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5875B -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5875B
CN115665875B CN202211681064.3A CN202211681064A CN115665875B CN 115665875 B CN115665875 B CN 115665875B CN 202211681064 A CN202211681064 A CN 202211681064A CN 115665875 B CN115665875 B CN 11566587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munication
bwp
sensing
downlink
resour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8106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65875A (zh
Inventor
唐懿夫
樊旭云
黄昕
周楠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ngdu Airui Wireles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681064.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5875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587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587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6587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587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30/0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Y02D30/70Reducing energy consumption in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Landscapes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其中,所述方法包括: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采用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能够分配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各自使用的资源,从而避免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之间的干扰。

Description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5G新无线(New Radio,NR)无线接入技术(RAT)作为第五代通信技术,为通信终端提供了各种不同的业务类型,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mMTC),以及超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Reliable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
另一方面,感知通常分为接触式感知和非接触式感知。其中接触式感知包括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测量对象覆盖环境物理量、人体健康指数等(如温度计测量温度、气压计测量气压、血压计测量血压)。非接触式感知是指使用雷达等电磁波通信技术向被感知对象发射感知信号,并接受回波来获得信息,例如雷达测速、声纳测距等。
通信系统从5G走向6G,产生了通信感知技术融合互补的功能愿景。一方面,无线通信设备、感知设备数量的激增和业务需求的加大,然而无线资源缺越发稀缺;另一方面,未来通信系统愿景的实现需要借助对环境感知信息的获取、信息交互、智能信息处理等功能的完善。现有的无线网络架构和相关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后5G/6G时代不断提出的应用需求,如何联合通信与感知系统实现通感一体化,将是下一代通信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感知系统中,参与感知信号的发送、接收和处理的节点至少包括感知主体和感知目标。感知信号的处理包括在发送感知信号前的各种处理,例如对于感知信号发送前的编码调制、功率控制、天线控制等物理层或者射频端的处理。感知信号的处理还包括在接收到感知信号后的各种处理,例如接收到感知信号后的解码解调、干扰消除等物理层或者射频端的处理。感知主体通常具备对感知信号进行发送/转发、接收的能力以及处理的能力。然而感知目标目却不一定具备上述能力,最简单的感知目标可能只能够对电磁波进行反射。对于感知信号的接收,感知主体既可以接收感知信号,也可以接收感知回波信号。根据感知系统中感知主体、感知目标具备的能力和感知信号的交互情况等,业界公认的感知系统的工作模式分类如下:
(1) 主动感知
在一个感知的过程中,感知主体主动发出感知信号以及接收感知回波。即主动感知是一个自发自收的过程。如图1的场景a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发出感知信号,并且接收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回波信号。如图1的场景b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发出感知信号,并且接收感知目标反射的感知回波信号。主动感知的特点是:感知主体有意识的发出感知信号,并且有意识的接收感知信号。
(2)被动感知
在一个感知的过程中,感知目标主动发出感知信号,感知主体接收该感知信号并进行处理。即被动感知是一个他发自收的过程。如图2的场景a所示,其中感知目标发出感知信号,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接收感知目标发送的感知信号。如图2的场景b所示,其中感知目标发出感知信号,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接收感知目标发送的感知信号。由于感知目标不一定具备对需要发送的感知信号进行处理的过程,因此在被动感知中,感知目标发送的感知信号可能具有随机性、随时性的特点。
(3)交互感知
在一个感知的过程中,感知主体主动发出感知信号,并且另一个感知主体接收该感知信号并进行处理。即交互感知是一个自发他收的过程。如图3的场景a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基站2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如图3的场景b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1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如图3的场景c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终端用户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基站1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如图3的场景d所示,其中作为感知主体的终端用户1发出感知信号,感知目标接收并反射该感知信号,并且作为另一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2接收该感知回波信号。
需要指出的是,如果感知主体同时也是感知目标的话,即感知目标具有对感知信号的发送、接收以及处理的能力,则还可以有以下的工作场景:如图4的场景a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2接收该感知信号。如图4的场景b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基站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1接收该感知信号。如图4的场景c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用户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基站1接收该感知信号。如图4的场景d所示,其中作为感知目标的终端用户1发出感知信号,并且作为感知主体的用户终端2接收该感知信号。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融合可以分为资源融合和功能融合,资源指的是感知和通信所依赖的软硬件资源,包括频谱、天线、功率、射频、基带以及相应的计算处理资源。功能主要包括通信功能和感知功能,包括通信功能对于感知功能的提升以及感知辅助通信。前者比如通信功能对于感知信息的共享、对感知信号的传输等;后者是指通过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可以降低波束训练的开销,降低通信中断的恢复时间。由此可见,为了实现通感一体化,通信和感知资源的调度分配方法需要进行定义。
目前通感融合还处于技术定义阶段,因此,针对通感一体化的场景,如何分配通信和感知信号各自使用的资源,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的缺陷,针对通感一体化的场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以分配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各自使用的资源。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应用于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
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的方法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个:
(1)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配置无线帧结构内的无线子帧、配置无线子帧内的OFDM符号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2)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或者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请求;
接收与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
当完成感知业务,并且在确定当前使用的BWP的有效持续时间结束之后,执行BWP切换操作;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BWP,则基于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切换至目标BWP;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BWP,则切换至默认的BWP。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应用于基站,所述装置包括:
资源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
生成及发送模块,用于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资源配置模块用于:
(1)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配置无线帧结构内的无线子帧、配置无线子帧内的OFDM符号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2)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或者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应用于用户终端,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与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
切换模块,用于当完成感知业务,并且在确定当前使用的BWP的有效持续时间结束之后,执行BWP切换操作;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BWP,则基于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切换至目标BWP;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BWP,则切换至默认的BWP。
进一步地,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
在本发明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旨在通过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以用于其服务小区内的用户终端能够基于特定的时频资源来进行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传输,从而避免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之间的干扰。
进一步地,根据通信业务和感知业务的需求,通过下行控制信息灵活地更新用于通信信号传输和感知信号传输的无线资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将使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它有益效果显而易见。
图1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主动感知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被动感知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3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交互感知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4示出了常用技术中一种应用于通感融合场景的无线通信系统。
图5示出了常用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无线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一个NR中资源网格的示例图。
图7示出了载波带宽与部分带宽的关系示例图。
图8示出了NR release 16定义的时隙格式表的一部分示例。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图10示出了两种场景中的两个时隙格式配置的示例。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重新定义后的无线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的一种实施例。
图12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帧结构内针对灵活无线帧配置的一种示例。
图1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无线帧结构内针对灵活无线帧配置的另一种示例。
图14为新定义的时隙格式表的一种示例。
图15为新定义的时隙格式表的另一种示例。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通感一体化系统中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BWP配置的一个示例。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通感一体化系统中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资源块配置的一个示例。
图18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通感一体化系统中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无线资源配置的一个示例。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2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用户终端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以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当理解,这样描述的对象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地限定。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它的包含。附图中所示的一些方框图是功能实体,不一定必须与物理或逻辑上独立的实体相对应。可以采用软件形式来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一个或多个硬件电路或集成电路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或在不同网络和/或处理器装置和/或微指示器装置中实现这些功能实体。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可以相互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5示出了常用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无线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以下结合图5对于NR中无线通信资源的配置进行说明,一般地,一个无线帧长为10ms,每个无线帧分为10个子帧,子帧长度为1ms;每个无线帧又可分为两个半帧(half-frame),第一个半帧长5ms,包含子帧#0~#4,第二个半帧长5ms,包含子帧#5~#9;这部分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可变的是每个子帧包含的符号数,每个所述子帧由一个或者多个时隙组成,图5示出了其中一个子帧由四个时隙组成的示例。
另外,由于子载波间隔是可变的,子载波间隔越大则每个符号的长度越短,而子帧长度是固定为1ms的,所以子载波间隔越大则一个子帧所包含的符号越多。每个子帧所包含的符号数量等于每个子帧包含的时隙数乘以每个时隙包含的符号数量。
表1为现有的无线帧结构的时隙配置表
如表1所示,每个时隙的时间长度根据参数集(OFDM(Orthogonal 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正交频分复用)参数集)而不同。此外,通过子载波间距(Subcarrier Spacing,SCS)和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的组合来定义参数集。
NR协议定义的时隙的配置方式为,通过高层信令tdd-UL-DL-ConfigurationCommon指示如下信息:
(1)参考的子载波间距(SCS)配置;
(2)时隙配置的时间段P;
(3)用于获取应用该配置的时隙的个数;
(4)仅包含下行符号的下行时隙的个数;
(5)用户终端在下行符号上进行下行信道上信号的接收;
(6)一系列的时隙配置需要由下行时隙作为起始时隙;
(7)仅包含上行符号的上行时隙的个数;
(8)用户终端在上行符号上进行上行信道上信号的发送;
(9)一系列的时隙配置需要由上行时隙作为结束时隙;
(10)在下行时隙和上行时隙之间的时隙中下行符号的个数和上行符号的个数;
(11)在下行时隙和上行时隙之间的时隙配置需要由下行符号作为起始符号,除非没有配置下行符号,即上述配置中下行符号的个数为0;
(12)在下行时隙和上行时隙之间的时隙配置需要由上行符号作为结束符号,除非没有配置上行符号,即上述配置中上行符号的个数为0。
另外,通过高层信令tdd-UL-DL-Configuration Dedicated向某一个或多个用户终端指示如下信息:
一组时隙配置,其中包括:
(1)用于指示时隙编号的时隙索引(slot Index);
(2)用于指示该时隙中的符号信息的参数;
(3)如果为“all Downlink”,则代表该时隙的所有符号为下行符号;
(4)如果为“all Uplink”,则代表该时隙的所有符号为上行符号;
(5)如果为“explicit”,则会指示下行符号和上行符号的个数,在该时隙中需要由下行符号作为起始符号,除非没有配置下行符号,即上述配置中上行符号的个数为0;在该时隙中需要由上行符号作为结束符号,除非没有配置上行符号,即上述配置中上行符号的个数为0。
收到tdd-UL-DL-Configuration Dedicated的用户终端将根据时隙索引(slotIndex)对应的时隙,将该时隙中通过tdd-UL-DL-Configuration Common信令配置的原符号信息,更换为tdd-UL-DL-Configuration Dedicated信令配置的符号信息。需要注意的是,上述由tdd-UL-DL-Configuration Common配置的上行符号不能更换为下行符号,配置的下行符号不能更换为上行符号。只有灵活符号F(flexible symbol)可以被更换为上行或下行符号。
图6示出了一个NR中资源网格的示例图,图7示出了载波带宽与部分带宽的关系示例图。
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发送的物理信号或物理信道由其相应的参数集和子载波中的资源网格表示。资源网格由多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定义。给定天线端口处的一个资源元素由一个子载波和一个符号表示。即,预定天线端口处的资源元素的索引可以由子载波索引和符号索引的组合来表示。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被定义为频率轴方向上的单位。一个资源块由在频率轴方向上连续的12个子载波(Subcarrier)组成。另外,作为资源块,有公共资源块(Common Resource Block,CRB)、物理资源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PRB)和虚拟资源块(Virtual Resource Block,VRB)。公共资源块是由预定频率带宽和预定参数集定义的资源块。
5G(NR)网络中,BWP(Band width Part,部分载波带宽)是小区总载波带宽的子集或一部分,对于一个载波,部分载波带宽是指在整个载波带宽内形成一组连续的公共资源块(CRB)。换句话说,在载波带宽内BWP从一个CRB开始,跨越一组连续的CRB,每个BWP都与其自身的参数集(子载波间距(SCS)和循环前缀(CP))相关联,对于一个用户终端,基站侧(网络侧)可以为每个服务的小区配置最多四个下行链路的BWP和最多四个上行链路的BWP,在补充上行链路(Supplementary Uplink,SUL)的情况下,SUL载波上最多可以有四个附加上行链路BWP。
如图7所示,在一个载波中配置有一个或多个BWP,每一个BWP都有一个BWP起始和BWP的长度来确定。并且对于每一个BWP,物理资源块(PRB)从0开始计数。公共资源块(CRB)从所有参数集中的点A(Point A)处开始。在点A处指定的频率是所有参数集中第一个公共资源块(CRB)的第一个子载波的中心。物理资源块(PRB)是在预定频率带宽部分内定义的资源块。另外,物理资源块索引在其预定频率带宽部分内从0开始编号。虚拟资源块(VRB)是逻辑资源块。例如,当将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或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的预编码之后的信号映射到物理资源块时,则使用虚拟资源块。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个载波中配置有一个或多个BWP,每一个BWP都有一个BWP起始和BWP的长度来确定。并且对于每一个BWP,物理资源块从0开始计数。
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的操作流程示意图。
参考图9,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
步骤S12,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的方法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个:
(1)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配置无线帧结构内的无线子帧、配置无线子帧内的OFDM符号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2)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或者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是全球移动通信系统(global system for mobilecommunication,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中的基站(basetransceiver station,BTS),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WCDMA)中的基站(node B,NB),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的基站(evolvedNode B,eNB),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或者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internetof things,NB-IoT)中的eNB,未来5G移动通信网络或者未来演进的公共陆地移动网络(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PLMN)中的基站,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制。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用户终端用于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服务。用户终端还可以用于执行感知任务,例如检测用户生理特征、定位等。用户终端可以有不同的名称,例如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接入终端、终端单元、终端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无线通信设备、车辆用户设备、终端代理或终端装置等。可选地,所述用户终端可以为各种具有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计算机,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例如,手持设备可以是智能手机。车载设备可以是车载导航系统。可穿戴设备可以是智能手环。计算机可以是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PDA)电脑、平板型电脑以及膝上型电脑(laptop computer)。
小区,又称为蜂窝小区,指的是一个基站能够提供通信覆盖的区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小区可以包括宏基站(Macro cell),微基站(Micro cell),小基站(Small cell),家庭基站(Femto cell)和微微基站(Pico cell)等。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旨在通过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调度信息,并将所述调度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以用于其服务小区内的用户终端能够基于特定的时频资源来进行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传输,从而避免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之间的干扰。
示例性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图11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基于重新定义后的无线帧结构的结构示意图的一种实施例。
以下结合图5和附图11对于NR中无线通信资源的配置进行说明。
在现有的蜂窝网通信网络中,一个无线帧长为10ms,每个无线帧分为10个子帧,子帧长度为1ms;每个无线帧又可分为两个半帧(half-frame),第一个半帧长5ms,包含子帧#0~#4,第二个半帧长5ms,包含子帧#5~#9;这部分的结构是固定不变的。每一个10ms的无线帧都是用于无线通信的通信无线子帧(CRF:Communication Radio Frame)。
而如图11所示,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重新定义了无线帧结构,其中,在一个无线帧内,定义一种感知无线子帧(Sensing Radio Frame,SRF),以及一种灵活无线子帧(Flexible Radio Frame,FRF)。也即,基于重新定义后的无线帧结构包括通信无线子帧、感知无线子帧以及灵活无线子帧。
其中,通信无线子帧中所有的资源都用于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感知无线子帧中所有的资源都用于感知信号的发送和接收;而灵活无线子帧中的资源既可以用于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又可以用于感知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无线帧的配置信息可以通过预配置(Pre-configuration),也可以通过PDSCH,例如MIB(Master Information Block,主信息块)、SIB(System Information Block,系统信息块)下发。
进一步地,关于通信无线子帧(CRF)、感知无线子帧(SRF)和灵活无线子帧(FRF)的配置方式可以如下所示:
通过配置所述无线帧结构中的所述通信无线子帧、所述感知无线子帧以及所述灵活无线子帧的个数比例,以得到目标无线帧模式;根据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生成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无线帧配置信息,并将所述无线帧配置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
示例性地,以图11为例,可以配置CRF的个数(num Comm Frame)为3,FRF的个数(num Flex Frame)为1,SRF的个数(num Sens Frame)为1。即该目标无线帧模式为首先有3个通信无线子帧,随后1个灵活无线子帧,最后1个感知无线子帧。并且以由上述5个无线子帧顺序组成的目标无线帧模式进行重复。
除此之外,通过配置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生效时间来指示基于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生效的无线子帧的总个数。
示例性地,在上述配置以外,可以指示该无线帧模式生效的时间段P,例如,再配置一个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生效的时间段P=100,代表上述的目标无线帧模式将持续100个无线帧,以用于指示基于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生效的无线子帧的总个数。那么基于所述的目标无线帧模式为首先有3个通信无线子帧,随后1个感知无线子帧,最后1个通信无线子帧。并且以由上述的5个无线子帧组成的目标无线帧模式重复20次。随后,基站侧需要重新指示目标无线帧模式。此外,如果并没有明确指示生效的时间段P,则该目标无线帧模式一直保持该模式进行重复,或者切换为默认的无线帧模式。
针对每个无线帧配置信息,该无线帧配置信息通过第一广播控制信息指示;或者该无线帧配置信息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发送;例如,可以通过系统消息(例如MIB或者SIB)发送给小区中的用户终端。或者该无线帧配置信息通过RRC信令预先配置。
应理解的是,所谓默认的无线帧模式,是指针对基站侧(网络侧)没有进行无线帧模式配置的情况下使用的无线帧模式。例如基站侧(网络侧)没有下发无线帧配置消息的情况。可选地,可以设置默认的无线帧模式为所有的无线帧都是通信无线子帧。也就是说和现有的蜂窝网通信系统一致,用户终端在每一个无线子帧都可以尝试接收通信信号,直到获取到区分通信无线子帧和感知无线子帧的无线帧模式。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用户终端需在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通信资源上接收通信信号来获得感知相关的信息,例如感知信号的时频资源分配情况,故在一个无线帧模式中,需要以通信无线帧作为起始。
进一步地,根据小区中各个业务类型的数量来配置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和/或根据小区中各个业务类型的持续时间来指示对应的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生效时间;和/或根据小区中各个业务类型的优先级来调整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中的所述通信无线子帧、所述感知无线子帧以及所述灵活无线子帧的排列次序。
例如现有的NR 5G蜂窝网中的车联网应用场景,如果需要在一段时间内持续对高度公路上移动的车辆进行周期性地定位,可以通过该定位周期确定一个目标无线帧模式中无线子帧的数量。例如需要每间隔100ms对车辆进行一次定位,并且认为在高速公路上车辆的运动轨迹和运动速度相对稳定,进行定位测量时并不会消耗过多的感知资源。那么可以使用由10个无线子帧组成的目标无线帧模式,并且配置1个感知无线子帧在最后的10ms。进一步地,如果只需要在10s内对目标进行定位感知,则可以配置一个生效的周期为10s。
示例性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配置无线帧结构内的无线子帧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具体地,针对无线帧结构内的每个灵活无线子帧,生成用于指示通信信号传输和感知信号传输的时隙配置信息,并将所述时隙配置信息发送至对应的所述用户终端。
进一步地,所述生成用于指示通信信号传输和用于指示感知信号传输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通过配置所述灵活无线子帧内的下行时隙、上行时隙和灵活时隙的个数,以得到目标时隙格式;并基于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生成携带有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的时隙配置信息。
在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TDD)小区中,包括在时隙中的每个符号可被分类为下行符号、上行符号或灵活符号。例如,当从基站接收信息时,用户终端通过使用目标时隙格式的下行符号来接收信息。当向基站发送信息时,用户终端使用目标时隙格式的上行符号来发送信息。此外,对于目标时隙格式的灵活符号,用户终端可用于向基站发送信息或从基站接收信息。或者,可用作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切换时段或保护时段。
每个符号的状态可以由通过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发送的时隙格式索引(例如,DCI格式2_0)来指定。具体地,时隙格式索引是表示14个符号状态的组合的时隙格式索引。此外,时隙格式索引是逐时隙指定的。指定时隙格式的格式也称为时隙格式指示符(Slot Format Indicator,SFI)。用户终端可以逐个符号地配置或改变上行符号、下行符号和灵活符号,并且基于携带有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的时隙配置信息或由DCI指定的时隙格式索引来识别要使用的符号。如图8所示,为NR release 16定义的时隙格式表的一部分。可以发现,每一个时隙格式都由一个特定的时隙格式索引所区别。指示时隙格式索引,就可以指示一个时隙中的每个符号。
图10示出了两种场景中的两个时隙格式配置的示例。例如,在图10的场景a所示的时隙格式中,示出了第一到第十二符号是下行符号(D),第十三符号是灵活符号(F),第十四符号是上行符号(U)。用于指定图10的场景a所示的时隙格式的SFI从时隙的第一符号开始依次为“DDDDDDDDDDDDFU”。这使得用户终端能够在同一时隙中发送PDSCH和接收与PDSCH相对应的HARQ-ACK。
又例如,在图10的场景b所示的时隙格式中,示出了第一符号是下行符号(D),第二符号是灵活符号(F),第三到第十四符号是上行符号(U)。用于指定图10的场景b所示的时隙格式的SFI从时隙的第一符号开始依次为“DFUUUUUUUUUUUU”。这使得用户终端能够例如在同一时隙中接收上行许可(UL grant)和发送上行许可调度的PUSCH。
进一步地,所述通过配置所述灵活无线子帧内的下行时隙、上行时隙和灵活时隙的个数,以得到目标时隙格式包括:
配置下行通信时隙(Dcomm)的个数;
配置上行/侧行通信时隙(Ucomm)的个数;
配置下行感知时隙(Dsens)的个数;
配置上行/侧行感知时隙(Usens)的个数;
配置下行通信时隙和下行感知时隙之间的下行通感灵活时隙(Dflex)的个数;
配置上行/侧行通信时隙和上行/侧行感知时隙之间的上行通感灵活时隙(Uflex)的个数;以及
配置应用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的时隙总数N。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N个时隙中除开上述已配置的时隙,剩下的则为通信时隙和感知时隙间的通感灵活时隙。
示例性地,如图12所示的配置,其中下行通信时隙(Dcomm)的个数为5,上行/侧行通信时隙(Ucomm)的个数1,下行感知时隙(Dsens)的个数为1,上行/侧行感知时隙(Usens)的个数为1,下行通信时隙和下行感知时隙之间的灵活时隙(Dflex)的个数为1,上行/侧行通信时隙和上行/侧行感知时隙之间的灵活时隙(Uflex)的个数为1。以及应用上述时隙模式的时隙总数N=10。由于上述时隙配置的个数总共为10个,则该例中没有通感灵活时隙。
又如图13所示,其中下行通信时隙(Dcomm)的个数为4,上行/侧行通信时隙(Ucomm)的个数1,下行感知时隙(Dsens)的个数为1,上行/侧行感知时隙(Usens)的个数为1,下行通信时隙和下行感知时隙之间的灵活时隙(Dflex)的个数为1,上行/侧行通信时隙和上行/侧行感知时隙之间的灵活时隙(Uflex)的个数为1。以及应用上述时隙模式的时隙总数N=10。则剩下的1个时隙为通感灵活时隙(Flex)。
示例性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无线子帧内的OFDM符号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具体地,按照下列方式来配置或者指示每个时隙格式内时隙内符号资源的使用,其对于用户终端而言:
可以通过用户级的RRC信令来配置或者指示每个所述目标时隙格式内时隙内符号资源的使用。
对于下行通信时隙,所有的符号用于接收下行通信。
对于上行/侧行通信时隙,所有的符号用于发送上行/侧行通信。
对于下行感知时隙,所有的符号用于进行下行感知。
对于上行/侧行感知时隙,所有的符号用于进行上行/侧行感知。
对于下行通感灵活时隙,需要进一步指示其中用于下行通信的符号个数,和用于下行感知的符号的个数。
对于上行通感灵活时隙,需要进一步指示其中用于上行/侧行通信的符号个数,和用于上行/侧行感知的符号的个数。
对于通感灵活时隙,需要指示下行符号个数和上行/侧行符号个数。
可选地,通过用户级的RRC信令来配置或者指示每个目标时隙格式内时隙内符号资源的使用;
其中,所述用户级的RRC信令包括:
用于指示时隙编号的时隙索引;
用于指示该时隙中的符号信息的参数,
如果为“all Downlink”,则代表该时隙内的所有符号为下行符号;如果该时隙为下行通信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下行通信符号,用于接收下行通信;如果该时隙为下行感知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下行感知符号,用于进行下行感知;
如果为“all Uplink”,则代表该时隙内的所有符号为上行符号;如果该时隙为上行通信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上行通信符号,用于发送上行通信;如果该时隙为上行感知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上行感知符号,用于进行上行感知;
如果为“explicit”,则
对于下行通感灵活时隙,需要指示通信符号(nrSymbComm)和感知符号(nrSymbSens)的个数;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通信符号作为起始符号,除非没有配置通信符号;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感知符号作为结束符号,除非没有配置感知符号;
对于上行通感灵活时隙,需要指示通信符号(nrSymbComm)和感知符号(nrSymbSens)的个数;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感知符号作为起始符号,除非没有配置感知符号;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通信符号作为结束符号,除非没有配置通信符号;
对于通感灵活时隙,则还会指示下行符号和上行符号的个数。
进一步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基于所述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更新用于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无线资源。
具体地,所述方法如下:先通过RRC信令设定在一个时隙内的通感时隙格式的集合,并按照预设规则为该通感时隙格式的集合配置下行时隙、上行时隙和灵活时隙的个数,并为该通感时隙格式的集合中的每一个通感时隙格式设置一个对应的标识符;然后通过下行控制信息下发一个标识符,所述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用户终端将其获取到的时隙格式更换为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下发的标识符所对应的时隙格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下行控制信息对时域资源进行更新时,不再限制一个时隙中起始和结束符号的类型。具体地,在某个时隙格式中,可以用上行符号作为起始符号,或者用下行符号作为结束符号。
示例性地,如图14所示,为新定义的时隙格式表的一种示例。在图14所示的现有的时隙格式表中时隙格式索引56开始,增加含有感知符号的时隙格式。也就是说,如果指示的时隙格式索引为56之后的值,则可以指示感知符号的位置。其中D代表下行通信的符号,U代表上行通信的符号,F代表通信灵活符号,Ds代表下行感知的符号,Us代表上行感知的符号,Fs代表感知灵活符号。
如图15所示,为新定义的时隙格式表的另一种示例。其中D代表下行通信的符号,U代表上行通信的符号,F代表通信灵活符号,Ds代表下行感知的符号,Us代表上行感知的符号,Fs代表感知灵活符号。在指示时隙格式时,首先通过一个表索引(table Index)指示使用图14还是图15所示的时隙格式表,再通过时隙格式索引指示通感符号的位置。
示例性地,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原。
通常为服务小区内的不同用户终端配置不同的BWP,并且在未激活的BWP上,用户终端不发送或者接收任何数据。
具体地,配置下行BWP集合,并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区分所述下行BWP集合中全部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全部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并且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仅激活该下行BWP集合中的一个BWP,以用于在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接收下行通信信号,或者以用于在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接收下行感知信号。
具体地,配置上行BWP集合,并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区分所述上行BWP集合中全部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全部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并且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仅激活该上行BWP集合中的一个BWP,以用于在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发送上行通信信号,或者以用于在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发送上行感知信号。
例如,基站侧为用户终端配置最多四个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下行BWP,并且基站侧为用户终端配置最多四个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下行BWP。每个BWP可包括BWP的标识bwp-id,用于区分通信和感知的BWP的类型,子载波间隔和循环前缀类型。另外,也可以通过bwp-id来区分,例如,bwp-id0到bwp-id3设定为通信BWP,bwp-id4到bwp-id7设定为感知BWP。
为了实现合理消耗用户终端的电池能量,在服务小区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中同时只有一个BWP处于被激活的状态。这个被激活的BWP被称作active BWP。用户终端只能在激活的下行BWP上接收PDSCH(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物理下行共享信道)、PDCCH(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或者除无线资源管理(Radio Resource Management,RRM)以外的CSI-RS(CSI-Reference Signal,信道状态参考信号)。用户终端只能在被激活的上行BWP上发送PUSCH(Physical Uplink SharedChannel,物理上行共享信道)或者PUCCH(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物理上行控制信道)。对于一个激活的小区,用户终端只能在激活的BWP上发送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Reference Signal,SRS)。
进一步地,在所述下行BWP集合中至少配置一个默认的BWP。原因是用户终端要去一段BWP上搜索信号,以获取执行感知业务的感知资源或者获取执行通信业务的通信资源,例如,在其中一种应用场景中:例如,当使用上行BWP切换回去的时候,接下来却没有接收或分配到要被激活的BWP,此时,用户终端将不知道要去哪个BWP对应的频段上接收下行信号。因此,在所述下行BWP集合中至少配置一个默认的BWP,可以很好的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可选地,在所述下行BWP集合中,部分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部分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在频域上有交叠。
例如,BWP1内包含的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为RB1~RN100,而BWP2内包含的资源块为RB0~RN50,由于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仅激活上行或者下行BWP集合中的一个BWP,故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RB和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RB不会产生资源冲突。
图16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通感一体化系统中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BWP配置的一个示例。
示例性地,如图16所示,其中的BWP0、BWP1、BWP2为通信信号的BWP,BWP3和BWP4为感知信号的BWP。并且在一个确定的时刻,所述BWP0、BWP1、BWP2、BWP3和BWP4中只有一个被激活。当BWP0、或者BWP1、或者BWP1被激活时,用户终端只能进行通信信号的发送或者接收。当BWP3、或者BWP4被激活时,用户终端只能进行感知信号的发送或者接收。
或者,在其中一些实施例中,还可以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通常情况下,只有一个激活的下行BWP用于接收信号,或者只有一个激活的上行BWP用于发送信号。然而存在一些应用场景,用户终端需要同时接收下行通信信号和下行感知信号,或者需要同时发送上行通信信号和上行感知信号,那么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需要使用同一个BWP的资源。而在另一些应用场景中,即使用户终端不需要同时接收或者发送通信和感知信号,但是如果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使用不同的BWP,存在BWP切换带来的时延问题。换句话说,在一些设计中,需要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在同一个BWP中。此时,有必要通过为通信和感知信号分配不同的PRB来避免两种信号间的干扰。
具体地,在同一个BWP内配置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块,以用来区分感知使用的资源块和通信资源使用的资源块。所述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块包括第一资源块和第二资源块,所述第一资源块用于通信信号的传输,所述第二资源块用于感知信号的传输。
当为用户终端同时调度用于下行通信和下行感知的资源时,生成调度信息并指示所调度的资源块是属于所述第一资源块还是属于所述第二资源块;
当为用户终端同时调度用于上行通信和上行感知的资源时,生成调度信息并指示所调度的资源块是属于所述第一资源块还是属于所述第二资源块;
当为用户终端同时调度用于侧行通信和侧行感知的资源时,生成调度信息并指示所调度的资源块是属于所述第一资源块还是属于所述第二资源块。
示例性地,如图17所示,在一个载波的一个BWP内,PRB0和PRBn为用于感知的资源块,而其它的PRB为用于通信的资源块。
当基站侧(网络侧)调度资源用于下行通信和下行感知时,需区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例如通过下行信号指示所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可以通过RRC信令、DCI、SIB、MIB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指示。
当基站侧(网络侧)为用户终端调度资源用于上行通信和上行感知时,需区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例如使用DCI进行动态调度或者半静态调度时,需要在DCI中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例如通过UL grant type1进行调度时,可以在ULgrant中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或者通过UL grant type2进行调度时,可以在用于激活的DCI中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
当基站侧(网络侧)为用户终端调度资源用于侧行通信和侧行感知时,需区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例如使用DCI进行动态调度或者半静态调度时,需要在DCI中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例如通过UL grant type1进行调度时,可以在ULgrant中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或者通过UL grant type2进行调度时,可以在用于激活的DCI中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
当用户终端调度资源用于进行侧行通信和侧行感知时,需区分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例如通过侧行信号指示调度的RB是用于通信信号还是感知信号的,可以通过PSCCH、PSSCH、PSFCH中的任意一种进行指示。另外,需要至少配置一个默认的BWP以用于执行BWP切换。
进一步地,根据本申请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请求;
接收与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
当完成感知业务,并且在确定当前使用的BWP的有效持续时间结束之后,执行BWP切换操作;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BWP,则基于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切换至目标BWP;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BWP,则切换至默认的BWP。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不同时域资源上,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频域资源可以是不同的。例如,如图18所示,在一个时隙中,对于符号5,其上的资源块PRB 0到资源块PRB m用于下行通信,而资源块PRB m+1到资源块PRB n用于下行感知。
应理解,所述方法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应用于基站。
图1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所述装置200包括:
资源配置模块210,用于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
生成及发送模块220,用于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资源配置模块用于:
(1)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无线帧结构内的无线子帧、无线子帧内的OFDM符号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2)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或者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区别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应理解,所述装置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应用于用户终端。
图20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应用于用户终端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的结构框图。
所述装置300包括:
发送模块310,用于发送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请求;
接收模块320,用于接收与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
切换模块330,用于当完成感知业务,并且在确定当前使用的BWP的有效持续时间结束之后,执行BWP切换操作;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BWP,则基于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切换至目标BWP;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BWP,则切换至默认的BWP。
应理解,所述装置中的其他方面及效果可参见前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中的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基站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前面所描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应用于用户终端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
对上述步骤的具体限定和实现方式可以参看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的实施例,在此不再赘述。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或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OM)、可编程ROM(PROM)、电可编程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者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以多种形式可得,诸如静态RAM(SRAM)、动态RAM(DRAM)、同步DRAM(SDRAM)、双数据率SDRAM(DDRSDRAM)、增强型SDRAM(ESDRAM)、同步链路(Synchlink)DRAM(SLDRAM)、存储器总线(Rambus)直接RAM(RDRAM)、直接存储器总线动态RAM(DRDRAM)、以及存储器总线动态RAM(RDRAM)等。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1)

1.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
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的方法包括下列中的至少一个:
(1)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一个无线帧包括通信无线子帧、感知无线子帧以及灵活无线子帧,并针对无线帧结构内的每个灵活无线子帧,生成用于指示通信信号传输和感知信号传输的时隙配置信息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2)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包括:配置下行BWP集合,并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区分所述下行BWP集合中全部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全部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并且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仅激活该下行BWP集合中的一个BWP,以用于在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接收下行通信信号,或者以用于在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接收下行感知信号;
(3)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包括:在同一个BWP内配置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块,所述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块包括第一资源块和第二资源块,所述第一资源块用于通信信号的传输,所述第二资源块用于感知信号的传输。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通信无线子帧中所有的资源都用于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所述感知无线子帧中的所有资源都用于感知信号的发送和接收,所述灵活无线子帧中的所有资源基于所述时隙配置信息配置用于通信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资源以及用于感知信号的发送和接收的资源。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通过配置所述无线帧结构中的通信无线子帧、感知无线子帧以及灵活无线子帧的个数比例,以得到目标无线帧模式;
根据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生成用于指示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无线帧配置信息,并将所述无线帧配置信息发送至对应的用户终端。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通过配置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生效时间来指示基于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生效的无线子帧的总个数。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每个无线帧配置信息,该无线帧配置信息通过第一广播控制信息指示;或者该无线帧配置信息通过第一下行控制信息发送;或者该无线帧配置信息通过RRC信令预先配置。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根据小区中各个业务类型的数量来配置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和/或
根据小区中各个业务类型的持续时间来指示对应的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的生效时间;和/或
根据小区中各个业务类型的优先级来调整所述目标无线帧模式中的所述通信无线子帧、所述感知无线子帧以及所述灵活无线子帧的排列次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成用于指示通信信号传输和用于指示感知信号传输的时隙配置信息包括:
通过配置所述灵活无线子帧内的下行时隙、上行时隙和灵活时隙的个数,以得到目标时隙格式;
并基于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生成携带有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的时隙配置信息。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配置所述灵活无线子帧内的下行时隙、上行时隙和灵活时隙的个数,以得到目标时隙格式包括:
配置下行通信时隙的个数;
配置上行/侧行通信时隙的个数;
配置下行感知时隙的个数;
配置上行/侧行感知时隙的个数;
配置下行通信时隙和下行感知时隙之间的下行通感灵活时隙的个数;
配置上行/侧行通信时隙和上行/侧行感知时隙之间的上行通感灵活时隙的个数;以及
配置应用所述目标时隙格式的时隙总数。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按照下列方式来配置或者指示每个时隙格式内时隙内符号资源的使用:
对于下行通信时隙,配置其所有的符号均用于接收下行通信;
对于上行/侧行通信时隙,配置其所有的符号均用于发送上行/侧行通信;
对于下行感知时隙,配置其所有的符号均用于进行下行感知;
对于上行/侧行感知时隙,配置其所有的符号均用于进行上行/侧行感知;
对于下行通感灵活时隙,指示其中用于下行通信的符号个数,和用于下行感知的符号的个数;
对于上行通感灵活时隙,指示其中用于上行/侧行通信的符号个数,和用于上行/侧行感知的符号的个数;
对于通感灵活时隙,指示其下行符号个数和上行/侧行符号个数。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用户级的RRC信令来配置或者指示每个目标时隙格式内时隙内符号资源的使用;
其中,所述用户级的RRC信令包括:
用于指示时隙编号的时隙索引;
用于指示该时隙中的符号信息的参数,
如果为“all Downlink”,则代表该时隙内的所有符号为下行符号;如果该时隙为下行通信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下行通信符号,用于接收下行通信;如果该时隙为下行感知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下行感知符号,用于进行下行感知;
如果为“all Uplink”,则代表该时隙内的所有符号为上行符号;如果该时隙为上行通信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上行通信符号,用于发送上行通信;如果该时隙为上行感知时隙,则所有的符号为上行感知符号,用于进行上行感知;
如果为“explicit”,则
对于下行通感灵活时隙,需要指示通信符号和感知符号的个数;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通信符号作为起始符号,除非没有配置通信符号;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感知符号作为结束符号,除非没有配置感知符号;
对于上行通感灵活时隙,需要指示通信符号和感知符号的个数;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感知符号作为起始符号,除非没有配置感知符号;并且在该时隙中需要由通信符号作为结束符号,除非没有配置通信符号;
对于通感灵活时隙,则还会指示下行符号和上行符号的个数。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基于所述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更新用于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无线资源。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通过下行控制信息更新用于通信信号和感知信号的无线资源包括:
先通过RRC信令设定在一个时隙内的通感时隙格式的集合,并按照预设规则为该通感时隙格式的集合配置下行时隙、上行时隙和灵活时隙的个数,并为该通感时隙格式的集合中的每一个通感时隙格式设置一个对应的标识符;
然后通过下行控制信息下发一个标识符,所述标识符用于指示所述用户终端将其获取到的时隙格式更换为所述下行控制信息中下发的标识符所对应的时隙格式。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还包括:
配置上行BWP集合,并按照第二预设规则区分所述上行BWP集合中全部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全部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
并且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仅激活该上行BWP集合中的一个BWP,以用于在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发送上行通信信号,或者以用于在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发送上行感知信号。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行BWP集合中至少配置一个默认的BWP。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下行BWP集合中,部分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部分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在频域上有交叠。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当为所述用户终端同时调度用于下行通信和下行感知的资源时,生成调度信息并指示所调度的资源块是属于所述第一资源块还是属于所述第二资源块;
当为所述用户终端同时调度用于上行通信和上行感知的资源时,生成调度信息并指示所调度的资源块是属于所述第一资源块还是属于所述第二资源块;
当为所述用户终端同时调度用于侧行通信和侧行感知的资源时,生成调度信息并指示所调度的资源块是属于所述第一资源块还是属于所述第二资源块。
17.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应用于用户终端,所述方法包括:
发送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请求;
接收与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
当完成感知业务,并且在确定当前使用的BWP的有效持续时间结束之后,执行BWP切换操作;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BWP,则基于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切换至目标BWP;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BWP,则切换至默认的BWP。
18.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应用于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资源配置模块,用于基于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需求,为其服务覆盖范围内用户终端配置用于发送或者接收感知信号和通信信号的特定的资源;
生成及发送模块,用于生成与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并将所述配置信息发送至所述用户终端;
其中,所述资源配置模块用于:
(1)通过重新定义无线帧结构,一个无线帧包括通信无线子帧、感知无线子帧以及灵活无线子帧,并针对无线帧结构内的每个灵活无线子帧,生成用于指示通信信号传输和感知信号传输的时隙配置信息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
(2)通过区分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使用的BWP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包括:配置下行BWP集合,并按照第一预设规则区分所述下行BWP集合中全部用于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和全部用于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并且在一个确定的时刻,仅激活该下行BWP集合中的一个BWP,以用于在通信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接收下行通信信号,或者以用于在感知信号传输使用的BWP上接收下行感知信号;
(3)通过区分同一个BWP内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各自所使用的资源块来配置感知资源和通信资源,包括:在同一个BWP内配置有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块,所述两种不同类型的资源块包括第一资源块和第二资源块,所述第一资源块用于通信信号的传输,所述第二资源块用于感知信号的传输。
19.一种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装置,应用于用户终端,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感知业务和通信业务的请求;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与通信资源和感知资源相关联的配置信息;
切换模块,用于当完成感知业务,并且在确定当前使用的BWP的有效持续时间结束之后,执行BWP切换操作;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通信信号传输的BWP,则基于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切换至目标BWP;
若当前正在使用的BWP是用于感知信号传输的BWP,则切换至默认的BWP。
2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
21.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
CN202211681064.3A 2022-12-27 2022-12-27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ctive CN11566587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81064.3A CN115665875B (zh) 2022-12-27 2022-12-27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681064.3A CN115665875B (zh) 2022-12-27 2022-12-27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5875A CN115665875A (zh) 2023-01-31
CN115665875B true CN115665875B (zh) 2023-05-09

Family

ID=850226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81064.3A Active CN115665875B (zh) 2022-12-27 2022-12-27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6587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19360B (zh) * 2023-06-06 2023-09-19 成都爱瑞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移动性管理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6744449B (zh) * 2023-08-09 2023-11-21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698A (zh) * 2022-07-19 2022-09-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感知服务的控制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84682A (zh) * 2022-08-30 2022-1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无线基带处理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74197B2 (en) * 2020-03-13 2022-10-18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and sens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operating in half-duplex mode
CN114501346A (zh) * 2020-11-11 2022-05-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感知信号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5474282A (zh) * 2021-06-11 2022-1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网络的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3630226B (zh) * 2021-06-28 2023-04-07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 一种感知资源请求方法和设备
CN114786264A (zh) * 2022-04-25 2022-07-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帧结构确定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
CN114786265A (zh) * 2022-04-25 2022-07-22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资源块分配方法和装置
CN114727403A (zh) * 2022-04-25 2022-07-08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资源块分配方法、接入网设备和用户终端
CN114760701B (zh) * 2022-04-25 2024-06-07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无线帧确定方法、接入网设备、核心网网元和用户终端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02698A (zh) * 2022-07-19 2022-09-02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感知服务的控制方法、网络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5484682A (zh) * 2022-08-30 2022-12-16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实现通信感知一体化的无线基带处理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5875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65497B (zh) 定位参考信号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KR102603072B1 (ko) 사이드링크 기준 신호 송신 방법 및 통신 장치
CN115665875B (zh) 通感一体化系统的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0958098B (zh) 配置旁链路资源的方法和装置
EP3547772B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1989585A (zh) 相对定位的方法、终端、基站、通信设备及存储介质
JP7078131B2 (ja) 次世代無線アクセスネットワークノード及び少なくとも1つの他のranノード間におけるリソース調整の方法
AU2017405700A1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7453851B (zh) 一种cqi测量方法、装置及无线通信系统
CN112187436B (zh) 传输信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US10530502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s, control device and methods thereof
CN110199556B (zh) 一种调谐方法及装置
KR20200065059A (ko) 무선 통신 방법, 단말 및 네트워크 기기
US10306646B2 (en) Method for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CN108886765A (zh) 传输上行控制信号的方法和装置
CN115706627A (zh) 直通链路定位参考信号的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装置
WO2023050248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on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s
WO2022073179A1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gnal transmission
WO202300026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measurements on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s
US20240188100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for positioning information
RU2779299C2 (ru)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ий терминал и способ радиосвязи
WO2024108757A1 (en) Positioning enhancement methods
WO2023050252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indicating positioning timing information
WO2022147645A1 (en) System and method for 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 transmission
WO2024098581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ositioning enhancement of wireless devi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