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3821A -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3821A
CN115693821A CN202110873174.9A CN202110873174A CN115693821A CN 115693821 A CN115693821 A CN 115693821A CN 202110873174 A CN202110873174 A CN 202110873174A CN 115693821 A CN115693821 A CN 11569382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d charging
wired
circuit
switch
coi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7317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于文超
杨江涛
罗育峰
刘宁
高海振
王德炼
文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873174.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3821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7444 priority patent/WO2023005849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382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382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1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inductive coupling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涉及终端技术领域,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具体方案为: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通过无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有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快速充电技术能够大大的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但是,在亮屏充电(比如,用户边看视频边充电或者用户边玩游戏边充电)场景下,由于电子设备的温度较高,导致充电速度受到限制,造成亮屏场景下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较慢。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通过无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有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基于本方案,通过将电子设备中的充电FPC省去,可以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做的更大或更宽,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而且本方案中电子设备在有线充电时,是通过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的设置的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的,充电电流可以直接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端口流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电流可以不经过主板上的电路,因此能够降低主板上的发热,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本方案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另外,本方案通过将电子设备中的充电FPC省去,可以减小电子设备的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基于本方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由于电子设备中省去了充电FPC,因此电子设备中有更大的空间设置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线圈的增大使得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能够明显的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基于本方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一方面可以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能够明显的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另一方面可以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通过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降低工艺难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无线充电线圈在垂直于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基于本方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能够明显的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
基于本方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并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由于电子设备中省去了充电FPC,因此电子设备中有更大的空间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本方案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在本方案中,由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故电子设备有线充电与无线充电互不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无线充电线圈在垂直于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第一层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
基于本方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并沿无线充电线圈中第一层线圈的轮廓设置,从而能够在不改变电子设备尺寸的情况下,减小因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尺寸造成的影响。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上述无线充电线圈材质相同。
基于本方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的材质可以相同,从而能够降低工艺的复杂程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该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基于本方案,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由于本方案中充电电流可以直接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端口流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电流可以不经过主板上的电路,因此能够降低主板上的发热,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本方案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可选的,电子设备有线充电且亮屏充电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可以为直通模式,由于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可以进一步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该第二开关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基于本方案,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较大,该高电压可能会对电池和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器件失效。因此,本方案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而且在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由于有线充电的电压为直流电压,而整流电路的驱动电压为交流电压,因此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不会对无线充电电路造成影响。本方案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使得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无线充电线圈中被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的部分既可以用于无线充电,也可以用于有线充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与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基于本方案,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增加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从而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同时为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本方案通过两条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不仅能够降低通路阻抗,而且能够均衡充电FPC上的发热,使得电子设备上的发热均匀分散,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本方案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可选的,电子设备有线充电且亮屏充电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可以为直通模式,由于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通过将第二电压转换电路设置为直通模式,可以降低电子设备主板的发热,进一步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基于本方案,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本方案通过将电子设备中的充电FPC省去,可以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做的更大或更宽,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本方案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可选的,电子设备有线充电且亮屏充电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可以为直通模式,由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可以减小电子设备主板的发热,进一步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以及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第二开关为一个或多个。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第一开关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基于本方案,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较大,该高电压可能会对电池和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器件失效。因此,本方案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而且本方案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使得无线充电线圈中被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的部分既可以用于无线充电,也可以用于有线充电。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后,再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串联连接。
基于本方案,通过在电子设备增加了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从而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同时为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通过两条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不仅能够降低通路阻抗,而且能够均衡充电FPC上的发热,使得电子设备上的发热均匀分散,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本方案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可选的,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时,可以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并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能够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的主板发热,提升充电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该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该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包括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无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关断;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与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
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该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第一开关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该控制方法包括:检测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包括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无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关断;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导通。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后,再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串联连接。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无线充电线圈在垂直于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结合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三方面,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材质相同。
上述第二方面和第三方面的各种实现方式的效果描述可以参考第一方面相应效果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在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和b,a和c,b和c,或,a和b和c,其中a、b和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另外,为了便于清楚描述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采用了“第一”、“第二”等字样对功能和作用基本相同的相同项或相似项进行区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第一”、“第二”等字样并不对数量和执行次序进行限定。比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中的“第一”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中的“第二”仅用于区分不同的有线充电线路。本申请实施例中出现的第一、第二等描述,仅作示意与区分描述对象之用,没有次序之分,也不表示本申请实施例中对设备个数的特别限定,不能构成对本申请实施例的任何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他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性的”或者“例如”等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相关概念。
在电子设备处于亮屏状态的同时,如果对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由于电子设备整体温升的提高,将导致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受限,造成电子设备亮屏场景下的充电速度较慢。
图1为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在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电流从电源适配器流入电子设备中的充电柔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再通过两个开关电容(switched capacitor,SC)充电芯片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高压开关电容(high voltage switched capacitor,HVSC)充电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两个SC充电芯片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中SC充电芯片的数量并不限定,图1以电子设备包括两个SC充电芯片(分别为SC1和SC2)为例进行示意。实际应用中,SC充电芯片的数量取决于电子设备的电池有几对连接器,例如,电子设备也可以包括1个SC充电芯片。
结合图1所示,在用户边看视频边充电,或者,用户边玩游戏边充电,或者,用户边网上购物边充电等亮屏充电场景下,由于电子设备的屏幕处于亮屏状态,电子设备主板中的芯片(例如,系统级芯片(system on chip,SoC),该SoC可以包括图1所示的SC1和SC2)会发热,如果在亮屏的同时对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那么两个SC芯片以及充电FPC都会发热,这将导致电子设备的主板上的温度较高,影响亮屏充电速度。
示例性的,可以通过减少通路阻抗或者增加散热措施,降低电子设备在亮屏场景下的发热,提升亮屏充电速度。例如,可以通过增加充电FPC的厚度等方式减少通路阻抗,也可以通过增加真空腔均热板(vapor chambers,VC)和石墨等方式进行散热。但是,增加充电FPC的厚度,以及增加VC和石墨,会带来电子设备整机的厚度增加,成本较高。
为了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能够在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而且本申请实施例在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时,可以不改变电子设备的尺寸,甚至可以减小电子设备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可以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提高亮屏充电速度,也可以在电子设备灭屏充电的场景下,提高灭屏充电的速度。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具体场景并不限定。例如,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包括但不限于用户边看视频边充电,边玩游戏边充电,边网上购物边充电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亮屏充电场景适用于电子设备的屏幕处于亮屏状态的同时,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的任何场景。
本申请实施例应用于包括无线充电线圈的电子设备。如图2所示,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线圈,该无线充电线圈可以为多匝线圈。
可选的,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可以为单层线圈,也可以在垂直于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多层线圈,每层线圈为多匝线圈,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的层数及匝数并不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该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其中,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
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通过无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有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中有线充电电路可以包括多种不同的电路结构,在有线充电电路的不同电路结构下,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也可以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下面结合有线充电电路的四种不同的电路结构对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的过程,以及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具体形态进行详细说明。
第一种电路结构:如图3所示,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可选的,无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整流电路、HVSC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整流电路的输入端与无线充电线圈耦合连接,整流电路的输出端耦合至HVSC的输入端,HVSC的输出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数量并不限定,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数量取决于电子设备的电池有几对连接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图3、图5、图7和图9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一个进行示例性示意,实际应用中,电子设备中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也可以为两个。
图4为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结合图3,如图4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可选的,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也可以为5V左右。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10V左右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5V左右的电压直通输出。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可以理解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降压模式和直通模式可以通过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中的开关的导通和关断实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较降压模式发热低。
例如,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5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使得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并将第一电压转换电路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由于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在亮屏充电场景下,通过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可以进一步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再例如,结合图3和图4所示,在电子设备灭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使得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并将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亮屏充电和灭屏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的大小并不限定,上述仅是示例性说明。例如,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也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使得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并将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也可以不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相同。
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可以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或者,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可以包括以下三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实现方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也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的一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的多匝线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仅是示例性说明。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中的最外匝线圈(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的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时,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例如,如图3中的(a)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的最外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电子设备的电池。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中的一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的一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时,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两条,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其中一条为无线充电线圈中的一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如图3中的(b)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中的一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两条,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
可选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最里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还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中间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图3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相较于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里匝的至少一部分或中间匝的至少一部分,能够降低工艺难度。
第二种实现方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也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仅是示例性说明。可以理解的,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两条,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
第三种实现方式,无线充电线圈在垂直于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例如,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也可以复用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在此仅是示例性说明。
可选的,第一层线圈可以为无线充电线圈包括的多层线圈中,最靠近电子设备屏幕的一层线圈。
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一条也可以多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可以理解的,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由于省去了充电FPC,因此电子设备中有更大的空间设置无线充电线圈,无线充电线圈的增大使得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
可选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有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可选的,第二开关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开关的具体数量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有关。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为一个。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为多个,该多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每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一个第二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也可以为一个,多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均通过该第二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下述实施例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为多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具体数量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方式有关。例如,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一条。再例如,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两条,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并联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具体数量并不限定,在此仅是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为例,如图3中的(a)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第二开关S2为一个。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S1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S2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为例,如图3中的(b)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有两条,第二开关S2有两个。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并通过S1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每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一个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如图3中的(a)和图3中的(b)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开关S1和开关S2处于导通状态,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关断状态,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具体数量并不进行限定,图3中的(a)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一个,图3中的(b)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可以为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effect transistor,MOSFET,简称MOS管),也可以为绝缘栅双极型晶体管(insulated gate bipolar transistor,IGBT),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当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为MOS管时,可以为N型MOS管,也可以为P型MOS管。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较大,该高电压可能会对电池和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器件失效。因此,本申请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在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由于有线充电的电压为直流电压,而整流电路的驱动电压为交流电压,因此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不会对无线充电电路造成影响。而且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使得无线充电线圈中被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的部分既可以用于无线充电,也可以用于有线充电。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只用于有线充电,不用于无线充电使用;即:当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没有无线充电信号和无线充电电流。
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互相独立,而且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可以设置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为多条时,该多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
例如,如图3中的(c)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半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再例如,如图3中的(d)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一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两条,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
可选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如果无线充电线路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沿第一层线圈的轮廓设置。可以理解的,通过沿第一层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能够在不改变电子设备尺寸的情况下,减小因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对无线充电线圈的尺寸造成的影响。
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可以支持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共存的场景。例如,如图3中的(c)和图3中的(d)所示的电子设备,可以支持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同时进行。
可选的,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时,可以将无线充电线圈的匝数减少一匝或半匝,并在减少一匝或半匝的位置相应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例如,以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包括10匝线圈为例,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时,可以将无线充电线圈的匝数减少一匝设置为9匝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一匝线圈,该一匝线圈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用于有线充电。
可选的,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时,也可以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再设置一匝或半匝线圈,该一匝或半匝线圈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用于有线充电。例如,以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包括10匝线圈为例,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时,可以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再设置一匝线圈,该一匝线圈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用于有线充电。
可选的,第一有线充电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的材质可以相同。
可以理解的,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通过将电子设备中的充电FPC省去,可以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做的更大或更宽,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而且本实施例的电子设备在有线充电时,充电电流可以直接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端口流入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电流可以不经过主板中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因此能够降低主板上的发热,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图3所示的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另外,本实施例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电子设备在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
第二种电路结构:如图5所示,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串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该串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与串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并联连接。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可选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当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之间并联连接,第二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分别通过该多个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图5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一个为例进行示例性示意。
图6为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结合图5,如图6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的一路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电源适配器的另一路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后,经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共同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图1所示的充电FPC。
本实施例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共同为电池充电,能够将电子设备的发热分散。而且通过两条有线充电线路共同为电池充电,能够在亮屏充电的场景下,降低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
可选的,在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也可以为5V左右。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10V左右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用于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5V左右的电压直通输出。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
例如,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5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使得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也相同。将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将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传输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直通输出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由于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在亮屏充电场景下,通过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的发热,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再例如,结合图5和图6所示,在电子设备灭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使得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将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将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传输的10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降压输出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亮屏充电和灭屏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的大小并不限定,上述仅是示例性说明。例如,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也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也可以不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相同。
图5中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也可以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关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有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关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数量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连接方式等内容可以参考前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下述实施例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为多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为例,如图5中的(a)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第二开关S2为一个。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S1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S2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为例,如图5中的(b)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有两条,第二开关S2有两个。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并通过S1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每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一个S2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如图5中的(a)和图5中的(b)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导通状态,电源适配器输出的一路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电源适配器输出的另一路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后,经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关断状态,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具体数量并不进行限定,图5中的(a)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一个,图5中的(b)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较大,该高电压可能会对电池和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器件失效。因此,本申请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使得无线充电线圈中被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的部分既可以用于无线充电,也可以用于有线充电。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例如,如图5中的(c)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半匝线圈。
再例如,如图5中的(d)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一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两条,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
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该电子设备可以支持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共存的场景。例如,如图5中的(c)和图5中的(d)所示的电子设备,可以支持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同时进行。
可以理解的,图5所示的电子设备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通过在电子设备中增加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从而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同时为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通过两条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不仅能够降低通路阻抗,而且能够均衡充电FPC上的发热,使得电子设备上的发热均匀分散,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而且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时,通过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主板发热,提升充电性能。图5所示的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另外,本实施例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
第三种电路结构:如图7所示,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可选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当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之间并联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分别通过该多个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图7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一个为例进行示例性示意。
图8为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结合图7,如图8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电子设备中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可选的,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也可以为5V左右。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10V左右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5V左右的电压直通输出。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
例如,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5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使得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将电源适配器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直通输出该5V左右的电压,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由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在亮屏充电场景下,通过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主板的发热,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再例如,结合图7和图8所示,在电子设备灭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使得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电源适配器输出的10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降压后输出5V左右的电压,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亮屏充电和灭屏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的大小并不限定,上述仅是示例性说明。例如,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也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使得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电源适配器输出的10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降压后输出5V左右的电压,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也可以不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相同。
图7中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也可以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关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有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第一开关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可选的,第二开关可以为一个或多个。第二开关的具体数量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有关。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下述实施例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为多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为例,如图7中的(a)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第二开关S2为一个。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S1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S2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为例,如图7中的(b)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有两条,第二开关S2有两个。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S1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每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一个S2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如图7中的(a)或图7中的(b),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导通状态,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关断状态,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具体数量并不进行限定,图7中的(a)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一个,图7中的(b)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较大,该高电压可能会对电池和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器件失效。因此,本申请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使得无线充电线圈中被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的部分既可以用于无线充电,也可以用于有线充电。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例如,如图7中的(c)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半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再例如,如图7中的(d)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一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两条,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可以理解的,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通过将电子设备中的充电FPC省去,可以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做的更大或更宽,能够减小有线充电电路的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而且本实施例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时,可以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能够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的主板发热,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图7所示的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另外,本实施例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电子设备在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
第四种电路结构:如图9所示,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以及与并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电路对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可选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例如,两个)。当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多个时,该多个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之间并联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分别通过该多个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图9以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一个为例进行示例性示意。
图10为一种电子设备的充电原理结构图。结合图9,如图10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通过并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后,经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共同为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可以为图1所示的充电FPC。
本实施例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共同为电池充电,能够将电子设备的发热分散。而且通过两条有线充电线路共同为电池充电,能够在亮屏充电的场景下,降低通路阻抗,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
可选的,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也可以为5V左右。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10V左右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与用于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当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用于将5V左右的电压直通输出。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相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
例如,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5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使得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也相同。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的5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直通输出该5V左右的电压,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由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相较于降压模式的发热较低,因此在亮屏充电场景下,通过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可以进一步降低电子设备主板的发热,提升亮屏充电的充电速度。
再例如,结合图9和图10所示,在电子设备灭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使得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电压小于输入电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的10V左右的电压经过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降压输出5V左右的电压,向电子设备的电池充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电子设备亮屏充电和灭屏充电时,电源适配器输出电压的大小并不限定,上述仅是示例性说明。例如,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也可以为10V左右,控制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也可以不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相同。
图9中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复用无线充电线圈,也可以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但不限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关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前述实施例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有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关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数量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连接方式等内容可以参考前一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下述实施例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多条线路时,第二开关为多个为例进行示例性说明。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一部分为例,如图9中的(a)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第二开关S2为一个。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S1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S2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示例性的,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线圈的至少一部分为例,如图9中的(b)所示,第一开关为S1,第二开关为S2,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有两条,第二开关S2为两个。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连接在一起,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S1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每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一个S2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如图9中的(a)和图9中的(b)所示,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导通状态,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并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S1和S2处于关断状态,无线充电器中的线圈与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发生电磁感应,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本申请实施例对于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具体数量并不进行限定,图9中的(a)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一个,图9中的(b)以第一开关为一个,第二开关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实际应用中,第一开关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由于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较大,该高电压可能会对电池和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造成影响,甚至导致器件失效。因此,本申请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而且通过在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使得无线充电线圈中被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的部分既可以用于无线充电,也可以用于有线充电。
当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不复用无线充电线圈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数量可以为一条,也可以为多条,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限定。
例如,如图9中的(c)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半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一条,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再例如,如图9中的(d)所示,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圈沿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在无线充电线圈的周围设置一匝线圈。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两条,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之间并联连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两条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
可以理解的,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与图1所示的电子设备相比,通过在电子设备增加了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从而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可以同时为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通过两条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不仅能够降低通路阻抗,而且能够均衡充电FPC上的发热,使得电子设备上的发热均匀分散,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图9所示的电子设备尤其是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场景下,能够明显地提升亮屏充电的速度。而且在电子设备亮屏充电时,通过将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设置为5V左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主板发热,提升充电性能。另外,本实施例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能够避免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电压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和电子设备的电池等造成影响,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如图11所示,该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以下步骤:
S1101、检测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
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包括有线充电和无线充电。
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第一开关耦合至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图3中的(a)或图3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
可选的,该电子设备中的有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与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图5中的(a)或图5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
另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有线充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第一开关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第二开关耦合至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图7中的(a)或图7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
可选的,该电子设备中的有线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与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后,再与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串联连接。例如,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图9中的(a)或图9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或,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或,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即本实施例中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
可选的,若电子设备在关机状态下进行有线充电,可以在电子设备的充电口插上电源适配器时,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
S1102、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无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关断。
例如,以电子设备为图3中的(a)、图3中的(b)、图5中的(a)、图5中的(b)、图7中的(a)、图7中的(b)、图9中的(a)或图9中的(b)任一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在该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无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关断,电子设备中的无线充电线圈产生的感应电流经过整流电路整流后,通过HVSC芯片将2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10V左右的电压,再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将10V左右的电压转换为5V左右的电压后,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也就是说,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无线充电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因此无线充电线圈上产生的大电压不会对有线充电电路中的器件或电子设备的电池造成影响,能够提升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
S1103、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导通。
可选的,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的默认状态可以为关断状态。
例如,以电子设备为图3中的(a)或图3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若电子设备在开机状态下进行有线充电,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后,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若电子设备的电量过低,在关机状态下进行有线充电,当电子设备的充电口插上电源适配器时,可以通过硬件电路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
再例如,以电子设备为图5中的(a)或图5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若电子设备在开机状态下进行有线充电,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后,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电源适配器输出的一路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后,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电源适配器输出的另一路电流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后,经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若电子设备的电量过低,在关机状态下进行有线充电,可以先通过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向电池充电,待电子设备开机后,检测到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
再例如,以电子设备为图7中的(a)或图7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再例如,以电子设备为图9中的(a)或图9中的(b)所示的电子设备为例,在电子设备的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第一开关S1和第二开关S2导通,电源适配器输出的电流经并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传输后,通过电子设备中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向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
可以理解的,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复用无线充电线圈的情况下,通过在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并在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关断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在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导通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从而使得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不会对无线充电造成影响,而且无线充电时也不会对有线充电造成影响。能够提升电子设备的充电速度(尤其是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的同时,提高电子设备充电的可靠性。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在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可以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也可以不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如果电子设备进行有线充电时,区分亮屏充电场景和灭屏充电场景,上述控制方法还可以包括:检测电子设备的充电场景为亮屏充电或灭屏充电。在电子设备为亮屏充电且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第一电压,并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或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在电子设备为灭屏充电且充电类型为有线充电时,控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第二电压,并控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或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降压模式。第一电压可以小于第二电压。
例如,在电子设备亮屏有线充电时,可以控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在电子设备灭屏有线充电时,可以控制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10V左右。结合上述图3至图10可知,电源适配器的输出电压为5V左右时,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或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为直通模式为电子设备的电池供电,由于电压转换电路的直通模式较降压模式的额功耗低、发热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提升电子设备亮屏充电的速度。
结合本申请公开内容所描述的方法或者算法的步骤可以硬件的方式来实现,也可以是由处理器执行软件指令的方式来实现。软件指令可以由相应的软件模块组成,软件模块可以被存放于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闪存、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grammable ROM,EPROM)、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EPROM,EEPROM)、寄存器、硬盘、移动硬盘、只读光盘(CD-ROM)或者本领域熟知的任何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一种示例性的存储介质耦合至处理器,从而使处理器能够从该存储介质读取信息,且可向该存储介质写入信息。当然,存储介质也可以是处理器的组成部分。处理器和存储介质可以位于ASIC中。另外,该ASIC可以位于核心网接口设备中。当然,处理器和存储介质也可以作为分立组件存在于核心网接口设备中。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可以意识到,在上述一个或多个示例中,本发明所描述的功能可以用硬件、软件、固件或它们的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将这些功能存储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或者作为计算机可读介质上的一个或多个指令或代码进行传输。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计算机存储介质和通信介质,其中通信介质包括便于从一个地方向另一个地方传送计算机程序的任何介质。存储介质可以是通用或专用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之上,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20)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
在所述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通过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在所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在垂直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
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沿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轮廓设置,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电气不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材质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二开关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耦合至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在所述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在所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所述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与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
在所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通过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所述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对所述电子设备进行充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耦合至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以及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所述第二开关为一个或多个;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耦合至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在所述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关断状态;在所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处于导通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所述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后,再与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串联连接。
13.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耦合至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所述第一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用于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关断;
响应于对所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导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所述串联连接的第二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二有线充电线路与串联连接的第一电压转换电路和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
15.一种电子设备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无线充电线圈,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包括串联连接的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以及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一端用于通过所述第一开关与电源适配器耦合连接,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开关耦合至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入端,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的输出端与所述电子设备的电池耦合连接;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响应于对所述电子设备无线充电,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关断;
响应于对所述电子设备有线充电,控制所述第一开关和所述第二开关导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的第二有线充电线路,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和所述第二有线充电线路并联连接后,再与所述第二电压转换电路串联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无线充电线圈的至少一部分。
18.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19.根据权利要求13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在垂直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屏幕方向上包括第一层线圈和第二层线圈;
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对应设置,包括: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为所述第一层线圈最外匝的至少一部分。
20.根据权利要求13至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有线充电线路与所述无线充电线圈材质相同。
CN202110873174.9A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69382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3174.9A CN115693821A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CT/CN2022/107444 WO2023005849A1 (zh) 2021-07-30 2022-07-22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73174.9A CN115693821A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3821A true CN115693821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584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73174.9A Pending CN115693821A (zh) 2021-07-30 2021-07-30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93821A (zh)
WO (1) WO202300584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17488B (zh) * 2018-09-03 2020-09-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电子设备、充电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09177768B (zh) * 2018-09-27 2021-10-15 温州大学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方法及电动汽车
CN210129739U (zh) * 2019-04-29 2020-03-06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电路、充电管理芯片和电子设备
KR20210037377A (ko) * 2019-09-27 2021-04-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전력 송수신 장치 및 그 동작 방법
CN111277012A (zh) * 2019-12-31 2020-06-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电路、充电芯片及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5849A1 (zh)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91007B2 (ja) 電力供給の装置および方法ならびにユーザ装置
US8949631B2 (en) USB power supply method and device, and end device and system using the same
US9203254B2 (en) Power management circuit for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USB functionality and method for doing the same
JP4656152B2 (ja) 電池システム
JP6626882B2 (ja) 充電制御方法と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4917016B (zh) 充电式集线器
US11119550B2 (en) USB device and operation method thereof
EP3185387B1 (en)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ybrid power control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to allow charging using any of high power adaptors corresponding to different voltages
CN115395762B (zh) 单电感变压的多电压独立输出电路及相关产品
CN116707047A (zh) 充放电电路、电子设备及电子系统
CN105634143B (zh) 无线供电与受电装置与其操作方法
CN113949167A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5693821A (zh) 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14079302B (zh) 充电电路、充电芯片、电子设备及充电方法
US7345381B2 (en) Converter to provide an output voltage for plural input voltages
US10170923B2 (en) Adaptive buck converter with monitor circuit and charging cable using the same
JP2004341592A (ja) 電子機器システム
JP5792525B2 (ja) 電力供給線接続装置及び電力供給線接続方法
CN218920517U (zh) 一种超低温摄像机
CN110165735A (zh) 一种充电方法及充电设备
CN112955826A (zh) 选通电路、通信电路、通信控制方法及设备
JPH0875800A (ja) 電流検出器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負荷駆動装置
CN110970951A (zh) 一种无线充电电路、系统、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14498811B (zh) 充电管理模块、充电电路、充电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TWI795149B (zh) 電源模組及其供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