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81469A -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81469A
CN115681469A CN202211306009.6A CN202211306009A CN115681469A CN 115681469 A CN115681469 A CN 115681469A CN 202211306009 A CN202211306009 A CN 202211306009A CN 115681469 A CN115681469 A CN 1156814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net
oil
shaft
planet carrier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0600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宏
薛龙
付丽
吴锦
王江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feng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feng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Dongfeng Motor Corp
Priority to CN202211306009.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81469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814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8146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62Hybrid vehicles

Landscapes

  • 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解决现有技术行星排润滑效果不佳的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的行星排润滑结构采用主动润滑方案,行星排设有润滑通道,润滑通道的出口朝向行星排的行星轮轴承;行星排的太阳轮轴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空腔,行星排的行星架设有集油腔,第一中空腔、集油腔和润滑通道依次连通,使得润滑油在润滑通道中流通,并最终流动至行星轮轴承处,润滑各个行星轮的轴承,避免整个行星排的烧蚀导致的整车安全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行星排传动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背景技术
行星排是当前混合动力车型功率分流的主要零件,行星排的润滑是保证行星排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经常发生由于润滑结构设计不合理,导致整个行星排烧结的问题,行星排烧结会导致滚针轴承、行星齿轮及太阳轮轴局部面压过大,最终断齿及形成巨大振动,车辆动力不能传递,影响车辆的行驶。因此,行星排的润滑结构合理设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目前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多采用搅油润滑的方案,例如实用新型专利“行星排动力系统、混合动力系统及车辆”(公开号CN210686923U)公开了一种行星排动力系统,包括发动机、电机、行星排壳体总成和设置在行星排壳体总成内的行星排,行星排的行星架、太阳轮和齿圈中的一个与发动机传动连接,一个与电机传动连接,一个与系统输出轴传动连接,与齿圈中相连的传动件还与润滑泵传动连接,与发电机或电机相连的传动件还与搅油件传动连接。通过搅油件对行星排进行润滑,从而解决行星排的在部分工作模式下润滑性能较差的问题。但是,搅油润滑的方案需要额外设置搅油件,导致结构复杂,并且行星轮处润滑效果不佳。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结构简单并且润滑效果好。
实现本申请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所述行星排设有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行星排的行星轮轴承;所述行星排的太阳轮轴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空腔;所述行星排的行星架设有集油腔,所述第一中空腔、所述集油腔和所述润滑通道依次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轴和/或所述行星架设有中空的凸出部,所述第一中空腔与所述集油腔通过所述凸出部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轴的端部设有所述凸出部,所述行星架的行星架轴与所述太阳轮轴之间设有中间轴承,所述中间轴承套设于所述凸出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轴的端部设有内凹的轴承安装槽,所述中间轴承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槽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行星架包括依次连接的行星架轴、连接板和行星轮轴,所述行星架轴设有连通的所述集油腔和第一导油孔,所述行星轮轴设有第二导油孔;
所述连接板外侧设有导油件,所述导油件套设于所述行星架轴外;所述第一导油孔、所述导油件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空隙和所述第二导油孔依次连通,构成所述润滑通道。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导油孔包括沿所述行星轮轴轴向延伸的轴向导油孔和至少一个沿所述行星轮轴径向延伸的径向导油孔,所述径向导油孔的出口构成所述润滑通道的出口。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油件呈环形,所述导油件的靠近外环的部分与所述连接板和/或所述行星轮轴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油件包括靠近内环的挡板部和靠近外环的导流部,所述挡板部平行于所述连接板,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挡板部呈角度设置。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油件设有平行于所述连接板的密封边,所述密封边与所述连接板的位于所述行星轮轴外周的部分紧密贴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行星轮轴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于所述集油腔的第三导油孔;所述太阳轮轴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于所述第一中空腔的第四导油孔。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行星排还包括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太阳轮轴上的内齿圈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太阳轮轴与所述内齿圈轴之间安装有支撑轴承,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导油孔的出口朝向所述支撑轴承。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行星排的内齿圈与所述内齿圈轴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行星排的内齿圈与所述内齿圈轴通过焊接固定或键连接。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包括:
壳体总成,设有进油通道;
上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总成内部,且所述行星排润滑结构的第一中空腔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总成连接的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的转子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中空腔,所述进油通道、所述第二中空腔和所述第一中空腔依次连通;所述电机总成的转子与所述太阳轮轴键连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右壳体、左壳体和端盖,所述右壳体与所述左壳体合围成轴齿安装腔,所述左壳体和所述端盖合围成电机安装腔;所述行星排位于所述轴齿安装腔中,所述电机总成位于所述电机安装腔中;所述进油通道设于所述端盖中。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行星架轴上安装有第一行星架轴承,所述第一行星架轴承设于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右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行星架轴承设于所述润滑通道中;
和/或,所述行星架轴上安装有第二行星架轴承,所述第二行星架轴承设于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右壳体之间。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端盖设有中空的导油环,所述导油环伸入所述第二中空腔中。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
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行星排润滑结构采用主动润滑方案,行星排设有润滑通道,润滑通道的出口朝向行星排的行星轮轴承;行星排的太阳轮轴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空腔,行星排的行星架设有集油腔,第一中空腔、集油腔和润滑通道依次连通,使得润滑油在润滑通道中流通,并最终流动至行星轮轴承处,润滑各个行星轮的轴承,避免整个行星排的烧蚀导致的整车安全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1中行星排润滑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行星排润滑结构中行星排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2中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的整体结构图。
图4为图3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中进油通道与电机转子的对接结构图。
图5为图3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拆除右壳体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拆除端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20-导油件,21-挡板部,22-导流部,23-密封边;30-电机轴承;40-行星轮轴承;50-第一行星架轴承;60-第二行星架轴承;70-支撑轴承;80-中间轴承。
100-行星排;110-太阳轮轴,111-第一中空腔,112-第四导油孔,113-轴承安装槽,114-凸出部;120-行星架,121-行星架轴,122-连接板,123-行星轮轴,124-集油腔,1241-大孔段,1242-小孔段,125-第一导油孔,126-第二导油孔,1261-轴向导油孔,1262-径向导油孔,127-第三导油孔;130-太阳轮;140-行星轮;150-内齿圈;160-润滑通道。
1000-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200-内齿圈轴。300-壳体总成;301-进油通道;302-轴齿安装腔;303-电机安装腔;310-右壳体;320-左壳体;330-端盖,331-导油环。400-电机总成;410-转子,411-第二中空腔。500-换挡机构总成;600-中间轴齿总成;700-差速器总成;800-控制器总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中的技术人员更清楚地理解本申请,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技术方案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采用主动润滑方案,参见图1和图2,该行星排100设有润滑通道160,具体的,行星架120的润滑通道160可以是开设于行星架120基材中的油道,也可以是由外部元件合围形成的油道,满足能够将润滑油送入行星轮轴承40的安装处即可。行星排100的太阳轮轴110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空腔111,太阳轮轴110可以是与行星排100的太阳轮130一体成型,或者键连接,本实施例中太阳轮轴110与太阳轮130一体成型。行星排100的行星架120设有集油腔124,第一中空腔111、集油腔124和润滑通道160依次连通,并且润滑通道160的出口朝向行星排100的行星轮轴承40。
生产实践发现,行星排100的主要润滑需求在于行星轮轴承40,一方面行星轮轴承40数量多,分布广,另一方面,由于行星轮轴承40的安装位置是位于行星架120所围区域中,并且位于行星轮140与行星轮轴123之间,因此受行星轮140、行星架120的阻挡,润滑油难以进入行星轮轴承40安装处,故而行星轮轴承40容易产生烧蚀,影响整个行星排100的使用。本实施例提供的行星排润滑结构通过在太阳轮轴110内部设置贯通太阳轮轴110的第一中空腔111,将润滑油从远行星排端的润滑油入口将油品传递到行星排100的行星架120中,润滑油通过行星架120的集油腔124进入润滑通道160,润滑油在润滑通道160中流通,并最终流动至行星轮轴承40处,润滑各个行星轮140的轴承,保证该轴承的充分油量,避免整个行星排100的烧蚀导致的整车安全问题。
本实施例中,该行星轮轴承40为滚针轴承,具体可以是满滚针轴承或钢保持架滚针轴承。该行星轮轴承40采用双列滚针轴承,中间设置有垫片,垫片在径向上要与行星轮轴123形成间隙,保证润滑油可以进入滚针轴承中,润滑滚针轴承的滚子表面。
由于行星排100的行星架120、太阳轮轴110等存在轴向的制造和加工误差,太阳轮轴110与行星架120之间通常会存在一定的间隙,在某些极限的情况流入此部位的润滑油会通过该间隙大量的泄漏出去。相关技术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较为常见的手段是在太阳轮轴110内嵌入一个导油管,将太阳轮轴内的油导入到行星架油槽中,能够较好的解决润滑油泄露问题,但是需要额外设置导油管以及固定导油管的衬套。
本实施例提供的行星排润滑结构中,太阳轮轴110和/或行星架120设有中空的凸出部,第一中空腔111与集油腔124通过该凸出部的中空空腔连通。通过设置该凸出部,能够将太阳轮轴110内的润滑油直接导入行星架120的集油腔124中,减少太阳轮轴110与行星架120之间缝隙处的泄漏,保证了后段部位的润滑油量需求,进而保证行星轮轴承40的充分油量。设置凸出部后,使得太阳轮轴110与行星架120之间的对接缝隙成为弯曲的路径,弯曲的缝隙能够较好的阻挡润滑油外泄。该凸出部的设置保证了行星排各处的润滑需求,同时相比于上述相关技术也减少了因增加导油管带来的成本以及因增加导油管带来的安装、布置的困难和风险。
该凸出部可以是一体成型于太阳轮轴110和/或行星架120上的结构,或者通过粘接、焊接、螺接安装于太阳轮轴110和/或行星架120上,本申请不做限制。具体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该凸出部114设置于太阳轮轴110上,具体是位于太阳轮轴110的靠近于集油腔124的端部,第一中空腔111沿轴向延伸,贯穿太阳轮轴110的本体以及该凸出部114,凸出部114伸入于集油腔124中,能够降低太阳轮轴110与行星架120之间间隙处的润滑油的泄漏量。考虑到润滑油方便进入润滑通道160,沿太阳轮轴110的轴向,凸出部114的端面应当与润滑通道160的入口具有一定间距,避免堵塞润滑通道160的入口。
本实施例中,行星架120与太阳轮轴110之间设有中间轴承80,该中间轴承80位于太阳轮轴110的端部、并且套装于凸出部114上,润滑油通过凸出部114与集油腔124的腔壁之间的缝隙可进入中间轴承80,对中间轴承80进行润滑。
本实施例中,中间轴承80采用推力轴承,能够承受较大的轴向力,太阳轮轴110和行星架120之间是通过该推力轴承进行配合的,太阳轮轴110的其中一端通过该推力轴承抵在行星架120的行星架轴121上,推力轴承能够满足行星排100在某些工况下行星架120与太阳轮轴110之间存在转速差的工作需求。具体的,参见图2,太阳轮轴110的端部设有内凹的轴承安装槽113,中间轴承80安装于该轴承安装槽113中,行星架轴121中部凸起、抵紧该中间轴承80。
请参阅图1,本实施例中,行星架120包括依次连接的行星架轴121、连接板122和若干行星轮轴123,行星轮140套在行星轮轴123上,行星轮140与行星轮轴123之间安装有行星轮轴承40,行星轮140两侧分别通过齿轮与太阳轮130的齿轮和内齿圈150的齿轮进行啮合。行星架轴121位于连接板122的中心,行星轮轴123以行星架轴121为中心、沿周向均匀分布。行星架轴121与连接板122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卡扣结构等可拆卸连接,或者焊接固定,或者行星架轴121与连接板122为一体式结构,本实施例中,行星架轴121通过过盈压装在连接板122上。连接板122和行星轮轴123也可以通过螺纹紧固件、卡扣结构等可拆卸连接,或者焊接固定,或者连接板122和行星轮轴123为一体式结构,本申请不做限制。行星架120的整体外部形状、轮廓本申请同样不做限制,例如行星架120可以采用笼式结构。
具体的,行星架轴121设有连通的集油腔124和第一导油孔125,集油腔124位于行星架轴121的中心,优选与行星架轴121共轴线。第一导油孔125应当尽量靠近凸出部114的出口。行星轮轴123设有第二导油孔126,第二导油孔126的出口朝向行星排100的行星轮轴承40。连接板122外侧设有导油件20,第一导油孔125、导油件20与连接板122之间空隙、第二导油孔126依次连通,构成润滑通道160。导油件20将集油腔124中在离心作用下由第一导油孔125中甩出的润滑油引导至第二导油孔126。
导油件20呈环形,导油件20套设于行星架轴121外,具体是空套于行星架轴121外侧。导油件20的靠近外环的部分与连接板122和/或行星轮轴123贴合,使得由离心作用甩向行星排100外周的润滑油被导油件20所阻挡,汇集于导油件20与行星轮轴123的贴合处的内侧。沿行星排100的径向,导油件20与行星轮轴123的贴合处应当位于第二导油孔126的入口的外侧,使得汇集于导油件20与行星轮轴123的贴合处的内侧的润滑油能够进入第二导油孔126。具体的,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导油件20设有平行于连接板122的密封边23,密封边23与连接板122的位于行星轮轴123外侧的部分紧密贴合。
参见图2,本实施例中,导油件20包括靠近内环的挡板部21和靠近外环的导流部22,挡板部21平行于连接板122,导流部22与挡板部21呈角度设置,具体是导流部22的内盘面相对于轴向和径向均倾斜,挡板部21与连接板122之间间距沿径向由圆心向外逐渐缩小,能够对润滑油起到一定导向作用,确保润滑油尽可能多地进入第二导油孔126。密封边23位于导流部22的外周,与连接板122紧密贴合,具体可将密封边23与连接板122焊接密封,或者涂覆密封胶密封等。
第二导油孔126可以是沿行星轮轴123径向和/或轴向延伸的通道,也可以是沿行星轮轴123周向延伸的通道,也就是说,第二导油孔126可以是轴向直通道、径向直通道、斜向直通道、曲线通道等,本申请不做限制。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第二导油孔126包括沿行星轮轴123轴向延伸的轴向导油孔1261和至少一个沿行星轮轴123径向延伸的径向导油孔1262,径向导油孔1262的出口构成润滑通道160的出口。径向导油孔1262的数量根据行星轮轴承40的尺寸而定,通常设置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径向导油孔1262的出口沿行星轮轴123的周向表面间隔、均匀分布,例如第二导油孔126包括沿行星轮轴123轴向延伸的轴向导油孔1261和四个沿行星轮轴123径向延伸的径向导油孔1262,四个径向导油孔1262互呈90°分布,保证油品到达行星轮轴承40,避免由于行星轮轴承40润滑不充分导致整个行星排100烧结。在某些实施例中,轴向导油孔1261的入口设置为扩口,扩口优选圆扩口,降低流阻。沿沿行星轮轴123的轴向,该扩口的孔径自中部向端部逐渐增加,便于润滑油进入轴向导油孔1261。
在某些实施例中,行星架120上安装有第一行星架轴承50,第一行星架轴承50设置于润滑通道160中,第一行星架轴承50的内部空隙与润滑通道160连通,供润滑油流通。参见图1和图2,该第一行星架轴承50安装于行星架轴121上,并且靠近行星架120的连接板122,该第一行星架轴承50为推力轴承,推力轴承的松环与连接板122接触,推力轴承的紧环与外部固定构件(例如用于安装行星排100的壳体总成300)连接和/或接触,使得行星排轴向稳定。在松环与紧环之间则可形成供润滑油流通的通道,润滑油在松环与紧环之间流通时还可对推力轴承的滚子进行润滑。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将第一行星架轴承50设置在行星架120的其他位置,与润滑通道160完全分离,避免第一行星架轴承50的内部结构产生流阻。
在某些实施例中,为了提高行星架120的转动稳定性,行星架轴121上还安装有第二行星架轴承60,第二行星架轴承60采用滚针轴承,例如行星架120通过第二行星架轴承60安装于壳体总成300(具体是右壳体310)中。第二行星架轴承60在工作时同样需要润滑,为此,行星架轴121设有与集油腔124连通的第三导油孔127,第三导油孔127的出口朝向第二行星架轴承60。总的来说,集油腔124要求能够容纳导油管10的近行星排100端,并且存储一定油液以输送至第三导油孔127。考虑到第二行星架轴承60所需润滑油相较于行星轮轴承40少,为了保证行星轮轴承40供油充足,在某些实施例中,集油腔124呈阶梯孔的结构,其大孔段1241用于容纳导油管10的近行星排100端,小孔段1242与第三导油孔127连通。
考虑到行星排100的传动轴(太阳轮轴110、行星架轴121或内齿圈轴200)上通常会安装若干轴承,为满足该若干轴承的润滑需求,在某些实施例中,太阳轮轴110上设有若干第四导油孔112,第四导油孔112与第一中空腔111连通。若干第四导油孔112沿太阳轮轴110的轴向和/或径向间隔分布,位于同一轴向位置的第四导油孔112也可设置为多个,多个位于同一轴向位置的第四导油孔112沿周向间隔分布,使得油液能够自太阳轮轴110的第一中空腔111中均匀的流出,润滑太阳轮轴110的外部构件。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该行星排100还包括可转动地套设于太阳轮轴110上的内齿圈轴200。行星排100的内齿圈150固定连接在内齿圈轴200上,具体可以是内齿圈轴200上一体成型有内齿圈150,或者是内齿圈150与内齿圈轴200的主体部分焊接、键连接或压装固定,内齿圈轴200上需要安装若干结构,因此内齿圈轴200中同样开设有若干油孔。内齿圈轴200在工作时需要转动,因此内齿圈轴200同样需要设置轴承,该轴承可以是套装于内齿圈轴200外圆周上,也可以是内嵌于内齿圈轴200的内圆周上。
参见图1,本实施例中,太阳轮轴110与内齿圈轴200之间安装有一个以上支撑轴承70,支承轴承的内圈套设于太阳轮轴110上,内齿圈轴200套设于支承轴承的外圈上。支撑轴承70与对应的第四导油孔112的出口相对,通过第四导油孔112提供润滑油润滑支撑轴承70。
由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外部的油泵(例如电子油泵)泵入的润滑油首先进入行星排100的第一中空腔111中,通过第四导油孔112润滑太阳轮轴110外的若干结构,例如支撑轴承70。剩余的润滑油按照图2中箭头所示方向进入集油腔124中,集油腔124中的润滑油主要进入润滑通道160,少量润滑油从第三导油孔127中流出,润滑第二行星架轴承60。进入润滑通道160中的润滑油在油压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向外流动,并汇集于导油件20与连接板122之间空隙的根部,汇集的润滑油最终进入行星轮轴123的第二导油孔126中,流入第二导油孔126内的润滑油在离心力作用下沿径向导油孔1262流入到行星轮轴承40中,对行星轮轴承40进行润滑和冷却。流动至行星轮轴承40处的润滑油在行星排100工作过程中,还能够流动至行星轮140与内齿圈150和太阳轮130的啮合处,充分润滑整个行星排100。
实施例2: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参见图3至图6,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包括壳体总成300和上述实施例1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壳体总成300设有进油通道301,行星排润滑结构安装于壳体总成300内部,且行星排润滑结构的第一中空腔111与壳体总成300的进油通道301连通。
该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还包括电机总成400,电机总成400根据实际需要可以包括发电机和/或驱动电机。电机总成400与壳体总成300连接,电机总成400可以安装于壳体总成300的内腔中,或者位于壳体总成300外部。本实施例中,电机总成400封装于壳体总成300的内腔中,由壳体总成300的进油通道301引入的润滑油同时可用于冷却电机总成400的定子。通常对于独立工作的电机,需要在电机外壳中设置冷却空腔,通入冷却介质对电机定子进行冷却,本实施例由于电机总成400封装于壳体总成300的内腔中,因此不需要设置独立电机所需要的电机外壳,简化电机结构,降低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的重量,提高了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的集成度和整车搭载性。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电机总成400的转子410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中空腔411,进油通道301、第二中空腔411和第一中空腔111依次连通,电机总成400的转子410与行星排100同轴设置,壳体总成300的进油通道301引入的润滑油经第二中空腔411引入行星排100的第一中空腔111,通过将电机总成400的转子410与行星排100内部油路串联,使得电机的转子充当润滑油的管路,使得润滑系统结构简化,提高了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的集成度和整车搭载性。
由于第二中空腔411和第一中空腔111除负责给行星排100提供润滑外,还肩负着为电机提供冷却油、为电机转子的轴承30提供润滑油,以及为太阳轮轴110、内齿圈轴200支撑轴承提供润滑、为内齿圈轴200外侧装配的同步器花键、滚针轴承等提供润滑油。行星排100所处的位置距离进油通道301较远,因此润滑油需要由油泵提供流通动力,例如电子油泵或机械油泵,油泵可以设置于壳体总成300内部或壳体总成300外部,当然,在某些实施例中,还可以借助于其他油泵提供泵油压力,例如发动机的油泵。
本实施例中,壳体总成300包括依次连接的右壳体310、左壳体320和端盖330,右壳体310与左壳体320合围成轴齿安装腔302,行星排100位于轴齿安装腔302中。左壳体320和端盖330合围成电机安装腔303,电机总成400位于电机安装腔303中。具体的,参见图4,行星架轴121通过第一行星架轴承50和第二行星架轴承60支撑在右壳体310上。太阳轮轴110通过2个支撑轴承70支撑,支撑轴承70安装在内齿圈轴200的内孔中,太阳轮轴110端部通过中间轴承80抵在行星架轴121上。电机总成400的转子410为轴套结构,转子410通过花键与太阳轮轴110连接,转子410通过两个电机轴承30支撑在左壳体320和端盖330上。
进油通道301设于端盖330中,左壳体320的底部形成油底壳,润滑行星排100后的润滑油落入油底壳中,由外设的油泵提供泵油动力,使得润滑油在油底壳、进油通道301、第二中空腔411、第一中空腔111、润滑通道160中循环流通。
参见图4,在某些实施例中,在端盖330上集成导油环331,导油环331为凸出于端盖330内表面的中空结构,导油环331伸入电机总成400的转子410的第二中空腔411中,并且导油环331与第二中空腔411的腔壁具有间隙。由于壳体总成300在工作时静止不动,而某些工况下电机总成400的转子410需要高速转动,通过设置导油环331,便于油液在“静止油路-运动轴心”之间流通。
在某些实施例中,该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还包括换挡机构总成500、中间轴齿总成600、差速器总成700和控制器总成800,换挡机构总成500、中间轴齿总成600和差速器总成700均位于轴齿安装腔302中,换挡机构总成500和中间轴齿总成600与行星排100配合,实现变速和换挡功能,动力由差速器总成700输出至车轮轴系。控制器总成800安装于壳体总成300外部,用于控制电机总成400和/或换挡机构总成500工作,当然控制器总成800还可控制油泵以及该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内部设置的一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等)等电子设备的工作。换挡机构总成500、中间轴齿总成600、控制器总成800的具体内容可参照现有技术的相关公开,此处不展开说明。
总的来说,由于本实施例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配置有上述实施例1的行星排润滑结构,相应的具有上述实施例1的行星排润滑结构的全部技术效果,并且,基于本实施例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中壳体总成300和电机总成400的结构设计,本实施例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还具有集成度高、可靠性好、整车搭载性高的优点。
实施例3:
基于同样的发明构思,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实施例2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该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2,由于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1000采用了上述上述实施例2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2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9)

1.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排设有润滑通道,所述润滑通道的出口朝向所述行星排的行星轮轴承;所述行星排的太阳轮轴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一中空腔;所述行星排的行星架设有集油腔,所述第一中空腔、所述集油腔和所述润滑通道依次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轴和/或所述行星架设有中空的凸出部,所述第一中空腔与所述集油腔通过所述凸出部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轴的端部设有所述凸出部,所述行星架的行星架轴与所述太阳轮轴之间设有中间轴承,所述中间轴承套设于所述凸出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轴的端部设有内凹的轴承安装槽,所述中间轴承安装于所述轴承安装槽中。
5.如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包括依次连接的行星架轴、连接板和行星轮轴,所述行星架轴设有连通的所述集油腔和第一导油孔,所述行星轮轴设有第二导油孔;
所述连接板外侧设有导油件,所述导油件套设于所述行星架轴外;所述第一导油孔、所述导油件与所述连接板之间空隙和所述第二导油孔依次连通,构成所述润滑通道。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油孔包括沿所述行星轮轴轴向延伸的轴向导油孔和至少一个沿所述行星轮轴径向延伸的径向导油孔,所述径向导油孔的出口构成所述润滑通道的出口。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件呈环形,所述导油件的靠近外环的部分与所述连接板和/或所述行星轮轴贴合。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件包括靠近内环的挡板部和靠近外环的导流部,所述挡板部平行于所述连接板,所述导流部与所述挡板部呈角度设置。
9.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油件设有平行于所述连接板的密封边,所述密封边与所述连接板的位于所述行星轮轴外周的部分紧密贴合。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轮轴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于所述集油腔的第三导油孔;所述太阳轮轴上设有至少一个连通于所述第一中空腔的第四导油孔。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排还包括可转动地套设于所述太阳轮轴上的内齿圈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太阳轮轴与所述内齿圈轴之间安装有支撑轴承,其中一个所述第四导油孔的出口朝向所述支撑轴承。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排的内齿圈与所述内齿圈轴为一体式结构;或者,所述行星排的内齿圈与所述内齿圈轴通过焊接固定或键连接。
14.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总成,设有进油通道;
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行星排润滑结构,安装于所述壳体总成内部,且所述行星排润滑结构的第一中空腔与所述进油通道连通。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还包括与所述壳体总成连接的电机总成,所述电机总成的转子设有沿轴向贯通的第二中空腔,所述进油通道、所述第二中空腔和所述第一中空腔依次连通;所述电机总成的转子与所述太阳轮轴键连接。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总成包括依次连接的右壳体、左壳体和端盖,所述右壳体与所述左壳体合围成轴齿安装腔,所述左壳体和所述端盖合围成电机安装腔;所述行星排位于所述轴齿安装腔中,所述电机总成位于所述电机安装腔中;所述进油通道设于所述端盖中。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架轴上安装有第一行星架轴承,所述第一行星架轴承设于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右壳体之间,且所述第一行星架轴承设于所述润滑通道中;
和/或,所述行星架轴上安装有第二行星架轴承,所述第二行星架轴承设于所述行星架与所述右壳体之间。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设有中空的导油环,所述导油环伸入所述第二中空腔中。
1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18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
CN202211306009.6A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Pending CN11568146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06009.6A CN115681469A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06009.6A CN115681469A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81469A true CN115681469A (zh) 2023-02-03

Family

ID=851001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06009.6A Pending CN115681469A (zh) 2022-10-24 2022-10-24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81469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601A1 (zh) * 2022-10-24 2024-05-0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WO2024087599A1 (zh) * 2022-10-24 2024-05-0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7601A1 (zh) * 2022-10-24 2024-05-0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以及混合动力车辆
WO2024087599A1 (zh) * 2022-10-24 2024-05-02 东风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81469A (zh)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EP0731291B1 (en) Vehicle power transmission having fluid-tight enclosure accomodating lubricating points and storing lubricating oil delivered from mechanical oil pump
US7892131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ubricating a differential in an axle assembly
US20120080248A1 (en) Vehicle drive device
US8382628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lubricating a differential in an axle assembly
CN115638239A (zh) 一种行星排润滑结构、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115875425B (zh) 一种内齿圈轴、输入轴总成、混合动力电驱动总成及车辆
CN115635838A (zh) 一种混合动力变速机构总成、混合动力电驱动系统和车辆
CN211145241U (zh) 一种油液动润滑及冷却的摆线针轮减速器
CN111750045B (zh) 行星减速装置、驱动桥总成及车辆
CN111503251A (zh) 差速装置的润滑结构
CN216975712U (zh) 一种风电齿轮箱
CN102829165A (zh) 行星轮轴承强制润滑装置
CN214617782U (zh) 一种行星齿轮润滑结构
CN202152844U (zh) 行星轮轴承强制润滑装置
CN212985978U (zh) 一种行星轮系减速机构的润滑结构及行星轮系减速机
CN110962505B (zh) 驱动桥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9557628U (zh) 电动商用车电机与变速箱的连接花键润滑结构
EP3850247B1 (en) Planetary gearset and a vehicle or stationary unit comprising such gearset
CN110594366A (zh) 一种油液动润滑及冷却的摆线针轮减速器
CN214092989U (zh) 行星齿轮润滑系统、变速箱总成及汽车
CN117345851B (zh) 一种齿轮传动机构及机床主轴
CN216742662U (zh) 一种耐磨性好的行走马达
CN215634836U (zh) 减速机总成和车辆
CN217736230U (zh) 风扇驱动齿轮箱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