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5584738A -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5584738A
CN115584738A CN202211291149.0A CN202211291149A CN115584738A CN 115584738 A CN115584738 A CN 115584738A CN 202211291149 A CN202211291149 A CN 202211291149A CN 115584738 A CN115584738 A CN 11558473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seudo
ginseng
soil layer
composi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29114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人坚
邵兴柱
樊晶晶
祁宏
王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xi Eigh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xi Eigh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xi Eigh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xi Eighth Construction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291149.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5584738A/zh
Publication of CN1155847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58473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17/00Excavations; Bordering of excavations; Making embankments
    • E02D17/18Making embankments, e.g. dikes, dam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4CEMENTS; CONCRETE;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 C04BLIME, MAGNESIA; SLAG; CEMENTS; COMPOSITIONS THEREOF, e.g. MORTARS, CONCRETE OR LIKE BUILDING MATERIALS; ARTIFICIAL STONE; CERAMICS; REFRACTORIES; TREATMENT OF NATURAL STONE
    • C04B28/00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 C04B28/02Compositions of mortars, concrete or artificial stone, containing inorganic binders or the reaction product of an inorganic and an organic binder, e.g. polycarboxylate cements containing hydraulic cements other than calcium sulfates
    • C04B28/10Lime cements or magnesium oxide cements
    • C04B28/12Hydraulic lime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2HYDRAULIC ENGINEERING; FOUNDATIONS; SOIL SHIFTING
    • E02DFOUNDATIONS; EXCAVATIONS; EMBANKMENTS; UNDERGROUND OR UNDERWATER STRUCTURES
    • E02D3/00Improving or preserving soil or rock, e.g. preserving permafrost soil
    • E02D3/02Improving by compacting
    • E02D3/046Improving by compacting by tamping or vibrating, e.g. with auxiliary watering of the soil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W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WASTEWATER TREATMENT OR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00Technologies for solid waste management
    • Y02W30/50Reuse, recycling or recovery technologies
    • Y02W30/91Use of waste materials as fillers for mortars or concret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aleontology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eramic Engineering (AREA)
  • Agronomy & Crop Science (AREA)
  • Soi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具体是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了现有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存在三七灰土回填土渗透性强、需铺设钢筋网片的问题。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N个三七灰土层与N个复合填料层;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本发明有效提高了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压实度与承载力,省去了钢筋网片的铺设,降低了施工成本,尤其适用于II级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回填。

Description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坑填方领域,具体是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对于如超深基坑回填、支护挡墙周边回填等狭窄空间的高回填施工,通常采用三七灰土分层回填的方式。
然而实践表明,现有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在应用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三七灰土回填土具有渗透性强的缺点,容易造成室外散水沉降、室外管线断裂、道路断裂塌陷等工程问题,甚至引起地下室上浮事故;二是为了提高回填压实度与承载力,通常需要铺设钢筋网片,施工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存在三七灰土回填土渗透性强、需铺设钢筋网片的问题,提供了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本发明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N个三七灰土层与N个复合填料层,且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所述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进一步地,所述三七灰土层的数量、所述复合填料层的数量均为三个;位于下侧的第I复合填料层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40mm~50mm;位于中间的第II复合填料层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30mm~40mm;位于上侧的第III复合填料层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15mm~30mm;第I复合填料层的上表面、第II复合填料层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由干水泥制成的水泥封层。
进一步地,位于中间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三七灰土层;位于上侧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I三七灰土层;第I三七灰土层、第I复合填料层、第II三七灰土层、第II复合填料层、第III三七灰土层、第III复合填料层的厚度比为3:2:2.5:1.5:0.5:1.5;所述水泥封层的铺设厚度为2cm。
水泥封层能够发挥防水、封闭复合填料层的作用,同时能够增加复合填料层与三七灰土层的结合作用,进一步提升了防渗效果。
进一步地,第I三七灰土层的回填料、第II三七灰土层、第III三七灰土层的回填料均为含水量为14%~18%的三七灰土;第I复合填料层的含水量、第II复合填料层、第III复合填料层的含水量均为6%~7%。
进一步地,第I三七灰土层的粉土、第II三七灰土层的粉土、第III三七灰土层的粉土均为塑性指数大于4的黄土;第I三七灰土层的石灰、第II三七灰土层的石灰、第III三七灰土层的石灰均为三级以上、粒径小于等于5mm的石灰。
进一步地,所述筛分碎石的制备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利用颚式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得到粒径为15mm~50mm的碎石,然后将所述碎石筛分,得到粒径为15mm~3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30mm~4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40mm~50mm的筛分碎石。
进一步地,第III复合填料层的上表面设置有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下封层、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乳化沥青粘层、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的厚度均为180mm;下封层是由乳化沥青透层油制成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6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的厚度为40mm。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施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S1:清理基底,清除淤泥及杂物;
步骤S2:第I三七灰土层的施工:拌合第I三七灰土层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分层、分段铺填夯压;
步骤S3:第I复合填料层的施工:拌合第I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复合填料层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小于等于3.5h;
步骤S4:在第I复合填料层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
步骤S5:第II三七灰土层的施工:拌合第II三七灰土层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步骤S6:第II复合填料层的施工:拌合第II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小于等于3.5h;
步骤S7:在第II复合填料层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
步骤S8:第III三七灰土层的施工:拌合第III三七灰土层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步骤S9:第III复合填料层的施工:拌合第III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小于等于3.5h。
进一步地,第I三七灰土层、第II三七灰土层、第III三七灰土层均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当利用机械夯填时,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小于等于300mm;当利用人工夯填时,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小于等于250mm;步骤S2、步骤S5、步骤S8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大于等于4,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大于等于500mm。
进一步地,第I复合填料层、第II复合填料层、第III复合填料层均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小于等于3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步骤S3、步骤S6、步骤S9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大于等于5。
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可靠,有效提高了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压实度与承载力,省去了钢筋网片的铺设,降低了施工成本;而且充分利用了施工现场的废弃混凝土料,消除废弃混凝土建筑垃圾破坏生态问题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回填质量,进而提高了施工质量,进一步地,回填结构抗渗性强,能够防止因雨水浸入导致道路塌陷下沉,能够消除湿陷性黄土自身遇水沉降塌陷的问题,尤其适用于II级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回填。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中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高回填结构总下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4是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总下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图中,1-第I三七灰土层,2-第I复合填料层,3-第II复合填料层,4-第III复合填料层,5-水泥封层,6-第II三七灰土层,7-第III三七灰土层,8-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9-水泥稳定碎石基层,10-下封层,11-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2-乳化沥青粘层,13-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如附图1所示,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三个三七灰土层与三个复合填料层;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1;所述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位于下侧的第I复合填料层2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40mm~50mm;位于中间的第II复合填料层3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30mm~40mm;位于上侧的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15mm~30mm;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由干水泥制成的水泥封层5。
位于中间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三七灰土层6;位于上侧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三七灰土层1、第I复合填料层2、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复合填料层3、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厚度分别为3m、2 m、2.5 m、1.5 m、0.5 m、1.5 m;所述水泥封层5的铺设厚度为2cm。
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4%的三七灰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5%的三七灰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8%的三七灰土;第I复合填料层2的含水量为6%;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含水量为6.3%;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含水量为7%。
第I三七灰土层1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5的黄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6的黄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5的黄土;第I三七灰土层1的石灰为二级、粒径小于等于5mm的石灰;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石灰为一级、粒径小于等于1mm的石灰;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石灰为二级、粒径小于等于5mm的石灰。
本实施例中第I三七灰土层1、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I三七灰土层7中石灰与黄土的体积比中3:7。其中,石灰选用新鲜的块灰,含氧化钙、氧化镁越高越好,且石灰在使用前1-2小时消解并过筛,不得夹有熟化的生石灰颗粒及其他杂质,也不得含有过多的水分以免影响石灰与黄土的充分拌合。黄土采用就地挖掘的粘土及塑性指数大于4的粉土,但土里不得夹有松软杂质或树根等有机杂质,也不得含有颗粒大于15mm的石子类硬物。土方开挖后黄土按要求处理,达到要求后按体积与石灰拌合,拌合不得少于四遍。拌合后的三七灰土必须均匀,颜色一致,现场以用手握成团,两指轻捏即散为宜,配置灰土所用的黄土同时不得采用冻土及含有冻块的土料。
所述筛分碎石的制备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利用颚式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得到粒径为15mm~50mm的碎石,然后筛分所述碎石,得到粒径为15mm~3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30mm~4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40mm~50mm的筛分碎石。
如附图2所示,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上表面设置有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下封层1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乳化沥青粘层12、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的厚度均为180mm;下封层10是由乳化沥青透层油制成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的厚度为6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的厚度为40mm。
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的强度为2.5MPa;所述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的强度为3.5MPa;所述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的沥青混凝土为AC-20;所述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的沥青混凝土为AC-13。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施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S1:清理基底,清除淤泥及杂物;
步骤S2:第I三七灰土层1的施工:拌合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分层、分段铺填夯压;
第I三七灰土层1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机械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30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4,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500mm。
步骤S3:第I复合填料层2的施工:拌合第I复合填料层2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复合填料层2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5h;
第I复合填料层2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3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5。
步骤S4:在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5:第II三七灰土层6的施工:拌合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三七灰土层6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人工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25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8,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800mm。
步骤S6:第II复合填料层3的施工:拌合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3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2.4h;
第II复合填料层3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12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9。
步骤S7:在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8: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施工:拌合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I三七灰土层7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机械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30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4,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700mm。
步骤S9: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施工:拌合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I复合填料层4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5h;
第III复合填料层4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1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10。
步骤S2、步骤S5、步骤S8中,需保证使用的三七灰土当日铺填夯压,入槽或入坑的灰土不得隔日夯压,以免灰土含水量的氧化钙有所改变。铺设时,下层的三七灰土层单元夯实后方可铺上一层的三七灰土。在铺上一层三七灰土层单元时应注意接缝处必须夯实,夯实时应夯过接缝300mm 以上然后用铁锹在接缝处垂直切齐,再铺上层夯实。三七灰土夯填后,应在灰土表面进行临时覆盖,避免日晒雨淋。压实后的灰土在30小时内不得受水的浸泡,如果一旦遇到雨水浸泡后,应将松动的三七灰土除去,并补填夯实。
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夯实后要现场取样进行实验以保证压实度达到设计要求。检查点的数量应严格控制,对基槽、沟每10-20m应不少于1个点;取样的垂直部位宜在每层表面下2/3厚度处,压实度为0.93-0.95,压实度为在施工时实际达到的干密度与室内采用击实试验得到的最大干密度之比。当三七灰土送到基槽后,人工找平,然后压实。每一层三七灰土夯压大于等于四遍,在第二遍夯实后现场取样进行含水量及压实度的检查,含水量控制在14% ~18%。
步骤S3、步骤S6、步骤S9中,摊铺上一层复合填料层单元时,下一层的强度须达到要求,即不低于2.5MPa。人工摊铺过程中,派专人分工负责检测摊铺厚度、测定含水量;小型压路机压实后表面应平整、坚实、接缝平顺,无明显粗、细骨料集中现象,无裂缝、贴皮、松散。
本实施例中的高回填结构施工完成后,与同等回填厚度的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即厚度为11m、且带有钢筋网片的传统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进行了如下对比实验:
(1)下渗实验
本实施例中的高回填结构的总下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附图3所示,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的总下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附图4所示,结果显示本实施例中的高回填结构的总下渗量明显小于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的总下渗量,说明本实施例中的高回填结构质量明显优于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
(2)荷载浸水沉降实验
在100吨的荷载作用下,本实施例中的高回填结构的浸水一周沉降量为4mm,三七灰土高回填结构的浸水一周沉降量为8mm。
(3)抗压强度检测试验
对本实施例中的第I复合填料层进行取样并检测抗压强度,检测结果显示抗压强度达到3.5MPa,明显高于三七灰土填料层。
以上实验表明,本实施例中的高回填结构抗水效果明显,承载力强。
实施例2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三个三七灰土层与三个复合填料层;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1;所述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位于下侧的第I复合填料层2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40mm~50mm;位于中间的第II复合填料层3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30mm~40mm;位于上侧的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15mm~30mm;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由干水泥制成的水泥封层5。
位于中间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三七灰土层6;位于上侧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三七灰土层1、第I复合填料层2、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复合填料层3、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厚度比为3:2:2.5:1.5:0.5:1.5;所述水泥封层5的铺设厚度为2cm。
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8%的三七灰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6%的三七灰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5%的三七灰土;第I复合填料层2的含水量为7%;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含水量为6%;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含水量为6%。
第I三七灰土层1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10的黄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9的黄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10的黄土;第I三七灰土层1的石灰为一级、粒径小于等于4mm的石灰;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石灰为一级、粒径小于等于2mm的石灰;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石灰为一级、粒径小于等于1mm的石灰。
所述筛分碎石的制备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利用颚式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得到粒径为15mm~50mm的碎石,然后筛分所述碎石,得到粒径为15mm~3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30mm~4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40mm~50mm的筛分碎石。
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上表面设置有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下封层1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乳化沥青粘层12、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的厚度均为180mm;下封层10是由乳化沥青透层油制成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的厚度为6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的厚度为40mm。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施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S1:清理基底,清除淤泥及杂物;
步骤S2:第I三七灰土层1的施工:拌合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分层、分段铺填夯压;
第I三七灰土层1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人工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25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8,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800mm。
步骤S3:第I复合填料层2的施工:拌合第I复合填料层2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复合填料层2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2.5h;
第I复合填料层2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1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9。
步骤S4:在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5:第II三七灰土层6的施工:拌合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三七灰土层6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人工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11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7,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700mm。
步骤S6:第II复合填料层3的施工:拌合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3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5h;
第II复合填料层3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3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5。
步骤S7:在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8: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施工:拌合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I三七灰土层7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人工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10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5,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800mm。
步骤S9: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施工:拌合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I复合填料层4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2.0h;
第III复合填料层4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22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5。
实施例3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三个三七灰土层与三个复合填料层;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1;所述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位于下侧的第I复合填料层2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40mm~50mm;位于中间的第II复合填料层3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30mm~40mm;位于上侧的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15mm~30mm;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由干水泥制成的水泥封层5。
位于中间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三七灰土层6;位于上侧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三七灰土层1、第I复合填料层2、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复合填料层3、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厚度比为3:2:2.5:1.5:0.5:1.5;所述水泥封层5的铺设厚度为2cm。
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5%的三七灰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4%的三七灰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4%的三七灰土;第I复合填料层2的含水量为6.2%;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含水量为7%;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含水量为6.5%。
第I三七灰土层1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5的黄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5的黄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7的黄土;第I三七灰土层1的石灰为一级、粒径小于等于1m的石灰;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石灰为二级、粒径小于等于5mm的石灰;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石灰为一级、粒径小于等于2mm的石灰。
所述筛分碎石的制备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利用颚式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得到粒径为15mm~50mm的碎石,然后筛分所述碎石,得到粒径为15mm~3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30mm~4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40mm~50mm的筛分碎石。
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上表面设置有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下封层1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乳化沥青粘层12、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的厚度均为180mm;下封层10是由乳化沥青透层油制成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的厚度为6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的厚度为40mm。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施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S1:清理基底,清除淤泥及杂物;
步骤S2:第I三七灰土层1的施工:拌合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分层、分段铺填夯压;
第I三七灰土层1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机械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10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7,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750mm。
步骤S3:第I复合填料层2的施工:拌合第I复合填料层2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复合填料层2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1h;
第I复合填料层2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21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8。
步骤S4:在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5:第II三七灰土层6的施工:拌合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三七灰土层6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机械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30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4,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610mm。
步骤S6:第II复合填料层3的施工:拌合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3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2.8h;
第II复合填料层3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2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6。
步骤S7:在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8: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施工:拌合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I三七灰土层7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人工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25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8,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500mm。
步骤S9: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施工:拌合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I复合填料层4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2.5h;
第III复合填料层4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3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6。
实施例4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三个三七灰土层与三个复合填料层;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1;所述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位于下侧的第I复合填料层2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40mm~50mm;位于中间的第II复合填料层3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30mm~40mm;位于上侧的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15mm~30mm;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由干水泥制成的水泥封层5。
位于中间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三七灰土层6;位于上侧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三七灰土层1、第I复合填料层2、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复合填料层3、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厚度比为3:2:2.5:1.5:0.5:1.5;所述水泥封层5的铺设厚度为2cm。
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7%的三七灰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8%的三七灰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为含水量为17%的三七灰土;第I复合填料层2的含水量为6.8%;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含水量为6.5%;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含水量为6.1%。
第I三七灰土层1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8的黄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10的黄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粉土为塑性指数等于6的黄土;第I三七灰土层1的石灰为二级、粒径小于等于3mm的石灰;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石灰为二级、粒径小于等于3mm的石灰;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石灰为二级、粒径小于等于3mm的石灰。
所述筛分碎石的制备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利用颚式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得到粒径为15mm~50mm的碎石,然后筛分所述碎石,得到粒径为15mm~3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30mm~4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40mm~50mm的筛分碎石。
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上表面设置有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下封层1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乳化沥青粘层12、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的厚度均为180mm;下封层10是由乳化沥青透层油制成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的厚度为6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的厚度为40mm。
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施作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S1:清理基底,清除淤泥及杂物;
步骤S2:第I三七灰土层1的施工:拌合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分层、分段铺填夯压;
第I三七灰土层1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人工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9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6,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600mm。
步骤S3:第I复合填料层2的施工:拌合第I复合填料层2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复合填料层2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2h;
第I复合填料层2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18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步骤S3、步骤S6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7。
步骤S4:在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5:第II三七灰土层6的施工:拌合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三七灰土层6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机械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10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6,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500mm。
步骤S6:第II复合填料层3的施工:拌合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3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0h;
第II复合填料层3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23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8。
步骤S7:在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8: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施工:拌合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第III三七灰土层7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利用机械夯填,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等于110mm;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7,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等于600mm。
步骤S9: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施工:拌合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I复合填料层4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等于3.0h;
第III复合填料层4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等于29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等于7。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 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上下平行分布的N个三七灰土层与N个复合填料层,且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三七灰土层与复合填料层交错布置,且位于底部的是第I三七灰土层(1);所述复合填料层的回填料由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和水拌合而成,且石灰、粉煤灰、筛分碎石、水泥的体积比为5:15:80:5;所述筛分碎石是废弃混凝土经破碎、筛分而得到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三七灰土层的数量、所述复合填料层的数量均为三个;位于下侧的第I复合填料层(2)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40mm~50mm;位于中间的第II复合填料层(3)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30mm~40mm;位于上侧的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筛分碎石的粒径为15mm~30mm;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均铺设有由干水泥制成的水泥封层(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中间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三七灰土层(6);位于上侧的三七灰土层为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三七灰土层(1)、第I复合填料层(2)、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复合填料层(3)、第III三七灰土层(7)、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厚度比为3:2:2.5:1.5:0.5:1.5;所述水泥封层(5)的铺设厚度为2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均为含水量为14%~18%的三七灰土;第I复合填料层(2)的含水量、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含水量、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含水量均为6%~7%。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第I三七灰土层(1)的粉土、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粉土、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粉土均为塑性指数大于4的黄土;第I三七灰土层(1)的石灰、第II三七灰土层(6)的石灰、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石灰均为三级以上、粒径小于等于5mm的石灰。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筛分碎石的制备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首先利用颚式破碎机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得到粒径为15mm~50mm的碎石,然后筛分所述碎石,得到粒径为15mm~3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30mm~40mm的筛分碎石、粒径为40mm~50mm的筛分碎石。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上表面设置有道路结构,所述道路结构包括自下而上依次分布的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下封层(10)、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乳化沥青粘层(12)、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其中,水泥稳定碎石底基层(8)、水泥稳定碎石基层(9)的厚度均为180mm;下封层(10)是由乳化沥青透层油制成的;中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1)的厚度为60mm;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层(13)的厚度为40mm。
8.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该方法用于施作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方法是采用如下步骤实现的:
步骤S1:清理基底,清除淤泥及杂物;
步骤S2:第I三七灰土层(1)的施工:拌合第I三七灰土层(1)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分层、分段铺填夯压;
步骤S3:第I复合填料层(2)的施工:拌合第I复合填料层(2)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复合填料层(2)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小于等于3.5h;
步骤S4:在第I复合填料层(2)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5:第II三七灰土层(6)的施工:拌合第II三七灰土层(6)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步骤S6:第II复合填料层(3)的施工:拌合第II复合填料层(3)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复合填料层(3)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小于等于3.5h;
步骤S7:在第II复合填料层(3)的上表面铺设2cm厚的干水泥,以形成水泥封层(5);
步骤S8: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施工:拌合第III三七灰土层(7)的回填料,并在拌合当日铺填夯压;
步骤S9: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施工:拌合第III复合填料层(4)的回填料,并及时摊铺压实,使得第III复合填料层(4)自开始拌合至压实完成间隔时间小于等于3.5h。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I三七灰土层(1)、第II三七灰土层(6)、第III三七灰土层(7)均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的三七灰土层单元组成的;当利用机械夯填时,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小于等于300mm;当利用人工夯填时,三七灰土层单元的虚铺厚度小于等于250mm;步骤S2、步骤S5、步骤S8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三七灰土层单元;每个三七灰土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大于等于4,使得压实度为0.93~0.95;位于同一层的相邻两段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呈平直状,相邻两层三七灰土层单元的接缝间距大于等于500mm。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种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第I复合填料层(2)、第II复合填料层(3)、第III复合填料层(4)均是由若干个上下分布且厚度小于等于300mm的复合填料层单元组成的;步骤S3、步骤S6、步骤S9施工时均按照自下而上的顺序依次施工各个复合填料层单元;每个复合填料层单元均采用分段施工;每段复合填料层单元的夯实次数均大于等于5。
CN202211291149.0A 2022-10-21 2022-10-21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ending CN115584738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91149.0A CN115584738A (zh) 2022-10-21 2022-10-21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291149.0A CN115584738A (zh) 2022-10-21 2022-10-21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5584738A true CN115584738A (zh) 2023-01-10

Family

ID=8477996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291149.0A Pending CN115584738A (zh) 2022-10-21 2022-10-21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5584738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5685A (zh) * 2007-06-24 2008-09-17 沧州市市政工程公司 废弃固体物再生利用于道路基层的方法
CN103332889A (zh) * 2013-05-17 2013-10-02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发中心 一种复合路基材料
CN105133635A (zh) * 2015-09-18 2015-12-09 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湿陷性黄土利用废料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
CN106193062A (zh) * 2016-08-19 2016-12-07 西北大学 一种移山填沟工程中黄土高填方及其施工方法
CN106320313A (zh) * 2016-08-19 2017-01-11 西北大学 一种复合加筋黄土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CN208072117U (zh) * 2018-03-26 2018-11-09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CN114908630A (zh) * 2022-05-13 2022-08-16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厂区道路结构及二次永临结合分层施工方法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65685A (zh) * 2007-06-24 2008-09-17 沧州市市政工程公司 废弃固体物再生利用于道路基层的方法
CN103332889A (zh) * 2013-05-17 2013-10-02 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高铝煤炭资源开发利用研发中心 一种复合路基材料
CN105133635A (zh) * 2015-09-18 2015-12-09 赤峰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湿陷性黄土利用废料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
CN106193062A (zh) * 2016-08-19 2016-12-07 西北大学 一种移山填沟工程中黄土高填方及其施工方法
CN106320313A (zh) * 2016-08-19 2017-01-11 西北大学 一种复合加筋黄土地基及其施工方法
CN208072117U (zh) * 2018-03-26 2018-11-09 济南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路基
CN114908630A (zh) * 2022-05-13 2022-08-16 山东电力工程咨询院有限公司 一种厂区道路结构及二次永临结合分层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Vieira et al. Use of recycled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materials in geotechnical applications: A review
CN101851928B (zh) 一种湿陷性黄土边坡工程改良防护方法
Jia et al. The cemented material dam: a new,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type of dam
Fattah et al. Improvement of bearing capacity of footing on soft clay grouted with lime-silica fume mix
RU2541009C2 (ru) Грунт укрепленный дорож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CN107675577B (zh) 一种软弱土地区道路路基封闭垫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778796A (zh) 一种路基施工工艺
Feng et al. Elimination of loess collapsibility with application to construction and demolition waste during dynamic compaction
CN106758623A (zh) 一种无筋轻质土台背的填筑方法
CN105951672A (zh) 一种新型堤岸与护坡的施工工艺
RU2551560C2 (ru) Дорожно-строительный композиционный материал
CN113265924B (zh) 一种利用红层泥岩块石作为高填方强夯路基填料的施工方法
WO2007026977A1 (en) Soil rock layer's composition, constructing method thereof and road construction method thereby
CN106337422B (zh) 一种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区填方地基的方法
CN210529400U (zh) 一种固化建筑渣土道路结构
CN112813756A (zh) 一种基于市政软土路基及施工方法
CN115584738A (zh) 湿陷性黄土环境下狭窄空间的高回填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11206598B (zh) 建筑垃圾在堆山造景工程中协同利用方法
Valore et al.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into the permeability and filter properties of pervious concrete for deep draining trenches
CN209923944U (zh) 一种新型回填土土工加固体
CN110439014B (zh) 一种地下层状排水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N109295921B (zh) 拜耳法赤泥填筑的海堤结构及其建造方法
BAĞRIAÇIK Large scale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in the improvement of subgrade characteristics of clay soil stabilized with construction demolition waste
CN208251134U (zh) 一种防酸性渗透的地基结构
CN114293421B (zh) 一种碳质页岩路堤及其填筑施工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