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35451A - 打入工具 - Google Patents

打入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35451A
CN115635451A CN202210497959.5A CN202210497959A CN115635451A CN 115635451 A CN115635451 A CN 115635451A CN 202210497959 A CN202210497959 A CN 202210497959A CN 115635451 A CN115635451 A CN 1156354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iking
mode
driving
trigger
contact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049795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下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56354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3545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6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operated by electric powe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CHAND-HELD NAILING OR STAPLING TOOLS; MANUALLY OPERATED PORTABLE STAPLING TOOLS
    • B25C1/00Hand-held nailing tools; Nail feeding devices
    • B25C1/008Safety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Nailing Machines And Stapl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打入工具。通过以电动马达(13)为驱动源的工作头提拉机构(30)的工作,打击工作头(3)通过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前进来进行打入动作。通过模式切换开关(26),打入动作能够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在连发击打模式下,无论先对接触臂(4)和扳机(17)中的哪一个先进行接通操作都进行打入动作。在单发击打模式下,仅在接触臂的接通操作状态下对扳机进行扣动操作时进行打入动作。据此能够避免意外进行的打入动作。由控制器(23)进行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的动作控制。据此,在将打击弹簧的作用力作为打入力加以利用的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中,与气动弹簧式打入工具相同,需要能够切换打入动作模式。

Description

打入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例如被称为充电式钉枪(tacker)的便携式打入工具,其主要在建筑工地用于地板材料、石膏板的结合。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打入工具,提供了一种将压缩弹簧的作用力作为打入力加以利用的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具有打击工作头(striking driver),该打击工作头通过压缩弹簧的作用力而沿打入方向前进来打击打入件。当进行打入机头部或接触臂的接通操作(相对于被打入材料的推压操作)和扳机的接通操作(扣动操作)时,打击工作头返回到后退端位置,然后通过压缩弹簧的作用力前进来进行打入。打击工作头通过以电动马达为驱动源的工作头提拉机构(driver lift mechanism)从前进端位置(初始位置)返回到后退端位置。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通过压缩气体的推力来进行打入的气动弹簧式打入工具。在所公开的气动弹簧式打入工具中,由传感器检测打入机头部的接通操作和扳机的接通操作。由控制器控制工作头提拉机构的电动马达的动作。在控制器中,根据由传感器检测到的打入机头部的接通操作和扳机的接通操作来进行打入动作模式(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的控制。
在连发击打模式下,无论打入机头部的接通操作和扳机的接通操作的顺序如何,在进行了这两个操作的时刻进行打入动作。因此,在连发击打模式下,先对打入机头部进行接通操作,然后对扳机进行接通操作,由此进行打入动作,相反,先对扳机进行接通操作,然后对打入机头部进行接通操作,由此也进行打入动作。据此,在连发击打模式下,能够进行“摆动击打”,该“摆动击打”是指通过在对扳机进行了接通操作的状态下,一边移动打入工具一边反复进行打入机头部的接通操作,由此对被打入材料的多个部位连续地进行打入动作。另外,在连发击打模式下,能够进行“拖拉击打”,该“拖拉击打”是指在打入机头部的接通操作状态下,一边移动打入工具一边反复进行扳机的接通操作,由此对被打入材料的多个部位连续地进行打入动作。
在单发击打模式(顺序模式:sequential mode)下,仅在先对打入机头部进行接通操作,然后对扳机进行接通操作的情况下进行打入动作。在先进行扳机的接通操作的情况下不进行打入动作。在该情况下,需要暂时取消扳机的接通操作。在单发击打模式下,在进行了一次打入动作后,将扳机断开且将打入机头部断开,由此能够进行下一次的打入动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发明专利授权公报第8387718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中,也需要进行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的切换控制。在本发明中,通过控制器的控制来进行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的打入动作模式的切换。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打入工具例如具有打击工作头和打击弹簧,其中,所述打击工作头沿打入方向移动来对打入件进行打击;所述打击弹簧对打击工作头向打入方向施力。打入工具例如具有接触臂和扳机,其中,所述接触臂被设置为能够沿打入方向或打入反方向移动,通过由被打入材料推压而移动到打入反方向的后退位置;所述扳机由使用者操作而移动到接通位置。打入工具能够构成为具有模式切换开关,该模式切换开关用于切换打入动作的动作模式。可切换的动作模式例如能够被设为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连发击打模式例如能够被设为如下动作模式,即不限于移动顺序,在接触臂移动到后退位置且扳机移动到接通位置时进行打入动作。单发击打模式例如能够被设为如下动作模式,即仅在接触臂先移动到后退位置,然后扳机移动到接通位置时进行打入动作。
因此,在机械弹簧式打入工具中,能够切换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在连发击打模式下,在保持接触臂的后退操作和扳机的接通操作中的任一方的操作状态的情况下,反复进行另一方的操作,由此能够进行连发击打。在连发击打模式下,能够进行所谓的“摆动击打”和“拖拉击打”这两者。
在单发击打模式下,先对接触臂进行后退操作,在该状态下进行扳机的接通操作,由此进行一次打入动作。在单发击打模式下,以先对接触臂进行后退操作为条件来进行打入动作。因此,即使是单发击打模式,通过在对接触臂进行了后退操作的状态下反复进行扳机的接通操作,由此能够进行所谓的“拖拉击打”。在单发击打模式下,对扳机进行了接通操作的状态下的接触臂的后退操作无效,从而避免了意外进行的打入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打入工具的局部剖视侧视图。
图2是打入工具的立体图。
图3是图1的III-III剖视向视图,且是工具主体部的横剖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剖视向视图,且是工具主体部在左右宽度方向上的纵剖视图。
图5是工具主体部在前后长度方向上的纵剖视图。
图6是工作头提拉机构的俯视图。本图表示打击工作头到达前进端位置后即将向后退端位置返回之前的状态。
图7是驱动部和反作用吸收机构的侧视图。
图8是从斜下方来观察左右的反作用吸收机构的立体图。
图9是控制器的框图。
图10是表示控制器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11是表示连发击打模式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12是表示连发击打模式的控制流程的图。
图13是表示单发击打模式的控制流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W:被打入材料;T:打入件;1:打入工具(充电式钉枪);2:打入机头部;3:打击工作头;3a:结合销;4:接触臂;4a:检测臂部;5:压缩弹簧;6:接触臂检测部件;7:后退端传感器;10:工具主体部;11:主体壳体;12:马达收容部;13:电动马达;14:减速齿轮箱;14a:行星齿轮系;15:输出齿轮;M:马达轴线;16:握柄部;17:扳机;18:扳机检测部件;19:钉匣;19a:限制操作柄;20:电源部;21:电池安装部;22:电池组;23:控制器;C:控制电路基板;25:模式显示部;26:模式切换开关;27:指示器(indicator)(连发击打模式);28:指示器(单发击打模式);30:工作头提拉机构;31:惰轮(idle gear);31a:支轴;32:提拉齿轮;32a:支轴;33:机构基座;34:第1卡合部;35:第2卡合部;36:第1卡合承接部;37:第2卡合承接部;40:打击机构;41:工作头台座部;41a:圆筒支承部;42:打击弹簧;43:支轴部;44:弹性部件;45:保持套筒;46:机构支架;50:反作用吸收机构;51:平衡重(counterweight);51a:引导轴部;52:引导壳体(guide case);52a:前壁部;52b:狭缝;53:反作用吸收弹簧;54:弹性部件;55:从动侧齿条齿轮;56:驱动侧齿条齿轮;57:小齿轮;57a:支轴;58:止挡板。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打入工具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接触臂检测部件和扳机检测部件,其中,所述接触臂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接触臂已移动到后退位置的情况;所述扳机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扳机已移动到接通位置的情况。打入工具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控制器,该控制器根据模式切换开关的信号来认定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并且根据来自于接触臂检测部件和扳机检测部件的信号来控制打入动作。
根据上述结构,由控制器根据接触臂检测部件、扳机检测部件的检测状态和模式切换开关的操作状态来控制打入动作。在控制器的认定动作模式是连发击打模式的情况下,与接触臂检测部件和扳机检测部件的检测顺序无关地进行打入动作。在控制器的认定动作模式是单发击打模式的情况下,以先由接触臂检测部件检测到接触臂的后退操作为条件进行打入动作。在由控制器认定为单发击打模式的情况下,在先由扳机检测部件检测到扳机的接通操作的状态下,即使之后检测到接触臂的后退操作也不进行打入动作。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打入工具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平衡重,该平衡重在打击工作头向打入方向移动时沿打入反方向移动。根据该结构,能够吸收打击时的反作用。由此提高了打入工具的可操作性。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打入工具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反作用吸收弹簧,该反作用吸收弹簧对平衡重向打入反方向施力。根据该结构,平衡重通过平衡重用弹簧的作用力沿打入反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吸收打击时的反作用。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例如具有工作头提拉机构,该工作头提拉机构使打击工作头向打入反方向返回。能够构成为:通过工作头提拉机构,打击弹簧被压缩,并且反作用吸收弹簧被压缩。根据该结构,通过共用的工作头提拉机构,打击弹簧被压缩,并且反作用吸收弹簧被压缩,由此能够实现结构的简化。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打入工具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工作头提拉机构,该工作头提拉机构使卡合部依次卡合于打击工作头来使打击工作头以多个阶段沿打入反方向返回。根据该结构,打击工作头通过工作头提拉机构来克服打击弹簧而沿打入反方向返回。通过构成为打击工作头以多个阶段返回,能够确保打击工作头的足够的返回距离,同时实现工作头提拉机构的紧凑化。
在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实施方式中,工作头提拉机构例如能够构成为具有旋转的基台部和作为卡合部的多个卡合销,该卡合销被设置于基台部。由此能够实现工作头提拉机构的机械结构的简化。
[实施例]
如图1、2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打入工具1,例示有将压缩螺旋弹簧的作用力作为打击力(打入力)加以利用的机械弹簧式的充电式钉枪。打入工具1具有:工具主体部10;马达收容部12,其内装作为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3;握柄部16,其供使用者把持;钉匣19,其用于装填多根打入件T;和电源部20。工具主体部10具有在主体壳体11内安装工作头提拉机构30、打击机构40和反作用吸收机构50的结构。在下面的说明中,将打入件T的打入方向作为前侧,将打入反方向作为后侧,左右方向以使用者为基准。
在工具主体部10的前部具有打入机头部2,该打入机头部2沿打入方向引导打击工作头3。通过用于打击打入件的打击工作头3在打入机头部2的打入通道内前进,由此打入件T被打击而从打入机头部2的前端部的射出口打出。从射出口打出的一根打入件T被打入到被打入材料W。
在打入机头部2上设置有接触臂4。接触臂4沿着打入机头部2前后延伸。接触臂4以可相对于打入机头部2前后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打入机头部2。接触臂4的前端部位于比打入机头部2的前端部(射出口)靠前方的位置。接触臂4通过夹装在其与打入机头部2之间的压缩弹簧5被相对地向前方施力。
在使接触臂4的前端部抵接于被打入材料W的状态下对打入工具1进行下压操作,由此接触臂4克服压缩弹簧5而相对于打入机头部2相对地后退。将进行接触臂4向后退位置的移动操作(接通操作)作为打入动作的条件。由被配置在打击机构40的前部侧的接触臂检测部件6检测接触臂4的后退位置。接触臂检测部件6使用一个微动开关(micro switch)。如图1、5、6所示,在接触臂4上一体地设置有检测臂部4a。当接触臂4进行后退动作时,接触臂检测部件6因检测臂部4a的接近而接通。接触臂检测部件6的检测信号被输入到后述的控制器23。由控制器23进行打入动作的控制。
马达收容部12和握柄部16从工具主体部10的下部向下方延伸。马达收容部12在前侧、握柄部16在后侧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在前侧的马达收容部12中收容有作为工作头提拉机构30的驱动源的电动马达13。如图1所示,电动马达13的马达轴线M是与打入方向(前后方向)交叉(正交)的方向,且上下延伸。
钉匣19与打入机头部2结合。钉匣19从打入机头部2的下表面沿着马达收容部12的前侧向下方延伸得较长。在钉匣19中装填有连接打入件,该连接打入件将多根被称为U型钉(staple)的呈U字形的打入件T相互排列地临时固定。装填的连接打入件与工具主体部10的打入动作联动而被节距输送到打入机头部2侧。据此打入件T被逐根供给到打入通道内。在钉匣19的前部设置有用于调整打入深度的限制操作柄19a。通过前后调整限制操作柄19a的位置,由此能够调整打入件T相对于被打入材料W的打入深度。通过下压打入工具1,接触臂4被进行后退操作,直到限制操作柄19a抵接于被打入材料W。如上所述,由接触臂检测部件6检测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将由接触臂检测部件6检测到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作为一个条件来启动电动马达13。
在前侧的马达收容部12与后侧的握柄部16之间设置有供使用者插入一只手的手指的空间。能够利用插入到该空间的手指来把持握柄部16。在握柄部16的上部具有供使用者用指尖进行扣动操作(接通操作)的扳机17。在扳机17的后方内装有扳机检测部件18。通过将扳机17向后方进行扣动操作,扳机检测部件18接通。将对扳机检测部件18进行接通操作作为一个条件来启动电动马达13。
横跨马达收容部12的下部与握柄部16的下部之间而具有电源部20。在电源部20的下表面侧具有电池安装部21。能够在电池安装部21上安装一个电池组22。所安装的电池组22的电力主要作为电动马达13的电源而被供给。
电池组22是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滑动安装形式的锂离子电池(lithium ionbattery),通过从电池安装部21拆下并利用另外准备的充电器进行充电而能够反复使用。另外,该电池组22能够应用作为例如充电式螺钉紧固机、切割工具等其他电动工具的电源也能够加以利用的通用性高的电池组。电池组22通过相对于电池安装部21从后方向前方滑动而被安装于电池安装部21。电池安装部21具有用于滑动安装的导轨承接部。
在电池安装部21的内部收容有控制器23,该控制器23内装用于控制电动马达13的动作的控制电路基板、电源电路基板。在控制器23的上方,且在电池安装部21的上表面设置有模式显示部25。在模式显示部25上设置有模式切换开关26。通过模式切换开关26的操作能够将打入动作模式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在模式显示部25上设置有指示器27、28,该指示器27、28通过LED亮灯来表示所选择的模式。当选择了连发击打模式时,指示器27亮灯。当选择了单发击打模式时,指示器28亮灯。关于打入动作模式的切换将在后面叙述。
如图5所示,打击机构40具有工作头台座部41、机构支架46和打击弹簧42,其中,所述工作头台座部41支承打击工作头3;所述机构支架46以可使工作头台座部41前后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所述打击弹簧42对工作头台座部41向打入方向施力。打击弹簧42能够应用省略了所谓的端部磨平圈的压缩螺旋弹簧。打击工作头3的后部通过结合销3a结合于工作头台座部41的上部。打击工作头3是细长的板材,在打入机头部2的打入通道内前后往复移动。
工作头台座部41一体地具有前后延伸的圆筒支承部41a。另一方面,机构支架46具有圆棒状的支轴部43。支轴部43在从机构支架46的前部到后部的大致全长范围内延伸。支轴部43的前部和后部以分别相对于机构支架46无法在轴向和绕轴方向上位移的方式结合于机构支架46。在支轴部43的周围夹装有打击弹簧42。
支轴部43以在径向上不晃动的方式贯插于圆筒支承部41a的内周侧。据此,工作头台座部41以相对于机构支架46前后滑动自如的方式被支承于机构支架46。另外,工作头台座部41的绕支轴部43的轴线的位移被限制。在工作头台座部41与机构支架46的后部之间夹装有一个打击弹簧42。通过该打击弹簧42,工作头台座部41以及打击工作头3被向打入方向施力。通过该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一根打入件T被打击工作头3打击而从射出口打出。
在机构支架46的前部具有弹性部件44,该弹性部件44用于吸收工作头台座部41的前进端位置处的冲击。弹性部件44具有圆筒状,且被配置在支轴部43的外周侧。另外,在机构支架46的后部具有圆筒状的保持套筒45。保持套筒45被配置在打击弹簧42的后部内周侧。通过保持套筒45,能够避免打击弹簧42在缩小时的弯曲、变形等。
打击工作头3通过以电动马达13为驱动源的工作头提拉机构30而返回到后退端位置。如图1、5、6所示,电动马达13的旋转输出被内装有行星齿轮系14a的减速齿轮箱14减速后输出到输出齿轮15。输出齿轮15与惰轮31啮合。
惰轮31与提拉齿轮32(基台部)啮合。惰轮31通过支轴31a而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机构基座33。提拉齿轮32通过支轴32a而以可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机构基座33。机构基座33是前后延伸的薄板形状的台座部,沿着机构支架46的下方而被固定。
通过一个惰轮31啮合于提拉齿轮32,提拉齿轮32的旋转方向与输出齿轮15一致。如图6中的涂黑的箭头所示,提拉齿轮32的旋转方向是逆时针方向。
如图6、7所示,在提拉齿轮32的上表面设置有第1卡合部34和第2卡合部35。第1卡合部34和第2卡合部35是直径大致相同的圆柱形的突部,分别被设置为向上方突出的状态。第1卡合部34向上方突出的突出量低到第2卡合部35的大致一半左右。
如图6所示,第1卡合部34和第2卡合部35被配置在从提拉齿轮32的旋转中心偏心大致相同距离的位置处。第1卡合部34被配置在相对于第2卡合部35沿旋转方向旋转大致100°左右的旋转方向前侧。
如图5、8所示,在工作头台座部41的下表面,与第1卡合部34和第2卡合部35相对应而一体地具有第1卡合承接部36和第2卡合承接部37。第1卡合承接部36被配置在后侧,第2卡合承接部37被配置在比第1卡合承接部36靠前侧一定距离的位置。
第1卡合承接部36和第2卡合承接部37分别从工作头台座部41的下表面向下方突出。后侧的第1卡合承接部36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量比前侧的第2卡合承接部37向下方突出的突出量大。第1卡合承接部36以与较低的第1卡合部34卡合的方式更向下方大幅突出,另一方面,第2卡合承接部37以足以与较高的第2卡合部35卡合的突出量向下方突出。在打击工作头3向打入方向的位移、向打入反方向的返回动作的全过程中,仅第1卡合部34与后侧的第1卡合承接部36卡合,仅第2卡合部35与前侧的第2卡合承接部37卡合。
通过提拉齿轮32旋转一周,从而进行打击工作头3向后方的返回动作。在一系列的返回动作中,依次连续地进行第1卡合部34卡合于第1卡合承接部36的第1阶段和第2卡合部35卡合于第2卡合承接部37的第2阶段。据此,工作头台座部41和打击工作头3克服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而分两个阶段从前进端位置返回到后退端位置。
在图6中,用双点划线表示打击工作头3和工作头台座部41到达后退端位置的阶段的第1卡合承接部36和第2卡合承接部37。虽然图示未示出,但打击工作头3的待机位置(初始位置)被设置在即将到达后退端位置之前的位置。打击工作头3位于待机位置的状态相当于打入工具1的初始状态。
在打入工具1的初始状态下,以进行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接触臂检测部件6的接通操作)和扳机17的扣动操作(扳机检测部件18的接通操作)为条件开始打入动作。当接触臂检测部件6接通且扳机检测部件18接通时,开始向电动马达13供给电力而电动马达13启动。当打击工作头3在待机位置而使电动马达13启动时,打击工作头3通过提拉齿轮32的旋转到达后退端。
由后退端传感器7检测打击工作头3的后退端位置。后退端传感器7被配置在打击机构40的后部侧。后退端传感器7使用微动开关。通过第1卡合承接部36接近后退端传感器7来检测打击工作头3的后退端位置。
通过后退端传感器7接通,用于管理电动马达13的启动时间的启动定时器工作。电动马达13的启动时间(停止时间点)被设定为:从由后退端传感器7检测出的打击工作头3后退端位置经过前进端位置(打入位置)而返回到即将到达后退端位置之前的待机位置为止的时间。通过由启动定时器管理电动马达13的启动时间,打击工作头3从打入后前进端位置返回到后方的待机位置(初始位置)。
在打击工作头3刚到达后退端位置之后,立即通过提拉齿轮32进一步旋转,从而第2卡合部35从第2卡合承接部37脱离。据此,用于使工作头台座部41克服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而向后退端位置侧提拉的动力被阻断。据此,工作头台座部41利用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前进,从而由打击工作头3进行打入。
在图6中,用实线表示打击工作头3通过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沿打入方向移动而到达前进端位置的刚打入之后的状态。在打入之后,通过继续电动马达13的启动状态而继续提拉齿轮32在图6中的向逆时针方向的旋转动作。通过提拉齿轮32的旋转,第1卡合部34被推压到第1卡合承接部36的前表面。在对第1卡合承接部36进行推压的推压状态下提拉齿轮32进一步进行沿逆时针方向的旋转,由此第1卡合部34向后方位移。据此,工作头台座部41克服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而被向后方推压。通过工作头台座部41被向后方推压,打击工作头3被从前进端位置向后方的待机位置提拉。在第1卡合部34卡合于第1卡合承接部36而使打击工作头3提拉的第1阶段,第2卡合部35逐渐接近第2卡合承接部37。
接着,通过提拉齿轮32沿逆时针方向旋转,提拉动作从第1阶段转移到第2阶段。在第2阶段,第1卡合部34从第1卡合承接部36的前表面离开,另一方面,第2卡合部35成为被推压到第2卡合承接部37的前表面的状态。在第2阶段,用于提拉齿轮32的旋转进行的提拉动作的动力传递路径从第1卡合部34传递到第2卡合部35。在提拉动作的第2阶段,通过第2卡合部35向后方位移,工作头台座部41继续克服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向后方提拉而返回到待机位置。在打击工作头3返回到待机位置的时刻,电动马达13通过定时器功能而停止,从而工作头提拉机构30停止。这样就完成了一次的打入动作。
伴随着打击工作头3的前进的打击时和打入时的反作用被反作用吸收机构50吸收。如图8所示,反作用吸收机构50相对于打击机构40在与打入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两侧左右成对地配置。左右的反作用吸收机构50具有相同的结构,都具有一个平衡重51。通过左右两侧的平衡重51向与打入方向相反的方向(打入反方向)移动,打入时的反作用抵销。另外,通过相对于打击工作头3左右成对地配置反作用吸收机构50,能够左右平衡良好地进行平衡重51的移动动作。
反作用吸收机构50具有平衡重51、引导壳体52、反作用吸收弹簧53、止挡板58和弹性部件54。平衡重51与打击工作头3向打入方向的移动同步而向打入反方向移动。平衡重51被收容于引导壳体52的内侧并被向打入方向、打入反方向引导。平衡重51被反作用吸收弹簧53向打入反方向施力。反作用吸收弹簧53被收容于引导壳体52的内侧。平衡重51的打入反方向上的移动端位置被止挡板58限制。平衡重51在打入反方向上的移动端位置处的冲击被作为弹性体的弹性部件54吸收。
平衡重51具有圆柱体形状。平衡重51一体地具有直径更小的引导轴部51a,该引导轴部51a与平衡重51同轴且向前方延伸。以使引导轴部51a贯插于反作用吸收弹簧53的内周侧的状态夹装有反作用吸收弹簧53。反作用吸收弹簧53被夹装在平衡重51的前表面和引导壳体52的前壁部52a之间。
平衡重51和反作用吸收弹簧53被收容于引导壳体52。引导壳体52兼具有引导平衡重51的移动的功能和支承反作用吸收弹簧53的功能。引导壳体52具有从打击机构40的前部到后部的长形的管状。平衡重51在引导壳体52内前后移动。在引导壳体52的上部具有狭缝52b。狭缝52b形成在引导壳体52的长度方向上的整个区域的范围内。从动侧齿条齿轮55经过狭缝52b而卡合于平衡重51。从动侧齿条齿轮55的啮合齿朝向上方。
与从动侧齿条齿轮55相向且在上方具有驱动侧齿条齿轮56。驱动侧齿条齿轮56一体地结合于打击机构40的工作头台座部41。驱动侧齿条齿轮56的啮合齿朝向下方。在驱动侧齿条齿轮56与从动侧齿条齿轮55之间配置有一个小齿轮57。小齿轮57通过支轴57a而以可自如旋转的方式被支承于机构支架46。小齿轮57平时始终啮合于上侧的驱动侧齿条齿轮56和下侧的从动侧齿条齿轮55这两者。
因此,从动侧齿条齿轮55的移动方向平时始终是与驱动侧齿条齿轮56相反的方向。据此,平衡重51始终向与工作头台座部41以及打击工作头3相反的一侧同步移动。在通过所述工作头提拉机构30使打击工作头3沿打入反方向返回的阶段中,平衡重51克服反作用吸收弹簧53而沿打入方向移动。在打击工作头3通过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而沿打入方向移动的阶段中,平衡重51通过反作用吸收弹簧53的作用力沿打入反方向返回。
在机构支架46的后部具有止挡板58,该止挡板58用于限制平衡重51的向打入反方向移动的移动端。在止挡板58与引导壳体52的后端部之间夹持配置有具有弹性的弹性部件54。弹性部件54的大致整体从引导壳体52的后部开口进入到内部。据此,左右的弹性部件54分别以不会从引导壳体52的后部脱落的方式被保持。并非通过平衡重51,而是通过被支承于引导壳体52侧的弹性部件54而能够吸收平衡重51在后退端位置处的冲击。
本实施例的打入工具1能够将打入动作模式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通过模式显示部25的模式切换开关26的操作来进行打入动作模式的切换。“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在通过进行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和扳机17的扣动操作这两者来进行打入动作这一点上是相同的。两个打入动作模式在是否按照接触臂4的接通操作和扳机17的接通操作的顺序来进行打入动作这一点上不同。
通过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接通操作),接触臂检测部件6接通。当接触臂检测部件6接通时,接通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23。通过扳机17的扣动操作(接通操作),扳机检测部件18接通。当扳机检测部件18接通时,接通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23。
在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的状态下,与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和扳机17的扣动操作的顺序无关而在进行了这两个操作的时刻进行打入动作。如前述那样,通过在打击工作头3位于前进端的初始状态下电动马达13启动来开始打入动作。在切换为“单发击打模式”的状态下,在先进行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的状态下进行扳机17的扣动操作时进行打入动作。在“单发击打模式”下,在先对扳机17进行扣动操作的状态下,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无效而不进行打入动作。
由控制器23进行打入动作的控制。如图9所示,控制器23具有控制电路基板C,该控制电路基板C根据接触臂检测部件6的接通信号和扳机检测部件18的接通信号来控制电动马达13的启动。通过电动马达13启动,打击机构40的打击工作头3通过工作头提拉机构30从前进端位置(非操作位置)经过待机位置被提拉到后退端位置。当打击工作头3被提拉到后退端位置时,工作头提拉机构30的卡合脱落,打击工作头3通过打击弹簧42的作用力沿打入方向移动。据此打入件T被打击工作头3打击。当打击工作头3到达后退端位置时,后退端传感器7接通。后退端传感器7的接通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23而使电动马达13停止。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控制器23具有微型计算机、存储器等必要器件。
模式显示部25的模式切换开关26的操作信号被输入到控制器23。根据被输入的操作信号,例如指示器27、28亮灯。当被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时,指示器27亮灯,当被切换为“单发击打模式”时,指示器28亮灯。
图10、11、12、13表示控制器23控制打入动作的控制流程的一例。如图10所示,经过例如步骤100的开始之后,在步骤110中判断模式切换开关26的操作状态。在步骤110中进行是“连发击打模式”还是“单发击打模式”的判断。当确认是“连发击打模式”时,进行步骤120的连发击打模式用的控制流程。当确认是“单发击打模式”时,进行步骤200的单发击打模式用的控制流程。
图11、12表示步骤120的“连发击打模式”的控制流程。在步骤130、132、136、138中,判断接触臂4和扳机17的操作状态。在未进行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和扳机17的扣动操作中的一方的情况下,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120。由接触臂检测部件6的接通信号检测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由扳机检测部件18的接通信号检测扳机17的扣动操作。
当在步骤130中确认了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且接着在步骤132中确认了扳机17的扣动操作时,在步骤140中电动马达13启动。另外,在步骤136中确认了扳机17的扣动操作且接着在步骤138中确认了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的情况下,也在步骤140中电动马达13启动。通过电动马达13的启动,工作头提拉机构30工作而使打击工作头3从待机位置进一步后退。
当打击工作头3到达后退端位置后,紧接着工作头提拉机构30相对于工作头台座部41的卡合脱落,从而打击工作头3沿打入方向前进。据此进行打入件T的打入。这样,在“连发击打模式”下,与接触臂4及扳机17的接通操作的顺序无关,而通过对两者进行接通操作,由此电动马达13启动来进行打入动作。
当打击工作头3到达后退端位置后,后退端传感器7接通。通过接通后退端传感器7,电动马达13的启动定时器工作。由启动定时器管理电动马达13的启动时间。电动马达13的启动时间被设定为打击工作头3从前进端位置返回到待机位置为止的时间。因此,当在步骤150中由启动定时器确认经过了设定时间时,电动马达13停止。在该阶段,打击工作头3返回到待机位置而完成一次打入动作。
如图12所示,在电动马达13停止后,在步骤170、172、174、180、182、184中确认接触臂4及扳机17的操作状态。在步骤170中确认接触臂4返回到断开位置。若接触臂4保持被进行了后退操作的状态,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160。另外,在步骤180中确认扳机17的断开操作。若扳机17保持被进行了扣动操作的状态,则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160。
当在步骤170中确认接触臂4被进行了断开操作时,在步骤172中确认扳机17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172中确认了扳机17的扣动操作状态时,接着在步骤174中再次确认接触臂4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174中确认了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时,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140,电动马达13再次启动,从而打击工作头3通过工作头提拉机构30返回到后退端位置。然后,打击工作头3前进而连续地进行打入动作。通过反复进行步骤140→160→170→174,来进行被称为所谓的摆动击打的连发击打。
另外,当在步骤180中确认了扳机17的断开操作时,在步骤182中确认接触臂4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182中确认了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时,接着在步骤184中再次确认扳机17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184中确认了扳机17的扣动操作时,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140,电动马达13再次启动,从而连续地进行打入动作。通过反复进行步骤140→160→180→184,来进行所谓的拖拉击打。
在步骤172中没有确认扳机17的扣动操作的情况下,或者在步骤182中没有确认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的情况下,为接触臂4被进行断开操作且扳机17的扣动操作被解除的状态。因此,控制流程进入步骤190,“连发击打模式”中的一系列打入动作的控制流程结束。
图13表示步骤200的“单发击打模式”的控制流程。在“单发击打模式”下,首先在步骤210中确认接触臂4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210中确认了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时,在步骤220中确认扳机17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220中确认了扳机17的扣动操作时,在步骤230中电动马达13启动。
通过电动马达13的启动,打击工作头3从前进端位置返回到后退端位置来进行打入动作。这样,在“单发击打模式”下,仅在先对接触臂4进行后退操作,然后对扳机17进行扣动操作的情况下,电动马达13启动来进行打入动作。在“单发击打模式”下,在先对扳机17进行扣动操作的情况下,即使之后对接触臂4进行后退操作,电动马达13也不启动。因此,不会进行打入动作。
在“单发击打模式”下,也在步骤240中确认由启动定时器管理的电动马达13的启动时间。当在步骤240中确认经过了预先设定的启动时间时,在步骤250中使电动马达13停止。在该阶段,打击工作头3返回到待机位置而完成一次打入动作。
在电动马达13停止后,在步骤260中确认接触臂4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260中确认了维持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时,接着在步骤270中确认扳机17的操作状态。当在步骤270中确认了扳机17的断开操作时,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200。当在接触臂4的接通操作状态下从步骤200再次确认扳机17的接通操作时,在步骤230中电动马达13再次启动而连续地进行打入动作。通过反复进行步骤200→230→250→260→270,进行所谓的拖拉击打。在“单发击打模式”下,通过扳机17的一次扣动操作来进行一次打入动作(单发击打)。与此相对,在“连发击打模式”下,除了所谓的拖拉击打之外,通过维持扳机17的一次扣动操作状态,并反复进行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从而能够反复进行打入动作来进行所谓的摆动击打。在步骤270中没有确认扳机17的断开操作的情况下,控制流程返回到步骤260。
当在步骤260中确认了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被解除(接触臂检测部件6的断开)时,控制流程进入步骤280,扳机17的扣动操作(扳机检测部件18的接通信号)被取消。当这样确认了接触臂4和扳机17的断开操作之后,在步骤290中“单发击打模式”下的一系列控制流程结束。在“单发击打模式”下,当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被解除时,控制流程结束。在“连发击打模式”下,通过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和扳机17的扣动操作这两者被解除,控制流程结束。
根据如上那样构成的本实施方式的打入工具1,能够将打入动作模式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根据接触臂检测部件6和扳机检测部件18的检测状态以及模式切换开关26的操作状态,由控制器23控制打入动作。
在模式切换开关26被切换为“连发击打模式”的状态下,与接触臂检测部件6和扳机检测部件18的检测顺序无关而能够进行打入动作。在模式切换开关26被切换为“单发击打模式”的状态下,以先由接触臂检测部件6检测到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这一情况为条件来进行打入动作。因此,在由控制器23认定为“单发击打模式”的情况下,在先由扳机检测部件18检测到扳机17的接通操作的状态下,即使之后检测到接触臂4的后退操作也不进行打入动作。通过根据作业方式等切换打入动作模式能够提高作业效率,并且能够预防意外进行的打入动作。
例示的打入工具1具有反作用吸收机构50。根据反作用吸收机构50,通过利用反作用吸收弹簧53的作用力使平衡重51沿打入反方向移动而能够吸收打击时的反作用。据此,能够提高打入工具1的可操作性和使用便利性。平衡重51与打击工作头3在打入方向上的移动联动而沿打入反方向移动。据此,能够高效地吸收打入时的反作用。
例示的打入工具1具有工作头提拉机构30。根据工作头提拉机构30,通过使第1卡合部34和第2卡合部35依次卡合于支承打击工作头3的工作头台座部41,打击工作头3以多个阶段克服打击弹簧42而向打入反方向返回。据此,能够确保打击工作头3的必要的返回距离(用于打击的移动距离),同时实现工作头提拉机构30的紧凑化。通过使用卡合销作为第1卡合部34和第2卡合部35,由此能够实现工作头提拉机构30的机械结构的简化。
能够对上面例示的实施例进行各种变更。能够使用按钮开关、滑动开关或者杠杆开关(lever switch)等各种开关作为模式切换开关26。模式切换开关26不限于配置在例示的电池安装部21的上表面,还可以配置在例如工具主体部10的上表面、侧面或者后表面。
打入件T除了采用例示的U字形的U型钉之外,还可以采用杆状的钉子(圆钉:nail)。
在实施例中,例示了在一次打入动作之后,通过一边维持接触臂4的接通状态一边反复进行扳机17的接通操作而能够进行所谓的拖拉击打的单发击打模式,但对于在一次打入动作之后,如果不对扳机17和接触臂4这两者进行断开操作则不进行下一次的打入动作的方式的单发击打模式,也能够应用同样的模式切换。
实施例的打入工具1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打入工具的一例。实施例的打击工作头3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打击工作头的一例。实施例的打击弹簧42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打击弹簧的一例。实施例的接触臂4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接触臂的一例。实施例的扳机17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扳机的一例。实施例的模式切换开关26是本发明的一个技术方案中的模式切换开关的一例。

Claims (7)

1.一种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打击工作头、打击弹簧、接触臂、扳机和模式切换开关,其中,
所述打击工作头沿打入方向移动来打击打入件;
所述打击弹簧将所述打击工作头向所述打入方向施力;
所述接触臂被设置为能够沿所述打入方向或打入反方向移动,通过由被打入材料推压而移动到所述打入反方向的后退位置;
所述扳机被使用者操作而移动到接通位置;
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用于在连发击打模式和单发击打模式之间切换动作模式,其中,所述连发击打模式是指,不限于移动顺序,在所述接触臂移动到所述后退位置且所述扳机移动到所述接通位置时进行打入动作的模式;所述单发击打模式是指,仅在所述接触臂先移动到所述后退位置,然后所述扳机移动到所述接通位置时进行打入动作的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接触臂检测部件、扳机检测部件和控制器,其中,
所述接触臂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接触臂已移动到所述后退位置的情况;
所述扳机检测部件用于检测所述扳机已移动到所述接通位置的情况;
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模式切换开关的信号来认定所述连发击打模式和所述单发击打模式中的任一模式,并且根据来自于所述接触臂检测部件和所述扳机检测部件的信号来控制所述打入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平衡重,该平衡重在所述打击工作头向所述打入方向移动时沿所述打入反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反作用吸收弹簧,该反作用吸收弹簧对所述平衡重向所述打入反方向施力。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工作头提拉机构,该工作头提拉机构使所述打击工作头向打入反方向返回,
通过所述工作头提拉机构,所述打击弹簧被压缩,并且所述反作用吸收弹簧被压缩。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具有工作头提拉机构,该工作头提拉机构使卡合部依次卡合于所述打击工作头,使所述打击工作头以多个阶段沿所述打入反方向返回。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入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工作头提拉机构具有旋转的基台部和作为所述卡合部的多个卡合销,其中,所述卡合销被设置于所述基台部。
CN202210497959.5A 2021-07-20 2022-05-09 打入工具 Pending CN11563545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9444 2021-07-20
JP2021119444A JP2023015575A (ja) 2021-07-20 2021-07-20 打ち込み工具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35451A true CN115635451A (zh) 2023-01-24

Family

ID=847843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0497959.5A Pending CN115635451A (zh) 2021-07-20 2022-05-09 打入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21341A1 (zh)
JP (1) JP2023015575A (zh)
CN (1) CN115635451A (zh)
DE (1) DE102022117368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11441B2 (en) 2007-10-05 2011-09-06 Senco Brands, Inc.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fastener driving tool using a gas spring
JP5696671B2 (ja) * 2011-02-18 2015-04-08 マックス株式会社 打ち込み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22117368A1 (de) 2023-01-26
JP2023015575A (ja) 2023-02-01
US20230021341A1 (en) 2023-01-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6997367B2 (en) Hand-held nailing tool
US8550320B2 (en) Driving machine
US7766204B2 (en) Hand-held drive-in tool
US8381960B2 (en) Hand-held drive-in tool
US20090289094A1 (en) Hand-held electrically driven drive-in tool
US11311995B2 (en) Stapling device
US8556150B2 (en) Hand-held drive-in tool
CN110788807A (zh) 打入工具
JP7200684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WO2007085071A1 (en) Pneumatic hand tool for inserting t-nuts
EP1693160A1 (en) Nailing device and magazine
JP2019081228A (ja) 打込み工具
CN115635451A (zh) 打入工具
EP4052852A1 (en) Fastening tool
JP2019025641A (ja) 打込み工具
JP7137447B2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213889863U (zh) 打入工具
WO2019026592A1 (ja) 打込み工具
JP4539296B2 (ja) 釘打機における釘送り機構
CN114310795A (zh) 打入工具
WO2021220703A1 (ja) 作業機
JP2023154832A (ja) 打ち込み工具
JP2024024240A (ja) 打ち込み工具
CN117620972A (zh) 打入工具
NZ785841A (en) Fastening tool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