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626025A -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626025A
CN115626025A CN202211247838.1A CN202211247838A CN115626025A CN 115626025 A CN115626025 A CN 115626025A CN 202211247838 A CN202211247838 A CN 202211247838A CN 115626025 A CN115626025 A CN 1156260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ing
control valve
flow path
branch
vehic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4783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玉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r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er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r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ery New Energy Automobi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47838.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6260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56260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260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321Heat exchangers for air-conditioning devic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05Control mean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7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 or the type of heat exchanger, e.g. condenser, evaporat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B60H1/3204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 B60H1/3228Cooling devices using compression characterised by refrigerant circuit configu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0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3/10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 B60N3/104Arrangements or adaptations of other passenger fitting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of receptacles for food or beverages, e.g. refrigerated with refrigerating or warming system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车载空调,车载保温箱和控制组件,车载空调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空调箱冷凝器和空调箱蒸发器;车载保温箱包括保温箱冷凝器和保温箱蒸发器;其中,保温箱冷凝器与空调箱冷凝器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保温箱蒸发器与空调箱蒸发器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压缩机、制热流路以及室外换热器依次相连以形成制热回路,压缩机、室外换热器以及制冷流路依次相连以形成制冷回路;控制组件用于控制制冷系统在制热回路和制冷回路之间切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冷以及制热,且制冷系统的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制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车辆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除了车载空调外,为了在车内储存一些食品、饮料或药品等常用物资,车载冰箱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相关技术中,车载空调和车载冰箱使用相互独立的制冷系统,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制冷系统,通过保温箱冷凝器与空调箱冷凝器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使得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热,保温箱蒸发器与空调箱蒸发器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使得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冷,另外,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共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及控制组件,使得制冷系统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具有上述制冷系统的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包括:车载空调,所述车载空调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空调箱冷凝器和空调箱蒸发器;车载保温箱,所述车载保温箱包括保温箱冷凝器和保温箱蒸发器;其中,所述保温箱冷凝器与所述空调箱冷凝器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所述保温箱蒸发器与所述空调箱蒸发器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制冷流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制热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且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所述压缩机、所述制热流路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依次相连以形成制热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制冷流路依次相连以形成制冷回路;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回路和所述制冷回路之间切换。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通过保温箱冷凝器与空调箱冷凝器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使得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热,保温箱蒸发器与空调箱蒸发器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使得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冷,另外,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共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及控制组件,使得制冷系统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制热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热支路和第二制热支路,所述空调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所述保温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所述第一制热支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制热支路的通断相对独立控制;
和/或,所述制冷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空调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保温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的通断相对独立控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在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以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之间的流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回气口之间以控制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二控制阀组,所述第二控制阀组包括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连接在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以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流路的通断,所述第四控制阀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之间以控制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制热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热支路和第二制热支路,所述空调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所述保温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所述制冷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空调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保温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相连,所述制热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回气口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管路相连;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之间通过第五连接管路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所述空调箱冷凝器的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之间通过第六连接管路相连,所述第六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保温箱冷凝器的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制冷流路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之间通过第七连接管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或者所述第一制热支路和第二制热支路均串接有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所述第三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四连接管路,所述第四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六连接管路,所述第五连接管路串接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连接管路的通断。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五控制阀为单向阀,且所述第五控制阀在由所述室外换热器至所述第一制热支路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热支路还串接有第六控制阀,所述第六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第六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空调箱冷凝器之间,且所述第六控制阀在所述空调箱冷凝器至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方向上单向导通;所述第一制冷支路还串接有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七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第七控制阀位于所述空调箱蒸发器的邻近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七控制阀在所述空调箱蒸发器至所述回气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制热支路还串接有过滤干燥器,所述过滤干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远离所述空调箱冷凝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串接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串接第二节流部件,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串接第三节流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三节流部件均为节流阀。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载保温箱包括: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箱主体和箱盖,所述箱主体内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箱盖盖设在所述箱主体以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容纳腔;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设在所述箱体的底部且与所述箱体之间限定出安装腔,所述保温箱冷凝器和所述保温箱蒸发器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容纳腔之间通过通风结构连通。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所述安装腔还设有送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用于将安装腔内的气流吹送至所述容纳腔内。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所述的制冷系统。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中设置上述的制冷系统,保温箱冷凝器与空调箱冷凝器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使得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热,保温箱蒸发器与空调箱蒸发器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使得车载保温箱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冷,另外,制冷回路和制热回路共用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及控制组件,使得制冷系统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车载保温箱设于所述车辆的前舱内。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另一些实施例的制冷系统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制冷回路的示意图,制冷回路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4是图1中制热回路的示意图,制热回路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5是图2中制热回路的示意图,制热回路中的箭头方向表示制冷剂的流动方向;
图6是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车载保温箱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
100、制冷系统;
10、车载保温箱;11、箱体;110、箱主体;111、容纳腔;112、箱盖;12、密封壳体;13、安装腔;131、保温箱冷凝器;132、保温箱蒸发器;133、送风风机;
21、压缩机;211、排气口;212、回气口;22、室外换热器;23、空调箱冷凝器; 24、空调箱蒸发器;25、室外风机;
311、第一控制阀;312、第二控制阀;321、第三控制阀;322、第四控制阀;331、第一连接点;332、第二连接点;341、第五控制阀;342、第六控制阀;343、第七控制阀;35、过滤干燥器;361、第一节流部件;362、第二节流部件;363、第三节流部件; 371、第一连接管路;372、第二连接管路;373、第三连接管路;374、第四连接管路; 375、第五连接管路;376、第六连接管路;377、第七连接管路;381、第一传感器;382、第二传感器;
40、制冷回路;41、制冷流路;42、第一制冷支路、43、第二制冷支路;
50、制热回路;51、制热流路;52、第一制热支路;53、第二制热支路;
60、电辅热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面参考图1-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冷系统100。
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冷系统100,包括:车载空调、车载保温箱10和控制组件,车载空调包括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空调箱冷凝器23和空调箱蒸发器24;车载保温箱10包括保温箱冷凝器131和保温箱蒸发器132。其中,保温箱冷凝器131与空调箱冷凝器23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51,车载保温箱10 和车载空调可以实现制热,保温箱蒸发器132与空调箱蒸发器24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 41,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可以实现制冷。
参照图1和图2,制热流路51的一端与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相连,制冷流路41 的一端与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相连,室外换热器22连接在制热流路5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之间,且室外换热器22连接在制冷流路41的另一端与压缩机 21的排气口211之间。压缩机21、制热流路51以及室外换热器22依次相连以形成制热回路50,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以及制冷流路41依次相连以形成制冷回路40,制热回路50和制冷回路40中均具有制冷剂,控制组件用于控制制冷系统100在制热回路50和制冷回路40之间切换,可以实现对于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的温度的控制。
压缩机21可以压缩制冷剂,当制冷系统100制冷时,制冷剂从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流出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2,经室外换热器22换热后的制冷剂流入制冷流路41,从制冷流路41流出的制冷剂经回气口212流回压缩机21。当制冷系统100制热时,制冷剂从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流出并流入制热流路51,从制冷热路流出的制冷剂流入室外换热器22,经室外换热器22换热后的制冷剂从回气口212流回压缩机21。通过保温箱冷凝器131与空调箱冷凝器23并联,保温箱蒸发器132与空调箱蒸发器24并联,可以实现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的温度的控制。制热回路50和制冷回路40共用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和控制组件,使得制冷系统100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参照图4和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制热流路51包括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并联连接,空调箱冷凝器23串接于第一制热支路52,保温箱冷凝器131串接于第二制热支路53,第一制热支路52的通断和第二制热支路53的通断相对独立控制。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连通,可以实现同时对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制热;第一制热支路52断开,第二制热支路53的连通,可以实现独立对车载保温箱10制热;第一制热支路52连通,第二制热支路53的断开,也可以实现独立对车载空调制热。
参照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制冷流路41包括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并联连接,空调箱蒸发器24串接于第一制冷支路42,保温箱蒸发器132串接于第二制冷支路43,第一制冷支路42的通断和第二制冷支路43的通断相对独立控制。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均连通,可以实现同时对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制冷;第一制冷支路42断开,第二制冷支路 43连通,可以实现独立对车载保温箱10制冷;第一制冷支路42连通,第二制冷支路 43断开,可以实现独立对车载空调制冷。
当需要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均制冷时,制冷系统100制冷,压缩机21压缩制冷剂,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2,使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将热量散发。通过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均连通,从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分流并同时流入保温箱蒸发器132与空调箱蒸发器24,与车载保温箱10和车内空气进行热交换,实现同时对车载保温箱10和车内降温。而后,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进入压缩机21 中,并开始下一次循环回路。
需要车载空调单独制冷时,制冷系统100制冷,压缩机21压缩制冷剂,经压缩机 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2,使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 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将热量散发。通过断开第二制冷支路43、连通第一制冷支路42,从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蒸发器24,可以实现独立对车载空调制冷。而后,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进入压缩机21中,并开始下一次循环回路。
需要车载保温箱10单独制冷时,制冷系统100制冷,压缩机21压缩制冷剂,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2,使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将热量散发。通过断开第一制冷支路42、连通第二制冷支路43,从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保温箱蒸发器132,实现独立对车载保温箱10制冷。而后,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进入压缩机21 中,并开始下一次循环回路。例如,制冷系统100制冷的温度范围为0℃~8℃,能够满足制冷的基本需求。
当需要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均制热时,制冷系统100制热,压缩机21压缩制冷剂,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通过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连通,经排气口211排出的制冷剂可以分流并同时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在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中散热,实现同时对车载保温箱10和车内升温。而后,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进入压缩机21中,并开始下一次循环回路。
需要车载空调单独制热时,制冷系统100制热,压缩机21压缩制冷剂,经压缩机 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通过断开第二制热支路53、连通第一制热支路 52,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实现独立对车载空调制热。而后,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进入压缩机21中,并开始下一次循环回路。
需要车载保温箱10单独制热时,通过断开第一制热支路52、连通第二制热支路53,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保温箱冷凝器131,实现独立对车载保温箱 10制热。而后,制冷剂通过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热交换后的制冷剂会通过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进入压缩机21中,并开始下一次循环回路。例如,制冷系统 100制热的温度范围为20℃~60℃,能够满足加热的基本需求。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通过保温箱冷凝器131与空调箱冷凝器23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51,使得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热,保温箱蒸发器132 与空调箱蒸发器24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41,使得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冷,另外,制冷回路40和制热回路50共用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及控制组件,使得制冷系统100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参照图1-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控制组件包括:第一控制阀组和第二控制阀组,第一控制阀组包括第一控制阀311和第二控制阀312,第一控制阀311连接在排气口211与制热流路51的一端,并且第一控制阀311可以控制排气口211与制热流路51的一端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二控制阀312连接在室外换热器22与回气口212之间,并且第二控制阀312可以控制室外换热器22与回气口212之间的流路的通断。例如,第一控制阀311和第二控制阀312均为电磁阀。第二控制阀组包括第三控制阀321 和第四控制阀322,第三控制阀321连接在排气口211与室外换热器22之间,并且第三控制阀321可以控制排气口211与室外换热器22之间的流路的通断,第四控制阀322 连接在室外换热器22与制冷流路41的另一端之间,并且第四控制阀322可以控制室外换热器22与制冷流路41的另一端之间的流路的通断。例如,第一控制阀311和第二控制阀312均为电磁阀。
压缩机21工作时,通过打开第一控制阀组并关闭第二控制阀组,可以开始制热回路 50,实现对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制热;通过关闭第一控制阀组并打开第二控制阀组,可以开始制冷回路40,实现对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制冷。第一控制阀组和第二控制阀组有助于实现制冷系统100在制热回路50和制冷回路40之间的切换,以实现对于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的温度的控制。
参照图3-图5,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制热流路51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空调箱冷凝器23串接于第一制热支路52,保温箱冷凝器131串接于第二制热支路53;制冷流路41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空调箱蒸发器24串接于第一制冷支路42,保温箱蒸发器132串接于第二制冷支路43。排气口211与制热流路51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371相连,制热流路51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2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372相连,室外换热器22与回气口212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管路373相连。通过第一连接管路371、第二连接管路372 和第三连接管路373的设置,使得制热回路50畅通。当进行制热时,压缩机21内压缩的制冷剂从排气口211排出经第一连接管路371流入制热流路51,从制热流路51流出的制冷剂经第二连接管路372流入室外换热器22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三连接管路373和回气口212流入压缩机21中。
继续参照图3-图5,排气口211与室外换热器22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374相连,室外换热器22与第一制热支路52之间通过第五连接管路375相连,第五连接管路375 与第一制热支路52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331,第一连接点331位于空调箱冷凝器23 的远离排气口211的一侧。制冷流路41的另一端与第二制热支路53之间通过第六连接管路376相连,第六连接管路376与第二制热支路53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332,第二连接点332位于保温箱冷凝器131的远离排气口211的一侧。制冷流路41的一端与回气口212之间通过第七连接管路377相连。通过第四连接管路374、第五连接管路375、第六连接管路376和第七连接管路377的设置,使得制冷回路40畅通。当进行制冷时,压缩机21内压缩的制冷剂从排气口211排出经第四连接管路374流入室外换热器22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五连接管路375、第一连接点331、第二连接点332和第六连接管路376流入制冷流路41,从制冷流路41流出的制冷剂依次经过第七连接管路377和回气口212流入压缩机21中。
其中,第一控制阀311串接于第一连接管路371,第一控制阀311可以用于控制第一连接管路371的通断;或者,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串接有第一控制阀311,第一制热支路52上的第一控制阀311可以用于控制第一制热支路52的通断,第二制热支路53上的第一控制阀311可以用于控制第二制热支路53的通断,有助于实现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的独立制热。第二控制阀312串接于第三连接管路373,第三控制阀321串接于第四连接管路374,第四控制阀322串接于第六连接管路376。第五连接管路375串接有第五控制阀341,第五控制阀341用于控制第五连接管路375的通断。例如,制冷系统100在制热回路50工作时,第三控制阀321、第四控制阀322 和第五控制阀341断开,第四连接管路374、第五连接管路375和第六连接管路376均断开,从而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断开;制冷系统100在制冷回路40工作时,第一控制阀311和第二控制阀312断开,第一连接管路371、第一制热支路52 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断开。
例如,参照图1和图4,第一控制阀311串接于第一连接管路371。当制冷系统100 制热时,第一控制阀311连通,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经过第一连接管路371后可以分流并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在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中散热,实现同时对车载保温箱10和车内升温。参照图2 和图5,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串接有第一控制阀311,当制冷系统100 制热时,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经过第一连接管路371后可以进入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当第一制热支路52的第一控制阀311连通而第二制热支路53的第一控制阀311时断开时,第二制热支路53断开,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实现独立对空调制热;当第二制热支路 53的第一控制阀311连通而第一制热支路52的第一控制阀311时断开时,压缩机21 压缩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保温箱冷凝器131,实现独立对车载保温箱10制热。
参照图1-图3,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五控制阀341为单向阀,且第五控制阀341在由室外换热器22至第一制热支路52的方向上单向导通,避免从第五连接管路375流出的制冷液反向流回室外换热器22。
参照图4和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制热支路52还串接有第六控制阀342,第六控制阀342为单向阀,第六控制阀342位于第一连接点331与空调箱冷凝器23之间,且第六控制阀342在空调箱冷凝器23至第一连接点331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可以避免第一制热支路52中从室内冷凝器流出的制冷剂反向流动。参照图3,第一制冷支路42还串接有第七控制阀343,第七控制阀343为单向阀,第七控制阀343位于空调箱蒸发器24的邻近回气口212的一侧,且第七控制阀343在空调箱蒸发器24至回气口212的方向上单向导通,可以避免第一制冷支路42中从空调箱蒸发器24流出的制冷剂反向流动。
参照图1-图5,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中,第一制热支路52还串接有过滤干燥器35,过滤干燥器35可以用于储存和供应制冷系统100中的制冷剂,过滤干燥器35 可以过滤制冷剂中的杂质,保证制冷剂顺利流通;过滤干燥器35还可以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避免制冷剂中的水分结冰堵塞流动通道,可以保证制冷剂顺利流通。过滤干燥器35位于第一连接点331远离空调箱冷凝器23的一侧,在制冷回路40中,从第五连接管路375流出的制冷液可以流入过滤干燥器35中,在制热回路50中,从空调箱冷凝器23流出的制冷液经过第六控制阀342后可以流入过滤干燥器35中。
参照图1和图2,第二连接管路372串接第一节流部件361,第一节流部件361位于制热流路51的另一端与室外换热器22之间,第一节流部件361可以对经室内冷凝器和保温箱冷凝器131流出的制冷剂进行节流和降压。第一制冷支路42串接第二节流部件 362,第二节流部件362位于制冷流路41的另一端与空调箱蒸发器24之间,第二节流部件362可以对经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节流和降压。第二制冷支路43串接第三节流部件363,第二节流部件362位于制冷流路41的另一端与保温箱蒸发器132 之间,第二节流部件362可以对经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进行节流和降压。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第一节流部件361、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均为节流阀,例如,第一节流部件361可以为电子膨胀阀。第一节流部件361、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不仅起到节流降压的作用,并且可以起到控制相应管路的通断,通过打开和关闭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可以实现独立控制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的通断。
例如,制冷系统100在制冷回路40工作时,通过单独打开第二节流部件362可以单独实现对空调箱蒸发器24制冷,通过单独打开第三节流部件363可以实现单独对保温箱蒸发器132制冷,当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均打开时,可以同时实现空调箱蒸发器24和保温箱蒸发器132制冷,可以同时对车内和车载保温箱10降温。可选地,第一控制阀311、第二控制阀312、第三控制阀321以及第四控制阀322均为电磁阀。
例如,参照图1-图3,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具体实施例,第二制冷支路43还串接有第一传感器381,第一传感器381可以为温压传感器,第一传感器381可以位于制冷回路40的一端和保温箱蒸发器132之间,第一传感器381可以和制冷系统100的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一传感器381可以传递保温箱蒸发器132出口处的温度和压力的信息,从而控制装置可以根据信息调节第三节流部件363的开度。制冷回路40还包括第二传感器382,第二传感器382也可以为温压传感器,第二传感器382可以位于制冷回路40 的一端和压缩机21的回气口212之间,第二传感器382也可以和制冷系统100的控制装置电连接,第二传感器382可以传递压缩机21回气口212处的温度和压力信息,从而控制装置可以根据信息调节压缩机21的转速。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车载保温箱10包括:箱体11和密封壳体12,箱体11包括箱主体110和箱盖112,箱主体110内限定出容纳腔111,例如,容纳腔111 可以用于容纳食品和饮料等,箱盖112盖设在箱主体110以用于打开和关闭容纳腔111,密封壳体12设在箱体11的底部,且密封壳体12与箱体11之间限定出安装腔13,安装腔13位于容纳腔111的下侧。保温箱冷凝器131和保温箱蒸发器132均设于安装腔13 内,使得整体的结构紧凑,可以节省空间,安装腔13与容纳腔111之间通过通风结构连通,制冷系统100制冷时,可以通过通风结构将安装腔13的冷量传递给容纳腔111,制冷系统100制热时,可以通过通风结构将安装腔13的热量传递给容纳腔111,通过箱盖112盖设于箱主体110上关闭容纳腔111,从而实现对容纳腔111内的食品和饮料等保温。
参照图6,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例,安装腔13还设有送风风机133,送风风机133用于将安装腔13内的气流吹送至容纳腔111内,安装腔13内的气流可以经过通风结构进入容纳腔111,并且将安装腔13内的冷量或热量传递给容纳腔111。
下面参照图1-图5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具体实施例的车辆的制冷系统100。
实施例一,
具体地,参照图1、图3和图4,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并联连接,空调箱冷凝器23串接于第一制热支路52,保温箱冷凝器131串接于第二制热支路53;第一制冷支路42和第二制冷支路43并联连接,空调箱蒸发器24串接于第一制冷支路42,保温箱蒸发器132串接于第二制冷支路43。第一控制阀311串接于第一连接管路371,第一制冷支路42串接第二节流部件362,第二制冷支路43串接第三节流部件363,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均为节流阀,且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 363均处于连通状态。
当制冷系统100制冷时,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2,使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将热量散发;从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分流并同时流入保温箱蒸发器132与空调箱蒸发器24,实现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同时制冷。当制冷系统100制热时,第一控制阀311处于连通状态,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可以分流并同时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在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中散热,实现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同时制热。从而制冷系统100可以实现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同时制冷或制热。
实施例二,
继续参照图1、图3和图4,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的其中一个连通,另一个断开。
当制冷系统100制冷时,第二节流部件362连通时,经室外换热器22换热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蒸发器24,实现车载空调单独制冷;当第三节流部件363连通时,经室外换热器22换热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蒸发器24,实现车载保温箱10 单独制冷。当制冷系统100制热时,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可以分流并同时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在空调箱冷凝器23与保温箱冷凝器131中散热,实现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同时制热。从而制冷系统100可以实现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单独制冷或同时制热。
实施例三,
参照图2、图3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串接有第一控制阀311,第一连接管路371未串接第一控制阀311,第一制热支路52和第二制热支路53均串接有第一控制阀311,其中一个第一控制阀311连通,另一个断开。
当制冷系统100制冷时,经压缩机21压缩后的制冷剂经排气口211排出并流入室外换热器22,使制冷剂流经室外换热器22与室外的空气换热,从而可以将热量散发;从室外换热器22流出的制冷剂可以分流并同时流入保温箱蒸发器132与空调箱蒸发器24,实现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同时制冷。当第一制热支路52的第一次控制阀连通时,制冷系统100制热时,经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在空调箱冷凝器23中散热,实现车载空调单独制热;当第二制热支路53 的第一次控制阀连通时,制冷系统100制热时,经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保温箱冷凝器131,在保温箱冷凝器131中散热,实现车载保温箱10 单独制热。从而制冷系统100可以实现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同时制冷或单独制热。
实施例四,
继续参照图2、图3和图5,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三的结构大致相同,其中相同的部件采用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同之处仅在于:第二节流部件362和第三节流部件363的其中一个连通,另一个断开。
当制冷系统100制冷时,第二节流部件362连通时,经室外换热器22换热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蒸发器24,实现车载空调单独制冷;当第三节流部件363连通时,经室外换热器22换热后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蒸发器24,实现车载保温箱10 单独制冷。当制冷系统100制热时,第一制热支路52的第一次控制阀连通时,经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空调箱冷凝器23,在空调箱冷凝器23 中散热,实现车载空调单独制热;当第二制热支路53的第一次控制阀连通时,制冷系统100制热时,经压缩机21的排气口211排出的制冷剂,可以单独流入保温箱冷凝器 131,在保温箱冷凝器131中散热,实现车载保温箱10单独制热。从而制冷系统100可以实现车载空调和车载保温箱10单独制冷或单独制热。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根据本发明上述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制冷系统100。车辆还包括电辅热件60和室外风机25,电辅热件60可以对车辆的乘员舱辅热,帮助乘员舱升温;室外风机25可以帮助室外换热器22散热。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辆,通过在车辆中设置上述的制冷系统100,保温箱冷凝器131与空调箱冷凝器23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51,使得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热,保温箱蒸发器132与空调箱蒸发器24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41,使得车载保温箱10和车载空调均可以实现制冷,另外,制冷回路40和制热回路50共用压缩机21、室外换热器22及控制组件,使得制冷系统100的结构简单、成本较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车载保温箱10设于车辆的前舱内,可以减少车载保温箱 10占用的空间。例如,车载保温箱10可以设于汽车的前舱的驱动电机的上方。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2)

1.一种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载空调,所述车载空调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空调箱冷凝器和空调箱蒸发器;
车载保温箱,所述车载保温箱包括保温箱冷凝器和保温箱蒸发器;
其中,所述保温箱冷凝器与所述空调箱冷凝器并联以形成制热流路,所述保温箱蒸发器与所述空调箱蒸发器并联以形成制冷流路,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制冷流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制热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之间且所述室外换热器连接在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之间,所述压缩机、所述制热流路以及所述室外换热器依次相连以形成制热回路,所述压缩机、所述室外换热器以及所述制冷流路依次相连以形成制冷回路;
控制组件,所述控制组件用于控制所述制冷系统在所述制热回路和所述制冷回路之间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制热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热支路和第二制热支路,所述空调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所述保温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所述第一制热支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制热支路的通断相对独立控制;
和/或,所述制冷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空调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保温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第一制冷支路的通断和所述第二制冷支路的通断相对独立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组件包括:
第一控制阀组,所述第一控制阀组包括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所述第一控制阀连接在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以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之间的流路的通断,所述第二控制阀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回气口之间以控制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回气口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第二控制阀组,所述第二控制阀组包括第三控制阀和第四控制阀,所述第三控制阀连接在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以控制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的流路的通断,所述第四控制阀连接在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之间以控制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之间的流路的通断。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制热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热支路和第二制热支路,所述空调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所述保温箱冷凝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所述制冷流路包括并联连接的第一制冷支路和第二制冷支路,所述空调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一制冷支路,所述保温箱蒸发器串接于所述第二制冷支路;
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制热流路的一端之间通过第一连接管路相连,所述制热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通过第二连接管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回气口之间通过第三连接管路相连;
所述排气口与所述室外换热器之间通过第四连接管路相连,所述室外换热器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之间通过第五连接管路相连,所述第五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的连接点为第一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位于所述空调箱冷凝器的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制冷流路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之间通过第六连接管路相连,所述第六连接管路与所述第二制热支路的连接点为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二连接点位于所述保温箱冷凝器的远离所述排气口的一侧,所述制冷流路的一端与所述回气口之间通过第七连接管路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一连接管路或者所述第一制热支路和第二制热支路均串接有所述第一控制阀,所述第二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三连接管路,所述第三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四连接管路,所述第四控制阀串接于所述第六连接管路,所述第五连接管路串接有第五控制阀,所述第五控制阀用于控制所述第五连接管路的通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五控制阀为单向阀,且所述第五控制阀在由所述室外换热器至所述第一制热支路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还串接有第六控制阀,所述第六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第六控制阀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与所述空调箱冷凝器之间,且所述第六控制阀在所述空调箱冷凝器至所述第一连接点的方向上单向导通;所述第一制冷支路还串接有第七控制阀,所述第七控制阀为单向阀,所述第七控制阀位于所述空调箱蒸发器的邻近所述回气口的一侧,且所述第七控制阀在所述空调箱蒸发器至所述回气口的方向上单向导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制热支路还串接有过滤干燥器,所述过滤干燥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点远离所述空调箱冷凝器的一侧;和/或,所述第二连接管路串接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一制冷支路串接第二节流部件,所述第二制冷支路串接第三节流部件。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节流部件、所述第二节流部件和所述第三节流部件均为节流阀。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保温箱包括:
箱体,所述箱体包括箱主体和箱盖,所述箱主体内限定出容纳腔,所述箱盖盖设在所述箱主体以用于打开和关闭所述容纳腔;
密封壳体,所述密封壳体设在所述箱体的底部且与所述箱体之间限定出安装腔,所述保温箱冷凝器和所述保温箱蒸发器均设于所述安装腔内,所述安装腔与所述容纳腔之间通过通风结构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辆的制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腔还设有送风风机,所述送风风机用于将安装腔内的气流吹送至所述容纳腔内。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载保温箱设于所述车辆的前舱内。
CN202211247838.1A 2022-10-12 2022-10-12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Pending CN1156260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47838.1A CN115626025A (zh) 2022-10-12 2022-10-12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47838.1A CN115626025A (zh) 2022-10-12 2022-10-12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626025A true CN115626025A (zh) 2023-01-20

Family

ID=8490426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47838.1A Pending CN115626025A (zh) 2022-10-12 2022-10-12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6260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3705323B1 (en) Enhanced vapor injection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electric vehicle comprising heat pump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20140060102A1 (en) Mild ambient vehicular heat pump system
CN107351624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7356003B (zh) 热泵空调系统及电动汽车
WO2012170089A2 (en) Temperature control system with refrigerant recovery arrangement
CN107359382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JPH05155245A (ja)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CN115626025A (zh) 车辆的制冷系统及车辆
US11827076B2 (en) Refrigerant system with two inner heat exchangers
JP2000304397A (ja) 冷温蔵装置
CN115476640A (zh)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JP2006273150A (ja) 車載用空調装置
CN113246829A (zh) 车载冰箱、控制方法、控制器及车辆
US9194614B2 (en) Air-conditioning loop provided with a solenoid valve and operating as a heat pump
JP2010076587A (ja) 輸送車両のキャビン空調装置
JP2002081822A (ja) 冷凍冷蔵庫
JPH11321293A (ja) 車両用冷房装置
CN108116190B (zh)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17170416U (zh) 带干燥储液和气液分离一体化的热泵系统
KR200156951Y1 (ko) 에어컨 및 냉장 겸용 차량 냉동기
CN216101442U (zh) 具备集成式储液汽液分离器的车用热泵空调系统
CN219635054U (zh) 车载冷暖箱总成及车辆
JPS6053751A (ja) 冷蔵庫付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JPS62228852A (ja) 車両用冷蔵庫
CN115476639A (zh) 阀组集成模块、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