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2041A - 燃气灶 - Google Patents
燃气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5682041A CN115682041A CN202110852958.3A CN202110852958A CN115682041A CN 115682041 A CN115682041 A CN 115682041A CN 202110852958 A CN202110852958 A CN 202110852958A CN 115682041 A CN115682041 A CN 11568204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plate
- gas
- fire cover
- bur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40/00—Technologies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home appliances, e.g. induction cooking or efficient technologies for refrigerators, freezers or dish washers
Landscapes
- Gas Burner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属于厨卫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该燃气灶包括罩体、装配在罩体上的燃烧器、设置在罩体内的密封腔室以及设置在密封腔室内的风机,密封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引风口、供燃烧器的炉头的入口端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燃烧器的炉头的出口端穿过的第二通孔,燃烧器的分气盘覆盖在密封腔室的第二通孔处,分气盘上设置有多个将密封腔室内部和外界相通的二次空气通气孔。本申请可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厨卫电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燃气灶。
背景技术
燃气灶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厨房用具。
燃气灶在使用过程中,会引入一次空气和二次空气。现有技术中,大部分厂家都是通过优化炉头,分气盘以及火盖结构来提高一次空气的补充量,二次空气的补充量的提高则主要是通过优化火孔结构,增大火孔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实现。
上述二次空气的补充量的提高方式,还不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具有改善空间。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燃气灶,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尽可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燃气灶,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燃气灶包括:
罩体;
以及装配在所述罩体上的燃烧器;
设置在所述罩体内的密封腔室,所述密封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引风口、供所述燃烧器的炉头的入口端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燃烧器的炉头的出口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设置在所述密封腔室内,且可通过所述引风口向所述密封腔室内引入补充二次空气的风机;
所述燃烧器的分气盘覆盖在所述密封腔室的第二通孔处,所述分气盘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密封腔室内部和外界相通的二次空气通气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罩体内设置有闭环的立板,所述立板的顶部密封顶靠在所述罩体的顶部,所述立板的底部密封顶靠在所述罩体的底部,所述立板和所述罩体围成所述密封腔室,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立板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罩体的顶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立板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供所述燃烧器的炉头的内环引射管以及外环引射管通过的第一通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立板上设置有所述引风口,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引风口上,所述风机的输出端朝向所述密封腔室的内部。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分气盘包括第一引风板,所述第一引风板设置在所述分气盘的内环混合腔室的内环内,所述第一引风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引风孔,多个所述第一引风孔为部分所述二次空气通气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分气盘还包括第三引风板,所述第三引风板配合设置在所述分气盘的内环混合腔室和外环混合腔室之间,所述第三引风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引风孔,多个所述第三引风孔为部分所述二次空气通气孔。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还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的内环火盖以及外环火盖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分气盘还包括环形的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以及外环火盖之间,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引风板的顶面,多个所述第三引风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内环火盖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
作为本申请的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导风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
在一些实施方案中,所述分气盘还包括第五引风板,所述第五引风板设置在所述分气盘的外环混合腔室的外部,所述第五引风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五引风孔,多个所述第五引风孔为部分所述二次空气通气孔。
可选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外侧,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顶部。
可选地,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五引风板的顶面上,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顶部。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燃气灶,由于该燃气灶包括灶壳以及装配在灶壳上的燃烧器,灶壳的罩体内设置有密封腔室,密封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引风口、供燃烧器的炉头的入口端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燃烧器的炉头的出口端穿过的第二通孔,密封腔室内设置有风机,燃烧器的分气盘覆盖在密封腔室的第二通孔处,燃烧器的分气盘覆盖在密封腔室的第二通孔处,分气盘上设置有多个将密封腔室内部和外界相通的二次空气通气孔,当燃气灶在使用时,控制风机启动,风机通过引风口向密封腔室内引入补充二次空气,引入到密封腔室的二次空气再通过分气盘上的多个二次空气通气孔补充到燃烧器中,以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去除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的灶壳去除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灶壳去除面板的部分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5为图1中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剖面示意图;
图7为图5的爆炸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的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7中的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7中的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图7中的第一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7中的第二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
100-灶壳,101-罩体,102-风机,103-泄压口,104-支撑板,200-燃烧器,201-炉头,202-分气盘,203-内环火盖,204-外环火盖,205-第一引风板,206-第一引风孔,207-第二引风板,208-第二引风孔,209-第三引风板,210-第三引风孔,211-第四引风板,212-第四引风孔,213-第五引风板,214-第五引风孔,215-第一导风板,216-第一挡风板,217-第二插接块,218-第二导风板,219-第二挡风板,220-第一环套,221-第二环套,222-第一连通口,223-第三环套,224-第二连通口,225-第四环套,226-第一插接块,227-第一插接槽,228-第一定位柱,229-第二插接槽,230-第二定位柱,231-第三定位柱,232-通风孔,233-第四定位柱。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例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下面结合附图并参考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
燃气灶的工作原理为:高压燃气(天然气或液化气)从燃气管道进入燃气灶的阀体,阀体打开后,流入喷嘴,由于喷嘴尺寸很小,一般小于2mm,高压燃气经喷嘴流出后变为高速低压燃气,进入炉头文丘里结构形成负压(低于大气压力),因此一次空气被引射流入炉头,一次空气与燃气混合后经炉头流出进入分气盘和火盖进行燃烧,燃烧过程中,环境中的空气会进行第二次补充即二次空气,保证燃气的完全燃烧。
从工作原理上可以看出,一次空气量和二次空气量是保证燃气完全燃烧的核心关键因子。对于现有的燃气灶燃烧系统来说,燃气在燃烧前与一次空气进行混合,因此认为一次空气基本完全参与反应,二次空气是在燃烧过程中,由于浮力以及燃气的高速射流的卷吸作用参与反应的,因此二次空气并没有都完全参与反应。在保证燃气完全反映的前提下,应尽可能的减少总的空气量,减少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加热多余的空气,以提高热效率。
目前,燃气灶内二次空气的补充一般主要是通过优化火孔结构,增大火孔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来实现,二次空气的有效快速补充比较困难,尤其是当排烟口减小时,二次空气的补充更加困难,不仅无法实现更优的燃烧状态,还会造成烟气的超标。
也就是说,上述二次空气的补充量的提高方式,还不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具有改善空间。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燃气灶,旨在至少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尽可能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的一种燃气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该燃气灶包括灶壳100以及装配在灶壳100上的燃烧器200。
图2为图1去除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灶壳去除面板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1的灶壳去除面板的部分结构俯视示意图。结合图1-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灶壳100包括罩体101、密封腔室102以及风机103,其中,燃烧器200装配在罩体101上,密封腔室102设置在罩体101内,密封腔室102的侧壁上设置有引风口104、供燃烧器200的炉头的入口端穿过的第一通孔105以及供燃烧器200的炉头的出口端穿过的第二通孔106,风机103设置在密封腔室102内,启动的风机103可通过引风口104向密封腔室102内引入补充二次空气,燃烧器200的分气盘202覆盖在密封腔室102的第二通孔106处,分气盘202上设置有多个将密封腔室102内部和外界相通的二次空气通气孔。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燃气灶在使用时,控制风机103启动,风机103通过引风口104向密封腔室102内引入补充二次空气,引入到密封腔室102的二次空气再通过分气盘202上的多个二次空气通气孔补充到燃烧器200中,以改善二次空气的补充量,进而使燃气在最佳状态下完全燃烧,改善燃气灶的燃烧效率。
本申请实施例的罩体101整体为箱型,其包括面板以及顶部敞口的箱体,箱体嵌设在灶台中,面板装配在箱体的敞口处,以将箱体密封,面板上设置有供燃烧器穿过的第二通孔106,以方便燃烧器的安装,此为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过多赘述。
结合图3以及图4,本申请实施例的罩体内设置有闭环的立板107,立板107的顶部密封顶靠在罩体101的顶部,即立板107的顶部密封顶靠在面板的内侧,立板107的底部密封顶靠在罩体101的底部,立板107和罩体101即可围成上述密封腔室102,第一通孔105设置在立板107上,第二通孔106设置在罩体101的顶部,即上述的面板上设置的第二通孔106。
对于申请本实施例而言,立板107的整体形状优选为方形,当然其也可以圆形、椭圆形等其他形状,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另外,立板107的顶部和底部可以和罩体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连接,也可以在罩体101对应安装立板107的部位设置有卡槽,立板107的顶部和底部嵌设在罩体101对应安装立板107的部位设置的卡槽中,当然,其也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在其他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的立板107也可以为不封闭设置,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立板107相对设置有两个,两个立板107的两侧分别顶靠在罩体10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上,两个立板107、罩体101的两个相对的侧壁,以及罩体101的顶部和底部也可围成上述密封腔室102。本申请实施例对密封腔室的具体形式不作具体限制。
由于现有技术中燃烧器200的炉头通常包括和燃烧器200的内环火盖203连通的内环引射管,以及和燃烧器200的外环火盖204连通的外环引射管,相应地,立板107上也设置有两个第一通孔105,两个第一通孔105分别供燃烧器的炉头的内环引射管以及外环引射管通过。
进一步地,本申请实施例的引风口104设置在立板107上,风机102即安装在该引风口104上,风机102的输出端朝向密封腔室102的内部,通过控制风机102的启动,可以将密封腔室102外侧的空气引入补充到密封腔室102中。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中,在罩体101的底部还可以设置有支撑块,该支撑块设置在密封腔室102内,风机103通过该支撑块支撑,以提高风机103在罩体101内安装的稳固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密封腔室102以及风机103的设置数量可根据燃烧器200的具体数量对应设置,例如:本申请实施例的灶壳100的罩体101上装配有两个燃烧器200,相应的,本申请实施例在罩体101内也设置有两个和燃烧器200一一对应的密封腔室102以及风机103。
图5为图1中的燃烧器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以及图5,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200还包括分气盘202、内环火盖203以及外环火盖204,内环火盖203和外环火盖204均设置在分气盘202上,内环火盖203设置在外环火盖204的内侧,内环火盖203上的火孔通过分气盘202和炉头201的内环引射管相连通,通过炉头201的内环引射管可向内环火盖203的火孔注入一次空气和燃料,而外环火盖204上的火孔通过分气盘202和炉头201的外环引射管相连通,通过炉头201的外环引射管可向外环火盖204的火孔注入一次空气和燃料,此为现有技术,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赘述。
为了调节炉头201的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的一次空气的流量,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均还包括用于控制内环引射管以及外环引射管的入口的开度的风门片,通过转动风门片,即可调整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的一次空气入口的开度,进而可调整内环引射管和外环引射管的一次空气的流量。
图6为图5的剖面示意图,图7为图5的爆炸示意图,图8为图7中的分气盘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200还包括第一引风板205,该第一引风板205设置在分气盘的内环混气腔室的内环内,第一引风板205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引风孔206,多个第一引风孔206即为部分上述二次空气通气孔。二次空气可通过第一引风孔206流向内环火盖203的火孔中,进一步提高燃烧器的燃烧效率。
进一步地,结合图5以及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引风板205设置在内环火盖203的火孔的下方,且第一引风板205上的多个第一引风孔206可以呈环状间隔设置,这样从多个第一引风孔206引入的二次空气均匀地作用在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果。
图9为图7中的内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5-图9,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气盘202的顶面的中部可同轴设置有第一环套220以及第二环套221,第二环套221设置在第一环套220的外侧,第一环套220以及第二环套221围成的区域即为分气盘202的内环混气腔室,分气盘202位于第一环套220内的部位即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引风板205,而内环火盖203可分离地设置在第一环套220以及第二环套221之间的分气盘202上,内环火盖203可通过第一环套220以及第二环套221进行限位。
结合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200还包括第二引风板207,该第二引风板207覆盖在分气盘202的内环混气腔室的底部的第一连通口222上,该第一连通口222用于炉头201的内环引射流道和内环火盖203内部连通,第二引风板207上设置有多个第二引风孔208。这样,一次空气和燃料可通过第二引风板207上的多个第二引风孔208引入到内环火盖203中。
进一步地,结合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引风板207呈和第一连通口222相一致的弧形,第二引风板207可以和分气盘202一体成型或者分离设置,且,第二引风板207设置在内环火盖203的火孔的下方,第二引风板207上的多个第二引风孔208间隔设置,这样从多个第二引风孔208引入的一次空气可均匀地作用在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果。
结合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还包括第三引风板209,第三引风板209设置在分气盘204的内环混气腔室和外环混气腔室之间,第三引风板209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引风孔210。多个第三引风孔210即为上述部分二次空气通气孔,这样,二次空气可通过多个第三引风孔210引入到内环火盖203和外环火盖203之间。
结合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气盘202的顶面的中部可同轴第三环套223,第三环套223设置在第二环套221的外侧,分气盘202位于第三环套223和第二环套221之间的部位即可为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引风板205,即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三引风板209呈环状设置在第三环套223和第二环套221之间,且由于第三引风板209设置在内环火盖203的火孔和外环火盖204的火孔的下方,第三引风板209上的多个第三引风孔210可以呈环状间隔设置,这样从多个第三引风孔210引入的二次空气可均匀地作用在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果。
图10为图7中的外环火盖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5-图8以及图10,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气盘202的顶面的中部可同轴第四环套225,第四环套225设置在第三环套223的外侧,第四环套225和第三环套223即围成上述外环混气腔室,外环火盖204可分离地设置在第四环套225以及第三环套223之间的分气盘202上,外环火盖204可通过第四环套225以及第三环套223进行限位。
结合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200还包括第四引风板211,该第四引风板211覆盖在分气盘202上的第二第二连通口224,第二连通口224将炉头201的外环引射流道连通和外环火盖的内部连通,第四引风板211上设置有多个第四引风孔212。这样,一次空气和燃气可通过第四引风板211上的多个第四引风孔212引入到外环火盖204中。
进一步地,结合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第四引风板211呈和第二连通口224相一致的弧形,第四引风板211可以和分气盘202一体成型或者分离设置,且,第四引风板211设置在外环火盖204的火孔的下方,第四引风板211上的多个第四引风孔212间隔设置,这样从多个第四引风孔212引入的一次空气可均匀地作用在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果。
结合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200还包括第五引风板213,第五引风板213设置在外环混气腔室的外部,第五引风板213上设置有多个第五引风孔214。对个第五引风孔214即为上述二次空气通气孔,这样,二次空气可通过第五引风板213上的第五引风孔214引入到外环火盖204中。
进一步地,结合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分气盘202位于第四环套225外侧的部位即为第五引风板213,第五引风板213呈环状设置,且,由于第五引风板213设置在外环火盖204的火孔的下方,第五引风板213上的多个第五引风孔214可以呈环状间隔设置,这样从多个第五引风孔214引入的二次空气可均匀地作用在外环火盖204的火孔产生的火焰的根部,以进一步提高燃烧效果。
结合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200还包括环形的第一导风件。图11为图7中的第一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5-图9以及图11,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215以及第一挡风板216,第一导风板215设置在内环火盖203以及外环火盖204之间,第一挡风板216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15的顶部,且,第一挡风板216搭接在内环火盖203的顶部。这样,二次空气一方面可通过第一导风板215和内环火盖203之间的间隙流入到第一导风件和内环火盖203之间,并补充到内环火盖203的火孔中,另一方面,二次空气也可通过第一导风板215和外环火盖204之间的间隙流入补充到外环火盖204的火孔中,进一步提高燃气效率。
结合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构成第一导风件的第一导风板215以及第一挡风板216一体成型,在内环火盖203的顶面可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定位柱231,第一挡风板216可插设在多个第三定位柱231上,可实现第一挡风板216在内环火盖203的顶部的可分离固定。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挡风板216也可以直接搭接在内环火盖203的顶部,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结合图5-图9以及图11,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挡风板216的内侧可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一插接块226,而内环火盖203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和第一插接块226对应的第一插接槽227,第一插接块226插设在对应的第一插接槽227中,即可实现第一导风件在内环火盖203上的装配。
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插接槽227和内环火盖203上的火孔交错布置。
结合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5可设置在第三引风板209的顶面,多个第三引风孔210设置在第一导风板215和内环火盖203之间,此时,二次空气通过第三引风板209上的多个第三引风孔210引入到第一导风件和内环火盖203之间,并补充到内环火盖203的火孔中,以提高内环火盖203上的火孔的燃烧效率。
进一步地,结合图5-图8,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导风板215设置在第二环套221和第三环套223之间的分气盘202上,在分气盘202上间隔呈环状的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组件,每个第一定位组件均包括两个沿分气盘202的径向相对设置的第一定位柱228,第一导风板215设置在多个定位组件的两个第一定位柱228之间,即第一导风板215通过多个第一定位组件可分离地限位安装在分气盘202上。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5也可以固定设置在分气盘202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优选地,结合图6,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风板215上可间隔开设有多个通风孔232,这样,二次空气可通过多个通风孔232引入到外环火盖204上的火孔中,以提高外环火盖204上的火孔的燃烧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导风件可以单独存在,即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只配置有第一导风件,而不配置第三引风板209。
结合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燃烧器200还包括环形的第二导风件。图12为图7中的第二导风件的结构示意图,结合图5-图8以及图12,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板218以及第二挡风板219,第二导风板219设置在外环火盖204的外侧,第二挡风板219设置在第二导风板218的顶部,且,第二挡风板219搭接在外环火盖204的顶部。这样,二次空气可通过第二导风板218和外环火盖204之间的间隙流入到第二导风件和外环火盖203之间,并补充到外环火盖204的火孔中,进一步提高环火盖204的火孔的燃气效率。
结合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构成第二导风件的第二导风板218以及第二挡风板219可一体成型,在外环火盖204的顶面可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三定位柱233,第二挡风板219可插设在多个第三定位柱231上,即可实现第二挡风板219在外环火盖204的顶部的可分离固定。
当然,第二挡风板219也可以直接搭接在外环火盖204的顶部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结合图5-图8以及图12,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挡风板219的内侧可间隔设置有多个第二插接块217,而外环火盖204的顶部设置有多个和第二插接块217对应的第二插接槽229,第二插接块217插设在对应的第二插接槽229中,即可实现第二导风件在外环火盖203上的装配。
优选地,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插接槽217和外环火盖204上的火孔交错布置。
结合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18可设置在第五引风板213的顶面,多个第五引风孔214设置在第五引风板213和外环火盖204之间,此时,二次空气通过第五引风板213上的多个第五引风孔214引入到第二导风件和外环火盖203之间,并补充到外环火盖204的火孔中,以提高外环火盖204上的火孔的燃烧效率。
进一步地,结合图5-图7,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导风板218可设置在第四环套225外侧的分气盘202上,在分气盘202上间隔呈环状的设置有多个第二定位组件,每个第二定位组件均包括两个沿分气盘202的径向相对设置的第二定位柱230,第二导风板218设置在多个第二定位组件的两个第二定位柱230之间,即第二导风板218通过多个第二定位组件可分离地限位安装在分气盘202上。
当然,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导风板218也可以固定设置在分气盘202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导风件可以单独存在,即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只配置有第二导风件,而不配置第五引风板213。
另外,本申请实施例的燃烧器可以为各种类型,例如内焰的火盖、外焰的火盖、分体式和一体式的火盖等,只需做适应性变形即可适应,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制。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燃气灶,通过风机向燃气灶的灶壳内的密封腔体通气,实现了燃气灶二次空气的主动供应,于此同时,通过引风板和导向件的设置,使得灶壳内风机供应的空气可继续补充燃气燃烧,是一种新型的二次空气补充方式。
现有技术中,对于增加聚能盘的燃烧器,排烟口一般要高于8mm,否则会造成二次空气补充不足,烟气增高。而采用本申请实施例的二次空气补充方式,可将排烟口降低到5mm左右,仍然可以保证足够的二次空气供给,完全燃烧。即本申请实施例可使燃气灶在二次空气补充困难的情况下,通过风机的作用仍然可以使得燃气充分燃烧,具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在本申请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另外,在本申请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进行接合和组合。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2)
1.一种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气灶包括:
罩体;
装配在所述罩体上的燃烧器;
设置在所述罩体内的密封腔室,所述密封腔室的侧壁上设置有引风口、供所述燃烧器的炉头的入口端穿过的第一通孔以及供所述燃烧器的炉头的出口端穿过的第二通孔;
设置在所述密封腔室内,且可通过所述引风口向所述密封腔室内引入补充二次空气的风机;
所述燃烧器的分气盘覆盖在所述密封腔室的第二通孔处,所述分气盘上设置有多个将所述密封腔室内部和外界相通的二次空气通气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罩体内设置有闭环的立板,所述立板的顶部密封顶靠在所述罩体的顶部,所述立板的底部密封顶靠在所述罩体的底部,所述立板和所述罩体围成所述密封腔室,所述第一通孔设置在所述立板上,所述第二通孔设置在所述罩体的顶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上设置有两个分别供所述燃烧器的炉头的内环引射管内环引射管以及外环引射管通过的第一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板上设置有所述引风口,所述风机安装在所述引风口中,所述风机的输出端朝向所述密封腔室的内部。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第一引风板,所述第一引风板设置在所述分气盘的内环混合腔室的内环内,所述第一引风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引风孔。
6.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还包括第三引风板,所述第三引风板配合设置在所述分气盘的内环混合腔室和外环混合腔室之间,所述第三引风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三引风孔。
7.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的内环火盖以及外环火盖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第一导风件,所述第一导风件包括第一导风板以及第一挡风板,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燃烧器的内环火盖以及外环火盖之间,所述第一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三引风板的顶面,多个所述第三引风孔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和所述内环火盖之间,所述第一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一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一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内环火盖的顶部。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风板上间隔开设有多个第一通风孔。
10.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还包括第五引风板,所述第五引风板设置在所述分气盘的外环混合腔室的外部,所述第五引风板上设置有多个第五引风孔。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气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外环火盖的外侧,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顶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燃气灶,其特征在于,所述燃烧器还包括第二导风件,所述第二导风件包括第二导风板以及第二挡风板,所述第二导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五引风板的顶面上,所述第二挡风板设置在所述第二导风板的顶部,且,所述第二挡风板搭接在所述外环火盖的顶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2958.3A CN115682041A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燃气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52958.3A CN115682041A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燃气灶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5682041A true CN115682041A (zh) | 2023-02-03 |
Family
ID=850592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52958.3A Pending CN115682041A (zh) | 2021-07-27 | 2021-07-27 | 燃气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5682041A (zh) |
-
2021
- 2021-07-27 CN CN202110852958.3A patent/CN115682041A/zh active Pending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4127727A1 (zh) | 一种鼓风式全预混集成灶 | |
CN108443879A (zh) | 一种直喷多引射管分体式红外线燃烧器 | |
CN216047856U (zh) | 燃气灶 | |
CN115682041A (zh) | 燃气灶 | |
CN210624923U (zh) | 一种燃气炉系统 | |
CN216047670U (zh) | 分气盘、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6047855U (zh) | 灶壳以及燃气灶 | |
CN216047652U (zh) |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08332259U (zh) | 一种直喷多引射管分体式红外线燃烧器 | |
CN115682040A (zh) | 灶壳以及燃气灶 | |
CN115681965A (zh) |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115681966A (zh) |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0624924U (zh) | 一种负压燃气炉系统 | |
CN216047653U (zh) | 燃烧器以及燃气灶 | |
CN218565486U (zh) | 一种燃气灶 | |
CN212746462U (zh) | 一种新型炉头 | |
CN221763590U (zh) | 一种无风门调节的燃气灶 | |
CN213786950U (zh) | 一种烧烤炉 | |
CN219640249U (zh) | 一种燃烧装置及燃气灶 | |
CN211977242U (zh) | 燃气热水设备 | |
CN219868002U (zh) | 一种可提高进风量的燃烧炉头及具有其的燃气灶 | |
CN215637149U (zh) | 一种环保型预混式空燃比调节装置 | |
CN218846135U (zh) | 燃烧器 | |
CN220303640U (zh) | 燃烧器及燃气热水器 | |
CN207520006U (zh) | 海鲜蒸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