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5720A - 壳体和钟表 - Google Patents

壳体和钟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85720A
CN115685720A CN202210877053.6A CN202210877053A CN115685720A CN 115685720 A CN115685720 A CN 115685720A CN 202210877053 A CN202210877053 A CN 202210877053A CN 115685720 A CN115685720 A CN 1156857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xterior member
main body
decorative
case
c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7705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永原美保
横尾一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asio Compu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asio Compu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asio Compu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asio Comput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56857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8572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0008Cases for pocket watches and wrist watch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37/00Cases
    • G04B37/22Materia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ing pocket watch or wrist watch cases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19/00Indicating the time by visual means
    • G04B19/28Adjustable guide marks or pointers for indicating determined points of time
    • GPHYSICS
    • G04HOROLOGY
    • G04BMECHANICALLY-DRIVEN CLOCKS OR WATCHES; MECHANICAL PARTS OF CLOCKS OR WATCHES IN GENERAL; TIME PIECES USING THE POSITION OF THE SUN, MOON OR STARS
    • G04B45/00Time pieces of which the indicating means or cases provoke special effects, e.g. aesthetic effects
    • G04B45/0084Pictures or inscriptions on the case or parts thereof, attaching complete pictures
    • G04B45/0092Changeable par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Electric Cloc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壳体和钟表,能够缓冲冲击且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壳体具备:壳体主体(6);在该壳体主体(6)的上部配置的第一外装部件即上表面外装部件(7);以及与该上表面外装部件(7)连结并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定位部件(8)。因此,当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外部受到冲击时,能够利用定位部件(8)分散、缓冲该冲击。另外,不必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直接螺丝固定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能够利用定位部件(8)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从而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Description

壳体和钟表
本申请主张2021年7月29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124594的优先权,并参照引入其全部公开内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手表等电子设备的壳体和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背景技术
例如关于手表壳体,如日本特开2008-185589号公报记载的那样,公知有利用多个螺丝在壳体主体的上表面直接安装具有装饰性的外装部件的结构。此时,外装部件由软质材料或者脆性材料形成。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对于这种手表壳体而言,由于是直接利用螺丝将外装部件安装于壳体主体的上部的结构,因此若外装部件由脆性材料形成,则当外装部件从外部承受冲击时,该冲击会直接传导至壳体主体,有可能产生导致壳体主体内的模块破损等不良影响。
另外,对于这种手表壳体而言,由于外装部件利用多个螺丝安装于壳体主体,因此能够从外部看到外装部件和多个螺丝,也存在外观设计性不佳的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缓冲冲击且提高装饰性及设计性的壳体和具备该壳体的钟表。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在本申请的一个方案中,提供一种壳体,其具备:壳体主体;第一外装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上部;以及定位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连结并将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在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下表面具有连结部,所述定位部件具备:第一定位部,其配置在所述连结部内,且定位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并且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第二定位部,其配置并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方案中,提供一种钟表,其具备上述的壳体。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缓冲冲击并且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了本发明的手表的一实施方式的放大立体图。
图2是从3点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手表的放大侧视图。
图3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中、在壳体主体安装上表面外装部件和定位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手表壳体中、在壳体主体的表带安装突起部安装表带外装部件的状态的分解侧视图。
图5是从背面侧观察图3所示的上表面外装部件和定位部件的放大后视图。
图6是从背面侧观察图5所示的上表面外装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7示出图3所示的定位部件,(a)为放大立体图,(b)为从背面侧观察的放大立体图。
图8是沿着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的A-A箭头方向来表示拆下了表带外装部件的状态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9是表示图5所示的上表面外装部件和定位部件的A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中、拆下了上表面外装部件的状态的放大俯视图。
图11示出图4所示的表带外装部件,(a)为放大立体图,(b)为从背面侧观察的放大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0所示的手表壳体的B部的放大图。
图13是从背面侧观察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的表带安装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后视图。
图14是表示在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中利用螺纹部件将表带外装部件安装在壳体主体的表带安装突起部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
图15是表示沿着图1所示的手表壳体的B-B箭头方向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图14所示的螺纹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17是表示图3所示的手表壳体的壳体主体的放大立体图。
图18示出图3所示的手表壳体的装饰部件,(a)为从外部侧观察的放大立体图,(b)为从内部侧观察的放大立体图。
图19是图18所示的装饰部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0示出图19所示的装饰部件,(a)为表示在固定部件的一对第一装饰部的上部配置弹簧部件的状态的放大立体图,(b)为表示(a)的弹簧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21示出图18所示的装饰部件,(a)为放大正视图,(b)为沿着(a)的C-C箭头方向利用弹簧部件的弹簧力顶推可动部件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c)为克服弹簧部件的弹簧力将可动部件压下的状态的放大剖视图。
图22是表示在图17所示的壳体主体的侧面安装侧面外装部件的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3示出图22所示的壳体主体和侧面外装部件,(a)为表示侧面外装部件的内表面侧的放大立体图,(b)为从上方观察壳体主体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3对应用本发明的手表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2所示,该手表具备手表壳体1。在该手表壳体1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置有安装表带(未图示)的表带安装部2。在该手表壳体1的2点侧、4点侧、8点侧、10点侧分别设置有开关按钮3。
另外,如图1所示,在该手表壳体1的上侧开口部设置有表玻璃4。如图2所示,在该手表壳体1的下部经由防水环5a(参照图15)安装有后盖5。此外,在该手表壳体1的内部设置有钟表模块(未图示)。虽然没有图示,但该钟表模块具备:使指针运转的钟表运转机构、显示时刻、日期、星期几等信息的显示部、以及对这些进行驱动的电路部等对于钟表功能而言所需的各种零部件。
另外,如图3和图4所示,该手表壳体1具备壳体主体6。在该壳体主体6的上部通过定位部件8使第一外装部件即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来进行配置。在该壳体主体6的12点侧和6点侧分别设置有安装突起部即表带安装突起部6a,在这些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分别配置有第二外装部件即表带外装部件10。此时,由表带安装突起部6a和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了表带安装部2。
另外,在该壳体主体6的3点侧和9点侧的各侧面,如图1~图4所示那样,分别配置有第三侧面部件即侧面外装部件11,在该壳体主体6的侧面的各侧面外装部件11各自的两侧分别配置有第一侧面部件、第二侧面部件即装饰部件12(侧面部件)。此时,壳体主体6由金属或硬质的合成树脂形成。上表面外装部件7优选为由钴铬合金等硬度高、昂贵且装饰性较高的金属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由陶瓷、宝石等脆性材料形成。
另外,定位部件8是由比上表面外装部件7柔软的材料、例如聚酰胺树脂等刚性较高的合成树脂形成。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优选是由钛合金等硬度较高且装饰性较高的金属形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是由陶瓷、宝石等脆性材料形成。此时,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为提高装饰性而实施了表面精加工处理。该表面精加工处理是磨砂面精加工、梨皮面精加工、镜面精加工等表面精加工。
如图3所示,上表面外装部件7以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覆盖的方式配置,且形成为与壳体主体6的上部相同的大致呈四边形的框状。在该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侧和6点侧的下表面,如图5和图6所示那样,分别以向下侧(在图6中为上侧)开放的方式设置有连结部即连结凹部13。由此将连结凹部13以无法从上部侧看到的方式设置于上表面外装部件7。在这些连结凹部13各自的内部以在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6点方向上彼此对置的方式分别设置有卡合钩14。
如图5和图7所示,定位部件8用于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定位,且构成为从下侧插入到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连结凹部13内而与上表面外装部件7连结。即,该定位部件8具备:在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连结凹部13内配置的第一定位部即立起部15;以及在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配置的第二定位部即平板部16。
如图3和图5所示,立起部15配置在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连结凹部13内,且构成为从外部无法看到。如图7和图8所示,该立起部15具备卡定凹部17,该卡定凹部17与在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连结凹部13内设置的卡合钩14进行卡合,从而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表背面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位置。
另外,如图7和图9所示,该立起部15具备第一限制凸部即第一暗榫18,该第一暗榫18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该第一暗榫18设置于立起部15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面,并构成为与连结凹部13内的3点9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
另外,如图5和图7的(b)所示,该立起部15具备第二限制凸部即第二暗榫20,该第二暗榫20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该第二暗榫20在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对置的立起部的对置面即内表面设置有多个。该第二暗榫20构成为,当处于立起部15配置在连结凹部13内状态、且立起部15配置在位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上侧的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的如图8所示的状态时,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由此,如图5~图9所示,立起部15构成为,从下侧插入到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连结凹部13内,使连结凹部13内的卡合钩14卡合于立起部15的卡定凹部17,立起部15的第一暗榫18与连结凹部13内的3点、9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立起部15的第二暗榫20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上下方向、3点9点方向、和12点6点方向的三维方向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10、图11和图13所示,以在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对其进行覆盖的方式配置表带外装部件10。该表带外装部件10具备:在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上表面配置的罩盖主体21;以及在该罩盖主体21的两侧部设置且配置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的第二限制凹部即一对罩盖侧壁部22。
如图15所示,罩盖主体21构成为,当配置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上表面时,将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夹装在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如图10~图12所示,在该罩盖主体21的壳体主体6侧的缘部设置有配置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的第一限制凹部即切口部23。由此,罩盖主体21构成为,通过在切口部23内配置立起部15,从而将立起部15覆盖,使得无法从外部看到立起部15。
此时,如图7、图10~图12所示,立起部15具备:与表带外装部件10的切口部2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的内表面抵接的第三限制凸部即第三暗榫24;以及与切口部23内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的第四限制凸部即第四暗榫25。第三暗榫24设置于立起部15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面,第四暗榫25在立起部15的12点6点方向的与壳体主体6为相反侧的外表面设置有多个。
由此,如图7、图10~图12所示,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立起部15的第三暗榫24与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定位部件8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另外,该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立起部15的第四暗榫25与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定位部件8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另外,如图10~图13所示,该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一对罩盖侧壁部22限制了表带外装部件10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即,该一对罩盖侧壁部22构成为,当罩盖主体21隔着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时,配置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部,从而限制了表带外装部件10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
由此,如图10~图13、图15所示,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当罩盖主体21隔着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配置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且一对罩盖侧壁部22配置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部而限制了3点9点方向的位置时,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的第四暗榫25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定位部件8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另外,如图14和图15所示,该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在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之间夹持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并利用多个螺纹部件26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进行固定。如图15和图16所示,多个螺纹部件26各自具备:在表带外装部件10内配置的装饰头部26a、通过在平板部16设置的螺纹插入部16a螺合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部26b、以及在螺纹部26b的前端部设置的螺丝刀槽26c。
此时,在表带外装部件10上,如图11和图15所示那样,在3点9点方向的两处设置有配置螺纹部件26的装饰头部26a的沉孔27。该沉孔27具备:配置装饰头部26a的大径孔部、以及供螺纹部26b插入的小径孔部。在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设置的螺纹插入部16a如图7所示那样,是供螺纹部26b插入的半圆形状的切口部,且在平板部16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部与沉孔27同轴地对应设置。
另外,如图3、图15和图17所示,在表带安装突起部6a设置有供螺纹部26b螺合的螺纹孔6b。该螺纹孔6b在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部与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和平板部16的螺纹插入部16a同轴地对应设置。另外,该螺纹孔6b在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上下贯通设置。
由此,如图14和图15所示,螺纹部件26构成为,当从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上方将螺纹部26b通过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插入到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的螺纹插入部16a中并到达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时,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背面侧使螺丝刀的前端部(均未图示)插入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并插入到在螺纹部26b的前端设置的螺丝刀槽26c中,在该状态下能够利用螺丝刀使螺纹部26b转动。
即,如图14和图15所示,该螺纹部件26构成为,若在将螺丝刀的前端部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背面侧插入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且该螺丝刀的前端部插入到螺纹部26b的螺丝刀槽26c中的状态下转动螺丝刀,则螺纹部26b转动而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螺合并紧固。
另外,如图15所示,该螺纹部件26构成为,当螺纹部26b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螺合并紧固时,将装饰头部26a配置于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的大径孔部内并将表带外装部件10的罩盖主体21压接于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该罩盖主体21将平板部16压接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
由此,如图15所示,该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当在一对罩盖侧壁部22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部抵接配置而限制了3点9点方向的位置的状态下利用螺纹部件26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时,能够将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夹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
另外,如图12和图15所示,该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当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夹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并固定时,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12点9点方向的内表面抵靠于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的第四暗榫25,从而限制了定位部件8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能够使定位部件8定位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并固定。
因此,如图12所示,该表带外装部件10构成为,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的3点6点方向的两侧的内表面与在立起部15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设置的第三暗榫24抵靠,限制了定位部件8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使定位部件8定位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并固定,能够利用该固定的定位部件8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并固定。
另外,如图17~图21所示,在壳体主体6的3点侧和9点侧的两侧面设置的多个装饰部件12各自具备: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固定的固定部件30、以及在该固定部件30上利用安装部件即安装轴28安装为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移动的可动部件31。
如图17~图21所示,固定部件30具备:与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设置的嵌合凹部32进行嵌合的嵌合凸部33、以及在该嵌合凸部33的两侧部设置且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配置的一对第一装饰部34。此时,壳体主体6的嵌合凹部32形成为在横向上较长的长方形的凹部形状,且分别设置于壳体主体6的1点侧、5点侧、7点侧和11点侧的四处。
如图17~图21所示,嵌合凸部33嵌入于嵌合凹部32内,形成为与嵌合凹部32大致为相同形状、相同大小的大致长方形状,且各角部形成为倒角形状。该嵌合凸部33构成为当嵌入于嵌合凹部32内时,能够使嵌合凸部33的下表面与嵌合凹部32内的下表面抵接,并且使位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侧的嵌合凸部33的侧面与嵌合凹部32内的侧面抵接,从而在嵌合凹部32内定位配置。
由此,如图17和图18所示,固定部件30构成为,在将嵌合凸部33定位于嵌合凹部32内的状态下,能够利用粘接带(未图示)将嵌合凸部33的壳体主体6侧的内表面张贴于嵌合凹部32内的进深面而临时固定。另外,该固定部件30构成为,在利用粘接带进行了临时固定的状态下,能够利用激光焊接等焊接将位于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为相反侧的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缘部固定于壳体主体6的侧面。
此时,如图17~图21所示,一对第一装饰部34各自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比嵌合凸部33的上下方向的长度长的棱柱状,且形成为上下部向嵌合凸部33的上下突出。安装安装轴28的第一安装孔34a彼此同轴地分别对应设置在该一对第一装饰部34。另外,在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低一阶的台阶凹部34b设置于壳体主体6侧的大致一半的位置。
如图17~图21所示,可动部件31具备:在一对第一装饰部34之间配置的第二装饰部35、以及在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部配置的第三装饰部36。第二装饰部35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比一对第一装饰部34长的棱柱状,下部与一对第一装饰部34为相同高度,上部向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上方突出。在该第二装饰部35上,供安装轴28插入的安装孔即第二安装孔35a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第一安装孔34a同轴地对应设置。
如图18、图19、图21所示,该第二装饰部35形成为,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长度比一对第一装饰部34长。由此,第二装饰部35构成为当配置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之间时,能够从一对第一装饰部34朝向壳体主体6的外部侧突出。另外,对于该第二装饰部35的上部,在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对置的位置进行切口,即在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台阶凹部34b对应的位置进行切口。
如图18~图21所示,第三装饰部36构成为,在第二装饰部35的上部的进行切口的位置设置,且配置在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上,并且从该台阶凹部34b起沿着壳体主体6的侧面即外周面配置。即,对于该第三装饰部36而言,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如下的长度大致相同,即,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第一装饰部34的台阶凹部34b的长度、与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嵌合凸部33的长度之和的长度。
此时,在壳体主体6的外周部,如图17所示那样,在安装表玻璃4的部位与对应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部位的边界部,沿着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设置有第一台阶面6c。由此,如图20和图21的(b)所示,第三装饰部36构成为,当固定部件30的嵌合凸部33嵌入到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设置的嵌合凹部32中时,第三装饰部36的下表面配置于在壳体主体6的外周部面设置的第一台阶面6c上。
另外,如图18~图21所示,该第三装饰部36形成为,沿着壳体主体6的侧面即外周面的方向的长度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沿着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的排列方向的长度相同,即,与嵌合凸部33的沿着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的方向的长度相同。
由此,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三装饰部36构成为,当在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的上侧配置时,在第三装饰部36的下表面与嵌合凸部33的上表面之间隔开预定的间隔配置,在该状态下,位于壳体主体6侧的第三装饰部36的内表面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接近,从而使第三装饰部36的下表面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第一台阶面6c上。
此时,在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上下部如图18~图21所示那样,除了与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对应的部位之外,分别设置有使位于与壳体主体6相反侧的第一装饰部34的外端面的面积缩窄的装饰用的倾斜面34c。同样地,在第二装饰部35的上下部设置有以与第一装饰部34的倾斜面34c相同的角度倾斜的装饰用的倾斜面35b。在第三装饰部的上部设置有与第二装饰部35的倾斜面35b连续的装饰用的倾斜面36a。
另外,如图18~图21所示,将可动部件31安装于装饰部件12的固定部件30的安装轴28构成为,通过在使可动部件31的第二装饰部35配置于固定部件30的一对第一装饰部34之间的状态下,从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通过在第二装饰部35设置的第二安装孔35a插入到另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中,从而将可动部件31安装于固定部件30。
即,如图19所示,该安装轴28形成为其外径与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的内径相同,且在一端部形成有外径比第一安装孔34a的内径略大的压入部28a。由此,安装轴28构成为,当使与压入部28a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从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通过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插入到另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中时,外径较大的一端部的压入部28a被压入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中并固定。
此时,如图19和图21所示,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长度比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略长的长孔。由此,可动部件31构成为,当第二装饰部35配置于固定部件30的第一装饰部34之间且安装轴28插入到第二安装孔35a中时,安装轴28能够在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内相对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第二装饰部35能够与第三装饰部36一起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18~图21所示,该装饰部件12具备施力部件即弹簧部件37。该弹簧部件37具备:平板状的弹簧主体38、在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侧面配置的第一施力部即第一弹簧部39、以及对第三装饰部36朝向上方施力的第二施力部即第二弹簧部40。
如图19~图21所示,弹簧主体38为细长的大致长方形的平板,沿着壳体主体6的侧面即外周面的方向的长度形成为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排列方向的长度相同,即,与嵌合凸部33的沿着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的方向的长度相同。该弹簧主体38形成为,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长度与第三装饰部36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长度大致相同。
另外,如图19~图21所示,在该弹簧主体38设置有弹簧切口部38a。该弹簧切口部38a形成为,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排列方向的长度比一对第一装饰部34之间的长度长,从壳体主体6朝向外部突出的方向的长度比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的长度长。
由此,如图19~图21所示,弹簧主体38具备:位于弹簧切口部38a的两侧的一对夹持部38b、以及从一对第一装饰部34朝向壳体主体6突出配置并将一对夹持部38b连结的连结支持部38c。该弹簧主体38构成为,一对夹持部38b配置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上且被第三装饰部36夹持保持,在该状态下,连结支持部38c从一对第一装饰部34朝向壳体主体6突出且配置于第三装饰部36的下表面。
另一方面,如图17~图21所示,第一弹簧部39为板簧部,从弹簧主体38的一端部起沿着位于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相反侧的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侧面向下侧延伸设置。该第一弹簧部39的下部折弯成“へ”的形状。由此,第一弹簧部39构成为,对在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侧方配置的侧面外装部件11的侧面朝向远离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方向施力。
如图17~图21所示,第二弹簧部40为板簧部,且在弹簧主体38的弹簧切口部38a内设有两个。该第二弹簧部40配置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与第三装饰部36之间,且构成为对第三装饰部36朝向上方施力。即,可动部件31构成为,由于安装轴28能够在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内相对地沿着上下方向移动,从而使得第三装饰部36能够利用第二弹簧部40的弹簧力与第二装饰部35一起被顶推。
然而,如图22和图23所示,在壳体主体6的3点侧和9点侧的各侧面分别配置的两个侧面外装部件11构成为,在分别设置于壳体主体6的3点侧的两侧的部位和壳体主体6的9点侧的两侧的部位的多个装饰部件12之间分别配置。这两个侧面外装部件11分别形成为沿着壳体主体6的侧面即外周面弯曲的板状。
此时,如图22和图23所示,3点侧的侧面外装部件11构成为,从上方配置于在壳体主体6的1点侧和5点侧设置的两个装饰部件12之间,并利用在两个装饰部件12分别设置的各弹簧部件37的第一弹簧部39被弹性地夹持,从而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3点侧的侧面而进行安装。
另外,如图22和图23所示,9点侧的侧面外装部件11构成为,与3点侧的侧面外装部件11同样地,从上方配置于在壳体主体6的7点侧和11点侧设置的两个装饰部件12之间,并利用在两个装饰部件12分别设置的各弹簧部件37的第一弹簧部39被弹性地夹持,从而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9点侧的侧面而进行安装。
此时,如图22和图23所示,3点侧的侧面外装部件11设置为,供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的2点侧和4点侧的部位设置的开关按钮3插入的两个开关切口部11a在侧面外装部件11的下端部开放。同样地,9点侧的侧面外装部件11设置为,供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的8点侧和10点侧的部位设置的开关按钮3插入的两个开关切口部11a在侧面外装部件11的下端部开放。
在这些侧面外装部件11的各内表面上,如图22和图23所示那样,分别设置有从上方与在壳体主体6的3点侧和9点侧的各侧面设置的卡合凹部41卡合的卡合凸部42。此时,在位于安装表玻璃4的部位和安装开关按钮3的部位的边界部的壳体主体6的外周部连续地设置有第一台阶面6c。由此,在侧面外装部件11的内表面设置有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第一台阶面6c上的第二台阶面11b。
因此,如图22和图23所示,卡合凹部41设置于壳体主体6的第一台阶面6c并向上侧开放。卡合凸部42设置于在侧面外装部件11的内表面设置的第二台阶面11b的下表面并朝向下侧突出。由此,侧面外装部件11构成为,当壳体主体6的多个开关按钮3分别插入到多个开关切口部11a中,且第二台阶面11b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第一台阶面6c上时,侧面外装部件11的卡合凸部42从上方插入到壳体主体6的卡合凹部41中并卡合,能够以防止向壳体主体6的下侧脱落的方式安装于壳体主体6。
此时,在卡合凹部41内的底部,如图23的(b)所示那样,设置有与卡合凸部42的下表面抵靠的第一缓冲部件43。该第一缓冲部件43分割为三部分而设置于卡合凹部41内的底部,但是也可以形成一个片状并在卡合凹部41内的整个底部设置。另外,在卡合凸部42的侧面设置有与卡合凹部41内部的内侧的侧面压接的第二缓冲部件44。
由此,如图23的(a)和图23的(b)所示,侧面外装部件11构成为,当卡合凸部42与壳体主体6的卡合凹部41卡合并安装于壳体主体6点,通过卡合凸部42的下表面与在卡合凹部41内的底面设置的第一缓冲部件43抵靠,从而能够防止卡合凸部42相对于卡合凹部41的上下方向的晃动,对卡合凸部42相对于卡合凹部41的上下方向进行缓冲。
另外,如图23的(a)和图23的(b)所示,该侧面外装部件11构成为,当卡合凸部42与壳体主体6的卡合凹部41卡合并安装于壳体主体6点,通过在卡合凸部42的侧面设置的第二缓冲部件44与卡合凹部41内的侧面抵靠,从而能够防止卡合凸部42相对于卡合凹部41的3点9点方向的晃动,对卡合凸部42相对于卡合凹部41的3点9点方向进行缓冲。
接下来说明对这种手表壳体1进行装配的情况。
此时,预先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的各表面分别通过表面精加工处理,精加工为磨砂面花纹、梨皮面花纹、镜面等精加工面。此时,将装饰部件12分解为固定部件30和可动部件31,对该分解的固定部件30的第一装饰部34、可动部件31的第二装饰部35和第三装饰部36的各表面进行表面精加工处理。
并且,首先装配装饰部件12。此时,将位于弹簧部件37的弹簧主体38的弹簧切口部38a的两侧的一对夹持部38b配置于固定部件30的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上。此时,将在弹簧主体38的一端部设置的第一弹簧部39沿着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侧面配置。
在该状态下,使可动部件31的第二装饰部35配置于固定部件30的一对第一装饰部34之间,并且使可动部件31的第三装饰部36对应配置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各上端部的台阶凹部34b上。此时,将弹簧部件37的一对夹持部38b夹装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台阶凹部34b和第三装饰部36的下表面之间。在该状态下,使一对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和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同轴地对应,从而利用安装轴28将第二装饰部35安装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
此时,将安装轴28的与外径略大的一端部的压入部28a相反侧的另一端部从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插入到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中,并将该插入的安装轴28的另一端部插入到另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中,从而将外径较大的压入部28a压入到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中并固定。由此,将安装轴28安装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并利用该安装轴28将第二装饰部35简单且可靠地安装于一对第一装饰部34。
此时,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形成为与第一装饰部34的第一安装孔34a相比在上下方向上略长的长孔,从而能够使安装轴28在第二装饰部35的第二安装孔35a内沿着上下方向相对地移动。因此,可动部件31能够在第二装饰部35配置于固定部件30的一对第一装饰部34之间的状态下使第二装饰部35和第三装饰部36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此时,弹簧部件37的第二弹簧部40与第三装饰部36的下表面抵靠,因此能够利用该抵靠的第二弹簧部40的弹簧力来顶推第三装饰部36,并相应地将第二装饰部35配置为被顶推的状态。由此来装配装饰部件12。
并且,在壳体主体6的上侧开口部嵌入表玻璃4进行安装,将装饰部件12分别安装于该壳体主体6的侧面的1点侧、5点侧、7点侧和11点侧。此时,将装饰部件12的固定部件30的嵌合凸部33嵌入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设置的嵌合凹部32内。此时,将嵌合凸部33的下表面与嵌合凹部32内的下表面抵接,并且将位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侧的嵌合凸部33的侧面与嵌合凹部32内的侧面抵接,从而使嵌合凸部33定位并嵌入嵌合凹部32内。
此时,嵌合凸部33的壳体主体6侧的内表面利用粘接带(未图示)粘贴于嵌合凹部32内的进深面而临时固定。在该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等焊接将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为相反侧的一个第一装饰部34的缘部固定于壳体主体6的侧面。由此,将固定部件30可靠且牢固地固定于壳体主体6,并将装饰部件12安装于壳体主体6的侧面。在该状态下,可动部件31能够克服弹簧部件37的第二弹簧部40的弹簧力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在该状态下,在多个装饰部件12分别安装的多个弹簧部件37的各第一弹簧部39配置在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为相反侧的各第一装饰部34的侧面。即,在多个装饰部件12的各第一弹簧部39中,位于壳体主体6的1点侧和5点侧的各第一弹簧部39,在壳体主体6的3点侧彼此对置配置。同样地,位于壳体主体6的7点侧和11点侧的各第一弹簧部39在壳体主体6的9点侧彼此对置配置。
并且,使侧面外装部件11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3点侧和9点侧的侧面。此时,首先将侧面外装部件11配置为从壳体主体6的上方夹入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设置的多个装饰部件12之间。由此,利用在多个装饰部件12分别设置的各弹簧部件37的第一弹簧部39的弹簧力从两侧弹性地夹装侧面外装部件11。
即,在壳体主体6的3点侧配置的侧面外装部件11利用在壳体主体6的3点侧彼此对置配置的各第一弹簧部39的弹簧力被从两侧弹性地夹持。同样地,在壳体主体6的9点侧配置的侧面外装部件11利用在壳体主体6的9点侧彼此对置配置的各第一弹簧部39的弹簧力被从两侧弹性地夹持。因此,可将侧面外装部件11在多个装饰部件12之间简单且良好地配置。
当这样将侧面外装部件11从壳体主体6的上方配置于多个装饰部件12之间时,将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设置的多个开关按钮3分别插入到侧面外装部件11的开关切口部11a内,从而使在侧面外装部件11的第二台阶面11b设置的卡合凸部42从上方插入到在壳体主体6的外周部的第一台阶面6c设置的卡合凹部41内并卡合。
此时,卡合凸部42的下表面与在卡合凹部41内的底面设置的第一缓冲部件43抵靠,并且在卡合凸部42的侧面设置的第二缓冲部件44与卡合凹部41内的侧面抵靠。由此,卡合凸部42在卡合凹部41内以利用第一缓冲部件43和第二缓冲部件44进行缓冲而能够防止在上下方向和3点9点方向上发生晃动的状态安装。
因此,侧面外装部件11相对于壳体主体6无晃动地良好地安装。另外,此时在侧面外装部件11的内表面设置的第二台阶面11b抵接在壳体主体6的第一台阶面6c上进行配置。由此,将侧面外装部件11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安装为不会向下侧脱落。
并且,利用定位部件8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此时,预先使定位部件8与上表面外装部件7连结。即,从下侧将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插入到在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侧和6点侧的下表面分别设置的连结凹部13内,从而使连结凹部13内的卡合钩14与立起部15的卡定凹部17卡合。由此,使定位部件8与上表面外装部件7连结。
此时,通过使连结凹部13内的卡合钩14与立起部15的卡定凹部17卡合,从而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定位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另外,此时在立起部15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面设置的第一暗榫18与连结凹部13内的两侧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定位部件8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在该状态下,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并且使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配置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
此时,在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对置的立起部15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设置的第二暗榫20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抵接,从而相对于壳体主体6限制了定位部件8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由此,利用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限制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上下方向、3点9点方向、和12点6点方向的三维方向的位置,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壳体主体6定位。
并且,在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配置表带外装部件10。此时,在配置有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配置表带外装部件10的罩盖主体21,并且在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部配置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一对罩盖侧壁部22。此时,在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配置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
由此,一对罩盖侧壁部22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部抵接,从而限制了表带外装部件10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另外,立起部15的第三暗榫24与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立起部15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与此同时,立起部15的第四暗榫25与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从而限制了立起部15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其结果为,限制了表带外装部件10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上下方向、3点9点方向、和12点6点方向的三维方向的位置,使表带外装部件10定位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由此,限制了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并且限制了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从而使定位部件8定位于壳体主体6。在该状态下,定位部件8被表带外装部件10完全覆盖而无法从外部看到。
并且,利用螺纹部件26将表带外装部件10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此时,表带外装部件10定位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因此使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定位部件8的螺纹插入部16a、和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同轴地对应。在该状态下,从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上方将螺纹部26b插入到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中,并使该插入的螺纹部26b插入到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的螺纹插入部16a中并到达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
在该状态下,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背面侧将螺丝刀的前端部(均未图示)插入到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中,并插入到在螺纹部26b的前端设置的螺丝刀槽26c中。并且,当利用螺丝刀使螺纹部26b转动时,则使螺纹部26b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螺合并紧固。
此时,将装饰头部26a配置于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的大径孔部内,并将表带外装部件10的罩盖主体21压接于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由此,罩盖主体21将平板部16压接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从而将表带外装部件10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并且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将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夹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进行固定。此时,螺纹部件26的装饰头部26a从沉孔27向外部露出,利用装饰头部26a提高了装饰性和设计性。
另外,此时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将定位部件8定位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并固定,从而利用该固定的定位部件8将上面外装部件7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定位并固定。此时,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定位并固定的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压接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配置的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
由此,将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安装于壳体主体6的侧面且防止了向上方脱离。此时,侧面外装部件11的卡合凸部42的下表面与在壳体主体6的卡合凹部41内的底面设置的第一缓冲部件43抵靠,并且在卡合凸部42的侧面设置的第二缓冲部件44与卡合凹部41内的侧面抵靠,从而使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无晃动地可靠且良好地安装于壳体主体6。
另外,当利用上表面外装部件7压接多个装饰部件12点,装饰部件12的可动部件31的第三装饰部36克服弹簧部件37的第二弹簧部40的弹簧力而被上表面外装部件7弹性地压接,从而使装饰部件12的可动部件31无晃动地可靠且良好地相对于壳体主体6安装。由此来装配手表壳体1。
这样,该手表壳体1即使在分割为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部件8、表带外装部件10、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的情况下,也能够在利用螺纹部件26将表带外装部件10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时,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将定位部件8固定于壳体主体6,并利用该定位部件8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固定于壳体主体6,能够利用该上表面外装部件7将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压接于壳体主体6,从而容易且良好地进行装配。
接下来对这样的手表的作用进行说明。
该手表壳体1当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受到冲击时利用定位部件8来分散、缓冲该冲击。由此,能够减轻冲击向壳体主体6的传导,因此防止壳体主体6内的钟表模块(未图示)因冲击而破损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耐冲击性。
此时,上表面外装部件7当安装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时,压接在壳体主体的侧面设置的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因此当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受到冲击时,利用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来缓冲该冲击。由此也能够减轻冲击向壳体主体6的传导,因此能够防止壳体主体6内的钟表模块(未图示)因冲击而破损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耐冲击性。
即,侧面外装部件11利用弹簧部件37的第一弹簧部39的弹簧力而被弹性地夹持于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设置的多个装饰部件12之间,因此当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受到冲击时,利用将侧面外装部件11弹性地夹持的弹簧部件37的第一弹簧部39的弹簧力来缓冲冲击。因此,这样也能够减轻冲击向壳体主体6的传导,因此能够防止壳体主体6内的钟表模块(未图示)因冲击而破损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耐冲击性。
此时,侧面外装部件11当卡合凸部42与壳体主体6的卡合凹部41卡合并安装于壳体主体6点,卡合凸部42的下表面与在卡合凹部41内的底面设置的第一缓冲部件43抵靠,在卡合凸部42的侧面设置的第二缓冲部件44与卡合凹部41内的侧面抵靠,从而利用第一缓冲部件43和第二缓冲部件44来缓冲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受到的冲击。因此,这样也能够减轻冲击向壳体主体6的传导,因此能够防止壳体主体6内的钟表模块(未图示)因冲击而破损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耐冲击性。
另外,装饰部件12利用安装轴28将可动部件31在固定于壳体主体6的侧面的固定部件30上安装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该可动部件31被弹簧部件37的第二弹簧部40向上方施力,从而当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受到冲击时,利用对可动部件31的第三装饰部36弹性地进行顶推的弹簧部件37的第二弹簧部40的弹簧力来缓冲冲击。因此,这样也能够减轻冲击向壳体主体6的传导,因此能够防止壳体主体6内的钟表模块(未图示)因冲击而破损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耐冲击性。
另外,该手表壳体1通过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配置上表面外装部件7,并在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配置表带外装部件10,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配置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从而提高了手表壳体1的装饰性和设计性。
即,该手表壳体1通过以钴铬合金等的装饰性较高的金属来形成上表面外装部件7,并以钛合金等装饰性较高的金属来形成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因此提高了装饰性和设计性,从而获得商品价值较高的产品。
此外,即使该手表壳体1通过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使手表壳体1的外形成为复杂的形状,也能够对这些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的各表面分别进行表面精加工处理,因此这样也提高了装饰性和设计性,并进一步提高商品价值。
即,该手表壳体1能够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从壳体主体6拆下,并对其分别进行表面精加工处理,因此即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由钴铬合金、钛合金等硬度较高且装饰性较高的金属形成,也能够良好地进行磨砂面精加工、梨皮面精加工、镜面精加工等表面精加工处理。
这样,根据该手表壳体1,由于具备:壳体主体6、在该壳体主体6的上部配置的第一外装部件即上表面外装部件7、以及与该上表面外装部件7连结并使上面外装部件7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定位部件8,从而能够缓冲冲击,并且能够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即,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上表面外装部件7利用定位部件8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因此当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外部受到冲击时,能够利用定位部件8分散、缓冲该冲击,这样能够减轻冲击向壳体主体6的传导,由此能够防止壳体主体6内的钟表模块(未图示)因冲击而破损等不良影响,从而获得耐冲击性。
另外,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不必将上表面外装部件7直接螺丝固定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能够利用定位部件8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安装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因此能够获得外观、设计都较好的产品。此时,定位部件8被第二外装部件即表带外装部件10覆盖而无法从外部看到,因此这样也能够进一步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另外,通过以钴铬合金等装饰性较高的金属来形成上表面外装部件7,因此这样也能够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另外,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连结凹部13在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下表面设置为向下表面侧开放,定位部件8具备:在连结凹部13内配置并定位于上表面外装部件7并且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的第一定位部即立起部15、以及在设置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上配置定位的第二定位部即平板部16,从而能够通过立起部15使定位部件8与上表面外装部件7可靠且良好地连结,因此能够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准确且良好地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
此时,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立起部15具备:对在连结凹部13内设置的卡合钩14进行卡定来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表背面方向即上下方向的位置的卡定凹部17、与连结凹部1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侧面抵接来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的第一限制凸部即第一暗榫18、以及在连结凹部13内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抵接来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的第二限制凸部即第二暗榫20,从而能够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准确且良好地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
即,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能够使在连结凹部13内设置的卡合钩14与立起部15的卡定凹部17卡定来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定位部件8的上下方向的位置,并能够使立起部15的第一暗榫18与连结凹部1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面抵接来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定位部件8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
另外,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能够使立起部15的第二暗榫20在连结凹部13内与壳体主体6的外周面抵接来可靠地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利用定位部件8来限制上表面外装部件7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上下方向、3点9点方向、12点6点方向的三维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准确且良好地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
另外,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在设置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具备将定位部件8覆盖并定位的第二外装部件即表带外装部件10,从而能够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使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定位,并能够利用该定位的定位部件8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准确且良好地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另外,能够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将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对上表面外装部件7进行定位的定位部件8覆盖,使得无法从外部看到定位部件8,因此这样也能够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此时,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表带外装部件10具备:配置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的第一限制凹部即切口部23、以及与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两侧部抵接来限制表带外装部件10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的第二限制凹部即罩盖侧壁部22,从而能够使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可靠且良好地定位。
即,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通过在表带外装部件10的切口部23内配置定位部件8的立起部15,从而能够进行立起部15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3点9点方向和12点6点方向的定位,并且能够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将立起部15可靠且良好地覆盖。另外,能够利用罩盖侧壁部22来进行表带外装部件10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3点9点方向的定位,从而能够进行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3点9点方向的定位。
此时,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立起部15具备:与表带外装部件10的切口部2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侧面抵接来限制定位部件8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的第三限制凸部即第三暗榫24、以及与切口部23内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来限制第一定位部件8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的第四限制凸部即第四暗榫25,从而能够使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准确且可靠地定位。
即,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通过使立起部15的第三暗榫24与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3点9点方向的两侧的内表面抵接,从而能够限制立起部15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并且通过使立起部15的第四暗榫25与罩盖主体21的切口部23内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从而能够限制立起部15相对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因此,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能够限制在表带安装突起部6a配置的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上下方向、3点9点方向、和12点6点方向的三维方向的位置,并将表带外装部件10定位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从而能够限制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并且能够限制定位部件8相对于壳体主体6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因此能够使定位部件8准确且可靠地定位于壳体主体6。
另外,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在壳体主体6的表带安装突起部6a和表带外装部件10之间夹持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且具备使表带外装部件10固定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部件26,从而能够利用该螺纹部件26将表带外装部件10可靠地固定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并且在表带外装部件10和表带安装突起部6a之间夹装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并可靠地固定。
由此,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利用表带外装部件10将定位部件8固定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从而能够利用该固定的定位部件8使上表面外装部件7定位于壳体主体6的上部并可靠且良好地固定。
此时,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螺纹部件26具备:在表带外装部件10内配置的装饰头部26a、经由设置于平板部16的螺纹插入部16a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螺合的螺纹部26b、以及在该螺纹部26b的前端部设置的螺丝刀槽26c,从而能够利用螺纹部件26将表带外装部件10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这样能够使在表带外装部件10内配置的装饰头部26a在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上表面侧露出,从而能够利用该露出的装饰头部26a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即,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能够在从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上方将螺纹部26b插入到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中,并将该插入的螺纹部26b插入到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的螺纹插入部16a中且到达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的状态下,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背面侧将螺丝刀的前端部(均未图示)插入到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中并插入到螺丝刀槽26c中,在该状态下能够转动螺纹部26b并紧固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
此时,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能够将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背面侧插入到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中的螺丝刀的前端部(均未图示)插入到在螺纹部26b的前端设置的螺丝刀槽26c中,并利用螺丝刀转动螺纹部26b,与表带安装突起部6a的螺纹孔6b螺合并紧固。由此,能够以将装饰头部26a配置于表带外装部件10的沉孔27的大径孔部内且在表带外装部件10的上表面侧露出的状态,压接定位部件8的平板部16并将表带外装部件10安装于表带安装突起部6a,并且利用露出的装饰头部26a提高装饰性和设计性。
此外,对于该手表壳体1而言,由于上表面外装部件7从上方压接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配置的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从而能够利用在壳体主体6的上部定位安装的上表面外装部件7,将多个侧面外装部件11和多个装饰部件12在壳体主体6的侧面无晃动地可靠且良好地压接安装。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由金属材料、脆性材料形成的情况,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可以由合成树脂形成,并且上表面外装部件7、表带外装部件10、侧面外装部件11和装饰部件12也可以分别由不同的材料形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应用于手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手表,例如可应用于旅行表、闹钟、座钟、挂钟等的各种钟表。另外,本发明不限于钟表,也可应用于手臂佩戴型的设备、手机、移动信息终端等电子设备。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此,也包括与权利要求等价范围内的方式。

Claims (10)

1.一种壳体,其特征在于,具备:
壳体主体;
第一外装部件,其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上部;以及
定位部件,其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连结并将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
在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下表面具有连结部,
所述定位部件具备:
第一定位部,其配置在所述连结部内,且定位于所述第一外装部件并且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以及
第二定位部,其配置并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下表面的所述连结部是连结凹部,
所述第一定位部定位于所述壳体主体的12点侧、6点侧的外周面,
所述第二定位部配置在设置于所述壳体主体的安装突起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具备:
卡定凹部,其与设置在所述连结凹部内的卡合钩卡合来限制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表背面方向的位置;
第一限制凸部,其与所述连结凹部内的3点9点方向的侧面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以及
第二限制凸部,其与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外周面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一外装部件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二外装部件,该第二外装部件覆盖所述定位部件并定位于设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安装突起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具备:
第一限制凹部,其配置所述第一定位部;以及
第二限制凹部,其与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安装突起部的两侧部抵接来限制所述第二外装部件相对于所述壳体主体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定位部具备:
第三限制凸部,其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的所述第一限制凹部内的3点9点方向的侧面抵接来限制所述定位部件的3点9点方向的位置;以及
第四限制凸部,其与所述第一限制凹部内的12点6点方向的内表面抵接来限制所述定位部件的12点6点方向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壳体主体的所述安装突起部与所述第二外装部件之间夹持所述定位部件的所述第二定位部,
具备将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固定于所述安装突起部的螺纹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螺纹部件具备:
装饰头部,其配置在所述第二外装部件内;
螺纹部,其通过设置在所述第二定位部的螺纹插入部而与所述安装突起部螺合;以及
螺丝刀槽,其设置在所述螺纹部的前端部。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外装部件从上方按压配置在所述壳体主体的侧面的第一侧面部件、第二侧面部件和第三侧面部件。
10.一种钟表,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壳体。
CN202210877053.6A 2021-07-29 2022-07-25 壳体和钟表 Pending CN11568572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4594A JP7480757B2 (ja) 2021-07-29 2021-07-29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JP2021-124594 2021-07-29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85720A true CN115685720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0383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77053.6A Pending CN115685720A (zh) 2021-07-29 2022-07-25 壳体和钟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32879A1 (zh)
JP (1) JP7480757B2 (zh)
CN (1) CN115685720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D1019421S1 (en) * 2023-10-17 2024-03-26 Fengmei Huang Protective case for a watc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070002A (ja) * 2003-08-28 2005-03-17 Casio Comput Co Ltd 腕時計における外装部材の固定構造
JP6825611B2 (ja) * 2018-10-03 2021-02-03 カシオ計算機株式会社 機器ケース及び時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80757B2 (ja) 2024-05-10
US20230032879A1 (en) 2023-02-02
JP2023019672A (ja) 2023-02-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9900B1 (en) Coupled structure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15685720A (zh) 壳体和钟表
JP5936153B2 (ja)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JP2002062376A (ja) 腕時計
JP2023019675A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US7336781B2 (en) Latching assembly for a removable cover of a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JP5136046B2 (ja) バンド取付構造
US7687730B2 (en) Operating switch unit for use in automotive vehicle
EP1347351A2 (en) Portable electronic apparatus having thin film type display portion
JP2023019674A (ja) 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US11960244B2 (en) Device for locking a timepiece movement
JP4350500B2 (ja) 腕時計
US11630422B2 (en) Sub-assembly of external parts for timepiece or watch or a piece of jewellery
JP7148897B2 (ja) 外装部材、ケースおよび時計
CN113917826A (zh) 钟表
GB2079497A (en) Mounting structure for a dial
JP2015221631A (ja) 車両用ルームミラー
JP4708104B2 (ja) メータ係止構造
US6951404B2 (en) Illumination knob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knob
JP2016164574A (ja) ケース構造および時計ケース
JPH0625864Y2 (ja) 押ボタン装置
JP2983392B2 (ja) 電子機器の入力ペン収納構造
CN116165865A (zh) 壳体以及时钟
JP2006194811A (ja) 装飾部材の固定構造
JP2017174724A (ja) ボタン構造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82366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