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91972A -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91972A
CN115691972A CN202110863099.8A CN202110863099A CN115691972A CN 115691972 A CN115691972 A CN 115691972A CN 202110863099 A CN202110863099 A CN 202110863099A CN 115691972 A CN115691972 A CN 11569197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il
sub
inductor
yoke
colum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863099.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建国
刘彬
张伟
周建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2110863099.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91972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106485 priority patent/WO2023005736A1/zh
Publication of CN11569197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197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4Magnetic co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42Circui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purpose of modifying, or compensating for, electric characteristics of transformers, reactors, or choke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电感器包括轭部,轭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轭部和第二轭部;柱部,柱部上设置有气隙,柱部包括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分别与第一轭部垂直连接;线圈,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绕制在第一柱部上,第二线圈绕制在第二柱部上;其中,第一轭部的截面积为第一柱部或第二柱部的截面积的一半。本发明中的电感器为包括多个线圈和形成闭合磁路的两副柱部,每个柱部至少设有一个线圈,连接各柱部的第一轭部的截面积只有柱部截面积的一半,从而缩小电感器的尺寸,提高了产品的功率密度,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

Description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路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电感器是在电子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子器件,在许多电路中都会出现电感器的身影,例如在组合有多个系统的电路那样的复杂的电气系统中,存在使用的电感器的数量变多的情况,如需要设置用于储能的多个储能电感,用于电流检测和保护的电流互感器等,在电感器数目变多的情况下,如果做成分立器件,会导致器件数量多和体积大,而现在开关电源朝着高频化、高功率密度、小型化方向发展,因此,相关技术中的电感器无法实现小型化、轻量化,已经无法适应技术的发展。
发明内容
以下是对本文详细描述的主题的概述。本概述并非是为了限制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电感器的尺寸,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器,包括:
轭部,所述轭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轭部和第二轭部;
柱部,所述柱部上设置有气隙,所述柱部包括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轭部垂直连接;
线圈,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一柱部上,所述第二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二柱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轭部的截面积为所述第一柱部或所述第二柱部的截面积的一半。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包括如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应用在如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上,所述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包括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第二绕组的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为所述第二绕组根据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感应得到;
将所述感应电流输入至所述比较器,获取所述比较器的输出信号;
当所述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确定所述电感电流过零点。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应用在如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上,所述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包括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二绕组的采样电压;
根据所述采样电压输出还原电流至所述比较器,获取所述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所述还原电流与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相对应;
若所述还原电流的峰值高于预设阈值,控制所述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
本发明实施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为多个磁器件的集成电感器,包括多个线圈和形成闭合磁路的两副柱部,每个柱部至少设有一个线圈,由于柱部中气隙的存在,使得一个柱部的磁通不会经过另一个柱部,而连接各柱部的第一轭部的截面积只有柱部截面积的一半,第一轭部的磁导率不受限制,通过磁路的耦合和解耦组合,完成至少2个分立器件的集成,从而缩小电感器的尺寸特别是电感器的整体高度尺寸,提高了产品的功率密度,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
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说明书中阐述,并且,部分地从说明书中变得显而易见,或者通过实施本发明而了解。本发明的目的和其他优点可通过在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所特别指出的结构来实现和获得。
附图说明
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本发明的实施例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限制。
图1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数字模型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磁路原理图;
图4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磁路原理图;
图5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流程图;
图8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绕线原理图;
图9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感器的绕线原理图;
图10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原理图;
图11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原理图;
图12是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检测原理图;
图13是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提供的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应了解,在本发明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或多项)的含义是两个以上,大于、小于、超过等理解为不包括本数,以上、以下、以内等理解为包括本数。如果有描述到“第一”、“第二”等只是用于区分技术特征为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先后关系。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能够降低电感器的尺寸,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
参照图1和图2所示,具体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感器,电感器包括轭部、柱部和线圈,轭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轭部101和第二轭部102,柱部上设置有气隙203,柱部包括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为磁芯柱,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分别与第一轭部101垂直连接,第一轭部101分别作为上垂直轭和下垂直轭连接在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轭部102垂直于第一轭部101,第二轭部102为作为平行轭平行设置在柱部的两侧,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每个柱部上至少包括一个线圈,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一线圈绕制在第一柱部201上,第二线圈绕制在第二柱部202上,第一轭部101的截面积为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的截面积的一半,其中,由于气隙203的存在,柱部的磁阻比较大,所以相互之间耦合小,第一柱部201跟第二柱部202均设有气隙203,其气隙20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功率要求而设置,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第一轭部101为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的公共轭部,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可作为第一绕组,为电感器中的主绕组,在一实施例中,电感器还可以设置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作为第二绕组,为电感器中的辅助绕组,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通过绕制在第一柱部201上,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分别作为电感L1和电感L2为储能电感,第三线圈为第一线圈的电流互感器,第四线圈为第二线圈的电流互感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感器为多个磁器件的集成电感器,连接各柱部的第一轭部101的截面积只有柱部截面积的一半,第一轭部101的磁导率不受限制,通过磁路的耦合和解耦组合,完成至少2个分立器件的集成,从而缩小电感器的尺寸特别是电感器的整体高度尺寸,提高了产品的功率密度,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
参照图5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轭部101设置有两个,即为两个上下垂直轭,第一轭部101包括第一子轭部1011和第二子轭部1012,第一子轭部1011为上垂直轭,第二子轭部1012为下垂直轭,第一柱部201根据气隙203分为上下的第一子柱部2011和第二子柱部2012,第二柱部202根据气隙203分为上下的第三子柱部2021和第四子柱部2022,第一子柱部2011和第三子柱部2021垂直连接在第一子轭部1011上,第二子柱部2012和第四子柱部2022分别垂直连接在第二子轭部1012上,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实现了对6个独立器件进行了集成设计,使得6个磁器件集成并且降低了电感器的上下高度尺寸,控制了整体高度,达到了小型化的目的,本发明实施例中电感器所形成的磁芯为一副对称的磁芯双柱。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参照图1和图2所示,为电感器的磁路原理图,电感L1对应第一线圈绕制在第一柱部201上,第一柱部201的磁芯柱磁阻计为R11,与第一柱部201垂直的上半轭即第一轭部101一侧磁阻计为R12,由于本发明实施例中使用的为上下、左右皆对称布置磁芯,所以下半轭即下方的第一轭部101一侧磁阻也为R12,同理,第二轭部102的磁阻计为R13,则右侧器件的磁阻也分别为R22、R23,并且有:
R12=R22,R13=R23;
同时,大小关系为:
R11>>R12,R11>>R13,R21>>R22,R21>>R23;
所以电感L1产生的磁通量从R12和R22两并联支路返回,由于气隙203的存在,磁通不经过R21,同理电感L2产生的磁通量也不经过R11,由磁路的电路等效原理可知,当电感L1工作时,其磁动势方程如下:
F11=N1*I1=Φ11*R11+Φ11*(2*R12+R13)/2;
即由电感绕组L1的磁动势产生的磁通量,从上垂直轭、左右平行轭、下垂直轭返回,形成闭合磁路,此时,左右轭的磁通量相等,都等于支路R11的磁通量的一半,即Φ1=Φ1=Φ11/2,又因为Φ1=B*S,S=h*d,其中h为第一轭部101也就是上下轭的高度,d为第一轭部101的厚度,由于磁力线是闭合的曲线,所以可以得出,磁路并联均分后,上下公共轭的截面积只需绕线柱截面积一半,再由于公共轭部的磁导率不受限制,因此只需满足截面积是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的截面积的一半即可,当电感L2工作时,磁路和电感L1工作时一致,所以本发明降低了上下平行轭的总高度尺寸,实现了器件的小型化。在一实施例中,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的体积、形状等相同,第一轭部101的截面积是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截面积的一半,电感器为一个目字形的电感器,即为一副对称的目字形磁芯,可以减少电感器粘接面积,减小漏感,电感器一体成型,成品电器参数一致性好,在满足本发明实施例要求的前提下,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还可以为其它形式,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轭部101的厚度等于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的厚度,第一轭部101的高度为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宽度的一半,由于第一轭部101的截面积是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截面积的一半,若将第一轭部101的厚度设计为与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的厚度相等,那么就可以控制第一轭部101的高度为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宽度的一半,从而降低了电感器的设计高度,在一实施例中,由于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的尺寸一致,第一轭部101的厚度等于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的厚度,因此第一轭部101的高度为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宽度的一半,在电感器的生产设计中,将第一轭部101的厚度设计为等于第一柱部201或第二柱部202的厚度,可以减少电感器粘接面积,减小漏感,电感器一体成型,成品电器参数一致性好,从而缩小电感器的尺寸特别是电感器的整体高度尺寸,提高了产品的功率密度,实现电感器的小型化、轻量化生产。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线圈为第一线圈的辅助线圈,第三线圈包括若干个第一子线圈且若干个第一子线圈绕制在第一柱部201上,第四线圈为第二线圈的辅助线圈,第四线圈包括若干个第二子线圈且若干个第二子线圈分别绕制在第二柱部202上,即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形成的电感作为电流互感器,第三线圈可以由多个第一子线圈绕制而成,可根据实际需要和电感器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数量的第一子线圈,第四线圈可以由多个第二子线圈绕制而成,可根据实际需要和电感器的应用场景,设置不同数量的第二子线圈,在本发明实施例附图中,以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分别设有两个子线圈为例子,但并不表示为对本发明的限制,两个第一子线圈所形成的电感为电感L3和电感L4,两个第二子线圈所形成的电感为电感L5和电感L6,因此可实现多线圈的绕制,多个第一子线圈之间可短接或断开,多个第二子线圈之间可短接或断开,子线圈可以实现短接和断开的方式,可以根据不同的匝比需要进行设置,通过短接和断开的设置,可以改变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的匝数,设置两组以上可以实现不同的功能,实现了线圈之间的弱耦合。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之间为同心圆绕制于第一柱部201上,第二线圈和第四线圈之间为同心圆绕制于第二柱部202上,实现了多绕组绕制,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和多个第一子线圈之间为同心圆绕制在第一柱部201上,第一线圈绕制在第一柱部201的里层,第一子线圈分别绕制在第一柱部201的外层,第二线圈和多个第二子线圈之间为同心圆绕制在第二柱部202上,第二线圈绕制在第二柱部202的里层,第一子线圈分别绕制在第二柱部202的外层,实现同柱多个绕组之间的紧耦合。
参照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柱部设置为椭圆形的芯柱,第一线圈和第三线圈分别绕制在椭圆形的第一柱部201上,第二线圈和第四线圈分别绕制在椭圆形的第二柱部202上,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柱部为含有气隙203的分段椭圆形磁芯柱,其截面积为第一轭部101截面积的两倍,将柱部均设计为椭圆结构,在相同截面积尺寸下,可以更加合理的使用宽度和厚度方向的绕线空间,并使线圈绕制更加容易批量机械化加工,提高了生产效率。
参照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轭部102上设置有与椭圆形的柱部形状对应的凹槽1021,在第二轭部102内形成与椭圆形芯柱相对应的凹槽1021,使得第二轭部102可以提高磁芯窗口利用率,增加中柱更多线圈耦合,同时减小重量,降低成本,在一实施例中,第二轭部102两边在内侧采用C形结构的凹槽1021,可以增大线圈的绕线窗口,对于多个绕组的绕制,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使得多个绕组同轴绕制成为可能。
参照图1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轭部上设置有供线圈引出的开口103,采用开口103的方式,可以方便引出电感器的首尾电连接端子,便于PCB安装和节省空间尺寸,采用开口103镂空方案,方便线圈引线出线,从而可以控制集成电感器的总体体积尺寸,在一实施例中,开口103设在第一轭部101的下垂直轭上,开口103采用三角形的开口103设计,方便电感器的首尾电连接端子的引出,在满足本发明实施例要求的前提下,开口103还可以采用半圆形、方形或其它形状,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
参照图6所示,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多个管脚104,管脚104与线圈一一对应,管脚104连接在轭部上,在一实施例中,第一线圈、第二线圈、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均设有正负极的管脚104,其中,若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分别设有多个第一子线圈和多个第二子线圈,可对多个第一子线圈的管脚104进行短接,可以改变第一柱部201上的匝比关系,同理可对多个第二子线圈的管脚104进行短接,也可以改变第二柱部202上的匝比关系,通过管脚104的设置方便了电感器的应用,便于其在多个应用场景中接入和使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柱部可以为压粉磁芯或分段高导磁芯组合,内含气隙203,可减小绕组之间的耦合,减小第一柱部201和第二柱部202之间的耦合,轭部可以包含压粉磁芯、非晶磁芯、矽钢片磁芯和纳米结晶磁芯、铁氧体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包括如本发明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通过应用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感器,可实现电压控制功能,也可以实现电压转换功能,在一实施例中,电压控制电路通过应用电感器,实现了电路设计的小型化和轻量化,减小了电路的设计空间,降低了生产成本,便于进行集成化和大规模的生产,电压控制电路可包含其它电路中的电子元件,以实现具体的功能,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应用在如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上,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第一绕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二绕组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参照图7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110、步骤S120和步骤S130。
步骤S110,获取第二绕组的感应电流。
步骤S120,将感应电流输入至比较器,获取比较器的输出信号。
步骤S130,当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确定电感电流过零点。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可以实现电感电流的过零检测,感应电流为第二绕组根据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感应得到的,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可通过电路中的处理器执行,在其电路中,第二绕组感应得到感应电流,感应电流输入至比较器后,比较器先输出第一信号,持续获取比较器的输出信号,当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即电感电压或电流方向发生了翻转,确定电感电流过零点,实现电感电流的过零检测,比较器可为设置在电压控制电路内的比较器,也可以为外接比较器,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参照图8和图9所示,为电感器绕组原理图,第一线圈对应电感L1,第二线圈对应电感L2,第三线圈中的两个第一子线圈对应电感L3跟L4,第四线圈中的两个第二子线圈对应电感L5跟L6,在原理图中,其中1、2脚之间为电感L1,3、4脚为电感L2,5、6与7、8脚为电感L1的辅助绕组L3、L4,9、10与11、12脚为电感L2的辅助绕组L5、L6。当电感L1、L2通过电流时,由于电磁感应原理,相应各个辅助绕组感应出对应匝比关系的电流,原边可对应第一绕组,副边可对应第二绕组。
图6为图8和图9的原理图的转化实物图,根据一定的电路拓扑应用,可以将L1、L2以及辅助绕组的相应管脚短接使用。参照图10和图11所示,以图腾柱拓扑为例,通过检测储能电感电流的零点,然后开通MOS管等开光管,可实现电流的零电压开通。电压控制电路可以为ZCD检测电路(电感电流过零点检测电路),是图腾柱控制结构的核心,能否零电压开通,就看是否准确检测到电流零点。储能电感的辅助绕组能够检测到储能电感上的电压,当PFC工作在TCM模式下,电感电压方向发生翻转的时刻即为电感电流过零的时刻,ZCD检测电路通过此实现对电感电流的过零检测。再参照图12所示,将两个电感及辅助绕组相应管脚进行短接,利用副边感应出的电流信号ZCD1、ZCD2、ZCD3、ZCD4实现原边电感电流过零点判断,相关信号进入比较器,比较器输出信号进入处理器,其可以是由高电平的第一信号转变为低电平的第二信号。当比较器输出翻转时,通过处理器捕获该信号进行过零点判断。
具体的,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应用在如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上,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第一绕组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第二绕组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参照图13所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步骤S210、步骤S220和步骤S230。
步骤S210,获取第二绕组的采样电压。
步骤S210,根据采样电压输出还原电流至比较器,获取比较器的输出信号,还原电流与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相对应。
步骤S210,若还原电流的峰值高于预设阈值,控制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
在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中,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可以实现电感电流的逐波保护,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可通过电路中的处理器执行,电压控制电路可通过电压采样的方式获取第二绕组的采样电压,根据采样电压可以计算得到还原电流,还原电流即对应为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相当于通过电压采样的方式获取得到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还原电流进入比较器后,得到第一信号的输出信号,若还原电流的峰值高于预设阈值,控制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以实现驱动的强制拉低,起到限流保护的作用,预设阈值为预先根据逐波保护的需要设置的一个电流阈值,比较器可为设置在电压控制电路内的比较器,也可以为外接比较器,本发明不对其作具体限制。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储能电感辅助绕组的方式进行电压采样,间接计算获得电感电流,在副边通过RC电路充放电,还原出副边的电流波形。原边可对应第一绕组,副边可对应第二绕组,当电路工作在线性区,副边电压和电感电流的变换量之间的关系满足下面的公式:
Vc=L*ΔI/nRC;
其中L为电感感量,n为匝比,RC为电流充电阻容,Vc为转化后电压信号,△I为原边电感电流。以图腾柱拓扑为例,Vc信号最终进入到处理器的内部比较器端口(或外部比较器),与预设阈值的基准进行比较,当检测到的电流峰值高于设定的预设阈值时,驱动会被强制拉低,控制电路中的开关管的关断,从而起到限制电流的作用。
还应了解,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各种实施方式可以任意进行组合,以实现不同的技术效果。
以上是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共享条件下还可作出种种等同的变形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替换均包括在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13)

1.电感器,包括:
轭部,所述轭部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轭部和第二轭部;
柱部,所述柱部上设置有气隙,所述柱部包括第一柱部和第二柱部,所述第一柱部和所述第二柱部分别与所述第一轭部垂直连接;
线圈,所述线圈包括第一线圈和第二线圈,所述第一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一柱部上,所述第二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二柱部上;
其中,所述第一轭部的截面积为所述第一柱部或所述第二柱部的截面积的一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轭部的厚度等于所述第一柱部或所述第二柱部的厚度,所述第一轭部的高度为所述第一柱部或所述第二柱部宽度的一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还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第三线圈为所述第一线圈的辅助线圈,所述第三线圈包括若干个第一子线圈且若干个所述第一子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一柱部上,所述第四线圈为所述第二线圈的辅助线圈,所述第四线圈包括若干个第二子线圈且若干个所述第二子线圈绕制在所述第二柱部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线圈包括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所述第四线圈包括多个第二子线圈,多个所述第一子线圈之间短接或断开,多个所述第二子线圈之间短接或断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轭部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轭部包括第一子轭部和第二子轭部,所述第一柱部根据所述气隙分为第一子柱部和第二子柱部,所述第二柱部根据所述气隙分为第三子柱部和第四子柱部,所述第一子柱部和所述第三子柱部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一子轭部上,所述第二子柱部和所述第四子柱部分别垂直连接在所述第二子轭部上。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三线圈之间为同心圆绕制于所述第一柱部上,所述第二线圈和所述第四线圈之间为同心圆绕制于所述第二柱部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柱部为椭圆形芯柱,所述第一线圈绕制在椭圆形的所述第一柱部上,所述第二线圈绕制在椭圆形的所述第二柱部上。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轭部上设置有与椭圆形的所述柱部形状对应的凹槽。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轭部上设置有供所述线圈引出的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管脚,所述管脚与所述线圈一一对应,所述管脚连接在所述轭部上。
11.电压控制电路,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感器。
12.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应用在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上,所述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包括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方法包括:
获取第二绕组的感应电流,所述感应电流为所述第二绕组根据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感应得到;
将所述感应电流输入至所述比较器,获取所述比较器的输出信号;
当所述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确定所述电感电流过零点。
13.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应用在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压控制电路上,所述电压控制电路包括比较器、第一绕组和第二绕组,所述第一绕组包括所述第一线圈和所述第二线圈,所述第二绕组包括第三线圈和第四线圈,所述电压控制电路的控制方法包括:
获取第二绕组的采样电压;
根据所述采样电压输出还原电流至所述比较器,获取所述比较器的输出信号,所述还原电流与所述第一绕组的电感电流相对应;
若所述还原电流的峰值高于预设阈值,控制所述输出信号由第一信号转变为第二信号。
CN202110863099.8A 2021-07-29 2021-07-29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5691972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3099.8A CN115691972A (zh) 2021-07-29 2021-07-29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PCT/CN2022/106485 WO2023005736A1 (zh) 2021-07-29 2022-07-19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863099.8A CN115691972A (zh) 2021-07-29 2021-07-29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91972A true CN115691972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57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863099.8A Pending CN115691972A (zh) 2021-07-29 2021-07-29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91972A (zh)
WO (1) WO2023005736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546A (zh) * 2008-04-02 2009-10-0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临界导通模式的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46204A (zh) * 2012-11-30 2013-02-27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ac-dc调节器和调节方法
CN104025217A (zh) * 2014-03-05 2014-09-03 深圳市欣锐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芯、集成磁元件、有源钳位正反激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5264454U (zh) * 2015-11-16 2016-05-25 Abb技术有限公司 牵引变压器
CN107610880A (zh) * 2017-10-19 2018-01-19 安徽大学 一种差模共模磁集成电感器
CN110462767A (zh) * 2017-03-23 2019-11-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抗器和电源电路
CN211654529U (zh) * 2020-02-19 2020-10-09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cllc电路的磁集成器件及功率转换电路
WO2020217109A1 (en) * 2019-04-22 2020-10-29 Abb Power Grids Switzerland Ag Traction tranformer with a four-limb co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057402B (zh) * 2016-08-09 2018-03-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磁集成电感及磁集成电路
CN111327186A (zh) * 2020-03-23 2020-06-23 上海空间电源研究所 一种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电感电流过零检测方法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552546A (zh) * 2008-04-02 2009-10-07 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临界导通模式的无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及其控制方法
CN102946204A (zh) * 2012-11-30 2013-02-27 无锡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ac-dc调节器和调节方法
CN104025217A (zh) * 2014-03-05 2014-09-03 深圳市欣锐特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磁芯、集成磁元件、有源钳位正反激电路及开关电源
CN205264454U (zh) * 2015-11-16 2016-05-25 Abb技术有限公司 牵引变压器
CN110462767A (zh) * 2017-03-23 2019-11-15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电抗器和电源电路
CN107610880A (zh) * 2017-10-19 2018-01-19 安徽大学 一种差模共模磁集成电感器
WO2020217109A1 (en) * 2019-04-22 2020-10-29 Abb Power Grids Switzerland Ag Traction tranformer with a four-limb core
CN211654529U (zh) * 2020-02-19 2020-10-09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基于cllc电路的磁集成器件及功率转换电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005736A1 (zh) 2023-0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407564C (zh) Dc电源装置
TW202004790A (zh) 磁性元件及開關電源裝置
CN209312558U (zh) 一种磁集成器件和dc-dc变换电路
US20120063173A1 (en) Common Mode Noise Reduction Apparatus and Method
CN103427622B (zh) 改善滤波器性能的方法及功率变换装置
CN103560593A (zh) 基于新型拓扑的电场耦合型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1114541B (zh) 电源转换装置
US20170324343A1 (en) Transformer with integrated leakage inductance
CN104247237B (zh) Dc‑dc变换器
KR101004823B1 (ko) 누설 인덕턴스가 증가된 트랜스포머
Hu et al. Magnetic coupler design procedure for IPT system and its application to EVs' wireless charging
CN114268226A (zh) 一种基于cllc电路的磁集成平面变压器
CN111262463B (zh) 一种微逆系统逆变拓扑结构
JP5611170B2 (ja) スイッチング電源装置
CN212518795U (zh) 一种基于全耦合电感器的可自动均流的多相并联谐振变换器
CN115691972A (zh) 电感器、电压控制电路、电压控制电路的检测及控制方法
CN109755006A (zh) 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并联-并联型无铁芯变压器
CN108538552A (zh) 一种集成谐振电感的磁芯装置及其变压器
CN103856176A (zh) 采用耦合电感的lcl滤波器
CN106787912A (zh) 一种全桥谐振变换器
US11205537B2 (en) Magnetic component, resonant electrical circuit, electrical converter and electrical system
CN105991044B (zh) 一种非接触供电副边整流电路及方法
CN209515426U (zh) 一种基于pt对称原理的并联-并联型无铁芯变压器
CN201311823Y (zh) 一种串联激磁的磁芯
CN207116188U (zh) 集成器件与直流变换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