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62131A -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 Google Patents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62131A
CN115662131A CN202211321230.9A CN202211321230A CN115662131A CN 115662131 A CN115662131 A CN 115662131A CN 202211321230 A CN202211321230 A CN 202211321230A CN 115662131 A CN115662131 A CN 1156621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e
vehicle
vehicles
change
chan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3212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62131B (zh
Inventor
张卫华
倪太峰
丁恒
陈会婷
王昌胜
董婉丽
郭永乐
张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211321230.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621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56621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21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621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621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40Engine management systems

Landscapes

  • Traffic Control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包括:1、确定交通事故影响区范围;2、采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各车道车辆位置、速度及车辆数信息;3、确定第二车道换入第一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第三车道换入第二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4、根据第二车道的换道车辆组合变化,不断更新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5、选取最佳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完成换道;6、根据事故影响区内车辆换道完成情况,循环上述步骤。本发明根据事故路段车辆位置、速度和数量信息,实时调控第二车道车辆换入第一车道,为事故车道车辆换入第二车道提供道路空间,节省换道时间,以避免发生二次事故,提高交通流运行的安全性和交通流运行效率。

Description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智能网联道路交通安全领域,尤其涉及车辆紧急避险应用领域,具体是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互联网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我国智能网联汽车已初具规模,网联汽车实时动态联网是其核心功能体系,涉及车云、车车、车人、车路、车内等五个通信场景,在纯网联车环境下,车辆之间相互协同,可充分发挥网联车辆性能,提升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车联网环境下的换道行为为自动驾驶换道,在发生交通事故的情况下,可以感知周边道路环境信息,实现自主换道,但车辆必须在到达强制换道终点前完成换道行为,否则,会进一步加剧路段的拥堵情况和交通事故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以期能在保证事故路段车辆正常行驶和安全换道的前提下,运用多车道协同控制换道,充分利用道路时空资源,缩短事故车道车辆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从而能提高交通安全和交通运行效率。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的特点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单向通行的三条车道由内向外依次编号,分别为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假设交通事故发生在第三车道上,并将第三车道上发生事故的路段及其所影响的其余两条车道上的路段共同作为交通事故影响区;所述交通事故影响区是以事故点为起始位置,以事故点所能影响的极限位置为终点位置的三条车道上的路段;
步骤2、利用式(1)确定交通事故影响区的长度s;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11
式(1)中,vw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点对交通事故影响区内车辆的反向减速波的速度,并由式(2)得到,tf表示交通事故已被清除后,对三条车道上车辆无影响的结束时刻,t0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并产生事故点的开始时刻;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21
式(2)中,Cg表示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的最大交通量,Kg表示交通事故影响区内在最大交通量时的交通密度,Q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三条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交通流量,K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三条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交通密度;
步骤3、利用路侧智能设备获取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一车道车辆总数N1、第二车道车辆总数N2、第三车道车辆的总数N,并根据流量平衡原则,确定第二车道上需换道车辆数m;
以交通事故影响区的极限位置为原点,以车辆行驶的纵向方向为x轴方向,利用路侧智能设备获取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所有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将第一车道上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存入集合X1(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1(t);将第二车道上车辆的位置的横坐标存入集合X2(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2(t);将第三车道上车辆的位置的横坐标存入集合X3(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3(t);
步骤4、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二车道上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i个车辆C2,i(t),将处于第一车道上,且相对于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的后一辆车记为第j个车辆C1,j(t),将处于第一车道上,且相对于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的前一辆车记为第j-1个车辆C1,j-1(t);
判断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是否满足式(3)所示的安全换道条件,若满足,则将第i个车辆C2,i(t)加入到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否则,表示第i个车辆C2,i(t)不能以安全间距转入第一车道,第i个车辆C2,i(t)继续在第二车道上行驶,从而得到换道集合R2→1(t);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22
式(3)中,x1,j(t)表示C1,j(t)的位置横坐标;x1,j-1(t)表示C1,j-1(t)的位置横坐标;x2,i(t)表示C2,i(t)的位置横坐标;L1,j-1表示C2,i(t)与C1,j-1(t)的安全换道间距;L1,j表示C2,i(t)与C1,j(t)的安全换道间距;v1,j-1(t)表示C1,j-1(t)的速度,v1,j(t)表示C1,j(t)的速度;lveh表示车身长度;Δt表示获取事故路段车辆信息的时间间隔;
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上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n个车辆C3,n(t),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的后一辆车记为第r个车辆C2,r(t),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的前一辆车记为第r-1个车辆C2,r-1(t);
判断t时刻下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是否满足式(4)所示的安全换道条件,若满足,则将第n个车辆C3,n(t)加入到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否则,表示第n个车辆C3,n(t)不能以安全间距转入第二车道,第n个车辆C3,n(t)继续在第三车道上行驶,从而得到换道集合R3→2(t);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31
式(4)中,x2,r(t)表示C2,r(t)的位置横坐标;x2,r-1(t)表示C2,r-1(t)的位置横坐标;x3,n(t)表示C3,n(t)的位置横坐标;L2,r-1表示C3,n(t)与C2,r-1(t)的安全换道间距;L2,r表示C3,n(t)与C2,r(t)的安全换道间距;v2,r-1(t)表示C2,r-1(t)的速度,v2,r(t)表示C2,r(t)的速度;
步骤5、判断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的车辆数量It>m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8;
步骤6、在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搜索使第三车道车辆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最短的m辆车;
步骤6.1、从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选出任意m辆车构成换道组合,并更新二车道车辆的位置横坐标集合X2(t),速度集合V2(t);
步骤6.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6.3、利用式(5)计算更新后的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所有车辆换入第二车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之和zy
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n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
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2
的后一辆车记为第r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3
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4
的前一辆车记为第r1-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5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6
式(5)中,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7
表示第三车道上第n1辆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8
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9
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0
的速度;Pt表示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车辆数;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1
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2
的纵向减速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3
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4
换入第二车道所用的时间;v2,gap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5
减速换到第二车道的目标速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6
表示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r1-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7
的速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8
表示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r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419
的速度;
步骤6.4、按照步骤6.1到步骤6.3的过程对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不同换道组合进行遍历,并得到对应的结果;
步骤6.5、找到所有换道组合中从第三车道换入第二车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以所述最小值对应的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的m辆车作为最优换道组合,用于完成向第一车道的换道;
步骤7、对第三车道车辆进行换道;
步骤7.1、更新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更新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的车辆总数N;
步骤7.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7.3、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的车辆数量Pt<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7.4;否则,执行步骤10;
步骤7.4、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并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51
式(6)中,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52
表示更新后的第三车道车辆速度集合V3(t)中第三车道第n2辆车的速度,amax表示车辆能保持正常行驶的最大制动加速度;
步骤7.5、令t+Δt赋值给t,N-Pt赋值N后,返回步骤7.1顺序执行;
步骤8、将第二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2→1(t)的所有车辆完成向第一车道的换道,并令m-It赋值给m;
步骤9、将第三车道车辆换入第二车道;
步骤9.1、重新标定t时刻下第二车道车辆位置,更新第二车道车辆位置横坐标集合X2(t)、速度集合V2(t);
步骤9.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9.3、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的车辆数量Pt<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9.4;否则,执行步骤10;
步骤9.4、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
步骤9.5、令t+Δt赋值给t,N-Pt赋值N后,返回步骤3顺序执行;
步骤10、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从而使得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的所有车辆均换入第二车道。
本发明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的特点也在于,路侧智能设备均匀分布在道路两侧,并运用无线网络通信方式与网联车进行实时信息交互。
所有车辆均为智能网联车辆,并安装集成传感器,用于感应周围交通环境变化。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
1、本发明利用路侧智能设备与网联车之间的实时信息交互,确定交通事故影响区范围内所有车辆的位置,速度信息集合,确定三条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以正常行驶和安全换道为前提,利用多车道协同控制换道,缩短了事故车道车辆的纵向换道距离。
2、本发明采用枚举法列出第二车道即中间车道需换车辆的所有换道组合,并一一对应更新第二车道车辆的位置、速度信息,并通过遍历第三车道即事故车道中车辆的所有可行换道集合,选取第三车道车辆纵向换道距离最短的最佳可行换道集合。不仅保证了其他车道交通运行安全和交通运行效率,而且提高了第三车道即事故车道上车辆的换道效率。
3、本发明以一定的时间步长,不断重新采集车辆信息,更新事故路段车辆可行换道集合,从而对事故路段车辆进行协同换道,保证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的车辆信息的实时准确,使得第三车道即事故车道车辆换道效率和安全性大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总体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的协同换道具体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的道路事故路段三车道车辆协同换道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中,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是为了实现事故车道的安全、快速换道,从而能提升路段车辆运行效率和安全性,具体的说,如图1所示,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如图3所示,将单向通行的三条车道由内向外依次编号,分别为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假设交通事故发生在第三车道上,并将第三车道上发生事故的路段及其所影响的其余两条车道上的路段共同作为交通事故影响区;所述交通事故影响区是以事故点为起始位置,以事故点所能影响的极限位置为终点位置的三条车道上的路段;
步骤2、利用式(1)确定交通事故影响区的长度s;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71
式(1)中,vw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点对交通事故影响区内车辆的反向减速波的速度,并由式(2)得到,tf表示交通事故已被清除后,对三条车道上车辆无影响的结束时刻,t0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并产生事故点的开始时刻;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72
式(2)中,Cg表示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的最大交通量,Kg表示交通事故影响区内在最大交通量时的交通密度,Q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三条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交通流量,K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三条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交通密度;
步骤3、如图3所示,t时刻下三条车道上的所有车辆均为网联自动驾驶车辆,智能网联车辆安装了集成传感器可以感知周围交通环境变化;利用路侧智能设备获取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一车道车辆总数N1、第二车道车辆总数N2、第三车道车辆的总数N,并根据流量平衡原则,确定第二车道上需换道车辆数m;其中,流量平衡原则表示第三车道所有车辆换入第一、二车道后,这两条车道的车辆数仍要保持相等;所以第二车道需换车道数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73
本实施例中的路侧智能设备均匀分布在道路两侧,并通过无线网络通信方式与网联车进行实时信息交互。
以交通事故影响区的极限位置为原点,以车辆行驶的纵向方向为x轴方向,利用路侧智能设备获取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所有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将第一车道上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存入集合X1(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1(t);将第二车道上车辆的位置的横坐标存入集合X2(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2(t);将第三车道上车辆的位置的横坐标存入集合X3(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3(t);
交通事故影响区内每条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是通过换道车辆与目标车道前一辆车、后一辆车的间距是否符合安全间距要求来确定的,将符合要求的车辆放入集合,不符合要求的车辆正常在原来车道上行驶,具体是运用一个线性表达式来计算智能网联车的安全距离来确定安全换道条件,计算方式如下:
步骤4、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二车道上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i个车辆C2,i(t),将处于第一车道上,且相对于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的后一辆车记为第j个车辆C1,j(t),将处于第一车道上,且相对于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的前一辆车记为第j-1个车辆C1,j-1(t);
判断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是否满足式(3)所示的安全换道条件,若满足,则将第i个车辆C2,i(t)加入到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否则,表示第i个车辆C2,i(t)不能以安全间距转入第一车道,第i个车辆C2,i(t)继续在第二车道上行驶,从而得到换道集合R2→1(t);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81
式(3)中,x1,j(t)表示C1,j(t)的位置横坐标;x1,j-1(t)表示C1,j-1(t)的位置横坐标;x2,i(t)表示C2,i(t)的位置横坐标;L1,j-1表示C2,i(t)与C1,j-1(t)的安全换道间距;L1,j表示C2,i(t)与C1,j(t)的安全换道间距;v1,j-1(t)表示C1,j-1(t)的速度,v1,j(t)表示C1,j(t)的速度;lveh表示车身长度,一般取5m;Δt表示获取事故路段车辆信息的时间间隔;
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上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n个车辆C3,n(t),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的后一辆车记为第r个车辆C2,r(t),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的前一辆车记为第r-1个车辆C2,r-1(t);
判断t时刻下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是否满足式(4)所示的安全换道条件,若满足,则将第n个车辆C3,n(t)加入到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否则,表示第n个车辆C3,n(t)不能以安全间距转入第二车道,第n个车辆C3,n(t)继续在第三车道上行驶,从而得到换道集合R3→2(t);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91
式(4)中,x2,r(t)表示C2,r(t)的位置横坐标;x2,r-1(t)表示C2,r-1(t)的位置横坐标;x3,n(t)表示C3,n(t)的位置横坐标;L2,r-1表示C3,n(t)与C2,r-1(t)的安全换道间距;L2,r表示C3,n(t)与C2,r(t)的安全换道间距;v2,r-1(t)表示C2,r-1(t)的速度,v2,r(t)表示C2,r(t)的速度;
如图2所示,根据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中的车辆数量与第二车道需换车辆数的比较,分成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5、判断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的车辆数量It>m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8;
步骤6、在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搜索使第三车道车辆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最短的m辆车;
步骤6.1、将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选出任意m辆车构成换道组合,并更新二车道车辆的位置横坐标集合X2(t),速度集合V2(t);
步骤6.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6.3、利用式(5)计算更新后的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所有车辆换入第二车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之和zy
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n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92
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93
的后一辆车记为第r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94
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95
的前一辆车记为第r1-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096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1
式(5)中,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2
表示第三车道上第n1辆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3
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4
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5
的速度;Pt表示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车辆数;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6
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7
的纵向减速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8
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9
换入第二车道所用的时间;v2,gap表示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10
换到第二车道的目标速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11
表示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r1-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12
的速度;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13
表示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r1个车辆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014
的速度;
步骤6.4、按照步骤6.1到步骤6.3的过程对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不同换道组合进行遍历,并得到对应的结果;
步骤6.5、找到所有换道组合中从第三车道换入第二车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以所述最小值对应的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的m辆车作为最优换道组合,用于完成向第一车道的换道;
步骤7、第二车道需换车辆已换入第一车道,从而达到了第一、二车道的流量平衡原则的要求,对第三车道车辆进行换道;
步骤7.1、更新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更新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的车辆总数N;
步骤7.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7.3、如图2所示,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的车辆数量Pt<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7.4;否则,执行步骤10;
步骤7.4、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并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其中,停车换道表示车辆采用紧急制动的方式完成停车,并等待合适时机完成换道;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11
式(6)中,
Figure BDA0003910535250000112
表示更新后的第三车道车辆速度集合V3(t)中第三车道第n2辆车的速度,amax表示车辆能保持正常行驶的最大制动加速度;
步骤7.5、令t+Δt赋值给t,N-Pt赋值N后,返回步骤7.1顺序执行;
步骤8、将第二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2→1(t)的所有车辆完成向第一车道的换道,并令m-It赋值给m;
步骤9、将第三车道车辆换入第二车道;
步骤9.1、重新标定t时刻下第二车道车辆位置,更新第二车道车辆位置横坐标集合X2(t)、速度集合V2(t);
步骤9.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9.3、如图2所示,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的车辆数量Pt<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9.4;否则,执行步骤10;
步骤9.4、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
步骤9.5、令t+Δt赋值给t,N-Pt赋值N后,返回步骤3顺序执行;
步骤10、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从而使得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的所有车辆均换入第二车道。
在本实施例中,本发明的方法思路不仅限于单向通行的三条车道的事故路段,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创造性的改变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单向通行的三条车道由内向外依次编号,分别为第一车道、第二车道、第三车道,假设交通事故发生在第三车道上,并将第三车道上发生事故的路段及其所影响的其余两条车道上的路段共同作为交通事故影响区;所述交通事故影响区是以事故点为起始位置,以事故点所能影响的极限位置为终点位置的三条车道上的路段;
步骤2、利用式(1)确定交通事故影响区的长度s;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11
式(1)中,vw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后事故点对交通事故影响区内车辆的反向减速波的速度,并由式(2)得到,tf表示交通事故已被清除后,对三条车道上车辆无影响的结束时刻,t0表示发生交通事故并产生事故点的开始时刻;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12
式(2)中,Cg表示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的最大交通量,Kg表示交通事故影响区内在最大交通量时的交通密度,Q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三条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交通流量,K表示交通事故发生之前三条车道车辆正常行驶时的交通密度;
步骤3、利用路侧智能设备获取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一车道车辆总数N1、第二车道车辆总数N2、第三车道车辆的总数N,并根据流量平衡原则,确定第二车道上需换道车辆数m;
以交通事故影响区的极限位置为原点,以车辆行驶的纵向方向为x轴方向,利用路侧智能设备获取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所有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
将第一车道上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存入集合X1(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1(t);将第二车道上车辆的位置的横坐标存入集合X2(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2(t);将第三车道上车辆的位置的横坐标存入集合X3(t),车辆速度存入集合V3(t);
步骤4、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二车道上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i个车辆C2,i(t),将处于第一车道上,且相对于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的后一辆车记为第j个车辆C1,j(t),将处于第一车道上,且相对于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的前一辆车记为第j-1个车辆C1,j-1(t);
判断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i个车辆C2,i(t)是否满足式(3)所示的安全换道条件,若满足,则将第i个车辆C2,i(t)加入到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否则,表示第i个车辆C2,i(t)不能以安全间距转入第一车道,第i个车辆C2,i(t)继续在第二车道上行驶,从而得到换道集合R2→1(t);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21
式(3)中,x1,j(t)表示C1,j(t)的位置横坐标;x1,j-1(t)表示C1,j-1(t)的位置横坐标;x2,i(t)表示C2,i(t)的位置横坐标;L1,j-1表示C2,i(t)与C1,j-1(t)的安全换道间距;L1,j表示C2,i(t)与C1,j(t)的安全换道间距;v1,j-1(t)表示C1,j-1(t)的速度,v1,j(t)表示C1,j(t)的速度;lveh表示车身长度;Δt表示获取事故路段车辆信息的时间间隔;
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上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n个车辆C3,n(t),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的后一辆车记为第r个车辆C2,r(t),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的前一辆车记为第r-1个车辆C2,r-1(t);
判断t时刻下第三车道上的第n个车辆C3,n(t)是否满足式(4)所示的安全换道条件,若满足,则将第n个车辆C3,n(t)加入到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否则,表示第n个车辆C3,n(t)不能以安全间距转入第二车道,第n个车辆C3,n(t)继续在第三车道上行驶,从而得到换道集合R3→2(t);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22
式(4)中,x2,r(t)表示C2,r(t)的位置横坐标;x2,r-1(t)表示C2,r-1(t)的位置横坐标;x3,n(t)表示C3,n(t)的位置横坐标;L2,r-1表示C3,n(t)与C2,r-1(t)的安全换道间距;L2,r表示C3,n(t)与C2,r(t)的安全换道间距;v2,r-1(t)表示C2,r-1(t)的速度,v2,r(t)表示C2,r(t)的速度;
步骤5、判断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的车辆数量It>m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6;否则,执行步骤8;
步骤6、在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搜索使第三车道车辆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最短的m辆车;
步骤6.1、从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选出任意m辆车构成换道组合,并更新二车道车辆的位置横坐标集合X2(t),速度集合V2(t);
步骤6.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6.3、利用式(5)计算更新后的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所有车辆换入第二车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之和zy
将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记为第n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1
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2
的后一辆车记为第r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3
将处于第二车道上,相对于第三车道上的第n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4
的前一辆车记为第r1-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5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6
式(5)中,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7
表示第三车道上第n1辆车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8
换道的纵向行驶距离;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9
表示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10
的速度;Pt表示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车辆数;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11
表示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12
的纵向减速度;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313
表示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1
换入第二车道所用的时间;v2,gap表示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2
减速换到第二车道的目标速度;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3
表示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r1-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4
的速度;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5
表示t时刻下第二车道上的第r1个车辆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6
的速度;
步骤6.4、按照步骤6.1到步骤6.3的过程对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不同换道组合进行遍历,并得到对应的结果;
步骤6.5、找到所有换道组合中从第三车道换入第二车道的纵向行驶距离之和的最小值,以所述最小值对应的第二车道车辆的可行换道集合R2→1(t)中的m辆车作为最优换道组合,用于完成向第一车道的换道;
步骤7、对第三车道车辆进行换道;
步骤7.1、更新t时刻下交通事故影响区内车辆的位置、速度、加速度,更新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的车辆总数N;
步骤7.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7.3、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的车辆数量Pt<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7.4;否则,执行步骤10;
步骤7.4、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并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7
式(6)中,
Figure FDA0003910535240000048
表示更新后的第三车道车辆速度集合V3(t)中第三车道第n2辆车的速度,amax表示车辆能保持正常行驶的最大制动加速度;
步骤7.5、令t+Δt赋值给t,N-Pt赋值N后,返回步骤7.1顺序执行;
步骤8、将第二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2→1(t)的所有车辆完成向第一车道的换道,并令m-It赋值给m;
步骤9、将第三车道车辆换入第二车道;
步骤9.1、重新标定t时刻下第二车道车辆位置,更新第二车道车辆位置横坐标集合X2(t)、速度集合V2(t);
步骤9.2、利用式(4)的安全换道条件,更新第三车道车辆可行换道集合R3→2(t);
步骤9.3、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的车辆数量Pt<N是否成立,若成立,则执行步骤9.4;否则,执行步骤10;
步骤9.4、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
步骤9.5、令t+Δt赋值给t,N-Pt赋值N后,返回步骤3顺序执行;
步骤10、利用式(6)计算车辆在最大制动加速度下能够减速停止的位置xmax,判断第三车道可行换道集合R3→2(t)中的任意一辆车辆的位置横坐标小于xmax是否成立,若成立,则相应车辆正常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否则,相应车辆采用停车换道的方法完成向第二车道的换道,从而使得交通事故影响区内第三车道的所有车辆均换入第二车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其特征在于,路侧智能设备均匀分布在道路两侧,并运用无线网络通信方式与网联车进行实时信息交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其特征在于,所有车辆均为智能网联车辆,并安装集成传感器,用于感应周围交通环境变化。
CN202211321230.9A 2022-10-26 2022-10-26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Active CN1156621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1230.9A CN115662131B (zh) 2022-10-26 2022-10-26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321230.9A CN115662131B (zh) 2022-10-26 2022-10-26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2131A true CN115662131A (zh) 2023-01-31
CN115662131B CN115662131B (zh) 2023-07-25

Family

ID=849914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321230.9A Active CN115662131B (zh) 2022-10-26 2022-10-26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6213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3595A (zh) * 2023-05-24 2023-08-0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快速路分流区cav专用道换道决策点的动态调控方法
CN116564097A (zh) * 2023-07-11 2023-08-08 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的路口通行决策方法、装置及系统、电子设备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03213D0 (en) * 2017-03-06 2018-04-11 Ford Global Tech Llc Assisting drivers with roadway lane changes
CN112233413A (zh) * 2020-07-20 2021-01-15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智能网联车辆的多车道时空轨迹优化方法
CN113246985A (zh) * 2021-06-21 2021-08-13 苏州大学 混行条件下快速路匝道智能网联车辆合流变道控制方法
WO2021189210A1 (zh) * 2020-03-23 2021-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换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5240442A (zh) * 2022-07-26 2022-10-25 合肥工业大学 网联环境下前方事故车辆的跟驰车辆最优换道控制方法及应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01803213D0 (en) * 2017-03-06 2018-04-11 Ford Global Tech Llc Assisting drivers with roadway lane changes
WO2021189210A1 (zh) * 2020-03-23 2021-09-30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换道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233413A (zh) * 2020-07-20 2021-01-15 北方工业大学 一种面向智能网联车辆的多车道时空轨迹优化方法
CN113246985A (zh) * 2021-06-21 2021-08-13 苏州大学 混行条件下快速路匝道智能网联车辆合流变道控制方法
CN115240442A (zh) * 2022-07-26 2022-10-25 合肥工业大学 网联环境下前方事故车辆的跟驰车辆最优换道控制方法及应用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HONGLEI REN 等: "A Deep Learning Approach to the Citywide Traffic Accident Risk Prediction", 《2018 21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 (ITSC)》 *
丁建勋;郑杨边牧;张梦婷;龙建成;: "临近交叉口的车辆跟驰换道行为研究",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no. 03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543595A (zh) * 2023-05-24 2023-08-04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快速路分流区cav专用道换道决策点的动态调控方法
CN116543595B (zh) * 2023-05-24 2024-04-26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快速路分流区cav专用道换道决策点的动态调控方法
CN116564097A (zh) * 2023-07-11 2023-08-08 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的路口通行决策方法、装置及系统、电子设备
CN116564097B (zh) * 2023-07-11 2023-10-03 蘑菇车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车辆的路口通行决策方法、装置及系统、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62131B (zh) 2023-07-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45020B (zh) 一种完全信息下的无信号交叉口车辆驾驶行为预测方法
CN113386795B (zh) 一种自动驾驶车辆智能决策及局部轨迹规划方法及其决策系统
CN110155046B (zh) 自动紧急制动分级控制方法与系统
CN108778882B (zh) 车辆控制装置、车辆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862635B (zh) 一种基于交通信号灯的车速控制方法、装置及汽车
CN108919795B (zh) 一种自动驾驶汽车换道决策方法及装置
CN115662131A (zh) 网联环境下道路事故路段的多车道协同换道方法
JP4639320B2 (ja) 移動体移動パターン算出装置及び方法
CN112002144B (zh) 无信号交叉路口行车风险态势评估方法及系统
WO2018158873A1 (ja) 車両制御装置、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06541946B (zh) 车速控制装置
CN111332283B (zh) 用于控制机动车的方法和系统
WO2019220717A1 (ja) 車両制御装置
WO2018131298A1 (ja)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車両制御方法、および車両制御プログラム
CN112061106B (zh) 自动驾驶控制方法、装置、车辆和存储介质
CN113848914B (zh) 动态环境下碰撞系数人工势场法局部路径规划方法
CN111994071A (zh) 后向追尾主动避让方法、系统、存储介质
CN109804421A (zh) 车辆判断方法、行驶路径修正方法、车辆判断装置及行驶路径修正装置
CN113071482B (zh) 一种基于通行时间区间的智能车辆防碰撞方法
CN104417558A (zh) 减速度设定系统、方法以及程序
CN113859240A (zh) 车道变换辅助系统和使用该系统的车道变换方法
CN112542061B (zh) 基于车联网的借道超车控制方法、装置、系统及存储介质
JP4692091B2 (ja) 車両制御システム
KR102384462B1 (ko) 차량 제어 장치 및 방법
CN113635900B (zh) 一种预测巡航过程中基于能量管理的换道决策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