应用程序的业务,也可以是不同应用程序的业务。
在本实施例中,建立业务通道所需的参数包括传输模式(如流模式、流控模式、重传模式、基础模式等)以及不同传输模式下的参数、传输通道标识(transmission channelidentification,TCID)号和传输通道映射的端口port等。
(4)逻辑链路
逻辑链路(logical channel,LC)是接入层的通道,对上可承接一个或者多个传输通道的映射。在一些实施例中,也可以称为逻辑通道。
(5)通信域
一个G节点以及其连接的所有T节点共同组成的通信系统称为一个通信域。示例性的,参见图2A所示,以智能汽车场景为例,座舱域控制器(cockpit domain controller,CDC)可以作为G节点,各类车载设备(如麦克风、音箱、手机等)可以作为T节点,CDC和车载设备连接以共同完成座舱娱乐功能。此时,CDC与所有车载设备组成了一个通信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子设备可能会处于多个通信域中。例如,参见图2B所示,CDC与麦克风、音箱和手机组成了通信域1,其中,CDC为G节点,麦克风、音箱和手机为T点。手机和无线耳机组成了通信域2,其中,手机为G节点,无线耳机为T节点。手机同时处于通信域1和通信域2中。
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所适用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进行说明。
电子设备中通常存储有各种应用程序,例如设置应用、多屏协同应用、投屏应用、音频应用、视频应用、图库应用、相机应用、导航应用、地图应用、email客户端、游戏应用等。各个应用程序在运行过程中,若所提供的业务需要与其他电子设备进行无线短距离通信,使用本实施例提供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即可实现通信功能。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的示意图。参见图3所示,该协议架构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星闪接入层(也可称作接入层)。其中,基础应用层和基础服务层可以统称为Host协议架构。
基础应用层定义了不同应用程序通用的各种框架,每种框架定义了各自相应的消息格式和应用规则。为了实现不同平台下不同设备的通信,基础应用层为各种可能的、有通用意义的应用场景都制定了框架。例如,基础通信框架、通用感知框架、通用视频框架、通用音频框架、通用数据框架和车载控制框架等通用框架。基础应用层在接收到业务需求之后,选择对应的框架处理对应的业务。
基础通信框架用于,设置设备发现与被发现的模式(例如广播模式、轮询模式等),设置过滤策略(如在音频业务场景下,仅对支持音频设备的电子设备进行设备发现),设置可发现等级等。此外,基础通信框架还用于根据业务需求触发控制通道选择(即根据业务需求选择SLB控制通道或者SLE控制通道),以及为业务分配端口号Port。
通用感知框架用于,检测用户操作、设备电量信息、信号强度等。用户操作可以包括用户在电子设备的屏幕上输入的触摸指令、用户输入的隔空控制手势、语音控制指令等。信号强度包括WiFi信号强度、蜂窝信号强度或者蓝牙信号强度、SLB信号强度以及SLE信号强度等。
通用视频框架用于,处理视频业务相关的数据,例如对视频数据进行编解码等。
通用音频框架用于,处理音频业务相关的数据,例如对音频数据进行编解码等。
通用数据框架用于,对数据进行加密解密等。
车载控制框架用于,处理车载控制业务相关的数据。
应理解,不同的应用程序通常有不同的业务特征,该业务特征包括应用标识(application identification,AID)和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其中,QoS包括码率、时延、采样率和位宽等。基础应用层在检测到应用程序的业务特征之后,能够根据该业务特征选择对应的功能模块处理该业务,控制基础服务层建立业务通道等。
基础服务层包括控制面和数据面。其中,控制面包括设备发现模块、服务管理模块、通道管理模块、QoS管理模块、安全管理模块、多域协调模块、测量管理模块、5G融合模块等功能模块。数据面包括信道控制数据、广播数据、服务管理数据、实时数据和可靠数据等,还包括传输控制适配协议、传输控制协议/网际互联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透传协议等。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将数据面中包括传输控制适配协议的模块称作传输控制模块。另外,数据面的一些数据(如图3中虚线框内的信道控制数据等)通常不会包括在初始的协议架构中,而是在电子设备使用该协议架构的过程中逐渐产生并存储的。
设备发现模块,主要用于发现周边设备以及向外公告设备本身的信息、通过广播/单播数据链路进行设备发现与被发现、确定设备信息等。在本实施例中,设备信息包括设备的域名、媒体访问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地址、设备角色、设备型号、设备能力(例如无线连接类型、支持的通信协议)等信息。
在进行设备发现的过程中,设备发现模块具体可以用于广播电子设备自身的设备信息,扫描满足业务需求的电子设备。应理解,对于无线短距通信业务,不同的业务需求通常对应不同类型的电子设备。例如,在手机进行投屏时,手机的设备发现模块需要扫描具备投屏显示功能的大屏设备,例如电视、投影仪等,而不扫描其他手机或者无线耳机等不支持投屏显示的电子设备。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设备发现模块还支持SLB/SLE互发现,即在使用SLB技术与对端设备通信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对端设备开启SLE通信功能,或者,在使用SLE技术与对端设备通信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对端设备开启SLB通信功能。
服务管理模块,用于为基础应用层的控制指令和小数据发送提供抽象化的数据结构模型,以及,提供读、写、通知、指示等操作数据结构的方法。
通道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基础服务层的传输通道,包括传输通道的建立、维护与释放,支持通过默认传输通道传输数据,或者动态分配传输通道以传输数据。
此外,通道管理模块,还用于管理跨层映射关系的建立与维护,其中包括管理基础应用层的Port与基础服务层的TCID之间的映射关系,以及基础服务层的TCID与接入层的逻辑链路标识(logical channel identifier,LCID)之间的映射关系。其中,TCID与Port之间的映射关系,是基础服务层数据和基础应用层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TCID与LCID之间的映射关系,是基础服务层数据和接入层数据之间的映射关系。
QoS管理模块,用于管理业务的QoS请求静态表,以及与对端协商QoS。不同的业务通常有不同的QoS请求静态表,其中,QoS请求静态表中包括传输时延、码率、重传率、传输带宽要求、业务类型、位宽等参数。通过QoS管理,可以缓解电子设备与对端通信过程中的网络延迟与阻塞等问题,提高通信质量。
安全管理模块,用于管理基础服务层的安全连接,其中包括身份鉴权、空口通信安全保护、秘钥更新、隐私保护、应用层传输安全、口令要求、设备信息的安全存储、安全执行、安全防护和安全管理等。
多域协调模块,在电子设备处于多个通信域的场景下,用于控制实现通信域之间的信息交互,避免多域之间的相互干扰,保护域之间的负载平衡。当电子设备同时处于多个通信域时,多域协调模块需要管理多个通信域对应的多个G节点之间的交互通道的建立,维护邻居G节点列表以及基本信息;协调多个域之间的资源、进行联合定位、移动性管理、实现负载均衡。
测量管理模块,用于根据接收信号的强度(received signal strengthindication,RSSI)和预设的算法,测量本机与其他电子设备的距离、本机相对于其他电子设备的方位等。此外,测量管理模块还用于配置测量周期,向基础应用层上报测量事件和测量结果,以及调度测量资源、控制测量功率等。
5G融合模块,用于建立5G远端管理能力的通道,通过鉴权和认证机制,实现具有蜂窝5G远端控制功能的设备。也就是说,5G融合模块使各个节点设备具有能够让5G边缘核心网感知控制的能力。比如,在G节点具有连接核心网的能力,而T节点不具有连接核心网的能力的情况下,5G核心网可以通过G节点向T节点下发控制指令,使得T节点也可以被5G核心网控制。
在本实施例中,星闪接入层包括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无论是SLB接入层,还是SLE接入层,均包括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包括链路控制层和媒体接入层,链路控制层为基础服务层提供服务。
在发送端,链路控制层用于对上层业务数据(即基础服务层的数据)进行必要的编号(如添加序列号SN)、分段、加密、完整性保护等操作,并将生成的链路控制层协议数据单元(logical channel profile data unit,LC PDU)发送给媒体接入层。媒体接入层主要基于调度的资源量,对不同LC PDU进行复用封装,生成媒体接入层协议数据单元(mediaaccess profile data unit,MAC PDU)。
在接收端,媒体接入层负责对数据进行解封装并递交到不同的逻辑通道。链路控制层可以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解密、重组、排序等操作,并将业务数据按序递交给基础服务层。
物理层用于向数据链路层提供数据传输服务,具体包括以下功能:传输信息的正确性校验并指示给数据链路层、传输信息的前向纠错(forward error correction,FEC)编码/解码、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软合并、传输信息到对应的物理资源的速率匹配、编码后的传输信息到对应的物理资源的映射、物理层控制信息和物理层数据信息的调制和解调、频率和时间的同步、无线特性测量并指示给数据链路层、多输入多输出天线处理、波束赋形、射频处理等。
基于上述本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基础应用层的业务根据不同的业务需求,可以通过SLB技术与对端通信,或通过SLE技术与对端通信。其中,SLB技术通常用于处理具有大带宽传输需求的业务,例如无线投屏业务、视频通话业务等,传输过程中数据吞吐量通常较高。SLE技术通常用于处理具有小带宽传输需求的业务,例如无线耳机的音频播放业务等,手机对智能家居设备的控制业务等,传输过程中数据吞吐量通常较低,同时传输速率和功耗也较低。
在应用程序所提供的业务中,有的业务是支持多链路传输的,而有的业务是不支持多链路传输的,具体根据业务自身配置确定。例如,对于视频传输业务(简称视频业务),由于视频流在传输过程中所需的带宽通常较高,因此其通常是被配置为在SLB接入层上传输,而不支持在SLE接入层上传输。也就是说,视频业务不支持多链路传输。
在本实施例中,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是指业务自身支持在多个不同的接入层上传输数据,其中包括:业务同时使用多个不同的接入层共同传输数据,或者,业务单独使用多个不同的接入层中任一个独立传输数据。例如,当业务支持在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上进行多链路传输数据时,业务既可以在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同时传输数据,也可以单独使用SLB接入层或者单独使用SLE传输数据。
对于支持多链路传输的业务(例如音频业务),本实施例提供数据传输方法,能够提高数据传输的速率。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包括如下两种技术方案:一、基于传输通道组传输数据;二、基于业务通道与不同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传输数据。下面分别对这两个方案进行说明。
一、基于传输通道组传输数据
图4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示出了基础应用层和基础服务层为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并通过传输通道组传输数据的过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401-S409。
S401,基础应用层获取到业务的AID和QoS。
电子设备通过运行应用程序执行对应的业务,不同的应用程序具有相同或者不同类型的业务,例如音频业务、视频业务、数据传输业务等。此外,不同的业务对数据传输服务质量的需求不同,有的业务要求数据在传输过程中高保真、低时延、高速率,有的业务要求数据在传输过程中保持设备低功耗。因此,不同的应用程序均对其不同业务配置了不同的QoS。应用程序在建立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向基础应用层发送其业务特征,其中包括业务的AID和QoS。此外,基础应用层还为各个业务分配端口port,并且同时以AID、QoS和Port向基础服务层申请业务通道。
S402,基础应用层向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传输通道建立请求,该传输通道建立请求中包括业务的AID、QoS和Port。
该传输通道建立请求用于请求基础服务层建立传输通道,可以是单独的传输通道,也可以是传输通道组。
S403,当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时,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根据传输通道建立请求,为该业务分配传输通道组。
需要说明的是,当业务不支持多链路传输(即仅支持在一条链路上传输)时,通道管理模块仅根据AID、QoS和Port为该业务分配一个单独的业务通道(例如SLB业务通道,或者SLE业务通道),而不为其配置传输通道组。
而当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时,通道管理模块根据AID、QoS和Port为该业务分配传输通道组,该传输通道组中包括至少一个业务通道。例如,该传输通道组中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或第二业务通道。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分别对应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分别对应不相同的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
以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为例,通道管理模块可以为该业务分配Group ID=gx的传输通道组,该传输通道组内的业务通道可以是TCIDx和/或TCIDy,其中,TCIDx为SLB业务通道,SLB业务通道对应SLB接入层;TCIDy为SLE业务通道,SLE业务通道对应SLE接入层。
应理解,电子设备可能会同时执行多项业务,通道管理模块在向某项新业务分配传输通道组时,电子设备的链路可能已被其他业务占用,因此,即使该项业务本身支持多链路传输,电子设备实际也不一定能够向该业务提供多个传输链路。因此,传输通道组内业务通道的数量,具体需要根据电子设备各个链路上的业务状态和流量状态确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当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当前的业务状态和流量状态同时支持向业务提供服务时,通道管理模块向该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别配置SLB业务通道和SLE业务通道。
也就是说,当一个业务同时满足如下条件1和条件2时,通道管理模块给该业务分配传输通道组,并给传输通道组内同时配置SLB业务通道和SLE业务通道。
条件1:业务本身的配置支持多链路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对于视频传输业务(即视频业务),由于视频流在传输过程中所需的带宽通常较高,因此其通常是被配置为在SLB接入层上传输,而不支持在SLE接入层上传输。也就是说,视频业务本身的配置不支持多链路传输。
条件2: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的资源同时支持向业务提供服务。
对于条件2,可选的,当SLB接入层/SLE接入层的资源不支持新增一条逻辑链路时,高优先级业务可以抢占使用SLB接入层/SLE接入层的资源。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新增一条逻辑链路是指在维持已有逻辑链路的基础上新增。
例如,对于SLB接入层,目前业务1已占用SLB接入层的一部分资源,当电子设备有待处理的业务2时,若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不足以向业务2提供服务,且业务2的优先级高于业务1,此时,业务2可以抢占SLB接入层的资源。
对于条件2,可选的,当SLB接入层/SLE接入层的资源支持新增一条逻辑链路时,可以同时建立保留多个逻辑链路,也可以仅保留高优先级业务的逻辑链路。
例如,对于SLB接入层,目前业务1已占用SLB接入层的一部分资源,当电子设备有待处理的业务2时,若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足以向业务2提供服务,且业务2的优先级高于业务1。那么,SLB接入层可以同时维护业务1和业务2的逻辑链路,也可以断开业务1的逻辑链路并建立业务2的逻辑链路。
再例如,对于SLE接入层,目前业务1已占用SLE接入层的一部分资源,当电子设备有待处理的业务2时,若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足以向业务2提供服务,且业务2的优先级低于业务1。那么,SLB接入层可以同时维护业务1和业务2的逻辑链路,也可以仅维护业务1的逻辑链路,而不为业务2建立逻辑链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SLB接入层被高优先级业务占用且链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道管理模块仅向该业务的传输通道组配置SLE业务通道TCIDy。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在SLE接入层被高优先级业务占用且链路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通道管理模块通道管理模块仅向该业务的传输通道组配置SLB业务通道TCIDx。
应理解,通道管理模块向业务分配传输通道组,表示确定了传输通道组的GroupID(例如Group A、Group B和Group C等)以及传输通道组内业务通道的TCID,而传输通道组以及组内的业务通道并没有建立成功。具体要根据如下步骤建立业务通道。
S404,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建立传输通道组。
基础服务层在确定Group ID之后,建立该Group ID对应的传输通道组。示例性的,参见图5所示,对于Group A,基础服务层需要为其建立SLB业务通道和SLE业务通道。对于Group B,基础服务层仅需要为其建立SLB业务通道。对于Group C,基础服务层仅需要为其建立SLE业务通道。
基于前文描述可知,业务通道需要在控制通道上协商建立。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中,星闪接入层包括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其中,SLB接入层对应基础服务层中的SLB控制通道,用于为不同业务建立SLB业务通道;SLE接入层对应基础服务层中的SLE控制通道,用于为不同业务建立SLE业务通道。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服务层中可能已经存在其他业务建立的SLB和/或SLE控制通道。而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础服务层中没有已建立的SLB和/或SLE控制通道,此时,基础应用层需要通知基础服务层去新建SLB和/或SLE控制通道。
因此,在基础服务层存在SLB控制通道的基础上,基础服务层与SLB接入层之间建立SLB业务通道TCIDx。在基础服务层存在SLE控制通道的基础上,基础服务层与SLE接入层之间建立SLE业务通道TCIDy。
S405,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向基础应用层发送传输通道组建立结果。
应理解,虽然基础服务层为当前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了业务通道,但是各个业务通道有可能建立成功,也有可能建立失败。例如,对于SLB接入层,在参数(如QoS)协商失败、消息发送超时或者SLB逻辑链路建立失败的情况下,会出现业务通道TCIDx建立失败的情况。同理,对于SLE接入层,在参数(如QoS)协商失败、消息发送超时或者SLE逻辑链路建立失败的情况下,会出现业务通道TCIDy建立失败的情况。
以基础服务层需要建立的传输通道组中包括TCIDx和TCIDy为例,传输通道组的建立结果可能包括以下4种情况。
情况1:业务通道TCIDx和TCIDy均建立成功,传输通道组建立成功。
情况2:业务通道TCIDx建立成功,但业务通道TCIDy建立失败,传输通道组建立成功。
情况3:业务通道TCIDx建立失败,但业务通道TCIDy建立成功,传输通道组建立成功。
情况4:业务通道TCIDx和TCIDy均建立失败,传输通道组建立失败。
在传输通道组建立之后,通道管理模块将建立成功的传输通道组标识(如GroupID=gx)发送给基础应用层。
S406,在传输通道组建立成功的情况下,基础应用层使用传输通道组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业务对应的业务数据。
基础应用层接收到应用程序发送的业务数据之后,在业务数据中添加业务的端口号Port,该Port映射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随后将业务数据发送给基础服务层的传输控制模块。
当传输通道组内的业务通道包括TCIDx和TCIDy时,Port同时映射TCIDx和TCIDy。当该传输通道组内的业务通道仅包括TCIDx时,Port仅映射TCIDx。当该传输通道组内的业务通道仅包括TCIDy时,Port仅映射TCIDy。
S407,传输控制模块给业务数据添加传输通道组内的传输通道标识。
具体地,传输控制模块根据端口和业务通道的映射关系,给携带Port的业务数据添加对应的业务通道标识。例如,当Port仅映射TCIDx,传输控制模块给携带Port的业务数据添加TCIDx标识。当Port仅映射TCIDy时,传输控制模块给携带Port业务数据添加TCIDy标识。当传输通道组内既包括TCIDx又包括TCIDy时,根据传输策略给业务数据添加TCID。该传输策略可以控制传输控制模块使用传输通道组内的一个或者多个业务通道传输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该传输策略可以为分流传输,也可以为冗余传输。其中,分流传输是指将当前业务所有业务数据的一部分通过SLB业务通道传输,将另一部分通过SLE业务通道传输,这两部分业务数据不相同。而冗余传输是指,将当前业务所有业务数据的一部分通过SLB业务通道传输,将另一部分通过SLE业务通道传输,而两部分业务数据全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例如,当传输控制模块分流传输业务数据时,给一部分数据添加TCIDx以通过SLB业务通道传输,而给另一部分数据添加TCIDy以通过SLE业务通道传输,并且这两部分业务数据不相同。
在分流传输时,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上业务数据的比例可以根据带宽、已存在业务的状态(如视频的清晰度等)、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的流量状态来确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传输控制模块通过多链路传输业务数据时,不支持采用基础模式和透传模式进行传输。这是由于在基础模式下,数据传输在基础服务层不进行分组,也不进行重传,不需要对端的确认(ack)。在透传模式基础服务层不会对数据包进行任何处理。这两个模式不支持在业务数据中添加剂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因此,对端设备在收到无SN的业务数据之后,无法对其进行排序,会造成数据混乱。
S408,传输控制模块将携带SLB业务通道标识TCIDx的业务数据发送给SLB接入层,以通过SLB接入层发送给对端设备。
S409,传输控制模块将携带SLE业务通道标识TCIDy的业务数据发送给SLE接入层,以通过SLE接入层发送给对端设备。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包括多通道的传输通道组支持在多个不同的接入层(分别为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传输不同的数据帧,也支持冗余传输,能够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速率,降低业务数据的时延,以及提高业务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即使有一条链路故障,也无需重新配置传输通道组,业务数据仍可继续传输。
业务在使用传输通道组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也可以根据电子设备的需求在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之间进行切换,其中包括:(一)将业务数据由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二)将业务数据由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一)将业务数据由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
基于前文描述可知,尽管有的业务本身的配置支持多链路传输,但是,由于SLB接入层被高优先级业务占用、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不足以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等原因,基础服务层为该业务建立的传输通道组仅包括一条SLE业务通道,该业务仅通过该SLE业务通道,使用SLE接入层向对端传输业务数据。但是,当业务出现QoS需求提高等情况时,当前的SLE业务通道可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或者,在业务的QoS需求未改变,但电子设备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后,仍使用SLE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将无法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质量。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SLB接入层恢复至能够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将业务数据从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
图6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涉及将业务数据从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的过程。
S601,基础应用层在通过传输通道组中的SLE业务通道TCIDy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当出现SLB切换需求时,基础应用层向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B业务通道建立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SLB切换需求为:当前业务提高了QoS需求。例如,在手机通过SLE业务通道控制无线耳机播放标清音频的过程中,若用户在手机侧将音频的质量由标清切换为高清之后,音频播放业务的QoS需求将会提高,应用程序会将新的QoS需求发送给基础应用层。基础应用层在接收到新的QoS需求之后,在新的QoS需求高于原来的QoS需求的情况下,若当前业务同时支持在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上传输,则基础应用层请求通道管理模块在该传输通道组内的新增一条SLB业务通道TCIDx。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SLB切换需求为:基础服务层所能提供的能力(本实施例称之为星闪业务需求,可用星闪服务质量标识(spark-link QoS index,SLQI)标识表示)提高。例如,手机控制无线耳机播放高清音频时,高清音频播放业务的QoS需求较高。但是,由于基础服务层的SLB接入层被其他业务占用等原因,基础服务层无法向该高清音频播放业务提供具有较高星闪服务质量(可用SLQI-A表示)的SLB接入层,而是向该业务提供了具有较低SLQI(可用SLQI-B表示)的SLE接入层。应用程序在同意SLQI-B之后,在SLE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
由于SLE接入层的带宽较小,高清音频的媒体流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拥塞,导致音频播放质量不佳。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高清音频播放业务执行的过程中,若前期占用SLB接入层的业务结束,则SLB接入层会空置,通道管理模块为该业务建立SLB业务通道,将业务由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以通过高带宽的SLB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高清音频的播放质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SLB切换需求为:QoS管理模块检测到SLE的空口质量较差,误码率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QoS是应用程序发送的服务质量,其中的各项参数定义了业务所期望的服务质量。而SLQI是基础服务层实际能够为该业务提供的通信链路的服务质量。由于一个协议架构可能会同时处理多个业务,出现剩余传输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基础服务层有时候可以满足业务的期望,有时候不能满足业务的期望。所以,基础服务层在获取到业务的QoS之后,需要根据剩余传输资源与对端设备设备协商确定实际能够向该业务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即确定SLQI。因此,SLQI可能与QoS相同,也可能比QoS所定义的服务质量差,也有可能比QoS所定义的服务质量好。
在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是存在SLB控制通道的,基础服务层基于该SLB控制通道即可直接执行步骤S605建立SLB业务通道。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不存在SLB控制通道,因此,基础服务层需要先建立SLB控制通道。具体建立过程请参见步骤S602-S605。
S602,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向设备发现模块发送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用于指示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B设备。
示例性的,通道管理模块可以根据SLB接入层是否有高优先级业务,或者,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是否支持该业务等因素,来确定是否指示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B设备。
S603,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B设备。
S604,设备发现模块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B设备发现通知。
在本实施例中,SLB设备发现通知用于表示,设备发现模块发现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支持SLB通信功能。
S605,通道管理模块与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之间建立SLB默认逻辑链路,形成SLB控制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SLB控制通道是SLB默认逻辑链路上的缺省通道(也可以理解为默认通道),在SLB默认逻辑链路建立完成之后,基础服务层会自动生成SLB控制通道,SLB控制通道的标识也是默认的标识。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除默认逻辑链路之外,未进行特别说明的逻辑链路均为专有逻辑链路,用于处理具体的通信业务。
S606,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建立SLB业务通道TCIDx,其中,TCIDx和TCIDy属于同一传输通道组。
需要说明的是,SLB控制通道是设备间建立不同SLB业务通道的基础。在设备间建立业务通道的过程中,两个电子设备在SLB控制通道上协商建立SLB业务通道所需的参数。
S607,通道管理模块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通道管理模块为该业务新建了SLB业务通道之后,通道管理模块向该业务实际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也会发生变化。例如,由SLE接入层所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B,变更为SLB接入层所能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A。因此,通道管理模块需要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请求将向该业务提供的SLQI调整为SLQI-A。
S608,基础应用层在同意SLQI能力调整请求之后,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QI能力调整完成通知。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应用层在接收到SLQI能力调整请求之后,需要将该请求发送给该业务的应用程序,以询问应用程序是否同意在该SLQI对应的数据传输能力下传输业务数据。在应用程序同意之后,基础应用层才能够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QI能力调整完成通知。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础应用层在接收到SLQI能力调整请求之后,在本地决策是否同意在该SLQI对应的数据传输能力下传输业务数据,无需询问应用程序。
S609,通道管理模块断开SLE业务通道TCIDy。
需要说明的是,S609是一个可选的步骤,电子设备在执行完S608之后,也可以不执行S609。也就是说,在SLB业务通道TCIDx建立成功之后,通道管理模块也可以不断开SLE业务通道TCIDy,保持传输通道组内的TCIDx和TCIDy同时存在。
S610,基础应用层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中携带Port,该Port映射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S609和S6010的顺序不进行限制,传输控制模块可以先执行S609再执行S6010,也可以先执行S6010再执行S609。
S611,传输控制模块在业务数据中添加Port对应的业务通道标识TCIDx。
S612,传输控制模块向SLB接入层发送携带TCIDx的业务数据。
应理解,尽管应用的业务数据由SLB业务通道切换至了SLE业务通道传输,但该业务仍然在原来的传输通道组内。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电子设备和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进行SLE通信的过程中,电子设备能够将业务数据从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从而提高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率。此外,链路切换过程中,用户是无感知的,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二)将业务数据由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
基于前文描述可知,尽管有的业务本身的配置支持多链路传输,但是,由于SLE接入层被高优先级业务占用,SLE接入层的剩余资源不足以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等原因,基础服务层为业务建立的传输通道组中有时候仅包括一条SLB业务通道,该业务仅通过该SLB业务通道使用SLB接入层向对端传输业务数据。由于SLB接入层的功耗较大,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设备电池电量损耗过快,因此,在电子设备有低功耗需求时,且SLE接入层恢复至能够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可以将该业务的业务数据从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以降低设备的功耗,提高设备使用时长。
图7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涉及将业务数据从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的过程。
S701,基础应用层在通过传输通道组中的SLB业务通道TCIDx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当出现SLE切换需求时,基础应用层向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E业务通道建立请求。
示例性的,SLE切换需求为:电池电量低于预设值(例如满充电量的20%),或者电子设备切换为了省电模式等。
在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是存在SLE控制通道的,基础服务层基于该SLE控制通道即可直接执行步骤S706建立SLE业务通道。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不存在SLE控制通道,因此,基础服务层需要先建立SLE控制通道,随后再执行步骤S706建立SLE业务通道。具体建立过程请参见步骤S702-S705。
S702,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向设备发现模块发送第二通知消息,该第二通知消息用于指示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E设备。
示例性的,通道管理模块可以根据SLE接入层是否有高优先级业务,或者,SLE接入层的剩余资源是否支持该业务等因素,来确定是否指示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E设备。
S703,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E设备。
S704,设备发现模块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E设备发现通知。
在本实施例中,SLE设备发现通知用于表示,设备发现模块发现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支持SLE通信功能。
S705,通道管理模块与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之间建立SLE逻辑链路,形成SLE控制通道。
需要说明的是,SLE控制通道是SLE逻辑链路上的缺省通道(也可以理解为默认通道),在SLE逻辑链路建立完成之后,基础服务层会自动生成SLE控制通道,SLE控制通道的标识也是默认的标识。
S706,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E控制通道建立SLE业务通道TCIDy,其中,TCIDx和TCIDy属于同一传输通道组。
需要说明的是,SLE控制通道是设备间建立不同SLE业务通道的基础。在设备间建立业务通道的过程中,两个设备是在SLE控制通道上协商建立SLE业务通道所需的参数。
S707,通道管理模块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
在通道管理模块为业务新建了SLB业务通道之后,通道管理模块向该业务实际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即由SLB接入层所能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A,变更为SLE接入层所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B。因此,通道管理模块需要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请求将向该业务提供的SLQI调整为SLQI-B。
S708,基础应用层在同意SLQI能力调整请求之后,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QI能力调整完成通知。具体可参见S608,本实施例在此不进行赘述。
S709,通道管理模块断开SLB业务通道TCIDx。
需要说明的是,S709是一个可选的步骤,电子设备在执行完S708之后,也可以不执行S609。也就是说,在SLE业务通道TCIDy建立成功之后,通道管理模块也可以不断开SLB业务通道TCIDx,保持传输通道组内的TCIDx和TCIDy同时存在。
S710,基础应用层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携带Port,该port映射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
应理解,尽管应用的业务数据由SLB业务通道切换至了SLE业务通道传输,但仍该业务仍然在原来的传输通道组内。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对S708和S709的顺序不进行限制,传输控制模块可以先执行S708再执行S709,也可以先执行S709再执行S708。
S711,传输控制模块在业务数据中添加Port对应的SLE业务通道标识TCIDy。
S712,传输控制模块向SLE接入层发送携带TCIDy的业务数据。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电子设备和对端设备进行SLB接入层通信的过程中,在电子设备出现低功耗需求时,电子设备能够将业务数据从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从而减少设备的功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时长。此外,链路切换过程中,用户是无感知的,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二、基于业务通道与不同逻辑链路之间的映射关系传输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在进行设备发现与连接之后,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和第二设备SLB接入层之间会建立一条SLB默认逻辑链路,且该SLB默认逻辑链路在基础服务层对应有默认的SLB控制通道和默认的SLB服务管理通道。此外,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和第二设备SLE接入层之间还会建立一条SLE默认逻辑链路,该SLE默认逻辑链路在基础服务层对应有默认的SLE控制通道和默认的SLE服务管理通道。
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建立连接之后,即可根据用户需求处理通信业务,例如,第一设备根据用户需求,向第二设备分享图片、文件、音频或者视频等。下面结合图8所示,对第一设备向第二设备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进行说明。
图8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示出了第一设备通过业务通道与逻辑链路之间一对二的映射关系向第二设备传输数据的过程。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设备所执行的步骤具体包括如下S801-S808。
S801,基础应用层获取到业务的AID和QoS。
应用程序在建立业务(具体指通信业务)的过程中,需要向基础应用层发送其业务特征,该业务特征包括业务的AID和QoS。
S802,基础应用层确定业务在第一设备的端口号Port1,和业务在第二设备的端口号Port2。
第一设备基础应用层在获取到业务的AID和QoS之后,通过默认的SLB服务管理通道或者SLE服务管理通道,和第二设备的基础服务层协商确定业务在两个设备的端口号。在一个示例中,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将该业务在第一设备的端口号确定为Port1,将业务在第二设备的端口号确定为Port2。
S803,基础应用层向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请求,该业务通道建立请求中携带业务的AID、QoS、Port1和Port2。
S804,通道管理模块建立业务通道TCID1,并确定TCID1与SLB逻辑链路LCIDx和/或SLE逻辑链路LCIDy的映射关系。该步骤具体请参见图10~图13所示。
在本实施例中,TCID1与LCIDx和LCIDy的映射关系包括:
第一映射关系:TCID1仅映射LCIDx(可参见图9中的TCID-B与SLB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基于该第一映射关系,第一设备可以将TCID1内的业务数据通过LCIDx传输给第二设备。
第二映射关系:TCID1仅映射LCIDy(可参见图9中的TCID-C与SLE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基于该第二映射关系,第一设备可以将TCID1内的业务数据通过LCIDy传输给第二设备。
第三映射关系:TCID1同时映射LCIDx和LCIDy(可参见图9中的TCID-A与SLB逻辑链路和SLE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基于该第三映射关系,第一设备可以既可以将TCID1内的业务数据通过LCIDx传输给第二设备,也可以将TCID1内的业务数据通过LCIDy传输给第二设备。
S805,通道管理模块向基础应用层发送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用于向基础应用层通知Port1对应的业务通道TCID1已建立成功。
S806,通道管理模块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TCID1与LCIDx和/或LCIDy的映射关系。
需要说明的是,通道管理模块可以先执行S805再执行S806,也可以先执行S806再执行S805,本实施例对此不进行限制。
S807,基础应用层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携带Port1。
以第一设备为例,第一设备在处理通信业务时,其基础应用层通常给每个通信业务分配一个端口号Port,不同的通信业务可以通过同一业务通道传输,也可以通过不同业务通道传输。当一个业务通道仅处理一个端口对应的业务数据时,该端口单独映射该业务通道,例如Port1单独映射TCID1。基于此,基础应用层在向基础服务层发送该端口对应的业务数据时,可以在业务数据中添加Port1标识,也可以不添加。而当一个业务通道同时处理多个端口对应的业务数据时,多个Port同时映射一个业务通道,例如Port1、Port2和Port3同时映射TCID1。那么,基础应用层在向基础服务层发送业务数据时,必须在业务数据中添加业务对应的端口号,否则基础服务层将无法区分各个业务数据。
S808,传输控制模块根据Port1和TCID1的映射关系,为业务数据添加TCID1标识,并根据TCID1与LCIDx和/或LCIDy的映射关系,以及传输策略控制传输业务数据。
当TCID1映射LCIDx时,传输控制模块将业务数据发送给SLB接入层,以由SLB接入层给业务数据添加LCIDx标识,并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二设备。
当TCID1映射LCIDy时,传输控制模块将业务数据发送给SLE接入层,以由SLE接入层给业务数据添加LCIDy标识,并将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二设备。
当TCID1同时映射LCIDx和LCIDy时,传输控制模块基于该映射关系和传输策略,根据如下步骤S808a~S808e传输业务数据。
S808a,传输控制模块根据Port1和TCID1的映射关系,为业务数据添加TCID1标识。该业务数据可以分为第一业务数据和第二业务数据。
S808b,传输控制模块向SLB接入层发送第一业务数据。
S808c,SLB接入层给第一业务数据添加LCIDx标识,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一业务数据。
S808d,传输控制模块向SLE接入层发送第二业务数据。
S808e,SLE接入层给第二业务数据添加LCIDy标识,并向第二设备发送第二业务数据。
在本实施例中,该传输策略也可以为分流传输或者冗余传输。其中,分流传输是指将当前业务所有业务数据的一部分(即第一业务数据)通过LCIDx传输,将另一部分(即第二业务数据)通过LCIDy传输,这两部分业务数据不相同。而冗余传输是指,将第一业务数据通过LCIDx传输,将第二业务数据通过LCIDy传输,而这两部分业务数据全部相同或者部分相同。
在分流传输时,LCIDx和LCIDy上业务数据的比例可以由传输控制模块根据带宽、已存在业务的状态(如视频的清晰度等)、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的流量状态来确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当传输控制模块通过LCIDx和LCIDy同时传输业务数据时,不支持采用基础模式和透传模式进行传输。这是由于在基础模式下,数据传输在基础服务层不进行分组,也不进行重传,不需要对端的确认(ack)。在透传模式基础服务层不会对数据包进行任何处理。这两个模式不支持在业务数据中添加剂序列号(sequence number,SN)。因此,对端设备在收到无SN的业务数据之后,无法对其进行排序,会造成数据混乱。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可以将一个业务通道同时映射SLB逻辑链路和SLE逻辑链路,因此,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可以通过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同时传输业务数据,能够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速率,降低业务数据的时延,以及提高业务数据的可靠性。此外,在数据传输过程中,即使有一条逻辑链路故障,也无需上层应用控制该协议架构重新建立逻辑链路,业务数据仍可继续传输。
下面对S804中涉及的,通道管理模块建立业务通道TCID1,并确定TCID1与LCIDx和/或LCIDy的映射关系的过程进行说明。
通道管理模块在建立业务通道之前,首先要请求接入层建立至少一条逻辑链路,随后才能在基础服务层建立与该逻辑链路对应的业务通道。在本实施例中,该逻辑链路可以是SLB逻辑链路LCIDx和/或SLE逻辑链路LCIDy。
可选的,在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支持为通信业务提供服务时,SLB接入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LCIDx。其中包括:当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支持新增一条逻辑链路时,无论该业务的优先级是否高于SLB接入层中已有业务的优先级,均为该业务建立SLB逻辑链路。而当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不支持新增一条逻辑链路时,仅在该业务的优先级是否高于SLB接入层中已有业务的优先级时,断开该已有业务的逻辑链路,并为该高优先级业务建立SLB逻辑链路。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中,当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不支持新增一条逻辑链路,即使新增业务的优先级高于SLB接入层中已有业务的优先级,SLB接入层也可以不针对该新增业务建立SLB逻辑链路。
可选的,SLE逻辑链路的建立条件可参见SLB逻辑链路的建立条件,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在建立逻辑链路的过程中,受接入层质量、QoS协商等因素的影响,LCIDx和LCIDy的建立结果可能包括如下情况1~情况4。
情况1: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成功,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成功。
情况2: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成功,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失败。
情况3: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失败,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成功。
情况4: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失败,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失败。
下面分别针对上述情况1-情况4,以及各个情况下业务通道的建立过程进行说明。
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各个实施例仅是对LCIDx、LCIDy以及TCID1建立过程进行的示例性说明,其对LCIDx、LCIDy建立的先后顺序不进行限制。此外,以下各个实施例对TCID1的建立时机,以及TCID1建立过程中TCID1对应的目标逻辑链路也不进行限制。在至少一条逻辑链路建立成功之后,第一设备即可与第二设备通过该逻辑链路对应的默认控制通道协商建立业务通道。
情况1: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成功,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成功。
图10是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001-S1016,可以划分为如下4部分内容。
(1)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成功
S1001,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1。
S1002,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发送SLB逻辑链路建立请求,该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
S1003,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B接入层之间,进行QoS协商,建立SLB逻辑链路LCIDx。
S1004,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x建立成功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x建立成功通知。
(2)建立业务通道成功
S1005,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向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请求,该业务通道建立请求携带TCID1和LCIDx。
S1006,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2。
需要说明的是,业务通道是基础服务层的概念,在处理某项业务的过程中,第一设备的基础服务层需要针对该项业务设置第一业务通道(如TCID1),第二设备的基础服务层需要针对该项业务设置第二业务通道(如TCID2),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的标识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根据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对应关系,传输该业务对应的业务数据。因此,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在接收到第一设备发送的业务通道建立请求之后,需要先在本地生成第二业务通道的标识TCID2。
此外,第二设备在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2之后,还需要建立Port2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给第二设备的基础应用层。
S1007,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
该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中包括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于通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业务通道已建立成功。
在业务通道TCID1建立成功之后,通道管理模块还需建立Port1和TCID1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给基础应用层。
S1008,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存储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
其中,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是指,TCID1对应TCID2,且TCID1和TCID2均映射LCIDx。
S1009,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存储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
(3)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成功
S1010,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发送SLE逻辑链路建立请求,该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该请求用于请求SLE接入层建立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LCIDy。
S1011,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E接入层之间,进行QoS协商,建立SLE逻辑链路LCIDy。
S1012,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y建立成功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y建立成功通知。该通知中携带TCID1和LCIDy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于通知通道管理模块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LCIDy已建立成功。
(4)重配置业务通道和逻辑链路之间的映射关系
S1013,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将TCID1和TCID2之间的逻辑链路更新为LCIDx和LCIDy。
通道管理模块将TCID1和TCID2之间的逻辑链路更新为LCIDx和LCIDy后,TCID1对应TCID2,TCID1和TCID2均映射LCIDx和LCIDy。
S1014,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SLE控制通道向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重配置请求,用于请求将TCID1和TCID2之间的逻辑链路更新为LCIDx和LCIDy。
S1015,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根据业务通道重配置请求,将TCID1和TCID2之间的逻辑链路更新为LCIDx和LCIDy。
S1016,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SLE控制通道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重配置响应消息,用于向第一设备通知第二设备侧已将TCID1和TCID2之间的逻辑链路更新为LCIDx和LCIDy。
基于上述步骤S1001~S1016,第一电子设备即可建立TCID1与LCIDx和LCIDy之间一对二的映射关系,并基于该映射关系同时使用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同时与第二设备通信。
情况2: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成功,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失败。
图11是本申请的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101-S1112,可以划分为如下3部分内容。
(1)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成功
S1101,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1。
S1102,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发送SLB逻辑链路建立请求,该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
S1103,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B接入层之间,进行QoS协商,建立SLB逻辑链路LCIDx。
S1104,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x建立成功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x建立成功通知。
(2)建立业务通道成功
S1105,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向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请求,该业务通道建立请求携带TCID1和LCIDx。
S1106,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2。
此外,第二设备在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2之后,还需要建立Port2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给基础应用层。
S1107,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B控制通道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该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中包括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于通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业务通道已建立成功。
在业务通道TCID1建立成功之后,通道管理模块还需建立Port1和TCID1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给基础应用层。
S1108,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存储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
S1109,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存储TCID1、LCIDx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
(3)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失败
S1110,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发送SLE逻辑链路建立请求。SLE逻辑链路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该请求用于请求SLE接入层建立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LCIDy。
S1111,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E接入层之间,进行QoS协商,建立SLE逻辑链路LCIDy。
S1112,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y建立失败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y建立失败通知。该通知中携带TCID1,用于通知通道管理模块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已建立失败。
基于上述步骤S1101~S1112,第一设备即可建立TCID1与LCIDx之间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基于该映射关系,第一设备可以使用SLB接入层与第二设备通信。
情况3: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失败,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成功。
图12是本申请的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201-S1212,可以划分为如下3部分内容。
(1)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失败
S1201,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1。
S1202,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发送SLB逻辑链路建立请求,该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
S1203,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B接入层之间,根据QoS建立SLB逻辑链路LCIDx。
S1204,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x建立失败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x建立失败通知。
(2)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成功
S1205,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发送SLE逻辑链路建立请求,该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该请求用于请求SLE接入层建立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LCIDy。
S1206,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E接入层之间,进行QoS协商,成功建立SLE逻辑链路LCIDy。
S1207,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y建立成功通知。该通知中携带TCID1和LCIDy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于通知通道管理模块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LCIDy已建立成功。
(3)建立业务通道成功
S1208,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E控制通道向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请求,该业务通道建立请求携带TCID1和LCIDy。
S1209,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2。
此外,第二设备在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2之后,还需要建立Port2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给基础应用层。
S1210,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通过SLE控制通道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该业务通道建立成功通知中包括TCID1、LCIDy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用于通知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业务通道已建立成功。
在业务通道TCID1建立成功之后,通道管理模块还需建立Port1和TCID1的映射关系,并将该映射关系发送给基础应用层。
S1211,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存储TCID1、LCIDy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
S1212,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存储TCID1、LCIDy和TCID2之间的映射关系。
基于上述步骤S1201~S1212,第一设备即可建立TCID1与LCIDy之间一对一的映射关系,基于该映射关系,第一设备可以使用SLE接入层与第二设备通信。
情况4: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失败,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失败。
图13是本申请的再一个实施例提供的逻辑链路和业务通道的建立流程,具体包括如下步骤S1301-S1307,可以划分为如下2部分内容。
(1)SLB逻辑链路LCIDx建立失败
S1301,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生成业务通道标识TCID1。
S1302,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发送SLB逻辑链路建立请求,该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
S1303,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B接入层之间,根据QoS建立SLB逻辑链路LCIDx。
S1304,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x建立失败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x建立失败通知。
(2)SLE逻辑链路LCIDy建立失败
S1305,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向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发送SLE逻辑链路建立请求。SLE逻辑链路请求携带TCID1和业务的QoS,该请求用于请求SLE接入层建立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LCIDy。
S1306,第一设备的SLE接入层和第二设备的SLE接入层之间,进行QoS协商,建立SLE逻辑链路LCIDy。
S1307,第一设备的SLB接入层在LCIDy建立失败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y建立失败通知。该通知中携带TCID1,用于通知通道管理模块TCID1对应的SLE逻辑链路已建立失败。
应理解,在第一设备和第二设备之间的SLB逻辑链路LCIDx和SLE逻辑链路LCIDy均建立失败的情况下,第一设备无法建立业务通道。
对于支持多链路传输的业务,在其仅通过一个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的情况下,电子设备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将业务数据切换至另一接入层,其中包括:(一)将业务数据由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二)将业务数据由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下面分别对其进行说明。
(一)将业务数据由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
基于前文描述可知,尽管有的业务本身支持多链路传输,但是,由于SLB接入层被高优先级业务占用、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不足以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等原因,基础服务层当前仅为该业务配置了SLE逻辑链路。因此,该业务当前使用SLE逻辑链路所在的SLE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业务数据。但是,当业务出现QoS需求提高等情况时,当前的SLE接入层可能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或者,在业务的QoS需求未改变,但电子设备的数据传输能力提高后,仍使用SLE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将无法提高业务数据的传输质量。为此,本申请实施例可以在SLB接入层恢复至能够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为该业务重新配置SLB逻辑链路,将业务数据从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
图14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涉及将业务数据从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的过程。
S1401,基础应用层在使用SLB逻辑链路LCIDy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在检测到SLB切换需求后,向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B逻辑链路切换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SLB切换需求为:当前业务提高了QoS需求。例如,在手机通过SLE接入层控制无线耳机播放标清音频的过程中,若用户在手机侧将音频的质量由标清切换为高清之后,音频播放业务的QoS需求将会提高,应用程序会将新的QoS需求发送给基础应用层。基础应用层在接收到新的QoS需求之后,在新的QoS需求高于原来的QoS需求的情况下,若当前业务同时支持在SLB接入层和SLE接入层上传输,则基础应用层请求通道管理模块将业务切换至SLB接入层进行传输。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SLB切换需求为:基础服务层所能提供的SLQI提高。例如,手机控制无线耳机播放高清音频时,高清音频播放业务的QoS需求较高。但是,由于基础服务层的SLB接入层被其他业务占用等原因,基础服务层无法向该高清音频播放业务提供具有较高SLQI(如SLQI-A)的SLB接入层,而是向该业务提供了一条具有较低SLQI(如SLQI-B)的SLE接入层。应用程序在同意SLQI-B之后,在SLE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
由于SLE接入层的带宽较小,高清音频的媒体流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拥塞,导致音频播放质量不佳。为此,在本实施例中,在高清音频播放业务执行的过程中,若前期占用SLB接入层的业务结束,则SLB接入层资源会出现空余,通道管理模块即可为该业务建立SLB逻辑链路LCIDx,从而将业务由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从而通过高带宽的SLB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提高数据传输速率,提高高清音频的播放质量。
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SLB切换需求为:QoS管理模块检测到SLE的空口质量较差,误码率较高。
在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是存在SLB逻辑链路的,在S1401之后,基础服务层基于该SLB逻辑链路即可直接执行步骤S1406。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不存在SLB逻辑链路,因此,基础服务层在S1401之后,需要先建立SLB逻辑链路。具体建立过程请参见步骤S1402-S1405。
S1402,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向设备发现模块发送第一通知消息,该第一通知消息用于指示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B设备。
示例性的,通道管理模块可以根据SLB接入层是否有高优先级业务,或者,SLB接入层的剩余资源是否支持该业务等因素,来确定业务当前是否指示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B设备。
S1403,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B设备。
S1404,设备发现模块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B设备发现通知。
在本实施例中,SLB设备发现通知用于表示,设备发现模块发现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支持SLB通信功能。
S1405,通道管理模块与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之间建立SLB逻辑链路LCIDx。
S1406,通道管理模块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通道管理模块为该业务新建了SLB逻辑链路之后,通道管理模块向该业务实际能够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即由SLE接入层所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B,变更为SLB接入层所能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A。因此,通道管理模块需要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请求将向该业务提供的SLQI调整为SLQI-A。
S1407,基础应用层在同意SLQI能力调整请求之后,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QI能力调整成功通知。具体可参见S608,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1408,通道管理模块将业务通道TCID1映射的逻辑链路由LCIDy切换至LCIDx。
由于数据传输过程是两个设备之间的交互业务,且这两个设备之间是通过逻辑链路交互的。因此,第一设备不仅需要在本地将该业务的逻辑链路由LCIDy切换至LCIDx后,也需要通知第二设备将业务通道由LCIDy切换至LCIDx。
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5所示,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在将TCID1映射的逻辑链路由LCIDy切换至LCIDx后,向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第一重配置请求,用于请求第二设备将处理该业务的业务通道TCID2所映射的逻辑通道由LCIDy切换至LCIDx。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在完成切换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第一重配置响应消息,用于通知第二设备TCID2的逻辑链路已切换成功。
S1409,通道管理模块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TCID1和LCIDx的映射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控制模块在接收到TCID1和LCIDx的映射关系之后,将本地原来存储的TCID1和LCIDy的映射关系删除。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控制模块在接收到TCID1和LCIDx的映射关系之后,也可以不删除TCID1和LCIDy的映射关系,使TCID1同时映射LCIDx和LCIDy。
S1410,基础应用层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携带Port1标识。
S1411,传输控制模块根据Prot1与TCID1的映射关系给业务数据添加TCID1标识。
S1412,传输控制模块根据TCID1和LCIDx的映射关系,向SLB接入层发送携带TCID1业务数据。具体地,SLB接入层给该业务数据添加LCIDx标识之后,将其发送给对端设备。
S1413,通道管理模块向SLE接入层发送LCIDy释放通知。
S1414,通道管理模块释放LCIDy。
S1415,SLE接入层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y释放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通知LCIDy释放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S1413~S1415是可选的步骤,电子设备在执行完S1412之后,也可以不执行S1413~S1415。也就是说,在电子设备使用LCIDx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不断开LCIDy。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电子设备和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进行SLE通信的过程中,电子设备能够将业务数据从SLE接入层切换至SLB接入层传输,从而提高设备间的数据传输速率。此外,链路切换过程中,用户是无感知的,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二)将业务数据由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
基于前文描述可知,尽管有的业务本身支持多链路传输,但是,由于SLE接入层被高优先级业务占用,其剩余资源不足以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等原因,基础服务层当前仅为业务配置了SLB逻辑链路。因此,该业务目前使用SLB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业务数据。但是,由于SLB接入层的功耗较大,长时间使用会导致设备电量损耗过快,因此,在电子设备有低功耗需求,且SLE接入层恢复至能够向该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可以将该业务的业务数据从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以降低设备的功耗,提高设备使用时长。
图16是本申请又一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图,涉及将业务数据从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传输的过程。
S1601,基础应用层在通过SLB逻辑链路LCIDx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当检测到SLE切换需求时,基础应用层向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E逻辑链路切换请求。
示例性的,SLE切换需求为:电池电量低于预设值(例如满充电量的20%),或者电子设备切换为了省电模式等。
在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是存在SLE逻辑链路的,基础服务层基于该SLE逻辑链路即可在S1601之后直接执行步骤S1606,而不执行S1602~S1605。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中当前不存在SLE逻辑链路,因此,基础服务层在S1601之后需要先建立SLE逻辑链路。具体建立过程请参见步骤S1602-S1605。
S1602,基础服务层的通道管理模块向设备发现模块发送第二通知消息,该第二通知消息用于通知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E设备。
示例性的,通道管理模块可以根据SLE接入层是否有高优先级业务,或者,SLE接入层的剩余资源是否支持该业务等因素,来确定业务来确定是否通知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E设备。
S1603,设备发现模块扫描SLE设备。
S1604,设备发现模块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E设备发现通知。
在本实施例中,SLE设备发现通知用于表示,设备发现模块发现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支持SLE通信功能。
S1605,通道管理模块控制SLE接入层与当前业务对应的对端设备之间建立SLE逻辑链路。
S1606,通道管理模块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
在通道管理模块为业务新建了SLE逻辑链路之后,第一设备能够向该业务实际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也会发生变化。即由SLB接入层所能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A,变更为SLE接入层所提供的数据传输质量SLQI-B。因此,通道管理模块需要向基础应用层发送SLQI能力调整请求,请求将向该业务提供的SLQI调整为SLQI-B。
S1607,基础应用层在同意SLQI能力调整请求之后,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SLQI能力调整成功通知。具体可参见S608,本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S1608,通道管理模块将业务通道TCID1映射的逻辑链路由LCIDx切换至LCIDy。
在一个示例中,参见图17所示,以本端设备是第一设备,对端设备是第二设备为例,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在将业务通道TCID1映射的逻辑链路由LCIDx切换至LCIDy之后,向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第二重配置请求,用于请求第二设备将业务通道TCID2映射的逻辑链路由LCIDx切换至LCIDy。第二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在完成切换之后,向第一设备的通道管理模块发送第二重配置响应消息,用于通知第二设备TCID2映射的逻辑链路已重配置成功。
S1609,通道管理模块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TCID1和LCIDy的映射关系。
在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控制模块在接收到TCID1和LCIDy的映射关系之后,可以将本地原来存储的TCID1和LCIDx的映射关系删除。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传输控制模块在接收到TCID1和LCIDy的映射关系之后,也可以不删除TCID1和LCIDx的映射关系,使TCID1同时映射LCIDx和LCIDy。
S1610,基础应用层向传输控制模块发送业务数据,该业务数据携带Port1标识。
S1611,传输控制模块根据Prot1与TCID1的映射关系给业务数据添加TCID1。
S1612,传输控制模块根据TCID1和LCIDy的映射关系,向SLE接入层发送携带TCID1的业务数据。具体地,SLE接入层给该业务数据添加LCIDy之后,将其发送给对端设备。
S1613,通道管理模块向SLB接入层发送LCIDx释放通知。
S1614,通道管理模块释放LCIDx。
S1615,SLE接入层向通道管理模块发送LCIDx释放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通知LCIDx释放成功。
需要说明的是,S1613~S1614是可选的步骤,电子设备在执行完S1612之后,也可以不执行S1613~S1615。也就是说,在电子设备使用LCIDy传输业务数据的过程中,电子设备也可以不断开LCIDx。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在电子设备和对端设备使用SLB接入层通信的过程中,在电子设备出现低功耗需求时,电子设备能够将业务数据从SLB接入层切换至SLE接入层进行传输,从而减少设备的功耗,提高设备的使用时长。此外,在接入层切换过程中,用户以及上层应用程序均是无感知的,有助于提高用户体验。
应理解,上述实施例中各步骤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基于上述各个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该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该第一接入层和该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
基础应用层用于,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
基础服务层用于,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该传输通道组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或第二业务通道,该第一业务通道对应第一接入层,该第二业务通道对应第二接入层。
接入层用于,基于传输通道组传输业务数据。
可选的,第一接入层为星闪基础SLB接入层,第一业务通道为SLB业务通道,SLB接入层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第二接入层为星闪低功耗SLE接入层,第二业务通道为SLE业务通道,SLE接入层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电子设备能够为向通信业务提供高带宽或者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在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当第一接入层的资源支持为该通信业务服务,且未被优先级高于该通信业务的其他业务占用时,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第一业务通道。和/或,在该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当第二接入层的资源支持为该通信业务服务,且未被优先级高于该通信业务的其他业务占用时,基础服务层为该通信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第二业务通道。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通过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或者,电子设备单独通过第一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或者,电子设备单独通过第二业务通道传输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该Port映射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以及,处理目标业务数据,得到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及携带第二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其中,第一TCID是第一业务通道的标识,第二TCID是第二业务通道的标识。以及,向第一接入层发送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以及,向第二接入层发送携带第二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接入层还用于,通过第一接入层传输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通过第二接入层传输携带第二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以及,处理携带Port的目标业务数据,得到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以及,向第一接入层发送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第一接入层还用于,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应用层还用于,接收应用程序发送的业务数据,并给业务数据添加Port,得到目标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应用层还用于,在传输通道组包括原业务通道,该原业务通道为第一业务通道和第二业务通道中的任一个,基础服务层在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通信业务,且目标业务通道对应的接入层能够为该通信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更新传输通道组,更新后的传输通道组还包括目标业务通道;以及,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业务通道传输。其中,当更新前的传输通道组中包括第一业务通道时,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二业务通道;当更新前的传输通道组中包括第二业务通道时,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一业务通道。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断开传输通道组中的原业务通道,并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业务通道。
可选的,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通信业务,包括: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或者,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值,相应地,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二业务通道,第二业务通道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可选的,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通信业务,包括: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提高,或者,目标业务通道的接入层的服务能力提高,相应地,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一业务通道,第一业务通道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一种数据传输装置,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
基础应用层用于,请求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
基础服务层用于,在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为该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该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第一逻辑链路为第一接入层的链路,第二逻辑链路为第二接入层的链路。
接入层用于,建立逻辑链路,通过第一逻辑链路和/或第二逻辑链路向对端设备传输该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
可选的,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包括:业务通道同时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或者,业务通道在传输业务数据的不同阶段,分别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
可选的,第一接入层为星闪基础SLB接入层,第一逻辑链路为SLB业务通道,SLB接入层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第二接入层为星闪低功耗SLE接入层,第二逻辑链路为SLE逻辑链路,SLE接入层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可选的,在业务通道同时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的情况下,接入层还用于,同时通过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或者,仅通过第一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或者,仅通过第二接入层传输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该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以及,为目标业务数据添加业务通道标识TCID,并将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层,将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中的第二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二接入层。
第一接入层还用于,为第一业务数据添加第一逻辑链路标识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LCID的第一业务数据。
第二接入层还用于,为第二业务数据添加第二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二LCID的第二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从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该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业务数据。以及,基础服务层为目标业务数据添加TCID,并将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第一接入层。
第一接入层还用于,给携带TCID的目标业务数据添加第一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LCID的目标业务数据。
可选的,基础应用层还用于接收应用程序发送的业务数据;以及,给该业务数据添加Port。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在业务通道映射原逻辑链路,且基础服务层在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通信业务的情况下,基础服务层建立业务通道与目标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以及,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逻辑链路传输。其中,当原逻辑链路为第一逻辑链路时,目标逻辑链路为第二逻辑链路;当原逻辑链路为第二逻辑链路时,目标逻辑链路为第一逻辑链路。
可选的,基础服务层还用于,释放原逻辑链路,并将业务数据切换至目标逻辑链路传输。
可选的,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通信业务,包括: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或者,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值,相应地,目标逻辑链路为第二逻辑链路,第二逻辑链路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可选的,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通信业务,包括: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提高,或者,目标逻辑链路的服务能力提高,相应地,目标业务通道为第一逻辑链路,第一逻辑链路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又一种数据传输装置,该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无线短距通信协议架构,并且被配置为执行上述各个实施例中示出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芯片,参见图18所示,该芯片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该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当该计算机程序被电子设备运行时,使得电子设备实现上述各实施例中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processing unit,CPU),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提及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M,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各个框架或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框架或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说明书中描述的参考“一个实施例”或“一些实施例”等意味着在本申请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包括结合该实施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点。由此,在本说明书中的不同之处出现的语句“在一个实施例中”、“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等不是必然都参考相同的实施例,而是意味着“一个或多个但不是所有的实施例”,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术语“包括”、“包含”、“具有”及它们的变形都意味着“包括但不限于”,除非是以其他方式另外特别强调。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8)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所述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所述第一接入层和所述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基础应用层请求所述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
在所述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所述传输通道组包括第一业务通道和/或第二业务通道,所述第一业务通道对应所述第一接入层,所述第二业务通道对应所述第二接入层;
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传输通道组传输所述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入层为星闪基础SLB接入层,所述第一业务通道为SLB业务通道,所述SLB接入层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所述第二接入层为星闪低功耗SLE接入层,所述第二业务通道为SLE业务通道,所述SLE接入层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通信业务建立传输通道组,包括:
在所述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一接入层的资源支持为所述通信业务服务时,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通信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所述第一业务通道;
和/或,
在所述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当所述第二接入层的资源支持为所述通信业务服务时,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通信业务的传输通道组分配所述第二业务通道。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输通道组包括所述第一业务通道和所述第二业务通道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传输通道组传输所述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业务通道和所述第二业务通道传输所述业务数据;或者,
所述电子设备单独通过所述第一业务通道传输所述业务数据;或者,
所述电子设备单独通过所述第二业务通道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业务通道和所述第二业务通道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基础服务层从所述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所述业务数据,所述Port映射所述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
所述基础服务层处理所述目标业务数据,得到携带第一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及携带第二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其中,所述第一TCID是所述第一业务通道的标识,所述第二TCID是所述第二业务通道的标识;
所述基础服务层向所述第一接入层发送携带所述第一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以及,向所述第二接入层发送所述携带所述第二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携带所述第一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所述第二接入层向所述对端设备传输携带所述第二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第一业务通道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基础服务层从所述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所述业务数据,所述Port映射所述传输通道组内的所有业务通道;
所述基础服务层处理携带Port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得到携带第一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所述基础服务层向所述第一接入层发送携带所述第一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所述第一接入层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所述第一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服务层从所述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础应用层接收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所述业务数据;
所述基础应用层给所述业务数据添加Port,得到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传输通道组传输所述业务数据的过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通道组包括原业务通道,所述原业务通道为所述第一业务通道和所述第二业务通道中的任一个,所述基础服务层在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所述通信业务,且所述目标业务通道对应的接入层能够为所述通信业务提供服务的情况下,所述基础服务层更新所述传输通道组,更新后的所述传输通道组还包括所述目标业务通道;
将所述业务数据切换至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传输;
其中,当更新前的所述传输通道组中包括所述第一业务通道时,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为所述第二业务通道;当更新前的所述传输通道组中包括所述第二业务通道时,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为所述第一业务通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业务数据切换至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传输,包括:断开所述传输通道组中的所述原业务通道,并将所述业务数据切换至所述目标业务通道。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所述通信业务,包括: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或者,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值,相应地,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为所述第二业务通道,所述第二业务通道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11.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切换到目标业务通道处理所述通信业务,包括:所述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提高,或者,所述目标业务通道对应的接入层的服务能力提高,相应地,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为所述第一业务通道,所述第一业务通道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12.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3.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4.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15.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基础应用层、基础服务层和接入层;所述接入层包括第一接入层和第二接入层,所述第一接入层和所述第二接入层支持不同的数据传输能力;所述方法包括:
所述基础应用层请求所述基础服务层为应用程序的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
在所述通信业务支持多链路传输的情况下,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通信业务建立业务通道,所述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所述第一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一接入层的链路,所述第二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二接入层的链路;
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业务通道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入层和/或所述第二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所述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通道能够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包括:
所述业务通道同时映射所述第一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或者,
所述业务通道在传输业务数据的不同阶段,分别映射所述第一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5或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接入层为星闪基础SLB接入层,所述第一逻辑链路为SLB逻辑链路,所述SLB接入层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所述第二接入层为星闪低功耗SLE接入层,所述第二逻辑链路为SLE逻辑链路,所述SLE接入层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业务通道同时映射所述第一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的情况下,所述电子设备通过所述业务通道对应的所述第一接入层和/或所述第二接入层向对端设备传输所述通信业务的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电子设备将所述业务通道内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发送给所述第一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接入层和所述第二接入层传输所述业务数据;或者,
所述电子设备将所述业务通道内的所述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逻辑链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入层传输所述业务数据;或者,
所述电子设备将所述业务通道内的所述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逻辑链路,以通过所述第二接入层传输所述业务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将所述业务通道内的所述业务数据分别发送给所述第一逻辑链路和所述第二逻辑链路,以同时通过所述第一接入层和所述第二接入层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基础服务层从所述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所述业务数据;
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目标业务数据添加业务通道标识TCID,并将携带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中的第一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层,将携带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中的第二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二接入层;
所述第一接入层为所述第一业务数据添加第一逻辑链路标识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LCID的所述第一业务数据;以及,所述第二接入层为所述第二业务数据添加第二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二LCID的所述第二业务数据。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将所述业务通道内的所述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逻辑链路,以通过所述第一接入层传输所述业务数据,包括:
所述基础服务层从所述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所述目标业务数据为携带端口号Port的所述业务数据;
所述基础服务层为所述目标业务数据添加TCID,并将携带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发送给所述第一接入层;
所述第一接入层给携带T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添加第一LCID,并向对端设备发送携带第一LCID的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21.根据权利要求19或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服务层从所述基础应用层处获取目标业务数据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基础应用层接收所述应用程序发送的所述业务数据;
所述基础应用层给所述业务数据添加Port,获得所述目标业务数据。
22.根据权利要求15-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业务通道在传输业务数据的不同阶段,分别映射第一逻辑链路和第二逻辑链路,包括:
所述业务通道映射原逻辑链路,基础服务层在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所述通信业务的情况下,所述基础服务层建立所述业务通道与所述目标逻辑链路的映射关系;
将所述业务数据切换至所述目标逻辑链路传输;
其中,当所述原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一逻辑链路时,所述目标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二逻辑链路;当所述原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二逻辑链路时,所述目标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一逻辑链路。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业务数据切换至所述目标逻辑链路传输,包括:释放原逻辑链路,并将所述业务数据切换至所述目标逻辑链路传输。
24.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所述通信业务,包括:所述电子设备进入低功耗模式,或者,所述电子设备的电量低于预设值,相应地,所述目标逻辑链路为所述第二逻辑链路,所述第二逻辑链路支持低功耗的数据传输能力。
25.根据权利要求22或2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确定切换到目标逻辑链路处理所述通信业务,包括:所述通信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提高,或者,所述目标逻辑链路的服务能力提高,相应地,所述目标业务通道为所述第一逻辑链路,所述第一逻辑链路支持高带宽的数据传输能力。
26.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被配置为执行权利要求15-2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7.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5-2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2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5-25任一项所述的数据传输方法。
CN202111076936.9A 2021-08-02 2021-09-14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Pending CN115701727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8661 WO2023011316A1 (zh) 2021-08-02 2022-07-28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83114 2021-08-02
CN2021108831145 2021-08-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701727A true CN115701727A (zh) 2023-02-10

Family

ID=851426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1076936.9A Pending CN115701727A (zh) 2021-08-02 2021-09-14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701727A (zh)
WO (1) WO202301131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135602A (zh) * 2023-04-25 2023-11-28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手写笔多连接场景的数据交互方法、手写笔及蓝牙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7113207A1 (zh) * 2015-12-30 2017-07-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业务消息传输方法、第一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CN109952773A (zh) * 2017-05-05 2019-06-28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使用sdap报头处理as/nas反射qos并确保在5g通信系统中重映射期间顺序传送分组
EP3652984B1 (en) * 2017-07-14 2023-03-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ink adaptation in a mixed traffic environment
CN110972197B (zh) * 2018-09-28 2021-12-2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11316A1 (zh)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197168B2 (en) Systems and methods to augment the capacities and capabilities of cellular networks through an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network overlay
CN113545098B (zh) 传输组播业务的方法和装置
EP3782401B1 (en) Client device, network control node and upf for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of streams of data packets in multi-connectivity
JP4870817B2 (ja) 無線ネットワークにおける連結制御方法
EP3206458B1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device, and system
KR20100132424A (ko) 메시지 교환 방법 및 소스 장치
US11228946B2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13905397B (zh) 中继确定方法、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EP4258710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ata in near field, device and system
EP4271043A1 (en) Communicat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CN114731723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3225770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5002854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JP7317236B2 (ja) データ処理方法、データ処理装置、通信機器及び記憶媒体
US20240049116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and device for same in short-range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WO2023011316A1 (zh) 数据传输方法、电子设备、芯片和存储介质
KR20210088379A (ko) 이동통신 시스템에서 분산 시간 민감 네트워킹을 지원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CN109246756A (zh) 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WO2022193086A1 (zh)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通信系统
WO2023040590A1 (zh) 通道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13630738A (zh) 一种侧行链路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11343667A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装置
WO2023071567A1 (zh) 传输通道的重配置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JP2002064849A (ja) 移動体通信サービスシステム及びその提供方法
EP4325910A1 (en) Apparatus based on wireless short-range communication protocol archite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