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5534B - 摄像机 - Google Patents

摄像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5534B
CN115665534B CN202210865666.8A CN202210865666A CN115665534B CN 115665534 B CN115665534 B CN 115665534B CN 202210865666 A CN202210865666 A CN 202210865666A CN 115665534 B CN115665534 B CN 11566553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assembly
lens assembly
mirror
camer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86566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65534A (zh
Inventor
朱帅帅
戚富强
田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Hikvision Digi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086566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5534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553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553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6553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553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机,包括第一镜头组件、第二镜头组件、前盖及反射镜组件。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的第一镜头可俯仰转动。前盖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反射镜组件包括可水平转动的反射镜和与反射镜连接的水平转动结构,且位于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的光路上,反射镜纵向延伸且朝向第一镜头。摄像机被配置为利用第二镜头组件获取包含对象的图像;确定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响应于第二镜头组件与第一镜头组件之间的映射矩阵,根据位置确定P坐标和T坐标,进而分别调整反射镜的水平角度及整第一镜头的俯仰角度,以使得在摄像机处于P坐标和T坐标时,对象被限定处于第一镜头组件拍摄图像的预设区域。如此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

Description

摄像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监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机。
背景技术
市面上存在很多类型的摄像机。这些类型监控摄像机之一是支持水平和俯仰转动的摄像机,简称PT摄像机。PT摄像机可应用于大监控范围且针对视野中细节感兴趣的场景。如果细节比较重要,则需要频繁地转动该PT摄像机的镜头。由于PT摄像机的镜头的水平转动和俯仰转动都分别需要电机的驱动,而且在多数情况下,PT摄像机的结构比较复杂,一个镜头要连接水平电机还要连接俯仰电机,需要合理的布局和复杂的传动,从而造成结构更加复杂,造成PT摄像机的体积大。由此,有必要提出改进的摄像机。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改进的摄像机,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
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机,包括: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所述第一镜头可俯仰转动;第二镜头组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小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前盖,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其中,所述第一贯通孔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所述第二贯通孔对应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反射镜组件,位于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光路上,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反射镜和与所述反射镜连接的水平转动结构,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反射镜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贯通孔内,所述反射镜纵向延伸,所述第一镜头朝向所述反射镜,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将经由所述第一贯通孔入射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所述水平转动结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反射镜水平转动;其中,所述第一贯通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面积,所述第一贯通孔的面积是由所述反射镜和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确定的,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面积是由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确定的;所述摄像机被配置为:利用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获取包含对象的图像;确定所述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响应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之间的映射矩阵,根据所述位置,确定用于驱动所述反射镜的P坐标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的T坐标,以使得在所述摄像机处于所述P坐标和所述T坐标时,所述对象被限定处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拍摄图像的预设区域;根据所述P坐标,调整所述反射镜的水平角度;根据所述T坐标,调整所述第一镜头的俯仰角度。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下方,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的视场范围覆盖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范围;所述摄像机被配置为:响应于所述预设区域对应的映射矩阵;所述预设区域是多个横向区域中的一个,所述多个横向区域是按照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视差大小、对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拍摄图像进行横向划分得到的,且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视差越大,对应的预设区域越小,所述映射矩阵是根据所述多个横向区域中的每个横向区域中的区域边界线上至少4个点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对准所述至少4个点的位置时的对准点的位置确定的;所述至少4个点分别为至少两列且每列取两点;根据所述对应的映射矩阵及所述位置,确定所述P坐标和所述T坐标。
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转动结构包括水平转动电机,所述水平转动电机连接于所述反射镜,所述水平转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反射镜水平转动。进一步的,所述水平转动电机为直驱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摄像机包括外壳和主机壳体,所述外壳包括壳身和所述前盖,所述前盖盖于所述壳身的前侧,所述主机壳体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前盖盖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反射镜收容于所述主机壳体内;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反射镜安装架,所述反射镜固定于所述反射镜安装架,所述反射镜安装架包括电机连接端和可转动端,所述电机连接端和所述可转动端相对设于所述反射镜的上下两侧,所述电机连接端与所述水平转动电机连接,所述可转动端与所述主机壳体可转动地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水平轴承,所述水平轴承设于所述可转动端和所述主机壳体之间,所述可转动端通过所述水平轴承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水平转动;和/或,所述摄像机还包括水平光电板及水平光电挡板,所述水平光电板夹设于所述可转动端与所述水平光电挡板之间,且所述水平光电挡板与所述可转动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转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侧;和/或,所述摄像机包括设于所述前盖和所述主机壳体之间的补光灯组件,所述补光灯组件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侧,所述水平转动电机在所述主机壳体内位于所述补光灯组件的后方。
进一步的,所述反射镜安装架包括前支架和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后侧的后支架,所述反射镜夹持于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所述前支架包括环形的前夹持部,所述后支架包括环形的后夹持部,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安装缓冲件,所述安装缓冲件环绕所述反射镜的侧边,夹持于所述反射镜与所述前夹持部之间,所述后夹持部环绕于所述前夹持部的外侧,抵压于所述前夹持部;和/或,所述电机连接端和所述可转动端设于所述后支架,且从所述后支架向前凸伸,延伸至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反射镜下方。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镜头连接的俯仰转动电机,所述俯仰转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俯仰转动。进一步的,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为直驱电机。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包括镜头安装支架,所述第一镜头固定安装于所述镜头安装支架;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与所述镜头安装支架连接,所述俯仰转动电机转动时,带动所述镜头安装支架相对于所述前盖俯仰转动;其中,所述第一镜头位于所述反射镜组件的水平方向的一侧,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位于所述反射镜组件的后方,所述镜头安装支架从所述第一镜头向所述反射镜组件的后方延伸至与所述俯仰转动电机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摄像机包括外壳和主机壳体,所述外壳包括壳身和所述前盖,所述前盖盖于所述壳身的前侧,所述主机壳体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前盖盖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反射镜收容于所述主机壳体内;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位于所述主机壳体外,所述镜头安装支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机壳体内,所述摄像机包括垂直轴承,所述垂直轴承设于所述镜头安装支架和所述主机壳体之间,所述俯仰转动电机带动所述镜头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垂直轴承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转动。
在一些实施例中,本申请的摄像机包括第一镜头组件、第二镜头组件、前盖及反射镜组件。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的第一镜头可俯仰转动,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小于第二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前盖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第一贯通孔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第二贯通孔对应第二镜头组件,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第二镜头组件。反射镜组件包括反射镜和与反射镜连接的水平转动结构,且位于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的光路上,第一镜头和反射镜分别设置在第一贯通孔内,反射镜纵向延伸,第一镜头朝向反射镜,反射镜被配置为将经由第一贯通孔入射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镜头组件,水平转动结构被配置为驱动反射镜水平转动。第一贯通孔的面积大于第二贯通孔的面积,第一贯通孔的面积是由反射镜和第一镜头组件确定的,第二贯通孔的面积是由第二镜头组件确定的。摄像机被配置为:利用第二镜头组件获取包含对象的图像;确定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响应于第二镜头组件与第一镜头组件之间的映射矩阵,根据位置,确定用于驱动反射镜的P坐标和用于驱动第一镜头的T坐标,以使得在摄像机处于P坐标和T坐标时,对象被限定处于第一镜头组件拍摄图像的预设区域;根据P坐标,调整反射镜的水平角度;根据T坐标,调整第一镜头的俯仰角度。如此,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的正视图;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爆炸图;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反射镜组件及第一镜头组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反射镜组件及第一镜头组件的正视图;图6所示为图4所示的反射镜及第一镜头组件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图7所示为图4所示的反射镜和第一镜头的正视图;图8所示为反射镜与第一视窗玻璃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9所示为反射镜与第一视窗玻璃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图10所示为图4所示的主机与主机壳体沿图4中的A-A线的剖视图;图11所示为图4所示的主机与主机壳体的爆炸示意图;图12所示为图10所示的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3所示为图10所示的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所示为图11所示的反射镜和水平转动电机的正面组装示意图;图15所示为图11所示的反射镜和水平转动电机的反面组装示意图;图16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第一镜头组件和主机壳体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17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第一镜头组件和主机壳体的后视图;图18所示为图4所示的主机与主机壳体的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图19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中的第一镜头组件和主机壳体的爆炸示意图;图20所示为图18所示的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1所示为图16所示的主机壳体与垂直轴承的示意图;图22所示为图21所示的H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3所示为图10所示的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24所示为图19所示的第一镜头和镜头支架的爆炸示意图;图25所示为图19所示的第一镜头和镜头支架的组装示意图;图26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线束与主机壳体的示意图;图27所示为图26所示的线束与主机壳体的爆炸示意图;图28所示为图27所示的线束与镜头安装支架的示意图;图29所示为图28所示的J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0所示为图27所示的线束与镜头安装支架的侧视图;图31所示为本申请的摄像机的绕线柱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32所示为图28所示中的镜头尾部从最高点运动到最低点时线束与绕线柱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示意图;图33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其中显示补光灯组件图34所示为图33所示的K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35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中的雷达模块和前盖的示意图;图36所示为图35所示的雷达模块和前盖的爆炸示意图;图37所示为图36所示的雷达模块的爆炸示意图;图38所示为图37所示的雷达支撑架和雷达板的爆炸示意图;图39所示为图36所示的壳身的底壁的结构示意图;图40所示为图37所示的雷达模块的俯视图;图41所示为图40所示的雷达模块的沿T-T线的剖视图;图42所示为图37所示的雷达板与雷达罩的爆炸示意图;图43所示为图36所示的雷达罩与壳身的爆炸示意图;图44所示为图43所示的雷达罩与壳身的示意图;图45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和第二镜头组件的俯视示意图;图46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和第二镜头组件的正视示意图;图47所示为图1所示的反射镜组件水平转动的示意图;图48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俯仰转动的示意图;图49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对第二镜头组件拍摄图片的放大示意图;图50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的水平转动角度和俯仰转动角度的示意图;图51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和第二镜头组件的联动示意图;图52所示为图51所示的第二镜头组件的图像分区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说明书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为解决PT摄像机结构更加复杂,造成PT摄像机的体积大的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机包括第一镜头组件、第二镜头组件、前盖及反射镜组件。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的第一镜头可俯仰转动,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小于第二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前盖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第一贯通孔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第二贯通孔对应第二镜头组件,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第二镜头组件。反射镜组件包括反射镜和与反射镜连接的水平转动结构,且位于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的光路上,第一镜头和反射镜分别设置在第一贯通孔内,反射镜纵向延伸,第一镜头朝向反射镜,反射镜被配置为将经由第一贯通孔入射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镜头组件,水平转动结构被配置为驱动反射镜水平转动。第一贯通孔的面积大于第二贯通孔的面积,第一贯通孔的面积是由反射镜和第一镜头组件确定的,第二贯通孔的面积是由第二镜头组件确定的。摄像机被配置为:利用第二镜头组件获取包含对象的图像;确定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响应于第二镜头组件与第一镜头组件之间的映射矩阵,根据位置,确定用于驱动反射镜的P坐标和用于驱动第一镜头的T坐标,以使得在摄像机处于P坐标和T坐标时,对象被限定处于第一镜头组件拍摄图像的预设区域;根据P坐标,调整反射镜的水平角度;根据T坐标,调整第一镜头的俯仰角度。如此,第一镜头组件自身不需要水平转动,反射镜组件可实现水平转动,通过反射镜的光线反射,将监控区域的图像呈现在第一镜头组件,并且,此俯仰转动电机与第一镜头连接,带动第一镜头俯仰转动,第一镜头只实现单纯俯仰转动,第一镜头的俯仰结构较小,使得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同时,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小于第二镜头组件联动,调整摄像机的水平角度和俯仰角度,实现摄像机远距离大范围监控,减少图像的抖动。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10的立体示意图。图2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10的正视图。图3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的爆炸图。
如图1和图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的摄像机10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壳体组件11,以及分别收容于该壳体组件11内部的主机12。主机12包括第一镜头组件13、第二镜头组件14及反射镜组件15。第二镜头组件14用于拍摄监控区域的图像,可以称为全景镜头组件。第一镜头组件13用于对第二镜头组件14拍摄的图像进行细节拍摄或放大拍摄,可以称为细节镜头组件。反射镜组件15位于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13的光路上,用于将光线反射至第一镜头组件13。如此,可以通过反射镜组件15的光线反射,实现成像。
其中,第一镜头组件13的视场角小于第二镜头组件14的视场角。如此,第二镜头组件14拍摄的监控区域的范围覆盖第一镜头组件13拍摄的监控区域的范围,这样可以实现对第二镜头组件14拍摄的图像进行细节放大。上述第一镜头组件13包括第一镜头132,第一镜头132可俯仰转动。反射镜组件15可水平转动。第二镜头组件14不可动,详细说明请参见下文。继续如图2所示,第二镜头组件14的光轴141与第一镜头组件13的光轴131在水平面上的正投影相互垂直。如此,第一镜头组件13处于水平位置时,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可以在第一方向W和垂直方向上,可以尽可能的减小摄像机10的体积。第一方向W可以为第一方向W,且为左右方向。
结合图1至图3所示,该壳体组件11包括前盖16,前盖16用于盖设于主机12外侧,保护主机12,并且方便光线射入,实现拍摄图像。前盖16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61和第二贯通孔162。第一贯通孔161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13,可以称为第一视窗。第二贯通孔162对应第二镜头组件14,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第二镜头组件14,可以称为第二视窗。第一贯通孔161位于第二贯通孔162上方,如此上下排布的第一贯通孔161和第二贯通孔162,使得第一镜头组件13位于第二镜头组件14的上方,且第一贯通孔161的面积大于第二贯通孔162的面积。第一贯通孔161的面积是由反射镜和第一镜头组件13确定的,第二贯通孔162的面积是由第二镜头组件14确定的。
其中,第一贯通孔161的垂直尺寸大于第二贯通孔162的垂直尺寸,第一贯通孔161的水平尺寸等于或大于第二贯通孔162的水平尺寸。如此,第一贯通孔161接受光线的面积大于第二贯通孔162接受光线的面积,更有利于反射镜组件15的光线入射,并且,第二贯通孔162小于第一贯通孔161,也有利于设备体积的小型化。结合图2所示,反射镜组件15位于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13的光路上,扩大可视区域。反射镜组件15包括反射镜151。反射镜151对应第一贯通孔161设置,被配置为将经由第一贯通孔161入射的光线反射至第一镜头组件13。如此,第一镜头组件13、第二镜头组件14实现双镜头拍摄图像,反射镜151实现第一镜头组件13的光线入射,扩大可视区域,结构简单。
进一步的,第一镜头132和反射镜151分别设置在第一贯通孔161内,反射镜151纵向延伸,第一镜头132朝向反射镜151。如此,反射镜151竖直延伸,有利于反射镜151水平转动时的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132内,加上第一镜头132可俯仰,实现第一镜头组件13的水平拍摄和俯仰拍摄。其中,反射镜151可以呈矩形。相较于圆形的反射镜151,采用矩形的反射镜151节约空间及成本。比如,该矩形可以为长方形。反射镜151的长边可以水平延伸,反射镜151的短边可以纵向(竖直)延伸。再比如,该矩形可以为正方形。
图4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中的反射镜组件及第一镜头组件13的立体示意图。图5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的反射镜组件及第一镜头组件13的正视图。
如图4至图5所示,反射镜组件15还包括与反射镜151连接的水平转动结构。水平转动结构被配置为驱动反射镜151水平转动,以实现反射镜151的水平转动。水平转动结构可以包括但不限于水平转动电机21。水平转动电机21连接于反射镜151,水平转动电机21用于驱动反射镜151水平转动。其中,水平转动电机21和第二镜头组件14位于反射镜151的下方,这样水平转动电机21和第二镜头组件14位于反射镜151的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侧。水平转动电机21转动时,带动反射镜151水平转动。如此,第一镜头组件13自身不需要水平转动,反射镜组件15可实现水平转动,通过反射镜151的光线反射,将监控区域的图像呈现在第一镜头组件13上。
继续图5所示,水平转动电机21可以为直驱电机。如此,水平转动电机21的电机轴211与反射镜组件15的转轴157直接连接,两者之间没有其他传动部件。这样水平转动电机21作为动力源,直接带动所要驱动的反射镜组件15进行运动,减少其他传动部件的传动,节约成本,有利于结构的小型化。同时实现反射镜151的水平运动,有效地提高摄像机10的监控范围。继续图5所示,反射镜151包括第一方向W上相对的第一侧153和第二侧154。第一镜头132位于第二侧154,朝向反射镜151,反射镜151的转轴157偏离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中心1512,相对于第一侧153靠近第二侧154。如此,反射镜151的第二侧154距离第一镜头132近,图像变形小。并且,反射镜151的第一侧153距离第一镜头132远,可拍摄的范围较广。同时,反射镜151的转轴157偏离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中心1512,相较于反射镜151的转轴对称结构拍摄的范围而言,反射镜151的第二侧154距离转轴157更短,占用体积较小。
图6所示为图4所示的反射镜151及第一镜头组件13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图7所示为图4所示的反射镜151和第一镜头132的正视图。
如图6和图7所示,反射镜151包括第一水平边界位置155和第二水平边界位置156,反射镜151在第一水平边界位置155和第二水平边界位置156之间水平转动,在反射镜151由第一水平边界位置155转动至第二水平边界位置156且第一镜头132始终保持静止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131与反射镜151的水平交点轨迹22偏离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中心1512。如此,第一镜头132的光轴131与反射镜151的水平交点轨迹22不与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中心1512共线,实现第一镜头组件13水平转动拍摄监控区域的图像,也实现摄像机10的小型化。图6中的第一水平边界位置155和第二水平边界位置156仅做示例,并不限定第一水平边界位置155和第二水平边界位置156的具体位置。
如图6和图7所示,反射镜151设置在初始位置处,比如以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延长线与第一镜头132处于第一方向W时的镜面延长面的夹角v处于45度时,作为初始位置。反射镜151在此初始位置上转动角度,可以称为水平转动角度。朝向远离第一镜头132的第一水平边界位置155的方向水平转动,水平转动角度可以为负值,朝向靠近第一镜头132的第二水平边界位置156的方向水平转动,水平转动角度可以为正值。水平转动角度的范围可以处于大于负15度且小于正15度之间。
继续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反射镜151的水平运动及第一镜头组件13的垂直运动实现图像视场角覆盖,其中,图像视场角覆盖包括水平视场角及垂直视场角。这样实现第二镜头组件14检测人体联动第一镜头组件13进行抓拍,需要保证第一镜头组件13的视场角通过PT运动覆盖到第二镜头组件14的视场角。
其中,反射镜151的水平运动通过电机直驱方式实现运动,运动范围为±c,反射镜151整体能够覆盖的水平视场角为:D=c×2+bh,D≥ah,以满足需求,其中,ah为第二镜头组件14视场角的水平视场角,bh为第一镜头组件13视场角的水平视场角,并且第二镜头组件14视场角大于第一镜头组件13视场角。反射镜151的转轴157与第一镜头组件13的光轴131在同一水平面上,且两者之间的距离L越近越好,但是为了避免反射镜151与第一镜头组件13干涉,影响转动,距离L至少大于零。这样通过反射镜151的光入射范围158,可以入射光线,由于并不会将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转到背面或者与第一镜头132完全垂直,因此,反射镜151的光入射范围158至少有部分光线入射,如图6所示的光入射范围158中的椭圆。
继续如图6和图7所示,第一镜头组件13整体能够覆盖的垂直视场角为F=e×2+bv,F≥av,满足需求,其中,av为第二镜头组件14视场角的垂直视场角,bv为第一镜头组件13视场角的垂直视场角,e为第一镜头组件13通过直驱方式实现垂直运动的运动范围。如此,通过控制反射镜151的水平旋转和第一镜头132的垂直运动来达到覆盖全视场角。
如图7所示,第一镜头132包括第一俯仰边界位置133和第二俯仰边界位置134,第一镜头132在第一俯仰边界位置133和第二俯仰边界位置134之间俯仰转动,在第一镜头132由第一俯仰边界位置133转动至第二俯仰边界位置134且反射镜151始终保持静止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131与反射镜151的俯仰交点轨迹23偏离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中心1512。如此,第一镜头132的光轴131与反射镜151的俯仰交点轨迹23不与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中心1512共线,实现第一镜头组件13俯仰转动拍摄监控区域的图像,也实现摄像机10的小型化。图7中的第一俯仰边界位置133和第二俯仰边界位置134仅做示例,并不限定第一俯仰边界位置133和第二俯仰边界位置134的具体位置。
图8所示为反射镜151与第一视窗玻璃1613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图9所示为反射镜151与第一视窗玻璃1613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如图8和图9所示,第一贯通孔161设置有第一视窗玻璃1613。第一视窗玻璃1613可以密封反射镜151和第一镜头132,以保护反射镜151和第一镜头132。反射镜151的转轴157与第一视窗玻璃1613的距离越近越好,以满足视场角及图像无黑边。
结合图3所示,壳体组件11包括外壳17和主机壳体18,外壳17包括壳身19和前盖16,前盖16盖于壳身19的前侧,主机壳体18收容于外壳17内,前盖16盖于主机壳体18的前侧,反射镜151收容于主机壳体18内,第一镜头组件13设于壳身19内,前盖16设置有第一贯通孔161。如此,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高度集成到一个主机壳体18上,摄像机10整体形态可以有效变小,整机安装装配方便,整机成本低。在一些实施例中,壳体组件11还包括遮阳罩20,盖设于外壳17和主机壳体18的顶部,用于遮挡太阳。
继续结合图2、图3、图4和图5所示,主机壳体18包括开口182。开口182朝向第一贯通孔161。反射镜151设于主机壳体18内,对应第一贯通孔161设置,反射镜151相对于第二盖侧壁164靠近第一盖侧壁166设置。该开口182容纳反射镜151和第一镜头132,并且可以与第一贯通孔161连通,实现光线入射。
图10所示为图4所示的主机与主机壳体18沿图4中的A-A线的剖视图。
如图10所示,反射镜组件15包括反射镜安装架152,用于支撑反射镜151。反射镜151固定于反射镜安装架152。反射镜安装架152包括电机连接端1521和可转动端1522。电机连接端1521设于反射镜151的下侧,与水平转动电机21连接,用于水平转动电机21驱动反射镜151的电机连接端1521转动。可转动端1522设于反射镜151的上侧,与主机壳体18可转动地连接,用于带动反射镜151水平转动。如此,电机连接端1521和可转动端1522设于反射镜安装架152上下两侧,有利于反射镜组件15的水平转动,也有利于反射镜组件15水平转动电机21与其他部件错位设置,实现摄像机10的小型化。
图11所示为图4所示的主机与主机壳体18的爆炸示意图。图12所示为图10所示的D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11和图12所示,反射镜组件15包括水平轴承24,水平轴承24会在反射镜151随水平转动电机21的转动而一起水平转动,减少水平转动的摩擦力,有利于反射镜151水平转动。水平轴承24设于可转动端1522和主机壳体18之间,可转动端1522通过水平轴承24相对于主机壳体18水平转动。如此,反射镜151上方通过水平轴承24进行支撑,下侧通过水平转动电机21直接进行连接和支撑,可以带动反射镜组件15实现水平运动,这样整体结构稳定性好,动力传动直接,传动效率高。并且,水平轴承24与水平转动电机21分别设置于反射镜安装架152上下两侧,减少集中设置的空间,有利于减小摄像机10整体的体积。
如图11所示,反射镜安装架152包括前支架31和连接于前支架31后侧的后支架32。反射镜151夹持于前支架31和后支架32之间,通过前支架31和后支架32保护反射镜151的同时,支撑反射镜151。前支架31包括环形的前夹持部311,后支架32包括环形的后夹持部321,反射镜组件15包括安装缓冲件33,安装缓冲件33环绕反射镜151的侧边,夹持于反射镜151与前夹持部311之间,后夹持部321环绕于前夹持部311的外侧,抵压于前夹持部311。如此通过后夹持部321将反射镜151挤压安装前支架31和后支架32之间,并且,安装缓冲件33环绕反射镜151的侧边,夹持于反射镜151与前夹持部311之间,通过安装缓冲件33的压缩变形,挤压反射镜151,使反射镜151安全可靠地固定。
其中,安装缓冲件33可压缩变形。该安装缓冲件33可以但不限于为胶套,该胶套呈环形。胶套套设于反射镜151的侧边,并且为反射镜151的反射面1511的反射光线留出空白。这样在不影响反射镜151光线照射的基础上,避免前支架31、后支架32与反射镜151的刚性连接对反射镜151产生影响,固定保护反射镜151。
继续图11所示,上述反射镜组件15还包括缓冲垫34。缓冲垫34夹设于后支架32后侧与紧固件35之间,以通过后支架32固定连接反射镜安装架152,提高固定的稳定性。紧固件35可以为螺钉。其中,缓冲垫34可以为弹性垫片或金属垫片,在此不再一一举例。继续图11所示,用于驱动反射镜组件15水平转动的水平转动电机21通过4颗螺钉安装到电机安装支架28上,构成组件。
上述安装缓冲件33和缓冲垫34的安装过程如下:先将安装缓冲件33套装在反射镜151的侧边上,由于安装缓冲件33硬度小,可以进行压缩变形。然后将反射镜151放置在反射镜151的前支架31上。通过反射镜151的后支架32将反射镜151挤压安装在反射镜151的前支架31与后支架32中间。由于安装缓冲件33硬度小可以压缩变形,可以避免反射镜151直接与结构件接触,避免零件制造误差,导致将反射镜151压裂的情况,反射镜151安装胶套既起到安装作用,又起到保护作用。最后,在反射镜151的后支架32上通过螺钉安装缓冲垫34,在产品未上电,无电机驱动时,可以有效的起到缓冲作用,有效的避免反射镜151振动损坏,如下图14的反射镜151的正面和图15的反射镜151的背面所示。
继续如图11和图12所示,摄像机10还包括水平光电板26及水平光电挡板27。水平光电板26可以检测反射镜安装架152转动的角度。水平光电挡板27可以限制水平光电板26在纵向方向上的移位。水平光电板26夹设于可转动端1522与水平光电挡板27之间,且水平光电挡板27与可转动端1522固定连接。水平转动电机21和第二镜头组件14位于反射镜151的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侧。如此,水平光电挡板27和水平光电板26随可转动端1522一起转动,检测反射镜安装架152转动的角度。
上述水平光电板26对应的反射镜安装架152的可转动端1522有一个初始位置,这个水平光电板26与光电开关(图中未示意)配合使用,可以转动特定的角度。光电开关按照特定的转动角度例如15°、30°、45°等转动。光电开关有发射端和接收端,水平光电板26转到相应的光电开关时,会遮挡发射端向接收端发射的光,这样会记录可转动端1522转到的位置,如此能记录转动的角度。
其中,固定件29沿平行于水平光电挡板27和水平光电板26的轴向,穿设水平光电挡板27和水平光电板26连接于可转动端1522。如此,水平光电板26和水平光电挡板27一起随反射镜安装架152转动。进一步的,该固定件29可以包括螺钉。可转动端1522可以包括台状端面。该台状端面可以呈圆台状。该台状端面沿轴向方向上开设有螺纹孔,上述螺钉依次穿过水平光电挡板27和水平光电板26连接于该螺纹孔内。
继续如图10至图12所示,电机连接端1521和可转动端1522设于后支架32,且从后支架32向前凸伸,延伸至前支架31和反射镜151下方。如此设置的电机连接端1521和可转动端1522,不仅可以实现连接,而且可以对反射镜151有一定的支撑作用,提高反射镜151连接的稳定性,进而提高反射镜151转动的稳定性。继续如图11和图12所示,反射镜组件15还包括与反射镜安装架152的后支架32连接的水平轴承挡板25,水平轴承24夹设于水平轴承挡板25与主机壳体18之间。
上述水平光电挡板27、水平光电板26、水平轴承挡板25、水平轴承24的安装过程如下:将水平轴承24通过水平轴承挡板25固定到主机壳体18上,反射镜组件15与水平转动电机21连接,通过反射镜安装架152的后支架32从下往上穿过水平轴承24,然后将水平轴承挡板25从上方穿过水平轴承24,通过螺钉将水平光电挡板27和水平光电板26分别与反射镜安装架152的后支架32固定在一起。这样依次实现水平光电挡板27、水平光电板26、水平轴承挡板25、水平轴承24固定在反射镜安装架152的后支架32的可转动端1522。
图13所示为图10所示的C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14所示为图11所示的反射镜151和水平转动电机21的正面组装示意图。图15所示为图11所示的反射镜151和水平转动电机21的反面组装示意图。
如图13所示,水平转动电机21包括电机轴211,电机连接端1521包括安装孔1525,安装孔呈扁位结构。水平转动电机21包括电机轴211,电机轴211呈扁位结构,电机轴211插设于安装孔1525。具体的,电机连接端1521的安装孔1525的内壁沿孔轴方向上设有第一扁位结构。安装孔1525的扁位结构与电机轴211的扁位结构配合,具体的,水平转动电机21的电机轴211的外壁沿电机轴211的轴向上设有第二扁位结构。如此第一扁位结构与第二扁位结构限位配合,水平转动电机21可以带动反射镜151进行水平旋转。
结合如图11所示,电机轴211沿径向开设有螺纹孔(图中未示意),电机连接端1521包括与螺纹孔的位置对应设有安装过孔1523,安装过孔1523的孔轴与安装孔1525的孔轴垂直。如此,电机连接端1521设有沿电机连接端1521的径向延伸的安装过孔1523,安装过孔1523穿过安装孔1525。这样通过螺钉1524可以将水平转动电机21的电机轴211和电机连接端1521安装固定在一起,可以消除扁位配合间隙导致的运动角度误差。
图16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主机壳体18的正面立体示意图。图17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主机壳体18的后视图。
如图16和图17所示,第一镜头组件13还包括与第一镜头132连接的俯仰转动电机41。俯仰转动电机41用于驱动第一镜头132俯仰转动。如此俯仰转动电机41与第一镜头132连接,带动第一镜头132俯仰转动。通过水平转动电机21带动反射镜组件15水平转动,俯仰转动电机41带动第一镜头132垂直旋转,通过反射成像原理,实现摄像机10远距离大范围监控,并且整体结构简单,体积小,成本低。
其中,俯仰转动电机41为直驱电机。如此,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与第一镜头组件13的镜头安装支架42直接连接,两者之间没有其他传动部件。这样俯仰转动电机41作为动力源,直接驱动第一镜头组件13进行运动,减少其他传动部件的传动,零件少,整体结构紧凑,成本低。同时实现反射镜151的水平运动和第一镜头132的垂直运动,有效地提高摄像机10的监控范围。
图18所示为图4所示的主机与主机壳体18的沿图4中B-B线的剖视图。图19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中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主机壳体18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18和图19所示,第一镜头组件13还包括镜头安装支架42,用于固定安装第一镜头132。第一镜头132固定安装于镜头安装支架42。俯仰转动电机41与镜头安装支架42连接,俯仰转动电机41转动时,带动镜头安装支架42相对于前盖16俯仰转动。如此,俯仰转动电机41用于驱动镜头安装支架42俯仰转动,镜头安装支架42用于带动第一镜头132俯仰转动。这样俯仰转动电机41直接驱动镜头安装支架42,使得镜头安装支架42和第一镜头132一起俯仰转动,如此减少第一镜头132与俯仰转动电机41之间的传动组件,结构紧凑,占用空间小。这样,在镜头安装支架42和第一镜头132一起固定,在俯仰过程中,镜头安装支架42和第一镜头132相对静止,可以减少两者相互运动产生的摩擦等,延长镜头安装支架42和第一镜头132的寿命,也可以减少预留动的空间和转动件,结构紧凑,精巧。
其中,第一镜头132位于反射镜组件15的第一方向W的一侧,俯仰转动电机41位于反射镜组件15的后方,镜头安装支架42从第一镜头132向反射镜组件15的后方延伸至与俯仰转动电机41连接。如此,更有利于俯仰转动电机41驱动第一镜头组件13。
继续如图16至图19所示,第一镜头132位于反射镜组件15的第一方向W的一侧,俯仰转动电机41位于反射镜组件15的后方,且包括电机输出轴411,镜头安装支架42从第一镜头132向反射镜组件15的后方延伸至与电机输出轴411连接。如此,通过镜头安装支架42从第一镜头132向反射镜组件15的后方延伸至与电机输出轴411连接,实现俯仰转动电机41驱动镜头安装支架42的垂直运动。
图20所示为图18所示的F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19和图20所示,俯仰转动电机41位于主机壳体18外,镜头安装支架42至少部分位于主机壳体18内。摄像机10包括垂直轴承44,垂直轴承44会在镜头安装支架42随俯仰转动电机41的转动而一起垂直转动,减少垂直转动的摩擦力,有利于镜头安装支架42垂直转动。垂直轴承44设于镜头安装支架42和主机壳体18之间,俯仰转动电机41带动镜头安装支架42通过垂直轴承44相对于主机壳体18转动。如此,第一镜头132固定在镜头安装支架42上组成第一镜头组件13,镜头安装支架42穿过主机壳体18上的垂直轴承44,与俯仰转动电机41相连,俯仰转动电机41可以带动第一镜头组件13实现垂直运动。进一步的结合,反射镜151固定在反射镜安装架152上组成反射镜组件15,反射镜组件15上方通过水平轴承24支撑在主机壳体18上,下方直接与水平转动电机21相连,水平转动电机21可以带动反射镜组件15实现水平运动。这样同时实现第一镜头132的垂直运动和反射镜151的水平运动,有利于提高摄像机10的监控范围。
其中,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呈扁位结构,镜头安装支架42的轴安装孔呈扁位结构,电机输出轴411插设于轴安装孔,轴安装孔的扁位结构与电机输出轴411的扁位结构配合,如此通过扁位结构配合,俯仰转动电机41可以带动镜头安装支架42进行垂直旋转。进一步的,第一镜头132固定在镜头安装支架42上组成第一镜头组件13,镜头安装支架42穿过主机壳体18上的垂直轴承44,与俯仰转动电机41直接通过扁位结构配合相连,同时增加紧固螺钉,实现了俯仰转动电机41和第一镜头组件13的直驱传动,传动效率高,整体结构可靠。
如图19所示,摄像机10包括电机安装架45,该电机安装架45固定于主机壳体18。俯仰转动电机41安装于电机安装架45内,通过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与主机壳体18和镜头安装支架42连接。如此,方便固定俯仰转动电机41。继续图19所示,主机壳体18设有转轴安装孔181。其中,转轴安装孔181可以但不限于为圆形通孔。转轴安装孔181与电机输出轴411相配合。摄像机10包括垂直轴承44。垂直轴承44设于镜头安装支架42和转轴安装孔181之间。如此,可以通过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穿设转轴安装孔181及垂直轴承44,以便安装垂直轴承44,并且有利于垂直轴承44随电机输出轴411转动。
继续图19和图20所示,转轴安装孔181的内壁凸设有限位凸起1811。限位凸起1811用于限制密封圈51的移位。摄像机10包括密封圈51、密封压板52和轴承压板53,密封压板52固定于转轴安装孔181的一端,密封圈51夹持于密封压板52和限位凸起1811的一侧之间,且密封圈51环绕设于转轴安装孔181和镜头安装支架42之间,轴承压板53固定于转轴安装孔181的另一端,垂直轴承夹持于轴承压板53和限位凸起1811的另一侧之间。如此设置的密封圈51可以提供良好稳定的阻尼力,也有效的减小运动停止状态的晃动量。其中,密封圈51为骨架密封圈51,骨架密封圈51与主机壳体18相对静止,骨架密封圈51与镜头安装支架42过盈配合。如此,骨架密封圈51的密封方式,可以提供良好稳定的阻尼力,也有效的减小运动停止状态的晃动量。其中,骨架密封圈与第一镜头组件13的转轴安装孔181有一定的过盈量,如此提供更稳定地阻尼力。
继续图19所示,摄像机10还包括垂直光电板54及垂直光电挡板55。垂直光电板54可以检测第一镜头132转动的角度。垂直光电板54可以限制垂直光电板54在第一方向W上的移位。垂直光电板54夹设于轴承组件与垂直光电挡板55之间,且垂直光电挡板55与主机壳体18固定连接。如此,垂直光电板54及垂直光电挡板55随电机输出轴411一起转动,检测镜头安装支架42转动的角度,进而检测出第一镜头132转动的角度。上述垂直光电板54对应的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有一个初始位置,这个垂直光电板54与光电开关(图中未示意)配合使用,可以转动特定的角度。光电开关按照特定的转动角度例如15°、30°、45°等转动。光电开关有发射端和接收端,垂直光电板54转到相应的光电开关时,会遮挡发射端向接收端发射的光,这样会记录电机输出轴411转到的位置,如此能记录转动的角度。继续图18和图19所示,摄像机10包括配重组件43,用于改变第一镜头组件13的重心。
结合图5所示,继续图16、图18和图19所示,配重组件43包括与俯仰转动电机41连接的第一端433和相对于第一端433的第二端434,反射镜组件15包括靠近第一镜头132的第一侧153和相对于第一侧153的第二侧154,第二端434在第一方向W上超出第二侧154。如此,配重组件43凸出于第二侧154,在主机壳体18外侧实现配置,也更有利于安装。其中,配重组件43和第一镜头132位于俯仰转动电机41的第一方向W上的相对两侧,配重组件43与电机输出轴411连接,俯仰转动电机41转动时带动配重组件43与第一镜头132同向俯仰转动。如此,在第一镜头组件13的另外一侧安装有配重组件43,配重组件43也和第一镜头组件13相连,配重组件43与第一镜头132分别位于电机输出轴411的相对两侧,使得整个第一镜头组件13的重心在垂直轴承44支撑的轴线位置,从而可以减小第一镜头132的晃动量,也有效降低俯仰转动电机41的驱动力。如图18和图19所示,配重组件43包括配重部431及与配重部431连接的安装部432,安装部432连接于电机输出轴411和配重部431之间,配重部431在第一方向W相较于安装部432更远离电机输出轴411。
镜头安装支架42包括安装第一镜头132的镜头支架部421、及连接于镜头支架部421与电机输出轴411之间的连接部422。镜头支架部421相较于连接部422更远离电机输出轴411,镜头支架部421用于安装并支撑第一镜头132。连接部422用于传递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的力,镜头支架部421与连接部422可以组装。镜头支架部421与连接部422一体成型。安装部432和连接部422分别从电机输出轴411的径向对侧、沿电机输出轴411的轴向向相反的方向延伸,镜头支架部421从连接部422向前延伸。如此,上述配重组件43重心到电机输出轴411的距离和第一镜头132重心到电机输出轴411的距离成比例关系,配重组件43与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随电机输出轴411一起转动。由于第一镜头132是偏心转动轴布置,本申请实施例是以电机输出轴411为转动轴进行转动,所需的俯仰转动电机41的驱动力过大,通过配重组件43,使得第一镜头组件13的重心在垂直轴承支撑轴线位置,有效的降低俯仰转动电机41的驱动力,也减小运动过程中镜头的晃动量。
其中,配重部431包括规则形状的板状结构或规则形状的块状结构。如此规则形状方便设置配重部431,同时,可以实现在配重部431垂直转动过程中的稳定配重。规则形状比如为球体。规则形状比如为六面体。在此不再一一举例。配重部431相对于安装部432上下对称。配重部431从安装部432向后延伸。配重组件43位于主机壳体18外。如此,配重部431方便安装。安装部432位于连接部422的后侧。安装部432和连接部422相对于电机输出轴411的径向上下对称。如此,有利于配重组件的安装。配重部431从安装部432向后且向前凸伸,且相对于安装部432前后对称。如此,配重组件结构简单,且通过对称结构,更有利于实现配重。镜头支架部421相对于连接部422上下对称。如此,结构简单,方便设置。继续图18至图20所示,配重组件43包括固定设置于安装部432上的垂直缓冲垫46,用于在产品未上电没有电机驱动时,可以有效的起到缓冲。并且,在配置组件43随电机输出轴411转动时,提供缓冲作用,减少部件之间的相互挤压损坏。
图21所示为图16所示的主机壳体18与垂直轴承44的示意图。图22所示为图21所示的H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20至图22所示,将骨架密封圈压入到主机壳体18上,通过螺钉将外侧密封压板52安装在主机壳体18上,起到骨架密封圈的防掉作用。另外一侧,将垂直轴承44到主机壳体18上,通过螺钉将轴承压板53安装到固定壳体1上,轴承压板53压在垂直轴承44上,起到垂直轴承6防掉和限位的作用。
图23所示为图10所示的G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19和图23中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主机壳体18的组装过程:将第一镜头组件13与电机输出轴411相配合的安装轴,从主机壳体18的一侧穿过主机壳体18上的垂直轴承44的内孔,主机壳体18的另外一侧将配重组件43的安装部432也穿过垂直轴承44的内孔,将配重组件43和第一镜头组件13通过螺钉安装在一起,组成垂直旋转部分。
如图19和图23中所示的垂直光电板54和垂直光电挡板55的组装过程:将垂直光电板54安装到主机壳体18上,配重组件43上设计有垂直光电挡板55结构。在垂直旋转过程中,垂直光电挡板55通过光电开关,可以检测第一镜头132的旋转角度。用于驱动第一镜头组件13的俯仰转动的俯仰转动电机41通过4颗螺钉安装到电机安装架45上,构成组件。然后,将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插入到配重组件43对应的安装孔中,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上设计有扁位结构,配重组件43安装孔上同样设计扁位结构,通过扁位配合,俯仰转动电机41可以带动配重组件43连同第一镜头组件13进行垂直旋转运动。同时,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上还有一个螺纹孔,配重组件43对应位置有安装过孔,通过螺钉可以将俯仰转动电机41的电机输出轴411和配重组件43安装固定在一起,可以消除扁位配合间隙导致的运动角度误差。俯仰转动电机41安装完成后,整个垂直传动部分全部安装完成。基于上述安装过程,后续再将反射镜组件15安装至主机壳体18上。至此,整个反射镜组件15、第一镜头组件13全部安装完毕,构成带有反射镜组件15和第一镜头组件13的摄像机10。
图24所示为图19所示的第一镜头132和镜头支架的爆炸示意图。图25所示为图19所示的第一镜头132和镜头支架的组装示意图。
如图24所示,第一镜头组件13还包括装饰盖135。装饰盖135可以包裹于第一镜头132部分,用于保护第一镜头132,并且将第一镜头132连接于镜头安装支架42上。装饰盖135和镜头安装支架42连接,第一镜头132收容于装饰盖135和镜头安装支架42之间。如此,装饰盖135保护第一镜头132以及连接第一镜头132于镜头安装支架42上,提高第一镜头132的安全性。
如图24所示,装饰盖135可以包括第一盖体1351及第二盖体1352,第二盖体1352盖设于第一盖体1351的后端。第一盖体1351包括供第一镜头132可接受光线的第一口1353,与第一口相对的后端盖设有第二盖体1352。第一盖体1351与镜头安装支架42扣接一起。如此,将第一镜头132通过螺钉安装于镜头安装支架42,第一盖体1351及第二盖体1352通过卡扣的形式扣合在镜头安装支架42上,使第一镜头132的主体不外露,这样可以保护第一镜头132的主体整体,如图25所示。
图26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中的线束64与主机壳体18的示意图。图27所示为图26所示的线束64与主机壳体18的爆炸示意图。
结合图2和图3所示,前盖16包括第一方向W上相对的第一盖侧壁166和第二盖侧壁164。第一贯通孔161包括第一方向W上相对的第一孔边缘1611和第二孔边缘1612。第一孔边缘1611相对于第二孔边缘1612靠近第一盖侧壁166,第一孔边缘1611和第一盖侧壁166之间具有第一空间165。该第一空间165留有反射镜151水平转动的空间,避免与前盖16发生干涉。第二孔边缘1612和第二盖侧壁164之间具有第二空间(图中未示意)。该第二空间(图中未示意)留有第一镜头132俯仰转动的空间,避免与前盖16发生干涉,使得第一镜头132的俯仰更为灵活。其中第一空间165小于第二空间(图中未示意)。
如图26和图27所示,第一镜头组件13包括镜头电路板61。镜头电路板61用于传递控制信号。第一镜头132、镜头安装支架42和反射镜151分别收容于主机壳体18内,第一镜头132相对于第一盖侧壁166靠近第二盖侧壁164设置,位于反射镜151靠近第二孔边缘1612的一侧。第一镜头132包括头部1321和尾部1322,头部1321朝向第一盖侧壁166,尾部1322位于第二空间内,镜头电路板61设于尾部1322,且与第二盖侧壁164之间具有间隙。俯仰转动电机41位于与反射镜151相对的主机壳体18的后侧。镜头安装支架42连接俯仰转动电机41和第一镜头132,俯仰转动电机41通过镜头安装支架42带动第一镜头132俯仰转动。镜头安装支架42与主机壳体18的第一方向W上靠近镜头电路板61的侧壁之间具有线束避让空间62,线束避让空间62用于避免线束64与其他部件发生干涉的空间,且线束避让空间62与第二空间连通。
继续如图26和图27所示,主机壳体18外侧设有绕线组件63。绕线组件63用于为线束64提供缠绕支点。绕线组件63与俯仰转动电机41错开设置,摄像机10包括设于主机壳体18外的主板(图中未示意),及电连接镜头电路板61和主板的线束64,线束64从镜头电路板61,由第二空间,延伸入线束避让空间62,从线束避让空间62穿出主机壳体18,在绕线组件63上绕设至少一圈,进而与主板连接。如此,通过第一镜头132的尾部1322固定线束64,调整线束64的走线布局,避免第一镜头132和镜头安装支架42一起的上下摆动对线束64的寿命造成影响,从而提高线束64的使用寿命。并且,线束64可避让开俯仰转动电机41,不与俯仰转动电机41发生干涉,提高线束64的寿命及线束64使用的安全性。其中,线束64可以用于传递信号的信号线或用于供电的电源线。可选的,线束64可以为FPC(Flexible PrintedCircuit board,柔性印刷电路板)线,也称软排线。线束64主要用来传输图像等高速信号,在摄像机10上,线束64用于连接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主板。由于耐折弯、耐扭转性能差,一般用于相对静态的连接方案。同时,本申请的线束64取消同轴线,在提高线束64使用寿命的前提下,明显节约成本。
图28所示为图27所示的线束64与镜头安装支架42的示意图。图29所示为图28所示的J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28和图29所示,镜头安装支架42包括第一方向W上朝向线束避让空间62的支架背面423,此处线束64与镜头安装支架42的固定,目的是能够使该部分线束64与第一镜头132呈相对静止状态。摄像机10包括用于限制线束64走向的限位线束座65。限位线束座65用于限制第一线束段641的移动。限位线束座65设于支架背面423。线束64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线束段641及第二线束段642。第一线束段641的一端和镜头电路板61连接,第一线束段641可活动地限位于限位线束座65,且随第一镜头132和镜头安装支架42一起运动。第一线束段641的另一端固定于支架背面423,且与第二线束段642连接,第二线束段642绕绕线组件63至少一圈,第一线束段641随镜头安装支架42进行俯仰运动,第二线束段642绕绕线组件63收放运动。如此,镜头安装支架42上设置的限位线束座65卡限制线束64的走向,使线束64能够紧贴镜头安装支架42外壁,避免与其他器件产生干涉。
继续图26和图28所示,第二线束段642包括延伸段6421和与延伸段6421连接的绕设段6422。延伸段6421从第一线束段641延伸至绕线组件63,绕线组件63水平延伸,绕设段6422在第一方向W上螺旋缠绕于绕线组件63,且在竖直方向上与绕线组件63之间具有间隙,在第一镜头132俯仰运动时,绕设段6422绕绕线组件63收放运动,且相对于绕线组件63上下运动。如此,延伸段6421随第一镜头132和镜头安装支架42一起运动时,可能被摆动的伸长或变短。并且,延伸段6421留出相应的空间能够保证第一镜头132的上下摆动,同时能够有效地避免线束64在运动过程中自身的扭转,从而提高线束64的使用寿命。并且绕设段6422缠绕在绕线组件63上,将线束64的运动从自由摆动改变为沿绕线组件63的切线方向做螺旋运动,绕设段6422缠绕绕线组件63后,在其端部设置的定位点进行固定,以防止绕设段6422移位。
如图28和图29所示,限位线束座65包括线束导向孔651,线束导向孔651水平贯通,线束64穿设线束导向孔651,线束64的与镜头电路板61连接的一端6411在竖直方向上位于线束导向孔651的高度范围内,该线束64的一端6411可插入主板相应的座子。如此,线束导向孔651用于供线束64穿过,有利于约束线束64方向和固定线束64。
继续图29所示,限位线束座65包括卡扣652,卡扣652包括卡扣连接部6521和与卡扣连接部6521连接的限位卡勾6522。卡扣连接部6521固定于支架背面423,限位卡勾6522连接于连接部背离支架背面423的一侧,线束64从限位卡勾6522进入限位线束座65内。如此,线束64在镜头安装支架42的支架背面423采用线束64的卡扣652进行固定,方便经限位卡勾6522放入线束64,通过卡扣连接部6521固定限位线束座65。
继续图28所示,限位线束座65包括第一限位线束座66和第二限位线束座67。第一限位线束座66位于镜头安装支架42的靠近镜头电路板61的前端,第二限位线束座67位于镜头安装支架42的后端,线束64的一段从第一限位线束座66向第二限位线束座67延伸,第一限位线束座66包括水平贯通的第一线束导向孔651,第二限位线束座67包括水平贯通的第二线束导向孔651,第一线束导向孔651和第二线束导向孔651的贯通方向垂直,线束64从第一线束导向孔651的贯通方向和第二线束导向孔651的贯通方向垂直,线束64沿对应的贯通方向穿过第一线束导向孔651和第二线束导向孔651。如此,通过第一限位线束座66和第二限位线束座67在固定线束64走线方向的同时,尽可能限制线束64的活动范围,避免其在移动过程中与其他器件产生干涉,比如避免线束64相对于第一镜头132和镜头安装支架42的移动,提高线束64的稳定性。
继续如图28和图29所示,摄像机10包括固定线束座68,固定线束座68设于支架背面423,固定线束座68相对于限位线束座65远离镜头电路板61,靠近绕线组件63,第一线束段641远离镜头电路板61的一端通过固定线束座68固定于支架背面423。如此,约束固定好线束64,避免线束64移动。其中,经过绕线组件63之后的线束64连接到主板上,可以将位于绕线组件63的线束64端部同样采用固定线束座68进行固定。
上述第一镜头与线束的安装过程:将第一镜头132与镜头安装支架42通过螺钉进行固定,并将线束插在第一镜头132的尾部1322的镜头电路板61相应的座子上。通过两个线束64卡扣约束线束的走线路径,同时避免镜头带动线束运动过程中与其他器件产生干扰。将线束64插入座子后,先经过第一个线束64卡扣,使线束64能够紧贴镜头安装支架42;之后按照预设的走线路径,经过第一限位线束座66和第二限位线束座67,第一限位线束座66和第二限位线束座67之间的线束采取紧贴镜头安装支架42的形式,其主要目的是避免线束64的自由摆动造成与其他器件产生干涉。
图30所示为图27所示的线束64与镜头安装支架42的侧视图。
如图29和图30所示,线束64外固定设有第一线束塞69,用于填充线束64与第一固定卡扣681的空间,限制线束64的移动,线束64穿过第一线束塞69也能起到固定线束64的作用。固定线束座68包括设于镜头安装支架42的第一固定卡扣681,第一固定卡扣681卡持第一线束塞69,使第一线束塞69相对于镜头安装支架42固定。如此,方便经第一固定卡扣681放入线束64,并且将线束64在镜头安装支架42的支架背面423采用第一线束塞69进行固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采用胶将固定线束座68的第一固定卡扣681和线束64粘贴在一起。如此在外侧第一固定卡扣681附近设有线束固定点位,将线束固定点位设置成粘胶点,通过涂敷胶固定线束64。设置线束固定点位的目的是确保镜头安装支架42范围内的线束64尽可能小的移动。上述线束64经过与镜头安装支架42的固定点位后,以图30中的方式缠绕在绕线组件63上,线束64的入线方向沿绕线组件63的切线方向,通过这种方式将线束64自身扭转运动转变为沿绕线组件63的切向做上下运动。上述两种实施例固定线束64,根据实际的应用可自主选择线束64的固定方案。其中,胶可以为胶带或胶水。这样在胶为胶带时,可在线束64上与第一固定卡扣681相对应的位置采用胶带进行定位,安装方便。
继续图28和图30所示,固定线束座68位于限位线束座65的后下方,绕线组件63位于固定线束座68的下方,线束64从限位线束座65延伸出,斜向下延伸至固定线束座68,进而向下延伸至绕线组件63。如此,在第一限位线束座66和第二限位线束座67的基础上,将线束64的走线方式进行约束后,通过固定线束座68提高线束64的稳定性。进一步的,固定线束座68包括线束塞,通过线束塞内部结构较为稳定,避免第一镜头132带动线束64运动过程中出现干涉情况。其中,绕线组件63包括凸伸于主机壳体18的绕线柱631,绕线柱631与俯仰转动电机41具有间隔,绕线柱631分别与俯仰转动电机41及第一镜头132错开设置,位于俯仰转动电机41及第一镜头132的下方,线束64包括绕于绕线柱631的绕设段6422,绕设段6422从其一端向另一端螺旋延伸。如此,通过设计线束64的走线方式,将线束64的运动方式由自由变动为围绕绕线柱631做螺旋运动,限制线束64自身的扭转,在满足第一镜头132能够进行正常运动的前提下,提高线束64的使用寿命。
在如图28和图30所示的实施例中,绕线柱631在与第一方向W垂直的第二方向Q上延伸设于主机壳体18的后侧,绕设段6422的两端位于绕线柱631的第一方向W上远离俯仰转动电机41的一侧。第二方向Q可以为第一方向W,且为前后方向。如此,绕线柱631占用第二方向Q上的空间,方便设置绕线柱631。其中,绕线柱631的一端连接于主机壳体18的后侧。如此,绕线柱631的轴向垂直于主机壳体18,减少占用主机壳体18的空间。
如图30所示,绕线柱631的周向上设有线束固定结构6311,绕设段6422靠近主板的一端固定于线束固定结构6311,通过线束固定结构6311固定于绕线柱631。如此,通过绕线柱631的线束固定结构6311固定线束64。进一步的,在绕线组件63的端部同样设置线束固定结构6311。该线束固定结构6311的固定方案与固定线束座68的固定方案相同,根据实际需求,采用相应的固定方案。
继续图30所示,绕设段6422设有第二线束塞60,线束固定结构6311包括第二固定卡扣682,第二固定卡扣682固定卡持第二线束塞60。在另一实施例中,在绕线柱631增设固定点位,线束64经过固定点位缠绕在线束固定结构6311增设的绕线柱631上,绕线柱631的末端部设有粘胶点,用于固定线束64,增强线束64的稳定性,避免其脱落不能达到该结构的设计目的。
图31所示为本申请的摄像机10中的绕线柱631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在如图31所示的实施例中,绕线柱631在第一方向W上延伸设于主机壳体18,绕设段6422的两端位于绕线柱631的第二方向Q上远离俯仰转动电机41的一侧。如此,绕线柱631的绕设段6422,均可以避开俯仰转动电机41,减少线束64与俯仰转动电机41的干涉。其中,绕线柱631的两端均连接于主机壳体18的后侧。如此,绕线柱631的轴向平行于主机壳体18,减少摄像机10在第二方向Q上所占用的空间,并且可以增强绕线柱631连接于主机壳体18的稳定性。这样绕线柱631的轴向平行与第一镜头132是方向,通过螺钉将绕线柱631固定在线束固定结构6311上,线束64经过线束固定结构6311后同样缠绕在绕线柱631上。与如图30所示的绕线柱631方案不同的是,这种方向绕线柱631能够节约空间但此方案安装较为复杂,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绕线柱631的设置方案。
图32所示为图28所示中的镜头尾部1322从最高点运动到最低点时线束64与绕线柱631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示意图。
结合图26、图28和图32所示,当第一镜头132在第三方向UR进行运动时,线束64可沿绕线柱631的轴向随之进行上下移动。图32所示的是第一镜头132的尾部1322从最高点运动到最低点时线束64与绕线柱631的相对位置的变化,第一镜头132的尾部1322位于最高点时,线束64与绕线柱631之间留有余量,避免对线束64产生拉扯。其中,第三方向UR分别与第一方向W和第二方向Q垂直,第三方向UR可以为垂直方向。
图33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中的另一立体示意图,其中显示补光灯组件。
如图33所示,前盖16还包括第三贯通孔163。摄像机10还包括补光灯组件71位于第三贯通孔163内,第三贯通孔163被配置为避让补光灯组件71,使补光灯组件71的灯光可向监控区域照射。如此,补光灯组件71被配置为发射灯光,以穿过前盖16向监控区域照射。
其中,补光灯组件71设于前盖16和主机壳体18之间的,且补光灯组件71与第二镜头组件14位于反射镜151的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侧,水平转动电机在主机壳体18内位于补光灯组件71的后方。如此设置于前盖16的补光灯组件71,水平转动电机位于补光灯组件71的后方,且补光灯组件71布局于第三贯通孔163内,占用体积小,可以使得摄像机10的结构更紧凑。
第一贯通孔161位于第二贯通孔162和第三贯通孔163的上方,第二贯通孔162和第三贯通孔163相邻设置,且第一贯通孔161的面积大于第二贯通孔162的面积。相较于相关技术中单独为各镜头设置补光灯组件71,尺寸比较大,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摄像机10存在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来实现监控及联动抓拍,其中第一镜头组件13的成像使用的是反射镜151成像,为了保证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补光能够满足夜间需求,同时为了满足设备尺寸尽量小,补光不互相干扰。同时,第一镜头组件13可通过P实现覆盖大视场角,以便实现联动抓拍,同时,实现了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安装及视场角覆盖。并且,第一贯通孔161位于第二贯通孔162和第三贯通孔163的上方,第二贯通孔162和第三贯通孔163相邻设置,如此可以为第二贯通孔162和第一贯通孔161同时供应光照,这样采用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使用同一个补光板,达到设备尺寸最小,补光最优的方案。
上述第二贯通孔162和第三贯通孔163水平排列设置。如此,第三贯通孔163的光照更容易照射在第二贯通孔162处,为第二镜头组件14补光,同时照射入第一贯通孔161,为第一镜头组件13补光。
继续图33所示,第二贯通孔162包括在第一方向W上相对的第一侧边1621和第二侧边1622,第三贯通孔163包括在第一方向W上相对的第三侧边1631和第四侧边1632,第二侧边1622和第三侧边1631相邻,第一侧边1621和第四侧边1632之间的水平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贯通孔161的水平尺寸。如此第二贯通孔162、第三贯通孔163及第一贯通孔161,节约空间,结构紧凑。
其中,第一贯通孔161的竖直尺寸大于第二贯通孔162的竖直尺寸。第一贯通孔161的竖直尺寸大于第三贯通孔163的竖直尺寸。如此,在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高度集成到一个主机壳体18上,摄像机10整体形态变小的情况下,加上此补光方案,整体结构非常紧凑,零件少,成本低。
继续图33所示,补光灯组件71包括灯组件安装孔72及灯组件安装面73,灯组件安装孔72贯穿灯组件安装面73,以便将补光灯组件71固定于前盖16。
图34所示为图33所示的K处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如图33和图34所示,补光灯组件71包括第一组补光灯711、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第一组补光灯711用于为第二镜头组件14补光,第二组补光灯712用于为第一镜头组件13的变焦伸长的结构进行补光,第三组补光灯713用于为第一镜头组件13的变焦变短的结构进行补光。
其中,第一组补光灯711相较于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更靠近第二镜头组件14,第一组补光灯711对第二镜头组件14覆盖的监控区域进行补光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分别相较于第一组补光灯711,更靠近第一镜头组件13,第二组补光灯712对第一镜头组件13在最小焦距时覆盖的监控区域补光,第三组补光灯713对第一镜头组件13在最大焦距时覆盖的监控区域补光。如此,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视场角有重叠,这样第一组补光灯711、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在保证尺寸尽量小的情况下,达到最佳的补光效果。
继续图33和图34所示,第一组补光灯711、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依次水平排布,第一组补光灯711相较于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在第一方向W上更靠近第二镜头组件14,第一镜头组件13包括第一镜头132,第一镜头132位于第三组补光灯713的上方。如此,第一组补光灯711、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依次水平排布,实现设备紧凑,并且,基于联动成像的实现,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实现统一补光,也实现结构紧凑,同一个透镜实现两路镜头补光,同时达到无干扰。
继续图34所示,第一组补光灯711、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均包括至少2个灯珠。至少2个灯珠包括第一灯珠7111及第二灯珠7112,至少一个第一灯珠7111和至少一个第二灯珠7112上下排布,补光灯组件71的第二方向Q上的每排的多个第一灯珠7111与多个第二灯珠7112交替排布。如此,补光灯组件71的第二方向Q上的每排的多个第一灯珠7111与多个第二灯珠7112交替排布,紧密排布,各灯珠相互辅助,补光效果更佳。
其中,上述第一组补光灯711、第二组补光灯712和第三组补光灯713开启可全部开启补光,也可分组开启各组补光等。同时也会针对不同距离对每组开启的补光进行能量的控制,也即控制补光能量的百分比。在此并不做限定。灯珠自上向下向摄像机10的后侧倾斜设置,如此灯珠采用斜放并进行紧密排布,占用的结构面积较小。进一步的,每颗灯珠采用椭圆形形状,每颗灯珠短轴10mm,长轴11mm,每颗灯珠之间间隔12mm设计。灯珠采用斜放并进行紧密排布,同时达到补光效果。进一步的,灯珠呈椭圆形,灯珠的短轴水平设置,灯珠的长轴竖直设置。如此在第二方向Q有限空间的情况下,灯珠的短轴水平设置尽可能节约第二方向Q的空间。第一灯珠7111的直径小于第二灯珠7112的直径。
图35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中的雷达模块80和前盖16的示意图。图36所示为图35所示的雷达模块80和前盖16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35和图36所示,摄像机10还包括雷达模块80,雷达模块80可拆解或固定地装配在摄像机10的底部。如此,可以通过雷达模块80实现对补光灯的动态控制,响应环保策略。其中,雷达模块80是指无线电探测和测距,即用无线电的方法发现目标并测定它们的空间位置。因此,雷达模块80也被称为“无线电定位”。雷达模块80是利用电磁波探测目标的电子设备。雷达模块80发射电磁波对目标进行照射并接收其回波,由此获得目标至电磁波发射点的距离、距离变化率(径向速度)、方位、高度等信息。上述雷达模块80在安防领域的应用于周边安全监测、安全入口和检查站等方面。
图37所示为图36所示的雷达模块80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35至图37所示,上述雷达模块80装配于壳身19的下方,其中,雷达模块80包括纵向延伸的雷达罩83和设置在雷达罩83内的雷达板84,雷达罩83构成的中空腔86在第二方向Q上的尺寸小于与第二方向Q垂直的第一方向WQ的尺寸,雷达板84朝向雷达罩83的前侧,其中,雷达罩83围成的中空腔86与壳身围成的中空腔86不共腔。如此,雷达模块80做了一个模块化的设计,即作为一个组件单独组装,而非在前盖16上的总装线上生产,可以有效的提高生产效率,缩短了总装线的线长,降低生产成本,同时提高总装效率。
上述摄像机10配置为:在雷达模块80检测到被监测对象进入监控区域内时,触发补光灯组件点亮和/或触发第一镜头组件13拍摄图像。如此,上述雷达模块80装配于壳身19的下方,雷达罩83围成的中空腔86与壳身围成的中空腔86不共腔的布局方式,使得前盖16及其装饰件的体积变小,前盖16结构设计也简单,零件生产的模具费用降低,整机的成本降低,同时也便于前盖16上其他模块的布局。
其中,雷达罩83一体成型。如此,方便铸造,也有利于雷达罩83与前盖16的组装。雷达模块80检测到监测对象后触发补光灯开启,补光灯开启根据人体到设备的距离,有不同的补光策略,以减轻强光对人眼的刺激,也同时达到环保的效果。其中,被监测对象可以包括但不限于移动物。此移动物包括人体或车辆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上述雷达模块80检测到被监测对象进入监控区域内可以是指被监测对象检测到处于预定距离内,通过串口将数据主动上报给单片机,单片机下发补光灯组件开启。预定距离可以是根据雷达模块80本身的测距功能确定的。预定距离可以大于50米小于200米,在此并不做限定。示例性的,预定距离可以为50米。
结合图2及图35所示,雷达模块80的朝向方向与第二镜头组件14的朝向方向相同。如此,雷达模块80的安装方向不再同以往一样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安装方向在前盖16的同一面上,而是和第二镜头组件14呈90°方向安装,雷达模块80纵向延伸。这样可以减小摄像机10前盖16和前盖16装饰件的体积,更有利于前盖16上其他模块的布局,前盖16和前盖16装饰件体积的减小可以有效的降低模具成本,从而减小整机生产的成本。同时,可以将监控第二镜头组件14所拍摄的区域,作为雷达模块80的监控区域,以实现在雷达模块80检测到被监测对象进入监控区域内时,触发补光灯组件点亮和/或触发第一镜头组件13拍摄图像。继续结合图2及图35所示,雷达模块80设置在第二方向Q上更偏向于前盖16的下方区域且不在第二方向Q上凸出于前盖16。如此,雷达模块80位于摄像机10的底部在前后方向上更偏向于前盖16的区域,这样更有利于雷达模块80向前向监控区域进行探测。
图38所示为图37所示的雷达支撑架82和雷达板84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37和图38所示,雷达模块80包括雷达支撑架82,雷达支撑架82与雷达板84连接,位于雷达板84的背面。如此,雷达支撑架82用于支撑雷达板84,且雷达支撑架82位于雷达板84的背面,不影响雷达板84透射雷达波。继续图38所示,雷达支撑架82包括支撑架主体821和凸伸于支撑架主体821的多个支撑凸起822。多个支撑凸起822分布于支撑架主体821面向雷达板84的一侧,且与雷达板84固定连接。如此设置的支撑凸起822,平衡支撑雷达板84,均匀雷达支撑架82与雷达板84之间的间隙,提高雷达板84的穿透效果。其中,支撑凸起822的凸伸长度相同。支撑凸起822可以为支撑凸柱。支撑凸起822的数目为双数,且支撑凸起822对称分布于支撑架主体821。支撑凸起822开设有朝向雷达板84的连接孔8221,通过螺钉87穿设雷达板84开设的通孔841,与该连接孔8221连接,以固定雷达支撑架82和雷达板84。
图39所示为图36所示的壳身的底壁191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39所示,雷达模块80的中空腔86的唯一敞口88朝向壳身19的底壁191,且雷达模块80在第二方向Q上的前端面801配置为透射雷达波,雷达模块80的前端面801与前盖16均在第二方向Q上朝向监控区域。如此,雷达模块80的前端面801,作为透射雷达波的雷达穿透面,雷达板84与雷达罩83上的雷达穿透面在同一个方向上,可以保证两者之间的间隙均匀。并且,雷达模块80的前端面801直接投射雷达波,不再设有密封圈,这样可以避免因密封圈压缩量不均匀而导致的雷达模块80的穿透平面到雷达板84的间隙不均匀而影响雷达的穿透效果,从而保证雷达穿透的效果。其中,雷达模块80的前端面801可以与雷达板84平行。进一步的,雷达模块80的前端面801可以为平面,方便铸造,生产。
图40所示为图37所示的雷达模块80的俯视图。
如图37、图39和图40所示,摄像机10包括密封件81,密封件81在纵向上夹持于壳身19的底壁191和敞口88的边缘之间。如此,密封件81在纵向上夹持于壳身19的底壁191和敞口88的边缘之间,雷达板84安装在雷达罩83上,可以避免雷达罩83的透射雷达波的方向上密封件81,改善了雷达板84穿过雷达罩83的效果。其中,密封件81可以为密封圈,以提高密封性。在安装过程中,将摄像机10的前盖16倒放,使其雷达模块80在第二方向Q上的前端面801向上,再将密封件81在纵向上压于壳身19的底壁191和敞口88的边缘之间。如图37和图39所示,壳身19的底壁191设有开口朝下的密封槽192。敞口88的边缘设有开口朝上的密封筋条881,密封件81卡持于密封槽192与密封筋条881内。如此,密封槽192和密封筋条881可以提高密封可靠性。
图41所示为图40所示的雷达模块80的沿T-T线的剖视图。
如图40和图41所示,雷达模块80包括位于雷达罩83内的腔体壁89,腔体壁89包括敞口88,腔体壁89与壳身19通过密封件81密封连接,形成密封腔91。如此,密封腔91里安装有雷达板84,可以保证其密封效果,避免雷达板84进水而影响雷达板84的密封功能,并且密封腔91安装在前盖16的下方,通过压密封件81的方式进行密封,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效果。进一步的,密封腔91通过前盖16和摄像机10整机贯通,可以起到良好的密封作用。其中,雷达板84和腔体壁89的前侧壁平行。这样可以有利于雷达板84透射雷达波。
继续如图40和图41所示,雷达板84位于密封腔91内,壳身19的底壁191盖于雷达罩83上,雷达罩83和腔体壁89之间形成非密封腔92,雷达罩83内设有泄水槽93。如此,雷达罩83的非密封腔92的下方设计有雷达模块80的泄水槽93,通过泄水孔的排水作用,可以避免其积水。其中,雷达罩83的左侧壁从上向下向腔体壁89的方向倾斜延伸,泄水槽93设于左侧壁,从上向下沿左侧壁延伸至雷达罩83的底壁191,贯穿底壁191。雷达罩83的右侧壁从上向下向腔体壁89的方向倾斜延伸,泄水槽93设于右侧壁,从上向下沿右侧壁延伸至雷达罩83的底壁191,贯穿底壁191。如此,有利于从壳身19流下的积水,从泄水槽93的左侧壁和/或泄水槽93的右侧壁流下。
继续如图37和图40所示,雷达罩83的顶部具有上开口,上开口位于敞口88内,雷达罩83设有定位结构96,定位结构96位于密封件81外,与壳身19的底壁191连接。如此,方便雷达罩83与壳身19的底壁191对准连接,装配。继续如图37和图40所示,腔体壁89位于雷达罩83的第二方向Q上的中部。定位结构96包括定位柱961。定位柱961凸设于雷达罩83的第二方向Q两侧的上边沿,与壳身19定位配合。如此通过定位柱961的定位处,对准雷达罩83与壳身19的底壁191的定位槽193相配合进行装配。此定位柱961可以包括多个定位柱961,在此不再详述。
图42所示为图37所示的雷达板84与雷达罩83的爆炸示意图。图43所示为图36所示的雷达罩83与壳身19的爆炸示意图。
如图40、图42和图43所示,定位结构96包括凸设于雷达罩83的内壁内的纵向延伸的凸筋97。凸筋97包括凸设于雷达罩83的前侧壁的第一凸筋971,和设于雷达罩83的后侧壁的中部和腔体壁89的后侧壁的中部之间的第二凸筋972;第一凸筋971位于腔体壁89的左侧和/或右侧,与腔体壁89的外侧壁连接,沿腔体壁89的外侧壁纵向延伸;第二凸筋972从雷达罩83的后侧壁向腔体壁89内凸出;凸筋97内设有纵向贯穿凸筋97的螺孔,螺孔贯穿雷达罩83的底壁191。摄像机10包括固定件98,用于固定雷达罩83于壳身19上。固定件98从雷达罩83的底壁191向上穿过螺孔,与壳身19固定连接。如此,提高雷达罩83内的腔体壁89与壳身19的底壁191之间的密封性。其中,固定件98可以包括多个固定件98。固定件98可以为固定柱。固定件98也可以为螺钉。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继续如图39所示,壳身19的底壁191开设有过线孔194,过线孔194位于敞口88的上方,与密封腔91连通。摄像机10包括与雷达板84连接的雷达连接线(图中未示意),其中,雷达连接线(图中未示意)可以包括电源线和控制信号线。雷达连接线(图中未示意)经由密封腔91,穿过过线孔194进入壳身19的中空腔86内。如此,可以将雷达连接线(图中未示意),通过雷达模块80装配在摄像机10的前盖16上。这样通过雷达连接线传递信号,以控制雷达模块80。
如图42所示,雷达板84通过4颗螺钉87安装在雷达板支撑架82上,并用雷达连接线(图中未示意)的一端插接在雷达板84的座子上。然后这一部分向下通过两颗螺钉94和两个定位孔95安装在雷达罩83的中空腔86的底面,使雷达板84朝向雷达模块80在第二方向Q上的前端面801,使雷达板84和雷达罩83之间的间隙均匀。继续如图42所示,在上述固定件98安装过程中,将雷达模块80安装在摄像机10的前盖16上之前,需要将雷达连接线(图中未示意)穿过摄像机10的前盖16下方的过线孔194。雷达罩83上设计有定位柱961和凸筋97,通过这些结构特征可以很顺畅的将雷达模块80预装在摄像机10的前盖16上,最后通过3颗螺钉将雷达模块80安装固定在摄像机10的前盖16上。
图44所示为图43所示的雷达罩83与壳身19的示意图。
如图44所示,通过将三个橡胶塞99塞住雷达模块80的固定件98上,避免固定件98的外漏影响外观,至此摄像机10的雷达模块80安装完毕,可以进行摄像机10整机其他模块的安装,此处不再单独赘述。
图45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俯视示意图。图46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正视示意图。
如图45和图46所示,摄像机10可以还包括分别与主板连接的图像传感器,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共用图像处理器、存储单元以及图像输出接口。图像传感器用于利用光电器件的光电转换功能将感光面上的光像转换为与光像成相应比例关系的电信号。共用图像处理分别对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视频图像进行转换、合成。存储单元用于存储图像。
图47所示为图1所示的反射镜组件水平转动的示意图。图48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13俯仰转动的示意图。如图47和图48所示,光线在垂直射入摄像头的第一视窗玻璃1613后,经过反射镜151和第一镜头132,能够照射到图像传感器(Complementary Metal-Oxide-Semiconductor,简称CMOS)的中心时,为云台的零坐标。即P=0,T=0。第一镜头132的光轴向下转动为正方向,俯视图中,反射镜151向右为正方向。在需要运动时,图像水平转动角度为反射镜151真实转动角度的2倍,转动范围为水平视场角的一半。图像垂直转动角度为转动机构转动的角度,范围是全景路的垂直视场角。在转动过程中,细节路图像中心均在全景路的视场范围内。继续如图48所示,在第一镜头132由最大俯仰角d转动至最小俯仰角c,且反射镜151始终保持静止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与反射镜151的俯仰交点轨迹偏离反射镜151的反射面的中心;在最大俯仰角d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与反射镜151相交的点与在最小俯仰角c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与反射镜151相交的点的连线,将反射镜151划分为第一区域1513和第二区域1514,其中,第一区域1513的面积大于第二区域1514的面积。如此,可以通过第一区域1513更利于光线入射。
图49所示为图1所示的对第二镜头组件拍摄图片的放大示意图。
如图49所示,摄像机10配置为响应于检测到至少一个拍摄对象的世界坐标,确定水平转动角度和俯仰转动角度,以使得拍摄对象处于摄像机10在水平转动角度和俯仰转动角度下拍摄的图像的中心区域。如此,相较于相关技术中的PT摄像机10的球形摄像机10在旋转过程中,由于自身体积大,转动速度相对较慢导致错失抓拍目标,还会因为转动而引发摄像机10整体抖动,导致图像模糊,本申请实施例中位于供监控区域的光线入射至第一镜头组件13的光路上的反射镜组件及第一镜头组件13,分别相较于整个摄像机10体积小,因为转动而引发摄像机10整体抖动小,图像的清晰度较高。
继续图49所示,通过例如鼠标等输入设备,在显示器中视频图像里划出一个矩形框作为兴趣框,从而确定出划框的中心坐标(Xr,Xr),作为兴趣目标坐标;确定兴趣框大小为Wr,Hr较长的一个。假设当前焦距为f,垂直分辨率为H,则可以估算出兴趣框放大后的目标焦距fr为:
然后设备的云台会带动摄像机10转动,直至图像的中心与兴趣中心重合。同时摄像机10进行变焦,直至对角线视场角与兴趣视场角一致。如果划框时没有拉出框的长度,即兴趣框为一个点,Wr为0,则云台转动,但摄像机10不变焦。如果Wr>0,但fr小于设备最大倍率下的焦距,则放大到最大倍。
图50所示为图1所示的摄像机10的水平转动角度和俯仰转动角度的示意图。如图50所示,摄像机10配置为:将世界坐标转换为球面坐标;依据球面坐标,确定水平转动角度∠P和俯仰转动角度∠T。水平转动角度为世界坐标中的水平坐标中的横竖之比的反切函数的绝对值。俯仰转动角度为世界坐标中的纵的反正弦函数的绝对值。其中,P(pan,水平方向的转动角度)。T(tile,垂直方向的转动角度)。水平转动角度∠P和俯仰转动角度∠T的详细计算过程如下。继续图50所示,摄像机10参数包括内参与外参。内参包括畸变参数和内参矩阵,代表摄像机10自身的性质,不会被外部改变。只有变焦摄像机10在变倍时会发生变化。
其中,Mint为内参,f为当前焦距,单位是毫米,dx、dy为CMOS像元宽和高,单位是毫米,w和h为图像水平分辨率,单位是像素。并且,外参为一个矩阵,内部包括位移[T]和姿态[R],也就是平时说的位姿。
假设位移T为0,旋转顺序为X,Y,Z,则外参矩阵Mext为:
上述摄像机10外参生成如下:建立模型中,默认使用笛卡尔坐标系,设摄像机10的CMOS中心为0点。在只有x,y两个维度时,看做图像是在Z=1的平面上。球机使用的坐标系为Y轴负方向为0位置,所以初始化的时候要将其旋转到Y轴负方向。
为此,初始化外参矩阵为:
在经过初始化之后,根据摄像机的PT值,分别绕X轴和Z轴进行旋转,生成一组外参矩阵Mext为:
上述坐标转换如下:在有了内参、畸变参数及外参之后,即可进行坐标的转换。图像坐标转球机PT坐标流程如下:
PT转3D(世界坐标):
3D转2D:
Puv=Mint·Mext·P3Dn
2D转3D:
3D转PT坐标:
如此,可以实现第二镜头组件14的拍摄图片目标到第一镜头组件13的中心的精确相互转换。这样设备内部通过反射镜151和摄像机10的运动,可以让抓拍第一镜头组件13在第二镜头组件14视野内运动,实现快速抓拍,运动过程产生抖动极小,确保抓拍图像清晰。
图51所示为图1所示的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的联动示意图。
结合图7和图5和图51所示,主机壳体18包括第一方向W上相对的第一壳侧壁183和第二壳侧壁184。前盖16,盖于主机壳体18的前侧,包括矩形的第一贯通孔161,其中,第一贯通孔161的纵向延伸的第一边相对于第二壳侧壁184靠近第一壳侧壁183,与第一壳侧壁183相距第一距离,第一贯通孔161的纵向延伸的第二边与第二壳侧壁184相距第二距离,其中第一距离小于第二距离;第一镜头组件13,设于主机壳体18内靠近第二壳侧壁184的区域。其中,摄像机10配置为:在反射镜151由第一水平边界位置转动至第二水平边界位置且第一镜头132始终保持静止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与反射镜151的水平交点轨迹22偏离反射面的中心1512。在第一镜头132由第一俯仰边界位置133转动至第二俯仰边界位置134且反射镜151始终保持静止时,第一镜头132的光轴与反射镜151的俯仰交点轨迹偏离反射面的中心。如此,第一镜头132的光轴与反射镜151的水平交点轨迹22不与反射镜151的反射面的中心1512共线,实现反射镜151的水平转动和第一镜头132的俯仰转动,以完成拍摄监控区域的图像,并且,也实现第一镜头组件13和第二镜头组件14的联动及摄像机的小型化。本申请实施例中,设置反射镜151的水平转动,水平转动的范围小,转动迅速。其中,水平转动电机的转轴竖直延伸,俯仰转动电机41的转轴水平延伸;水平转动电机的转轴的中轴线与俯仰转动电机41的转轴的中轴线不共面。
图52所示为图51所示的第二镜头组件14的图像分区示意图。
如图51和图52所示,第二镜头组件14包括第二镜头142,第二镜头142包括第二透镜元件(图中未示意)和第二图像传感器(图中未示意)。其中,摄像机10配置为:响应于第二镜头142拍摄到的对象,基于第二镜头142与第一镜头132之间的映射矩阵,确定用于调整反射镜151水平角度的第一控制指令和/或用于调整第一镜头132俯仰角度的第二控制指令。相应的,响应于第一控制指令,水平转动结构执行水平角度,以使得反射镜151调整水平角度;和/或,响应于第二控制指令,俯仰驱动结构执行俯仰角度,带动第一镜头132调整俯仰角度,以使在摄像机10处于P坐标和T坐标时,对象处于由第一镜头132拍摄的图像的预设位置。如此,第一镜头132和第二镜头142联动,调整摄像机10的水平角度和俯仰角度。
其中,第二镜头组件14位于反射镜151的下方,第二镜头组件14的视场范围覆盖第一镜头组件13的视场范围;摄像机10被配置为:反射镜151水平角度为P坐标的反切函数的数值;俯仰角度为T坐标的反切函数的数值。如此,可以实时得到并计算水平角度和俯仰角度。
继续如图51所示,第二镜头组件14与第一镜头组件13之间的联动包含正反向两种。正向联动:在第二镜头组件14图像中任意一点M,可以找到第一镜头组件13的一组PT值,PT值是指P值和T值合起来的数值。当第一镜头组件13运动到这个PT坐标时,图像中心N与点M重合;反向联动:第一镜头组件13的中心点N,在任意PT下可以找到第二镜头组件14图像中的点M与之重合,PT坐标也是P坐标和T坐标合起来的坐标。
如图52所示,摄像机10被配置为:利用第二镜头组件14获取包含对象的图像。确定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响应于第二镜头组件14与第一镜头组件13之间的映射矩阵,根据位置,确定用于驱动反射镜151的P坐标和用于驱动第一镜头132的T坐标,以使得在摄像机10处于P坐标和T坐标时,对象被限定处于第一镜头组件13拍摄图像的预设区域。根据P坐标,调整反射镜151的水平角度。及根据T坐标,调整第一镜头132的俯仰角度。进一步的,第二镜头组件14位于反射镜151的下方,第二镜头组件14的视场范围覆盖第一镜头组件13的视场范围。摄像机10被配置为响应于预设区域对应的映射矩阵;预设区域是多个横向区域中的一个,多个横向区域是按照第二镜头组件14与第一镜头组件13视差大小、对第一镜头组件13的拍摄图像进行横向划分得到的,且第二镜头组件14与第一镜头组件13视差越大,对应的预设区域越小,映射矩阵是根据多个横向区域中的每个横向区域中的区域边界线上至少4个点的位置、以及第二镜头142对准至少4个点的位置时的对准点的位置确定的;至少4个点分别为至少两列且每列取两点;根据对应的映射矩阵及位置,确定P坐标和T坐标。
如图52所示,对第一镜头组件13虚拟一个平面,摄像机10的PT=(0,0)时,光学中心与平面垂直,平面距离摄像机10为L,则每组PT值,图像中心对准虚拟平面的坐标为(XG,YG),XG=TanP,YG=TanT。摄像机10监控范围大多是地面,所以一般会以俯角安装。因为第二镜头组件14在反射镜151正下方,可认为水平方向,第二镜头组件14和第一镜头组件13不会因为位移而产生偏差。而垂直方向的偏差不能够被忽略。物距越近,则两台摄像机10所产生的视差就会越大。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对全景图像进行分层的策略:将全景图像从上到下分为n个预设区域,首行未行纵向坐标分别为Y0和Yn,添加分割线Y1,Y2,…,Yn-1。每条分割线将下面的一个预设区域分割为一半。
在标定过程中,在每条横线上分别在左半边和右半边任意取一个点,则一共会产生2n+2个点,这些点作为标定点。让第一镜头组件13调整云台坐标PT,使得摄像机10图像中心分别对准第二镜头组件14中的2n+2个点。如图52所示,预设区域可以为4个。将第二镜头组件14的图像平面R中每个预设区域边上的四个点坐标,如A点(XRA,YRA),和对应虚拟平面G上的四个点虚拟坐标,如A点(XGA,YGA),四组点对可形成一个映射关系为表1。
表1为四组点对可形成一个映射关系
存在关系G=H×R,H为摄像机10的R到G的单应性矩阵。单应性矩阵大小为3行3列,则关系式为:
将四组坐标对(如表1)应点带入关系式即可求解单应性矩阵H中的参数。即得到了预设区域A中,第二镜头组件14到虚拟平面的映射关系。预设区域1~n对应矩阵H1~Hn。
单应性矩阵为3×3的矩阵,共9个参数,具体的单应性矩阵H中的参数如下:
然而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坐标为齐次坐标,具有尺度不变性,实际中只需要求解8个参数。例如,现有一组点对(u1,v1)和(u2,v2),则存在齐次关系:
和/>
首先根据列出单应性转换关系式:
将单应性矩阵的提出h33作为因子,并将其导入点的齐次矩阵中,
将两个坐标的关系式展开如下:
将上式h33的变量约掉,化简得到:
将(u1,v1)代入到(u2,v2)中得到:
一组坐标对可以列出2个式子,四组则可以列出8个式子。也就能够求出8个未知数。在实际使用当中,首先根据第二镜头组件14R的坐标Y,找到所在区域以及对应的矩阵H。然后像机中的点坐标带入到G=H×R中,即可得到虚拟坐标(XG,YG),进而可以求出∠P=ATan(XG)和∠T=ATan(YG)。这样第一镜头组件13通过垂直转动和水平振镜转动,完成抓拍。
例如:在第二镜头组件14中,分辨率为1920×1080,图像第二分区内一点(xr,yr),即H=H2。经过如下公式求出虚拟坐标xg和yg
以上仅为本说明书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说明书,凡在本说明书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说明书保护的范围之内。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Claims (11)

1.一种摄像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镜头组件,包括第一镜头,所述第一镜头可俯仰转动;
第二镜头组件,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角小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的视场角;
前盖,包括上下排布的第一贯通孔和第二贯通孔,其中,所述第一贯通孔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所述第二贯通孔对应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被配置为供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二镜头组件;
反射镜组件,位于光线入射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光路上,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反射镜和与所述反射镜连接的水平转动结构,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反射镜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贯通孔内,所述反射镜纵向延伸,所述第一镜头朝向所述反射镜,所述反射镜被配置为将经由所述第一贯通孔入射的所述光线反射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所述水平转动结构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反射镜水平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贯通孔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面积,所述第一贯通孔的面积是由所述反射镜和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确定的,所述第二贯通孔的面积是由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确定的;
所述摄像机被配置为:
利用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获取包含对象的图像;
确定所述对象在图像中的位置;
响应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之间的映射矩阵,根据所述位置,确定用于驱动所述反射镜的P坐标和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的T坐标,以使得在所述摄像机处于所述P坐标和所述T坐标时,所述对象被限定处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拍摄图像的预设区域;
根据所述P坐标,调整所述反射镜的水平角度;
根据所述T坐标,调整所述第一镜头的俯仰角度;
所述前盖还包括第三贯通孔,所述摄像机还包括位于所述第三贯通孔内的补光灯组件,所述补光灯组件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同一侧,所述水平转动结构的水平转动电机位于所述补光灯组件的后方;
其中,所述第一贯通孔位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三贯通孔的上方,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三贯通孔相邻设置,且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竖直尺寸大于所述第二贯通孔和所述第三贯通孔的竖直尺寸;
所述补光灯组件包括第一组补光灯、第二组补光灯和第三组补光灯,所述第一组补光灯、所述第二组补光灯和所述第三组补光灯依次水平排布,其中所述第一组补光灯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的补光,所述第二组补光灯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处于长焦距时的补光,所述第三组补光灯配置为用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处于短焦距时的补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下方,所述第二镜头组件的视场范围覆盖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视场范围;
所述摄像机被配置为:
响应于所述预设区域对应的映射矩阵;所述预设区域是多个横向区域中的一个,所述多个横向区域是按照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视差大小、对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拍摄图像进行横向划分得到的,且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视差越大,对应的预设区域越小,所述映射矩阵是根据所述多个横向区域中的每个横向区域中的区域边界线上至少4个点的位置、以及所述第二镜头对准所述至少4个点的位置时的对准点的位置确定的;所述至少4个点分别为至少两列且每列取两点;
根据所述对应的映射矩阵及所述位置,确定所述P坐标和所述T坐标。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转动电机连接于所述反射镜,所述水平转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反射镜水平转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转动电机为直驱电机。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包括外壳和主机壳体,所述外壳包括壳身和所述前盖,所述前盖盖于所述壳身的前侧,所述主机壳体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前盖盖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反射镜收容于所述主机壳体内;
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反射镜安装架,所述反射镜固定于所述反射镜安装架,所述反射镜安装架包括电机连接端和可转动端,所述电机连接端和所述可转动端相对设于所述反射镜的上下两侧,所述电机连接端与所述水平转动电机连接,所述可转动端与所述主机壳体可转动地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水平轴承,所述水平轴承设于所述可转动端和所述主机壳体之间,所述可转动端通过所述水平轴承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水平转动;和/或
所述摄像机还包括水平光电板及水平光电挡板,所述水平光电板夹设于所述可转动端与所述水平光电挡板之间,且所述水平光电挡板与所述可转动端固定连接;所述水平转动电机和所述第二镜头组件位于所述反射镜的上下方向上的同一侧。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镜安装架包括前支架和连接于所述前支架后侧的后支架,所述反射镜夹持于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后支架之间;所述前支架包括环形的前夹持部,所述后支架包括环形的后夹持部,所述反射镜组件包括安装缓冲件,所述安装缓冲件环绕所述反射镜的侧边,夹持于所述反射镜与所述前夹持部之间,所述后夹持部环绕于所述前夹持部的外侧,抵压于所述前夹持部;
和/或
所述电机连接端和所述可转动端设于所述后支架,且从所述后支架向前凸伸,延伸至所述前支架和所述反射镜下方。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包括与所述第一镜头连接的俯仰转动电机,所述俯仰转动电机用于驱动所述第一镜头俯仰转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为直驱电机。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还包括镜头安装支架,所述第一镜头固定安装于所述镜头安装支架;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与所述镜头安装支架连接,所述俯仰转动电机转动时,带动所述镜头安装支架相对于所述前盖俯仰转动;
其中,所述第一镜头位于所述反射镜组件的水平方向的一侧,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位于所述反射镜组件的后方,所述镜头安装支架从所述第一镜头向所述反射镜组件的后方延伸至与所述俯仰转动电机连接。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摄像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机包括外壳和主机壳体,所述外壳包括壳身和所述前盖,所述前盖盖于所述壳身的前侧,所述主机壳体收容于所述外壳内,所述前盖盖于所述主机壳体的前侧,所述第一镜头和所述反射镜收容于所述主机壳体内;
所述俯仰转动电机位于所述主机壳体外,所述镜头安装支架至少部分位于所述主机壳体内,所述摄像机包括垂直轴承,所述垂直轴承设于所述镜头安装支架和所述主机壳体之间,所述俯仰转动电机带动所述镜头安装支架通过所述垂直轴承相对于所述主机壳体转动。
CN202210865666.8A 2022-07-21 2022-07-21 摄像机 Active CN11566553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5666.8A CN115665534B (zh) 2022-07-21 2022-07-21 摄像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0865666.8A CN115665534B (zh) 2022-07-21 2022-07-21 摄像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5534A CN115665534A (zh) 2023-01-31
CN115665534B true CN115665534B (zh) 2023-11-03

Family

ID=850235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865666.8A Active CN115665534B (zh) 2022-07-21 2022-07-21 摄像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65534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34833A (ja) * 2003-10-31 2005-05-26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用機器
CN105933660A (zh) * 2016-05-20 2016-09-07 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摄像装置
CN207166624U (zh) * 2017-06-14 2018-03-30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抓拍装置
CN208094669U (zh) * 2018-03-30 2018-11-1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目摄像机
CN114095638A (zh) * 2021-12-08 2022-02-2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5134833A (ja) * 2003-10-31 2005-05-26 Olympus Corp 撮像装置および撮像用機器
CN105933660A (zh) * 2016-05-20 2016-09-07 北京格灵深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监控摄像装置
CN207166624U (zh) * 2017-06-14 2018-03-30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抓拍装置
CN208094669U (zh) * 2018-03-30 2018-11-13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目摄像机
CN114095638A (zh) * 2021-12-08 2022-02-25 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机系统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5534A (zh) 2023-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19987B1 (en) Wide angle field of view active illumination imaging system
US11637954B2 (en) Camera
BR102015001708A2 (pt) método para determinar uma polarização de uma cena, e, sistema para adquirir imagens de uma cena
JP2011109634A (ja) 車載カメラ
ES2936115T3 (es) Módulo de cámara, terminal móvil y método de control para el mismo
CN105791651A (zh) 具有闪光灯的摄像头模组及摄像设备
CN108900660B (zh) 电子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08808295A (zh) 车载摄像机
CN115643482A (zh) 摄像机
CN115665534B (zh) 摄像机
CN115297247B (zh) 摄像机
WO2021249024A1 (zh) 变焦镜组、镜头组件、摄像装置、电子设备及变焦方法
CN218767751U (zh) 摄像机
CN218825105U (zh) 摄像机
KR20230026488A (ko) 카메라 모듈 및 전자 장치
CN115633230A (zh) 摄像机
CN115633241A (zh) 摄像机
CN115633229A (zh) 摄像机
CN115633231A (zh) 摄像机
JPH11237684A (ja) ステレオカメラ
CN110324440A (zh) 摄像头模组、全面屏移动终端及图像处理方法
CN211502178U (zh) 多功能云台
CN216291198U (zh) 车牌识别相机的光线补偿装置
CN214627103U (zh) 摄像组件和电子设备
CN211685669U (zh) 一种应用于无人机云台的拍摄组件、无人机云台及无人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