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25A - 信道化蜂窝系统中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 Google Patents

信道化蜂窝系统中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25A
CN1156925A CN96117909A CN96117909A CN1156925A CN 1156925 A CN1156925 A CN 1156925A CN 96117909 A CN96117909 A CN 96117909A CN 96117909 A CN96117909 A CN 96117909A CN 1156925 A CN1156925 A CN 11569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nnel
sub
district
adjacent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61179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迈西尔德·本维尼斯特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T&T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T&T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T&T Corp filed Critical AT&T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9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12Fixed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H04W16/04Traffic adaptive resource partitio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24Cell struc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在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对这种系统内通信信道的业务质量要求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及其基本功能表示为:奇/偶小区编制,用来消除一个小区内的相邻信道冲突;垂直信道组结构,用来消除扇区化小区中邻接扇区之间的相邻信道冲突;以及最小相邻周边方法,用来减少规则信道分配中在邻接小区或扇区之间的相邻边缘的数目。

Description

信道化蜂窝系统中控制 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本申请与无线通信系统有关,具体地说,与改进在信道化蜂窝系统中的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措施有关。
在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通常是对频谱效率和使所用信道数最大的考虑确定了要采用蜂窝式的这种信道和与信道相应的频率的配置,也就是说一个服务区域划分为一系列连接的服务区,称作小区。在一个具体小区内,用户通过无线电链路与为这个小区服务的一个基站通信,这个基站与其他小区基站连接组成一个无线通信网。这个无线通信网通常还与一个或几个有线网连接。为了用这种无线网进行通信,每个用户分配到一个离散的信道组中的一个信道。
图1以示意形式示出了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普通规则六角形小区布局〔注1〕。正如所知道的那样,用六角形网格画出的地理服务区域形成了一个几何图案,使得频率可以按图案配置方式加以分配,允许用一个受控的有规律重复分配模型复用这些频率。小区区域各自具有一组分配给它的规定信道〔注2〕。每个信道组包括多个独立的发送和接收无线电信道,供小区区域内使用。在图1所示的模型中,标以“A”的各小区为同信道小区(co-user cell),所有这些小区使用相同的信道组。对于标以“B”、“C”等的同信道小区也是一样,各自具有分配给它的信道组。
每个小区用一个与基站配合的天线系统照射覆盖,各基站可以相互连接和/或与其他网连接。天线101是一个具有全方向辐射图的天线,而天线102是一个定向辐射天线,它的方向图表示了将小区分裂成几个更
〔注1〕应该理解,图1中所示的小区的六角形形状表示了一种习惯画法。所以选用这种六角形的小区表示方式是因为六角形接近小区理想功率覆盖区域的圆形形状。然而,如果使用圆形表示,就会出现一些交叠区,使得服务区画面很不清楚。但是采用这种将小区画成六角形的习惯画法,可以将表示一个服务区的这些小区画成相互既无间隙又无交叠的形式。
〔注2〕当然,如下面将要详细说明的那样,体现无线通信技术领域中较近进展的软性信道分配方法通常将涉及给小区分配的信道不是固定不变的情况。小的扇形服务区的情况。
众所周知,蜂窝通信系统的一个中心思想是频率复用(frequencyreuse)。采用频率复用,处在不同地理位置(即不同小区)的一些用户可以同时使用相同频率的信道,如在对于规则信道分配情况的图1中同各小区所示。虽然频率复用能大大增加一个系统的频谱效率,但是,如果系统设计不合适,在共同使用相信道的各小区之间就会引起严重的干扰。
频率复用分配通常是通过选用一些简单的规则标出各同信道小区和将RF频谱划分成一些信道组来实现的。信道分配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固定的和软性的,可参见将刊的M.Benveniste所著“自配置无线系统”(“Self Configurable Wireless Systems”)。固定信道分配不改变小区与为小区服务的信道之间的关系。仅仅是那些分配给一个小区的信道才能用来为这个小区中的呼叫服务,而每个信道可以被所有分配到这个信道的小区同时使用。固定信道分配的一个例子是“规则”信道分配,其特征是各小区大小相同、间隔规则。规则信道分配对于话务量对各小区均匀分布的系统来说是最佳的。
在话务量分布不均匀的情况下,可以找到一种最佳的固定“非规则”信道分配方式,按照小区话务负荷为小区分配信道。〔为了达到这种最佳非规则分配所用的方法可参见M.Benveniste的美国专利No.5,404,574“无线通信网中用于非规则信道分配的装置和方法”〕(“Apparatus andMethod for Non-Regular Channel Assignment in WirelessCommunication Networks”)。
软性信道分配方法利用了一个系统的遥控、软件驱动重新调谐基站无线电设备的能力,这种能力使得信道容量能适应话务量的变化。软性信道分配方法的种类包括自适应和动态这两种信道分配方法,还包括混合式的自适应动态信道分配方法(可参见M.Benveniste的“自配置无线系统”)。
也如所周知,无线系统中的通信质量主要取决于所接收的信号与干扰比(S/I)。所涉及的主要干扰包括两部分:同信道干扰和邻近信道干扰。同信道干扰是来自调谐到与工作信道相同频率的通信源的干扰。邻近信道干扰来自使用频谱中靠近工作信道的那些信道的通信源。在引起干扰的邻近信道在频谱上与工作信道邻接时,通常称为相邻信道干扰。为了达到所要求的话音或数据的传送质量,接收到的信号与合并在一起的同信道和邻近信道的干扰之比必需超过所规定的门限。
已经充分认识到需要避免在一个小区内和在几个邻近小区内使用邻近的信道。在通常的模拟AMPS系统信道分配中,分裂成三个扇区的各小区复用具有7个小区的小区群的频谱,因此在为同一小区服务的各信道之间的间距为21个信道(630KHz),如图2的裂成扇区的图案所示,这已是以使来自邻近信道的任何干扰可以忽略。对于地理上邻接的小区,只要避免将相邻的信道组分配给同一小区的扇区或分配给邻接小区的会与所关注的扇区邻接的扇区。如图2所示,对于小区个数为7的三扇区复用组是存在这样一种信道分配的。
然而,在采用诸如软性信道分配或非规则固定信道分配这样的不很常用的方法时,就不再出现这种几乎自动满足信道间距的情况。因此,这种蜂窝系统的设计者所面临的问题是:在一个小区中或邻近几个小区中同时使用的信道之间要求的最小频谱间距是多少。已经提出了一些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注3〕,其中即使有一些考虑了邻近信道干扰,但也〔注3〕这类现有途径的一些例子可参见下列文献:N.Bambos and G.J.Porttie,“On power control in highcapacity radio networks”, Third WINLAB Workshop,pp.239-247,1992;R.Beck and H.Panzer,“Strategies for Handover and Dynamic Channel Allocation in Micro-Cellular Mobile Radio Systems”, Proc.IEEE Vehicular Technol. Conference,May 1989;D.C. Cox and D.O. Reudink,“Dynamic ChannelAssignment in Two-Dimensional Large-Scale Mobile Radio Systems”,Bell System Technical Journal,Vol.51,No.7,pp.1611-1629,September 1972;S.M. Elnoubi,R.Singh,and S.C.Gupta,“A new frequencychannel assignment algorithm in high communication systems”,IEEE Trans. Veh. Technol.,Vol. 31,No.3,August 1982;G.J. Foschini and Z. Miljanic,“A simple distributed autonomous power control algorithmand its convergence”,IEEE Trans.Veh.Technol.,November 1993;H.Jiang and S.S. Rappaport,“CBWL:A new channel assignment and sharing method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IEEE Veh. Technol.Conference,May 1993;T.J. Kahwa and N.D. Georganas,“A hybrid channel assignment scheme in large-scale,cellular-structured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IEEE Trans. Commun.,Vol. 26,No.4,April1978;S.Nanda and D.J. Goodman,“Dynamic Resource Acquisition:Distributed Carrier Allocation forTDMA Cellular Systems",Third Generation Wireless Information Networks,S.Nanda and D.J.Goodman(eds),pp.99-124,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Boston,1992;R.J.Pennotti,Channel Assignment inCellular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ph.D. Dissertation,Polytechnic Institute of New York,1976;J.Zander,“Transmitter power control for co-channel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in cellular systems”,FourthWINLAB Workshop,pp.241-247,1993.并不充分。特别是先前对邻近信道干扰的处理分析和导出信道间距要求并没有考虑到对S/I比的所有影响,这可参见W.C.Y.Lee的移动蜂窝通信系统(Mobile Cellular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MeGraw-Hill,New York,1989)。象这样不考虑邻近信道干扰对S/I比的影响将会导致一个信号比干扰还弱的情况。通过以由于信道分离使信号强度减小来平衡接收机附近的干扰信号的相对强度,在无同信道干扰的情况下总S/I比就会等于1(即OdB)。如果存在一些同信道干扰,则总S/I比就会小于1。(用dB表示的话,就是一个负数)。
由于对S/I的要求意味着对总干扰的限制,而总干扰等于同信道干扰和邻近信道干扰这两项之和,因此需要对这二项折衷考虑。当信道之间频谱间距增大时,邻近信道干扰减小,因此为同信道干扰留出较大的余量,从而允许复用距离更小一些,至少在原理上可增大系统容量。然而,信道间距大,每个小区中可用信道数就少,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的话就会导致系统容量减小。因此,系统设计者的一个重要任务是确定能满足S/I要求又使频谱效率最大的最佳信道间距。
本发明提供了在蜂窝无线通信系统中根据这种系统内通信信道业务质量因子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新方法。这里所揭示的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这些新方法每个都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奇/偶小区编制,用来消除一个小区内的相邻信道冲突;
垂直信道组结构,用来消除在一些分成扇区的小区的相邻接的扇区之间的相邻信道冲突;以及
最小相邻周边方法,用来减少规则信道分配中在邻接小区之间的相邻边缘的数目。
在本申请的附图中:
图1示出了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规则小区规划的示意图;
图2示出了在复用因子为7情况下的扇区化小区配置;
图3以方框图形式示出了无线蜂窝通信系统的各主要组成部分以及这些组成部分之间的典型互速情况;
图4示出了对采用软性信道分配方法为无线蜂窝通信系统各小区分配无线电信道进行控制的数据处理系统的原理方框图;
图5示意性地示出了一个含有自己基站的单个小区,以及其中一个受到服务的用户台和一个可能引起干扰的用户台相互相对基站分别处于不同位置的情况;
图6示意性地示出了两个各有自己基站的相邻小区,以及其中一个受到服务的用户台和一个可能引起干扰的用户台相互相对基站分别处于不同位置的情况;
图7示出了采用水平信道组构成方法对于各扇区化小区的信道组配置;
图8示出了采用垂直信道组构成方法对于各扇区化小区的信道组配置;
图9示出了复用因子为4的扇区化小区配置;
图10示出了复用因子为7的全向小区配置,其中有些小区分配了相邻信道组;以及
图11示出了对于在复用因子为8的全向小区结构情况下的小区规划、邻区图及其补图。
以下讨论将部分以在一个计算机系统内对数据进行一系列操作的算法和符号表示方式予以介绍。可以理解,这些算法描述和表示正是熟悉系统工程技术的人们相互交流他们工作情况的常用手段。
至于在这里(和通常)所使用的来说,算法可以看作能得出所要求的结果的一个独立的处理步骤序列。这些步骤通常要涉及对一些物理量进行操作。这些物理量一般(虽然不必非要这样)呈电信号或磁信号形式,可以对它们进行存储、传送、合并、比较和其他处理。为了参照方便以及与普通用法保持一致,这些信号往往将用比特、数值、元素、符号、字符、项(term)、编号之类的术语描述。然而需要强调的是,这些术语和类似的一些术语应该与相应的物理量对应,也就是说这类术语只是加到那些物理量上的一些方便标记。
为使说明清晰起见,本发明的示例性实施例示为由一些分立的功能块(包括标为“处理器”的功能块)组成的形式。通过使用共享或专用硬件,包括(但并非只限于)能执行软件的硬件,可以提供这些功能块所表示的功能。例如,在图3和4中的OMC、MSC和BS以及在图4中的计算机处理器这些功能块的一些功能或全部功能可以由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包括共享处理器)提供。(所谓处理器这个术语不应理解为单指能执行软件的硬件)。
一些示例性的实施例可能包括:诸如AT&T DSP16或DSP32C之类的微处理器和/或数字信号处理器(DSP)硬件,存储实现以下将要说明的各种操作的软件的只读存储器(ROM),以及存储各结果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还可能配有与通用DSP电路配合的超大规模集成(VLSI)硬件实施手段和专用VLSI电路。
图3示出了一种典型的蜂窝系统的方框图。由图可见,移动无线电话系统通过一些移动通信交换中心(MSC)202、203接到公用电话交换网(PSTN)201。通过这些MSC的交换,将各为本小区覆盖区域提供服务的一些基站(BS)210互联在一起。各覆盖区域示为具有不规则的边界,这对于一个实际系统来说是很典型的。每个BS都配有无线电收发设备和辐射天线,为本小区覆盖区域内的移动无线电话250服务。
操作与管理中心(OMC)230与MSC202、203连接,对MSC202、203的系统工作以及MSC202、203所配合的BS210进行控制。OMC220是一个中心控制站,包括对从数据存储器输入的接收数据进入输入和数据处理以及执行实时控制。在软性信道分配的情况下,这种数据处理配置可用来在BS处的遥控可调无线电收发机的配合下实现信道配置。
对于这样的软性信道分配情况,图4示出了OMC中数据处理设备的用来控制信道分配和BS无线电收发机调谐的示例性实施例的原理方框图。计算机处理器310有一个存储在相配合的存储器311内的程序。这个程序可以包括一系列用来为蜂窝系统分配无线电信道的指令。初始输入数据通过输入功能块312送至计算机处理器310。输入数据包括:可用小区,可用无线电频率,以及干扰信息。干扰信息通常是表示每个小区对其他各小区的干扰这样的一个小区对小区的干扰矩阵形式。此外,输入还包括对所要求的信道分配和业务量占用图表来说是必需的系统限制约束。
为了实现软性信道分配方法,计算机处理器310将按照存储在存储器311内的指令执行信道分配处理。所得到的信道分配结果可经输出功能块313送至MSC315,再由此发送给各BS321。然后,各BS中的独立可调无线电设备322分别按照信道分配处理过程所确定的无线电信道分配结果调到相应的频率上。
I.本发明的方法
A.概述
这里通过几个实施例来介绍本发明的方法,每个实施例都是一种旨在控制邻近信道干扰以使总S/I比能满足要求的新方法。正如从对这些实施例所作的具体说明中所看到的那样,每个实施例都可独立实施,但多数可结合其他一个或几个实施例以及结合在交互参照的同组申请中所揭示的方法的实施例一起实施。
在说明这些具体实施例前,首先研究信道间距(即在服务信道与邻近干扰信道之间的间距)、所接收到的服务信道和干扰信道的信号强度、S/I比这些物理量之间的某些关系,然后再将这些关系用到下面所要说明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上。
邻近信道的发射机所引起的干扰电平取决于用户单元(通常是移动台或便携台)相对各自基站的位置,实施的功率控制电平,以及表示传输是从基站至用户单元(以下称为“下行链路”)还是从用户单元至基站(以下称为“上行链路”)的通信方向。图5和6分别示出了讨论邻近信道干扰影响的相互位置关系的例子。图5所示的是具有基站B的单个小区的几种情况,而图6所示的是分别具有基站B1和B2的两个邻近小区的几种情况。在所有的这些位置图中,用户台i和j分别处于相对基站相互不同的位置上。其中,标记i表示服务用户单元,j表示工作在频谱上最接近的信道(称为邻近信道)上的用户单元。在图6所示的这几个位置图中,服务单元i由基站B1提供服务,而邻近信道的用户单元j由基站B2提供服务。
作为一种例示情况,考虑所有呼叫都用相同的功率服务,即不加功率控制的情况。此时,在图5所示的各种情况下,下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相差不大,因为是以相同的功率为各呼叫服务的。然而,在图5所示的三种情况下,上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就各不相同的。因为信号的衰减随着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所以从图5(a)的用户单元i接收到的信号强度由于用户单元i靠近服务基站面比从用户单元j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强,从而对于这样的相互位置上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可以忽略。在图5(b)所示的相对位置情况下,由于两个用户单元离基站的距离相同,因此所接收到的服务信号与干扰信号相差不大。最后,在图5(c)所示的这种情况下,由于干扰用户单元比服务用户单元更靠近基站,因此上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就相当大。
如果采用功率控制来减小靠近基站处的呼叫的功率,那么所受到的邻近信道干扰就有所改变。这些改变仍可通过对图5所示的这几种相对位置情况的讨论加以说明,而现在假定功率受到调整而使接收到的各服务信号相等。这样,在图5所示的三种情况下,上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就相差不大,因为从各用户单元所接收到的信号强度是相同的,而无论这些用户单元相对基站是处于什么位置上。但是,如果加了下行链路功率控制,邻近信道干扰对于这三种相互位置情况就各不相同了。在图5(a)中,由于干扰信号的功率高于服务信号的功率,功率控制将使下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增大。在图5(b)所示的相对位置情况下,由于受到服务的用户单元和邻近信道用户单元离基站的距离相同,功率控制并不改变下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然而,在图5(c)所示的相对位置情况下,功率控制将使下行链路邻近信道干扰减小。因此,可以看出功率控制通常在上行链路方向是有益的,但在下行链路方向使用时一般会使邻近信道干扰增大。
在图6所示的两个邻近小区中,对于图6(a)这第一种情况,用户单元i在下行链路(由于来自基站B2的竞争信号)和上行链路(由于来自用户单元j的竞争信号)将都遭到邻近信道干扰。由这几个图中可见,在图6(b)中的下行链路在图6(c)中的上行链路将遭到与服务信号差不多大小的邻近信道干扰,而对于在图6(b)中的上行链路和在图6(c)中的下行链路来说,邻近信道干扰就可以忽略。
为了以代数形式描述以上关系,采用下列符号标记,设:
S为在用户单元i处的服务信号强度;
P为在用户单元i处接收的分别为用户单元j和i服务的相应信号的强度之比(两信号为同信道时);
W为分别为用户单元i和j服务的相应信道之间的频谱间距,用信道带宽的倍数表示;
N为由于信道间距W而导致的相对信号强度衰减;
T为用户单元i实际达到的S/I比;以及
Tc为在用户单元i处的服务信号强度与同信道干扰之比。
应该注意的是,这分析最初是针对下行链路的。然而,以后在符号上作少量改变而得出与这里所推导的差不多的关系可适用于上行链路情况。
由这些符号的定义可得,在用户单元i处的同信道干扰为S/Tc,而从用户单元j接收到的邻近信道干扰为(SP)/N〔注4〕。因此,用户单元i在下行链路遭到的S/I比T可表示为: T = S S Tc + 2 SP N - - - ( 1 )
上式分母中的第一项为同信道干扰,而第二项为邻近信道干扰。
对于给定的信道滤波器特性来说,N与W之间的关系可表示为
w=(1/2)210log10(N)/B    (2)
其中,B为话音频带区域外的相对信号强度衰减,以dB/oct表示〔注 5〕〔可参见前面所列Lee的“移动蜂窝通信系统”〕。利用等式(2)从等式(1)中消去N,得出以下T、W和Tc之间的关系: T = 1 1 Tc + ( 2 P ) 1 0 - B [ 1 + lo g 10 ( W ) lo g 10 ( 2 ) ] / 10 - - - ( 3 )
上式可用来寻求为了保证所规定的同信道S/I比Tc在给定的信道滤波器特性情况下信道间距W与S/I比T之间的协调关系。
作为这里将用来说明实现本发明实施例的无线通信应用的例子,考虑使用滤波器的B等于24dB/oct而同信道S/T门限Tc为18dB(Tc=101.8=63.1)的情况,这两个值对于传统的蜂窝通信系统设计来说都是〔注4〕在最差的情况下,位于工作信道两侧的至多两个邻近信道引起的干扰为SP/N。至于频谱间距更大的邻近信道引起的干扰较小,因此可以忽略,不予考虑。〔注5〕dB的换算关系为:dB(T)=10log10(T)很典型的。在这种所例示的情况下,T与W之间的协调关系可由式(3)求得,如表1所示。在表1中,第一列表示信道间距W,单位为信道带宽,而其余十列分别为不同P值时的T值,P和T均以dB表示。正如所预料的那样,S/I比随信道间距增大而增大,在W值较大处收敛于所规定的同信道S/I比Tc。
                                                  dB(Tc)=18
信道间距w                                               dB(P)
  -20   -15   -10   -5   0   4   14   20   28   40
    1  17.98  17.93  17.79  17.36  16.23  14.46  6.66  0.90  -7.02  -19.01
    2  18.00  18.00  18.00  18.00  17.99  17.98  17.79  17.21  14.46  4.78
    3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7.99  17.97  17.79  15.47
    4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7.98  17.67
    5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7.94
表1信道间距与S/I比dB(T)之间的协调关系
将等式(3)重新整理后,可得出为了达到一个目标S/I比T对于不同的信道间距值W所需要的规定的同信道S/I比Tc。表2示出了对于dB(T)为18dB情况下的Tc与W之间的协调关系。由于Tc影响复用距离从而对系统容量有影响,而W增大会降低系统容量,因此就存在一个可以使系统容量达到最大的Tc和W的最佳组合。
                                                   dB(T)=18
信道间距w                                               dB(P)
  -20   -15   -10   -5   0   4   14   20   28   40
    1  18.02  18.07  18.22  18.75  21.03  NA  NA  NA  NA  NA
    2  18.00  18.00  18.00  18.00  18.01  18.02  18.22  18.97  NA  NA
    3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1  18.03  18.22  24.76
    4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2  18.36
    5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0  18.06
表2 信道间距与同信道S/I比dB(Tc)的协调关系
等式(1)至3以及表1和2的结果也可用于上行链路通信,只是有些参数的定义作如下那样少许改变:
S为在服务基站处从用户单元i接收到的信号的强度;
P为在为用户单元i服务的基站分别从用户单元j和i接收到的相应信号(如果这两个信号是同信道的话)的强度之比;
T为在为用户单元i服务的基站处的S/I比;以及
Tc为在为用户单元i服务的基站的服务信号强度与同信道干扰之比。
如前面所述,在由同一基站服务的两个用户单元i和j(即图5所示情况)都不加功率控制时,下行链路干扰将与服务信号相差不大,因为从基站发射的每个信号的功率是相等的。所以,干扰信号与服务信号之比P为1,从而dB(P)=0。犹如从表1中所看到的那样,如果允许使用相邻信道,S/I比就要下降为16.23dB,这表示为目标值63.1(18dB)的67%。然而,如果将信道间距W设置为2,这就足以克服邻近信道干扰所引起的使S/I下降的大部分影响,将S/I比从16.23dB增至17.99dB。
当用户单元i、j分别由两个不同的基站进行服务时,如果服务用户单元i处在两个小区之间的公共边界附近,那么无论干扰用户单元j是处在什么位置(如图6(a)和6(b)所示)情况基本相同。然而,如果用户单元i离干扰基站B2比离它的服务基站B1更远一些(如图6(c)所示),比值P就小于1,因此dB(P)成为负值。这样,使用相信邻信道对S/I比的影响较小。例如,在dB(P)值为-5dB时,由表1可见实际S/I比将为17.36dB,这表示为设计的同信道S/I比18dB的86%。对于dB(P)等于-10dB的情况,可得出的实际S/I比是17.79dB,为设计同信道S/I比的95%。也就是说,17.79dB表示了在邻近信道干扰限制为是同信道干扰加上邻近信道干扰的5%时所得到的S/I比的实际值。因此,可以规定一个相邻信道干扰的影响成为可接受的P值。这个规定的值在此标为Pa,对于所说明的这个例示情况等于-10dB。
下面讨论表2所示的W与Tc之间的协调关系。由表2可见,对于dB(P)=0的情况而言,如果将信道间距从1增加到2,那么就可以允许将同信道S/I比定为18.01dB,而不是21.03dB。此外,还可以看到,如果间距增加到超过2,对同信道干扰的界限并放宽不了多少,因而容量也扩展不了多少。
对于加功率控制的情况,业已证明下行链路的功率控制使邻近信道干扰的影响更为严重。考虑这样一种具体情况:功率控制加到下行链路以降低近区用户单元的信号强度。在这种情况下,P就等于分别为这两个用户单元服务的信号的功率缩减之差。最坏的情况是为用户单元i服务的信号的功率大大缩减而为用户单元j服务的信号却以最大功率发射的这种时候,如图5(a)这种相互位置所示。表1表明,即使设计同信道S/I比为18dB,在对近端用户单元的下行链路的功率缩减28dB时,实际S/I比成为负值。信道间距取3才能达到17.79dB的S/I比。
在标为M.Benveniste-9的同组交互参照申请中揭示了一种新颖的混合功率控制方法,采用这种方法可以允许局部使用下行链路功率控制而不必将信道间距增大到超过2,但仍能保证合理的S/I比。
B.信道分配方法
在以下几节中将介绍三种能比现有技术方法更好地减小邻近信道干扰的新颖信号分配方法。这三种新的信道分配方法每种都构成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分别称为奇/偶小区编制,垂直信道组结构,以及最小相邻周边方法。在详细说明这三种新的信道分配方法以前,简要地回顾一下传统的信道分配方法和原则,这将有利于对本发明的理解。
在传统的RF规划中,并不太关心一个小区内相邻信道限制约束,因为信道组的构建方式考虑到了这一点。通常,这些信道组分别由相应列的元素组成,这些列自左至右相继编号排成一行形成了一个矩阵。这种方法在此称为水平信道组构成方法,如图7所示。因此,复用因子N为2或大于2,就会自动满足一个小区内相邻信道限制约束,因为同一信道组内任意两个组元的编号之差至少是等于复用因子。所以,绝不会有相邻信道用于同一个小区或一个小区的同一个扇区。
对于邻近小区的情况而言,防止邻近小区用户单元之间的相邻信道干扰的直接方法是避免将相邻信道分配给相互会引起干扰的那些用户单元。这些用户单元的相对位置确定了它们是否会相互干扰。如上所述,小区边界附近的用户单元会引起对边界对面小区的上行链路通信的相邻信道干扰,这取决于接收信号的强度。这样的用户单元也会接收到那个邻近小区在下行链路上发出的相邻信道干扰。作为一个简化而又实际的假设,在分析中这里所沿用的准则是:当P低于前面所规定的值Pa时,由于所引起的相邻信道干扰可以接受,因此就认为没有相邻信道干扰;否则,就认为有相邻信道干扰。
此外,可以通过减少一个小区的使用相邻信道的邻区的数目来减少规则信道分配下的相邻信道干扰。这样两个相邻信道共享的边界称为相邻边缘。使用相邻边缘作为对于相邻信道干扰的代名词首先是在规则信道分配情况下定义的。在这种情况下所有的信道组具有同样多个组元,由于这种构成信道组的方法,决定了两个信道组或者是所有信道对应相邻,或者没有信道相邻。
B1.奇/偶小区编制
满足一个小区内的相邻信道限制约束的一种新颖方法是为每个小区指定奇偶性。一个小区只允许使用编号为所指定奇偶性的信道。在固定信道分配情况下,各信道组或者含有奇信道编号,或者含有偶信道编号;而小区分配到的或是奇信道组,或是偶信道组。无论规则还是非规则信道分配都能得益于这种方法。即使在规则信道分配中,由于水平信道组的结构情况决定了在一个小区内将始终满足相邻信道限制约束,然而采用这种奇偶方法由于比较容易使邻近小区符合相邻信道限制约束(该特点将在以后详细说明),因此可能是所希望的。
B2.垂直信道组结构
在扇区化小区(即那些具有几个各自覆盖小区的一个扇区的有向天线的小区)的邻接扇区中通常不应使用相邻信道。为了例示这一点,在图2所示的裂成三个扇区的小区中,扇区α1不应使用与那些在小区1的另外两个扇区β1、γ1或小区2的扇区β2、小区5的扇区γ5中所使用的信道相邻的信道。只要同样标号的这些天线都对准,保证不将与扇区β或γ的信道相邻的信道分配给扇区α之类就行了。
在传统的固定规则信道分配情况下,通常是将用水平方法得到的信道组分配给扇区。也就是说,信道组是一个列的总数等于复用因子束以每个小区中的扇区数的矩阵的列。因此,如果所使用的复用因子为7,而每个小区有三个扇区,那么信道组矩阵就会有21个列,如图7所示。前7列分配给α扇区,次7列分配给β扇区,而最后7列分配给γ扇区。由图7可见,除了(α1,γ7)、(α7,β1)、(β7、γ1)这三对扇区外,方向不同的扇区不使用相邻信道。
这里所提供的这种对于扇区化小区情况有用的新的信道组构成方法称为垂直信道组构成法。在规则信道分配的情况下,信道组矩阵用总数等于复用因子(例如为7)的一些列构成。每一列划分为几个部分,分别分配给相应小区中的几个扇区。例如,如果小区分裂为3个扇区,那么每一列的上三分之一分配给α扇区,中三分之一分配给β扇区,而下三分之一分配给γ扇区,如图8所示。这样,只是在α7最后一个信道与在β1的第一个信道之间和在β7的最后一个信道与在γ1的第一个信道之间可能引起相邻信道干扰。除了这两对信道,没有一个α扇区具有与β或γ扇区的任何信道相邻的信道。就各种实际应用而言,这满足了相邻信道限制约束。
由于只有两对信道是相邻的,因此,如果放弃两个信道(每对放弃一个信道)或避免在这两对扇区中的相邻性,就能完全消除相邻信道干扰。所以,以上讨论的各种可接受的传统信道分配规划(此外还有扇区α1与γ7相互毗邻的规划)采用这种信道组构成方法都将是可接受的。
对于在复用因子N等于4、每个小区有三个扇区的条件下所能达到的S/I要求的情况,可以说明这种方法在规划信道分配中的应用。图9示出了两种复用图案,I和II。通过对用户单元处于最不利位置情况下的几何配置分析,可以确定图案I所提供的最差情况S/I比(20.6dB)要比图案II的(16.1dB)高,因此值得优先采用〔注6〕。然而,如果采用对于扇区化小区的传统信道组构成方法,图案I这样的无相邻边缘是天线朝向和信道分配无法造就的。但是,垂直信道组构成法却提供了一种可行的分配信道的方法。
垂直信道组构成法也可用于小区大小不同、所需的信道容量不同的固定非规则信道分配。在这种情况下,频谱要划分成一些不相交的段,段的数目等于每个小区的扇区数。然后将从与扇区标号相应的频谱段中得出的最适当数目的信道分配给相应扇区。例如,如果每个小区有三个扇区,那么可以将具有最低编号的信道分配给α扇区,β扇区就取随后的信道,而γ扇区会得到具有最高编号的信道。
最后,垂直信道组方法对动态信道分配也是实用的。一旦将可用频〔注6〕S/I比通过将六个最接近小区覆盖区域边界上某固定点的同信道小区所引起的干扰求和得出。谱分段后,天线方向相同的扇区使用从相同频谱段中得出的信道。只要软性信道分配算法保证遵从小区内的相邻信道限制约束,就可消除相邻信道干扰。
B3.最小相邻周边方法
全向小区(即用单个全向天线的小区)在按复用因子为7的经典图案进行配置时,将违反相邻信道限制约束,每个小区会有两个使用相邻信道的邻近小区。例如,如图10所示,小区3具有与小区2和4的相邻边缘。在下行链路P超过前面所规定的门限值Pa(因此相邻信道干扰将很显著)的概率,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为0.23。上行链路受到相邻信道干扰的概率为0.21。一个呼叫可能在下行链路或上行链路、或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受到相邻信道干扰的概率,在最不利的情况下为0.39。这些概率都是通过模拟试验确定的。
通常已经确信,在用经典的水平方法构成信道组的情况下,能满足相邻信道限制约束(即避免相邻边缘)的最小复用因子为12〔注7〕,或者就较近得出的而言为9〔注8〕。这里提供了一种采用奇/偶信道组编制来满足邻近小区之间的相邻信道限制约束的方法,复用因子N为8。这种方法还提供了比那些为了满足这些限制约束所用的传统方法更高的容量(每小区40尔朗),可达到19.5dB的S/I比。表3示出了在阻塞概率为2%时相对于复用因子为7、9、12和本发明方法(N=8)的通信容量的比较结果。
    复用因子     尔朗/小区
    7     47
    8     40
    9     35
    12     24
表3 不同复用因子情况下的全向小区容量
这种用来寻求使N为8复用图案的相邻边缘数最少的信道分配的方法首先是研究图11a所示的描绘复用因子为8的全向复用图案。如将看〔注7〕见A.Gamst,“Homogeous Distribution of Frequencies in a Regular Hexagonal Cell System”,IEEETrans.Veh.Technol.,Vol.31,No.3,August 1982〔注8〕见S.Faruque,“The N=9 Frequency Plan:A Modified Technique to Enhance C/I Performance andCapacity”,ICUPC’93 conference Recrd,Aug.1993;or M.Benveniste,“Managing Neighbor ChannelInterference in Channelized Cellalar Systems”,forthcoming。到的那样,各信道组分别分配给标为A,B,C…的相应小区,使得每个小区的最大相邻边缘数为最小。
采用奇/偶构成法后,相邻信道组的数目为1。每个奇信道组与它上的信偶信道组相邻,而每个偶信道组与它下面的奇信道组相邻。一个偶信道组将仅含一个与在它上面的那个奇信道组中的一个信道相邻的信道。如果除去了相邻信道对的两个信道中的一个信道,那么就消除了在这样的两个信道组中出现相邻信道的任何可能性。这样做了以后,某些奇信道组将含有偶数个信道,而某些偶信道组将含有奇数个信道。
通过构成邻区图的补图来寻求最佳信道分配。一个邻区图中的节点分别与一个复用小区组中的小区一一对应,如果一对节点相应于邻接的小区,那么这对节点之间就有一条连接的边。图11b示出了图11a所示复用图案的邻区图。一个图的补图具有与原图相同的那些节点组,而边则表示原图中所没有的那些边,如图11c所示。
为了为小区分配信道组,将补图中的节点从1至N加以编号。如果能将节点编号编成使得在每对相邻信道组之间都有补图中的一条边,那么邻近小区就不共有相邻边缘。否则,对于每对相邻信道组都要加一条边。问题是应使每个节点所加的边数为最少。
对于N等于8的复用图案,如果采用水平信道组结构,那么每个节点都必需加一条边。这样,每个小区都将有一个相邻边缘。对于如图11c所示的这种编号情况,相邻边缘处在(A,B)、(C,E)、(D、G)和(F,H)这几对小区之间。
但是,采用奇/偶编制,对于以上N为8的复用图案可以发现一种没有相邻边缘的信道分配方式。图11c所示的节点编号方式给出了这种信道分配情况。当然,只有复用因子为偶数时才能应用这种奇/偶编制方法。
II.结论
以上说明了几种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新方法。这些方法和这些方法的组合可以用于固定的和软性的、规则的和非规则的信道分配。此外,这些方法所用于各种信道化的系统,无论这种系统是采用频分多址还是混合频分/时分多址。
如以上说明所述,这里所揭示的这些方法可以很方便地结合起来,也可以与交互参照的同组申请中所提出的那些发明的实施例结合。一个说明综合应用所揭示的几种信道控制管理方法效果甚至更好的例子是由一系列扇区化小区和全向小区混合组成的、话务量分布不均匀的非规则网格蜂窝系统。问题是要寻求一种遵从相邻信道限制约束的最佳非规则信道安排方式。奇/偶小区编制可用来保证满足一个小区内的相邻信道限制约束。结合有向分配的混合功率控制(见同组申请M.Benveniste-9)可降低邻近小区之间的相邻信道干扰。此外,垂直信道组结构将保证同一小区的各扇区不使用相邻信道。最后,任何按照小区奇/偶编制和扇区取向使用信道的信道借用计划都能使这种信道分配可动态改变而不违反相邻信道限制约束。
虽然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可以理解,其中可按本发明的精神作种种修改和替换,这并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规定的本发明专利保护范围。

Claims (6)

1.在具有划分为多个小区的服务区域的无线通信网中,其中有一系列通信信道可用于在所述这些小区之间进行分配,一种从所述一系列信道中选出一组信道分配给所述小区之一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产生一个由表示需分配给所述小区之一的信道的特征的不相交类别组成的集合,使得在一个不相交类别中的这些信道互不干扰;以及
按所述不相交类别将信道分配给所述小区之一,这样任何两个具有相邻频率的信道分别处在不同的不相交类别中,因此不会分配给同一个小区。
2.一种如在权利要求1中所提出的分配信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所述一系列信道逐个用数字编号,使得具有相邻频率的信道分别属于不同的不相交类别。
3.一种如在权利要求2中所提出的分配信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子步骤:
采用奇偶编号进行数字编号。
4.一种如在权利要求1中所提出的分配信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子步骤:
将一组信道划分成表格格式,使得行与复用因子有关,而列表示分配给某一小区的各个信道。
5.一种如在权利要求1中所提出的分配信道的方法,其特征是所述方法包括下列子步骤:
选择一个复用因子;
构造一个具有与一个复用小区组内的小区一一对应的节点的邻区图;
构造一个所述邻区图的补图;以及
在所述补图中将各节点编号,使得在每对相邻信道之间有一条边。
6.一种存储装置,其特征是所述存储装置制成含有一个模型,用来确定在无线通信网中的多个小区之间的一系列通信信道的分配,所述模型实质上执行的是确定权利要求1或2或3或4或5的这种分配的方法的各个步骤。
CN96117909A 1995-12-29 1996-12-20 信道化蜂窝系统中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Pending CN115692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580570/95 1995-12-29
US08/580,570 US5740536A (en) 1995-12-29 1995-12-29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ing neighbor-channel interference in channelized cellular systems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25A true CN1156925A (zh) 1997-08-13

Family

ID=243216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6117909A Pending CN1156925A (zh) 1995-12-29 1996-12-20 信道化蜂窝系统中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Country Status (9)

Country Link
US (1) US5740536A (zh)
EP (4) EP1742499A1 (zh)
JP (2) JP4263257B2 (zh)
KR (1) KR100411675B1 (zh)
CN (1) CN1156925A (zh)
AT (1) ATE341165T1 (zh)
DE (1) DE69636575T2 (zh)
HK (1) HK1001453A1 (zh)
SG (1) SG84502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87160B (zh) * 2006-06-08 2010-10-2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增强优先级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1496436B (zh) * 2004-04-15 2011-08-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载波通信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945108A (fi) * 1994-10-31 1996-05-01 Nokia Mobile Phones Ltd Menetelmä ja järjestely samalla kanavalla toimivien signaalien erottamiseksi
US5787352A (en) * 1995-12-29 1998-07-28 At&T Corp.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neighbor-channel interference with power control and directed channel assignment
US6023459A (en) * 1996-12-04 2000-02-08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Frequency assignment in wireless networks
US6097708A (en) * 1996-12-31 2000-08-01 Ericsson Inc. Frequency assigning method for an eight cell frequency re-use plan providing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without adjacent frequency channels
US6002935A (en) * 1997-05-22 1999-12-14 At&T Corp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ellular architecture for improving communications resource allocation
US6016421A (en) * 1997-11-17 2000-01-18 Wireless Online, Inc. Conflict resolution in a multi-beam multi-site paging system
KR100487198B1 (ko) * 1997-12-09 2005-08-1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교환시스템에서사용중인채널정보를관리하는방법
JP3116893B2 (ja) * 1998-03-26 2000-12-11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セルラシステム
US5999819A (en) * 1998-03-26 1999-12-07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Wireless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signing same
DE69934864T2 (de) * 1998-05-20 2007-10-18 Ntt Docomo Inc. Interferenzloses radiokommunikationssystem
US6311068B1 (en) 1998-10-19 2001-10-30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 high-capacity cellular network by improved sectorization and interleaved channel assignment
GB9828209D0 (en) * 1998-12-21 1999-02-17 Northern Telecom Ltd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7181207B1 (en) 1998-12-30 2007-02-20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the-air activation of neighborhood cordless-type services
US7257404B1 (en) 1998-12-30 2007-08-14 At&T Corp. Neighborhood cordless service call handoff
US6594488B1 (en) 1998-12-30 2003-07-15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ver-the-air activation of neighborhood cordless-type services
US6546253B1 (en) 1998-12-30 2003-04-08 At&T Corp. Neighborhood cordless service call handoff
US6445911B1 (en) 1998-12-30 2002-09-03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neighborhood cordless services
US6470179B1 (en) 1998-12-30 2002-10-22 At&T Corp. Automatic service selection feature for neighborhood residential cordless service
US6243572B1 (en) 1998-12-30 2001-06-05 At&T Corp.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illing a neighborhood cordless service
US6535730B1 (en) 1998-12-31 2003-03-18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onference call adding a party
US6618600B1 (en) 1998-12-31 2003-09-09 At&T Corp. Distinctive ringing in a wireless centrex system
US6711401B1 (en) 1998-12-31 2004-03-23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all return
US6631258B1 (en) 1998-12-31 2003-10-07 At&T Corp. Busy call forwarding in a wireless centrex services system
US6643507B1 (en) 1998-12-31 2003-11-04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automatic callback
US6374102B1 (en) 1998-12-31 2002-04-16 At+T Corp. User proactive call handling
US6654603B1 (en) 1998-12-31 2003-11-25 At&T Corp. Call waiting in a wireless centrex system
US6745025B1 (en) 1998-12-31 2004-06-01 At&T Corp. Time-of-day call forwarding in a wireless centrex services system
US6654615B1 (en) 1998-12-31 2003-11-25 Albert Chow Wireless centrex services
US6587683B1 (en) 1998-12-31 2003-07-01 At&T Corp. Unconditional call forwarding in a wireless centrex services system
US6738615B1 (en) 1998-12-31 2004-05-18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aller ID
US6606493B1 (en) 1998-12-31 2003-08-12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onference call deleting a party
US6591115B1 (en) 1998-12-31 2003-07-08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all hold
US6819945B1 (en) 1998-12-31 2004-11-16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feature activation/deactivation
US6961559B1 (en) 1998-12-31 2005-11-01 At&T Corp. Distributed network voice messaging for wireless centrex telephony
US6606505B1 (en) 1998-12-31 2003-08-12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all screen
US6574470B1 (en) 1998-12-31 2003-06-03 At&T Corp. Programmable ring-call forwarding in a wireless centrex services system
US6771953B1 (en) 1998-12-31 2004-08-03 At&T Corp. Wireless centrex call transfer
US6424836B1 (en) * 1999-02-09 2002-07-23 Innowave Eci Wireless Systems Ltd. Method for allocating frequency channels for sectors of a cell in cellular systems
US6615047B1 (en) 1999-04-08 2003-09-02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522643B1 (en) 1999-07-21 2003-02-18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Apparatus,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products for cell-hopping satellite communications
JP2001358606A (ja) * 2000-06-14 2001-12-2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時分割多重方式無線装置
US6577869B1 (en) * 2000-06-29 2003-06-10 Harris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Inc. Frequency re-use for TDD applications
US6487414B1 (en) 2000-08-10 2002-11-26 Schema Ltd. System and method for frequency plann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US7042856B2 (en) * 2001-05-03 2006-05-09 Qualcomm, In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ntrolling uplink transmissions of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901243B2 (en) * 2001-11-08 2005-05-31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itigating adjacent channel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R20030058898A (ko) * 2001-12-31 2003-07-07 에스케이 텔레콤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의 인접 채널 간섭 방지 방법
DE60224849T2 (de) * 2002-04-30 2009-01-22 Nokia Corp. Verfahren und einrichtung zur verwaltung des baumdatenaustauschs
US6738017B2 (en) 2002-08-06 2004-05-18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Modular phased array with improved beam-to-beam isolation
US20040196203A1 (en) * 2002-09-11 2004-10-07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Partly interleaved phased arrays with different antenna elements in central and outer region
US7050019B1 (en) 2002-09-11 2006-05-23 Lockheed Martin Corporation Concentric phased arrays symmetrically oriented on the spacecraft bus for yaw-independent navigation
US7302278B2 (en) * 2003-07-03 2007-11-27 Rotani,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igh throughput multiple radio sectorized wireless cell
US7620029B2 (en) * 2003-10-09 2009-11-17 Qualcomm Incorporated Parallel cell ID acquisition in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systems
US7489282B2 (en) * 2005-01-21 2009-02-10 Rotani,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n antenna module
CA2866948C (en) 2006-02-28 2017-05-16 Helvetia Ip Ag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overlapping mimo antenna physical sectors
KR100959331B1 (ko) * 2006-10-13 2010-05-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세그먼트 할당 장치 및 방법
US20090069020A1 (en) * 2007-09-07 2009-03-12 Beibei Wang Dynamic On-Off Spectrum Access Scheme to Enhance Spectrum Efficiency
US8111718B1 (en) * 2007-12-05 2012-02-07 Clearwire IP Holdings, LL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that reduces interference
US9037174B2 (en) * 2009-09-02 2015-05-19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arrangement for improving radio network characteristics
CN102804831B (zh) * 2009-10-26 2015-11-25 意大利电信股份公司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用于系统内干扰协调的无线电资源调度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128740A (en) * 1977-02-14 1978-12-05 Motorola, Inc. Antenna array for a cellular RF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4164767A (en) * 1977-03-04 1979-08-14 Burroughs Corporation Mass storage device
GB8814176D0 (en) * 1988-06-15 1988-07-20 Marconi Gec Ltd Communication systems
JPH0779509B2 (ja) * 1989-11-29 1995-08-23 モトローラ・インコーポレーテッド 信号妨害の保護方法および装置
US5257398A (en) * 1990-02-27 1993-10-26 Motorola, Inc. Hopped-carrier dynamic frequency reuse
CA2023053C (en) * 1990-08-10 1994-06-28 Frank D. Benner Method for assigning telecommunications channels in a cellular telephone system
US5088619A (en) * 1990-09-26 1992-02-18 Shank Robert A Containers for compact discs and method of fabrication
DE4141398C2 (de) * 1991-12-16 1994-01-20 Detecon Gmbh Verfahren zum Verbessern der Funkzellenausleuchtung bei eimen zellularen Mobilfunksystem und Vorrichtung zum Ausüben des Verfahrens
AU655360B2 (en) * 1992-05-22 1994-12-15 American Telephone And Telegraph Compan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non-regular channel assignment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JP2817125B2 (ja) * 1992-09-18 1998-10-27 エヌ・ティ・ティ移動通信網株式会社 符号分割多元接続移動通信方式
CA2104800A1 (en) * 1992-10-08 1994-04-09 Saleh M. Faruque Non-interfering frequency plan for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s
DE4302228C2 (de) * 1993-01-27 1999-09-30 Deutsche Telekom Mobil Verfahren zur Zuweisung von Frequenzen zu Basisstationen eines Mobilfunknetzes
CA2113750C (en) * 1993-04-30 1999-08-24 Hamid Ahmadi A multiaccess scheme for mobile integrated local area networks
US5483667A (en) * 1993-07-08 1996-01-09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Frequency plan for a cellular network
US5507034A (en) * 1993-09-01 1996-04-09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Channel selection in a cellular communication system
WO1995032591A1 (en) * 1994-05-19 1995-11-30 Airnet Communications Corp. System for dynamically allocating channels among base stations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96436B (zh) * 2004-04-15 2011-08-17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多载波通信方法和装置
CN101087160B (zh) * 2006-06-08 2010-10-2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增强优先级调度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TE341165T1 (de) 2006-10-15
JPH09233536A (ja) 1997-09-05
EP1739999A1 (en) 2007-01-03
KR970056050A (ko) 1997-07-31
SG84502A1 (en) 2001-11-20
HK1001453A1 (en) 1998-06-19
KR100411675B1 (ko) 2004-04-13
EP0785695A3 (en) 1999-05-26
EP0785695B1 (en) 2006-09-27
DE69636575D1 (de) 2006-11-09
EP1753257A1 (en) 2007-02-14
EP1742499A1 (en) 2007-01-10
EP0785695A2 (en) 1997-07-23
JP2009077430A (ja) 2009-04-09
JP4263257B2 (ja) 2009-05-13
JP4598116B2 (ja) 2010-12-15
US5740536A (en) 1998-04-14
DE69636575T2 (de) 2007-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925A (zh) 信道化蜂窝系统中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EP0782361B1 (en) Method and computer program for management of neighbor-channel interference with power control and directed channel assignment
EP0782360B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nagement of neighbor-channel interference with cellular reuse partitioning
CN1050958C (zh) 建立呼叫连接的方法
US5850608A (en) Directional frequency assignment in a cellular radio system
CN1116380A (zh) 在用顺序借用的无线通信网中动态资源分配的设备和方法
CN1272295A (zh) 不同网络之间数据传输资源的分配
CN1613269A (zh) 蜂窝系统中的资源分配
CN101009541A (zh) 正交频分多址系统的干扰协调方法与装置
CN103906247A (zh) 一种多级软时频复用和资源分配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EP2403305A1 (en) Resource scheduling method, scheduler and base station
CN103237309B (zh) 用于lte-a中继系统干扰协调的准动态频率资源划分方法
US5802474A (en) Directional frequency allocation in an N=6 cellular radio system
CN1819690A (zh) 一种应用于fdd/ofdm系统的下行干扰抑制方法
CN1160950A (zh) 以功率控制和有向信道分配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CN101378541B (zh) 一种多媒体广播多播业务的动态信道分配方法
US5970411A (en) N=4 directional frequency assignment in a cellular radio system
CN1162220A (zh) 蜂窝复用划分控制邻近信道干扰的系统和方法
Ahaneku et al. Frequency re-use and the implications of limited network resource in cellular mobile systems
CN102547751A (zh) 一种中继蜂窝网络的频率规划方法与装置
CN102118857A (zh) 一种信道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07197464A (zh) 消除相邻小区对边缘用户干扰的频率资源分配方法及系统
CN105007584A (zh) 基于自适应频率复用的宏蜂窝干扰协调方法
Ramasami 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An Overview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